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范文

《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精选13篇)

《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的一、学习回忆录的特点。二、学习按时间顺序有重点地选取典型材料来表现人物优秀品质的写法和运用朴素、简洁、平实的语言来进行描述的方法。三、学习朱德同志的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韧顽强的美德,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敬爱之情。教学设想一、使学生了解,朱德同志所具备的崇高品质和革命精神,与他的母亲对他的教育、影响和熏陶是分不开的。这是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二、学习运用质朴平实的语言,选择精当的材料来歌颂母亲的“勤劳一生”,表达作者深切真挚的感情的写法。深入理解文章最后四段的内容和作用。这些应作为重点讲清楚。 三、文中记叙的多是平凡琐事,涉及历史上的一些社会现象,学生不熟悉。按时间顺序来组织材料,“时间”概念一定要弄明确,不能模糊。这些难点一定要帮学生理解。四、主要教法是设疑、点拨、讲析、讨论、总结。可适当运用电教手段。如文章按时间顺序记叙母亲的经历,表现母亲的优秀品质,可列一个表,绘制在软片上,运用投影机,采用边讲析边打出相关的内容项目的方法,将思路逐步向学生理解,使学生对全文的主要内容能较好地掌握。五、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导入  新课,指导预习,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段落层次,研习课文的1—7段。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  新课我们曾学过刘坚同志的《草地晚餐》。记叙的人物是谁?(学生答:朱德同志)。文章歌颂了朱德同志的哪些崇高品质和革命精神?(学生答:艰苦朴素、坚韧不拔、以身作则、平易近人、关怀战士、与战士同甘共苦、忠诚于革命事业,等等)朱德同志的这些崇高的品质和革命精神的养成,固然与他接受马列主义,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从事革命实践分不开,但也同他母亲钟太夫人的教育、影响和熏陶分不开。钟厚仁慈、坚韧顽强、爱憎分明、始终如一地支持儿子投身于革命事业。她勤劳一生,在世上活了86个春秋,于1944年去世。朱德同志为了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与敬爱之情,于1944年母亲逝世后写下了这篇朴素感人的叙事散文。板书课题、作者及写作年月。二、指导预习要求学生以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做到:1.在阅读时,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弄清字词的音、形、义,为理解课文内容扫清障碍。有侧重地指导学生做好下列字、词练习。(1)给下列加黑字注音。(1)佃农(diàn) (2)祖籍(jí) (3)妯娌(zhóulǐ) (4)勉强(qiǎng) (5)迁徙(xǐ) (6)慰勉(wèimiǎn) (7)溺死(nì) (8)衙门(yá) (9)私塾(sīshú) (10)调料(tiáo) (11)血溅(jiàn) (12)瞒着(mánzhe)(2)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黑的字注音。①不辍劳作(chuò):不停地劳动(耕作)。②任劳任怨(rènyuàn):一切劳苦和怨言都能经受。任,担当、承受。③宽厚仁慈(réncí):待人宽大厚道,仁爱慈善。④为富不仁(wéifù):有钱而心狠,残酷剥削穷人,压迫穷人。⑤节衣缩食(suōshí):尽量节省。节,减省;缩,缩减。⑥支撑门户(zhīchēng):勉强维持家庭。⑦东挪西借(nuó):文中指到处向人家借钱。⑧聊叙(liáoxù):叙谈叙谈。聊,姑且、略;叙,谈。(姑且谈谈)2.了解全文主要写了些什么,概括出母亲一生美德的几个方面;体会作者对母亲深切怀念的丰富感情。3.了解文章的记叙顺序和段落层次的划分。三、研习课文1.什么叫回忆录?学生分别查阅写作工具书,讨论。明确:回忆录主要属记叙文体裁,它把作者对被回忆者的几件能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一个主题的材料组织起来,又加以适当的抒情和评论。2.文章饱含了作者对母亲的哪些丰富感情?学生议论:有“爱”、“敬”、“哀”、“思念”、“怀念”、“歌颂”、“赞扬”、“感谢”等等。教师肯定同学们的这些看法,进一步提出:哪一种感情是全文的基调?学生议论,教师总结:“爱”是基本感情,是贯穿全文的感情。作者怀着对母亲深深的爱,而哀思母亲,敬重母亲,歌颂母亲,感谢母亲,唱出一支对母亲的深情赞歌。3.文章可分几个部分?全文共有17段,从哪一段开始回忆往事,到哪一段结束?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概括各部分大意。学生议论,教师总结:全文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抒发悲痛感情,引出对母亲勤劳一生的回忆。从第2段开始回忆往事,至第15结束。这是文章第二部分。详略得当地记叙了母亲勤劳一生中的主要事迹,歌颂母亲的美德,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第三部分(第16、17段)写作者对母亲的沉痛悼念和表达自己的决心。(有些同学对这样的划分可能有异议,主要在14、15段上。暂时搁下,待深入分析到具体段落层次时再研究讨论解决。)4.研习课文第一部分。请学生朗读或齐读这一部分。提问、思考、讨论:这一段写了几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样写在全文起了什么作用?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归纳:写了两句。第一句交代了写作缘由。第二句“我爱我母亲”,定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由母亲的逝世而忆及许多往事,这些往事都反映了母亲“勤劳一生”,母亲“勤劳一生”便成了全文叙事的线索,同时也才“值得我永远回忆”,从而点明了题旨。这一部分是全文的总起,以“勤劳”二字总领全文。作者热爱和悲痛之情,都是由值得回忆和歌颂的母亲勤劳一生而起。(联系前面回忆录的定义)板书:痛悼母亲逝世,引出对母亲勤劳一生的回忆。5.研习课文第二部分。要求学生阅读这一部分,思考回答:(1)作者回忆了母亲哪几方面的事?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归纳:回忆了母亲两方面的事:一是母亲勤劳俭朴的习惯和宽厚仁慈的态度(2—7段);一是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对压迫者的反抗以及对作者参加革命的支持和慰勉(8—13段)。第14、15段,是在记叙的基础上进行议论,概述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2)第一方面的事,可划作第二部分的第一大层次。这里记叙了母亲的哪些事?歌颂了母亲怎样的美德?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归纳:第2、3段先记叙了“家境贫穷”的情况,母亲的“时间大半被家务和耕种占去了”。第4、5段写“母亲是个好劳动”,样样能干,“整日劳碌”。第6段写母亲“聪明能干”,勤俭持家。第7段写母亲“任劳任怨”,与家里人和睦相处以及同情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指导学生充分运用课文语言材料,抓住文中的关键字、词、句来回答问题。)作者通过这样平凡普通的事歌颂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美德。(3)作者记叙这方面的事情不仅歌颂了母亲的美德,而且还采用了议论和抒情的手法或表明这些美德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或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请将这样的语句找出来,仔细体味,并说明其作用。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归纳:如第7段中“她自己是很节省的……留有深刻的印象”,是议论;第3段中“这在母亲心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是抒情。这种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和抒情,对记叙的内容有进一步深化的作用,能更好地揭示所写事情的内在含义,抒发作者感情,歌颂母亲的崇高品质。板书第一层意思(2—7段):写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高贵品质。(4)第二方面的事,可划作第二部分的第二大层次。主要是写母亲具有朴素的阶级意识、反抗精神和对革命的同情和支持。作者是通过哪些事来说明的?教师提示:主要写了四件事。请同学课后预习第8到第15段,考虑这个问题。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理解·分析”一和“揣摩·运用”四、五。2.熟读课文的后四段。第二课时教学要点检查复习;研习课文第8—17段,归纳中心和写作特点。教学内容和步骤一、检查作业 完成情况。二、继续研习课文第二部分。1.8—13段,按时间先后依次写了哪四件事?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要点:第一件事,乙未年(1895年)地主逼着退佃,又加天灾,家庭受到“最悲惨的一次遭遇”,在灾难面前,母亲没有退却,不但“没有灰心”,反而还增强了“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并“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第二件事,庚子年(1900年)前后四川饥民吃“大户”,农民的自发抗争,遭到了黑暗社会“官兵”的血腥镇压,“我家也遭受更多的困难”。(这两件事放在第8段中写,没有分开,时间先后顺序有颠倒,同学们要注意。)第三件事,1905年是“支撑门户”,节衣缩食,送子读书。第四件事是1908年对儿子宣传科学和民主思想,献身于革命事业,不但不反对,还给他许多“慰勉”。(这两件事是分别在第9、10段中写的)通过上述四件事的记叙,充分说明了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朴素的阶级意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压迫者的反抗精神以及对儿子所从事的革命事业的支持。 2.写了上述四件事后,作者又进一步回忆了自己离开母亲、投身革命、加入共产党后母亲的一些事。请同学们阅读第11、12段。思考:还写了些什么事?表现了母亲的什么精神品质?寄寓了作者什么感情?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第11段写作者1919年将母亲接出来,可因为她“劳动惯了,离开土地就不舒服”,“回家继续劳动”。歌颂了母亲热爱劳动的崇高品质。第12段写母亲积极支持儿子所从事的革命事业。当1927年大革命受到挫折和困难时,为了支持儿子革命,她“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当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时,她“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持儿子革命,鼓舞儿子的革命斗志,“期望着中华民族解放的成功”。这充分体现了母亲支持革命以革命利益为重的崇高品质。对此,作者是深怀敬意,永不忘记的。两个“永远想念”,母子之情感人肺腑。当听到母亲想见作者一面,未能如愿时,作者再也忍不住内心的巨大悲痛,深情地写道:“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一个“竟”字,含义深刻,既寄寓了作者把党、革命、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的崇高品质,又寄托了对母亲的无限哀思与怀念之情。 3.请学生朗读第13段。思考这一段追叙强调什么?说明什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强调“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直到晚年(1944年)“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真可谓“勤劳一生”。母亲身上的这种勤苦耐劳的美德,正是中华民族广大劳动妇女的美德的集中体现。因此,作者对母亲的歌颂,也就是对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的歌颂。这样写的作用,既照应了前文,又深化了文章的主题,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请细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朴素、简洁、平实的语言。板书第二层次意思(8—13段):写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和反抗压迫、支持革命的精神。4.这一层次记叙事例的时间跨度很大(从1895—1944年近半个世纪),可内容并不松散。以时间为顺序,紧紧围绕着母亲勤劳的品德及对作者的影响这一主线和中心,有重点地选取典型材料,有条理地组织材料,做到详略得当、中心明确。同学们可以根据上面的研析,细心体会这种记叙方法和写作技巧。5.学生个别朗读或大家齐读第14、15段(即第二部分第三层次)。思考:作者由衷地感谢母亲对自己的养育之恩,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在段落结构的形式上具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教师归纳:从两个方面来写:一是感谢母亲“教给我与困难斗争的经验”,“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二是“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并“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母亲留给儿子的这些,确实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而作者也深深懂得其价值,写了自己的深切感受,从而对母亲发出由衷的感谢之情。对此要引导学生仔细体味感谢母亲的深刻理由。结构形式上的特点是运用了排比段。板书第三层次意思(14、15段):由衷地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6.有的同学对14、15段这种划分归类认为不妥,多数同学同意。让同学们讨论,分别说说各自的理由。(提示:可从内容和写作方法上考虑)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补充:从内容上看这两段感谢母亲的内容,正是对第2到第13段所叙述内容的概括。从文章结构上看,这两段对文章第二部分有总括收束作用,而与第一部分照应并不紧凑。但第16、17段(第三部分)则与第1段(第一部分)前后照应,联系紧密,气脉相承。若把这两段归在第三部分,就会使结构上显得松散,气脉不畅。从写法上看,这两段的议论和抒情正是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果与前面记叙的事例内容割裂,记和议的相辅相成作用就会削弱,影响文章内容的准确表达。板书第二部分的意思(2—15段):记叙母亲一生中的主要事迹,歌颂母亲的崇高美德,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三、研习课文的第三部分。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思考:(1)如何理解“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含义?(2)如何理解“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话的含义?(3)作者是怎样把对母亲的爱与对人民的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诚有机地结合起来写的?这给我们哪些深刻的启示?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总结:(1)再次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离我而去”的万分悲痛之情和无限热爱的真挚的感情。(2)说“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母亲是千千万万劳动者中普通的一员。而正是像母亲这样具有崇高美德的千百万普通劳动者创造了(已经过去)和创造着(今天和未来)人类历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母亲是伟大的,劳动人民是伟大的。作者把对母亲的热爱之情,升华到热爱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的高度;作者把对母亲的歌颂之情升华到与歌颂劳动人民的感情完全融合在一起的崇高境界,从而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这是一个转折关系的复句,以此对上述这方面的意义进行强调。(3)作者以设问句“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发人深思,将对母亲的爱引向对人民、对革命事业的热爱与忠诚,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爱母亲,就要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的事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报答母亲的深恩,才算爱母亲。为此,作者下定决心“能做到”,坚定信念“一定能做到”。这一段给我们的深刻启示是:我们要认真学习、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解放天下劳动人民为己任的崇高思想,艰苦朴素的精神,宽广无私的胸怀,坚定的革命意志,为实现祖国的“四化”大业而奋斗。学生有感情地齐读第三部分。板书第三部分意思(16、17段):对母亲的沉痛悼念,并表达了作者以尽忠于党和人民来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四、回顾全文。1.指导学生根据段落层次的意思,归纳整理写出本文的中心思想。 2.进一步体会本文选材精当,安排得体和语言朴素,感情真挚的特点。五、布置作业 。1.背诵最后两段。2.做“揣摩·运用”题六中的部分题目。

