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
范文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精选12篇)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使用关联词语说话,让自己的语言更加有条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晏子语言的艺术;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晏子的思想品质;

  4、感悟尊重来自自身实力、来自国家实力、来自对别人的尊重。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晏子语言的艺术

  教学难点:感悟尊重来自自身实力、来自国家实力、来自对别人的尊重。

  教学过程:课前谈话,隐含主题

  师:老师想送你们一个礼物。送什么呢?就送你们四个字吧。(出示匾)指名读,齐读——规圆矩方

  师:“矩”字和我们写的有什么不一样么?这个书法家写这个字肯定不是错字,他为什么要在这个字上加一点?

  有一句古语,叫做“外圆内方”,外圆——规圆,内方——矩方。那就是说,“矩方”指的是规矩对自己多一点,对自己更加要严格要求,要强调自己的真才实学;对外要尊重礼节,所以堪称这个人做人能做到规圆矩方。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晏子使楚》。

  二、回顾内容,找出中心句:

  1:晏子作为使节出使楚国,按理,双方一定要做到讲规矩,做到互相尊重。晏子得到尊重了么?

  2:能不能用最简练的语言说说在哪些事情上晏子没有得到尊重?

  3:但是,不管怎样,最后的结果——(生: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4:把这句话画下来。这就是晏子使楚的最终结局了,再大声地读一读这句话。(生:齐读。)

  5:那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的什么呢?一起说——(生:口才。)

  三、体会晏子能言善辩的才能和语言的巧妙

  过度:在三个故事里晏子都说了什么?放开声音读一读,然后讲一讲,看看晏子说的话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生默读)

  交流故事1:

  生读——

  师:(出示幻灯片)我们来分析一下晏子说的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如果晏子不采用书上的这种方式,采用最直接的方式,好不好,为什么?

  如果楚王听了会怎样想?

  晏子的反驳真是——巧妙!

  交流故事2:

  第一次与楚王对话

  师:(出示古文)这是古文中晏子的话,谁来读?

  师:后人在晏子说的这个简短的一句话里面找出了三个成语——

  师:我们来对号入座,“张袂成阴”的意思是——……

  师:他不光是语言简练,还用了什么方法说出来的?(比喻、张的手法。)

  师:你说哪个国家,袖子举起来就能成一片云?但晏子就用这个方法一说,怎么着?就让楚王觉得晏子他们国家的人真的十分多了。

  第二次与楚王对话

  师:我们仔细看,在这段话中,用了一个词语——所以。既然有“所以”,就必然会有“因为”。请你把“因为”送进去。

  师:这样一说我们就明白了,这晏子可真会说话,用了两个前提,最后结尾,所以就派我到这来了。你瞧瞧这个晏子,如果用了两个“因为”,就重复了,于是就干脆不用了。(出示幻灯片)分析这句话。

  交流故事3:

  师:(出示幻灯片)分析这句话。这叫类比推理,后人把晏子的话当成典故,就是老师让大家背过的:——

  师:刚才我们读了这么多晏子的话,请同学们总评晏子的口才给了你们什么样的印象?(“一人之辨,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师:我们不妨一起来夸夸晏子的口才,那真叫——

  师:所以课文的结尾才肯定地说:“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四、体会晏子的智慧、爱国情感

  体会“看了看”

  师:我想“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的原因肯定不单单是因为晏子能言善辩的口才。那么,晏子还有什么使楚王不敢不尊重呢?——智慧。

  晏子真正的智慧在哪呢?好,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晏子说的这些话。(看大屏幕。)注意看,晏子是怎么说的这句话?(幻灯片)

  “看了看”。

  师:如果你是身材矮小的晏子,楚王这样对你,你肯定会怎么想,怎么做?(愤怒、大骂)

  师:晏子愤怒了么?(生:没有。)

  师:晏子会怎样想?

  感到受辱,非常愤怒。但晏子知道作为一个外交官,要代表一个国家的尊严,如果他愤怒,会让楚国人笑他没涵养。如果他真的钻过去,楚王就会认为齐国人非常懦弱,可以侵犯。

  师:同学们想了这么多,再思考一下,课文中为什么晏子是“看了看说”,而不是“想了想说”?

  师:这晏子想也不用想,一看,就计上心头,说出下面的话——生读:——

  师:就这样一个“看了看”,晏子发现,这不仅仅是对我个人的侮辱,也是对我国家的侮辱。所以这个“看了看”,你可以看出晏子的什么样的人格魅力?(生:爱国精神。)(冷静)(有胆识、有勇气)

  师:还理直气壮。你看,就是这个“看了看”,让我们看到小个子晏子背后藏着的是大智慧。所以从这“看了看”之后他说的这句话,我们才能感觉到这句话的分量和底气。不信,你读读看——(放开声音,自己读自己的)

  体会“严肃”

  过渡:咱们就在这“看了看”里读出了这些门道。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看看晏子的那些话是怎么说的?你一边读,一边划,抓住那些关键的地方,体会体会,同桌之间交流交流,一会儿,我们再请你讲讲这些话,你又有什么样的发现?生进行自由讨论。

  生读——:“严肃”体现出晏子的认真。

  师:第二个故事中晏子不只说了一次,还说了两次,对吧,我们围绕这个故事继续聊聊!你还有哪些发现?

  体会“拱了拱手”,“故意笑了笑”

  师:楚王一次次地发话,晏子却不慌不忙,我还要琢磨琢磨拱拱手,这句话里还有个“敝国有个规矩”,不光我讲规矩,我国也有规矩,规圆矩方!还有,这句话说完还有哪!——说着他故意笑了笑。(幻灯片)

  师:晏子不但装着为难的样子,拱了拱手,还故意笑了笑,他笑什么?

  师:我们齐国,才貌双全、文武双全的人张袂成阴、挥汗如雨、比肩继踵。我最不中用,要个头没个头,要长相没长相,要才能美才能。但是,我们国家有个规矩,就派我这样的到你们这样的国家来,所以我就故意笑了笑,我就这样,怎么着?这种笑是一种什么样的笑?——戏笑、耍笑

  师:自嘲我承认我个子矮,我承认我形象不成,只是因为我们国家的规矩让我到这儿来的。同学们,大胆地想象这个笑了笑,晏子的表情会是什么样的笑?——无奈,是种苦笑。

  是真正的苦笑还是装出来的?——

  你苦笑一下(带苦笑读)——

  得意的笑。(得意地读)——

  有点讥笑、嘲笑,(嘲笑地读)——

  师:晏子,他笑里究竟是藏的是什么!——智慧

  师:那叫智慧。就是这故意地笑一笑,笑出了自信,笑出了幽默,笑出了潇洒!

  师:所以这样的笑还让那楚王只好——生:陪着笑

  体会“面不改色”

  师:就是这笑一笑,滋味真丰富阿!继续交流,第三部分,发现什么?(学生看书)

  生1:哪知晏子面不改色,——

  师:好,请你把刚才的成语再说一遍。生:面不改色。

  晏子知道楚王的用意吗?晏子会怎样想?

  师:就着他的话我想追问几句,他不改的是什么?

  师:不改的是他的冷静,不改的是他的勇气,正气,骨气。所以说,晏子,至始至终都没有改,晏子还是原来的晏子,晏子还是原来的那副尊——严!晏子还是那小个子的他,后面透着那强大的力量。晏子什么都没改,谁改了?——楚王。

  师:第一次楚王让人钻狗洞,最后只好——;第二次——陪着笑;第三次——赔不是。

  师:你瞧瞧这楚王,送几句歇后语——

  (出示: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师:这楚王最后的结局是,读吧。生:楚王听了,只好赔不是,说:

  师:试试看,想象楚王当时的表情,他是怎样说话的。

  ——楚王叹了口气,唉,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让大夫取笑了。

  ——楚王难为情地说:

  师:你们看看,这一国之君,在大庭广众面前啊,给晏子赔不是,落到这种地步的原因是什么?(尊重别人,别人才能尊重你。只有你留住了自己的尊严和别人的尊严,才能得到更多人的尊重。)

  师:再来看楚王,那是从骨子到外,没办法的办法,最后就是——生: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师:那是从心往外的,这就是——尊重。

  五、感悟:个人实力(口才、智慧、礼貌)是赢得尊重的内在原因

  师: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的究竟是什么?仅仅是口才?——(齐):智慧!

