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答谢中书书》教案
范文

《答谢中书书》教案(精选12篇)

《答谢中书书》教案 篇1

  这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能够品味,将内心的感受与朋友交流,是人生的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做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生字词,领会文章大意,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作者缜密的结构,凝练,极富特色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领会课文大意,并背诵课文。

  2、学习作者巧妙而缜密的构思。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查阅有关苏轼资料,预习课文。

  老师准备:录音机、多媒体。

  教法与学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注音:夕日欲颓沉鳞能与其奇

  2、几个重点词语:

  五色交辉四时将歇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与

  3、学生交流搜集的陶弘景的资料与背景

  教师补充: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人,曾任储王的侍读,因看透浑浊的现实,隐居句曲山(今茅山),有爱听山野松涛之声。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每逢有吉凶、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乡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请同学们认真听课文的录音后,模仿进行朗读。

  2、根据课下注释,逐字逐句疏通文意,弄懂每字每句的意思,理出脉络

  3、归纳本文的主题思想:

  —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4、背诵全文。(分组进行,比赛的形式)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作者是怎样写美景的?(学生畅所欲言,互相补充后明确)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仰视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观察不同的角度俯视平看

  其三:晨昏变化美其四:动静相衬美

  2、课文的结尾能让我们联想到其它诗人类似的结尾,你能联想到那一些?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刘禹锡《陋室铭》中“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又如陆游《书愤》中的“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想伯仲间”,都有古人自观的意味,本文也是如此,“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看似感慨,其实表达了作者企盼与谢公比肩之意,也表达了作者酷爱自然、隐归林泉的志趣。

  四、质疑问难。

  五、拓展延伸,以读带写。

  请根据课文内容,想象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绘,体会文章优美的意境

  5分钟后,学生班里交流,师生共同评价

  六、课堂总结:

  学生谈学习本堂课的收获,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

  七、布置作业:

  1.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2.搜集有关写山水之美的名篇

  八、板书设计

  主题:生命的愉悦,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九、课后反思

  略

《答谢中书书》教案 篇2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

  2、朗读课文,品读文章,赏析文章的语言美、结构美、意境美和情感美(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1、积累文言字词。

  2、朗读课文,品读文章,赏析文章的语言美、结构美、意境美和情感美(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下面请欣赏几幅美景:泰山之雄峻,黄山之幽奇,匡庐之韶秀,峨眉之清凉,黄河之浑茫,长江之浩渺,西湖之妩媚,洱海之绚丽。下面就让我们走人文中的一副美景《答谢中书书》。

  二、出示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

  2、朗读课文,品读文章,赏析文章的语言美、结构美、意境美和情感美(重难点)。

  三、介绍作者、解题

  作者: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写景名作。

  “答谢中书书”两个“书”字连一起,这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最后一个“书”是指书信,前一个“书”与“谢中”连读指的是一个人。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准确、流畅、字正腔圆。(要求学生画出自己读不准的字。)

  颓(tuí)歇(xiē)鳞(lín)与(yù)

  (2)听录音,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及停顿。

  a、四字句两两停顿,标准停顿。

  b、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学生齐读。

  (4)学生个别读。(教师做适当点评)

  五、翻译课文,疏通文意

  自主学习(5分钟)

  1、单字解释;

  2、整句翻译;

  3、联想想象。

  合作交流(5分钟)

  小组交流讨论疑难问题。

  仍未解决的,全班交流。

  六、品味美点

  语言美、结构美、意境美、情感美。

  (1)细心的同学们,你们发现具体写景的句子了吗?

  (2)首尾部分起到什么作用?

  (3)你能选择一个角度,说说文章意境美体现在哪里?

  动静相衬之美

  作者很注意动与静的变幻与搭配。

  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

  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

  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4)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意思是景物描写中必然蕴含作者的'思想情感,本文景物描写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呢?哪些句子直接抒发作者的情感?