《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回忆录的特点。

  2、理清文章的结构。

  朱德同志是中国人民伟大的革命战士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是党,国家和军队的卓越领导人之一。他的母亲钟太夫人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平凡而伟大的女性。1944年她逝世,朱德同志怀着悲痛心情写下了这篇朴素感人的回忆录。

  二、了解回忆录的特点

  三、布置学生自读阅读提示,圈划出回忆录的特点。

  四、理解字词

  1、要求读准的字:佃 睦 豌 庚 妯娌 溺 塾 衙 辍 差役

  2、要求掌握的词:

  五、读课文,理清段落结构

  (一)(1)痛悼母亲逝世引起对母亲一生的回忆。

  (二)(2—15)追忆母亲一生的事迹。

  (三)(16—17)对母亲的沉痛悼念

  巡回指导、阅读,标清层次。

  六、布置作业 回忆录中共回忆了母亲几件事。

《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篇3

  5、回忆我的母亲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习本文按照一定顺序选择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法。2、体会议论这种表达方式在记叙文中的特点和作用。 

  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理清本文讲述了母亲的哪些事迹。2、体会本文质朴的语言,理解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敬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习母亲勤劳俭朴、艰苦奋斗、认识大体、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 

  重点难点: 

  重点:1、了解母亲形象的特征。知道人物具有得到优秀品质和作者通过哪些事例来突出人物的优秀品质。 

  难点: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的手法对突出文章主题的作用。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1课时 

  一、导入新课:大家都知道朱德是我国著名的军事家和革命家,他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就,和他小时候手的教育有分不开的联系。他的母亲教给了他很多东西,他在《回忆我的母亲》这篇文章中就讲述了这些事迹,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到底是怎样的。 

  二、介绍作者:朱德,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党、国家和军队的卓越领导人。本文是作者为纪念母亲去世而写的。 

  三、抄写词语,注音和解释: 迁徙(  )  溺(  )死  和睦(  )  衙(  )门  妯娌(  )节衣缩食   宽厚仁慈 

  四、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了解课文都写了母亲哪些方面的优秀品质并找出表现这些优秀品质的事例的语句。 

  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在文中标出,并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掌握文中词语的意义。 

  五、学生朗读课文,思考问题。(15分钟) 

  六、朗读分析课文: 

  教师范读第一段,这段情真意切,表达了对母亲的无限热爱和怀念。要求学生仔细聆听,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情,并感受文章朴素优美的语言魅力,达到以读代讲的目的。 

  提问: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指定几名学生朗读2——15段,要求感情充沛,尽量声情并茂。 

  提问:这一部分以记叙为主,但其间穿插着评价母亲优秀品质的语句,请把这些句子找出来,思考他们有什么作用。“母亲是个好劳动”“聪明能干”“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和蔼”“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更强烈了”“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这些语句都是由哪些具体材料来支撑的?请加以简单的分析。 

  七、布置本节课的作业:阅读课文,进一步熟悉内容,完成练习三。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检查学生对该课词语的掌握情况。 

  共同探讨课后练习三,完成表格,了解课文内容,熟悉母亲经历的事情,体会作者在文中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答案见教师参考用书。  提问:课文是怎样将众多的材料有条不紊地组织为一个整体的?(围绕母亲“勤劳一生”这条线索,标明事件的时间并按顺序安排记叙的内容) 

  全班有感情地齐读14——15段,思考: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抒写了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回答:一是“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二是“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三是“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 

  仔细朗读这两个段落,谈谈你对这两个自然段的理解。 

  请学生朗读课文最后两个段落,思考问题:作为全文的结尾,16段表达了哪几层意思?回答:“有三层意思:一是悼念母亲的离去,二是对母亲的高度评价,三是决心尽忠革命事业。” 

  小结本文的布局特点:1、以时间为顺序,点面结合,既照顾全局,又突出重点。2、围绕中心选材恰当。3、详略得当。4、前后照应,过度和衔接自然。 

  小结本文的语言特色:本文语言朴实,但是更难得是它朴实中的真情实感。  (教师应结合文中句子详细讲解句子所包含的深厚感情。) 

  布置作业:完成练习二和四,抄写本课词语。 

  板书设计: 

  情   爱母亲              交融、升华              尽忠于民族和人民 

  爱党、爱人民                                尽忠于中国共产党 

《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篇4

  广州市华美英语实验学校 陈光荣

  [广州市天河区华美学园(510520)

  教学目的

  一、学习回忆录的特点。

  二、学习按时间顺序有重点地选取典型材料来表现人物优秀品质的写法和运用朴素、简洁、平实的语言来进行描述的方法。

  三、学习朱德同志的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韧顽强的美德,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敬爱之情。

  教学设想

  一、使学生了解,朱德同志所具备的崇高品质和革命精神,与他的母亲对他的教育、影响和熏陶是分不开的。这是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

  二、学习运用质朴平实的语言,选择精当的材料来歌颂母亲的“勤劳一生”,表达作者深切真挚的感情的写法。深入理解文章最后四段的内容和作用。这些应作为重点讲清楚。

  三、文中记叙的多是平凡琐事,涉及历史上的一些社会现象,学生不熟悉。按时间顺序来组织材料,“时间”概念一定要弄明确,不能模糊。这些难点一定要帮学生理解。

  四、主要教法是设疑、点拨、讲析、讨论、总结。可适当运用电教手段。如文章按时间顺序记叙母亲的经历,表现母亲的优秀品质,可列一个表,绘制在软片上,运用投影机,采用边讲析边打出相关的内容项目的方法,将思路逐步向学生理解,使学生对全文的主要内容能较好地掌握。

  五、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导入  新课,指导预习,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段落层次,研习课文的1—7段。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新课

  我们曾学过刘坚同志的《草地晚餐》。记叙的人物是谁?(学生答:朱德同志)。文章歌颂了朱德同志的哪些崇高品质和革命精神?(学生答:艰苦朴素、坚韧不拔、以身作则、平易近人、关怀战士、与战士同甘共苦、忠诚于革命事业,等等)朱德同志的这些崇高的品质和革命精神的养成,固然与他接受马列主义,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从事革命实践分不开,但也同他母亲钟太夫人的教育、影响和熏陶分不开。钟厚仁慈、坚韧顽强、爱憎分明、始终如一地支持儿子投身于革命事业。她勤劳一生,在世上活了86个春秋,于1944年去世。朱德同志为了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与敬爱之情,于1944年母亲逝世后写下了这篇朴素感人的叙事散文。

  板书课题、作者及写作年月。

  二、指导预习

  要求学生以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做到:

  1.在阅读时,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弄清字词的音、形、义,为理解课文内容扫清障碍。有侧重地指导学生做好下列字、词练习。

  (1)给下列加黑字注音。

  (1)农(diàn)    (2)祖(jí)    (3)妯娌(zhóulǐ)    (4)勉(qiǎng)    (5)迁(xǐ)    (6)慰勉(wèimiǎn)    (7)死(nì)    (8)门(yá)    (9)私塾(sīshú)    (10)料(tiáo)    (11)血(jiàn)    (12)瞒着(mánzhe)

  (2)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黑的字注音。

  ①不劳作(chuò):不停地劳动(耕作)。

  ②任劳任怨(rènyuàn):一切劳苦和怨言都能经受。任,担当、承受。

  ③宽厚仁慈(réncí):待人宽大厚道,仁爱慈善。

  ④为富不仁(wéifù):有钱而心狠,残酷剥削穷人,压迫穷人。

  ⑤节衣缩食(suōshí):尽量节省。节,减省;缩,缩减。

  ⑥支撑门户(zhīchēng):勉强维持家庭。

  ⑦东西借(nuó):文中指到处向人家借钱。

  ⑧聊叙(liáoxù):叙谈叙谈。聊,姑且、略;叙,谈。(姑且谈谈)

  2.了解全文主要写了些什么,概括出母亲一生美德的几个方面;体会作者对母亲深切怀念的丰富感情。

  3.了解文章的记叙顺序和段落层次的划分。

  三、研习课文

  1.什么叫回忆录?

  学生分别查阅写作工具书,讨论。

  明确:回忆录主要属记叙文体裁,它把作者对被回忆者的几件能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一个主题的材料组织起来,又加以适当的抒情和评论。

  2.文章饱含了作者对母亲的哪些丰富感情?

  学生议论:有“爱”、“敬”、“哀”、“思念”、“怀念”、“歌颂”、“赞扬”、“感谢”等等。

  教师肯定同学们的这些看法,进一步提出:哪一种感情是全文的基调?

  学生议论,教师总结:“爱”是基本感情,是贯穿全文的感情。作者怀着对母亲深深的爱,而哀思母亲,敬重母亲,歌颂母亲,感谢母亲,唱出一支对母亲的深情赞歌。

  3.文章可分几个部分?全文共有17段,从哪一段开始回忆往事,到哪一段结束?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概括各部分大意。

  学生议论,教师总结:全文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抒发悲痛感情,引出对母亲勤劳一生的回忆。从第2段开始回忆往事,至第15结束。这是文章第二部分。详略得当地记叙了母亲勤劳一生中的主要事迹,歌颂母亲的美德,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第三部分(第16、17段)写作者对母亲的沉痛悼念和表达自己的决心。

  (有些同学对这样的划分可能有异议,主要在14、15段上。暂时搁下,待深入分析到具体段落层次时再研究讨论解决。)

  4.研习课文第一部分。

  请学生朗读或齐读这一部分。提问、思考、讨论:这一段写了几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样写在全文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归纳:写了两句。第一句交代了写作缘由。第二句“我爱我母亲”,定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由母亲的逝世而忆及许多往事,这些往事都反映了母亲“勤劳一生”,母亲“勤劳一生”便成了全文叙事的线索,同时也才“值得我永远回忆”,从而点明了题旨。这一部分是全文的总起,以“勤劳”二字总领全文。作者热爱和悲痛之情,都是由值得回忆和歌颂的母亲勤劳一生而起。(联系前面回忆录的定义)

  板书:痛悼母亲逝世,引出对母亲勤劳一生的回忆。

  5.研习课文第二部分。

  要求学生阅读这一部分,思考回答:

  (1)作者回忆了母亲哪几方面的事?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归纳:回忆了母亲两方面的事:一是母亲勤劳俭朴的习惯和宽厚仁慈的态度(2—7段);一是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对压迫者的反抗以及对作者参加革命的支持和慰勉(8—13段)。第14、15段,是在记叙的基础上进行议论,概述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

  (2)第一方面的事,可划作第二部分的第一大层次。这里记叙了母亲的哪些事?歌颂了母亲怎样的美德?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归纳:第2、3段先记叙了“家境贫穷”的情况,母亲的“时间大半被家务和耕种占去了”。第4、5段写“母亲是个好劳动”,样样能干,“整日劳碌”。第6段写母亲“聪明能干”,勤俭持家。第7段写母亲“任劳任怨”,与家里人和睦相处以及同情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指导学生充分运用课文语言材料,抓住文中的关键字、词、句来回答问题。)

  作者通过这样平凡普通的事歌颂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美德。

  (3)作者记叙这方面的事情不仅歌颂了母亲的美德,而且还采用了议论和抒情的手法或表明这些美德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或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请将这样的语句找出来,仔细体味,并说明其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归纳:如第7段中“她自己是很节省的……留有深刻的印象”,是议论;第3段中“这在母亲心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是抒情。这种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和抒情,对记叙的内容有进一步深化的作用,能更好地揭示所写事情的内在含义,抒发作者感情,歌颂母亲的崇高品质。

  板书第一层意思(2—7段):写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高贵品质。

  (4)第二方面的事,可划作第二部分的第二大层次。主要是写母亲具有朴素的阶级意识、反抗精神和对革命的同情和支持。作者是通过哪些事来说明的?

