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七年级下学期《黔之驴》教学设计 |
范文 | 七年级下学期《黔之驴》教学设计(通用13篇) 七年级下学期《黔之驴》教学设计 篇1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在学习中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的含义。 2.理解文中说明的道理。 (二)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情感目标 1.使学生认识到没有真本领的人最终会被别人识破,不要成为外强中干的人。 2.吸取“驴”的教训,努力增长才干,学习“虎”的勇气和智慧。 二、学法引导 学生自读全文,实施学习文言文的能力迁移,联系上学期学习的《<伊索寓言>两则》作比较阅读,把握寓言的特点,再用反向思维去多角度解读寓意。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掌握文言实词的含义及重点虚词的用法,准确翻译文章(直译)。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去感知,再加上教师的讲解。 2.难点: 理解这篇寓言所讽刺的人情世态,并从中得到启示。教师在教学过程 中引导学生思考。 四、课时安排 l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片:①重点字词;②《成语词典》对“黔驴技穷”的解释;③随堂练习。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强化诵读训练,指导学生熟记文言实同的含义。 2.准确直译文章,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3.理清文章结构,明确主旨。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文学常识及字词读音。 2.掌握重点实词,准确直译文章。 3.理解这篇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二)整体感知 1.简介作家作品情况并解题。 2.教师范读文章,并指导学生朗读,读准下列字音: (三)教学过程 1.学生对照课后注释翻译文章,教师补充说明。 2.教师板书重点词及复杂句对学生进行再次训练。 船——用船。蔽——隐藏。窥——偷看。稍——渐渐地。 憖然——小心谨慎的样子 遁——逃走。 且——将要。噬——咬。异能——特殊的本领。 习——习惯、狎——亲近而不庄重。计——盘算。 (口阚)——怒吼。跳踉——跳跃。蹄——踢。 3.在理清文章字面意思的前提下,把虎从畏驴到食驴的六个层次分出来。并找出各层 次中表明虎的心理活动及行为动作的词语。 ①以为神 ②憖憖然 ③甚恐 ①蔽、窥 ②稍出近之 ③远遁 ④觉无异能,终不敢搏 ⑤益押 ⑥技止此耳 ④往来视之,近出前后 ⑤荡倚冲冒 ⑥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 4.把握文章主旨。 问:为何虎最后敢吃了驴? 虎渐渐了解了驴的“本领”仅是“鸣”、“踢”,虽然驴外观看上去是“庞然大物”,也不能改变它被吃掉的命运。 黔驴技穷,比喻那些虚有其表、本领有限的人。 5.请同学复述课文,并在末尾讲明寓意。 (四)总结、扩展 《黔之驴》是外强中干的小人的写照,虽然他们“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而其实无德无能。作者用寓言尖锐地讽刺了这种人。 我们今天学习《黔之驴》,可以从中学到许多道理,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请同学谈自己对寓言的理解。) (五)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独立完成课后练习三。 七年级下学期《黔之驴》教学设计 篇2教学目标 : 1、 熟读课文,并了解文章的大意。 2、 说说本文的寓意。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 新课: 讲一则笑话。笑话中的鸡妈妈通过自己的聪明战胜了猫,保护了自己的孩子。现在有这样一头驴,它要比鸡妈妈的体形庞大得多,可是却没有鸡妈妈那么聪明,它的结局怎么样呢?下面我们就一起去瞧瞧。(板书课题) 二、 出示教学目标 : 1、 熟读课文,并了解文章的大意。 2、 说说本文的寓意。 三、 目标的实施: 1、 范读课文,让学生注意不会读的字的读音。 2、 自由朗读。 3、 齐读。 4、 自由朗读课文,弄懂文章的大意。(前后左右四同学一组,共同完成。) 5、 检测。 6、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 虎刚刚见到驴时,表现怎样? (2) 虎发现驴有几样本领?它为什么敢接近驴呢?? (3) 驴的结局如何? (4) 你如何来评价驴和老虎? (5) 你觉得本文有什么寓意? 学生读并且思考讨论。 评价 7、 提问:本文给你什么样的启示?(思考几分钟?) 8、 老虎在吃了驴这个庞大的动物之后,它的名声大震,不多久,它便成为了百兽之王。可是,它逐渐地骄傲起来了,根本不把其他的动物放在眼里,而且到处欺负弱小的动物。动物们敢怒不敢言……就在这时,又有一位好事者运来来了一头驴,这头驴从其他动物的嘴里得知了前一头驴的遭遇后,它决定为他们驴子家族洗刷耻辱。大家想知道结果怎么样吗? 那好,请大家发挥你们的想象,用你们的聪明才智来将这个故事继续讲下去吧!(分组) 四、 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黔之驴,从而我们应该明白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学习好本领,如果光是金玉其外,败絮其内的话,那我们也就只会像那头驴一样。如果我们能够学好本领,遇到事情多动脑筋,相信再大的困难我们都能够克服。老师祝愿大家能够好好学习,打好基础,为有一个美好的明天的努力奋斗。 七年级下学期《黔之驴》教学设计 篇3教学设计(A) 教学设想 1.学习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理解放事的深刻寓意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 点。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讨论来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从成语入手,导人新课。 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会经常遇到一些成语,它们中有不少来源于我国古代寓言故 事。成语“黔驴技穷”就是其中一例,它来源于我国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短篇寓言《黔之 驴》。而要正确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我们就必须先来一起学习这篇寓言,看它讲的究 竟是怎样的~个故事。 二、范读课文(或听课文朗读录音)后正音。 要求:听准字音;基本了解放事大意。 给加点字注音,然后齐读三遍。 黔好事者窥慭憖然骇遁噬搏狎不胜跳踉阚 三、串译全文,师生共同解答疑难文言词语的含义。 要求:能结合课文注释翻译全文;合上书本后能准确、生动地讲述故事。 四、学生朗读基本成诵后重点讨论下边问题。 方法:先独立思考,再互相讨论。教师可巡回指导。理解每个问题,均应结合课文 相关语句。 1.课文写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可分为几个层次?各层次中表现虎的心理的词语 分别有哪些?它们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结合课后练习一) 理解:可分为六个层次。各层次中表现虎的心理的语句分别是“以为神”、“觉无异 能者”、“莫相知”、“终不敢搏”、“以为且噬己也”、“技止此耳”等。这些语句生动逼真 地描绘了虎对驴的认识的全过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且使其波澜起伏,引人入 胜。 2.课文描写虎的动作用了哪些词语?分别刻画了虎的什么心态? 理解:虎初见驴时,“蔽”“窥”勾画出虎既好奇,急于摸底,又害怕的心情。“驴一 鸣,虎大骇,远遁”,“骇”“遁”进一步刻画了虎的恐惧心理。接下来“稍出近之”、“往 来视之”、“近出前后”直至“荡倚冲冒”而激怒驴,写虎一再试探,处处可见虎的生性大 胆和工于心计。