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孔雀东南飞》两处注释质疑 |
范文 | 《孔雀东南飞》两处注释质疑(精选14篇) 《孔雀东南飞》两处注释质疑 篇1河南省濮阳市中原油田第三高中 刘瑞忍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教材(试验修订本)《孔雀东南飞》中有两处注释欠妥,现整理出来,求证于大方之家。 一、“便言多令才”。“便”注释为“biàn,敏捷”,其读音和释义都值得商榷。《辞源》中,【便2言】(“2”表示属第二音读,即读“pián”)巧于言辞。列举书证为《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的“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同属“pián,㈧善辩”义项的有“便佞”(花言巧语、阿谀奉承。论语季氏:“友便佞,损矣。”注:“便,辩也。谓佞而辩。”)、“便便㈠”(形容善于辞令。论语乡党:“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史记孔子世家作“辩辩”。)等。《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⑥pián。能说会道。所举书证也是《为焦仲卿妻作》“便言多令才。”另外,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为之作注,“便,作辩解,便言及辩言,有口才”。郭锡良先生等编著的《古代汉语(修订本)》中,“便(pián)言:有口才”。由此可知,“便”应理解为“pián,作辩解,善辩”。朱熹的《论语集注》“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便,旁连反。便便,辩也”,也可印证之。况且未见有“敏捷”这一义项。 二、“始尔未为久”,“尔”注释为“助词”。教材上把这句诗翻译为“(婚姻生活)才开头,还不算很久”,令人难以看出“尔”的具体意义和用法。细查工具书,“尔”,作为助词,可以归纳为两种用法。一是用于句末,表语气,或通“耳”,或相当于“而已”,或犹“乎”;一是作词尾,犹“然”。显然此处不属于第一种用法。若是作词缀,需用在形容词或副词后(“甚至本来不是形容词的,也变为形容词的性质。”——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可译为“……的样子”,可见它也不属于第二种用法。郭锡良先生等编著的《古代汉语》把“尔”理解为“指示代词,这样”,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也注为“尔,如此,指上面所说的恩爱生活”。我认为这一解释是非常恰切的,整句可以翻译为“开始过这样的夫妻生活还不久”。这样理解紧承上面的“共事二三年”(共同生活不过两三年),文意连贯,更为合理。 《孔雀东南飞》两处注释质疑 篇2[教学目标] 1、把握这首诗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通过人物对话分析理解男女主人公的真挚感情。 2、从诗歌的写作时代和作品反映的时代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内容,理解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 3、熟悉汉乐府的文学常识与《孔雀东南飞》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背诵默写诗歌中的名句。 4、掌握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几个文言实词 [教学重点] 1、疏通文义,把握故事发展过程,分析人物感情; 2、掌握文中的“偏义复词”和“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 3、识记有关文学常识,背诵有关名句。 [教学难点] 学习本诗的铺陈、比、兴手法。 [媒体设计] 运用多媒体将故事重现。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语 由该课文的教学目标和学习重点导人新课。 二、简介有关文学常识 1、乐府和乐府诗:概念略。举例:《上邪》《战城南》 2、汉代乐府与南北朝乐府 3、“乐府双璧”: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和北朝乐府《木兰辞》 4、《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选自南朝徐陵所编《玉台新咏》。 三、结合小序简介本文故事情节 开头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成诗的经过。故事发生在汉代末年的建安年间,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 四、导读全诗,把握情节和人物 课文较长,重点引读,理清情节线索,鉴赏人物对话。 故事梗概: 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可婆婆焦母因种种原因对兰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求情无效,夫妻只得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 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谴丞为媒。兰芝因与仲卿有约,断然拒绝。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仲卿闻变赶来,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兰芝出嫁的喜庆之日,刘焦二人双双命赴黄泉,成千古绝唱。 故事结尾与其它中国民间文学几成千篇一律,充满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两人合葬,林中化鸟。(其它如《梁祝》中的“化蝶”、牛郎织女的“七夕相会”) 五、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注解通读一遍 解决下列问题: 1、基本解决翻译问题; 2、理清故事脉络和矛盾冲突的变化和激化; 3、注意人物对话的特点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六、教学后记 第 二 课 时 一、结合课后练习一理清故事结构 开头两句:托物起兴,引出故事。 第一部分:兰芝被遣(2~5自然段)——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夫妻誓别(6~12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第三部分:兰芝抗婚(13~21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第四部分:双双殉情(22~31自然段)——故事的高潮 第五部分:告诫后人(32自然段)——故事的尾声 本诗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二、人物形象和对话 本文成功地塑造了刘兰芝、焦仲卿的艺术形象,除了他们的悲剧行为外,对话在表现典型性格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刘兰芝:坚强、持重,不为威逼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 “十三能……十六诵诗书”——知书达礼 “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不卑不亢 “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外柔内刚 2、焦仲卿:忠于爱情,忍辱负重,但胆小怕事。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坚贞不逾 “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叛逆精神 3、焦母: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言人,是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典型;她既极端的蛮横无理,又一味的独断专行。对焦刘的婚姻强行拆散,对儿子软硬兼施。(对话鉴赏略) 4、刘兄: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帮凶。此人性行暴戾,趋炎附势,尖酸刻薄,冷酷无情。(对话鉴赏略) 三、文章的表现手法 1、人物对话的个性化;(见二) 2、铺陈排比的手法; 3、起兴和尾声 四、本文出现的“偏义复词” 便可白公姥:意义偏“姥” 昼夜勤作息:意义偏“作” 我有亲父母:意义偏“母” 逼迫兼兄弟:意义偏“兄” 五、本文出现的古今异义词 共事二三年:共同生活(一起工作) 可怜体无比:可爱(值得同情) 汝岂得自由:自作主张(没有约束) 本自无教训:教养(失败的经验) 处分适兄意:处理(处罚) 便可作婚姻:结为亲家(结为夫妻) 叶叶相交通:交接(与运输有关的) 六、归纳“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 参见有关资料与练习。 七、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精彩语段; 2、课后练习二三题; 3、《知识与能力训练》 《孔雀东南飞》两处注释质疑 篇3雨从铅灰色的空中散落人间。 我望着天,望着雨,望着雨中的一切,感受风,感受雨,感受雨中的心情…… 听着窗外时紧时疏的雨声,便满心都会贮起了诗情词意,往常的世俗喧嚣一时消失,天地间只剩下了被雨声一统的宁静,被雨声勾动的寂寥。 黯淡的灯光映射着密密的雨脚,隔着玻璃窗,冰冷冰冷的,一片迷雾,能看清的景物很少,我的思绪却似乎飘的很远…… 风不大,轻轻的一阵,却又立即转换成淅淅沥沥的雨声,转换成溪中细密的涟漪,转换成遥远的浮想…… 静谧的意境。 凄凉、孤寂的感觉。 江南多雨,也多爱情,尤其是那些悱恻缠绵的爱情故事,含蓄、静谧地在江南的烟雨中,飘散着遥远的古香和淡淡的幽怨。 雨和爱情也许本就是融为一体的吧…… 雨天。伤感。 悲凉的心情化作雨水,滴落在眼中,与泪混为一体。 雨中浮想,思绪飞向遥远的古代……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 ——《孔雀东南飞》 “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焦仲卿与刘兰芝一对情谊深重的小夫妻,却因为婆婆的骄横而落的一个“举身赴清池”。另一个是“自挂东南枝”。 刘兰芝“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焦仲卿闻此事,“心知长别离。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两人皆徇情而死。 呜呼,怎不让人在千年以后仍然扼腕叹息。 常说最悲惨的爱情莫过于有情人不能成眷属,却不知已成眷属的有情人被活活拆散才是最让人伤心,惋惜的。因为,他们之间已经不仅仅有爱情,而且已经有了亲情,他们已经是不可分开的亲人了。亲人之间的生离死别自然是最让人断肠,最让人痛心的。 东南庭树下,刘兰芝,那个美丽聪慧的女子,含泪回首。你依然放不下谁吗?是那临别与你殷殷重寄意的仲卿吗? 兰芝,你遥遥地望向红尘深处那一座座富贵苍凉的朱门庭院,想你的仲卿将如何为你而伤心哭泣,想他将如何携一身风尘来追随你——那是你最奢华的梦啊: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兰芝的誓言尤在耳边回响,芳人已不知踪迹…… 窗外依旧是烟雨蒙蒙的一片。 细雨纷飞,飘然而莅临人间…… 天也在为那段凄美的爱情而哭泣……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陆游《钗头凤》 思绪继续在雨中飘浮。 我恍惚看见“美人终作土”的宋词女子,从八百年不堪的幽梦中缓缓走来,向我倾诉着她的痴情和万般怨哀。 陆游初娶表妹唐婉,伉俪相得,琴瑟甚和。然而不如陆母之意,以至听信谗言,强迫夫妻离异。后陆游另娶,唐氏也改嫁赵士程。 几年后的一个春日,陆游心怀郁闷踽踽独行,至城南禹迹祠附近的沈园,恰遇唐婉与其后夫亦来游览。唐遣人送酒肴致意,陆游满怀伤感,借酒消愁愁更愁,挥毫在园壁上题下这首《钗头凤》。唐婉见后曾和词一首,不久便抑郁而死。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妆欢。瞒、瞒、瞒! ——唐婉《钗头凤》 如果说孔雀东南飞的故事离我太远,那么沈园就近在咫尺,可不知何故,几次经过,却从未徜徉其中,只知道其中有: 亭台轩榭,池塘荷花…… 还有那一堵墙,那一堵写着钗头凤的断墙残垣…… 雨寂寂的落着,在水中荡起点点涟漪。 也许是怕失望,惟恐心底的那一份期待无法从沈园中找到。 也许是怕惊扰,那年轻的诗人,正在沈园蒙蒙的细雨中,无声的凝望着他爱着的女子,却无缘再执子之手,泪如雨下。 也许…… 我已无语。 惟能抄录一词。 欲叩苍冥,却怕是,非聋即哑。 苔壁畔,春波无恙,柳绵犹挂。 人海未曾成隔绝,人心毕竟多牵惹。 笑鲛绡蘸泪写悲欢,恁挥洒。 情欲问,愁无暇。 情欲赎,愁无价。 只诗魂激荡,一千年者。 字也何堪消蚀矣,魂应不吝归来罢。 看山盟重拾凤钗头,惊鸿下。 ——沙子石子《满江红·绍兴沈园见唐陆题钗头凤》 雨依旧在下。 零乱的文,零乱的心,零乱的发, 都源于窗外的风和雨…… 后记: 三月多雨,春意多情,两者皆在心,无以遣泄,唯写此文以寄。 钗头凤———陆游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悒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钗头凤—唐婉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陆游二十岁(绍兴十四)与唐婉结合,不料唐婉的才华横溢与陆游的亲密感情,引起了陆母的不满(女子无才便是德),在封建礼教的压制下,虽种种哀告,终归走到了“执手相看泪眼”的地步,孰料,缘深情浅的这一对恋人竟在绍兴二十年,与城南禹迹寺的沈园意外邂逅,陆游“怅然久之”,于沈园内壁上题一首《钗头凤》,沧然而别。唐婉读此词后,和其词,不久即郁闷愁怨而死。此后,陆游北上抗金,又转川蜀任职,几十年的风雨生涯,依然无法排遣诗人心中的眷恋,在他六十七岁的时候,重游沈园,看到当年题《钗头凤》的半面破壁,事隔四十年字迹虽然已经模糊,他还是泪落沾襟,写一首诗以记此事,诗中小序曰:“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四十年前尝题小阕壁间,偶复一到,而园主已三易其主,读之怅然”,在诗中哀悼唐婉:“泉路凭谁说断肠?断云幽梦事茫茫。”后陆游七十五岁,住在沈园的附近,“每入城,必登寺眺望,不能胜情”,写下绝句《沈园》:“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自行作稽土上,尤吊遗踪一泫然”,就在陆游去世的前一年,他还在写诗怀念:“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这是一种深挚无告,令人窒息的爱情,令我垂泪,而垂泪之余,竟有些嫉妒唐婉了,毕竟,能在死后六十年里仍然不断被人真心悼念,真是一种幸福了!! 我无法按捺自己和词的欲望,尽管我知道我的文采远远无法望陆翁之项背,可我还是想小心谨慎的说出我对这一段爱情的凭吊。 《孔雀东南飞》两处注释质疑 篇4一、 教材分析 《孔雀东南飞》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必修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第三课。这个单元学习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这一时期产生了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典范的伟大作品。