标题 | 《两小儿辩日》教学实录及评析 |
范文 | 《两小儿辩日》教学实录及评析(通用14篇) 《两小儿辩日》教学实录及评析 篇1【教学目标】 1.学生根据注释,在小组合作中读懂为本。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实录】 一、激趣谈话,读题质疑 师:(教师手拿一张精美的新年贺卡)同学们,元旦就要到了,老师收到许多精美的贺卡。这几天,好多同学都互赠贺卡,少的三、四张,多的要几十张。对小学生新年送贺卡这件事,你有什么看法? 生:我认为应该送。送贺卡可以增进友谊,让自己有更多的朋友,还能化解矛盾。 师:观点明确,理由充分。(板书:观点 理由) 生:我认为不应该送。因为送贺卡会造成浪费,一张贺卡四、五元钱,几十张就得几百块,这几百块钱干点什么不好? 师:真是个知道节俭的好孩子。 生:我觉得送不送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我有几千元压岁钱,想买就可以买。 生:我不赞成送,做贺卡用的都是优质木材,如果都不买贺卡,这些木材就可以做更有用的事。 师:同学们各执一辞,有理有据地进行别开生面的小辩论。古人也常就一些认识不清的问题辩论,这节课我们学习《两小儿辩日》。(板书课题)大家观察“辩”的字形,说说这个字是什么意思? 生:我认为是争辩的意思。 生:还可能是辩论的意思。 师:谁能试着说说课题是什么意思? 生:两个小孩辩论太阳。 二、初步感知,读懂观点 师:两上小孩围绕辩论太阳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文,听老师朗读,一边听一画在什么地方应停顿,感受文言文的节奏。(教师配乐范读) 师:课文读完了,同学们听得仔细,画得认真真。下面请大家自由读课文,努力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谁愿意把课文读给大家听?(指5名学生分节读) 师:你们五位谁觉得自己读得好?请起立。(有2名学生站起来)真有自信,请你们大声地带着大家再读一遍课文,其他同学小点声随着读(学生领读) 师:读得字正腔圆,明白什意思吗? 生:有的明白,有的不明白。 师:用什么办法才能读懂呢? 生:课文下面有注释,可以看注释。 师:这是个好办法。 生:还可以在小组内交流,或者问老师。 师:你真会学习。好,请同学们先对照注释自学,把读不懂的地方画出来,然后带着收获和问题在小组内交流。(学生自学、交流,教师深入小组内指导) 师:读懂了吗? 生:读懂了。 师:老师想考考大家,行吗? 生:行。 师:请大家用不同的符号,分别把两个孩子的观点和理由画出来。 生:默读课文画句子。 师:谁能说说两个孩子的观点各是什么? 生:一个孩子的观点是“我以日始初时去人近,而日终时远也”,另一个孩子的观点是“日出初远,而日终时近也”。 师:请大家看屏幕,男生读第一个孩子的观点,女生读第二个孩子的观点。第一个孩子认为—— 男生:(齐)“日始初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师:第二个孩子认为—— 女生:(齐)“日出初远,而日中时近也。” 师:什么意思呀? 生:第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升的时候离人近,而中午的时候离人远;而第二个孩子认为:太阳早晨离人远,而中午的时候离人近。 师:我们可以把第一个孩子的观点概括为“早近午远”(板书),第二个孩子的观点呢? 生:(齐)早远午近。 三、细品深究,读懂理由 师:他们的观点截然相反,只有观点还不行,还要以理服人。请同学桌合作读两个孩子的理由,再仔细看看注释,说说他们的理由各是什么?(学生自由读课文) 生:第一个孩子的理由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师:能给大家说说什么意思吗? 生: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那么大。等到中午,就像盘子一样大,这不就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师:第一个个孩子的理由我们可以概括为“早大午小”(板书)第二个孩子的理由呢? 生: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师:说说什么意思? 生: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感觉很凉爽,而到了中午热得像把手伸到了热水里,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远的时候凉吗? 师:能试着概括下吗? 生:早凉午热(板书) 师:有这种感觉吗? 生:(齐)有。 师:看着大屏幕,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个孩子的理由。认为太阳早近午远的,是因为—— 生:(齐)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师:认为太阳早远午近的,是因为—— 生:(齐)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师:两小儿各执一辞,互不相让,就来向孔子请教,结果如何呢? 生:孔子也无法决断谁对谁错。两个小孩笑话孔子说:“谁说你懂得很多啊?” 四、辩论“远近”,深化文本 师:两小儿各执己见,连孔子都无法判定孰是孰非,同学们,老师想听听你们的意见。 生1:我也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近,就像我离黑板近时看到的字就大,离黑板远时看到的字就小。 师:你能够结合生活经验理解,很会学习。还有不同看法吗? 生2:我支持第二个孩子的观点,因为早晨上学的时候天气特别凉爽,感觉太阳离我们很远;而到了中午太阳仿佛就在我们的头上,火辣辣的,照得人非常难受。 师:老师也有这种感觉,就是我们常说的烈日当头照! 生3:我认为太阳早上和中午距离人的远近都是一样的。 师:你又提出了一个新看法,能说说原因吗? 生:因为早上太阳有房屋、树木的衬托,所以显得大;而中午是在天空中看太阳,所以显得小。 师:也就是说大小是因为参照物不同,与远近无关,有道理。 五、整合文本,拓展延伸 师:其实关于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太阳本身的温度和大小,在上学期学的《太阳》一课中已经有所了解。(多媒体出示《太阳》节选)请大家自由读一读。 师:读过《太阳》一文中的几段,你都知道什么了? 生:太阳距地球有1.5亿公里远,有130万个地球那么大,太阳的表面温度有6000度,中心温度大约是表面温度的3000倍。 师:那大约是多少度? 生:(齐)大约1800万度。 师:从科学的角度看,太阳与地球的远近,它本身的大小和温度在一天的时间里变不变? 生:(齐)不变。 师:那么,两小儿所说的太阳“早大午小”和“早凉午热”又是怎么回事呢?这两个问题很值得研究。下面请同学们利用你查找的资料,结合你的生活经验,在小组内研究研究这两个问题,一会可以说一说,也可以演一演。(学生小给合作探究问题) 师:谁对第一个问感兴趣? 生:因为早晨太阳刚升起来,有房屋、树木、山的衬托,所以显得比较大;而到了中午,太阳在天空中,天空特别广阔,所以太阳显得比较小。 师:也就是说因为参照物不同,让人产生了视觉错误。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幅图(多媒体出示),看上去中间的两个圈哪个大? 生:第一幅图中的圆圈大。 师:实际呢?(课件演示:移动第一个圆圈与第二个圆圈重合)你们为什么会产生错觉呢? 生:因为第一个圆的周围是小圆,而第二个圆的周围是大圈,所以看上去第一个圆大。 师:说得真好!我们感到太阳早凉午热,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生:老师,我想和同学通过演示,说明这个问题。 师:好!快来吧! 生:假如我是地球,同学是太阳,我围绕同学转。当我和他背对背时,这时是晚上,我吸收的热量散发没了。人继续转,到了他的侧面,这时是早晨,太阳斜着照地球,所以感到凉爽;我继续转,到了中午,太阳直射地球,加上吸收的热量,所以人们感到热。 师:你们演示得真直观,大家对两位同学表示感谢。这么复杂的问题被两位同学直观地演出来了,谁能再把它说明白,为什么会早凉午热? 生:地球白天吸收的热量在夜里都散发掉了,早上太阳又只能斜射地球,所以感觉特别凉爽;到了中午太阳直射地球,加上吸收一上午的热量,所以感觉特别热。 师:同学们演得形象,说得更明白。 六、创造表演,激思促写 师:你们可真了不起,孔子不知道的问题,你们都能清楚地说出来。老师佩服你们,孔子更欣赏你们。他老人家乘着时空隧道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你们看孔子在哪呢?谁最像? 生:(四处寻找)老师最像。 师:我不敢和孔子相比,但十分崇拜这位“万世先师”,所以选择当老师。老师想扮演孔子行不行? 生:(齐)行。 师:谁想扮演两小儿? 生:高举小手,跃跃欲试。 师:要想演好两小儿,得对课文非常熟悉,最好能背下来。老师给大家三分钟准备。 生:自由练习背诵。(请2名学生,师生合作表演) 全班: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师:何故争斗? 生1:我以是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生2: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师:何故如是曰?为什么这么说呢? 生1:我的理由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生2:我的理由是:“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师:吾不能决也。 生:(笑)孰为汝多知乎? 师:哎呀!他们两个笑话我了。 生:大笑。 师:我是谁呀? 生:(齐)孔子。 师:我可是大思想家,教育家,他们两个敢笑我,对这事你们有什么看法?把自己最想说的几句话写下来。可以对孔子说,也可以对两小儿说,还可以对自己说…… 生1:我想对两小儿说:观察事物要注意实质,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更不要以偏概全。 师:你的话真的哲理。 生2:我想对自己说:现在的科学是飞速发展的,所以我现在一定要好好学习,去解开像两小儿和孔子指出的这样的问题。 生3:我想对孔子说:孔子你好笨哪,连现在的潮流教赶不上,所以我希望孔子多学点,让大脑更充实一点。 师:同这认为孔子笨,你们同意吗? 生:不同意。 师:为什么那么简单的问题,孔子却答不上来呢? 生:因为那时候科技还不发达,人类还没发明望远镜,不知道太阳是一个什么样的球体,也不知道它是怎么运行的。 师:也就是说在当时解决不了是正常的,作为一个大教育家,思想家,能实事求是地说自己解决不了,这正是孔子思想的真实写照。(出示名言)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 —— 孔子 2.