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
范文 |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精选15篇)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篇1教学内容: 生字教学,预习古诗,学习《墨梅》,悟出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 学习生字词,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2,思考: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这课书要学习三首古诗.)读后你想到了什么 (我们想到了过去学习的古诗,诗人的介绍……特别想知道"古诗三首"指的是哪三首 是谁写的 诗的内容是什么 诗人想表达什么感情 ) 3,明任务:这三首古诗分别是元代,清代和明代著名的诗歌.诗人分别是王冕,郑燮和于谦..通过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独立学习更多的古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二,指导预习. 1,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洗砚池 千锤万凿 焚烧 乾坤 2,朗读古诗. 3,联系注释,想想每句诗的意思,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者划下来. 4,分组交流自己查找到的有关资料. 三,检查预习. 以读准字音,质疑为重点. 四,学习《墨梅》 1,了解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2)《墨梅》作者:元代著名画家王冕.王冕(公元1287--1359)我国元代著名画家.字元章,号煮石山农,诸暨人(今浙江绍兴). (3)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 (墨梅.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顾名思义,即为用水墨画的梅花.) (4)从题目上,你知道了什么 还想知道什么 (知道了这首诗写的是水墨画的梅花.想知道这幅梅花图是谁画的 墨梅有什么特点 诗人为什么要写《墨梅》这首诗 要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 2,讲解诗意. (1)教师范读. (2)指名学生读. (3)学生借助字典,辞典进行自学.(初步理解字在诗中的意思,提出不懂的地方.) (4)教师点拨前两句: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A.指名试读. B.理解字义. 洗砚池:画家洗砚的水池.传说晋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在洗砚池边练习书法,池水因此变成黑色. 淡墨痕: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几种,如淡墨,浓墨,焦墨.这里是说用淡墨圈出梅花花瓣的痕迹. C.理解诗句的意思.(我家洗砚池边的这棵梅树,朵朵花开显出淡淡的墨痕.) D.进一步理解. 这两句诗写了梅的什么特点 (突出了它淡淡的色彩.)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淡淡的色彩 (淡墨痕)应该怎样读出来呢 (自由读,指名读,评读)读至此,产生疑问--难道梅只有这样一个特点吗 E.教师点拨后两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5)用学习前两句的方法学习后两句. A.指名试读. B.理解字义. 清气:清香的气味.这里指纯洁的人品,高尚的节操. 乾坤:天地,人间. C.诗句的意思.(不图人们夸赞它颜色的鲜艳,只求飘散的清香充满天地.) D.进一步理解. 墨梅还有什么特点 (清香的气味)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抓住了墨梅的哪些特点进行描写 (淡淡的色彩,清香的气味.)作者这样描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这首题画诗,是说作者画梅花不以追求色彩的艳丽来讨人称赞,而要画出的是梅花的不同凡俗的精神,抒发了作者高洁的志趣和情怀.) 诗人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梅花的特点,表现了诗人的情怀 (开头两句,由画面上所画的洗砚池写到了美化淡淡的色彩,联系非常自然,也很有情趣.后两句中突出了墨梅的"清香"作者一语双关,以物喻人,表明了诗人的人品与节操.) 3,朗读全诗. 4,总结全诗: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 有什么特点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想象诗人在这样的美景里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动作 5,指导学生练习朗读. 6,总结回忆古诗的学习方法.请大家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墨梅》这首古诗的 (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 五,作业: 1,背诵《墨梅》. 2,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后两首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 教学内容: 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后两首古诗. 教学目标: 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感情.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指名背诵《墨梅》. 2,汇报自学预习的情况. (1)强化学习古诗的方法. (2)询问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二,学习《竹石》 1,了解诗人,理解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兴化(今属江苏省)人.清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是"扬州八怪"之一. (2)理解诗题.(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诗人是著名的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首诗是题写在他画的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2,抓字眼,明诗意. A.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咬定:这里形容竹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上,如同咬住一般.破岩:山岩的裂缝处.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牢牢咬住青山决不放松,竹根扎在破碎的山岩之中. 这两句诗中用了一个"咬"字,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立根原在破岩中"表明了劲竹对生活条件并没有过高的要求,显示出它的生命力极强. B.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坚劲:坚韧不拔.任尔:随你.人,任平.尔,你.这两句诗的意思是:遭受无数的磨难仍然坚挺,不管你从何方刮来什么风. 这两句进一步写出了恶劣环境对劲松的磨练以及它不屈不挠的精神."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指的是无数的磨难,恶劣的环境.面临着如此多的磨难,进一步表现出了不屈不挠的精神. 3,想意境,悟诗情. (1)在你的生活中,你最喜欢哪种植物 你喜欢竹子吗 为什么 说说你的理由. (2)诗人喜欢竹子吗 为什么 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作者非常喜欢竹子.作者用质朴的语言,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劲竹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寓意十分深刻.这首诗借物喻人.通过咏诵立根破岩之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决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 (3)以诗人的身份,怀着对劲竹的敬佩之情朗诵全诗. 三,学习《石灰吟》. 1,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读后评读) (2)填空练习.《石灰吟》这首诗是(明代)诗人(于谦)所做. 2,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于谦(1398-1457)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传说这是于谦12岁时的作品. (2)抓字眼,明诗意.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锤,锤打.凿,开凿.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烈火烧炼也很平常淡然,好像很平常的事情.首句写开采石灰岩的艰难困苦,表明石灰从出世时就经受考验.第二句写了石灰在烧制过程中要经过烈火的煅烧.面对严峻的考验,却能够从容自若,处之泰然."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强.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纵然粉身碎骨全不惧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间.这两句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示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3)想意境,悟诗情. A.诗人写的是石灰,石灰有什么特点呢 (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常常.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B.这首诗借石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C.诗人用什么方法写出这种深情厚谊呢 (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方法,形象生动,语言也铿锵有力.) D.朗读全诗. 四,总结复习. 1,分组朗读三首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用什么样的感情读 (语调停顿,语速都应该以据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而定.) (2)练习朗读.(自由读,指名读,配乐读,评读.) 2,结合本课的学习,谈谈这两首古诗的写作特色.(这两首诗的特点是语言质朴,明白如话,没有华丽的词藻和雕琢的痕迹,但表现力极强,表达了诗人发自肺腑的思想感情,诗意极浓.这样的诗是达到了很高境界的诗.) 五,作业. 1,朗读背诵古诗. 2,运用归纳的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选择一首古诗,试着自学.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篇2设计意图 以背诵诗歌和品味字句为核心,利用多种媒体,引进竞争机制,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促进学生有效地理解诗歌内容,掌握古诗阅读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古诗的能力,培养自学能力,达到提高语文素质的目的。 教学步骤 一、交待教学目的,看阅读提示及每首诗歌的往解①,回答每篇作品的体裁、出处、作者及其所处朝代;补充解释“散曲”这种文学样式,挂出分组枪答赛计分牌,宣布抢答赛开始。 二、新授和抢答 (一)放录音──《杜少府之任蜀州》 1.谁能解释“之”字?(计分) 2.(读诗)谁能最先背诵该诗?(计分) 3.谁能说出该诗的大体意思?(计分) 4.谁能解释“望”的含义?(计分) 5.品味“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联诗的含义。(计分) 6.板书小结:审理诗,背诵后理解。“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二)放录音──《望天门山》 1.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朗读。 2.推能最先画出这首嵌画诗的简笔画?(计分) 3.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计分) 4.放幻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5.谁能最先背诵该诗?(计分) 6。“望”的观察点在哪儿?(计分) 7.“断”、“开”、“出”各有何含义?(计分) 8.板书小结:嵌画诗,画简笔画理解。 (三)放录音──《天净沙·秋思》 1·放幻灯片。 2.学生边小声朗读,边看幻灯片,沉入意境,设身处地体会该散曲所抒发的情感。看谁理解得又快又好。(计分) 3.谁能是先背诵这首歌曲?(计分) 4.(录音、幻灯兼放)与上两首相比较,该散曲有哪些不足的地方?(计分) 5.板书小结:情景诗,设身处地体验。 三、幻灯片总结古诗学法 事理诗:“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嵌画诗:画简笔画理解 情景诗:设身处地体验 四、总结和宣布抢答赛结果,表彰先进,勉励后进 五、投影片安排作业 1.运用已掌握的古诗学法,自学《水调歌头》和《山坡羊》。 2.将《天净沙·秋思》改写为散文。 点评:这是一堂设计“精巧”的古诗电教课。 说它“精",是因其紧扣了教学目的,融电教、竞赛、学法传授为一体,而且篇幅精悍,从头到尾浑然一体。 至于“巧”,则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电教媒体运用巧──用录育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用幻灯激发学生的爱国思想姑且不论,单是综合运用录音与幻灯去诱导学生突破理解《天净沙》的不足之处这一难点,就巧得恰到好处。第二,分组抢答用得巧──引入竞争机制确是一种创新。它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真正大幅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之精力集中,毅力大增,学得活泼,学得愉快,给这堂电教课增添了异彩。第三,传授学法巧──这堂课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步步深入地诱导学生归纳出去诗的三种学法,并布置了相应的作业 ,为学生运用和掌握学法提供了方便,这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其素质,无疑是大有稗益的。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篇3之一 作者:周小明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 1.学会(送孟浩然之广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三个生字。 2.能借助注释说出(送孟浩然之广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意思。并熟读这两首诗。 3.感受两首诗中诗人表达的情感。 重点:借助注释尝试说明诗句大意,教师针对学生试讲中的问题,适当作些指点。 难点:古诗中古今义不同的字、词的理解。 投影片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 : 1.揭题。 2.出示第一首古诗的题目,齐读题目,根据注释说说题目的意思。(强调孟(meng)的读音,“之”的意思。) 3.教师范读全诗,强调个别宇的读音。 4.自学课文,要求: (1)自学生字。 (2)读通诗句。 (3)对照注释逐句理解诗意,并在认为须重点解释的宇旁注上符号。教师巡视,重点词作适当的点拨。 5.交流汇报学习结果。指名逐句串讲诗意。集体评议,教师点拨,补充或矫正。(重点理解:故人一老朋友;尽一消失;唯见一只见;天际一天边。) 6.小结: (1)这首诗许人紧扣哪个字展开? (2)前两句叙述“送”的什么?后两句借什么抒发“送”时的什么感情? 7.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背诵全诗。 8.小结前一首诗的学习方法:理解题意一朗读一借助注释 理解井说说诗句的大意一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一背诵。用以上学法自主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9.学生汇报自学结果。教师有针对性地指点。(山东一华山以东,作者的家乡蒲州,独——孤身一人,异乡——他乡,倍——加倍,遥一远。) 10.学生质疑,教师答疑。 11.完成作业 本上第1题中的前3小题。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 1.借助注释学懂<示儿)的诗意。 2.感受<示儿)诗中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3.默写三首古诗。 教学重点 1、感受<示儿)诗中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2、默写三首古诗。 投影片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 : 1、复习导入 新课。我们曾学过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知道了诗人是因为什么事而难以入眠。 2、揭题释题:①读题后指出,这是陆游85岁时所作的绝笔诗。也就是诗人用诗写下的遗嘱。②”示”是告知的意思。 3.引导自学。 (1)低声自由吟诵。 (2)以小组为单位议论诗中不懂之处。 (3)教师点拨。 