最后“跳踉大闭”、“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等语句,句式短促,节 奏鲜明,写出虎干脆利落,志得意满的情态。 3.黔驴之技有哪些? 理解:-“呜”一“蹄”。这两个词生动传神地写出驴在“庞然”的形体掩盖下的平庸技 gB。 4故事的寓意在哪里? 理解:本文寓意深刻,具有鲜明的针对性、现实性。本文意在讽刺那些无能而又肆 意逞志的人;联系作者的政治遭遇,又可知本文所讽刺的是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 仗势欺人而又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上层人物。但我们也可以不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 而从虎吃掉驴这一相反的角度,来理解本文寓意: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 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五、齐读、齐诵课文。 六、布置课外作业 。 1.解释下列成语,并造句: 1)庞然大物: (2)黔驴技穷: 2.就本文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 黔之驴 柳宗元 黔之驴 ①写黔驴来历及虎初见驴的心态。 ②写虎识驴、吃驴的过程 A写驴的叫声给虎的感觉。 B.写虎进一步大胆试探,终于识破真相。 C.写虎吃掉驴,取得了胜利。 (屈雪辉) 教学设计(B) 教学设想 了解古代寓言的一般特点,理解课文所讲道理是教学的重点,结合课后练习三,积 累一些文言词汇,是本文的难点。 本篇文字较简练,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读懂课文 指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寓意,要让学生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就要予以肯定。 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简介寓言特点。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往往用一个饶有趣味的故事来阐明深刻的道理。 二、利用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通读课文。 思考: 1.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做课后练习三。 三、学生分段口译课文。学生对照注释边读边讲,教师适当点拨、补充。 强调以下内容: 1.课后练习三所列的词语要—一落实,让学生熟悉古今词义的变化。 2.归纳几个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①以为 以为且噬己也认为 以为神把(它)当作 ②之 黔之驴的,结构助词。 放之山下 虎见之 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 它,代词,代驴。 ③然 庞然大物也 愁愁然 都是形容词词尾,解释为“……的样子”。 3.提醒学生注意两个句子的翻译。 ①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船,这里是用船的意思。名词充当状语。现代汉语中除时 间名词外,名词一般不能充当状语。) ②驴不胜怒,蹄之。(蹄,踢。这里作动词用。) 四、朗读课文并复述大意。 五、课文分析。 1.利用课后练习一,清理课文的层次,熟悉每个层次里的关键性词语。 2.在做好课后练习一的基础上,师生共同讨论,概括驴、虎两个寓言形象的特点。 黔驴:庞然大物,善于怪叫,蹄踢,装腔作势,借以骇人,是一个虚有其表、实际 无能的合物。老虎:在没有弄清对方底细之前,存有成惧心理;它反应迅速,行动灵 活,谨慎小心,善于观察,反复试探,在摸清驴子的底细以后,大胆果断地攻击对方要 害,立即致敌于死命,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形象。 3.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寓意。 明确:寓言作者的写作目的,是讽刺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无才无 德,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我们既可以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理解本文的寓意,又可 以从虎吃掉驴这一相反的角度来理解文章的寓意。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 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4.点明写作特点。 ①善于通过一系列细节把虎从畏驴到食驴的心理变化过程写得十分逼真,层次十 分清楚。 ②抓住驴的形体“庞大”和动物本能“鸣”、“啼”来写,对驴着墨不多,却形象传神。 六、布置作业 。 印发下面练习题,让学生课上或课下完成。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A.益习其声 B.益押 C.至则无可用 D.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2.选出跟“驴不胜怒”的“胜”同义的~项。 A不可胜数已百战百胜C.引人入胜D.不胜其烦 3.判断下列译文对不对。 A〔放之山下〕把它放在山下。 B[藏林间窥之]在茂密的树林里偷看它。 C.[稍出近之,愁越然,莫相知]渐渐走出来接近它,小心谨慎的,不知道它是什 么东西。 D.〔驴一鸣,虎大骇]一只驴子叫了,老虎大吃一惊。 [参考答案〕 l.A.渐渐B.更加 C.却 D.就 2.D 3.A/ B.X C./ D。X (罗英) 七年级下学期《黔之驴》教学设计 篇4《黔之驴》是一篇文言文,故事短小,寓意深刻。这一课的教学,我始终紧紧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纬度来组织教和学,重点要求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课文内蕴含的寓意。 这节课主要依据我校课堂教学流程的七个环节来进行教学的:导入新课、明确目标,阅读感悟、自主学习,学案导航、自学检测,合作交流、释疑解难,展示成果、点拨提升,分层训练、拓展延伸,盘点收获、反思提高。 作为一篇饶有趣味的寓言故事,学生有浓厚的兴趣去学习,《黔之驴》是一篇文言文,疏通文意是学生把握故事内容、理解寓意的一个重要途径。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文言基础知识,所以我先让学生自主翻译标注疑点,然后将问题提交小组解决,发现共性问题,最后师生互动,解疑释难。学生参与面广,培养了学生善于质疑的良好习惯。 为了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教学采用了自主、合作、探求等各种活动有机结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小组展示成果的过程中,学生得到了各种各样的答案,部分学生未能注意到叙事线索的重点所在,部分学生能够细心地找出每一个细小的环节,针对这两种情况,我加以点引、指导,最终确定了同学们认同的最佳答案。 整个教学活动,学生的参与程度很高,很积极地展示了各个小组的不同学习成果,教师缺少的是对学生激励性的评价,而这一点是点燃他们求知、进取、发展的火花,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主动发展的重要途径,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特别注意激励性评价的实施。 这堂课的学习,让不同的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这则寓言不仅仅交给了他们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更教给了他们成长道路上的一些生活哲理,我相信这一点对他们来说是异常宝贵的财富。教学活动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让我明白什么是教学相长,使我记住了:教学不仅仅是告诉和传播,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情境中主动的实践、体验、探究,以达到感悟的效果。 