  七、背诵课文

  现在,你就是作者陶弘景,站在美丽的江南,体验着大自然的美好,放情歌颂山川之美,咱们一起背诵《答谢中书书》。

  八、拓展阅读

  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常见于古代散文、诗歌中。请你找出下文融情于景或借景抒情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

《答谢中书书》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这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能够品味,将内心的感受与朋友交流,是人生的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做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生字词,领会文章大意,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作者缜密的结构,凝练,极富特色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 领会课文大意,并背诵课文。

  2、 学习作者巧妙而缜密的构思。

  学情分析: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查阅有关苏轼资料,预习课文。

  老师准备:录音机、多媒体。

  教法与学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注音:夕日欲颓 沉鳞 能与其奇

  2、几个重点词语:

  五色交辉 四时 将歇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与

  3、学生交流搜集的陶弘景的资料与背景

  教师补充: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人,曾任储王的侍读,因看透浑浊的现实,隐居句曲山(今茅山),有爱听山野松涛之声。他精通阴阳五

  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每逢有吉凶、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乡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 请同学们认真听课文的`录音后,模仿进行朗读。

  2、 根据课下注释,逐字逐句疏通文意,弄懂每字每句的意思,理出脉络

  3、 归纳本文的主题思想 :

  —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 ,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4、 背诵全文。(分组进行,比赛的形式)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作者是怎样写美景的?(学生畅所欲言,互相补充后明确)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 仰视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 观察不同的角度 俯视 平看

  其三:晨昏变化美

  其四:动静相衬美

  2 、课文的结尾能让我们联想到其它诗人类似的结尾,你能联想到那一些?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刘禹锡《陋室铭》中“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又如陆游《书愤》中的“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想伯仲间”,都有古人自观的意味,本文也是如此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看似感慨,其实表达了作者企盼与谢公比肩之意,也表达了作者酷爱自然、隐归林泉的志趣。

  四、质疑问难。

  五、拓展延伸,以读带写。

  请根据课文内容,想象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绘,体会文章优美的意境

  5分钟后,学生班里交流,师生共同评价

  六、 课堂总结:

  学生谈学习本堂课的收获,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

  七、布置作业:

  1.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2.搜集有关写山水之美的名篇

  八、板书设计

  主题:生命的愉悦,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答谢中书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课文。 

  2 、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 、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  

  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教学准备:幻灯机,录音机,练习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再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首先看文章的题目和背景) 

  出示大屏幕 

  1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3让我们一起走近作者:(出示陶弘景照片)大屏幕 

  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陶隐居。南朝齐梁间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好读书,喜道术。20岁前曾担任诸王的侍读,37岁(齐武帝永明十年,公元492),辞官隐居于句容茅山,继续钻研学问,炼丹习道,并遍游名山,寻访仙药。粱武帝萧衍早年曾和他交游,即帝位以后经常向他咨询国家大事,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著有《陶隐居集》。      

  三、齐读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理解背诵课文。 

  3、品味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4、感受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四、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1)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3)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4)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质疑答疑。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并向全班质疑问难。 

  (3)多媒体显示下列词句,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内容如下:(重点测试) 

  •四时俱备:俱,全都 

  •晓雾将歇:歇,消散•夕日欲颓 :  颓,坠落。•沉鳞竞跃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争着跳跃(出水面)•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yù ,参与,文中指欣赏。译为: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3、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理清背诵思路(介绍你背诵的窍门) 

  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结合上面的思路分析,学生自己背诵,然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背诵竞赛,看谁背的又快又准确。 

  五、赏析写景,体验感情  

  1 、找出文中写景的语句,体会作者写景的特点。  

  提示从以下几方面赏析:描绘的景物;优美的意境;点睛之词;  

  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稍加点拨。 

  明确: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 

  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轴。 

  教师根据学生讲解归纳成板书: 

  意境美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俯视与仰视,白云高山流水三重景物,境界清新。  

  “两岸石壁…四时俱备”用平远和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和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灿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晓雾将歇…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动景的描写。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的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以上内容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或写,或画,或说,或唱,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 

  2 、“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3 、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实欲界之仙都”言简而意蕴。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并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学生分析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结合背景拓展延伸(链接妙诗欣赏)附录: 

  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        陶弘景 

  山中何所有? 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 

  【品评】 

  这是陶弘景隐居之后回答齐高帝萧道成诏书所问而写的一首诗。首句即照应题目。齐高帝之问,带有劝其 

  出山之意,颇不以弃功名、隐林泉为然。而诗人则平平淡淡地回答:“岭上多白云”。话虽简淡,含意却很深。 

  是的,山中能有什么呢?没有华轩高马,没有钟鸣鼎食,没有荣华富贵,只有那轻轻淡淡、飘飘渺渺的白云。 

  在述恋利禄的人看来,“白云”实在不值什么;但在诗人心目中却是一种超尘出世的生活境界的象征。然而 

  “白云”的这种价值是名利场中人不能理解的,唯有品格高洁、风神飘逸的高士才能领略“白云”奇韵真趣。 

  所以诗人说:“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言外之意,我的志趣所在是白云青山林泉,可惜我无法让您 

