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答谢中书书》名师教案优秀 |
范文 | 《答谢中书书》名师教案优秀(通用12篇) 《答谢中书书》名师教案优秀 篇1一、课文分析 本文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回信,是六朝书札中的名篇。该文以清俊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乐在林泉的情趣。因此,在教学中应通过读让学生尽情的欣赏这种美,引导学生调动联想和想象,置身景物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 二、教学设想 在教学过程中,我把重点放在欣赏山川之“美”上,让学生尽情地欣赏。而欣赏美最直接最适宜的方法就是通过“读”来实现。读,则包括朗读、研读、诵读等,其中朗读也形式多样,包括自读、范读、齐读等。应充分发挥学生自己所特有的个性和能力,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欣赏美,在美的享受中饱含深情地读,从而真正地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课下边注释的词语,弄清词句含义。 2、能够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3、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精美的画面,简练的语言,优美的意境,培养学生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山川的热爱,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 四、教学重点 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借助联想和想象,置身景物之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五、教学难点 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情感。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板书:山川)同学们,当看到“山川”这两个字的时候,你们脑海里马上浮现了什么情景?你能描述一下吗?(学生描述,老师点评)从你们的描述中,我看出你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也看出你们怀有对大自然美好的向往之情。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走进陶弘景的美妙的山川之景中,去尽情的感受一番。(答谢中书书:板书标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美文 1、解题,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解题:答谢中书书 “中书”是官职,“书”指书信。意思是陶弘景给谢中书的一封信。 作者简介:陶弘景――南朝齐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字通明,字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后隐居茅山,搜集整理道经,创立茅山派。入梁,武帝礼聘不出,但朝廷大事辄就咨询,时称“山中宰相”。 写作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①自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朗读的语音、节奏、感情等; ②示范朗读。播放朗读录音,教师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语调,感情等; 强调读音:夕日欲颓 (tuí)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yù) 强调节奏:四字句两字一顿。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③指名朗读课文,学生点评。 ④全班齐读,教师稍做点评。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学生借助课下边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如遇问题,现在组内讨论解决。 1、教师明确重点字词 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晓雾将歇:消散 今指休息 夕阳欲颓:坠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2、教师明确重点句子翻译 ①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翻译: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五彩斑斓,交相辉映。 ②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翻译: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③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翻译: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3、理清思路,感受结构美 总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 四季常景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写景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晨昏之景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抒怀 ―― 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小结: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从古至今,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写景部分则以清俊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最后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赞美与感慨收束。 (四)研读课文,赏美景,品意境,悟真情 1、赏美景 文章描写了哪些山川美景呢?它们的特点如何?又是怎样描写的?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研读课文。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老师巡视指导。 明确: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描写山之高,水之净,采用俯、仰两种视角。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描写壁立千仞的石岩、五彩的山石、常青的竹木,写出了这里色彩绚丽多姿的特点,采用平视的角度,静态的写法。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描写一天中的变化,主要有猿鸟的鸣叫、鱼儿的竞跃,写出了一种蓬勃向上的生机与活力,主要从动态的角度来写。 2、品意境 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这里有山水相映之美、色彩相配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请你任选以上角度,用下面的句式说话。 这里有( )之美,你看( ) 提示:原文+翻译/描绘 参考: 这里有山水交映之美,你看“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这里有晨昏变化之美,你看“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 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这里有动静相衬之美,你看“高峰入云,清流见底”,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你看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你看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你看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这里有色彩配合之美。你看“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为背景,绿水作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3、悟真情 有个词叫“文如其人”,也就是说通过文章可以窥出作者当时写作的心情,也可以看出作者的性格,那从这篇文章中你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并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 明确: 1、从文章中可看出作者热爱大自然的强烈感情,也可看出他寄情山水的悠闲和清高,最后一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则表现了他的自豪之感,把自己与谢公相提。 2、表现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五)拓展延伸 1、文中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请你积累几句描绘山水美景的诗句。 2、上网搜集美景的图片,配上本文恰当的文句,制作一套图文并茂的幻灯片。制作成功后发送到老师的邮箱: 3、借鉴本文写景的方法,以霾为描写对象,写一个片段。(350字左右) 《答谢中书书》名师教案优秀 篇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流畅而有感情地朗读骈文。 