  师:还体现在有理有节,对外的他有一种道德的智慧——规圆。还有通过刚才我们体会的看了看笑了笑,从他的面不改色真正体会到他话的分量,那就叫真正的有理有据。它既有外在的,又有内在的,送给他一个词,那就叫——规圆矩方。所以再读——生(齐):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师:所以这里对晏子使楚做了个成功的评价——(齐)晏子在这次外交活动中,所表现的智慧赢得了楚国的尊重。

  师:晏子凭着他个人的智慧赢得了楚国的尊重。我们明白了,个人要想获得尊重,需要的的的确确从外到内有真正的智慧,那就叫真才实学。“实”代表什么?——生:实力。

  师:换句话说,尊严来自实力,所以他赢得了尊重。

  六、感悟:国家实力是获得尊重的外在原因

  还记得《狼和小羊》这个故事么?这是我们二年级学的,今天我们把狼和小羊放在《晏子使楚》中,狼指谁?小羊指谁?这小羊也像晏子那样,他和狼对话时也做到了……生:有理有据、有理有节。

  师:这小羊多有智慧,多么不卑不亢阿,说实在的也做到了规圆矩方,怎么就?

  师:这时候的智慧就显得……生:微不足道.

  师:那么,晏子怎么就赢得了楚王的尊重呢?回到课文,看课文的第一句话,放开声音读——春秋末期……

  师:你发现了没有,原来国家获得尊重,不仅仅是因为晏子的一个人的智慧,不仅仅是他这一次外交,是这个国家有……生:实力!

  师:我们明白了,一个国家获得尊重和一个人获得尊重是一个理儿啊!那就是既要有外在的智慧,讲究外交艺术,外交道德,讲究规圆,有自己的气节,更重要的是也要有内在的实力。

  七、感悟:尊重自己,尊重别人,才能赢得更多人的尊重

  但是,请同学们再看这句话,读——楚国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师:你说这课文的最后一句话真奇怪,明明晏子不是代表齐国去了吗?按理应该是楚王不敢不尊重齐国了,怎么,人家楚王说的是尊重晏子的这个人呢?

  师:晏子不一定就代表了齐国所有的人…..

  师:总之,我首要的是,尊重晏子这个人。我才能谈到这个国家。

  师:如果我们每个人,努力做一个有尊严的人,才能谈到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团队,我们的——国家的——尊严!

  师:然而,尊重不是单方面的,而是互相的。如果你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那么,你一定会受到别人的欢迎和尊重。

  结束语:

  虽然今天我们再也不写“矩”字的点了,但这个“矩”字的点,已经悄悄地点在了我们的心里。同学们,无论将来学习环境如何变幻,生活环境如变幻,不变的就是——“规圆矩方”。我们首先要具备外在的道德智慧,和内在的真正的实力。这正是老师送这四字的真正目的。

  请同学们牢记:做人要做到“规圆矩方”!——下课!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字,认识“侮辱、规矩、笑嘻嘻、大臣、柑橘”等词语。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3、通过对课文的学习,理解晏子的智慧,知道他是怎样维护齐国尊严的。

  4、通过交流、讨论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

  教学重点:

  1、了解楚王三次是怎样侮辱晏子,晏子是怎样反驳的,理解句子中含着的意思,体会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以及维护齐国尊严的思想品质。

  2、理清文章叙述顺序,学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描写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交流、讨论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演示、视频短片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良好的应变能力往往可以使你处在有利的位置上,今天老师带了两个问题想考考大家的口才和应变能力,你们敢接受挑战吗?(出示问题:1、德国大诗人海涅是犹太人,常常遭到无端攻击。有一次晚会上,一个旅行家对他说:“我发现了一个小岛,这个岛上竟然没有犹太人和驴子!”你知道海涅是怎么回答的吗?2、一天,德国大诗人歌德在公园散步,在一条狭窄的小路上遇到了一位反对他的批评家,这位傲慢的批评家说:“你知道吗?我这个人从来不给傻瓜让路。”你知道歌德是怎么反驳的吗?)

  师:海涅和歌德都很巧妙地回答了对方所提出的刁难,在我国的春秋战国时代,也有一位非常能言善辩的人,他是谁呢?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晏子使楚》这篇课文。(板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讲解课题:

  ①、晏子是春秋时齐国大夫,关于晏子,你知道多少呢?

  ②、讲解“使”、“楚”,简介当时的历史背景。

  ③齐读课题,你从课题中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想了解的?

  2、师:同学们的求知欲还真强,接下来就请你们以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在文中找找你想要了解的资料,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在读课文的时候要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你认为容易读错的地方多读几遍。

  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3、检查预习情况,进行生字教学:

  师:同学们读得都很认真,老师要检验一下同学们生字词是不是都掌握了?

  ①、(出示生字词)谁愿意当小老师领着同学们把这些词语读准确?

  ②、理解词语意思;

  ③、交流易错字(生说,师补充)

  4、师:这些生字词同学们都掌握得很不错,看来大家课前的预习工作都做得很充分!接下来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生:读课文;自由发言。(相机板书)

  5、师: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来写,你知道课文的哪一部分是讲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吗?

  生:(回答问题,师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概括起因、经过、结果)

  三、细读课文,思考领悟。

  师:正如同学们说的那样,晏子凭借自己的机智赢得了楚王的尊重。课文是怎样写晏子使楚的呢,我们现在一起来学习课文。

  1、学习课文一、二自然段:

  ①指名读一、二自然段

  ②、区别“大(dà)夫”与“大(dài)夫”(前者指古代官职的名称,后者指医生。)

  ③、一、二自然段讲的是事情的起因,具体交代了什么?(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春秋末期、楚国境内、楚王和晏子)

  2、学习第三自然段:

  师:齐国派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仗着国势强盛,想趁机侮辱晏子,显显楚国的威风。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晏子又是怎样反驳的呢?课文的3—5自然段向我们详细讲述了晏子三次智斗楚王的故事,我们先来学习第一个故事。

  ①、同桌之间(一个扮演晏子一个读旁白)互读课文第3自然段,思考并交流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在文中画出晏子应对的语句。

  ②、指名回答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晏子是怎么应对的?

  ③、出示晏子的话,指名读;晏子的这句话有什么隐藏的含义吗?谁找出来了?

  ④、师:也就是说晏子钻狗洞的前提是——楚王承认楚国是狗国,楚王是狗王。晏子的意思是说,你们这儿分明是个狗洞,我访问狗国才钻狗洞,我要是从这里进去,你们楚国就是个狗国。可是,晏子为什么不这样说呢?

  生:晏子是齐国的使者,表面上还要尊重楚国;晏子不能刚到楚国就激怒楚王,那就进不了楚国了……

  师:晏子与楚王第一回合的较量结果是怎样的呢?你们觉得晏子的口才怎样?有谁想来读读这段话?

  3、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觉得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师:《晏子使楚》这篇课文讲述了晏子在出使楚国的过程中,晏子三次智斗楚王的故事,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个故事,谁来回忆一下还没见面时,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晏子又是怎么应对的?

  二、细读课文,思考领悟。

  1、学习第四自然段:

  师:堂堂的一国之君楚王还没有和晏子见面,就已经败下阵来,又岂能善罢甘休呢?

  ①、晏子见了楚王,楚王又想了什么办法来侮辱他?

  ②、从“楚王见到了晏子,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从这句话中你听出了什么?

  ③、这里的“人”指的是?(指的是能人/人才/仪表堂堂的人)

  你能模仿楚王当时的语气读一读这句话吗?(读出不屑的语气)

  ④、楚王侮辱齐国没人才,晏子是怎样回答的? 齐读这几句话,指名回答你读懂了什么?

  ⑤、你能用三个成语来概括一下形容人多的几个句子吗?

  晏子夸耀齐国的都城人口众多,巧妙地转换了概念,把楚王说的“能人,人才”换成了普通老百姓,借机赞扬了齐国。

  ⑥、出示晏子的话:“您这一问,我实在不好回答。说谎吧,怕犯了欺君之罪;说实话吧,又怕大王生气。”指名回答晏子为什么要先说这句话。(这样其实是设了个陷阱,为下面间接贬低楚国做铺垫。这样楚王就没理由治晏子的不敬之罪了。)

  ⑦、那他又是怎样解释齐国派自己出使楚国的原因的呢?晏子的言外之意是要说什么?

  ⑧、面对晏子的应对,楚王只好怎么样啊?

  不愧是出色的外交家啊,一张巧嘴就维护了国家的尊严,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一起欣赏、体会一下晏子的聪明才智。(一、二组读楚王,三、四组读晏子)

  2、学习第五自然段

  过渡:课文讲了晏子三次智斗楚王,第三斗是怎么样的呢?请你们快速阅读第五自然段。思考:在宴席上楚王是怎样取笑晏子?晏子又是怎样取笑楚王的?(指名回答)

  ①、指名回答上述两个问题;

  ②、晏子举了“南橘北枳”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这里的两个“水土”意思一样吗?

  ③、这里,晏子用打比方的方法,含蓄地指出了楚国的社会风气不好,他的机智真是令人佩服啊!让我们来演绎一下他的精彩辩言吧。(分角色朗读该段)

  3、小结三个故事,填写表格;

  4、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在晏子三次灵活的、机智的反驳下,最终的结果怎么样?

