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五柳先生传》教案 1- |
范文 | 《五柳先生传》教案 1-(精选13篇) 《五柳先生传》教案 1- 篇1<<五柳先生传>>教案 武进区寨桥初级中学 陈科强 1、知识目标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翻译语句,了解意思;品析语句,积累名句 2、能力目标 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3、思想目标 了解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导入 师:这一学期,我们还学习了陶渊明的作品《桃花游记》,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现在让我们从作者写的自传《五柳先生传》中,更直接的认识陶渊明。 新授 总结 作业 1、背诵文章 2、把拓展的内容收集到课外知识本上,并再收集2个 课文节奏划分: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五柳先生传》教案 1- 篇21、知识目标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翻译语句,了解意思;品析语句,积累名句 2、能力目标 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3、思想目标 了解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导入 师:这一学期,我们还学习了陶渊明的作品《桃花游记》,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现在让我们从作者写的自传《五柳先生传》中,更直接的认识陶渊明。 新授 总结 作业 1、背诵文章 2、把拓展的内容收集到课外知识本上,并再收集2个 课文节奏划分: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 不能/常得,亲旧/ 赞曰: /“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五柳先生传》教案 1- 篇3教学目标 1.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了解陶渊明安贫乐道的思想。 3.了解传记与自传的基本特点。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了解陶渊明安贫乐道的思想。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介绍陶渊明的文章,以备与同学交流。 2.扫除字词等阅读障碍,以备教师检查。 3.将课文表现五柳先生的具体内容列成表格。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了解课文内容,朗读背诵。 教学设计 导入 我们曾经学过陶渊明写的散文《桃花源记》,作者虚构了一个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现在我们再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五柳先生传》。两篇文章相互印证,也许对陶渊明的思想会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 (板书课题) 整体感知 1.认知生字 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生僻的字,读一读,写一写,集中掌握: 嗜(shì)辄(zhé)吝(lìn)箪(dān)黔(qián)汲(jí)俦(chóu)觞(shāng)欤(yú) 2.朗读课文 教师朗读课文,不设置思考题,只要求大家认真听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而后指导学生朗读。 3.翻译课文 先让学生自主阅读,对照注释,逐段逐句地解释全文,并做好笔记。教师巡视,要关注那些基础较差的同学,有不懂的问题让他们及时向教师和同学询问。最后由学生课堂讲解,相互交流。 教师需要重点讲解的词句: ①每有会意 ②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③曾不吝情去留 ④环堵萧然 ⑤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⑥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⑦以乐其志 ⑧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4.研讨与交流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并条分缕析地谈谈文章主要从哪几个方面写了五柳先生,具体内容又是什么。(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把相关内容列在黑板上) 5.归纳课文内容 小组合作探究,进一步补充完善课前所列表格内容。 提示: 主要方面相关内容 籍贯姓字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思想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曾不吝情去留;忘怀得失。 乐趣爱好好读书,不求甚解;性嗜酒;常著文章自娱。 生活状况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注:内容交叉的地方,不必细究。 朗读、背诵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自背、互背,争取当堂背诵。 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四。 2.朗读、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了解传记和自传的基本特点。 教学设计 复习巩固 教师可根据情况,做巩固性练习,也可通过说和写的方式,检查相关内容。 重点研读 教师导学: 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的基本内容。请大家再深入阅读,认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本文主要从哪些方面来写五柳先生的?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得出来?本文主要赞美了五柳先生什么样的思想品格? 2.作者为什么要托言为五柳先生写传记?本文是否可以看做是陶渊明的自传? 3.找出课文中的否定句,谈谈大量使用否定句的.作用。 4.从本文来看,你认为写传记应表现哪些内容? 教师提示: 1.作者是从以下几方面来写五柳先生的: 隐者风范: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书中求乐:好读书,不求甚解。 率真放达:性嗜酒,期在必醉,曾不吝情去留。 安贫乐道: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自得其乐,淡泊名利: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 本文塑造了一个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2.传记是一种用来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一般由别人代为记述。自述生平的,叫自传。本文是陶渊明托言“五柳先生”写的传记,但就内容而言,与陶渊明的思想性格相同,实际就是作者本人的自传。(学生未必能谈得透,可以教师讲解为主)作者托言五柳先生而不自署其名,可能与他的隐退思想有关。 3.作者在文章中声声言“不”,处处表现五柳先生与世俗格格不入的性格和他的高洁志趣。 (教师可先讲一讲什么是否定句,然后让学生从课文中找一找,并略作分析,教师略加点拨) 4.传记是用来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所以与此相关的内容都要写清楚,写详细。如本文就写了五柳先生的籍贯、姓名、思想、性格、爱好、生活情况。除此之外还应有生卒年代、主要经历和事迹等。写传记要紧的是要真实。 (此项内容可根据情况取舍) 拓展探究 教师导学: 本文是我们学到的第一篇传记,也是一篇很有特点的文章,对有些问题我们可能会感到疑惑,大家不妨提出来共同探究一下。 (鼓励同学们大胆质疑,并由同学们解答。能即时解答的即时解答,不能即时解答的共同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将讨论题集中到以下方面: 1.写人物传记首先要交代人物,本文交代人物为什么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知其姓字”? 2.怎样理解“好读书,不求甚解”? 3.在表现人物上,有些内容今天看起来真的不敢恭维。对此,你怎么看? 4.你喜欢五柳先生吗?为什么? 提示: 1.作者当时所处的时代门第观念盛行,作者有愤于此,故借此以示叛逆。 2.“好读书,不求甚解”意思是喜欢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穿凿字句。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追求一种求知的满足和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也不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这与读书不认真决无关系。 3.学生可能会提出不少问题,谈出不少看法,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但要让学生明确,传记重在写实,本文内容是五柳先生(亦即陶渊明)平生的真实记录。 4.各抒己见,不求苛同。但务必使同学们观点正确,提高认识。 集体背诵 教师小结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对陶渊明的生平事迹又有了新的了解。大家都知道,陶渊明出身贫寒,一生穷困潦倒,有志不得伸展,最后死于贫病。但他志趣高洁,愤世嫉俗,“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为世人所景仰。人活着是要有一点精神的,陶渊明可谓人穷志不穷,我们的确应该从他身上学到一点做人的道理。 作业 1.阅读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进一步了解陶渊明。 2.给你的同学写一篇小传。 《五柳先生传》教案 1- 篇4【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积累文言知识,重点掌握“晏如、萧然、会意、汲汲、戚戚”的词义,理解“之、其”的用法,辨析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⑵ 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⑶ 熟读、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 ⑴ 指导同学重视诵读,培养对文言文的语感,提高朗读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⑵ 指导同学课外收集陶渊明的有关资料,同学自主分析资料,主动探究,养成独立考虑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同学探究意识。 ⑶ 体会文章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掌握简约凝练、多用否定句的语言特点。 3、德育目标:学习作者守志安贫、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教学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五柳先生的高风亮节、精神实质。 3、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鉴赏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1、理解关键语句的含意。 