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桥》教案
范文

《桥》教案(精选15篇)

《桥》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研读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感悟洪水肆虐的危机情境,体会老汉的大山形象.课前准备:读通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

  教学过程:

  一,板题,质疑

  1,板题质疑:桥,让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或许会说:桥是连接河两岸的建筑,有铁桥,木桥等)

  2,一读课题,课文为什么以桥命题,究竟这是一座什么样子的桥呢 二,以"桥"为切入口,一读文本,初步积淀情感

  1,自由朗读课文,想,文中的"桥"是一座怎样的桥

  2,交流,可以初步说说文中依据,随机层层点拨:

  (窄窄的木桥,不结实的木桥,又窄又不结实的木桥)

  引导:又窄又不结实的木桥,平日里或许只是山村里极不起眼的,可在洪水来临时却成了——生死桥逃命桥生命桥救命桥希望桥

  3.就是这样一座又窄又不够结实的桥,成了洪水突然袭击时的唯一的逃命桥. 那么它是否真的能那么轻易地救老百姓的性命呢 当时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这究竟是一场怎样可怕的洪水呢 让我们回到课文中,大声地读读课文,边读边想,哪些句子是描写洪水的,把它划下来.(学生交流)同学们找得都很准,但是,像刚才几位同学那样读,能让人感受到洪水的可怕吗 老师也摘录了几个句子,请看屏幕上,请你们反复读读,通过朗读告诉大家,这的的确确是一场可怕的洪水.

  生自由读好后,选择一句你最能读好的读给大家听.教师相机引导:读到"受惊的野马"这个词时,你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有了这种体会,你肯定会读得更棒.可你觉得是人在跳舞吗 是魔鬼,是野兽,是死神在跳舞,是死亡之舞啊!

  狞笑是一种怎样的笑声 是什么在逼近 是死亡啊!

  读得好,是有原因的,老师注意到你的表情,来让我们一起把脸沉下,把声音提高,一起读.

  课件出示: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板书:如魔

  2.多么可怕的洪水啊!从这五句话,我们仿佛看到洪水在不断地——上涨,灾情在不断地——加重.此时此刻,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会有逃生的欲望.我们来看看村民们是如何逃生的 一起读.

  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座木桥拥去.

  三,聚焦老汉,体会老汉的党员大山形象

  1.同学们,现在的情景是洪水势不可挡!村民们惊慌失措!在这危难时刻有一个人出现了,谁 (老汉)让我们走进老汉,自由读读这两段话,在势不可挡的洪水面前,在惊慌失措的村民面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生自由读读这两段话.

  课件出示:在势不可挡的洪水面前,在惊慌失措的村民面前,我仿佛看到老汉.

  反馈交流

  在这些惊恐不安的村民的眼里,老汉像什么 ——一座山(板书:如山)

  哪个动作,让你感觉到此刻的老汉像一座山 (如果学生讲到"盯",引导,看看有没有比它更能表现一座山的动作)

  站!老汉怎样的站着 如果让你们在"站着"前面加一个词,你会加什么词 (怎样地站着)是啊,老汉像一座大山稳稳地,镇定地站在木桥前,挡住了肆虐的洪水,挡住了乱哄哄的村民.

  谁能站起来,像老汉一样稳稳地站着,读这两段话.

  我们全班站起来,像老汉一样稳稳地站着,一起读这两段话.

  是啊,老汉像一座山盯着这群惊恐不安的村民,这是一群怎样的村民啊,让我们再来回顾,一起读.课件出示: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座木桥拥去.

  面对如此惊慌失措的村民,老汉默不作声,可是他心里也没有说话吗 你知道他心中在想些什么吗 是啊,此时此刻,老汉虽然默默无言,但心中却为村民的安危而焦急如焚啊.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让我们一起来用心朗读.

  3. 在这危难时刻,老汉下了一道命令,什么命令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好一句"党员排在后边",谁排前面 老汉始终把群众的安危放在第一位.

  在这个危难时刻,老汉会如何下这道命令呢

  哪一个标点引起了你们的注意 (感叹号!连续出现三次!)老汉的喊话虽然是沙哑的,但是三个感叹号传出来的声音就像大山一样坚定!就像大山一样铿锵有力!让咱们铿锵有力地读读这段话! 小结:在洪水面前,老汉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党支部书记,他就像一座山巍然屹立,岿然不动.四,设置矛盾,体会老汉父亲的大山形象

  4. 同学们,老汉的大山形象让我们刻骨铭心.除了老汉,文中还有一个人作者也进行了具体描写,谁 (小伙子)请你们认真默读最后几个自然段,划出描写老汉与小伙子动作的词句.划好了吗 老师把他们相关的几个自然段打在屏幕上.请你们把他们前后各自的动作对照看看,你发现了什么矛盾的地方吗

  这一"揪"是把小伙子从哪里揪到哪里 老汉犹豫了吗 哪几个词可以看出 (突然,冲)老汉揪得像大山一样果断来,一起果断地读读.

  后来,老汉与"揪"相反的动作是"推".这一"推",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小伙子.

  这一"瞪",是小伙子对老汉的不满,不情愿.可是后来这一"推",又是那么心甘情愿地把生的希望让给老汉.

  矛盾之处【老汉:揪——推;小伙子:瞪——推】

  5.老汉和小伙子,他们说的,做的,前后似乎充满了矛盾.同学们,你们能读懂吗

  似懂又非懂,令人费解,是吧 如果你读了下面这段话,老师相信你在顷刻间会明白许多许多……

  出示文章的结尾: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到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的儿子.(课件)背景音乐

  让我们一起怀着沉痛的心情读读这段话.

  6同学们,这是这篇课文真正的结尾.现在,你真的读懂了吗 (老汉和小伙子,他们是一对亲生的父子啊!

  五,以诗结课,升华情感

  是啊,老汉作为一名党员,他像一座山,一座镇定,威严的大山,作为一名父亲,还是一座大山,父爱如山!为了表达对老汉的敬意和怀念.

  再读课题,你对桥又有什么感受 理解桥的象征意义

  老汉像一座山,一座屹立不倒的山,他更像一座桥,一座联结生命的桥.

《桥》教案 篇2

  设计理念:

  本文以频频分段的形式,笔调简练而利索地勾勒出洪水来袭的迅猛,老汉临场指挥的果敢,舍己救人的震撼力量。虽然桥是连接当时生与死的纽带,但是这桥是窄的,是经不起折腾的。所以,真正联结起村民生与死的坚实的桥梁,恰是老汉沉稳作战的风范,舍己救人的力量。这正是文章的主旨所在。而语言表达是为主旨服务的,所以,本课的设计旨在以“桥”为切入点,层层深入,教师要着眼于问题的锤炼和设计,要有益于广开思路,便于学生以语言文字为着眼点,借以想象,描述,增加语言实践的机会,并以情感渲染为依托,以多层次回环朗读为情感推波助澜。力求体现思维、语言及情感三者的和谐共振。

  教学预设重点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句,补白想象描述等,锤炼潜心读书的思维品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多层次回环朗读,感悟文章的表达,体察洪水来袭的可怕,老汉的沉稳果敢,舍己救人的力量。感受情感的冲击。

  教学时间:2课时

  3、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就文章特殊的表达形式,体会其表达作用。

  4、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题,质疑,

  1、板题质疑:桥,让你想到了什么?(学生或许会说:桥是连接河两岸的建筑,有铁桥、木桥等)

  2、一读课题,课文为什么以桥命题,究竟这是一座什么样子的桥呢?

  二、以“桥”为切入口,一读文本,初步积淀情感

  1、自由朗读课文,想,文中的“桥”是一座怎样的桥?

  2、交流,可以初步说说文中依据,随机层层点拨:

  窄窄的木桥不结实的木桥   又窄又不结实的木桥

  3、二读课题。说到这里,再读课题,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可以是沉重的,郑重的)

  引导:又窄又不结实的木桥,平日里或许只是山村里极不起眼的,可在洪水来临时却成了——

  生死桥逃命桥   生命桥救命桥希望桥

  三、再读课文,感受桥的“无奈”,

  就是这样一座又窄又不够结实的桥,成了洪水突然袭击时的唯一的逃命桥。那么它是否真的能那么轻易地救老百姓的性命呢?当时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划出描写大雨和洪水的句子,选择其中感受最深的一句作批注。

  1、交流。

  2、适时解疑:“像泼。像倒。”为什么独立成句?引导:凝重的笔调。两字却字字千钧,脑海里可以是一幅活的声势兼备的画面。更突出了雨非同寻常的大。致使洪水泛滥成灾。

  3、激qing再创造引读,感受洪水的疯狂:洪水咆哮着,像——,从山谷里——。洪水已有近——,这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

  4、感悟“跳舞”一词的表达:当时的情形是——(无比紧张的,令人恐惧的)就是这样一种状况,作者怎么竟然用了“跳舞”这个词语?是不是太不合时宜啦?

  5、指名,(这洪水简直是一群魔鬼在跳舞,让我不由地想到了——“群魔乱舞”这个词)

  6、这与下文的哪个词语是呼应的?“狞笑”,洪水在跳舞,死亡在狞笑,此时你什么感觉?你想?甚至想?看,文中的人们不也是如此——

  7、朗读写人们反应的句子。读了这些句子,你感受到了什么?把你的恐惧不安送进句子中去。

  读好“你拥我挤  疯了似的 跌跌撞撞”

  8.读着读着,我的眼前出现了逃难队伍中的一个——

  9.出示: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其中有一个——

  按这个句式写一写你眼前出现的这一人物,注意写好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

  10面对疯狂袭来的洪水,人们几近疯狂崩溃,几乎失去了理智,试想,这样的又窄又不结实的桥——?(怎能承载得了疯狂的拥挤踩踏?)急需要什么?(沉稳的组织者,有序地疏散)

  11老汉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场的———

  第二课时

  一、划找句子,初步感受老汉的形象。

  1、上节课,大家在邱老师的带领下已经读通了课文,并且感受到在那个黎明时分,面对突如其来的(山洪),人们(受惊了),一百多个村民都毫无秩序地拥向那窄窄的(木桥),情况非常(危急)。幸好那年迈的老汉,那受全村人拥戴的党委书记早已站在窄窄的木桥前,让我们穿越时空,看一看这位老汉在生死攸关之际做出的人生选择,留下的感人事迹。

  2、请同学们读7——23自然段,划找出描写老汉的句子,然后交流,大屏幕出示句子,同桌再读一读。

  二、品读句子,深刻感悟老汉的精神

  1、读了这些句子,相信老汉已经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哪一句话最

  让你感动呢?用心地读一读这个句子,并写下你的内心感受。

  2、交流:

  1)、第8自然段。

  2)、第10 自然。

  3)、12自然段。

  学生自由抒发自己的感受,从中品悟老汉的“屹立如山、责任如山”,并进行朗读指导。

  3、是的,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老汉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洪水无情,但人间有爱,这样的老汉能不受人拥戴吗?可是当情况越来越危急,洪水已经漫到人们的腰际的时候,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这些事情是否有矛盾呢?