  教师提示:主要写了四件事。请同学课后预习第8到第15段,考虑这个问题。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理解·分析”一和“揣摩·运用”四、五。

  2.熟读课文的后四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检查复习;研习课文第8—17段,归纳中心和写作特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 完成情况。

  二、继续研习课文第二部分。

  1.8—13段,按时间先后依次写了哪四件事?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要点:第一件事,乙未年(1895年)地主逼着退佃,又加天灾,家庭受到“最悲惨的一次遭遇”,在灾难面前,母亲没有退却,不但“没有灰心”,反而还增强了“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并“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第二件事,庚子年(1900年)前后四川饥民吃“大户”,农民的自发抗争,遭到了黑暗社会“官兵”的血腥镇压,“我家也遭受更多的困难”。(这两件事放在第8段中写,没有分开,时间先后顺序有颠倒,同学们要注意。)第三件事,1905年是“支撑门户”,节衣缩食,送子读书。第四件事是1908年对儿子宣传科学和民主思想,献身于革命事业,不但不反对,还给他许多“慰勉”。(这两件事是分别在第9、10段中写的)

  通过上述四件事的记叙,充分说明了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朴素的阶级意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压迫者的反抗精神以及对儿子所从事的革命事业的支持。

  2.写了上述四件事后,作者又进一步回忆了自己离开母亲、投身革命、加入共产党后母亲的一些事。请同学们阅读第11、12段。思考:还写了些什么事?表现了母亲的什么精神品质?寄寓了作者什么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第11段写作者1919年将母亲接出来,可因为她“劳动惯了,离开土地就不舒服”,“回家继续劳动”。歌颂了母亲热爱劳动的崇高品质。第12段写母亲积极支持儿子所从事的革命事业。当1927年大革命受到挫折和困难时,为了支持儿子革命,她“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当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时,她“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持儿子革命,鼓舞儿子的革命斗志,“期望着中华民族解放的成功”。这充分体现了母亲支持革命以革命利益为重的崇高品质。对此,作者是深怀敬意,永不忘记的。两个“永远想念”,母子之情感人肺腑。当听到母亲想见作者一面,未能如愿时,作者再也忍不住内心的巨大悲痛,深情地写道:“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一个“竟”字,含义深刻,既寄寓了作者把党、革命、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的崇高品质,又寄托了对母亲的无限哀思与怀念之情。

  3.请学生朗读第13段。思考这一段追叙强调什么?说明什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强调“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直到晚年(1944年)“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真可谓“勤劳一生”。母亲身上的这种勤苦耐劳的美德,正是中华民族广大劳动妇女的美德的集中体现。因此,作者对母亲的歌颂,也就是对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的歌颂。这样写的作用,既照应了前文,又深化了文章的主题,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请细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朴素、简洁、平实的语言。

  板书第二层次意思(8—13段):写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和反抗压迫、支持革命的精神。

  4.这一层次记叙事例的时间跨度很大(从1895—1944年近半个世纪),可内容并不松散。以时间为顺序,紧紧围绕着母亲勤劳的品德及对作者的影响这一主线和中心,有重点地选取典型材料,有条理地组织材料,做到详略得当、中心明确。同学们可以根据上面的研析,细心体会这种记叙方法和写作技巧。

  5.学生个别朗读或大家齐读第14、15段(即第二部分第三层次)。思考:作者由衷地感谢母亲对自己的养育之恩,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在段落结构的形式上具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从两个方面来写:一是感谢母亲“教给我与困难斗争的经验”,“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二是“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并“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母亲留给儿子的这些,确实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而作者也深深懂得其价值,写了自己的深切感受,从而对母亲发出由衷的感谢之情。对此要引导学生仔细体味感谢母亲的深刻理由。结构形式上的特点是运用了排比段。

  板书第三层次意思(14、15段):由衷地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

  6.有的同学对14、15段这种划分归类认为不妥,多数同学同意。让同学们讨论,分别说说各自的理由。(提示:可从内容和写作方法上考虑)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补充:从内容上看这两段感谢母亲的内容,正是对第2到第13段所叙述内容的概括。从文章结构上看,这两段对文章第二部分有总括收束作用,而与第一部分照应并不紧凑。但第16、17段(第三部分)则与第1段(第一部分)前后照应,联系紧密,气脉相承。若把这两段归在第三部分,就会使结构上显得松散,气脉不畅。从写法上看,这两段的议论和抒情正是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果与前面记叙的事例内容割裂,记和议的相辅相成作用就会削弱,影响文章内容的准确表达。

  板书第二部分的意思(2—15段):记叙母亲一生中的主要事迹,歌颂母亲的崇高美德,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

  三、研习课文的第三部分。

  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思考:(1)如何理解“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含义?(2)如何理解“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话的含义?(3)作者是怎样把对母亲的爱与对人民的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诚有机地结合起来写的?这给我们哪些深刻的启示?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总结:(1)再次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离我而去”的万分悲痛之情和无限热爱的真挚的感情。(2)说“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母亲是千千万万劳动者中普通的一员。而正是像母亲这样具有崇高美德的千百万普通劳动者创造了(已经过去)和创造着(今天和未来)人类历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母亲是伟大的,劳动人民是伟大的。作者把对母亲的热爱之情,升华到热爱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的高度;作者把对母亲的歌颂之情升华到与歌颂劳动人民的感情完全融合在一起的崇高境界,从而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这是一个转折关系的复句,以此对上述这方面的意义进行强调。(3)作者以设问句“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发人深思,将对母亲的爱引向对人民、对革命事业的热爱与忠诚,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爱母亲,就要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的事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报答母亲的深恩,才算爱母亲。为此,作者下定决心“能做到”,坚定信念“一定能做到”。这一段给我们的深刻启示是:我们要认真学习、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解放天下劳动人民为己任的崇高思想,艰苦朴素的精神,宽广无私的胸怀,坚定的革命意志,为实现祖国的“四化”大业而奋斗。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第三部分。

  板书第三部分意思(16、17段):对母亲的沉痛悼念,并表达了作者以尽忠于党和人民来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

  四、回顾全文。

  1.指导学生根据段落层次的意思,归纳整理写出本文的中心思想。

  2.进一步体会本文选材精当,安排得体和语言朴素,感情真挚的特点。

  五、布置作业 。

  1.背诵最后两段。

  2.做“揣摩·运用”题六中的部分题目。

《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篇5

  学习目标:1、了解回忆录的一般特点 ,初步了解表达方式的运用。2、学习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学习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人物活动为线索选材、组材的方法。3、体会作者以朴实无华的语言抒 发的对母亲真挚深沉的爱。4、深入领会学习朱德同志的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韧顽强的美德。重点: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2、学会提炼归纳要点。难点:赏析文章质朴语言中透出的真情。

  第一课时课文导入:从前,有一个年轻人爱上一个姑娘,想要娶她为妻,姑娘说:“如果你要娶我,就带着你母亲的心来见我。”年轻人听了连忙去向他母亲要那颗心。母亲什么也没有说就挖出自己的心教给儿子,年轻人高兴的捧着母亲的心去见自己的情人。可是,路上一不小心摔了一跤。这时,那颗还滴着鲜血的母亲的心连忙问:“孩子你摔疼了吗?”这,就是母亲心。天下母亲各有各的不同,但有一点:心是相同的!我们何以为报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看作者是如何回报母亲的深恩的?今天我们来学习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看作者是如何回报母亲的深恩的?自主学习:一、审题。你能从标题“回忆我的母亲”中猜到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哪些信息呢?知识链 接:回忆录:一种文学体裁。运用叙述和描写的方式,追述本人或所熟悉的人物的过去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要求真实可靠,不 允许虚构。一般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表达上以叙述为主,可兼有抒情议论,它具有文献的价值。二、初 读课文,完成下列任务。1.作家作品知识:《回忆我的母亲》选自《         》。朱德,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         、       ,中国人民军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卓越领导人。2.熟读课文,为下列加点字注音。溺爱           辍学          私塾         劳碌         和蔼           迁徙          管束          慰勉         祖籍           妯娌          衙门      3.解释下列词语:(参看书下注释或查字典)任劳任怨:周济:为富不仁:辍:三、快速阅读,获取信息,了解文章大意。1、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缘由是什么?2、作者回忆了母亲的一生。文中的母亲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呢?请用:我读出了她是一位-----------的母亲,表现在----------从第------段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方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或默读或跳读,用笔标出关键词句。3、归纳提炼要点,完成下列表格。

  时间

  母亲经历的事情

  表现母亲的思想品质

  作者小时候

  1885-19xx年前后

  19xx年

  19xx年

  1919年

  1924-1927年

  1937年

  1944年 小组探究:从上表可以看出,课文是怎样将众多的材料有条不紊的组织为一个整体的?①    总结:作者用什么方法来表现母亲品质的呢?补充: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有多种,比如直接的描写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比如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比如通过其他人物的对比来衬托人物;比如选择典型的事件来反映人物等等。②作者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本文的线索是什么?③理清文章脉络,给文章划分层次。

  第二课时四、赏读课文感悟升华 。1、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一节在全文中有何作用?与表现母亲的优秀品质有 何作用?2、读14-15段,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抒写了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3、读文章最后两自然段。讨论、交流,作为文章的结尾表达了哪几层意思?4、文章饱含了作者对母亲那些丰富的感情?哪一种感情是全文 的基调?5、作者把对母亲的爱与对人民的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诚有机的结合起来写的?这给我们那些启示?6、总结本文中心。五、语言赏析.1、完成课本33页思考与练习第二题。2、你能从文中找出相类似的句子进行赏析吗?六、小结:谁都有自己的母亲。母亲的爱像高山,像海洋,像大地,像阳光,母亲的爱最崇高、最伟大、最无私、最宽广。我们应该像母亲爱我们一样去爱她们。谈一下自己如何回报母爱?七、拓展延伸培养亲情自选题:1、收集关于母亲的名言、诗文,做一个交流活动。        2、亲自实践:感受母爱,回报母爱。         a:给母亲写一封信,表达感激之情。         b:亲手为母亲做一个礼物。         c:为母亲做一次家务,体会母亲的辛劳。         d:为母亲洗一次脚,你想对母亲说什么?