《孔雀东南飞》是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是本单元的重点篇目。 古典诗歌的鉴赏训练对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概念。尽管学生在前面几课中尝试了诗歌的鉴赏,但鉴赏仍然是初步的,尚未把握鉴赏的技巧,形成基本能力,更不用说对作品进行审美鉴赏。因此教学本课,仍然是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理解性阅读、研究性阅读和欣赏性阅读,培养学生鉴赏古诗文技巧,逐步把握鉴赏规律,最终形成鉴赏能力。 整篇课文我计划用三课时讲完,我所说的这节课是教学过程中的第三课时。根据大纲以及单元学习要求,结合课程进度以及学生实际情况,我确立本课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如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部分重点词语以及铺陈排比等修辞手法的用法,把握女主人公刘兰芝的形象特征以及性格特点。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和结合语境欣赏诗歌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 德育目标: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封建家长制及封建礼教摧残男女青年幸福生活的罪恶,培养学生珍爱生活,敢于和一切腐朽势力作斗争的情操。 教学重点: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提高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刘兰芝和焦仲卿爱情悲剧的根源与意义。 二、 教法分析 《孔雀东南飞》是古乐府民歌,语言接近口语,而且注释较详,学生易读懂词句。因此,教学本文可从语境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思想。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问题的能力,根据诗歌需要反复诵读的特点,这节课我主要使用的教学方法有朗读品味法和讨论点拨法。 为使课堂教学更加直观生动,我将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三、 学法分析 学生在学习诗歌和文言文时,大多是等着老师来分析,自己做笔记,缺乏主动性,在学习这首诗时,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诗歌鉴赏中来,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在学生的学习中,应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学生的主要学法有:朗读法、讨论法、质疑法等。 四、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屠洪纲的歌曲《孔雀东南飞》,由元好问的名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引出大雁殉情的故事,从而引出新课。 2、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在于回顾上节课内容,提高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3、由悲剧性的故事情节而过渡到对人物形象的赏析。 由于课文篇幅较长,所以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按照情节的发展选择有代表性的段落来进行鉴赏。这一部分由学生小组讨论完成,教师补充总结,并且对重点词语以及修辞手法等作补充讲解。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的分析鉴赏能力。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4、由刘兰芝的人物形象过渡到对悲剧原因的分析。 提问问题:刘兰芝可以说具备了中国女子身上的所有优点,可是为什么最终只能选择“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呢?是谁造成了刘兰芝的悲剧? 引导学生从悲剧的直接制造者焦母和刘兄身上探究悲剧的深层原因,学生讨论发言之后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认识悲剧的根源。教师补充介绍著名诗人陆游和唐琬的爱情悲剧,以加深学生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认识。 设计次环节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独立回答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5、拓展延伸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刘兰芝的自尊自立和反抗就显得尤为可贵,请同学们回忆所知道的像刘兰芝这样的女子。如《氓》中的女主人公,《梁祝》中的祝英台等。 6、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刘兰芝这个美丽而又坚强的女子,探讨了兰芝的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几千年来,封建礼教、家长专制等传统文化的冷漠与残酷,使无数美丽的爱情成为“牛郎织女”,化作“双飞蝴蝶”,飞出“东南孔雀”,铸就“血泪沈园”!但以刘兰芝为代表的这些女子之所以能在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中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正是由于她们的身上有一种坚强和敢于反抗的精神,她们代表了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对自由、对爱情的向往,人们希望世界上更多的是天长地久,是有情人终成眷属,希望孔雀东南飞的悲剧不再上演,所以,在故事的结尾,人们让这对不幸的夫妻魂化为鸟,实现相依相守的愿望。 7、作业设计 以《兰芝,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篇周记。 意在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板书设计。 《孔雀东南飞》两处注释质疑 篇5想来自己很久没有写实录了,所以不好意思下,提起笔来写下这个标题,《孔雀东南飞》第一课时。 大家都知道,这课很长,又是自读课文,怎么上确实很麻烦,虽然论坛上已经有了相关的实录和讨论,但要怎么上好,我一直很茫然。包括到今天上课,我还很犹豫,不知道要从什么地方下手。只是心中有个初步打算,第一课时要学生诵读,在诵读中,初步感知课文,为明天上课深入分析打下基础。所以上课的时候,我并没有教案,还不清楚应该如何引导学生读。 教学过程: 师生问候。 师:请大家都把书关上,我想请大家齐背《诗经》三首。 生背诵课文,背得比较好。 师:背得比较整齐,很不错! 下面请大家把书翻到《孔雀东南飞》这课,今天我们来学习这首诗。 (生打开课本。) 师:首先请大家看到课文注解1。大家要记住一些文学常识,一是《孔雀东南飞》选自哪里?(徐陵的《玉台新咏》)二是《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最早的一篇长篇叙事诗,与初中时学过的《木兰辞》合称“乐府双璧”。 (生在书本上划记。) 我突然灵机一动,这首诗如此长,就非得让学生把所有的文字都读完吗?我难道不可以让学生自由地读其中几段吗?学生想读哪里就读哪里,然后再问问他们读后的感想,不是也很好吗?我马上清楚了这节课应该怎样进行了。于是我说—— 师:这首诗很长,我也不要求大家一口气就把它读完,我想请大家随手翻翻,翻到哪页就读哪页,看到哪段就从哪段开始读起,读那么四到五段,或者你觉得自己愿意再多读几段,也行,好吗? (生表示同意,于是开始让学生读。) 学生读了有六七分钟,读书的声音仍然没有减小,看来学生还挺喜欢读这首诗的。我示意学生停下来。 师:好的,刚才大家都随意读了课文,我想问几位同学你读了哪些段落,高中二年级语文教案《《孔雀东南飞》第一课时》。我先请张建荣同学来说说。 张建荣:我读的是要求背诵那部分,就是“鸡鸣外欲曙”开始,一直读到了12页第二段。 师:那我想问问你,读完之后,你大概知道这几段文字写了哪些内容吗? 张建荣:大概是说女子被府吏母亲趋赶回家,女子与府吏相互发誓言,永不相违。女子回家后,她的兄长又逼迫她再嫁。 师:概括的不错,基本上看懂了原文。好,请坐。 师:我请另一位同学说说自己读了哪里。好的,贺智刚。 贺智刚:我和他读的地方一样,不过我没读那么多,我只读到了第11页最下面。 学生读的地方一样,我当然不能问相同的问题,于是我说—— 师:哦。读的地方一样。那好,我还是要问你,但问题不同。我想请你说说,你读了这几段后有什么感想呢? 贺智刚:我的感想是古代的女子不能把握自己的婚姻,被谴回家,还要被逼再嫁。 师:是的,古代女子很不幸,我们曾学过类似的诗篇,感叹女子不能自主自己婚姻的,是—— 有学生在下面答:《卫风·氓》 师:是的.,我们看到这里,就会想起《卫风·氓》里面的那位女子。 师:我再请一位同学说说自己读了哪些段落。唐超群。 唐超群:我也是读了那几段,和他们一样。 有学生笑了。我也笑。 师:读的也一样。大家的心理挺相似的嘛。 生笑。 我没有料到第三个同学也读了相同的段落,但我还是不着急,我很快又找了一个问题,对读了相同地方的学生我不想问相同的问题,那太没有新意了,也不能全面检查学生读书是否仔细,于是我问道—— 师:我还是想问你,但与问前两位同学的又不一样。 学生都面带微笑,可能感受到了我的问题的层出不穷,都有了兴趣。 师:我刚才留意到了前两位同学的回答,都提到了“女子”“府吏”,但没有说他们的姓名,你能告诉我“女子”“府吏”的姓名吗? 问题一出,这个学生被难住了,从她脸上为难的表情就可以知道。 此时有不少同学已经找到答案了,在旁边提示她。 我看到这情况,就示意她坐下。 师:看来没有通读全文,还不清楚诗歌中男女主人公的姓名。刚才已经有很多同学找到了答案。在课文的序里面有答案。男主人公叫—— 生答:焦仲卿。 师:女主人公叫—— 生:刘兰芝。 师:序里面有女主人公的名吗? 生:没有,只有姓,姓刘。 师:那大家从哪知道的? 生:第11页有“兰芝惭阿母”。 师:是的,大家找得很对!很好!所以这首诗歌讲的就是焦仲卿与刘兰芝的故事。 课上到这里,我以为已告一段落,学生已经初步从诗歌中获得了一些知识,但我还想检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于是我问—— 师:有没有把全文都读过了的同学? 有学生回答说“有”。于是我请回答的一位同学站起来复述文章的主要情节,学生基本上复述出来了,只是语言有点罗嗦。 《孔雀东南飞》两处注释质疑 篇6一、新课导入 上课前,先播放歌曲《孔雀东南飞》MTV: 一个人不妨多有几许惆怅 只要不再有这出悲剧 一个人不妨多有几回犹豫 只要不再有这出悲剧 莫让那悲剧又重演 那悲剧又重演 眼前温柔的灵魂 岂不是梦中的倩影 为什么无可奈何 只当她是窗外一朵浪漫的云 几千年来的故事 竟不曾唤醒犹豫的你 为什么无可奈何 孔雀东南飞 五里一徘徊 刚才播放的是包美圣的歌曲《孔雀东南飞》,曲调缠绵悱恻,令我们为之伤感。那么,这对恩爱夫妻——焦仲卿、刘兰芝——缘何分手呢? 问题一提出,学生马上来了激情,议论纷纷。 (好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接下来,在营造良好气氛的基础上,学生的情感较为投入,理解也较为深刻,思想在不时的碰撞中有智慧的火花出现,为这个课走向成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基础落实 1、通假字。 2、文言实词。 3、词类活用。 4、古今异义。 5、文言句式。 三、研究探讨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新时期的教学模式,要求既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发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批判意识。) 1、人物分析:(主要由学生讨论完成,教师不作具体分析) 人物形象之一——刘兰芝: 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貌 温柔、贤淑、勤劳 自尊、自信、自重、有礼、有节、有度、有情、有义、有心 忠贞而有反抗精神 人物形象之二——焦仲卿: 温情、软弱 愚孝 忠贞 人物形象之三——焦母: 专横跋扈 2、刘兰芝才、德、貌“三全齐美”,焦母出于什么心理而一意地要休掉这个难得的媳妇?(以下是学生讨论的结果) 无子说(俗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更年期说 恋子说(焦母与仲卿相依为命,兰芝的到来,使氏母子的感情依恋大不如前) 妒忌说(兰芝太优秀了,做婆婆的与之相比,大为逊色) 讨厌说(兰芝是焦父在世时作主娶进门的,焦母一直不喜欢) 煎熬说(有道是“堂上交椅轮流坐,十年媳妇熬成婆”,但兰芝却不服焦母“管教”) 隔阂说(焦母在家很孤单,而兰芝不理解,只知劳作,婆媳间缺少沟通) 无行说(在焦母眼里,女子无才便是德) 第三者说(县令与太守公子均看上了兰芝,故对焦母施加压力) 另娶说(焦母喜欢东家贤女罗敷,并与之达成某种默契,故需休掉兰芝) 能干说(焦母担心儿子过于软弱,家里的大权会落到能干的兰芝手里) 门第说(焦母为仲卿前程计,想休掉无背景的兰芝,娶个门第高的小姐) 美色说(焦母担心儿子沉溺于兰芝的美色,胸无大志,耽误了仕途) 3、如何理解刘、焦之死? 刘、焦之死在当时有必然性。因为他们面临的抉择只有两种可能:或向焦母、刘兄屈服,违背自己的爱情誓约;或者以一死来维护两人的爱情誓约。刘、焦不可能随心所欲地选择第三个可能。因为他们所处的社会条件并不是他们自己选定的,而是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刘、焦之死,固然有外来的压力,但也有其内存的原因。这原因就是他们自身的思想也不能摆脱当时占统治地们的封建意识形态。 《礼记·本命》中记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由是观之,焦母迫害兰芝用的是第一条。 《礼记》中还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焦母压制焦仲卿用的就是孝顺这一条。刘兰芝回娘家后,也遭到家长的威压。 可以说,焦仲卿彻头彻尾就没有反抗过,而刘兰芝虽说有反抗,但不是太明显。 两人最终的双双殉情只能说是可爱的、可贵的,但不明智,其精神可嘉,做法不足取。 4、两家的合葬有没有现实可能? 有可能:从焦家 没有可能: 四、拓展延伸 1、假如刘兰芝不沿着课文叙述的路子走,还有他法吗? 2、和焦刘爱情悲剧极为相似的陆(游)唐(琬)却没有走上自杀徇情的道路,这是为什么? 五、总结收束 这首首叙事长诗震撼我们心灵的,是一个简单、普通但也更伟大、更普遍的东西,即对人的生命的伟大关怀,小序中的“时人伤之”的话便体现了作者记叙这件悲剧故事的原初动机。这种对人的生命的伟大关怀恰恰是对于文学艺术最为重要的东西。 为了强化《孔雀东南飞》中焦刘悲剧的震撼力,也使这一课文留给学生更深刻的印象,在结束全文前播放了另外一首流行歌曲——屠洪江的《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 飞到天涯去不回 千般恋爱万种柔情相思成灰 心碎的时候 秋声格外让人悲 天若不尽人意 我愿生死相随 大江上下残照斜阳万物低垂 情深的时候 哪种离别不伤悲 这次痴心赴水何时何地相会 我愿有情人共饮一江水 红尘外柔情内有没有断肠的泪 但求真心以对今生何惧何悔 这首荡气回肠、感人肺腑的歌曲,满含激愤,深深地震撼了学生的心灵,使他们久久地沉浸在这千古悲音中,难以释怀。 