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我的空中楼阁》优秀教案 |
范文 | 《我的空中楼阁》优秀教案(通用17篇) 《我的空中楼阁》优秀教案 篇1教学目标 : 1.把握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手法。 2.鉴赏品味散文的内容,表现技巧、语言。 3.理解作者表达的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教学重点:散文的欣赏。 教学难点 :作者独特的表达;提高赏析能力,了解多流派的散文风格特点。 教学方法: 主要通过创设情境比较的点拨法,将学生导入 特定的情境之中,通过让学生用心去感受、体味,捕捉情感信息,认识作者渗透在作品中的那种思想感情的合理性,进一步体例体会散文“情”与“景”、“形”与“神”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 教具使用:相关课件。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语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这是唐代刘禹锡《陋室铭》的语句,虽是一栋陋室,但在诗人眼里却充满了清幽雅静的情趣。如“苔痕上阶绿,草色如入帘青”,“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同样在高一,我们还接触过一位身居陋室却怡然自得的作家——“归有光”。他笔下的项脊轩经过修耷后,是什么样子的呢?“使不上漏……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循,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一间“尘泥渗漉”,狭小破旧的陋室,在归有光的笔下却充满了诗情画意,今天,我们再一起去参观一座山间小屋。 二.解题 作者李乐薇,江苏人,现代作家。早年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后一直在中国台湾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以散文见长,文笔清丽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温婉而富有感情。 “空中楼阁”,原指海边或沙漠中由于光线折射而出现的虚幻的楼台景物,后多比喻虚构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等。清代李渔《闲情偶寄•结构第一》曾引用此语:“实者,就事敷陈,不假造作,有根有据之谓也;虚者,空中楼阁,随意构成,无影无形之谓也。”《我的空中楼阁》也正是通过虚实相生的写法,表现了大自然的美好,小屋的可爱,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 三.课文录音+字词 四.整体感知 1.在文中“我的空中楼阁”具体指什么? 山上小屋--“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2.作者是怎样写山和小屋的关系? ①“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暗喻,拟人,突出了小屋的玲珑、小巧的特点 ②“柔和的一个角度上”:明暗和色泽差别不大、不刺眼,和顺悦耳,质地柔软,亲切、温顺。 山坡平缓,地势、地形,具体的事物赋予色彩、质地、性情。 ③“点破”:直接了当地捅破,力度突出的是小屋的位置的显眼、显要和。 ④博喻: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叫博喻,又叫连比。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 a两岸都是悬崖峭壁,累累垂垂的石乳一直浸到江水里去,像莲花,像海棠叶儿,像一挂一挂的葡萄,也像仙人骑鹤,乐手吹箫……说不定你忘记自己在漓江上了呢!(杨朔《画山绣水》) b一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的灰色的瓦瓴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王蒙《春之声》) c“砰”一声,郎平的一记重扣,激起了全场经久不息的欢呼声和鼓掌声,像海涛击岸,像山洪爆发,像飞瀑倾泻。观众们蜂涌到场子里,将一束束散发着馨香的鲜花,献给教练、领队和姑娘们。(鲁光《中国姑娘》) d张老师却是一对厚嘴唇,冬春常被风吹得爆出干皮儿;从这对厚嘴唇里迸出的话语,总是那么热情、生动、流利,像一架永不生锈的播种机,不断在学生们的心田上播下革命思想和知识的种子,又像一把大笤帚,不停地把学生心田上的灰尘无情地扫去……(刘心武《班主任》) 上面例①用“莲花”、“海棠叶儿”、“一挂一挂的葡萄”、“仙人骑鹤”、“乐队吹箫”五个喻体来比喻“累累垂垂的石乳”这一个本体;例②用“雪”、“玉”、“飞溅的浪花”三个喻体来比喻“白丁香花”这个本体;例③用“海涛击岸”、“山洪爆发”、“飞瀑倾泻”三个喻体来比喻“欢呼声和掌声”这一个联合体;例④用“播种机”、“大笤帚”两个喻体来比喻“话语”这一个本体。如果用一个喻体来比一个本体,又用另一个喻体来比另一个本体,这不是博喻,这是比喻的连续运用。 ⑤如果从选景、取景的角度看,这些内容从哪些角度观察? 远处。----远观全景。 3.作者怎样写小屋和树林的关系: ①树点缀了小屋(由近及远)。 近观:一片纯绿色的无花树。树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满山皆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好的绿的背景,使小屋显得别致出色。高出屋顶的大树,\"细而密的枝叶”“美而浓的树阴”,“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拟人)。 ②小屋点缀了树林、树丛(由远及近) 远看:小屋前面的树,“那些树把小屋遮掩了,只在树与树之间露出一些建筑的线条,一角活泼翘起的屋檐,一排整齐的图案式的屋瓦。一片蓝,那是墙;一片白,那是窗。”“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隐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 这一部分重在自然景物的真实描写,尽管有丰富的联想、想像,但写的是确确实实的山、树、屋的形势和情姿。这是此文托物言志的第一个里程碑。 ③请用一个成语概括山和小屋的关系? 相得益彰,相互掩映。 4.如果说以上内容是从实处写,那么作者还从哪些方面怎样写其它? 虚写 写花园:由“领土”有限,到“领空”无限;由“有形的围墙”到“无形的围墙”;由花园的花朵到天上的云霞。小屋的光线也富有浪漫的文学性;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早晨光线加强,花蕊慢慢绽开,傍晚,光线暗淡,花瓣微微收拢。明明是“高高的山坡”,崎岖的“山路”,却叫它“幸福的阶梯”,“空中走廊”;夜幕中的小屋,却觉得它仿佛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由实入虚,将现实的自然景观,融进迷离朦胧的诗一般的意境,难怪作者情不自禁,“身在小屋享受着人间清福,享受着充足的睡眠,以及一天一个美梦”啊!这是此文托物言志的第二个里程碑。 5.从文章的整体看,“我的空中楼阁”是不是确有其建筑? 理想中的生活地方。从全文看,这小屋应是虚构的。作者特意让小屋踞于“高高的山坡”上,强调“山路和山坡不便行车”,暗合远离“入境”“不闻车马喧”之意。 文章题为《我的空中楼阁》,一语双关:既指“我”家居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烟雾迷蒙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又指幻景中的“空中楼阁”,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 6.“我的”这一定语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倾向?从此可以感悟到作者什么样的志趣? 喜爱之情。表明了作者对超然物外的“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 读最后一段。作者特意强调,“这座空中楼阁占了地利之便”。所谓“地利”即“空中楼阁”,它踞于“高高的山坡之上”,“山路和山坡不便行车”,暗含远离“人境”,“不闻车马喧”之意,是“我”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不必养鸟,无须挂画”,不要人为的“文明”,只要“自然”,表明了作者对超然物外的“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这是此文托物言志的第三个里程碑。 作者把小屋视为“快乐的起点”和“幸福的终点”,表达了对世俗名利的淡薄,远离闹市人境,在尘嚣中寻找闲静,从明丽质朴的自然中获得无限的意趣,是对人生的一种超然态度,但作者这种幸福观是与众不同的,有其积极的一面,即对社会现实的厌恶和失望,对名利社会的彻底否定;也有其颇为消极的一面,即超凡脱俗、清心寡欲的遁世思想。因此,作者的这种“快乐”和“幸福”的人生追求,只是一种海市蜃楼式的幻景罢了,小屋只是一座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他所企望的境界实际上是镜中花水中月,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只不过是人生的生活理想的寄托。 文章开将从山写起,用比喻的方法,以神来之笔点出小屋的位置,接着用一组博喻来突出小屋点缀山,接着重点写小屋和树的关系,这部分由近到远,由局部到整体,多方位写两者的关系。尔后,又以大量篇幅立足于小屋描写外面的景致,在这一部分中,作者在对外面多种景物进行描写的基础上更侧重于抒写自己对自然景物的感受,这样独具匠心的构思,使文章的内容由浅入深、由实而虚,也自然而然地借景物描写抒发了情怀。 7.表现手法 文学创作中,作家有时感到某种抽象的精神难作具体描绘,有时也会由于某些原因不便对所表现的失望进行直接描述,于是便往往借对某一适当物象的描写,便抽象的精神具体化,让不便明言的情思含蓄、曲折地表达出来。《我的空中楼阁》便是这样的托物言志、咏物寄情的作品。状物与言志,融洽无间,和抒情也浑为一体。 托物言志就是通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采用托物言志法写的文章的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要写好这样的文章,就要掌握好“物品”与“志向”,“物品”与“感情”的内在联系。首先是物品的主要特点要与自已的志向和意愿有某种相同点和相似点。其次,描述时,自己的志向要以物品的特点为核心。物品要能表达自己的意愿。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 示例: 我们学校大礼堂的屋檐下,有一口老铜钟。 这口老铜钟和学校大礼堂同龄,已有二、三十年的历史了。从我上一年级到五年级,几乎每天都去看看它。由于日晒、风吹、雨打,全身长满了青绿色的铜锈,因而外表并不美观,也不光亮,它的表面除了五朵雕花和三圈花纹外,再没有别的打扮了。 有一天,学校停电,电铃响不起来。这时老铜钟响了。“当!当!当!”好像在招呼我们,“上课了,大伙儿快进教室吧!”哟,老铜钟居然也有比电铃好的地方呢! 老铜钟像一位淳朴厚道、不计报酬的老人,打算一辈子都作为我们默默作贡献似的。(《大礼堂屋檐下的老铜钟》) 说明:这篇文章通过对大礼堂屋檐下的大铜钟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的意愿做一个淳朴厚道、不计报酬,一辈子为人们默默做贡献的人。这篇文章在交代了老铜钟所在的地点和方位之后,重点抓住老铜钟的两个特点来言志。一是抓住老铜钟的“老”。老铜钟有二三十年的历史,全身长满了铜锈,外表并不美观,也不光亮。赞美了老铜钟淳朴厚道,一辈子为学生作贡献的精神。二是说明老铜钟的作用。在停电的时候,老铜钟发出“当!当!当!”的响声,招呼同学们进教室上课。赞美了老铜钟不计报酬,随时为学生们服务的精神。作者对老铜钟的赞美,实际上是表达了作者自己的意愿和志向。这篇文章在描写老铜钟时,采用了拟人的方法,如老铜钟在电铃不响的时候招呼同学们进教室上课。结尾写老铜钟像一位淳朴厚道、不计报酬的老人。这样写较鲜明、具体地表达了作者的志向。 8.描写景物的角度:本文在描写景物时,角度变化多端。 A.近看小屋,呈现的景色是:“有了这许多树,小屋就有了许多特点。树总是轻轻摇动着。树的动……”看到小屋的整体,看到屋的大小和树的动静的配置。总之,近看到得的印象,归结为“含蓄而有风度”。 B.而远眺呢?“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想于枝头,轻灵而自由。”从大背景中,看到小屋特征鲜明的局部、一些线条、一排瓦屋、一片蓝、一片白,而整体则在树丛中“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远眺得到的印象,归结为“轻灵而自由”。 C.此外,还有仰视:“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D.有俯瞰:“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 E.又有白天所见——景物线条、色彩、层次非常明晰;黑夜所见——“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 F.还有从屋内向屋外看:“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 总之,作者以心爱的小屋为焦点,从各个角度进行观察和描绘,写出了小屋在各种视角下的各个方面,写出了小屋的神韵。只有心灵自由,襟怀开阔,胸无尘滓,而且爱屋情笃,才能如此放纵笔墨,视点任意东西南北。 五.拓展阅读 读下面一段短文,我们或许有了一种阅读的冲动,想急切地走进李乐薇的精神家园——“山中小屋”。 梦中的家园 —读《我的空中楼阁》有感 年少时,读过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记忆中最深的一句话就是“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简单的一句话,却把小屋的优美意境表露无遗! 清新、自然、流畅、隽永,是我对整篇短文的印象,读完此文,犹品了一杯香气四溢的清茶,淡淡的,恬恬的,却是让人回味无穷…… 随着都市的繁荣和发展,在现代化的城市里生活,整天都被包围在喧嚣和嘈杂中,上下班的堵塞和拥挤,工作时的劳顿和辛苦,人们已逐渐湮没在都市中,难得的假日又得为生活的琐碎和繁重而操心,购买衣物,购买油盐酱醋,双休日就这么葬送在日常家居中,偶尔的出外踏青旅游,也只是聊解一下心情而已,等到元旦国庆等大节日,幸运地有那么几天假期,又该回家看望老父母,真正的让心情放松,呼吸大自然,在我的生活中,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梦。 偶然间,又读到这篇短文,只读读而已,心情就已豁然开朗,多么美丽的居所,多么幸福的人生。这种不食人间烟火的生活,远离凡尘俗世,远离都市喧嚣,真是神仙过的日子!难怪宋代的林通,甘愿抛弃荣华富贵,隐居山林,弄梅侍鹤,被后人喻为“梅妻鹤子”,历代许多的名人都爱归隐山林,而且愈发萌发灵感,写出了更动人的诗篇,难道不是因为也浸染了大自然的灵气?“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茫茫的大自然,云雾缭绕,层山叠翠,生活在此中,又怎能不释怀? 还记得读过白居易《长恨歌》:“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当时的感觉就是杨玉环终于得到了解脱,告别皇宫里的争权夺势,挣脱颓废低迷的爱情,终于找到了属于她自己的人间仙境,难怪传言贵妃并未死,但她却始终没有再回去。心灵一旦放飞,又怎能轻易地收回? 一直追寻梦想中的家园,希望有心灵的一片空间,但是我没有李乐薇那么幸运。拥有自己的空中楼阁,最经典的两句:虽不养鸟,每天早晨有鸟语盈耳。无需挂画,门外有幅画——名叫自然。真是叫人羡慕欣喜,鸟语花香,自然清新的生活是最满意的人生。 六.这篇散文把小屋置于一幅幅图画中呈现给我们读者,图画有小屋的全景、夜景、远景、近景、特写景,从不同角度、不同时间把小屋点染勾画,加欣赏一系列画卷,使我们大饱眼福,可我们能否结合文人的作品机及文人,描述一下生活于其间的作者应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可以用我们知道的文人为其画像? 提示:这一步实际是在调动学生的文化积淀,通过比较,发散思维,来寻找古今文人在寄情山水的相同点,学生可以各抒己见,不一定就是生搬硬套某一文人和李乐蔽是完全一样的,只要寻找到某一相通点即可。 1.可想象为当代“陶渊明”的形象,他在《归园田居》中写到“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阴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入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这样一个情然自乐的“世外桃源”,诗中表现出他回到田园、重温田园的自然景物和生活气氛的内心欣慰之情。田园的和平安宁的生活,正是诗人心中的向往之景。 2.可以想象为当代“王维”,他在《山居秋瞑》中写到“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问照,清泉石上流。