2.能抓住关键文言字词:“入”、“交”、“乱”、“竞”等,读出画面。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接触文言字词,挖掘文言字词背后的情感与思想,从而品味陶弘景之心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山川之美,感受陶弘景脱俗之心境。 【教学重点】 抓文言字词,品析山川之美 【教学难点】 品悟陶弘景超凡脱俗的境界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语 1.激趣:“有这么一个人,他自幼聪明异常,二十岁被推荐做皇子的陪读。在他归隐的时候,引来朝野送别的盛况:“供帐甚盛,车马填咽,咸云宋、齐以来,未有斯事。”——这是一个怎样的人? 预设: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 2. 这样的人与我们永嘉还有一段缘分,在我们永嘉陶公洞生活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陶弘景在天下第十二福地大若岩,编撰成道教最著名的经典《真诰》——乾隆《温州府志》、光绪《永嘉县志》”。 二、整体感知 1.齐读题目,并讲解题目。 预设:落实停顿和最后一个“书”的意思。 2. 一人朗读,并让学生评价,说一说,他读得如何? 预设:纠正停顿、读音,并让其他学生补充朗读,可以及时落实读错的文言字词。 3.这篇文章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文言文在句式上有一个明显的不同,发现了吗? 预设:让学生发现骈体文的特点,4个字为主,句式两两相对。让学生齐读,要求读出韵律,放开胆子读。 三、品读文本 1.一篇散文,短短68个字,却成为古今共谈山水的经典作品。陶弘景所谈论的山川之美,究竟美在何处?要求:结合文本,具体谈谈自己的理解,并用这样的句式:山川之美,美在 。 预设: (1)清峻的山水: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让学生想象的画面。) 追问:“入”直接改为“插”,行不行?(“入”是“峰”与“云”的结合,云雾缭绕着山峰,浑然一体,既写出了山的高,也写出了“云”的柔和之美,刚柔并济。而“插”虽有了力量,但显得很突兀,一种硬生生介入,破坏了那份美感。) (2)丰富的色彩: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追问:都有哪些色彩?仅仅只有这些吗?你是从哪个词语看出来的? 预设:出示资料,交,甲骨文 像一个人,两腿左右错立,引申为彼此连接,彼此交融。并让学生说说“交”字背后,你所看到的画面。 小结:五色交辉,古人以为是正色,能融汇出万千色彩的世界。“交辉”,色彩斑斓,就像画画一样,用五色调和出了自然界万物之色彩。这种色彩的美,又岂能光看字面能够感受的了。 (3)勃勃的生机: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追问:为什么“乱”、“竞”,能让我们感受到那张扬的生命? a. 说说你对“乱”的理解。 预设:借用诗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让学生先说说,此处“乱”写出了什么?(花的多,花恣意,怒放的生命)“喜从千里来,乱笑含春语。——李贺”。此处“乱”又写出了什么?(乱中有一份对生命的欣喜)。 小结:可见“乱”字写出了猿鸟声充满在山谷间,此起彼伏,是一种生命,一种缤纷的生机之美。 b.说说你对“竞”的理解。 预设:介入资料:“竞”的繁体字为競,甲骨文字形,象二人竞逐。“競,逐也。——《说文解字》”。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竞”所表现的画面感。 齐读,读出那份激荡在山中的生机,读的欢快些。 四、深度解读文本 1.这些美景,经过我们的努力,都能发现、欣赏。陶弘景却在文中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所发觉的美是不是仅仅是我们所体会到的那些“清峻的山水,丰富的色彩,勃勃的生机”?再自由朗读课文,看看透过这些文字,你还有什么发现。 预设:(1)自由的生命:让学生再读“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追问:仅仅写猿鸟、鱼儿的勃勃生机吗?“鸣”与“叫”一样吗?“跃”与“跳”一样吗?小结:“鸣”带来一种愉悦感,是一种欢快的声音,“跃”充满着生命的快乐,一种自由的生命,毫无拘束。 (2)脱俗的心灵:“实是欲界之仙都。”先请学生翻译。 a.作者为什么将“人间”,称之为“欲界”? 资料:“欲:欲, (谷,假借“榖”,表示粮食) (欠,张大嘴巴,急于进食),《说文解字》:欲,贪欲也。 背景:陶弘景一生历经宋、齐、梁三朝。政权交替频繁,时局动荡不安,战争连绵不断,皇室内部也因为争夺皇位的斗争,时常发生宗室血腥事件。 追问:用“欲界”,看出陶弘景怎样的情怀?(是以超凡脱俗之心,观俗世之景,一份恬淡浸在这两字上。) b.标点符号。追问:“实是欲界之仙都。”“实是”,可以看出什么样的感情?应该用“!”,为什么用“。”,你觉得哪个好,为什么? 小结:句号,陈述,表达是一种恬淡的心境,常处这样美景的陶弘景,应是怀着一种淡然之心境,与美景相处,脱俗的心灵,使他宠辱不惊。这是一份心境,一份脱俗。山水常在,心境不同。以脱俗之心观俗世之景,则能寻到人间之天堂,俗世之净土。 2.当朝皇上下诏几次让他告别隐居的生活,想请他出山,都被他拒绝了。皇上很不解,问他“山中都有什么啊?”陶弘景回答道:“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在看似简单的文字背后,我们品出了陶弘景如许的淡然,逍遥自在。 3. 最后,一齐诵读。 五、 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这篇短文。 2.读一读,写一写: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用现代文大胆地扩展描绘文中的景色。(可以适当增加精彩的描写、生动的修辞、合理的想象、简洁的议论) 六、板书设计 清峻的山水 自由的生命 丰富的色彩 悟 勃勃的生机 脱俗的`心灵 《答谢中书书》名师教案优秀 篇3一、教材分析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山水小品,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可谓尺幅能容千里。本文的特点首先表现在优美的意境上“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大自然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主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己相融合的生命愉悦。另一方面,本文结构缜密、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另外,这篇小品语言极富特色,以四言为主,很是整饬,最后,以长句收束,犹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答谢中书书》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虽然没有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 综上分析,这是一篇很好的课文,我自己非常喜欢,因此内心期盼着与学生共同分享美文,在备课的同时,我亦搜集了大量的优美风景视频及图片,精挑细选,稍作加工将其融入到我的课件中去,目的在于授课时能够借此引发学生美的享受,因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我放在了“美”上,以视频图片的形式出现,这样会更直观。另外,再加上舒缓的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而对于文章的美,主要采用“读”的方法来使学生体会,以“读”赏“美”,以“美”品“读”,两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 二、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已经到了八年级,但文言文基础较薄弱,阅读能力偏低,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不高,因此在教学时,必须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在理解感知的基础上悬着恰当的角度对诗歌进行赏析,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能够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培养学生诵读能力。 学习文章多角度写景、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 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多媒体辅助教学营造优美意境,使之与学生产生共鸣继而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反复诵读,以感悟为主,有感而发,小组合作探究,多角度赏析美景美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4、【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文章多角度写景、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 5、【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优美的意境。 四、教学设计 课前播放祖国山岳河川风光图片辅以《高山流水》乐曲营造气氛。 在听名家范读的基础上试读,然后在理解字句大意的基础上熟读并背诵 赏析时抓住特色,多角度寻找美:意境美 结构美 语言美 最后提问短文的思想感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能够和古今山水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曲《高山流水》伴我们游览了祖国大好河山,真是“祖国山河多锦绣,风光处处引人游”。 今天我们就到一处人间仙境,去感受那里的美。 板书《答谢中书书》 二、整体感知 1、请学生来读题目,明确断句 《答/谢中书/书》 是作者写给谢中书的一封谈山水的信。