七年级下学期《黔之驴》教学设计 篇5黔 之 驴 作者:柳宗元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黔这个地方没有驴子,有个喜好多事的人用船运载了一头驴进入黔地。运到后却没有什么用处,便把它放置在山下。老虎见到它,一看原来是个巨大的动物,就把它当作了神奇的东西。于是隐藏在树林中偷偷地窥探它。老虎渐渐地走出来接近它,很小心谨慎,不了解它究竟有多大本领。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一天,驴子一声长鸣,老虎大为惊骇,顿时远远地逃跑;认为驴子将要吞噬自己,非常恐惧。然而老虎来来往往地观察它,觉得驴子好象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似的;渐渐地习惯了它的叫声,又靠近它前前后后地走动;但老虎始终不敢和驴子搏击。慢慢地,老虎又靠近了驴子,态度更为随便,碰擦闯荡、冲撞冒犯它。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禁不住发怒,用蹄子踢老虎。 驴不胜怒,蹄之。 老虎因此而欣喜,盘算此事。心想到:“驴子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于是跳跃起来,大声吼叫,咬断驴的喉咙,吃完了它的肉,才离去。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口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黔之驴》 2002/11/10 七年级下学期《黔之驴》教学设计 篇6教学目标: 1、懂得无所畏惧、敢于而且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貌似强大的东西的深刻道理。 2、翻译文言文;学习本文心理和动作的细致描写;理解本文内容和寓意。 3、积累一些文言词汇,掌握“庞然大物”“黔驴技穷”等成语。 教学重难点: 1、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庞然大物”、“黔驴技穷”等成语。 2、 学习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理解故事的深刻寓意。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当素未谋过面的一只驴和一只老虎见面了,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写的一篇寓言故事。 2、 哪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柳宗元?(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教师补充小结) 二、 分析新课 1、 朗读课文。(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散读课文,注意手中的笔,也应该动起来。) 师:哪位同学来朗读一遍课文?(生读) 师:读得很流利,请坐。其他同学在听的过程中有没有觉得他读的有不足的地方? (纠正)其他同学还有没有? 师:注意“载”,读四声。 生:表示年的时候才读三声,表示运输时读四声。 生:“踉”,左形右声,跳跃的意思。 师:刚才大家听得很仔细,那我们在预习的过程中有没有一些些字、词容易读错的或有些句子容易读错破句的?来提醒一下大家,你认为字、词、句在读得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生:慭,字形很难。我们可以这样来记:狗来了心里很害怕,所以是小心谨慎的样子。 生:黔,要注意右边没有点,这点很重要,也需要大家注意,黔的意思是贵州。 师:好,我们已经把要注意的一些字词熟悉了一下,那现在应该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吧,我们一起来把这篇课文正确流畅地朗读一遍。 师:没有错误,很好,很流畅。现在要做的是听录音,听准字音。 (听录音,并跟着小声读) 2、 师:现在要做的是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一遍,将给同桌听,一会儿请同学讲给大家 听。 (3分钟)在过程中结合注释或工具书。 (生小声翻译,交流) 师:我们派一名代表,用自己的话把这篇寓言解释一下。 (生译) 师:他应该说比较完整地把故事给我们讲了一遍,我们发现,其实这个故事字数不多,但是短短的一百多个字,我们却可以看到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非常精彩的、生动的,应该说不愧是大文学柳宗元写的。我们请同学上来演一演 师:在听得过程中,我们发现老虎前前后后变化时很明显的,一开始,看到驴时时——(害怕的)课文里面的词是——甚恐(板书),后来呢——大喜(板书) 3、 再读 师:我们刚才读的很正确,但现在我们再读,但跟刚才不一样,这次能否通过读把驴的性格特点,老虎的性格特点读出来,至于怎么读,就看你们的理解能力了。好,等一会我们同样请一名代表来切磋交流一下。 (生自读) 师:请一个同学来朗读一下。 师:听得同学,觉得他读得好的句子是哪句?或者说你觉得他读的还有什么欠佳的地方,需要加强的地方? 生:我觉得要读出老虎的狠,在读吃驴的时候 师:那你能不能读一读。 (生读) 师:好,读得更有力了。你觉得那两个字能突出老虎狠的特点/ 生:断、尽 师:对。这两个动词最能体现。(板书) 师:刚才讲到老虎害怕驴,那还有没有哪里可以看出老虎很害怕的? 生:慭慭远遁,往来视之,终不敢搏 师:这里有个字很能看出老虎害怕,不敢看? 生:窥 (板书) 师:把窥换成看、观察行吗?为什么? (生答) 生:这里面有2个过程,往来视之,又近其身。 师:他考虑的很周到。刚才在读“技止此耳”时,大家读的狠好,我们来稍微揣测一下,当时老虎心理师怎样的? 生:高兴、得意、窃喜…… 师:原来害怕,现在知道他没有什么技能,就“恍然大悟”。原来以为是庞然大物,可就只有一鸣、一蹄,用完就没有技能了。这就是所谓的黔驴之技,所以现在我们用这个词语来形容仅有一点点本事,如果一点本事都没有了就是黔驴技穷。(板书成语) 师:综合板书来看,驴落虎口,凶狠聪明的老虎、外强中干的驴,我们结合注意点,把特点读出来。 (全班一起读课文) 师:你觉得驴能避免悲惨的结局吗? 生:不能,他没有真本事 生:老虎很聪明,知道试探驴。 生:知己知彼。 师:很好,这是一则寓言故事。寓言就是通过故事来说明一定的道理或者批评讽刺一些行为。那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生自主发言) 师:如果想要避免被吃掉怎么办? 生:再学点本领 生:逃跑 师:小结。主要是要有真才实学,才能立足于社会,这也是老师送给你们的话。 三、 奇思妙想编故事 柳先生害驴不浅,自从《黔之驴》之后,驴的名声一败涂地,驴成了蠢笨的代名词,咱们来为驴翻案。让驴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战胜老虎。题目可以使《黔驴新编》《川之驴》 四、 作业 1、 收集跟动物有关的成语或寓言,为单元活动做准备。 2、 做文言重要字词的积累,不懂得地方标出,下节课一起来释疑。 板书: 恐 窥 骇 ——庞然大物 鸣、蹄 ︱ ——黔驴之技、黔驴技穷 ︱ 喜 断 尽 教学反思: 通过引、读、演、思、品五个环节来完成本课,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力。 1、 引 引导学生回忆柳宗元的旧知识。 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有关柳宗元的介绍 2、读 自读、点读、评论、修正 多种方式的读,同桌翻译 ,同学纠正 3、演 根据文意现场表演 师生共同概括老虎驴的特点 4、思 老虎吃掉驴的过程,心理变化 启示 5、品 精彩片段,老虎心理、动作 小结:以作者为线索,连接课堂内外新旧知识,形成知识网络,通过小组讨论弄懂意思。再由老师点评强调,可以调动学生的主题意识,让学生既在合作中学习了,又能强化基础知识,加深自己的理解。通过表演让大家更形象的理解文意,也快乐得学习了。拓展延伸里让同学们自己编故事发挥创造力。总之,尽量做到让古文不古,让课堂快乐。 七年级下学期《黔之驴》教学设计 篇7以往上文言课,总是我一个人在说,学生埋头苦记。我犹如粉碎机把知识捣烂了,喂到学生嘴里,学生感受不到整合各种滋味的过程的快乐。导致课堂沉闷不说,学生的灵性、情感、态度、价值取向都被扼杀了,只是机械地吞咽教师送来的“食品”,越是这样,越怕学文言文。 而这节课,是什么力量让所有的学生都动了起来了?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参与式的学习,让学生们在新的课型中充分发挥了主体能动性,自主大胆地质疑、考问我,从现象到本质,教学目标迎刃而解,解得痛快!