  理解个中情趣,就象山中白云悠悠,难以持寄一样。 言词间颇替齐高帝感到惋惜。——诗人以这种委婉的 

  方式表达了谢绝出仕之意。 此诗写得轻淡自然,韵味隽永,历代传诵。 

  “眼前流水自悠悠,歇歇偷闲恋绿畴。笑看金笼牵鼻去,等闲落得用鞭抽。” 

  这是南北朝诗人陶弘景写的一首“退休诗”。  

  此人诗画双全,是当时著名画家与作家,他在其画中题诗一首,画中有两头牛,一牛“恋绿畴”吃草,一牛有“金笼”而“落得用鞭抽”。其画其诗强烈地形象地表现了作者辞官退休的愿望,他向往的是“流水”、“绿畴”的“悠悠”晚年。结果坚决退休归山,人称“山中冥相”。他在山中退休隐居,边休养边写作,至今传有《陶隐居集》。  

  (四)总结写法,实践体验。描写景物,抓住灵魂; 

  调动感官,动静结合; 

  多个视角,抒发真情。 

  同学们根据这些写景特点,自己动手写一段自己感受最深的自然景物。教师可以出示图片提示 

  五、能力训练 

  美丽的风景勾起了我们无限的暇思。让我们拿起笔,书写心中流淌而过的 

  乐曲 

  六、课外作业(学海拾贝) 

  1、上网搜集陶弘景的有关资料,整理其诗作。 

  2、搜集整理描写山水的词诗,对联,歌词等。

《答谢中书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朗读并背诵课文。

  2.分析、理解、赏析文章的意境,说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赏析文章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展评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很多写景状物的文言文,今天我们再次跟随陶弘景的脚步,去领略一番祖国的山川之美。首先请一位同学朗读课题,应该如何断句?(屏显:答谢中书书,不加标点)

  生自由回答,并说明理由。

  师补充解题:答,答复;谢中书,姓氏加官职是一种敬称;书,书信,一种文体。这是陶弘景写给谢中书的一封回信。那么这封信里写了什么呢?请大家齐读课文。

  二、美文初读

  生齐读课文。(提示重点字音:颓,与)

  本文出现了较多古今异义词,请找出来。

  (生交流后自由回答,师补充:歇,颓,鳞,四时,与)

  同学们对文中字词已经了解了,再读课文希望读出点味道来,在节奏和韵律上下点功夫。

  生再读课文。

  三、美景再现

  同学们都读得很流畅了,为我们理解文章打下了好基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自然山川的美丽,自古以来都为人津津乐道。陶弘景笔下的山川到底有多美,请同学们用美景再现的方式,将它翻译出来。

  给同学们五分钟时间讨论,五分钟后,我们进行眼明手快小游戏,屏幕上随机出现一句原文,在不看课本的情况下,看谁翻译得又快又准确!

  (生讨论,五分钟后抢答翻译)

  同学们都很了不起,把几百年前的山川之美用自己的语言还原了,下面我们再读课文,试着把作者观赏这美景的心情也还原出来。

  (生再读课文。)

  四、美感寻味

  最后一句,陶弘景表达了极致的赞叹之情,他为何发出这样的感叹?请大家填空回答“山川之美,美在_________”,在横线上填上文中的景物。提示:可从景物、描写方法、修辞手法、写作手法等方面赏析。

  (屏显:山川之美,美在_________;小组讨论)

  山水相映,五彩斑斓,生意盎然,实是欲界之仙都啊!难怪陶弘景对此带有满满的赞叹,现在请大家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感受我们找寻到的山川之美。

  (配图诵读课文)

  五、美情体悟

  实是欲界之仙都,可是“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作者在暗暗自得,不是谁都能领略到这仙境般的山水之景哦!为何唯独陶弘景能有这样的领悟呢?我们来了解一下陶弘景其人:

  (屏显作者背景,请一同学朗读)

  陶弘景生于世家望族,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17岁时就入南朝为官,在朝廷任职20年。37岁这年,陶弘景辞官隐退,隐居山林。梁朝建立后,梁武帝很感激陶弘景给予的有力支持,亲笔写了一份情真意切的御书“山中何所有,卿何恋而不返?”,盼望陶弘景出山辅政,重回朝廷。然而,徜徉于大自然怀抱之中,并为道家仙风所陶醉的陶弘景,接到诏书后,深思很久,下定了不出山的决心。提笔写下“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如何理解“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明确:山川之美,只可以自己欣赏,却不能献给君王。

  师:梁武帝其实很委婉,君王并不想和他一同品味山水,只是想让他出山辅佐自己,陶弘景答应他的请求了吗?