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本文是作者给谢中书复信中的一部分内容,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是写景的名篇。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故称“谢中书”。 2、关于作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学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3、配乐欣赏名家范读并划分停顿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学生齐读、点读、模仿试读 5、重要词句解释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6、课文翻译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答谢中书书》名师教案优秀 篇4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 2.朗读课文,品读文章, 赏析文章的语言美、结构美、意境美和情感美(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1.积累文言字词。 2.朗读课文,品读文章, 赏析文章的语言美、结构美、意境美和情感美(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下面请欣赏几幅美景:泰山之雄峻,黄山之幽奇,匡庐之韶秀,峨眉之清凉,黄河之浑茫,长江之浩渺,西湖之妩媚,洱海之绚丽。下面就让我们走人文中的一副美景《答谢中书书》。 二 、出示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 2.朗读课文,品读文章, 赏析文章的语言美、结构美、意境美和情感美(重难点)。 三 、介绍作者、解题 作者: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写景名作。 “答谢中书书”两个“书”字连一起,这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最后一个“书”是指书信,前一个“书”与“谢中”连读指的是一个人。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准确、流畅、字正腔圆。(要求学生画出自己读不准的字。) 颓(tuí) 歇(xiē) 鳞(lín) 与(yù) (2)听录音,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及停顿。 a.四字句两两停顿,标准停顿。 b.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学生齐读。 (4)学生个别读。(教师做适当点评) 五、翻译课文,疏通文意 自主学习(5分钟) 1、单字解释; 2、整句翻译; 3、联想想象。 合作交流(5分钟) 小组交流讨论疑难问题。 仍未解决的,全班交流。 六、品味美点 语 言 美、结 构 美、意 境 美、情 感 美。 (1)细心的同学们,你们发现具体写景的句子了吗? (2)首尾部分起到什么作用? (3)你能选择一个角度,说说文章意境美体现在哪里 ? 动静相衬之美 作者很注意动与静的变幻与搭配。 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 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 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4)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意思是景物描写中必然蕴含作者的思想情感,本文景物描写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呢?哪些句子直接抒发作者的情感? 七、背诵课文 现在,你就是作者陶弘景,站在美丽的江南,体验着大自然的美好,放情歌颂山川之美,咱们一起背诵《答谢中书书》。 八、拓展阅读 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常见于古代散文、诗歌中。请你找出下文融情于景或借景抒情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 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借景抒情的句子,读一读。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答谢中书书》名师教案优秀 篇5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朗读并背诵课文。 2.分析、理解、赏析文章的意境,说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赏析文章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展评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很多写景状物的文言文,今天我们再次跟随陶弘景的脚步,去领略一番祖国的山川之美。首先请一位同学朗读课题,应该如何断句?(屏显:答谢中书书,不加标点) 生自由回答,并说明理由。 师补充解题:答,答复;谢中书,姓氏加官职是一种敬称;书,书信,一种文体。这是陶弘景写给谢中书的一封回信。那么这封信里写了什么呢?请大家齐读课文。 二、美文初读 生齐读课文。(提示重点字音:颓,与) 本文出现了较多古今异义词,请找出来。 (生交流后自由回答,师补充:歇,颓,鳞,四时,与) 同学们对文中字词已经了解了,再读课文希望读出点味道来,在节奏和韵律上下点功夫。 生再读课文。 三、美景再现 同学们都读得很流畅了,为我们理解文章打下了好基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自然山川的美丽,自古以来都为人津津乐道。陶弘景笔下的山川到底有多美,请同学们用美景再现的方式,将它翻译出来。 给同学们五分钟时间讨论,五分钟后,我们进行眼明手快小游戏,屏幕上随机出现一句原文,在不看课本的情况下,看谁翻译得又快又准确! (生讨论,五分钟后抢答翻译) 同学们都很了不起,把几百年前的山川之美用自己的语言还原了,下面我们再读课文,试着把作者观赏这美景的心情也还原出来。 (生再读课文。) 四、美感寻味 最后一句,陶弘景表达了极致的赞叹之情,他为何发出这样的感叹?请大家填空回答“山川之美,美在_________”,在横线上填上文中的景物。提示:可从景物、描写方法、修辞手法、写作手法等方面赏析。 (屏显:山川之美,美在_________;小组讨论) 山水相映,五彩斑斓,生意盎然,实是欲界之仙都啊!难怪陶弘景对此带有满满的赞叹,现在请大家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感受我们找寻到的山川之美。 (配图诵读课文) 五、美情体悟 实是欲界之仙都,可是“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作者在暗暗自得,不是谁都能领略到这仙境般的山水之景哦!为何唯独陶弘景能有这样的领悟呢?我们来了解一下陶弘景其人: (屏显作者背景,请一同学朗读) 陶弘景生于世家望族,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17岁时就入南朝为官,在朝廷任职20年。37岁这年,陶弘景辞官隐退,隐居山林。梁朝建立后,梁武帝很感激陶弘景给予的有力支持,亲笔写了一份情真意切的御书“山中何所有,卿何恋而不返?”,盼望陶弘景出山辅政,重回朝廷。然而,徜徉于大自然怀抱之中,并为道家仙风所陶醉的陶弘景,接到诏书后,深思很久,下定了不出山的决心。提笔写下“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如何理解“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明确:山川之美,只可以自己欣赏,却不能献给君王。 师:梁武帝其实很委婉,君王并不想和他一同品味山水,只是想让他出山辅佐自己,陶弘景答应他的请求了吗? 生:没有,他委婉地用寄情山水来回答君王,不想回到朝廷做官。 师:可以看出陶弘景是个怎样的人? 生自由回答:厌倦官场,淡泊名利,热爱自然,寄情山水…… 这是钟情于山水的陶弘景,这是热爱山林自由生活的陶弘景,才能做到眼中有山水,心中有美景,自在生活,而这又何尝不是我们大多数人所向往的呢?现在我们试着通过背诵课文,体会作者神仙般的自然生活吧! (配图,音乐,生背诵课文。) 《答谢中书书》名师教案优秀 篇6教学背景: 八年级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文言文学习,已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和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文言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和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讨论、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但由于本单元文言文采用的是集中编排的方式,且多数课文有背诵要求,学生学习时可能产生疲倦感,因此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必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收获知识和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培养美好情操是必然。 教学内容: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答谢中书书》 教材分析: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散文,它“犹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全文共68个字,但在这短短的68个字中蕴涵着清远的意境,突现了山川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表达了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尽情欣赏这种美,并发挥自己的想象,进入情景交融的境界,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文言文及古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培养学生查找、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大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赏析景物描写,并能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再现课文景象。 