  3.积累关于母爱的名言: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 (罗曼·罗兰)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

  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 呼唤,就是“妈妈”。(纪伯伦)

  母爱是 世间最 伟大的力量。(米尔)

  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郑振铎)

  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的感情。(邓肯)

  全世界的母亲多么的相像!他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惠特曼)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人生最美的东西之一就是母爱,这是无私的爱,道德与之相形见绌。(日本)妈妈你 在哪儿,哪儿就是最快乐的地方(英国)

《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篇6

  一  教学内容

  理解回忆录的特点,了解文章的选材和布局,体会文中真挚的感情和简明平实的语言。

  二  课时安排

  1.课时:两课时;

  2.课型:说读课。

  三  预习要求

  1.读课文,了解母亲的事迹;

  2.根据课文第一层次练习“理解·分析”中的三个问题,理解课文记事的顺序和课文的结构布局。

  四  教学蓝图

  全篇文章的教学大致分为三个重要的教学板块:

  1.整体感知课文,

  2.整体理解课文,

  3.整体赏析课文。

  五  教学主要过程

  教学板块之一:整体感知课文。

  1.同学们读课文,体会文中母亲的事迹,母亲的品德。 2.请同学们用“母亲是……”的格式为题说句子,要求在课文之中尽情搜寻、概括,从而理解课文运用不同的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多方位地立体地表现母亲优秀品质的特点。

  同学们进行课堂说话活动:

  母亲是勤劳一生的人  母亲是一位有很多事情值得我永远回忆的人  母亲是个好劳动 

  母亲是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的人  母亲是整日劳碌着的人  母亲是聪明能干的人  母亲是能将地主富豪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的人  母亲是每天天还没亮就第一个起身的人  母亲是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的人  母亲是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的人  母亲是同情贫苦人的人  母亲是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人  母亲是对穷苦农民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反感的人  母亲是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的人  母亲是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成功的人  母亲是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的人……

  3.教师小结。

  教学板块之二:整体理解课文。

  1.教师:《回忆我的母亲》鲜明地表现了回忆录的特点。作者以时间为经线,以母亲的优秀品德为纬线,把很多值得永远回忆的事情编织起来。请同学们读课文,以“说说‘母亲’的好品德”为题,每人叙述一件事,说说这件事表现了“母亲”什么样的品质。 2.同学们读课文,理解分析文中的“事例”,准备进行说话。 3.同学们以四人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说话活动。4.学生代表发言。5.教师进行小结:课文有一槌定音的开头,一线串珠的结构,一笔宕开的结尾,一语关情的抒情与议论。作为回忆录,文章从两大方面展示了母亲的形象。一是对母亲事迹的抒写,写了母亲勤劳俭朴的习惯,宽厚仁慈的态度和坚强不屈的性格。作者在写作中采取了情随事明的记叙方法,在赞颂母亲的优秀品质的过程中始终寄寓着对母亲的真挚感情。二是表达对母亲的感谢之情,从母亲“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和“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方面表达了对母亲的由衷谢意,从而表现母亲对自己的影响之大,恩情之深。作者在写作中采用了寄情于事的方法,以抒情、议论的笔触来深深表达对母亲的怀念。

  教学板块之三:整体赏析课文。

  1.教师:课文以平实朴素的语言表现了母亲勤劳朴实的特点。全文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热情洋溢的抒情,但于平静的叙说之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挚深沉的爱。因此,文中寓深意于平实、寄深情于质朴的特点,值得我们认真品析。

  2.请同学们读课文,对课文的语言进行赏析,每位同学准备用……写(用)得好,写出了…… ”的句式说一句话。

  3.读课文,进行圈点勾画。

  4.同学们准备发言。

  5.教师引导同学们进行赏析性说话活动,对课文语言的品析大致分为三个层次:

  (1)品味作者在词语中渗透的情感。如“母亲是个好劳动。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这一段中,同学们可以说:“母亲是个好劳动”中的“好”字用得好……,“从我能记忆时起”用得好……,“总是天不亮就起床”的“总是”用得好……,两个“还”字用得好……等。

  又如“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这一部分中,同学们可以说:“任劳任怨”四个字已经能够很好地评价一个人的勤劳了,但作者还在这之前加上一个“极”字,这就写出了母亲非同一般的勤劳;又如“没有同别人吵过架”已是够高的评价了,但作者说母亲“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这就写出了母亲非同一般的好性格……

  (2)品味作者在句式中表达的情感。

  作者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段,组合成不同的句式,在平实的语言中流露出深深的情感。如“我应该感谢母亲”的反复倾吐,“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的反复咏叹,“母亲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回环往复,都是意蕴丰满、情感深厚的。

  (3)品味作者在重要段落中抒发的浓重情感。

  如课文开头“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的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这一段,有叙述,有议论,有抒情;有富于力度的动词,有表示强调的虚词,表达了作者极为浓郁的情感。又如课文的最后一段,一抒哀痛之情,二议如母亲一样的千百万劳动人民的伟大,三表自己的决心,语言质朴庄重,深沉之中涌动着激情,既抒写了深挚的孝心,又表现了博大的胸怀。

  另外,文中大量褒义词语的运用,不少的突出中心句的段落,段中穿插的点点议论,都可以在同学们的品析、品味之中。

  [创意说明]

  这个教学设计在如下方面表现出创新:

  第一,课型设计创新。这两节课的课型设计为“说读课”。所谓“说读”,就是说说读读,读读说说,说了再读, 读了再说。学生在“读”与“说”中完成对课文的感知、理解与赏析。由于要“读”,学生便占有了成块的课堂学习时间;由于要“说”,学生也同样占有大量的课堂活动的时间。如此三读三说,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在课堂上也真正有了主体性的学习活动。这在这样的课型中,教师的讲析的分量大幅度减少,教师指导、调控的作用大大增强,课堂教学的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第二,思路设计创新:这两节课着眼于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安排了三个重要的教学板块:整体感知课文,整体理解课文,整体赏析课文。这其中有三个地方表现出教学设计科学性与艺术性。首先,对课文进行了不同层面的整体阅读而不进行肢解式的分析,教学视点、师生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其次,三个教学板块彼此联系、彼此依存而又层层递进,前有铺垫,后有深化,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过程 明晰单纯。再次,对学生的提问的量有了最大限度的降低,基本上做到少提问或者不提问,三个教学板块中都有引导着学生阅读、思考、表达的“一线串珠”的主问题而没有一个一个的提问,于是课堂上有学生阅读、思考、发言的活跃场面而没有一般教学中的“碎问碎答”。

《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理解文章选材和布局,学习语言朴素而深刻的特点。

  教学环节:

  一、检查上节课的内容

  边提问边纠正、思考回答

  二、讲读课文第三部分:

  提出问题:作者怎样把对母亲的热爱与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诚结合起来的?给我们什么启示?

  解决难点,帮助学生理解作者感情的升华,由母爱推广到爱劳动人民,决心尽忠革命事业的感情上。

  读课文,分小组讨论,指派代表回答。

  三、概括文章主题:

  1、本文围绕哪个特点写母亲的?

  2、选了哪些小事?

  3、这些小事体现了母亲作为“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的什么本质特征?

  四、总结写作特点:

  1、以时间为经线,以母亲的优秀品德为纬线,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2、语言朴素,简洁,字里行间却流露出一种真挚深沉的爱。

  边指导朗读边帮助学生整理

  特征:勤劳俭朴的习惯,宽厚仁慈的态度,坚强不屈的性格。

  讲述写作特点

  感情朗读课文,分析概括。

  五、布置作业 独立完成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回忆我的母亲

  朱德

  整日忙碌 勤劳俭朴 节衣缩食 宽厚仁慈

  任劳任怨 周济穷人 退佃搬家 反抗压迫

  送我读书 支持革命 同情革命 坚持劳动

《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的

  一、学习回忆录的特点。

  二、学习按时间顺序有重点地选取典型材料来表现人物优秀品质的写法和运用朴素、简洁、平实的语言来进行描述的方法。

  三、学习朱德同志的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韧顽强的美德,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敬爱之情。

  教学设想

  一、使学生了解,朱德同志所具备的崇高品质和革命精神,与他的母亲对他的教育、影响和熏陶是分不开的。这是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

  二、学习运用质朴平实的语言,选择精当的材料来歌颂母亲的“勤劳一生”,表达作者深切真挚的感情的写法。深入理解文章最后四段的内容和作用。这些应作为重点讲清楚。

  三、文中记叙的多是平凡琐事,涉及历史上的一些社会现象,学生不熟悉。按时间顺序来组织材料,“时间”概念一定要弄明确,不能模糊。这些难点一定要帮学生理解。

  四、主要教法是设疑、点拨、讲析、讨论、总结。可适当运用电教手段。如文章按时间顺序记叙母亲的经历,表现母亲的优秀品质,可列一个表,绘制在软片上,运用投影机,采用边讲析边打出相关的内容项目的方法,将思路逐步向学生理解,使学生对全文的主要内容能较好地掌握。

  五、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导入  新课,指导预习,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段落层次,研习课文的1—7段。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新课

  我们曾学过刘坚同志的《草地晚餐》。记叙的人物是谁?(学生答:朱德同志)。文章歌颂了朱德同志的哪些崇高品质和革命精神?(学生答:艰苦朴素、坚韧不拔、以身作则、平易近人、关怀战士、与战士同甘共苦、忠诚于革命事业,等等)朱德同志的这些崇高的品质和革命精神的养成,固然与他接受马列主义,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从事革命实践分不开,但也同他母亲钟太夫人的教育、影响和熏陶分不开。钟厚仁慈、坚韧顽强、爱憎分明、始终如一地支持儿子投身于革命事业。她勤劳一生,在世上活了86个春秋,于1944年去世。朱德同志为了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与敬爱之情,于1944年母亲逝世后写下了这篇朴素感人的叙事散文。

  板书课题、作者及写作年月。

  二、指导预习

  要求学生以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做到:

  1.在阅读时,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弄清字词的音、形、义,为理解课文内容扫清障碍。有侧重地指导学生做好下列字、词练习。

  (1)给下列加黑字注音。

  (1)农(diàn) (2)祖(jí) (3)妯娌(zhóulǐ) (4)勉(qiǎng) (5)迁(xǐ) (6)慰勉(wèimiǎn) (7)死(nì) (8)门(yá) (9)私塾(sīshú) (10)料(tiáo) (11)血(jiàn) (12)瞒着(mánzhe)

  (2)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黑的字注音。 ①不劳作(chuò):不停地劳动(耕作)。

  ②任劳任怨(rènyuàn):一切劳苦和怨言都能经受。任,担当、承受。

  ③宽厚仁慈(réncí):待人宽大厚道,仁爱慈善。

  ④为富不仁(wéifù):有钱而心狠,残酷剥削穷人,压迫穷人。

  ⑤节衣缩食(suōshí):尽量节省。节,减省;缩,缩减。

  ⑥支撑门户(zhīchēng):勉强维持家庭。

  ⑦东西借(nuó):文中指到处向人家借钱。

  ⑧聊叙(liáoxù):叙谈叙谈。聊,姑且、略;叙,谈。(姑且谈谈)

  2.了解全文主要写了些什么,概括出母亲一生美德的几个方面;体会作者对母亲深切怀念的丰富感情。

  3.了解文章的记叙顺序和段落层次的划分。

  三、研习课文

  1.什么叫回忆录?

  学生分别查阅写作工具书,讨论。

  明确:回忆录主要属记叙文体裁,它把作者对被回忆者的几件能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一个主题的材料组织起来,又加以适当的抒情和评论。

  2.文章饱含了作者对母亲的哪些丰富感情?

  学生议论:有“爱”、“敬”、“哀”、“思念”、“怀念”、“歌颂”、“赞扬”、“感谢”等等。

  教师肯定同学们的这些看法,进一步提出:哪一种感情是全文的基调?

  学生议论,教师总结:“爱”是基本感情,是贯穿全文的感情。作者怀着对母亲深深的爱,而哀思母亲,敬重母亲,歌颂母亲,感谢母亲,唱出一支对母亲的深情赞歌。

  3.文章可分几个部分?全文共有17段,从哪一段开始回忆往事,到哪一段结束?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概括各部分大意。

  学生议论,教师总结:全文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抒发悲痛感情,引出对母亲勤劳一生的回忆。从第2段开始回忆往事,至第15结束。这是文章第二部分。详略得当地记叙了母亲勤劳一生中的主要事迹,歌颂母亲的美德,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第三部分(第16、17段)写作者对母亲的沉痛悼念和表达自己的决心。

  (有些同学对这样的划分可能有异议,主要在14、15段上。暂时搁下,待深入分析到具体段落层次时再研究讨论解决。)

  4.研习课文第一部分。

  请学生朗读或齐读这一部分。提问、思考、讨论:这一段写了几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样写在全文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归纳:写了两句。第一句交代了写作缘由。第二句“我爱我母亲”,定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由母亲的逝世而忆及许多往事,这些往事都反映了母亲“勤劳一生”,母亲“勤劳一生”便成了全文叙事的线索,同时也才“值得我永远回忆”,从而点明了题旨。这一部分是全文的总起,以“勤劳”二字总领全文。作者热爱和悲痛之情,都是由值得回忆和歌颂的母亲勤劳一生而起。(联系前面回忆录的定义)

  板书:痛悼母亲逝世,引出对母亲勤劳一生的回忆。

  5.研习课文第二部分。

  要求学生阅读这一部分,思考回答:

  (1)作者回忆了母亲哪几方面的事?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归纳:回忆了母亲两方面的事:一是母亲勤劳俭朴的习惯和宽厚仁慈的态度(2—7段);一是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对压迫者的反抗以及对作者参加革命的支持和慰勉(8—13段)。第14、15段,是在记叙的基础上进行议论,概述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

  (2)第一方面的事,可划作第二部分的第一大层次。这里记叙了母亲的哪些事?歌颂了母亲怎样的美德?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归纳:第2、3段先记叙了“家境贫穷”的情况,母亲的“时间大半被家务和耕种占去了”。第4、5段写“母亲是个好劳动”,样样能干,“整日劳碌”。第6段写母亲“聪明能干”,勤俭持家。第7段写母亲“任劳任怨”,与家里人和睦相处以及同情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指导学生充分运用课文语言材料,抓住文中的关键字、词、句来回答问题。)

  作者通过这样平凡普通的事歌颂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美德。

  (3)作者记叙这方面的事情不仅歌颂了母亲的美德,而且还采用了议论和抒情的手法或表明这些美德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或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请将这样的语句找出来,仔细体味,并说明其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归纳:如第7段中“她自己是很节省的……留有深刻的印象”,是议论;第3段中“这在母亲心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是抒情。这种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和抒情,对记叙的内容有进一步深化的作用,能更好地揭示所写事情的内在含义,抒发作者感情,歌颂母亲的崇高品质。

  板书第一层意思(2—7段):写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高贵品质。

  (4)第二方面的事,可划作第二部分的第二大层次。主要是写母亲具有朴素的阶级意识、反抗精神和对革命的同情和支持。作者是通过哪些事来说明的?