  ①、出示该段,生齐读;

  ②、“不敢不尊重”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换种说法可以怎么说?

  ③、与陈述句进行对比,理解双重否定句加强语气的作用。

  三、观看影片(5分钟左右),总结全文。

  1、师:晏子不辱使命,成功出使楚国,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当时的精彩画面。(播放影片);

  2、生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说说晏子获胜的法宝是什么?

  (①、才智过人,有善辩的口才;②、他爱国,所以促使他一次又一次维护了祖国的尊严;③、正义在晏子一方,邪不压正)

  师:你们说得都很好,晏子的确才智超群,现在你们知道为什么称他为晏子的原因了吧!

  3、师:晏子成功使楚,齐王决定重赏他,于是需要拟一份诏书,对晏子作一个全面、客观地评价,你能帮助齐王完成这一工作吗?(聪明才智/维护齐国尊严/出色的外交家/能言善辩/机智灵活/沉着冷静……)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本课8个生字,会认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严肃、押着、赔不是、淮南、犯罪、得意洋洋、安居乐业。

  2、 教学思考、解决问题:抓住晏子三斗楚王时据理力争的言行,体会“侮辱”和“尊重”两个词语的含义;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围绕中心,抓住主要内容,复述课文、表演课本剧。

  3、 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故事内容,了解晏子的聪明机智以及维护齐国尊严的凛然气节,对学生进行维护祖国尊严的教育。

  二、教材分析

  《晏子使楚》是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尊严”为主题的课例,记叙了春秋时期晏子出使楚国,凭借自己的机智和辩才维护个人和国家的尊严,不辱使命的故事。尊严,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人的基本要素。为了人的尊严,我们要学会自尊和尊人。从人的尊严还可以扩展为国家的尊严、民族的尊严、信仰的尊严等。尊严,不是建立在别人的屈辱上,而是建立在自尊和尊人的基础上,建立在人与人平等的基础上。

  三、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地处农村,是一所普通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来自十几个不同的自然村,大部分学生的家庭条件比较优越,但有些家长常年在外打工,对孩子的学习关心不够。近四年的语文学习,使学生的阅读已有较高的水平,可以独立对文章进行阅读,只是在分析理解能力上有些欠缺,有待于老师的点拨与指导。

  四、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尊严,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做人的基本要素。我们不但要维护个人的尊严,更要处处维护祖国的尊严。在春秋末期,齐国的政治家、外交家晏子就是维护祖国尊严的典型人物。今天,我们来学习《晏子使楚》。(板书课题,指导“晏”字书写,引导学生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整体把握

  1、展示课前搜集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了解时代背景,人物关系。

  2、读文识字、认读词语,理清课文思路,相机进行生字的书写指导。

  3、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围绕课题“晏子使楚”自设问题阅读课文。

  (三)、深入探究,思考领悟

  抓住“侮辱”和“尊重”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课文,体会这两个词语的含义。

  师: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是怎样侮辱晏子的?晏子是怎样对待的?

  生:自由默读课文,划出有关词语和句子(包括语言、神态、动作等)

  生:分小组学习,边读课文边体会晏子是怎样对待楚王的侮辱的。

  师:指名读楚王三次侮辱晏子的过程(课文的3――5自然段)

  师生交流:重点体会晏子的语言及神态动作。

  生:有感情地朗读,根据晏子和楚王神态、动作的变化,读出不同的语气。

  师:根据学生的朗读水平相机进行范读指导。(提示:读书要和说话一样自然,要注意停顿)

  生:小组内分角色练习读(角色分配:楚王、晏子、读者、武士等)

  生:小组展示分角色朗读,全班评价,选出朗读水平较高的小组再次分角色朗读,体会楚王和晏子不同的语气。

  师指导讨论:1、楚王三次的做法一样吗?一个大国的国王居然败在晏子的手下,不得已向晏子道歉,并说出心里话,由此可以看出什么?

  2、晏子毫不示弱,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一次次战胜了楚王是为什么?

  生:通过讨论,理解“侮辱”和“尊重”的含义。

  师:指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复述晏子是怎样与楚王交锋的?

  生:自由选择角色,进行《晏子使楚》的课本剧表演练习。

  生:展示课本剧的表演(教师加入其中,扮演其中的角色)

  (四)、迁移延伸

  联系现实思考晏子的这种精神在今天有何重要意义?给予我们每个人怎样的启迪?我们应该怎样维护祖国的尊严呢?

  (五)、板书设计

  晏子使楚

  侮辱

  楚王 晏子

  (仗势欺人) 回击 (聪明机智)

  尊重

  五、教学反思

  1、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是: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重点体会晏子和楚王的不同语言、神态、动作,通过自由读、指名读、教师范读、分角色朗读及表演课本剧等多种朗读方式,培养学生读中感悟的良好阅读习惯。

  2、不足之处是: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只是注重个人的感受及熟练程度,没有顾及与其他同学之间的交流,缺乏同学间的互助与互评。

  六、案例点评

  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到维护祖国尊严的重要性;在读书中感悟到楚王的仗势欺人和晏子的聪明机智。学生在读书活动中,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积极参与到小组学习中去,并获得了良好的情感体验。教师注重指导学生的朗读技巧,从朗读语气的抑扬顿挫到情感发挥,教师都点滴不漏,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 篇4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自学生字词。认识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3、给课文分段,并学习第一段和第三段,知道楚王对晏子态度的变化,留下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转变的疑问。

  〖教学重难点〗学习第一段和第三段,知道楚王对晏子态度的变化,留下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转变的疑问。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师板书晏子,介绍晏子:春秋时期齐国人,姓晏,名婴,字仲平。齐国的国相,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才智超人,好学善辩。晏子是人们对他的尊称。

  师再板书:使楚 指名说说使楚的意思。(出使楚国)

  师导入:晏子出使楚国会发生什么样的事呢?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带拼音的字,正音:“大夫”读(dà fu)不读(dài fu)。

  2、读词语,并读这个词语所在的句子。

  3、提出不懂的问题。

  4、听写词语。

  5、默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给课文分段

  1、自由给课文分段。

  2、交流分段方法。

  3、统一分段:

  第一段(第1、2自然段)。

  第二段(第3、4、5自然段)。

  第三段(第7自然段)。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第三段

  1、自由读。

  2、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或者说说你的疑问等等。

  3、学生交流:

  重点:楚王想趁机侮辱晏子,显显楚国的威风,后来,楚王却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疑问:为什么楚王的态度会发生这么大的改变?

  五、作业

  完成作业本上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研读课文第二段,理解句子中含着的意义。

  2、感受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驳倒楚王的三次侮辱,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教学重点〗

  理解句子中含着的意义。

  〖教学难点〗

  用逻辑思维的方法来理解句子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师:上节课学习后我们有一个疑问,谁再来说说。

  为什么楚王的态度会发生这么大的改变?从想趁机侮辱晏子,显显楚国的威风到最后向晏子不是,而且从此不敢不尊重晏子了呢?

  二、明白交锋的次数

  1、自由读课文,楚王这种态度上的变化,主要是通过晏子与楚王进行了几次较量?找出相应的自然段。

  2、交流:三次。

  三、明确楚王每次的态度变化

  1、默读课文,边读边圈划出楚王每次与晏子较量前后的态度变化

  2、交流:

  几次楚王的态度变化:

  第一次:想趁机侮辱晏子,显显楚国的威风──只好迎接。

  第二次:瞅了一眼,冷笑──只好陪着笑。

  第三次:笑嘻嘻──赔不是。

  四、学习晏子的聪明之处

  楚国使了什么招数来侮辱晏子以及他的国家──齐国的?晏子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才每次都让楚王有这么大的态度变化呢?