六、作业交流 全文结束之后,布置学生选取文中最感兴趣或最有心得的一点,写一篇研究性小论文。 【教后】 1、本课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先深入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再设计出若干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放手让学生讨论,教师只作适时的点拨,真正体现了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2、真正体现了新教法的“四性”:开放性、群体性、合作性、交互性。 3、课文分四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新课导入、基础落实一课时,研究探讨一课时,拓展延伸一课时,总结收束、作业交流一课时。 《孔雀东南飞》两处注释质疑 篇7一、学习要点 1、简介《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又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篇杰出的长篇五言叙事诗,也是古乐府民歌代表作之一。最早见于南朝徐陵编的《玉台新咏》。全诗通过对焦仲卿、刘兰芝这对青年夫妇在追求和谐的家庭生活和爱情生活中所作的种种努力以及最终双双殉情的描写,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封建家长制度的黑暗面,热情地歌颂了主人公对真挚爱情和美满生活的追求以及在此过程表现出的反抗精神。 2、关于《乐府》 所谓“乐府”原是汉朝皇帝的音乐机关的名称,主要是采集民间歌辞以供朝廷制作礼乐之用。后来这些采集来的歌辞也叫“乐府诗”或“乐府”,成为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孔雀东南飞》和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壁”。 二.能力训练 1.下列红色字的注音或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 A、踯躅(zhí zhú,缓慢不进) 日冥冥(míng,生命终结) 否泰(pǐ,坏运气) B、婀娜(ē nuó) 赍钱(lài,赠送) 娇逸(yì,文雅) C、伶俜(pīng,孤单的样子) 磐石(pán,磐石,厚而大的石头) 流纨素(wán,绸子) D、愆违(qiān,过错) 令才(lìng,美好) 明月珰(dāng,耳坠) 2.解释句中红色的字 A、儿已薄禄相( ) B、枝枝相覆盖( ) C、誓不相从许( ) D、好自相扶将( ) E、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 3、下列各句中不含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 A、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B、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C、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 D、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 4.下列各句中红色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可怜体无比 B、交语速装束 C、叶叶相交通 D、汝岂得自由 E、共事二三年 F、进退无颜仪 G、既欲结大义 H、寡妇起彷徨 5、解释下列红色的词语 A、三日断五匹( ) B、妄不堪驱使( ) C、堂上启阿母( ) D、何意致不厚( ) E、何及太区区( ) F、卿但暂还家( ) G、以此下心意( ) H、足下蹑丝履( ) I、事事四五通( ) J、却与小姑别( ) K、君既若见录( ) L、逆以煎我怀( ) M、不图子自归( ) N、始适还家门( ) 6.下列红色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奄奄黄昏后,寂寂入定初(暗沉沉的样子) B、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愤恨到极点) C、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繁盛的样子) D、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依依不舍的样子) E、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沉甸甸的样子) F、媒人下床去,诺诺复尔尔(如此如此) 7.下列对有关表时间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岁食贫(多年) B、往昔初阳岁(冬至以后,立春以前) C、鸡鸣外欲曙(相当于四更,午夜l一3点) D、初七及下九(每月的十九号) E、寻遣丞请还(寻找) F、登即相许和(立刻就) G、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相当于21-23点夜深人静时) 三.背诵下面的汉乐府诗。 上 邪 汉乐府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古 歌 汉乐府 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令我白头。胡地多飙风,树木何修修。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附参考答案 1.B(赍,jī) 2.A命相; B互相; C你; D她; E帮助。 3.C(A作息; B公姥; D牛马) 4.F(A可爱; B准备; C交错在一起; D自作主张; E在一起过日子;G婚姻;H不安定) 5.A截下来; B不能胜任; C告诉; D料到; E愚拙; F只是; G使……下,委屈; H穿; I遍; J退出来; K我; L逆想; M料想; N出嫁。 6.E(甸甸,车声) 7.E(寻,不久) 作文题: 在生活中,关于牛的传说和牛的精神的说法很多。有人说,牛是世界上最蠢的动物;有人说,牛是世界上最勤劳的动物;有人说,牛是世界上最有感情的动物。不论怎样说,牛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请以“牛”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说说你的印象与看法。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牛 说 卜迪扬 来到这世间也有很长时间了,今天就说点自己的心里话吧! 在众多动物中,我算是相当不错了,几乎给所有人都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在动物中也是如此。无论何时,我都不是大家的领袖,大多数时候,我也是默默无闻,但大家都觉得我很不错。对此我很欣慰,也很满足了。 其实,我算是动物中最谨慎的一个了,无论办什么事,我都要反复思量后才做。我明白,有时办事无意中伤了别的动物,也许现在没什么,但以后就不好说了。在动物中,我和谁的关系都特好,但要说谁是我最好的朋友,我还真说不上来。大家都是朋友,好像又都不是,所以大家在一起时,和谁我都很开心;但大家不在一起,我也不会主动去找谁,我更愿意自己独自呆着,看看小溪的水,闻闻青草的香。 大家都说我勤劳努力,老实肯干。我话确实很少,那是因为我明白少说多干才能和方方面面都处得很好,说得多了难免会祸从口出。因此,很少有别的动物知道我到底想的是什么,其时也没必要让它们知道。不过说起努力、勤劳,我一直都心里有愧,我真的很少使出全力干活,大多数时间,我只使六七成的力,能到八成就不错。我很清楚自己的能力,我使出全力,会让大家都感到震惊,但我不希望这样,也不可能这样做。一是我更喜欢这种安逸的生活;二是我明白,做得太好了,把自己放在一个耀眼的位置是很令人羡慕的;但这样张扬,终归会招来别的动物,甚至人的不满,惹出祸来。大家各个都是神通广大,谁也不服谁,难说究竟会怎样,所以还是这样静静的比较好。不过到了最关键的时候,我会拼的,这时即使是狮虎,也不一定能胜过我,要不怎么会有“牛气冲天”这词呢?不过这种时刻总是一闪而过,大家一惊,还没反应过来时,就已经过去了,然后,一切就又和原来一样了。 有件事我一直就没有说过。十二生肖排座次的那天,我压根儿就没想得那第一,我只不过是习惯了办什么事都早点出发,赶早不赶晚。老鼠跳到我背上,我哪能不知道?它那点心思,我早就琢磨透了。它愿意当第一,那就当呗!我就知道,当第一不会有什么好结果,怎么样,老鼠今天就落得这般下场,人人喊打。没办法,当初要是我当了第一,现在大家还不一定找点什么东西骂我呢!老鼠其实挺聪明,就是办事不留心。这回不就是?只顾争强,早上也不叫猫起来,得了第一又怎样?人人骂,还把猫得罪了。 我知道,我的处世方法、原则一点也不好,也不希望有人学我。但我也知道,对我来说,只有这样,才能长久地立于世间,我也才能有这样好的口碑,你说是不是? [评语] 作者用平实的语言娓娓道出了“我”的性格与处世方略。作为“牛”“我”有自己的优点,勤劳、老实、谨慎;但这又算不上什么优点“生活的环境”迫使“我”不得不如此。像“我”这样的“中间人物”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并有很好的口碑。 《孔雀东南飞》两处注释质疑 篇8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练习一理清故事结构 (2)人物形象分析 教学重点: 故事情节的直观化(课本剧) 教学难点: 人物形象的分析及对话在表现人物性格方面的作用。 教学形式: 课本剧 教学过程: [引入]首先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今天莅临课堂指导教学的领导和老师们。上一节课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课文中涉及到的重点字、词进行了梳理,对整篇叙事诗的情节有了大致的了解,对主要人物刘兰芝、焦仲卿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在上节课后安排了一个内容: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这篇叙事诗。通过几天的准备,看同学们是否把握了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呢?下面就请大家随同学们的表演,一起重温那段揪心的人间爱情悲剧吧。 演出人物表: 焦仲卿肖雪焦母吴倩 刘兰芝何林君刘母吴叔娥 刘兄李婷婷媒婆赵纯 配音易玲玲等音响刘彪 画外音欧阳兰珠 师:看完演出,请同学们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1、本课本剧同学们演了几幕?请按演出情节拟出小标题? 2、这些情节是按什么顺序进行叙述的?线索又是什么呢? 3、试着对剧中的人物进行评价。 明确上面三个问题(在课件上展示) 4、学生采访。(对本节课的得失进行评价) 5、参演学生谈演出体会。 6、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安排下次课的内容。 再次用热烈的掌声感谢莅临课堂指导的领导和老师们。结束。 《孔雀东南飞》两处注释质疑 篇9教学目的 一、学习叙事诗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思想。 二、了解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 三、了解偏义复词、古今字的特点,掌握“相”、“迎”在不同语境里的用法。 教学设想 一、本文语言接近口语,而且注释较详,学生易读懂词句。同时全诗篇幅较长,不宜在课堂内串讲。因此,教学本文可从语境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思想;以“预习提示”为突破口,组织课堂教学。 二、本文故事情节在民间广为流传,被改编成戏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影响深广。在教学本文时,有条件的学校可利用电教手段,或阅读有关资料,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时数 2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重点 初步读懂全诗,理清脉络,掌握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布置课前预习。 1.利用工具书和注释,扫除诗中文字障碍。 2.读“单元知识和训练”中“语言和语境”部分。明确: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语句的含义。 ②对上下文内容要形成整体认识。 ③结合与作品相关的时代背景作深入理解。 二、引导学生读“预习提示”。 1 补充介绍: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构。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之用。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玉台新咏》由南朝陈朝徐陵编选,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 2.学生默读“预习提示”,思考问题。 ①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诗歌的发展,《孔雀东南飞》与《诗经》、《涉江》有什么不同?(《诗经》、《涉江》是抒情诗,《孔雀东南飞》是叙事诗。) ②本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见“预习提示”)作者怎样来表达主题思想的?(通过塑造焦仲卿、刘兰芝的人物形象)作品主要从哪些方面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曲折的故事情节,个性化的人物对话。) 叙事诗和抒情诗的主要区别在于:抒情诗,作者直接借景(或物)抒情。叙事诗借助于故事情节塑造的人物形象,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诗歌的主题思想。让我们循着叙事诗这条表达主题的线索,来读这一首长篇叙事诗。古诗也常常寓抒情于叙事。 三、释词。学生在阅读本诗时,对以下三类词理解容易产生歧义。教师需要加以点拨、归纳,使学生能举一反三。 1.古今异义。 学生完成“思考和练习”题四,教师点拨。 明确:这类词古义和今义大相径庭。如果把古义和今义混淆起来,就会产生歧义。 2.一词多义。 ①学生借助工具书完成“思考和练习”题五。 ②教师点拨、归纳。 ③指导学生除“思考和练习”题五外,再从课文中找出带有“相”字的句子,然后给予注音、释义、归类。 这一类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读音、词义各不相同。我们可从分析语言环境入手,确定词义和读音。 3.偏义复词。 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一个单词使用,实际上只取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另一个词只作陪衬。 举例。 四、理解全诗的故事情节,进而掌握结构。 1.依照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将全诗分成5部分,并给各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标题能概括内容即可,不必强求一律。 2.在分析情节发展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全诗内容。 要求:抓住主要情节进行复述,避免拖沓。 3.概括内容,要求用最简短的话来介绍情节。 