元:通“原”,本来;但:只;定:平定、收复。 无:匆,不要;乃:你的;翁:父亲。 (4)学生试解释诗句的意思,再说诗的大意。 (5)思考:读了《示儿》,想想诗人晚年关心的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统一祖国是诗人毕生的)心事,直到临终不忘。由此表现出他的强烈爱国热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5.背诵并默写三首诗。(完成作业 奉上第3题。) 6.作业 :完成作业 本上第1题中(4)小题、第2题,有兴趣的学生可做第4题。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篇4之二 佚名 教学目标 : 一、读懂三首古诗,了解古诗所歌咏的事物的特点,从中受到美的情操的熏陶。 二、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四、有感情地背诵并默写这三首古诗。 教学重点: 一、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情操美。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同学们,课前老师让大家复习或收集一两首唐代诗人白居易、王维、李白的诗,你们完成了吗?(检查二三人),今天,我们再学习两首,着重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讲读第一首古诗《墨梅》。 1.初读指导,理解诗句意思。 (1)解题。板书题目。 这首诗是王冕写的。诗中描写了洗砚池的墨梅,表达了对乐于奉献的精神的赞美。题目的意思是:有着像墨一样黑的枝干的梅花树。 指名读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2)教师范读。(注意生字、新词。) (3)指名学生试读。 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4)学生试讲,逐句理解,教师点拨。 2.精读训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指名朗读。 (2)思考议论,加深理解。 ①第一句,交待了什么? ②读“朵朵花开淡墨痕”,体会“痕”在这里的意思。 ③诗人在诗中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句子是哪些句子?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轻声自读,想象诗的意境,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②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注意节奏和韵味。 第二课时 一、背诵《墨梅》。 二、讲读第二首古诗《竹石》。 1.初读指导。 (1)解题。板书题目。 指名读题,说说题目的意思。(在重阳节怀念家乡的兄弟。) (2)引导学生自学。 (仿照学习第一首的方法:初读,了解字、词意思和全诗大意;细读,逐句连起来讲解;精读,想象情景,体会全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熟读成诵。) (3)思考、讨论、交流。 ①指名朗读全诗,说一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②逐句试讲。(注意书上注解。) ③讲述全诗意思。抓住以下关键字:咬、立根、千磨万击、任。 2.有感情地朗读,想象情景。 3.说一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作业 。 1.有感情地朗读,讲述诗的意思。 2.试着背诵。 第三课时 一、导入 新课,揭示课题。 前边我们学习了王冕的《墨梅》和郑燮的《竹石》两首古诗。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宋代著名诗人于谦的《石灰吟》。 二、讲读第三首古诗《石灰吟》。 1.初读指导,理解字、词意思和全诗大意。 (1)解题。板书题目。 吟:歌唱。 指名读题,说说题目的意思。 (2)教师范读。 (3)学生试读。 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4)学生试讲,逐句理解。(注意书上的注解。) 2.精读训练,连贯讲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自由读全诗,连贯讲诗意。 (2)思考议论,加深理解。 ①读诗句“烈火焚烧若等闲”,说一说“若等闲”在这里的作用? ②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方法,说一说在这里的作用?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轻声自读,想象诗中送别的情景,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②这种感情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③有感情地朗读,想象情景。 三、巩固练习。 1.读课文,先理解加粗的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1)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2)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2.欣赏三首古诗,有感情地朗读,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3.背诵三首古诗。 4.默写。 (四)总结: 这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唐代诗人的三首古诗。这三首诗语言质朴,感情真挚。同学们,我们要在读懂诗句、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掌握诗人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学习诗人朴实无华的文风。 板书设计 : 墨梅(清气) 竹石(坚劲) 石灰(清白) ―――――借物抒情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篇5之一 佚名 教学内容: 生字教学,预习古诗,学习《墨梅》,悟出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 : 学习生字词,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 一、出示课题,导入 新课。 1、齐读课题。 2、思考:读后你知道了什么?(这课书要学习三首古诗。)读后你想到了什么?(我们想到了过去学习的古诗、诗人的介绍……特别想知道"古诗三首"指的是哪三首?是谁写的?诗的内容是什么?诗人想表达什么感情?) 3、明任务:这三首古诗分别是元代、清代和明代著名的诗歌。诗人分别是王冕、郑燮和于谦。。通过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独立学习更多的古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二、指导预习。 1、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洗砚池 千锤万凿 焚烧 乾坤 2、朗读古诗。 3、联系注释,想想每句诗的意思,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者划下来。 4、分组交流自己查找到的有关资料。 三、检查预习。 以读准字音、质疑为重点。 四、学习《墨梅》 1、了解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2)《墨梅》作者:元代著名画家王冕。 王冕(公元1287--1359)我国元代著名画家。字元章,号煮石山农,诸暨人(今浙江绍兴)。 (3)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墨梅。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顾名思义,即为用水墨画的梅花。) (4)从题目上,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知道了这首诗写的是水墨画的梅花。想知道这幅梅花图是谁画的?墨梅有什么特点?诗人为什么要写《墨梅》这首诗?要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2、讲解诗意。 (1)教师范读。 (2)指名学生读。 (3)学生借助字典、辞典进行自学。(初步理解字在诗中的意思,提出不懂的地方。) (4)教师点拨前两句: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A.指名试读。 B.理解字义。 洗砚池:画家洗砚的水池。传说晋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在洗砚池边练习书法,池水因此变成黑色。 淡墨痕: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几种,如淡墨、浓墨、焦墨。这里是说用淡墨圈出梅花花瓣的痕迹。 C.理解诗句的意思。(我家洗砚池边的这棵梅树,朵朵花开显出淡淡的墨痕。) D.进一步理解。 这两句诗写了梅的什么特点?(突出了它淡淡的色彩。) 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淡淡的色彩?(淡墨痕)应该怎样读出来呢?(自由读、指名读、评读)读至此,产生疑问--难道梅只有这样一个特点吗? E.教师点拨后两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5)用学习前两句的方法学习后两句。 A.指名试读。 B.理解字义。 清气:清香的气味。这里指纯洁的人品,高尚的节操。 乾坤:天地,人间。 C.诗句的意思。(不图人们夸赞它颜色的鲜艳,只求飘散的清香充满天地。) D.进一步理解。 墨梅还有什么特点?(清香的气味)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抓住了墨梅的哪些特点进行描写?(淡淡的色彩、清香的气味。)作者这样描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这首题画诗,是说作者画梅花不以追求色彩的艳丽来讨人称赞,而要画出的是梅花的不同凡俗的精神,抒发了作者高洁的志趣和情怀。) 诗人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梅花的特点,表现了诗人的情怀?(开头两句,由画面上所画的洗砚池写到了美化淡淡的色彩,联系非常自然,也很有情趣。后两句中突出了墨梅的"清香"作者一语双关,以物喻人,表明了诗人的人品与节操。) 3、朗读全诗。 4、总结全诗: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有什么特点?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想象诗人在这样的美景里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动作? 5、指导学生练习朗读。 6、总结回忆古诗的学习方法。 请大家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墨梅》这首古诗的? (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 五、作业 : 1、背诵《墨梅》。 2、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后两首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 教学内容: 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后两首古诗。 教学目标 : 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感情。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旧知。 1、指名背诵《墨梅》。 2、汇报自学预习的情况。 (1)强化学习古诗的方法。 (2)询问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二、学习《竹石》 1、了解诗人,理解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兴化(今属江苏省)人。清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是"扬州八怪"之一。 (2)理解诗题。(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诗人是著名的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首诗是题写在他画的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2、抓字眼,明诗意。 A.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咬定:这里形容竹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上,如同咬住一般。 破岩:山岩的裂缝处。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牢牢咬住青山决不放松,竹根扎在破碎的山岩之中。 这两句诗中用了一个"咬"字,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立根原在破岩中"表明了劲竹对生活条件并没有过高的要求,显示出它的生命力极强。 B.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坚劲:坚韧不拔。 任尔:随你。人,任平。尔,你。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遭受无数的磨难仍然坚挺,不管你从何方刮来什么风。 这两句进一步写出了恶劣环境对劲松的磨练以及它不屈不挠的精神。"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指的是无数的磨难,恶劣的环境。面临着如此多的磨难,进一步表现出了不屈不挠的精神。 3、想意境,悟诗情。 (1)在你的生活中,你最喜欢哪种植物?你喜欢竹子吗?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2)诗人喜欢竹子吗?为什么?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作者非常喜欢竹子。作者用质朴的语言,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劲竹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寓意十分深刻。这首诗借物喻人。通过咏诵立根破岩之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决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 (3)以诗人的身份,怀着对劲竹的敬佩之情朗诵全诗。 三、学习《石灰吟》。 1、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读后评读) (2)填空练习。 《石灰吟》这首诗是(明代)诗人(于谦)所做。 2、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于谦(1398-1457)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传说这是于谦12岁时的作品。 (2)抓字眼,明诗意。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锤,锤打。凿,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烈火烧炼也很平常淡然,好像很平常的事情。首句写开采石灰岩的艰难困苦,表明石灰从出世时就经受考验。第二句写了石灰在烧制过程中要经过烈火的煅烧。面对严峻的考验,却能够从容自若,处之泰然。"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强。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纵然粉身碎骨全不惧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间。这两句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示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3)想意境,悟诗情。 A.诗人写的是石灰,石灰有什么特点呢?(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常常。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B.这首诗借石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C.诗人用什么方法写出这种深情厚谊呢?(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方法,形象生动,语言也铿锵有力。) D.朗读全诗。 四、总结复习。 1、分组朗读三首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用什么样的感情读?(语调停顿、语速都应该以据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而定。) (2)练习朗读。(自由读、指名读、配乐读、评读。) 2、结合本课的学习,谈谈这两首古诗的写作特色。(这两首诗的特点是语言质朴,明白如话,没有华丽的词藻和雕琢的痕迹,但表现力极强,表达了诗人发自肺腑的思想感情,诗意极浓。这样的诗是达到了很高境界的诗。) 五、作业 。 1、朗读背诵古诗。 2、运用归纳的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选择一首古诗,试着自学。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篇6之二 佚名 第一学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理解第1首诗的意思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 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通过查找的相关资料,介绍张继、高适和白居易的生平及作品。 