  自学,边读边圈点。

  交流:

  1、学习第一次:

  ⑴ 晏子出使楚国,楚王没有以礼相待,而给他开了一个5尺来高的洞,来侮辱晏子长得矮小。

  ⑵ 晏子说:“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我要是访问‘狗国’,当然得钻狗洞。”

  理解晏子话里含着的意思:我要是访问‘狗国’,当然得钻狗洞。我如果钻了这个狗洞进去,那么你们楚国就是狗国。

  朗读训练,先说说晏子会用怎么样的口气来说这句话的:镇定,突出“狗国”和“当然”的语气才能让话中的含义更明显。

  ⑶ 楚王理解了晏子话里含着的意思,所以只好开城门,把晏子迎接进去。从“只好”看出楚王很无奈。

  2、学习第二次:

  ⑴ 楚王开始的态度:

  瞅了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

  ⑵ 两处可以看出楚王对晏子十分轻蔑。借机在讽刺晏子无能,企图以此来侮辱齐国没有人才。

  ⑶ 晏子的聪明反驳:

  晏子严肃地回答:“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都把袖子举起来,就连成一片云;大伙儿都甩一把汗,就像下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擦肩,脚碰脚。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

  晏子拱了拱手说:“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的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的人去。我最不中用,就派到这儿来了。”说着他故意笑了笑。

  晏子说自己最不中用,那么按照齐国的规矩,最不中用的人要派到最下等的国家的。言下之意是说楚国是个最下等的国家。

  说完还故意笑了笑,说明他机智勇敢。

  (勇敢:面对是楚国的大王居然说楚国是最下等的国家。机智:他知道楚王不能拿他怎么样,因为之前用计让楚国答应:实话实说,不生气的。)

  感情朗读:

  晏子的话:镇定自若,强调哪些词才能让话中的话更明显:上等──上等──下等──下等──最不中用──这儿。

  ⑷ 楚王态度的改变:只好陪着笑。

  可以看出楚王再一次的无奈,结果无疑又是楚王输了。

  3、学习第三次:

  ⑴ 楚王的态度:

  齐国人在楚国做强盗,楚王想趁机侮辱齐国人没有出息,尽干些偷盗的事,使晏子难堪,所以他“笑嘻嘻”的。以为这又是一次让晏子丢脸的好机会。

  ⑵ 晏子面不改色,站起来说:“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这种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一到楚国,就做起强盗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用推理的方法理解,齐国人一到楚国,就做起强盗来了,用柑橘的道理说楚国的社会风气不好,社会环境不好。

  朗读训练:晏子要说得头头是道的样子。强调:只能──同样的道理──水土不同来让讽刺的意思更加明确。

  ⑶ 楚王的态度是:只好赔不是说:“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倒让大夫取笑了。”

  “只好”又一次地看出楚王又一次输了。但这一次态度有了明显的改变,称晏子为“大夫”了。

  ⑷ 师引读,从那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五、总结

  夸夸晏子,用你学过的词语、成语或者加上语气词来夸夸晏子。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 篇5

  【学习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学习生字“晏”,理解“出使、侮辱、强盛”等词语。

  2、结合人物个性化的语言,理解人物形象。

  3、结合课文内容,学习晏子机智勇敢、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重难点】

  1、结合课文内容,学习晏子机智勇敢、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2、结合人物个性化的语言,理解人物形象。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语:

  大家都知道这样一个故事:一次,德国大诗人歌德和一位尖刻的批评家狭路相逢,两人面对面站着,批评家说:“我从来不给傻子让路。”歌德赶紧让到一边,微笑着说:“我恰好相反。”可见巧妙的语言能让人转败为胜,由被动走向主动。今天我们来学习《晏子使楚》。

  这篇课文,请大家仔细品味晏子过人的智慧、犀利的语言。

  2、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晏子,并讲述有关他的故事。教师视学生介绍情况,作适当补充。

  二、朗读课文,培养语感能力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做到读准字音,特别是对话部分要读出节奏。

  2、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要求读出人物的语气。

  三、理解大意,培养自读能力

  1、学生独立学习,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不懂的地方做记号。)

  2、教师巡视,作好个别辅导。

  3、学生合作学习,先四人小组质疑、释疑,然后全班交流。

  4、教师出示投影,帮助学生突破、积累重点词句。

  四、复述课文,加深理解

  1、教师提出复述要求(鼓励创造性复述)。

  2、学生自由复述。

  3、小组推荐交流,小组互评。

  五、课后学习

  1、识记文中字的读音和释义。

  2、把文中的故事讲给家长听。

  第二课时

  一、学生朗读,再次感知课文内容

  老师:同学们,想知道老师问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吗?

  孩子们:想。

  老师:老师的第一个问题是──你们读了这篇课文,心里觉得痛快不痛快?

  大多数孩子:痛快。

  老师:跟老师讲讲为什么痛快好吗?

  孩子们:……

  老师:想知道老师问的第二个问题是什么吗?你们读了这篇课文,心里觉得佩服不佩服?

  孩子们:……

  老师:跟老师讲讲为什么佩服好吗?

  孩子们:……

  老师:准备好了回答老师的第三个问题了吗?第三个问题是你们读了这篇课文,心里觉得气愤不气愤?

  孩子们:……

  老师:why?

  孩子们:……

  老师:老师的第四个问题是,读了课文后你们还有哪些地方觉得奇怪的?──-

  (实际上就是还有什么地方不懂?)

  孩子们:……

  二、合作学习,探究理解

  1、教师设疑导学投影下列思考、讨论题:

  ⑴ 晏子在楚国严辞反击楚王的目的是什么?

  (设计该题的目的是:让学生领会晏子维护祖国尊严的爱国情怀。)

  ⑵ 如果你是晏子,当时你会用什么话来回答楚王?比较一下,你的回答和晏子的回答,哪一种好?为什么?

  (设计该题的目的是:体会晏子思维的敏捷,回答的巧妙,并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⑶ 晏子是个什么样的人?你喜欢吗?说说理由。

  (设计该题的目的是:让学生结合文中人物个性化的语言,理解人物形象。)

  2、学生思考,四人小组讨论。  3、教师组织交流归纳。

  三、语文活动──“晏子模仿秀”

  1、学生上台分角色表演。

  2、师生点评(以鼓励为主)。

  四、课后学习

  1、背诵课文。

  2、收集晏子的其他故事或其他古代外交家机智善辩的故事,讲给同学、老师、家长听。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 篇6

  【教材分析】

  《晏子使楚》是山东教育出版社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语言的艺术”专题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由“进城门”、“见楚王”、“赴酒席”三个小故事组成。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故事盛赞了晏子身上表现出来的凛然正气、爱国情怀和他高超的语言艺术。课文人物对话较多,以人物对话来塑造形象,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突出特点。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开头写楚王想侮辱晏子,是故事的起因;接着写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机智对答。这是事情的经过;结尾写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这是故事的结果。首尾照应,思路清晰,行文紧凑,结构严谨。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量的词语积累,但对于语言的艺术了解甚少。文中人物故事选自古代富有哲理意味、启迪人生智慧的《晏子春秋》,是学生喜欢阅读的文本。在语文学习中,学生们基本具备了在阅读中抓住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和联系上下文积累理解词句的能力。但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的能力还有所欠缺,需要在课文学习中加强练习和培养。

  【教学目标】

  1.会写13个生字“侮、辱、矮、谎、敝、矩、囚、盗、嘻、臣、橘、贼、赔”,会认10个生字“侮、瞅、敝、矩、囚、盗、臣、柑、贼、赔”。能正确读写“侮辱、威风、矮小、冷笑、为难、规矩、招待、囚犯、出息、大臣、盗贼、取消、笑嘻嘻、赔不是、实话实说、面不改色、安居乐业”。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从晏子的语言中体会晏子能言善辩的才能和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学习怎样写批注。

  【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朗读体会晏子语言的巧妙,并从他机智的回答中体会人物特点。

  【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理解课题,导入新课。

  1、课前板书好课题。师生交流“晏子”其资料。教师补充“子”在古代的含义。学生说说古代名字中有“子”字的有学问的人。

  2、补充完整课题。快速默读课文前2自然段,找出最能解释课题的一句话。(齐王派大夫晏子去访问楚国。)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训练学生们课前搜集资料的能力,培养语文学习能力,丰富学生语文素养,拓宽知识面。并训练学生预习善于捕捉文中有价值的信息的能力。】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一)检查生字词。

  (一类词)侮辱矮小撒谎敝国规矩囚犯盗贼大臣柑橘

  (二类词)瞅了瞅赔不是赔礼得意扬扬面不改色

  (多音字)大夫不中用

  (二)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思考:

  1、课文讲了哪三件事?用三个字的小标题概括。

  2、整个事情的原因是什么?

  3、晏子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汇报反馈,老师相机板书:进城门见楚王赴酒宴侮辱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检查学生课前预习的效果,以提高高年级学生课前预习的效果,提高教学起点的预设,提高学生们的自学能力。】

  三、精读课文,研读晏子

  1、默读3、4、5自然段,用标出晏子说的话,细细读读,看从中能体会出什么,在文字旁边空白处简单写一写。

  学生默读,老师巡视。

  2、全班交流。(预设:指导学生按照3——5的顺序逐段交流。)

  ⑴“进城门”

  生读:晏子看了看,对接待的人说:“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该生读自己的批注,谈理解。

  ①完成练习:

  a、访问正常的国家开城门,访问狗国钻狗洞。

  b、因为楚王让我钻狗洞,所以楚国是。

  小结:这叫推理,晏子用推理的方式委婉地指出:如果让他钻洞,楚国就是狗国。师板书:推理狗国晏子为什么不直接说楚国是狗国?

  ②想象晏子当时心情会怎样的说这番话?请选择合适的提示语,带着感情读这段话,谈选择理由。(怒发冲冲、心平气和、冷静地)

  ⑵“见楚王”

  ①生读:晏子严肃地回答:“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

  该生读自己的批注,谈理解。

  老师出示原文: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如雨、摩肩接踵而在,何为无人?