既异想天开,又实事求是,这是科学工作者特有的风格,让我们在无穷的宇宙长河中去探索无穷的真理吧! ——郭沫若 师:请大家和老师一起读这两条名言,相信你会得到更多的启示。 生:诵读名言。 师:愿同学们在生活中,在学习上能象这两位学者说的那样实事求是,努力求索。下课! 附: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观点 理由 早近午远 早大午小 早远午近 早凉午热 【评析】 一、重视指导学生有效读书 教学中有教师的范读,学生的自由读、指名读、赛读、齐读等多种形式,可谓书声朗朗。学生读得充分,但不死板,读出了层次,读出了效率。学生是在多彩的读书活动中自主读懂了文本的意思,可以说这是有效读书。 二、重视整合有益课程资源 教师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把学过的《太阳》一文与《两小儿辩日》有机整合,补充了文本的不足。学生课前也查阅了相关资料,为探究提供必要的基础。 三、重视转变习学方式 转变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重要任务,课堂上教师运用读书,讨论,写话,表演等多种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多元的活动中快乐学习。 《两小儿辩日》教学实录及评析 篇2第二课时《黄纱巾》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相互理解,有了温馨的抚慰,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与一条黄纱巾有关的动人故事,感受人间真情。板书课题和作者二、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1.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掌握下列音、词、义。投影显示生字词:呆呆(dāidāi):脸上的表情死板、发愣。恋恋不舍:形容舍不得离开。绝妙:极美妙,极巧妙。愣(lèng):失神,呆。惋惜:对人的不幸遭遇或事物的意外变化表示同情、可惜。2.过渡语: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并思考故事情节是怎样构建起来的?指明两名学生复述故事,再请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情节特点。明确情节特点:这篇微型作品充分地运用了电影中“蒙太奇”的表现手法。每一个短句都是一个特写镜头,一个个连续的特写镜头的组接便构成了它的情节。它其实并没有什么情节。一定要说情节的话,它也仅仅是表现了“女孩”和“中年人”的心理过程而已。3.指导语 :文章主要是通过心理活动来表现人物的,找出文中两个人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两人不同的心理过程。提示:开始时两人的心理怎样,后来有什么不同?教师组织学生交流所找的句子,并谈谈文中两个人物不同的心理过程。其他同学作必要的补充评价。明确:通过刚才的查找、交流,我们发现:阅读这篇作品,更多地需要读出它文字后面的人物的心理活动。因为它并没有交代两个人之间的具体心理活动过程,而只是写出了几组独立而又有连续性的镜头和画面,至于两个人之间因这条黄纱巾而引起的心理波澜,则需要我们通过阅读、理解来加以想象。三、合作探究,领悟作品主旨指导语:从两个人的心理活动中我们来分析作品的主旨。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明确:正是在这两个人之间所展开的极富戏剧性的心理活动过程中,作者让我们看到了两颗美丽心灵的跳动。那条“在微风中舞动“的”永不出售“的黄纱巾,成为两颗美好心灵无声的契合的象征,使人们感到了一种人与人之间互相理解、互相抚慰的温馨之情。四、拓展迁移导入语:给你几个表示人物性格的词语,请你设计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场景,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心理等描写来表现。(词语:勇敢 坚强 害羞)学生练习、交流、评价。五、课堂小结:要求学生谈自己学了两课的体会和收获。(提示:可以从怎样做个有知识、懂科学、受大家欢迎、对社会有用的人等方面各抒己见。)附:《两小儿辩日》课文翻译孔子到东方游历,(路上)遇见两个小孩在(激烈地)争论。孔子询问他们争辩的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刚出来时(距离人)远,而正午时(距离人)近。(第)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刚出来时大得像车子上的伞盖,到了正午时却像只盛菜饭的盘子、钵盂(那么大),这不是(距离)远的(看起来)小,(距离)近的(看起来)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刚出来时清凉寒冷,到了正午时(感到它热得)像把手伸到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距离)近的(感觉)热,(距离)远的(感觉)凉吗?”孔子(听了)不能判断(他们谁是谁非)。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智慧多呢?” 《两小儿辩日》教学实录及评析 篇3教学目标: 1.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解读课题 1.齐读课题。 2.借已学过的古诗词引出对“日”字的理解。 (1)引导学生背诵含有“日”。字的诗句。 (2)简释诗句中“日”字的意思。 (3)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理解课题,并导出“两小儿在争论太阳的什么”这个问题,便于下一步展开对课文的深入学习。 二、反复诵读,疏通文章 1.畅谈感受,明确方向。 (1)给出机会让学生畅谈初次接触文言文的感受,并及时归纳和小结,启发学生思考解决疑难的方法。 (2)根据各自己有的经验,提出学习课文的方法。 2.合作学习,疏通文章。 (1)提示学生采用适当的方法,把课文读懂、读通顺。 (2)选取适当的学习方法,通过小组协作,疏通文章。 3.检查学习效果。 (1)请学生参考注释,用现代口语复述故事,并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席点拨。 (2)复述故事。 (3)出示一组选择题,让学生选定两小儿辩斗的焦点,即解开上课之初的问题——“两小儿在争论太阳的什么?” (4)通过“写题板”的形式,快速表达各自的选择结果。 (5)在学生基本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浅谈”对重点词“笑”的理解,并适时点拨。 (6)借助媒体画面展示全文。反复诵读,共同感受古文的“韵律美”,以期达到熟读的效果,为深入理解课文铺平道路。 三、品读课文,感悟寓意 1.小组合作,弄清“辩斗”的观点及理由。 (1)从文言文“简洁”的特点入手,引导学生弄清两小儿“辩斗”的内容,分清“辩斗”的观点和理由。 (2)通过小组协作,分清“辩斗”的观点和理由。 2.检查学习效果并品读课文。 (1)在学生分别汇报两小儿观点和理由的同时,完成板书。并再次指导学生反复品读。 (2)反复品读,品出对“笑”字的深入感悟。 3.尝试性背诵,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四、联系实际,理解题旨 1.解开“辩日”之谜。 (1)提出“辩日”孰是孰非的问题。 (2)通力协作,解开“辩日”之谜。 (3)运用媒体手段“印证”学生的解释。 2.理性看待“孔子不能决”。 (1)引导学生谈论对“孔子不能决”的看法。 (2)针对“孔子不能决”各抒己见,从而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五、回味“辩日”,师生漫谈 1.回味“学习历程”,书写心得。 (1)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历程”,启发学生写出各自的收获和体会。 (2)通过“写题板”的形式,简明小结自己“个性化”的情感体验。 2.漫谈体会。进行高效的师生互动与交流,拓展各自“个性化”的情感体验。 六、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1.熟练背诵《两小儿辩日》。 2.向亲朋复述故事,并聆听他们的体会。 《两小儿辩日》教学实录及评析 篇4一、教学内容分析:《两小儿辩日》是一篇古文,作为五年级的拓展性语文教材。文章记叙了两个小朋友针对太阳的大小问题所进行的一场争辩,并指出当时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都无法对这两个小朋友所争辩的正误做出判断。在这篇教材中,不仅蕴含着语文学科中有关古文学习的学科知识,同时还包含着一定的科学知识,以及在字里行间所渗透着的哲学思想,是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篇好教材。二、学生情况分析:小学五年级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对古文已有过初步的接触,因此对古文字词的理解,学生可以运用以往的学习经验与知识基础,借助网络中的资源与学习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对文章中所涉及到的有关太阳的科学知识,学生在平时所阅读的课外书籍以及四年级时所学过的《太阳》一课中也有所了解,因此,他们比较容易理解“奥秘网页”中的相关课文与网络资源的相关内容。但是,由于古文与现代白话文文体相差很大,再加上学生年纪还较小,知识基础不足,因而较难理解本文字里行间所渗透着的哲学思想,而这正是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点拨与指导的。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检索信息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信息分析能力,因此,运用网络资源开展协作课堂学习是有一定基础的。 三、教学设计思路:《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建立基础型、拓展型与探究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着眼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激发兴趣爱好,开发学生潜能,使他们学会学习,同时,还注重激励学生协作学习、主动探究和实践体验。