竹暄归院女,莲动下舟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中的“明月”、“清泉”、“竹”、“莲”构成大自然清雅静美的画面,暗示了诗人向往自然、追求归隐的人生理想。 3.可以想象为当代“李白”,他创独坐敬亭山种写到“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所有鸟类都已离开敬亭山高飞远逝,极目长天,空空荡荡,山顶仅有的一片孤云,也在慢悠悠地竟自独向天边飘离而去。鸟去山空,云去山孤。而此时,诗人眼前默然无语的敬亭山,却赋予了灵性,与诗人“相看两不厌”,山与人,两相亲,山水自然成为诗人的知己,使诗人精神上得到莫大的安慰。 4.可以想象为当代“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写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我们看到作者目接山水之美而乐,娱清山水悠闲自适的情调。“树林阴毁,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马乐也。”作者“醉”于山水之间。“禽鸟”同样“醉”于山水之间,而作者耳闻鸟鸣之音也为之乐,使大自然的山水禽鸟都富有了灵性,达到了人与大自然融汇为一的境界。 5.还可以想象为“孟浩然”、“刘禹锡”、“周敦颐”,甚或“朱自清”,“郁达夫”、“徐志摩”。 注:指导学生联想和想象,一定还要围绕文章的内涵会发散思维,要能自圆其说,侧重一点来读。如想象成“陶渊明”、“王维”就抓住与李乐薇都是寄情山水,向往大自然,向往清幽闲适的生活这一点来谈;想象成“李白”、“欧阳修”则可谈到文中小屋的“含蓄而有风度”、“轻灵而自由”一样,文人笔下的“敬亭山”、“滁州山水”都赋予了灵性,与文人在心灵上有了灵通,达到了“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的自然审美境界。 《我的空中楼阁》优秀教案 篇2一、紧扣目标,自然引入,激发兴趣。 “本单元的目标是听清楚和说明白。上一次我们学习了〈穿云破雾上九天〉一文,大家积极发言,以记者采访报道的形式,述说了我国首次载人航天试验发射的现场情况,很多同学展示了自己的好口才。上一课重点是说事,而生活当中常常需要传情,比如你对一件物品、你的家庭的喜爱之情如何表达出来呢?”我正在开场白,一位学生突然举手发问:“老师还有,顺便告诉我们如何表达对一个人的爱情呢?”(众生笑)。 我没有动怒(太熟了),反问:“你怎么写?” “不外乎就是说我喜欢你或者说我对你有好感之类的,但写了两行就没话说了,憋得难受!”气氛活跃。 “空洞!没有语文水平也想谈恋爱,还是认真点吧。”我“将”他们一军,“乖乖听完这一课,就会有提高的。我们来看看中国台湾作家李乐薇怎样描写他的小屋,表达一种高雅的情感。”我板书标题,解题。 二、不露痕迹引入正文,调动学生积极性。 “我们为什么要学这篇文章?除了学习如何说明白一种情感之外,还可以学到一种‘移步换景’的描写方法(板书)。文章的描写对象是山脊上的‘我的小屋’(空中楼阁),他变换了三个立足点来描述,走一步换一景,左看右看上看下看看来看去都是不一样,都是很可爱。”板书: 一、立足小屋外面,欣赏它和背景的和谐美(点缀)。 二、立足小屋,欣赏其环境之美。 三、出入途中、夜幕之下景色和所见所感。 “请同学们根据这个提纲快速浏览课文,划分文章段落。”布置任务,学生完成。 “都喜欢,特别是14段‘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我深情地示范性朗读,很多人跟我一起读。——这课堂有点“温度”。 “好东西一起吃,好文章一起读。大家将整篇文章一起朗读好不好?”“好!”——我“火上浇油”,学生其实很容易“上钩”。 三、提出问题,激发学生谈话。 解释了重点字词。“现在我要考一考你们的理解能力?请大家思考如下问题,谈一谈自己看法”学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我在每个部分都提出一些重点、难点问题。比如第一部分我的问题是: 1、“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请根据想象,描绘一下它们的样子。 2、小屋如何点缀山? 3、第3段用了哪些富有动感的词语? 4、在树的点缀下,小屋有哪些特点(综合4至8段)? 5、第5段描写树的各种美,有何用意? 四、适当穿插点拨,授人“鱼”和“渔”。 通过提问和探讨,学生已经基本吃透文章内容。我针对有些句子,适当穿插课外知识,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例如结合“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一句,我提问:“难道这一所小屋真的会飞么?” “当然不是,是树叶在动。” “不,是指房屋的样子像小鸟,屋檐高翘,展翅欲飞的样子。” “不对------”学生们争论热烈。——这课堂“发高烧”啰! “树点缀了山。”异口同声。 “错!”我一摆手,大家面面相觑。 五、亦庄亦谐,检验效果。 “情人眼里出西施!”一个学生点中要害。 “比如我们同学,热爱学习的人认为教室是天堂,害怕读书的人把教室看做地狱”有人举一反三了! “天堂总比地狱好。不爱也得爱,何苦跟自己过不去呢?”嘿!还挺有味! “爱爱爱!‘撒遍人间都是爱’我知道情书怎么写了,老师,我念给你听,新鲜出炉,来来来!”这调皮鬼眼看时间不多,不举手就站起来“我也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在校园里,我处处留意着你的身影,我的目光象磁石一样跟着你那指南针一样苗条的身材。你散步的时候,清风送来阵阵清香,你停下来就象若柳扶风,亭亭玉立,你在操场上英姿飒爽,矫健迷人-----”真酸哪!——救火! 《我的空中楼阁》优秀教案 篇3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文别具一格的托物言志的写法。(二)学习本文语言清新、优美,描绘景物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特点。二、难点、重点分析(一)本文状物写景的特点是什么?分析:把“小屋”和周围环境对比,作多角度、多侧面的描写,是本文状物写景的特点。文章大体可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从开头至“轻灵而自由”,是立足于小屋之外,看小屋和周围环境的关系;后一部分则是立足于小屋,看周围环境和小屋的关系。前一部分有三层:第一层(开头至“一点情调”),写小屋和山的关系,小屋“点破了山的寂寞”,给山川美景增添了“一点生气,一点情调”。这是立足山外,是远观,看全景。第二层(“小屋点缀了山”至“含蓄而有风度”),写小屋和树的关系,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使小屋更显得“含蓄而有风度”。这是立足山上,是近看,看局部。第三层(“换个角度”至“轻灵而自由”),继续写小屋和树的关系,立足点移到远远的山下,仰望远观,“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仿佛“凌空而起”,更加“姿态翩然”了。后一部分有四层:第一层(“小屋之小”至“叫它云或霞”),写小屋的花园和山上的云霞。花园极小,“领土”有限,可是小屋的“领空”却是无限的;花园里繁花绚烂,天上的云霞也如花一样绚烂。第二层(“空气在山上特别清新”至“也富于浪漫的文学性”),写小屋的空气和光线。因为在山上,空气特别清新,而光线则富于变化,富于“浪漫的文学性”。第二层(“山的环境是独立的,安静的”至“唤做空中走廊”),写小屋和外界的相通。小屋在高高的山坡上,只有一条山路和外界交通,环境是“独立的、安静的”。第四层(“我把一切应用的东西当做艺术”至结尾),写夜晚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缥缈若“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点明了题意。文章前一部分重在自然景物的真实描写,尽管有丰富的联想,想象,但写的是确确实实的山、树、房屋的形势、情姿。后一部分则重在人对自然景物的感受:明明是极小的“袖珍型”花园,有限的围墙,“我”却因有无限的“领空”可供“游目骋怀”而陶醉;明明是小屋在“山的环抱中”,晨暮昏晓光线变化,“我”则以为“如在花蕊中一般”,那“花蕊”会“绽开”,也会“收拢”;明明是“高高的山坡”,崎岖的“山路”,“我”却叫它“幸福的阶梯”,“空中走廊”;夜幕深垂,小屋仍是小屋,“我”却觉得它仿佛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文章就这样由实入虚,将现实的自然景观,融进迷离朦胧的诗一般的意境,引人入胜,耐人寻味。(二)怎样理解本文的题目?分析:文章题为《我的空中楼阁》,一语双关:既指“我”家居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烟雾迷朦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又指幻景中的“空中楼阁”,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从全文看,这小屋应是虚构的。作者特意让小屋踞于“高高的山坡”上,强调“山路和山坡不便行车”,暗含远离。“人境”,“不闻车马喧”之意;文章的最后,作者又特意强调,“这座空中楼阁占了地利之便,可以省去许多室内设计和其他装饰”,不必养鸟,无须挂画——总之,不要人为的“文明”,只要“自然”,表明了作者对超然物外的“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三)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分析:笔调清新,语言优美,是本文的艺术特色。全文多用短句,节奏舒徐流畅,形成幽雅恬淡的基调;适当地运用文言词汇、文言句式,如“山如眉黛”“凌空而起”“足以举目千里”等,使语言更显得隽逸潇洒;恰当地运用一些富有独创性的词汇,如“领土”、“领空”、“空中走廊”等,为文章注进了清新的气息;而多种修辞手法的使用,如比喻、拟人、排比等,更为文章增添了绚丽的色彩。对比手法的运用,比如“高大”和“小巧”、“有限”和“无限”等等,则使文章的意境更加深邃,给人以哲理的启迪。三、教学过程 设计(一)指导学生自读课文,扫除字障碍,掌握以下词语。1.注音。黛d4i缀zhu@翩pi1n憩q@阡qi1n陌m^谧m@蕊ru!绽zh4n缥pi1o缈mi3o骋ch7ng2.解释。玲珑:(东西)精巧细致。也指人灵活敏捷。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灵动:飘逸,传神。逊(于花):差;比不上;不及。挺拔:直立而高耸。也指坚强有力。婀娜:(姿态)柔软而美好。翩然:形容动作轻快的样子。憩:休息。游目骋怀:随意观览瞻望并敞开胸怀。游目,指目光由近及远,随意观览瞻望;骋,本指马在奔跑,引申为放开,尽量展开。宁谧:安宁,平静。疏落:稀疏零落。虚无:有而若无,实而若虚。缥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也写作飘渺。盈(耳):充满。空中楼阁:空中所见的楼台观阁。本指海市蜃楼,比喻脱离实际的理论或虚构的事物。3.辨音。4.辨形。5.辨义。点缀、映衬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映衬,映照,衬托,通过并列相反的事物之间的鲜明对比,使各自的特点更加清楚地显示出来。一般说来,点缀不是相互的,甲物点缀乙物,不等于同时乙物也点缀甲物,而映衬则是相互的。点缀有时也借助于对比映衬关系,取得点缀的效果。(二)讨论以下问题。1.“我的空中楼阁”,指的是那座“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的“小屋”。本文是以直接描写这座小屋本身的情况为主要内容的吗?如果不是的话,那么又是怎么写的?分析:本文并非主要描写“小屋”本身的构造、形态、功用,而是把“小屋”和周围环境对比,作多角度、多侧面的描写。文章大体可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从开头至“轻灵而自由”,是立足于小屋之外,看小屋和周围环境的关系,如小屋和山的关系,小屋“点破了山的寂寞”,增加了山川美景的生气和情调;小屋和树的关系,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远远看去,“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第二部分则立足于小屋,看周围环境和那小屋的关系,如小屋拥有“有限的”领土与“无限的”领空,更拥有灿烂的云霞作“无形的围墙”;小屋拥有“清新的空气”,以及“既富于科学的时间性,也富于浪漫的文学性”的光线;小屋拥有与外界交通的被称为“幸福的阶梯”的山坡和“空中走廊”的山路;夜晚小屋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文中,作者称小屋“是我在生活中的第一件艺术品”,但小屋作为艺术品的精妙构思和深邃意境,丝毫不在于小屋自身,而在于与周围环境的配置,它“占了地利之便”,从而“省去许多室内设计和其他的装饰”,“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小屋的最大特点就是融于大自然之中,从而寄寓了作者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表现了他热爱大自然的情怀。2.作者把“小屋”称为“我的空中楼阁”,这应该怎么理解?分析:把“小屋”称为“我的空中楼阁,一语双关,既指“我”家居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烟雾迷蒙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又指幻景中的“空中楼阁”。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全文对“小屋”的描写,许多地方暗示了小屋的虚构性,如作者特意让小屋踞于“高高的山坡”上,强调“山路和山坡不便行车”,突出“独立的、安静的”环境,暗含远离“人境”,“不闻车马喧”之意。文章后面的描写进一步由实而虚,指出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不再“清晰”,成了“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表明了“小屋”并不是一种客观存在,而是自己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3.本文寄情于景,文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怀?哪些地方间接暗示了作者对他所生活的环境的态度?提示:文中流露出作者向往“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作者强调“小屋”的“独立”、“安静”,强调“这座空中楼阁……可以省去许多室内设计和其他装饰”、不必养鸟、无须挂画等,表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也暗示了他对自己所生活的社会里畸形发展的物质文明,及喧嚣浑浊的社会环境是有所不满的。课堂教学设计Ⅱ一、教学目标 (一)(同“课堂教学设计Ⅰ”)(二)培养高效阅读能力。二、难点、重点分析(同“课堂教学设计Ⅰ”)三、教学过程 设计(一)速读测试。1.本文的题目是______,作者是______省作家______,本文的出处是______。2.文章首句:“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此句用了______修辞手法。在______位置、______角度,才能观察到这种情景。3.“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①,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②,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③,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④。”这句话从整体看是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具体地说是______喻,①和②是______喻,③和④是______喻。4.文中用了不少两相对应的句子,如“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再从文中挑出三句最短的这类句子,并说说这类句子在表达上的效果。5.“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势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这个两相对应的句子,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在什么位置才能观察到这种形势?6.“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法?“雾失楼台”是怎样一种情景?这里说的“小屋”“而是……空中楼阁”,与“雾失楼台”完全一样吗?为什么?7.“小屋”,“白天它是清晰的,夜晚它是朦胧的”。请从文中找出“白天清晰”、“夜晚朦胧”的例子,并作简要的说明。8.“小屋在山的怀抱中……。小屋的光线既富于科学的时间性,也富于浪漫的文学性。”其中“科学的时间性”、“浪漫的文学性”表现在哪里?9.“天地相连的那一道弧线,是另一重无形的围墙,也围住了一些花,那些花有朵状,有片状,有红,有白,有绚烂,也有飘落。也许那是上帝玩赏的牡丹或芍药,我们叫它云或霞。”这一段的修辞方法都有什么?举例说明。10.