  此举用哪三个成语形容了齐国首都临淄人之多?

  师生接读:“张袂成阴”就是——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

  “挥汗如雨”就是——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

  “摩肩接踵”就是——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

  指导阅读标点“;”。

  晏子这是用“夸张”的手法来形容齐国首都临淄的人多。师板书:夸张

  学习体会反问句的好处。

  对比读: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

  大王不能说齐国没有人。

  ②生读:晏子拱了拱手,说:“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

  该生读自己的批注,谈理解。

  完成练习:

  a、齐国的上等人访问上等国,下等人访问下等国。

  b、因为我是下等人,却来访问楚国,所以楚国是。

  师板书:下等国

  如果晏子直接说“楚国是下等国”行吗?晏子的回答妙在哪里呢?

  ③分角色朗读第4段。师生评价。

  ⑶“赴酒宴”

  生读:哪知晏子面不改色,站起来,说:“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道理,齐国人在齐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该生读自己的批注,谈理解。

  完成练习:

  a、淮南产甜柑橘,是因为淮南水土好。淮北产苦枳,是因为淮北水土不好。

  b、齐国人在齐国安居乐业,是因为齐国社会风气好。

  c、而齐国人在楚国却当强盗,是因为。

  小结:晏子用柑橘来比喻人,用“打比方”的方法,再一次巧妙地取笑了楚王。

  板书:打比方风气不好

  出示原文典故,指导学生读记: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紧紧抓住文中晏子的语言描写,补充合适的课程资源,进行多种语言训练,既帮助学生理解了句意,提升了思维能力,有丰富了语言的积累。同时指导学生做旁注和简单的课堂笔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写字练习。

  指导难写字:敝臣橘

  先观帖,找出关键笔画和难写笔画;范写;练写。师生评价,二次练写。

  【设计意图:在小学阶段,每篇精读课文的教学都应该安排一定时间的写字指导。因此本环节意在指导学生掌握正确恰当的写字方法,以提高学生独立识字和写字的能力。】

  第二课时

  一、回顾填空,引出结果。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①因为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所以。

  ②如果楚王侮辱了晏子,就不仅,而且。

  ③如果晏子挫败了楚王,就不仅,而且。

  2、事情的结果是怎样的呢?出示第6自然段:

  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燕子了。

  指导认识“双重否定句”,其意表示肯定的意思。板书:尊重

  对比读:从这以后,楚王就尊重晏子了。

  哪句好?好在哪里?

  【设计意图:从回顾课文内容入手,检测上节课学生们的学习情况,训练学生们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二、整体回顾,感悟晏子

  通过晏子三次与楚王的针锋相对,从晏子从容应对、绵里藏针的语言中,你想用哪些词来形容他?

  出示:晏子是一个的人。(机智勇敢、大义凛然、能言善辩、以国家利益为重、维护国家尊严)

  楚王呢?

  楚王是一个的人。(骄横跋扈、阴险傲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课文重要语句,利用自己所积累的语言,来体会人物性格特点,学会运用语言。】

  三、关照全文,领悟写法

  1、课文主要是通过描写、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板书

  2、回顾板书,从课文的开头、中间、结尾,你体会到什么?

  ①事情发展的顺序。板书

  ②首尾照应。

  3、指导习作运用。

  【设计意图:落实高年级课标中指出的:初步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指导学生再回到整体中去,初步领悟出本文的一些重要的表达方法。】

  四、复述课文,运用语言

  1、生自己练习。

  2、指名复述。

  3、同桌互相复述。

  【设计意图: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从读中来,再运用到语文实践中去!】

  五、总结全文

  通过学习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文内容;人物品质;写作方法;学习方法等)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对传统语文教学设计的一次大胆突破,从多种角度畅谈收获。这也是这次研修给我最大促动的地方。】

  六、作业巩固,迁移拓展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收集晏子的故事。

  3、推荐书目《晏子春秋》。

  【设计意图:继续巩固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书的各项训练,学以致用,拓宽学生视野,丰富文化底蕴,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的良好学习习惯。】

  板书设计:

  晏子使楚

  原因侮辱

  ↓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

  进城门——推理——→狗国

  文本框:事情发展顺序经过见楚王——夸张——→下等国文本框:首尾照应

  赴酒宴——打比方——→风气不好

  ↓

  结果尊重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 篇7

  一、简介背景,了解晏子

  1、揭题:

  板书:

  晏子

  距今二千多年前,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个群雄纷争的春秋战国时代,这就是当时的形势图。(课件)其中有五个国家比较强大:齐、宋、晋、秦、楚。而齐国的强大离不开一个人,此人虽然身材矮小,但能言善辩,口才极好,常被派到其他国家执行外交任务,帮助齐国解决了许多外交上的争端,他就是晏子。“子” 是古时候对男人的尊称,其实晏子名叫“晏婴”。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写晏子出使楚国的故事。(板书:使楚)“出使”就是一个人代表一个(国家)去访问另一个国家。本文是写晏子代表(  )去访问(  )。

  2、晏子受齐王的派遣只身出使楚国,为了能及时了解他出访的情况,同学们,想不想当一回齐国的小记者,随大夫晏子出使楚国?一个优秀的小记者必须耳聪、目明、嘴勤、手快。

  二、初读感知,走近晏子

  1、出使前我先来考考小记者:

  大夫、大王、大臣、侮辱、尊重。

  现在我们就出发,跟随晏子出使楚国。

  2、快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适当检查、交流:

  (讲了晏子挫败楚王的三次侮辱,维护齐国尊严的事。) 

  三、潜心体悟,研读晏子   

  我们来看晏子与楚王之间的第一回合较量:

  1、楚王是如何侮辱晏子的?

  2、晏子是如何反驳的?请自由朗读晏子反驳的几句话,你认为晏子反驳的话中哪句最厉害。(让学生自由说理)

  转折点:由狗洞推想到狗国,向楚王质问:楚国到底是个怎样的国家?

  3、明确推理过程:(课件出示)

  ⑴ 推理性填空:

  只有访问狗国才钻狗洞,现在楚国要晏子钻狗洞,那么________。

  ⑵ 完成作业:

  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我要是访问“狗国,当然得钻狗洞。”这句话的含义是:如果______那么______。

  ⑶ 面对楚王的侮辱,如果晏子不采用这种说话的方法,而采用最直接的回答方式,该怎么说?想想这两种反驳的方式哪一种好?为什么?(讨论、悟理)

  小结:是啊,面对这意想不到的侮辱,晏子只有冷静的反驳,不卑不亢地把侮辱还给楚王,才能维护自己和齐国的尊严,又不伤了两国的和气,让我们一起冷静地来读读晏子的反驳。(课件)

  4、接待的人把话传给了楚王,楚王听了只好──(指导引读)

  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哪一个词语集中体现了楚王毫无办法。

  5、让我们齐声朗读第三自然段,再次认识一下充满智慧和勇气的晏子!

  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二回合较量:

  1、请大家推选出一位既勇敢,朗读水平又高的同学来读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二回合较量。同学们边认真听,边想象当时的场面。

  2、根据句子的意思想想成语:

  大伙儿都甩一把汗,就像下一阵雨 (挥汗如雨)

  街上的行人肩擦肩,脚碰脚 (摩肩接踵)

  3、面对楚王的再次侮辱,晏子针锋相对,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巧妙反驳,这样的场面真是既紧张又精彩。各位出使楚国的小记者,你们愿不愿意用表演来再现当时的情景?

  (四人小组,要把你们当时观察到的晏子和楚王等人的动作、神态、语气通过表演体现出来。)

  学生表演,师生相机点评。(上台表演、集体分角色表演。) 

  第一组表演后 言下之意(我之所以来到楚国是因为……)

  (神态可以更严肃、为难,动作可以再现出来 语气可以更为难。)

  第二组表演、集体分角色表演:

  晏子真是好口才,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又一次挫败了楚王。

  至于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三回合较量:

  请同学们抓住任务的语言、神态自读、自悟,自由交流学习体会。

  柑橘在淮南___,可是在淮北___,原因是___。

  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___,可是一到楚国___,原因是___。

  晏子的反驳是那样的富有逻辑,富有哲理。 

  四、超越文本,学当晏子

  楚王本想侮辱晏子,以显楚国的威风,却没想到被晏子反驳的哑口无言,他眼看着斗不过晏子,心里却十分不甘。突然,他哈哈大笑起来,见你们这班跟随在晏子身后的小记者,便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轻蔑地说道:“哼,齐国太无能了,是不是没有大记者了,怎么来的尽是你们这些乳臭未干的娃娃?”小记者们,面对楚王的侮辱,你们准备怎样反驳呢?