《两小儿辩日》是我校自编的拓展型校本教材《文学与思维》古文篇中的一篇课文,用于五年级的语文作为拓展性教材,学生在五年级上学期的语文课上学习了《太阳》一课,了解了有关太阳的知识,学生在四年级的自然常识课上学习过太阳系的科学知识,这为本课的教学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本课旨在通过学生协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对古文的学习理解能力,并渗透“以科学的态度看待问题”的哲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科学观。《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把注重引导学生以信息技术为认知工具,以协作学习的方式去搭建自主探究学习的操作平台。学生对于古文的学习不是在教师的牵引下逐字逐句理解的,而是和小伙伴一起,借助学习平台协作探究学习。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应在教给学生语言知识的同时,着重于引导应用,尤其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针对古文中两个小孩子所持的不同见解展开辩论,说说文中所蕴含着的科学道理,以培养学生的言语应用与表达能力。当学生对文中所涉及的科学道理在讲不清道不明的时候,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中的“奥秘网页” 自主探究,自主感悟文章内涵,解决疑难。任何学科都具有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的双关性。语文教学的过程也就是“以文悟道,因道学文”的过程。因此,当学生在理解了课文所介绍的内容后,我重在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现在我们能够轻松解决的问题,在几千年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却“不能决也”?进而引导学生认识到,当时孔子不能解决这一问题并不是他所掌握的知识不够多,而是他对事物的认识同样受到当时科学技术发展的制约,因而带有局限性,所以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人或事。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本课为学生创设了自主学习的多媒体网页平台,在这一平台中,学生可以和伙伴一起协作探究,自主理解古文的内容,为辩论做好准备。在“奥秘网页”中还为学生揭示了有关太阳的科学常识,如:太阳的表面温度、中心温度;太阳运行的规律;人们看到太阳在不同位置时会产生怎样的视觉误差等,图文并茂,形象具体。可以帮助学生联系旧知,更好进行学习。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古文中关键字词,如:知、汤、沧沧凉凉等,尤其是其中所出现的反问句的句式。2、在原由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网络资源了解《两小儿辩日》中所涉及的关于太阳的科学知识。3、运用网络资源,进行协作学习,提高自主探究能力。4、通过学习关键字词理解古文的大致意思,并能够针对文中的两种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学习、初步学会运用网络资源进行独立自学与协作探究,获取、分析、加工有关古文及相关科学知识的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价值观:1、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与积极性,为中学阶段的进一步学习做好衔接。2、在本文的学习过程中,渗透“以科学的态度看待问题”的哲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科学观。 五、教学准备工作1、 网络环境:校园局域网、学生每人一台计算机、教师机、液晶投影机及大屏幕。2、 网络资源:《两小儿辩日》虚拟网教学课件 六、教学过程设计教 学 步 骤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附注一.激发兴趣 二.自主学习 三.展开讨论 四.学习拓展 五.加深认识 六.概括小结谜语引入你对太阳有哪些了解? 过渡:让我们共同学习《两小儿辩日》。揭示课题。 再读古文,看看两个小孩子是如何来辩论的? 两个孩子分别从所感受到太阳的温度,所见到的太阳的大小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有理有据。你认同那一种观点呢? 揭示奥秘 现在,谁能对两小儿的争辩做个判断? 现在,我们能够轻松解决的问题,为什么在几千年前的孔子却(不能决也),以至被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解释“不能决也”、“孰为汝多知乎?” 小结。 “早上跳出东海面,傍晚休息下西山,夏天人人躲着他,冬天大家都喜欢。”猜谜。联系以前学过的相关知识谈谈自己对于太阳的认识。 读读古文,借助学习平台,运用学习古文的方法进行自主学习,说说读懂了些什么?学生在学习小组中运用网络资源协作学习古文字词句的意思。学生交流自主学习的体会。 提出观点: 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依据: 日初出大如车盖,即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学生展开辩论。提出明确的观点,并根据自己的观点举出相应的论据 学生打开“奥秘网页”进行自主学习。了解有关太阳的科学知识,解决课文难点。 学生交流。有观点有依据地说明两小儿谁是正确的。(两个都不正确) 学生交流。当时孔子不能解决这一问题并不是其掌握的知识不够多,而是他对事物的认识同样受到当时科学技术发展的制约,因而带有局限性,所以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人或事。 出示观点、依据 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展开辩论 提供密码,帮助学生打开奥秘网页。 进一步提示,引出哲学思想。 《两小儿辩日》教学实录及评析 篇5之五 设计:刘晓伟 点评:熊开明 石景章 教学目标 1.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解读课题。 1.齐读课题。 2.借已学过的古诗词引出对“日”字的理解。 (1)引导学生背诵含有“日”。字的诗句。 (2)简释诗句中“日”字的意思。 (3)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理解课题,并导出“两小儿在争论太阳的什么”这个问题,便于下一步展开对课文的深入学习。 (点评:古今汉字的字意有近似之处。就从课文的标题来看,古今含义就大致相同。因此,假以耳熟能详的古诗词“温故知新”,学生就可以悟出题旨,并消除学习文言文的畏难情绪。) 二、反复诵读,疏通文章。 1.畅谈感受,明确方向。 (1)给出机会让学生畅谈初次接触文言文的感受,并及时归纳和小结,启发学生思考解决疑难的方法。 (2)根据各自己有的经验,提出学习课文的方法。 2.合作学习,疏通文章。 (1)提示学生采用适当的方法,把课文读懂、读通顺。 (2)选取适当的学习方法,通过小组协作,疏通文章。 3.检查学习效果。 (1)请学生参考注释,用现代口语复述故事,并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席点拨。 (2)复述故事。 (3)出示一组选择题,让学生选定两小儿辩斗的焦点,即解开上课之初的问题──“两小儿在争论太阳的什么?” (4)通过“写题板”的形式,快速表达各自的选择结果。 (5)在学生基本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浅谈”对重点词──“笑”的理解,并适时点拨。 (6)借助媒体画面展示全文。反复诵读,共同感受古文的“韵律美”,以期达到熟读的效果,为深入理解课文铺平道路。 (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动口、动脑,感受诵读古文的乐趣。在多次诵读中,学生既能感悟文言文的特点,又能明确下一步学习的方向。) 三、品读课文,感悟寓意。 1.小组合作,弄清“辩斗”的观点及理由。 (1)从文言文“简洁”的特点入手,引导学生弄清两小儿“辩斗”的内容,分清“辩斗”的观点和理由。 (2)通过小组协作,分清“辩斗”的观点和理由。 2.检查学习效果并品读课文。 (1)在学生分别汇报两小儿观点和理由的同时,完成板书。并再次指导学生反复品读。 (2)反复品读,品出对“笑”字的深入感悟。 (点评:在合作学习中让学生分清观点和理由,并感受两小儿争论的氛围,激发学生边读边想。在反复诵读之后,促使学生对两小儿之“笑”有深入、独特的感悟。并通过谈论、诵读等形式,展现学生对课文的“个性化感悟”。) 3.尝试性背诵,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四、联系实际,理解题旨。 1.解开“辩日”之谜。 (1)提出“辩日”孰是孰非的问题。 (2)通力协作,解开“辩日”之谜。 (3)运用媒体手段“印证”学生的解释。 2.理性看待“孔子不能决”。 (1)引导学生谈论对“孔子不能决”的看法。 (2)针对“孔子不能决”各抒己见,从而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点评:教学中为体现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目标的落实,精心组织“如何看待孔子不能决”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热烈的讨论之中悟出“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 五、回味“辩日”,师生漫谈。 1.回味“学习历程”,书写心得。 (1)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历程”,启发学生写出各自的收获和体会。 (2)通过“写题板”的形式,简明小结自己“个性化”的情感体验。 2.漫谈体会。进行高效的师生互动与交流,拓展各自“个性化”的情感体验。 (点评:引导学生回味本节课的“学习历程”,为的是启发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体验,并用最简洁的表达形式来表达自己的体验。这种体验是自主和个性化的;它始于“辩日”,但期盼孩子们能超越“辩日”水平。) 六、布置作业 ,课后延伸。 1.熟练背诵《两小儿辩日》; 2.向亲朋复述故事,并聆听他们的体会。 (评:“背诵”、“复述”和“聆听”,融语文课程中“积累”和“实践”等多种目标于一体,将有限的课堂教学加以拓展,而学生也必将在拓展中再次受益。) 