  教师提示:主要写了四件事。请同学课后预习第8到第15段,考虑这个问题。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理解·分析”一和“揣摩·运用”四、五。

  2.熟读课文的后四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检查复习;研习课文第8—17段,归纳中心和写作特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 完成情况。

  二、继续研习课文第二部分。

  1.8—13段,按时间先后依次写了哪四件事?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要点:第一件事,乙未年(1895年)地主逼着退佃,又加天灾,家庭受到“最悲惨的一次遭遇”,在灾难面前,母亲没有退却,不但“没有灰心”,反而还增强了“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并“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第二件事,庚子年(1900年)前后四川饥民吃“大户”,农民的自发抗争,遭到了黑暗社会“官兵”的血腥镇压,“我家也遭受更多的困难”。(这两件事放在第8段中写,没有分开,时间先后顺序有颠倒,同学们要注意。)第三件事,1905年是“支撑门户”,节衣缩食,送子读书。第四件事是1908年对儿子宣传科学和民主思想,献身于革命事业,不但不反对,还给他许多“慰勉”。(这两件事是分别在第9、10段中写的)

  通过上述四件事的记叙,充分说明了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朴素的阶级意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压迫者的反抗精神以及对儿子所从事的革命事业的支持。

  2.写了上述四件事后,作者又进一步回忆了自己离开母亲、投身革命、加入共产党后母亲的一些事。请同学们阅读第11、12段。思考:还写了些什么事?表现了母亲的什么精神品质?寄寓了作者什么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第11段写作者1919年将母亲接出来,可因为她“劳动惯了,离开土地就不舒服”,“回家继续劳动”。歌颂了母亲热爱劳动的崇高品质。第12段写母亲积极支持儿子所从事的革命事业。当1927年大革命受到挫折和困难时,为了支持儿子革命,她“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当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时,她“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持儿子革命,鼓舞儿子的革命斗志,“期望着中华民族解放的成功”。这充分体现了母亲支持革命以革命利益为重的崇高品质。对此,作者是深怀敬意,永不忘记的。两个“永远想念”,母子之情感人肺腑。当听到母亲想见作者一面,未能如愿时,作者再也忍不住内心的巨大悲痛,深情地写道:“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一个“竟”字,含义深刻,既寄寓了作者把党、革命、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的崇高品质,又寄托了对母亲的无限哀思与怀念之情。

  3.请学生朗读第13段。思考这一段追叙强调什么?说明什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强调“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直到晚年(1944年)“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真可谓“勤劳一生”。母亲身上的这种勤苦耐劳的美德,正是中华民族广大劳动妇女的美德的集中体现。因此,作者对母亲的歌颂,也就是对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的歌颂。这样写的作用,既照应了前文,又深化了文章的主题,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请细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朴素、简洁、平实的语言。

  板书第二层次意思(8—13段):写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和反抗压迫、支持革命的精神。

  4.这一层次记叙事例的时间跨度很大(从1895—1944年近半个世纪),可内容并不松散。以时间为顺序,紧紧围绕着母亲勤劳的品德及对作者的影响这一主线和中心,有重点地选取典型材料,有条理地组织材料,做到详略得当、中心明确。同学们可以根据上面的研析,细心体会这种记叙方法和写作技巧。

  5.学生个别朗读或大家齐读第14、15段(即第二部分第三层次)。思考:作者由衷地感谢母亲对自己的养育之恩,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在段落结构的形式上具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从两个方面来写:一是感谢母亲“教给我与困难斗争的经验”,“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二是“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并“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母亲留给儿子的这些,确实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而作者也深深懂得其价值,写了自己的深切感受,从而对母亲发出由衷的感谢之情。对此要引导学生仔细体味感谢母亲的深刻理由。结构形式上的特点是运用了排比段。

  板书第三层次意思(14、15段):由衷地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

  6.有的同学对14、15段这种划分归类认为不妥,多数同学同意。让同学们讨论,分别说说各自的理由。(提示:可从内容和写作方法上考虑)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补充:从内容上看这两段感谢母亲的内容,正是对第2到第13段所叙述内容的概括。从文章结构上看,这两段对文章第二部分有总括收束作用,而与第一部分照应并不紧凑。但第16、17段(第三部分)则与第1段(第一部分)前后照应,联系紧密,气脉相承。若把这两段归在第三部分,就会使结构上显得松散,气脉不畅。从写法上看,这两段的议论和抒情正是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果与前面记叙的事例内容割裂,记和议的相辅相成作用就会削弱,影响文章内容的准确表达。

  板书第二部分的意思(2—15段):记叙母亲一生中的主要事迹,歌颂母亲的崇高美德,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

  三、研习课文的第三部分。

  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思考:(1)如何理解“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含义?(2)如何理解“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话的含义?(3)作者是怎样把对母亲的爱与对人民的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诚有机地结合起来写的?这给我们哪些深刻的启示?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总结:(1)再次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离我而去”的万分悲痛之情和无限热爱的真挚的感情。(2)说“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母亲是千千万万劳动者中普通的一员。而正是像母亲这样具有崇高美德的千百万普通劳动者创造了(已经过去)和创造着(今天和未来)人类历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母亲是伟大的,劳动人民是伟大的。作者把对母亲的热爱之情,升华到热爱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的高度;作者把对母亲的歌颂之情升华到与歌颂劳动人民的感情完全融合在一起的崇高境界,从而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这是一个转折关系的复句,以此对上述这方面的意义进行强调。(3)作者以设问句“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发人深思,将对母亲的爱引向对人民、对革命事业的热爱与忠诚,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爱母亲,就要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的事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报答母亲的深恩,才算爱母亲。为此,作者下定决心“能做到”,坚定信念“一定能做到”。这一段给我们的深刻启示是:我们要认真学习、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解放天下劳动人民为己任的崇高思想,艰苦朴素的精神,宽广无私的胸怀,坚定的革命意志,为实现祖国的“四化”大业而奋斗。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第三部分。

  板书第三部分意思(16、17段):对母亲的沉痛悼念,并表达了作者以尽忠于党和人民来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

  四、回顾全文。

  1.指导学生根据段落层次的意思,归纳整理写出本文的中心思想。

  2.进一步体会本文选材精当,安排得体和语言朴素,感情真挚的特点。

  五、布置作业 。

  1.背诵最后两段。

  2.做“揣摩·运用”题六中的部分题目。

《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篇9

  一、教学内容

  理解回忆录的特点,了解文章的选材和布局,体会文中真挚的感情和简明平实的语言。

  二、课时安排:三课时

  课型:说读课。

  三、预习要求

  1.读课文,了解母亲的事迹;

  2.根据课文第一层次练习“理解·分析”中的三个问题,理解课文记事的顺序和课文的结构布局。

  四、教学蓝图

  全篇文章的教学大致分为三个重要的教学板块: 1.整体感知课文, 2.整体理解课文,

  3.整体赏析课文。

  五、教学主要过程

  教学板块之一:整体感知课文。

  1.同学们读课文,体会文中母亲的事迹,母亲的品德。

  2.请同学们用“母亲是……”的格式为题说句子,要求在课文之中尽情搜寻、概括,从而理解课文运用不同的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多方位地立体地表现母亲优秀品质的特点。

  同学们进行课堂说话活动:母亲是勤劳一生的人 母亲是一位有很多事情值得我永远回忆的人 母亲是个好劳动 母亲是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的人 母亲是整日劳碌着的人 母亲是聪明能干的人 母亲是能将地主富豪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的人 母亲是每天天还没亮就第一个起身的人 母亲是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的人 母亲是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的人 母亲是同情贫苦人的人 母亲是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人 母亲是对穷苦农民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反感的人 母亲是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的人 母亲是期望着中华民族解放成功的人 母亲是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的人……

  3.教师小结。

  教学板块之二:整体理解课文。

  1.教师:《回忆我的母亲》鲜明地表现了回忆录的特点。作者以时间为经线,以母亲的优秀品德为纬线,把很多值得永远回忆的事情编织起来。请同学们读课文,以“说说‘母亲’的好品德”为题,每人叙述一件事,说说这件事表现了“母亲”什么样的品质。

  2.同学们读课文,理解分析文中的“事例”,准备进行说话。

  3.同学们以四人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说话活动。

  4.学生代表发言。

  5. 教师进行小结:课文有一槌定音的开头,一线串珠的结构,一笔宕开的结尾,一语关情的抒情与议论。作为回忆录,文章从两大方面展示了母亲的形象。一是对母亲事迹的抒写,写了母亲勤劳俭朴的习惯,宽厚仁慈的态度和坚强不屈的性格。作者在写作中采取了情随事明的记叙方法,在赞颂母亲的优秀品质的过程中始终寄寓着对母亲的真挚感情。二是表达对母亲的感谢之情,从母亲“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和“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方面表达了对母亲的由衷谢意,从而表现母亲对自己的影响之大,恩情之深。作者在写作中采用了寄情于事的方法,以抒情、议论的笔触来深深表达对母亲的怀念。

  教学板块之三:整体赏析课文。

  1.教师:课文以平实朴素的语言表现了母亲勤劳朴实的特点。全文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热情洋溢的抒情,但于平静的叙说之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挚深沉的爱。因此,文中寓深意于平实、寄深情于质朴的特点,值得我们认真品析。

  2.请同学们读课文,对课文的语言进行赏析,每位同学准备用……写(用)得好,写出了…… ”的句式说一句话。

  3.读课文,进行圈点勾画。

  4.同学们准备发言。

  5. 教师引导同学们进行赏析性说话活动,对课文语言的品析大致分为三个层次: (1)品味作者在词语中渗透的情感。如“母亲是个好劳动。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这一段中,同学们可以说:“母亲是个好劳动”中的“好”字用得好……,“从我能记忆时起”用得好……,“总是天不亮就起床”的 “总是”用得好……,两个“还”字用得好……等。又如“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这一部分中,同学们可以说:“任劳任怨”四个字已经能够很好地评价一个人的勤劳了,但作者还在这之前加上一个“极”字,这就写出了母亲非同一般的勤劳;又如“没有同别人吵过架”已是够高的评价了,但作者说母亲“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这就写出了母亲非同一般的好性格……

  (2) 品味作者在句式中表达的情感。作者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段,组合成不同的句式,在平实的语言中流露出深深的情感。如“我应该感谢母亲”的反复倾吐,“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的反复咏叹,“母亲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回环往复,都是意蕴丰满、情感深厚的。

  (3) 品味作者在重要段落中抒发的浓重情感。如课文开头“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的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这一段,有叙述,有议论,有抒情;有富于力度的动词,有表示强调的虚词,表达了作者极为浓郁的情感。又如课文的最后一段,一抒哀痛之情,二议如母亲一样的千百万劳动人民的伟大,三表自己的决心,语言质朴庄重,深沉之中涌动着激情,既抒写了深挚的孝心,又表现了博大的胸怀。另外,文中大量褒义词语的运用,不少的突出中心句的段落,段中穿插的点点议论,都可以在同学们的品析、品味之中。

  6、文中还有些句子、段落写出了母亲对我影响之大、教育之深,请找出这些句段并激情朗读。这个时期母亲教我许多生产知识。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我应该感谢母亲……使我从来没有感到过劳累。我应该感谢母亲……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篇10

  广州市华美英语实验学校 陈光荣

  [广州市天河区华美学园(510520)