  (讨论,同桌交流,指名说。)

  五、回顾文本,齐夸晏子

  各位小记者,我们的随访任务已经圆满完成。齐王和人民正焦急地等待着大家的消息,你能用简短的几句话来夸夸我们晏子大夫吗?

  (以新闻报道的方式说说,出示课件:记者ⅹⅹⅹ楚国报道 …… ) 

  六、小结延伸,积累运用 

  《晏子使楚》改写于一篇古文,古文有古文的味道,老师把资料发给大家,有兴趣的同学可去研读……。

  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 篇8

  第一课时

  一、解释课题,导入课文

  1.出示课题“宴子使楚”。理解“使”,出使。

  2.介绍宴子。说明“子”是古代对对有学问有贡献的男性的尊称。说说,你知道中国古代还有哪些著名的人物。比如:孔子、孟子等。

  3.说说课题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教师提出初读要求:

  (1)根据拼音,读准生字词的读音,把课文读通顺。

  (2)想想课文讲了哪几件事。

  2.课堂交流

  (1)课文讲了三件事,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晏子每次都反驳了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学生交流,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2)读一读难读的句子。

  3.尝试给课文分段

  (1)那些段落是写三件事的?

  (2)分段

  三、再读课文,走近宴子

  1.大声朗读课文,想想课文让你感到最气愤的是什么?让你感到最高兴的又是什么?

  2.课堂交流,并朗读相应的课文。

  (1)最气愤的是楚王“想乘机侮辱宴子,显显楚国的威风。”

  (2)最高兴的是“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宴子了。”

  3.从楚王的变化中,你能说说宴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深入阅读,体会智慧

  1.研读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一回合较量

  (1)找出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如何反驳的句子。

  (2)自由朗读这句话,你认为晏子反驳的话中哪一句最厉害。(让学生自由说理)

  转折点:由狗洞推想到狗国,向楚王质问:楚国到底是个怎样的国家?

  (3)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他又会怎样对接待的人说这番话呢?请选择合适的提示语,然后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这样选择? (怒发冲冲地心平气和地冷静地)。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深入阅读,体会智慧

  (一)研读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二回合较量

  1.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说说你最喜欢读哪句话?为什么?

  2.课堂交流,随机点拨。

  (1)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都把袖子举起来,就连成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像下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插肩,脚碰脚。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了呢?

  ①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齐国首都临淄的人多。

  ②这句话为后文做好伏笔,引诱楚王上当。

  (2)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就派到这儿了。

  ①理解这句话的推理,隐含了“楚国是一个下等国家”。

  ②体会宴子的智慧和说话的技巧。他为什么不明说?

  3.有感情朗读第四自然段。

  (二)研读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三回合较量 

  1.自由朗读第五自然段,找出宴子说的话,想想说的是什么意思?

  2.出示:“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这种柑橘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一到楚国就做起强盗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1)理解:水土不服

  ①柑橘因为水土不服,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

  ②齐国人因为水土不服,一到楚国就做起强盗来了。

  (2)这段话中隐含了什么意思?(楚国的社会风气不好)

  3.有感情的朗读第五自然段。

  二、感情朗读,理解宴子

  1.用一个词语来说说宴子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临危不惧口齿伶俐热爱祖国足智多谋能言善辩……

  2.想象一下,宴子长什么样?面对楚王他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让学生充分的说,并能结合课文的有关语言说出理由。

  3.尝试分角色朗读课文。先分组准备,再课堂朗读。

  三、观照全文,理解结构,体会表达方法

  1.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的开头、中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

  抓住重点句:

  “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想趁机侮辱宴子,显现楚国的威风。”

  “从此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宴子了。”

  理解首尾呼应的关系。

  2.比较课文中间每一次较量中楚王前后态度的对比,理解和开头结尾的关系。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 篇9

  在情境教学中,教师用的较多的是转换角色。例如,假设你就是文中的主人公,会怎么说,怎么做。新建角色则是课文原有的角色基础上,增添新角色,并让学生扮演或担任,让学生参与课文中发生的事件,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自主地去感受、体验和理解,同步实现内容理解和语言训练的双重任务。下面是我以新建角色法设计的《晏子使楚》一课的教学思路。

  一、新建角色──引发动机

  师:(板书课题。)现在的国家领导人到国外出使访问,都跟着一班随行人员。为了让国内的人们能及时了解出访的进展情况,其中哪一种随行人员一定少不了?(记者。)而2000多年前春秋时期的晏子出使到楚国却没有记者随从。今天,大家想不想当一回齐国的小记者,随大夫晏子出使到楚国,去见识见识春秋末期那变幻莫测而又扣人心弦的外交风云?

  (然后引导学生归纳出当记者最需要的本领:耳灵──外交场合常常是话中有话,能听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眼尖──善于观察,特别是对方的动作、神态,能通过人物的外表推测人物的内心所想;口利──要能言善辩,善于提问;手快──动笔写报道要快。)

  二、介绍情况──熟读感知

  师:现在出发。大家跟随晏子出使到楚国一趟,把自己融进去,自由地放声读课文,然后向大家作介绍。

  (介绍方式为指名读全文,或用简要的话介绍课文中的有关情况。)

  三、说说话意──体会感悟

  师:大家跟随晏子左右,他的什么给你们印象最深?作为记者耳朵要灵,你听出了晏子哪些话中有言外之意?联系上下文,反复朗读这些话,说说你听出了什么,你是怎样听出来的。

  四、表演朗读──理解表达

  师:面对楚王三次侮辱,晏子针锋相对,巧妙反驳,这样的场面真是既紧张又精彩。各位随晏子出使到楚国的小记者们,你们愿不愿意用表演朗读来再现当时三次侮辱与反驳的情景?各位小记者要做到眼尖,把你们当时观察到的晏子和楚王等人的动作、神态及听到的对话语气加到表演朗读中去。

  (四人小组选一节表演练读。)

  五、尝试反驳──迁移应用

  师:楚王本想侮辱晏子,以显显楚国的威风,却没有想到在你们这一大群小记者面前,被晏子反驳得哑口无言、威风扫地。他看看斗不过晏子,却又不甘心。突然,他看见你们这班小记者,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于是,他向你们瞟了一眼,轻蔑地说道:哼,齐国是不是没有大记者了,怎么来的尽是你们这些十一、二岁的乳臭未干的娃娃记者?小记者们,面对楚王对你们的侮辱,你们肯一声不吭、低头认输吗?

  生:(坚决地。)不肯!

  师:那你们将怎么反驳?

  生:我们年纪轻轻就能出来闯天下,你们齐国有像我们这么能干的小记者吗?如果有,敢出来比试比试?

  (师插话:是马是驴拉出来遛遛。)

  生:(拱了拱手。)尊敬的楚王,敝国有个规矩:访问文明的国家,就派大记者去;访问野蛮的国家,就派小记者去。我们这班小记者乳臭未干,最没本事,就派到这儿来了。(说完故意笑了笑。)

  ……

  师:楚王听了你们的反驳,只好红着脸说──

  生:真是人不可貌相,我小看了你们,惭愧,惭愧。

  生:咳!的确是自古英雄出少年,(师插话:强将手下无弱兵。)我输得心服口服。  ……

  六、答记者问──质疑应答

  师:在出使任务即将结束的时候,晏子和楚王准备召开一个记者招待会。爱提问题的小记者们,你们可要抓住这难得的机会,有什么问题想当面问问晏子或楚王?

  (自荐或推荐四位学生分别当晏子和楚王,并到台前。教师当主持人。)

  生:(小记者提问。)请问楚王,你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侮辱晏子?请问楚王,那两个武士押着囚犯是不是你故意安排的?请问楚王,你想侮辱晏子却被反驳,输了心里有什么感受?请问晏子,你出使楚国前有没有料到楚王会侮辱你?请问晏子,你为什么这样能言善辩、机智过人……(晏子或楚王随机应答,主持人穿针引线,引导点拨。)

  七、发短消息──概括评价

  师:开好了记者招待会,出使任务已经圆满完成。不过,各位小记者,你们跟晏子出使楚国已有四、五天了,齐国的国王正焦急地等待大家的消息呢。还是赶快动手给齐王发一条短消息,用简短的几句话夸夸我们齐国的大夫晏子。最后写上小记者报道。

  八、晏子称赞──激励导行

  师:看到你们这班小记者这次随访的出色表现,就连智慧超人、能言善辩的大夫晏子也不住地点头称赞。他捋了捋胡子说:你们这班小鬼呀,真不愧耳灵、眼尖、口利、手快。只要现在刻苦努力,多加锻炼,将来必成大器。再过几天,齐王又要派我出使秦国,(拱了拱手。)诸位还愿意与我晏子一道出访吗?