  出示15、21、23自然段。1)“揪、吼、凶”和 “推”矛盾。

  2)、急于求生的小伙子和推老汉先走矛盾。

  老汉和小伙子的言谈举止的确令人费解,充满了矛盾!请一生阅读下文,老师相信你在顷刻间会明白许多许多。文章到最后才交代老汉和小伙子之间那血浓于水的关系,这个结局(……)

  4、反复咏叹,感受亲情。

  1)、当我们明白老汉原来是小伙子的父亲,小伙子原来是他的儿子的时候,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令人感动的一幕,相信你又会有新的感受。让我们把“儿子”这个充满血缘、充满亲情的字眼带入文章中,一起深情地朗读14——23自然段,我们就能理解这位平凡而伟大的父亲了。引读。

  2)、想象老汉会喊些什么呢?出示。是啊,眼见自己骨肉被洪水吞噬,试问世间那个父母会不痛心疾首?

  3)、请你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如果再给老汉一次选择,老汉还会把儿子从队伍里揪出来吗?如果他有机会跟儿子解释,他会对儿子说些什么?

  此时此刻,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父爱如山)

  5、这样的老汉最终没有留下,和他儿子一起被无情的洪水吞没了。其实就在木桥前,在没腿深的水里,老汉完全可以一走了之,但是——就在木桥前,在没腰深的水里,老汉完全可以一走了之,但是——就在木桥前,在没胸部的水里,老汉完全可以一走了之,但是——就在木桥前,老汉完全可以让儿子一走了之,但是——就在木桥前,老汉完全可以和儿子一走了之,但是——,这是一个怎样的老汉啊!这样的老汉能不受人拥戴吗?

  然而,这样的老汉最终还是被无情的洪水吞没了,但凶猛的洪水吞不没的又是什么呢?出示屏幕。学生练习。

  三、抒发情感,激qing表达自己的哀思

  老汉离我们远去了,面对着残破不堪的木桥,你最想说的又是什么呢?表达对老汉的哀思学生写后交流。

  四、三读课题,总结全文。

  再读课题,你对桥又有什么感受?理解桥的象征意义,并总结全文。投影出示读句子:

  他像一座山,一座屹立不倒的山,他更像一座桥,一座联结生命的桥。

《桥》教案 篇3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参赛教案《桥》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      学科:语文

  2、课时:共2课时,本节为第1课时

  3、学生课前准备:初读课文,读准生字词的读音;

  4、教师课前准备:利用百度搜索,收集各地遭受洪灾的视频和图片素材,制作ppt教学课件。

  【教学课题】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桥》

  【教材分析】

  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

  课文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写人们在山洪来临时都惊慌的涌向窄窄的木桥。

  第二部分(第7~23自然段)写老汉为了让村民安全过桥,牺牲了自己和儿子的生命。

  第三部分(第24~27自然段)写洪水退后,一位老太太来桥边祭奠她的丈夫和儿子。

  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放肆、狞笑、豹子、拥戴、清瘦、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当、跌跌撞撞”等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这篇课文计划用2课时,本节课是第1课时,主要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感受山洪的特点,强化教学气氛。制作课件时通过百度搜索,在大量的搜索结果中选择能表现本课内容的声音、图片和视频等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一个村子里,曾经有过一座窄窄的木桥,她和村里的一百多人一起经历了一场可怕的灾难,究竟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板书  桥。 

  【百度搜索】

  2、集体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朗读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同学们读得特别认真,老师检查你们的读音,请看屏幕。

  (个人读,男女  全班)

  3、读音没问题,请同学们再次放声自由朗读课文,读完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   板书:洪水

  老汉

  三、创设情景,感受山洪的凶猛。

  导语:一连下了几天的雨,一场可怕的灾难降临到这美丽的小山村,让我们一起回顾那可怕的黎明。(播放洪水视频)

  【百度视频】

  看完问,你看到了什么?

  1、请默读课文,用——画出描写山洪,暴雨的句子,不动笔墨不读书,请写上自己的感受。

  2、汇报交流。

  谁来说说你找到的句子。

  (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生读出)

  (播放雨声音效)

  【百度搜索】

  问:你感受到什么?  生:雨下得大,下得猛。

  师:你从哪里感受到呢?  生:像泼。像倒。

  师:谁来做做泼水,倒水的样子。(抽一个学生做做)

  师:感受得真不错,把你的感受融进朗读中。(2 个人读、集体读)

  师:请看两个句子,哪个好,为什么?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第二句,用了比喻形象地写出了雨的大,下得猛。)

  师:评价  你真会思考

  师:  画出还有哪些句子

  (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师:这句话,你体会到什么?抽生说(洪水来势凶猛。势不可当)

  师: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咆哮,野马   狂奔   势不可当)

  重点理解:咆哮(形容洪水来势凶猛)势不可当(来势凶猛,不可阻挡)

  (图片出示,这就是洪水咆哮,势不可当图)

  【百度搜索】

  师:谁来读出这种体会。(指名2个读,然后师引读。)

  是呀,那洪水滚滚而来——读

  那洪水滚滚而来,淹没了田地,庄稼——读

  那洪水滚滚而来,淹没了田地,庄稼,淹没了村庄——读

  师:还有呢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百度搜索】

  这句话,你又知道了什么?

  (洪水非常猛,在路面上汹涌着)

  师:从哪些地方看出?  生:跳舞。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舞。(狂魔乱舞)

  请带着这种感受读。(男生读   女生读  )

  (4)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师:你体会到什么?生:洪水可恶,凶狠。

  从哪个词知道?(狞笑)(1、2组读  3、4组读)

  (5)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师:你又有何感受?

  生:水越来越猛,情况越来越急…

  师:你怎么知道?生:(窜,放肆  舔)

  师:放肆什么意思?生:(毫不顾忌)

  师:用放肆造一个句子。(抽2个学生说,同桌互说)

  师:肆字笔画比较多,我们来看一下。(两边都是偏旁部首,第一笔是横,第二笔是竖。请同学们在生字本上练写一个)

  师:来,读出放肆的感觉。(抽2个人分别读,齐读)

  小结:雨水这么大,洪水这么猛。让我们再次感受它,请读:

  (读以上所学的句子)

  过渡句:面对这么大的雨,这么猛的洪水,村民表现如何呢?快速浏览课文3—6自然段,找出村民表现的句子。(集体读)

  汇报;一百多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师;你知道什么?从哪些词语知道?(你拥我挤  跌跌撞撞   疯了似的   请看疯字 (这疯字半包围结构  是一个形声字   外表意,内表声。病字头表示 一张床,这里表示床脚,这表示床头,这点表示人生病了躺在床上,写的时候,把它写在外面。这疯是一种病,一种精神上的病,在这里是指,人们惊慌失措 (我们一起来再读这句话)

  过渡:同样在山洪面前,谁的表现不一样?

  生找出描写老汉的句子(然后谈感受),

  师:他不说话,他会在想些什么呢?(然后集体读)

  生:这是一座靠山,看出沉着,冷静……  

  师引读:是呀,当洪水没过老汉的双腿,他可以走,但他——读像一座山

  当洪水齐腰,他可以走,但他——读像一座山

  当洪水没过老汉的胸口,他可以走,但他——读像一座山。

  师;是呀,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让我们再读读这感人的语言。

  在音乐伴奏中集体齐读。

  (播放背景音乐)

  【百度搜索】

  小结:洪水越涨越高度,情况越来越急,这位令人敬佩得像山一样,像桥一样的老汉是如何沉着指挥的呢,我们下节课再细细品味。

  板书设计:

  16、桥

  洪水   咆哮   狂奔   像野马

  老汉   不说   盯着   像座山

  【教学反思】

  为了让学生体验课文的情感,我一方面通过图片和视频等来呈现情境,让学生加强对洪水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通过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升华自我情感,感受老人舍己为人的精神与人格魅力。

  本节课教学中,除了进行常规的字词句的讲解外,我还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对学生价值取向进行正确引导,使学生正确理解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桥》教案 篇4

  1、说桥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想一想,这是一座什么样的桥?

  (木桥——窄窄的木桥——不结实的窄窄的木桥,在风雨中摇摇欲坠的窄窄的木桥)

  (却是生命桥——逃命桥——救生桥——希望桥,唯一的生命通道)

  板书课题下:不结实的窄窄的木桥,逃生的唯一希望

  2、说老汉的心思

  这座不结实的小木桥,在山洪爆发的灾难中,成了众乡亲唯一的生命通道。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想一想村支书,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此时,最最关注的问题是什么?

  打出灯片,关于老汉的形象描写: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1)反复朗读这段话,联系上下文,你能捕捉到哪些信息呢?

  a “淌”——山洪咆哮着,面前一片汪洋,而雨还在下,像泼,像倒,情势越来越危急!

  (像泼。像倒。两字成句,感情凝重,表达情势越来越危急)

  b “乱哄哄”——村民无路可逃,来到木桥前,眼前的情景如此危急,开始慌乱了。

  c “不说话,盯着”——他在思考问题,他必须让村民们镇定下来,必须服从他的指挥,必须有秩序的逃生。

  d “他像一座山”——他受到全村人的拥戴,高大雄伟,巍然屹立。他在危难时刻,泰然自若,意志坚定。用自己的威望震慑住村民,给村民以信心,使大家安定下来,不慌乱。

  (可以这样提示:脸上淌着雨水,现在的情况怎么样啊?

  他为什么不说话,在想什么?

  盯着村民们干什么?

  为什么用一座山来形容老汉?)

  (2)此刻,老汉最关心的是什么?——桥的安危

  最需要的是什么?——村民镇定下来,服从指挥

  (如果桥被挤塌,挤上桥的人会被洪水冲走;未上桥的人,只好等着洪水冲走。)

  他做到了吗?——做到了!!!

  (3)指导朗读,读出老汉临危不惧的坚毅形象。

  3、说老汉的行动

  老汉做了一个正确的决定,你能找到吗?

  打出灯片,关于老汉的语言描写: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1)指名朗读

  (2)为什么要让党员排后?

  (党员带头了,群众就会服从,木桥就不会被挤塌。)

  说明老汉——模范带头(的工作作风)

  板书:模范带头

  (3)讨论:当他儿子逃命的时候,老汉为什么也要把他抓出来呢

  难道牺牲自己一个人的生命还不够吗?怎么不让儿子早点逃生?

  当老汉提出来党员排后边的时候,就有人反对说,党员也是人啊。如果让儿子违反纪律先走了,那么党员怎么看呢?既然亲儿子都排到最后边去了,党员们更无话可说。这样,老汉的指挥就更加有力了,就更能保住桥了。

  这又说明什么呢?

  说明老汉——大公无私(的胸怀,一名正直无私,光明磊落的共产党员)

  板书:大公无私

  (此时的儿子,已不是儿子,而是一名党员;此时的父亲,已不是父亲,而是一名党支部书记。)

  (4)当最后只剩下父子俩的时候,都想把生的希望留给对方,不仅表现

  血浓如水的亲情,也表现了共产党员舍己为人的精神。

  板书:舍己为人

  4、总结

  讨论:群众能够安全转移靠的是什么?

