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作文教学随笔 |
范文 | 作文教学随笔(精选17篇) 作文教学随笔 篇1音乐与其它学科之间内在的联系,就不能捕捉住这种机会,学生也就会丧失一次创新的实践。在课堂实践中,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因势利导,诱导学生创新。 如教学《云》时,结合这首歌曲中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适宜引导学生创新。教师可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有目的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先运用直观、感性的手段,给学生展现“水在大自然中循环”的动感画面。随着轻轻的背景音乐,教师如解说员般描述:“地上的小水珠受到太阳的照射以后变成水蒸汽冉冉地上升,它们越积越多,变成了云,云在空中飘呀飘呀,受到冷化作小雨点落下来。”接着.教师问:“小雨点落下来除了能浇麦田,还能浇什么?”学生的答案各不相同:蔬菜、瓜果、树木……接着,一段极富动感的前奏音乐又一次打开了学生的想象大门,学生仔细倾听这段音乐后,教师鼓励他们把自己的感受转化成动作表现出来。学生们感到音乐在“上升”,创编了许多优美、新颖的动作表现音乐:“花朵在绽放”,“小树在长高”,“水蒸汽在上升”……在创编中,学生不仅学会了歌曲、懂得了雨点来自云这一科学道理,还在自然状态下得到了创造性、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精神。 音乐作为最富有情感的艺术,只有创设一种与音乐情境相和谐的环境、气氛,才能使学生很快地进入音乐,把自己的理解、感受用音乐语言表达出来。创设情境的手段多种多样,如讲故事、观看绘画和音像资料、即兴表演、运用电脑多媒体等,只要灵活运用,定能营造美好的创新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创新。 二、想象教学 想象力是人在过去知觉基础上构建新形象的创造能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是知识的源泉。” 例如我在教学歌曲《云》的练声环节设计中,运用启发性的语言:“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变成云,身体越来越轻,往天上飘去……”引导学生运用想象进入身临其境的云海之中。接着,让学生选用象声词“呜”“啦”“哒”来表现不同情景下的云,一位学生用轻柔的“呜”声来唱月光下的云;另一位学生说,阳光下的云很亮丽,云的周围金边环绕,用明亮、流畅的“啦”唱比较好;还有许多学生赞成表现乌云的小雨点应该用短促、有弹力的“咕”声来唱。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尝试了小小的创意之后,表现出来的是无比快乐的心情。教师从学生的创作、演唱、表演、实践活动中,发现他们一点一滴的进步,使音乐学习形成良性的循环。音乐是美的,游戏是快乐的,让孩子们在美中享受快乐,在快乐中创造更美的音乐奇迹! 三、歌词教学 学 随 笔》 作文教学随笔 篇2作者:hfhhjj 我的语文观 ——牢记实用观,培养创新人 叶圣陶先生说:“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根据叶老的话,我们是否可以说,语文教学就是语言的教学。语言是干什么的,是用来交际的,用列宁的话说就是“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可见,语文教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当然,在这里我们必须明白这里所说的“实用性”的含义。这里所说的 “实用性”应是具有多层次的内涵。首先,它表现为最庸俗最基本的工具性,即一般的口语交际,一般的读书看报,一般的应用写作。其次,它还表现为人类对理想、幸福、真理追求所必须依赖的高级工具性,即感情的熏陶,美感的增强,认识的提高,人格的形成,心灵的交流,高品位的创作等。这种语文实用观具体体现到教学过程 中,应该表现为: 一.语文教学与学生的成长同步。张志公先生说,在作文方面要培养学生“适应今后会产生的各种新的需要的能力”,其实用于整个语文教学都是正确的,也就是说语文教学要对学生的成长负责。学生走向社会需要生存,生存离不开基本的交流,所以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最基本的运用词汇准确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培养。当然生存之后便是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因此语文教学更要为学生的将来做好更加厚实的准备。未来社会需要感情丰富,思想深刻敏锐,人格健全的人才,那么这种人才的培养是离不开语文教学的。能否从更高层次,即学生成长的角度来看待语文教学的实用性与工具性是决定当前语文教学能否突破窠臼的最重要的标准。 二.语文教学与创新教学同步。传统认为,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是工具学科,主要是实用,不存在创新,这是对语文多么大的误解。就从最古老的“文以载道”的观点看,不同的社会与时代有不同的“道”,岂能用一成不变的观念去理解这些“文”?时代在不断更新,文也必随之更新,对文的理解也必因时而变,”变”其实不就是一种“创新”?尽管这种创新是制约于时代的。另外,写作是一种需要,创作更是一种高级需要,如果没有创新,就必然会千篇一律,那么还有什么写作或创作的必要?从大一点方面说,人类的精神家园将会一片荒芜,不!应该说简直就会呈现出一片的沙漠!孔子说::“温故而知新”,难道“新”仅仅是指“新的知识,新的内容”,其中没有创新之意?韩柳发起的复古运动,难道仅仅是文学创作的一种简单回归,其中没有时代的创新?五四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难道不是一次最伟大的创新运动?韩柳不是老师,五四文化运动中的许多健将原来不是老师,后来成了老师,不管是否为老师,我认为,他们实际上称得上中华民族古代或现代的最杰出的语文老师。我们难道仅仅从他们的文章中学到几个文字,几句文法?加快不可以说,是他们这些真正敢于创新的语文老师启迪了我们民族的智慧,塑造了我们民族的性格?难道不可以说是他们的创新给了我们源远流长的最实用的人格和灵魂工具? 也许以上所说有点空泛,但确为我在传统的困惑中所感所思,冒昧地表述出来,希望得到领导和专家们的亲切教诲。 谈谈语文课内课外的衔接 要教学好语文,单靠课内教学是不行的,课内教学必须延伸到课外,才能使语文教学真正收到实际效果,但如何将二者衔接起来呢?我谈两点做法。 一.建立班级图书室扩展课内阅读。