2、引导同学探究《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为他人作传,还是以史传的形式写自传。 【教学方法】 1、文献法。组织同学课前收集陶渊明的有关资料,如陶渊明简介、作品介绍、陶渊明的思想、历代文学家对陶的评价等等。在占有资料的基础上,组织同学研讨探究,力求有所发现。 2、朗读法。这是陶渊明的一篇名作,文字平淡而富含真意,朴实而又凝练,需要在多次朗读中,理解文意,感受其美好的情操。要保证课上时时有琅琅书声,营造浓浓的学习氛围。 3、讨论点拨法。对课文的翻译、对文意的理解,可让同学自主阅读,在讨论交流中完成,通过生生互动,培养同学合作探究的意识。对于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作必要的点拨指导,师生互动,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同学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效率。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布置】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翻译课文,整体掌握文意;理清行文思路,指导同学背诵;资料汇演,设置开放性问题供同学探究考虑,深层研讨,突破难点;品味鉴赏,赏析课文个性鲜明的写法和语言特色。 一、导语设计 设计1: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大家,诗歌独开一派,散文造诣也很高。以前我们学习了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和《桃花源记》,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著名的文学传记作品──《五柳先生传》。 设计2:今天,我们学习《五柳先生传》。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传记文章。作者故意隐去了传主的家世、生平事迹等一般传记要素,而着重表示他的性格志趣和精神气质。语言朴素洗练,内容看似平淡,实则蕴涵深刻。五柳先生究竟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呢?让我们去看个究竟。 二、明确学习目标 (多媒体显示) 1、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3、学习本文语言平淡而蕴藉、多用否定句的特点。 三、朗读课文,整体掌握文意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或播放示范朗读带,同学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掌握好语调。 教师抽查同学预习情况。(多媒体显示) ⑴ 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嗜酒 辄尽 吝情 短褐 箪食 汲汲 欤 黔 俦 ⑵ 给下列多音字组词: 传:chuán( ) 号:háo( ) 好:hǎo( ) zhuàn( ) hào( ) hào( ) 乐:lè( ) 期:qī( ) 少:shǎo( ) yuè( ) jī ( ) shào( ) 教师任选几位同学回答。 明确: ⑴ shì zhé lìn hè dān jí yú qián chóu ⑵ 传说、传记 呼号、号召 好坏、喜好 快乐、智者乐山 日期、期年年少、多少 2、同学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查阅工具书,疏通词句,自行翻译课文,并划出不理解的词句。 小组内交流,依照“读文──释词──译句”的步骤进行。如有难以解决的问题,可提问其他组的同学,也可向老师请教。 3、教师把同学分为两大组,展开课堂竞赛,激发同学参与热情,督促他们深入课文,理解词句,掌握文意。 竞赛试题如下,多媒体逐题显示,显示一题完成一题。 ⑴ 解释句中加粗词的含义。 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②每有会意 ③亲旧知其如此 ④造饮辄尽 ⑤期在必醉 ⑥短褐穿结 ⑦衔觞赋诗 ⑧以乐其志 ⑨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⑩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⑵ 一词多义。 之:或置酒南昌招之 黔娄之妻有言 言:闲静少言 黔娄之妻有言 其:亲旧知其如此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甚:生吞活剥 所欲有甚于生者 意: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目似瞑,意暇甚 得:家贫不能常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志:以乐其志 颇示已志 去:曾不吝情去留 日始出时去人近 ⑶ 古今异义: 赞曰“亦不详其姓字” ⑷ 翻译下列句子: ①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②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③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④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每一组底分为100分,每一道题单号题由第一组完成,双号题由第二组完成,每一小题分值5分。由小组推选代表答题,每组不得少于5人答题,个人得分纳入小组计分,最后决出优秀小组和优秀个人。 同学回答,明确: ⑴ 许:处所;会:体会、领会;意:书中的旨意;旧:旧交、旧友;造:往、到;期:希望、愿望;穿结:打补丁;觞:酒杯;乐:以……为乐;戚戚:忧愁的样子;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萧然:空荡、空寂。 ⑵ 之(他,代词;的,助词) 言(说,说话;言语、话) 其(他,第三人称代词;其中的;语气词,表推测、反问) 甚(详细;重要) 意(意旨;神情) 得(得到;益处) 志(标志;志向;志趣) 去(离开;距离) ⑶ 赞曰(传记后和的评论性文字。今义指称誉、赞美) 字(古人除姓、名外,另取的别名。今指文字) ⑷ ①他一来就要喝得尽兴,希望一定喝醉。 ②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 ③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了自身的一生。 ④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身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 四、合作研讨,理清思路,指导背诵 1、教师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同学理清思路,理解文意。(多媒体显示) ⑴ 课文哪些语句表示了五柳先生的性格?这些语句刻画了怎样一个形象?从哪些方面入手刻画这一形象的?突出反映了先生怎样的精神品质? ⑵ 如何看待五柳先生的“不慕荣利”?你喜欢五柳先生吗?请说明理由。 ⑶ 课文第二段中的“赞”如何理解?这一段的主要意思是什么?“赞”语和前文有什么联系? 同学考虑、交流,然后小组内讨论,以达成共识。明确: ⑴ 文章表示五柳先生性格的语句有:“闲静少言……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这些语句刻画了一个虽处于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下面集中描写五柳先生在田园中守志安居的生活情态。分四个方面写。“好读书”四句,写他读书自娱;“性嗜酒”八句,写他醉酒陶情;“环堵”五句写他安贫乐道;“常著文章”四句,写他著文娱志。通过这四个方面的刻画,一个坚守节操、不随流俗的“高人”形象便鲜活如生,风神宛然。 “好读书”而“生吞活剥”,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与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是他不追求名利、只求精神上得到抚慰的体现。“性嗜酒”,五柳先生在污浊的世俗社会里特立独行,内心必有许多愁苦,寄情于酒,“期在必醉”,是他率真放达的体现。“环堵萧然”“晏如也”描绘了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常著文章自娱”,著文不为求取名利,而只是“自娱”,这正是他不慕荣利的体现。总之,全文突出反映了五柳先生悠闲自适、安贫乐道、守节不移的精神实质。 ⑵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同学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只要能说出自身的看法和真实感受,言之成理即可。 ⑶ “赞”是历史传记的一种体式,一般放在传文之末。“赞”不是赞美,而是对史传正文的记事和褒贬做进一步的补充和阐发。本文利用这一体式,进一步揭示五柳先生的精神品质,拓展了文章的境界。赞语的实质是两句话“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正好与前文“不慕荣利”相照应,突出了五柳先生的精神实质,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加鲜明。 2、教师根据同学回答,形成板书。 3、同学根据板书提示,复述课文,背诵课文。 五、深层探究,突破难点 1、《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为他人作传,还是借史传的形式写自传,请谈谈自身的看法。 同学出示课前收集的资料,如有图片,交给老师投影显示;如有文字资料,同学自身介绍或投影显示。同学交流参考资料,实现资源共享,在广泛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考虑、讨论交流,形成自身的看法。 教师也可提供资料,协助同学理解文章的主旨。 同学自由发言。 一种看法认为:本文是作者以史传的形式写自传。年代距陶渊明不算很远的南朝人沈约和萧统,都说陶渊明写《五柳先生传》是用以“自况”,当时人视为“实录”。《五柳先生传》所写,都可以从史传和作者的创作中得到印证。因此,可以说《五柳先生传》就是作者的自画像。 一种看法认为,本文是作者为他人作传,只是其中融入了个人的思想感情,它不拘人物之迹而传人物之神,是创作而非实录。 教师不宜作评判,同学能自圆其说即可。 2、同学自由质疑问难,可请教别的同学,也可向老师提问。 同学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⑴ 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生吞活剥”呢? ⑵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又怎么能“晏如”? 同学明确: ⑴ 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不求对书系统深入的掌握,只重在其中会己心、惬己意者,也就是从中寻找思想上的共鸣和感情上的寄托。他的“生吞活剥”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也是他不求荣利思想的反映。 ⑵ 五柳先生吃穿住没有一样不困弊不堪,他却能泰然自若,安之若素,与古代圣人先贤的激励是分不开的。五柳先生以颜回自况,颜回箪瓢屡空而“不改其乐”,说明他安贫乐道,五柳先生亦当如此。 六、品味赏析,美点寻踪 1、同学齐背课文一遍。 2、教师为鉴赏定向:赏析本文语言简约凝练,多用否定句的特点;学习本文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⑴ 本文的语言简省凝练,试举几例谈谈。 同学明确。 生1:文章第一句讲述了“五柳先生”这个名号的来历。