  (1)桥

  (2)老汉

  指出本文借物写人的特点,用桥比喻老汉,老汉是村民的救命桥。

  找出一句最感动你的句子来读一读

  5、为老汉作一句诗

  例句:您就像一座桥,跨越死亡,把群众转移到生命的彼岸。

  虽然洪水吞没了您的身体,但您的精神永垂不朽,千古流芳。

  在洪水的狞笑声中,您就像一座山,泰然自若指挥群众转移。

  洪水无情,吞没您的身体

  人间真爱,传颂您的精神

《桥》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5个生字,正确读写:“湍急、高山峻岭、增援、妄想、诡计、击溃、心惊胆寒、红褐色、震耳欲聋、疯狂、千钧一发、号召、浩浩荡荡、狼狈、奔赴”等词。

  2、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从中受到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了解课文叙述顺序。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了解时代背景,理清文章层次。

  一、揭题,了解时代背景。

  1、《飞夺泸定桥》关键词是什么?“飞”、“夺”各是什么意思?

  2、简介时代背景。

  泸定桥在四川泸定县大渡河上,1720xx年建成,是四川西康的交通要道。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来到大渡河边。这里水流太急,不能架桥,渡口只有几只小船,往返一次就需要几十分钟,几万红军如果只靠这几只小船来渡河,要用多少天啊!能否及时度过大渡河,对红军至关重要,关系到红军能否北上抗日,关系到红军的生死存亡,关系到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命运。为了迅速渡河,粉碎国民党妄想把红军消灭在大渡河边的阴谋,必须火速夺下泸定桥。

  二、检查预习。

  1、 生字词:撤che 召zhao读音

  “关键、千钧一发、水流湍急、诡计、震耳欲聋”的意思。

  2、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重点写的什么内容?

  3、小组讨论,理清层次。

  第一部分(1),讲红军北上抗日,必须夺下泸定桥。

  第二部分(2),讲红四军团接到夺下泸定桥的命令。

  第三部分(3—5),讲红军跟敌人的援兵抢时间,赶在前边到达泸定桥。

  第四部分(6—8),讲红军英勇夺下泸定桥。

  第五部分(9),讲红军主力顺利度过大渡河,奔赴抗日最前线。

  文章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层次清楚,重点突出。但是,文章只要按“起因”、“经过”、“结果”的结构来分,也可以。

  三、同桌朗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结合课文,理解题目中的“飞”、“夺”是什么意思。我军为什么要“飞夺”,是怎么“飞夺”的?

  2、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一、指导自学,讨论交流。

  1、 自读课文,讨论有价值的问题。

  2、 交流:A、“飞夺泸定桥”题目中的“飞”、“夺”是什么意思?

  B、我军为什么要“飞夺”泸定桥?他们究竟是怎么“飞夺”的?

  二、小组讨论,教师点拨。

  1、 题目“飞夺”的含义。

  “飞”就是抢夺,“夺”就是攻下天险。“飞夺”就是神速地,像飞一样地攻下天险。

  2、 交流“飞夺”的原因。

  A、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只有”说明泸定桥是红军北上抗日的必经之路,所以红军北上必须夺下泸定桥。读读第一自然段。

  B、 读读第二自然段,弄清抢时间的原因。

  (1) 哪句话直接告诉我们,画下来。

  (2) 抢在前面,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画出有关词语。板书:20多小时,120公里。

  3、 我军究竟是怎样飞夺泸定桥的?

  A、 默读第4、5自然段,思考:红军战士是怎么抢时间到达泸定桥的。红军战士在夜间行军时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么克服的?

  (1)、分别用“ ”和“~~~~”画出有关句子。

  (2)、理解“困难”、“克服”:

  困难:A、饥饿和疲劳B、对岸敌人出现火把C、下雨火把被浇灭。

  克服:A、不顾吃饭B、冒雨前进C、点火赛跑D、智斗敌人E、敌宿营,我照进。

  B、 画出我军抢时间的词。

  “抛”说明红军在抢时间,抢在敌人援兵前面到达泸定桥。

  (1)、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红四军团的战士们为什么能将敌人抛在后面,抢先到达泸定桥?(红军战士不畏艰险、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

  (2)、读第6自然段,说说为什么夺泸定桥是攻天险?

  读有关词句。

  (3)、“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敌人为什么这样说?这里的“飞”和题目中的“飞”意思一样吗?

  敌人喊的“飞”指“飞行”,题目中的“飞”表示神速,极快。这里的“飞”说明敌人凭借天险疯狂的态度,暗示红军战士想过桥,除非能插上翅膀,否则,决不可能。

  (4)、读7、8自然段,谈谈我军是怎样攻下天险的泸定桥的?

  画出夺桥动作的词(拿着、背着、带着、冒着、攀着、冲到、穿过、冲进、搏斗)

  敌人在桥头放起火来,为什么称当时为“千钧一发”红军是怎么做的?画出有关词语。

  “千钧一发”:千钧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比喻情形极其危险。突出队员刚冲到对岸,敌人在桥头放起大火,突击队员被大火包围,形势万分危险的时刻。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总结全文

  1、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件什么事?紧扣文章题目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什么?

  2、谈谈学习了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英雄事迹后自己的感受。

  四、巩固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思想感情,琢磨表达方法。

《桥》教案 篇6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阅读课文,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征。

  2、 理解怎样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

  3、 了解中国石拱桥的光辉成就,认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1、阅读课文,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征。

  2、理解怎样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

  教学难点:理解怎样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

  课前准备:

  1、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 学生预习,也可收集一些桥梁图片。

  教学过程:

  一、 导入:看图联系“钱塘江大桥”的相关新闻。

  二、 作者简介,揭示课题,展示学习目标。

  茅以升(1896-1989),江苏镇江人。我国桥梁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被誉为“中国桥梁之父”。主持建造了我国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铁路公路两用桥钱塘江大桥。

  投影展示课题、学习目标。

  三、 检查预习、回顾说明知识。

  1、 注音:

  拱桥:gng 郦道元lì 惟妙惟肖:xiào

  张鷟zhuó 洨河:xiáo 饮涧:jiàn 匀称 :yúnchèn

  2、 解词:

  巧妙绝伦:巧妙得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相比得上。伦,同类、同等。

  惟妙惟肖:形容描绘得十分精妙逼真。肖,相似。

  3、 回顾知识:交代文体

  说明方法--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 打比方、列数字、画图表、引资料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语言特点--准确、平实(生动)

  四、 快速阅读全文,归纳特征。

  1、石拱桥有什么特点?

  2、给课文题目加上定语“____的中国石拱桥”,通过定语来体现中国石拱桥的特征。

  明确: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3、 为了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征,课文精选了哪两个例子?

  明确:赵州桥、卢沟桥

  4、 为什么选择赵州桥和卢沟桥作为例子,用这两个例子能否体现中国石拱桥的特征呢?在课文中筛选出相关语句。

  明确:因为赵州桥和卢沟桥分别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和1189--1192年间,

  历史都很悠久;赵州桥前人有“初月出云,长虹饮涧”的盛赞,卢沟桥有“卢沟晓月”的美誉和形态不一、惟妙惟肖的石刻狮子,形式都很优美;更重要的是两座桥结构坚固,修建以后沿用至今,完好无损。中国石拱桥的三个特征,在它们那里都非常突出,所以选择两座桥作为例子,就能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征了。

  5、 既然这样,那么作者为什么不只是选一个例子,那样文章不是更加简洁吗?

  明确:赵州桥是单拱,卢沟桥是联拱;独拱、联拱代表了中国石拱桥的两种

  类型,因此,都必须介绍,这样才能说明得既典型又全面。

  五、 精读课文,分析问题。

  1、请一位同学朗读4--5自然段,其余同学思考作者是如何描写赵州桥特点的,这些特点的顺序能否颠倒?

  明确:赵州桥(独拱石桥)的四个特征:(1)只有一个弓形大拱--最长、无坡;(2)拱肩上各有两个小拱--省料、防洪、美观;(3)28道拱圈拼成大拱--独立承重;(4)结构匀称环境和谐--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四个特点之间是主次关系,不能颠倒。

  2、请全班同学齐声朗读6--8自然段,看看卢沟桥有什么特点?找到说一说。

  明确:卢沟桥(联拱石桥)的特点:A、十一个拱联成整体,坚固;B、桥面用石板铺砌成,平坦;C、石栏上雕刻有狮子,美观。

  3、作者在介绍中国石拱桥的整体特征后,举了赵州桥和卢沟桥两个典型的例子分别介绍,这属于什么结构呢?

  明确:总分结构

  六、 拓展延伸,探讨问题。

  1、 文章最后两段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内容?试从文中提取两句话来概括。

  明确:

  我国石拱桥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

  我国桥梁事业的发展。

  2、欣赏现代桥梁建筑。(投影展示)

  3、笔有哪些类型,有什么共同点呢?

  4、讨论:如果要写一篇文章介绍笔的用途,应选择哪些例子,为什么?

  七、课堂小结:

  《中国石拱桥》抓住了事物的特征,精心选择说明例子、合理安排说明顺序,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进行说明,既传播了石拱桥的知识,又为我们说明文的写作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板书设计:

  形式优美 结构坚固 历史悠久

  赵州桥 卢沟桥

  一般 ----→特殊

  逻辑顺序

《桥》教案 篇7

  《中国石拱桥》是一篇非常经典的介绍事物的说明文,侧重点是强调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掌握最主要的举例说明的方法,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你带来《中国石拱桥》教案及反思,欢迎阅读。

《中国石拱桥》教案

  教学目的

  一、在复习上单元“知识课文”《描写和说明》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描写和说明的区别,以及说明文的描写主要是起具体地说明事物的作用;

  二、初步懂得并学习抓住事物特点,举出代表性例子,按照一定顺序说明事物;

  三、了解中国石拱桥的悠久历史、杰出成就和解放后的新创造、新发展,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劳动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精神和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四、除课文常规字词教学外,利用学过的“字法”知识分辨本课“思考和练习”四中举出的十组形近字(我们实验班学生在初中一年级时已学完我们自编的《字法教程》)。

  附:本处所说的“思考和练习”四是修订以前的课本的练习题,原题如下:

  先给下边这些字注音,再说说每组里的两个字在形体上和意义上有什么差别。

  拱 烘赏 尝堤 提崇 祟损 捐 陡 徒载 裁砌 彻谐 楷端 瑞

  课时安排

  根据学生水平,可用二至三课时。一般地说,“预习见疑”可占用半课时;“质询研讨”可占用一课时;“巩固深化”可占用半课时。(“预习见疑”和“巩固深化”可占用部分课外时间。)但由于学生水平差异较大,所以教学内容可以有所增减,课时安排也应酌情加以改变。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主体部分──课堂教学:

  一、预习见疑

  1.复习上单元“知识短文”《描写和说明》,并用四句话,说出这篇“知识短文”的最主要的意思;然后利用学得的知识分析下面两段文字在写法上的异同:

  ①究其实这还不是最深的春色。且请看那一树,齐着华庭寺的廊檐一般高,油光碧绿的树叶中间托出千百朵重瓣的大花,那样红艳,每朵花都像一团烧得正旺的火焰。这就是有名的茶花。不见茶花,你是不容易懂得“春深似海”的妙处的。(节选自《茶花赋》)

  ②茶花是我国传统的名贵花木之一。它的枝叶四季常绿,花形大,色彩鲜艳。茶花的品种较多,全世界有一百多种。它的开花期比一般花卉为长。由于茶花是在天寒地冻时绽蕾吐艳的,所以它与耐寒的“迎春”“梅花”“水仙”一起,被称为“花中四友”。每当辞旧迎新的日子,它植株矫健,枝叶繁茂,花团锦簇,鲜艳夺目,给人们带来无限的生机和盎然的春意,因而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节选自贺永清的《茶花》,可抄在一张大纸上向学生揭示。)

  〔这一题,是为了使学生进一步弄清什么是描写、什么是说明以及描写在记叙文和说明文中的不同目的和作用,为学习本单元和下单元的说明文,打好基础。是由“温故”向“知新”过渡。〕

  2.不看本课课文(已经看过的,思想上尽量摆脱本课课文的影响),而以“中国石拱桥”为题独立地打一篇说明文的“腹稿”,主要是“搭架子”,就是考虑好这篇说明文的组织结构。可以写出简略的或较详的提纲,也可以不写。打腹稿时,应认真思考并慎重选择:

  ①怎样开头?