附板书设计 : (在“全国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中,刘晓伟老师执教的《两小儿辩日》一课获得一等奖) 广东省深圳市深圳小学刘晓伟设计 广东省深圳市教研室熊开明石景章点评 (摘自:《小学语文教师》2005.1~2) 《两小儿辩日》教学实录及评析 篇6《两小儿辩日》是语文第12册教材中的第二篇文言文,但因其富于童真童趣,所以我把它作为第一篇文言文来进行教学。小学阶段的文言文学习是为了中学时大量学习文言文作辅垫,激发兴趣,打下基础。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以激趣、学法为根本目的,紧扣教材,设计了“读──释──演”这个脉络清晰的教学环节。我的教学指导思想是: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活动,在教学中我将读贯穿始终。 本课朗读分为三个层次: 1、读通:通过生试读,师范读、个人练读等多种形式,将文言文读通。特别是:能正确断句。 2、读懂:生对照注释,在自己的努力下在互助的学习中能将每一句话读懂,理解全文。 3、读好:创设情境,激发读的兴趣。让学生自由练读。找同伴互读,分角色朗读等形式展示两小儿争辩时生动的场景。让学生模仿古人吟咏的样子来有滋有味地读。通过这不同层次、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初步感知古文的语言特点,积累语言,从而热爱古代灿烂的文化。 有以下遗憾: 1、时间分配得不够好,学法指导处利用了7、8分钟的时间,因此也冲淡了重点;如果能在此节省5分钟时间,“诵读”的训练能更突出一些,同时后面的设计的“谈启示”及“课本剧”表演也能得到展示。 (表演《新编两小儿辩日》剧情:一现代少年穿越时空,来到遥远的古代,恰遇两小儿辩日,孔子不能决也。现代少年用自己掌握的科学知识解答了两小儿的问题并表达了对两小儿和孔子的敬佩之情。) 2、教学目标设计过多,贪多,贪全:因为这是第一篇古文教学,因此,我总想在课堂上让学生收获更多的知识,其实仔细想来,不如把了解古文以及激发兴趣放在第一课时,这样便更能突出“读懂意思”“读出韵味”的重点。 3、自己的教学语言还不够简练,有时语言随意,有时不够严密或有重复学生说话的现象。 《两小儿辩日》教学实录及评析 篇7学弈(yì)[1] 弈秋[2],通国[3]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4]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wéi)弈秋之为听[5];一人虽听之[6],一心以为有鸿鹄(hú) [7]将至,思援[8]弓缴(zhuó)[9]而射之。虽与之[10]俱[11]学,弗(fú)[12]若之矣(yǐ)[13]。为[14]是其[15] 智弗若与(yú)?曰:非然也。 两小儿辩日[16]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17],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18]日始出时去[19]人近,而日中[20]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21]日中则如盘盂(yú)[22],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23],及其日中如探汤[24],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25]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26]多知[27]乎?” 1、本文选自《孟子·告子》。孟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思想和言行。弈:下棋。 2、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3、通国:全国。 4、诲:教导。 5、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6、之:指弈秋的教导。 7、鸿鹄:天鹅。 8、援:引,拉。 9、缴: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 10、之:他,指前一个人。 11、俱:一起。 12、弗:不。 13、矣:了。 14、为:因为。 15、其:他的,指后一个人。 16、本文选自《列子·汤问》。 17、辩斗:辩论,争论。 18、以:认为。 19、去:离。 20、日中:正午。 21、及:到。 22、盘盂:盛物的器皿。圆者为盘,方者为盂。 23、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沧沧:寒冷的意思。 24、探汤:把手伸向热水里。意思是天气很热。汤:热水。 25、决:判断。 26、汝:你。 27、知:通“智”。 《两小儿辩日》教学实录及评析 篇8教学目标: 1、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读准、理解课文中的字、词; 2、结合课文中的书下注释,掌握课文的大意; 3、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探究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教学重点: 1、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读准、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结合课文中的书下注释提示合作读文,能掌握课文的大意。 一、情景预设 1、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谁吗?孔子对他了解多少?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zōu yì(今山东曲阜qū fù市东南)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有成就的就有七十二人。孔子说的一些话也广为后人传送。那么你知道孔子的哪些名言呢? 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也就是说要谦虚实在,不能不懂装懂。那么孔子是不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呢?刚好《列子》中有一个故事告诉了我们,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两小儿辩日》。 2、出示题目:《两小儿辩日》谁能给大家解释一下题目的意思?(两小儿讨论关于太阳的问题) 3、我们一起来听一下这篇文言文的朗读。 (听完后,好,现在大家把课文读一遍。) 二、探索发现 学习文言文我们不仅要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还要读懂文章的大意。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来解决这几个问题。 1、根据课后注释,翻译课文。 2、两小儿讨论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时,各自的观点是什么?根据是什么? 3、孔子能判断吗?说明了什么呢?如果你是孔子,你会如何回答?(到底一天内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有无变化?想弄明白这个问题有何办法?谁能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对两种现象做出科学解释、 A、学习文言文我们不仅要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还要读懂文章的大意。谁能根据课后注释翻译课文,每人只能翻译一句话。大家一定要把握机会,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谁当第一个?同学们真的是太厉害了。(解决第一小题) B、我们一起来看第二小题:一个孩子“日始出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近,到中午离人远。) 另一个孩子说:“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早晨太阳离人远,中午太阳离人近。 C、孔子不能决也。可见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生活在现代科技发达社会的你,能用所学的科技知识对他们的.看法作一合理的解释吗?谁能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对两种现象做出科学解释、 1、远小近大的原因:A、早晨和中午的时候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由于视觉的误差。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则显得大。同样的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的太阳就显得小了。 2、日初凉、日中热的原因:A、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待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孔子不能决的难题已不成其为问题。 三、拓展延伸 学了这篇文言文,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两小儿: (1)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2)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3)看问题不能片面,被事物表象所迷惑。 孔子: 1、人再有学问也会有自己不懂的地方,“活到老,学到老。” 2、实事求是的精神。 总结:从这个辩日的小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两个小儿能够去观察、去思考,还敢于辩斗。天真可爱,勤学好问的孩子;也看到了实事求是的孔子,大量事实表明,做学问、做人一定不能不懂装懂,否则后患无穷。更让我们明白了知识是无止境的,学习也是无止境的。 让我们带着对任务的喜爱和敬仰,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欣赏一起用朗读来结束我们的课文吧! 老师希望同学们都能有目标的认真踏实朝着自己的人生规划迈进! 《两小儿辩日》教学实录及评析 篇9教学目标: 1.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读准、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结合课文中的书下注释提示合作读文,能掌握课文的大意; 3.