明确:诗歌前面的“序”是全诗内容最概括、最简洁的介绍。(教师结合“序”进行讲解) 五、以设疑、析疑、释疑的方式,分析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汉乐府常用的表现手法:赋、比、兴。 1.本诗开头两句(第1段)游离开情节之外,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明确:不能删。这是民歌习用的起兴手法。它为全诗制造一种徘徊顾恋的情调,又有提摄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2.①第2段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是否太烦琐?它与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明确:不烦琐。这是一种铺陈手法,称为“赋”。 这里写得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强调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为下文兰芝被逐作铺垫,以激起读者的同情。 ②要求学生从诗中再找出使用铺陈手法的文字。 明确:第13段是第2段内容的重复,都是强调兰芝从小聪明,很有教养,但转换了叙述的角度,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 第9段写兰芝临别“严妆”又用了一段铺陈,意在表现兰芝被逐离开焦家前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的性格。既突出了“精妙世无双”,又为下文太守的儿子求婚作了有力的铺垫。 ③第2段从时间上(13岁—17岁)作了纵的铺陈,第9段则从妆束、服饰、姿态上作横的铺陈。无论那一种铺陈,都对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起了积极的作用。 同学们初中时学过的乐府诗《陌上桑》,在描写秦罗敷的美貌时,也是用了横的铺陈。 3.诗中两次把焦仲卿比作磐石,把刘兰芝比作蒲苇,是否显得累赘?这和情节的发展有何关系? 明确:这个比喻第一次出自刘兰芝之口,表示刘兰芝对爱情坚贞不渝,永不变心。第二次是焦仲卿说的,他用这个比喻来责问刘兰芝为什么改变初衷。表明人物之间产生了误会,出现了分歧。这两次比喻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是一致的,并能推波助澜,使情节曲折起伏,生动感人。 小结:赋、比、兴是乐府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它对推动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起了积极的作用。所以我们在学习乐府诗时应予以重视。 六、布置作业 : 1.分析“自”字在不同语言环境里的读音和词义。 2.给家里人讲述故事《孔雀东南飞》。 第二教时 教学重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叙事诗表现主题的方法和作品的思想内涵。 教学过程 一、结合语境,理解“黄泉共为友”。 1.联系上下文,理解“黄泉共为友”的含义。 明确:在揭示了婆媳之间的矛盾后,焦仲卿明确地表示要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以此来向焦母求情。说明仲卿对爱情的珍惜和忠贞。 2.联系全文,理解“黄泉共为友”。 明确:①向焦母求情时,仲卿表示与兰芝永不分离的决心:“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②在焦母的压力下——“遣去慎莫留!”仲卿则表示了他坚定的信念:“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 ③在焦母的淫威下,仲卿仍未改变初衷,对幸福生活还存一线希望:“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④在送别兰芝的途中,仲卿还是信誓旦旦:“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⑤在得知兰芝改嫁的消息后,一线希望已绝,他毅然表示:“吾独向黄泉!” ⑥兰芝已死,活着又有什么意义?于是他——“自挂东南枝。” 由此可见,焦仲卿一直追求幸福的爱情生活。后来的一切活动,都发端于“黄泉共为友”。可以想见当初说这句话时,焦仲卿已抱定了宗旨:要是爱情破灭,就以死相抗! 3.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进一步理解“黄泉共为友”。 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当时的背景是: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那套伦理纲常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并发展到了相当完备严密的程度。在婚姻制度方面就规定有“七出”、“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等等清规戒律。 “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这正是焦、刘悲剧的根本原因。在这一时代氛围里,在焦母的淫威下,焦仲卿敢于站在兰芝一边,表明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坚决态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面对儒家所规定的封建家长制度、封建礼教,焦仲卿举起的那面反抗的旗帜,无疑是茫茫长夜中的一道闪电! 小结:对语境体察得越充分,对语言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就越丰富。那么,我们对作品阅读理解的水平就越高。 二、分析人物形象。 1.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主要塑造了哪两个人物?(焦仲卿和刘兰芝)从上文语言和语境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焦仲卿是怎样一个人?(忠于爱情,对幸福生活热烈追求,对封建礼教、封建家长专制充满叛逆精神) 2.试分析刘兰芝的形象。 刘兰芝是一个聪明、善良、爱劳动、重感情,忠于爱情的人。面对封建家长制的专横和凶残,她无所畏惧。她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光辉的妇女形象之一。 3.现实主义要求刻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从而达到反映生活本质的目的。我们从焦、刘身上可以看到怎样的社会现实?(由学生讨论,然后总结。) 4.学生归纳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印证“预习提示”) 三、讨论我国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 如果说《诗经》中的民歌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中的源头,屈原的《涉江》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那么,《孔雀东南飞》属于哪一种? 明确:本诗以孔雀失偶起兴,以鸳鸯双飞作结,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而中间叙述焦、刘爱情悲剧,则多用现实主义描写手法。统观全文,作者使开头、中间、传统很好地结合起来,组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这是一篇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结合的杰作。 四、试比较本单元学过的三篇课文。 明确: 诗经 涉江 (乐府诗)孔雀东南飞 发展趋势 1.形势 四言 杂言 王言 不为完善 2.表现手法 现实主义 浪漫主义 不断丰富 3.表达方式 抒情诗 抒情诗 叙事诗 不断发展 4.思想内容 奴隶制社会尖锐的阶级对立 爱国主义精神 反封建思想 不断延伸 五、概括学习叙事诗应注意的问题。 叙事诗和抒情诗表达主题思想的方式不同,学习的方法也应有所区别。 明确: 1.利用注释、工具书,扫除诗中文字障碍。 2.注意语言和语境。 3.理解形象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4.体味古诗的优秀传统。 六、布置作业 : 1.分析焦母和刘兄的形象以及人物的典型意义。 2.分析个性化的语言特色,完成“思考和练习”题二。 3.以“惜别离”为题,发挥你的想象力,扩写第9至12段。 《孔雀东南飞》两处注释质疑 篇10孔 雀 东 南 飞 [教学目标 ] 1、学习叙事诗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思想。 2、了解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 3、了解偏义复词、古今字的特点,掌握“相”、“迎”在不同语境里的用法。 [教学重点] 学习本诗通过人物对话及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人物的特点。学习本诗的铺陈、比、兴手法。 [教学设想] 1、本文语言接近口语,而且注释较详,学生易读懂词句。同时全诗篇幅较长,不宜在课堂内串讲。因此,教学本文可从语境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思想;以“预习提示”为突破口,组织课堂教学。 2、本文故事情节在民间广为流传,被改编成戏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影响深广。在教学本文时,有条件的学校可利用电教手段,或阅读有关资料,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媒体设计] 运用多媒体将故事重现。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 第 一 课 时 一、布置课前预习。 1.利用工具书和注释,扫除诗中文字障碍。 2.读“单元知识和训练”中“语言和语境”部分。明确: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语句的含义。 ②对上下文内容要形成整体认识。 ③结合与作品相关的时代背景作深入理解。 二、引导学生读“预习提示”。 1 、补充介绍: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构。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之用。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玉台新咏》由南朝陈朝徐陵编选,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 2.学生默读“预习提示”,思考问题。 ①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诗歌的发展,《孔雀东南飞》与《诗经》、《涉江》有什么不同?(《诗经》、《涉江》是抒情诗,《孔雀东南飞》是叙事诗。) ②本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见“预习提示”)作者怎样来表达主题思想的?(通过塑造焦仲卿、刘兰芝的人物形象)作品主要从哪些方面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曲折的故事情节,个性化的人物对话。) 叙事诗和抒情诗的主要区别在于:抒情诗,作者直接借景(或物)抒情。叙事诗借助于故事情节塑造的人物形象,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诗歌的主题思想。让我们循着叙事诗这条表达主题的线索,来读这一首长篇叙事诗。古诗也常常寓抒情于叙事。 三、释词。学生在阅读本诗时,对以下三类词理解容易产生歧义。教师需要加以点拨、归纳,使学生能举一反三。 1.古今异义。 学生完成“思考和练习”题四,教师点拨。 明确:这类词古义和今义大相径庭。如果把古义和今义混淆起来,就会产生歧义。 2.一词多义。 ①学生借助工具书完成“思考和练习”题五。 ②教师点拨、归纳。 ③指导学生除“思考和练习”题五外,再从课文中找出带有“相”字的句子,然后给予注音、释义、归类。 这一类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读音、词义各不相同。我们可从分析语言环境入手,确定词义和读音。 3.偏义复词。 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一个单词使用,实际上只取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另一个词只作陪衬。 举例。 四、理解全诗的故事情节,进而掌握结构。 1.依照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将全诗分成5部分,并给各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标题能概括内容即可,不必强求一律。 2.在分析情节发展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全诗内容。 要求:抓住主要情节进行复述,避免拖沓。 3.概括内容,要求用最简短的话来介绍情节。 明确:诗歌前面的“序”是全诗内容最概括、最简洁的介绍。(教师结合“序”进行讲解) 五、以设疑、析疑、释疑的方式,分析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汉乐府常用的表现手法:赋、比、兴。 1.本诗开头两句(第1段)游离开情节之外,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明确:不能删。这是民歌习用的起兴手法。它为全诗制造一种徘徊顾恋的情调,又有提摄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2.①第2段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是否太烦琐?它与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明确:不烦琐。这是一种铺陈手法,称为“赋”。 这里写得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强调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为下文兰芝被逐作铺垫,以激起读者的同情。 ②要求学生从诗中再找出使用铺陈手法的文字。 明确:第13段是第2段内容的重复,都是强调兰芝从小聪明,很有教养,但转换了叙述的角度,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 第9段写兰芝临别“严妆”又用了一段铺陈,意在表现兰芝被逐离开焦家前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的性格。既突出了“精妙世无双”,又为下文太守的儿子求婚作了有力的铺垫。 ③第2段从时间上(13岁—17岁)作了纵的铺陈,第9段则从妆束、服饰、姿态上作横的铺陈。无论那一种铺陈,都对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起了积极的作用。 同学们初中时学过的乐府诗《陌上桑》,在描写秦罗敷的美貌时,也是用了横的铺陈。 3.诗中两次把焦仲卿比作磐石,把刘兰芝比作蒲苇,是否显得累赘?这和情节的发展有何关系? 明确:这个比喻第一次出自刘兰芝之口,表示刘兰芝对爱情坚贞不渝,永不变心。