2、指名读三首古诗,读准生字的字音:吟、残、瑟(说说易写错的字和字在诗中的意思)借助注释和字典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试着初步讲讲每首诗的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师生共同归纳梳理。有的可以师生及时解决,有的则在进一步学习中解决。 二、学习《枫桥夜泊》 1、学生自读《枫桥夜泊》这首诗,想想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汇报自学情况,相互补充,互相纠错。 《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教师点拨时设问: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 小结: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4、边看书中的插图,边读诗句,体会当时作者的心情。 5、自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诗句(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出现画面),然后指名读,再评读。(朗读指导,见教材建议) 6、背诵这首诗。 三、体会学法 说说我们是怎样学习这首古诗的?学生边说,教师边归纳边写板书:读诗理解诗意;边读边想象,体会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再现画面。 附:板书设计 :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学习方法:读诗理解诗意;边读边想象,体会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再现画面。 第二学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 1、我们学习了唐代的三首古诗,谁来给大家读一读或背一背呀? 2、谁还记得我们是怎样学习《枫桥夜泊》的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读诗理解诗意;边读边想象,体会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再现画面。 二、这节课我们就按照这种方法,自己学习《别董大》和《暮江吟》这两首诗。 1、给一定时间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发现问题。 2、在组内讨论。 3、全班交流 (1)《别董大》是高适漫游时写的送别诗,原题有两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二首。作者送别的朋友董大名叫董庭兰。一二两句写景。千里黄云蔽空,日落时天色昏黄,这暗示了董大的失意境遇。北风吹刮着大雁,大雪纷飞,写雪中的景致,同时也是隐喻董大即将分手远行。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在此情此景中送别友人,作者难免有凄凉悲苦之感。三四句是作者的劝勉,作者劝故人不要忧愁前面没有知己,天下哪个人不赏识你呢?要相信天下有知己,前路有光明的远景。作者没有承接前两句抒发悲苦的情调,而是表现昂扬的精神,豪壮的气概。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真挚而深厚的思想感情。写景是为了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提问:诗中描写的景物与表达的情感有什么关系? (2)《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大约是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白居易赴杭州任刺史途中写的。通过一时一物的吟咏,在一笑一吟中能够真率自然地表现内心深处的情思,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后轻松愉快的心情。前两句写夕阳照耀下的江水。夕阳从地平线上平铺水中,江面上形成了一半碧绿一半红的景观。“铺”字用得非常恰当。“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过来的,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新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多么像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真珠”。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弓。由此诗人在第三句对这种景象进行了赞美:可爱的九月初三的夜啊! 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多么和谐、宁静的意境,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然后指名读,评读,教师指导读。 5、背诵这三首古诗。 三、总结 这三首诗通过写景抒发了个人感情。每首诗不仅描绘了丰富多彩的画面,而且表达了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我们要通过对诗句的阅读、感悟,想象诗中的景物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课下,我们可以选其中一首古诗默写下来,并根据自己的想象画一幅画。 附:板书设计 : 学习方法:读诗理解诗意;边读边想象,体会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再现画面。 《别董大》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四、课外延伸 在班级举行“古诗朗诵会”活动。教师可从朗读技巧上做些指导。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篇7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学习《鹿柴》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正确背诵《鹿柴》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 一、导言激趣 古诗,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鲜花,它以和谐的韵律,敏锐的观察,奇妙的联想,精巧的构思,精练的语言,含蓄的表达,博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绘大自然美丽景色的古诗,齐读课题。 二、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以前,我们学过许多古诗,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的?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出示投影,明确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诗人,解诗题。 2.解词连句知大意。 3.展开想象悟诗情。 谈话导入 :这节课,我们就运用上述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鹿柴》这首古诗。 三、学习古诗《鹿柴》。 1.知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画家、音乐家王维所写。 请学生补充介绍有关王维的资料。 2)解诗题。 “柴”,通“寨”,指导有篱落的乡村别墅。 2.读诗解意。 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画出不懂的词语。 2)指名读全诗,纠正以下字的读音。 “鹿柴”的“柴:读作“zhài”,不要读作“chái”。 “返景”的“景”读作“jǐng”,不要读作“yǐng”。 “青苔”的“苔”读作“tái”,不要读作“tāi”。 3)自学诗中的生字。 “景”,不要多加“彡”。 “复”中间是“日”不是“目”。 3.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的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白的字词画下来。逐一解释。 青苔:深绿色的苔藓植物,生长在潮湿的地面上。 2)自己试着把句子的意思说一说。 一、二句句意:在深邃幽静的山林里,只听见有人在说话,但看不见人。 三、四句句意:只有阳光透射过密密的丛林,照在青苔上。 4.展开想象,悟诗情。 1)自由练读、背古诗,体会诗的意境。 2)请学生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这首诗讲的是诗人感受到的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这首诗描写了夕阳西下时空山深林中的幽静景色。前两句以人的话语声来反衬空山的幽静,着重从听觉方面描写环境的寂静。后两句以明亮的夕阳返光,反衬出山林深处的幽暗,是从视觉上来描写环境的幽美。听觉与视觉相结合,构成一幅空山人语、深林夕照的画面。诗中写返照的阳光、幽暗的树林、深绿的青苔,色彩丰富、绚丽。空山中有“人语”,深林中有阳光,使描写的环境有了生字。这样描写有声有色,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3)给点时间让学生讨论: ①在这首描绘的景象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②学生这首诗你还有哪些疑问? (为什么前两句明明写“人语响”,我们却说它写空山的寂静?后两句写“返景”“复照”,我们却说它写深林的幽暗?) 4)教师小结: 《鹿柴》这首诗描绘了山林的幽静,写出了诗人在山林深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感觉。 5.练习朗读,试背诵。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意境。读时注意自然停顿,读出韵味。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2)自己试背。 3)同桌互背。 4)集体背。 四、作业 : 背、默古诗;预习下一首古诗,查有关作者资料。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学习《江上渔者》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正确背诵《江上渔者》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想象力。 教学过程 : 一、检查复习。 1.集体背诵《鹿柴》;请几名同学背。 2.出示学习古诗的方法。 二、知诗人,解诗题。 1.介绍作者。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所写。 学生补充介绍有关作者资料。 2.解诗题。 渔者——打鱼的人。 这首题目的意思是:江上打鱼的人。 三、读诗解意。 1.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出没”的“没”读作“mò”,不要读作“méi”。 “风波”的“波”读作“bō”,不要读作“pō”。 2.自学诗中的生字。 (1)区分“渔”“鱼”。 (2)“君”字第二笔右边要出头。 3.齐读《江上渔者》这首诗。 4.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下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的字词画下来。逐一解释。 往来:来来往往。 但;只。 美:鲜美。 出没: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风波:风浪。 (2)自己试着把词意连起来说说句意。 一、二句:在这一带来来往往的行人,只喜欢鲈鱼的味道鲜美。 三、四句: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中飘着,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么惊险啊! (3)把四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四、展开想象,悟诗情。 1.请一名学生朗读全诗,学生边听边想象,打鱼人那只像片树叶的小船在风浪里飘荡,时隐时现,场面惊险。 2.课堂讨论: (1)诗人在这首诗中讲了几种人?他们有什么不同? (2)从哪儿看出打鱼人的艰辛?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通过讨论,使学生了解到诗中讲了两种人:吃鱼人和打鱼人。吃鱼人只爱鲈鱼的味道鲜美;打鱼人捕鱼十分艰险。 打鱼人为了捕鱼,每天要驾驶着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飘荡,随时随地都可能出现生命危险,自身无安全保障。他们的劳动成果是来之不易的。 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反映吃鱼人不知打鱼人的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3.练习朗读。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4.汇报、评读。 5.自己试着背诵,同桌互背。 6.作业 : 背默古诗《江上渔者》;预习下一首古诗,查找有关诗人资料。 板书设计 江上渔者 北宋:范仲淹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 1.学习《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 一、检查复习。 1.集体背诵《鹿柴》《江上渔者》。 2.请几名同学背。 3.回顾古诗的学习方法。 二、知诗人,解诗题。 1.介绍作者。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长卿所写的。 学生补充有关诗人的资料。 2.解诗题。 出门遇上大雪,借宿在芙蓉山一农夫家里。 三、读诗解意。 1.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宿”读作“sù”,不要读作“shù”。 2.自学诗中的生字。 (1)区分“暮”“幕”“墓”。 (2)“贫”上下结构,上边是个“分”,不要写成。 “蓉”上中下结构,中间是个。 “吠”“大”字上面不要丢点。 3.齐读《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诗。 4.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下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白的字词画下来,逐一解释。 日暮:天色将晚。 柴门:树枝做的门。 苍山远:苍苍茫茫的远山,一直连向天边。 贫:穷。 (2)自己试着把词意连起来说说句子的意思。 1、2句:天色已晚,远望苍山,路途遥远,得找个投宿的地方。我投宿的是一个贫穷的山村人家。 3、4句:忽然,从柴门边传来了狗叫声,知道是主人冒着风雪回来了。 (3)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四、展开想象,悟诗情。 1.请一名同学有语气地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体会意境。 2.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这首诗描绘的是怎样的一幅景色图?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描写了一幅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的寒山夜宿图。它通过旅客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概括了山中人家的生活环境,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清贫生活的同情。)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意境。 4.可根据诗的内容,试着画一幅“风雪夜归人”图,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5.练习背诵古诗。 (1)自己试着背。 (2)同桌互相背。 (3)集体背。 6.作业 : 背、默古诗,试着给爸爸、妈妈讲讲古诗的意思。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篇8之一 佚名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朗读、背诵课文。默写三首古诗。 3.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第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吗?哪位同学能背一两首呢?谁能背一背李白的诗歌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李白的诗歌《望庐山瀑布》。 (二)学习《望庐山瀑布》 1.解题,介绍作者。 (1)“望”是什么意思? 明确:远看。“庐山”是个山名,在江西省北部,临长江,靠近九江市,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谁去过庐山,或在电影、电视中见过,请一位同学说说他所见过的庐山的景色。 (2)这首诗是谁写的呢? 明确:李白。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这首诗就是他游庐山时,看到庐山瀑布美丽壮观的景象而写下的。 2.朗读诗歌。 读前设问:诗人笔下的庐山是什么样子的?作者先看到了什么?后看到什么?重点看什么? 明确:诗人笔下的庐山,山峰耸立,紫烟缭绕,瀑布飞悬,景色壮丽。从诗中看,作者选看到香炉峰,后看到飞流的瀑布,诗中重点描写瀑布的壮观景象。 3.学生轻读古诗,借助字典自学此诗,初步体会每句诗的意思。 4.学生分组讨论字词的意思,教师巡视。 5.理解诗意,想像画面,体会感情。 (1)“日照香炉生紫烟” ①“香炉”,指庐山的香炉峰。 “烟”,指的不是炊烟,也不是哪儿冒出的烟,而是指云雾。山峰高耸入云,峰上云雾缭绕,下面水气升腾,整座山峰笼罩在烟雾之中。阳光一照,烟雾便呈现出绛紫的色彩,飘飘悠悠,萦绕山际。多美啊! ②在理解基础上指导朗读。 ③读后讨论:“生紫烟”的“生”字若换成“升”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升”仅仅是向上升起的意思,而“生”除了这层意思之外,还有“产生”的意思。它活生生地写出了香炉峰上烟雾慢慢向上升腾,犹如仙幻一般的景象。所以“生”这个字作者用得非常好。 ④谁能用自己的话把这句诗中描绘的美景说一说。 