4、领会作者思想感情,提高学生感悟文章意境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品味文章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布置预习,让学生解决生字,记下文中难点,然后进行讲解。 3、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点拔法、诵读法。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短文,体会文章意境及作者情感; 2、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赏析景物描写方法,品味优美语言,体验归隐情趣。 教学方法: 诵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品析法、讨论与点拔相结合法。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激情导入 请同学们欣赏美丽的风景。(多媒体出示风景图),然后请描述看到了什么?联想到了哪些诗句?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去欣赏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明确目标,有的放失 (多媒体显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三、介绍课题、作家作品 关于本课的作家作品,大家一定搜集了不少资料吧,现在请同学们相互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教师适当补充)。(多媒体显示) 1、解题:答/谢中书/书 ①答:回复。②谢中书:见课文注解①。 ③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我国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陈:述说) 2、作家和作品介绍: 让我们一起走近作者:陶弘景(452~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陶隐居。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南朝齐梁间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的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隐居句曲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粱武帝即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陶弘景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像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又称之“仙人”。著有《陶隐居集》。 3、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指导学生大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1)学生先齐读,后请一学生点评。师提示重点字音及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2)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4)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5)学生齐读课文。 现在请同学们用一个字来概括本文的主旨,哪个词最恰当?明确:美 2、学生小组活动,理解文章大意和全文主旨。 让我们走进文本,看山川之美,美在哪里?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小组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并向全班质疑问难。 (3)多媒体显示下列词句,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重点测试) A、四时俱备:俱,全都。晓雾/将歇:歇,消散。夕日/欲颓:颓,坠落。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争着跃出水面。 B、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与:参与,文中指欣赏。译为:就再不也没有有能够欣赏到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4)学生准确流畅地同桌互译课文。(多媒体出示译文) 译文: 山河的壮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赏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澄澈见底,河流两岸悬崖峭壁,在阳光下各种光彩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歇,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 (5)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理清背诵思路。(介绍你背诵的窍门) 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各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请结合上面的思路分析,大家自己背诵,然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背诵竞赛,看谁背得又快又准确。 五、精读探究,赏析写景,体验感情 。 1、学生自由精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想像文中的画面,用“这里有——之美,你看——”的句式加以描述,体会文章的意境,在四人小组内每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脑海中出现的画面,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2、师生互动,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 让我们走出文本,对照老师找的几幅画面,看山川之美,你领会到了哪些美? (1)多媒体依次显示山水相映图,石壁翠竹图、晨晖、夕照,激发学生想像。 (2)请一小组再次描述画面,围绕山川之美评析课文。深入领会文章的诗情画意。 (3)请学生归纳赏析,进行文字整理,写成赏析短文。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稍加点拨。明确赏析: 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 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第四是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多角度,多层面将动与静巧妙对比映衬,更突出了景色的优美动人。 四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轴。 (4)“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学生齐读后同桌交流) 明确: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5)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学生找出句子后先齐读再分析) 明确:“实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言简而意蕴丰。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能够和古今山水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总结写法: 描写景物,抓住灵魂; 调动感官,动静结合; 多个视角,抒发真情。 六、拓展迁移:鉴赏文学作品---感悟大自然---提高审美情操。 1、你还能想起哪些描写山川之美的文章?这些作者又是怎样表现山川之美的呢?从中你得到什么启发? 2、背诵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词文章,看谁积累的多。 七、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先谈师后总结。 八、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搜集整理描写山水的诗词、对联、歌词等。 3、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用现代文大胆的扩展描绘文中的景色(可任选其中的一句加以想象扩展)。 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总引 -------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山水相映之美,绘景色彩配合之美。 (2~5)晨昏变化之美 动静相衬之美 总写抒怀 实是欲界之仙都 (6~7) 《答谢中书书》名师教案优秀 篇7张笑天——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短文《答谢中书书》。 2、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由教师提问所学的写山水的古诗导入,让学生吟咏从而体会作者的情怀。 