  生:没有,他委婉地用寄情山水来回答君王,不想回到朝廷做官。

  师:可以看出陶弘景是个怎样的人?

  生自由回答:厌倦官场,淡泊名利,热爱自然,寄情山水……

  这是钟情于山水的陶弘景,这是热爱山林自由生活的陶弘景,才能做到眼中有山水,心中有美景,自在生活,而这又何尝不是我们大多数人所向往的呢?现在我们试着通过背诵课文,体会作者神仙般的自然生活吧!

  (配图,音乐,生背诵课文。)

  六、小结

  千百年来人们对山水之美津津乐道,我们通过对文字的回味也能感受到自然之美的享受,以后同学们游历名山大川时也要学着用美的文字再现美的景致。

  2.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课《答谢中书书》知识点

  一、字词解释

  答:回复。

  谢中书:即谢微(一说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山川:山河。之:的。

  共谈:共同谈赏的。

  五交辉:这里形容石壁彩斑斓。五,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交辉,指交相辉映。

  青林:青葱的树林。翠竹:翠绿的竹子。

  四时:四季。俱:都。

  歇:消。

  乱:此起彼伏。

  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竞相跳跃。

  实:确实,的确。

  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界、无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康乐:指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是南朝文学家。

  复:又。

  与(yù):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

  奇:指山水之奇异。

  二、文章内容重点:

  1.《答谢中书书》的意思:给谢中书书的一封信。

  2.文中统领全文的句子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3.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对偶)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对偶、拟人,借代)

  4.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5.本文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思想?

  本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6.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①“美”字②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鱼儿③有静有动,有声有。

  7.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

  谢灵运;

  表达了作者对谢灵运的仰慕之情,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表现作者以谢灵运自比的自我欣赏和自鸣得意之情。

  8.“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

  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9.分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表达效果。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课《答谢中书书》知识点

  一、作者作品。

  本文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中书,古代掌朝廷机密文书的官。书,即书信。

  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人称“山中宰相”,南朝齐梁时思想家,著有《陶隐居集》等。

  二、字音字形

  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yuè)猿(yuán)与其奇者(yù)

  三、词语汇总

  (一)重点词语释义

  1、四时俱备四时:四季。俱:都

  2、晓雾将歇歇:消散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欲:将要。颓:坠落。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争着跳跃

  4、未复有能与奇者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5、五交辉交辉:交相辉映

  (二)古今异义

  (1)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某个时候

  (2)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停止、休息

  (3)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衰败,萎靡

  (4)古来共谈古义:称赞今义:谈论

  (三)词类活用

  (1)五交辉(名词做动词,辉映)

  (2)夕日欲颓(形容词做动词,坠落)

  (四)一词多义

  (1)与

  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动词,参与,文中指置身其中)

  ②念无与为乐者(动词,和)

  (2)书:

  ①谢答中书书:与“中”合用为官职名;

  ②谢答中书书:书信,是一种文体。

  ③乃丹书帛曰:动词,书写

  四、重点句子

  1、两岸石壁,五交辉

  译文:两岸的石壁彩斑斓,交相辉映。

  2、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了。

《答谢中书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重点:教学目标1、2  

  难点:教学目标3 

  【课前准备】 

  1、 借助注释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 

  2、 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的生平。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齐背郦道元的《山峡》 

  2、教师充满感情的导言 

  同学们,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其实,莽莽神州,茫茫九派,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3、学生交流所查到的资料,教师补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二、整体感知 

  1、反复朗读课文 

  2、以同座为单位交流自学情况,疏通文意,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3、 班级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 

  (解释以下加点词,翻译粗字体句子)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三、合作探究 

  1、 以小小组为单位欣赏作者是怎样写景的(参考《山峡》的各种描写角度) 

  2、 古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意。想想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 班级交流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总之: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郦道元抓住江水与两岸高山特征,状物传神,描绘了一幅奇异美妙、既生机盎然又幽深冷静的图画,又于其中寄寓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 

  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写的则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四、背诵默写 

  自背、互背、最后当堂默写 

  五、佳句运用 

  本文和《山峡》一样,四字写景句非常多,试最大化地运用或改用它们说一段话来描绘景物,看谁用得多,用得好。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春冬之时,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晴初霜旦,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六、作业布置 

  运用今天的学习方法自学《记承天寺夜游》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翻译课文,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2、文章主要写了什么景,是怎样写的? 