  教学目的

  一、学习回忆录的特点。

  二、学习按时间顺序有重点地选取典型材料来表现人物优秀品质的写法和运用朴素、简洁、平实的语言来进行描述的方法。

  三、学习朱德同志的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韧顽强的美德,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敬爱之情。

  教学设想

  一、使学生了解,朱德同志所具备的崇高品质和革命精神,与他的母亲对他的教育、影响和熏陶是分不开的。这是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

  二、学习运用质朴平实的语言,选择精当的材料来歌颂母亲的“勤劳一生”,表达作者深切真挚的感情的写法。深入理解文章最后四段的内容和作用。这些应作为重点讲清楚。

  三、文中记叙的多是平凡琐事,涉及历史上的一些社会现象,学生不熟悉。按时间顺序来组织材料,“时间”概念一定要弄明确,不能模糊。这些难点一定要帮学生理解。

  四、主要教法是设疑、点拨、讲析、讨论、总结。可适当运用电教手段。如文章按时间顺序记叙母亲的经历,表现母亲的优秀品质,可列一个表,绘制在软片上,运用投影机,采用边讲析边打出相关的内容项目的方法,将思路逐步向学生理解,使学生对全文的主要内容能较好地掌握。

  五、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导入  新课,指导预习,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段落层次,研习课文的1—7段。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新课

  我们曾学过刘坚同志的《草地晚餐》。记叙的人物是谁?(学生答:朱德同志)。文章歌颂了朱德同志的哪些崇高品质和革命精神?(学生答:艰苦朴素、坚韧不拔、以身作则、平易近人、关怀战士、与战士同甘共苦、忠诚于革命事业,等等)朱德同志的这些崇高的品质和革命精神的养成,固然与他接受马列主义,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从事革命实践分不开,但也同他母亲钟太夫人的教育、影响和熏陶分不开。钟厚仁慈、坚韧顽强、爱憎分明、始终如一地支持儿子投身于革命事业。她勤劳一生,在世上活了86个春秋,于1944年去世。朱德同志为了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与敬爱之情,于1944年母亲逝世后写下了这篇朴素感人的叙事散文。

  板书课题、作者及写作年月。

  二、指导预习

  要求学生以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做到:

  1.在阅读时,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弄清字词的音、形、义,为理解课文内容扫清障碍。有侧重地指导学生做好下列字、词练习。

  (1)给下列加黑字注音。

  (1)农(diàn)    (2)祖(jí)    (3)妯娌(zhóulǐ)    (4)勉(qiǎng)    (5)迁(xǐ)    (6)慰勉(wèimiǎn)    (7)死(nì)    (8)门(yá)    (9)私塾(sīshú)    (10)料(tiáo)    (11)血(jiàn)    (12)瞒着(mánzhe)

  (2)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黑的字注音。

  ①不劳作(chuò):不停地劳动(耕作)。

  ②任劳任怨(rènyuàn):一切劳苦和怨言都能经受。任,担当、承受。

  ③宽厚仁慈(réncí):待人宽大厚道,仁爱慈善。

  ④为富不仁(wéifù):有钱而心狠,残酷剥削穷人,压迫穷人。

  ⑤节衣缩食(suōshí):尽量节省。节,减省;缩,缩减。

  ⑥支撑门户(zhīchēng):勉强维持家庭。

  ⑦东西借(nuó):文中指到处向人家借钱。

  ⑧聊叙(liáoxù):叙谈叙谈。聊,姑且、略;叙,谈。(姑且谈谈)

  2.了解全文主要写了些什么,概括出母亲一生美德的几个方面;体会作者对母亲深切怀念的丰富感情。

  3.了解文章的记叙顺序和段落层次的划分。

  三、研习课文

  1.什么叫回忆录?

  学生分别查阅写作工具书,讨论。

  明确:回忆录主要属记叙文体裁,它把作者对被回忆者的几件能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一个主题的材料组织起来,又加以适当的抒情和评论。

  2.文章饱含了作者对母亲的哪些丰富感情?

  学生议论:有“爱”、“敬”、“哀”、“思念”、“怀念”、“歌颂”、“赞扬”、“感谢”等等。

  教师肯定同学们的这些看法,进一步提出:哪一种感情是全文的基调?

  学生议论,教师总结:“爱”是基本感情,是贯穿全文的感情。作者怀着对母亲深深的爱,而哀思母亲,敬重母亲,歌颂母亲,感谢母亲,唱出一支对母亲的深情赞歌。

  3.文章可分几个部分?全文共有17段,从哪一段开始回忆往事,到哪一段结束?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概括各部分大意。

  学生议论,教师总结:全文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抒发悲痛感情,引出对母亲勤劳一生的回忆。从第2段开始回忆往事,至第15结束。这是文章第二部分。详略得当地记叙了母亲勤劳一生中的主要事迹,歌颂母亲的美德,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第三部分(第16、17段)写作者对母亲的沉痛悼念和表达自己的决心。

  (有些同学对这样的划分可能有异议,主要在14、15段上。暂时搁下,待深入分析到具体段落层次时再研究讨论解决。)

  4.研习课文第一部分。

  请学生朗读或齐读这一部分。提问、思考、讨论:这一段写了几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样写在全文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归纳:写了两句。第一句交代了写作缘由。第二句“我爱我母亲”,定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由母亲的逝世而忆及许多往事,这些往事都反映了母亲“勤劳一生”,母亲“勤劳一生”便成了全文叙事的线索,同时也才“值得我永远回忆”,从而点明了题旨。这一部分是全文的总起,以“勤劳”二字总领全文。作者热爱和悲痛之情,都是由值得回忆和歌颂的母亲勤劳一生而起。(联系前面回忆录的定义)

  板书:痛悼母亲逝世,引出对母亲勤劳一生的回忆。

  5.研习课文第二部分。

  要求学生阅读这一部分,思考回答:

  (1)作者回忆了母亲哪几方面的事?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归纳:回忆了母亲两方面的事:一是母亲勤劳俭朴的习惯和宽厚仁慈的态度(2—7段);一是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对压迫者的反抗以及对作者参加革命的支持和慰勉(8—13段)。第14、15段,是在记叙的基础上进行议论,概述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

  (2)第一方面的事,可划作第二部分的第一大层次。这里记叙了母亲的哪些事?歌颂了母亲怎样的美德?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归纳:第2、3段先记叙了“家境贫穷”的情况,母亲的“时间大半被家务和耕种占去了”。第4、5段写“母亲是个好劳动”,样样能干,“整日劳碌”。第6段写母亲“聪明能干”,勤俭持家。第7段写母亲“任劳任怨”,与家里人和睦相处以及同情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指导学生充分运用课文语言材料,抓住文中的关键字、词、句来回答问题。)

  作者通过这样平凡普通的事歌颂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美德。

  (3)作者记叙这方面的事情不仅歌颂了母亲的美德,而且还采用了议论和抒情的手法或表明这些美德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或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请将这样的语句找出来,仔细体味,并说明其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归纳:如第7段中“她自己是很节省的……留有深刻的印象”,是议论;第3段中“这在母亲心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是抒情。这种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和抒情,对记叙的内容有进一步深化的作用,能更好地揭示所写事情的内在含义,抒发作者感情,歌颂母亲的崇高品质。

  板书第一层意思(2—7段):写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高贵品质。

  (4)第二方面的事,可划作第二部分的第二大层次。主要是写母亲具有朴素的阶级意识、反抗精神和对革命的同情和支持。作者是通过哪些事来说明的?

  教师提示:主要写了四件事。请同学课后预习第8到第15段,考虑这个问题。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理解·分析”一和“揣摩·运用”四、五。

  2.熟读课文的后四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检查复习;研习课文第8—17段,归纳中心和写作特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 完成情况。

  二、继续研习课文第二部分。

  1.8—13段,按时间先后依次写了哪四件事?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要点:第一件事,乙未年(1895年)地主逼着退佃,又加天灾,家庭受到“最悲惨的一次遭遇”,在灾难面前,母亲没有退却,不但“没有灰心”,反而还增强了“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并“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第二件事,庚子年(1900年)前后四川饥民吃“大户”,农民的自发抗争,遭到了黑暗社会“官兵”的血腥镇压,“我家也遭受更多的困难”。(这两件事放在第8段中写,没有分开,时间先后顺序有颠倒,同学们要注意。)第三件事,1905年是“支撑门户”,节衣缩食,送子读书。第四件事是1908年对儿子宣传科学和民主思想,献身于革命事业,不但不反对,还给他许多“慰勉”。(这两件事是分别在第9、10段中写的)

  通过上述四件事的记叙,充分说明了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朴素的阶级意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压迫者的反抗精神以及对儿子所从事的革命事业的支持。

  2.写了上述四件事后,作者又进一步回忆了自己离开母亲、投身革命、加入共产党后母亲的一些事。请同学们阅读第11、12段。思考:还写了些什么事?表现了母亲的什么精神品质?寄寓了作者什么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第11段写作者1919年将母亲接出来,可因为她“劳动惯了,离开土地就不舒服”,“回家继续劳动”。歌颂了母亲热爱劳动的崇高品质。第12段写母亲积极支持儿子所从事的革命事业。当1927年大革命受到挫折和困难时,为了支持儿子革命,她“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当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时,她“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持儿子革命,鼓舞儿子的革命斗志,“期望着中华民族解放的成功”。这充分体现了母亲支持革命以革命利益为重的崇高品质。对此,作者是深怀敬意,永不忘记的。两个“永远想念”,母子之情感人肺腑。当听到母亲想见作者一面,未能如愿时,作者再也忍不住内心的巨大悲痛,深情地写道:“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一个“竟”字,含义深刻,既寄寓了作者把党、革命、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的崇高品质,又寄托了对母亲的无限哀思与怀念之情。

  3.请学生朗读第13段。思考这一段追叙强调什么?说明什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强调“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直到晚年(1944年)“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真可谓“勤劳一生”。母亲身上的这种勤苦耐劳的美德,正是中华民族广大劳动妇女的美德的集中体现。因此,作者对母亲的歌颂,也就是对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的歌颂。这样写的作用,既照应了前文,又深化了文章的主题,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请细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朴素、简洁、平实的语言。

  板书第二层次意思(8—13段):写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和反抗压迫、支持革命的精神。

  4.这一层次记叙事例的时间跨度很大(从1895—1944年近半个世纪),可内容并不松散。以时间为顺序,紧紧围绕着母亲勤劳的品德及对作者的影响这一主线和中心,有重点地选取典型材料,有条理地组织材料,做到详略得当、中心明确。同学们可以根据上面的研析,细心体会这种记叙方法和写作技巧。

  5.学生个别朗读或大家齐读第14、15段(即第二部分第三层次)。思考:作者由衷地感谢母亲对自己的养育之恩,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在段落结构的形式上具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从两个方面来写:一是感谢母亲“教给我与困难斗争的经验”,“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二是“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并“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母亲留给儿子的这些,确实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而作者也深深懂得其价值,写了自己的深切感受,从而对母亲发出由衷的感谢之情。对此要引导学生仔细体味感谢母亲的深刻理由。结构形式上的特点是运用了排比段。

  板书第三层次意思(14、15段):由衷地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

  6.有的同学对14、15段这种划分归类认为不妥,多数同学同意。让同学们讨论,分别说说各自的理由。(提示:可从内容和写作方法上考虑)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补充:从内容上看这两段感谢母亲的内容,正是对第2到第13段所叙述内容的概括。从文章结构上看,这两段对文章第二部分有总括收束作用,而与第一部分照应并不紧凑。但第16、17段(第三部分)则与第1段(第一部分)前后照应,联系紧密,气脉相承。若把这两段归在第三部分,就会使结构上显得松散,气脉不畅。从写法上看,这两段的议论和抒情正是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果与前面记叙的事例内容割裂,记和议的相辅相成作用就会削弱,影响文章内容的准确表达。

  板书第二部分的意思(2—15段):记叙母亲一生中的主要事迹,歌颂母亲的崇高美德,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