“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即把这位先生排除在名门望族之外,“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随便起一个号,表示了先生不随世俗的品性。柳树带一点清静、淡雅、简朴,以五柳为号显示了他的志趣。寥寥几笔,突出显示了五柳先生的不俗,又隐隐散发出一股田园气息,映衬出一个田园幽居者的形象,语极平淡,味极深厚。 生2:本文对人物的描写,大半是总结性的语言,没有写一件具体事实,但每一项又都包括大量的事实,写他读书、饮酒、著文,莫不如此,简约中含着丰富的内容,不但有丰满的生活意境,而且有诗一般的韵味。 生3:本文乍读起来,发现作者只是若无其事地勾勒人物形象,但细品起来,又包括了多少颂扬与自我肯定,如“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晏如也”“忘怀得失,以此自终”“无怀氏之民欤?葛无氏之民欤?”叙事中有颂扬,颂扬中见傲世。 ⑵ 本文多用否定句,试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五柳先生传》教案 1- 篇5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重点掌握“晏如、萧然、会意、汲汲、戚戚”的词义,理解“之、其”的用法,辨析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2.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3.熟读、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1.指导学生重视诵读,培养对文言文的语感,提高朗读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指导学生课外收集陶渊明的有关资料,学生自主分析资料,主动探究,养成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3.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把握简约凝练、多用否定句的语言特点。 德育目标 学习作者守志安贫、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教学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把握五柳先生的高风亮节、精神实质。 3.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鉴赏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1.理解关键语句的含意。 2.引导学生探究《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为他人作传,还是以史传的形式写自传。 ●教学方法 1.文献法。组织学生课前收集陶渊明的有关资料,如陶渊明简介、作品介绍、陶渊明的思想、历代文学家对陶的评价等等。在占有资料的基础上,组织学生研讨探究,力求有所发现。 2.朗读法。这是陶渊明的一篇名作,文字平淡而富含真意,朴实而又凝练,需要在多次朗读中,理解文意,感受其美好的情操。要保证课上时时有琅琅书声,营造浓浓的学习氛围。 3.讨论点拨法。对课文的翻译、对文意的理解,可让学生自主阅读,在讨论交流中完成,通过生生互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对于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作必要的点拨指导,师生互动,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效率。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翻译课文,整体把握文意;理清行文思路,指导学生背诵;资料汇演,设置开放性问题供学生探究思考,深层研讨,突破难点;品味鉴赏,赏析课文个性鲜明的写法和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大家,诗歌独开一派,散文造诣也很高。以前我们学习了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和《桃花源记》,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著名的文学传记作品——《五柳先生传》。 设计(二) 今天,我们学习《五柳先生传》。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传记。作者故意隐去了传主的家世、生平事迹等一般传记要素,而着重表现他的性格志趣和精神气质。语言朴素洗练,内容看似平淡,实则蕴涵深刻。五柳先生究竟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呢?让我们去看个究竟。 二、明确学习目标 (多媒体显示) 1.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3.学习本文语言平淡而蕴藉、多用否定句的特点。 三、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或播放示范朗读带,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好语调。 教师抽查学生预习情况。 (多媒体显示)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嗜酒 辄尽 吝情 短褐 箪食 汲汲 欤 黔 俦 (2)给下列多音字组词。 教师任选几位同学回答。 明确:(1)shì zhé lìn hè dān í ú qián chóu (2)传说、传记 呼号、号召 好坏、爱好 快乐、智者乐山 日期、期年年少、多少 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查阅工具书,疏通词句,自行翻译课文,并划出不理解的词句。 小组内交流,按照“读文——释词——译句”的步骤进行。如有难以解决的问题,可提问其他组的同学,也可向老师请教。 3.教师把学生分为两大组,展开课堂比赛,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督促他们深入课文,理解词句,把握文意。 竞赛试题如下,多媒体逐题显示,显示一题完成一题。 (1)解释句中加粗词的含义。 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②每有会意 ③亲旧知其如此 ④造饮辄尽 ⑤期在必醉 ⑥短褐穿结 ⑦衔觞赋诗 ⑧以乐其志 ⑨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⑩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2)一词多义。 (3)古今异义。 赞曰 亦不详其姓字 (4)翻译下列句子。 ①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②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③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④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每一组底分为100分,每一道题单号题由第一组完成,双号题由第二组完成,每一小题分值5分。由小组推选代表答题,每组不得少于5人答题,个人得分纳入小组计分,最后决出优秀小组和优秀个人。 学生回答,明确:(1)许:处所;会:体会、领会;意:书中的旨意;旧:旧交、旧友;造:往、到;期:希望、愿望;穿结:打补丁;觞:酒杯;乐:以……为乐;戚戚:忧愁的样子;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萧然:空荡、空寂。 (2)之(他,代词;的,助词) 言(说,说话;言语、话) 其(他,第三人称代词;其中的;语气词,表揣测、反问) 甚(详细;重要) 意(意旨;神情) 得(得到;益处) 志(标志;志向;志趣) 去(离开;距离) (3)赞曰(传记后附的评论性文字。今义指称赞、赞美) 字(古人除姓、名外,另取的别名。今指文字) (4)①他一来就要喝得尽兴,希望一定喝醉。 ②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 ③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了自己的一生。 ④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 四、合作研讨,理清思路,指导背诵。 1.教师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理清思路,理解文意。 (多媒体显示) (1)课文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这些语句刻画了怎样一个形象?从哪些方面入手刻画这一形象的?突出反映了先生怎样的精神品质? (2)如何看待五柳先生的“不慕荣利”?你喜欢五柳先生吗?请说明理由。 (3)课文第二段中的“赞”如何理解?这一段的主要意思是什么?“赞”语和前文有什么联系? 学生思考、交流,然后小组内讨论,以达成共识。 明确:(1)表现五柳先生性格的语句有:“闲静少言……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这些语句刻画了一个虽处于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下面集中描写五柳先生在田园中守志安居的生活情态。分四个方面写。“好读书”四句,写他读书自娱;“性嗜酒”八句,写他醉酒陶情;“环堵”五句写他安贫乐道;“常著”四句,写他著文娱志。通过这四个方面的刻画,一个坚守节操、不随流俗的“高人”形象便鲜活如生,风神宛然。 “好读书”而“不求甚解”,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与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是他不追求名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的体现。“性嗜酒”,五柳先生在污浊的世俗社会里特立独行,内心必有许多愁苦,寄情于酒,“期在必醉”,是他率真放达的体现。“环堵萧然”“晏如也”描绘了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常著自娱”,著文不为求取名利,而只是“自娱”,这正是他不慕荣利的体现。总之,全文突出反映了五柳先生悠闲自适、安贫乐道、守节不移的精神实质。 (2)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学生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只要能说出自己的看法和真实感受,言之成理即可。 (3)“赞”是历史传记的一种体式,一般放在传文之末。“赞”不是赞美,而是对史传正文的记事和褒贬做进一步的补充和阐发。本文利用这一体式,进一步揭示五柳先生的精神品质,拓展了的境界。赞语的实质是两句话“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正好与前文“不慕荣利”相照应,突出了五柳先生的精神实质,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加鲜明。 2.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形成板书。 3.学生根据板书提示,复述课文,背诵课文。 五、深层探究,突破难点 1.《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为他人作传,还是借史传的形式写自传,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出示课前收集的资料,如有图片,交给老师投影显示;如有文字资料,学生自己介绍或投影显示。学生交流参考资料,实现资源共享,在广泛占有资料的基础上,思考、讨论交流,形成自己的看法。 教师也可提供资料,帮助学生理解的主旨。 学生自由发言。 一种看法认为:本文是作者以史传的形式写自传。年代距陶渊明不算很远的南朝人沈约和萧统,都说陶渊明写《五柳先生传》是用以“自况”,当时人视为“实录”。