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十六 《宽容》序 |
范文 | 十六 《宽容》序(精选12篇) 十六 《宽容》序 篇1教学目标 1.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明确全文主旨。 2.引导学生鉴赏本文构思和表现手法上的特点。把文中蕴涵的哲理运用于学生身边熟悉的真实例子,培养他们大胆质疑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对抽象内容的阐发能力和对含蓄内容的解释能力。 2.把握并评价故事中蕴涵的哲理,并把它应用于学习、生活之中。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熟读课文,查找房龙有关资料,扫除障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对“宽容”一词是如何理解的?(学生各抒己见。)那么,大家说我们人与人之间需不需要宽容呢?的确,宽容是一门交际艺术,它润滑了彼此的关系,消除了彼此的隔阂,扫清了彼此的顾忌,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宽容打开两颗相对封闭的心灵,像一种明澈而柔软的调和剂,使之相融相知。可以说,宽容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境界。懂得宽容的人生是美丽的。刚才我们说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宽容,那么在整个人类思想发展的过程中需不需要宽容呢?美国作家房龙在他的《〈宽容〉序》一文中对此做了回答。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 亨德里克·威廉·房龙(1882—1944),系荷裔美国作家和历史学家,1882年生于荷兰鹿特丹,19xx年赴美,在康奈尔大学完成学业。19xx年获德国慕尼黑大学博士学位后,曾在美国几所大学任教,后任记者、编辑和播音员等。19xx年,出版第一部专著《荷兰共和国衰亡史》。1921年,《人类的故事》的出版使他一举成名。其著作主要是历史和传记,包括《人的解放》(即《宽容》)《文明的开端》《奇迹与人》《漫话圣经》《发明的故事》《人类的家园》及《伦勃朗的人生苦旅》等。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房龙的著作即被译成中文出版,影响了当时整整一代年轻人。房龙的著作,其选题基本上围绕人类生存发展的最本质的问题,其目的是向人类的无知与偏执挑战,普及知识与真理,使之成为人所皆知的常识,因而具有历久不衰的魅力。在久违近半个世纪的今天,又被读者重新发现,引起强烈反响。 《宽容》初版于1925年。在这部著作中,房龙叙述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倡言思想的解放,主张对异见的宽容,谴责反动势力镇压新思想的罪恶行径。为什么要对异见进行宽容呢?序言作了含蓄的回答。 三、复述故事情节,理清结构。 第一部分(1):宁静的无知山谷,闭塞落后,愚昧守旧。 第二部分(2—3):漫游者要把人们引向新的幸福的世界,守旧老人却根据律法杀死了他。 第2小节写一个敢于离开山谷的漫游者回来后即将受到审判。 第3小节写漫游者向大家介绍外面美好的世界,并愿意带领大家前去。守旧老人以旧的律法煽动人们杀死了漫游者。 第三部分(4—8):在死亡的威胁下,人们把守旧老人推到一边,沿着漫游者开辟的道路走进新的世界,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他们开始怀念先驱者。 第4小节写无知山谷发生了特大干旱,饥声遍野。 第5小节写半数以上的人在饥寒中死去,律法还必须遵守。 第6小节写在失望中人们爆发了叛乱,投奔陌生的世界。 第7小节写人们沿着先驱者开辟的道路找到了绿色牧场,认识到了以前的错误。 第8小节写人们建起智慧老人的大厦,立碑纪念先驱者。 第四部分(9):希望这样的事将来不再发生。 简而言之:这是一则寓言性质的文章,它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无知的山谷里,有一群守旧的人们,他们固守着传统,愚昧、落后、固执,决不允许新生力量出现,面对一位敢于向外边的世界探险,寻求自由和解放的青年,他们不予理睬,反而加以残酷的镇压,最终青年被残酷地杀害,而这些愚昧的人们也最终受到了报应,天灾迫使他们不得不踏着漫游者开辟的道路,走出无知山谷,找到新的家园。 三、细读课文,思考问题,归纳故事蕴涵的哲理。 1.本文的体裁有何特点? 这篇序言同一般的序言不同,它既是《宽容》一书的一把金钥匙,同时其叙述的笔法又像散文诗,又像哲理散文,叙述的故事又像一个寓言故事,因此本文又具有独特的语言特点。 2.说说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 故事发生的时间,从序言的最后一小节不难看出:“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不过将来(我们希望)这样的事不再发生了。”这一结尾加强了这则寓言故事的深刻含义,值得品味。故事发生在“无知山谷”。 3.无知山谷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形象意义何在? “无知山谷”因山高岭连而与世隔绝,封闭、陈旧、破败,没有生气,没有希望。自然条件十分粗鄙、落后,造成山民的狭隘、保守、愚昧无知,他们仅维系最低的生存需要,不但不觉匮乏,反而“心满意足”。更可怕的是迷信,极端的迷信:一部千古经书、几个守旧老人,可以镇守、钳制一方水土,一方人心。在这里,新的一切被排斥着,被残害着。“无知山谷”象征着一切旧的思想、观念、意识、制度、秩序、状态,一切陈旧的传统、法律、定律。 4.文中塑造了哪几类形象?其主要性格特征是什么? 文中主要塑造了三类形象:一类是守旧老人;另一类是与守旧老人勇敢斗争的先驱者;第三类形象就是生活在无知山谷的无知人们。 (1)守旧老人 是无知山谷里律法的执行者,是陈旧思想的忠实维护者,是实施所有传统对一切革新的排斥、打击、镇压者,是无知山谷里权威与权力的象征。其主要性格特征是愚昧、冷酷、落后、固执、残忍。 (2)村民们 在无知山谷里死守着愚昧的人群。他们迷信过去、死守律法、胆怯麻木、自欺欺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对新事物不理解、不支持,对漫游者横加迫害。 (3)漫游者 是开拓者,是开路先锋,是敢为天下先的人,是“首先向未知世界的黑暗和恐怖挑战的人”,是敢于向人们深信不疑的“智慧”发出挑战的人。他敢于探索,追求真理,追求光明。他有坚定的信念,有无畏的精神、坚忍的意志,有从容赴死的气概,他不畏艰险、敢于冒险。他没有迷信观念,蔑视旧传统,蔑视专制主义者。他勇敢无私,为唤醒麻木沉睡的心灵,义无反顾,置个人生死荣辱于度外,忍辱负重,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重返山谷,有无私的献身精神,有旷世救民之志。他的死亡,是一出沉重的悲剧,留给人们永久的回味。当真理大白于天下的时候,他最终成了人们永远爱戴、敬仰、歌颂和感恩的先驱。这里,有一个让人回味的结论:探索者、先驱者的名字叫——不朽! 四、分析课文内容。 1.第一部分(1) (1)“在宁静的无知山谷里,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这里的“幸福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生活? 知识的小溪水浅流短;生活方式原始野蛮;重复着千年前的字眼;古老的习俗愚昧保守、闭塞落后;黑暗腐朽的生活氛围。 (2)“知识的小溪沿着深邃破败的溪谷缓缓地流着”一句应怎样理解? “知识的小溪”指社会文明;“深邃破败的溪谷”象征原始落后的社会;“缓缓”是说进步慢,是由专制统治造成的。 (3)“他们向儿孙们……从远方捎来的漂亮石子”一句表明了怎样的矛盾? 暗示反动保守势力与进步的天性总是存在矛盾。 (4)为什么“在无知山谷里,古老的东西总是受到尊敬”? 这正是反动势力——守旧老人实行愚民政策的结果,使得人们都因循守旧,保守、脆弱、畏惧。所谓“尊敬”实际是不理解。 (5)怎样理解“正人君子”一词? 所谓“正人君子”不过是因循守旧的保守势力罢了。 (6)“试图攀登挡住太阳的岩石高墙”的人是什么人? 是追求光明的开拓者、先驱者,是敢于向旧势力挑战的勇士。 (7)“但他们陈尸石崖脚下,白骨累累”说明什么? 一方面反映了革新之路的艰难,第二方面反映了守旧势力的猖獗,第三方面反映了先驱者前仆后继的精神。 2.第二部分(2—3) (1)面对违背律法的人,人们和守旧老人都“摇着头”,他们摇头的意思一样吗? 不一样,人们是同情的摇头,是无奈的摇头;而守旧老人是得意的摇头,是装模作样的摇头。 (2)无知山谷的律法到底是什么律法? 是千年的老规矩,是维护家长制统治模式的依据,是限制人身自由的枷锁,是谁也不能违背的天理。 (3)作者是怎样表现先驱者与守旧老人的斗争的?(复述即可。) (4)人们杀死漫游者说明了什么? 说明反动势力还很强大,群众受到的毒害很深,革命力量还很弱小,革命思想没有影响到愚昧保守的人们中去。 (5)从漫游者的牺牲中,你有怎样的感受?你认为真理永远掌握在多数人手里吗?(讨论。) 3.第三部分(4—8) (1)造成饿殍遍野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是知识的小溪的枯竭。 (2)灾难发生之后,人们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无法生存,终于想到了山的那边。启迪:只有到了无路可走的时候,才知道真理和谬误的分别。 (3)守旧老人们乘坐最后一辆马车踏上投奔陌生世界的旅程说明了什么? 彻底揭穿了律法的谎言,说明任何保守的力量也阻挡不住历史前进的脚步。 (4)“从这以后很长时间,人们又过着幸福的生活。”真正幸福的生活怎样才能获得? 不断创新,不断改革。 4.第四部分(9) “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不过将来(我们希望)这样的事不再发生了。”你有什么不同的想法? 事实上,这样的事情,伴随着人类的存在而存在,新与旧的斗争,将永远继续。只是我们之中或许有人将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或许我们只是大众的一员,那么,在面对新的思想、新的事物的时候,我们应该有宽容的胸怀。 五、讨论:本文故事所蕴涵的意义。 结局:真理大白于天下,人们终于醒悟。走出绝望的封闭,人们终于在痛悔之中内疚,在一切旧的秩序、规律、律法、习惯、信仰全都烟消云散的时候,人们终于崇尚智慧,过上了真正幸福的生活。 意义:勇敢终于战胜胆怯,智慧终于战胜愚昧,一切新的进步的事物最终登上历史舞台,以胜利而告斗争的结束!生活就这样继续,历史就这样推进……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否定、镇压异见,只能造成先驱者的悲剧,造成无知者自身的困境,造成真理发展的曲折。怎样才能使真理顺利发展,先驱者不被迫害呢?这就需要思想自由,宽容异见,反对扼杀真理。这正是作者通过这一寓言告诉我们的深刻哲理,这也正是《宽容》一书的精髓。 六、扩展理解:回顾历史,深刻感怀。(学生可畅所欲言。) 意大利著名科学家、思想家布鲁诺生活在以罗马教皇为首的天主教统治的时代,他进一步发展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并因极力坚持科学真理、捍卫真理而被判死刑,烧死在罗马。 达尔文的进化论遭到世人嘲笑。 爱因斯坦最初提出光量子论,遭到几乎所有老一辈物理学家的反对。 教师总结:缺少宽容将给科学的发展带来多大的灾难啊,值得称颂的是他们都没有妥协,反而坚持真理,推动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 科学的发展需要宽容,人与人之间需不需要宽容呢? 学生可举日常生活中的例子。然后教师总结:宽容是一种胸怀,也是一种境界。 七、学习本文启示探讨。 1.先驱者的悲惨与荣耀,守旧者的猖狂与灭亡。 2.提倡理性,宽容异见。 3.封闭导致落后,开放重获新生。 十六 《宽容》序 篇2教学目的 —、把握文章大意,联系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充分理解宽容的内容。 二、深入思考文中为什么不能够“宽容”的原因?品味、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分析文体的特点,注重写作文体的创新。 