课内阅读教学虽然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上具有系统性,但由于教材上相对时代的某种滞后性,以及教材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距离较大等等原因,决定了单靠教材是不能真正提高学生阅读兴趣,调动学生阅读主动性的。为此,我建立了班级图书室。发动学生捐献各类书籍,分类存放,专人管理。为了激发学生捐书捐好书的热情,我们将捐书学生的名单张贴公布,并且每周根据所捐书籍被借阅的次数多少评出本周最佳书籍,并在书籍名称后注上捐献者姓名。为了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并且避免阅读的盲目性,我们采取了又一种措施。 二.结合课内文章,联系实际,尤其联系自己成长中的所思所想自编阅读材料。比如同学们在学过《荷塘月色》一文后,有的自编小组以“借景抒情”为专题编写同类阅读材料,为学生掌握借景抒情的写法提供了大量可参考文章。有的自编小组以“社会与个人”为专题编写材料,使同学们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个人的感情与社会的政策、制度、风气都是密不可分的。还有的自编小组根据自己的实际编写了“朱自清精彩文章选读”。为了鼓励大家的积极性,我让同学们自己确定评委,评委根据大家提供的自编材料以及对自编材料的有关说明评出“最佳自编组”或“自编材料最佳个人”。当然,编选材料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要重交流,重感想。为此,我们规定每周四下午第三节为讨论感想课。同学们交换材料,随意讨论,在谈天说地中享受一种充分的自由,不少同学就在这种宽松的气氛中获得灵感,谈出了较为丰富深刻的感受。比如张伟同学谈《由“范进中举”联想到今日“素质教育”》,不仅深刻,而且有理有据,如果不是将课内与课外有效地衔接起来,是决不可能有此文章出现的。 关于课内外衔接,方法应是多种多样的,有待于进一步摸索。 我的课堂提问艺术 问答,有问即要答,因此人们在教学中常喜欢以老师问学生答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思考,这确实不失为一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好方法。但我从长期教学实践中,更感觉到这问中实在有许多学问,下面谈一点关于提问的体会。 一.问得关键,问开学生的思路。提问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学生是否作答,关键应在于提问是否能激活学生的思维。问后学生一脸茫然,可能是失之宽泛;问后学生即答,可能失之浅露;问后学生于沉默中进入思考状态,那才是真正的效果。在提问中,我们常犯的错误是走两个极端,一是疏于备课,往往提问使学生不知所云;另一种就是精心备课,设计一个非常明晰的思路,一步一步引领学生理解出文章的主旨。第一种情况固然不可取,第二种情况往往受到众人赞赏。其实,这正如走路,由于别人的牵引能轻松到达目的地,但也正是由于别人的牵引,使得我们失去辨别路向的主动性,一旦别人松手离去,我们就立刻会迷路。因此,最佳的办法是只在路边或十字路口处挂牌提醒,不可一步步牵引。提问的最高境界应是问后一片无声的空白,然而无声的空白正是学生思维空间的拓展,正是学生各种思路的自我抉择,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比如,我在教《荷塘月色》一文时,以一问打开学生思路::“作者一开头便写‘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什么原因导致作者这种不好的心情?题目是‘荷塘月色’,作者又是怎样来描写它的?作者‘心里颇不宁静’与‘荷塘月色’怎样联系起来的?综合考虑,作者究竟是要表达什么?”这一问后,老师除了适当点拨以外,就应让学生充分思考。于是学生各自抉择不同的思路去探求主旨。 学生甲: 一.(1-3)明写颇不宁静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 二.(4-6)暗写颇不宁静 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主旨:以“颇不宁静”为暗线写社会使作者失去自由、热闹、情趣、美好的环境,荷塘月色虽美,终究弥补不了作者心灵的失落,消除不去作者心头的沉重。 学生乙: (1-3) 沿着荷塘的小煤屑路: 幽僻、寂寞 (4-6)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 叶子田田、白花点缀、清香缕缕、流水脉脉、 月光如水。 荷塘的四面: 杨柳的丰姿、没精打采的路灯光、热闹的蝉声 和蛙声…… 忽然想起: 江南女子嬉采莲 于是又记起: 《西洲曲》里惦江南 主旨:作者以游赏荷塘月色的行踪和感受为线索,写出荷塘月色的宁静和优美,表现了作者一心一意想通过这美丽的月色荷塘来摆脱心中的烦躁郁闷。 学生丙:(略) 二.问得巧妙,问出学生的智慧火花。“巧妙”贵在一语惊醒梦中人。比如,我在教《药》一文时,学生通过自学,沿着各自的思路理清文章的脉络后,我便适时地简介本篇故事发生的背景,接着提问:“这药有没有治好小栓的病,他们最大的病在哪里?该用何药医治?谁来治?鲁迅以‘药’为题的意图是什么?”于是学生猛然醒悟,全文主旨不言自明,最后请学生用最精练的语言概括:“作者采用暗写,意在批评辛亥革命严重脱离人民群众,并通过买人血馒头、鉴赏杀人的看客的议论等情节来揭示国民精神的愚昧、麻木和社会的弊端。” 三.问得实在,问到学生的灵魂深处。对文章的领悟只是手段,学生能由此及彼,由可内而课外,结合自身的经历体验悟出社会人生的真切道理并因此自觉培养出更健全的人格来,那才真正收获了语文教学的“果”。如果老师问得实在,便可以让学生自然联系起现实来思考,从而使语文教学的实用性得到了体现。 总之,问得关键,问得巧妙,问得实在,就能问出一番全新的境界来。 选准教材突破口 选准教材突破口,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关于如何选准教材突破口,本人做了以下总结: 一.从题目中寻找。《世上最美的坟墓》一文,可从“最美”一词突破。可设立思考题,“托尔斯泰的坟墓为什么最美?”学生便以此为立足点思考更多附属的问题,如托尔斯泰墓是一座什么样的墓?为什么托尔斯泰墓建造得如此朴素?如此朴素的墓给作者以及许多拜谒者的感受是什么?如此朴素的墓为什么能如此震撼人心?最终将自然得出结论:托尔斯泰墓的朴素中因为包含着一个伟大的人格,所以在人们的心中才变得如此美丽。 二.从主旨句中寻找。如《驿路梨花》一文中主旨句应是“驿路梨花处处开”,这句中”处处”即可作为本文的突破口。本文只写了一处自然的梨花,为什么说“处处“开呢?是否有言外之意?由此启发下去,引导学生将自然梨花的洁白,梨花姑娘品德的高尚,梨花妹妹的天真烂漫及美好的心灵等方面联系起来,自然可以得出主旨句中的梨花象征着梨花姑娘们的美丽纯洁,更象征着那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到此,全文的构思及主题都昭然若揭了。 三.从文章的构思中寻找。《藤野先生》一文,其两条线索,一明一暗,明线交代我与藤野的相识前因、相识过程及相别和别后情形;暗线是作者的一颗强烈的爱国心。