课上得生动有趣,活而不乱。虽然,学生的问题良莠不齐,但正好反映了各个层面学生的情感、态度、需要、理解,各问所需、各取所得。 从学生课堂上提的问题不难看出,学生是自主的、灵动的、个性的。自以为是的“背”着学生走的教学模式,既累了自己,也束缚了学生。感慨早该给自己减负,同时也解放学生,早该让他们舒展身体自由快乐地“走、奔、跳……”只有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才可能做到师生之间真正的平等、互助,学生才能真正自主探究。 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不一样,它围绕课文进行,如何重构教材,从什么角度切入,都因人而异,是教师独特的个性的行为。这堂课,收获最大的是问题提得最多的学生,而提高最快的是我,真实的教学即是这样的对话。师生互相提升,令我激动,让我明白什么是教学相长,使我记住了:教学不仅仅是告诉和传播,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情境中主动的实践、体验、探究,以达到感悟的效果。 七年级下学期《黔之驴》教学设计 篇8一、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黔之驴》选自语文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是第六单元第24课。 教课书的课文,是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吸纳世界文化精华,精心挑选出来的。根据《课程标准》中要求初中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要求,以及本单元文言文所表现的重视德行、保持正直操守的价值取向,我确定了本文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理解本文的内容即老虎惧驴、识驴、戏弄驴、吃掉驴的过程和本文启示人们应该认识事物本质、克服对未知事物畏惧的心理,从而驾御并征服客观事物,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重要的寓意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如:蔽、窥、稍、慭慭然、狎、跳踉等,翻译文言文 2、过程和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所以我让学生在朗读、自由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看课文,自己试译课文,使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在试译课文的过程中,体现了学生自主性学习。若有不懂的句子,小组讨论,学生之间共同合作解决,体现了学生合作性学习。最后由学生归纳寓意,即读----译---- 质疑----讨论----总结 。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根据《课程标准》中“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因此我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定为:要认识事物的本质;使学生认识到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重要。在赏析完课文之后,我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品味寓意。(从驴的角度、从老虎的角度分别谈谈你受到的启示是什么?)让学生畅谈,从中体会本文寓意。比如从老虎的角度谈给我们的启示是:做事要谨慎,要知已知彼,了解对方。因为文中有这样的语句:“蔽林间窥之。”“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从驴的角度谈,根据驴“一鸣”“啼之”,最后被老虎“断其喉、尽其肉”这一点,从而启发我们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重要。 4、重点、难点 重点:(1)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学会翻译文言文。 (2)理解本文的内容和寓意 难点:(1)学习本文对心理和动作的细致描写的方法 (2)理解“庞然大物”“黔驴技穷”这两个成语 (三)学生分析 我校生源与其他学校相比处于弱势,学生的文化层次、综合素质相对来说较低。学生课前预习情况不完全理想。学生自觉性学习意识淡泊。而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指导,将采用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合作学习法。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让学生归纳寓意。从而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能学到知识,又能提高能力,同时还会受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感染熏陶。 (四)设计理念 根据《课标》中“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这一要求,因此在课文赏析完之后我设计这样一道题:“驴能否避免自己的悲剧?为什么?”让学生纵观全文,针对课文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心得。通过讨 论,让学生充分把握寓意,从而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二、课堂实录 (一)导入 1、 导言:一头貌似强大的驴为什么被老虎“断其喉、尽其肉”呢?这节课我们学习一篇寓言《黔之驴》,共同体会其中的寓意。 2、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一生留下600多篇作品,包括诗、文两部分,文的成就大于诗。他的寓言多用来讽刺、抨击当时社会的丑恶现实,推陈出新。善用各种动物拟人化的艺术形象以寄寓哲理或表达政治见解。 (二)正课 1、朗读课文 师:,哪位同学来朗读一遍课文? 生:( 举手) 师:(叫一名女生朗读) 师:读的很好,很流利。 师:哪位男同学再读一读。 生:(有许多男生举手) 师:(点名)你来读。 师:(生读完,师纠正字音)“载”字读四声zài,不读zǎi。当表示“年”时读zǎi,如“三年五载”。“一年半载”。而表示交通运输时读zài.如“装载”。 师:下面大家听一遍课文录音,要听准字音,注意朗读节奏。(教师放录音) 生:(静静地听) 师:下面给大家时间,出声自由朗读课文,熟读课文。 生:(自己出声自由朗读) 2、译 师:读完课文后,请大家结合注释自己试译课文。你们有不懂的地方可以问。在试译的基础上,还译不准的句子,小组内可以互相合作互译。 生:(看书,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词语手册》自己翻译课文) 师:(巡视)。 生:(开始小组内互译课文。) 师:好了,现在谁能翻译课文 生:(纷纷举手) 师:你来翻译第一段。 生:译(略) 师:翻译很准,谁来翻译第二段。 生:译第二段(略) 师:(纠正)“技止此耳”译成“技能或本领不过如此罢了。” 3、质疑、讨论 师:下面大家看大屏幕,(出示课件)(背景是一片森林,前景是一只动态的老虎),讨论以下问题:你能分别找出课文中描写老虎心理活动及动作的词句来吗? 生:(学生看书,之后举手)心理活动的有:“虎大骇。”“以为且噬已也”。“以为神” 师:嗯,这是心理活动,表示动作的呢? 生:“蔽林间窥之” 师:对,还有吗?谁能补充。 生:“稍出近之”“跳踉大阚” 师:好。能说说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驴的吗? 生:叫声。 师:根据是什么?从哪一句可以看出来? 生:“驴一鸣”。 师:答得很好。除此以外,还有吗?谁来补充?好,你来说。 生:还有动作。如“驴大怒,啼之”。 师:好,看大屏幕。(出示课件)(flash,驴的后腿踢虎) 师:不错,这是它的本领。除了这两点以外,还有吗? 生:(在思考) 师:(提示)大家别忘了,开篇第一段,作者是怎样描写驴的外表的? 生:(思考)哦,“庞然大物” 师:对,那这是从哪方面来写的呢? 生:是体形。 师:体形?应该说是“形体”。 师:就是说作者从声音、动作、形体三个方面来写驴的。 