第二次是焦仲卿说的,他用这个比喻来责问刘兰芝为什么改变初衷。表明人物之间产生了误会,出现了分歧。这两次比喻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是一致的,并能推波助澜,使情节曲折起伏,生动感人。 小结:赋、比、兴是乐府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它对推动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起了积极的作用。所以我们在学习乐府诗时应予以重视。 六、布置作业 : 1.分析“自”字在不同语言环境里的读音和词义。 2.给家里人讲述故事《孔雀东南飞》。 第 二 课 时 一、结合语境,理解“黄泉共为友”。 1.联系上下文,理解“黄泉共为友”的含义。 明确:在揭示了婆媳之间的矛盾后,焦仲卿明确地表示要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以此来向焦母求情。说明仲卿对爱情的珍惜和忠贞。 2.联系全文,理解“黄泉共为友”。 明确:①向焦母求情时,仲卿表示与兰芝永不分离的决心:“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②在焦母的压力下——“遣去慎莫留!”仲卿则表示了他坚定的信念:“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 ③在焦母的淫威下,仲卿仍未改变初衷,对幸福生活还存一线希望:“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④在送别兰芝的途中,仲卿还是信誓旦旦:“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⑤在得知兰芝改嫁的消息后,一线希望已绝,他毅然表示:“吾独向黄泉!” ⑥兰芝已死,活着又有什么意义?于是他——“自挂东南枝。” 由此可见,焦仲卿一直追求幸福的爱情生活。后来的一切活动,都发端于“黄泉共为友”。可以想见当初说这句话时,焦仲卿已抱定了宗旨:要是爱情破灭,就以死相抗! 3.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进一步理解“黄泉共为友”。 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当时的背景是: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那套伦理纲常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并发展到了相当完备严密的程度。在婚姻制度方面就规定有“七出”、“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等等清规戒律。 “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这正是焦、刘悲剧的根本原因。在这一时代氛围里,在焦母的淫威下,焦仲卿敢于站在兰芝一边,表明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坚决态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面对儒家所规定的封建家长制度、封建礼教,焦仲卿举起的那面反抗的旗帜,无疑是茫茫长夜中的一道闪电! 小结:对语境体察得越充分,对语言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就越丰富。那么,我们对作品阅读理解的水平就越高。 二、分析人物形象。 1.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主要塑造了哪两个人物?(焦仲卿和刘兰芝)从上文语言和语境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焦仲卿是怎样一个人?(忠于爱情,对幸福生活热烈追求,对封建礼教、封建家长专制充满叛逆精神) 2.试分析刘兰芝的形象。 刘兰芝是一个聪明、善良、爱劳动、重感情,忠于爱情的人。面对封建家长制的专横和凶残,她无所畏惧。她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光辉的妇女形象之一。 3.现实主义要求刻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从而达到反映生活本质的目的。我们从焦、刘身上可以看到怎样的社会现实?(由学生讨论,然后总结。) 4.学生归纳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印证“预习提示”) 三、讨论我国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 如果说《诗经》中的民歌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中的源头,屈原的《涉江》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那么,《孔雀东南飞》属于哪一种? 明确:本诗以孔雀失偶起兴,以鸳鸯双飞作结,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而中间叙述焦、刘爱情悲剧,则多用现实主义描写手法。统观全文,作者使开头、中间、传统很好地结合起来,组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这是一篇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结合的杰作。 四、试比较本单元学过的三篇课文。 明确: 诗经 涉江 (乐府诗)孔雀东南飞 发展趋势 1.形势 四言 杂言 王言 不为完善 2.表现手法 现实主义 浪漫主义 不断丰富 3.表达方式 抒情诗 抒情诗 叙事诗 不断发展 4.思想内容 奴隶制社会尖锐的阶级对立 爱国主义精神 反封建思想 不断延伸 五、概括学习叙事诗应注意的问题。 叙事诗和抒情诗表达主题思想的方式不同,学习的方法也应有所区别。 明确: 1.利用注释、工具书,扫除诗中文字障碍。 2.注意语言和语境。 3.理解形象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4.体味古诗的优秀传统。 六、布置作业 : 1.分析焦母和刘兄的形象以及人物的典型意义。 2.分析个性化的语言特色,完成“思考和练习”题二。 3.以“惜别离”为题,发挥你的想象力,扩写第9至12段。 《孔雀东南飞》两处注释质疑 篇11教学目标: 1、理清故事线索,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2、加深理解赋、比、兴和浪漫主义手法在抒情上的艺术效果。 3、落实实词,侧重于一词多义、偏义复词、古今异义。 教学时间:两课时 一、导语 导语一: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先秦的《诗经》起源,就拉开了中华诗歌的悠久历史和传统;中国是一个浪漫的民族,她有很多流传久远、深入人心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而且大多以爱情为主题,表现的是“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种最朴素的愿望,如果生不能结为夫妇,死后也要同坟台。这样的故事实在是太多了,如“白蛇传”、“梁祝化蝶”、“牛郎与织女”、“董永与七仙女”、“田螺姑娘”等。 导语二:在标题下面写下两行字:一个断人心肠的故事,一曲唱绝千古的悲歌。其实文章就是一曲悲歌,一段悲剧“悲剧的不幸,在于它往往不仅仅是悲剧,而是永远的生活”,大家熟悉的感天动地的梁祝化蝶就是这种悲剧的延续,而千年过去了,这样的悲剧并没有随着古人沉痛的悲告而终结,劳燕分飞的《钗头凤》仍在上演着…… 投影:陆游《钗头凤》,师生齐读,简介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悲剧。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悒鲛销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一个叫沈园的地方,一个叫陆游的诗人,娶了一个叫唐婉的女子,伉俪相得,琴瑟相和,好一对神仙眷属。然而,这一切,并不随陆母之意,逼迫夫妻离异。几年后的一个春日,陆游满怀郁闷踽踽独游,邂遇唐婉,唐遣人送酒致意,陆游满怀伤感,词成《钗头凤》一首,唐婉和之。不久,唐婉抑郁而亡。”(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有着不同的不幸,我们的文章演绎的是怎样的一段爱情呢?让我们随着录音走进课文―― (悲剧的魅力,在于它毁灭的美。) 二、解题 1.《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它原名《焦仲卿妻》,最早见于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全诗357句,1785个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与《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2.汉乐府:“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三、结合小序简介本文故事情节 开头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成诗的经过。故事发生在汉代末年的建安年间,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 四、结合注释朗诵课文,并归纳故事梗概: 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可婆婆焦母因种种原因对兰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求情无效,夫妻只得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 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谴丞为媒。兰芝因与仲卿有约,断然拒绝。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仲卿闻变赶来,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兰芝出嫁的喜庆之日,刘焦二人双双命赴黄泉,成千古绝唱。 故事结尾与其它中国民间文学几成千篇一律,充满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两人合葬,林中化鸟。(其它如《梁祝》中的“化蝶”、牛郎织女的“七夕相会”) 五、理清故事结构 开头两句:托物起兴,引出故事。 第一部分:兰芝被遣(2~5自然段)――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夫妻誓别(6~12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第三部分:兰芝抗婚(13~21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第四部分:双双殉情(22~31自然段)――故事的高潮 第五部分:告诫后人(32自然段)――故事的尾声 六、分析人物形象和对话 本文成功地塑造了刘兰芝、焦仲卿的艺术形象,除了他们的悲剧行为外,对话在表现典型性格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刘兰芝:坚强、持重,自尊,果断,不为威逼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 “十三能……十六诵诗书”――知书达礼 “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不卑不亢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自尊 “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举身赴清池”-果断 “新妇起严妆,”-镇定,庄重 “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外柔内刚 2、焦仲卿:忠于爱情,忍辱负重,但比较懦弱,胆小怕事。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坚贞不逾 “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叛逆精神 3、焦母: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言人,是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典型;极端蛮横无理,一味独断专行。势利。 “何乃太区区” “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 “吾已失恩义,会不想从许” “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4、刘兄: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帮凶。此人性行暴戾,趋炎附势,尖酸刻薄,冷酷无情。 八、文章的表现手法 1、人物对话的个性化; 2、铺陈排比的手法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谈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 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3、起兴和尾声 九、《孔雀东南飞》反映的民俗 了解《孔雀东南飞》所反映的汉末的民俗,可以加深同学们对此诗的理解。 1、婚俗中的寡妇再嫁 刘兰芝被婆婆赶回娘家后,只十多天,县令就派人来给自己的儿子说亲;县令的媒人离去几天后,太守就以主薄为媒来为儿子说婚。被谴回娘家的刘兰芝,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求婚?且求婚者的身份较高,从文章的表现手来看,这主要是衬托刘兰芝的貌美才多德高,另外也是由当时的婚俗决定的。汉时,社会上对妇女的贞节问题不太在意,女人丧偶或离婚后,仍可再嫁,男子也不因娶这样的女人而羞耻。如我们大家所熟知的西汉名士司马相如就娶了守寡的卓文君;蔡文姬就嫁过多次;另据史书记载,汉景帝也把有过婚史的王氏立为皇后,而王皇后即汉武帝的生母。到了汉末,婚姻十分重视门弟,县令、太守都为儿子向刘兰芝求婚,除上述原因外,也有门弟观念。由于人们的种种私利原因,寡妇不嫁反而受到种种欺凌。《潜天论。断论著篇》讲,汉末那些欲守贞节,洁身自好的寡妇,如果遇到不仁不义的大伯小叔,不仁不义的兄长和弟弟,这些人有的是了聘礼(物),有的是为了钱财,有的是为了占有寡妇的儿子,就逼寡妇再嫁。而那些寡妇为了抗争,有的在房中自缢而死,有的在嫁车上饮药而亡。刘兰芝被兄长逼嫁,投入清水池,以死抗争,正是当时许多寡妇命运的集中反映。 2、七夕 七夕又称女儿节,乞巧节,这个节日大致开始于西汉时期。刘兰芝和小姑话别时说:“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其中“初七”即指七夕,每逢七月初七,人们在白天和夜晚都举行传统的节日活动。按汉时习俗,这一天要晒衣服和书。 乞巧习俗是伴随着有关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而形成的。七月七日,为牛郎织聚会之夜。这天夜里,妇女们张灯结彩,拿着各式各样的针,在庭院中摆列好瓜果来乞巧。传说在祭牛郎织女时,能见到天河的白气和五彩颜色的妇女,就可得到吉祥。乞巧主要是妇女的活动,所以又叫女儿节,她们希望借助神的力量使自己心灵手巧。 七夕晚上的另一项活动是守夜,人们对天下拜,并说出心愿,主要是乞富、乞寿,没有孩子的乞子。