  4、 作者的思想感情与《答谢中书书》有什么不同? 

  【附相关资料】 

  【注解】   

  ①〔交辉〕辉映;〔四时〕四季 

  ②〔歇〕消散 

  ③〔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④〔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借代);争相跳出水面。 

  ⑤〔欲界之仙都〕人间天堂。欲界,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神仙生活于其中的美好世界。 

  ⑥〔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 

  【译文】 

  山河的美丽,是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共同谈论赞赏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明澈见底,两岸的悬崖峭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四季长存。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散,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快要落山了,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奇美的山水之中。

《答谢中书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再诵读中体味文章的意境。背诵并默写课文。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了解以声衬静、动静结合、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思想感情。

  课前预习:

  1、借助注释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

  2、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的生平。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是崇高的、卓越而美丽的。它煞费心机,创造了世界。我们无不为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曾引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一)、学生交流所查到的资料,教师补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多媒体显示: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节》《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属于此类。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二)、文体简介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一)、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教师提示朗读节奏: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u)其奇者。

  (1)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2)反复朗读课文。(学生大声朗读,选一学生读、学生齐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二)、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班级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

  3、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解释下列词语:(1)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交相辉映。(2)四时:四季。(3)歇:消散。(4)夕日:夕阳。(5)颓:坠落。(6)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鳞,指代鱼。(7)欲界:佛教指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即人间。(8)康乐:指谢灵运,东晋人,是谢玄的孙子,袭封为康乐公,故称之为谢康乐。(9)与:参与,这里指欣赏。(10)奇:指奇山异水。

  全文翻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人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呜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四、理清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

  (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二)、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

  (三)、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五、研读书信

  讲解(一)、:文章第一句起了引言的作用,看似平常,却给人一种启示:被世人誉为“山中宰相”的作者,对山川之美定有一番独到的见解。作者所写的是其隐居地——句曲山。可以想见,这里的山水,作者早已熟谙心中,而凝聚于笔端的定是反复观赏、饱览胜景后的精辟之见。

  1、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2、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分析:这三句是写静景,写得形色俱备,精彩纷呈。作者先以“入云”表示山之高峻与雄伟,以“见底”表示水之清澈与透明,一仰一俯,视野开阔,山水尽收眼底。接着移步换景,由清流而写两边的`景物。可写之景物必定多不胜数,但作者抓住其色彩给人以具体的视感:五彩缤纷的石壁,郁郁葱葱的树林,碧绿青翠的竹园。一年四季,景物之茂盛,色彩之斑斓,足以让人大饱眼福。以此突出江南景物特点。

  3、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分析:这一句是动态描写。所写之动态,时有朝暮之分,地有山林水泉之别,可谓多姿多彩,丰富无比。这里有晨雾将散时的山猿啼叫,林鸟相鸣;有夕阳斜照下清流中的游鱼出没,竞相跳跃。表现了万物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衬托这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

  4、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色彩)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总之,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讲解(三)、最后,作者以感慨收束,自己置身于此景——高峰、清流、石壁、翠竹、晓雾、夕阳、猿鸟、沉鳞等景物之中,能不发出由衷的赞叹吗?难怪作者以“人间仙境”誉之。作者似乎还意犹未尽,于是又举出诗人谢灵运。表示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美妙,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小结: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写的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六、想想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古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意。这是作者写给梁中书鸿胪谢征的一封信。信中以清丽的文辞,极力称道江南山水之美,表达了作者亲近自然的喜悦,抒发了对这些秀丽景色的酷爱之情,(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惬意之感。)为六朝山水小品名篇。

  七、佳句运用

  本文四字写景句非常多,试最大化地运用或改用它们说一段话来描绘景物,看谁用得多,用得好。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春冬之时,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晴初霜旦,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八、作业布置