从这两点入手,就可以比较透彻地理解藤野的崇高品质和我对藤野先生的无比崇敬和怀念。 当然,关于教材突破口的选定应是多渠道的,比如还可以从写作目的上寻找,甚至可以抓住文章的某种表现手段或某种修辞找准突破口,总之,应依文而定,不可千篇一律。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做到既实又活 长期以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常存在两种极端的现象,一就是所谓教得实在,学得实在,其结果势必培养出一批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书呆子;另一方面就是搞了许多花样,结果未取得明显成效。我想,导致这两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处理好教学中的“实”与“活”二者的关系。 首先,要能做到以灵活的形式完成务实的教学内容,达成既定的目标。比如教学《孔乙己》一文,可采用朗读、表演、给孔乙己写对联、联系现实的教育方法讨论、写感想、观看同主题影像等种种形式。这些灵活的形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对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开拓其思维有很大的好处。但语文教学毕竟不是表演教学,不是欣赏教学,每一节课都有既定的目标要求,每一课都要落实到对文章的全面阅读与理解的能力考查上,都要落实到对学生的思维启发和语言能力培养上。因此,我们不能认为搞了一些好的形式就以为学生主动性起来了,就有了成效了,其实不然。教师在灵活采取各种形式的同时,必须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理清小说的思路,体会《孔乙己》一文精巧含蓄的布局;另外,指导学生能从制度和社会环境上去挖掘孔乙己的可笑性格及悲剧命运的根源。对于鲁迅小说精练而含蓄的语言也都需要学生反复耐心的咀嚼体味的。当然文中的一些字词注音解释、字形辨析等基础知识更不是单靠灵活生动的形式就能完全让学生掌握的。 其次,要从根本上解决语文教学的实与活的问题,作为教师,必须能切实提高自己的素质。不仅专业素质要强,更要综合素质强。前者能保证教学的目标和任务的完成,后者决定了教师教学思路的开阔性,也是课堂手段多样化的能力基础,也就是平常我们说的教师应成为“杂家型的专家”。国家曾要求教师能做到“三字”“三话(画)”,其实要想做到教学既实且活,做到这些还仅仅是形式上的要求,教师内在的素质的全面提高才是最为重要的。 当然,教学气氛的浓厚和教学环境的宽松、教学硬件的配备是使教师能做到既实且活的外在保证。 作文教学随笔 篇3学生都害怕作文。多数是学生觉得没什么内容可写。学生看到作文题后的第一件事,不是根据要求独立作文,而是在记忆仓库里搜索,自己曾看到过的哪篇作文符合本次要求,可以拿来用,搜索不到便紧皱眉头,苦思冥想。三年级刚接触作文,我们要让学生觉得有事可写、有话可说。 首先要让学生多读精背。让学生广泛阅读一些适合于他们的课外读物,有计划地增加背诵内容。这也是积累语言的有效形式。多读,学生个个乐意,而且速度也很快。一本书到手,三五天便完。大量的阅读的确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丰富学生的语言,精背即要求学生背诵一些典范文章,可以是课本上的,也可以摘抄一些课外的,让他们记忆。这样,既积累了语言,又使他们从小受到典范文章的熏陶,为他们准确、熟练地使用祖国语言文字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在作文知道中要结合实例具体指导许多小学生写出的作文往往是空洞无物。如何让他们的习作内容丰富我通常结合实例教给学生准确易学的写作方法。 我让学生练习写日记,不要求华丽不实。日记必须记录真实内容,反对虚构。如允许虚构,其结果必然使他们不去观察、思考,只会闭门造车,凭空捏造。 在作文中提倡学生使用个性化的儿童语言。儿童语言最能生动地表现儿童的生活世界。如果使用得好,能增强作文语言的趣味性、真实性和感染力。儿童语言来源于儿童真实的生活。除了课堂上必要的语言训练之外,我们还应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积累、提炼语言。经过引导训练,可爱的孩子们定会以优美真实的语言回报教师的一番苦心。 作文教学随笔 篇4今天,我在一本妇女杂志上看到由词写作文的内容,此信息一下子吸引了我的眼球,我迫不及待地翻到第52页,细细地读了作文要求。我想,这个作文训练多新颖呀!比现在我们语文课本上的习作训练强多了,看到一个个小作者的习作内容,我按奈不住蠢蠢欲动的心,我的学生会写吗?这是过去从来没接触的作文练习。今天正巧是作文课,何不让学生试一试呢?上课了,我拿着这本书走进教室,我把这些词抄在黑板上。 A:月色 静悄悄 雨 照片 拥抱 家乡 难忘 回忆 B:微笑 冷 解脱 疼痛 洁白 晕眩 露珠 光明 c: 丁东 冷清清 明晃晃 咔嚓 咣当 街 酸溜溜 爸爸 我先让学生猜猜要做什么,同学们好奇心极强,各抒己见,滔滔不绝。有的说:“用这些词说一句话。”有的说:“用这些词讲一个故事。”……同学们相互肯定,又相互否定。有的同学焦急地说:“老师,你就告诉我们吧!”我见时机已成熟,便对同学们说:”你们想不想用这些词写一篇文章呢?“同学们听后,面面相觑,有的呀了一声。我说:“怎么啦,有问题?”我把写作要求告诉同学们,同学们心里有了底,有的跃跃欲试,我说;“给你5分钟时间的构思,选择好事例,展开丰富的想象,体裁不限,看谁的构思新颖,奇妙。我还要和同学进行比赛。“同学们听了,非常高兴。比赛开始了,只见同学们拿起笔,一会双眉紧索,一会眉开眼笑,胜券在握,我也抓紧时间开始写,由于平时都是学生写,我批改,好长时间没写,钢笔好像不听使唤,我稳定好情绪,思路慢慢打开,材料在脑海中应允而生,行云流水。仅用了十分钟时间,《难忘的一次春游》已经完成,仔细读一读,觉得很满意,再看看同学们,有的已经写完,有的即将完成。稍等片刻,同学们的佳作已经完成。我率先读我的作品,同学们听后,不由自主地为我鼓掌,接着是同学读自己的作品,师生听后,也为他鼓起了掌。我听了同学们的作品,构思新奇,语句通顺,叙事完整,语言优美等,令我大吃一惊,我也为同学们喝彩。就这样,一节作文课在轻松自在中完成啦,我和同学们都有一种成功的喜悦。我想:只要让学生放开写,写他自己喜欢的东西,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作文教学随笔 篇5如何对待孩子的问题 ——《问银河》教学随笔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68 如何对待孩子的问题 ——《问银河》教学随笔 《问银河》是一首文学性很强的儿童诗,全诗四个小节都以提问题的方式抒发小作者看银河的感想。第一节问银河的名字,第二节问小动物,第三节问天气,第四节问是否邀请小朋友去做客。整首诗不但体现了儿童天真、善良、亲和大自然的天性,而且也有利于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发问的习惯。 【感谢您浏览第一范文!