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八年级答谢中书书教案
范文

八年级答谢中书书教案(精选2篇)

八年级答谢中书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前预习:

  1、借助注释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

  2、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的生平。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齐背郦道元的《山峡》

  2、教师导言:同学们,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其实,莽莽神州,茫茫九派,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板书课题),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二、整体感知

  1、这篇文章的题目“答谢中书书”应该怎样读?如何理解两个“书”的含义?

  2、给谢中书的这封信是谁写的呢?(陶弘景)学生交流所查到的资料,教师补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的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3、朗读课文

  (1)、反复朗读课文,指名读,评价。

  (2)、齐读课文。

  4、疏通文意

  (1)、自主翻译

  (2)、以同座为单位交流自学情况,疏通文意,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3)、班级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

  (4)、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三、合作探究

  1、有人评价这篇小短文“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画中为我们描绘了哪些景物呢?

  (1)、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2)、探究描写景物的视角变化和时间变化,教师适时板书,小结:

  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

  2、短文中的山川之景美不胜收,作者是怎样写出普通的山川之美的呢?

  (1)、师生互动,探究交流。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2)、这里有山水相映之美、色彩相配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请你任选以上角度,用下面的句式说话。

  这里有之美,你看(原文+翻译/描绘)

  3、也有人评价本文“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请你朗诵诗中描写山水美景的句子,体会整齐的诗歌形式,品味语言特色。

  明确:句式整齐,语言凝练,对偶修辞,朗朗上口。

  品析:将、乱、欲、竞,体会语言凝练,表意丰富的特点。

  4、文中哪句话写出了景物的共同特点?关键词是什么?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板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点明中心。)

  5、作者面对这如诗如画的美景发出了怎样的感叹?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研读后两句话,明确:沉醉山水的喜悦,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自豪。

  6、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方法上对你有什么启发?和大家交流一下。

  7、教师小结: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只有区区68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他状写的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文章清秀隽雅,如诗如画。表露了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四、背诵默写

  1、怎样才能背得又快有准?推荐方法。

  2、自背、互背。

  3、当堂默写,同桌订正。

  五、拓展延伸

  1、文中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请你积累几句描绘山水美景的诗句。

  2、上网搜集美景的图片,配上本文恰当的文句,制作一套图文并茂的幻灯片。制作文成后发送到老师的邮箱:

  3、借鉴本文写景的方法,以雾为描写对象,写一个片段。(3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

  陶弘景

  总领全文:山川之美,古来同谈

  仰视:高峰入云、层次井然,叙议结合

  俯视:清流见底、语言凝练,句式整齐

  具体描绘: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

  晨: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沉醉山水的喜悦

  昏: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自豪

  感叹抒怀:欲界仙都、与其奇者

八年级答谢中书书教案 篇2

  整体把握

  文章以感慨发端,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具体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仰视俯视、平远高远的视角,动静结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

  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本文写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问题探究

  1.作者描写景物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观察角度:由仰而俯;景物形象:由显而微;景物状态:由静而动;时间交代:由朝而夕。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

  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

  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3.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什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4.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什么?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5.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什么?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7.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8.分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歇”“颓”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感情和行为,有过程,激发人的想像,充满生命气息。“鳞”字是用借代,避俗,增加了语言表现力,文学色彩浓厚。

  9.本文是在是一篇美文。试分析美在何处。

  (1)意境美。风光绮丽,融入感情,形成优美的意境。①山水相映之美。②色彩配合之美。③晨昏变化之美。④动静相衬之美。

  (2)结构美。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以“美”点明全文中心。中间部分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文中的写景部分,仰视再俯瞰,复平看,最后又分“晓”与“夕来写,次第井然。

  (3)语言美。言简意赅,多用对称四字句,配以长句收束;修饰词语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

  以上就是初二语文上册知识点:答谢中书书的全部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随便看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

 

Copyright © 2004-2023 triy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13:3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