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测试记录:阅读速度:______字/分钟理解率:______%阅读效率:______字/分钟(二)激疑质疑。1.文章内容是写实实在在的“小屋”,题目却用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对此你有什么看法?结合课文谈一谈。2.本文主要描写了小屋和周围的环境。在描写中,前一部分是立足于小屋所处环境这个整体描写的,后一部分是立足于小屋这个局部描写的。前后两部分从哪里划分呢?另外,在描写中,前一部分侧重于自然景物的描写,后一部分侧重于人对景物感受的描写,能否在两部分中找出例子,对照说明?3.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能否举例试加说明?(三)精读导引。1.精读全文,会使读者觉得,作者笔下的“小屋”,有些由实到虚的趋势,也就是作者逐渐把现实的小屋加以理想化。不难理解,这理想化的情景正是作者所追求的。从此入手考虑。2.阅读课文,注意作者的观察点和描写对象,可以划出前后两部分。然后从两部分中各找一例说明即可。3.精读课文,并参照“自读提示”所指,找出语言特点。(四)疑难讨论。1.虽然作者说小屋是他“睡眠”的居室,但是他在描写中,对小屋是步步理想化、甚至是神奇化了的。如“小屋”“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小屋”“犹如在花蕊中一般”,“小屋迷于雾失楼台”,“它不再是小屋,而是……空中楼阁”。作者笔下的小屋在由实而虚,由现实变为虚幻。不难看出这“虚幻”的“空中楼阁”才是作者理想的小屋。所以用“空中楼阁”为题。这也是与作者向往“独立”、“安静”的生活相联系的。2.可从开头到“轻灵而自由”作第一部分,以后的作第二部分。比如第一部分,虽把小屋比喻成鸟、蝶,“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但小屋还是实实在在的小屋,只是“形势”如此。而第二部分,小屋却在“虚无缥缈”的环境中成了“空中楼阁”,已“不似在人间”了。把实际景观融于迷离朦胧的神奇意境之中,正是本文构思的绝妙之处。3.本文语言优美。主要表现在: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描写小屋和周围环境,笔触细腻,穷形尽象。②两相对应的句子的运用,把小屋和周围环境的关系表现得淋漓尽致。③文言词语和现代时髦词语相结合,如“俯仰天地”、“游目骋怀”和“心灵散步”、“眼睛旅行”等等。使语言显得隽逸潇洒,富于感人的灵气。速读测试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我的空中楼阁》、中国台湾、李乐薇。《中国现代文学大系》(散文第一集)(8分,各2分)。2.比喻。山和小屋的上空,正对山岭。(9分)3.博喻,明,暗。(9分,各3分)4.“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左顾有山外青山,右盼有绿野阡陌”;“白天它是清晰的,夜晚它是朦胧的”。效果是便于在比较中或衬托中写出事物的特点;便于从不同角度和侧面表现事物。(1分,举例6分,效果各4分)5.比喻、拟人,在远远的山下。(9分,各3分)6.暗喻。雾弥漫了楼台,使人觉得楼台消失了。不完全一样,因为“雾”不定时,星、月有时间规律;另外,“雾失”可达到一点儿看不见,“月影之侧”只是“朦胧”。(第一问2分,第二问10分。)7.“白天清晰”如:“远观”,都可看见“一角屋檐”、“一排屋瓦”、“一片蓝的墙”、“一片白的窗”。“夜晚朦胧”如:“收拢”在花瓣之中,“迷于雾失楼台”,变成“空中楼阁”。(10分,各5分)8.“早晨”和“夜晚”都影响光线,而早晚又有严格的时间规律,表现着科学的时间性。“花蕊绽开”“花瓣收拢”,以及“清晰”、“朦胧”等,都是形象生动的文学描写,而且由于比喻等修辞,又有浪漫色彩。(共10分,各5分)9.“上帝玩赏”是拟人,其余是比喻。“牡丹”和“芍药”还有夸张之意。(共10分,各5分)10.表现了作者向往“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和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10分)〖小资料〗(一)作者简介。李乐薇,江苏人,现代作家。早年肄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后一直在中国台湾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以散文见长,文笔清丽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温婉而富于感情。(二)重点内容图解。 [1] 《我的空中楼阁》优秀教案 篇4教学目标 1.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怀,体味课文流露出的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向往的思想感情。 2.掌握诵读的要领,学习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领会托物言志的艺术手法。 3.品味文章清新、优美、生动的语言。 教学重点 1.品味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学习诵读的技巧。 2.学习本文学习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和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领会“空中楼阁”的优美意境,理解作者寄予小屋的生活理想。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谁都可能会有这样的时刻,当我们凝视着月光下的树影,谛听着山林间的鸟鸣,我们的精神随之一振,抖掉了尘世的俗念,得到了心灵的升腾。那时,我们可能都会感到自己的富有。但是这道精神的门能为我们开启多久?如果我们心灵的河流里老是流淌着搀杂铜臭味的杂事与垃圾,我们又怎能守住这一份心灵的宁静?阿尔卑斯山下那句名言“慢慢走啊,欣赏”,告诫着我们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要静下心来,放慢脚步,与自然对话,与自然拥抱。你能够感受这样的快乐和幸福吗?让我们随着优美的朗读一起走进李乐薇的空中楼阁吧。 二、感知课文 创设美好情境,进行配乐朗读。 适当进行诵读的技巧指导。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掌握诵读和速读的基本要领,学会在朗读中适当运用停顿、重音、语速、句调的技巧准确地表现作品的内在含义和感情。具体的指导可参考“教学资料”附录的“朗读的基本要求”一文。 三、分析写小屋的观察角度,理清文章脉络,学习文章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一)为了写小屋的美,作者选取了小屋周围的哪些景物呢? 讨论明确:依次写了山、树、花园(含花)、云霞、空气、光线、山路、小屋的夜景。 (二)作者在描写这些景物时,观察立足点先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讨论明确: 一、立足于屋外看小屋(1~8自然段)。 二、立足于屋内看世界(9~18自然段)。 (三)全文一共几个部分? 讨论明确:两个部分:(1)立足于小屋之外,看小屋和周围环境的关系;(2)立足于小屋,看周围环境和小屋的关系。 (四)试画出本文两个部分的结构图。 提示:把不同立足点所写景物列出即可,对学生要求不宜太高。 (五)归纳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定景换点和定点换景 (六)请学生运用这个方法口头练习:多角度描述校园。 全文结构图参考下图 四、结合“空中楼阁”的含义,了解托物言志的手法,体会文章的主旨。 (一)题中“我的空中楼阁”指什么? 讨论明确:指山上的小屋 (二)成语中“空中楼阁”什么意思? 1 讨论明确:空中楼阁:多比喻幻想或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等。 (三)那么美丽的空中楼阁是“现实的”还是“虚拟的”? 1.小屋及周围环境与尘世有什么不同? 讨论明确:独立、宁静、优美,让人心情舒畅,感到自由、幸福。 2.写小屋在山上有什么意图? 讨论明确:小屋脱离尘世,独立、自由,表现作者对自由生活的热爱和对独立人格的向往。 3.作者与小屋外在环境之间关系怎样?作者为什么能把景物写得那么美丽动人? 讨论明确:作者与小屋外在环境之间是融为一体的,写外在景物,实际上写内心愿望,绿树,鲜花等都带上了作者情趣和志向的色彩,正因为作者对这些美景深爱情笃,才写得如此动人,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4.文中对小屋作了怎样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怀?哪些地方间接暗示了作者对他所生活的环境的态度? 讨论明确:文中流露出作者向往“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作者强调“小屋”的“独立”、“安静”,强调“这座空中楼阁可以省去许多室内设计和其他装饰”、不必养鸟、无须挂画等,表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也暗示了他对自己所生活的社会里畸形发展的物质文明,及喧嚣浑浊的社会环境是有所不满的。 5.学生在刚才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出“空中楼阁”的含义。 讨论明确:有关“空中楼阁”的含义是双重的: ①指山上的空中小屋; ②喻指作者美好生活理想的心灵追求:自由、安静、独立的生活。 (四)借小屋写情怀,本文运用的是什么手法? 讨论明确:托物言志的手法。托物言志是散文常用的手法,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明月丽日、白云彩霞、瑞雪苍松等等往往承载着作者的无限情思和理想,鉴赏时不能拘泥于景物本身,而要通过景物的特点,领悟作者寄托的深意,由表象到思想,由有限到无穷,由具体到空灵,由物态到人情,这样才能真正品散文之美。 (五)小结 在全文对小屋的描写中,字里行间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的生活理想和人生追求。因为小屋处在大自然的美好环境中,在这样的环境中,人是自由的、幸福的。热爱小屋,就是热爱自由独立的、美好的生活。作者对这种远离喧嚣的、恬静安宁的生活的向往,实际上隐含了对现代文明的批判。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是本文写作的根本意旨。但作者没有明写,而是贯穿于全文对小屋与环境的描写、赞美中。作者写外在景物,实际上是写自身精神,山、树、屋、花、山坡等景物无不带上了作者志向、情趣的主观色彩,虽不明言情志,却处处写情志。这就是本文“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六)师生共同回顾:运用托物言志手法所写的诗文还有哪些。 (七)请学生自己选择某事物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说一段话。 五、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一) 诗化的语言 (学生找出并体会其表达的效果) 1. 对称的句式,轻快的节奏 本文在写景时多用对称句式,读来节奏感很强,富有韵律美。如“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等等。 2.奇妙的修辞 比喻新奇,有朝气与活力。 2 如:a.“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非常独特、自然,而且富有美的韵致,不仅点染了小屋的醒目、清新、玲珑,而且两处配合自然、融合,浑然天成,令人浮想联翩,美味无穷。 b.“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新奇,传神,细腻地描绘了静态之物的动态感,从而产生极好的艺术效果。 c.排比、比喻结合 如“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以动写静,美景连动,令人浮想联翩,使景物有了活力,有了灵气。 (二)画的笔法 1.工笔细描 如关于小屋傍晚到早晨光线的变化,像一幅幅美妙的图画,让人感受真切而留恋不已 2.写意渲染 如远观小屋,全是写意画法,求神似。 (三)动静的糅合 动静景物的组合艺术往往会产生奇妙的表现效果,互相映衬,相得益彰是糅合的艺术要求,文章正是把盎然生机糅进静态景物之中的。如“首先看到的是小屋前面的树,那些树把小屋遮掩了,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这一节,动静糅合,产生了意料不到的美感。 《我的空中楼阁》优秀教案 篇5刘星河 教学目标 1、领悟托物言志的艺术手法的巧妙运用,把握文章传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清新、优美、生动的语言,提高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体味作者对大自然、对自由生活、对独立人格的向往,唤起学生对积极而坚实、乐观而执著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 1、品味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学习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2、学习作者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观察景物,定景换点的写法。 教学难点 ;领会“空中楼阁”的优美意境,理解作者寄寓于小屋的生活理想。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尽可能背诵一些比喻句或对称、排比句。 2、比较欣赏法。如将本文与刘禹锡的《陋室铭》的比较阅读。 3、讨论法。如对文章托物言志中“志”的含义的理解。 课时安排: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文章,把握文脉。 2、美读文章,品味清新淡雅的优美语言。 一、导语 设计 学生背诵刘禹锡的《陋室铭》。这篇托物言志的美文借“陋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旨在表达陋室不陋,在于室主的道德高尚,含有对自己激励和对权贵愤懑的意味。 二、解题 李乐薇(1930~ )江苏省南京市人。早年曾肄业于上海大厦大学,后一直在中国台湾从事文艺教育工作,是中国台湾当代散文作家。她的散文作品,文笔清丽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温婉、含蓄,善于借助富有物质感的形象来表现无形的主观意念,刻意于意象的经营,能够运用有声、有光、有色、有味、有形的物象幻化暗示出微妙的“自我的情绪”,透露着浓郁的现代派艺术信息。 三、整体感知,把握文脉 1、听录音。 2、指定两名学生分节朗读课文。提示:文章的感情基调是明快、乐观的,要带着欢快的感情,读出明快、跳荡的节奏来。对文中倾注了作者情感的句子,诵读时要加重语气,要读出语言的神韵,读出作者的陶醉感。 3、学生默读全文并思考:“我的空中楼阁”是一个偏正词组,重点在交代“空中楼阁”。文章是如何据此组织文脉的? 明确:文章开头说小屋“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已易使人产生悬空之感;其次,“近看改为远观”,树遮掩了小屋,只看到建筑的线条、屋檐、瓦、墙、窗,颇有“凌空而起”之势;再次,它有无限大的“领空”作“开放性的院子”,而山路被称为“空中走廊”;到最后才点明,夜间的小屋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四、重、难点解决过程 1、品味生动明快、清新淡雅的语言。 (1)品味语言的音乐美 “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虽不养鸟,每天早晨有鸟语盈耳。” “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 明确:文中短句的成功运用,既使文章变得欢快活泼,又增强了文章明快的节奏感。 “山上有了小屋, ……一点情调。” “花好比人的面庞,……在于精神!” “足以举目千里,足以俯仰天地,左顾有山外青山,右盼有绿野阡陌。” “我出外,……山路自动地后退;……” 明确:文中多用整句,使语言形式整齐,声音和谐,气势贯通;使用散句,又使语言灵活多变、生动感人;整散句交错运用则既整齐和谐,又富于变化,更能使表意深刻、语意连贯、气韵流畅。这样就使语言增强了音乐感。 (2)品味语言的诗意美。 文中有不少语句化用了古诗词,如“山如眉黛”,来自“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王观《卜算子》);“山也虚无”来自“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汉江临眺》);“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与“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近似;“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与“雁飞残月天”(温庭筠《菩萨蛮》)近似。 