《五柳先生传》所写,都可以从史传和作者的创作中得到印证。因此,可以说《五柳先生传》就是作者的自画像。 一种看法认为,本文是作者为他人作传,只是其中融入了个人的思想感情,它不拘人物之迹而传人物之神,是创作而非实录。 教师不宜作评判,学生能自圆其说即可。 2.学生自由质疑问难,可请教别的同学,也可向老师提问。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1)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2)“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又怎么能“晏如”? 学生明确:(1)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不求对书系统深入的把握,只重在其中会己心、惬己意者,也就是从中寻找思想上的共鸣和感情上的寄托。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也是他不求荣利思想的反映。 (2)五柳先生吃穿住没有一样不困弊不堪,他却能处之泰然,安之若素,与古代圣人先贤的激励是分不开的。五柳先生以颜回自况,颜回箪瓢屡空而“不改其乐”,说明他安贫乐道,五柳先生亦当如此。 六、品味赏析,美点寻踪 1.学生齐背课文一遍。 2.教师为鉴赏定向:赏析本文语言简约凝练,多用否定句的特点;学习本文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1)本文的语言简省凝练,试举几例谈谈。 学生明确。 生1:第一句讲述了“五柳先生”这个名号的来历。“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即把这位先生排除在名门望族之外,“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随便起一个号,表现了先生不随世俗的品性。柳树带一点清静、淡雅、简朴,以五柳为号显示了他的志趣。寥寥几笔,突出显示了五柳先生的不俗,又隐隐散发出一股田园气息,映衬出一个田园幽居者的形象,语极平淡,味极深厚。 生2:本文对人物的描写,大半是总结性的语言,没有写一件具体事实,但每一项又都包含大量的事实,写他读书、饮酒、著文,莫不如此,简约中含着丰富的内容,不但有丰满的生活意境,而且有诗一般的韵味。 生3:本文乍读起来,发现作者只是不动声色地勾勒人物形象,但细品起来,又包含了多少颂扬与自我肯定,如“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晏如也”“忘怀得失,以此自终”“无怀氏之民欤?葛无氏之民欤?”叙事中有颂扬,颂扬中见傲世。 (2)本文多用否定句,试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学生背诵课文中的否定句。 明确:钱钟书说:“‘不’字为一篇眼目。”“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钱钟书说:“岂作自传而并不晓己之姓名籍贯哉?正激于世之卖声名、夸门第者而破除之尔。”下文的“不慕荣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等,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追求,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3)体会课文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并口头作文,向他人介绍自己的性格特点,或向他人介绍自己的老师。 学生构思,发言。 七、课堂小结 本文语言朴素平淡,呈现出一种天然真色之美,纯真可亲而又意味隽永,我们都不禁陶醉其中。我们应该感谢陶渊明,是他用性灵,用良知为中国士大夫在精神世界里建成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为我们营造了平淡真淳的艺术境地。让我们永远地记住他,作为古代文人心灵中的一片净土,作为时代尘嚣中用尊严扛起的一面旗帜。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写出文中的一个成语,并解释它的意思,然后用成语造句。 《五柳先生传》教案 1- 篇6【教学目标】 1、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陶渊明的自画像,学习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2、体会本文朴素洗练的语言风格。 3、学习并掌握文中的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 1、学习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2、学习并掌握文中的文言词汇 【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朴素洗练的语言风格 【难点突破】 可通过反复朗读,帮助学生理解本课的写法,对课文内容中的难点,教师应予以注意: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不能仅将这句话的意思理解为一种读书方法,即读书不抠字句,而要求其真谛。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不仅写出陶渊明安于贫困,而且含蓄地说明作者以古贤颜回自况,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可谓含而不露,有弦外之音,非常含蓄。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字数不多,但寥寥数语却把五柳先生的形象刻画得非常鲜明。全文共两段,前一段以记叙为主,重在表现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志趣;后一段以议论为主,重在对五柳先生的品德进行歌颂和赞扬。阅读这篇课文,要学习文中五柳先生不慕荣利、忘怀得失的优秀品格,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学情分析】 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不少的文言词汇,在复习本课时,可让学生反复朗读,重点掌握晏如萧然汲汲戚戚等词语,文言文的常用词也适当练习。有些句子只要了解整体意思即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板书课题:五柳先生传 二、出示目标 三、检查预习情况 可据学生情况处理。 四、知识点梳理 1、文学常识 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 2、掌握重点字词句(侧重课下注释) 3、反复朗读,回答问题 ⑴ 五柳先生的思想性格特点。 五柳先生对名利看得很淡,对物质生活没有过高的的追求,安贫乐道,文中反映他这种思想性格特点的句子是闲静少言,不慕名利。 五柳先生是作者的自画像,因此这样的性格和思想正表现了陶渊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安于贫穷的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崇高气节。 ⑵ 本文写人的方法与特点。 文章虽短,但抓住了五柳先生的主要特点,并围绕其主要思想性格特点来组织材料,因而写得栩栩如生,寥寥几句话,五柳先生的鲜明形象便跃然纸上。 本文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围绕五柳先生的性格特点,记叙了他好读书、性嗜酒 常著文章自娱这三个爱好,这样的爱好正体现了其淡泊名利,不汲汲于富贵。文中在表现五柳先生安于贫穷的方面,也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环堵萧然,不蔽风日描写了他的住宿的简陋,短褐穿结,革瓢屡空描写了他在吃穿方面的简陋。文章把记叙与描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形象地刻画了人物。 ⑶ 五柳先生之号是如何得来的? 五柳先生之号得来的原因是其宅边有五棵柳树,而人们又不知他是什么地方人,姓甚名谁也木知道,因此便只称五柳先生。作者说不知他是谁,其实正暗示指作者本人。 ⑷ 应如何理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含义? 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五柳先生每次读书有心得体会时,便沉醉于书中而忘记了饮食。这形象地说明了前文中的好读书是真正的喜爱读书而不是装模作样。 ⑸ 怎样理解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惜去留? 亲友请客,五柳先生就毫不客气地喝酒,而且喝醉方休,醉后就走,不和别人虚情客套。这说明了五柳先生不但嗜酒,而且不拘小节,性情豪爽,把世俗的繁文褥节置之脑后,是一位独立于世的高风亮节之人。 ⑹ 因以为号焉中的以为和现代汉语中的以为是否相同? 文中的以为和现代汉语中的以为意思是不一样的。因以为号焉中的以为实际上应该是以(之)为,意思是把(它)当作,而现代汉语中的以为是认为的意思。 ⑺ 欣然、萧然中然的用法有什么特点? 在文言文中,然的用法有多种,可作然而样子这样解。这里的然是用作形容词的词尾,意思是的样子。欣然是高兴的样子,萧然是冷冷清清的样子。 五、课堂检测(当堂反馈) 六、布置作业 体会课文中个性鲜明的写人手法,并口头作文,向他人介绍自己的性格特点。 【板书设计】 性格:娴静少言 不慕名利 生活:环堵萧然 宴如 不慕名利 五柳先生 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 率真自然 志趣 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 安贫乐道 写文章:常著文章自娱 《五柳先生传》教案 1- 篇7一、导入 今天我们将再次走近陶渊明,走近“五柳先生”(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初读 重点拼音: 辄(zhé) 吝情(lìn) 短褐(hè) 箪(dān)瓢屡(lǚ)空 晏(yàn) 黔(qián) 汲汲(jí) 俦(chóu) 衔觞(shāng) 欤(yú) 多音字:传(zhuàn) 好(hào) 2、注意节奏。课文节奏划分: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 不能/常得,亲旧/ 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着/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 /“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三、合作学习 疏通文意:第一段: 何许:什么地方。许:,处所、地方。 亦:也。 详:形容词作动词,知道。 姓字:姓名。字: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冠后另外改的别名叫“字”。 因:因此 以为:以之为,把它作为。 以:把。为:作为。 号:别号,人名外的自称。 焉:语气词助,无义。 好:喜欢,喜好。 不求甚解(成语):不追求过细的理解。这里指不拘泥于字面,不执着于对一字一句的解释,只求理解文章的精神实质。这是一种好的读书方法,即读书不死抠字句,而要求真谛。 会意:对书中的精神实质有所领会。会:领会,体会。 欣然:高兴的样子。 性:人的本性。 嗜:喜爱,爱好。 旧:指老朋友 如此:指上文所说的“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或:有时。 (如:或王命急宣,代词,如 或以钱币乞之) 置酒:准备酒。置:置备,准备。 而招之:而表顺承。 招之:招待他。 造:往,到。 辄:就,如浅尝辄止。 尽:指喝完。期:期望,希望。 曾不:一点也不。曾不连用加强否定语气。 吝:舍不得。 吝情:感情上计较,指留恋、顾恋。 去留,偏意复词,强调,去,指离开。 曾不吝情去留:一点儿也不会舍不得离开。(就是说吃了别人的酒说走就走。)环堵:房屋四周。堵,墙壁。 萧然:冷落、空旷的样子。 短褐:粗布短衣。穿结:指衣服破烂。穿,破。结,缝补。 箪:盛饭食的圆形竹器。 瓢:舀水的葫芦。 箪瓢屡空:这是五柳先生以颜回自况。颜回箪瓢屡空而不改其乐,说明他安平乐道。