教学设想 本文是——篇自读课文,且又是一篇序言.在讲渎这篇课文时,充分体现它自读课文的特点,让同学了解,把握这篇文章的大意;它不同于—‘般的自序,而是以一种新颖的形式,以诗化的语言通过叙述一个寓言故事来表明《宽容卜—书的主旨,它倡导思想自由,主张对异见的宽容,让同学们在把握文章大意的同时,赏析、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领悟其内在含意。同时,展开思想的翅膀,以具体可感的历史知识来丰富文章的内涵,来阐释课文的主旨。 教学时数。 第一课时:朗读课文,体味诗化般的语言美,理情思路,把握文章大意,掌握文章 第二课时:再次朗读课文,揣摩、分析文章的语言,理解其内在含义。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配乐朗诵课文。 二、理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大意。 三、联系历史的发展,深入理解,把握宽容的内涵 教学步骤 一、作者介绍 请同学们用“宽容”造一句话。“宽容”一词的意思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导入 作者介绍) “宽容”一词的含义是宽大有气量,计较或追究。作者房龙用《宽容》为书名,详述了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畅言思想自由,主张对异见的宽容,谴责了反动分子镇压新思想的罪恶行径。这本书.最初出版于1925年,1940年重版,在1940年准备出版此书第二版时,正是法西斯势力在全世界猖獗之日,这是对他的“宽容”理想的严重打击。由此也看到,我们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是多么地需要宽容。 房龙,荷裔美国人,善于用极其轻巧俏皮的文字撰写通俗历史著作,而为无数青年读者喜爱。他从本世纪20年代以来,发表了一系列这样的作品,大多成为美国的畅销书,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著名的如《人类的故事》、《房龙地理》、《发明的故事》、《圣经的故事》等,早已有了中文译本,对我国一整代年轻人有过深刻影响。 下面我们来阅读、品味这篇文章,欣赏一下房龙的文章特色 二、配乐朗诵课文。 三、理清思路,概括文章大意。 1. (第一小节)宁静的无知山谷,闭塞落后,愚昧守旧。 2. (第二至第四小节)漫游者要把人们引向新的幸福的世界,守旧老人却根据法律杀死了他。 3.(第五至第九小节)在死亡的威胁下,人们把守旧老人推到一边,沿着漫游者开辟的道路走进新的世界,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他们开始怀念先驱者。 4.希望这样的事将来不要发生。 本文的主旨:以寓言故事的形式形象地说明《宽容》一书的精髓,这就是提倡思想自由,提倡宽容,反对以愚昧无知顽固凶残的态度扼杀真理。 四、联想历史事例,举出禁锢思想,排除异己的例子,谈谈你的看法。注意结合课文中作者的思想,也可以谈谈对作者的理解、认识。 例子不拘多少,在于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发展中确实需要提倡思想自由,提倡宽容,避免以顽固凶残的态度扼杀真理的做法。如中世纪中葬身火海的布鲁诺,二次大战中屠杀犹太人的法西斯暴行…… 五、找出体现人们所生活的环境特点的词语,分析其内在含义并进行总结。 词语:宁静的无知山谷  知识的小溪缓缓地流着  需求浅薄的村民  绰有余裕  守旧老人  神秘莫测的古书  神圣而不可亵渎  古老的东西总是受到尊敬  谁否认……冷落等。 这是—‘个无知、愚昧、闭塞的环境。统治者是“守旧老人”,村落是“无知I山谷”,人们的视野狭窄、知识浅薄,他们可怜的一点点知识像一条窄窄的小溪,流经的地方是深邃破败的溪谷,根本没有新知识的汇流,它流得那么缓慢,  与死水无异.可是,人们却很满足.他们满足自己狭窄的生存空间,满足自己原始的生活方式,满足于这“宁静”的死水般停滞的生活,满足于这种麻木不仁的“幸福”生活。 可悲的不仅是他们满足于这种闭塞、贫乏、落后的生活,更可悲的是他们尊奉“守旧老人”,以一部千年古书为经典、法律。他们把固执与偏见视为天经地义,神圣不可亵渎,而且用律法规定,不得离开山脚一步,使自己封闭在令人窒息的世界里,迷信和闭塞导致落后,使人们拒绝任何新知,并且走上极端,把真理视为异端,把先驱者一棍子打死。 结论:封闭导致落后,开放重获新生。历史的进步要靠知识的进步,要靠真理的发展。 六、作业 :朗读课文。 思考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 二、从文中找出叙述先驱者的词句,先驱者给人们的启示是什么? 先驱者是山民中的精英形象,是山谷里多少代人试图找到通往外界出路的探索者代表。作者对他的正面描写不多。但他的事迹却震撼人心。无知山谷尽管实行严酷的思想专制,用律法和迷信把人们禁锢得死死的。但是人类要生存,要发展,追求真理的努力不可阻挡的,严酷的律法挡不住,岩石高墙也挡不住。早就有一些男男女女敢于怀疑祖先的智慧,敢于提出问题,“后来走了,再也没有回来”。先驱者更是杰出的代表。他为真理而奋斗,为真理而献身,他是“一个首先向未知世界的黑暗和恐怖挑战的人,他把人们引向了新的自由”。 他给人们的启示是:真理是一定要发展的,人们追求真理的努力是不可阻挡的。而他的行为更是使人们感到探索者、先驱者的可贵、可敬。 三、“不过将来(我们希望)这样的事不再发生了”。讨论分析,这样的事不再发生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教师总结:真理开初在少数人手里,如果像无知山谷那样,对先驱者不但不予保护鼓励支持,反而倒行逆施,只能造成先驱者的悲剧,也造成无知者自身的困境,也造成真理发展道路上的曲折。学术自由是思想发展的绝对必要的条件。真理的发展是没有止境的,传统观念不是神圣的,对于新的思想,必须采取宽容政策,容许其发展,让实践来检验真理性。只有这样,真理才能顺利发展,社会才能迅速发展。而这样的悲剧也才不可能发生。 四、揣摩语言,加深理解课文内容。 1. 知识的小溪沿着深邃破败的溪谷缓缓地流着。“知识的小溪”指的是山谷里人们的文明程度仅像一条小溪。  “深邃破败的溪谷”象征无知山谷历史悠久,封闭落后,走向衰落。 “缓缓地流着”是说无知山谷发展非常缓慢。 2.对于敢于离开山脚的人,等待他的是屈服和失败。 屈服和失败的原因:一是守旧老人用“律法”进行镇压;二是群众受守旧老人的欺骗,助纣为虐,反对“敢于离开山脚的人”;三是“敢于离开山脚的人”太少,孤军奋战。这三个原因,使“敢于离开山脚的人”最终“屈服和失败”。 3。失望把勇气赋予那些由于恐惧而逆来顺受的人们 人们为什么“恐惧”?由于人们害怕“得不到园中果实中应得的份额”。     为什么“失望”?由于特大干旱使得半数以上的人死亡,活着的人把希望寄托在山脉那边,而律法却说“不行”,因此人们彻底失望。    •     为什么“失望”会带来“勇气”?为了求得生存,人们终于产生了叛乱的勇气。     4.“对这件事我们的确很内疚,不过,假如当时我们知道的话,当然就…,     在不知不懂的情况下,应当怎么办才不至于事后内疚呢?不盲从守旧老人、紧跟他充当打手,对于先驱者的新知,即使一时觉得无法接受,也要采取宽容的&g。     5.文章最后一句,为什么要加上“我们希望”四个字?     这样的事将不要发生,仅仅是希望,实际上还是要发生的,至多发生得少一些。这是因为,顽固的守旧势力总是镇压创新者;有些善良的人们为认识所局限,有意无意地难免伤害创新者,所以加上“我们希望”四个字以表示人们的心愿。     五、郁达夫说过:房龙的笔“有一种魔力”,分析总结其“魔力”何在。 生动、形象,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引人思考。作者将人类历史上无数的事实典型化了。虚构成一个寓言式的故事。这样的故事比实际的历史事件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强烈,因而更带普遍性。读这个故事能唤起许许多多联想,觉得那些专制主义者的嘴脸跟守旧老人何其相似,那些愚民的嘴脸跟山谷中人何其相似,而历史的演变跟这个故事又何其相似。故事富有文学性,形象生动地阐述了道理,不仅不枯燥,反而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六、如有条件,在课堂上阅读《宽容》片段。 布置下一课书的预习。 板书设计                                     环境:愚昧  落后  闭塞  无知       守旧老人:顽固  迷信  专制  残忍       先驱者:勇敢  探求  不畏惧死亡       启示:提倡思想自由,对异见宽容 [1] 十六 《宽容》序 篇3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通过归纳、总结,理解“无知山谷”、“知识的小溪”等事物的象征意义;理解故事中“先驱者”、“守旧老人”、“无知的人们”三种形象的典型意义。 3.把握和评价故事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威廉·亨德里克·房龙(1882-1944)系荷裔美国作家和历史学家,其著作主要是历史和传记,包括《人的故事》(即《宽容》)、《文明的开端》、《奇迹与人》、《圣经的故事》、《发明的故事》、《人类的家园》及《伦勃朗的人生苦旅》等,早在20世纪20—30年代,房龙的部分著作即被译成中文出版,影响当时整整一代年代人,房龙的著作,其选题基本上围绕人类生存发展的最本质的问题,其目的是向人类的无知与偏执挑战,普及知识与真理,使之成为人所知的常识,因而具有历史不衰的魅力。 二、诵读课文,概述各部分的故事情节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明确: 1在宁静的无知山谷里,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 2一个敢于离开山谷的漫游者回来后即将受到审判。 3漫游者向大家介绍外面美好的世界,并愿意领大家同去。 4守旧老人以旧的律法煽动人们杀死了漫游者。 5无知山谷发生了特大干旱,饥嚎遍野。 6半数以上的人在饥寒中死去,律法还必须遵守。 7在失望中爆发了叛乱,人们投奔陌生的世界。 8人们沿着先驱者开辟的道路找到了绿色牧场,认识到以前的错误。 9人们建起智慧老人的大厦,立碑纪念先驱者。 10希望这样的事将来不要发生 三、细读课文,思考问题 作者在文中塑造了哪几类形象?他们各自有何特点?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明确: 作者在文中主要塑造了三类形象: 一类是守旧老人,他们尊崇古老的律法,实现着我即法律的训条,任意决定他人的生死,他们欺骗无知的人们,陷害先驱者,因此他们的行为阻碍了人们接受新思想,最终遭到人们的谴责。“守旧老人”则象征着传统的过时的带有偏见的祖宗律法,它处处阻碍着新事物的发展。 另一类就是与守旧老人进行殊死斗争的勇敢的先驱者,他敢于怀疑祖先的智慧,勇于冲破专制主义的禁锢,冒着死亡的威胁,离开无知山谷,艰苦跋涉,探寻外面的世界。他不顾迫害,又回来告诉人们他自己的发现。面对审判和死亡,他毫不畏惧。历史证明,他是对的,终究得到了人们的尊崇。“先驱者”象征着新的思想、真理和新的事物。 第三类形象就是生活在无知山谷的无知人们,他们愚昧、无知,迷信古人,盲从守旧老人,视先驱者和真理为异端邪说,无形中作了守旧老人的帮凶,用沉重的石块砸死了先躯者。但是真理上不可抗拒的,一场生存危机,迫使人们推翻了传统秩序,走上了先驱者开辟的道路,终于找到生存的希望和幸福的家园,人们这才悔悟,认识到先驱者是对的,这才懂得尊重智慧。 四、理解文中含蓄,抽象的语句 结合课后练习二,理解课文中含蓄抽象的语句。(参考答案见《教师教学用书》) 五、自由品读,发表见解 1找学生诵读其认为文章中富有哲理的文句 ,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2让学生自选角度分析评价本文(可以从语言方面入手,也可以从文章所蕴涵的哲理入手) 十六 《宽容》序 篇4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通过归纳、总结,理解“无知山谷”、“知识的小溪”等事物的象征意义;理解故事中“先驱者”、“守旧老人”、“无知的人们”三种形象的典型意义。 3.