您可以搜索课题关键字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网址是www.diyifanwen.com】 “语文教学不仅担负着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良好学习习惯的任务,而且担负着发展 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重任。必须将感悟语言和发展思维结合起来”。于是,教学本课时,我引导学生按照课文中的样子,也向银河提一些问题,进行想象思维的训练。小朋友们立刻冒出了一肚子的问题。有的孩子问:银河,银河,请你告诉我,你河里的小鱼是银色的吗?有的问:你那里刮风吗?你那里下雨吗?有的问:你的河边有密密的大森林吗?那里风景美吗?有的问:银河,银河,你上面有水吗?有浪花、小船吗?有的问:银河,银河,请你告诉我,月亮是你的朋友吗?等许多有趣的问题。我想,此时我们所看重的应该不是答案本身,而是孩子的思维得到了最自由的发散。对所有的问题都应给予赞扬。然后让他们把把问题连起来说一说,再用赞许的语气对他们说:“看,你们真了不起,也创作了一首新诗。”使学生的思维在自由翱翔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主体意识、创造思维、独立人格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感谢您浏览第一范文!您可以搜索课题关键字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网址是www.diyifanwen.com】 这时,又有孩子举起了手,问:“应该读长(zhǎng)胡子的小虾,还是长(cháng)胡子的小虾呢?”这是我备课时疏忽的,我便请他向大家请教一下。结果,孩子们都有自己的看法。有的说:“我觉得应读zhǎng,因为别的小动物没有胡子,只有小虾长胡子。”有的说:“我觉得应该读cháng,因为小虾的胡子是长长的,而不是很短的。”虽然课文录音中读zhǎng,可我还是让孩子们按照自己认为正确的读音来读。后来经过探讨,觉得两种读法都有道理。于是,孩子们读得特别带劲儿。在这里学生不再是学习的接受者,而是自觉、主动的探求者。 可见问题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可以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长此以往,以问题为纽带组织教学,就能唤起孩子的问题意识,培养他们探求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他们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 作文教学随笔 篇6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83 《孔繁森》教学随笔 这篇课文以人物名字“孔繁森”作为标题,记叙了孔繁森收养三个藏族孤儿,并以献血所得的营养费帮助几位孤儿上学读书的动人事迹,赞颂了孔繁森关心人民、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在教学中对本文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我是这样处理的: 师:今天我们来做个填空练习,请小朋友先读书然后填空。 小黑板出示: 1、孔繁森把( )孤儿接到( )的身边,像对待( )一样抚养他们。 2、孔繁森( )来到医院( )献血。起初医生没有同意。经孔繁森( ),医生( )勉强同意。 3、孔繁森用献血所得的营养费,( )这几个孤儿( )。 (生各自轻声读课文,师指名填空) 师:现在我们来把黑板上的内容一起朗读一遍。 学生齐读。 师:从这些方面我们可以看出孔繁森是一位怎样的干部?请找出课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 生:(读)孔繁森是一位优秀的援藏干部。 师:是的。孔繁森确实是一位优秀的干部,他能关心人民、无私奉献,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板书:关心人民 无私奉献) 这样教学我认为对低年级学生如何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很有帮助,与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非常符合。采取按课文内容填空的方法,学生不必去讨论“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告诉了我们什么?”,只在不经意间回忆了课文内容,抓住了文章梗概,了解文章的中心也就水到渠成了。整堂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那么我想对本堂课学习要点的掌握肯定也是非常棒了。 请使用站内搜索引擎查找本课全部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是:www.diyifanwen.com 本文转载自 ;id=4304 作文教学随笔 篇7今天在讲《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这一课时有个学生洪某提出一个句子的理解上的疑难问题:“这微笑有时放声大笑,但是,其中蕴涵有哲理的忧伤。”这句话中“忧伤”一词在此如何理解?我一时也犯傻了,当时在备课时还以为自己对本文的句子的理解应该是游刃有余了,没想到还真被难住了。我便用常用的方法──回抛,请其余学生帮助解决。 有一个举手了,站起来说:“老师这里的“忧伤”是不是可以理解成:伏尔泰对被压迫者百姓的痛苦生活的忧伤?”我不敢肯定,便等待,又有一位举了手:“那这样说这个“忧伤”还应该包含他对压迫者的残酷无情而忧伤了。”你们说的都是有道理的,这里的“忧伤”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没等我概括,就有一位学生叶某站了起来说:“我认为这里的“忧伤”一定也包含了伏尔泰自己独自一人做抗争时所受到的排挤和内心的忧伤。”很好,经过大家这样一说这“忧伤”一词的含义就更加全面和明朗了。“还应该包含对与伏尔泰同时代的觉醒者的流血牺牲的忧伤啊”呵呵,问题真是越辩越明了,学生的思维翅膀在这个问题的借助下开始真正活跃和跳动起来。 可见学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只要相信,给他们一个自由的思维空间,精彩就会来临! 作文教学随笔 篇8第九册书上有一篇课文是《走遍天下书为侣》,写的是作者在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时,选择书为伴侣。他把书比作朋友,温馨的家,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学完了文章后,正好课后有个小练笔:假如你独自旅行,你会带上什么东西呢?