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探究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教学重点: 1.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读准、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结合课文中的书下注释提示合作读文,能掌握课文的大意。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探究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这是谁的至理名言(孔子),谁能解释这句话的意思?的确,孔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列子》里记载的一则寓言故事就进一步证实了孔子的言行一致,同学们想听这个故事吗? 二、整体感知 1.师范读课文。 2.自由读。(读出朗读节奏) 3.指名读。 4.集体读。 5.学生质疑,从文中找出不懂的字、词、句,小组合作。 预设:汤:热水去:距离以:认为 东:向东为:同谓说知:同智,智慧 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省略句) 三、合作探究 1.文中两小儿为什么在争辩? 明确:太阳离人的远近 2.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小儿甲:日初近,日中时远 小儿乙:日初远,日中时近 3.支撑他们观点的理由是什么? 明确:视觉/触觉 4.那么他们的想法有道理吗?生活在现代科技发达社会的你,能用所学的科技知识对他们的看法作一合理的解释吗? 四、领悟升华 1.这场争辩结果如何?有无胜负? 明确:没有胜负,作为裁判者的孔子“不能决也”。 2.作为裁判者的孔子为何不随便下个结论呢? 明确:实事求是,大量事实表明,做学问、做人一定不能不懂装懂,否则后患无穷。 3.对与文中的人物,你最喜欢哪一位?给你一个机会,你想对他说什么? 预设:两小儿:(1)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2)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3)看问题不能片面,被事物表象所迷惑。 孔子:(1)人再有学问也会有自己不懂的地方,“活到老,学到老。” (2)实事求是的精神。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对自己今后的人生或学习有何新的打算? 师小结:听了几位同学对自己以后的规划,从你们的话语中老师感受到了真诚,心动不如行动,老师希望同学们都能有目标的认真踏实朝着自己的人生规划迈进! 《两小儿辩日》教学实录及评析 篇10一、简介孔子,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会背古诗文吗?请大家来背几段。 生:自由背古诗或简单的论语几则。 师:听你们背诵的古诗文中有许多“子曰”的话,“子”指的是谁?你们对孔子有哪些了解? 生:子,指的是孔子,他是我国古代的教育家、思想家。(课件出示孔子像) 生:我知道他还写过《春秋》、《三国演义》里的关于最喜欢看这本书。 师:是的,孔子是一位非常有学问的学者,他曾经游历春秋各国,宣传自己的思想。今天我们就学习一个孔子东游时发生的故事。(示课文插图) 师:看看图上画的内容,猜一猜孔子遇到了一件什么事? 生:好象是有两个小孩在向孔子提问题。 师:他们提出了什么问题/孔子又是怎么回答的呢?先听老师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两小儿辩日》。可是,老师要用文言文给大家讲这个故事,你们有信心听懂吗? 二、听读感受,确定目标 师:(用文言文讲故事,课件:课文插图,配古筝曲。) 生:(认真倾听。) 师:听懂了么? 生:好象是两个小孩在辩论有关太阳的什么问题,请孔子判断,孔子回答不出来,两个小孩就笑话他了。 师:真不简单!你基本听懂了故事的大概意思。那么,大家觉得用文言文讲故事与现代文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 生:文言文比现代文简练,但意思不像现代文那样一听就明白。 生:文言文听起来像古诗那样有停顿、有节奏,很有韵味。 (根据学生发言板书:意思、韵味。) 师:我们要想学好文言课文《两小儿辩日》,首先就得完成这样两个学习目标。 (补充板书:读懂意思、读出韵味。) 三、自主学习,互动交流 1、交流自读方法: 师:你们有什么办法达到这两个目标吗? 生:看课文后面的注释来理解一些字的意思。 生:查字典或者是参考资料理解意思。 生:多读几遍,实在读不懂就请教老师,跟同学讨论。 师:好!现在我们就在幽雅的古琴曲陪伴下,用自己熟悉的方法学习这篇文言课文,逐一达到两个目标。一曲完毕,我们就来交流我们的收获。好么?开始吧!(学生在乐曲声中自主学习课文,师深入指导。) 2、交流学习情况: 师:老师发现刚才同学们学习的时候问的最多的是这几个字(板书:孰为)谁能讲讲该怎么理解?怎么读? 生:孰,课文注释里解释是“谁”的意思。 生:为,应该有两个读音,在“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句中读第二声,“是”的意思;在“孰为汝多知乎?”一句中读第四声,和“谓”一个意思,是“说”的意思。 师:你真的读懂了!谁来把他提到的几个句子找出来读一读,读准这个字的音,想一想整个一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1:(读“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解释意思。) 生2:(读“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解释意思。) 生3:(读“孰为汝多知乎?”解释意思。) 师:这三句话有什么相同之处? 生:都是问句! 师:再来读一读,读好疑问的语气。 (指名练读。) 师:你还读懂了哪一句?还有哪些问题?我们来互相解答这些疑问好吗? (引导交流文中每一句话的意思,并练习读准确、流利。) 师:谁觉得自己两个目标都达到了? (指名读全文。) 师:请大家注意听,他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引导互评,视具体情况组织读文形式,相机指导、范读、领读。) 3、游戏练读: 师:同学们还有不懂的问题吗? 生:没有了! 师:那能读准确、读通顺了吗? 生:能! 师: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名字叫“渔歌互答”。想象一下,在水光潋滟的西湖上,这边的同学驾着一条渔船,那边的同学驾着一条渔船。一条船上的同学,读出课文里的一句话,另一条船上的同学马上就把这句话的意思说出来。你来我往,赛一赛,看哪边读的准确、通顺、有韵味,哪边解释的清楚、明白。可以开始游戏了吗? 生:(兴致勃勃)可以了! 师:好,这边先读一句。 生:孰为汝多知乎? 师:不错,准确通顺。(对另一方)是什么意思呢? 生:谁说你知道的多呢? 师:好,你真的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1:1平。调换一下,你们读一句。 生: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师:(跟读)多有韵味呀!(对另一方)谁来解释? 生:我认为太阳刚刚出来的时候离我们近,到了中午的时候就离我们远了。 师:是这个意思。2:2平。 师:我不插话了,你们一个接一个,站起来就读、就解释吧。 (生纷纷抢着朗读,抢着解释。略。) 师:有来有往,对答如流,难分高下。那么,在刚才读的时候,你觉得谁读的最有韵味,值得我们学习? 生:我认为读得最有韵味,值得我学习。 师:那你学一遍。 生:试试吧。(学一遍) 师:你善于发现,善于学习,我们都像他这样来读读好吗?(生齐读) 师:大家还发现谁值得我们学习? 生:我觉得读的停顿特别好,听起来很有节奏感。 师:对,他读得似断非断,音断而意连,韵味十足。这组同学学着读一读。这组也来一遍。 师:哪句话读的不太理想,谁把它重读一遍? 生:“孰为汝多知乎?”这句反问的语气不够强。 师:那你觉得该怎么读,读给大家亭听听。 (生读。) 师:谁想读这句话,谁就站起来读读吧。 四、任务驱动,理解背诵 1、师:听大家读的这么好,我想请你们帮个忙。老师根据这一课的内容作了一个动画片,想请大家给两个辩日的小孩配音。先请大家看一遍动画片。 师:都愿意帮这个忙,香滨校的同学太热情了。那请大家再明确一下,这两个小孩争辩的问题是什么?各自的观点、理由分别是什么呢?迅速浏览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指名回答。) 师:我把他们两个的观点记下来。(板书:日始出近日中远远近)啊,观点截然相反。课文中他们分别是怎么说? 生:认为太阳早晨离我们近的小孩说:“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课件:点出这句话。) 师:你能把第二个小孩的观点也改成“一儿曰”的形式来说吗? 生: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远而日中时近也” 师:请两个同学分角色读一读。(指名读) 师:两个温文尔雅的小孩,不急不燥,却又各不想让。还可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表现他们在争辩?(指名分角色读) 师:看,一对急脾气,争辩的好激烈!到底谁对谁错,还得以理服人。那么他们各自根据什么提出自己的观点呢? (指名回答,板书:大小凉热,课件出示句子。) 师:是这两句吗?默读一遍,看看这两句话有什么相同之处? 生:都是反问句。 师:在这里用反问句有什么好处? 生:强调自己的观点正确,说的有道理。 师:女同学反问一遍。 (女生齐读,语气比较温和。) 师:男同学试一试能不能把第二个小孩说的反问句读好! (男生齐读,语气十分强硬。) 师:男女同学读的感觉一样吗? 生:不太一样,但都是很自信! 师:看来你们对两个小孩争辩时的态度,各有各的理解。那你们为《两小儿辩日》配音的风格一定也各有千秋。现在同桌之间先练习练习,一会看哪一桌同学配合的最默契。 2、生练习,师巡视指导。 3、汇报: 师:哪些同学能来配音了?(指名) 师:老师也想参与进来,欢迎吗? 生:老师旁白! 师:不,我给孔子配音。其余的同学也参与进来,把课文的第一句旁白读出来。 (师生合作配音,两名学生同时笑着对老师说:“孰为汝多知乎?”。) 五、交流启示,感悟品质 师:两小儿留步。你们刚才笑话我,你们知道我是谁么? 生:你是孔子! 师:你们对孔子有哪些了解?说来听听! (生纷纷介绍孔子的地位、成就。) 师:既然孔子被尊称为孔圣人,博学多才,你们俩怎么敢笑话他呢? 生:再有学问的人也有回答不出来的问题呀! 师:(对其余学生)看了他们俩的表现,你们想对他说些什么吗? 生:你们善于观察,我很佩服你们。 生:你们大胆思考,敢向孔子提问,我觉得你们有探索精神。