守夜活动有不少男子参加,目的是为全家乞福。牛郎织女的传说表现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农民对小农经济下男耕女织生活方式的向往。 3、坐具 诗中的“床”“榻”都是坐具。床,最初只是卧具,后兼为坐具。要了解“床”“榻”为坐具,需要先了解一下古人坐的形式。先秦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普遍采用跪坐形但直接跪坐在地上很不舒服,所以很早就有用席子来铺垫的习惯,就是所谓的席地而坐,即以席为坐具。坐时两膝着席,把臀部放在脚跟上。这样,脚跟承受的压力太大,时间长了,就会酸痛。估计,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感觉臀部坐在较矮的床上或榻上要比坐在脚跟上舒服,所以,大约在秦汉时期,床榻开始成为坐具。汉时的床榻比较低,大约有今天的一市尺。床,一般体积较大,比较笨重,大多是室内固定家具;榻,体积小较轻便,大多是待客的临时用具,使用时移出,过后收藏。因此诗中有“移我玻璃榻,出置前窗下”句。两个人合坐的榻叫合榻。三国时,孙权曾召鲁肃,二人“合榻对饮”,不可理解成二人躺在床上喝酒。到了南北朝,床榻作为坐具在南北方就极为普遍了。今天仍有不少地方把小板凳叫“脚床”,可能就是坐具名称演化的结果。 4、交通工具中的牛车 诗中有“其日牛马嘶”句,牛车自古就有。由于牛的力气比较大且行动缓慢,所以,人们多用牛车来拉东西。又因牛车车厢宽大,故又叫大车。秦以前的贵族多数乘坐马车,极少有乘牛车的。这种风气到了秦汉仍然存在。西汉初年,由于长期的战乱,经济凋敝。据《汉书》记载:朝中文武官员有很多人乘坐牛车,因此可以说此时乘牛车是出于无奈。整个西汉和东汉前期,人们一直认为乘坐牛车是低贱的行为。但到了东汉后期,风气大变,贵族官僚富户不再把乘坐牛车看成丢脸的事情。《晋书》记载:“其后稍见贵之(牛车)。自(东汉)灵、献以来,天子志士庶以为常乘。”而《孔雀东南飞》所写时期(建安年间)正是东汉献帝时,所以“其日牛马嘶”中的“牛马”不能理解为偏义复词“马”。太守给儿子迎亲,马车牛车因载人物的不同用途都被派上用场。 十、八个同学为一组,互相协作,将《孔雀东南飞》改编成话剧。 附:《孔雀东南飞》学案 一、基础训练。 1、文学常识填空。 (1)乐府原是的名称,后来演变成一种名称。魏晋六朝到唐朝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模仿乐府古题的作品也统称为。 (2)乐府民歌大部分是诗,善于通过和来塑造人物形象。在形式上,多是诗。 (3)《孔雀东南飞》选自南朝陈代编的。它和北朝民歌《木兰辞》并称。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民间诗,也被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它通过和的婚姻悲剧,揭露了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否(pǐ)泰踯(zhí)躅赍(jī)钱磐(pán)石 B、徘徊(huái)伶俜(pīng)葳蕤(ruí)公姥(mǔ) C、遗(wèi)施纨(wán)素拊(fǔ)掌便(pán)言 D、鲑(xié)珍(yǎn)摧藏(zàng)窈(yáo)窕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大人故嫌迟故:(2)谢家来贵门谢: 故作不良计故:阿母谢媒人谢: 知是故人来故:多谢后世人谢: (3)何乃太区区区区:(4)可怜体无比可怜: 感君区区怀区区:(5)再拜还入户再拜: (6)却与小姑别却:(7)好自相扶将扶将: (8)堂上启阿母启:(9)举手长劳劳劳劳: (10)处分适兄意适:(11)自可断来信信: 始适还家门适:(12)便言多令才便: 适得府君书适:(13)渠会永无缘渠: (14)踯躅青骢马踯躅:(15)赍钱三百万赍: (16)摧藏马悲哀摧藏:(17)婀娜随风转婀娜: (18)日欲暝:(19)奄奄黄昏后奄奄: (20)叶叶相交通交通:(21)寡妇起彷徨寡妇: (22)汝岂得自由自由: 4、理解下列句子中的偏义复词。 (1)便可白公姥 (2)昼夜勤作息 (3)我有亲父兄 (4)我有亲父母 (5)逼迫兼弟兄 5、判断下列句式并翻译。 (1)为仲卿母所遣 (2)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3)仕宦于台阁 (4)嬉戏莫相忘 (5)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 二、文本阅读。 1、熟读全诗,依照情节的发展,把全诗分成五部分,给每一部分拟一个简短的标题(如“兰芝被遣”)。 2、品味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 (1)“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2)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3)“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敌,足以荣汝身。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 (4)“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 3、找出诗中运用铺陈排比手法的部分,体会其表达作用。 三、课外延伸。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诗后的题目。 上山采蘼芜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长跪问故夫:“新人复如何?”“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阁去。”“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故人从阁去故 (2)新人工织缣工 (3)未若故人姝姝 (4)颜色类相似颜色 2、体会“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阁去”的含义。 3、“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一句表达了“故夫”怎样的心情? 四、写作训练。 古往今来多少青年男女为爱情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美好的爱情理想难以实现。结合文本谈谈造成这出爱情悲剧的原因。可以到阅览室、上网查找资料,也可以向老师、同学请教。字数在500字左右。 《孔雀东南飞》两处注释质疑 篇12[教学目标 ] (一)认识汉乐府民歌主要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两汉及魏晋南北朝是古代诗歌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认识本诗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学习本诗通过人物对话及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人物的特点。 (三)学习本诗的铺陈、比、兴手法。 [难点、重点分析] (一)本诗开头两句(第一段)游离开情节之外,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分析:不能删。这是民歌习用的起兴手法。它为全诗制造一种徘徊顾恋的情调,又有提摄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二) (1)第二段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是否太烦琐?它与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分析:不烦琐。这是一种铺陈手法,称为“赋”。 这里写得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强调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为下文兰芝被逐作铺垫,以激起读者的同情。 (2)要求学生从诗中再找出使用铺陈手法的文字。 分析:第十三段是第二段内容的重复,都是强调兰芝从小聪明,很有教养,但转换了叙述的角度,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 第9段写兰芝临别“严妆”又用了一段铺陈,意在表现兰芝被逐离开焦家前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的性格。既突出了“精妙世无双”,又为下文太守的儿子求婚作了有力的铺垫。 (3)第二段从时间上(13岁-17岁)作了纵的铺陈,第九段则从妆束、服饰、姿态上作横的铺陈。无论哪一种铺陈,都对塑造人物形象、推进故事情节起了积极的作用。 同学们初中时学过的乐府诗《陌上桑》,在描写秦罗敷的美貌时,也是用了横的铺陈。 (三)诗中两次把焦仲卿比作磐石,把刘兰芝比作蒲苇,是否显得累赘?这和情节的发展有何关系? 分析:这个比喻第一次出自刘兰芝之口,表示刘兰芝对爱情坚贞不渝,永不变心。第二次是焦仲卿说的,他用这个比喻来责问刘兰芝为什么改变初衷。表明人物之间产生了误会,出现了分歧。这两次比喻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是一致的,并能推波助澜,使情节曲折起伏,生动感人。 (四)联系上下文,理解“黄泉共为友”的含义。 分析:在揭示了婆媳之间的矛盾后,焦仲卿明确地表示要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以此来向焦母求情。说明仲卿对爱情的珍惜和忠贞。 (五)联系全文,理解“黄泉共为友”。 分析:(1)向焦母求情时,仲卿表示与兰芝永不分离的决心:“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2)在焦母的压力下——“遣去慎莫留!”仲卿则表示了他坚定的信念:“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3)在焦母的淫威下,仲卿仍未改变初衷,对幸福生活还存一线希望:“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4)在送别兰芝的途中,仲卿还是信誓旦旦:“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5)在得知兰芝改嫁的消息后,一线希望已绝,他毅然表示:“吾独向黄泉!”(6)兰芝已死,活着又有什么意义?于是他——“自挂东南技”。 由此可见,焦仲卿一直追求幸福的爱情生活。后来的一切活动,都发端于“黄泉共为友”。可以想象当初说这句话时,焦仲卿已抱定了宗旨:要是爱情破灭,就以死相抗! (六)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进一步理解“黄泉共为友”。 分析: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当时的背景是: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那套伦理纲常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并发展到了相当完备严密的程度。在婚姻制度方面就规定有“七出”、“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等等清规戒律。 “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这正是焦、刘悲剧的根本原因。在这一时代氛围里,在焦母的淫威下,焦仲卿敢于站在兰芝一边,表明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坚决态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面对儒家所规定的封建家长制度、封建礼教,焦仲卿举起的那面反抗的旗帜,无疑是茫茫长夜中的一道闪电! (七)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主要塑造了哪两个人物?(焦仲卿和刘兰芝)从上文语言和语境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焦仲卿是怎样一个人?(忠于爱情,对幸福生活热烈追求,对封建礼教、封建家长专制充满叛逆精神) (八)试分析刘兰芝的形象。 分析:刘兰芝是一个聪明、善良、爱劳动、重感情、忠于爱情的人。面对封建家长制的专横和凶残,她无所畏惧。她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光辉的妇女形象之一。 (九)如果说《诗经》中的民歌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中的源头,屈原的《涉江》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那么,《孔雀东南飞》属于哪一种? 分析:本诗以孔雀失偶起兴,以鸳鸯双飞作结,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而中间叙述焦、刘爱情悲剧,则多用现实主义描写手法。统观全文,作者使开头、中间、结尾很好地结合起来,组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这是一篇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结合的杰作。 [教学过程 设计] 一、布置课前预习。 1.利用工具书和注释,扫除诗中文字障碍。 2.读“单元知识和训练”中“语言和语境”部分。明确: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语句的含义。 ②对上下文内容要形成整体认识。 ③结合与作品相关的时代背景作深入理解。 二、引导学生读“预习提示’。 1.补充介绍: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构。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之用。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玉台新咏》由南朝陈朝徐陵编选,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 2.学生默读“预习提示”,思考问题。 (1)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诗歌的发展,《孔雀东南飞》与《诗经》、《涉江》有什么不同?(《诗经》、《涉江》是抒情诗,《孔雀东南飞》是叙事诗。) (2)本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见“预习提示”)作者是怎样表达主题思想的?(通过塑造焦仲卿、刘兰芝的人物形象)作品主要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曲折的故事情节,个性化的人物对话。) 叙事诗和抒情诗的主要区别在于:抒情诗,作者直接借景(或物)抒情。叙事诗借助于故事情节塑造的人物形象,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诗歌的主题思想。让我们循着叙事诗这条表达主题的线索,来读这一首长篇叙事诗。古诗也常常寓抒情于叙事。 三、释词。 学生在阅读本诗时,对以下三类词理解容易产生歧义。教师需要加以点拨、归纳,使学生能举一反三。 1.古今异义。 学生完成“思考和练习”题四,教师点拨。 明确:这类词古义和今义大相径庭。如果把古义和今义混淆起来,就会产生歧义。 2.一词多义。 ①学生借助工具书完成“思考和练习”题五。 ②教师点拨、归纳。 ③指导学生除“思考和练习”题五外,再从课文中找出带有“相”字的句子,然后给予注音、释义、归类。 