我《以走遍天下何为侣》为题,把这个小练笔作为家庭作业布置下去。按照以往的惯例,学生都是用一两句话来应付差事,而这次却有所不同,虽然在语言表达上有些与课文有些雷同,可学生的作文中写出了自己的想法。 一 如果我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并且只能带一样东西,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书,因为书书不仅能使我积累了大量的优美词汇,对我的写作有很大的帮助。而且不管你读多少遍书,总会从中发现新的知识,书能把我们带到浩瀚的天地,能让我们领略人生的真谛。 二 如果我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并且只能带一样东西,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书,因为书中有丰富的知识。有了这本书,会在你的旅途中,给你带无穷的乐趣。在没有人时,独自一个人在船舱里,尽情地遨游在书的海洋里,津津有味地享受着书带给你的喜悦。书像一位老师,教会你各种知识;书像一位天使,把你送到知识的天堂。 三 如果我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并且只能带一样东西,我会选择一支画笔。美丽的风景、各地的人土风情,都是我要用画笔所描绘下来的。回到家后,我会细细地欣赏这一路所创作的作品,会好好保管,让我的子子孙孙都能有机会欣赏这些画。我会骄傲地对我的子孙说:这些画是爷爷周游世界的见证。 四 如果我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并且只能带一样东西,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一个百音盒。一个百音盒!我听到有人感叹了:如果你在坐船时心情烦躁,可以听听音乐缓解你的心情,让你的心情变得愉快。如果你在心情愉悦时,再听听音乐,会让你随着音乐翩翩起舞起来。 五 如果我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并且只能带一样东西,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一架照相机。为什么呢?仔细想一想,如果我带上一架照相机,在大海上望着蔚蓝色的海水,美丽的红霞,洁白的海鸥,我会用相机把它拍下来;在森林里,歌唱的小鸟,涓涓的细流,帘帘的飞瀑,我也会拍摄下来。一路上,我可以拍下许多美景,回到家时,看着这些美景照片,会勾起我对旅行的美好记忆。 六 如果我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并且只能带一样东西,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人类文明的“长生果”——书。古往今来,历史上涌现出了多少知名的人士,他们都是我学习的榜样。在阅读了大量名人故事后,我发现这些名人,并不是有特异功能,也不是天生奇才,他们都是靠勤奋学习,勤奋读书,最终成为博学多才、知识渊博的人。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一点也不假。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书籍。特别是我,我从小爱读课外书,那里的优美的词句,动人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打动着我那幼小的心灵。由于小时候爱读书,所以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我在作文时常常下笔流畅,没有提笔不知写什么的烦恼。渐渐地我发现作文越是写自己的真情实感,越是写得生动。我认为:人类最有知识、最忠实的老师,应该是书籍,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老师,也是我们知识的源泉。 走遍天下何为侣?很多人都会选择自己喜欢的爱物随之周游世界,而孩子们却有自己不同的想法和选择。当我批改孩子们的作文时,忽然间觉得孩子们长大了,被孩子的文字所感染。到底走遍天下何为侣?只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知诸君如何选择走遍天下何为侣呢? 作文教学随笔 篇9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臆,入境始觉亲。”如果创设出文章中所描绘的那种意境和氛围,唤醒学生以往的感知体验和美的记忆,学生才会渐入佳境,体会到作者的胸臆。 《姥姥的剪纸》一课中,“剪纸”一词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变化和流露的载体。抓住这条主线,披文入情,就能走进姥姥与作者的情感世界。整篇课文语言优美,情感饱满,姥姥对“我”的深情以及“我”对姥姥的思念。在课文中的插图,也形象地表现了姥姥与“我”相处时融融的亲情。 如何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去感受姥姥对“我”的深情以及姥姥与“我”相处时浓浓的亲情呢?在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进行动情地朗读来感受姥姥与“我”相处时融融的亲情。读这一部分时,我让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姥姥与“我”的对话,使学生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我”由看不懂剪纸的意思,不解地发问,到看得懂剪纸的意思,热情地交谈,以至到后来缠着姥姥剪更多的牛和兔,剪纸把“我”与姥姥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此外,为了加深学生对姥姥与“我”情感的理解,我还将这部分内容中的几幅“牛兔图”展示给学生,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加以想象,学生明白这些“小兔骑牛图”“老牛小兔啃草图”等等,意思是说兔子总是在玩耍,老牛总是在干活,就好象姥姥对“我”的喜爱与呵护。 透过课文中的文字,在加上学生展开的想象,从而我们感受到作者对姥姥勤劳的赞美和对姥姥的依恋。学生展开梦幻般的翅膀,也就激起了灵性的浪花,从而达到语文感觉的细腻敏捷,以促进心灵的诗化。 作文教学随笔 篇10今天,上了第9课寓言两则中《南辕北辙》,我感触很深,为了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维空间,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在结束课文后,我让学生质疑:“学完课文后,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来,让大家一起讨论交流好吗?”