颜回(前523~前490年)春秋末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字子渊,一作颜渊,孔子的得意门人,以德行坚称。亦称颜渊后世也称作“颜叔”,“颜生”。他贫而好学,笃于存亡,虽箪食瓢饮,不改其乐。年三十二死,后人称为“复圣”。 晏如:安然自乐的样子。晏,平静,安逸。 如,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五柳先生传》教案 1- 篇8教学目标:1.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陶渊明的自画像,学习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2.体会本文朴素洗练的语言风格。3.学习并掌握文中的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字词;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五柳先生的“好读书,不求甚解”。 教学方法:这篇课文字数不多,但寥寥数语却把五柳先生的形象刻画得非常鲜明。全文共两段,前一段以记叙为主,重在表现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志趣;后一段以议论为主,重在对五柳先生的品德进行歌颂和赞扬。阅读这篇课文,要学习文中五柳先生“不慕荣利”、“忘怀得失”的优秀品格,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课时安排:安排一课时。 -、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东晋末年,社会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斥着虚伪与欺诈。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统治阶级不满,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过着俭朴的生活。他隐居农村后,自号“五柳先生”,亲身从事耕种,和农民交朋友。这期间他除了写出许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的诗以外,也写了些表现自己美好政治理想的作品。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桃花源记》,这节课我们学习他用史传笔法写的一篇自传《五柳先生传》。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准字音、语调,划出不能理解的词句。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从中找出表现五柳先生性格、生活、志趣的词句。 四、理解词句。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并翻译这个句子: ①亦不详其姓字( ). ②因以为号焉( ) ③不求甚解( )_ ④造饮辄尽( )_ ⑤环堵萧然( )_ ⑤箪瓢屡空,晏如也( )_ ○6不戚戚于贫*( )_ ○7不汲汲于富贵( )_ 2.全班齐读课文后,指名翻泽课文大意(2-3人);思考。 ○1 “五柳先生”之号是如何得来的?“五柳先生”之号得来的原因是其宅边有五棵柳树,而人们又不知他是什么地方人,姓甚名谁也木知道,因此便只称“五柳先生”。作者说不知他是谁,其实正暗示指作者本人。 ○2应如何理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含义?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五柳先生每次读书有心得体会时,便沉润于书中而忘记了饮食。这形象地说明了前文中的“好读书”是真正的喜爱读书而不是装模作样。 ○3怎样理解“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惜去留”? 亲友请客,五柳先生就毫不客气地喝酒,而且喝醉方休,醉后就走,不和别人虚情客套。这说明了五柳先生木但嗜酒,而且不拘小节,性情豪爽,把世俗的繁文褥节置之脑后,是一位独立于世的高风亮节之人。 ○4“因以为号焉”中的“以为”和现代汉语中的“以为”是否相同? 文中的“以为”和现代汉语中的“以为”意思是木一样的。“因以为号焉”中的“以为”实际上应该是“以(之)为”,意思是“把(它)当作”,而现代汉语中的“以为”是“认为”的意思。 ○5“欣然”、“萧然”中“然”的用法有什么特点? 在文言文中,“然”的用法有多种,可作“然而”“样子”“这样”解。这里的“然”是用作形容词的词尾,意思是“……的样子”。 “欣然”是高兴的样子, “萧然’是冷冷清清的样子。 五、引导讨论以下问题: (l)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刻画了怎样的形象? 明确:“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他有三大志趣。一是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二是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环堵萧然”“晏如也”,描绘了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三是著文章。“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 通过种种叙述,把一个虽处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了,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2)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也不追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3)“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明确:与“不慕荣利”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贵”。对“不慕荣利”的看法,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要求固定的答案。 (4)“赞”语与前文有什么联系?明确:文后的“赞语”是作者仿照史家笔法加的评论性的文字。赞语的实质是两句话:“不戚戚于贫*,不汲汲于富贵”,这正好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突出了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为鲜明。 (5)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不慕荣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不汲汲于富贵”。正因为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台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六、总结全文。本文借五柳先生给自己写自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表现了自己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 教学目标: 1.学习五柳先生甘守贫*、不慕荣利、旷达自任的品德和情趣 ⑴、破房、破衣、陋食——自得其乐。 ⑵、文静而不多言谈——寻求真知。 ⑶、嗜酒旷达——不矫情、不放肆。 2.学习本文简练生动的语言。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简练生动的语言。 教学难点: 理解古人的性情品德 教学过程: 1. 简介“传”文体的特点。 2. 简介作者。 3. 简介此文写作的背景。 4. 教师范读课文。 5. 应注意的字词 辄( )吝情( )短褐穿结( )箪( )晏( )黔( )汲汲( )俦( )衔觞( )欤( ) 6. 分析课文结构 ⑴、(1节)介绍了五柳先生的家境、习性及其志趣。 ⑵、(2节)用史传的结尾格式加了一个赞语,集中陈述了传主安贫守节的性格特征和卓尔不群的理想。 7. 讲读课文第一部分 应注意如下词语: 何许:何处 许,地方,处所。 详:详细地知道。 因:因此 以为:以之为,把它作为。 号:别号,人名外的自称。 焉:语气词,表决定,相当于“矣”。 (依史传体例开头介绍传主的性字、籍贯。) 不求甚解:不追求过细的理解。这里指不拘泥于字面,不执著于对一字一句的解释,只求理解文章的精神实质。 会意:对书中的精神实质有所领会。 性:人的本性。 嗜:喜爱,爱好。 旧:指老朋友 如此:指上文所说的“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或:有时。 置酒:准备酒。 招之:邀请他。 造:到……去。 辄:每每,总是。 尽:指喝完。 期:期望,希望。 曾不:一点也不。曾不连用加强否定语气。 吝情:感情上计较,指留恋、顾恋。 环堵:房屋四周。堵,墙壁。 萧然:冷落、空旷的样子。 短褐:粗布短衣。 穿结:指衣服破烂。穿,破。结,缝补。 箪:盛饭食的圆形竹器。 瓢:舀水的葫芦。 晏如:安然自乐的样子。晏,平静,安逸。如,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自娱:使自己欢娱。 忘怀:不放在心上,忘记。 自终:自己过完一生。终,终了,结束。 (家境、习性、卓尔不群的志趣) 8. 讲读课文的第二部分 赞;史传文章结尾的评语。 戚戚:愁苦的样子。 汲汲:急迫追求的样子。 极:推究。 兹:代词,此,指五柳先生。 若人:这样的人,指黔娄。 俦:类。 衔觞:口衔酒杯,指饮酒。觞,酒杯 以乐其志:来使自己的情志得到欢乐。乐,使……快乐。志,心意,志向。 9. 板书 性字、籍贯——无性字、无籍贯 家境 ————贫寒 习性—————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五柳先生 好读书 (不求甚解,求真知、会意于精神) 卓尔不群 志趣 好喝酒 (任性旷达、不矫情、不放肆) 好写文章 (颇示己见、忘怀得失) 10. 布置作业 略 教学目的: 1、熟读全文,掌握生字的读音,理解文中语句的意思。 2、领会五柳先生安贫乐道的精神以及他消极避世的思想。 3、教育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追求高雅的志趣。 教学重点:1、熟读全文,把握课文内容。 2、领会五柳先生安贫乐道的精神。 教学难点:从正反两方面来对照体会五柳先生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 教学设想:从读入手,了解文章大意,以突出文言文特色;通过引导学生领会五柳先生安贫乐道的精神,感悟他消极避世的思想,并贯穿写人的方法,从而延伸到运用语言的目的上。 教学模式:感知 - 品析 - 延伸 教具准备:投影机、投影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 回忆古诗《〈归园田居〉(其三)》,引出作者陶渊明。 2、 就《桃花源记》一文提问:文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二、感知 采用多种形式读课文,正字音,理解语句的意思。 三、品析 1、 引导学生分别从生活、爱好、性格等方面来领会五柳先生安贫乐道的精神。 2、 结合图片,进一步感受课文内容。 3、 讨论:对五柳先生性格中的一点或两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说说理由。 四、总结 五、布置作业(任选两题或三题) 1、 背诵全文。 2、 完成课后练习三 3、 给自己或他人写一篇小传。 4、 以好朋友的身份给他写封信和他聊一聊,表达你对 他的看法。 附板书: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生 活 贫 穷 爱 好 读书 嗜酒 著文章 性 格 闲静少言 不慕荣利 精 神 安贫乐道 《五柳先生传》教案 1- 篇9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语文教学以新课程理念和语文课标为依据指导。