这一类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读音、词义各不相同。我们可从分析语言环境入手,确定词义和读音。 3.偏义复词。 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做一个单词使用,实际上只取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另一个词只作陪衬。 举例。 四、理解全诗的故事情节,进而掌握结构。 1.依照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将全诗分成五部分,并给各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第一部分(一至二段)兰芝自诉开端揭示矛盾 第二部分(三至十二段)遭遣盟誓发展推进矛盾 第三部分(十三至二十二段)被迫改嫁继续发展 继续推进矛盾 第四部分(二十三至三十二段) 双双殉情高潮矛盾进入顶峰 第五部分(三十三段)鸳鸯和鸣结局解决矛盾 标题能概括内容即可,不必强求一律。 2.在分析情节发展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全诗内容。 要求:抓住主要情节进行复述,避免拖沓。 五、研读一,分析人物形象。 教师设问,学生讨论、发言。 1.兰芝是不愿离开焦仲卿的,为什么她要自求遣归? 生甲:因为她感到与焦母实在合不来,“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君家妇难为”,所以不如回去。 生乙:我认为还有一层意思,即兰芝从焦母的故意挑剔中,感到了遣归之势已无可逆转,因此不卑不亢地自己先提出来。 2.兰芝是不愿离开仲卿的,为什么在离别前还要“严妆”一番呢? 生:这表现了兰芝有大家闺秀的风度,她是严妆来的,因而也要严妆走,这表明她遇事十分沉着、冷静、镇定自若。 3.兰芝遣归是焦母逼迫的,为什么兰芝在离别前还要向焦母告别? 生甲:她不卑不亢。 生乙:她最后要再说几句,把面子要回来。 生丙:她有礼有节。 小结:这表明兰芝从小受过很好的教养,有礼有节,举止得体。 4.兰芝是忠子爱情的,为什么最后还是允婚了,这岂不破坏了兰芝的形象? 生甲:兰芝殉情之意早巳决定,允婚是假,殉情是真。 生乙:如不允婚,就会被其兄纠缠不清,说不定还会锁起来,后面的殉情反而难了。 生丙:如果兰芝不允婚,就没有后面太守家准备迎亲的一节,便达不到抬高兰芝身价,加强悲剧气氛的效果。 5.仲卿与兰芝相比,有哪些同异处? 同——同样忠于爱情,同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异——在洞察世情上,焦不如刘聪慧,在反抗封建礼教上焦不如刘坚决。 6.焦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生:她是一个反面人物,在诗中,她是封建旧礼教的代表人物。她极端蛮横无理,独断专行。她无视焦、刘的爱情,折磨兰芝,威逼利诱仲卿。是一个摧残青年、摧残爱情的封建家长。 7.你是怎样认识这众多个别的人物的? 生甲:通过故事情节发展及人物间的矛盾冲突,人物形象逐渐鲜明。如刘兰芝,第一部分只知道她是个聪明要强的人:“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到第二部分通过她严妆、辞行才觉得她这个人不简单,在焦母面前不掉一滴泪,而且语言绵中带针。读到允婚一节,还真以为她“坚持不住了”,后来看到她“举身赴清池”,才更体会到她的坚贞。 生乙:诗中人物的对话也特精彩,焦母的专横:“汝岂得自由”、“小子无所畏”多有个性特点。还有焦仲卿,先是个脓包,去求母亲:“儿已薄禄相”、“伏惟启阿母”,这些对话也很有特色。 六、研读二,理解鉴赏。 1.在“兰芝自诉”、“着装遣归”、“太守迎娶”等情节中,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些语句改为概括性的语句好不好? 提示:在“自诉”时,兰芝说了“十三、十四、十五”等句,在“着装遣归”一节中,写了“着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及足下、头上、腰、耳、指、口、步态等。“太守迎亲”一节也有大量的铺陈。如果将这些文字概括成“从小受教养,多才多艺”、“着意穿与戴,美丽世无双”,“四处买珍奇,迎亲准备忙”等句,简则简矣,神韵皆无了。 2.文中用了哪些比喻?本体、喻体有哪些相似点? 提示:写兰芝美,用“削葱根”喻手的白、嫩、尖;用“含朱丹”喻嘴的红润。写他们对爱情忠贞,用“磐石”喻仲卿的坚定,用“蒲苇”喻兰芝的柔韧。 3.第一课时中我们分了段,现在大家想想,第一段与第二段合在一起好不好?为什么? 提示:合在一起不合适。第一段从孔雀失偶徘徊眷恋写起,这就是《诗经》中常用的“兴”,托物起兴。第一段可独立为“序曲”。 4.本诗是以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来表现现实生活本质的,主要用了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为什么在尾声中又写了“化鸟”一节呢?这岂不破坏了全诗的统一风格? 提示:最后一节“化鸟”表现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封建制度的抗议和嘲弄,与全诗的主旨,歌颂忠贞不渝的爱情及对压迫的反抗精神是一致的。这一节充满浪漫主义的色彩。在诗歌创作中,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两大传统有时是兼而存之的。 [小资料] 1, 《孔雀东南飞》的现实意义。 因为是叙事诗,不但有人物,作者还以白描的手法极其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从现在的内容看来,这首长诗在它出世以后似乎经过一个时期的传唱,人物的性格正是在传唱过程中逐渐地丰富起来的,因而每一个人物身上都渗透着劳动人民的感情。这种感情不仅表现为爱憎分明,而且显示了铢 式称。作者否定了一切应该否定的东西,也肯定了一切应该肯定的东西,然而无论是否定或者肯定,都不是遵循一个简单的公式,而是通过复杂的和具体的描写,暗示人物的社会地位和个性特点,给予他们以恰如其分的评价。从作者所把握的生活深度而论,不能不说,这是现实主义艺术创造在我国古典文学中一个杰出的范例。 试以焦仲卿、刘兰芝两人为例。仲卿出身于官宦人家,自己又在太守府里作史,虽然职阶卑微,但在严格的门阀社会里已经具有被“品”的资格,所以他母亲说:“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将来还要凭借靠山飞黄腾达。很显然,他是笼子里长大的金丝鸟,养成了拘谨懦弱的个性,一个比较善良的白面书生。作者基本上肯定他的斗争,但描写时却又紧紧地扣住了他的特点——人物经历和性格上的特点。仲卿是深爱妻子的,当他知道母亲要驱逐兰芝的时候,先是婉“启”,继是“跪告”,等到母亲“槌床便大怒”,他就“默无声”的退了出来,回到自己房里,对着兰芝“便咽不能语”,说什么“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一面劝兰芝低声下气,暂回娘家,约定将来再去接她,但他其实只有一点幻想的期待,并无什么实际办法。兰芝被逼将嫁,他声言要独个儿自杀,甚至还把这个计划去告诉自己的母亲;兰芝死后,以他爱兰芝之深,终于以身殉情,作者写他在“庭树下”“徘徊”了一阵,然后上吊,活活地画出了这个怯弱的书生的性格和面貌。 兰芝便和他不同。尽管诗篇以古典作品特别是民间文学里惯用的夸张的笔法,描写了她的知书达理,描写了她的妆奁和打扮,但在门阀社会里,“生小出野里”就说明她的家世还不入“九品中正”之眼。她是一个在小康人家生长起来的有主见的女子,美丽、聪敏、能干,虽然作者也极力写她的善良和温顺,但在善良和温顺中别有一种掩盖不住的具有反抗意味的刚性——人民想象中的被压迫者自觉意识的一种原始形态。这种刚性不一定要从焦母所说的“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上去理解,而是更广泛地散布在兰芝的全部行动细节里。当她明白了焦母的意图以后,不等对方开口,便自请:“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仲卿对着她哭不成声,一筹莫展,她便说:“勿复重纷纭。”劝她暂回娘家,再图后会,她便说:“何言复来还!”她看清问题,明白自己所处的环境,表现了一个普通人的人格的尊严。不过作者也不是简单地片面地处理这一点。兰芝了解仲卿的性格,然而她爱仲卿,也知道仲卿爱她。儿女深情使她对冷酷的现实仍然不得不抱着一点幻想,仲卿和她告别,她这样叮咛:“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这是在具体条件下必然会产生的她的惟一的希望。县令差人做媒,她这样婉拒:“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最后她哥哥说出了“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刚性又立刻占据了兰芝的灵魂,处于弱者和被压迫者地位的那种凛不可犯的尊严感在她心底升华,她决定以生命来表示最后的抗议,所以“仰头”回答,很快应允了。 离开焦家的时候,拜母别姑,她的态度是十分从容的;再嫁期定的时候,裁衣作裳,她的态度是十分从容的;乃至最后“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也不表示一点迟疑和犹豫。她从来没有向环境低头。很难考查有多少人在传唱过程中丰富了刘兰芝的性格,然而这的确是一个弱者和被压迫者光辉人格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最美的表现。环境的残酷和转变提高了人物的精神。作者以朴素的描写,将细节一丝一缕地扣入行动,使作品在真实的基础上产生了追魂摄魄的感染力——诗的感染力。 列宁说过,马克思主义不但不“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地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作为古代民间文学伟大的诗篇之一,《孔雀东南飞》以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不仅暴露了封建门阀统治的罪恶,而且远为深广地记录了一千七百年前人民的真实的感情。它是艺苑的奇花,也是历史的镜子。 1954年3月于上海 (唐弢 选自《唐弢文集》第九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 2.诗句解释。 (1)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 课本注释可供参考。 还有一种解释,即认为“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以后的几句话都是县丞来到刘兰芝家,对刘兰芝的母亲说的。“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是县丞说他在太守面前已经说了她女儿刘兰芝的好话,夸耀兰芝出身于名门。这是讨好人的口气。紧跟着的几句话是县丞向刘兰芝的母亲说明求婚的缘起,这些话都是符合媒人口吻的。几句话的前面分别冠以“说”“云”“直说”,是作者为避免重复而用了不同的字眼,它们的主语都是县丞。 此外,“兰家女”应指刘兰芝。闻人侠《古诗笺》云:“兰字或是刘字之讹”,这个猜测有道理。 (2)“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和古代纪时法。 一昼夜为一日。我国很早就有把一昼夜分为若干段来纪时的记载。如殷武丁时候把昼夜分为八段,祖甲时候分为十段,周代分为十二段,每段都有名称。从名称来看,分段是以天色和日常活动为根据的,如日出时叫旦、早、朝、晨,日人时叫夕、暮、昏、晚;太阳正中时叫中日或日中,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太阳西斜叫昃,等等。古人一日两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这段时间叫食时或蚤食;夕食在日昃之后,日人之前,这段时间叫晡(铺)时。日入之后是黄昏,黄昏以后是人定;人定以后是夜半,夜半以后是鸡鸣和昧旦(又称昧爽或平旦或平明)。我们了解了这些,对古书中的“女曰鸡鸣,士曰昧旦”(《诗经·郑风,女曰鸡鸣》),“寂寂人定初”(古诗《孔雀东南飞》)等就会明白了。 汉太初以后,古人有了等分一昼夜时辰的办法,是用十二辰(子、丑、寅、卯等) 为十二时辰的名称。这种分法一直沿用到清初。清初引用西法,把一昼夜十二时辰分为24小时(即一辰等于两小时),并把每一时辰细分为初和正,如23点为子初,夜半24点为子正,晨1点为丑初,2点为丑正,等等。 有个问题连带说一下,就是日始为何时。最早当以日出为日始,如夏以平旦为日始,殷以鸡鸣为日始。到周代改以夜半为日始。此后就一直以夜半为日始,沿用至今。 下面把我国从古至今昼夜时段、时辰纪法列成表,以备查对。 昼夜时段、时辰表 时 代 昼 夜 殷(武丁) 明 大采 大食 中日 昃 小食 小采 夕 殷(祖甲) 明 朝 大食 中日 昃 小食 暮 昏 妹(昧) 兮(曦) 周 日出 食时 隅中 中日 日昃 晡时 日入 黄昏 人定 夜半 鸡鸣 平旦 汉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子 丑 寅 清 (初) 5 7 9 11 13 15 17 19 21 23 1 3 (正)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2 4 现代(时) 5—7 7—9 9—11 11—13 13—15 15—17 17—19 19—21 21—23 23—1 1—3 3—5 我国古代还有把夜晚分为五个时段的方法,叫五夜或五更,情况如下。 五更与现今时间比较表 夜间时辰 五 夜 五 更 时 间 黄 昏 甲 夜 一 更 19—21 人 定 乙 夜 二 更 21—23 夜 半 丙 夜 三 更 23—1 鸡 鸣 丁 夜 四 更 1—3 平 日 戊 夜 五 更 3—5 我国古代纪时,还有更细的分法。最初分一昼夜为100刻。这办法一直沿用到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漏以铜壶盛水,刻节,昼夜百刻。”后来由于昼夜100刻与分为十二时辰不能相配,使用不便,曾改分为120刻,96刻,108刻。但大多使用百刻制,到清代才改为96刻制”和十二时辰配合使用 《孔雀东南飞》两处注释质疑 篇13师:(运用多媒体导入)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有着不同的不幸。经过近两个星期的准备,今天,我们在这里用各自的方式演绎古典爱情悲剧《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与焦仲卿的悲剧故事。 那么他们是如何演绎这个故事的?其中的人物形象塑造的怎么样?我想看完同学们的表演你就会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好!请看第一场《遣归》 (生介绍) 导演:从杰 演员:从芹 饰刘兰芝 从杰 饰焦仲卿 曲燕 饰焦母 旁白:孙飞 第一幕:相恋 〔形式:哑剧〕 生旁白: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起初,他们很幸福。 兰芝听门外声响,轻轻出门,于池边小路徘徊等待仲卿,久等不来。 仲卿从后轻手轻脚上,轻拍兰芝肩;兰芝故作生气,与仲卿闹别扭,不听仲卿反复解释,后兰芝敲了仲卿一下即跑走,仲卿跟上。 第二幕:婚后 〔形式:哑剧〕 〔背景音乐:小提琴协奏《梁祝》〕 生旁白:婚后的兰芝贤慧勤劳,每天都忙到深夜,天刚亮,又早起做饭。 深夜,兰芝倚烛刺绣,天明,兰芝吹灭蜡烛,出门做饭。 〔生配乐表演〕 第三场:逼归 〔形式:话剧〕 焦母:(拄拐上)(吼)兰芝,你死哪去了,还不赶快做饭? 兰芝:(低眉顺眼)婆婆,我这就给你端饭,今天,咱们吃面汤。 焦母:(脸孔朝天)面条太滑。 兰芝:(委屈求全)那……咱们吃包子。 焦母:(顿拐)包子太腻。 兰芝:(声音哽咽)那……吃饼 焦母:(白了兰芝一眼)不行。烙饼太硬 兰芝:(泪水溢满眼眶,强忍不流)那婆婆,你想吃什么,我去做。 