这一环节,果然给他们注了一剂兴奋剂,学生纷纷举手,争先恐后,提的问题还真不少: “为什么那个人硬要往北走?” “为什么给这则寓言取名‘南辕北辙’?” “他能走到楚国吗?” …… 这么多的问题还真让我一时难以解答,我让学生一起讨论解决,这样,学生自由了,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七嘴八舌地说开了: “可能是那个人认为楚国在北方吧。” “那人家告诉他他为什么还要硬往北走?” …… 我发现几个平时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同学,在争论不休,面红耳赤,看他们实在相持不下,我走下去,一位同学看见了,说:“老师,我认为那个人一定会到达楚国的,因为地球是圆的,我在书上看到过,所以他最后一定到达那个地方!” 不会!地球这么大,他的马再好也会累,盘缠再多,也会花光。 “不这怎么走,都会碰到沙漠、大海、高山……他的马怎么能过得去呢?更别说是绕地球一圈再到楚国了!” “老师,你认为那个人最终会到达楚国吗?” 好家伙,将了我一军,我一时不知如何作答,愣了一下,为了不失师尊,我说:“我们俩说得都有道理,这个问题,就留待你们课后去查找资料,下节课咱们再来讲。”答案很勉强,并不能使学生满意。 一节课下来,我思绪万千,想了很多,长期以来,我们老师都有一种思想:“师者,传道解惑也。”“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可是今天,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有些学生见过的老师并不知道,加上目前课改革要求要把时间、空间交给学生,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重要新思考,重新定位自己:我们今天的教学已经不是一桶水和一碗水的给予关系! 作文教学随笔 篇11如果我有一朵七色花,我会一下一下撕下七个花瓣,实现我的七个梦想。 常言道可怜天下父母心。人们常说“养儿方知娘辛苦”。为了孩子父母把心揉碎,头发白了不再黑,皱纹爬上了眼角不再消退。撕下红色的花瓣,祝愿父母健康长寿。 小学时爱听老师背诵“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中学时沉醉于“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我撕下橙色的花瓣。实现我的梦想:当我们荡舟三峡,两耳随时可听见猿猴的长啸声,两岸随时可见猿猴觅食的身影。 滔滔的淮河水冲击着大堤,淹没了庄稼,冲毁了房屋。撕下黄色的花瓣,一座座房屋拔地而起,受灾的人们搬进了新居。已有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诗圣杜甫含笑酒泉。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杨利伟在太空中遨游,实现了中国几代人的飞天梦,中国成了世界上的第三个航天大国。撕下绿色的花瓣神舟九号登上月球。静谧的月球留下华夏子孙的足迹。广寒宫中寂寞嫦娥抒广袖;桂花树下吴刚捧出桂花酒;捣药的玉兔诉说着蟾宫的昨天、今天、明天。 面对西部,我想起了“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面对西部,我想起了消失的楼兰古国;面对西部,规模宏伟的兵马俑再现了大秦帝国的繁荣。撕下青色的花瓣,贫瘠的土地翻耕成千里沃野,茫茫戈壁化为塞上江南,丝绸之路再现往日的辉煌。 羊年的春天,神州内外笼罩在非典的阴霾中,鲜活的生命撒手人寰。在这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时刻,中华儿女用血肉筑起了钢铁长城。姜素椿用自己的身体做试验,重现了神农、华佗的飒爽英姿;叶欣用血肉之躯 直面病魔,用生命的光辉照亮他人今生今世。非典隔离的是身躯,隔不断的是亲情。撕下蓝色的花瓣,面对非典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面对非典,金猴奋起金箍棒,何惧妖雾会重来? 羊年的岁末,美国开始大批地宰杀疯牛病疑似牛,中国的果子狸难逃灭顶之灾,猴年伊始东南亚开始大规模屠杀鸡鸭。面对疯牛病、面对非典、面对禽流感等各种传染病,自称是万物灵长的人类除了宰鸡杀牛外,还有其他什么行为?撕紫色的花瓣期待我们经过一场人与自然彻底冲撞后的劫难幸运地看见未来新文明的曙光,彻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作文教学随笔 篇121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99 《让我们荡起双桨》教学随笔 by 苹果先生 发表 眼前的这群孩子到底有多少水平,我心中没底。一直混在五六年级,很久没有执教低中年级了。 我把课题写在黑板上,让孩子们齐读一遍。读出来的声音着实给我当头一棒,不仅拖腔拖调,甚至还掐着嗓子在喊。诗歌美好的意境荡然无存。 看来教学计划要调整一下了,我耐着性子进行领读,一遍过去了,无多大改变,四遍五遍过去了,天哪!还是照旧。 得了,看来不能在课题上纠缠不清了,读文章吧,进入句子可能会有所改观吧。 指名请一自告奋勇的孩子起来读,不错,比齐读课题强多了。来,我们照着她的样子一起来读一下吧!学生拿起书来,乌拉乌拉的读起来。我的老天啊,都是什么呀!还不如读课题了。 难道就这么妥协了吗?不行!反正有的是时间。我干脆放弃了原来的教学计划,准备跟学生们的朗读进行对决。还没来得及做课件,我便把第一节歌词写在了黑板上,先范读,然后标上朗读记号,这回该好些了吧! 但事与愿违,整整两节课,学生的朗读情况起伏不定,一到齐读,还是回到了原地。我清楚,我遇到麻烦了。 这是,从隔壁传来了二班的朗读声。我倒!原来是一路货色,也是拖腔拖调,也是在扯着嗓子喊。隔壁班的老师可是年级组长,是从一年级跟上来的,看来,这才是他们真实的朗读水平啊!听惯了高年级朗读的耳朵,应该要适应这些声音了。 想到这里,我豁然开朗了。呵呵,我预设的要求太高了。 于是我说,大家读得非常好,大有进步。下面我们学习第二节…… 教学还算顺利。 (搜索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www.diyifanwen.com) 作文教学随笔 篇13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92 《海底世界》教学随笔 如何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学习的基本工具与语文教学有机融合起来,以提高学习效率,一直是我们第一线教师所探讨和研究的一个重大问题。通过上《海底世界》这堂课的尝试,我有以下两点收获: (一)有效地实现了学生、教师、课文与信息技术的四结合 传统教学过程主要是教师按照教案,按部就班讲解既定的教学内容的过程。教学内容是预设的,教学过程也是预设的。而在现在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情境中,教学过程则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提升情感、呈现多向互动的过程。 