  本课教学设计的关键是新建一个新的角色──跟随晏子出访的小记者。教师有意让学生通过传统学习方式和现代媒体操作方法的交互作用,颠倒时空,把自己融入课文情境,实现了学生和课文的深层次对话。这种方法与普通的情境教学法不同。一般的情境教学,创设情境只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或帮助学生理解,而新建角色则让学生自始至终处于人为创设的大语言交际场景中,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阅读教学过程,教学中通常会产生出人意料的新体验、新思维。此法适用于情节比较曲折、语言比较通俗的记叙文。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 篇10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并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晏子与楚王的第一次交锋,读懂句子含着的意思,体会晏子的聪明善变.

  二,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并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习晏子与楚王的第一次交锋,读懂句子含着的意思,体会晏子的聪明善变.

  三,教学难点

  理解晏子反驳楚王的话,逻辑关系严密.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题

  1,简介晏子.古时候有个人名叫晏婴,他身高不到五尺,就和你们差不多高,他是齐国的大夫,也就是宰相,这个人啊,很有才干,人们尊称他为晏子.

  2,学习生字,理解课题.请大家仔细看老师写他的名字.(板书:晏子)"晏"字上边写个"日"字头,下面写个"安"字,这是一个生字,请大家一起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有关晏子的故事,请大家打开书,翻到214页,一起读课题——(板书:使楚),"使"什么意思 (真不错)晏子使楚呢 (说得很清楚!真棒!)能不能把这句话讲的详细一些呢 比如加上时间什么的(非常好!真厉害!)

  二,自由读课文

  过渡:那晏子出使到楚国后,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碰到生字词多读几次,读不顺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句子读通读顺,开始——

  1,学习生字

  这里有几个生字词,老师来检查一下,看看大家掌握了没有,同学们先自己练一练.(好)谁愿意来读 (真不错!)

  注意: 大(dà)夫 乘(chènɡ)机

  2,刚才你们朗读了课文有什么感受呢 晏子怎么样 所以我们对晏子非常——(佩服)(板书:晏子)

  那楚王呢 楚王这样子,真是让人气愤.(板书:楚王)

  三,师范读课文,深入了解课文.

  1,过渡.课文什么地方让你最气愤 什么地方让你最佩服 老师朗读课文,你们仔细听,在书上做上不同的记号.

  2,范读课文.

  3,提问:我们来解决刚才的问题.

  (1)课文什么地方让你最气愤 为什么 谁来说说,还有 谁愿意说 (稍加点评)是啊,晏子作为一个使者派到楚国去,楚王竟然还这样——(侮辱)他(板书:侮辱),真是令人气愤啊!

  (2)课文什么地方让你最佩服

  小结:面对楚王的三次侮辱,晏子都一一反驳(板书:反驳)真令人佩服啊!

  听完了整个故事你高兴吗 (我非常高兴.)高兴什么 (板书:不敢不尊重)是啊,晏子出使到楚国,三次受到楚王的侮辱,他都一一反驳,最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这多么令人高兴啊!(板书连线)

  4,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深入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过渡.

  (1)下面就先来看看晏子与楚王的第一次交锋,好好欣赏一下晏子这位外交家的语言魅力.请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找出晏子说的话.

  (2)指导朗读.

  晏子刚到楚国,楚王就叫人把城门给关了,让晏子从狗洞里钻进去,(出示图1)晏子是怎样说的 指名说.晏子作为外交官,他是这样说话的吗 (不是)应该是——(不慌不忙,沉着冷静.)该怎么把它读好呢 请同学们自己先练一练.

  出示幻灯: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我要是访问狗国,当然得钻狗洞.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①指名读,指导朗读.(第一句要肯定,当然,到底要强调)(真不赖,谁能读得比他更好)(我发现他有一个地方读得很好,如果把第一句读得再肯定一些,就更好了.(很不错,当然(到底)两个字读得很好)②齐读.请大家学着他的样子来读一读.③谁能站起来把自己当成外交家,手指着这个城门,加上动作,神态读一读,④指名读.(你来试一试,不错.很好,真有外交家的风采.)

  3,转换角色练习,体会弦外之音

  (1)练习传话.(速度慢)你们说,接待的人会怎么把晏子的话传给楚王呢 你们能不能当当接待的人传传话呢请同桌同学先练一练,一个当楚王,一个当接待的人,待会儿换过来,看看哪桌同学练得最认真!出示幻灯: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我要是访问狗国,当然得钻狗洞.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2)传话.谁来当当接待的人传传话.指名传话.对,是这样的.那传话的人见了楚王,直接就这样说吗

  (3)表演.现在我就是楚王,谁愿意当接待的人上来报告.(师叙述:今天那五尺来高的晏子肯定得从那洞里钻进来,可有好看的啦!)……啊 如果……那……我……哎……

  同学们,楚王听了接待的人的禀报后,会怎么想呢 请大家想一想,用上老师这里的句式,(幻灯:楚王想:晏子说—————,如果——————,那—————— ,哎—————.)轻声地说一说.谁来说 还有谁愿意

  是啊,楚王考虑再三,没有办法,只好(出示第二幅图)——同学们,学到这里,你们对晏子佩服吗 (佩服地五体投地)我们再来读读晏子的话.出示幻灯:

  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我要是访问'狗国',当然得钻狗洞.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4,小结:面对楚王的侮辱,晏子不慌——不忙,胸有——成竹,沉着——冷静,凭着他的三寸不滥之舌,使楚王不得不认输.我们一起来读好这段话.

  五,总结

  第一次的交锋以楚王失败而告终,那第二,第三次又是怎样交锋呢,谁输了,谁又赢了呢 让我们下节课再来欣赏.

  板书设计:

  11, 晏子使楚

  侮辱

  晏子 楚王

  反驳

  不敢不尊重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面不改色、安居乐业”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晏子能言善辩的才能和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4.理解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学习简单的推理。

  教学重点:体会晏子语言的巧妙,并从他机智的回答中体会人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晏子能言善辩的才能和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查询、学习晏子的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二千多年前,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个群雄纷争的春秋战国时代,其中齐国和楚国是大国。说到齐国就会让人想起一个人,他虽然身材矮小,但能言善辩,口才极好,被派到其它国家执行外交任务,帮助齐国解决了许多外交上的争端。他就是“晏婴”,人们都尊称他为“晏子”。(说明“子”是古代对有学问有贡献的男性的尊称,比如:孔子、孟子等。)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他的文章──《晏子使楚》(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2.你能根据自己的预习向大家介绍一下晏子吗?

  3.“使”是什么意思?课题又是什么意思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1)根据拼音,读准生字词的读音,把课文读通顺。(2)想想课文讲了什么事?

  2.检查自学情况

  (1)生字新词(注意“大夫”的读音,现在读“dài fu”,是“医生”的意思,过去读“dàfū”,是官职的称呼。)

  (2)请同学读读难读的段落,检查课文读通情况。

  (3)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三、研读楚王,感受前后变化

  1.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呢?请画出有关的句子。

  (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门旁边开了一个五尺来高的洞,让晏子从这个洞进去。

  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

  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

  2.(屏幕出示这几句话)我们来读读这几句话,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楚王对晏子侮辱到了极点。挖狗洞让晏子钻,讽刺他身材矮小。说齐国没有人,就是说晏子无能。故意在晏子面前审问盗贼,嘲笑齐国人没出息。而且从“瞅”、“冷笑”、“笑嘻嘻”等词也可以看出楚王对晏子及齐国的侮辱。楚王的用意很明显,侮辱晏子,侮辱齐国,以达到长楚国威风的目的。)

  3.有感情地朗读。

  4.他的目的达到了吗?请浏览课文,把他每次侮辱晏子的结果画出来。

  (楚王只好吩咐大开城门,迎接晏子。

  楚王只好陪着笑。

  楚王听了,只好赔不是,说:“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让大夫取笑了。”)

  5.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三句话中都有“只好”一词,说明楚王不得不甘拜下风。)

  6.最后的结果是──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有感情地朗读这几句话。

  四、引向深入:

  那晏子是怎样达到反侮辱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研究晏子语言,体会智慧

  引: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最后都反被晏子侮辱。那么晏子是怎样实现反侮辱的呢?让我们跟随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走近这个历史上熠熠生辉的人物,去感悟他的语言艺术,去体会他的铮铮铁骨!

  1.从三个故事中任选一个,找出晏子的话,想想晏子的话到底有什么样的威力,能化楚王对他的侮辱为尊重呢?

  2.学生自由读课文,自主探究

  3.汇报交流:

  (一)第一个故事

  “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1)学生通过推理得出这句话的意思是“楚国是狗国”。楚王不想当“狗王”,自然就大开城门,迎接晏子进来了。

  [这里应放手让学生自主交流,因为这几句话包含的意思不难理解。]

  (2)晏子这句话发挥了它巨大的威力,分析一下,你认为晏子聪明在哪里?