师:虎开始为什么害怕驴? 生:因为虎见到驴形体大,是个“庞然大物”。把它“以为神”,当作神奇的东西。 师:虎后来为什么能吃掉驴? 生:因为虎通过多次观察,知道驴的本领只不过会叫,会踢,所以能吃掉驴。 师:嗯,老虎知道驴的本领只会“鸣”和“蹄”,“技止此耳”,没有什么别的能耐,才吃掉它。 师: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虎能做到“知已知彼,――― 生:“百战不殆”。 师:好,我们看一下屏幕,老虎吃掉驴的过程。(出示课件)(虎跳过去,咬住驴的喉咙,吃掉它的肉。) 师:也就是文中所描述的,虎“跳―――― 生:(齐答)“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 师:很好。看来我们今后再做什么事的时候,一定要熟悉对方或这种事物,才能了解它,从而战胜它(他)。 师:现在请大家想一想:驴能否避免自己的悲剧?为什么? (这时候学生的想象思维、逻辑思维充分被调动起来,大家纷纷畅所欲言,各抒已见)。 生::驴能避免自己的悲剧。因为驴起初叫喊时,把老虎吓跑了,如果它这时候趁机逃走,就不会被老虎吃掉。 生:驴不能避免自己的悲剧。因为它没有什么真本领,只会踢,当老虎看清了它的真本事之后,就把它吃掉了。 生:我认为有两种可能。一种是驴能避免自己的悲剧,一种是驴不能避免自己的悲剧。 师:嗯。有两种可能。好,请你说说这两种可能的原因。 生:第一种可能,如果驴掌握了真本领,有真才实学,那么它就不会被老虎吃掉。第二种可能,老虎反复观察驴,已摸清了驴的底细,知道它只会踢,没有什么其它的本事,所以“断其喉、尽其肉”。 师:第一个角度,是从驴的角度谈的,第二个角度,则是从老虎的角度谈的,很好。谁还能说说。 生:我认为驴不能避免自己的悲剧。因为老虎知道躲在树林子里观察驴,而驴却不知道观察老虎,就在那等的,所以被老虎吃掉。 生:它不能做到知已知彼,虎非常了解对方,而它却不了解老虎,因此被老虎吃掉 。 生:驴对老虎不感兴趣。驴是吃草动物,不是吃肉动物。所以它不会吃掉虎,只能被老虎吃掉。 生:“好事者”如果不把驴运到贵州,把它运到别的地方,那它就不会被老虎吃掉。 生:这不怨驴,而怨那个人。 生:那不能这么说,动物不就是被人运来运去吗,那也不能动物给人运走吧。 师:我们考虑的是驴能否避免自己的悲剧,无非有两种可能,或者能避免,或者不能避免。不论哪一种可能,只要能说明你的理由即可。但有一点,我们应该知道,驴之所以最终被老虎吃掉,是因为它没有什么真本事。所以,我希望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掌握真本领,有真才实学,才能在将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总结寓意 师:寓言往往通过一定的故事,讲明一个道理,寓含讽喻劝戒的意义。它常用动植物或非生物作为主人公,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那么这篇寓言借驴和虎这两个动物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师:(出示课件)从以下几个角度归纳寓意: 从驴的角度你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从虎的角度你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从其它的角度你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生:(讨论)从驴的角度谈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应该掌握文化知识,有了真知识、真本领,才能使自己有立足之地。 生:从驴的角度谈给我们的启示是:我认为应该谦虚。如果驴不在虎的面前叫、不“鸣”,那它也不会被老虎吃掉。 生:从老虎的角度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多观察,多了解对方的情况,才能使自己处于有利地位,才能做到“知已知彼,百战不殆”。 生:从老虎的角度给我们的启示是:我认为做事要谨慎 。 师:嗯,应谨慎。从哪能看出来呢? 生:起初虎不了解驴的时候,它“蔽林间窥之”,躲在树林子里偷看,当驴一鸣,给老虎吓跑之后,它又回来继续观察,如“稍出近之”,“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师:嗯,老虎不貌然出击,不轻易出手,办事很小心谨慎。 生:老虎认准一个目标,就不放弃,始终坚持。 师:你的依据是什么? 生:它被驴的叫声吓跑之后,又回来继续观察,找机会下手,直到吃掉驴。 师:(笑),虎不达目的不罢休。嗯,很好,有自己的见解。 师:虎没有被驴的叫声吓倒,没有被驴的表面现象所迷惑,我们应该认识事物的本质,同时也应该掌握真本领。通过这篇寓言的学习,我们应明确意识到:“真才实学”这四个字的重要。我希望同学们今后也要成为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 三、教学反思 这节课主要依据《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来设计的。既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的地方。下面就这节课谈谈我的想法。 这节课主要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品味寓意,进而来把握寓意。学生分别从老虎的角度、驴的角度、其它角度品味寓意。比如从老虎的角度谈给我们的启示是:做事要谨慎,要知已知彼。从驴的角度谈,根据课文中驴“一 鸣”“啼之”,从而给我们的启示是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重要。通过学生讨论,使学生掌握本文寓意,从而受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启发和教育。 另外,为了扩展学生的思维,我设计了一道这样题:“驴能否避免自己的悲剧?为什么?”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想了很多的原因。这时他们的逻辑思维充分被调动起来,大家众说纷纭,畅所欲言,课堂气氛也很活跃。 通过学生的讨论使学生掌握本文寓意,尤其通过驴被老虎“断其喉、尽其肉”这一点,更能启发和教育我们要有真才实学。 但这节课也有不足的地方。一方面,在讨论本文寓意时,没有给学生充分讨论的时间,教师给了一定的提示。另一方面,文言文应该熟读、多读,而这节课给学生朗读的时间不够,学生朗读的时间教师应该给予充分的保证。 七年级下学期《黔之驴》教学设计 篇9以往上文言课,总是我一个人在说,学生埋头苦记。我犹如粉碎机把知识捣烂了,喂到学生嘴里,学生感受不到整合各种滋味的过程的快乐。导致课堂沉闷不说,学生的灵性、情感、态度、价值取向都被扼杀了,只是机械地吞咽教师送来的“食品”,越是这样,越怕学文言文。 而这节课,是什么力量让所有的学生都动了起来了?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参与式的学习,让学生们在新的课型中充分发挥了主体能动性,自主大胆地质疑、考问我,从现象到本质,教学目标迎刃而解,解得痛快!课上得生动有趣,活而不乱。虽然,学生的问题良莠不齐,但正好反映了各个层面学生的情感、态度、需要、理解,各问所需、各取所得。 从学生课堂上提的问题不难看出,学生是自主的、灵动的、个性的。自以为是的“背”着学生走的教学模式,既累了自己,也束缚了学生。感慨早该给自己减负,同时也解放学生,早该让他们舒展身体自由快乐地“走、奔、跳……”只有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才可能做到师生之间真正的平等、互助,学生才能真正自主探究。 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不一样,它围绕课文进行,如何重构教材,从什么角度切入,都因人而异,是教师独特的个性的行为。这堂课,收获最大的是问题提得最多的学生,而提高最快的是我,真实的教学即是这样的对话。师生互相提升,令我激动,让我明白什么是教学相长,使我记住了:教学不仅仅是告诉和传播,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情境中主动的实践、体验、探究,以达到感悟的效果。 七年级下学期《黔之驴》教学设计 篇10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并了解文章的大意。 2、说说本文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讲一则笑话。笑话中的鸡妈妈通过自己的聪明战胜了猫,保护了自己的孩子。