明确:在阳光的照耀下,香炉峰弥漫着紫色的云雾。 (2)“遥看瀑布挂前川”。 ①解释字义,理解句意。 “遥看”:远远看去,这个词与题目哪个字有关系?(与题目中“望”字照应) “川”:指大河。 “挂”:悬挂。 远远望去瀑布像是挂在山前的一条大河。这句诗挂字用得好,因为瀑布在不停地流动着,从动态上看,就像一条巨大的河流,但平时河流都是流淌的,而这一瀑布却由上而下地高悬,所以诗人用“挂”这个字写出瀑布外形的壮观。同时通过“挂”这个字使人体会到瀑布水流又快又急,而且山势陡峭,仅仅通过一个字就写出了瀑布的磅礴气势。 ②指导朗读。 (3)“飞流直下三千尺”。 ①解释字意,理解诗意。 “飞流”:是形容瀑布飞快地流下来,像飞一样。 “直下”:直下来。 “三千”:不是一个确数,形容瀑布很长。 站在山下向上望去,瀑布从陡峭的山上笔直地飞快地流下来,足足有三千多尺长。 ②这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三千”不是一个确定的数,只是夸张地说出瀑布很长,气势很大。 ③指导朗读 (4)学习第四行诗句“疑是银河落九天”。 ①理解词语,体会诗意。 疑:是怀疑。 银河:也称天河,由许许多多恒星构成。晴天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河流,所以叫银河。 九天:古时传说天有九层,这里的“九天”指天的最高一层,也就是天的极高处。 这瀑布真像是银河从极高的天上落下来了。在这句诗里,“落”和“挂”一样用得精巧。好像天上突然发生了变化,无裂了,银河从天上陡然掉到人间。 ②指导朗读。 ③反复朗读全诗,体会感情进而背诵全诗。 (三)理解诗人的写作手法 1.诗人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瀑布的? 明确:先写背景再写实景,先写静态,再写动态,最后写联想 2.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方法。 3.你读了这首诗有何感受? 祖国山水壮美,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四)布置作业 1.辨字组词 2.解释词义 遗: 直下: 3.填空: (1)《望庐山瀑布》是唐代诗人的作品,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五)板书设计 望庐山瀑布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第二首古诗《山行》。 教学步骤 : (一)复习导入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山行》 1.解题,介绍作者。 (1)《山行》这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在山中行走的意思。 (2)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 杜牧:(803~约852年)唐代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其诗继承了盛唐许多优点,溶前贤阔大仆茂的精神,创与之个性相适应的新风格。在晚唐诗歌绮丽的倾向中,显得豪放疏朗、清新俊逸。语言明丽隽永,豪迈爽朗,独具风格。在晚唐的咏史作品中,具有代表性。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试读全诗,理解词语的意思。 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 石径:石头小路。 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é,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白云生处:指飘浮着白云的地方。 坐:因为的意思。 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霜叶:指被秋霜打过的枫叶。 红于:比……还红。 二月花:春天的花。 3.学生根据词义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深秋季节,高山上有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向远处伸展。 在山上飘浮白云的地方,隐隐约约地看得见有住人的房子。 我所以停下车子不走了,是因为我喜爱这夕辉晚照下的枫树林,要好好欣赏一番。 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鲜花还要红艳。 4.深究古诗意思。 (1)《山行》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明确:《山行》描写的是深秋季节的景色,诗中写“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人写的是枫叶红的季节,枫叶红的季节是秋季,所以《山行》描写的是秋季的景色。 (2)诗人笔下的深秋季节的山林景色图,还写了哪些景物?你觉得怎样? 明确;诗人笔下除了写枫林外,还写了寒山、石径、白云,这四样构成了一幅秋色图,给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觉。 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热爱之情。 6.指导朗读。 (三)小结 《山行》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牧写的。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本诗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四)背诵这两首诗 (五)板书设计 山行 远景:寒山、石径、白云,人家 近景:枫林晚,霜叶红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第三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完了两首古诗,谁来给大家背一背。 (二)学习古诗 1.解题、介绍作者 (1)“忆”,回忆,想念。 (2)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著名诗人。九岁就以文才出名,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才十七岁。他多才多艺,还是著名画家,且擅长书法,又通音乐,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 2.朗读诗歌,思考:诗人笔下写了哪些内容? 3.学生轻声读古诗,借助字典自学此诗,初步体会每句诗的意思。 4.学生相互讨论字词的意思,教师点拨。 5.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三)理解诗人的感情 学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 (四)布置作业 默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五)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倍思亲 独 兄弟 少一人 教案点评: 这篇教学设计示例在教学上的侧重点是想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古诗,最后达到熟练背诵的目的。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教师再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和诗句,让学生结合对词语的理解,自己去理解整首诗歌的意思。最后,老师再结合诗歌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写作上的一些特点。针对这种教学思路,同时设计了配合教案的多媒体演示课件,用来辅助老师教学。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篇9之一 佚名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学习《鹿柴》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正确背诵《鹿柴》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 一、导言激趣 古诗,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鲜花,它以和谐的韵律,敏锐的观察,奇妙的联想,精巧的构思,精练的语言,含蓄的表达,博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绘大自然美丽景色的古诗,齐读课题。 二、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以前,我们学过许多古诗,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的?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出示投影,明确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诗人,解诗题。 2.解词连句知大意。 3.展开想象悟诗情。 谈话导入 :这节课,我们就运用上述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鹿柴》这首古诗。 三、学习古诗《鹿柴》。 1.知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画家、音乐家王维所写。 请学生补充介绍有关王维的资料。 2)解诗题。 “柴”,通“寨”,指导有篱落的乡村别墅。 2.读诗解意。 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画出不懂的词语。 2)指名读全诗,纠正以下字的读音。 “鹿柴”的“柴:读作“zhài”,不要读作“chái”。 “返景”的“景”读作“jǐng”,不要读作“yǐng”。 “青苔”的“苔”读作“tái”,不要读作“tāi”。 3)自学诗中的生字。 “景”,不要多加“彡”。 “复”中间是“日”不是“目”。 3.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的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白的字词画下来。逐一解释。 青苔:深绿色的苔藓植物,生长在潮湿的地面上。 2)自己试着把句子的意思说一说。 一、二句句意:在深邃幽静的山林里,只听见有人在说话,但看不见人。 三、四句句意:只有阳光透射过密密的丛林,照在青苔上。 4.展开想象,悟诗情。 1)自由练读、背古诗,体会诗的意境。 2)请学生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这首诗讲的是诗人感受到的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这首诗描写了夕阳西下时空山深林中的幽静景色。前两句以人的话语声来反衬空山的幽静,着重从听觉方面描写环境的寂静。后两句以明亮的夕阳返光,反衬出山林深处的幽暗,是从视觉上来描写环境的幽美。听觉与视觉相结合,构成一幅空山人语、深林夕照的画面。诗中写返照的阳光、幽暗的树林、深绿的青苔,色彩丰富、绚丽。空山中有“人语”,深林中有阳光,使描写的环境有了生字。这样描写有声有色,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3)给点时间让学生讨论: ①在这首描绘的景象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②学生这首诗你还有哪些疑问? (为什么前两句明明写“人语响”,我们却说它写空山的寂静?后两句写“返景”“复照”,我们却说它写深林的幽暗?) 4)教师小结: 《鹿柴》这首诗描绘了山林的幽静,写出了诗人在山林深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感觉。 5.练习朗读,试背诵。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意境。读时注意自然停顿,读出韵味。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2)自己试背。 3)同桌互背。 4)集体背。 四、作业 : 背、默古诗;预习下一首古诗,查有关作者资料。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学习《江上渔者》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正确背诵《江上渔者》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想象力。 教学过程 : 一、检查复习。 1.集体背诵《鹿柴》;请几名同学背。 2.出示学习古诗的方法。 二、知诗人,解诗题。 1.介绍作者。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所写。 学生补充介绍有关作者资料。 2.解诗题。 渔者——打鱼的人。 这首题目的意思是:江上打鱼的人。 三、读诗解意。 1.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出没”的“没”读作“mò”,不要读作“méi”。 “风波”的“波”读作“bō”,不要读作“pō”。 2.自学诗中的生字。 (1)区分“渔”“鱼”。 (2)“君”字第二笔右边要出头。 3.齐读《江上渔者》这首诗。 4.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下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的字词画下来。逐一解释。 往来:来来往往。 但;只。 美:鲜美。 出没: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风波:风浪。 (2)自己试着把词意连起来说说句意。 一、二句:在这一带来来往往的行人,只喜欢鲈鱼的味道鲜美。 三、四句: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中飘着,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么惊险啊! (3)把四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四、展开想象,悟诗情。 1.请一名学生朗读全诗,学生边听边想象,打鱼人那只像片树叶的小船在风浪里飘荡,时隐时现,场面惊险。 2.课堂讨论: (1)诗人在这首诗中讲了几种人?他们有什么不同? (2)从哪儿看出打鱼人的艰辛?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通过讨论,使学生了解到诗中讲了两种人:吃鱼人和打鱼人。吃鱼人只爱鲈鱼的味道鲜美;打鱼人捕鱼十分艰险。 打鱼人为了捕鱼,每天要驾驶着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飘荡,随时随地都可能出现生命危险,自身无安全保障。他们的劳动成果是来之不易的。 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反映吃鱼人不知打鱼人的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3.练习朗读。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4.汇报、评读。 5.自己试着背诵,同桌互背。 6.作业 : 背默古诗《江上渔者》;预习下一首古诗,查找有关诗人资料。 板书设计 江上渔者 北宋:范仲淹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 1.学习《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 一、检查复习。 1.集体背诵《鹿柴》《江上渔者》。 2.请几名同学背。 3.回顾古诗的学习方法。 二、知诗人,解诗题。 1.介绍作者。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长卿所写的。 学生补充有关诗人的资料。 2.解诗题。 出门遇上大雪,借宿在芙蓉山一农夫家里。 三、读诗解意。 1.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宿”读作“sù”,不要读作“shù”。 2.自学诗中的生字。 (1)区分“暮”“幕”“墓”。 (2)“贫”上下结构,上边是个“分”,不要写成。 “蓉”上中下结构,中间是个。 “吠”“大”字上面不要丢点。 3.齐读《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诗。 4.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下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白的字词画下来,逐一解释。 日暮:天色将晚。 柴门:树枝做的门。 苍山远:苍苍茫茫的远山,一直连向天边。 贫:穷。 (2)自己试着把词意连起来说说句子的意思。 1、2句:天色已晚,远望苍山,路途遥远,得找个投宿的地方。我投宿的是一个贫穷的山村人家。 3、4句:忽然,从柴门边传来了狗叫声,知道是主人冒着风雪回来了。 (3)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四、展开想象,悟诗情。 1.请一名同学有语气地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体会意境。 2.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这首诗描绘的是怎样的一幅景色图?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描写了一幅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的寒山夜宿图。它通过旅客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概括了山中人家的生活环境,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清贫生活的同情。)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意境。 4.可根据诗的内容,试着画一幅“风雪夜归人”图,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5.练习背诵古诗。 (1)自己试着背。 (2)同桌互相背。 (3)集体背。 6.作业 : 背、默古诗,试着给爸爸、妈妈讲讲古诗的意思。 板书设计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篇10之一 佚名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一)学习《枫桥夜泊》。 