  (晏子将计就计,将五尺来高的洞定位为“狗洞”。有了“狗洞”一说,自然就引出了“狗国”之说。)

  [设计意图: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你认为晏子聪明在哪里”这个问题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领会其巧妙应答之根源。]

  (3)感情朗读:晏子说这句话的时候,会是怎样的语气呢?(不卑不亢、绵里藏针)

  (二)第二个故事

  句一:

  “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了呢?”

  (1)引导学生抓住“住满”、“就是一片云”、“就是一阵雨”、“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等理解“齐国人多”。

  (2)“大伙把袖子举起来,就连成一片云;人们都甩一把汗,就能够下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这三个分句分别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你知道是什么吗?(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摩肩接踵)

  (3)晏子的这一说法又巧妙在哪里呢?

  (采用夸张说法,说明齐国人多,反驳了楚王“齐国没有人”一说。)

  (4)感情朗读。

  句二:

  “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

  (1)学生通过推理得出这句话的意思是“楚国是最下等国家”。

  (2)在这里晏子能实现反侮辱,有何秘诀?

  (晏子先编出一个“规矩”,然后顺着楚王的意思,说自己是最不中用的人,贬低自己,从而达到贬低楚国的目的。)

  (3)有感情朗读。

  (三)第三个故事

  “大王怎么不知道哇?……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1)学生通过推理得出这几句话的意思是“楚国的社会风气不好”。

  [这句话对于学生来说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可先引导学生理解两个“水土”的不同意思。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因为气候、土壤等条件好,淮北的橘树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因为气候、土壤等条件不好,从而理解第一个“水土”是指“气候、土壤等条件”。同样道理得出,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说明齐国社会环境、社会风气好,齐国人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说明楚国社会环境、社会风气不好,从而理解第二个“水土”是“社会环境、社会风气”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

  4.小结:

  晏子运用夸张等修辞及类比推理等方法,让自己的语言有理有据,靠他的三寸之舌,反驳了楚王的侮辱,维护了自己的尊严,也维护了齐国的尊严。所以到最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二、研究晏子神情,体会智慧

  1.从晏子的语言中,我们感受到了他能言善辩的口才和超人的智慧,我们还能从哪里看出他的智慧吗?请再读读课文,找找写晏子的句子,细细品味一下。

  2.学生自学后交流:

  (1)晏子看了看,对接待的人说……

  ①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说晏子“想了想”,而是用了“看了看”?

  (只是看了看,就想对对策来了,说明晏子智慧超群。)

  (2)晏子严肃地回答……晏子装作很为难的样子说……

  ①晏子在楚王面前说这一段话时为什么要严肃呢?

  ②后来为什么要装作很为难的样子呢?

  (3)哪知晏子面不改色,站起来,说……

  ①从“面不改色”中读懂了什么?

  ②晏子不改的是什么?(超人的智慧和爱国的情怀)

  三、角色朗读,课堂表演

  1.分角色朗读三个故事。

  2.学生选择其中一个故事,分组讨论,组织表演,教师提醒注意语言、神态、动作等几方面的表演。

  3.评价。

  四、布置作业:

  1.复述课文。

  2.读《晏子春秋》,感受晏子的语言艺术。

  练习设计:

  1.读一读,写一写。

  侮辱、威风、规矩、矮小、冷笑、为难、囚犯、出息、柑橘、面不改色、安居乐业

  2.比一比,再组词。

  敞(    ) 准(    ) 陪(    ) 臣(    ) 

  敝(    ) 淮(    ) 赔(    ) 矩(    ) 

  3.根据意思写成语。

  (1)大伙把袖子举起来,就连成一片云。(        )

  (2)人们都甩一把汗,就能够下一阵雨。(        )

  (3)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        )

  4.完成下面填空。

  (1)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

  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

  所以,              。

  (2)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

  我最不中用,派到楚国来了。

  所以,              。

  5.读完这篇课文,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教学建议:

  1.本课很适合分角色朗读。可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也可以三个小故事学习完毕后分角色朗读。要重点读好晏子的话,可以引导学生思考 “晏子受到楚王侮辱,回答的话是不是很生气呢?”“没有生气,那他又是怎样的语气说话的?为什么?”“你能这样说一说吗?”这样的教学处理,不仅能使学生深入人物内心感悟他的机智,也使课本语言活化为自己的语言,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演好课本剧。

  2.语文教学注重课外的拓展。学习完本课后,可鼓励学生搜集一些在语言表达上机智巧妙的故事在课堂上作交流,或鼓励课后继续搜集,以丰富语文学习资源。如《林海雪原》中杨子荣面对坐山雕的盘问的回答,《沙家浜》中阿庆嫂跟刁德一斗智的语言,周恩来应答美国记者的语言,就颇机智巧妙,表现了人物过人的胆识和高超的语言艺术。

  资料链接:

  晏子 (?—前500)名婴,字平仲,夷维(今山东高密)人,春秋时齐国大夫。公元前556年,开始辅佐齐灵公,后又辅佐庄公、景公。他主张诛不避贵,赏不遗*,重视生产,提倡蚕桑,反对厚赋重刑。在我国劳动人民心目中晏子是智慧的化身,他以足智多谋和能言善辩为世人所称道。战国时,有人将他的言行编成《晏子春秋》一书。本篇课文选自林汉达编著的《春秋故事》。

  教材简析:

  《晏子使楚》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故事赞扬了晏子身上表现出来的凛然正气、爱国情怀和他高超的语言艺术。

  本文写作突出特点是以人物对话来塑造形象。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开头写楚王想侮辱晏子;接着写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机智对答;最后写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文章首尾照应,思路清晰,行文紧凑,结构严谨。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从生动的故事中,体会晏子高超的语言艺术,感受晏子语言中透出的大义凛然和爱国精神;二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特点,了解作者通过人物对话来刻画人物特点的表达方式。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本课教学围绕“晏子的话到底有什么样的威力,能化楚王对他的侮辱为尊重呢?”这一主问题,引导学生置身于与文本、与作者的对话交流的过程之中,经历思考、探究、发现、交流等多种学习过程,从而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不断感受到晏子机智巧妙的应答,有所感悟和生成。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 篇12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楚王是用什么办法三次侮辱晏子的,晏子是用什么办法反驳楚王的。

  2.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1.课文中运用了推理形式,有助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对已有知识的运用能力。

  3.培养朗读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学习晏子在机智应对中体现出的爱国精神。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教学本课,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小组讨论学习”教学法,深入探究课文内容。

  (二)学生学法

  综合运用前面学到的阅读基本功,通过读、思、议、演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理清叙述顺序,并通过感情朗读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晏子是如何对待的。

  2.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二)难点

  理解晏子反驳的话。

  (三)疑点

  晏子的话为什么那么有力并能反驳得对方无话可说?

  (四)解决办法

  主要通过阅读、思考、自学、讨论、表演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晏子临危不惧和爱国精神。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学生查字典自学词语,朗读课文。

  2.结合课前预习,讨论交流,教师点拨归纳总结。

  3.学生角色表演。

  五、教学步骤 

  (一)揭题并解题

  板书课题:16  晏子使楚。

  上节课,老师布置了预习任务,谁能根据自己的预习向大家介绍一下晏子?“使”和“楚”是什么意思?谁再用通俗的话讲讲课题的意思。

  (学生介绍,小组间可以补充,教师适时补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教师提出初读要求:

  (1)根据拼音,读难生字词的读音。

  (2)根据课文预习的提示,想想课文讲了几件事,都是什么事?

  (3)将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交流以上问题。

  (l)学生提出自己拿不准的字音,班上交流。

  (2)课文讲了三件事,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晏子每次都反驳了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学生交流,其他可以补充)

  (3)提出不懂的词和句,师生一起讨论交流。

  (三)深入探究课文,突破重难点

  1.默读课文,思考并勾画理解:(l)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2)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晏子是怎样反驳的?(3)楚王三次侮辱晏子,结果怎样?

  2.小组讨论交流,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记下来,待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3.全班交流。

  (指定一个小组回答,其他小组作补充,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对应出示三次斗智的重点句子,并相机板书。)

  4.小结:楚王仗势欺人,想显显自己国家的威风,侮辱晏子,实质是侮辱与楚国平等的齐国,晏子每次都能因势利导,逼楚王于被动地位,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5.晏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6.指导朗读课文。

  (四)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1.学生快速测览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你是怎么体会到的?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班上交流。

  (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谈谈本文的写作顺序,小组间可以补充)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作相应的点拨并小结同时板书:

  (五)表演《晏子使楚》的故事

  (每组8人,有条件的可进行简单的化装并使用简单的道具。)

  表演后引导学生评价,教师提示学生可从语言、神态、动作等几方面评价。

  (六)布置作业 

  1.摘抄好词、好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随便看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

 

Copyright © 2004-2023 triy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8:5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