阅读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提倡多角度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2)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3)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二、内容与学情分析: 《五柳先生传》是长春版八年级上语文教科书中的一篇短小精美的文言作品。作者陶渊明运用记传体,假托五柳先生之名表明自己特立独行、不与世俗苟同的内心情怀,通过对自己的志趣、爱好体现出一名高洁的隐士不凡的人格魅力和人生追求。 教学本课,重在指导学生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手法,了解本文多用否定句的写作特点。以点拨为主,多练习朗读。分析课文引导学生从性格、思想、爱好、生活、著文等各方面进行,通过讨论,感悟陶渊明不慕名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等鲜明的思想性格。教学本课,我确定了两方面的学习重点:一是对课文中出现的.重点实词、文言常识等双基知识进行落实;另一重点为通过对传记文章的写法的解读,即把握文中从传记任务的籍贯、性格、志趣、爱好等方面的具体情形,来感悟到陶渊明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境界的高远。在教学中我力求体现语文的人文性,让语文课有着朴素的语文味。 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认知情况:课前我让学生做了朗读、解决字词工作的预习。《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眼前的学生在学习中犯有不深入文本、学习应付被动的劣性,况且一贯对文言文学习有畏难心理。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差,预习、习题巩固等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养成,可以说学习经常是临时突击,为了考试而学习。学生的认知及感悟能力是有限的。 三、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 1、理解有关的文言词语的含义。 2、了解古代人物传记的写法和特点。 3、学习运用朴素洗练的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志趣。 4、体会文章的深刻内涵,理解陶渊明的精神风貌。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3、4 教学难点:教学目标4及对陶渊明读书方式“不求甚解”的领会。 教学方法:讨论 、朗读 四、教学资源与教学过程: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完成预习) (一)导入:在《中华上下五千年》一书中,东晋时期的历史上,只涉及到两个人物,一个是书法家王羲之,另一个人物是诗人陶渊明。宋代大文豪欧阳修曾有这样一句话;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辞》一篇而已。由此可见陶渊明在历史上的崇高地位。今天我们来学习《归去来辞》的姊妹篇《五柳先生传》。 (二)学生熟读课文,初悟文章。 1、学生出声反复读文章,三遍以上。 2、教师范读,正音,规范朗读停顿节奏。学生齐读,看诵读情况。 3、学生有感情再读,教师了解学生领会情况。 (三)解决字词问题,进一步领会内容。 1、把握实词的音形义。 2、教师指导学生掌握重点以及记忆方法。 3、翻译全文。 (四)结合文体知识、作者介绍加深对文本的感悟。 1、介绍文体知识:本文是陶渊明假托五柳先生之名为自己写的一篇自传。 (大屏幕)传记文,是叙述作者自己生平经历的文章。一般来说,自传要介绍自己的字的姓名、籍贯、年龄、性格爱好及思想发展等等,它的内容是真实的。 之后教师举例介绍传记文章的特点。 2、学生了解陶渊明的常识知识以及东晋时代的社会情况: 学生先交流对作者的了解。 之后教师提炼要点: 资源:(大屏幕)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东晋末年,社会的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满着虚伪与欺诈。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官场不满,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过着俭朴的生活。其诗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代表作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等。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故事 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上级派一官员到彭泽视察,有人深知此事马虎不得,劝陶渊明好生准备,不料陶渊明却说“我不能为五斗米俸禄,卑躬屈膝,向乡里小儿弯腰行礼!”当即脱去官服,辞官回老家去了。从此不再做官。后世用“不为五斗米折腰”表示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名利奔走逢迎。 (五)布置思考题:阅读本传记后,思考:陶渊明是怎样的一个人。 (六)作业:1、翻译全文并练习背诵课文。 2、整理本文字词及文学常识。 《五柳先生传》教案 1- 篇10文本解读: 《五柳先生传》是作者托言为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向人们展示了他不求名利,甘于贫困,期望以诗、酒自乐的情怀。学习本文,首先要理解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由于本文是文言文,所以引导学生疏通文意,掌握文中重点实虚词的意义也成为本文的学习目标之一。在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同时还要训练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领悟陶渊明的情感。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积累优美的文言词句,体会文章的精妙之处。 2.引导学生细读课文,理解五柳先生的“好读书,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态度,品鉴五柳先生安贫乐道、不慕荣利、旷达自任的品格和情趣,培养高洁的志趣; 3.理解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陶渊明的白画像,学习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本文朴素洗练的语言风 教学重难点: 1、熟读全文,把握课文内容。 2、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领会五柳先生安贫乐道的精神。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嗜(shì)酒 辄(zhé)尽 吝(lìn)情 短褐(hè) 箪(dān)食 汲汲(jí) 俦(chóu) 觞(shāng)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②每有会意 ③亲旧知其如此 ④造饮辄尽 ⑤期在必醉 ⑥短褐穿结 ⑦衔觞赋诗 ⑧以乐其志 ⑨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⑩环堵萧然 ,不蔽风日。 ⑾赞曰 3、翻译下列句子。 ①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②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③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④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明确:1、许:处所;会:体会、领会;意:书中的旨意;旧:旧交、旧友;造:往、到;期:希望、愿望;穿结:打补丁;觞:酒杯;乐:以……为乐;戚戚:忧愁的样子;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萧然:空荡、空寂。赞曰(传记后附的评论性文字。今义指称赞、赞美) 2、①他一来就要喝得尽兴,希望一定喝醉。 ②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 ③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了自己的一生。 ④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初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三种爱好,领会五柳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说起五柳先生,同学们一定会感到亲切和熟悉。他曾经带着我们领略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的桃源风光,欣赏过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林美景,我们曾跟随他一起“种豆南山”“采菊东篱”,我们还欣赏过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铮铮铁骨。在陶渊明的诗文中,我们结识了一个崇尚自然、热爱田园生活的隐者形象。在陶渊明眼中,陶渊明自己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读《五柳先生传》,加深对先生的印象。 二、整体感知。 1、放录音或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教师指导;课文朗读节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课文节奏划分: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 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 /“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2、学生初步领会文章内容,试着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三、初读课文,领会文章主要内容。 1、教师组织学生反复诵读文字,疏通文义。 2、全班齐读课文后,指名翻译课文大意。 3、你认为五柳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他沉默寡言,淡泊名利,家境贫寒,嗜酒如命,读书作文,不拘小节。 四、小结。 五、作业 1、背诵课文 2、理解重点词语。 第二课时 明确目标:了解五柳先生的三个爱好,学习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教学步骤: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初步了解“五柳先生”,这节课,我们将更深入了解他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二、预习: 试背课文(齐背)。 三、深入探讨课文。 1、学生朗读读文,分小组探讨: (1)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刻画了怎样的形象?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他有三大志趣。一是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二是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三是著文章。