有些句法也是近似于古诗词的。如“眉梢的痣一点”与“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杜甫《不见》),都以数量词置后;“十分清新……角度上”与“满地残红宫锦汙,昨夜南园风雨”(王安国《清平乐》)都是倒装语序。 有些句子是直接引用的,如“雾失楼台”出自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之句,颇有人间仙境之意。 (3)品味语言的画面美。 每个夜幕深垂的晚上,……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明确:这些情文并茂的语句,把小屋的淡淡影像和山下明亮的万家灯火对比,给小屋创造了一种如烟似雾、朦胧缥缈的背景。淡淡的灯光衬以迷蒙的月色、点点星光,真如蓬莱仙境,名副其实的空中楼阁。 (4)品味语言的修辞美。 ①“出入的交通要道,是一条类似苏花公路的山路,一边傍山,一边面临稻浪起伏的绿海和那高高的山坡。” 明确:作者把碧绿的稻田比喻成浩瀚无际的“绿海”,给人以整体感,真是恰切至极;而作者把风吹稻秧所呈现的情态又喻为起伏的“波浪”,则更加深了人对“海”的印象。这种一个比喻建筑在另一个比喻的基础上,且两个喻体间又有内在联系的“续喻”形式的精当运用,形真态切地表现了稻田如大海一样壮美的景色。 ②“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 明确:作者把山间小屋喻为“鸟”,喻为“蝶”,确属前人未言之语,两个新颖独特的喻体的运用,从不同角度,不同感觉上,写出了小屋在树与树之间那轻灵自由、翩然若舞的姿态。 (5)学生各自出声美读课文。 2、课堂练习。 (1)仿照下列句子,再把“人生”比喻成“大海”“天空”,造两个句子。 如果说人生是一首优美的乐曲,那么痛苦则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音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仿照下面的句式,以“只有”开头,写一个结构与之相似的复句。 只有波涛澎湃的大海,才能创造出沙滩的光洁与柔软;而平静的湖边,只好让污泥环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如果说人生是一望无际的大海,那么挫折则是一个骤然翻起的浪花;如果说人生是湛蓝的天空,那么失意则是一朵飘浮的淡淡的白云。 (2)只有一望无际的森林,才能创造出大地的翠绿与娇美;而孤独的树木,只好任狂风摧残。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背诵2~3段你认为最有文采的文字。 2、根据下列两种情景,以“歌声”为重点,分别扩展成一段话。每段不少于30个字。 情景一:毕业典礼上 同学们 歌声 情景二:考试前夕 我 歌声 参考答案:①“让我们荡起双浆……”“送战友,踏征程,默默无语两眼泪……”“常回家看看……”,歌声从毕业典礼的会场上飞出,同学们的歌声,有的低缓,有的高亢,有的婉转……。 ②考试前夕该放松一下了,走在蜿蜒的山路上,我哼起了信天游的小调:“我抬头,望晴空……”歌声似长了翅膀,飞向山洼,飘向山脊。歌声代表我的心。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认识小屋的美和作者生活的美好。 2、把握文章的“志”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一、检查学生对个别段落的背诵情况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学生默读课文。 2、提问:文章从内容上可分几部分?每部分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全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1~8段)立足于小屋之外,定景换点,从不同方位和角度描述小屋与周围环境间的关系。第二部分(9~18段)立足小屋,从不同侧面描写周围环境与小屋的关系。前半部分侧重写小屋之美,后半部分侧重写小屋中的生活情况。 三、重、难点解决过程 1、具体研习第一部分 (1)指定一名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朗读本部分文字。 (2)提问:作者是立足于何处,从哪些观察角度来描写小屋之美的? (3)提问:小屋在山和不同树的映衬下,显出哪些不同特征? 明确:在山的映衬下,“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无花树衬出小屋的“静”“小巧”“别致出色”;后面高过屋顶的大树显出小屋的“含蓄而有风度”;小屋前的树显出小屋的“轻灵而自由”。 (4)让学生结合小屋的特点在想象中勾画出小屋的形象。 2、具体研习第二部分。 (1)指定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提问: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写小屋里的生活情状? 明确:有如下几方面:无限大的“领空”;天上的云或霞;清新的空气;明亮的光线;独立、安静的环境;像是空中走廊的山坡;夜晚朦胧的空中楼阁(小屋)。 (3)让学生在想象中勾画出一幅或几幅画面来。 3、引导学生探讨托物言志中“志”的含义。 (1)让学生反复诵读“每个夜幕深垂的晚上,……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一段,然后让学生在头脑中想象出这座“空中楼阁”的景象,并谈谈感受。 明确:这座“空中楼阁”如宁静安逸,远离俗世人间,纤尘不染的世外桃园。 (2)学生讨论:在第一部分中,作者反复写山、树、小屋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山与树是自然景观,小屋是人文景观,作者反复写三者的关系,一方面表达了自己对小屋所在精美世界的热爱,另一方面表达人与自然的不可分离。 (3)学生讨论:第二部分中的下列各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适于心灵散步,眼睛旅行,也就是古人所说的游目骋怀。 ②空气在山上特别清新,清新的空气使我觉得呼吸的香。 ③我只觉得出外时身轻如飞,山路自动地后退;归来时带几分雀跃的心情,一跳一跳就跳过了那些山坡。 ④虽不养鸟,每天早晨有鸟语盈耳。 ⑤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 明确:①表明作者生活在这个天地里是何等自由舒畅。②“香”字不但说明因“清新的空气”而沁人肺腑,而且抒发了愉快的心情。③“觉得”二字,是作者的主观感受,表现作者的轻快心情,反映了对大自然的爱。④表达作者一种陶醉于大自然的心情。⑤自然界风景如画,环境如此美好,足见小屋主人心情欢欣,足见小屋主人对自然美的欣赏。 (4)提问并讨论:标题“我的空中楼阁”有几层含义?其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我的空中楼阁”一语双关,既指作者心爱的小屋建于山上,犹如耸入云天的楼阁,又指幻景中的楼阁,理想中的远离喧嚣、恬静安宁的生活环境。寄托了作者热爱自己的小屋,热爱自由快乐的生活,保持独立的人格的思想感情。再者,从作者对“远离喧嚣”生活的肯定、追求和讴歌中,隐约地可以感觉到作者对都市生活的厌恶,对现代文明束缚人自由、隔离人与大自然交融的消极一面的批判。 (5)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文章思想主旨的感受。 4、解读品味重要语句。 对重要句子的理解、品味是对文章思想艺术的延续或回味,品读时,可让学生至少读两遍,真正有所领悟。 四、组织学生讨论《陋室铭》和本文在内容与艺术上的异同 相同点:两者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主题思想;不同点:①体裁不同《陋》文是铭体,首尾有议论,中间是记叙;本文是写景抒情散文。②《陋》表现的是封建士大夫的清高思想、安贫乐道的精神;本文表现的是现代人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③《陋》着重写室内生活;本文突出小屋周围的环境,将小屋置于大自然中去观照。④《陋》文以“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批判官场生活;本文对现代文明的批判则含而不露。 五、课文总结 中国台湾作家李乐薇通过对自己生活中的第一件艺术品(小屋)及其周围环境的描写,寄寓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以及她积极而坚实,乐观而执著的人生追求。其实,在滚滚红尘中,在茫茫人海的现代都市里,人们又何尝不想靠近可爱清纯的大自然,走进这样一个适于心灵散步的“空中楼阁”,因为那里人与自然达到了十分的和谐,人的生命个性达到了百倍的张扬! 六、布置作业 [1] 《我的空中楼阁》优秀教案 篇6我的空中楼阁(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 1理清文章的思路 2 体会本文多角度写景的方法 3 初步品味本文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体会本文多角度写景的方法 三、正课 师:我想问一下在坐的各位同学,假如你有足够的钱的话,你会把你的家建在哪里?是这里呢?还是这里?或是这里?(出示幻灯片) 我想,每个人心目中都会有向往已久的房子。它可能在徐志摩的康桥边,也可能在郑愁予的江南小镇,在舒婷浪漫的橡树林里,也许像海子的房子那样--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房子是我们心灵的港湾,是我们精神的家园,选择什么样的房子,往往能看出我们什么样的性情和志趣。那么,今天,我们来看看作家李乐薇她心目中的房子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屏显:我的空中楼阁  师:大家都预习过的对不?在字词上应该不会有什么障碍吧?那么这节课不再强调字词了。现在,我不叫你们用嘴巴阅读,用什么呢?用耳朵阅读。  (生:耳朵?   师:能理解么?用耳朵怎么阅读?   生:哦,就是通感对不?)  师:呵呵,用耳朵阅读,就是用耳朵去倾听,我下面要放一个视频朗诵材料,我要大家做到,用耳朵去倾听视频里那个人是怎么声情并茂的朗读的,我们平时又是如何朗读的。然后,把你的纸拿出来,将你心中的小屋画出来,跟视频里面的画面比比,用眼睛去欣赏画面,然后,用心灵去感应,感应什么呢?感应字里行间作者所体现出来的感情,有没有让你心灵产生共鸣的地方。 多媒体朗读 师:好,哪位同学能说说,哪一幅才是你心目中的那幅画面吗? 师:好的,大家回答很好。我们说,一篇文章到了读者手里阅读就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每个人的理解感受都会不同。那么,我们今天的学习目标是:理清文章思路,学习本文多角度写景的方法,还有就是品味语言。当然,作为一篇精美的散文,仅仅是这个层次上的解读是不够的,但是这是第一课时,我们只有在这一层面上理解了才能在下一课时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对不。 师:那现在我们进入学习目标第一阶段——理清思路。大家快速浏览全文,找出你最喜欢的段落,概括其内容,并给小屋起个名字,说说小屋的特点。    我先举个例子,比如说,我很喜欢文章的第一到第三自然段,在这里,作者非常传神的将小屋比喻成眉梢的痣一点,我觉得这里的小屋是俏皮的,活泼的,可爱的,灵动的,我给小屋取个名字叫:山之屋。 给小屋取名字的时候,我对大家有个要求,必须要以什么之屋的形式命名。 师:大家想好了吗?哪位同学先说说呀。想好了就先说说,这个问题应该不是很难对不?你只要说说你喜欢的,说说你所想的。  (生:我喜欢十到十二自然段,因为这里写到云和霞,还有那一句,我最喜欢:空气在山上特别清新,清新的空气使我觉得呼吸的是香,我就特别喜欢那种空气。而我的房子是要建在空中的,所以我要给小屋取个名字叫。。。叫。。。叫空之屋。 师:空之屋?能不能用那个“香”字,叫香之屋呢?  生:不好,哦,对了,空中还有云和霞,就叫云之屋或霞之屋吧。  师:多好听的名字呀,多浪漫的小屋呀,这个名字好。  生:我喜欢十五自然段,这里作者写到小屋在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像个空中楼阁,我觉得这里的小屋很美,朦胧美,我取名为夜之屋。  师:好的,夜之屋。  生:我也喜欢十五自然段,但我想取名为梦之屋。  师:梦之屋,多有遐想的名字呀,其他同学呢?  生:我喜欢写小屋和树的关系那几段,作者说小屋像小鸟一样,我觉得小屋有动感,我取名为。。。取名为。。。树之屋。) 师:作者仿佛是以小屋为焦点,为我们拍摄出一幅又一幅的画面,那个他这个拍角角度是单一的吗?有没有顺序的?大家互相讨论一下,说说角度问题,然后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生讨论(几分钟后)  师:好,我们一起来说一下好吗?我们先从视觉角度来说,有哪些呢?  生:有近看、远观、左顾、右盼、仰视、俯瞰。  师:也就是说,近处看看,近处望望,上面看看,下面看看,左面看看,右面看看。还有吗?  (生:还有里面看看,外面看看。师:这位同学观察很仔细,他说里面看看,外面看看,也就是)有屋外对小屋的描写,也有屋内对屋外的捕捉,好,大家找出相应的句子。  (各找出相应句子)  师:这是空间角度,还有没有其他角度?  生:有,有白天和黑夜嘛  师:对,还有时间上的变化,有白天所见,有夜晚所观  (师生各找出相应句子并朗读)  师总结: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啊,这种多角度写法对我们写作是不是有所启发呢?同学们写周记或者写作文的时候,总说自己无话可数。作者这种写法对我们是不是有所启发呢?我们也可以多角度去思考问题,比如写人物,多角度去刻画人物,人物性格将更丰富,写事件,能写出事件的波澜起伏,同样,写景状物,能产生立体感,让我们有身临其境之感。 师:那么,从摄影学的角度来说,将小屋的美展现给我们的是通过画面,那么,一篇文章,小屋的美是通过什么展现出来的呀?  (生:文字  生:语言  师:对,)构思好,写法好,如果语言贫乏无味,写出来的文章也不足于打动人,那么,我们接下来就品味本文的语言。  屏显:品味语言  师:如何品味语言呢?很多同学品味语言无法下手,我下面推荐几种方法。  屏显:善用修辞:形丽姿美        化用名句:意味深长        巧用文言:简洁凝练        对偶句的整齐美、排比句的流畅美、长短句的错落美  师:我们学诗歌的时候,讲过意象,有些意象的画面就很美,比如,再别康桥中。。。  (生:金柳、水草、彩虹、夕阳、星辉。。。)  师:对,这是从字词角度入手的。辞格方面,大家都很熟,你觉得哪些修辞方法最能体现出美感来呢?  生:比喻,拟人,还有通感。。。    师:这是从句子角度来分析的,还有化用名句,巧用文言。化用古诗词句的,有直接引用的,或者巧妙的选取古诗词中传统的意象。 师:还有是从句式的角度入手的,比如说,对偶句往往给我们整齐美感,排比句往往给我们一种一气呵成的感觉,就具有流畅美了。同样,长短句参差感很强,给我们错落美。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不可能一一从这些角度来品味语言,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从化用古诗词入手品味语言,然后再看看时间的安排,好吗? 文中有不少语句化用了古诗词,大家看一看:出示幻灯片。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王观《卜算子》)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汉江临眺》) 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秦观《踏莎行》 如山如眉黛-----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王观《卜算子》); 山也虚无----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汉江临眺》); 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近似; 如雾失楼台----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之句,颇有人间仙境之意。 师:好,到这里为止,我们好像从来没提到过作者对不?学到这里,你对作者的印象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我们的课本还有参考书之类上面,从来没有提到作家的性别,大家觉得,这么一篇美文是出自女性作家之手呢?还是男性作家之手。  生:应该是女的吧,男的会写出这样的文章。、  师:作者的性别曾经引起很多人的兴趣,引起过争议,而且网络上也从来没有她的照片,后来经过考证,这是位女性作家。(背景音乐响起)作家李乐薇,江苏人,后来到中国台湾从事文学工作,以散文见长。她不愧为写作高手,用她那优美动人的语言,明丽清婉的文笔给我们带来了这么一篇如诗如画的美文。这美文尤如一杯香气四溢的清茶,淡淡的,恬恬的,却又是让人如此的回味无穷,我想,如果没有高深的文学功底的人,没有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的人,没有如诗如画般的心灵的人是写不出这样的文章的,那么,就让我们在音乐中再次体味作者美好的情感,愿我们都能拥有如诗如画的心灵吧。让美充满诗的心灵,让诗的心灵充满美。 [1] 《我的空中楼阁》优秀教案 篇7授课人:曾秋妹 [教学目的] 通过分析语言、艺术手法进入意境,通过鉴赏,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定景换点的写景方法。 