现在有这样一头驴,它要比鸡妈妈的体形庞大得多,可是却没有鸡妈妈那么聪明,它的结局怎么样呢?下面我们就一起去瞧瞧。(板书课题) 二、出示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并了解文章的大意。 2、说说本文的寓意。 三、目标的实施: 1、范读课文,让学生注意不会读的字的读音。 2、自由朗读。 3、齐读。 4、自由朗读课文,弄懂文章的大意。(前后左右四同学一组,共同完成。) 5、检测。 6、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虎刚刚见到驴时,表现怎样? (2)虎发现驴有几样本领?它为什么敢接近驴呢?? (3)驴的结局如何? (4)你如何来评价驴和老虎? (5)你觉得本文有什么寓意? 学生读并且思考讨论。 评价 7、提问:本文给你什么样的启示?(思考几分钟?) 8、老虎在吃了驴这个庞大的动物之后,它的名声大震,不多久,它便成为了百兽之王。可是,它逐渐地骄傲起来了,根本不把其他的动物放在眼里,而且到处欺负弱小的动物。动物们敢怒不敢言就在这时,又有一位好事者运来来了一头驴,这头驴从其他动物的嘴里得知了前一头驴的遭遇后,它决定为他们驴子家族洗刷耻辱。大家想知道结果怎么样吗?那好,请大家发挥你们的想象,用你们的聪明才智来将这个故事继续讲下去吧!(分组) 四、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黔之驴,从而我们应该明白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学习好本领,如果光是金玉其外,败絮其内的话,那我们也就只会像那头驴一样。如果我们能够学好本领,遇到事情多动脑筋,相信再大的困难我们都能够克服。老师祝愿大家能够好好学习,打好基础,为有一个美好的明天的努力奋斗。 板书: 黔之驴 教学目标 1.学习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理解故事的深刻寓意。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讨论来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教学重难点 了解古代寓言的一般特点,理解课文所讲道理是教学的重点;积累一些文言词汇,是本文的难点。 教学准备 小黑板或课件。 设计思路 本篇文字较简练,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读懂课文。指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寓意,要让学生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就要予以肯定。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导人: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一些成语,它们中有不少来源于我国的古代寓言故事。如,成语“黔驴技穷”就是其中一例,它来源于我国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短篇寓言《黔之驴》。而要正确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我们就必须先来一起学习这篇寓言,看它讲的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故事。 2.作者介绍。 (1)让学生站起来介绍。 (2)明确:(出示幻灯片1,也可以用小黑板代替。) 本文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773—891),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积极参加王叔文为首的革新派被贬官永州、柳州。在十几年的贬谪生活中,他有机会深入了解人民的疾苦,也游览了一些山水名胜,写下了不少著名的诗文。这阶段虽在政治上失意,但文学上却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自主学习 师:下面自学课文,注意以下问题:(出示幻灯片2。) 1.认真读课文,可以朗读,可以默读,可以同桌轮读,要选用你最喜欢的方式,注意朗读节奏、重音。 2.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落。 3.串译全文,解答疑难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求:能结合课文注释翻译全文;合上书本后能准确、生动地讲述故事。 4.课文写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可分为几个层次?各层次中表现虎的j心理的词语分别有哪些?它们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5.课文描写虎的动作时用了哪些词语?分别刻画了虎的什么心态? 6.黔驴之技有哪些? 7.理解故事的寓意。 8.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三、合作学习 1.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四、反馈交流 1.给加点字注音。(出示幻灯片3。) 黔好事者窥愁然骇遁噬搏狎不胜跳踉 要求:让一学生起来读,如果有读不正确的,找其他同学起来纠正。 2.串译全文,解答疑难文言词语的含义。 明确:(教师适时对学生进行指导。) 要求学生能结合课文注释翻译全文,合上书本后能准确、生动地讲述故事。 3.课文写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可分为几个层次?各层次中表现虎的心理的词语分别有哪些?它们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可分为六个层次。各层次中表现虎的心理的语句分别是“以为神”“莫相.知”“以为且噬己也”“觉无异能者”“终不敢搏”“技止此耳”等。这些语句生动逼真地描绘了虎对驴的认识的全过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且使其波澜起伏,引人人胜。 4.课文描写虎的动作时用了哪些词语?分别刻画了虎的什么心态? (虎初见驴时,“蔽”“窥”勾画出虎既好奇,急于摸底,又害怕的心情。“驴一鸣,虎大骇,远遁”,“骇”“遁”进一步刻画了虎的恐惧心理。接下来“稍出近之”“往来视之”“近出前后”直至“荡倚冲冒”而激怒驴,写虎一再试探,处处可见虎竹生性走胆和工于心计。最后“跳踉大口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等语句,句式短促,节奏鲜明,写出虎干脆利落、志得意满的情态。) 5.黔驴之技有哪些? 明确:(一“呜”一“啼”。这两个词生动传神地写出驴在“庞然”的形体掩盖下的平庸本领。) 6.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把喜欢的原因同位交流。(同位交流后,再找部分学生在全班交流。) 7.重点研讨课文第2自然段。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出示幻灯片4。) ①本段文字通过心理、动作等描写刻画了老虎的形象,请联系具体语句分析老虎的形象。 ②联系全文,理解本文的寓意。 (2)小组代表交流发言。 明确: (①根据具体语言加以分析,允许有不同的观点,只要理由充足即可。 ②本文寓意深刻,具有鲜明的针对性、现实性。本文意在讽刺那些无能而又肆意逞志的人;联系作者的政治遭遇,又可知本文所调整的是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又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上层人物。但我们也可以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或从虎吃掉驴这一相反的角度,来理解本文寓意: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注意:引导学生谈自己的观点。 七年级下学期《黔之驴》教学设计 篇11这节课主要依据新课改的要求,采用自主互助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设计的。下面就这节课谈谈我的想法。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文言文的要求及新课程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有明确的规定。