把握和评价故事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威廉·亨德里克·房龙(1882-1944)系荷裔美国作家和历史学家,其著作主要是历史和传记,包括《人的故事》(即《宽容》)、《文明的开端》、《奇迹与人》、《圣经的故事》、《发明的故事》、《人类的家园》及《伦勃朗的人生苦旅》等,早在20世纪20—30年代,房龙的部分著作即被译成中文出版,影响当时整整一代年代人,房龙的著作,其选题基本上围绕人类生存发展的最本质的问题,其目的是向人类的无知与偏执挑战,普及知识与真理,使之成为人所知的常识,因而具有历史不衰的魅力。 二、诵读课文,概述各部分的故事情节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明确: 1在宁静的无知山谷里,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 2一个敢于离开山谷的漫游者回来后即将受到审判。 3漫游者向大家介绍外面美好的世界,并愿意领大家同去。 4守旧老人以旧的律法煽动人们杀死了漫游者。 5无知山谷发生了特大干旱,饥嚎遍野。 6半数以上的人在饥寒中死去,律法还必须遵守。 7在失望中爆发了叛乱,人们投奔陌生的世界。 8人们沿着先驱者开辟的道路找到了绿色牧场,认识到以前的错误。 9人们建起智慧老人的大厦,立碑纪念先驱者。 10希望这样的事将来不要发生 三、细读课文,思考问题 作者在文中塑造了哪几类形象?他们各自有何特点?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明确: 作者在文中主要塑造了三类形象: 一类是守旧老人,他们尊崇古老的律法,实现着我即法律的训条,任意决定他人的生死,他们欺骗无知的人们,陷害先驱者,因此他们的行为阻碍了人们接受新思想,最终遭到人们的谴责。“守旧老人”则象征着传统的过时的带有偏见的祖宗律法,它处处阻碍着新事物的发展。 另一类就是与守旧老人进行殊死斗争的勇敢的先驱者,他敢于怀疑祖先的智慧,勇于冲破专制主义的禁锢,冒着死亡的威胁,离开无知山谷,艰苦跋涉,探寻外面的世界。他不顾迫害,又回来告诉人们他自己的发现。面对审判和死亡,他毫不畏惧。历史证明,他是对的,终究得到了人们的尊崇。“先驱者”象征着新的思想、真理和新的事物。 第三类形象就是生活在无知山谷的无知人们,他们愚昧、无知,迷信古人,盲从守旧老人,视先驱者和真理为异端邪说,无形中作了守旧老人的帮凶,用沉重的石块砸死了先躯者。但是真理上不可抗拒的,一场生存危机,迫使人们推翻了传统秩序,走上了先驱者开辟的道路,终于找到生存的希望和幸福的家园,人们这才悔悟,认识到先驱者是对的,这才懂得尊重智慧。 四、理解文中含蓄,抽象的语句 结合课后练习二,理解课文中含蓄抽象的语句。(参考答案见《教师教学用书》) 五、自由品读,发表见解 1找学生诵读其认为文章中富有哲理的文句 ,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2让学生自选角度分析评价本文(可以从语言方面入手,也可以从文章所蕴涵的哲理入手) 热门文章古诗三首(墨梅 竹石 石灰吟) 当前我国作文教学改革的新趋势 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 第一场雪 Unit 2 Look at me第五课时 植物妈妈有办法 威尼斯的小艇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相关文章·病梅馆记 ·登泰山记 ·五人墓碑记 ·项脊轩志 ·伶官传序 ·游褒禅山记 ·六国论 教学设计示例(二) ·六国论 十六 《宽容》序 篇5邱龙涛 教学目标 1、握和评价故事中蕴含的哲理。 2、理解“无知山谷”、“知识的小溪”等事物的象征意义,理解故事中“先驱者”、“守旧老人”、“无知的人们”三种形象的典型意义。 [教学重点] 把握与评价故事中的哲理。 教学难点 1 、 在整体感知全文内涵的基础上,把握故事蕴含的哲理。 2 、培养学生对抽象内容的阐发能力和对含蓄内容的解释能力。 教学设想 本文为课内自读课文,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分析评价、鉴赏吸收”,故教师拟以点拨为主,采用CAI(电脑辅助教学)的手段提高课堂密度,引发学生自主性。本课拟用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辅助课件采用Powerpoint 编写。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课文,明确文章特点及学习要点。 1 、导语 : 唐朝的唐太宗曾经说过一段很有名的话;“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也如一面见兴替,知得失的镜子,它折射出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这就是房龙的《宽容》序言。 介绍房龙及其作品《宽容》。房龙是荷裔美国人,著名学者。他的人生经历丰富,曾在各种岗位上历练人生,刻苦学习写作,多才多艺,能说和写10种文字,会拉小提琴、画画,他著作的插图均出自于自己之手。且有追求,有坚定的信念。介绍这些意在引导学生思考,并从中得到一定的启发。《宽容》一书主要叙述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提倡思想解放,主张对异见的宽容,为什么要对异见进行宽容呢?序言作了含蓄的回答。介绍这一点有助于学生理解本文的中心。 2 、 学习“自读提示”明确:本文用寓言故事形式写成(CAI显示)。本文学习要点是理解与评价故事中蕴含的哲理。 在预习的基础上,复述故事情节。 二、细读课文,思考问题,归纳故事蕴含的哲理。 1、文中塑造了哪几类形象?他们各自有何特点? 提示:文中主要塑造了三类形象: 一类是守旧老人,他们尊崇古老的律法,实现着我即法律的训条,任意决定他人的生死,他们欺骗无知的人们,陷害先驱者,因此他们的行为阻碍了人们接受新思想,最终遭到人们的谴责。“守旧老人”则象征着传统的过时的带有偏见的祖宗律法,它处处阻碍着新事物的发展。 另一类就是与守旧老人进行殊死斗争的勇敢的先驱者,他敢于怀疑祖先的智慧,勇于冲破专制主义的禁锢,冒着死亡的威胁,离开无知山谷,艰苦跋涉,探寻外面的世界。他不顾迫害,又回来告诉人们他自己的发现。面对审判和死亡,他毫不畏惧。历史证明,他是对的,终究得到了人们的尊崇。“先驱者”象征着新的思想、真理和新的事物。 第三类形象就是生活在无知山谷的无知人们,他们愚昧、无知,迷信古人,盲从守旧老人,视先驱者和真理为异端邪说,无形中作了守旧老人的帮凶,用沉重的石块砸死了先躯者。但是真理上不可抗拒的,一场生存危机,迫使人们推翻了传统秩序,走上了先驱者开辟的道路,终于找到生存的希望和幸福的家园,人们这才悔悟,认识到先驱者是对的,这才懂得尊重智慧。 2.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故事发生地“无知山谷”有什么特点?) 提示:至于故事发生的地点很明确是“无知山谷”。显而易见,作者的意图讲故事发生的环境闭塞、贫穷、落后,因而造就了视野狭窄、知识浅薄、麻木不仁的无知的人们。他们仅维持最低的生存需要,不但不觉匮乏,反而心满意足。更可怕的是迷信,极端的迷信,一部千古经书,几个守旧老人,可以镇守一方水土,一方人心。大家想一想,一个封闭、无知的社会会有什么样的结果?追往者,思来者。封闭只能导致落后,甚至灭亡。如何才能使这样的社会获得生机呢?不闭关锁国,不夜郎自大,而是勇敢地、大度地开放大门,融入世界文化,自立于民族之林,它就有无限强大、蓬勃的生命力。 3 、说说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4、讨论,归纳本故事蕴含的哲理和文章主旨。 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否定、镇压异见,会造成什么灾难呢?只能造成先驱者的悲剧,造成无知者自身的困境,造成真理发展上的曲折。怎样才能使真理顺利发展,先驱者不被迫害呢 ?这就需要思想自由,宽容异见。反对迫害先驱者,反对扼杀真理。这正是作者通过这一寓言告诉我们的深刻哲理,(放幻灯)这也正是《宽容》一书的精髓。 展开:思想自由,宽容政策是历史进步,社会发展,真理畅通无阻的必要条件,十年浩劫,从反面证明了这一点。刚才要大家思考的问题:怎样才能使这样的事情减少发生?答案找到了没有?“宽容”。对,宽容可以使这样的事情减少发生乃至不发生。 大家说一说,人与人之间需要不需要宽容?为什么呢? 宽容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宽松,和谐;宽容可以使人们彼此之间更加理解,信任。宽容是一种胸襟,宽容更是一种境界,为了使我们彼此心灵的距离不再遥远,让我们紧紧地握住宽容的双手吧! 三、理解含蓄,抽象的语句。 这篇序言同一般的序言不同,既像一个寓言故事,而叙述的笔调又像散文诗,又像哲理散文,生动形象,含蓄隽永,耐人寻味,但一些比较含蓄,比较抽象的语句又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下面请大家把书翻到70页,结合练习二,我们来理解课文中含蓄抽象的语句。要注意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分析。 1 、这里的“知识的小溪”是指无知山谷的文明程度(智慧,创新思想)仅仅像一条小溪,浅陋贫乏。这里的“深邃破败”象征无知山谷古老守旧,没有知识的更新机制,没有新知识的汇流,心如死水,了无生气,“缓缓地流着”,说明这里的文化发展非常缓慢,社会停滞不前。理解了这句话,更加深了我们对无知山谷那种闭塞,保守,愚昧,单调的特点的认识。 2 、守旧老人用“律法”无情镇压。无知的人们助纣为虐。先驱者孤军奋战,力量单薄。自然环境十分恶劣。但是人类追求真理的努力是不可阻挡的,严酷的律法挡不住,岩石高墙也挡不住。早就有一些男男女女敢于怀疑祖先的智慧,敢于提出问题,“后来走了,再也没有回来”。先驱者更是杰出的代表,他为真理而奋斗,为真理而献身,探索者、先驱者是可敬。 3 、是害怕“得不到园中果实中应得的份额”,因此“恐惧总是伴随着人们”。由于特大干旱半数以上的人死亡,活着的人只有把希望寄托山脉那边,而律法却说:“不行!”。因此人们彻底失望。为了死里逃生,人们终于产生了叛逃的勇气。所幸绝路逢生,人在死与生的进退关口总能爆发生命的最大能量。(置之死地而后生) 4 、句中省略的内容应是不会盲从守旧老人去杀死先驱者。这里作者不只是要表现无知山谷的人们对先驱者的歉意和敬意,还隐含着更深刻的道理。对于先驱者的新知,要解放思想,虚心学习,即使一时不能接受,也要采取什么态度?宽容态度。而宽容正是这个句子的言外之意,本文的主旨。 5、许多历史事实都可以从这个故事中找到影子,(哥白尼-日心说《天体运行》,布鲁诺被烧死在罗马广场,孔子,司马迁等)而次此后发生的事件也像这个寓言故事的重演,这更增强了这则寓言故事的深刻含义,值得品味。 这样的事将来不再发生,作者为什么要加上“我们希望”四个字? 明确;这是因为,顽固的守旧势力总是要镇压创新者的;有些善良的人们由于传统的束缚,认识的局限,总是有意无意地伤害创新者,这就意味着这样的事情还会发生,“我们希望”只是人们良好的心愿。如何让这样的事情减少发生呢?那就是宽容。文章正是这样含蓄的语言形式揭示了深刻的哲理,值得我们好好品味。 五、自由品读,加深理解。 六、回顾总结,布置作业 。 写一篇小作文,谈谈《宽容》序言给自己的启示。 [1] 十六 《宽容》序 篇6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复习巩固已学过的字词,积累描写人物说话时神态、动作的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理解“一针见血”、“轻盈”等词语的意思。 2、在理解人物个性特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课文,理解文中“待人宽容是做人第一要义”的含义。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说对“宽容”的理解,从而懂得宽容是一种力量,它能给人带来力量和勇气,它是一种美德。 4、能以护士的口吻,创造性地复述课文的内容。 教学重点: 理解“待人宽容是做人第一要义”的含义,说说对“宽容”的理解。 教学难点: 能以护士的口吻,创造性地复述课文的内容。 教学准备: 老师 词语若干,课件。 学生 1、 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 2、 按课后要求预习课文。 3、查找资料,搜集有关“宽容”的格言警句。 教学过程: 一、听记,理解词义,引入课文 1、听记:待人宽大有气量,不计较或追究,这是做人的第一要义。 2、媒体校对。 (1)齐读这句话 (2)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3、引出课题:这句话告诉我们:待人宽容是做人的第一要义。(板书:宽容) 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个感人的故事,齐读课题。 