2.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 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分析→感知→鉴赏。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自古文人多“雅士”,“雅士”居“雅舍”,如刘禹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陋室”,归有光祖传的百年老屋——“项脊轩”,他们的“雅舍”虽然简陋,破旧,但他们居于其中感到无比快乐、温馨。那么当代中国台湾散文作家李乐薇的“雅舍”是什么呢?居于其中的她追求的又是什么样的“雅趣”呢?让我们一起来走进她的“雅舍”——“空中楼阁”。(出示投影:标题、作者及画面) 二、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学习定景换点的写景方法,把握文章的“形”。 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1~8自然段(配上一段音乐),思考: ①以上段落给我们描绘了几幅画面?分别取一个名字。 ②作者是立足于何处,从哪些角度来描写小屋的呢? ③小屋在山和树和不同映衬下,显示哪些不同特征? ④语言方面有何特点? 出示投影: 画 面 观察角度 小屋特点 语言特点 小屋和山 山外远看 清新自然 倒装 静、小巧 对比 山上近看 含蓄、有风度 拟人 小屋和树 山下远看 轻灵自由 拟物 (让学生在头脑中勾画出以上画面,然后教师投影出示画面,让学生对照。) 2.叫学生朗读9~15自然段,思考:以上段落围绕小屋,写了小屋周围的哪些环境?分别有什么特点? (让学生在头脑中勾画出小屋四周及月下小屋的画面,然后教师投影出示画面,让学生对照。) 三、引导学生学习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把握文章的“神”。 1.作者写小屋,不是单纯地描写小屋的景色,而是融入了作者的情、志在其中,那么作者是怎样借助小屋来反映作者的情、志的呢? 请学生从文中找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并仔细品味。 2.文中哪一句话体现了作者的理想和追求? 3.本文明明写的是山间小屋,标题却为什么用“我的空中楼阁”? 三、课堂小结。 本文语言优美,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尤其是比喻、拟人、还有对比的手法,并且通过文言词汇、化用文言句式、以及个人独创性的语言,对小屋不同角度不同时刻来进行描绘,把自然景物之美与作者对小屋的独特感受及生活之美融为一体。作者虽然没有明白白的写自己的思想感情,但是写景处处在写情,景中显志,景中含情,达到了深邃的意境。 四、课堂练习 1.下列各组中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游目骋怀(chěng) 阡陌(qiān) 绚烂(xuàn) 憩于枝头(qì) b.翩然(piān) 笼罩(lǒng) 花蕊(ruǐ) 点缀(zhuì) c.玲珑(líng) 山脊(jí) 眉黛(dài) 眉梢(shāo) d.婀娜(nuó) 寂寞(jì) 宁谧(mì) 缥缈(piāo) 2.依次填入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 我把一切应用的东西当做艺术,我在生活中的第一件艺术品—就是小屋。白天它是 的,夜晚它是 的。每个夜幕深垂的晚上,山下亮起 的万家灯火,山上闪出 的灯光。山下的灯把黑暗 了,山下的灯把黑暗 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 ,树也 。 a.朦胧 清晰 灿烂 疏落 照亮 照淡 虚无 缥缈 b.清晰 朦胧 灿烂 疏落 照亮 照淡 虚无 缥缈 c.清晰 朦胧 灿烂 疏落 照淡 照亮 虚无 缥缈 d.清晰 朦胧 灿烂 疏落 照亮 照淡 缥缈 虚无 五、课后练习:仿写下列句子(例句见课文所划) 作者邮箱: zyb1178· [1] 《我的空中楼阁》优秀教案 篇8教学目标 1、话题探讨,感受作者美好情怀。 2、诵读赏析,体会文章诗化语言。 教学重难点 感受作者美好情怀 教学方法 话题探讨法、诵读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课间播放钢琴协奏曲《梁祝》(见课件,大约3分钟)。同学们,刚才我们听到的这只曲子叫什么名字?(生答《梁祝》)。这支曲子是著名的钢琴协奏曲《梁祝》!同学们,这只曲子有什么特点?(生答)这只曲子跌宕起伏!高亢处,如排山倒海;低回时,似微风拂面,给人以无限遐想。我们好像看到了梁山泊与祝英台同窗共读的愉悦,又似乎看到了他们抗击命运、化蝶双飞的悲壮,这就是音乐的美所产生的震撼效果! 音乐文学本相通,一篇美文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审美享受,能否让我们产生共鸣呢?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中国台湾作家李乐薇的散文《我的空中楼阁》!(课件打出题目)。 二、问题探讨,感受作者美好情怀。朗读思考问题 下面,同学们迅速但轻声地朗读全文(大概5分钟时间),我们音乐伴奏,同学们边读边思考: 1、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勾画出文中的优美语句,想一想它美在何处?(课件放伴奏音乐《秋日的私语》课件打出问题) 三、文章结构点示。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不同角度,实写小屋之美--依赖大自然,含蓄超然。 第二部分,在小屋的生活情状--自由独立,无限开阔,心灵享受。 第三部分,渐入虚境--路是空中走廊,小屋是空中楼阁,如烟、如雾、虚无缥缈,是幻境,是心灵的追求。 文章由实到虚,最后含蓄的点示,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回归自然! 那么,小屋是实、是虚?还是既实又虚?作者最终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留给学生第二个疑问。 四、简析文章诗化语言。 美好的情怀是散文的神,我们已经领略了,当然,这美好情怀还需用优美的语言加以描述,才能散发出诱人的芬芳。这篇文章的语言也是很美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诗化语言:(课件板书) 1、修辞美——生动的比喻、拟人、夸张手法 2、音乐美——长短结合、整散结合的语句 3、绘画美——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 五、拓开思维。初中时曾学过陶渊明的《桃花记》,描写了一个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由学生说出) 六、布置作业 同步练习 《我的空中楼阁》优秀教案 篇9[教学重点] 赏析课文的情趣美,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组织学生讨论本文与《陋室铭》在内容艺术上的异同。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对个别段落的背诵情况。 二、赏析课文的画面美 宋代苏轼曾经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样,在这里,作者也用那美妙而自然的笔调,饱含深情的笔墨,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优美的画面。请同学们从文中找一幅画面,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可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描绘小屋的英姿,并用自己的话来描述画面。 小结:作者以心爱的小屋为焦点,从各个角度描绘小屋,写出了小屋的神韵。小屋点缀了山,使山光水色平添异彩;树点缀了小屋,使小屋另添一种风韵,显得“含蓄有风度”。山与树是自然景观,屋是人文景观,人与自然不可分离。作者是诗人,是画家,更有哲学家的内蕴。 三、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通过描述作家形象,把握文章的情、志 1、“诗言志,文传情”,优美的散文总有一位抒情主人公形象。 上节课,我们用笔墨画出了如梦似幻的“荷塘月色”,今天,请同学们张开想象的翅膀,设想一下生活在小屋中的作者的形象,可以用我们知道的文人为其画像。(要求动笔写出,时间5分钟) 明确: ①是当代的“陶渊明”。陶渊明曾有诗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更有甚者,他设想了文人千古一梦的“桃花源”。他把田园生活描述得这般可亲,把劳作写得如此富有诗意,表现了向往大自然、寄情山水、回归田园的恬适之情。 ②是当代的“王维”。王维在《山居秋冥》中写道“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中的“明月”“清泉”“竹”“莲”构成大自然清雅静美的画面,暗示诗人向往大自然、追求归隐的人生理想。 ③是当代“李白”。李白有诗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在诗人笔下,明月、敬亭山有了灵性,与诗人相知、相亲,自然成为诗人的知己,使诗人精神上获得莫大的安慰。 ④是当代“欧阳修”。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写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表现了他钟情山水的美好情怀。 ⑤是当代的“周敦颐”。周敦颐在《爱莲说》一文中,借莲花表明自己高格脱俗的情怀。 ⑥是当代的“朱自清”。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借写荷塘朦胧淡雅的月下之景,抒发心中淡淡的忧愁,物我相融,景人一体。 …… 总结:作者的形象是钟情于自然美景,向往淡泊宁静的境界。 2、重点品读文中直抒胸臆的句子,品味作者的情、志。 ①适于心灵散步,眼睛旅行,也就是古人所主的游目骋怀。 ②空气在山上特别清新,清新的空气使我觉得呼吸的是香。 ③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往返于快乐与幸福之间,哪儿还有不好走的路呢?我只觉得出外时身轻如飞,山路自动地后退;归来时带几分雀跃的心情,一跳一跳就跳过了那些山坡。我替山坡起了个名字,叫幸福的阶梯,山路被我唤做空中走廊。 ④虽不养鸟,每天早晨有鸟语盈耳。 ⑤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 明确: ①表明作者生活在这个天地里是何等自由舒畅。 ②“香”字不但说明因“清新的空气”而沁人肺腑,而且抒发了愉快的心情。 ③“觉得”二字,是作者的主观感受,表现作者的欢快心情,反映了对大自然的爱。 ④表达了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的愉快心情。 ⑤自然风景如画,环境如此美好,足见小屋主人心情欢欣,对大自然发自内心的热爱。 总结:“空中楼阁”既指作者心爱的小屋建于山上,犹如耸入云天的楼阁,又指理想中的远离尘嚣、恬静安宁的生活环境。文章寄托了作者热爱自由快乐的生活,向往独立人格的思想感情。再者,从作者对“远离尘嚣”生活的肯定、追求和讴歌中,隐约感觉到作者对都市生活的厌恶,对现代文明束缚人自由、隔离人与大自然交融的消极一面的批判。 3、“空中楼阁”是真实的,还是虚幻的? 说明:不拘一格,言之成理即可。 四、讨论《陋室铭》和本文在内容与艺术上的异同,深刻理解本文的艺术表现手法 我的空中楼阁 陋室铭 相同点 内容 写自己的居室 写法 托物言志 不同点 体裁 抒情记叙散文 铭体(首尾议论,中间记叙) 主题 现代人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 封建士大夫的清高思想、安贫乐道的精神 内空 以周围环境为主 以室内生活为主 方法 含而不露地批判 直接批判官场生活 五、美读课文,重视意境,建构学生心中的“小屋”的意境美选七位同学读课文(1—3、4—8、9—11、12—13、14、15、16—18),其余同学点评。 《我的空中楼阁》优秀教案 篇10◆设计意图   1、一篇好的散文,是一首诗、一幅画,具有诗情画意。而诗情画意又是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教学本文就是要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析文明理,了解托物抒情散文的文体特点,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一个好的教学设计,要具有新颖性、启发性和包容性。要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环环相扣,举一反三地去研读探求,在控求的过程中发现、分析、概括,获得知识,培养能力。本设计力求在这方面做一些探讨。   ◆设计提要   本设计由两个问题组成:1、“我的空中楼阁”在哪里?引导学生体味诗情、理解主题思想。2、文字的“画”与绘画有何区别?引导学生理解“意”鉴赏语言技巧。两个问题以点带面,以少总多,言在此而意在彼,形成教学过程 的两大板块,又互相补充、有机联系,构成教学过程 的整体框架。   ◆设计实施   1、“我的空中楼阁”在哪里?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学生都能答出“在山上”。但具体一点,在什么地方的什么山上?学生就会无踪可寻。这一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开阔思路,转换思维角度,从下面四个方面去细寻深思。   (1)明含义:“我的空中楼阁”语意双关,既指我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烟雾迷蒙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又指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表明了作者对超然物外的“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   (2)寻文脉:文章把小屋和周围环境做多角度、多侧面的描写,写山、写树、写领空、写围墙、写空气、写光线、写通道、写夜景,虽然有时也点出远看、近看,介从整体上并不是崐按一定的时空顺序来写,而是按照抒情的需要安排材料,形成一种逻辑结构。   (3)究虚实:文章前部分侧重写山、树、屋的形势、情态,属写实;后部分侧重写自己对自然景观融进迷离朦胧的诗一般的意境,耐人寻味。   (4)辨文体:本文虽然也写自然景物,但与一般的山水游记不同,文中的自然景物不一定是现实的实在的景物,而是作者的一种理想,一种情趣的寄托物,也就是说,作者不是由景而生情,而是因情而设景,托物以言志,因而本文文体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抒情散文。   结论:“我的空中楼阁”在作者自己的心中。作者借对小屋及周围环境的描写,寄托了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表达了热爱自己的情怀。   点拨:这一问题的设计,重在激发兴趣,激活思维,实施过程中应善于引导,由浅入深,达到“体味诗情,理解主题思想”的目的。   2、文字的“画”与绘画有何区别?   本文描写小屋及周围环境,笔调清新,语言优美,如诗如画。但这幅“画”是用语言文字描绘出来的,它与用线条和色彩描绘出来的画有何区别呢?   明确:(1)它不受空间限制。绘画只能从一个角度表现一定的空间景物。而本文却采用多角度、多侧面的描写,有远看,有近看,有平视,有俯视,有仰视,有限与无限,有形与无形,构成一个立体的画面,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2)它不受时间的限制。绘画是“凝固的瞬间”,本文却采用对比、衬托手法,有不同的时间景物的形态变化呈现在眼前,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栩栩如生,引人入胜。   (3)它不受绘画材料的限制。绘画总要借助有形的材料构成直观的画面,而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借助于语言文字,作用于人的第二信号系统,引发人的联想和想象,因而文学欣赏又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故能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愉悦。   点拨:这一问题的设计,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鉴赏语言技巧崐,培养鉴赏能力,而鉴赏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指导朗读,引导联想与想象,身临其境地去体味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1] 《我的空中楼阁》优秀教案 篇11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文别具一格的托物言志的写法。 (二)学习本文语言清新、优美,描绘景物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特点。