  甲、开门见山,第一句话就说到中国的石拱桥;

  乙、先说一般的石拱桥,再说到特殊的石拱桥──中国的石拱桥;

  丙、先说一般的桥,再说石拱桥,然后再说中国的石拱桥;

  丁、先说神话中的天河上的“鹊桥”,然后再说人间的桥、石拱桥,进而说到中国的石拱桥。

  戊、其他。

  ②怎样写正文?

  甲、按怎样顺序介绍中国的石拱桥?A、先举出具体的桥例,然后再加以概括说明;B、先做概括说明,然后再举出具体桥例;C、边举例边概括,或者边概括边举例。

  乙、你准备举哪些桥做主要例子?A、北京颐和园的十七孔桥或玉带桥;B、苏州的枫桥或宝带桥;C、河北赵县的赵州桥;D、北京永定河上的芦沟桥;E、一九六一年云南省建成的世界最长的独拱石桥──长虹大桥;F、你所熟悉的其他石拱桥。

  丙、把说明的重点放在哪里?

  丁、除了对中国石拱桥本身做介绍说明之外,是否还想说些与石拱桥有关的事情或问题?

  ③怎样写结尾?

  甲、以赞美我国石拱桥作结;

  乙、以介绍我国在修建石拱桥方面的发展和创造作结;

  丙、以展望我国乃至世界的桥梁事业的未来作结;

  丁、以其他方式作结。

  腹稿打好后(或写出提纲后),再精心默读本课课文,并用自己的构思同课文相比较,着眼于组织结构,分辨优劣。(如果自己的构思有优于课文的地方,也要敢于肯定,但要能说出理由来。)

  3.在精心默读本课课文的同时,利用工具书、课文注释和在初一时学过的“字法”知识,解决生字新词问题,并且记出自己不懂或有疑问的地方。

  〔“预习见疑”这一步骤,可考虑一部分在课外进行,一部分在课内进行。〕

  二、质询研讨

  1.就本课文的组织结构(以说明的顺序和重点为主),组织课堂问答(可以生问师答、师问生答、生问生答):

  ①就全篇的大层次来看,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说明的?

  【参考答案及板书】石拱桥的特点(“形式优美”,“结构坚固”)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历史悠久、几乎到处都有、大小不一、形式多样)中国石拱桥的典型杰作赵州桥和芦沟桥的特点我国石拱桥取得光辉成就的独特原因解放后我国石拱桥的创造性发展。

  ②就举出的两个典型桥例的小层次来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说明的?

  【参考答案】

  赵州桥桥址和历史──地理位置、建造年代、解放后彻底整修。

  桥的结构特点──长度、宽度、由于设计科学和施工巧妙而形成的四大特点(大拱,小拱,拱圈,桥身与石栏、石板和四周景色的配合)。

  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

  芦沟桥桥址和历史──地理位置、修建年代。

  桥的结构特点──长度、宽度、多拱相联及其坚固性、栏柱上石刻狮子。

  中外人士对桥的推崇、称赞。

  抗日战争的历史见证。

  ③全文共十个自然段,介绍赵州桥和芦沟桥的文字就占了五段。介绍中国石拱桥,为什么把对这两个桥的介绍作为突出重点?介绍了赵州桥,为什么还要介绍芦沟桥?介绍这两座桥时,为什么先赵州而后芦沟?

  【参考答案】举出这两个典型桥例加以重点介绍,可以令人信服地证明中国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几乎到处都有”和“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惊人的杰作”。赵州桥是独拱的石桥,芦沟桥是联拱的石桥,代表了中国石拱桥两种基本类型,所以有必要并举。赵州桥历史更悠久(比芦沟桥早建五百八十多年),而且“大拱背小拱”的结构设计更加巧妙奇特,对当代造拱桥影响也更大(有人说,现在是“无桥不‘赵州’”),所以先予介绍。(茅老非常重视赵州桥,1984年来邢台市参加郭守敬纪念馆奠基仪式时,还特意又一次去看了赵州桥。)

  2.用“速读法”阅读对比型参读文章另一篇《中国的石拱桥》(根据有关资料组合而成),然后再从语言表达着眼,朗读或默读课文;读毕,按小组(或小小组)就课文的语言表达(以语言的简明、准确和表达方式的适当为主)展开讨论(可同参读文章做必要的对比);教者巡回指导并在讨论后做简要结论。

《中国石拱桥》反思1

  《中国石拱桥》是比较典范的介绍事物的说明文。在教学第一课《中国石拱桥》时,我让学生在初读课文后,回忆前面学过的记叙文和抒情意味比较浓的课文,在比较中发现说明文和它们的不同之处,如没有贯穿首尾的故事,不以浓郁的感情打动人,不注重细致人微的描写、刻画等。然后在学完课文后,和学生共同总结说明文的文体特征。在比较中认识说明文的文体特征。

  1、为让学生明白本文的文体是说明文,并掌握说明文的基本特征,大屏幕展示说明文的基础知识。分析总结不同于其它文体的特点,在课堂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设计教学步骤。

  2、让学生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征。首先让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的前提下,给题目加修饰语。这一个步骤有利学生从不同角度和侧面了解课文内容,因此,教师不必现在对学生的回答下结论,应多鼓励他们回答问题。以上的工作都是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总体的了解,有了这个基础,才有可能完成深入说读的目的。对照课文,找出作者是怎样解说中国石拱桥的特征的,让学生学会提炼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试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找出中国石拱桥的特征是历史悠久、形式优美、成就突出、结构坚固、分布广泛、形式多样。接着分析赵州桥、卢沟桥作为中国石拱桥的代表性的桥梁,哪些词句体现了中国石拱桥的特征。

  在教学第二课时,我让学生注意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从文中的词句体会到:使用数字准确;没办法用准确数字的,就用表示估计的数字;如暂时还无法肯定的意思,就用表示推测的语言来表达;恰当地使用限制性的词语,使表达的意思趋于准确。说明文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列数字、打比方、引用、举例子、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等。找出句子说说采用了哪种说明方法。经过三课时的细致教学,学生对说明文的特点有了认识,学习说明文也有了方法。

《中国石拱桥》反思2

  《中国石拱桥》是一篇介绍石拱桥的说明文,所以我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中国桥梁建设的伟大成就,把握石拱桥的特征,并从中了解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明确说明顺序,揣摩语言,把握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初步阅读说明文的能力。在学生通读课文的基础上,《中国石拱桥》我安排了两课时,这节课是第二课时。第二课时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阅读说明文的方法,分析说明方法,品析语言,完成课后练习。

  收获是:1、备课首要的是备知识,老师对课文的分析理解及要传授的语文知识,要了如指掌。对于知识,教师要自成体系,这样教学过程才会循序渐进。2、课堂提问要有梯度,使学生每次回答起来都不觉得太难。3、有学生不会的知识,及时讲解;有学生遗忘的知识,及时提醒温习路径。如:说明方法,学生不容易明确。老师先提示学生看说明方法列表,等学生用排除法判断准确后,再诠释一下说明方法的表达作用。4、及时小结,注重前后学习内容的相互照应。如:先分析4-6段,分别总结说明元素,比较两座桥的异同。然后分析1-3段,联系前面的内容总结文章主要部分的思路。归纳9-10段内容后,再联系全篇总结文章内容、构思、以及说明元素在其中的呈现方式。5、利用好教材配套习题进行拓展延伸。如:重视对练习四提供的材料与课文对应内容进行比较思考。

  不足之处是:在整堂课上,我意在培养学生初步阅读学习说明文的能力,故课文的相关拓展没有涉及。再有就是多媒体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对我的讲解和同学们的回答造成了束缚,因为我的预设答案,使得课堂师生衔接不够自然。

  今后需改进的措施:课文的讲解不能仅限于讲清楚的阶段,可适当给学生相关的拓展,以丰富并运用所学知识;多媒体的使用可适当而不必过量,做到我使用它而非被它所左右。

《桥》教案 篇8

  预习提示

  1、通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

  2、认识“泸、诡、撤、链、狈”,学会“渡、湍、妄、泞、蛇、喉、咙、瓢、震、聋、疯、霎、钧”,理解以下重点词语:“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水流湍急”、“倾盆大雨”。

  3、结合课文说说“飞”和“夺” 的含义。

  4、课文第五段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红军夺桥的困难?你想用哪几个词语概括?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了解红军飞夺泸定桥的经过。  

  2.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能力。

  3.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写文章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叙述事情时能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能力。

  4.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5. 通过了解红军飞夺泸定桥的经过,学习红军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难点

  l.理解红军是怎样抢时间、攻天险,夺下泸定桥的。

  2.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

  3. 通过读课文,理解题目中“飞夺”含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了解红军飞夺泸定桥的经过。  

  2.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能力。

  3.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写文章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叙述事情时能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解题,了解时代背景。  

  1、《飞夺泸定桥》关键词是什么?“飞”、“夺”各是什么意思?

  2、简介时代背景。

  泸定桥在四川泸定县大渡河上,1706年建成,是四川西康的交通要道。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来到大渡河边。这里水流太急,不能架桥,渡口只有几只小船,往返一次就需要几十分钟,几万红军如果只靠这几只小船来渡河,要用多少天啊!能否及时度过大渡河,对红军至关重要,关系到红军能否北上抗日,关系到红军的生死存亡,关系到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命运。为了迅速渡河,粉碎国民党反动派妄想把红军消灭在大渡河边的阴谋,必须火速夺下泸定桥。  

  二、检查预习。  

  1、生字词:撤che 召zhao读音  “关键、千钧一发、水流湍急、诡计、震耳欲聋”的意思。  

  2、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重点写的什么内容?  