  三、研习课文的第三部分。

  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思考:(1)如何理解“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含义?(2)如何理解“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话的含义?(3)作者是怎样把对母亲的爱与对人民的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诚有机地结合起来写的?这给我们哪些深刻的启示?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总结:(1)再次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离我而去”的万分悲痛之情和无限热爱的真挚的感情。(2)说“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母亲是千千万万劳动者中普通的一员。而正是像母亲这样具有崇高美德的千百万普通劳动者创造了(已经过去)和创造着(今天和未来)人类历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母亲是伟大的,劳动人民是伟大的。作者把对母亲的热爱之情,升华到热爱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的高度;作者把对母亲的歌颂之情升华到与歌颂劳动人民的感情完全融合在一起的崇高境界,从而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这是一个转折关系的复句,以此对上述这方面的意义进行强调。(3)作者以设问句“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发人深思,将对母亲的爱引向对人民、对革命事业的热爱与忠诚,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爱母亲,就要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的事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报答母亲的深恩,才算爱母亲。为此,作者下定决心“能做到”,坚定信念“一定能做到”。这一段给我们的深刻启示是:我们要认真学习、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解放天下劳动人民为己任的崇高思想,艰苦朴素的精神,宽广无私的胸怀,坚定的革命意志,为实现祖国的“四化”大业而奋斗。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第三部分。

  板书第三部分意思(16、17段):对母亲的沉痛悼念,并表达了作者以尽忠于党和人民来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

  四、回顾全文。

  1.指导学生根据段落层次的意思,归纳整理写出本文的中心思想。

  2.进一步体会本文选材精当,安排得体和语言朴素,感情真挚的特点。

  五、布置作业 。

  1.背诵最后两段。

  2.做“揣摩·运用”题六中的部分题目。

《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的

  一、学习回忆录的特点。

  二、学习按时间顺序有重点地选取典型材料来表现人物优秀品质的写法和运用朴素、简洁、平实的语言来进行描述的方法。

  三、学习朱德同志的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韧顽强的美德,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敬爱之情。

  教学设想

  一、使学生了解,朱德同志所具备的崇高品质和革命精神,与他的母亲对他的教育、影响和熏陶是分不开的。这是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

  二、学习运用质朴平实的语言,选择精当的材料来歌颂母亲的“勤劳一生”,表达作者深切真挚的感情的写法。深入理解文章最后四段的内容和作用。这些应作为重点讲清楚。

  三、文中记叙的多是平凡琐事,涉及历史上的一些社会现象,学生不熟悉。按时间顺序来组织材料,“时间”概念一定要弄明确,不能模糊。这些难点一定要帮学生理解。

  四、主要教法是设疑、点拨、讲析、讨论、总结。可适当运用电教手段。如文章按时间顺序记叙母亲的经历,表现母亲的优秀品质,可列一个表,绘制在软片上,运用投影机,采用边讲析边打出相关的内容项目的方法,将思路逐步向学生理解,使学生对全文的主要内容能较好地掌握。

  五、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导入新课,指导预习,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段落层次,研习课文的1—7段。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们曾学过刘坚同志的《草地晚餐》。记叙的人物是谁?(学生答:朱德同志)。文章歌颂了朱德同志的哪些崇高品质和革命精神?(学生答:艰苦朴素、坚韧不拔、以身作则、平易近人、关怀战士、与战士同甘共苦、忠诚于革命事业,等等)朱德同志的这些崇高的品质和革命精神的养成,固然与他接受马列主义,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从事革命实践分不开,但也同他母亲钟太夫人的教育、影响和熏陶分不开。钟厚仁慈、坚韧顽强、爱憎分明、始终如一地支持儿子投身于革命事业。她勤劳一生,在世上活了86个春秋,于1944年去世。朱德同志为了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与敬爱之情,于1944年母亲逝世后写下了这篇朴素感人的叙事散文。

  板书课题、作者及写作年月。

  二、指导预习

  要求学生以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做到:

  1.在阅读时,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弄清字词的音、形、义,为理解课文内容扫清障碍。有侧重地指导学生做好下列字、词练习。

  (1)给下列加黑字注音。

  (1)农(diàn) (2)祖(jí) (3)妯娌(zhóulǐ) (4)勉(qiǎng) (5)迁(xǐ) (6)慰勉(wèimiǎn) (7)死(nì) (8)门(yá) (9)私塾(sīshú) (10)料(tiáo) (11)血(jiàn) (12)瞒着(mánzhe)

  (2)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黑的字注音。

  ①不劳作(chuò):不停地劳动(耕作)。

  ②任劳任怨(rènyuàn):一切劳苦和怨言都能经受。任,担当、承受。

  ③宽厚仁慈(réncí):待人宽大厚道,仁爱慈善。

  ④为富不仁(wéifù):有钱而心狠,残酷剥削穷人,压迫穷人。

  ⑤节衣缩食(suōshí):尽量节省。节,减省;缩,缩减。

  ⑥支撑门户(zhīchēng):勉强维持家庭。

  ⑦东西借(nuó):文中指到处向人家借钱。

  ⑧聊叙(liáoxù):叙谈叙谈。聊,姑且、略;叙,谈。(姑且谈谈)   

  2.了解全文主要写了些什么,概括出母亲一生美德的几个方面;体会作者对母亲深切怀念的丰富感情。

  3.了解文章的记叙顺序和段落层次的划分。

  三、研习课文

  1.什么叫回忆录?

  学生分别查阅写作工具书,讨论。

  明确:回忆录主要属记叙文体裁,它把作者对被回忆者的几件能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一个主题的材料组织起来,又加以适当的抒情和评论。

  2.文章饱含了作者对母亲的哪些丰富感情?

  学生议论:有“爱”、“敬”、“哀”、“思念”、“怀念”、“歌颂”、“赞扬”、“感谢”等等。

  教师肯定同学们的这些看法,进一步提出:哪一种感情是全文的基调?

  学生议论,教师总结:“爱”是基本感情,是贯穿全文的感情。作者怀着对母亲深深的爱,而哀思母亲,敬重母亲,歌颂母亲,感谢母亲,唱出一支对母亲的深情赞歌。

  3.文章可分几个部分?全文共有17段,从哪一段开始回忆往事,到哪一段结束?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概括各部分大意。

  学生议论,教师总结:全文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抒发悲痛感情,引出对母亲勤劳一生的回忆。从第2段开始回忆往事,至第15结束。这是文章第二部分。详略得当地记叙了母亲勤劳一生中的主要事迹,歌颂母亲的美德,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第三部分(第16、17段)写作者对母亲的沉痛悼念和表达自己的决心。

  (有些同学对这样的划分可能有异议,主要在14、15段上。暂时搁下,待深入分析到具体段落层次时再研究讨论解决。)

  4.研习课文第一部分。

  请学生朗读或齐读这一部分。提问、思考、讨论:这一段写了几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样写在全文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归纳:写了两句。第一句交代了写作缘由。第二句“我爱我母亲”,定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由母亲的逝世而忆及许多往事,这些往事都反映了母亲“勤劳一生”,母亲“勤劳一生”便成了全文叙事的线索,同时也才“值得我永远回忆”,从而点明了题旨。这一部分是全文的总起,以“勤劳”二字总领全文。作者热爱和悲痛之情,都是由值得回忆和歌颂的母亲勤劳一生而起。(联系前面回忆录的定义)

  板书:痛悼母亲逝世,引出对母亲勤劳一生的回忆。

  5.研习课文第二部分。

  要求学生阅读这一部分,思考回答:

  (1)作者回忆了母亲哪几方面的事?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归纳:回忆了母亲两方面的事:一是母亲勤劳俭朴的习惯和宽厚仁慈的态度(2—7段);一是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对压迫者的反抗以及对作者参加革命的支持和慰勉(8—13段)。第14、15段,是在记叙的基础上进行议论,概述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

  (2)第一方面的事,可划作第二部分的第一大层次。这里记叙了母亲的哪些事?歌颂了母亲怎样的美德?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归纳:第2、3段先记叙了“家境贫穷”的情况,母亲的“时间大半被家务和耕种占去了”。第4、5段写“母亲是个好劳动”,样样能干,“整日劳碌”。第6段写母亲“聪明能干”,勤俭持家。第7段写母亲“任劳任怨”,与家里人和睦相处以及同情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指导学生充分运用课文语言材料,抓住文中的关键字、词、句来回答问题。)

  作者通过这样平凡普通的事歌颂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美德。

  (3)作者记叙这方面的事情不仅歌颂了母亲的美德,而且还采用了议论和抒情的手法或表明这些美德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或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请将这样的语句找出来,仔细体味,并说明其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归纳:如第7段中“她自己是很节省的……留有深刻的印象”,是议论;第3段中“这在母亲心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是抒情。这种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和抒情,对记叙的内容有进一步深化的作用,能更好地揭示所写事情的内在含义,抒发作者感情,歌颂母亲的崇高品质。

  板书第一层意思(2—7段):写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高贵品质。

  (4)第二方面的事,可划作第二部分的第二大层次。主要是写母亲具有朴素的阶级意识、反抗精神和对革命的同情和支持。作者是通过哪些事来说明的?

  教师提示:主要写了四件事。请同学课后预习第8到第15段,考虑这个问题。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理解·分析”一和“揣摩·运用”四、五。

  2.熟读课文的后四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检查复习;研习课文第8—17段,归纳中心和写作特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二、继续研习课文第二部分。

  1.8—13段,按时间先后依次写了哪四件事?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要点:第一件事,乙未年(1895年)地主逼着退佃,又加天灾,家庭受到“最悲惨的一次遭遇”,在灾难面前,母亲没有退却,不但“没有灰心”,反而还增强了“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并“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第二件事,庚子年(1900年)前后四川饥民吃“大户”,农民的自发抗争,遭到了黑暗社会“官兵”的血腥镇压,“我家也遭受更多的困难”。(这两件事放在第8段中写,没有分开,时间先后顺序有颠倒,同学们要注意。)第三件事,1905年是“支撑门户”,节衣缩食,送子读书。第四件事是1908年对儿子宣传科学和民主思想,献身于革命事业,不但不反对,还给他许多“慰勉”。(这两件事是分别在第9、10段中写的)

  通过上述四件事的记叙,充分说明了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朴素的阶级意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压迫者的反抗精神以及对儿子所从事的革命事业的支持。

  2.写了上述四件事后,作者又进一步回忆了自己离开母亲、投身革命、加入共产党后母亲的一些事。请同学们阅读第11、12段。思考:还写了些什么事?表现了母亲的什么精神品质?寄寓了作者什么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第11段写作者1919年将母亲接出来,可因为她“劳动惯了,离开土地就不舒服”,“回家继续劳动”。歌颂了母亲热爱劳动的崇高品质。第12段写母亲积极支持儿子所从事的革命事业。当1927年大革命受到挫折和困难时,为了支持儿子革命,她“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当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时,她“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持儿子革命,鼓舞儿子的革命斗志,“期望着中华民族解放的成功”。这充分体现了母亲支持革命以革命利益为重的崇高品质。对此,作者是深怀敬意,永不忘记的。两个“永远想念”,母子之情感人肺腑。当听到母亲想见作者一面,未能如愿时,作者再也忍不住内心的巨大悲痛,深情地写道:“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一个“竟”字,含义深刻,既寄寓了作者把党、革命、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的崇高品质,又寄托了对母亲的无限哀思与怀念之情。

  3.请学生朗读第13段。思考这一段追叙强调什么?说明什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强调“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直到晚年(1944年)“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真可谓“勤劳一生”。母亲身上的这种勤苦耐劳的美德,正是中华民族广大劳动妇女的美德的集中体现。因此,作者对母亲的歌颂,也就是对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的歌颂。这样写的作用,既照应了前文,又深化了文章的主题,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请细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朴素、简洁、平实的语言。

  板书第二层次意思(8—13段):写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和反抗压迫、支持革命的精神。

  4.这一层次记叙事例的时间跨度很大(从1895—1944年近半个世纪),可内容并不松散。以时间为顺序,紧紧围绕着母亲勤劳的品德及对作者的影响这一主线和中心,有重点地选取典型材料,有条理地组织材料,做到详略得当、中心明确。同学们可以根据上面的研析,细心体会这种记叙方法和写作技巧。

  5.学生个别朗读或大家齐读第14、15段(即第二部分第三层次)。思考:作者由衷地感谢母亲对自己的养育之恩,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在段落结构的形式上具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从两个方面来写:一是感谢母亲“教给我与困难斗争的经验”,“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二是“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并“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母亲留给儿子的这些,确实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而作者也深深懂得其价值,写了自己的深切感受,从而对母亲发出由衷的感谢之情。对此要引导学生仔细体味感谢母亲的深刻理由。结构形式上的特点是运用了排比段。