“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 因为他不追求荣利,他就无须奔忙,不用烦躁,自然也就闲,也就静。但这种闲静少言,并不等于他没有志趣。读书、饮酒、写文章就是他的志趣。 (2)教师提问:他为什么自号“五柳先生”? 2—3名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文章开头第一句,即把这位先生排除在名门望族之外,不仅不知他的出身和籍贯,“亦不详其姓字”,他是一位隐姓埋名的人。晋代是很讲究门第的,而他竟与这种风气背道而驰,这就暗示他是一位隐士。“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就这样随便地取了一个字号。他不仅隐姓埋名,而且根本就不重视姓字,用庄子的话说,“名者,实之宾也”。但他为什么看中五柳树呢?也许他宅边并无桃李,只有这么几棵柳树,这与后面所写“环堵萧然”是一致的。他的房屋简陋,生活贫穷,这五柳树带一点清静,淡雅,简朴的色彩。陶 (3) 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也不追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4)赞语的含义? 对五柳先生的生活、志趣作了叙述以后,文章结尾也仿史家笔法,加个赞语。这个赞语就是黔娄之妻的两句话:“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两句话正好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这是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 (5)再次熟读课文,画出表现五刘先生性格的语句,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自己是否喜欢“五刘先生”,理由是什么? 四、拓展延伸。 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填空。 (1)读“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我们看到一个自别于名门望族、不慕荣利的五柳先生。 (2)读“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我们看到一个具有隐者心境的五柳先生。 (3)读“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我们看到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 (4)读“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即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我们看到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 (5)读“环堵萧然,不蔽风日……晏如也”,我们看到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 (6)读“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我们看到一个卓尔不群、不随世俗的五柳先生。 2、五柳先生是怎样读书的?你如何看待这一读书方式?(组织学生讨论,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五、总结全文。 本文借五柳先生给自己写自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表现了自己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 我们也认识了这位隐逸者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相信同学们一定在做人方面有所领悟。 六、作业设置: 1、背诵全文。 2、把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3、 模仿本文写法,用简洁语言介绍自己的个性特点,题目自拟,字数300左右。 七、板书设计。 《五柳先生传》教案 1- 篇11【教学思路】 这是一篇人物小传,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而作的。教学中应为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讨论氛围。指导学生自主探究,把握作者塑造的“独立于世俗之外”的五柳先生形象,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提高感悟能力,解读“不慕荣利”“守志安贫”的独特个性。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⑴ 透过作品初步了解人物自传的特点 ⑵ 感受作品自然平淡而又形象鲜明的语言风格 ⑶ 通过诵读,理解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⑴ 借助工具书,课文注释,感知文意 ⑵ 反复诵读,了解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志趣及精神风貌 ⑶ 指导学生课外收集陶渊明相关资料,培养探究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习作者“不慕荣利”“守志安贫”的优秀品质,培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结合背景、材料,体悟作者情感。 2、鉴赏文章语言,学习用简明语言展示人物精神品质的写法。 3、引导探究《五柳先生传》是不是陶渊明的自传? 【教学方法】 诵读──探究法,讨论──点拨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注释疏通阅读障碍 2、引导学生多渠道查阅、收集有关陶渊明的资料:如生平简介,历史家对陶渊明的评价等等 3、教师准备相关材料,制作课件 【教学步骤】 一、导言设计(让学生温故而知新) 同学们,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和处世态度都是不同的,有时我们可以从一个人对某种事物的看法、追求,评定他的人生态度,如周敦颐独爱莲是由于他与莲花一样具有洁身自好的品格,世人甚爱牡丹则透视其追求荣华的心态,那么大家知道陶渊明喜爱什么吗?──菊(追求高洁,隐世避俗的品性) 我们学过的作品中,哪些篇章反映了此个性? ──《桃花源记》《归园田居》 今天我们将再次走近陶渊明,走近“五柳先生”(板书课题) 二、释题:“传” 传记,是介绍人物生平经历的文章,一般介绍人物的姓名、籍贯、年龄、性格、爱好等,虽记述的是一个人的生平,但并不等于把一个人的一生的全部经历,事无巨细的写进文章,而是记述一些重要的事件,同时显示出个人的品格特点。 三、感知文意 1、课堂诵读,初步感知 ⑴ 师范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语调,划出不理解的语句 ⑵ 生诵读,要读出语气、重音,特别强调读出层次 2、分组交流,释疑译文 以四人为一小组,按“读文──释词──译句”步骤释疑解难(让学生在交流中把握文意,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的意识) 3、检测学生对文意的理解程度 师多媒体显示含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虚词“之”的词句及一些难理解语句,由学生竟答方式互相交流。(以此形式既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培养其在良性竞争中互动互进的意识,又督促其更好把握文意,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四、自主探究 1、教师设计问题,学生自主讨论交流(培养学生迅速、准确抓住关键信息的能力) ⑴ 文章的结构模式有什么特点? 明确:文章采用先叙后议方式结构全文(传文+赞语) ⑵ 文章介绍了五柳先生哪些方面的情况?作者借助哪些语句作勾画?请学生归纳、列表: 思想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生活状况环堵萧然,不蔽风雨,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人生志趣好读书;性嗜酒;著文章 2、合作探究,评析人物形象(教师点拨,启发思维) ⑴ 综观全文,你认为五柳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找出相关语句分析。 总结:五柳先生是一个不慕名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的隐士。 ⑵ 你觉得五柳先生能成为你学习的榜样吗?说说理由(激发学生超越教材感悟,领悟作品中的人文内涵,实现情感的升华,畅述己见,言之有理即可,引导学生理解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3、这是我们对五柳先生的评价,作者又是如何评价他的?了解文中评述,加深对五柳先生的认识。 学生齐读“赞曰”部分,理解赞句的实质。 交流理解:赞语主要概括五柳先生的精神风貌;“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赞赏其不愁贫贱,不求富贵,怡然自乐,返璞归真的生活节趣。 五、课堂拓展 假如你是陶渊明的朋友,并对他的生活情况颇有了解,刚巧有人问你:《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的自传吗?你会如何回答? 学生根据所查的资料进行讨论交流,形成自己的看法。 六、小结 1、语言特色: ⑴ 语言简约凝练,勾画鲜明形象 ⑵ 多用否定句,突出与世俗格格不入的节趣 2、主旨表现: 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七、 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文。 2、模仿本文写法,用简洁语言介绍自己的个性特点,题目自拟,字数300左右。 【板书设计】 五柳先生传 闲静少言 不慕名利—————隐者心情 好读书 不求甚解—————读书悦己 性嗜酒 期在必醉—————率真放达 处于贫困却悠闲自适的隐士 环堵萧然 宴如也———————安贫乐道 (人格高洁) 赏著文章自娱 忘怀得失—淡泊名利 《五柳先生传》教案 1- 篇12(一)温故知新,析前热身。(大屏幕练习) 1、给下列字注音。 嗜辄吝褐 箪 汲 俦觞 瓢 屡 娄 欤 2、解释下列词语 会意: 辄: 萧然: 晏如:造 戚戚: 汲汲: 俦: 觞: 3、文学常识填空 陶渊明, 著名诗人。一名 ,字 ,世称靖节先生,又自号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官场不满,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过着俭朴的生活。其诗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代表作有《 》、《 》、《 》等。 (二)整体把握 ,品言知人。 师问:根据传记文章体例,请同学们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来写五柳先生的?请根据文中相关语句来回答。 生明确:籍贯: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生活: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爱好:好读书,不求甚解;性嗜酒,期在必醉;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请同学们背诵相关的语句。 师问:本文在行文中除了对陶渊明做了一般性的介绍外,还有赞文,那么.,何为“赞”?赞语中的话和“传”中的语句有什么关系? 明确:(读书下注释)历史传记中常用"赞"来表达作者对所记人物的评论,本文是仿照史传体写的,“赞曰”是作者叙述完了五柳先生的生平事迹后对他的评论。赞是在传文后对五柳先生的评论。 