同学们,我们从小学到现在学过很多写山水的诗。现在大家回顾一下。教师提示如:《山中杂诗》、《送灵澈上人》、《滁州西涧》、《望庐山瀑布》等诗,这些诗既表达了诗人对山水的热爱又表达了赞美之情。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一篇写山水的佳作,看看它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二、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多媒体显示一组图片)请学生们看图欣赏,听老师配乐范读课文。 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此处提出要求:“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朱熹语)教师提醒学生用笔标出不确定的读音。全班解决。 请个体学生朗读课文。学生点评。 字词读准后请大家齐读一遍课文。 三、 重点品读课文 1、教师:有人说陶弘景的文章就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写了哪些景物? (多媒体显示: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晓雾、猿鸟、夕日、沉鳞) 这些景物美在哪里? 学生回答后多媒体显示 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请全体同学边体会边朗读片段 2、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全体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若干,先分组讨论,然后各组发表意见。最后全班明确: “实欲界之仙都”言简而意蕴。表现了作者陶醉山水的愉悦之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并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多媒体显示作者简介)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四、 拓展延伸 学生分析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结合背景拓展延伸(链接妙诗欣赏)附录: 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陶弘景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 【品评】 这是陶弘景隐居之后回答齐高帝萧道成诏书所问而写的一首诗。首句即照应题目。齐高帝之问,带有劝其 出山之意,颇不以弃功名、隐林泉为然。而诗人则平平淡淡地回答:“岭上多白云”。话虽简淡,含意却很深。 是的,山中能有什么呢?没有华轩高马,没有钟鸣鼎食,没有荣华富贵,只有那轻轻淡淡、飘飘渺渺的白云。 在述恋利禄的人看来,“白云”实在不值什么;但在诗人心目中却是一种超尘出世的生活境界的象征。然而“白云”的这种价值是名利场中人不能理解的,唯有品格高洁、风神飘逸的高士才能领略“白云”奇韵真趣。所以诗人说:“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言外之意,我的志趣所在是白云青山林泉,可惜我无法让您理解个中情趣,就象山中白云悠悠,难以持寄一样。言词间颇替齐高帝感到惋惜。——诗人以这种委婉的方式表达了谢绝出仕之意。此诗写得轻淡自然,韵味隽永,历代传诵。 五、 指导背诵 (多媒体显示提示词: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晓雾、猿鸟、夕日、沉鳞) 请同学按照提示试着背诵本文(留3——4分钟学生个体背诵) 先请个体学生背诵 师生一起背诵课文 六、总结 今天学习的《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的一封信,虽只有六十八字,但概括古今,包罗四时,兼顾朝夕,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具备,真是尺幅容千里,片言役百意。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美好的景物总是让人产生无尽的暇思,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书写心中的美景 教学反思: 上完本课后,品评各个环节,发现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也有不足之处,更有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完善的地方。现反思如下: 首先,在教学中应该更多放手给学生。 传统的教学思想虽有很多优秀的东西,但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却也有很多偏激的现象。我们把教学称为教书,过分地夸大了教师的作用,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然而当今时代不同了,教育对象、环境、要求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的生活条件、环境变了,因而性格特征,知识结构,社会、学校、学生对教育的要求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如果我们与以前一样,仍然保持师道尊严的模样,在学生面前,我行我素,权威形象不可动摇的话,学生是绝对不会认可你的。学生不接受你,你的教学会成功吗?讨论更是这样,它需要大家放胆投入,放胆思想才会踊跃。因此,我们教师应彻底打破传统的观念,要充分相信学生,要以发挥和发掘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为目的,开展自己的教学工作。我们认为只有思想的真正解放教学才会彻底变革。本课让学生总结景物的美时就没有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 其次,冲破教材局限延伸教学内容 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表达能力、思辩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精神。其思维能力是根本。在教学实践中“抓纲务本”成为一度时间的教学纲领,即使现在也有重要价值,但我们如果机械、呆板,不能辨证、灵活地使用教材,过于拘泥于教材,那么教学中,就会给学生思维带来众多限制。学生思维有了时空的局限,思维就不会畅达,思维不畅达,大脑就会抑郁,增加疲劳就会减少兴奋,当然讨论的目的也就难于达到。因此,应允许突破教材的束缚,多为学生选择一些与课文有关的课外内容让学生思维纵横跌宕,张弛有致。我认为本课为学生选的《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效果不错,今后可以试着多做这方面的尝试。 《答谢中书书》名师教案优秀 篇8教材分析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山水小品,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可谓尺幅能容千里。本文的特点首先表现在优美的意境上“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大自然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主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己相融合的生命愉悦。另一方面,本文结构缜密、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另外,这篇小品语言极富特色,以四言为主,很是整饬,最后,以长句收束,犹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答谢中书书》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虽然没有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 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已经到了八年级,但文言文基础较薄弱,阅读能力偏低,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不高,因此在教学时,必须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在理解感知的基础上悬着恰当的角度对诗歌进行赏析,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教学目标 1、能够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诵读能力。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3、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 4、引导学生体会文中蕴含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是崇高的、卓越而美丽的。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来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板书课题作者) 二、(首先看文章的题目和背景) 1、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2、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陶弘景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古代文人们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这篇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一)朗读: 1、教师范读课文。 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品味四字句的节奏。