  板书第三层次意思(14、15段):由衷地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

  6.有的同学对14、15段这种划分归类认为不妥,多数同学同意。让同学们讨论,分别说说各自的理由。(提示:可从内容和写作方法上考虑)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补充:从内容上看这两段感谢母亲的内容,正是对第2到第13段所叙述内容的概括。从文章结构上看,这两段对文章第二部分有总括收束作用,而与第一部分照应并不紧凑。但第16、17段(第三部分)则与第1段(第一部分)前后照应,联系紧密,气脉相承。若把这两段归在第三部分,就会使结构上显得松散,气脉不畅。从写法上看,这两段的议论和抒情正是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果与前面记叙的事例内容割裂,记和议的相辅相成作用就会削弱,影响文章内容的准确表达。

  板书第二部分的意思(2—15段):记叙母亲一生中的主要事迹,歌颂母亲的崇高美德,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

  三、研习课文的第三部分。

  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思考:(1)如何理解“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含义?(2)如何理解“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话的含义?(3)作者是怎样把对母亲的爱与对人民的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诚有机地结合起来写的?这给我们哪些深刻的启示?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总结:(1)再次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离我而去”的万分悲痛之情和无限热爱的真挚的感情。(2)说“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母亲是千千万万劳动者中普通的一员。而正是像母亲这样具有崇高美德的千百万普通劳动者创造了(已经过去)和创造着(今天和未来)人类历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母亲是伟大的,劳动人民是伟大的。作者把对母亲的热爱之情,升华到热爱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的高度;作者把对母亲的歌颂之情升华到与歌颂劳动人民的感情完全融合在一起的崇高境界,从而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这是一个转折关系的复句,以此对上述这方面的意义进行强调。(3)作者以设问句“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发人深思,将对母亲的爱引向对人民、对革命事业的热爱与忠诚,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爱母亲,就要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的事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报答母亲的深恩,才算爱母亲。为此,作者下定决心“能做到”,坚定信念“一定能做到”。这一段给我们的深刻启示是:我们要认真学习、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解放天下劳动人民为己任的崇高思想,艰苦朴素的精神,宽广无私的胸怀,坚定的革命意志,为实现祖国的“四化”大业而奋斗。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第三部分。

  板书第三部分意思(16、17段):对母亲的沉痛悼念,并表达了作者以尽忠于党和人民来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

  四、回顾全文。

  1.指导学生根据段落层次的意思,归纳整理写出本文的中心思想。

  2.进一步体会本文选材精当,安排得体和语言朴素,感情真挚的特点。

  五、布置作业。

  1.背诵最后两段。

  2.做“揣摩·运用”题六中的部分题目。

《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梳理行文思路,概括主要事件,感受母亲的伟大品格。

  2、通过朗读、品味关键语句,体会质朴平实的语言中蕴含的作者对母亲的深情与敬意,理解母亲对作者的影响。

  教学重点:

  梳理行文思路,概括主要事件,感受母亲的伟大品格。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品味关键语句,体会质朴平实的语言中蕴含的作者对母亲的深情与敬意,理解母亲对作者的影响。

  一、导入

  朱德同志自投身革命以来,经历了很多磨难,但在任何困难时刻,他始终坚如磐石,毫不动摇。

  我们再读《回忆我的母亲》,追随着朱德去开启一场精神寻根之旅。

  二、读文本忆品质

  回顾第一课时第2—8段的内容,感受母亲的伟大品格。

  思考:从平凡小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母亲?

  三、赏语言悟情感

  浏览课文2—13段,品味质朴平实的语言,感悟母亲对“我”的影响,品味“我”对母亲的情感。

  思考:母亲给了“我”怎样的影响?“我”是怀着怎样的情感来回忆母亲的?

  提示:可以找直接点明母亲给“我”影响的句子。也可以找母亲的一言一行,分析其对“我”产生的影响。

  学生活动:(1)组内交流、讨论(2)班级展示成果。派组代表结合关键语句进行交流。

  1、初步感知母亲对“我”的影响,关注文中直接点明母亲给“我”影响的句子。

  2、深入分析,感悟母亲的言行对“我”的滋养。

  要求:浏览课文时,圈划母亲在行动上影响“我”的句子,结合关键语句,进一步分析母亲给了我怎样的影响?

  预设:(1)第5段: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 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

  (2)第10段:“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

  ……

  3、对“我”产生了巨大影响的母亲,“我”是怀着怎样的情感来回忆母亲的呢?

  提示:关注抒情、议论的句子,注重体味质朴平实的语言的深刻意蕴

  (1)悲痛

  预设:第12段:“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

  “甚望见你一面”“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

  ……

  (2)敬佩

  预设:第5段: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

  第6段: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

  ……

  (3)感激

  预设:第14段: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

  第15段: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

  请用“朱德之所以感谢母亲,是因为……”的句式来组织语言,表达作者对母亲的感激。

  ……

  四、猜心语念亲恩

  1、假如母亲有在天之灵,看到儿子朱德如此悲痛,你猜猜她会对儿子说些什么?请结合课文,展开合理的想象,说一说母亲可能会对儿子说的话。

  2、有感情地朗读第16、17段

  五、小结

  六、作业

  1、随笔《我的母亲》,仿照本文的写法,借助具体事件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情感。

  2、阅读其他作家回忆母亲的文章,例如:胡适《我的母亲》、老舍《我的母亲》、邹韬奋《我的母亲》。要求:从三篇文章中选取一段内容摘抄,并回答:胡适/老舍/邹韬奋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母亲?

《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篇13

  [课标要求:] 

  1、 了解母亲平凡伟大的一生,学习劳动人民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韧顽强的优秀品德。 

  2、 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3、 学习文章语言朴素,感情真挚的特点。 

  4、 感受作者对母亲的赞扬、热爱与思念之情。 

  [学法点悟:] 

  学习本文要在朗读中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情,并感受文章语言朴素优美的魅力。通过自学归纳朱德母亲的特点,然后组织交流讨论,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认识文章选材典型的特点。 

  [整体感知:] 

  本文是朱德同志在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后,以极其悲痛的心情写的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是一篇感情真挚、文笔朴素的散文。课文选取了哪些材料?表现了母亲的哪些优秀品质?课文是怎样将众多的材料有条不紊地组织为一个整体的?这就是我们在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候要着重思考的问题。 

  [疑难解析:] 

  质疑:课文选取了哪些材料?表现了母亲的哪些优秀品质? 

  解惑:课文围绕“勤劳”精选典型事例,突出了母亲的优秀品质。如煮饭、种田、喂猪、养蚕、纺棉花、挑水挑粪等表现了母亲的勤劳俭朴;没有打骂过我们,没有同人吵过架表现了母亲的宽厚;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表现了母亲的仁慈;在家庭遭遇不幸时不灰心表现了母亲的坚强;对“我”从事的事业的理解表现了母亲对革命的支持,……这些事例平凡而又典型,表现了母亲作为“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的优秀品质。 

  质疑:课文是怎样将众多的材料有条不紊地组织为一个整体的? 

  解惑:课文围绕母亲“勤劳一生”这一叙事线索,标明事件的时间并按顺序安排记叙的内容。 

  质疑:本文采取了什么样的叙事方法?采用这样的叙事方法有什么作用? 

  解惑:采用了倒叙和顺叙相结合的方法。作者从母亲的去世写起。这对母亲的一生来讲,当然是最后发生的事情,所以是倒叙。痛定之后,母亲一生的重要事迹和优良的品德以及对作者的教育和影响,就一幕一幕地映现在作者的脑海里。因此作者从第2自然段起,到第12自然段止,就按照年代先后顺序写,这是顺叙。作者将倒叙和顺叙结合起来运用,使文章的脉络清楚,内容的安排极其自然。 

  [语言揣摩] 

  1、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这看似平常的语言,深藏着朱德因母亲去世的悲痛,和对母亲无限的怀念。 

  2、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 

  在平静的叙述中,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真挚的爱。 

  3、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 

  朴素的语言,表现了母亲识大体、耐大劳的高贵品德和儿子对母亲的敬佩、感激之情。 

  [研究课题] 

  《回忆我的母亲》是一篇感情真挚、文笔朴素的散文。文章抒发了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感情。古往今来,讴歌母爱的文章和诗歌不胜枚举。你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找一首讴歌母爱的诗歌,如孟郊的《游子吟》或冰心的《纸船》,体会一下不同文体的表达效果。 

  附1:《游子吟》 

  作者: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附2:纸船 

  ——寄母亲 

  作者:冰 心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一九二三年八月二十七日于太平洋舟中 

  自 主 探 究 

  [探究前期导引] 

  掌握本课涉及的生字词,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探究重点词句的含义,体会在记叙中适当穿插一些议论、抒情的作用。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学习文章结构严谨,语言朴素,感情真挚的特点。 

  [基础巩固集训] 

  一、字音字义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佃农 祖籍   仪陇   溺死   劳碌   私塾    

  衙门  慰勉  妯娌   和睦  和蔼 管束 

  2、给下列形近字组词。 

  徙 瞒 衙 棉 

  徒 满 街 绵 

  二、语言积累 

  1、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好劳动: 

  任劳任怨: 

  妯娌: 

  为富不仁者: 

  周济: 

  聊叙: 

  辍 : 

  三、问题探究 

  1、“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在这段文字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哪句话表达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提示: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表达全文感情基调的句子是:“我爱我母亲”。)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感谢母亲的深恩的? 

  (提示:在结构上用了排比段。内容上从两方面来说:一是感谢母亲“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和“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二是感谢母亲“教给我生产知识和革命意志”,并“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 

  3、第14、15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提示:主要运用了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突出人物的品质,揭示事件的意义,起到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 

  4、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是怎样呼应的? 

  (提示:文章开头第一段从母亲去世引起悲痛写起,概述母亲勤劳的一生值得回忆,总领全文。文章最后一段以深深的祝愿,抒发对母亲的哀悼之情,紧密地呼应开头。) 

  四、欣赏评价 

  本文的语言是朴质中见真情,平实中见哲理。你认为哪一句或哪几句写的最感人,说说理由。 

  五、朗读背诵 

  这篇文章虽然没有激情澎湃、慷慨激昂的语言,没有抒情性很强的句子,但并不影响作者抒发对母亲的感情。作者把对母亲深深的敬爱和怀念之情渗透在对母亲的回忆之中,在平静的叙述之中,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真挚深沉的爱。认真朗读,体会这种真情。 

  六、拓展阅读 

  地震中的父与子 

  马克·汉林 

  1989年发生在美国旧金山一带的大地震,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使30万人受到伤害。 

  在混乱的废墟中,一个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便冲向他7岁的儿子上学的学校。他眼前,那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室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他知道儿子的教室在楼的一层左后角处。他疾步走到那里,开始动手。 

  在他清理挖掘时,不断地有孩子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他们绝望地离开了。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他们已经死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来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挖着挖着。 

  救火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起火爆炸,请你离开。” 

  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难以控制自己,可这样不但不利于你自己,对他人也有危险,马上回家去吧。”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人们都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失去孩子而精神失常了。 

  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到第38个小时,他突然听见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爸爸,真的是你吗?” 

  “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来救我,也就能救出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你现在怎么样?有几个孩子活着?” 

  “我们这里有14个同学,都活着,我们都在教室的墙角,房顶塌下来架了个大三角形,我们没被砸着。” 

  父亲大声向四周呼喊:“这里有14个孩子,都活着!快来人。” 

  过路的几个人赶紧上前来帮忙。 

  50分钟后,一个安全的小出口开辟出来。 

  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 

  “不!爸爸。先让别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在经历了巨大的灾难和磨难后,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选自《语文课外阅读》) 

  [探究建议] 

  1、在地震灾难面前年轻的父亲主要想到了什么?又采取了什么具体行动?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文中出现的“谁愿意来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3、文中写“他挖了8小时、12小时、36小时”,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了36小时”,其原因何在? 

  4、文章是怎样描写父亲为了救儿子,战胜了巨大的困难的?(用原文回答)________ 

  5、当父亲让阿曼达从安全的小出口出来时,阿曼达却说“先让别的同学出去吧”,为什么这样写? 

  6、分别指明画线句所用的描写方法。 

  7、从这对了不起的父子身上,你学到些什么? 

随便看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

 

Copyright © 2004-2023 triy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2: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