说明 教学的一开始即抓住宽容的意思,通过听记、朗读,使学生感受到待人宽容的重要性,从而引入课文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 2、开火车读课文,正音,交流(板书:“我”小护士 妻子) 3、运用板书上的词语,用几句话概括地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年轻的护士不能准确扎针,妻子恼怒而责怪她,而”我”却宽容地鼓励、指导小护士扎针,最后小护士扎针成功了。 说明 在初读课文时,正确朗读,校正读音,做到正确朗读文本。学生能根据板书,借助关键词语,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初步感知课文的大意。 三、细读课文,理解“我”的宽容。 1、虽然小护士总不能将针扎进“我”的血管里,但是“我”还是充满宽容地对待她。读读课文,找出描写“我”宽容的句子。 2、 默读课文,划找句子 3、交流 u “请留步!”我把她叫住。见她站住了,我语气平和地问道:“你是新来的?” u 我拿起针具,交到她手中,鼓励她说:“我的血管是比较细了点,一回生二回熟嘛,来,再扎一次,我相信你会成功的!” u 我轻声指导说:“你左手将我的皮肤绷紧,右手把针头插入血管时要使劲,对,对!” 4、品读理解句子 (1)读读句子,圈画词语:我对小护士的态度是怎样的?(语气平和、轻声细语、和颜悦色的……) (2)我对小护士的语气是如此平和,究竟我看到了什么,才会对小护士如此和气呢?读课文的第一节到第八节,划出描写小护士的句子读一读。 (3)交流 也许是新手,也许是见妻在一旁压阵,护士挺紧张,手有些颤抖,第一针没有扎中。 护士不由一愣,眼神有些慌乱。她的手抖抖地扎第二针,又不见回血,只好把针头推出。 Ø 护士瞟了妻一眼,不敢对视,低下头轻轻解释说:“他……他的血管,很细的……” 护士轻轻放下针具:“请稍等,我这就去叫护士长。” 圈圈描写护士动作、神态的词语,你有何感受?——交流 板书:紧张 颤抖 慌乱 抖抖 不敢对视 低下头 (4)从这些描写人物神态动作的词语中,你能揣摩出小护士扎针时的想法吗? 想象说话:当看见妻子在一旁压阵时,小护士紧张地想: ,手有些颤抖,结果第一针 。 当看见我略显痛苦的表情,看见妻狠狠瞪了护士一眼,小护士慌乱地想,手抖抖地扎第二针,结果 。 说明 此处设计的想象说话,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根据神态、动作的描写合理揣测人物当时的心理,从而了解“我”语气平和对待小护士的原因,另一方面,为以护士口吻创造性地复述课文打下基础。 有感情地读课文的第1节——第8节 (5)师生合作读:当“我”看见小护士不敢对视,低下头解释的时候,我却显得语气平和地问——(“你是新来的?”),并且拿起针具,交到她手中,鼓励她说 ——(“我的血管是比较细了点,一回生二回熟嘛,来,再扎一次,我相信你会成功的!”)。此时,原本灰心的小护士接过针具,感激地——(看了我一眼),那目光仿佛在说——(想象说话)(指名交流),只见她——(颇有信心地弯下了腰) 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想说的吗?(交流:宽容可以成为鼓励,给人带来信心。) (6)有了“我”的鼓励,小护士重拾信心弯腰扎起针来,我又——(轻声指导她)——(“你左手将我的皮肤绷紧,右手把针头插入血管时要使劲,对,对!”)(男生读),结果——(一针见血)(女生读) 此时此刻,小护士心里又会想什么呢?指名读课文15——18小节(交流)(板书:微笑 ) 说明 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等描写是人物性格特点和品质的写照,因此,围绕“我”对护士宽容的句子展开,抓住“我”、小护士的神态、动作的词语,了解小护士当时内心的想法,有助于了解宽容给人带来的力量,并为创造性地复述课文积累了语言素材。 四、感悟课文, 明白“待人宽容是做人第一要义”的含义 1、读课文19——23节 2、出示“待人宽容是做人第一要义。” (1)要义是什么意思? (2)联系上下文,说说对这句话的含义 说明 经过重点语句的研读,学生已能了解“我”的宽容,并且知道了宽容的重要作用。此时再来读“待人宽容是做人第一要义”这句话的含义时,就比较容易了。教师可以抓住关键词语“要义”,联系上下文帮助学生理解这句句子的意思了。 五、语言实践,复述课文 1、出示课后练习中的开头 2、学生借助板书、文本复述、交流。 说明 课文以“我”的视觉为切入点,叙述了这篇故事。但是课后的要求是以小护士的口吻转换人称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走近小护士的内心世界,理解宽容是一种美德。 六、拓展交流,课外延伸 1、出示有关的名言:“宽容是一时的忍让,是性情豁达,是一种做人的起码道德,是一种沟通、一种美德,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是衡量一个人气质涵养、道德水准的尺度,但宽容更是一种力量。”(齐读) 2、收集关于“宽容”的名言。 说明 积累“宽容”的名言,进一步深化对“宽容”的理解。通过搜集名言,培养学生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板书设计: 宽容 紧张 颤抖 ( 鼓励 指导 ) 感激 颇有信心 慌乱 抖抖 舒了口气 不敢对视 低下头 微笑 十六 《宽容》序 篇7乌兰浩特市第四中学侯朝晖 教学目标 : 1.联系人类的演进,理解、宽容新事物; 2.把握故事的哲理,学习思维的深刻性; 3.理解文体的特点,探求事物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 ①试分析作者刻画的类型形象; ②试概要故事反映的历史规律; ③试评析先驱悲剧的社会根源。 教学过程 : 一、作者介绍 亨德里克?房龙(1882~1946) 荷裔美国人,著名学者。多才艺,能说和写10种文字,会拉小提琴和绘画,他的著作插图均出自于己手,善于撰写通俗历史著作,为无数青年读者所喜爱。大多成为美国的畅销书,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著名的有《人类的故事》《房龙地理》《发明的故事》《圣经的故事》等。早有的中文译本,对我国一整代年轻人有过深刻影响。 《宽容》一书主要叙述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提倡解放思想,宽容异见。本文以散文诗(哲理诗、寓言诗)形式为书序。 二、解题 导入 新课 “宽容”一词的含义是宽大有气量,不计较或追究。房龙以其为名,他所说的 宽容又是指什么呢? 陆地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还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还广阔的是人 的胸怀。 (雨果) 宽容是在荆棘丛中长出的谷粒。 往事如烟俱忘矣,心底无私天地宽。 (陶铸) 人格成熟的重要标志:宽容、忍让、和善。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刃,无欲则刚。 三、提问 你是怎样认识这篇文章的,可以针对以下问题展开讨论,也可以自己另拟题目自行发言。 1、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有什么特点?(讨论)然后展示课件 2、概括文章五个片段的内容。(讨论)然后展示课件 3、文中塑造了哪几类人物形象?他们各自有何特点? 他们的言行告诉我们什么哲理(讨论)然后展示课件 4、无知山谷诸意象的特点及象征意义 (讨论)然后展示课件 5、概要故事反映的历史规律 (讨论)然后展示课件 6、讨论先驱悲剧的社会根源 (讨论)然后展示课件 7、给我们的启示、文章的主旨(讨论)然后展示课件 8、宽容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讨论)然后展示课件 9、“宽容”有没有什么限制?(讨论)然后展示课件 10、文章采用寓言式的写法有什么好处?(讨论)然后展示课件 11、历史上这样的悲剧还有吗?(讨论)然后展示课件 [1] 十六 《宽容》序 篇8《宽容》序言教案1 学习目的 —、充分理解文中的象征意义和“先驱者”与“守旧老人”两个形象的典型意义。并能对文中的抽象内容加以阐发,理解文中含蓄的思想。 二、深入思考文中为什么不能够“宽容”的原因?学习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力,品味、把握作者寓于故事中的哲理。 三、分析文体的特点,注重写作文体的创新。 教学设想 本文是——篇自读课文,且又是一篇序言.在讲渎这篇课文时,充分体现它自读课文的特点,让同学了解,把握这篇文章的大意;它不同于—‘般的自序,而是以一种新颖的形式,以诗化的语言通过叙述一个寓言故事来表明《宽容》—书的主旨,它倡导思想自由,主张对异见的宽容,让同学们在把握文章大意的同时,赏析、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领悟其内在含意。同时,展开思想的翅膀,以具体可感的历史知识来丰富文章的内涵,来阐释课文的主旨。 教学时数。 第一课时:朗读课文,体味诗化般的语言美,理情思路,把握文章大意,掌握文章 第二课时:再次朗读课文,揣摩、分析文章的语言,理解其内在含义。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配乐朗诵课文。 二、理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大意。 三、联系历史的发展,深入理解,把握宽容的内涵 教学步骤 一、作者介绍 请同学们用“宽容”造一句话。“宽容”一词的意思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导入作者介绍)“宽容”一词的含义是宽大有气量,计较或追究。作者房龙用《宽容》为书名,详述了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畅言思想自由,主张对异见的宽容,谴责了反动分子镇压新思想的罪恶行径。这本书.最初出版于1925年,1940年重版,在1940年准备出版此书第二版时,正是法西斯势力在全世界猖獗之日,这是对他的“宽容”理想的严重打击。由此也看到,我们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是多么地需要宽容。 房龙,荷裔美国人,善于用极其轻巧俏皮的文字撰写通俗历史著作,而为无数青年读者喜爱。他从本世纪20年代以来,发表了一系列这样的作品,大多成为美国的畅销书,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著名的如《人类的故事》、《房龙地理》、《发明的故事》、《圣经的故事》等,早已有了中文译本,对我国一整代年轻人有过深刻影响。 下面我们来阅读、品味这篇文章,欣赏一下房龙的文章特色 二、配乐朗诵课文。 三、理清思路,概括文章大意。 1. (第一小节)宁静的无知山谷,闭塞落后,愚昧守旧。 2. (第二至第四小节)漫游者要把人们引向新的幸福的世界,守旧老人却根据法律杀死了他。 3.(第五至第九小节)在死亡的威胁下,人们把守旧老人推到一边,沿着漫游者开辟的道路走进新的世界,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他们开始怀念先驱者。 4.希望这样的事将来不要发生。 本文的主旨:以寓言故事的形式形象地说明《宽容》一书的精髓,这就是提倡思想自由,提倡宽容,反对以愚昧无知顽固凶残的态度扼杀真理。 四、联想历史事例,举出禁锢思想,排除异己的例子,谈谈你的看法。注意结合课文中作者的思想,也可以谈谈对作者的理解、认识。 例子不拘多少,在于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发展中确实需要提倡思想自由,提倡宽容,避免以顽固凶残的态度扼杀真理的做法。如中世纪中葬身火海的布鲁诺,二次大战中屠杀犹太人的法西斯暴行…… 五、找出体现人们所生活的环境特点的词语,分析其内在含义并进行总结。 词语:宁静的无知山谷 知识的小溪缓缓地流着 需求浅薄的村民 绰有余裕 守旧老人 神秘莫测的古书 神圣而不可亵渎 古老的东西总是受到尊敬 谁否认……冷落等。 这是—个无知、愚昧、闭塞的环境。统治者是“守旧老人”,村落是“无知的山谷”,人们的视野狭窄、知识浅薄,他们可怜的一点点知识像一条窄窄的小溪,流经的地方是深邃破败的溪谷,根本没有新知识的汇流,它流得那么缓慢,与死水无异.可是,人们却很满足.