焦母:(怒斥)算了吧,你个笨婆娘,我们焦家怎个娶了你,连饭都做不好,算了,快去…… 兰芝黯然而下。 第四幕:请归 〔形式:话剧〕 兰芝独坐闺房饮泣,仲卿接信回家,听兰芝诉别。 兰芝(停止啜泣,哽咽):我要走了,不是我不想呆,……只是……婆婆对我不满意,我不能等着被赶走,还是让我自己提出来吧。 仲卿(声音宏亮):你别走,让我去跟母亲说吧。 兰芝仍啜泣不语。 师:好,第一场表演结束,他们表演的怎么样,哪位同学毛遂自荐来评论一下? 生甲:我认为他们表演得很不错,焦母的扮演者把焦母的蛮横、专制表现得淋漓尽致。 生乙:我认为刘兰芝的表演也挺好,把一个善良、委屈求全的兰芝生动地再现在我们眼前。 生丙:我认为焦仲卿的表演似乎不大到位。特别是他声音宏亮地说“你别走,让我去跟母亲说”,这一句话说得口气很硬,不符合仲卿软弱的性格,如果焦仲卿这么刚强,那么还会有“自挂东南枝”的悲剧发生吗?(下面有掌声) 师:看来同学们不光是看热闹,还真看出了点门道,点评非常到位;接下来,请欣赏由高二•五班姜春美导演的第二幕《誓别》 第二幕:《誓别》配乐诗朗诵 〔大屏幕显示音乐背景:powerpoint制作化蝶的画面〕 〔配乐:古筝《梁祝》〕 导演:姜春美 演员:荣桂饰焦仲卿 王巧丽饰刘兰芝 刘兰芝: 焦仲卿: 女〕山那边, 男〕夜的那头 你在想我 我在想你, 机杼旁困顿的身影 在梦的小舟里飘荡 纺织娘的唱鸣, 弱小的身躯 是我疲惫的声音 能否承受繁重的劳累 夜幕下的星星 刚韧的性格 是你眼睛流放的精莹 能否经得住母亲的苛刻 女〕你知道 男〕我明白 你的心胸是我停泊的港口 你是我永久的天堂 母亲的斥责只是我一时的心痛 我是你渴望的归航 在晨曦夜风里, 可是,你的泪水 我只在乎你 是拂动我心弦的乐章 女〕你也说了, 男〕是啊,我选择,我无悔 你是风儿我是沙, 那西去的马车碾落尘土 你是磐石我是蒲苇 那归去的大雁衔取红叶 蒲苇如丝磐石无移 我希望 地老天荒是我们无悔的选择 你就是我永远的梦乡 女〕母命如山 男〕坚持住,兰芝 母亲的眼神 面对母亲的严厉 是我们畏惧的剑光 我无语, 婆婆的挑剔 面对你的委屈 是我们胆怯的盾牌 我无语 我们的明天 我们的明天, 是阴天还是雨天? 是啊,阴天还是雨天? 女〕我走了, 男〕你走了, 是我自己请求走的, 我亲自送你走的, 我不能允许 走得那么忧郁, 被驱赶的梦魇 走的那么凄离, 别了,仲卿 兰芝 你的美好, 别放弃我, 你的记忆 别放弃我,好吗? 我的心事, 你忘了吗, 我的愁绪 我就是你永久的天堂 就让我们在记忆里面寻找欢笑 你就是我永远的归航 女〕命运,命运 男〕命运,命运 是我们的命运 是上天的安排 斩断了所有的情分 离间了我们的姻缘 在源源不断的清溪中, 在青山掩翠的高山里, 那对鸳鸯鸟 那株情侣松 就是我们相依为命的甜蜜 就是我们握手来生的印证 〔合〕轻轻的风儿吹走了梦的思绪 柔柔的水儿带走了心的路途 你的脆弱交给我, 〔男〕我宽阔的肩膀 〔女〕我温暖的双手 〔合〕就是你明天的搀扶 师:欣赏完这优美的配乐诗朗诵,请同学们也来一点精彩点评。 生甲:这种内心独白,直接把我们带进了他们的内心世界,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对爱情“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的坚韧。这么美好的爱情却遭到焦母的棒杀,让我们真正的痛其所痛,恶其所恶。 生乙:我觉得女同学朗诵感情充沛,让我们感受到兰芝如泣如诉;男同学比女同学朗诵“稍逊风骚”,把一个文弱小吏变成了一个豪气冲天的大丈夫。 生丙:两位同学的表演各自为战,表演有一些呆板,最好能有一些眼神的交流,动作的变化。这样才能和这首优美的诗珠连璧合。 师点评:同学的眼光都是雪亮的,既看到了优点:形式的多种多样,激发同学们的观看兴趣;也看到了不足,有些同学不能把握住仲卿的软弱、兰芝的忠贞以及焦母的蛮横这些性格特点。但是,尽管这第一只小板凳做得不够精美,但我相信同学们肯定会把第二只、第三只做得会“更上一层楼”。 师 :故事正在一点一点的展开,接下来,高二•六班同学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故事。 请看第三场《抗婚》 〔大屏幕显示〕导演:从英、江雅萍 演员:从英饰焦仲卿 宋晓娜饰刘兰芝 孙冬饰刘兄 从婷钰饰刘母 旁白:孙飞 古代版 〔由大屏幕显示汉代建筑,为灰色的瓦房;气氛:沉闷压抑〕 刘母:(抚兰芝背)(柔声)兰儿,咱们已经回绝了县令的好意,难得太守家也派人来提亲,你就答应了吧! 兰:(眼含泪水)我刚回来时,仲卿还曾一再嘱咐过我,我们发过誓永不分离。今天如果答应了,岂不是违背了当初的诺言。娘,您还是帮我回绝了吧! 母:哎!真是乱透了。难为我可怜的兰儿了。(刘母拭泪下) 兄:(大模大样上)母亲,怎么样? 母:(摇了摇头) 兄:这下可糟了。(进房,坐下,跷腿)妹子,县令家派人来提亲,按你的意思是不答应了?太守家派人来提亲,你还是一口回绝? 兰:(低头,小声)是…… 兄:(瞪眼)(大声)你真是愚蠢至极,你回来多日,那个焦仲卿找过你了?……本来你被送回来就够让人笑话的了,你就算不为母亲和我想想,也该为你自己想想…… 兰:(仍低头)兄长说得--有道理…… 兄:(心满意足)哎,这才是我的好妹子(出房) 现代版 〔由大屏幕显示背景: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节奏:明快〕 焦仲卿与刘兰芝手挽手过。 刘兄从背后上,粗鲁地将二人分开。 刘兄:嗨!小子,你也不掂量掂量自已几分几两重,一个小小的的哥也敢追我妹妹? (转身对刘兰芝,并用背把焦仲卿与刘兰芝分开) 妹妹,你说你,放着好好的局长公子看不上,却看上了这么个无产阶级。 〔配乐任贤齐《赶不走》〕 焦:如果我有一千万,我就能买一栋房子。 我有一千万吗?没有。 所以我仍然没有房子。 如果我有翅膀,我就能飞。 我有翅膀吗?没有。 所以我也没办法飞。 如果我只能爱一个人?是的,我能,如果非要给这个时间加上一个期限,我愿意是一万年。 〔焦仲卿与刘兰芝作深情状〕 〔刘兄一旁反复做出发怒、不屑、无赖斥骂状态。〕〔形式:哑剧〕 兰芝:(大声)听见了没?哥,别再跟我提那个税务局长的儿子,不就是有几个钱吗?要嫁你嫁。(转过头来)仲卿,走,我请你吃饭。 刘兄:小子,你等着,要么给我拿两万块彩礼,要么给我赶快走人。咱们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焦:(不理刘兄)(深情望着兰芝)吃什么? 芝:吃海鲜。 〔仲卿挽兰芝坚定地走了〕 〔刘兄一人晾在台上,继而叹气而下〕 师:一场戏剧,两种结果,那么你认同哪一种结果? 生:(齐声)第二种。 师:如此一致的选择,可以陈述一下理由吗? 生:有情人终成眷属,爱要越挫越勇 师:哪一种结局更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 生:当然是第一种了。 师:面对这两种结局,你的感触是什么? 生甲:封建礼教是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魁祸首。 生乙:不论什么时代,人们都有对爱情忠贞的追求。 生丙:岁月如流水,源源不断,逝者如斯,几千年的抗争、几千年的碰撞,人们终于可以放开自己的心扉,大胆说出心中的所爱。我们幸运我们生活在这个自由民主的时代。 师总结: 从《卫风•氓》中的弃妇到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到曹禺的戏剧《雷雨》中侍萍的怨愤,从刘兰芝的自赴清池到巴金《家》中鸣凤之死,无不呐喊出对封建专制的抗争、对爱情自由的向往。 由以上几幕剧,我们对人物性格、故事主题有了深刻地了解;希望我们这堂课能抛砖引玉,在这个基础上,同学们回去自编第四幕《殉情》,做出精美的“第二只小板凳”。 教后感:远离了那个沉闷的年代,淡漠了自由的概念,而今的中学生无论如何也不会轻易地为悲惨的故事所感动,学完了《孔雀东南飞》,学生们的反映只是盖上书本,唱着“你伤害了我,却一笑而过”,根本无关痛;而在这节活动课上,学生们在自已编剧、自己表演的过程中,却深刻地领悟了课本中所要揭示的主题,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剧中的人物形象,达到了“乐在书中,学在课堂”的效果。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在高中语文第三册还没有涉及到有关戏剧方面的知识,所以我补充讲解了一些戏剧的基本知识,并引导全班学生从写剧本做起,分组讨论,自由组合,进行排练表演。学生们对这一课程类型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自主能动性。 当然,相对于“一块黑板,一只粉笔”的传统授课方式,这种课程类型不是我们常常接触的,所以摸着石头过河,难免有失误之处,比如说灯光效果、音响效果不是很到位,一些戏剧语言不是非常符合人物性格特点。这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改进。 教后评记:随着古典作品滚滚涌入中小学语文新版教材,如何教好它们,亟须认真研究,大胆实验。这节课进行了初步尝试,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变教坛为舞台,调动和满足学生自我表现的强烈欲望。有声有色,又有鲜明的目的:引导学生进入华章意境。二是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做到学中演,演中学,达到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统一的目的。 《孔雀东南飞》两处注释质疑 篇14孔 雀 东 南 飞 [教学目标 ] 1、把握这首诗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通过人物对话分析理解男女主人公的真挚感情。 2、从诗歌的写作时代和作品反映的时代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内容,理解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 3、熟悉汉乐府的文学常识与《孔雀东南飞》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背诵默写诗歌中的名句。 4、掌握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几个文言实词 [教学重点] 1、疏通文义,把握故事发展过程,分析人物感情; 2、掌握文中的“偏义复词”和“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 3、识记有关文学常识,背诵有关名句。 [教学难点 ] 学习本诗的铺陈、比、兴手法。 [媒体设计] 运用多媒体将故事重现。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 第 一 课 时 一、导语 由该课文的教学目标 和学习重点导人新课。 二、简介有关文学常识 1、乐府和乐府诗:概念略。举例:《上邪》《战城南》 2、汉代乐府与南北朝乐府 3、“乐府双璧”: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和北朝乐府《木兰辞》 4、《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选自南朝徐陵所编《玉台新咏》。 三、结合小序简介本文故事情节 开头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成诗的经过。故事发生在汉代末年的建安年间,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 四、导读全诗,把握情节和人物 课文较长,重点引读,理清情节线索,鉴赏人物对话。 故事梗概: 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可婆婆焦母因种种原因对兰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求情无效,夫妻只得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 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谴丞为媒。兰芝因与仲卿有约,断然拒绝。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仲卿闻变赶来,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兰芝出嫁的喜庆之日,刘焦二人双双命赴黄泉,成千古绝唱。 故事结尾与其它中国民间文学几成千篇一律,充满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两人合葬,林中化鸟。(其它如《梁祝》中的“化蝶”、牛郎织女的“七夕相会”) 五、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注解通读一遍 解决下列问题: 1、基本解决翻译问题; 2、理清故事脉络和矛盾冲突的变化和激化; 3、注意人物对话的特点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六、教学后记 第 二 课 时 一、结合课后练习一理清故事结构 开头两句:托物起兴,引出故事。 第一部分:兰芝被遣(2~5自然段)——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夫妻誓别(6~12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第三部分:兰芝抗婚(13~21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第四部分:双双殉情(22~31自然段)——故事的高潮 第五部分:告诫后人(32自然段)——故事的尾声 本诗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二、人物形象和对话 本文成功地塑造了刘兰芝、焦仲卿的艺术形象,除了他们的悲剧行为外,对话在表现典型性格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刘兰芝:坚强、持重,不为威逼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 “十三能……十六诵诗书”——知书达礼 “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不卑不亢 “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外柔内刚 2、焦仲卿:忠于爱情,忍辱负重,但胆小怕事。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坚贞不逾 “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叛逆精神 3、焦母: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言人,是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典型;她既极端的蛮横无理,又一味的独断专行。对焦刘的婚姻强行拆散,对儿子软硬兼施。(对话鉴赏略) 4、刘兄: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帮凶。此人性行暴戾,趋炎附势,尖酸刻薄,冷酷无情。(对话鉴赏略) 三、文章的表现手法 1、人物对话的个性化;(见二) 2、铺陈排比的手法; 3、起兴和尾声 四、本文出现的“偏义复词” 便可白公姥:意义偏“姥” 昼夜勤作息:意义偏“作” 我有亲父母:意义偏“母” 逼迫兼兄弟:意义偏“兄” 五、本文出现的古今异义词 共事二三年:共同生活(一起工作) 可怜体无比:可爱(值得同情) 汝岂得自由:自作主张(没有约束) 本自无教训:教养(失败的经验) 处分适兄意:处理(处罚) 便可作婚姻:结为亲家(结为夫妻) 叶叶相交通:交接(与运输有关的) 六、归纳“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 参见有关资料与练习。 七、作业 布置: 1、背诵课文精彩语段; 2、课后练习二三题; 3、《知识与能力训练》 八、教学后记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