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 (二)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解释下列词语】 (1)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交相辉映。(2)四时俱备:四时,四季。 俱,全都。(3)歇:消散。(4)夕日:夕阳。(5)颓:坠落。 (6)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鳞,指代鱼。(7)康乐:指谢灵运,东晋人,是谢玄的孙子,袭封为康乐公,故称之为谢康乐。(8)与:参与,这里指欣赏。(9)奇:指奇山异水。 【全文翻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人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呜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四、理清思路。 明确:从结构划分,全文可分三部分。 (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二)、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接着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 (三)、结尾以感叹总括前文。 五、赏析写景,体验感情 根据文中写景的语句,体会作者写景的特点。(教师稍加点拨。) 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美在何处呢?你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点拨、讲解: (1)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峻峭,水的明丽。 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2)其次是缤纷的色彩之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3)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表现了万物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衬托这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 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卷。 六、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提问:想想,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认为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有的认为流露了现实归隐之意,等等。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点拨: 文章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能有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总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学生齐背课文,仔细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七、总结全文: 同学们: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古今仁人智士用他们脍炙人口的文章写尽了山川草木的秀色,让我们去品味,让我们去感怀。其实,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用它那多姿多彩和真切自然的灵性感染着我们,只要我们用明亮的大眼睛,用宽广的胸怀去发现,去感悟自然,感受生活。我们的阳光将会变得更加灿烂,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无限的美好。 八、板书设计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习题; 九、课后反思 《答谢中书书》名师教案优秀 篇9设计理念: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要求教师的主导作用要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要提高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能动性。学生毕竟是学习的主人,要充分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只有教师、学生相互配合,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教材分析: 《答谢中书书》是选自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六朝山水小品名作。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全文共68个字,却把江南的山水之美描写的淋漓尽致,生动细致。 学情分析: 新课标要求,中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也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中侧重于激发学生的知识储备和体验,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得到自己独特的感受。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 4.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重点) 2.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难点) 3.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解析题目 1.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引起古今无数文人墨客无限情思,他们为我们奉献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今天,我们来学习南朝齐梁时思想家陶弘景写的一篇山水小品----《答谢中书书》。 2.解析题目《答谢中书书》。 教师明确:答:回答,答复。谢中书:即谢征,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人。书:指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二、介绍作者,了解背景 1.“书”即书信,一种应用性文体,古代书信多记事陈情,实用性和审美性完美结合。 2.陶弘景,南朝齐梁时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学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3.写作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到作者以及背景的相关信息,以便于更好的理解文本内容。 三、诵读课文,初步感知 1.朗读课文。 (1)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注意句子的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师指导:颓(tuí):形容词作动词,坠落。 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领悟。 2.疏通文意。 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以小组为单位疏通文意。 教师明确重点词语解释: 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辉,交相辉映。四时:四季。俱:都。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争着。跃:跳跃,这里指跳出水面。 复:再。 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3.展示图片。 向学生展示文中描写句子的图片,直观感受。 4.背诵课文。 全班齐背课文,教师检查背诵。 设计意图:为了检查学生课前朗读、预习的情况,为接下来深入探究课文打好基础。让学生自主翻译课文,掌握重点字词、句子,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四、深入探究,感知课文 思考下列问题: 1.全篇文章围绕哪句话在写? 2.哪个字概括了全文中心? 3.《答谢中书书》可以分为几部分?各部分有怎样的联系? (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提问。 学生明确: 1.全篇文章围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 “美”字概括的全文中心。 3.全篇可以分为3部分。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2)中间部分写景,则具体叙写山川之美。 (3)结尾以感叹总括前文,复以名人证实此说。 联系:首尾呼应,叙议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 教师提问:山川之美,美在山水相映之美,色彩搭配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四个方面,哪些句子可以体现? 学生明确:山水相映之美:作者以俯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视“两岸石壁,无色交辉”。 色彩搭配之美:由“两岸石壁,无色交辉”到“青林翠竹”到“四时俱备”可以体现出来。 