1、借助拼音自读。 2、同座互读。 3、指名试读,正音。 4、在朗读的基础上,结合插图整体感受诗中的画面和意境。(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 5、借助注释,弄懂诗句的意思。(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花。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渔火”,即“渔船上的灯”,江边的枫树,江面的“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构成一幅幽美的江中夜景,带着旅愁的诗人一夜未眠。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 6、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7、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8、朗读时,可按下列节拍进行: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前两句朗读时要略带感伤语调,语速要慢。“姑苏城外寒山寺”要稍快,要有惊奇之感。最后一句读得凄凉而悠长。朗读时要想象诗中景象,体会诗中意境。 9、背一背(或搜集)夜晚思念(或感伤)的古诗。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注释]春晓:春天的早晨。晓:天亮。不觉晓:不知不觉地天亮了。闻:听。闻啼鸟:听见鸟叫。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静夜思: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疑:怀疑,以为。举头:抬头。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注释]泊:停船靠岸。瓜洲:在现在江苏省长江北岸,扬州市南面。京口:在长江南岸,现在的江苏省镇江市。钟山:现在南京市的紫金山。数重:几层。绿:吹绿了。还:指的是回到紫金山下的家里。 (二)学习《别董大》 1、简介。《别董大》是高适漫游时写的送别诗,原题有两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二首。作者送别的朋友董大名叫董庭兰。董庭兰是玄宗时代的著名琴手,曾经得到宰相房的赏识和宠信。据说董庭兰善古琴,当时盛行胡乐,董氏受到冷落,高适送别他,可能也正是诗人失意的时候。 2、按上面方法自学。 (诗中一二两句写景。千里黄云蔽空,日落时天色昏黄,这暗示了董大的失意境遇。北风吹刮着大雁,大雪纷飞,写雪中的景致,同时也是隐喻董大即将分手远行。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在此情此景中送别友人,作者难免有凄凉悲苦之感。三四句是作者的劝勉,作者劝故人不要忧愁前面没有知己,天下哪个人不赏识你呢?要相信天下有知己,前路有光明的远景。作者没有承接前两句抒发悲苦的情调,而是表现昂扬的精神,豪壮的气概。这同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诗有相似之处,后两句比起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更具一种豪杰气概。) 3、朗读时,可按下面节拍进行: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前两句景物描写朗读时语速较慢,要有凄凉之情,空旷之感。“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两句要读出慷慨大度的气势。 4、背一背(或搜集)类似表达友情(或送行)的古诗。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芙容楼: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辛渐:作者的一位朋友。寒雨连江:润州在长江边。这句是说,夜里长江上下了寒雨。吴:春秋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平明:清晨。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楚山。洛阳:今河南洛阳,是辛渐所去的地方。冰心:比喻心的纯洁。玉壶:冰在玉壶之中,进一步比喻人的清廉正直。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使:出使。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附近。渭城: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朝雨:早晨下的雨。浥(yì):湿。客舍:旅店。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这首诗就是赠给他的。踏歌: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广陵:即扬州。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烟花:指艳丽的春景。尽:消失。唯见:只见。天际:天边。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释]离离:繁盛的样子。原:原野。荣:繁盛。远芳侵古道:伸向远方的一片野草,侵占了古老的道路。远芳:牵连一片的草。晴翠接荒城:在晴天,一片绿色连接着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两句借用《楚辞》“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典故。王孙:贵族。这里指的是自己的朋友。萋萋:草盛的样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忆:想念。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异乡:他乡、外乡。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逢:遇。倍:格外。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茱萸(zhū yú ):一种香草。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据说可以避邪。 第二学时 1、简介:《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大约是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白居易赴杭州任刺史途中写的。通过一时一物的吟咏,在一笑一吟中能够真率自然地表现内心深处的情思,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 2、运用上面的学习方法自学。 (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前两句写夕阳照耀下的江水。夕阳从地平线上平铺水中,江面上形成了一半碧绿一半红的景观。“铺”字用得非常恰当。“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过来的,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 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新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多么像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真珠”。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弓。由此诗人在第三句对这种景象进行了赞美:可爱的九月初三的夜啊! 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多么和谐、宁静的意境,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 3、读这首诗时,应想象诗中所描写的优美景色,四句出现两幅画面,在想象画面的基础上记住诗句。(画图) 4、朗读这首诗时,可按下面节拍朗读: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一道残阳铺水中”要读得平缓、轻柔;“瑟瑟”和“红”要拉长语调,显示颜色的奇特;“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则要读出赞美喜爱之情。 5、背一背(搜集)描写傍晚或夜景的古诗。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注释]鹿柴:地名。柴,一作“寨”。行军时在山上扎营,立木为区落,叫柴;别墅有篱落的,也叫柴。空:诗中为空寂、幽静之意。但:只。返景:夕阳返照的光。景,日光。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山行:在山里走。寒山:深秋时节的山。径:小路。坐:因为、由于。于:比。 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注释] 乐游原:在长安城南。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乐游原。登上它可望长安城。不适:不悦,不快。 塞下曲 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注释]塞下曲:古时边塞的一种军歌。月黑:没有月光。单于(chán yú ):匈奴的首领。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遁:逃走。将:率领。轻骑:轻装快速的骑兵。逐:追赶。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注释]乃:就。发生:催发植物生长。潜:暗暗地,悄悄地。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径:乡下的小路。花重:花因沾着雨水,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锦官城:成都的别称。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篇11之一 佚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古诗内容;使学生了解祖国山河的壮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中的5个生字及新词。 3.会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绘的景色,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生要边读边想象,在头脑中展现诗句所描绘的情景;并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绝句》所描写的景色。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古诗《望庐山瀑布》,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了解祖国河山的壮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学会“庐”、“川”2个生字,会解释“生”、“疑”这2个词;能说出“日照香炉生紫烟”和“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两句诗的意思。 (三)会背诵、默写古诗。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绘的景色,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学生要边读边想象,在头脑中展现诗句所描绘的情景,体会出庐山瀑布的雄伟气势。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初步感知。 1.导语 导入 :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尤其是在唐代,古代文化出现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同时也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所写的《望庐山瀑布》这首诗。 2.试读古诗,学习生字新词; (1)学生试读古诗,用笔划出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 (2)学习生字。 庐(l*),庐字是半包围结构,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字形,即:在门户的户的上面加上广,生字所带的新词是庐山,庐山,在江西省北部,是游览胜地,著名风景区。 川(chu1n),川是翘舌音,用三拼连读的方法读准字音(ch—u—1n→chu1n)声调标在a上;用数笔画或书空的方法记字形,字义是水道、河流的意思。组词:山川、四川、川剧、一马平川、川流不息。 学习生字要读准字音、记清字形、了解字义、大部分会用。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以字形教学为主,加强对同音字、形近字的辨析,达到正确书写,合理运用的要求。学生也经常在形近字、同音字上出错,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设计一些习题,强化训练、形成能力。例,组词: 疑( ) 庐( ) 卢( ) 凝( ) 炉( ) 沪( ) 3.解释诗题,初步理解古诗内容: (1)教师板书诗题:望庐山瀑布 解释诗题: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①什么是瀑布?(瀑布,指从陡峭的山崖上河身突然降落的水流,远看好像挂着的白布。) ②望是什么意思?(望,远远的看。) ③诗题是什么意思?(站在远处看庐山瀑布。) ④教师明确:《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绘的就是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色。 (二)指导朗读,加深理解。 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指导学生朗读除指导读准字音外,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感,正确断句,不拿腔作调。教师应在停顿和语句轻重音两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指导,让学生反复朗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再要求背诵。 诗歌的朗读要注意诗的特点。一是要通过恰当的停顿,读出鲜明的节奏。朗读诗句,不能没有停顿地连着读,更不能在不该停顿的地方停顿,把诗句读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比较恰当的停顿应该是: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二是要注意把韵脚读得响亮、清晰些,读出韵味。这首诗押的是an韵。朗读时,一定要把“烟、川、天”这些韵脚读出来。 前两句诗读的速度要稍微慢一些。后两句诗读的时候节奏要轻快一些,语调高一些。 教师要通过范读的方式加强指导,使学生初步懂得朗读诗歌的要领,并用比较充裕的时间让学生练习朗诵。 1.教师范读,学生练习朗读。 2.逐句理解各诗句的意思。 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先让学生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再借助字典或查找一些资料弄懂这些字词的意思;然后再让学生说说整首诗的意思。此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训练学生把句子说通顺、说完整、说优美。诗句的意思写在投影片或小黑板上,让学生读,并记录下来。 (1)日照香炉生紫烟, “香炉”是什么意思?(“香炉”,指庐山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山峰尖圆,烟云聚散犹如香炉,因此而得名。) “生”是什么意思?(“生”的原意是生成的意思,在这里是“升腾”的意思。) 这句诗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先说,教师再归纳总结:在阳光照耀下,香炉峰顶弥漫着紫色的烟雾,像香炉里散发的烟一样不停地升腾。) (2)遥看瀑布挂前川。 “遥”是什么意思?(远) “瀑布”是什么意思?(瀑布,指从陡峭的山崖上或河身突然降落的水流,远看好像挂着的白布。) “川”是什么意思?(川,水道、河流的意思,指瀑布下泻之后像一条河。) “挂前川”是什么意思?(挂前川,瀑布挂在山的前面。“挂”字化动为静,形象地表现出了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状态。) 这句诗的意思是什么?(远远望去,瀑布像一条大河垂挂在山前。) (3)飞流直下三千尺, “飞流”是什么意思?(飞泻的水流。) “直下”是什么意思?(“直下”是直泻而下的意思。直下,既写出了山的高峻(j)n)陡峭,又突出了瀑布奔腾而下,势不可挡的气魄。) “三千尺”是什么意思?(“三千尺”是虚指,意在形容瀑布的高和长。) 这句诗的意思是什么?(很长的瀑布从陡峭的山崖上飞快地直泻而下。) (4)疑是银河落九天。 “疑”是什么意思?(疑,可能是,怀疑。) “银河”是什么意思?(天河,晴朗的夜空里呈现出的由许多恒星组成的白色光带,看上去像银白色的大河。) “落”的意思是什么?(落,这里指“从……落下”;“落”字写出了瀑布倾泻而下的磅礴气势。) “九天”是什么意思?(古代传说天有九重,这里指天的最高处。) 这句诗的意思是什么?(使人怀疑是银河从天上的最高处倾泻下来了。) 3.读各诗句的意思,看插图,思考: (1)这首诗描绘的是什么?(庐山瀑布。这首诗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的雄伟景色,使人感受到祖国山河壮丽可爱。) (2)诗中哪些语句具体写了瀑布,是抓住什么来写的?(“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抓住了瀑布高大的样子和奔腾倾泻而下势不可挡的磅礴气势来写的。) (3)诗人是站在什么地方观看庐山瀑布的?(诗人是站在离瀑布很远的山下往山上看瀑布的。) (三)细读全诗,体会作者的情感。 1.齐读古诗,串讲诗的内容。 2.品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遥看瀑布挂前川”瀑布像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在山川之间,谁能将这样巨大的瀑布挂起来呢?