他们满足自己狭窄的生存空间,满足自己原始的生活方式,满足于这“宁静”的死水般停滞的生活,满足于这种麻木不仁的“幸福”生活。 可悲的不仅是他们满足于这种闭塞、贫乏、落后的生活,更可悲的是他们尊奉“守旧老人”,以一部千年古书为经典、法律。他们把固执与偏见视为天经地义,神圣不可亵渎,而且用律法规定,不得离开山脚一步,使自己封闭在令人窒息的世界里,迷信和闭塞导致落后,使人们拒绝任何新知,并且走上极端,把真理视为异端,把先驱者一棍子打死。 结论:封闭导致落后,开放重获新生。历史的进步要靠知识的进步,要靠真理的发展。 六、作业:朗读课文。 思考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 二、从文中找出叙述先驱者的词句,先驱者给人们的启示是什么? 先驱者是山民中的精英形象,是山谷里多少代人试图找到通往外界出路的探索者代表。作者对他的正面描写不多。但他的事迹却震撼人心。无知山谷尽管实行严酷的思想专制,用律法和迷信把人们禁锢得死死的。但是人类要生存,要发展,追求真理的努力不可阻挡的,严酷的律法挡不住,岩石高墙也挡不住。早就有一些男男女女敢于怀疑祖先的智慧,敢于提出问题,“后来走了,再也没有回来”。先驱者更是杰出的代表。他为真理而奋斗,为真理而献身,他是“一个首先向未知世界的黑暗和恐怖挑战的人,他把人们引向了新的自由”。 他给人们的启示是:真理是一定要发展的,人们追求真理的努力是不可阻挡的。而他的行为更是使人们感到探索者、先驱者的可贵、可敬。 三、“不过将来(我们希望)这样的事不再发生了”。讨论分析,这样的事不再发生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教师总结:真理开初在少数人手里,如果像无知山谷那样,对先驱者不但不予保护鼓励支持,反而倒行逆施,只能造成先驱者的悲剧,也造成无知者自身的困境,也造成真理发展道路上的曲折。学术自由是思想发展的绝对必要的条件。真理的发展是没有止境的,传统观念不是神圣的,对于新的思想,必须采取宽容政策,容许其发展,让实践来检验真理性。只有这样,真理才能顺利发展,社会才能迅速发展。而这样的悲剧也才不可能发生。 四、揣摩语言,加深理解课文内容。 1.“ 知识的小溪沿着深邃破败的溪谷缓缓地流着。”“知识的小溪”指的是山谷里人们的文明程度仅像一条小溪。 “深邃破败的溪谷”象征无知山谷历史悠久,封闭落后,走向衰落。 “缓缓地流着”是说无知山谷发展非常缓慢。 2.“对于敢于离开山脚的人,等待他的是屈服和失败。” 屈服和失败的原因:一是守旧老人用“律法”进行镇压;二是群众受守旧老人的欺骗,助纣为虐,反对“敢于离开山脚的人”;三是“敢于离开山脚的人”太少,孤军奋战。这三个原因,使“敢于离开山脚的人”最终“屈服和失败”。 3。“失望把勇气赋予那些由于恐惧而逆来顺受的人们。” 人们为什么“恐惧”?由于人们害怕“得不到园中果实中应得的份额”。 为什么“失望”?由于特大干旱使得半数以上的人死亡,活着的人把希望寄托在山脉那边,而律法却说“不行”,因此人们彻底失望。 · 为什么“失望”会带来“勇气”?为了求得生存,人们终于产生了叛乱的勇气。 4.“对这件事我们的确很内疚,不过,假如当时我们知道的话,当然就…,” 在不知不懂的情况下,应当怎么办才不至于事后内疚呢?不盲从守旧老人、紧跟他充当打手,对于先驱者的新知,即使一时觉得无法接受,也要采取宽容的&g。 5.文章最后一句,为什么要加上“我们希望”四个字? 这样的事将不要发生,仅仅是希望,实际上还是要发生的,至多发生得少一些。这是因为,顽固的守旧势力总是镇压创新者;有些善良的人们为认识所局限,有意无意地难免伤害创新者,所以加上“我们希望”四个字以表示人们的心愿。 五、郁达夫说过:房龙的笔“有一种魔力”,分析总结其“魔力”何在。 生动、形象,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引人思考。作者将人类历史上无数的事实典型化了。虚构成一个寓言式的故事。这样的故事比实际的历史事件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强烈,因而更带普遍性。读这个故事能唤起许许多多联想,觉得那些专制主义者的嘴脸跟守旧老人何其相似,那些愚民的嘴脸跟山谷中人何其相似,而历史的演变跟这个故事又何其相似。故事富有文学性,形象生动地阐述了道理,不仅不枯燥,反而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六、如有条件,在课堂上阅读《宽容》片段。 布置下一课书的预习。 板书设计 《宽容》序言 环境:愚昧 落后 闭塞 无知 守旧老人:顽固 迷信 专制 残忍 先驱者:勇敢 探求 不畏惧死亡 启示:提倡思想自由,对异见宽容 上一篇:《宽容》序言教案2 下一篇:《〈宽容〉序言》教学实录 十六 《宽容》序 篇9[教学目标 ] 1、指导学生进行赏析性阅读――找到切入点,进行深入探讨。 2、透过本文主旨,进行创造人格的熏陶,培养对新事物理解、宽容的态度。 3、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能正确、全面、透彻的看待问题。 [教学重点]  把握与评价故事中的哲理。 [教学难点 ] 此篇序言很特别,像散文诗,又像是寓言。以丰富的想像和联想虚构的故事中包蕴着怎样的深刻意味,学生不容易做到透彻理解。 1 、在整体感知全文内涵的基础上,把握故事蕴含的哲理。  2 、培养学生对抽象内容的阐发能力和对含蓄内容的解释能力。 [教学设想]  本文为课内自读课文,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分析评价、鉴赏吸收”,故教师拟以点拨为主,采用CAI(电脑辅助教学)的手段提高课堂密度,引发学生自主性。本课拟用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辅助课件采用Powerpoint 编写。  资料: 作者:亨德里克•房龙,荷裔美国人。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用轻巧俏皮的文字,撰写通俗历史著作,而为无数青年读者所喜爱,其作品大多成为美国的畅销书,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著名的有:《人类的故事》、《房龙地理》、《发明的故事》、《圣经的故事》、(新知书城有《人类解放的故事》、《圣经的故事》、《太平洋的故事》、《美国的故事》。还有一本关于房龙的书《房龙图话》,学生可作浏览了解)。房龙的书在中国早有译本,对中国整整一代年轻人有过深刻影响(如历史学家曹聚仁、作家郁达夫等)。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课文,明确文章特点及学习要点。  1 、导语 : 唐朝的唐太宗曾经说过一段很有名的话;“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也如一面见兴替,知得失的镜子,它折射出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这就是房龙的《宽容》序言。      介绍房龙及其作品《宽容》。房龙是荷裔美国人,著名学者。他的人生经历丰富,曾在各种岗位上历练人生,刻苦学习写作,多才多艺,能说和写10种文字,会拉小提琴、画画,他著作的插图均出自于自己之手。且有追求,有坚定的信念。介绍这些意在引导学生思考,并从中得到一定的启发。《宽容》一书主要叙述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提倡思想解放,主张对异见的宽容,为什么要对异见进行宽容呢?序言作了含蓄的回答。介绍这一点有助于学生理解本文的中心。  2 、 学习“自读提示”明确:本文用寓言故事形式写成(CAI显示)。本文学习要点是理解与评价故事中蕴含的哲理。  二、在预习的基础上,复述故事情节。  三、细读课文,思考问题(CAI显示),归纳故事蕴含的哲理。  1、文中塑造了哪几类形象?他们各自有何特点?      提示:文中主要塑造了三类形象:一类是守旧老人,他们尊崇古老的律法,实现着我即法律的训条,任意决定他人的生死,他们欺骗无知的人们,陷害先驱者,因此他们的行为阻碍了人们接受新思想,最终遭到人们的谴责。“守旧老人”则象征着传统的过时的带有偏见的祖宗律法,它处处阻碍着新事物的发展。     另一类就是与守旧老人进行殊死斗争的勇敢的先驱者,他敢于怀疑祖先的智慧,勇于冲破专制主义的禁锢,冒着死亡的威胁,离开无知山谷,艰苦跋涉,探寻外面的世界。他不顾迫害,又回来告诉人们他自己的发现。面对审判和死亡,他毫不畏惧。历史证明,他是对的,终究得到了人们的尊崇。“先驱者”象征着新的思想、真理和新的事物。 第三类形象就是生活在无知山谷的无知人们,他们愚昧、无知,迷信古人,盲从守旧老人,视先驱者和真理为异端邪说,无形中作了守旧老人的帮凶,用沉重的石块砸死了先躯者。但是真理上不可抗拒的,一场生存危机,迫使人们推翻了传统秩序,走上了先驱者开辟的道路,终于找到生存的希望和幸福的家园,人们这才悔悟,认识到先驱者是对的,这才懂得尊重智慧。  2、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故事发生地“无知山谷”有什么特点?)  提示:至于故事发生的地点很明确是“无知山谷”。显而易见,作者的意图讲故事发生的环境闭塞、贫穷、落后,因而造就了视野狭窄、知识浅薄、麻木不仁的无知的人们。他们仅维持最低的生存需要,不但不觉匮乏,反而心满意足。更可怕的是迷信,极端的迷信,一部千古经书,几个守旧老人,可以镇守一方水土,一方人心。大家想一想,一个封闭、无知的社会会有什么样的结果?追往者,思来者。封闭只能导致落后,甚至灭亡。如何才能使这样的社会获得生机呢?不闭关锁国,不夜郎自大,而是勇敢地、大度地开放大门,融入世界文化,自立于民族之林,它就有无限强大、蓬勃的生命力。  3 、说说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放幻灯片)  4、讨论,归纳本故事蕴含的哲理和文章主旨。  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否定、镇压异见,会造成什么灾难呢?只能造成先驱者的悲剧,造成无知者自身的困境,造成真理发展上的曲折。怎样才能使真理顺利发展,先驱者不被迫害呢 ?这就需要思想自由,宽容异见。反对迫害先驱者,反对扼杀真理。这正是作者通过这一寓言告诉我们的深刻哲理,(放幻灯)这也正是《宽容》一书的精髓。      展开:思想自由,宽容政策是历史进步,社会发展,真理畅通无阻的必要条件,十年浩劫,从反面证明了这一点。刚才要大家思考的问题:怎样才能使这样的事情减少发生?答案找到了没有?“宽容”。对,宽容可以使这样的事情减少发生乃至不发生。       大家说一说,人与人之间需要不需要宽容?为什么呢?      宽容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宽松,和谐;宽容可以使人们彼此之间更加理解,信任。宽容是一种胸襟,宽容更是一种境界,为了使我们彼此心灵的距离不再遥远,让我们紧紧地握住宽容的双手吧!  下面请大家用填空的形式归纳一下本文的主旨:(放幻灯)  四、理解含蓄,抽象的语句。  这篇序言同一般的序言不同,既像一个寓言故事,而叙述的笔调又像散文诗,又像哲理散文,生动形象,含蓄隽永,耐人寻味,但一些比较含蓄,比较抽象的语句又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下面请大家把书翻到70页,结合练习二,我们来理解课文中含蓄抽象的语句。要注意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分析。  1 、这里的“知识的小溪”是指无知山谷的文明程度(智慧,创新思想)仅仅像一条小溪,浅陋贫乏。这里的“深邃破败”象征无知山谷古老守旧,没有知识的更新机制,没有新知识的汇流,心如死水,了无生气,“缓缓地流着”,说明这里的文化发展非常缓慢,社会停滞不前。理解了这句话,更加深了我们对无知山谷那种闭塞,保守,愚昧,单调的特点的认识。(放幻灯)  2 、守旧老人用“律法”无情镇压。无知的人们助纣为虐。先驱者孤军奋战,力量单薄。自然环境十分恶劣。但是人类追求真理的努力是不可阻挡的,严酷的律法挡不住,岩石高墙也挡不住。早就有一些男男女女敢于怀疑祖先的智慧,敢于提出问题,“后来走了,再也没有回来”。先驱者更是杰出的代表,他为真理而奋斗,为真理而献身,探索者、先驱者是可敬。  3 、是害怕“得不到园中果实中应得的份额”,因此“恐惧总是伴随着人们”。由于特大干旱半数以上的人死亡,活着的人只有把希望寄托山脉那边,而律法却说:“不行!”。因此人们彻底失望。为了死里逃生,人们终于产生了叛逃的勇气。所幸绝路逢生,人在死与生的进退关口总能爆发生命的最大能量。(置之死地而后生)  4 、句中省略的内容应是不会盲从守旧老人去杀死先驱者。这里作者不只是要表现无知山谷的人们对先驱者的歉意和敬意,还隐含着更深刻的道理。