但学习文言文,学生往往感到枯燥无味,因此这节课我先用一个《狐假虎威》的故事导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通过演读课文和知识抢答两个环节,让学生在既轻松又紧张的气氛中,掌握字词句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而后又通过质疑及释疑环节,让学生既明白了文章大意及文章思路,又避免了无效环节造成的时间浪费。再从不同角度让学生品味寓意,进而来把握寓意,引导他们从多角度辩证地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从而受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启发和教育。 另外,为了扩展学生的思维,加深对课文的记忆与理解,我设计了“看画面,想情节”、“添枝加叶讲故事”、“奇思妙想编故事”三个环节,学生的创作激情被充分调动起来,众说纷纭,畅所欲言,课堂气氛也很活跃。 而且最后一个环节“奇思妙想编故事”与开头的导入课题遥相呼应,使本堂课浑然成为一个整体。 七年级下学期《黔之驴》教学设计 篇12《黔之驴》是唐朝大文学家柳宗元的寓言名篇,其寓意一般理解为:讽刺“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①。然而,这种理解疑点颇多:柳宗元笔下的驴似乎不像高官显吏,也未“仗势欺人”,谈不上与“上层人物”有多大关系;相反,它看起来是个可怜的动物,其遭遇尤其值得同情。一句话,这篇寓言的寓意有重新解读的必要。 《黔之驴》是柳宗元寓言《三戒》之一,另两篇分别是《临江之麋》和《咏某氏之鼠》。这后两篇的故事大致相似:临江之麋,依仗主人宠爱,日与家犬游戏,结果忘己身份,见外犬而“欲与为戏”,被外犬“共杀食之”;某氏之鼠,也是因为主人宠爱,于仓廪府库中恣意为患,“饱食而无祸”,后换了新主人,仍“为态如故”,结果被群猫捕杀殆尽。柳宗元在《三戒》序言中,是这样说明这组寓言的创作意图的:“吾恒恶世之人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或依势以干非其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然卒殆于祸。有客谈麋、驴、鼠三物,似其事,作《三戒》。”按序言中的对应关系,麋属于“依势以干非其类”之物,鼠属于“窃时以肆暴”之物,两者正是那种“仗势欺人”、“外强中干”而又“无才无德”的权贵或者爪牙,其下场属罪有应得。而驴只是“出技以怒强”,显然不与麋、鼠同类:因为它并没有“依势”逞己威势,又没有“窃时”肆己暴虐,也没有招谁惹谁或者得意忘形而忘记自己是谁。可以说,驴完全是个弱者,它的悲剧正是因为触怒强者而招致迫害致死的结果。 那么,《黔之驴》到底写的是什么人的悲剧?它的寓意又究竟如何?秉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态度,我提出一个也许是“惊世骇俗”的看法:我认为,《黔之驴》写的是中国文人的悲剧;它的寓意在于告诫文人不要“出技以怒强”,而应锋芒内敛,谨慎处世,以求全身远祸。这是柳宗元基于历史上许多文人的不幸遭遇和自己的痛苦经历而得出来的人生经验与教训。 首先,考察一下中国文学史,可以发现这样一个也许并非巧合的现象:一些有脾气有个性的文人,对驴往往颇有偏爱。如“建安七子”中最有才华的诗人王粲,生前就喜欢听驴叫。《世说新语·伤逝》记载:他死后,魏文帝曹丕与文人同游去吊丧,竟每人学一声驴叫来对他表示悼念。而西晋文学家孙楚不仅喜欢听驴叫,还喜欢学驴叫,也是《世说新语·伤逝》记载的,孙楚恃才傲物,看不起世人,惟独尊重王武子,王武子死后,他去吊丧,哭过之后,对着灵床说:“你平时喜欢听我学驴叫,现在再为你学两声吧。” 驴,体态瘦弱,骨架却大,喜欢吼叫,吼叫没用还敢“蹄之”,以性子执拗出名,人称“驴脾气”。王粲、孙楚也许正是从“驴”身上意识到了自身的存在,从而喜欢上“驴鸣”。据《三国志·王粲传》载:王粲年轻时依附荆州刘表,就是由于为人“躁竞”而“通脱”,始终难与规矩而平庸的刘表相合,不得已而去依附曹操。至于孙楚,《晋书》本传开篇便说他为人“才藻卓绝,爽遇不群,多所陵傲,缺乡曲之誉”,他曾把“枕石漱流”一语改为“漱石枕流”,说“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厉其齿”,可见是个不合流俗、兀傲不驯的文人。 说明驴与驴脾气文人很有缘分的,更有宋朝“拗相公”王安石的故事。据传,王安石晚年罢相后,住在南京钟山,几乎每日乘驴出游,而且不问方向,全凭性情,率意而行:“若牵卒在前听牵卒,若牵卒在后即叫驰矣,或相公欲止则止,或坐松石之下,或田野耕凿之家,或入寺。” ②自由逍遥之中见出一种执著与孤傲。王安石一生以性格执拗闻世,我行我素,固执偏颇,像一头顽驴。 其实,如果再往深层里想,可以发现历史上许多有思想有才情的“真文人”,尽管在生活中不一定对驴有什么偏好,但在精神性格上无不与驴相通相似。他们学问才气了得,但都书生气十足,敢说敢怒,敢发牢骚,敢不平则鸣,即使面对强权,也任性而为,无所畏惧,表现出一种兀傲不驯的“驴性”气质。比如:战国时法家代表人物韩非、西汉史学家司马迁、东汉末大学者孔融、西晋著名诗人嵇康,以及唐朝大诗人李白和大文学家韩愈,等等,无不如此。 其次,考诸文人儒生的人生际遇,又可以发现这样一个规律性现象:历史上的“驴脾气”文人大都遭遇不幸,甚至下场悲惨,善始善终的情况可以说是微乎其微。这里还以上面提到的几位文人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韩非,一代博学通才,他本深知向君王进言之难,曾写名篇《说难》,分析之精到与深刻令人折服,但现实生活中却是个直性子,见韩国削弱,数以书谏韩王,并写愤激之作《孤愤》,直斥朝政腐败;到秦国后,又驴性不改,不适时宜地批评秦始皇宠信的大臣姚贾搞金钱外交,结果被姚贾、李斯等人诬陷,坐狱而死。司马迁对此感慨不已,说“余悲韩非子,为《说难》,而不能自脱耳”③。而司马迁自己,也并没有从韩非子的遭遇中吸取教训,终生都是直言直行:刚任太史令不久,就因李陵投降匈奴事件,竟拂逆汉武帝之意,竭力为李陵辩护,结果被处以“腐刑”,受尽奇耻大辱;后忍辱创作《史记》,仍秉笔直书,乃至“是非颇谬于圣人”④,结果终生孤寂而悲凉。与王粲同为“建安七子”的孔融,名重天下,但为人“跌荡放言”,不仅“谤讪朝廷”,并且对权相曹操“发辞偏宕”,“多侮慢之辞”,结果被冠以“大逆不道”的罪名下狱弃市。⑤与孙楚同时代而稍前的“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为人刚正,不仅敢于言辞激烈地针砭社会,批判名教与礼法的虚伪,而且写《与山巨源绝交书》,公然表示与司马炎政权决绝的态度,时年四十而遇害。柳宗元生活的唐朝,类似的悲剧仍然反复发生。大诗人李白,为文豪放,为人刚直,对权贵多有得罪,据乐史《李翰林别集序》记载:宦官头目高力士等人曾在杨贵妃面前多次谗毁他,说他写诗“以飞燕指妃子,贱之甚矣!”引起杨玉环的记恨,欲置之于死地,幸亏唐玄宗认为他“非廊庙才”,放他出宫,才捡了一条性命。至于柳宗元的文学同道与知己韩愈,他最为著名的文学观点“不平则鸣”就是一种驴性的发言,而其《谏迎佛骨表》更是一次勇敢地针对最高统治者唐宪宗的驴性行动:他直责唐宪宗信佛的愚妄,倡言要焚烧佛骨,严惩兴佛妖风,其言辞之犀利,令昏君暴怒,朝野震动,结果被判以死罪,幸得宰相裴度等人全力救助,才被远贬潮州,幸免一难。 例外的情况也许有,比如好驴鸣的王粲、孙楚两人就不仅“善始”,还能“善终”;但这并不是因为他们特别幸运,而是由于他们后来收敛了自己“驴鸣”的声音,早年执拗的“驴性”渐渐变成晚年温柔的“鸽性”,如后来曹操封魏公时,就是王粲等人领表劝进;孙楚四十余岁走上仕途后,‘也锋芒渐消,与其他循规蹈矩的官员没什么两样。喜欢听驴叫和学驴叫只能是他们对曾经拥有的驴性精神的一种特殊的、也是无奈的缅怀方式罢了。 再次,从知人论世的角度来看,我们也有理由相信,《黔之驴》确实寄予了柳宗元对文人不幸遭遇的忧心之叹。青年时代的柳宗元,也极富驴性精神,他秉承父亲柳镇嫉恶如仇,正直勇敢的性格;二十一岁中进士,引起许多人的关注,连唐德宗也派人打听,知道他就是敢于触犯权臣窦参的柳镇的儿子;走上仕途后,更加锐气郁勃,成为以王叔文为首的永贞革新集团的核心成员之一,议论风发,敢说敢做,与宦官、豪强及旧官僚形成对立局面,展开尖锐的政治斗争,直到失败为止。但这次事件给他在政治上判了死刑,《新唐书·柳宗元传》云:“宗元少时嗜进,谓功业可就,既废,遂不振。”这篇寓言就是改革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后所写。他的哀怨疑惧,感慨痛苦,可以想见,但又不便明说,只好曲折地加以表达,于是寓言成为他适用的文学形式。因此,“柳宗元的某些寓言,古代有的注家和今天有的论者以为或许是因为后悔自己及祸而作。从那些作品的内容来看,这样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⑥《黔之驴》我认为就是在这样的心态下创作而成的。 