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本文状物写景的特点是什么? 分析:把“小屋”和周围环境对比,作多角度、多侧面的描写,是本文状物写景的特点。文章大体可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从开头至“轻灵而自由”,是立足于小屋之外,看小屋和周围环境的关系;后一部分则是立足于小屋,看周围环境和小屋的关系。前一部分有三层:第一层(开头至“一点情调”),写小屋和山的关系,小屋“点破了山的寂寞”,给山川美景增添了“一点生气,一点情调”。这是立足山外,是远观,看全景。第二层(“小屋点缀了山”至“含蓄而有风度”),写小屋和树的关系,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使小屋更显得“含蓄而有风度”。这是立足山上,是近看,看局部。第三层(“换个角度”至“轻灵而自由”),继续写小屋和树的关系,立足点移到远远的山下,仰望远观,“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仿佛“凌空而起”,更加“姿态翩然”了。后一部分有四层:第一层(“小屋之小”至“叫它云或霞”),写小屋的花园和山上的云霞。花园极小,“领土”有限,可是小屋的“领空”却是无限的;花园里繁花绚烂,天上的云霞也如花一样绚烂。第二层(“空气在山上特别清新”至“也富于浪漫的文学性”),写小屋的空气和光线。因为在山上,空气特别清新,而光线则富于变化,富于“浪漫的文学性”。第二层(“山的环境是独立的,安静的”至“唤做空中走廊”),写小屋和外界的相通。小屋在高高的山坡上,只有一条山路和外界交通,环境是“独立的、安静的”。第四层(“我把一切应用的东西当做艺术”至结尾),写夜晚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缥缈若“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点明了题意。 文章前一部分重在自然景物的真实描写,尽管有丰富的联想,想象,但写的是确确实实的山、树、房屋的形势、情姿。后一部分则重在人对自然景物的感受:明明是极小的“袖珍型”花园,有限的围墙,“我”却因有无限的“领空”可供“游目骋怀”而陶醉;明明是小屋在“山的环抱中”,晨暮昏晓光线变化,“我”则以为“如在花蕊中一般”,那“花蕊”会“绽开”,也会“收拢”;明明是“高高的山坡”,崎岖的“山路”,“我”却叫它“幸福的阶梯”,“空中走廊”;夜幕深垂,小屋仍是小屋,“我”却觉得它仿佛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文章就这样由实入虚,将现实的自然景观,融进迷离朦胧的诗一般的意境,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二)怎样理解本文的题目? 分析:文章题为《我的空中楼阁》,一语双关:既指“我”家居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烟雾迷朦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又指幻景中的“空中楼阁”,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从全文看,这小屋应是虚构的。作者特意让小屋踞于“高高的山坡”上,强调“山路和山坡不便行车”,暗含远离。“人境”,“不闻车马喧”之意;文章的最后,作者又特意强调,“这座空中楼阁占了地利之便,可以省去许多室内设计和其他装饰”,不必养鸟,无须挂画——总之,不要人为的“文明”,只要“自然”,表明了作者对超然物外的“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 (三)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分析:笔调清新,语言优美,是本文的艺术特色。全文多用短句,节奏舒徐流畅,形成幽雅恬淡的基调;适当地运用文言词汇、文言句式,如“山如眉黛”“凌空而起”“足以举目千里”等,使语言更显得隽逸潇洒;恰当地运用一些富有独创性的词汇,如“领土”、“领空”、“空中走廊”等,为文章注进了清新的气息;而多种修辞手法的使用,如比喻、拟人、排比等,更为文章增添了绚丽的色彩。对比手法的运用,比如“高大”和“小巧”、“有限”和“无限”等等,则使文章的意境更加深邃,给人以哲理的启迪。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指导学生自读课文,扫除字障碍,掌握以下词语。 1.注音。 黛d4i 缀zhu@ 翩pi1n 憩q@ 阡qi1n 陌m^ 谧m@ 蕊ru! 绽zh4n 缥pi1o 缈mi3o 骋ch7ng 2.解释。 玲珑:(东西)精巧细致。也指人灵活敏捷。 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灵动:飘逸,传神。 逊(于花):差;比不上;不及。 挺拔:直立而高耸。也指坚强有力。 婀娜:(姿态)柔软而美好。 翩然:形容动作轻快的样子。 憩:休息。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教案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游目骋怀:随意观览瞻望并敞开胸怀。游目,指目光由近及远,随意观览瞻望;骋,本指马在奔跑,引申为放开,尽量展开。 宁谧:安宁,平静。 疏落:稀疏零落。 虚无:有而若无,实而若虚。 缥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也写作飘渺。 盈(耳):充满。 空中楼阁:空中所见的楼台观阁。本指海市蜃楼,比喻脱离实际的理论或虚构的事物。 3.辨音。 4.辨形。 5.辨义。 《我的空中楼阁》优秀教案 篇12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文别具一格的托物言志的写法。 (二)学习本文语言清新、优美,描绘景物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特点。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本文状物写景的特点是什么? 分析:把“小屋”和周围环境对比,作多角度、多侧面的描写,是本文状物写景的特点。文章大体可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从开头至“轻灵而自由”,是立足于小屋之外,看小屋和周围环境的关系;后一部分则是立足于小屋,看周围环境和小屋的关系。前一部分有三层:第一层(开头至“一点情调”),写小屋和山的关系,小屋“点破了山的寂寞”,给山川美景增添了“一点生气,一点情调”。这是立足山外,是远观,看全景。第二层(“小屋点缀了山”至“含蓄而有风度”),写小屋和树的关系,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使小屋更显得“含蓄而有风度”。这是立足山上,是近看,看局部。第三层(“换个角度”至“轻灵而自由”),继续写小屋和树的关系,立足点移到远远的山下,仰望远观,“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仿佛“凌空而起”,更加“姿态翩然”了。后一部分有四层:第一层(“小屋之小”至“叫它云或霞”),写小屋的花园和山上的云霞。花园极小,“领土”有限,可是小屋的“领空”却是无限的;花园里繁花绚烂,天上的云霞也如花一样绚烂。第二层(“空气在山上特别清新”至“也富于浪漫的文学性”),写小屋的空气和光线。因为在山上,空气特别清新,而光线则富于变化,富于“浪漫的文学性”。第二层(“山的环境是独立的,安静的”至“唤做空中走廊”),写小屋和外界的相通。小屋在高高的山坡上,只有一条山路和外界交通,环境是“独立的、安静的”。第四层(“我把一切应用的东西当做艺术”至结尾),写夜晚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缥缈若“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点明了题意。 文章前一部分重在自然景物的真实描写,尽管有丰富的联想,想象,但写的是确确实实的山、树、房屋的形势、情姿。后一部分则重在人对自然景物的感受:明明是极小的“袖珍型”花园,有限的围墙,“我”却因有无限的“领空”可供“游目骋怀”而陶醉;明明是小屋在“山的环抱中”,晨暮昏晓光线变化,“我”则以为“如在花蕊中一般”,那“花蕊”会“绽开”,也会“收拢”;明明是“高高的山坡”,崎岖的“山路”,“我”却叫它“幸福的阶梯”,“空中走廊”;夜幕深垂,小屋仍是小屋,“我”却觉得它仿佛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文章就这样由实入虚,将现实的自然景观,融进迷离朦胧的诗一般的意境,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二)怎样理解本文的题目? 分析:文章题为《我的空中楼阁》,一语双关:既指“我”家居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烟雾迷朦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又指幻景中的“空中楼阁”,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从全文看,这小屋应是虚构的。作者特意让小屋踞于“高高的山坡”上,强调“山路和山坡不便行车”,暗含远离。“人境”,“不闻车马喧”之意;文章的最后,作者又特意强调,“这座空中楼阁占了地利之便,可以省去许多室内设计和其他装饰”,不必养鸟,无须挂画——总之,不要人为的“文明”,只要“自然”,表明了作者对超然物外的“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 (三)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分析:笔调清新,语言优美,是本文的艺术特色。全文多用短句,节奏舒徐流畅,形成幽雅恬淡的基调;适当地运用文言词汇、文言句式,如“山如眉黛”“凌空而起”“足以举目千里”等,使语言更显得隽逸潇洒;恰当地运用一些富有独创性的词汇,如“领土”、“领空”、“空中走廊”等,为文章注进了清新的气息;而多种修辞手法的使用,如比喻、拟人、排比等,更为文章增添了绚丽的色彩。对比手法的运用,比如“高大”和“小巧”、“有限”和“无限”等等,则使文章的意境更加深邃,给人以哲理的启迪。 三、教学过程 设计 (一)指导学生自读课文,扫除字障碍,掌握以下词语。 1.注音。 黛d4i 缀zhu@ 翩pi1n 憩q@ 阡qi1n 陌m^ 谧m@ 蕊ru! 绽zh4n 缥pi1o 缈mi3o 骋ch7ng 2.解释。 玲珑:(东西)精巧细致。也指人灵活敏捷。 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灵动:飘逸,传神。 逊(于花):差;比不上;不及。 挺拔:直立而高耸。也指坚强有力。 婀娜:(姿态)柔软而美好。 翩然:形容动作轻快的样子。 憩:休息。 游目骋怀:随意观览瞻望并敞开胸怀。游目,指目光由近及远,随意观览瞻望;骋,本指马在奔跑,引申为放开,尽量展开。 宁谧:安宁,平静。 疏落:稀疏零落。 虚无:有而若无,实而若虚。 缥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也写作飘渺。 盈(耳):充满。 空中楼阁:空中所见的楼台观阁。本指海市蜃楼,比喻脱离实际的理论或虚构的事物。 3.辨音。 4.辨形。 5.辨义。 [1] [2] [3] 下一页 《我的空中楼阁》优秀教案 篇13李乐薇 一、 教学目标 1. 体味文中优美的语言 2.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引导学生在自己心中建立积极的“小屋” 二、 教学重难点 1. 对文中优美语言的把握 2. 作者思想情感的把握 三、 课型 鉴赏课 四、 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步骤 〈一〉导语 在每一个人的心里都会有一间小屋,它可能在山上,可能在林间,也可能在海边;可能是放飞的小鸟,可能是天边的云彩,也可能是海洋中的半个夕阳……那是回家的感觉,是回到自然的梦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台湾作家李乐薇的小屋,看看他的小屋是怎样的。(板书:我的空中楼阁 李乐薇) 〈二〉 作者简介 李乐薇:生于1930年,是江苏南京市人。早年肄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后来一直在中国台湾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他以散文见长,文笔清新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婉丽而富有感情。他有很深的中国古典文化的积淀,有接受了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影响,故而作品善于借助有质感的形象来表现无形的主观意念,刻意于主观意象的经营,能够运用有声、有色、有光、有味、有形的物象幻景暗示出微妙的“自我情绪”. 〈三〉教学过程 1. 解题 现在就让我们来一起欣赏《我的空中楼阁》。首先,看标题《我的空中楼阁》,为什么叫《我的空中楼阁》,或者说它的含义是什么?(学生思考并回答)(答案:①课文倒数第四段:“每个夜幕深垂的晚上,山下亮起灿烂的万家灯火,山上闪出数落的灯光。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下的灯把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飘渺。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即指建于山上,在烟雾迷朦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②但小屋仅仅是指建在山上的小屋吗?不是!当然不是!那究竟指什么呢?对,精神上的,我们看课文提示,既写外在的景观,又写内在的精神,景情浑然一体。我们从“空中”二字也可以看出,“空中”一方面指小屋的地理位置,另一方面也 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含义,即没有根基的房屋,是不切实际的,是想象的。那这种精神、情思究竟具体指的是什么呢?我们先不急于作答,让我们看完课文后再说! 2. 课文分析 现在进入课文。同学们都熟读了课文,有什么感觉呢?(直觉:语言优美)像不像你在幽静的环境中,当早晨第一束阳光升起的时候,你坐在家门前品味着一杯淡淡的香铭,品味着它的色品味着它的味?刚才我听同学说,这篇文章中的语言很美。确实。这篇文章中优美的语言可以说是俯拾皆是,看来同学们都很有鉴赏能力。那你们每一个人肯定都有自己喜欢的语言,那你们都喜欢哪些语言呢?为什么呢?(请同学回答并点评,结果有如下板书:) 小屋 我 山 玲珑 的 树 轻灵 空 花 开阔 中 李 光 浪漫 楼 乐 路 幸福 阁 薇 夜 朦胧 现在,我问大家一个问题,这篇美文是按时间顺序还是按空间顺序写的呢?(两者皆非,体现了散文的形散神聚的特点)既然没有一个固定的顺序,那是什么把这些东西联系起来的呢?对,情,是什么样的请呢?对,喜爱之情。我们看,其整篇文章,作者用了那么多的笔墨,那么多的优美语言、新颖的比喻,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描写屋,写山脊的小屋,树间的小屋,小屋的的花园、光线,小屋与外界交通的山路,夜间的小屋等等,无一不充满一种欣赏的喜爱之情。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现在我再问大家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会喜欢那样的一间空中楼阁,也就是喜欢它的什么?(安静:13段)(独立:山路不便于行车,与外界少或无联系,“空中”也可体现,15段,山上、上下灯光对比。)(自然美,非认为文明:整篇文章、特别是最后两段)在古代,向往这种独立、安静、自然的文人古来皆有,特别是诗人,山水田园诗人。说到这,我们自然会想到?对,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还有他的“世外桃源”。我们还会想到?王维《山居秋暝》。其实,这篇文章就是一篇现代版的“世外桃源”。古人写这样的文章,或者因为一中抽象的感情、情思不容易表达出来,或者因为社会环境不便于直接表达,而采用这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手法,那作者为什么会写这样遗篇美文,或者说,为什么会向往这种安静、独立、非认为文明的小屋呢?(可能与作者的生世有关)(学生回答,并肯定其答案)其实原因很多,同学们说的,应该说都有一定的道理,在这里,我想来充实一个原因。说之前,请同学们听一段小短文:“我们闻不到花草的香甜而整天呼吸着混浊的空气,我们摸不到水与清山的美而每天开着汽车进工厂……一个失去了视觉、听觉、嗅觉、触觉享受的人,一个失去了心灵人,跟机器和植物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听了这段话之后,有什么感觉呢?我们感觉到了现代都市人内心共同的呼喊!他们厌倦了都市紧张、枯燥、疲惫的生活,得了一种都市的文明病!他们向往着那样一间小屋,那里有鸟语,也有花香,有青山,也有绿水……由于社会的工业化不断地加强,物质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人性一方面在随着文明程度的提高而得到释放,另一方面,这种释放的人性又常表现出负面效应,而又给自身带来新的束缚,目光锐利的作家感受到了这一点,便及时的反映了出来。