对于先驱者的新知,要解放思想,虚心学习,即使一时不能接受,也要采取什么态度?宽容态度。而宽容正是这个句子的言外之意,本文的主旨。  5、许多历史事实都可以从这个故事中找到影子,(哥白尼-日心说《天体运行》,布鲁诺被烧死在罗马广场,孔子,司马迁等)而次此后发生的事件也像这个寓言故事的重演,这更增强了这则寓言故事的深刻含义,值得品味。       这样的事将来不再发生,作者为什么要加上“我们希望”四个字?      明确;这是因为,顽固的守旧势力总是要镇压创新者的;有些善良的人们由于传统的束缚,认识的局限,总是有意无意地伤害创新者,这就意味着这样的事情还会发生,“我们希望”只是人们良好的心愿。如何让这样的事情减少发生呢?那就是宽容。文章正是这样含蓄的语言形式揭示了深刻的哲理,值得我们好好品味。  五、自由品读,加深理解。  六、回顾总结,布置作业 。  写一篇小作文,谈谈《宽容》序言给自己的启示。(可以是内容上的,可以是写法上的) 教后录: 一、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 二、阅读此类文章的切入点: 1、问题讨论式深入课文,把握形象――学会就文本本身对以下形象作分析: 无知山谷、守旧老人、村民、漫游者。 (1)无知山谷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形象意义何在? 封闭、保守、陈旧、破败,没有生气,没有希望。就的一切被迷信着,被维系着。新的一切被排斥着,被残害着。它象征一切保守的思想、观念、意识,一切封闭的制度、秩序、状态,一切陈旧的传统、法则、定律。 (2)守旧老人是怎样的人?形象意义何在? 是无知山谷里律法的执行者,是陈旧思想的忠实维护者,是实施所有传统对一切革新的镇压的代表,是无知山谷里权威与权力的象征。 (3)村民们是一个怎样的群体? 在无知山谷里死守者愚昧的人群。他们迷信过去,死守律法,胆怯麻木,自欺欺人,要求低俗,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他们甘心受制于守旧老人,对新事物不理解,不支持,而是助纣为虐,对漫游者加以迫害。  (4)教师范读写漫游者回到无知山谷至被处死的几段,学生讨论:漫游者是一个怎样的人?形象意义何在? 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一个敢为天下先的人。他敢于怀疑祖先铁定的律法,敢于对人们深信不疑的“智慧”提出挑战,敢于探索、追求真理,敢于向死水般的旧世界发出反叛的声音。他有坚定的信念,有无畏的精神,有坚忍不拔的意志,有从容赴死的气概。他不畏艰险,敢于冒险。他勇敢无私,为唤醒麻木沉睡的心灵,宣告真理的存在,传播美好希望,不惜牺牲生命重返山谷。他的死亡,是一出深沉的悲剧,留给人们永恒的回味。而当真理大白于天下的时候,他最终成了人们永远爱戴、敬仰、歌颂和感恩的先驱。这里,有一个让人永久回味的结论:探索者、先驱者的名字叫――不朽! 2、讨论式挖掘故事所蕴含的意义: 结局:真理大白于天下,人们终于醒悟。走出绝望的封闭,人们终于在痛悔之中内疚。在一切旧的秩序、规律、律法、习惯、信仰全都烟消云散的时候,人们终于崇尚智慧,过上了真正的幸福生活。 意义:勇敢终于战胜胆怯,进取终于战胜封闭,智慧终于战胜愚昧,一切新的进步的事物,最终要登上历史舞台,以胜利而告斗争的结束!生活就这样继续,历史就这样推进…… 三、扩展理解:回顾历史,发其所感。(自由发言) 四、结句: 文章结尾说:“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不过将来(我们希望)这样的事不再发生了。”你有什么不同的想法? 事实上,这样的事情,伴随着人类的存在而存在,新与旧的斗争,将永远继续。只是我们之中,或许有人将是那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或许我们只是大众的一员,那么,在面对新的思想,新的事物的时候,我们是否该有宽容的胸怀?(谈认识,谈感想) 品尝老房龙的人文主义盛宴          朱子仪   在美国作家中,像通俗历史作家房龙那样能使其名字在几代中国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的并不很多。 中国出版界对房龙作品的译介始于20世纪20年代。当时房龙已因《人类的故事》而一举成名。而最早的房龙作品的中文译本也正是《人类的故事》。商务印书馆于1925年出版了沈性仁女士的译本,分上下两册。曹聚仁认定对他思想影响最大的即是房龙,而他读的正是沈女士的这个译本。1927年至1933年间《文明的开端》一书以《古代的人》、《远古的人类》等为名至少出版了4种译本。其中林徽因的译本颇受关注。该书由郁达夫作序,开明书店1927年出版。郁达夫在序中盛赞房龙的写作手法。《奇迹与人》的译本由黎明书局于1929年出版,书名叫《万能的人类》,伍况甫译。《人类的家园》(即《房龙地理》)1932年刚在美国成为畅销书,次年国内就出现了3个中文译本,其中有傅东华译的《我们的世界》(新生命书局版)及陈瘦石、胡淀咸译的《房龙世界地理》(世界出版合作社版),徐懋庸当时写的杂感中称自己将傅的译本是当作小说读的。后来因中国处于抗日战争时期,对房龙的热情自然也就降到冰点。虽说《艺术》一书在美国再度畅销,但照施蛰存先生的说法,当时“中外消息不通,故无从见到”。直到1939年,世界书局从总厂的废墟里找出先前未及印刷的《圣经的故事》的纸样,为房龙的这部旧作出版了中文译本,译者是谢炳文。译者本人此时已不知下落。值得注意的是该译本正文前刊有一封房龙写于1936年11月30日的给译者的回信(影印件和译文),这可能也是老房龙惟一的一次直接面对中国读者。 在这封信中,房龙回答了“为什么写作”的问题。他说:“主要是因为我痛恨虚度时光和徒劳无益的暴虐,由于这两种令人不快的品性都产生于愚昧无知,我便试着写书给普通男女读者和孩子们看,他们会从中学到有关他们所身处的世界的历史、地理和艺术方面的知识。”他还希望中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留意书中谈及“宽容”的部分(“宽容”是贯穿房龙一生著述的重要观念),因为“上帝知道,在如今的世界上对它(宽容)的需要超过了其他的一切”,而“最近两年的各种消息不足于表明理性、常识和彼此容忍的精神取得了胜利”。当时的欧洲正处于法西斯的威胁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已迫在眉睫,房龙不免对自己的使命能否完成产生了怀疑。他在信中“到底我做到了没有呢”一句的后面连加了5个问号。 到了80年代,三联版文化史译著中房龙的作品占了3部(《宽容》、《人类的故事》和《漫话圣经》),多少表露了出版界老一辈的怀旧心理。可能是由于当时的中国人在不宽容的氛围中生活得太久了,《宽容》所包含的悲剧性的不屈不挠的精神,使它比房龙的其他作品更能打动中国的读者。笔者曾听友人动情地朗诵过该书散文诗一般的“序言”。三联版的房龙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启迪了90年代后期“房龙热”的兴起。在各出版社推出的众多房龙作品译本中,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北京出版社分别于1999年和2001年出版的两批共14册(收入17种著作)的《房龙文集》,这两批书将房龙一生的重要著述都囊括在内,而且房龙自绘的插图也都保留了下来。如今两批书合在一起再版,给人以更加真切的整体感。这真像是在读者面前摆下了一桌真正房龙风味的丰盛宴席。由于房龙作品所包含的思考和研究深深扎根于欧洲人文主义的传统,我们不妨称其为“人文主义的盛宴”。 钱满素女士在为《房龙文集》撰写的总序中说:“房龙始终站在全人类的高度在写作”,他“不是深奥的理论家,但却未必没有自己的体系和思想”,他的著述“选择的题目基本是围绕人类生存发展最本质的问题,贯穿其中的精神是理性、宽容和进步”,“他的目标是向人类的无知与偏执挑战,他采取的方式是普及知识和真理,使它们成为人所皆知的常识。” 在《天堂对话》中,房龙虚构自己在荷兰的古老小城维勒的一座建于16世纪的住宅里,举办由其选定的历史名人出席的趣味盎然的周六晚宴。如今这套《房龙文集》,则是在邀请有意跟随老房龙漫游人类历史的读者,去尽情品尝由老房龙亲自掌勺的真正人文主义盛宴。 《生活时报》 传播人类文明的文化骑士——房龙 亨德里克.威廉.房龙(Hendrik Willem Van Loon 1882--1944),是个美国公民,1882年出生在荷兰,受荷兰人文主义者伊拉莫斯的影响很大。他来到美国后,又受到了自由、平等、民主的洗礼,从此一生反对愚昧偏执,提倡宽容和平。一生中出版了30余种书籍,单枪匹马地将人类各方面的历史几乎全部都复述了一遍。 在中国,房龙最流行的一本书是《宽容》,在民国时期深受郁达夫、林徽音等人的推崇。他的著作包括《宽容》、《人类的故事》、《文明的开端》、《奇迹与人》、《圣经的故事》、《发明的故事》、《人类的家园》、《伦勃朗的人生苦旅》等,贯穿其中的是理性、宽容和进步。他的目标是向人类的无知和偏执挑战。他采取的方式是普及知识与真理,使它们成为人所尽知的常识。 早在本世纪二十年代,房龙,这个荷裔美国作家的名字对我国读者就不陌生了。三联书店早期翻译出版的房龙(Hendrik van Loon)的《宽容》一书,他的不少著作,如《人类的故事》、《房龙地理》等书,包括这本《宽容》(中译为《思想解放史话》),都已有了中译本,风行于我国读书界尤其是青年读者之中,产生了广泛而良好的影响。著名作家郁达夫和曹聚仁就是从房龙的书中获益的显例。 北京出版集团此次推出房龙文集第二批,包括《发现太平洋》、《致天堂的守门人》、《艺术》、《西方美术简史》、《美洲精神》、《荷兰共和国的衰亡》、《美国史事》七种,多数图书是第一次出版,也是我国出版界引进房龙作品最为全面的一次。 天佑的时代——《房龙论人》                            文 /孙行者        如果不是天天听人在耳边念叨“房龙”这个名字,我是不会去卖《房龙论人》这部书的。个性使然的我,尽管从小就面对妈妈奉为至爱的满书柜外国小说,我从来只看“民族产业”。后来才知道在世界文学史上,《房龙地理》是享有极高地位的,而且第一次引其入国的偏生是我很喜欢的徐志摩。       也许由于这诸多原因我看完了《房龙论人》,尽管不是房龙的最佳,可仍令我不得不屡屡掩卷大叹:如此时代确实天佑!       生自1882卒于1944的房龙(W•Van.Loon)的名字若按此时流行的译法,该写成“范隆”的,因为他是个荷裔美国人。房龙的著作庞大精深,又都是最人文最本质的话题,他将精神交诸物质,又令物质精神焕发。       在这一本《房龙论人》里他选择了30位令我们永远仰视,却又不知为何要仰视的人物,房龙说得很轻松也很平静,却看得我面红耳赤又心旷神怡。可尽管如此,我也没有逐字逐句地看完这30个人,我只能由着我的本性看了看我感兴趣的人或行业。       房龙写的第一个人就令我抚掌大呼。那是因为此人是我国文化的最精髓的始作俑者——孔子。       与其说是房龙在孔子面前自卑,不如说是西方文明在乐方文化面前的形秽:“当我们西方人还只是生活在泥房里,把脸涂成天蓝色的野人时,中国人已经学会用美丽的瓷盘吃饭了。”可尽管是在诉说着自己心目中的“偶像”房龙还是平直的怡淡的甚至是诙谐的。不过终于解释了我心中对孔子及其儒家学说那种最接受,又不想接受,最明确,又有点迷糊的关键之所在——      “因为他(孔子)可以在不借助任何超自然力量的情况下,仅以少量的哄骗便能够提供给千百万人一种切实可行的生活哲学,使他们可以不期望任何回报地在最糟糕的条件下尽最大的努力,在各种无法辩解的愤怒下保持愉快的心境,在没有理由全力以赴时保持辛勤劳作,在有每一条理由都值得哭泣时保持微笑。”       在诸如此类的伟人名单:柏拉图、莎士比亚、贝多芬、彼得大帝等等等等里,最令我欲罢不能的,也是提供给我这本文选下这样一个题目的,是房龙的达•芬奇。       达•芬奇是谁?小学时代的我就知道了,那个画鸡蛋的傻小子;读中学时的我又得知了,那个浮肿着脸暧昧笑着的女人的作者。不过也仅此而已。       去年的9月20日凌晨我看完这篇达•芬奇后写了这样一段话:       “如果可以,这才应该是选入中学语文课本里的文章;如果可以,这才是唯一可以让我明白人之所以为之的原因。       达•芬奇•列奥纳多如果是一位画家的话,画鸡蛋的故事只会让我们明白吃苦的必要。于是我们放弃了成为画家,因为我们喜欢成为画家之后再画鸡蛋,我们不要吃苦。       但假如我们从一开始就知道达•芬奇的身份,我们一定会开心而勤奋——不是刻苦——地生活。因为我们知道我们从事我们的兴趣,我们专注我们的热爱。       艺术对每个人多重要,在我的生活中,至少是在我还年少的时代,并没有人真正地明白并告诉我——我们那个时代,没有人明白一个孩子的成长是怎样的。”       房龙在写达•芬奇的时候,他由衷地赞叹那个时代是“天佑的时代”,他没想到他生存的那些日子,也被我们仰首称为“天佑”,而他本人也成为这一结论的有力佐证。       