  3、小组讨论,理清层次。  

  第一部分(1),讲红军北上抗日,必须夺下泸定桥。  

  第二部分(2),讲红四军团接到夺下泸定桥的命令。  

  第三部分(3—5),讲红军跟敌人的援兵抢时间,赶在前边到达泸定桥。  

  第四部分(6—7),讲红军英勇夺下泸定桥。  

  第五部分(8),讲红军主力顺利度过大渡河,奔赴抗日最前线。  

  文章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层次清楚,重点突出。但是,文章只要按“起因”、“经过”、“结果”的结构来分,也可以。  

  三、同桌朗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问题。

  略

  师小结:通过初读课文,大家知道了红军北上抗日,必须要夺取泸定桥,这是关系着革命胜利的关键所在。 

  四、课堂检测。

  1、同桌互相读课文。

  2、给下面字注上拼音。

  泸、诡、撤、链、狈

  3、看拼音写词语。

  dà dù hé shuǐ liú tuān ji wàng xiǎng ní nìng hóu lóng

  ( ) ( ) ( ) ( ) ( )

  piáo pō zhèn ěr yù lóng fēng kuáng shà shí qiān jūn yí fà

  ( ) ( ) ( ) ( ) ( )

  4、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2. 通过了解红军飞夺泸定桥的经过,学习红军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天险:两岸高山峻岭,大渡河水流湍急,涛声震耳欲聋,铁索桥在风中摇荡。  

  教师引语: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向天险大渡河挺进。大渡河

  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这座铁索桥就是红军北上必须夺取的泸定桥。(板书:泸定桥)于是,为攻夺天险,长征中一场最为悲壮的战斗打响了!(板书:飞夺)  

  2、现在让我们再一起走进这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吧!请同学们打开书,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围绕课题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讲的?并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二、自读自悟,交流汇报  

  1、课题“飞夺泸定桥”中关键词是什么?“飞”、“夺”各是什么意思?  

  2、通过刚才的阅读,谁能围绕课题来说一说课文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讲的?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概括板书:抢时间攻天险  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主要写了红四团28日早上接到紧急命令,经过一天一夜的急行军赶在敌人前面,攻下天险泸定桥,消灭了守城敌人,获得胜利。  

  3、同学们,在刚才读课文中有问题吗?现在可以把你们读书思考后仍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  

  学生可能会提出: 

  为什么说“抢在敌人前面,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 

  敌人为什么要喊“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 

  课文本来应该主要写攻天险泸定桥,作者为什么要用较多篇幅写时间紧迫、路途艰险和泸定桥令人胆寒这两部分内容?  

  ……  

  师:刚才大家都提了值得探讨的问题,咱们随着课文的阅读,看看能不能自己解决,如果不能解决的话,我们一起来解决,好不好?  

  4、现在,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说“抢在敌人前面,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请同学们读一读有关段落,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够自己解决。(学生读书思考)  

  谁为说说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学生谈看法。(学生可以从天险角度、敌人情况、时间紧、路程远、任务重等方面说)  

  三、体会“抢时间”,初步释疑。  

  1、请大家再读读第4、5自然段,思考:红军战士是怎么抢时间到达泸定桥的?  ①用“——”和“~~”分别画出红军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怎样克服困难的?

  困难:a、高山峻岭;b、敌人阻击;c、一整天没吃饭;d、对岸敌人出现火把;e、下雨火把被浇灭。  

  克服:a、翻山越岭;b、击溃敌人;c、忘记饥饿和疲劳;d、点火赛跑;e、冒雨前进;f、智斗敌人;g、敌宿营,我照进……  

  ②说一说在你的心目中,这是一支怎样的红军队伍?学生谈看法,结合所画的句子来说。

  如:机智——与敌人的对话;  顽强——克服重重困难:山高路远、忍饥挨饿、冒雨摸黑、与敌作战;

  ……  

  2、同桌一起配合读一读,把红军的英勇顽强读出来。  

  我们大家来试一试,女生来读描写困难的句子,男生来读红军英勇地克服困难的句子。(男女生轮读)  

  三、体会“天险”,深入释疑。  

  1、现在我们一起探讨另外几个问题,这都与天险泸定桥密切相关,那就让我们读读第6自然段,看能否再次自己解决疑问。  

  同学们,请你们边读边画一画表现泸定桥十分险要的词语,准备谈谈自己的体会。  

  ① 桥险: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一不小心,就有掉下去的可能)  

  ② 水急: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桥下水流湍急,掉下去必死无疑)  

  ③敌狂:守城的两个团的敌人……(过桥等于到敌人的枪口上去送死)  如有同学在课前收集了关于泸定桥的资料,也可以请其读给大家听一听。  

  2、小结。泸定桥险象环生、大渡河水流湍急、敌人凶狠嚣张。对于红军来说,真的是天险难越啊!同学们,老师很想和你们一起来读读这段,我们大家一起体会体会泸定桥的险,行吗?(教师引读:泸定桥离水面有十多米高……向桥下一看……桥对岸的泸定城背靠着山……)  

  3、下面我们再回头来看一下刚才提出来的问题:为什么说“抢在敌人前面,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  泸定桥这天险和对岸两个团的敌人,已很难攻打了,若再加上增援的两个旅,这场仗就更难打了。难怪课文里说“抢在敌人前面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  

  四、体会“攻天险”,再次感悟。  

  1、红军历尽千难万险,终于抢在敌人前面到达泸定桥,但面对天险和敌人的防守,红四团是怎样攻打的呢?请同学们读一读第8、9自然段,看你对这支红军队伍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2、学生读书后讨论后汇报。学生可能会谈到

  在“抢时间”那几段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红军的英勇顽强;在“攻天险”这两段中,我们可以更深地体会到他们的奋不顾身:失足落水会牺牲;枪弹打中会牺牲;烈火烧身会牺牲……可以说随时都会有生命的危险,但他们还是很英勇地夺下了泸定桥。 

  这是一支英雄的队伍:从团长、政委到二连、三连,都是那么不怕牺牲。  最令人敬佩的是二连的22位英雄:他们是突击队员,课文写他们“拿着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正因有了这些英雄们的舍生忘死,在泸定桥上才杀出了一条血路,才保证了战斗的胜利。

  ……

  3、师小结:脚下是涛天巨浪,身边是枪林弹雨,桥头是熊熊大火,对岸是凶狠的敌人,红四团的战士们正是怀着对祖国和人民的爱,对敌人刻骨的仇恨,才使他们 “飞”过了天险,粉碎了敌人的妄想,取得了长征中又一次决定性的胜利。让我们满怀着对英雄们的崇敬之情,一起来有感情地读读8、9自然段吧!

  4、学生充满激qing地朗读8、9自然段。

  5、让我们回到1935年,再来看看这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吧!

  录像:电影《大渡河》中“飞夺泸定桥”片段。

  6、看得出,同学们的心灵已经被这群舍生忘死的英雄深深地震撼了。

  战士们“攻天险”这些场面直接给我们展示出了红军英勇顽强、奋不顾身的精神。那作者为什么还要描写时间紧、路途险和泸定桥令人胆寒呢?

  学生思考后可能会回答:写时间紧、路途险,更能表现出红军的英勇顽强;正因天险如此之险,居然被红军攻下了,才说明他们是真正的英雄!

  五、总结全文

  1、同学们,学完了课文,现在能谈谈学了这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学生可从自己所体会到的课文的思想感情、作者的写作顺序等方面去谈)

  2、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3、同学们,这节课你们通过读书讨论,解决了自己提出来的问题,真能干!老师相信,通过学习这篇课文,红四团的高大形象一定会永远矗立在我们每个人心中!老师更相信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时,能像红军叔叔一样坚强勇敢!

  六、课堂检测

  1、“飞”的意思是:————,“夺”的意思是————,文章主要写了————————————————————————————————————的故事,表现了红军战士——————————的革命精神。

  2、阅读课文第五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用“︱”把这段课文分成三层

  (2)你能用哪三个词语来概括?

  —————— —————— ——————

  3、课文原文填空。

  二连担任突击队,二十二位英雄( )冲锋枪、短枪,( )着马刀,( )着手榴弹,( )着敌人密集的枪弹,( )着铁链向对岸冲去。

  板书设计

  击溃敌人

  忘记饥饿疲劳

  抢时间 点起火把赶路

  摸黑冒雨前进

  飞夺泸定桥      冒着——枪弹

  攀着——铁链

  攻天险 穿过——大火

  冲进——城里

  展开——搏斗

《桥》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以及意象的组合,体味诗歌的意象美。

  2.通过品味语言,发挥想象,以感受充溢于诗歌的真情,进而拉近学生与诗的联系,鼓励学生在喜欢的基础上多写写新诗。

  【教学重难点】

  1. 把握和分析意象。

  2. 感受诗歌的真情。

  【教学方法】

  诵读、提问、讲解、创设情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请同学们认真读一遍,并谈一谈初步印象。

  1.设计理由:学生对诗歌的原始阅读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原始理解是教学的起点和依据。

  2.在这个环节中,适当介绍作者。徐志摩,中国现代诗人、散文家。

  二、 诗歌可以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等,《再别康桥》属于哪一种呢?

  1.抒情诗。

  2.目的是从这个问题切入到下一个问题。

  三、 既然是抒情诗,那么它是怎样抒情的呢?

  1.请同学们品味第二小节的“金柳”,“金柳”怎么会是“新娘”呢?为何我们联想不到?这是不是与作者的情感有关系?

  2.“金柳”“新娘”就是赋予作者情感的形象,我们叫做意象。

  3.理解“意象”要发挥想象,我们才能走入作品的情境中去。接下来,作者写道“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艳影”是什么?请同学们想象美丽的影子,荡漾是怎么样的一种情愫?请同学们发挥想象,体验这种萦绕在心头的情感。

  4.请一位同学朗诵第二小节。教师注意指导学生读出“荡——漾”的味道来。

  四、 进入第三小节,作者的感情有没有变化?如果有变化,是加强了还是减弱了呢?

  1、请一位同学先朗读,适时引导其回答。

  2、从哪一句可以看出情感变得强烈了?“我甘心变成一条水草!”

  3、请同学们想象“青荇”在招摇,“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与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组合成一幅怎么样的画面?这样的写作叫做“绘画美”。

  4、请同学们朗读,指导学生读出“甘心”二字饱含的幸福感。

  五、通过指导朗读进入第四小节,作者为何说“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而是“天上虹”呢?

  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语言的跳跃,这里的“虹”原来是“彩虹似的梦”。

  2、作者的“彩虹似的梦”实现了吗?没有,被“揉碎”了。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实践,自己的梦被揉碎了,情感怎么样?引导学生体验作者此时的伤感。

  3、请一位同学朗读,指导学生读出“揉碎”的伤感和“彩虹似的梦”的无奈。

  六、诗人的“梦”让他重回昔日在康桥读书的梦,这昔日的梦真的美好得像彩虹似的吗?进入第五小节。

  1、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撑着长篙的感觉,向前,向更深处漫溯,忘记了时间,撑到星辉斑斓的时候,于是在那里放歌。多么自由自在啊!多么美好啊!这就是徐志摩所提倡的“自由与美”。

  2、请一位学生朗读,指导其读出诗人的欣喜之情。

  七、朗读第七小节,诗人的情感变化了吗?为什么?诗人写了什么意象?这些意象前面的修饰词是什么?这些意象让你感受到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1、诗人不能停留在昔日的梦,因为要离别了。诗人写了“笙箫”,修饰词是“别离的”,诗人此时是忧愁的。

  2、诗人写了“夏虫”,修饰词是“沉默”,为何诗人要沉默?