相对于都市的喧嚣来说,你们是幸福的……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这间小屋,除了指建于山上的小屋之外,它还指什么呢?(学生回答,教师归类:2.生活环境、生活方式 3.独立的人格 4.心灵的归宿、寓所)在这里,我主要 讲一下心灵的归宿(请同学读自己的文章)这种心灵的寓所,如果作者失去了,就会象普希金没有了大海,徐志摩失去了康桥,越王打败了勾践,基督徒失去了上帝,心便没有了依靠,没有了寓所,没有了努力的方向,注定是个悲剧!人,只有找到并坚持自己积极向上的“小屋”,他便不会空虚、无聊、苦闷、烦恼,才是一个完全的人,幸福的人。作者选择了那样一间小屋做为自己心灵归宿,心灵的寓所,他是幸福的。(如有时间:)那么你们找到了自己的“小屋”了吗?它是什么呢? 好了,还是以开场白作结吧,“每一个人的心里都有一间小屋,它可能在山上,可能在林间,也可能在海边,可能是放飞的小鸟,可能是天边的云彩,也可能是海洋中的半个夕阳……那是回家的感觉,是回到自然的梦想”。希望你们没一人都建好自己的小屋,一间美好的、积极向上的小屋,愿你们幸福! 附:板书 小屋(物) 志 我 山 玲珑 自 生活方式 的 树 轻灵 然 生活环境 空 花 开阔 独 独立人格 中 李 光 浪漫 立 美好事物 楼 乐 路 幸福 安 心灵归宿 阁 薇 夜 朦胧 静 《我的空中楼阁》优秀教案 篇14我的空中楼阁 李乐薇 [教学目标 ] 1.基础知识目标:了解课文内容;熟悉课文表达式; 2.思想教育目标:理解作者情感世界。 3.能力培养目标:掌握散文的基本方法;具备相关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散文的欣赏。 [教学难点 ] 作者独特的表达;提高赏析能力,了解多流派的散文风格特点。 [教学方法] 新授课,主要通过创设情境比较的点拨法,将学生导入 特定的情境之中,通过让学生用心去感受、体味,捕捉情感信息,认识作者渗透在作品中的那种思想感情的合理性,进一步体例体会散文“情”与“景”、“形”与“神”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 [媒体设计]相关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检查背诵 一、鉴赏要点 (一) 变换观察点,多角度描写景物 在抒情散文中,对景物的描写,要讲究抓住特征,讲究多角度描写,讲究情景交融。 多角度描写景物,需要对描写对象进行多角度观察,需要不断变换观察点(也叫立足点)。描写对象不变,观察点方位不断变换,于是就有了不同角度下的景物特点,从而描写出千姿百态,千变万化。本文在对小屋的描写时,作者就运用了这种写法。远望,小屋点缀着山,“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近看,树点缀着小屋,“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看到小屋的整体,大小,与树的动静搭配。站在山下,又是另外一番景象,在大的背景中看到小屋特征鲜明的局部,一些线条、一排屋瓦、一片蓝、一片白,小屋在树的遮掩中“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轻灵而自由”。 仰视,小屋“出现在另一些树的上面”,俯视,“山下亮起灿烂的万家灯火……”。从小屋的里面向外看“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 总之,作者从各个角度进行观察和描写,写出小屋的千姿百态,写出小屋的神韵。作者能够远近俯仰地放纵笔墨,正是心灵自由,襟怀开阔的内在美的自然外露。 (二)笔调清新,语言优美 全文多用短句,且多用两相对称的句式 例: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其他同样的句子,略) 适当地运用了文言词句,使本文语言显得隽逸潇洒。 例:“山如眉黛”“凌空而起”“足以举目千里”。 独创性的词汇如“领土”、“领空”、“空中走廊”的使用让人感到清新的气息。 系列化的比喻,重形似,更重意蕴 例:“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树的美在于姿势的清健或挺拔,苗条或婀娜,在于活力,在于精神!”树与人有了共同点,赋予树以人的活力与精神,也正是作者自身活力与精神的形象化写照,写出作者的心胸与情趣。 (三)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本文写作的意旨,是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这意旨不明写,却寄寓贯穿在对小屋与环境的描写、赞美之中。写外在的景物,实际上是写自身精神;而外在的景物则是带着作者志向、情趣的主观色彩的景物。虽然不明言情志,却处处写情志,写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这就是“托物言志”写法。 作业 :1.完成3+X中的本课内容,明天交。 2.完成质监,明天交。 3.背诵苏轼《江城子》、李煜《浪涛沙》,周三课上检查。 4.预习《灯》,并完成《3+X》中的预习部分,周三课上提问 《我的空中楼阁》优秀教案 篇15教学目标 : 1.把握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手法。 2.鉴赏品味散文的内容,表现技巧、语言。 3.理解作者表达的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教学重点: 散文的欣赏。 教学难点 : 作者独特的表达;提高赏析能力,了解多流派的散文风格特点。 教学方法: 主要通过创设情境比较的点拨法,将学生导入 特定的情境之中,通过让学生用心去感受、体味,捕捉情感信息,认识作者渗透在作品中的那种思想感情的合理性,进一步体例体会散文“情”与“景”、“形”与“神”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 教具使用: 相关课件。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这是唐代刘禹锡《陋室铭》的语句,虽是一栋陋室,但在诗人眼里却充满了清幽雅静的情趣。如“苔痕上阶绿,草色如入帘青”,“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同样在高一,我们还接触过一位身居陋室却怡然自得的作家——“归有光”。他笔下的项脊轩经过修耷后,是什么样子的呢?“使不上漏……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循,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一间“尘泥渗漉”,狭小破旧的陋室,在归有光的笔下却充满了诗情画意,今天,我们再一起去参观一座山间小屋。 二.解题 作者李乐薇,江苏人,现代作家。早年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后一直在中国台湾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以散文见长,文笔清丽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温婉而富有感情。 “空中楼阁”,原指海边或沙漠中由于光线折射而出现的虚幻的楼台景物,后多比喻虚构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等。清代李渔《闲情偶寄结构第一》曾引用此语:“实者,就事敷陈,不假造作,有根有据之谓也;虚者,空中楼阁,随意构成,无影无形之谓也。”《我的空中楼阁》也正是通过虚实相生的写法,表现了大自然的美好,小屋的可爱,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 三.课文录音+字词 四.整体感知 1.在文中“我的空中楼阁”具体指什么? 山上小屋——“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2.作者是怎样写山和小屋的关系? ①“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暗喻,拟人,突出了小屋的玲珑、小巧的特点 ②“柔和的一个角度上”:明暗和色泽差别不大、不刺眼,和顺悦耳,质地柔软,亲切、温顺。山坡平缓,地势、地形,具体的事物赋予色彩、质地、性情。 ③“点破”:直接了当地捅破,力度突出的是小屋的位置的显眼、显要和。 ④博喻: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叫博喻,又叫连比。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 a.两岸都是悬崖峭壁,累累垂垂的石乳一直浸到江水里去,像莲花,像海棠叶儿,像一挂一挂的葡萄,也像仙人骑鹤,乐手吹箫……说不定你忘记自己在漓江上了呢!(杨朔《画山绣水》) b.一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的灰色的瓦瓴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王蒙《春之声》) c.“砰”一声,郎平的一记重扣,激起了全场经久不息的欢呼声和鼓掌声,像海涛击岸,像山洪爆发,像飞瀑倾泻。观众们蜂涌到场子里,将一束束散发着馨香的鲜花,献给教练、领队和姑娘们。(鲁光《中国姑娘》) d.张老师却是一对厚嘴唇,冬春常被风吹得爆出干皮儿;从这对厚嘴唇里迸出的话语,总是那么热情、生动、流利,像一架永不生锈的播种机,不断在学生们的心田上播下革命思想和知识的种子,又像一把大笤帚,不停地把学生心田上的灰尘无情地扫去……(刘心武《班主任》) 上面例①用“莲花”、“海棠叶儿”、“一挂一挂的葡萄”、“仙人骑鹤”、“乐队吹箫”五个喻体来比喻“累累垂垂的石乳”这一个本体;例②用“雪”、“玉”、“飞溅的浪花”三个喻体来比喻“白丁香花”这个本体;例③用“海涛击岸”、“山洪爆发”、“飞瀑倾泻”三个喻体来比喻“欢呼声和掌声”这一个联合体;例④用“播种机”、“大笤帚”两个喻体来比喻“话语”这一个本体。如果用一个喻体来比一个本体,又用另一个喻体来比另一个本体,这不是博喻,这是比喻的连续运用。 ⑤如果从选景、取景的角度看,这些内容从哪些角度观察? 远处。----远观全景。 3.作者怎样写小屋和树林的关系: ①树点缀了小屋(由近及远)。 近观:一片纯绿色的无花树。树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满山皆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好的绿的背景,使小屋显得别致出色。高出屋顶的大树,"细而密的枝叶”“美而浓的树阴”,“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拟人)。 ②小屋点缀了树林、树丛(由远及近) 远看:小屋前面的树,“那些树把小屋遮掩了,只在树与树之间露出一些建筑的线条,一角活泼翘起的屋檐,一排整齐的图案式的屋瓦。一片蓝,那是墙;一片白,那是窗。”“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隐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 这一部分重在自然景物的真实描写,尽管有丰富的联想、想像,但写的是确确实实的山、树、屋的形势和情姿。这是此文托物言志的第一个里程碑。 ③请用一个成语概括山和小屋的关系? 相得益彰,相互掩映。 4.如果说以上内容是从实处写,那么作者还从哪些方面怎样写其它? 虚写 写花园:由“领土”有限,到“领空”无限;由“有形的围墙”到“无形的围墙”;由花园的花朵到天上的云霞。小屋的光线也富有浪漫的文学性;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早晨光线加强,花蕊慢慢绽开,傍晚,光线暗淡,花瓣微微收拢。明明是“高高的山坡”,崎岖的“山路”,却叫它“幸福的阶梯”,“空中走廊”;夜幕中的小屋,却觉得它仿佛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由实入虚,将现实的自然景观,融进迷离朦胧的诗一般的意境,难怪作者情不自禁,“身在小屋享受着人间清福,享受着充足的睡眠,以及一天一个美梦”啊!这是此文托物言志的第二个里程碑。 5.从文章的整体看,“我的空中楼阁”是不是确有其建筑? 理想中的生活地方。从全文看,这小屋应是虚构的。作者特意让小屋踞于“高高的山坡”上,强调“山路和山坡不便行车”,暗合远离“入境”“不闻车马喧”之意。 文章题为《我的空中楼阁》,一语双关:既指“我”家居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烟雾迷蒙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又指幻景中的“空中楼阁”,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 6.“我的”这一定语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倾向?从此可以感悟到作者什么样的志趣? 喜爱之情。表明了作者对超然物外的“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 读最后一段。作者特意强调,“这座空中楼阁占了地利之便”。所谓“地利”即“空中楼阁”,它踞于“高高的山坡之上”,“山路和山坡不便行车”,暗含远离“人境”,“不闻车马喧”之意,是“我”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不必养鸟,无须挂画”,不要人为的“文明”,只要“自然”,表明了作者对超然物外的“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这是此文托物言志的第三个里程碑。 作者把小屋视为“快乐的起点”和“幸福的终点”,表达了对世俗名利的淡薄,远离闹市人境,在尘嚣中寻找闲静,从明丽质朴的自然中获得无限的意趣,是对人生的一种超然态度,但作者这种幸福观是与众不同的,有其积极的一面,即对社会现实的厌恶和失望,对名利社会的彻底否定;也有其颇为消极的一面,即超凡脱俗、清心寡欲的遁世思想。因此,作者的这种“快乐”和“幸福”的人生追求,只是一种海市蜃楼式的幻景罢了,小屋只是一座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他所企望的境界实际上是镜中花水中月,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只不过是人生的生活理想的寄托。 文章开将从山写起,用比喻的方法,以神来之笔点出小屋的位置,接着用一组博喻来突出小屋点缀山,接着重点写小屋和树的关系,这部分由近到远,由局部到整体,多方位写两者的关系。尔后,又以大量篇幅立足于小屋描写外面的景致,在这一部分中,作者在对外面多种景物进行描写的基础上更侧重于抒写自己对自然景物的感受,这样独具匠心的构思,使文章的内容由浅入深、由实而虚,也自然而然地借景物描写抒发了情怀。 7.表现手法 文学创作中,作家有时感到某种抽象的精神难作具体描绘,有时也会由于某些原因不便对所表现的失望进行直接描述,于是便往往借对某一适当物象的描写,便抽象的精神具体化,让不便明言的情思含蓄、曲折地表达出来。《我的'空中楼阁》便是这样的托物言志、咏物寄情的作品。状物与言志,融洽无间,和抒情也浑为一体。 托物言志就是通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采用托物言志法写的文章的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要写好这样的文章,就要掌握好“物品”与“志向”,“物品”与“感情”的内在联系。首先是物品的主要特点要与自已的志向和意愿有某种相同点和相似点。其次,描述时,自己的志向要以物品的特点为核心。物品要能表达自己的意愿。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 示例: 我们学校大礼堂的屋檐下,有一口老铜钟。 这口老铜钟和学校大礼堂同龄,已有二、三十年的历史了。从我上一年级到五年级,几乎每天都去看看它。由于日晒、风吹、雨打,全身长满了青绿色的铜锈,因而外表并不美观,也不光亮,它的表面除了五朵雕花和三圈花纹外,再没有别的打扮了。 有一天,学校停电,电铃响不起来。这时老铜钟响了。“当!当!当!”好像在招呼我们,“上课了,大伙儿快进教室吧!”哟,老铜钟居然也有比电铃好的地方呢! 老铜钟像一位淳朴厚道、不计报酬的老人,打算一辈子都作为我们默默作贡献似的。(《大礼堂屋檐下的老铜钟》) 说明:这篇文章通过对大礼堂屋檐下的大铜钟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的意愿做一个淳朴厚道、不计报酬,一辈子为人们默默做贡献的人。这篇文章在交代了老铜钟所在的地点和方位之后,重点抓住老铜钟的两个特点来言志。一是抓住老铜钟的“老”。老铜钟有二三十年的历史,全身长满了铜锈,外表并不美观,也不光亮。赞美了老铜钟淳朴厚道,一辈子为学生作贡献的精神。二是说明老铜钟的作用。在停电的时候,老铜钟发出“当!当!当!”的响声,招呼同学们进教室上课。赞美了老铜钟不计报酬,随时为学生们服务的精神。作者对老铜钟的赞美,实际上是表达了作者自己的意愿和志向。这篇文章在描写老铜钟时,采用了拟人的方法,如老铜钟在电铃不响的时候招呼同学们进教室上课。结尾写老铜钟像一位淳朴厚道、不计报酬的老人。这样写较鲜明、具体地表达了作者的志向。 8.描写景物的角度:本文在描写景物时,角度变化多端。 A.近看小屋,呈现的景色是:“有了这许多树,小屋就有了许多特点。树总是轻轻摇动着。树的动……”看到小屋的整体,看到屋的大小和树的动静的配置。总之,近看到得的印象,归结为“含蓄而有风度”。 B.而远眺呢?“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想于枝头,轻灵而自由。”