不过我十公坦率地要告诉你,这本书对我来说,仍显得深奥了一些。       我竭力想掩饰这一点,因为我不希望被当成一个无知的并且拒绝学习的人。可惜的是,关于哲学,关于思想,关于宗教,关于人文。我还是无知到了拒绝有知的地步 [1] [2] 下一页 十六 《宽容》序 篇10教案示例一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通过归纳、总结,理解“无知山谷”、“知识的小溪”等事物的象征意义;理解故事中“先驱者”、“守旧老人”、“无知的人们”三种形象的典型意义。 3.把握和评价故事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威廉·亨德里克·房龙(1882-1944)系荷裔美国作家和历史学家,其著作主要是历史和传记,包括《人的故事》(即《宽容》)、《文明的开端》、《奇迹与人》、《圣经的故事》、《发明的故事》、《人类的家园》及《伦勃朗的人生苦旅》等,早在20世纪20—30年代,房龙的部分著作即被译成中文出版,影响当时整整一代年代人,房龙的著作,其选题基本上围绕人类生存发展的最本质的问题,其目的是向人类的无知与偏执挑战,普及知识与真理,使之成为人所知的常识,因而具有历史不衰的魅力。 二、诵读课文,概述各部分的故事情节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明确: 1在宁静的无知山谷里,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 2一个敢于离开山谷的漫游者回来后即将受到审判。 3漫游者向大家介绍外面美好的世界,并愿意领大家同去。 4守旧老人以旧的律法煽动人们杀死了漫游者。 5无知山谷发生了特大干旱,饥嚎遍野。 6半数以上的人在饥寒中死去,律法还必须遵守。 7在失望中爆发了叛乱,人们投奔陌生的世界。 8人们沿着先驱者开辟的道路找到了绿色牧场,认识到以前的错误。 9人们建起智慧老人的大厦,立碑纪念先驱者。 10希望这样的事将来不要发生 三、细读课文,思考问题 作者在文中塑造了哪几类形象?他们各自有何特点?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明确: 作者在文中主要塑造了三类形象: 一类是守旧老人,他们尊崇古老的律法,实现着我即法律的训条,任意决定他人的生死,他们欺骗无知的人们,陷害先驱者,因此他们的行为阻碍了人们接受新思想,最终遭到人们的谴责。“守旧老人”则象征着传统的过时的带有偏见的祖宗律法,它处处阻碍着新事物的发展。 另一类就是与守旧老人进行殊死斗争的勇敢的先驱者,他敢于怀疑祖先的智慧,勇于冲破专制主义的禁锢,冒着死亡的威胁,离开无知山谷,艰苦跋涉,探寻外面的世界。他不顾迫害,又回来告诉人们他自己的发现。面对审判和死亡,他毫不畏惧。历史证明,他是对的,终究得到了人们的尊崇。“先驱者”象征着新的思想、真理和新的事物。 第三类形象就是生活在无知山谷的无知人们,他们愚昧、无知,迷信古人,盲从守旧老人,视先驱者和真理为异端邪说,无形中作了守旧老人的帮凶,用沉重的石块砸死了先躯者。但是真理上不可抗拒的,一场生存危机,迫使人们推翻了传统秩序,走上了先驱者开辟的道路,终于找到生存的希望和幸福的家园,人们这才悔悟,认识到先驱者是对的,这才懂得尊重智慧。 四、理解文中含蓄,抽象的语句 结合课后练习二,理解课文中含蓄抽象的语句。(参考答案见《教师教学用书》) 五、自由品读,发表见解 1找学生诵读其认为文章中富有哲理的文句 ,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2让学生自选角度分析评价本文(可以从语言方面入手,也可以从文章所蕴涵的哲理入手) 十六 《宽容》序 篇11教学目标 1.体会本篇寓言的独特写法,把握作者寓于故事中的道理。 2.训练学生对文中抽象内容的阐发能力和对含蓄内容的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对关键句子的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 1.把握内容,理清思路,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明确文章的中心。 2.学习敢于怀疑、勇于创新的先驱者精神。 教学难点 对文中隐喻色彩浓厚的句子的理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真理最终往往把握在少数人的手里。也正是这些“少数人”的执著与坚韧,才催生了真理。他们是推动历史进程的先驱英雄,那我们该采取什么态度对待呢? 请看房龙的《〈宽容〉序》。 二、作者与作品。 1.房龙 房龙(1882—1944),荷裔美国人,多才多艺,能说和写10种文字,一生中出版了三十余种作品,单枪匹马地将人类各方面的历史几乎全都复述一遍。他的著作有《宽容》(又译为《人的解放》)《人类的故事》《文明的开端》《奇迹与人》《漫话圣经》《发明的故事》《人类的家园》《伦勃朗的人生苦旅》等,作品的题材基本是围绕人类生存发展最本质的问题,贯穿其中的精神是理性、宽容和进步。他的目标是向人类的无知与偏执挑战。他采取的方式是普及知识与真理,使它们成为人类所皆知的常识。 2.关于《宽容》 《宽容》又译为《人的解放》,最初出版于1925年,1940年重版。作者在这本书中,叙述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倡言思想的解放,主张对异见的宽容,谴责反动分子镇压新思想的罪恶行径。课文就是这本书的序言。 三、快速阅读课文,理清情节,概括内容。 文章主要写在一个宁静而无知的山谷里,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直到有一天漫游者要把人们引向新的幸福世界,打破了山谷的平静,然而守旧老人却根据律法杀死了他。后来死亡威胁到山谷的生存,人们终于把守旧老人推到一边,沿着漫游者开辟的道路进入新的世界,又过上幸福的生活,并纪念先驱者。 这是一个先驱者因发现了真理并因敢说出真相而被处死,但最终得到认可的故事。 故事生动形象地揭示了《宽容》一书的精髓。 四、研读课文。 1.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有哪些人物? 地点——无知山谷。 人物——守旧老人、漫游者、村民。 2.探讨“守旧老人、漫游者、村民们”分别代表什么样的人物。 (提示:寓言中的人物大都有其象征意义,这些人物有各自的象征意义。) 守旧老人:无知山谷里律法的执行者,是陈旧思想的忠实维护者,是实施所有传统对一切革新的镇压的代表,是杀害漫游者的罪魁祸首,是无知山谷里权威与权力的象征。他们是守旧、顽固的势力象征。 漫游者:与守旧老人殊死斗争的勇敢的先驱者。他敢于怀疑祖先的智慧,敢于冲破专制主义的禁锢,冒着死亡的威胁,离开无知山谷,探寻外面的世界。他不顾迫害,又回来告诉人们他的发现。面对审判和死亡,他毫不畏惧。历史证明,他是对的。他终究得到了人们的尊敬。“先驱者”象征着新的思想、真理和新的事物。他是革新、新生力量的象征。 村民们:在无知山谷里死守着愚昧的人群。他们迷信过去、死守律法、胆怯麻木、自欺欺人、要求低俗、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他们甘于受制于守旧老人,对新事物不理解、不支持,而是助纣为虐,对漫游者加以迫害,双手沾满了漫游者的鲜血(如同鲁镇中的人们杀害祥林嫂;流言飞语导致阮玲玉自杀一样)。他们是一群沉睡麻木的人,如同铁屋子中沉睡的国民。 3.漫游者为什么是悲剧的结局? (1)生活在沉寂、保守、愚昧、闭塞中。 (2)面对的是律法的严惩、守旧老人的镇压。 (3)无知山民的愚昧麻木、助纣为虐。 (4)先驱者太少、孤军作战。 (提示:学生的回答有可能不够全面,概括不够到位,可以用一系列小问题进行铺垫和追问。如:有哪些因素导致了这样的结局?这些因素的特点是什么?分析具体的语言来得出结论。) 4.人类历史上有哪些人物的结局如漫游者一样被石头砸死? 商鞅变法被车裂,王安石变法遭贬谪,谭嗣同变法被杀头(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布鲁诺捍卫真理被烧死,达尔文提出进化论遭到嘲笑,爱因斯坦提出光量子论遭到一致反对。 (提示:教师此时可以布鲁诺坚持日心说为例,来设想漫游者被宽容之后的结局,来达到深入思考的目的。布鲁诺的日心说,在当时是革新思想,我们现在知道,日心说也是错的,如果布鲁诺到老还坚持日心说,他就会由革新派变为守旧派,由漫游者变成守旧老人。可见,守旧老人年轻时有可能也走过漫游者的路,漫游者老了也有可能变为守旧老人!) 五、重点语句分析。 (这篇序言跟一般序言不同,它采用了寓言故事的写法,因此对课文中抽象内容的阐发及含蓄内容的解释很重要。组织学生讨论下列语句的意义。) 1.“在宁静的无知山谷里,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这句话出现在第一部分的开头和结尾。试问“宁静”是一种什么状态?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宁静”本是指环境、心情安静,在这里是指无知山谷里村民们的那种封闭、守旧的生活状态。 2.如何理解“知识的小溪沿着深邃破败的溪谷缓缓地流着”? “知识的小溪”指山谷里人们的文明程度仅像一条小溪。“深邃破败的溪谷”象征无知山谷历史悠久,走向衰落。“小溪”“缓缓地流着”是说无知山谷的发展非常缓慢。 3.为什么说“对于敢于离开山脚的人,等待他的是屈服和失败”? 这里可能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守旧老人用律法镇压;二是群众受守旧老人的欺骗,助纣为虐,反对“敢于离开山脚的人”;三是“敢于离开山脚的人”太少,孤军奋战。这样,悲剧就形成了。 4.“失望把勇气赋予那些由于恐惧而逆来顺受的人们。”人们为什么“恐惧”“失望”?为什么“失望”会带来勇气? 人们害怕“得不到园中果实中应得的份额”,因此恐惧总是陪伴着人们。由于特大干旱使得半数以上的人死亡,活着的人把希望只能寄托在山脚那边,而律法却说“不行”,因此人们彻底失望。为了求得生存,人们终于产生了叛乱的勇气。 5.“对这件事我们的确很内疚,不过,假如当时我们知道的话,当然就……”要想事后不内疚,在不知不懂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怎么办? 我们不应该盲从守旧老人,紧跟他充当打手。对于先驱者的新知,即使一时觉得无法接受,也要采取宽容的态度。 6.“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不过将来(我们希望)这样的事不再发生了。”这句话为什么要加上“我们希望”四个字? 这是因为这样的事将来不再发生,仅仅是希望,实际上还是要发生的,至多发生得少一些。因为顽固的守旧势力总是要镇压创新者,有些善良的人们为认识所限,有意无意地难免伤害创新者,所以加上“我们希望”四个字以表示人们的心愿。 六、归纳文章。 1.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把握以及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大家觉得《宽容》序言里的寓言故事蕴涵了怎样深刻的道理? 以寓言故事的形式形象说明《宽容》一书的精髓,这就是提倡思想自由、提倡宽容,反对以愚昧无知、顽固凶残的态度扼杀真理。 2.学习本文你会得到什么启示? (1)历史的进步要靠知识的进步,要靠真理的发展。 (2)真理的发展是曲折的,因此我们应提倡思想自由,实行宽容政策,保证真理的发展有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 (3)探索者、先驱者的精神是可敬的,因此在学习上要有怀疑精神、创新精神、献身精神。 七、课堂练习。 请每个同学用一句话说说你眼中的“宽容”或者你对“宽容”的理解。 宽容是一种胸怀,一种精神,宽容不仅需要海量,更是一种修养促成的智慧,只有胸襟开阔的人才能自然而然地运用宽容。 宽容是一首优美动听的歌,能给所有人带来好心情。 宽容的效应也许不在眼下,却在将来,不论怎样都是美好的。 所有的民族都需要对一切保持宽容的心态。 八、总结。 让我们共同以汪国真的一首诗共勉吧: 宽容与刻薄相比,我选择宽容。因为宽容失去的只是过去,刻薄失去的却是将来。 一个不懂宽容的人,将失去别人的尊重,一个一味宽容的人,将失去自己的尊严。 对待别人的宽容,我们应该知道自惭;我们宽容地对待别人,应该知道自律。 宽容者让别人愉悦,自己也快乐;刻薄者让别人痛苦,自己也难受。 如果别人已不宽容,就不要去使劲儿乞求宽容,乞求得来的宽容,从来不是真正的宽容。 如果你还要想宽容别人,就不要等到别人来乞求,记住一句老话:给永远比要令人愉快。 宽容是一种理解,宽容是一种信任,宽容是一种胸襟,宽容更是一种境界。