明确:照应关系。如“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照应“不慕荣利”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照应“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照应“不戚戚于贫贱”。 “赞”中的语言对陶渊明的人格与品质进行了高度概括。 (三)深入研析,体悟人物。 师问:请大家结合文章具体语句来分析陶渊明的形象。 明确: 1、从“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中看出他生活贫穷。 从“晏如也。”可见他安于贫穷,不以穷为耻。 2、从“造饮辄尽,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中可见他的饮酒方式与目的的确与众不同,他饮酒不随礼俗,表现率真、真诚。 3、写文章的目的是“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不是为了做官。可见淡泊名利。 4、他的性格是“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师问:陶渊明辞官不做、退隐山林,足可见他淡泊名利,那么“闲静少言”怎样理解呢? 明确:他与身边的农民是不同的,他少有精神上的知音,所以他的理想与爱好不被别人认同,所以他与别人没有太多共同语言,也就无话可说。 (四)探讨交流,挖掘本质。 1、问题:陶渊明读书的特点是不求甚解。今天我们也常用“不求甚解”,常含贬义。怎样理解陶渊明的读书呢? 学生讨论。 明确: 陶渊明读书不在字句上多下功夫,而在乎领会文章的旨意。他读书意在与作者的思乡情怀相交融。真正把书读透,不只悟到人物的特征,更高境界是发现作者的神韵。 师小结:读书有三种境界:浅者读书,读其字;中者读书,读其人;高者读书,读其魂。陶渊明属于高者的`境界。也只有这种境界才会让人废寝忘食。古代很多人读书多为敲开功名的大门,陶渊明的读书目的是“娱情”。 他的另一爱好“写文章”, 从作者陶渊明的爱好中可见,他淡泊名利的人格。他的所做不违背自己的心灵。读书也好,写诗也好,都是满足心灵和精神的需要,不为功名。 2、问题:在一般的传记文章中,都要交代人物的籍贯、姓氏等,而陶渊明在自传中不写清姓名,却假托“五柳先生”的名来作传,为什么? 生讨论交流观点。 明确:陶渊明是一个率真之人,做人做事喜欢不违背“真意”,他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是谁,所以故意隐去不写。作为隐士而言,他的这一心理便容易理解了。“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可见他很随便给自己起名号,可见“不慕荣利”的性格。 师小结:在陶渊明的形象中,这便“不慕荣利”是核心,一切表现都由此出。 师问:以上我们分析了陶渊明的形象,谁能总结一下陶渊明是怎样的一个人? (生总结,师板书。“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率真坦诚 ”) 师:让我们在了解了作者其人后,一起来背诵他的文章。 学生分组背诵课文。 3、师问:同学们注意文章语言使用上有什么特点? 生看书。 明确: 生读例句: “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不慕荣利”“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不求甚解” “家贫不能常得”“不蔽风日”“曾不吝情去留” 明确:作者的用意:东晋末年,社会的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满着虚伪与欺诈。他用这篇传文就是要表明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让我们看到前面提到读书的境界,现在我们自己已走到读书的第三境界:“读其魂”,陶渊明的“魂”是什么?就是他的“他情趣高雅、人格高尚、志向高远。“ 师: (板书:与世俗的格格不入,情趣高雅、人格高尚、志向高远,超凡脱俗。 ) (五)个性品评,情感认识。 问:陶渊明私谥靖节,历史上闪烁着他人格的魅力,今天,新社会、新时代,社会开放、文化发达,生活中的你怎样评价陶渊明? 参考认识: 我欣赏他勇敢地与黑暗的社会决裂,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 他的品格值得赞美,他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是可贵的。 他的率真,如饮酒的方式在与人交往方面今天看来不是很好。 我认为他与世俗格格不入,他采取逃避的方式不够积极。 师总结: 我也有很多话想对陶渊明说,也想对大家说。在东晋黑暗、污浊、追名逐利的社会现实中,陶渊明辞官归隐,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志趣高雅,贫穷而有操守,不拘礼俗而自得其乐。他的诗文把田园风光与生活描绘的美好而快乐,开辟了田园诗风,因而文坛留名。但我们不能赞赏他用隐居避世的逃避、消极的做法来对待自己和社会。历史上有多少文人,如刘禹锡“二十三年弃置身”,而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希冀;苏轼,被贬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国,还有“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渴望;李白仕途受创,发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言;杜甫生不逢时,饥寒交迫,仍不改“大计苍生”之志。 今天的我们面对物欲横流、科技迅猛发展、竞争激烈的时代,更应激流勇进,学有所成,以后为国家、为社会、为人类造福一方,实现个人价值。 (六) 师布置本课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 2、练笔:仿本文形式写一篇自传,简练、真实表明自己。 五、教学反思 教学时我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环环相扣地完成,并使用了多媒体课件,由整体到细节,由分析到讨论,对学生的思维引导到学生发言后精炼总结,这样的一堂课教学任务是完成了,但学生的主体体现不够,教师的主导力量过盛。在语文课中,老师对某篇课文和课文所隐含的知识、技能的讲解也许是完全正确的,但如果学生没有与课文的语言文字的具体接触,没有具体的语言体验,学生的语文知识与能力也不会有什么积累与提高。我认识到教师在备课中,要发挥教学实施的有效性,确定好教学目标与教学方式方法外,不可忽视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的深入了解,这一点对教学设计同样也有其指向性。 教学设计解决的是语文教学大方向的问题,教学的具体方式方法把这些语文教学大方向的“科学的把握”转化为“学生学到什么”、“学成什么样子”,这需要教师在课堂现场的操作。授课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尤其是技巧和形式的选择包括多媒体的使用不可忽视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备课时教师要用学生的心态和眼光去解读文本,以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设想他们在阅读中哪里会出现“碰撞点”,或是疑问、或是欣赏。教学设计还要力求解放学生的思想,启动学生情感认知与体验之车,使他们勇于抒发个人对疑难问题的认识,让全体学生参与到“对话”中去,让课堂涌动学生自由的思想。 学生对文本的认知应与作家、教师的理解是一致的,但由于学生的知识、眼界、理解水平的不够,他们不能在同等层面上与教师、文本展开切实的“对话”。这个时候教学的艺术表现在教师引导和促成三者之间产生和谐发展,当学生产生片面甚至歪曲的理解时,教师要巧施法,做好启发、引导、点拨、帮助的工作,使其达到正确的理解。 《五柳先生传》教案 1- 篇13【教学目的】 1.了解五柳先生性格、思想、生活及其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2.学习作者朴素、洗练、自嘲、自赏的语言风格。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展示画像 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吗?你是怎样知道的?谁知道有关他的故事轶闻?今天我们学习陶渊明的一篇文章《五柳先生传》。(师板书) 二、研读课文 1.自读质疑 教师引语:这位五柳先生可是个性格鲜明的人,同学们一读就知道了,请先对照注释和课后习题自读课文,读出声来,边读边圈点勾画,有问题可以问老师。 学生自读、自疑,学会自学。 2.听读体会 教师引语:看见同学们读,老师也想吟读一番,听听老师读出了什么语气? 学生听教师范读,并初步体会作者自赏自嘲的语言风格。 3.齐读感悟 教师引语:让我们齐读课文,读出感情。 4.寻读探究 教师引语:通过几遍朗读,我们对五柳先生有了个大体认识,你眼中的五柳先生是怎样的人?尽可能依据文中的语言想像出来。带着问题再读课文,小组边读边讨论。 学生交流,教师只听,不作评价,学生只要能说出自己要表达的意思即可。 课堂设想:通过朗读与讨论,了解五柳名字的来历,陶渊明假托五柳先生为自己立传,好读书、性嗜酒、家贫、著文自娱及东晋的历史背景,能从中感受到陶渊明的性格及追求即可。 5.品读交流 教师引语:陶渊明以自赏自嘲的语言写出了自己淡泊名利、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形象,语言特别有味。你最喜欢哪一句?找出来进行赏读。 学生交流,师生共赏共品。 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相关资料:很多文章引用好读书,不求甚解一句,却往往忽略每有会意,事实上,陶渊明强调的是看书要讲究心领神会,求其真谛,不能死抠字句。陶渊明喜欢读《山海经》,曾写过13首关于读《山海经》的诗,说有一次读《山海图》,他觉得自己仿佛穿越时间、空间,窥破了宇宙间的玄奥,兴奋得手舞足蹈,无以复加。这便是会意的境界。 ②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相关资料:东晋文人嗜酒,是一种逃避生活的方式。 ③短褐穿结,革瓢屡空,晏如也。重点理解晏如。 ④不戚戚于贫*,不汲汲于富贵。理解戚戚、汲汲。 6.熟读成诵 教师引语:好句子就要背下来,师生同读佳句及段落,当堂背诵。 三、能力拓展 教师引语:东晋以后,很多文人欣赏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以陶渊明自况,这正是中国文人张扬个性、自我欣赏的风骨。下面,我们再看一篇《老舍自传》。 老舍自传 舒舍予,字老舍,现年四十岁。面黄无须。两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布尔乔亚之仁未能一扫空地。幼读三百篇,不求甚解,断学师范,遥奠教书匠之基。及壮,湖口四方,教书为业,继学师范。每购奖券,以得未彩为荣也。二十七发愤著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起。三十四岁结婚,今已有一男一女,均狡猾可笑。闲时养花,不甚得法,每每有叶无花亦不忍弃。书无所不读,全无收获,并不着急。教书作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亦不后悔。如此而已,再活四十年,也许能有点出息。 请一生朗读,想一想两篇传记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相似点? 课堂设想:只要能体会到作者的自赏、自嘲、自得、自乐即可。 教师引语:其实,同学们也可以学习这种自赏自嘲的笔调,写出自己的个性风采。同学们也来介绍一下自己吧,可以是完整的小传,也可以只是一两句抓住某个特点,表现自己的个性。 学生展示自我并交流。 如:生1:喜欢足球,却被称为臭脚。 生2:每每迟到,总被老师耻笑,一笑了之。 生3:不戚戚于分数,不汲汲于名次。 四、课堂收束 这堂课即将结束了,相信大家在以后的语文学习之旅上会有更多收获。网络、书店、图书馆,都是学语文的好去处,有收获,可以告诉我,有困惑,也可以告诉我。 五、作业: 整理自己的小传,写在作业本上。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