从大背景中,看到小屋特征鲜明的局部、一些线条、一排瓦屋、一片蓝、一片白,而整体则在树丛中“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远眺得到的印象,归结为“轻灵而自由”。 C.此外,还有仰视:“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D.有俯瞰:“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 E.又有白天所见——景物线条、色彩、层次非常明晰;黑夜所见——“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 F.还有从屋内向屋外看:“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 总之,作者以心爱的小屋为焦点,从各个角度进行观察和描绘,写出了小屋在各种视角下的各个方面,写出了小屋的神韵。只有心灵自由,襟怀开阔,胸无尘滓,而且爱屋情笃,才能如此放纵笔墨,视点任意东西南北。 《我的空中楼阁》优秀教案 篇16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我想问一下在坐的各位同学,假如你有足够的钱的话,你会把你心目中的房子建在哪里?怎么设计?  (学生沉默)  师:嗯,我记得我们的班长好像对建筑学很感兴趣的,班长先说说好么?  (学生鼓掌)  班长:我心目中的房子应该建在水上的。  师:很奇妙的想法,为什么呢?  班长:因为我比较喜欢在水边的生活,我可以下水游永,钓鱼,我觉得那样的生活很适合我。  师:嗯,班长向往那种清悠的生活。其他同学呢?想好了吗?  (学生开始活跃起来,师开始巡视)  师:QC同学一直在盯着我笑,是不是有话要说。。。  (全体生笑)  生:我心目中的房子应该是建在空中的。  (全体大笑)  师:空中?想像力丰富,不知道我们现代的科学技术能不能造出那样的房子,你能说说为什么吗?  生:因为我比较喜欢站在高空往下看的感觉,然后我可以和云朵作伴,还有,上面的空气一定很新鲜的。  师:孔子登泰山一览众山小,你是在高空中鸟瞰大地,一览世界小,呵呵,这是你的豪情壮志,请坐。有说水边的,有说空中的,还有同学呢?怎么想的?  生:我喜欢在大海边生活。每天面对大海,我的心情就很好。  师:像海子那样,有颗空灵的心,每天“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对不?(生点头)  师:JL举手了,你的想法是?  生:我喜欢山村里的生活,因为我这个人喜欢清静,喜欢一个人独处,喜欢和大自然作伴。  师:JL同学喜欢远离尘嚣脱离世俗的那种生活。  师:有没有世俗一点的,比如向往热闹的城市,繁华的摩天大楼,有没有啊?  生:没有(几乎异口同声)  师:啊?为什么呀?我就喜欢那种生活呀,是不是温州的房价太高了的原因啊?  (全体笑)  师总结:刚才同学们的发言都很精彩,我想,每个人心目中都会有向往已久的房子,我们暂且称它为小屋吧,温馨点。这小屋它可能在毛泽东笔下的湘江畔,在徐志摩的康桥边,也可能有在郑愁予达达的马蹄走过的江南小镇,在舒婷浪漫的橡树林里,在狄金森充满诱惑的篱笆下。这小屋也许像海子的房子那样,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也许在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或者干脆就是归有光的一间陋室。这小屋是我们心灵的港湾,是我们精神的家园,选择什么样的小屋,往往能看出我们什么样的性情和志趣。那么,今天,我们来看看作家李乐薇她心目中的小屋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屏显:我的空中楼阁  师:大家都预习过的对不?在字词上应该不会有什么障碍吧?那么这节课不再强调字词了。还有,我们早读也读过,我还叫他们根据对课文的理解画一幅画的,画好了吗?拿出来看看好吗?  生:(有的找画,有的说自己没画)  师:我记得叫你们画画的时候,有学生就叫起来说自己画得不好。没关系,我们不是美术课,我叫你们画画的目的其实很简单,就是寓乐趣于学习中,你画画的过程就是你对课文内容的了解过程,这也是阅读的一种方式。还有些学生画过之后说,自己笔中的画远远不是心目中的那幅画,如果那样的话,我觉得你对课文已经进入深层阅读了,至少你心中有感觉了,知道文章描绘的画面很美。那么,现在,我不叫你们用嘴巴阅读,用什么呢?用耳朵阅读。  生:耳朵?  师:能理解么?用耳朵怎么阅读?  生:哦,就是通感对不?  (生笑)  师:呵呵,用耳朵阅读,就是用耳朵去倾听,我下面要放一个视频朗诵材料,我要大家做到,用耳朵去倾听视频里那个人是怎么声情并茂的朗读的,我们平时又是如何朗读的。然后,把你手中的画拿出来,将你心中的画也拿出来,跟视频里面的画面比比,用眼睛去欣赏画面,然后,用心灵去感应,感应什么呢?感应字里行间作者所体现出来的感情,有没有让你心灵产生共鸣的地方。由于本篇文章较长,全部放完要很长时间,显然是不太合适,我们花个五分钟左右的时间来欣赏,好吗?  (视频播放完毕)  师:好,哪位同学能说说,这是你心目中的那幅画面吗?  生:我特别喜欢视频里那座房子,我觉得那就是我心目中的画面,这画面真的太美了。  生:我心目中的画面和它差远了。  师:为什么?  生:我的想象力不够丰富的,没有视频里这么美的,或者我对文章阅读的不够深入吧。我想我比较喜欢这样的生活的,不过不是现在,是以后,老了的时候。  生:我心目中的房子跟它还是有点距离的,房子的风格不是很相同。  师:能说说吧?  生:讲不来,反正就是不同。  师:好的,大家回答很好。我们说,一篇文章到了我们读者手里阅读就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每个人的理解感受都会不同。那么,我们今天的学习目标是:理清文章思路,学习本文多角度写景的方法,还有就是品味语言。当然,作为一篇精美的散文,仅仅是这个层次上的解读是不够的,但是这是第一课时,我们只有在这一层面上理解了才能在下一课时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对不。好的,现在我们进入学习目标第一阶段——理清思路  大家快速浏览全文,找出你最喜欢的段落,概括其内容,并给小屋起个名字,说说小屋的特点。  我先举个例子,比如说,我很喜欢文章的第一到第三自然段,在这里,作者非常传神的将小屋比喻成眉梢的痣一点,我觉得这里的小屋是俏皮的,活泼的,可爱的,灵动的,我给小屋取个名字叫:山之屋。给小屋取名字的时候,我对大家有个要求,必须要以什么之屋的形式命名。  (学生浏览,思考,几分钟后)  师:大家想好了吗?哪位同学先说说呀。想好了就先说说,这个问题应该不是很难对不?你只用说说你喜欢的,说说你所想的。  生:我喜欢十到十二自然段,因为这里写到云和霞,还有那一句,我最喜欢:空气在山上特别清新,清新的空气使我觉得呼吸的是香,我就特别喜欢那种空气。而我的房子是要建在空中的,所以我要给小屋取个名字叫。。。叫。。。叫空之屋。(全体笑)  师:空之屋?能不能用那个“香”字,叫香之屋呢?  生:不好,哦,对了,空中还有云和霞,就叫云之屋或霞之屋吧。  (全体鼓掌)  师:多好听的名字呀,多浪漫的小屋呀,这个名字好。  生:我喜欢十五自然段,这里作者写到小屋在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像个空中楼阁,我觉得这里的小屋很美,朦胧美,我取名为夜之屋。  师:好的,夜之屋。  生:我也喜欢十五自然段,但我想取名为梦之屋。  师:梦之屋,多有遐想的名字呀,其他同学呢?  生:我喜欢写小屋和树的关系那几段,作者说小屋像小鸟一样,我觉得小屋有动感,我取名为。。。取名为。。。树之屋。  师:好的,讲得很好。  我把大家刚才讲和归纳一下好吗?  包围在小屋四周的有无花的碧树,有五彩的花,有哪些花呀?  生回答  师:还有灿烂的云和多彩的霞,有山外青山,有绿野阡陌。我们又看到明丽如洗光滑如缎的清晨里小屋,暮霭沉沉满月清辉里的小屋,还有灯影重重下如烟似梦的小屋。在这里,作者仿佛是以小屋为焦点,为我们拍摄出一幅又一幅的画面,那个他这个拍角角度是单一的吗?有没有顺序的?大家互相讨论一下,说说角度问题,然后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生讨论(几分钟后)  师:好,我们一起来说一下好吗?我们先从视觉角度来说,有哪些呢?  生:有近看、远观、左顾、右盼、仰视、俯瞰。  师:也就是说,近处看看,近处望望,上面看看,下面看看,左面看看,右面看看(生笑)还有吗?  生:(小声)还有里面看看,外面看看  师:这位同学观察很仔细,他说里面看看,外面看看,也就是有屋外对小屋的描写,也有屋内对屋外的捕捉,好,大家找出相应的句子。  (各找出相应句子)  师:这是空间角度,还有没有其他角度?  生:有,有白天和黑夜嘛  师:对,还有时间上的变化,有白天所见,有夜晚所观  (师生各找出相应句子并朗读)  师总结: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啊,作者写法多高明啊,想象力多丰富啊,这种多角度写法对我们写作是不是有所启发呢?我记得开学初叫同学们写周记的时候或者写作文的时候,同学们总说自己无话可数,达不到作文字数的要求。作者这种写法对我们是不是有所启发呢?我们也可以多角度去思考问题,比如写人物,多角度去刻画人物,人物性格将更丰富,写事件,能写出事件的波澜起伏,同样,写景状物,能产生立体感,让我们有身临其境之感。但是,仅仅是构思巧妙,写法新颖够不够?我们说,这摄影机从多角度拍摄,如果选取的画面无法恰到好处的体现小屋的美,选取的景物也不美,那种拍出来的小屋就是怪物一个了对不?(这里我思维有点混乱了,话越说越快)那么,从摄影学的角度来说,将小屋的美展现给我们的是通过画面,那么,一篇文章,小屋的美是通过什么展现出来的呀?  生:文字  生:语言  师:对,构思好,写法好,如果语言贫乏无味,写出来的文章也不足于打动人,那么,我们接下来就品味本文的语言好吗?  屏显:品味语言  师:如何品味语言呢?讲荷塘月色的时候好像提到了一点对不?  生:从修辞入手。  师:对,修辞入手也是一种方法。很多同学品味语言无法下手,我下面推荐几种方法。  屏显:画面美:形、态、姿、色、远、近、高、低、动、静、日、夜  善用修辞:形丽姿美  化用名句:意味深长  巧用文言:简洁凝练  对偶句的整齐美、排比句的流畅美、长短句的错落美  师:我们学诗歌的时候,讲过意象,有些意象的画面就很美,比如,再别康桥中。。。  生:金柳、水草、彩虹、夕阳、星辉。。。  师:对,这是从字词角度入手的,相信这点大家都会的,对不。辞格方面,大家都很熟,你觉得哪些修辞方法最能体现出美感来呢?  生:比喻,拟人,还有通感。。。  师:这是从句子角度来分析的,还有化用名句,巧用文言。巧用文言方面有很多,有化用古诗词句的,有直接引用的,或者巧妙的选取古诗词中传统的意象,这点我们在诗歌里学过,有这么一位高手诗人的,是。。。  生:。。。  师:我达达的马蹄,是个美丽的错误。。。  生:郑愁予。东风,柳絮,江南,这些意象很美  师:对,这些都是从句子的角度入手,还有是从句式的角度入手的,比如说,对偶句往往给我们整齐美感,借用闻一多三美诗歌理论来说是。。。  生:建筑美  师:还有,排比句往往给我们一种一气呵成的感觉,就具有流畅美了。同样,长短句参差感很强,给我们错落美。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不可能一一从这些角度来品味语言,而且有些角度同学自己都学会了的对不,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从化用古诗词入手品味语言,然后再看看时间的安排,好吗?  屏显:化用古诗词  师:同学们根据屏幕上显出的古诗词,在文中找出句子,看看哪句是化用屏幕上划线句的,并且比比看。  屏显:王观《卜算子》王维《汉江临眺》李白《望天门山》温庭筠《菩萨蛮》的内容。  这一版块完成很顺利。  师:好,到这里为止,我们好像从来没提到过作者对不?学到这里,你对作者的印象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我们的课本还有参考书之类上面,从来没有提到作家的性别,大家觉得,这么一篇美文是出自女性作家之手呢?还是男性作家之手。  生:男的。  师:为什么?  生:因为学案上用的是“他”。  生:应该是女的吧,男的会写出这样的文章。、  师:作者的性别曾经引起很多人的兴趣,引起过争议,而且网络上也从来没有她的照片,后来经过考证,这是位女性作家。(背景音乐响起)作家李乐薇,江苏人,后来到中国台湾从事文学工作,以散文见长。她不愧为写作高手,用她那优美动人的语言,明丽清婉的文笔给我们带来了这么一篇如诗如画的美文。这美文尤如一杯香气四溢的清茶,淡淡的,恬恬的,却又是让人如此的回味无穷,我想,如果没有高深的文学功底的人,没有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的人,没有如诗如画般的心灵的人是写不出这样的文章的,那么,就让我们在音乐中再次体味作者美好的情感,愿我们都能拥有如诗如画的心灵吧。让美充满诗的心灵,让诗的心灵充满美。  下课铃响。 [1] 《我的空中楼阁》优秀教案 篇17时间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 1、揣摩作者在选词遣句方面的用心,体会散文寄情于景的特点。 2、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反复涵咏优美语句提升审美品位。 3、学习定景换点的写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 】 学生把握无具体事件的纯写景抒情散文的意境美。 【教学过程 】 1、 分析题目。 让学生思考“空中楼阁”的隐含意义。(双关的修辞手法,既是实指小屋所在之山烟雾迷蒙,又虚指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让学生思考一句双关修辞的话。) 2、 简单介绍作者。 李乐薇,中国台湾女作家,以散文见长,文笔清丽脱俗,语言优美动人,作品风格柔和温婉而富于感情。 3、范读和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寄托的感情。 4、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分析其修辞手法,并试图用自己的话来概括文章的特点。清新、空灵、浪漫、瑰奇等。在微妙莫测的心灵领域,散文的笔法变化无穷,无拘无束。如: A、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比喻修辞,写出小屋的轻巧,和山相映成趣) B、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介绍博喻修辞手法,写出小屋的灵动与生气。此外,要求学生仿写该句,在格式、修辞、意境等方面与被仿写句子相同。) C、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应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善用短句,写出了作者对小屋的无比喜爱。) D、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往返于快乐和幸福之间,哪儿还有不好走的路呢?(对偶,反问修辞,请学生仿写句子。) E、山上的环境是独立的,安静的。身在小屋享受着人间清福,享受着充足的睡眠,以及一天一个美梦。(点出作者向往“独立的”、“安静的”生活,能够在自己的小屋中享受着“美梦”,这似乎是人世间最完美的生活;在小山上的小屋与自然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无须挂画,门外有幅画──名叫自然”,这应该是作者心里最完美的境界。然而,这种摒弃世间物质享受,追求内心清静,远离尘嚣的生活真的可以存在吗?作者的清梦真的可以做下去吗?) F、白天它是清晰的,夜晚它是朦胧的。……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文章在13、15自然段中明确地暗示了这种理想状态的生活就像文章的题目那样是个“空中楼阁”。“空中楼阁”本身就是一语双关,既是我家居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烟雾迷朦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又暗示这实际上是作者幻想中超然物外的理想国。所以在文章近结束时,作者用极优美的语言描绘出“雾失楼台”的情景,小屋太完美了,所以在世间是不可求的。作者巧妙地把实景与虚景,自然景观与人生理想有机交融在一起,有实有虚,虚实相生,开拓了深邃的意境,给人以哲理的启迪。) 5、要求学生领会本文作者的志向和情趣。 散文往往成为作者内心情感最自然的最熨贴的寄托。作者借对建筑在山上的小屋的描写,全文如诗如画、如歌如梦,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寄托了她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摒弃世间物质享受,追求内心清静,远离尘嚣的独立人格。 6、分析本文的写作手法。 文章前一部分重在对自然景物的真实描写,尽管有丰富的联想,想象,但所写的是实在的山、树、房屋的形势。后一部分则重在对作者的主观感受进行自然抒写:极小的花园,有限的围墙,“我”却因有无限的“领空”而陶醉;明明小屋处于“山的怀抱中”,山是静止的,而在晨昏光线变化中,我则以为“如在花蕊中一般”,那“花”会“绽开”,也会“收拢”,仿佛山是会动的。……夜幕中,小屋仍是小屋,“我”却觉得它仿佛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文章由实入虚,自然景观与人生理想有机交融在一起,虚实相生,开拓出深邃的意境,给人以哲理的启迪。 7、从写景抒情角度比较本文与朱自清的《荷堂月色》,又从内容相同角度比较本文于梁实秋的《雅居》,你更喜欢哪一篇文章。为什么?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