  首先,夏虫也不堪离别的愁绪,故“沉默”了,不再“欢叫”了。其次,诗人希望离别的方式是静悄悄的,恰如作者在开头和结尾两个小节中都写到了的。

  3、那诗人为何在开头和结尾采取同样的形式呢?有何表达效果?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特殊形式,回环往复会使诗歌有音乐美,感情浓厚。

  八、请同学们把课文完整地朗读一遍,适当师范指导。在读书声中结束。

《桥》教案 篇10

  执教者:长沙县三中 陈晓

  教学目的

  1, 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 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A, 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B, 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

  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媒体设计:播放校园歌曲《再别康桥》。

  播放黄磊朗诵带《再别康桥》。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

  一, 导语 :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剑桥的图片。

  (解说: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再别康桥》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播一首由《再别康桥》改成的歌曲,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配上剑桥的优美的图片,让学生由听觉到视觉都对《再别康桥》有一定的感知。)

  三,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播放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老师指导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五,整体鉴赏《再别康桥》。(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这首诗歌)

  (一),提示: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要重点赏析的部分。

  (二),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提问:

  A, 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B,学生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明确:

  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

  (三),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 建筑美。

  1, 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 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 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 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解说:在诗歌的形式美赏析方面,结合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所以作这三方面的点拨。教师重点讲析绘画美,学生讨论音乐美和建筑美,最后教师总结。)

  六、小结本文。

  本课我们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现代诗歌,同学们要学会这两种鉴赏新诗的方法。

  七,知识点训练。

  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开头一节点明“再别”,连用三个“轻轻的”形成轻柔而优美的旋律,把读者带入一种欣喜乃至礼赞的意境中。

  B. 第二至四节,诗人用“金柳”“艳影”“青荇”“榆荫下的一潭”“彩虹似的梦”等一系列色彩鲜明的意象描绘康河的美景,抒发眷恋之情。

  C. 第五、六两节,诗人的情绪由舒缓转向激昂,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接着跌落回离别的现实,两个“沉默”表达了诗人无尽的惆怅。

  D. 最末一节,以两个“悄悄”紧承上一节的“悄悄”和“沉默”,而且与首节遥相呼应,但诗人的情绪已由淡淡的忧郁变得更加惆怅与伤感了。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像一支优美的乐曲,缠绵深婉的诗句随着轻柔起伏的旋律流淌出来,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余音袅袅。

  B. 这首诗像一幅生动的画卷,一系列近乎完美的色彩变幻与意象组合形成流动的气韵,艳丽而又幽雅,飘逸中见静穆。

  C. 这首诗具有完美的形式结构,每节诗四句,每个诗句基本上由三顿构成,匀称,和谐,于清新活泼中求整饬。

  D. 这首诗极好地体现了新格律诗派独特的美学追求,但惟美主义也在一定程度上妨害了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表达。

  3, 识记训练:背诵本诗。

  八,作业 。

  1, 背诵课文。

  2, 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赏析。写一篇赏析文,不少于五百字。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场娜拉!

《桥》教案 篇11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红军战士英勇顽强、不畏艰险的伟大精神。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用“关键”、“千钧一发”造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红军是怎样抢时间,攻天险,夺下泸定桥的

  2理清课文的条理,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成都西行,穿过美丽富饶的成都平原,翻过高耸入云的二郎山,就看到了大渡河畔的泸定桥。

  公元1863年,太平天国将领石达开率4万之众到达大渡河畔,因王妃得子遂下令全军“犒赏休养3日”,延误战机未能夺下上游泸定桥,致四面受敌,全军覆没于安顺场。无独有偶,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再过泸定桥,蒋介石曾企图让毛泽东作石达开第二,红四团经过飞夺泸定桥打开了北上抗日的通道,谱写了中国革命不朽的一页。

  二、新授

  1、请读课题:你从课题中你获得什么信息?课文可能是围绕“飞”和“夺”来写的吧

  师:你怎么理解“飞”和“夺”?生:“飞”指快速,”夺“指争取、争夺

  师:同学们回答得真不错,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帮老师解决这几个问题:好吗?生:“飞”(3—5),“夺”(6—8)

  2、红四团的战士们为什么要抢时间?请大家从课文的有关段落中找出关键性的一句话。

  (1)指名回答。“抢在敌人前头,是我军战胜敌人关键。”能有感情地读一读,从而体会当时的情况吗?谁来试一试?

  (2)能否延伸、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呢?请看问题:

  抢在敌人前头,是红四团(战胜敌人)的关键。

  抢在敌人前头,是红军(北上抗日)的关键。

  抢在敌人前头,也可能是(整个中华民族抗日救国)的关键。

  (3)过渡:同学们,一场生与死的搏斗,一场血与火的考验就摆在战士们面前。抢在前面,是红四团生死存亡的选择,是红军北上抗日的关键,更是整个中华民族抗日救国的沉重砝码!那么我们的红军战士又是怎样争分夺秒地去抢时间的呢?请找书上的语言读一读:

  师:你觉得红军战士怎么样?师相机板书:大智大勇

  3、过渡语:红四团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抢在敌人前面,胜利到达泸定桥,耳边却传来了怎样的喊叫:

  谁来读读敌人的喊叫?敌人的语气是怎样的?(狂妄、嚣张、不可一世)他们为什么敢如此放肆,凭借的是什么?(凭借天险)

  这“天险”(点击鼠标)是一幅怎样的景象?自由读

  眼前是几根光溜溜、寒森森的铁链,脚下又是十米多高的震耳欲聋的阵阵惊涛,无论是桥还是水,给我们的感觉都怎样?—齐说:险。正是凭借着这样的天险,桥对岸的守敌向红四团的战士们疯狂地喊:

  4、(过渡)在狂妄嚣张的敌人眼里难以逾越、插翅难飞的天险是否阻挡了红军战士前进的脚步呢?请自由朗读7、8自然段,并圈划出文中动作描写最精彩、最扣人心弦的片断。

  把你所发现的精彩之处介绍给我们大家,好吗?指名说,师相机出示课件“22位英雄(拿着)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

  括号中的词语体现了什么?(不怕牺牲)

  5、红四团的战士们克服重重困难,争分夺秒地赶到了泸定桥;他们又以生命为筹码,攻克了蒋介石集团以为固若金汤的天险,创造了中国革命的又一个神话。这一次胜利有什么意义?请齐读第9自然段。(板书:继续北上)

  三、总结

  结合板书,从文章三个部分来看,课文以事情发展为顺序,按夺桥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来写,重点扣住红军战士抢时间和攻天险两个方面,表现了他们的大智大勇和不怕牺牲。

  结束语:同学们看到革命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为民族的解放赴汤蹈火、前赴后继之时,让我们回去体会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毛主席写下“大渡桥横铁索寒”这样的诗句了呢?

  附板书设计

  继续北上(结果)

  抢时间大智大勇

  15飞夺泸定桥(经过)

  攻天险不怕牺牲

  北上抗日(起因)

《桥》教案 篇12

  (一)课前交流,引发爱:

  同学们,上课之前咱们先交流一下。请看。老师不说你们也知道他是谁吧?那你对姚明都有哪些了解?姚明不仅是国际大球星,而且还在2005年成为骨髓捐献志愿者,他愿意随时把自己的骨髓捐献出来,拯救白血病患者。当时他与记者有过这样一段对话。听了老师的介绍你对姚明又有了什么新的了解?通过课前交流咱们对姚明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姚明不仅球技高超而且是一个富有爱心的人。好,课前交流就到这吧,现在咱们可以开始上课了吗?

  (二)交流预习,感受爱:

  1、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齐读课题。声音真洪亮。同学们,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问的吗?(什么是生命桥?桥怎么能跨越茫茫海峡呢?)问的好你来问很会思考

  2、是啊,读书贵有疑,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进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

  3、这篇课文你们都预习了吗?都做了哪些工作?下面咱们来交流一下预习成果吧。这一课的生字生词很多,老师这有一部分,看看同学们能读好吗?一人很好尤其是几个多音字读的非常准确,咱们一起来读读这些词。余震是什么?你们知道吗,余震也会给生命带来危险。请同学们注意间这个字,间是个多音字在这里到底读 还是读  呢  对不对呢,咱们来看看字典里的解释。在这里应该读什么呀?是  的意思。当我们遇到多音字的时候,不要轻易下结论,可以先查查字典再联系上下文来选择正确的读音。一起再来读读这个词。在课文里谁和谁是骨肉同胞?大陆和中国台湾虽然被茫茫海峡阻隔,但我们都是炎黄子孙,都是中国人,所以我们是骨肉同胞。

  4、词语我们先交流到这。看看课文读的怎么样。老师请几位同学接读一下课文,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想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谁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说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5、把话说完整。谁能用更简练的语言概括?谁能像他一样再说说?这篇课文讲的是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的事。讲得既明白又简练,了不起,鼓掌。

  (三)全班交流,品味爱

  a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

  6、(音乐)故事发生在。小钱到底怎么了?请你认真地默读第二自然段,看看你知道了什么?(出示整段)

  7、白血病是什么病?谁再来说说?是啊,又叫血癌,很难医治。你从哪里读出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凋零说明生命垂危,急需救治。

  8、你还知道了什么?课文里把小钱的生命比喻成?为什么说他的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呢?

  9、小钱只有18岁啊!18岁应该是编织梦想放飞希望的年龄。可我们的小钱呢?

  10、再读读这句话你还从哪读出小钱患病的严重性?真会读书!唯有是只有的意思是治疗的唯一方法 骨髓移植对小钱多么重要啊!生命是这么美好,却是这样脆弱,怎么不让人痛惜伤心呢?谁能带着感情读一读?

  11、读了这一段你还读知道了什么?(幸运  谈何容易)

  小钱的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花朵,可书上为什么还说小钱是幸运的?

  12、你还从哪个词读出了骨髓移植谈何容易?(辗转)

  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吗?查字典理解词语是个好方法,你很会学习。想象一下,他可能首先在哪找?像这样的寻找过程,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就是辗转,现在明白辗转的意思了吗?谁能用你的朗读告诉我们。

  13、经受了多少次的失败的打击,对生命的绝望,才迎来这一线生机啊!此时你的心情是:喜忧交加啊!让我们一起带着感情读一读这一段“这个刚满……找到了这样的人”

  14、不幸的小钱又是幸运的,这时候,小钱静静的躺的病床上,满怀着生存下去的希望,期待着这次骨髓移植手术的到来,那么小钱能不能顺利接受骨髓移植?他的生命之花能不能绽放?

  15、请看大屏幕,就在一天前,一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中国台湾地区,据统计,这次地震共造成2700人死亡,一万余人受伤,成千上万的房屋倒塌,20万人无家可归,伤心、恐惧、绝望弥漫了整个城市。看到这些画面,听到这些数据,你有什么想法?我看到你很担心的样子,你在担心什么?是啊,一天过后,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危险并没有完全排除,但是,在中国台湾花莲慈济医院感人的一幕发生了。骨髓移植专家李博士正步履匆匆地走进手术室。一位青年躺在病床上,等候着他来抽取骨髓。请同学们默读45两段,画出令你感动的句子,咱们一会来交流。老师刚才发现有的同学不仅把感动的句子画了下来,还在旁边做了批注,写了感受,真会读书。

  b感受台湾同胞的美好品质

  16、好,先读到这,请同学们座好。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课文里的哪些人感动了你? 