晨昏变化之美:作者以时间的角度,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 动静相衬之美:分别从形体、光色、声响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思考:文中哪些句子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明确: “实是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心态。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发现无尽乐趣,字里行间洋溢着得意之感。 教师补充: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全班再次齐读短文)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问题环节,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感受文章中所描绘的美景,并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培养学生回答问题的口头表达能力。 五、布置作业 1.会背诵并默写。 2.想一下如果你身在其中,你该如何描述江南的山川之美?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的设想是,参照新课标要求的“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课上教师抛出问题,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得出答案,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进行引导、补充。教学思路上,围绕课文中首句一个“美”字展开,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师生互动等方式,朗读课文,品味字句,赏山川之美,品得意之情。 整个教学,虽取得了一定教学效果,但也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在上课时太口语化。学生在齐读课文后个别字的读音没有及时纠正。文言文的学习,自读是基础,诵读是重点,悟读是关键。多读,对于文言文有很大的帮助。我留给学生朗读的时间比较少。对于字词的品味应多引导学生通过“换词”或者“删词”等方式来体会表达效果,这样,学生理解的会更透彻一些。在品析作者情感这一环节上,时间留得少了,学生难以充分意会到作者“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言外之意。 通过这节课让我深深的感受到给予学生一个发言的机会,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他们会让课堂变得更加精彩。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也要注意自身问题,相信一定会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答谢中书书》名师教案优秀 篇10一、教材把握: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散文,它“犹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全文共68个字,但在这短短的68个字中蕴涵着清远的意境,突现了山川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表达了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尽情的欣赏这种美,并发挥自己的想象,置身于情境当中,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畅的美读全文,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小组合作,赏析不同角度的山川之美,并能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再现课文景象。 3、能品味文章某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乱”“竞”等字。 4、 背诵全文,并积累优美的写景词句。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三、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通过不同角度表现山川之美。 五、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品析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板书:山川)同学们,看到“山川”这两个字,你们脑海里马上浮现了什么情景?你能描述一下吗?(学生描述,老师点评)从你们的描述中,我看出你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也看出你们对美好的大自然的向往。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走进陶弘景的美妙的山川之景中,去尽情的感受一番。《答谢中书书》(板书标题) 解题:书,是一种文体,相当于信。 (二)朗读感知: 1、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老师范读,纠正字音,注意节奏。 学生根据老师的范读找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3)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4)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5)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对照注释,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并划出疑难词句。 学生提出疑难词句,全班解决。 (三)欣赏美点: 1、老师引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陶弘景也描绘了一幅这样清丽的山水画,他描写了那些山川美景呢?又是怎样描写的?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反复阅读课文,用下列句式说话: “我从文中 句中,读出了 之美,作者写出了它 的特点。” 学生朗读交流,老师指导。 明确:首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写出了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石壁耸立两岸,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自然美不胜收。 第三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出了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2、欣赏“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问题一:我们欣赏了整篇文章,作者的景物描写非常优美非常和谐,但这一句中间的“乱”字,让人想到混乱、乱七八糟,这个字是否该换一换,比如用“齐”“共”等等? 学生思考回答。 明确:“乱”表现一种自由,一种活力,是一种不规则美,通过“乱”字,写出了山川的早晨万物都充满着勃勃生机的景象。 问题二:你觉得这一句还有哪些字也用得特别传神?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 问题三:“沉鳞”指什么?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沉鳞”指潜游在水中的鱼,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问题四:你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并用自己的话创造性的描绘这幅画面吗? 学生动笔写,并自由表述。 (四)体悟感情: 老师引入:有个词叫“文如其人”,也就是说通过文章可以窥出作者当时写作的心情,也可以看出作者的性格,那从这篇文章中你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并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 明确:从文章中可看出作者热爱大自然的强烈感情,也可看出他寄情山水的悠闲和清高,最后一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则表现了他的自豪之感,把自己与谢公相提。 (五)想象拓展: 老师引入:陶弘景向我们描绘了一幅人间仙境图,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所梦想的人间仙境,你能描绘一下你心目中的人间仙境吗? 学生自由表达。 《答谢中书书》名师教案优秀 篇1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掌握意义; 2、在反复诵读中品味文章优美的意境、揣摩文章凝练的语言; 3、背诵本文。 过程与方法: 以诵读贯穿教学始终,以诵读法、谈话法、点拨法等为主要教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理解古人高洁的思想情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意境; 2、抓住重点词语,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 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 学情分析 作为初级中学的八年级学生,文言文基础较薄弱,阅读能力偏低,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不高,因此在教学时,老师要指导学生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更要从恰当的角度入手,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教法学法和教学手段: (一)教法 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整体感知—疏通文意—理清结构—研读品析—看图背诵为主线,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为此, 我主要采用诵读法、谈话法 、点拨法等教学方法。 (二)学法 诵读法、讨论法、自学法等。 (三)教学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简介文题 1、 让配乐欣赏山水美景(幻灯片展示),老师用优美的语言大导入: 同学们,面对这山明水秀、美轮美奂的自然景色,你们想到了什么呢?老师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自古以来不少文人墨客描绘山水美景的优秀诗句,比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同学们,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你看,好山,好水,好画,好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言文,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篇文章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文言文——《答谢中书书》(板书课题)。 2、 简介文题。 "谢中书"是作者的朋友"谢征"的官职名,"书"是指"书信",在古代是一种可以抒情议事的文体。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己朗读课文,用笔划出不会读的字词。 2、听朗读录音,特别注意自己所标划的字词的读音以及朗读的节奏、语气。 3、学生自由练读,老师提出朗读要求: ①读准字音;②读准节奏;③读出感情。 4、让学生自告奋勇展示自己的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听完以后针对朗读要求进行评价,老师提示学生重点掌握以下字词的读音: 猿(yuán) 颓(tuí) 与(yù) 5、老师再次强调朗读要求,全班同学齐声朗读。 6、请学生试用一句话说说文章所写的内容。 (三)疏通文意,理解内容 1、学生自己结合课文下注释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用笔划出来。 2、与同桌讨论解决疑难,如果仍然不能解决等待在全班提出来共同讨论。 3、老师引导学生解决字词上出现的疑难,同时板书以下重点词语,要求学生重点掌握: 四时:四季 俱备:都 晓雾将歇:消散 夕日欲颓: 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欣赏 4、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口头翻译课文。 5、老师用多媒体展示翻译,让学生与自己的翻译进行对比,从而领略文章写景的美丽。 6、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带着充沛的感情朗读课文。 (四)深入文本,理清结构 1、老师提问:本文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让学生思考回答,明确文章的诸多景物是用精巧的布局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从而引出文章的结构特点——总分总的结构。 2、老师边板书便引导学生分析明确文章的结构特点: 总领——美 高峰、清流 两岸、五色 四时 写景— 青林、四时 美 晓雾、猿鸟 晨昏 夕日、沉鳞 抒怀——仙都、未复 (五)研读品析,领悟感情 1、老师提问:这短短的几句话到底蕴含着哪些美呢?请同学们按照下面的要求来说一说(多媒体出示要求): 本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你感受到哪些美丽的画面呢?请你任选一个角度,用下面的句式描绘一下: "这里有 之美,你看 " 例句:这里有山水相映之美,你看高峰入云,清流见低,巍峨的山峰耸入云霄,明镜的溪流清澈见底。 2、让学生思考后自由发言,描绘自己头脑中想象的画面。 3、老师引导:刚才同学们从许多角度描绘了头脑中的课文画面,同学们想象力非常丰富,见解也很独特。刚才有同学说到"动静结合之美",那么,哪些句子是写动景的呢?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是哪些句子? 4、让学生对以下两组句子进行比较辨析:将原文中的加点词换掉好不好?为什么?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晓雾将歇,猿鸟蹄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夕日欲颓,沉鳞跳跃 5、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语言高度凝练生动的特点,特别注意体会这些词语所蕴含的感情。 6、结合时代背景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多媒体展示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简介: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而作者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正是这样一位遁隐山林的文人雅士。虽然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但却因看透混浊的人世而不愿在朝为官。但国家有重大事情却常常咨询于他,所以他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退隐山林的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抒发了自己的什么感情呢? 学生明确: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亲近与热爱以及娱情山水的得意之情。 7、再次朗读全文。 (六)欣赏画面,当堂成诵 1、欣赏图片,试在文中找出与画面相配合的句子; 2、学生试着看图片背诵; 3、不看画面完成背诵。 作业 默写全文。 附板书设计: 总领——美 高峰、清流 两岸、五色 四时 写景— 青林、四时 美 晓雾、猿鸟 晨昏 夕日、沉鳞 抒怀——仙都、未复 《答谢中书书》名师教案优秀 篇12教材分析: 这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能够品味,将内心的感受与朋友交流,是人生的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做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生字词,领会文章大意,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作者缜密的结构,凝练,极富特色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 领会课文大意,并背诵课文。 2、 学习作者巧妙而缜密的构思。 学情分析: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查阅有关苏轼资料,预习课文。 老师准备:录音机、多媒体。 教法与学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注音:夕日欲颓 沉鳞 能与其奇 2、几个重点词语: 五色交辉 四时 将歇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与 3、学生交流搜集的陶弘景的资料与背景 教师补充: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人,曾任储王的侍读,因看透浑浊的现实,隐居句曲山(今茅山),有爱听山野松涛之声。他精通阴阳五 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每逢有吉凶、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乡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 请同学们认真听课文的`录音后,模仿进行朗读。 2、 根据课下注释,逐字逐句疏通文意,弄懂每字每句的意思,理出脉络 3、 归纳本文的主题思想 : —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 ,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4、 背诵全文。(分组进行,比赛的形式)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作者是怎样写美景的?(学生畅所欲言,互相补充后明确)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 仰视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 观察不同的角度 俯视 平看 其三:晨昏变化美 其四:动静相衬美 2 、课文的结尾能让我们联想到其它诗人类似的结尾,你能联想到那一些?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刘禹锡《陋室铭》中“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又如陆游《书愤》中的“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想伯仲间”,都有古人自观的意味,本文也是如此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看似感慨,其实表达了作者企盼与谢公比肩之意,也表达了作者酷爱自然、隐归林泉的志趣。 四、质疑问难。 五、拓展延伸,以读带写。 请根据课文内容,想象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绘,体会文章优美的意境 5分钟后,学生班里交流,师生共同评价 六、 课堂总结: 学生谈学习本堂课的收获,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 七、布置作业: 1.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2.搜集有关写山水之美的名篇 八、板书设计 主题:生命的愉悦,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