  1、抄写背诵默写。

  2、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幅画面,写一段赏析文字。

《答谢中书书》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山水小品,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可谓尺幅能容千里。本文的特点首先表现在优美的意境上“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大自然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主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己相融合的生命愉悦。另一方面,本文结构缜密、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另外,这篇小品语言极富特色,以四言为主,很是整饬,最后,以长句收束,犹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答谢中书书》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虽然没有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

  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已经到了八年级,但文言文基础较薄弱,阅读能力偏低,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不高,因此在教学时,必须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在理解感知的基础上悬着恰当的角度对诗歌进行赏析,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教学目标

  1、能够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诵读能力。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3、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

  4、引导学生体会文中蕴含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是崇高的、卓越而美丽的。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来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板书课题作者)

  二、(首先看文章的题目和背景)

  1、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2、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陶弘景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古代文人们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这篇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一)朗读:

  1、教师范读课文。

  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品味四字句的节奏。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

  (二)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解释下列词语】

  (1)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交相辉映。(2)四时俱备:四时,四季。

  俱,全都。(3)歇:消散。(4)夕日:夕阳。(5)颓:坠落。

  (6)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鳞,指代鱼。(7)康乐:指谢灵运,东晋人,是谢玄的孙子,袭封为康乐公,故称之为谢康乐。(8)与:参与,这里指欣赏。(9)奇:指奇山异水。

  【全文翻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人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呜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四、理清思路。

  明确:从结构划分,全文可分三部分。

  (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二)、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接着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

  (三)、结尾以感叹总括前文。

  五、赏析写景,体验感情

  根据文中写景的语句,体会作者写景的特点。(教师稍加点拨。)

  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美在何处呢?你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点拨、讲解:

  (1)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峻峭,水的明丽。

  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2)其次是缤纷的色彩之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3)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表现了万物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衬托这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

  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卷。

  六、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提问:想想,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认为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有的认为流露了现实归隐之意,等等。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点拨:

  文章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能有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总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学生齐背课文,仔细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七、总结全文:

  同学们: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古今仁人智士用他们脍炙人口的文章写尽了山川草木的秀色,让我们去品味,让我们去感怀。其实,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用它那多姿多彩和真切自然的灵性感染着我们,只要我们用明亮的大眼睛,用宽广的胸怀去发现,去感悟自然,感受生活。我们的阳光将会变得更加灿烂,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无限的美好。

    八、板书设计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习题;

  九、课后反思

《答谢中书书》教案 篇9

  教材分析:

  这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能够品味,将内心的感受与朋友交流,是人生的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做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生字词,领会文章大意,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作者缜密的结构,凝练,极富特色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 领会课文大意,并背诵课文。

  2、 学习作者巧妙而缜密的构思。

  学情分析: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查阅有关苏轼资料,预习课文。

  老师准备:录音机、多媒体。

  教法与学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注音:夕日欲颓 沉鳞 能与其奇

  2、几个重点词语:

  五色交辉 四时 将歇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与

  3、学生交流搜集的陶弘景的资料与背景

  教师补充: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人,曾任储王的侍读,因看透浑浊的现实,隐居句曲山(今茅山),有爱听山野松涛之声。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每逢有吉凶、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乡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 请同学们认真听课文的录音后,模仿进行朗读。

  2、 根据课下注释,逐字逐句疏通文意,弄懂每字每句的意思,理出脉络

  3、 归纳本文的主题思想 :

  —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 ,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4、 背诵全文。(分组进行,比赛的形式)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作者是怎样写美景的?(学生畅所欲言,互相补充后明确)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 仰视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 观察不同的角度 俯视平看

  其三:晨昏变化美

  其四:动静相衬美

  2 、课文的结尾能让我们联想到其它诗人类似的结尾,你能联想到那一些?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刘禹锡《陋室铭》中“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又如陆游《书愤》中的“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想伯仲间”,都有古人自观的意味,本文也是如此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看似感慨,其实表达了作者企盼与谢公比肩之意,也表达了作者酷爱自然、隐归林泉的志趣。

  四、质疑问难。

  五、拓展延伸,以读带写。

  请根据课文内容,想象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绘,体会文章优美的意境

  5分钟后,学生班里交流,师生共同评价

  六、 课堂总结:

  学生谈学习本堂课的收获,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

  七、布置作业:

  1、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2、搜集有关写山水之美的名篇

  八、板书设计

  主题:生命的愉悦,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九、课后反思:

《答谢中书书》教案 篇10

  一、导入1、今天老师要来考考大家,多义词掌握的情况。请大家看大屏幕,上面有个“书”字,试试看你能用这个书字,组哪些词语。书本、书写、书信、书桌、书包、书皮、判决书、楷书等2、请大家一不做二不休,继续通过查工具书来解释这些词中“书”的意思。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书的注解:(shū) ①写字;记录;书写。②字体。③装订成册的著作。④书信。⑤文件。给刚才大家所组的词语对号入座。例如:书本——③装订成册的著作    书写——①写字;记录;书写书信——④书信         楷书——②字体判决书——⑤文件 二、引入课文,感知内容(一)、下面要来考一考大家,让大家“学以致用”。 1、请大家看大屏幕:“答谢中书书”中的两个书该如何理解?   请大家根据自己的认识,猜想一下两个书分别该怎样去理解。(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 2、让大家这样凭空猜想两个书的意思,似乎有些为难大家了。这样吧,老师把“答谢中书书”的出处告诉大家,可能帮助大家正确理解“书”的意思。(大屏幕上展示《答谢中书书》一文)请大家齐声朗读这篇文章,了解一下以“答谢中书书”为题的文章,会是一篇怎样的文章,你能从中得到启示吗?明确:本文属于书信体裁的文章。3、请同学们再来说说,读了文章以后,你想怎样理解这两个“书”字?书①:中书,南朝时候的官员称谓。书②:即书信,是文体的一种。所以由此我们知道,“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中书的一封信。(二)、关于文章的一些知识介绍:1、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谥号贞白先生,丹阳秣(mò)陵(今江苏江宁县)人。2、谢中书,名谢微(或作徵),字元度,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豫章王记室,因曾任中书鸿胪(lú),故称“谢中书”。(三)、请大家齐声朗读这篇文章,来感受一下读古人的书信的滋味吧。  三、深入探究,解析课文内容(一)、根据课文导引部分的语言,引导学生在细读语文的基础上,全面品析文章。   有人评价《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请大家再读课文,回答: 1、     说它“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那么这幅山水画中有那些景色呢?明确:所描绘的景色有:  高峰    清流    石壁   青林翠竹          晓雾    猿鸟    夕阳   沉鳞2、     说它“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那么这又是怎样一首诗呢?    请将文中描写山水美景的语句找出来,并使其呈现为诗歌的形式:      明确: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沈鳞竞跃。请大家来朗诵这首诗歌,领略一下诗歌所描绘的美景。(二)比较《答谢中书书》和现在书信的联系点和不同之处,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1、     请大家说说《答谢中书书》和一般现在的书信有什么不同?2、 明确:描述的重点不同。一般书信重在通过文字,或说明写信者的意图,或阐明写信者自己的观点来劝说收信者,写信有明确的用意。本文则大篇描绘美丽绮丽的景色,似一篇写景散文。      2、两者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明确:本文在最后一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点明作者的写作意图。      3、请大家带着我们对文章的理解来品味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的文章?认真读,仔细思考,相信大家会在我们共同学习的基础上有更大的收获。明确:学生可以各抒己见,说说自己的理解,要言之有理。 四、课外延伸    请大家用现代文来大胆地扩展描绘文中的景色,可以合理运用想象。

《答谢中书书》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短文《答谢中书书》。 

  2 、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 、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 

  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教学准备: 

  幻灯机,录音机,练习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更是人生一大乐事。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将一起阅读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信,体会作者是如何将谢中书作为能够谈论山水的朋友,传达自己与自然万物相融合的生命的喜悦。 

  二、知识检测: 

  1 、文学常识积累 

  《答谢中书书》作者 是 ( 朝代 ) 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字 ,号 ,丹阳秣陵人。有《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 、解释加点的词语 

  五色 交辉( ) 晓雾将 歇 ( ) 

  夕日欲 颓 ( ) 未复有能 与 其奇者( ) 

  三、合作学习 

  (一)题文探奇,整体感 知 

  阅读题目与文章内容,你有什么发现?不妨拿出来和大家一起探讨。 

  (此文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信。文章以感慨发端,接着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表达作者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的喜悦。最后又以感慨收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二)朗读背诵,品味感悟 