  17、中国台湾青年为什么让你感动?是不是这一段?一起看大屏幕,谁来说说?你知道什么是家人?有血缘关系的人。这个家人可能是谁?他的父母是否安全?目前还不清楚。兄弟姐妹?在危险面前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家人。

  18、但是那位青年却在不清楚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的情况下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他可能会想些什么呢?是啊,此时此刻,他在为自己家人的安危担心,他更想到了患了严重的白血病,急需骨髓救治的大陆同胞。联系前文是个很好的学习方法。他的心里只想着救小钱,所以不顾个人安危。

  21、谁画了描写李博士的句子?李博士的哪些行为令你感动?

  22、沉着是什么意思?镇静、不慌不忙。李博士是在什么情况下依然沉着?余震不断,随时都有生命危险,那他为什么仍然如此沉着?联系上文因为他知道:在海峡的那边,有位叫小钱的大陆同胞患了严重的白血病,急需骨髓,他的心里只想着救小钱,不顾个人安危。

  23、来,让我们一起想想当时的情景。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但是—;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比较安全,但是—;又一次余震袭来,大地开始颤抖,房屋开始摇晃,窗户上的玻璃啪地掉下来了,但是—。

  24、“经过一次又一次”这涓涓流出的仅仅是骨髓吗?是生命的火种,是美好的希望,是博大的爱心,更是中华民族的血脉亲情。

  25、我们男女生合作读一读这两段,读出你的感动。

  26、骨髓的保存期只有24小时。李博士带着这生命的火种出发了(出示)

  同学们,由于历史和政治的原因,中国台湾和大陆现在还没有直接通航,中国台湾当局不允许飞机直接飞到大陆,只有到香港中转。骨髓移植就是和时间赛跑啊,课文第六段有两个词来形容这一过程,看看是哪两个词?奔波,连夜。是啊,李博士一心为病人着想,多么高尚的医德!

  (四)欣赏歌曲,深化爱

  27、结果怎么样?当你听到小钱得救的消息,你的心情?高兴 激动谁愿意带着这种感情读读这一句话?

  28、尽管中国台湾和大陆之间隔着一湾海峡,还有很多人为的阻隔,纵然有重重困难,但还是不能阻隔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两岸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跟读

  29、同学们,故事读到这里,相信大家对课题的疑问一定已经解决了,解决了吗?

  是什么架起了这座能够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爱心 是骨肉同胞的血脉亲情  这是一座跨越海峡的——(爱心、亲情)桥 板书

  30、最后让我们齐读课题!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说课稿

  一、说教材: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人间真情”专题栏的一篇阅读课文。本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的内容讲述的是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饱含着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饱含着中国台湾与大陆同胞之间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与学生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运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或资料补充的方法学习生字词。(知识与技能)

  2、学习用朗读品味法、圈划批注法、重点词句品析法等方法读懂课文,理解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感受生命的珍贵和爱心的无价,理解课题“跨跃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过程与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中国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贵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情感态度价值观)

  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中国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三、说设计理念:

  课文语言朴实自然,叙写生动具体,情感淳厚感人,能通过这一样一篇课文的教学,让学生深切的感受到人间真爱,感受到两岸亲情,在他们心中埋下善的种子,植入爱的根苗,应该是语文课的骄傲,是语文教师的骄傲!这就是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之所在吧。然而,语文课毕竟不同于政治课,语文课也不是单纯的思想品德课。在语文课堂上,要通过听、说、读、写等一系列属于语文的学习活动,让孩子在语言文字的实践中获得语文知识、技能的训练与提升,经历语文学习的过程,习得语文学习的方法,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发展语言,这才是语文工具性的体现。那么,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怎样把这两者统一起来,把三个维度的目标都落到实处呢?这个问题一度困惑着我。本着崔峦老师的:“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为学生”的精神,我还是应当是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也就是说,在课堂上如果我们以发展学生的语言为出发点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那么,三维目标就自在其中。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每一个语言符号都表现着一种思维,承载着一种思想,蕴含着一种情感:对语言的理解,就是对思维的训练;对语言的积累,就是对思想的传承;对语言的运用,就是情感的传递。教学设计以爱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感情,体会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教学中重朗读、重感悟、重情感、重创新。在听、说、读、写中落实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四、说教法学法:

  1、朗读品味法   2、圈划批注法 3、想象法   4、讨论交流法

  五、说教学准备:

  1、与中国台湾有关的资料和图片。

  2、与白血病有关的知识。

  3、有关李政道博士和他的中华骨髓库的知识。

  4、有关地震的录像和余震的资料。

  六、说教学环节设计:

  (一)课前交流,引发爱:

  出示姚明照片,交流对姚明的了解。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通过姚明引出骨髓捐献,初步感受爱心。

  (二)交流预习,感受爱:

  质疑课题,带着疑问去读书。检查词语、接读课文,交流资料,理清主要内容。通过汇报预习成果,对课文有个整体感知,初步感受爱。

  这里,我强调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渗透。如“读书贵有疑”,带着思考去读书;预习方法的指导:你都做了哪些预习工作?学习多音字的方法。

  (三)全班交流,品味爱

  师动情的将学生带到故事的情景之中。重点交流以下几个句子。

  1、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这个刚满十八岁的年青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围绕“白血病”读出3个信息。(1)生存的希望渺茫  (2)骨髓移植对这位年青人来说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3)寻找到骨髓的不易 

  我以读代讲,反复品读,把自己对句子的理解,自己的情感融到句子中去.交流感受。3个层次的理解也有各自的方法。比如交流白血病的资料来理解第一个信息,抓住关联词理解第2个信息,用想象的方法理解谈何容易。注重朗读指导,通过读表现理解、体会。

  2、交流表现中国台湾青年高尚品质的语句。

  先用地震的录像创设情境,给学生一个直观的身临其境的感受,再让学生想象地震时人们的惊慌和恐惧等种种表现,激发学生的情感,再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情感体验迁移到对中国台湾青年内心世界的想象中,通过运用恰当的词语练习说话表达出来。抓住“家人”,充分理解家人,与中国台湾青年的一反常态相对比,使学生真正走进中国台湾青年的内心深处,体会他那颗善良的心,那份博大的爱—一心为别人着想,不顾个人安危。

  3、交流表现李博士高尚品质的语句。

  “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前”即文章第五自然段。

  通过想象、引读,让学生从沉着这个重点词中体会到李博士在危急关头临危不惧、将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的伟大精神,在多次引读中,李博士的形象也会深深扎根于学生的心灵世界中,学生的情感体验也得到了深化。

  4、体会李博士及其他医护人员的高尚品质。抓住奔波、连夜,并通过补充材料—李博士的工作时间表,引导学生自主理解其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一心为他人着想,急他人之所急的高尚医德。

  5、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这一处让学生带着赞美的感情多次诵读。解决对题目的质疑,明确什么是跨越海峡两岸的生命桥,是什么使生命之桥跨越茫茫海峡。最后教师总结:祖国和祖国宝岛台湾虽被中国台湾海峡所隔,但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是无法割断的,这种血脉亲情就是跨越海峡两岸的生命桥,这种血脉亲情就是生命的火种,必将经久不熄,代代相传!

  (四)欣赏歌曲,深化爱

  播放歌曲《爱的奉献》

  在音乐声中朗读最后一段。让我们学会爱、奉献爱吧!生命因爱才会更有意义,人生因爱才会更加幸福!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在拥抱爱中结束感动一课.

《桥》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认识“兰、梁”等12个生字。会写“兰、各”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简单了解课文介绍的两种及它们的特点。

  重难点:

  1、认识本文的生字,新词,能正确地书写。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桥?(指名答)

  2、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有趣的课文,(板书课题)课文里所讲的桥会让大家开眼界。

  二、初读课文

  1、老师范读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3、同桌相互评读。

  4、出示生字卡片,检测生字的读音。

  三、学习课文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思考:兰兰和爷爷过了几种桥?

  2、课文的哪些段写的是潜水桥?谁愿意读一读?

  3、课文的哪些段写的是塑料桥?谁愿意读一读?(7至9段)

  四、朗读感悟熟悉课文内容

  1、学习课文第一至四自然段

  ⑴你喜欢哪一种桥?(指名说)请喜欢潜水桥的同学读一读描写潜水桥的一至四段

  ⑵思考:潜水桥有什么特点?(四人讨论)画一画

  ⑶兰兰在潜水桥里都看到了什么?(图文结合回答)

  2、学习课文6至9段

  ⑴读课文6至9段

  思考:塑料桥有什么特点呢?画出有关的语句。

  ⑵学生回答(轻巧、带着方便)

  3、学习第十段

  ⑴齐读第十自然段

  ⑵爷爷真会变魔术吗?(科技的力量)

  (3)、读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想法?

  五、朗读全文

  板书:

  潜水桥 水下 玻璃砖 结实

  32、兰兰过桥{ }科技的力量

  塑料桥 轻巧 平稳 方便

  第二课时

  一、复习全文

  1、朗读课文

  2、说说课文中兰兰过了哪两种桥各有什么特点

  二、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1、读生字词

  桥梁 工程师 波浪 特别 玻璃桥

  划过去 采野花 很薄 轻巧 又平又稳

  2、实践活动

  三、实践活动

  创造设计:未来的桥

  展开丰富想象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设计一座桥,然后画下来。

  准备交流

  要求:设计发造桥用的材料,设计好桥的式样。

《桥》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理清说明顺序。

  2、学习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理解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说明的方式。

  4、激发学生赞赏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力量的感情。

  教学重点:

  1、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明的方法。

  2、学习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

  3、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赞赏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力量的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生活中,我们见过很多桥,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学生介绍)大家介绍的都很生动,但却没有把你举的桥系统的说出来,怎样说呢,那得抓住各个桥的特点,怎样抓住特点去说,《中国石拱桥》这篇课文会给你一个很好的方法。

  二、检查预习

  1、正音:洨河(xiáo) 匀称(chèn) 惟妙惟肖(xiào)

  2、解词:匀称 古朴 惟妙惟肖 巧妙绝伦

  三、整体感知

  1、了解作者:茅以升,江苏镇江人,中国桥梁学家、教育家。

  2、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

  (2)课文主要介绍了哪几座桥?

  明确:(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中国石拱桥。

  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是:桥洞拱形、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2)课文主要介绍了赵州桥和卢沟桥这两座桥。

  四、研讨归纳

  提名学生朗读有关段落,思考研讨以下问题。

  1、赵州桥的特点是什么?

  2、卢沟桥的特点是什么?

  3、赵州桥、卢沟桥各是怎样体现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的?

  明确:1、赵州桥:(1)全桥只有一个大拱 (2)大拱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 (3)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 (4))全桥结构匀称,石栏石板雕刻得古朴美观

  2、卢沟桥:(1)联拱石桥 (2)坚固 (3)形式美观

  3、赵州桥:“全桥只有一个大拱”体现出中国石拱桥的桥洞呈拱形的特点;“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和“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体现出中国石拱桥的结构坚固的特点;“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和“全桥结构匀称,石栏石板雕刻得古朴美观”体现出中国石拱桥的形式优美的特点。

  卢沟桥:“联拱石桥”体现出中国石拱桥的桥洞呈拱形的特点;“坚固,发水时极少出事”现出中国石拱桥的桥的结构坚固的特点;“狮子形态各异,卢沟晓月”体现出中国石拱桥的形式优美的特点。

  因为赵州桥是单拱石桥,而卢沟桥是联拱石桥,选择事物时,即要抓住事物的共同特点,又要抓住事物本身的特点,这样才能把事物说明全面。

  五、畅谈收获: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告诉大家好吗?