只有大自然。在这句诗里包含了作者对大自然神奇、伟大的赞颂。 细细品味这首诗,可以使我们领会到大诗人李白丰富的想象力,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列举一些我国著名的名山大川和旅游胜地、著名风景区。请同学讲一讲你曾经到过哪里?那里的景色如何?有什么特产?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等等,使学生了解祖国山河的壮美可爱。 (四)学生质疑,练习朗读、背诵。 (五)作业 。 1.解释带点的词,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1)日照香炉生紫烟(2)疑是银河落九天 2.写生字、新词。 3.默写古诗。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古诗《绝句》的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学会诗中的3个生字“鹭、含、吴”;会解释“鸣”、“含”两个词的意思,并说出所含这两个词的诗句的意思。会背诵默写这首古诗。 (三)会用自己的话说出《绝句》这首诗所描写的景色。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绘的景色,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一)学生要边读边想象,在头脑中展现诗句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二)用自己的话说说《绝句》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简介写作背景。 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另一位伟大诗人杜甫所写的《绝句》一诗。公元762年,成都尹严武入朝,蜀中发生动乱,杜甫一度避往樟州,翌年安史之乱平定,再过一年,严武还镇成都。杜甫得知这位故人的消息,也跟着回到成都草堂。此时,他的心情特别好,面对生机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诗。因兴到笔随,未事先拟题,于是以“绝句”为标题。绝句是诗歌的一种体裁。 (二)教师指导朗读:注意停顿,要读出诗的韵味来;注意轻重音,要读出感情。教师范读。 (三)学生练习朗读、背诵。 (四)学习生字新词。 鹭(l)),形声字,上声下形,上边是道路的“路”表声;下边是鸟字表意类。(可以不给学生讲,老师要知道。)鹭是上下结构的字,利用形声字构字规律来记字形。白鹭,一种鸟,羽毛白色,腿长,能涉水捕食鱼虾,也叫鹭鸶。 含(h2n),上下结构,用拆合法记字形。上边是今天的“今”,(注意不要多加一点写成命令的“令”字,)下边是个“口”。“含”的字义是藏在里面。组词:包含、含义、含苞待放。 吴(w*),上下结构,上边一个“口”,下边一个“天”。用拆合法记字形。东吴,三国时期孙权在长江下游一带建立的政权叫“东吴”,这里借指江苏、浙江一带地方。 (五)初步理解这首古诗写了什么?(初春时节,成都草堂周围壮阔优美的景色。) (六)利用学习《望庐山瀑布》的方法来学习《绝句》这首诗。 1.复习:我们是怎样学习《望庐山瀑布》的? 读诗句→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字典或查找一些材料,把这些难于理解的字词弄懂→串联、整理说出诗句的意思→说出整首诗的意思。 2.逐句理解诗句内容。 (1)两个黄鹂鸣翠柳, “黄鹂”,也叫黄莺,一种益鸟。身体黄色,自眼部到头后部有黑纹,嘴淡红色,在春天经常啼唱,声音很好听。“鸣”就是叫。“翠”是新绿,“翠柳”是指初春时节刚抽出嫩芽的柳枝。 句意:两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鸣叫。 (2)一行白鹭上青天。 “青天”,蔚蓝色的天空。 句意:一行白鹭飞上了蔚蓝色的天空。 (3)窗含西岭千秋雪, “含”,包含。“千秋雪”,雪存年久,因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这样相称。 句意:从窗口可以看到西岭长年不化的积雪。 (4)门泊东吴万里船。 “泊”,停泊。“万里”,指遥远,不是实指。 句意:门外停泊着要到遥远的东吴去的船只。 3.串联诗句内容,说出译文。 两个黄鹂在翠绿色的柳树间鸣叫,一行白鹭飞上了蔚蓝色的天空。从窗口可以看到西岭长年不化的积雪,门外停泊着要到遥远的东吴去的船只。 (七)教师分析讲解。 1.讲解前两句。 在第一、二句诗里,诗人写了黄鹂、翠柳、白鹭、青天四种景物。描绘出了鹂鸣翠柳,鹭上青天的情景。黄绿相衬,白青对照,有声有色,表达了诗人的欢快心情。第一句写的是平视而见的近景,第二句写的是仰望而见的远景。诗人的观察视角发生了变化。 2.讲解后两句。 在第三、四句诗中,诗人写了千年积雪、扬帆待发的船只,为整首诗平添了一种气魄。一个“含”字,不仅把很远的景物移到近前来了,而且把西岭积雪和草堂建筑合成了一个整体,使浣花溪的景色在广阔的背景中显得更加明媚秀丽。 3.讲解:诗人用工整的对偶句,一句一景,描绘出一幅风景优美的图画。诗人身居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襟多么开阔! (八)默读全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人通过对成都草堂附近明媚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九)用自己的话说说《绝句》描写的景色。 1.明确诗中都写了哪些景物?(黄鹂、翠柳、白鹭、青天、积雪、船只。) 2.展开丰富的想象,把近景、远景合在一起,在眼前浮现出一幅美丽的图画。参看书上的插图。 3.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达出来。 (十)学生质疑:学完了这首古诗,同学们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提出来师生共同研究解答。 (十一)练习背诵、默写古诗。 (十二)作业 。 1.看拼音写词语。 白l)( ) 包h2n( ) 东w*( ) 2.解释带点的词,并说说诗句意思。 (1)两个黄鹂鸣翠柳 (2)窗含西岭千秋雪, (3)背诵、默写课文。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篇12《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之三 佚名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通读三首古诗,学会三个生字。 2.了解《长歌行》大意,感受诗人的真挚感情。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教师演示《古诗三首》诵读动画,导入 新课。 二、学生初读课文 1.读通三首古诗,学会三个生字。 2.对照注释,理解古诗的大意,标出不懂的地方。 3.小组内简单交流。 三、学习《长歌行》 1.导入 新课。 “行”是古代的一种诗歌形式,我们曾经学过哪首诗?(背诵《古朗月行》)今天,我们学一篇这样的诗歌叫《长歌行》。这是一首汉乐府民歌。 2.交流自学结果。 (l)你理解了哪些词句,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2)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相机点拨,指导学生解决。 重点解决:这首诗表面上是在写景色,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什么?这首诗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4)你最喜欢哪些句子,读一读,说说为什么喜欢? 3.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背诵《长歌行》。 附板书: 长歌行 葵露待日 百川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学习《七步诗》和《出塞》,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的真挚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默写《出塞》。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1.背诵《长歌行》。 2.“三国”以后,魏国的第一个皇帝是曹丕,他有个弟弟叫曹植,十分有才干,曹丕十分妒忌,所以总想加害他。有一次,曹丕叫人把曹植叫到官中,命令他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否则的话就杀他的头。曹植又气又恨,轻踱七步,吟出一首千古绝唱,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诗《七步诗》。 3.教师演示诵读动画。 二、交流自学情况,提出不懂的问题 1.你理解了哪些词句,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2.试着说一说每句诗的意思。 3.你还有那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三、归纳学生问题,集体讨论 曹植写这首诗的真正意思是什么? (教师引导:结合当时的情况,想一想、曹植的这首诗是否另有所指,指的又是什么,从而体会这首诗的比喻意义。比如,“同根生”指什么,“相煎何太急”又指什么,联系前边想一想,“豆”和“箕”又指什么……从而体会这首诗的真正含义,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反复朗读,体会感情 1.录音范读。 2.学生练习朗读。 五、练习背诵 六、学习《出塞》 1.读课文,解题。 塞:关塞,边塞。你怎么理解题目? 简介作者王昌龄,唐代著名的诗人。字少伯,很有才华,曾中进士,擅长“七绝”,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今天学的是他最著名的一首诗。 2.范读课文。 3.交流自学体会。 4.提出问题,教师归纳,集体解决。 5.体会诗的意境。 (l)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古代战乱不断发生,百姓苦不堪言;盼望能有飞将军重出,救百姓于水火;这首诗意境深远,言少意多。) (2)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体会作者渴望出现英勇善战,体恤士卒的将帅,巩固边防的心情。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默写《出塞》。 2.向别人讲述《七步诗》的有关故事。 附:板书设计 出 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以景抒情) 教案点评: 教师从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理解。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有重点地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体会诗的意境。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自学古诗,并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篇13山行 【教学目标】 1.会认“径、斜”等11个字,会写“寒、径”等13个字,正确认读多音字“挑”。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 【教学重点】 1.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2.在比较欣赏中体会古诗中饱含的“情”。 【教学难点】 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山行 【课时目标】 1.会认“径、斜”2个字,会写“寒、径”等4个字。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欣赏美的欣赏,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交流古诗,体验情趣:同学们一定非常喜欢古诗,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用最凝练、简洁的语言表达出美妙的境界。大自然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都是诗人作诗的素材,春夏秋冬各具特色的美景在诗人笔下变得更加奇妙。请同学们交流自己积累的描写四季景色的古诗。(学生自由交流) 2.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进行评议和小结。 3.(课件出示2—5)描写四季的古诗,鼓励学生阅读积累。 咏柳 (唐代)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日 (宋代)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小池 (宋代)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代)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秋夕 (唐代)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秋思 (唐代)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代)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江雪 (唐代)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4.交流秋天:同学们,现在正是深秋季节。你能用自己积累的四字词语说说这个季节的景色或你的感受吗?(课件出示6)秋景图,学生自由交流。 5.导入课题:在我国唐代诗人杜牧眼中,秋天枫叶的生命力仿佛比春天鲜花的生命力还要旺盛,晚秋的景色也同样生气勃勃,充满活力。深秋的一天,诗人杜牧乘着马车在山中行走的时候,被那美景所吸引,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触景生情,挥毫写下了千古传颂的名诗——《山行》。这节课,我就和大家一起来学这首诗。板书:山行(杜牧) 6.(课件出示7)古诗《山行》,学生自由朗读。 7.简介作者。 (课件出示8) 杜牧(803~852年):唐代诗人。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的诗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他的七律和七绝都写得很成功,而七绝尤为凝炼、自然,很多名篇为后人所传诵。由于他在诗歌方面成就较高,后人把他与杜甫相提,称为“小杜”,与李商隐并提,称为“小李杜”。 二、诵读古诗,探究初成。 (一)初读课文,感知诗意。 1.鼓励交流:同学们,首先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用你们平时学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交流,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边记下自己读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 2.(课件出示9)阅读与交流的要求: (1)自己读,定位识字,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3.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 4.检查交流情况。 (课件出示10:生字) hánjìnɡxiéshuānɡ 寒径斜霜 (1)指名朗读,师生评价,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注意读准翘舌音“霜”,前鼻音“寒”,后鼻音“径”。 (2)交流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教师评议,多媒体出示重点词语的注释。 (课件出示11、12) ①山行:在山上行走。 ②远上:登上远处的。 ③寒山:深秋时节的山(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④石径:石子的小路。 ⑤斜:倾斜,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⑥生:产生,生出,文中是说形成白云的地方。 ⑦车:轿子。 ⑧坐:因为。 ⑨爱:真爱,留恋。 ⑩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11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12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教师点拨“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 深:浓厚,浓郁。 生:产生,生出(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漂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课件出示13)有关图片。 (二)识记字形,书写生字。 (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14:)寒径斜霜 1.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形近字辨析:“塞—寒”“经—径”“雷—霜”。 加一加:“余+斗=斜”。 2.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及笔画,交流讨论如下: (1)“霜”:“雨”作偏旁时,左边竖变点,横折钩变成横钩。 (2)“寒”字的下面不是两点水。 3.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 提醒学生注意: “径、斜”是左右结构的字,“径”要写得左窄右宽;“斜”要写得左右等宽。 “霜”是上下结构的字,写的时候是上宽而扁,下长而宽;“寒”上窄下宽。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三)学生熟读课文:开火车读、赛读、小组读、同桌读。 三、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一)初解诗意。 1.谈话激趣:杜牧在这首诗中只用了二十几个字,就为我们描画了一幅异常美丽的秋景图。诗人真了不起呀!