  1 、听读。听准读音,听清朗读的节奏、语气、语速等。 

  2 、跟读。放一遍录音,让学生小声跟读。 

  以上通过伴乐朗读所创设的情境,让学生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3 、集体朗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4 、学生自读。结合文下注释或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方式:同位对译,小组交流,并向全班质疑问难。) 

  5 、理清思路,用 3 ~ 5 分钟背诵课文。 

  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结合上面的思路分析,学生自己背诵,然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背诵竞赛,看谁背的又快又准确。 

  (三)赏析写景,体验感情 

  1 、找出文中写景的语句,体会作者写景的特点。 

  提示从以下几方面赏析:描绘的景物;写景视角;境界特点;点睛之词;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俯视与仰视,白云高山流水三重景物,境界清新。 

  “两岸石壁…四时俱备”用平远和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和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灿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晓雾将歇…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动景的描写。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的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2 、“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3 、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实欲界之仙都”言简而意蕴。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并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四)总结写法,实践体验。 

  “写景物,抓灵魂;多视角,传实情。” 

  同学们根据这些写景特点,自己动手写一段自己感受最深的自然 

  四、达标反馈 

  1 、解释加点的词 

  俱 备( ) 沉 鳞( ) 竞 跃( ) 复 ( ) 

  2 、下列句中“之”字不解释为“的”的一项是( ) 

  a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b 、实是欲界之仙都 

  c 、照以海滨之月 。 d 、有牧童见之,拊掌大笑。 

  3 、文中描写动景的句子是: 

  4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 

  五、学习小结 

  今天学习的《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的一封信,虽只有六十八字,但概括古今,包罗四时,兼顾朝夕,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具备,真是尺幅容千里,片言役百意。学习它就是要学习作者高超的艺术笔力,学会鉴赏它的美学价值。培养自己热爱自然崇尚自然的美好感情。 

  六、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 

  感慨 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绘景 

  感慨 期与谢公比肩 自 豪 

《答谢中书书》教案 篇12

  教材分析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山水小品,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可谓尺幅能容千里。本文的特点首先表现在优美的意境上“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大自然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主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己相融合的生命愉悦。另一方面,本文结构缜密、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另外,这篇小品语言极富特色,以四言为主,很是整饬,最后,以长句收束,犹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答谢中书书》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虽然没有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

  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已经到了八年级,但文言文基础较薄弱,阅读能力偏低,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不高,因此在教学时,必须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在理解感知的基础上悬着恰当的角度对诗歌进行赏析,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教学目标

  1、能够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诵读能力。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3、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

  4、引导学生体会文中蕴含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

  理解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是崇高的、卓越而美丽的。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来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板书课题作者)

  二、(首先看文章的题目和背景)

  1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2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陶弘景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古代文人们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这篇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三、齐读学习-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一)朗读:

  1、教师范读课文。

  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品味四字句的节奏。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

  (二)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解释下列词语】

  (1)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交相辉映。

  (2)四时俱备:四时,四季。俱,全都。

  (3)歇:消散。

  (4)夕日:夕阳。

  (5)颓:坠落。

  (6)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鳞,指代鱼。

  (7)康乐:指谢灵运,东晋人,是谢玄的孙子,袭封为康乐公,故称之为谢康乐。

  (8)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9)奇:指奇山异水。

  【全文翻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人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呜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四、理清思路。

  明确:从结构划分,全文可分三部分。

  (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二)、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接着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

  (三)、结尾以感叹总括前文。

  五、赏析写景,体验感情

  根据文中写景的语句,体会作者写景的特点。(教师稍加点拨。)

  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美在何处呢?你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点拨、讲解:

  (1)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峻峭,水的明丽。

  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2)其次是缤纷的色彩之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3)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表现了万物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衬托这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

  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卷。

  六、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提问:想想,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认为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有的认为流露了现实归隐之意,等等。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点拨:

  文章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能有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总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学生齐背课文,仔细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七、总结全文:

  同学们: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古今仁人智士用他们脍炙人口的文章写尽了山川草木的秀色,让我们去品味,让我们去感怀。其实,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用它那多姿多彩和真切自然的灵性感染着我们,只要我们用明亮的大眼睛,用宽广的胸怀去发现,去感悟自然,感受生活。我们的阳光将会变得更加灿烂,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无限的美好。

  八、板书设计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习题;

  九、课后反思

  略

随便看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

 

Copyright © 2004-2023 triy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9 7:2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