现在来看看,寓言中是怎样描写黔之驴的命运的。寓言开篇说:“黔之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所用,放之山下。”接下来说:“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这样的驴不正是那些声名远播的文人儒士吗?他们入朝或入仕之前,名声显赫,像一尊假神一样,让人“景仰”。如韩非,本为韩国公子,名闻秦始皇,始皇说:“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⑦竟出兵威胁韩国而得到韩非;如李白,还是草野平民时,唐玄宗已仰其声名,下诏征他入朝。然而,真到了朝廷,又怎样呢?自我感觉恐怕就是“百无一用是书生”,在权贵眼里就是“技止此耳”,其处境只能是“黔驴技穷”、“至则无所用”。韩非到了秦国,连秦始皇的面都难得见到,后来被姚贾、李斯陷害时,竟无法找机会向始皇辩解;李白,被唐玄宗征召入朝后,成为撰写应景诗文与歌词舞曲的宫廷弄臣。至于司马迁,任职太史令,不过是“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 ⑧;王粲,尽管死前几年已高居官位,但以前大段日子,不过是陪曹操父子“怜风月,狎池苑,叙酣宴” ⑨罢了。而且他们还得如履薄冰,小心行事,一不留神,就会被姚贾、李斯、高力士、杨贵妃乃至秦始皇、汉武帝、曹操、司马炎、唐宪宗之类“恶虎”诬陷凌辱,“荡倚冲冒”,甚至落得一个“断喉尽肉”的下场,脑袋被莫名其妙地搬了家。 朝廷腐败,政治黑暗,权贵擅作威福,帝王“虎啸龙吟”,百无一用的文人书生能不惊惧不安,时时怀自危之忧?“驴鸣马嘶”、锋芒必露的谔谔之士,多入罗网;温驯规矩、小心处世者才能“虎口余生”。遭患之后,晚年的柳宗元几乎锐气殆尽,只说他被贬永州后,南方有很多读书人欲拜他为师,而他竟不敢担师之名,说自己“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生怕像韩愈那样得个“狂名” ⑩。所以,一些论者认为《黔之驴》是柳宗元“后悔自己及祸而作”,是有一定道理的。至少,说他从驴的悲惨下场中想到驴脾气文人的悲剧,并从历史上文人的不幸遭遇与自己的痛苦经历中,总结出一些全身远祸的为人处世之道,以让文人同道借鉴,我认为,这应该是没有疑问的。 注释: ①《教师教学用书》(初中语文第二册)209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5月版。 ②王巩《宋人逸事汇编》。 ③⑦《史记·老庄申韩列传》。 ④《汉书·司马迁传》。 ⑤《后汉书·孔融传》。 ⑥吴庚舜、董乃斌《唐代文学史》(TM)180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12月版。 ⑧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⑨《三国志·王粲传》。 ⑩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七年级下学期《黔之驴》教学设计 篇13黔之驴 柳宗元 本课题教时数2 本教时为第1 教时 教学目的:理解本文的内容和寓意。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翻译文言文。学习本文心理和动作的细致描写。掌握本文的成语。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本文的内容和寓意。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翻译文言文。 难点:学习本文心理和动作的细致描写。掌握本文的成语。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前面我们已学过一则寓言,今天我们再来学一则。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所谓“寓”就是寄托的意思,用比喻性的故事寄托一些道理,具有短小精悍,讽喻性,劝诫性等特点。我们在阅读本文时要理解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这个故事含有什么深刻的道理。 作家作品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属山西省)人,世称柳河东。因终官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代文学家。和韩愈合称为“韩柳”,被誉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其作品多为揭露统治者的昏庸无能,残暴凶残,同情人民的不幸遭遇。本文是一篇寓言,选自《柳河东集》。是其《三戒》之一。《三戒》是作者寓言作品中的代表作,包括《临江之麋》《黔之驴》和《永某氏之鼠》。作者认为这三则寓言都可以使人引以为戒,古称“三戒”。 二正课 1.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黔 qián 窥 kuī 骇 hài 遁 dùn 噬 shì 狎 xiá 踉 liáng 憖 yìn 憖 2.请学生翻译课文,补充课文注释。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船载”:用船载。以:连词,相当于而。 “放之山下,虎见之”两个“之”是代词,指驴。 “庞然大物也”:判断句,也:表判断语气。 “他日”:有一天 “甚恐”“甚”:很 “益习其声”“益”:更加 “终不敢搏”“终”:始终 “稍近”:渐渐靠近 “蹄之”“蹄”:名词用作动词,用脚踢。 3.学生巩固,齐读课文. 4.小结 一词多意 然, 莫相知( ……的样子 ) 然 然往来视之( 然而,但 ) 以为且噬己也( 将要 ) 且 且焉置土石( 况且 ) 以为神 (把……当作) 以为 以为且噬己也 (认为) 虎因喜 (因此) 因 因跳踉 (于是) 特殊用法 稍出近之 (接近) 驴不胜怒,蹄之(用蹄子踢)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用船) 虎因喜,计之曰 :“技止此耳” (只,仅) 尽其肉,乃去 古义:(离开) 今义:(到某地去) 学生齐读,试着背诵 作业 :1.课后练习三并补充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二正课 1.段落 一、黔驴的来历及虎初见驴的心态。 二、故事的主体。写虎逐步摸清驴的底细,终于吃掉驴。(分三层) ① 反应 ② 试探 ③ 吃驴 2.文中写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分为六个层次,请找出各层次中表明虎的心理和动作的词语。 虎认识驴的心理过程 以为神 莫相知 以为且噬己也 觉无异能者 终不敢搏 技止此耳 生动描绘虎认识驴的心理过程,推动情节发展。 文中写虎动作的词 蔽、窥 急于摸底好奇害怕 大骇、遁 恐惧 近之、视之、近出 一再试探生性胆大 荡倚冲冒 工于心计 跳踉、断、尽、去 干脆利落志得意满 3.黔驴有何技? 一鸣;一蹄 形象写出驴在“庞然”的形体掩盖之下的平庸技能。所以,它被老虎吃掉也就不足为奇了。 4.关于“窥”字,请从词语运用,心理活动描写,形象塑造三个方面品味本文的美点妙处,每人用一句话说明一个“妙点”。 一个“窥”字,勾画出老虎初见驴时,既好奇,又害怕,又不心甘的心理,可谓一字传神 5.出自本文的成语,并请几位同学造句。 黔驴之技:喻虚有其表,本领有限。 黔驴技穷:喻仅有的一点本领用完了。 庞然大物:外表上庞大的东西。 造句略 6.本文讲了怎样一个故事,试着讲给你的弟弟妹妹听。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请学生复述课文. 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不要被貌似强大的东西所吓倒,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定能获得胜利。 7.分析文中塑造的两个形象,并思考文章是如何来塑造的. 驴:貌似强大,实际无能 虎:善于观察,机智勇敢 文章写驴又写虎,写驴,仅“庞然大物”四个字就生动地画出了驴的蠢像,稳重主要通过写虎来衬托驴的特点。写虎,不仅刻画其行动,神态,还描写其心理活动,其中写虎与驴斗的动作和心理尤为出色。 8.背诵课文 三.作业 1. 背诵课文 2. 完成练习册。 板书设计 黔之驴 柳宗元 (驴)庞然大物 (虎)见、窥、近 莫相知 过程具体 黔驴之技 一鸣 闻、骇、遁、恐、视、习 相知 衬托 不胜怒,蹄之 狎、荡倚冲冒、计、阚、 (黔驴技穷) 断、尽 结果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