其实,这每一个字都是经过诗人精心雕琢的,下面我们静下心来,来细细地品味,相信我们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2.“山行”就是在山中行走的意思。你知道作者在山中行走时是什么季节吗?(深秋)诗中哪些地方告诉了我们季节呢?(霜叶、寒、晚表示季节)作者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么?(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叶、霜叶) 3.这么多的景物中,最吸引作者的是什么?(霜叶) 4.作者喜欢枫叶的原因是什么?(霜叶红于二月花) 5.正是美丽的枫林晚景使得作者难以抑制自己的惊喜之情,作者的什么动作让我们感受到这份惊喜?(停车) 6.让作者“停车”的原因是什么?(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里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眼里深秋的红叶有什么特点? (和二月花相比,让我们感受到红叶红得鲜艳,红得旺盛,红得有生命力;我们从秋天的叶子中感受到的是生机勃勃,甚至比春天的花更觉生命力旺盛,丝毫看不出要走进冬天、走进衰败的痕迹。) 7.诗人为我们展现出的是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这里有寒山、石径、白云、人家、红叶,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但是让诗人更动心的是深秋的红叶! 作者是用什么手段表现出来的呢?(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呢? (和二月的红花对比。让我们看到了深秋的枫叶上除了颜色的艳丽,还具有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经霜不凋,遇寒更显出旺盛的生命力。) (二)深入体会。 1.教师导言:深秋时节,天气已经转冷。远处山林中诗人杜牧乘坐的轿子正慢慢走来,首先映入诗人眼帘的是什么?(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2.(课件出示15)多媒体出示情境图片,学生认真观察说说看到的景物。结合图片小组交流景物的特点。 3.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 一个“远上”写出了“山”的绵延起伏; 一个“寒”刻画了“山”的凄清寒冷。诗人面前是一条石头铺就的小路。 一个“斜”字让我们体会石径的弯弯曲曲。在虚无飘渺,白云升腾的远处隐隐约约可以看到有几户人家。 4.小组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两句诗的意思。 5.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 6.学生边观察图画,边诵读前两句诗句。 7.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诗句的理解,描绘出“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的简笔画。 8.教师导言:正当轿子缓缓前进时,诗人又看到了什么?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9.(课件出示16:后两句诗图片及译文)多媒体出示情境图片,学生认真观察说说看到的景物。结合图片小组交流景物的特点及接下来发生的事情。 10.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诗人坐在轿子里,忽然让轿子停下来,原来诗人看到了比二月的鲜花还要艳丽的霜叶,他想停下来仔细欣赏。 11.小组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12.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 13.学生边观察图画,边诵读后两句诗句。 14.鼓励学生认真体会、感悟“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继续完善自己的简笔画。 15.引导体会:“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鲜明地表白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之情,而“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赞美之情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以至作为名句千古流传。 (三)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1.(课件出示17):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板书带节奏标志的古诗《山行》) 2.教师引导:诗中的竖线是停顿符号。单竖线表示停顿的时间稍短些,双竖线表示停顿的时间稍长些。 3.指名朗读。学生自由评议。 4.教师小结:读古诗应该抑扬顿挫,还应有感情。 5.教师范读,指名读,指名领读,学生齐读。 6.自由读,练习背诵。 (四)检查背诵,体会感情。 1.抽取学生检查背诵,学生一起背诵。 2.教师引导,体会感情:诗人用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前两句写远景,诗人只是作客观描述。后一句写近景,写出了作者内心深处对秋天的独特感受。 四、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教师导言:同学们,唐代大诗人杜牧,用一首简短的小诗把自己对秋天的热爱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林秋色图。我们家乡的大自然的秋天到处都是美丽的图画。资料不错吧,请微信搜公众号关注:好老师好童学教学团队。希望你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秋天的热爱之情。 2.学生自选作业。(课件出示18) (1)画:画一幅画,画出秋天的美景,在图画中表达自己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2)写:写一首小诗或一篇日记,用自己的亲眼所见和亲身感受表达自己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3)找:另找一首描写秋天的诗,试着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 (4)学:收集杜牧的诗,借助有关资料进行自学。 【课堂作业新设计】 1.默写古诗《山行》。 赠刘景文 【课时目标】 1.会认“赠、刘”等8个生字,会写“赠、刘”等7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从荷枯、菊败、橙黄、橘绿中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和对朋友的敬佩。 3.学习古诗新唱,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从荷枯、菊败、橙黄、橘绿中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和对朋友的敬佩。 2.学习古诗新唱,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现在是什么季节?喜欢秋天吗?你能用一些词句来说说你所看到秋天的景色吗? 2.从你们的话中,我感到大家都很喜欢秋天,古人也很喜欢秋天,他们常常吟诗作词来赞美秋天。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古诗——《赠刘景文》(课件出示20)(出示诗人、题目)知道这首诗是谁送给谁的吗?认读生字:赠、刘,读准平舌音“赠”,边音“刘”。 3.介绍诗人及写诗的背景:(课件出示21) 古时候,有一个人叫刘景文,他是一个有学问、不怕困难的人。当时他已经50多岁了,可是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所以他整天闷闷不乐,心情很不好。他的好朋友苏轼就邀刘景文到他家里做客,他们一边喝酒一边聊天,苏轼很想帮刘景文树立信心。 于是,便写了一首诗送给刘景文,希望刘景文能找回自信,取得成功。这首诗的题目就叫《赠刘景文》。(学生接读,提醒注意后鼻音。)(板书:赠刘景文) 二、图文结合,画中会意。 (一)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课件出示22)要求把字读准确。遇到不认识的字读一读下面的拼音。 zènɡliúɡàijúcánjūnchénɡyóuàojú 赠刘盖菊残君橙犹傲橘 自由读,指名读。 师生共同正音:“赠、残”是平舌音,“橙”是翘舌音。 开火车读,齐读。 (二)学习前两句诗。 1.指名朗读古诗《赠刘景文》,教师评议: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那你们知道这首古诗前两句写了秋天的哪些景色? (课件出示23)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2.指名说,板书:荷菊 3.师:同学们的回答真棒,来,我们先来欣赏几幅图。 4.“荷”字的教学。 (1)(课件出示24)荷花荷叶图(板书:荷花荷叶图) 师:同学们,图上画了什么? 师:看到这么美的荷花,让我想起了一首小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课件出示25) (2)老师一边描述一边出示(课件出示26)荷叶干枯图(重叠在荷花荷叶图上) 师: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秋天来了,你们看荷花变得怎样了? 师:看到这幅图你会想到哪句诗?(荷尽已无擎雨盖) 引导理解——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擎:举,向上托。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3)反复读:荷尽已无擎雨盖。 5.“菊”字的教学。 (1)(课件出示27)菊花图。(板书:菊花图) 师:秋天来了,菊花开了,多美的菊花呀,天气一天比一天凉了,早上还看得见霜呢。(课件出示28)菊残图(重叠在菊花图上),你们看这菊花怎样了? 引导理解——菊残:菊花凋谢。犹:仍然。傲霜:不怕霜动寒冷,坚强不屈。 师:当我们感觉到天气冷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怎样? 师:那你们看看:菊花的花枝,光着身子却依然挺立着,这是一株什么样的菊花呀? 师:看到这幅图你会想到哪句诗?(菊残犹有傲霜枝) (2)反复读“菊残犹有傲霜枝”。 (3)对比朗读。 (三)教学后两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师:我们跟着诗人再一路走一路看,你会发现秋天还有更美的景色在前面呢。 1.(课件出示28)橙黄橘绿图。(板书:橙黄橘绿图) 师:除了橙子、橘子,还有哪些果实也是在秋天成熟的?这真是一个丰收的季节,这就是秋天的美呀!(板书:橙橘秋之美) 所以诗人苏轼怎么说?指名回答,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2.齐读诗句。 三、读中悟情,多元吟诵。 (一)谈话过渡:同学们虽然理解了诗意,可还没有读出诗的节奏,读出诗的韵味。下面老师教你们读古诗的一个方法,好吗?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体会读。 3.个人比赛读。 4.男女生比赛读。 5.齐读。 6.指导背诵。 (二)同学们,刘景文受到了苏轼的鼓励,终于崭露头角,后来他还受到了宰相王安石的赏识,做了官,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这励志的诗句也成了千古佳句,你们能把这首诗背下来吗?(指名背诵) (三)多元吟诵,古诗新唱。 同学们,老师在课余的时间把这首古诗配上了音乐,让这首诗变成了一首歌曲,你们想听吗?欣赏“古诗新唱”——“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四、拓展延伸,美在秋天。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赞美秋天的还有很多很多,你们课余时间也可以找找读读哟! 五、识记字形,书写生字。 1.同学们,苏轼把这首诗送给了刘景文,我们现在就来写一写诗中的几个生字。 (写字之前要注意写字的姿势,做到:头正身直脚放平,五指执笔笔杆正,一寸一尺和一拳。每个生字写2次,争取第2个比第1个写得好。) (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30:)赠刘盖菊残君橙 2.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熟字加偏旁:“曾+贝”是“赠”,“文+刂”是“刘”,“登+木”是“橙”,“+皿”是“盖”。 减一减:“群—羊=君”。 换一换:“线”把“纟”换成“歹”,变成“残”。 3.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交流讨论如下: (1)“盖”字的“羊”没有尾巴。 (2)“君”字的第二笔横要露头。 (3)“赠、橙”都是左窄右宽,“残”左右等宽,“刘”左宽右窄。 4.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 提醒学生注意: “残”是左右结构的字,右边是两横一撇,不是一横两撇。 “橙”第四笔是点,第五笔是横撇,七、八笔是两小撇。 5.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设计意图:诵读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到了语言的优美,同时还引入古诗新唱的方式,真正做到“创意地教古诗,快乐地学古诗”。】 【设计意图:一节课学习一首古诗的容量是很小的,所以拓展相关作者的诗歌和同类型的诗歌,积累优秀诗文。】 【设计意图:老师在教学生写字时,严格落实新课标关于学生课堂要写字10分钟的要求,避免啰嗦无重点的“说”,给足时间让学生去识字、写字,提高了学生的书写质量。】 夜书所见 【教学目标】 1.认识“挑”1个生字,会写“送、挑”2个生字,正确认读多音字“挑”。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美图导入,营造诗境。 1.(课件出示32)出示图片,请学生说出挂图中的景物、人物,然后互相交流,根据自己的想象创编小故事。 2.谈话导题:同学们的故事很精彩,老师真是佩服呢!这样美的画面写成诗也一定会很精彩!来,我们一起走进《夜书所见》。(板书:《夜书所见》) 二、认识生字,感知诗情。 1.理解“书”“所见”的意思,引导解题。 (书:书写下来。所见:所看到的。) 2.齐读题目,板书题目。 3.根据拼音、注释同桌互读诗文,要求读通、读顺。 4.师生讨论生字的认法。(课件出示33)出示生字: sònɡtiǎo 送挑 (1)老师指正:注意读准平舌音“送”。 “挑”是个多音字,在这里读“tiǎo”,还有一个读音是“tiāo”,组词为“挑担、挑粮”。 (2)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形声字结构规律识记“挑”:“扌”表意,“兆”表音。 加一加:“关+辶=送”。 (3)(课件出示34生字田字格课件)送挑 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交流讨论如下: (4)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 提醒学生注意: “送”是半包围结构的字,先写“关”,后写“辶”,“辶”是三笔写成,第二笔是横折折撇。 “挑”第三笔是提,第七笔是竖弯钩。 (5)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5.老师范读,划出朗读节奏,男女生分组读。 (课件出示35)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6.告诉老师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猜一猜诗人在想什么? 三、精读诗文,感悟诗意。 (一)找出诗人所见。 师:这首诗是夜晚诗人写下所看到的情景,那么,诗人究竟看到什么呢?我们快到诗中找一找,看谁有发现?(梧叶、儿童、挑促织、篱落、一灯明)(教师相机板书) (二)学习第三、四行诗句。 1.师生交流。 (1)生回答看到儿童挑促织时,相机出示第三行诗句。(课件出示36图文)知有儿童挑促织。 (2)生回答看到儿童在捉蟋蟀,相机指导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句。 师:从这学期、这首诗开始,古诗课文增加了一项内容——注释(板书:注释)它是我们学习古诗的好帮手,它能帮我们扫清诗中的拦路虎,它能帮助我们更好更快地读懂诗句的意思。 (3)理解“知”。 师:刚才借助注释我们知道“挑促织”的意思,那么这个“知”是什么意思?(料想) (4)漆黑的夜晚诗人怎么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相机出示第四行诗句。(课件出示37图文)夜深篱落一灯明。 2.引导交流:你捉过蟋蟀吗?指名生说。 预设一:学生捉过蟋蟀。教师让学生自由交流分享体验,训练口语表达能力。 预设二:学生没有体验过。教师充满激情地描述:一提起捉蟋蟀,我就想起小时侯和小伙伴到草丛里捉蟋蟀的事。捉蟋蟀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顺着声音好不容易发现一只,赶紧用手去捂,觉得应该捂到手里了,可是打开一看,却什么也没有。如果能捉到一只,我会高兴得不得了! 3.朗读指导。 4.齐读。 5.师范读。 6.齐读。 (三)学习第一、二行诗句。 谈话过渡:谁知道捉蟋蟀的季节是什么时候?秋天是捉蟋蟀的季节。这时的蟋蟀又大又壮,叫的声音听。到书中找一找秋天,你一定能找到? 1.(课件出示38)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读一读。 2.理解词语,初知大意。 3.(课件出示39) (1)萧萧:风声。 (2)梧:梧桐树。 (3)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4.齐读。 5.师范读。 6.齐读。 7.理解“客”,相机介绍作者背景资料(课件出示字典中“客”的多个解释,生选择字义。) 引导交流:这位漂泊在外的人是谁呢?是诗人就是叶绍翁。(板书:叶绍翁)说起叶绍翁还有一个故事:(课件出示40)叶绍翁是福建人,小时侯被送给浙江的一个叶氏的人家做儿子。他的爷爷原来是朝廷的一位大官,因为朝廷政变,受到别人的迫害,所以他的整个家族受到牵连,他的家变得凄惨不堪。他的爸爸妈妈不得不把他送给别人。 8.读诗。 谈话过渡:了解了这些,你就更能体会江上秋风为什么牵动诗人的情怀?漂泊在外的他会想起——(生答……)那就是思乡之情。我们带着这思乡之情再读一读。 (四)指导全文朗读。 1.齐读。 师:就在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时候,看到一群孩子在捉蟋蟀,诗人又会想到想到什么?