但是,在当时的条件下,孔子不能解答你们的问题是很正常的,你们不该笑话他。 生:我想回答你们提出的问题…… 师:哦,你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我们以后有机会再谈。 师:那么,孔子被两个小孩提出的问题难倒了,坦白的告诉人家自己不能决也。孔子能这样做,你想对孔子说些什么呢? 生:我更加佩服孔子!因为他诚实,不怕丢面子。在科学面前实事求是,是最重要的品质,才是真正的有学问! 师:说的好!正如孔子曾说过的那样(课件出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师生齐读。) 师:看来故事中的三个人物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 六、实践活动,结束拓展 师:同学们今天的收获很大。在祖国浩如烟海的古诗文作品中,有许许多多象《两小儿辩日》这样的故事,既能丰富我们的语言,又能给我们启示。 这节课,同学们成功地给动画片用文言文配了音,再看看这个活动你们愿意参加吗? (课件出示:实践活动──表演《新编两小儿辩日》。剧情:一现代少年穿越时空,来到遥远的古代,恰遇两小儿辩日,孔子不能决也。现代少年用自己掌握的科学知识解答了两小儿的问题,并表达了对孔子和两小儿的敬佩之情。) 师:喜欢演吗? 生:(兴奋的跃跃欲试)喜欢!喜欢。 师:课下得作哪些准备呢? (生议论后小结:有感情背诵课文;查找资料,解答两小儿的问题。) 师:同学们认真准备吧! 【教学评析】 刘老师这节课的设计和课堂教学都体现了新课标中阅读教学的新理念。 首先,感受到古诗文的节奏美,让学生读得有情趣。 设计中突出朗读的作用,通过范读、领读、自由读、配乐读、分角色对读等形式,让学生从听觉上直接感受到古文简洁凝练、极富节奏感的特点。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喜欢上古文。 第二,掌握一定的理解和诵读古诗文的方法,让学生学得有信心。 老师交给学生学习古文的方法,如借助注释理解大意的方法,画出停顿读通句子的方法,联系现代文意思体会意境与感情的方法等。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主动尝试自学一些感兴趣的古文,增强自学信心,真正成为古文学习的主人。 第三、把握好译翻要求的程度,让学生学得有个性。 对于学生来说古今字义不同是学生阅读理解古文的难点,那么把古文译为现代文时的标准该怎么把握?这节课中刘老师体现这样一个度:只要学生能在老师的帮助下或借助注释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现代文的语言习惯,说出句子的大体意思,不曲解、不错解就可以了,即不强调字字相对地直译古诗文,也不讲解古文中的语法现象,比如实词、虚词之分,……者……也是判断句式等等一概不讲。让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说出自己的理解,保证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第四、联系原有基础,让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步。 古文学习与现代文的学习有密切的联系,在现代文学习中掌握的一些阅读方法同样适用于古文的阅读理解,所以这节课中刘老师注意调动学生以往的学习经验,让学生在自己已有的基础上进步提高,获得全新的古诗文阅读体验。这样处理古文学习与现代文学习的差别与联系,目的在于降低学习古诗文学习的难度,从心理上为学生树立信心,培养他们亲近古诗文的情感和正确对待古诗文的态度,为他们今后的乐学古诗文、会学古诗文打下基础。 总之,刘老师的这节课从设计到课堂组织、师生互动、学习情绪调空都体现了新课标“以人为本”理念,是小学阶段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有益探索与尝试。 《两小儿辩日》教学实录及评析 篇1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两小儿辩日》: 1.掌握下列加粗的字的读音: 辩斗 盘盂 沧沧凉凉 探汤 孰 汝 嗟来之食 机杼 稽废时日 懿德 2.掌握下列古今词义的词语: 汤 古义:热水 及其日中如探汤 今义:菜汤 3.掌握下列一词多义的词语: 去 离开 一狼径去 距离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故 特意 桓侯故使人问之 原因 问其故 旧的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知 了解 人不知而愠 智慧 孰为汝多知乎 4.掌握下列虚词: 以 介词,把 可以为师矣 介词 因 是以谓之“文”也 介词 用 以刀劈狼首 连词 来 以思 连词 用来 盖以诱敌 动词 认为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5.掌握下列省略句的翻译: ①省略主语,语文教案-短文两篇《两小儿辩日》《乐羊子妻》。例:问其故。应补充主语;孔子问他们争论的原因。 ②省略量词。例:一儿以日初远。应补充量词: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 ③省略状语。例:而日中时(去人)远也。应补充状语:而太阳正午时离太远。 《乐羊子妻》: 1. 1.掌握下列一词多义: 行 行走 羊子尝行路 品行 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 外出 久行怀思 2. 2.掌握下列虚词的用法: 其:代词,指代人、事。 其指自己 日知其所亡 指回来的 妻跪问其故 指她的 羊子感其言 3.掌握判断句……者,……也: 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 河南郡乐羊子的`妻子,不知是谁家的女儿。 4.掌握下列被动句: 羊子感其言。 羊子被她的话所感动。 能力目标 1、理解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 情感目标 能够从这两则故事中得到启发: 第一则故事——学习两小儿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和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态度。 第二则故事——学习乐羊子妻反对拾遗求利和鼓励乐羊子坚持不懈地学习的品德。 教学建议 主题思想 《两小儿辩日》是一则生动的民间故事。通过两个小孩争论太阳在不同的时间距离地球远近的问题,说明客观事物是错综复杂的,即使是智者也有所不知。 《乐羊子妻》是一篇人物传记。它通过两个小故事,赞扬了乐羊子妻的高洁品德和过人才识。 《乐羊子妻》思路结构 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概括介绍人物的身份。 第二部分(第2、3段)通过规劝丈夫改过从善的两件事,赞扬乐羊子妻品德高尚、才识过人。这部分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2段)乐羊子妻用古人的事例劝规丈夫改正行路拾遗的污行。 第二层(第3段)乐羊子妻用巧妙的譬喻规劝丈夫积学求知。 《乐羊子妻》写作特点 文章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一个从品德,一个从学业方面,规劝丈夫要做品德高尚、学识渊博的廉者与志士,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短文两篇《两小儿辩日》《乐羊子妻》》。从而很好地表现了乐羊子妻的高尚品德和过人的才识。全文仅一百多字,描写了两个人物,主次分明,有详有略,贴切有力,又能表现人物的聪明才智。文章结构严谨,过渡自然。第2、3段本是写的两件事,由于第一件事写了乐羊子“远寻师学”,第二件事开头就叙述“一年来归”,使两件事自然衔接起来,没有“远学师学”,“一年来归”“久行怀思”也就失去了依托。这些写法都是值得借鉴的。 《两小儿辩日》思路结构 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孔子路遇两小儿“辩日”,是故事的起因。 第二部分(第2-5段)写双方争论问题所持的观点和各自的依据。这是故事的主体部分。 第三部分(第6、7段)孔子不能决断谁是谁非。这是故事的结局。 《两小儿辩日》写作特点 这个故事采用“问答式”的对话,仅用一百多字构成了一个情节完整的故事。两个小儿及孔子的形象生动,又表达了引人深思的道理,手法简练而传神。两小儿的争辩,论述过程简明、清楚,人物语言又切合其身份特点。论据又巧用比喻,以车盖、盘盂唤起视觉现象,以探汤唤起触觉,这些形象和感受是人们都能体会到的,易于把抽象的自然现象讲得生动而具体,增强了感染力。 教法建议 加强诵读,可让学生分角色诵读《两小儿辩日》,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推究文理,品味意境。力求读得铿锵悦耳,抑扬顿挫,声情并茂。《乐羊子妻》特别要注意通过诵读刻画乐羊子妻这个人物形象。 《两小儿辩日》教学实录及评析 篇12[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诵读较之一般朗读,更有助于积累素材、培养语感,在诵读中体现声律气韵,体味文意文采,进而领悟情感旨趣,它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教师如能多角度、多形式、灵活地引导学生诵读,文言文的教与学势必呈现新气象。 教学步骤 : 一、导人,简介作品。 二、对照注释读,读准读顺。 三、设疑式读,初知解疑。 默读,随时提出词句理解中的疑问,同学间互相解答。教师点拨重要词句。 四、翻译式读,理解内容。 同桌合作,读原文,讲译文,或说译文,对应读原文,要求逐字逐句地读、讲。五、讲故事式读,体味情趣。 两篇短文,故事性强,适于以讲故事的口气读。可指名上台,以读代讲,语气、语调、语速要似讲故事。 六、想象式读,认识人物。 可拓展的想象点:1.夸父的外形、夸父口渴之态,夸父饮河、渭的模样,手杖化为邓林之景……2.两小儿对话的表情、孔子被笑后的神态、辩斗的气氛…… 七、删减式读,思考道理。 教师删“弃其杖,化为邓林”和“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句范读,引导对比原文,思考夸父的精神及两小儿、孔子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八、对比式读,深化理解。 比较两文:1.各用一句话概说内容。2.各用一句话评价人物。3.各用一句话阐明主题。4.各用一句话表述人物刻画的方式。5.用一句话述说读后的共同感受。 九、自由诵读,竞背《夸父逐日》。 [教学设计B1 创意说明:教学这两篇短文,不仅要讲明字词、疏通大意,更要引导深人探讨,在合作中研究一系列相关问题。这种研讨式教学,能启迪学生的智慧,活跃学生的思想,开阔学生的思路,从而充实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步骤 : 一、熟读课文,启发思考。 