为了使我们彼此心灵的距离不再遥远,让我们紧紧地握住宽容的双手吧! 九、开拓思维。 郁达夫说过,房龙的笔“有一种魔力”,分析总结其“魔力”何在。 生动形象,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引人思考。作者将人类历史上无数的事实典型化了,虚构成一个寓言式的故事。这样的故事比实际的历史事件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强烈,因而更带普遍性。读这个故事能唤起许许多多联想,觉得那些专制主义者的嘴脸跟守旧老人何其相似,那些愚民的嘴脸跟山谷中村民何其相似,而历史的演变跟这个故事又何其相似。故事富有文学性,形象生动地阐述了道理,不仅不枯燥,反而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例如:在语言表达上,语言如诗,含义隽永,富有哲理。“无知山谷”“知识的小溪”“深邃破败的溪谷”“缓缓地流着”都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山谷为什么“无知”?因为它封闭、古老,象征着保守不开放;小溪为什么是“知识的”?因为在无知山谷里只有它保持着与外界的联系,它是流动的,象征着创新与开放;而溪谷又为什么是“深邃破败的”?因为它有千年历史,有古老的律法,但随着新生事物的崛起,它被冲刷得一天天走向衰败了。当然,新生事物在兴起之时总是比较弱小的,尤其是面对强大的保守势力,所以小溪只能“缓缓地流着”。 课文中像这样耐人寻味的句子很多很多,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启发学生去分析、理解,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十、布置作业。 1.学习本文的语言,结合你的理解和感悟为漫游者写一则墓志铭。 (提示:设计此题的目的是以漫游者的悲剧故事来唤醒学生的“大爱”——对人类前行中的苦难的悲悯,强化人文精神,加强文化底蕴。) 2.课下阅读《宽容》。 十六 《宽容》序 篇12五二七年,弗雷维厄斯·阿尼西厄斯·查士丁尼成为东罗马的统治者。 这个塞尔维亚的农夫对书本知识一窍不通。正是出于他的命令,古雅典的哲学学派才被最后压抑下去。也正是他关闭了唯一的一座埃及寺庙,这座庙宇自从信仰新基督教的僧人侵入尼罗河谷之后己有数百年香火了。 庙宇座落在一个叫菲莱的小岛上,离尼罗河的第一个大瀑布不远,从人类的记忆所及之时起,这儿就是朝拜爱西斯的圣地,不知是什么原因,非洲、希腊和罗马诸神早已悲惨地销声匿迹了,只有这个女神还灵光不灭。直到六世纪,这里一直是理解古老神圣的象形文字的唯一场所,为数不多的教士继续从事着在其它地方早已被忘却的工作。 而现在,随着一个被称为“皇帝陛下”的文盲农夫的命令,庙宇和毗邻的学校变成了国家的财产,神像和塑像被送到君士坦丁堡的博物馆里,教士和象形字书法家被投入监牢。等最后一个人由于饥寒交迫死去以后,具有悠久传统的象形文字工艺便成为绝代失传的艺术。 真可惜啊。 假如查士丁尼(该死的家伙)稍缓斩草除根,把几名老象形文字专家抢救到类似“挪亚方舟”的安全地方,那会使历史学家的工作容易得多。我们虽然能再次拼写出古怪的埃及词汇(这全靠商博良的天才),却仍然理解不了他们传给后代的内在含义。 在古代社会的各民族中,这类事情不胜枚举。 蓄有奇特大胡子的巴比伦人给我们留下整座整座刻满宗教文字的造砖场,他们曾经虔诚地疾呼:“将来有谁能够理解天国中上帝的忠言”,那时他们是怎样想的呢?它们不断祈求圣灵的庇护,力图解释圣灵的律法,把圣灵的旨意刻在最神圣城市的大理石柱上,他是怎样看待这些圣灵的呢?他们忽而虚怀若谷,鼓励教士研究天国,探索陆地和海洋,忽而又变成惨无人道的刽子手,人们稍微疏忽了如今早已无人问津的宗教礼节,就或有骇人听闻的惩罚降临在头上,这原因又是什么呢? 我们到现在还没有搞明白。 我们派出了探险队去尼尼韦,在西奈的沙漠上发掘的古迹,译释的楔形文字书版足有几英里长。在美索不达尼亚和埃及各地,我们都竭尽全力寻找打开神秘的智慧宝库前门的钥匙。 突然,也完全是偶然的机会,我们发现了宝库的后门,其实它一直对人们敞开着,随时都可以进去。 然而,这扇小小的方便之门并不是座落在阿卡达或孟菲斯附近。 它隐藏在丛林的深处。 异教徒寺庙的木柱几乎把它遮挡得风雨不透。 ※ ※ ※ 我们的祖先在寻找易于抢掠的对象时,接触了他们乐于称之的”野蛮人”。 他们的相遇并不愉快。 可怜的野蛮人误解了白人的用心,还举着长矛和弓箭欢迎他们。 来访者却用大口径手枪作为回敬。 从那以后,平心静气不带偏见的思想交流变得十分渺茫。 野蛮人总是被描写成一群信奉鳄鱼和枯树的肮脏懒惰的废物,任何灾难对他们都是应得的报应。 以后便是十八世纪的转机。让·雅克·卢梭首先透过朦胧的伤感泪水观察世界。同时代的人被他的思想打动了,也掏出手绢加入流泪的行列。 愚昧无知的野蛮人成为他们最喜欢谈及的题目,在他们看来(尽管他们从未见过野蛮人),野蛮人是环境的不幸牺牲品,是人类各种美德的真正体现,三千年的腐败文明制度已经使人类丧失了这些美德。 如今,至少在特定的调查领域里,我们了解得更清楚了。 我们研究原始人就象在研究较高级的家禽,其实二者并无大区别。 一般来说,我们的辛苦总能换来果实。野蛮人实际上正是我们自己在恶劣环境中的自我体现,他们只是没有被上帝感化而已。通过对野蛮人的仔细研究,我们开始懂得了尼罗河谷和美索不达尼亚半岛的早期社会;对野蛮人深入彻底的认识使我们得以管中窥豹,了解人类在最近五千年内形成的很多怪异的天性,如今这些天性却深深地埋藏在一层薄薄的礼仪和习惯的外壳之下。 这些发现并不总能为我们的自豪感增光添色。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了解了自己已经摆脱了的环境,欣赏了我们已经完成的许多业绩,这只能使我们以新的勇气对待手中的工作,除此之外如果还有别的,那就是对落伍的异族兄弟们要采取宽容态度。 这本书不是人类学手册。 这是一本奉献给宽容的书。 但是宽容是个很大的命题。 偏离主题的吸引力会很大,我们一旦离开大道,天晓得将在哪儿歇脚。 既然如此,还是让我用半页的篇幅,恰如其份地解释我所谓的宽容吧。 语言是人类最富有欺骗性的发明之一,所有的定义都是武断的。因此无名小辈的学生就应该拜倒在一本书之下,囵为它的权威性已经被大多数能看懂该书的人接受了。 我说的就是《大英百科全书》。 该书第二十六卷一○五二页这样写道“宽容(来源于拉丁字tolerare):容许别人有行动和判断的自由,对不同于自己或传统观点的见解的耐心公正的容忍。” 也许还有其它定义,不过就这本书的目的,我不妨把《大英百科全书》的话作为引线。 既然我已经或多或少地把自己束缚在某个明确的宗旨上,我还是回到野蛮人身上,告诉你我从已有记载的最早期社会形态中发现了什么样的宽容吧。 ※ ※ ※ 人们通常以为,原始社会非常简单,原始语言不过是几声简单的咕哝,原始人的自由只是在社会变得“复杂”以后才消失。 近五十年来,探险家,传教士和医生在中非、北极地区和玻里尼西亚进行调查,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原始社会非常复杂,原始语言的时态和变格比俄语和阿拉伯语还要多,原始人不仅是现实的奴隶,也是过去和未来的奴隶;一句话,他们是凄凉悲惨的生灵,在恐惧中求生,在战栗中死去。 对野蛮人的通常想象是一群红肤色人悠闲自得地在大草原上漫步,寻找野牛和战利品,而我所讲的却似乎和这种想象相差很远,不过这更接近于事实。 事情怎么会是别的样子呢? 我读过许多介绍奇迹的书。 但是它们缺少一个奇迹:人类能够活下来的奇迹。 这些手无寸铁的哺乳动物居然抵御细菌、柱牙象、冰雪和灼热的侵袭,最后成为万物的主宰,他们到底通过什么方式和方法做到这些的,在这里就不多谈了。 不过可以肯定一点,这不是一个人所能单独完成的。 当时的人为了获取成功,不得不把自己的个性融化在复杂的部落生活中。 统治原始社会的只有一个信条,即至高无上的求生欲望。 这有许多困难。 因此所有其它欲望都得服从于最高的要求——活下来。 个人是无足轻重的,集体却至关重大。部落是活动的堡垒,它自成体系,依靠群力,为己谋利只有排斥一切外来的东西,才能得到安全。 但是问题比刚才说的还要复杂,我的话只适于可以看到的世界,但是在人类发展初期,可见的世界与不可见的世界相比,简直不足挂齿。 为了充分理解,我们必须记往,原始人与我们大不相同。他们根本不懂因果法则。 如果我坐在有毒的常青藤上,我会责怪自己的疏忽,派人去请医生,并让孩子赶快弄走那些东西。辨明原因效果的能力告诉我,有毒的常青藤会引起皮疹,医生会给我药止痒,清除毒藤可以避免痛苦的事情再发生。 真正的野蛮人的反应却迥然不同。他不会把皮疹和毒藤联系起来。在他生活的世界中,过去、现在和将来盘根错节,纠缠不清。死去的首领变成了上帝,死去的邻居变成了精灵,仍然是家族中看不见的成员,步步陪伴着活着的人。他们与死人仍然同吃同睡,一同看守大门。是避免与他们亲近还是争取得到他们的友情,这是活着的人应考虑的问题,否则就立即会遭到惩罚。由于活人不可能知道怎样才能取悦于精灵,便总是害怕上帝把不幸作为报复降临在自己头上。 所以,他不是把异常的事情归结于最初的原因,而是归结于看不见的精灵的涉足。他发现臂上的皮疹时,不是说:“该死的毒藤!”而是小声嘟嚷:“我得罪了上帝,他来惩罚我了。”他跑去找医生,不是去讨抵消藤毒的膏药,而是要一张符,还必须比愤怒的上帝(不是毒藤)甩给他的那张符灵验百倍才行。 至于使他遭罪的毒藤他却不予理睬,依然让它象往常一样生长。如果偶尔有个白人带来一桶煤油把它烧掉了,他还会骂他招惹麻烦。 因此,在一个社会中,如果一切事情都被认为是由看不见的生灵操纵的,那么社会要维持下去,就必须绝对服从能平息上帝怒火的律法。 按照野蛮人的看法,律法确实存在。祖先创立了律法,把它传授下来,这一代最神圣的职责就是把它原封不动完美无缺地传给下一代。 这在我们看来当然荒诞无稽,我们相信的是进步、发展和持续不断的改进。 不过,“进步”是近年来才形成的概念,而低级社会形态的特点是,人们认为现状已经完美无暇了,没有理由再做什么改进,因为他们从未见过别的世界。 如果上面所说的是真的,那么怎样才能防止律法和已定的社会形式有所变更呢? 答案很简单。 就是靠及时惩处拒不把公共条例看做是上天旨意具体体现的那些人,说得露骨一点,就是靠僵化的专横制度。 ※ ※ ※ 如果我由此说野蛮人是最不宽容的,本意也不是侮辱他们,因为我马上要加上一句,在他们借以栖身的环境里,专横是理所当然的事。如果他们一意容忍,用来保护他们人身安全、头脑纯洁和部落生活的许多清规戒律遭人践踏,便会陷入灭顶之灾,这可是最大的罪过。 但是(这个问题值得探讨),为数不多的几个人又是怎样保护了一整套靠口口相传的条例呢?今天我们拥有成千上万的警察,数以百万计的军队,却仍然觉得连推行一点普通法律都困难重重。 答案同样很简单。 野蛮人比我们聪明得多,他们精明地估算出用武力不能推行的东西。 他们发明了“忌讳”(塔布)这个概念。 也许“发明”这个词有些文不达意,这类东西很少是一时灵感的产物。它们是长年累月的积累和实践的结果。不管怎样,非洲和玻里尼西亚的野蛮人想出了“忌讳”这个概念,从而省去了不少麻烦。 “忌讳”这个词起源于澳大利亚。我们或多或少都知道它的含义。如今的世界里也充满了忌讳,也就是不能做的事或不能说的话,譬如在吃饭时谈及刚刚做完的一次手术或把小勺放在咖啡杯里不拿出来。不过我们的忌讳都没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只是一些礼节,下会扰乱生活的幸福。 对于原始人,忌讳则甚为重要。 它意味着超然于这个世界的人或没有生命的物体,(用希伯莱语说)是“神圣”的东西,人们绝不能冒着即刻死去的痛苦或永恒磨难的代价谈论或涉及。对于胆敢违抗祖先意志的人可以大骂特骂,切不可表示冷惜。 ※ ※ ※ 究竟是教士发明了忌讳,还是为了维护忌讳才产生教士,这是尚待解决的问题,由于传统比宗教更为源远流长,因此很可能早在男巫师和女巫婆问世之前忌讳就存在了。但是巫师一在世上露面,就成为忌讳的顽固支持者,以巧妙的手法大肆盗用这个概念,使忌讳成为史前的“禁物”象征。 我们第一次耳闻巴比伦和埃及的名字时,它们还处于忌讳举足轻重的发展时期。粗糙原始的忌讳并不象后来在新西兰发现的那样,而是带有“汝不能……”这样字眼的戒律。它们是约束人类行为的严肃的否定式准绳,就象我们熟悉的基督教“十诫”中的六条一样。 不用说,在那些国度的早期历史中,宽容的概念完全不为人知。 我们有时看到的宽容,其实是由于无知导致的漠不关心。 我们从没有发现国王和教士能够有一丝诚意(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同意别人履行“行动或判断的自由”,成“对不同于自己或传统观点的见解的耐心公正的容忍”,而现在这已经成为我们社会的理想。 ※ ※ ※ 由此说来,这本书的兴趣并不在研究史前的历史,或者研究按一般所称的“古代历史”。 为宽容的斗争直到个性发现以后才开始。 在现代最伟大的新发现中,个性发现的荣誉应当归于希腊人。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