  (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去总结,比如字词,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等,力求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进行总结,使每个学生都有收获,都有成就感。)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记住说明文的有关知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抓住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来说明的?

  2、课文主要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中国石拱桥的?

  明确:逻辑顺序

  二、赏析探究

  1、作者把中国石拱桥介绍得清楚明白,是因为用到了一些说明方法,接下来分小组找一找本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说说其作用。

  明确(参考):(1)列数字: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通过确凿的数据,准确地说明了桥的规模,突出了赵州桥“雄伟”的特点。)

  (2)打比方:桥洞不是普通的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形象地说明了中国石拱桥形式上的基本特征。)

  (3)引用:创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突出了赵州桥构造的奇特。)

  (4)举例子: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其中最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用具体例子作证,显得真实可信,有说服力。)

  (5)下定义:由于各拱相联,所以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使读者具体直观地认识到联拱石桥的形态特征。)

  2、品味课文语言:下列各句中加粗的字能否去掉?为什么?

  (1)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出现的比较早。

  (2)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3)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

  (4)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

  明确:这些加粗的词不可以去掉,因为它们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然后再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语句,进一步理解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三、感悟抒情

  学了本文,你领悟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吗?你读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感受呢?

  明确:本文体现了作者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的赞美和敬佩,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赞扬,(然后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从而让学生领会本文的中心)。

《桥》教案 篇15

  第一课时《七彩桥》

  教学内容

  1.歌曲欣赏《迎宾曲》

  2.学唱《唱着跳着走近你》

  教学目标

  1.  学唱歌曲《唱着跳着走近你》。能用朝气蓬勃的歌声表现热情友好的音乐形象,抒发热爱家乡、渴望友谊的美好情感。

  2. 能尝试运用已学过的音乐知识创造性地表现歌曲。

  3. 能专注地欣赏《迎宾曲》,了解歌曲背景,感受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和乐曲所具有的中国民族音乐特点,初步理解音乐艺术在思想情感的表达及世界文化的交流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教学重点

  1. 跨小节切分节奏和休止符的掌握以及歌曲休止处的修饰处理。

  2. 用轻快、跳跃的声音演唱,并表现出歌曲的现代感。

  教学过程

  一、以乐激情

  1.  这是新学期的第一节音乐课,教师播放《迎宾曲》,请学生们在热情欢快的音乐声中走进教室。

  2. 请学生说说对《迎宾曲》的初步感受。

  3. 教师介绍歌曲表现的主题及时代背景。

  (1) 教师出示《迎宾曲》曲谱,请学生再次欣赏歌曲,并从歌词中分析判断歌曲表现的内容是何时、何事、何地。

  (2) 观看影片《客从何来》片段,教师简介一年一度的“广交会”。

  4.  视唱教材中《迎宾曲》的旋律片段。

  5. 请学生聆听广东音乐《步步高》,感受《迎宾曲》中与之相似的旋律,并用铅笔在书上的乐谱中做记号。

  6. 请学生说一说作曲家为什么这样创作?目的何在?

  7. 教师小结:歌曲吸收了广东音乐的音调,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生动有力地表现了中外朋友在广州交易会上欢聚的场景和喜悦的心情。同时,广东音乐素材的使用起到了传播民族文化、宣传家乡等方面的作用。

  二、以歌传情

  1.  请学生再欣赏一首歌曲《唱着跳着走近你》。分析歌曲表现的主题,说说情绪、内容等。

  2歌曲接龙演唱:教师唱第一乐段,学生唱合唱部分。

  教师领唱时,请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说一说:在曲谱中有颜色的地方加入什么样的伴奏合适?(如拍手、声势、打击乐器、做动作等都可以)

  分别请学生尝试在演唱中加入伴奏,听听、看看谁创作的效果好。(学生在此过程中逐渐唱熟第一部分歌曲)

  选择较好的伴奏方式,完整地演唱歌曲。

  3、歌曲处理

  请学生根据歌曲情绪,试着将以学过的断音记号、连音记号标注在歌曲中合适的地方,唱一唱,说说感觉如何。

  有感情、完整地演唱歌曲。

  三、以歌会友

  以歌曲《唱着跳着走近你》为蓝本进行歌词的改编,歌唱、赞美自己的家乡并以歌声热情地欢迎八方宾客的到来。

  四、下课。

  第二课时《七彩桥》

  教学内容

  1.歌曲欣赏《丝绸之路》   《中国花鼓》

  2.集体舞:《唱着跳着走近你》

  教学目标

  1.  在《丝绸之路》、《中国花鼓》的欣赏中,初步感受中国民族音乐的风格及其魅力,知道“民族性即世界性”的道理,激发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

  2.  通过创编集体舞《唱着跳着走近你》,使学生在载歌载舞中体验动人的旋律,交流情感、加深友谊。

  教学重点

  通过对不同体裁音乐的欣赏,感受音乐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欣赏《中国花鼓》、《丝绸之路》

  1.欣赏《中国花鼓》

  (1)简介弗里茨•克莱斯勒

  弗里茨•克莱斯勒(fritz kreisler,1875-1962),美籍奥地利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生于维也纳,四岁学习小提琴,七岁首次公开演出,同年考入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习,十岁时因成绩优异得金质奖章。十二岁毕业后进巴黎音乐学院深造。1887年赢得小提琴演奏大奖,曾脱离音乐生活五年,后在莫斯科举行音乐会。19xx年在伦敦作初次演出,19xx年伦敦爱乐协会授于他贝多芬金质奖。1915-1924年移居美国,广泛演出,声誉日隆。二十世纪初多次在世界各地作旅行演奏。

  (2)唱一唱《中国花鼓》的主题旋律,并感受其中国音乐特点。

  (3)初听乐曲,根据教材提示的旋律变化,感受乐曲的活泼、热烈的气氛。

  (4)听一听,连一连

  (5)复听,引导学生说说乐曲的演奏形式、主奏乐器、伴奏乐器。

  教师小结:

  这是具有东方风格的小品曲。作者克莱斯勒对中国的民间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在美国西部城市旧金山旅行时,曾欣赏过当地中国移民表演的“华埠音乐”。克莱斯勒有感于中国艺人的演奏,于是选用了花鼓的前奏创作本曲。一般西洋作曲家在用东方旋律作曲时,总是采用速度徐缓的曲调,亦即东方风格舞曲的“咚、嚓、咚、嚓”的平板。而这首曲子则突破“徐缓平板”的模式,而采用了急速、华丽的细腻旋律,以及快速的节奏,既充分发挥了小提琴的演奏技巧,又描绘了中国民俗中迎神大会上热闹、喧嚣的欢乐气氛。克莱斯勒曾在1923年访问中国,并在上海等大城市举行了个人演奏会,其主要演奏曲目正是这首《中国花鼓》。

  2.欣赏《丝绸之路》

  (1)激情导入  出示丝绸之路的相关风景图片,配乐介绍:丝绸之路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被称为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的蛮荒之路,可是自汉代张骞冒死开拓之后,这条崎岖荒僻的道路上却出现了队队商旅,悠悠驼铃。从此,东方的文明古国和西方的许多国家便开始了不绝如缕的联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年来发起的“丝绸之路研究计划”,把丝绸之路意味深长地称作“对话之路”,当代的中国人称它为“开放之路”。为什么称它是“对话之路”“开放之路”呢?今天,我们就沿着这条丝绸之路,察看一番,感受一番。

  (2)初听,采用电视片段“配乐”的方式进行欣赏。

  (3)请学生说说乐曲的情绪、表现的内容、是哪个国家的音乐风格、由何种乐器演奏。

  (4)了解作曲家及音乐创作背景

  (5)复听

  二、集体舞:《唱着跳着走近你》

  1.复习歌曲

  2.分小组创编动作,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汇报,总结,选出优秀的动作组合。

  三、小结本课,下课。

  第三课时《七彩桥》

  教学内容

  学唱:《手拉手,地球村》

  歌曲欣赏:《送别》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用饱满的热情演唱《手拉手,地球村》来表达小朋友们对保护地球的强烈愿望。

  2.学生能意识到地球环境的危机,并在听赏活动中能进一步感受音乐所表达的“地球的美”,从而喜爱地球,愿意保护地球。

  3.在充满深情的《送别》旋律中,体会音乐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学生能用饱满的热情演唱《手拉手,地球村》 。

  (2) 在各种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保护地球的热情,帮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教具准备

  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

  一. 地球的灾难——欣赏影片《后天》

  导入语:同学们,我们生活的地球就像一个美丽的村庄,但是这个村庄正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灾难,有可能即将毁灭,我们首先来看一个片断。

  1.看

  放映电影《后天》有关于地球上各种气候如龙卷风、洪水、冰川等气象给地球所带来的毁灭性的灾害这一片断。

  2.谈   

  谈看完《后天》的感受,引导学生将话题转移到地球的灾难。3.想

  师:地球为什么会遭到这些灾害呢?

  观看有关于地球环境遭受破坏的录像片。

  二、    保护地球——演唱歌曲《手拉手,保护地球》

  师: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我们不忍心看到自己温馨的家乡遭到灾害,甚至毁灭,面对这些局面,我们应该怎么做呢?难道我们等待这些灾害的到来吗?不,保护地球是我们神圣的使命,让我们一起齐心协力来保护地球吧!

  1.说出我们的愿望——歌词教学

  说:

  激发学生说出自己保护地球的想法。

  2学唱全曲

  师:你觉得最难唱的是哪一句?

  注意指导学生八分休止、切分节奏、一拍附点节奏的演唱。

  演唱全曲用饱满的热情,有感情的演唱全曲。

  三、欣赏——《送别》

  今天我们首先来欣赏一首歌,请大家猜猜他的歌名。(放《童年》)这是大家喜欢的《童年》,它是流行于现代校园的一首校园民谣,那么我们思考一下,如果我们追溯到“五四”时期,那时学堂里又在唱些什么?那时人们把在学堂里唱的歌叫乐歌,因此就把20世纪初流行于学校的歌曲,叫学堂乐歌。学堂乐歌除向学生进行思想和知识教育外,还有反映人们要求“富国强兵”、“抵御外辱”的,还有宣传学习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学堂乐歌《送别》。

  2.介绍词曲作者

  学堂乐歌基本上是填词歌曲,其曲调大部分选自当时的日本和欧美的流行歌曲,因此它的曲作者为英国的奥待韦。它的词作者是我国近代音乐家李叔同。

  初听《送别》,说说对音乐的感受。

  朗诵《送别》的歌词,体会诗此与音乐内容表达的情感。

  复听,轻声跟唱

  四. 心中美丽的地球村——课外拓展

  师:小朋友们,地球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应该像保护自己的生命一样去保护我们生活的家园,我相信,在同学们的保护下,我们的地球村会装扮得更加美丽,请你们将你们心中美丽的地球村画下来好吗?

  课后,请同学们将心中美丽的地球村用画笔画下来,且说出各自所画的地球村美在哪里。

随便看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

 

Copyright © 2004-2023 triy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2: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