在这样一个网络环境下,抽象的事物具体了,静态的东西鲜活了。如在第4自然段鱼的教学中,由于生活经验和生活环境的局限,学生对海里奇异的鱼缺乏感性认识。以多媒体、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立即将学生引入一个全新的世界,一条条五颜六色的的鱼在眼前游动起来:有的全身布满彩色的条纹;有的头上长了一簇红缨;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了刺,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同时,学生与电脑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更将他们带入一个奇异的海底世界。美仑美奂的幻灯片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教师加以机智点拨,巧妙引导,再来品位“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一句,就水到渠成,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意义建构,提升了学生对西沙群岛的感情。 我体会到,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恰当地发挥信息技术的认知作用、激情作用,能促进生生、师生之间进行心的交流,从而使信息技术与课文内容形成一个具有生命力的整体。这种整合了的教学内容,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感情,从而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增进情感体验,并把课文中生动的语句化为自己的语言,这一切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可见,学生是“整合”过程中的关键因素。然而,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离不开教师的正确知道,所以,教师也是“整合”过程中的重要因素。我深深体会到,在网络环境下,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阅读教学,必须实现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学生、教师四个要素的有机结合。 (二)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 在网络环境下进行阅读教学,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借助多媒体,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对作者情感的体验以及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多媒体对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朗读指导,十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学生的朗读方式是多样的,有个别读,男女生分别读,全班读,还有配乐读,教师手势指导读等。学生在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下,朗读水平呈梯度提高,把文本内容,文本中的情感和价值观内化成自我的东西,产生了独特的情感体验。 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是2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能力。在鱼这一段,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将各种鱼呈现出来,鼓励学生抓住鱼的外形练习说话。最后,学生还利用电脑收集和积累了优美词句。这一切,都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比较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因而使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此外,教师们还指导学生利用校园网论坛发帖子,让学生在课后交流读后感,这是我们运用的既重文本、又超文本,既重课堂、又超课堂的教学策略的一个举措,是我们贯彻课改精神的又一收获。 转载 作文教学随笔 篇14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通过观察实物,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3、通过拼搭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让学生进行想象、猜测和推理进行探究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指导 1、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观察物体的感性经验,通过第一阶段的学习,已经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本单元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较为抽象的几何图形,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使学生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或两个及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2、只有在活动中,学生才能真正经历观察、想象、猜测、分析、推理等过程,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以发展。 课时安排 略 作文教学随笔 篇15《我多想去看看》是新课标实验教科书第一册中的一篇课文。本课是一首诗歌,用第一人称,以山村一个小孩子的口吻,通过“我”和妈妈的对话,讲自己非常想到遥远的北京城,去看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感情真挚,语言朴实。因此,在教学时,我紧扣“自主──探究──实践”进行设计,努力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积极探究中喷发出创新的火花,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的综合素质。 