这两篇文章浅显易懂却蕴含丰富。你能发现文中有些什么吗? 有生动的人物,有丰富的想象,有浪漫的夸张,有太阳的知识,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豪气,有初生牛犊不畏虎的锐气…… 请搜集需要的信息和资料,或通过思考,说说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评价。 二、提供选题,小组合作。 说夸父/说夸父其杖 • 说两小儿/说两小儿的“笑” 说孔子/说“孔子不能决” 说神话/说太阳/太阳距离人远近 三、各组推荐一人,全班交流,集体评价。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本创意着眼于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材料。《夸父逐日》奇特的想象、浪漫的夸张,适于扩写。《两小儿辩日》以对话形式展开情节,充满童趣,适合演编。这样设计既观照了两文自身的特点,也活用了教材。 教学步骤 : 一、学《夸父逐日》,创造点:扩写。 1.教师范读,讨论归纳神话特点。 2.轻声吟诵,补充想象一些细节。 3.用白话扩写夸父逐日的故事。 二、学《两小儿辩日》,创造点:改编。 1.齐读全文,了解以对话推动情节发展的特点。 2.自由朗读,想象人物的动作、表情。 3.用话剧或小品的方式改编《两小儿辩日》。 三、范文交流、评点。优秀文章张贴到教室墙后,可鼓励毛遂自荐者共同上演改编的优秀剧本。 《两小儿辩日》教学实录及评析 篇13《两小儿辩日》教后反思 一、课文解读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讲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小孩在争论,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双方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无法裁决,被两个小孩笑话。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选编本文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了解古人的思想情感,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点基础。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字词句的大概意思,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明白文中所讲的道理,并受到一些启发。 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要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从理解课文方面看,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并不难理解,难的是让学生参考注释自己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指导小学生学习文言文,不宜采取逐词逐句讲解对译的方法,更不必讲古汉语知识。重点词句应当由学生对照注释来理解,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遇到困难教师给予帮助。小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教师应树立 “朗读是第一位”的观念。指导学生朗读可采取如下步骤:第一,教师首先要范读课文,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从而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第二,指导学生读通顺。指导文言文的朗读方法:一要把朗读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三要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 二、整体思路: 在教学本文时,我设计了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初读文言文,读通顺 设计这个环节,我的目的是让学生把文言文读通顺。我先让学生根据划分的节奏来自由读文言文;再分别叫四个学生单个读;看到学生读的还不很到位,于是我范读;然后再让学生像我这样读。在这一环节,通过不同形式的读,使学生把课文读熟了,通顺了。 第二个环节:再读文言文,懂其义 设计这个环节,我的目的是让学生借助注释来弄懂文言文的意思。我先让学生自主学习,也就是根据书上的注释试着自己理解文言文;然后再让同桌、前后桌进行交流、讨论;最后采用“渔歌问答”这个游戏进行全班交流。 第三个环节:三读文言文,展开辩斗 设计这个环节,我的目的是通过辩斗,挖掘、深化文本内涵。我先让学生用笔画出两小儿各自的观点和理由;接着让两个学生上台辩斗,看到这两个学生辩是辩了,但还没有“斗”的感觉,于是,我亲自扮演其中的一个小儿,和另一个学生展开辩斗。刚开始语气平缓,随着“此言差矣!”“非也!”“胡说!”等连接词的加入,两人的语速逐渐变快,语气变重,最后,感情激昂,互不相让。师生“辩斗”结束后,我请学生评价。再后来,让全班学生都来做一回两小儿。全体起立!左边的同学做前面一小儿,右边的同学做后面一小儿。我呢,就在一旁引读创设情境:分别以 “一儿曰”、“一儿自信曰” “一儿摇头晃脑曰”“一儿拍着胸脯曰”“一儿坚持曰”、“一儿争辩曰”、 “一儿反驳曰”“一儿不服曰”“一儿紧握拳头曰”“一儿手叉腰曰”等为引导,组织学生反复朗读上面两句。 第四个环节:四读文言文,悟道理 设计这个环节,我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体会到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精彩之处: 我认为是辩斗环节的设计和引导是这节课的一个亮点。辩斗中,师生不仅对话了文本,而且完成了自身与心灵的对话,老师与学生各扮“两小儿”展开辩斗,让学生进入课文情境,“走进语文”,让学生成为“两小儿”,让学习进入体验层次,课堂的学习气氛和状态被激发出来。从两名学生表演辩斗,到师生合作辩斗,再到全班学生展开辩斗,将诵读层层推进,生生辩斗时,教师在一旁通过引读创设情境,煽风点火,学生们辩得面红耳赤。教师的引读不仅在于创设辩斗的情境,也不仅是对学生进行语感的培养,还是在启导学生对文本内涵的感悟。学生在辩斗过程中,不仅关注辩斗的内容,更关注辩斗者的心理、情感,这也是我们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要时刻关注的。朗读的效果如何,不在于读的遍数多少,而在于能否层层递进,潜向文本深处,浸入学生心灵;朗读过程应该成为学生对话文本,彰显智慧的心路历程。 四、不足之处: 1、我觉得课文各环节所需的时间在安排上不细致,还有对学生情况预计过高,导致课堂拖堂四分钟。 2、第二个环节,学生根据注释理解文意,在进行全班交流时,由于看到时间紧迫,所以使得交流有点仓促,流于形式,没有达到交流的目的。 五、改进方法: 在备课时,应充分备学生,留够机动时间,并明确各环节所需具体时间。 《两小儿辩日》教学反思 反思是进行校本教研的有效途径。通过反思,教师更加了解自己的教学,不断改善自己的小学行为,并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的见解,已达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两小儿辩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一篇文言文。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借助《两小儿辩日》这篇文章,学生将初步感受到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增强学习组股哟语言文字的信心,并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文章讲的是古时候两个小孩凭自己的直觉,一个人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人为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做出判断。这个故事既渗透了要主动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并大胆质疑的的科学态度,也说明了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在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应该实事求是的道理。 我将从以下几方面来反思自己的得与失: 第一,关于更好地激发孩子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的问题。因为这是我本堂课最想达到的目标,现在看来这个目标完成较好,但是感觉还有提高的余地。这篇课文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必须准确地把握学习起点。因此,一开始我就通过提问,让学生说出初次接触文言文的困难,这就是我摸清学情的第一步(难读、难懂),于是我顺学而导:面对这样的困难咱们用什么办法解决?这是学生自己说出了多读、参考注释、借助资料等方法。事实证明,这种教路符合少年儿童的认识规律。在读课文中,注重整体理解,让学生自读自悟。我采取了齐读、自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朗读方式,读得充分,读得多样,读得入情,读出了顾问的韵味。如果事先让学生自由结合排出课本剧,则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关于学生、文本、教师之间富有成效的对话问题。这是新课标当中的新理念,为此本堂课我做了精心的设计,有所成效也有不足。为了让学生准确地找出两小儿辩日的核心所在,我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三组反义词,同学们很快找出答案,“远——近”、“大——小”、“凉——热”。我让学生找出有关辩论核心的一组词,来检查初读一遍课文后的学习状况,得出结论:百分之百学生已经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于是我就大胆舍弃了让学生反复研读,并立即放手,让孩子们分组讨论辩日的观点及理由。事实证明,这种“舍弃”符合孩子的需求。对于两小儿提出的观点及理由,用当今科学的观点做出解释,我自制了视觉效果图,直观地向学生作出了“为什么两个圆看起来一大一小”的解释。