(生答)是呀,也许他会想起自己的童年,也许会想起儿时的伙伴,也许想起家乡的孩子,想到这些,他的思乡之情就更浓了。身在浙江的他,多么想回到福建老家,跟自己家人团聚啊。 2.教师范读。 3.学生齐读。 4.配乐读(配乐曲马思聪《思乡曲》)。 5.唱诗(配上《世上只有妈妈好》旋律)。 6.指导背古诗:这首诗要把诗人“想家”的感情读出来,声调要缓慢些。最后两句“捉蟋蟀”场景确实令人高兴,但同时又牵动了诗人“动客情”思念家乡呀!所以后两句语气可明快些,但不可过快。(学生先读,老师指导,老师再范读,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 四、趣味活动,强化记忆。 1.把《夜书所见》这首诗的诗句变成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2.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3.老师读诗的前面,学生接后面,直到学生基本会背为止。 4.小组比赛。 五、拓展阅读,增加兴趣。 1.你们还读过哪些诗人所写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呢?谁来背一首试试! 2.老师这里也有一首古诗,请你们认真听一听,跟着一起体会诗歌的感。 (课件出示41) 泊船瓜洲 (宋代)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3.读一读,背一背。 【设计意图:从形象直观的图画入手,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通过图片营造诗文意境并在此基础上创编故事,一是为了训练口语表达的能力,二是为了有一个轻松的开始,创造自由的学习氛围。在老师的引导下提高同学们的阅读期待,预热课堂。】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篇14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朗读、背诵课文。默写三首古诗。 3.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第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吗?哪位同学能背一两首呢?谁能背一背李白的诗歌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李白的诗歌《望庐山瀑布》。 (二)学习《望庐山瀑布》 1.解题,介绍作者。 (1)“望”是什么意思? 明确:远看。“庐山”是个山名,在江西省北部,临长江,靠近九江市,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谁去过庐山,或在电影、电视中见过,请一位同学说说他所见过的庐山的景色。 (2)这首诗是谁写的呢? 明确:李白。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这首诗就是他游庐山时,看到庐山瀑布美丽壮观的景象而写下的。 2.朗读诗歌。 读前设问:诗人笔下的庐山是什么样子的?作者先看到了什么?后看到什么?重点看什么? 明确:诗人笔下的庐山,山峰耸立,紫烟缭绕,瀑布飞悬,景色壮丽。从诗中看,作者选看到香炉峰,后看到飞流的瀑布,诗中重点描写瀑布的壮观景象。 3.学生轻读古诗,借助字典自学此诗,初步体会每句诗的意思。 4.学生分组讨论字词的意思,教师巡视。 5.理解诗意,想像画面,体会感情。 (1)“日照香炉生紫烟” ①“香炉”,指庐山的香炉峰。 “烟”,指的不是炊烟,也不是哪儿冒出的烟,而是指云雾。山峰高耸入云,峰上云雾缭绕,下面水气升腾,整座山峰笼罩在烟雾之中。阳光一照,烟雾便呈现出绛紫的色彩,飘飘悠悠,萦绕山际。多美啊! ②在理解基础上指导朗读。 ③读后讨论:“生紫烟”的“生”字若换成“升”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升”仅仅是向上升起的意思,而“生”除了这层意思之外,还有“产生”的意思。它活生生地写出了香炉峰上烟雾慢慢向上升腾,犹如仙幻一般的景象。所以“生”这个字作者用得非常好。 ④谁能用自己的话把这句诗中描绘的美景说一说。 明确:在阳光的照耀下,香炉峰弥漫着紫色的云雾。 (2)“遥看瀑布挂前川”。 ①解释字义,理解句意。 “遥看”:远远看去,这个词与题目哪个字有关系?(与题目中“望”字照应) “川”:指大河。 “挂”:悬挂。 远远望去瀑布像是挂在山前的一条大河。这句诗挂字用得好,因为瀑布在不停地流动着,从动态上看,就像一条巨大的河流,但平时河流都是流淌的,而这一瀑布却由上而下地高悬,所以诗人用“挂”这个字写出瀑布外形的壮观。同时通过“挂”这个字使人体会到瀑布水流又快又急,而且山势陡峭,仅仅通过一个字就写出了瀑布的磅礴气势。 ②指导朗读。 (3)“飞流直下三千尺”。 ①解释字意,理解诗意。 “飞流”:是形容瀑布飞快地流下来,像飞一样。 “直下”:直下来。 “三千”:不是一个确数,形容瀑布很长。 站在山下向上望去,瀑布从陡峭的山上笔直地飞快地流下来,足足有三千多尺长。 ②这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三千”不是一个确定的数,只是夸张地说出瀑布很长,气势很大。 ③指导朗读 (4)学习第四行诗句“疑是银河落九天”。 ①理解词语,体会诗意。 疑:是怀疑。 银河:也称天河,由许许多多恒星构成。晴天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河流,所以叫银河。 九天:古时传说天有九层,这里的“九天”指天的最高一层,也就是天的极高处。 这瀑布真像是银河从极高的天上落下来了。在这句诗里,“落”和“挂”一样用得精巧。好像天上突然发生了变化,无裂了,银河从天上陡然掉到人间。 ②指导朗读。 ③反复朗读全诗,体会感情进而背诵全诗。 (三)理解诗人的写作手法 1.诗人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瀑布的? 明确:先写背景再写实景,先写静态,再写动态,最后写联想 2.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方法。 3.你读了这首诗有何感受? 祖国山水壮美,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四)布置作业 1.辨字组词 2.解释词义 遗: 直下: 3.填空: (1)《望庐山瀑布》是唐代诗人的作品,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五)板书设计 望庐山瀑布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第二首古诗《山行》。 教学步骤 : (一)复习导入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山行》 1.解题,介绍作者。 (1)《山行》这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在山中行走的意思。 (2)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 杜牧:(803~约852年)唐代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其诗继承了盛唐许多优点,溶前贤阔大仆茂的精神,创与之个性相适应的新风格。在晚唐诗歌绮丽的倾向中,显得豪放疏朗、清新俊逸。语言明丽隽永,豪迈爽朗,独具风格。在晚唐的咏史作品中,具有代表性。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试读全诗,理解词语的意思。 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 石径:石头小路。 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é,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白云生处:指飘浮着白云的地方。 坐:因为的意思。 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霜叶:指被秋霜打过的枫叶。 红于:比……还红。 二月花:春天的花。 3.学生根据词义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深秋季节,高山上有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向远处伸展。 在山上飘浮白云的地方,隐隐约约地看得见有住人的房子。 我所以停下车子不走了,是因为我喜爱这夕辉晚照下的枫树林,要好好欣赏一番。 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鲜花还要红艳。 4.深究古诗意思。 (1)《山行》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明确:《山行》描写的是深秋季节的景色,诗中写“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人写的是枫叶红的季节,枫叶红的季节是秋季,所以《山行》描写的是秋季的景色。 (2)诗人笔下的深秋季节的山林景色图,还写了哪些景物?你觉得怎样? 明确;诗人笔下除了写枫林外,还写了寒山、石径、白云,这四样构成了一幅秋色图,给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觉。 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热爱之情。 6.指导朗读。 (三)小结 《山行》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牧写的。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本诗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四)背诵这两首诗 (五)板书设计 山行 远景:寒山、石径、白云,人家 近景:枫林晚,霜叶红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第三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完了两首古诗,谁来给大家背一背。 (二)学习古诗 1.解题、介绍作者 (1)“忆”,回忆,想念。 (2)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著名诗人。九岁就以文才出名,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才十七岁。他多才多艺,还是著名画家,且擅长书法,又通音乐,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 2.朗读诗歌,思考:诗人笔下写了哪些内容? 3.学生轻声读古诗,借助字典自学此诗,初步体会每句诗的意思。 4.学生相互讨论字词的意思,教师点拨。 5.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三)理解诗人的感情 学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 (四)布置作业 默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五)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倍思亲 独 兄弟 少一人 教案点评: 这篇教学设计示例在教学上的侧重点是想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古诗,最后达到熟练背诵的目的。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教师再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和诗句,让学生结合对词语的理解,自己去理解整首诗歌的意思。最后,老师再结合诗歌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写作上的一些特点。针对这种教学思路,同时设计了配合教案的多媒体演示课件,用来辅助老师教学。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篇15古诗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内容,了解诗歌中是怎样通过写景物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的 2体会个手势中的名句所表现的意境,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1诗歌内容,借景抒情的写法 2诗歌中的意境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 四课时安排:四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常识 二教学重点:诗歌基本常识 三教学方法:讲解 四教学过程:1诗歌的历史从人类开始有了劳动就有了诗歌人类最初的劳动号子就是诗歌的雏形,所以诗歌可以成为歌,因为可以配乐而歌 2诗歌划分的阶段是从西晋谢灵运的山水诗开始的 3诗歌的鼎盛时期是唐朝有李白杜甫,被称为诗仙和诗圣 4诗歌分类:诗歌 2诗歌规则:押韵和平仄 押韵规则: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每首诗的偶句的结尾一个字必须押韵即韵母相同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内容,了解诗歌中是怎样通过写景物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的 2体会个手势中的名句所表现的意境,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1诗歌内容,借景抒情的写法 2诗歌中的意境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问:四首诗的体裁是什么:五律 二作者简介:王维,字摩诘,多才多艺,能诗能画,精通音乐,受音乐书法绘画的影响,他的诗歌独具特色。词句秀冶,意境清新,格调高雅,音韵婉转,情景交融的特点。尤其是避世隐居时的诗歌,多以山水田园景色寄托孤寂闲适的情怀,这一类诗歌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感觉敏锐,体物细微。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篷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诗歌散译:我奉命慰问战士轻车奔赴遥远的边关,以典属国的的身份长途跋涉路过居延。犹如蓬草随风万里飘出汉家的要塞,有似回归的大雁飞入北国的蓝天,浩瀚的沙漠上一股狼烟升起又高又直。滔滔的黄河边远望一轮落日大而浑圆。在萧关巧遇巡逻侦查的骑兵,告知我都户仍在遥远的燕然前线。 三诗中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为什么成为名句:一“大”一“直”,一“长”一“圆”虽随意而直白却把雄浑而壮观的景象形象而生动的表现出来。寓意境与明白如画的语句中。 作业:背诵并默写古诗 次北固山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作者简介:洛阳人,玄宗年间进士,《全唐诗》存有其诗十首。 诗意散译:一条弯曲幽深的小路伸向青山边。山前澄清碧水中泛着一只小船。潮水汹涌平漫显得两岸更加宽阔,轻风吹动的水面上荡着一片孤帆。海上朝日刺破残夜吐出霞光万道。江南春早已经进入了寒冷的旧年。写好的书信如何才能寄回到家乡?急切的摆脱这些北飞洛阳的归雁。 名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生”出生,夜晚象是孕育着浑圆的朝阳的母亲,而江南的春天似乎是进入了旧的一年,春天夜晚将尽,黎明即将来到的时刻,时间过的实在是太快了,作者用“生”“入”二字形象的将时间飞逝的感慨表达了出来,这两句诗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作业:背诵并默写古诗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内容,了解诗歌中是怎样通过写景物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的 2体会个手势中的名句所表现的意境,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1诗歌内容,借景抒情的写法 2诗歌中的意境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如古寺,出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 作者简介:玄宗年代进士,一生仕途很不得意,常悠游名胜以自娱, 其诗多为山水田园诗,风格平淡自然,意境幽深,感情曲折。 诗意散译:清晨来到这座古老的寺庙,初升的太阳映照着高耸的树林,竹丛中弯曲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禅房周围的花草更加显得葱郁幽深,山林的美景时的百鸟自由的欢唱,清晨的潭水倒影让人心的空灵,万物声响此刻全都沉寂了,空中偶尔传来钟磬的余音。 写作特色:作者所选取的'意象是非常精到的,整首诗歌是在一种清净无为的恬淡幽深的景色之中诞生的,作者选取了“初日、高林、竹径,花木掩映的禅房,清晨鸟儿的鸣叫,深而清澈的潭水,钟磬的余音”所有的这一切都展示着这样的一种气氛,使人如饮清泉甘露,心如明镜。名句是“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两句诗歌在表现意境方面尤其突出。 作业:背诵并默写古诗 词又称为“诗余”和“长短句”,是配乐填写的诗句,起源于唐末兴盛于宋朝。通常分为上阙和下阙。上下阙的内容是不同的。词的名字是乐曲的调名。词从流派上来分可以分为婉约词和豪放词。 浣溪沙 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上阕主要是写景描绘了三幅图画,有一种愁绪充斥其间。在下阕中笔锋一转,对人生充满了期望和豪情。 作业:背诵并默写古诗 第四课时 一教学目标:学生了解第5首诗歌的含义及意境并能熟练背诵 二教学重点:词义句意及作者常识 三教学方法:诵读和分析体会 四教学过程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诗意散译:折断的铁戟沉埋在沙中还没有被销蚀,磨洗过后,辨认出来是600年前三国时代的遗物。由此想到了当时东风如果不给周郎方便,那么铜雀台里浓艳的春色就会把二乔关锁在其中了。 3诗歌赏析:销,消失。将,拿。铜雀,铜雀台。二乔即大小乔是孙策和周俞的妻子,这里作者用借代的手法用大小乔被曹操锁在铜雀台中代指周俞的失败。杜牧是一个有大志却未能得以实现的诗人,他是借此诗来抒发自己的抑郁不平之气,自己的不得志,使他说当时所有的人都使象周俞那样只是凭运气来得到胜利的,这使一首咏史诗,他是在借古喻今,他的评价不够客观,可以说周俞成了他的撒气筒。 作业:默写背诵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