一、初读课文,自主学习 识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低年级要注意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旨在培养学生识字的兴趣,让学生愿识字,喜欢识字,逐步形成识字的动力,为自主识字,大量阅读打好基础。根据这种教学理念,我是这样引导学 生:在文中读字音,启发学生自己想办法记字形,如:“足”和“走”就可以用已学的“口”和“土”来进行识记;自己学笔顺,利用描红掌握字的整体框架,最后落实写入田字格。一步一步的实际,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始终以培养学生兴趣为前提,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宗旨。 二、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现在《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根据这一理念,我是这样来开展教学的:首先采用四人小组合作,研读:”我“是谁?他想去看什么?突破难点,理解”壮观“及”心愿“一词,然后,探究为什么要去看看?练习”我会读“中的句子,最后,”我“会怎么说?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组长找几个能读的来读一读。 三、背诵课文,进行实践 1、谁能有感情地来背一背课文? 2、教唱《我爱北京天安门》。 3、自由实践: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北京风光的图片,请去过北京的学生当小导游,接受北京美丽的风光,也可用我”我想________“说或写上几句话。 语文教学提倡”做、说、写“相结合,这是大教育家陶行知的理念。语文教学中,人文性是第一位的,应立足与生活,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 作文教学随笔 篇16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 | by: 金玉珍 ] 《学棋》讲了两个学生向围棋能手“秋”学下棋,一个专心致志,一个心不在焉,所学结果截然不同,告诉人们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的道理。针对我班一些调皮的学生学习不认真的现象,我在教学课文的重点第二自然段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比较两个学生学棋时的不同表现,从而理解课文所要告之的道理。 师:同样是秋的学生,为什么一个成为出色的棋手,而另一个的棋艺一直没有多大长进呢?答案就在第二自然段。请小朋友自己轻声读第二自然段,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自由读课文。 生:老师,我发现那个成为出色的棋手学棋的时候非常认真。 师:你真会读书。你是从哪些词语感受到他学棋非常认真呢? 生:他学棋的时候一边听一边看,不懂的还主动问老师。 师:是的。“听”、“看”、“问”这些动作都可以看出那个学棋的人非常认真。课文中用了哪个词语? 生(全班):专心致志。 师:在我们生活中或者学习中哪些人做事也是专心致志的? 生:星期天,我爸爸在房间里看书,我走进房间他都没有发现。我觉得他看书的时候是专心致志的。 生:我们班的小朋友上课时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老师,还积极发言这也是专心致志。 …… 生:那个没有一直没有长进的学生他学棋的时候不专心。 生:他三心二意。他一开始听老师讲的,一会儿就想其他事情了。 生:老师提醒了他,他还是不认真。 师:对这个学生你喜欢他吗?你想对他说什么呢? ……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学生能抓住课文的要点并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课文的难点,从而真正掌握了课文的内涵。整堂课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他们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快乐地学习。 作文教学随笔 篇17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23 | by: 金玉珍 ] www.diyifanwen.com www.diyifanwen.com www.diyifanwen.com 《问银河》是一首散文诗歌,描写了少年儿童在天气晴朗的夜晚,仰望银河所引发的许多绚丽的遐想,反映了孩子们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和志向。文中语言流畅,童趣性强,琅琅上口,还配有精美的插图,能帮助学生读懂课文,进入诗的意境。因而本文采取读与说结合的学法,让学生读出对大自然的好奇、探究心理。另外,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模仿课文的表达方式再发问,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www.diyifanwen.com www.diyifanwen.com www.diyifanwen.com 师:现在,小朋友的脑子里一定有很多问题要问银河,你们能学着小作者的样子问一问吗? 生:银河呀,在你清澈的河水里有威风的龙虾吗?有两只大钳的螃蟹吗? 生:银河呀,在你一望无边的河面上是不是开满了美丽的荷花吗?小蜻蜓在上面玩耍吗? 师:哎呀,这么美丽的银河如果真有这些活泼的小动物的话那一定更加迷人。 生:银河呀,在你的河底也有潜水艇吗? 生:银河呀,在你无边无际的河面上也有快速行驶的快艇吗?也有快乐的鸟儿在上空自由地飞呢? ……www.diyifanwen.com www.diyifanwen.com www.diyifanwen.com 师:小朋友都是一位聪明的诗人。看来大家对宇宙充满了好奇,现在我们就应该好好学习,等将来掌握了科学知识,就去探索宇宙的奥秘,好吗?www.diyifanwen.com www.diyifanwen.com www.diyifanwen.com 生(齐生):好。www.diyifanwen.com www.diyifanwen.com www.diyifanwen.com 通过让学生学做一回小诗人,不仅培养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而且激发了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www.diyifanwen.com www.diyifanwen.com www.diyifanwen.com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