又由学生进行了课程资源的补充,使学生了解了不同时间太阳的凉热与日地距离的远近没有关系。在板书过程中出现了不应有的失误,把“凉”与“热”贴错了,好在自己在第一时间及时发现,没有误导学生,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还应细致些。 第三,关于强化语言文字训练的问题。顾问教学类似于古诗,一是要理解重点字词,二要读出诗文的韵味,三要感悟人文内涵。这节课出了大量读书外,大量时间在梳理课文内容,因此“熟读成诵”及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达成度不够。本文的人文内涵大概有两种理解:肯定两小儿敢于嘲笑孔子,挑战权威;或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课堂上学生的感悟都没有错,但不全面,不太确切,教师还应及时进行评价与引导。 通过我校的“绿色耕耘杯”作课活动,使每位教师深受启发。每做完一节课,教师读能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形成一篇教学反思,一节课代出反思交流,形成 “1+1﹥2”的教学实效。因为都是自己的亲身经历,都是信手拈来的材料,因而很受每位教师欢迎。教师通过及时的不断的反思,也积累了素材,锻炼了思考能力,开拓了思维方向。随笔式的反思为教师积累了经验,提高了技能,教师渐渐提高了教学反思的水平,从原来的应付变为主动地参与校本教研,为以后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奠定基础。我校本学期刚刚合并学校,人心正处于浮动阶段,但我们的校本教研促使老师不断沟通、交流,很快就把力量凝聚在一起。校本教研把教师的精力都引到了教育教学上,教师中同伴交流、同伴互助的氛围已基本形成,懂得教研要立足本校,让学生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不断产生思维的碰撞,在教改的路上结伴同行。这是一个良好的开始,给予了我们很大的激励。在真诚反思后的纠错实践中更好地服务学生,努力追求教学相长的理想境界,不断享受教育的幸福。不过,这好也罢,遗憾也罢,都是宝贵的收获。一个活动的每一个参与者都有收获和启发,这个活动才更有意义,才能延续下去,才能推动我们的研究更深入、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我认为只要坚持“享受语文,感受生活”的教学观念不动摇,很快语文就会成为学生们都喜欢的科目,我将为此继续努力。 《两小儿辩日》教学实录及评析 篇14让远古的人物鲜活起来 —— 一、引言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是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基本理念。 选自《列子·汤问》的《两小儿辩日》属于传统经典篇目,但它出现在新课程标准与理念统摄下的新教材中,教学设计就应该跳出传统教学的框子。 为此,在教授此课时,我尝试设计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的教学方案,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力求达到“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本文寓意”的教学目标 ,力争在教法上有新的突破。 二、背景 以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新理念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教学改革正如火如荼的开展,我校领导积极抓住这一契机,不惜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于今年三月带领高、初中教师北上河北衡水、南下江苏洋思取经学习;他们还亲自驱车前往陕西师大拜访“诱思探究”教学理论的创始人张熊飞教授,把最新的教育理念传授给教师。至此,全校自上而下掀起了探究学习和课堂教学改革的高潮,在这种轰轰烈烈的教改氛围中,每位教师都深深地感到,改尚恐不及,不改则更无立身之处。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切实体会到:落实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关键在于课堂。为此,在教授经典古文《两小儿辩日》时,我特意设计了一套全新的为初一学生所乐于接受的教学形式。适逢市教研员李亚红等 一行三位专家到我校检查新教材课改进展情况,听了我这节课;当时陪同听课的还有我校教学副校长和语文组同仁,共计十位老师。 三、教学过程 1.整体感知,疏通文义 怀着满腔的激情,迈着自信的步伐,我踏进了初一七班的教室。“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论语》十则,其中有一句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学生异口同声地随声附和。看到大家情绪高涨的样子,我很满意,接着讲下去:“这句话是讲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不懂装懂。孔子还说过:‘听其言而观其行’,即要从这个人的所作所为去判断他是否言行一致,那么,孔子所做是否如其所说呢?《列子》中的一个故事告诉了我们答案。请同学们朗读《两小儿辩日》,并借助课下注释,也可以与同桌讨论,看谁能疏通一下这篇课文?” 课堂顿时活跃起来,大家有的眉头紧蹙,认真思考;有的大声诵读,书声琅琅;有的激烈争论,各不相让…….几分钟后,一名男生勇敢地走上讲台,疏通课文。他话音刚落,马上有一学生站起来纠正说:“孔子东游中的‘游’不是‘旅游’的意思,而应为‘游学’。”我表示肯定后,又趁势问到:“‘汤’古意为‘热水’,哪个成语中有此义呢?”略作沉思之后,几位同学脱口而出:“‘赴汤蹈火’。”看到大家探究的兴趣已萌发, 我又因势利导:“两小儿辩日的焦点在哪里?为什么会有不同结果?”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如出笼的小鸟,叽叽喳喳,热火朝天地发表着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两儿辨日的焦点在于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一儿是用眼睛看到的,一儿是用体温感觉的,所以会得出不同的结果。我随即以简洁的词语板书: 日始日午 一儿:近车盖远盘盂视觉独立思考 一儿:远苍凉近探汤触觉勇于置疑 这样,既紧扣课文内容,又使大家一目了然。 2.深入探究,研读赏析 然后,我请三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他们抑扬顿挫的朗读,把文中的韵味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其他同学也随之深深地融入到课文所创设的情境中。 看到大家意犹未尽的神情,我提出新的问题:“两小儿笑曰”中的‘笑’是什么意思?”两三分钟沉静后,大家纷纷举手。 生1:“这是自豪的笑,两小儿认为他们的问题难倒了大思想家孔子,他们感到很自豪。” 生2:“这是嘲讽的笑,因为人们都认为孔子无所有知,无所不晓,但两小儿发现并非如如此。” 生3:“这是痛苦的笑,因为像孔子这样的大学问家都回答不了他们的问题,天下还有谁能解答呢!” ……. 大家的争辩愈来愈激烈,热情一浪高过一浪,我归纳道:“每位同学的见解都很正确,只要大家言之成理,就应给予肯定。那么,我们又如何理解‘孔子不能决’一句呢?” 生1:“说明了孔子一是一,二是二,很诚实。” 生2:“孔子那么有学问的人还有不懂的知识,说明知识是无穷无尽的,我们应该‘学海无涯苦作舟’。” 生3:“说明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生4:“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就不同。” 生5:“应该学习两儿独立思考,勇于质疑的精神。”(完成板书:独立思考,勇于质疑) …… 这次的发言毫不逊色于前次的辩论,大家各抒已见,争先恐后,听课的老师也都微笑颔首,课堂气氛达到了意想不到的高潮。 3.延伸迁移,创新拓展 我又趁热打铁,顺理成章地把教学引入到“拓展、迁移”环节:“假如你是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的孔子,你会对这两小儿说些什么?让我们共同表演一出《新两小儿辩日》。”顿时,课堂沸腾了起来,大家踊跃举手,有的同学急得甚至站了起来。我把讲桌搬到教室一侧,空出地方做临时舞台。三位同学初生牛犊不畏虎,落落大方地走到前台表演起来: 生1:“今天早上我上学时看到太阳像车篷那么大,中午放学时太阳却像个小盘子,你说,太阳不是早上离我们近而中午离我们远吗?” 生2:“不对不对,今天早上我上学时还穿着毛衣,中午放学时我只穿了件衬衣还觉得热,应该说太阳早上离我们远而中午近才对呢”。 “不对不对!……” 正当“两小儿”唇枪舌剑的时候,扮演孔子的生3摆出一副智者的样子,慢悠悠地走了过来: “你们两个说得都有道理,只是观察的角度不同。其实早上地球表面有云气,透过云气看太阳就显得大些;而中午云气散去,太阳自然就会显得小些,这是我们视觉上的一个错觉。再者,太阳早上斜射,我们自然就会感到凉些;而中午直射,我们就感到热些。其实,太阳不论早上还是中午,离我们地球的平均距离都是14960万公里。” “哇——”教室中发出一片惊讶声,大家都为这位睿智的“小孔子”掌握的现代科学知识所折服。 生2立刻做鞠躬致敬状:“孔子就是孔子,不愧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佩服佩服!” 课堂上立刻爆发出一阵笑声,随即是一阵热烈的掌声,整节课在听课老师的颔首默许中结束。 四、教学反思 1、一位哲人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在设计本课时,我巧妙地让三千多年前的孔子灌输进现代科学知识,配以学生惟妙惟肖的表演,使大思想家栩栩如生,鲜活地走到我们面。我惊奇地发现,学生童稚的内心世界是如此之多彩多姿。从他们流畅的语言﹑丰富的表情﹑协调的动作上,我可以参透到他们预习是多么的认真,体验到他们成功后又是多么快乐;也深切感受到换一种教法﹑放手让学生尽情去展示自我的妙处。只要给他们一把钥匙,智慧的大门就会敞开在他们面前。 2.再老的课文,只要肯花心思,总能找出新的角度,上出新意。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自己对教学有没有更高的追求。 3. 再新的设计,如果脱离了双基的落实,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就不能算是好的设计。任何时候都不能被新的想法冲昏头脑,而导致课堂流于形式。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