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短歌行》译文 |
范文 | 《短歌行》译文(精选15篇) 《短歌行》译文 篇1短 歌 行 作者:曹操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面对美酒应该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填满心窝。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 何以解忧?难有杜康。 那穿着青领(周代学士的服装)的学子哟,你们令我朝夕思慕。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正是因为你们的缘故,我一直低唱着《子衿》歌。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宾客。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你运转着,永不停止; 明明如月,何时可辍? 我久蓄于怀的忧愤哟,突然喷涌而出汇成长河。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明月升起,星星闪烁,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只有像周公那样礼待贤才(周公见到贤才,吐出口中正在咀嚼的食物,马上接待。《史记》载周公自谓:“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贤。”),才能使天下人心都归向我。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短歌行》译文 篇2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整理的高中语文《短歌行》说课稿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材:对教材的分析处理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个单元的诗歌可以说是高中学生学习诗歌的第一阶段。单元内容包括:《<诗经>两首》、《离骚》、《孔雀东南飞》、《汉魏晋诗三首》。按照诗歌发展的历程汉魏晋五言诗这部分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诗经》和《离骚》的基础上接着学习的,为以后学习唐诗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目标 在第一课时的时候给学生梳理《汉魏晋诗三首》(即《迢迢牵牛星》、《短歌行》、《归园田居》)的思路及基础知识,这节课打算从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上升到能力的培养上,把曹操的《短歌行》作为一个突破点,上一节知识扩展和探究的活动课。 根据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我认为这节课应达到两个教学目标:一是注重语文应用、审美、探究与迁移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二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挥语文课的育人功能;。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①教学重点在于:注重古体诗对学生的文化熏陶。让学生在查找资料、进行综合、展示表达中学体验古体诗的情感魅力和艺术趣味;让学生在迁移阅读名著《三国演义》中了解个性独特的诗人曹操。 ②教师指导学生找到资料后要尽量多分析,筛选出自己需要的资料,然后围绕主题进行综合,在上课的时候按照什么思路来展示自己的收获。这是教学的难点所在。 教法: 通过学生扩展探究、展示表达、迁移阅读和交流提高的活动环节,培养同学们语文学习的兴趣和运用语文的能力,提高他们创造性的审美和探究学习的综合素养。 (1)依据:在学第二单元的时候,已经试过了自己查找资料介绍名人,已经有了初步的经验,这次可以增加难度,要求学生更多的是自己的分析。 (2)目的:学习诗歌采用活动课的形式,不仅能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还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3)选择的教学手段:多媒体展示 教学程序: (1)课前探究准备阶段 (分好学习小组,6或7人/组,共8组) 在古典诗歌单元的教学结束以后,布置以下的探究活动作业: ①自选或编辑一段乐曲,进行曹操诗作《短歌行》的配乐朗诵。 ②查找资料,制作ppt、flash等形式的电脑课件,介绍诗人曹操和他的诗歌作品。 ③查找关于“曹操”的故事,课下相互交流。 (以上作业要求学生在一星期内独立完成,也可另外自选形式) 此环节设计目的:通过探究活动巩固课内学习的知识,发挥同学们的个性优势,扩展课外知识能力的同时,形成独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课内展示表达和比较阅读阶段 步骤一:教师在音乐声中导入 ①导语设计:毛泽东在《沁园春.雪》说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诗中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这些都是在中国历史中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但是历史上还有一个人可以站在这样的高度与他们相提并论,这个人就是魏武帝曹操。 ②歌声渐稀,教师点明主题:这是一节知识扩展和探究的活动课,需要同学们的积极思考和参与。(这节展示课的目的和意义) ③由两位学生主持展开 步骤二:课内展示(分两部分展示,基本上由学生组织完成) 第一部分: ①学生展示曹操诗作《短歌行》的配乐朗诵(抽查一到两个组) ②教师简单归纳小结,并播放《短歌行》的名人朗诵,让学生从中找出差距。 第二部分: ①按照自己的理解介绍曹操和他的诗歌作品。(抽查一到两个组) ②教师归纳小结,对同学们的探究活动过程和作品做启发性的点评。 步骤三:比较阅读 ①节选《三国演义》中能表现曹操鲜明个性的章节(分发给学生),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点评。老师不作统一的答案,而是鼓励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 ②播放简短的有关曹操的影视片,加深学生对这个人物的印象。 ③教师总结,并提出思考题作为作业:曹操的文才在历史上素有争议,人们对他是褒贬不一的,你对他又有什么看法,查找相关的资料后写成一篇评论的文章。 三步骤设计的目的:通过课堂互动的形式,提供更多参与学习的机会,让学生真正变成学习的主人;在学生展示、点评的分析和表达过程中,培养运用语文的能力和张扬个性化的语文学习。 (3)课后交流提高阶段 课后交流以针对作品和个人评出以下奖项的活动形式展开: ø最具个性创意奖 ø最具配乐完美奖 ø最具诗人气质奖 ø最具演讲口才奖 此环节设计目的:为了使课后交流学习提高不流于口头形式,让没能出来展示作品的同学也有机会参与交流学习和提高,他们可以不断完善自己的作品,利用课余时间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同学们观看,争取更多的选票。教师也可以根据他们评选出来的结果了解到自己的教学效果。(教学反馈) 《短歌行》译文 篇31. 教材:对教材的分析处理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个单元的诗歌可以说是高中学生学习诗歌的第一阶段。单元内容包括:《<诗经>两首》、《离骚》、《孔雀东南飞》、《汉魏晋诗三首》。按照诗歌发展的历程汉魏晋五言诗这部分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诗经》和《离骚》的基础上接着学习的,为以后学习唐诗打下良好的基础。 (2) 教学目标 在第一课时的时候给学生梳理《汉魏晋诗三首》(即《迢迢牵牛星》、《短歌行》、《归园田居》)的思路及基础知识,这节课打算从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上升到能力的培养上,把曹操的《短歌行》作为一个突破点,上一节知识扩展和探究的活动课。 根据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我认为这节课应达到两个教学目标:一是注重语文应用、审美、探究与迁移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二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挥语文课的育人功能;。 (3)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① 教学重点在于:注重古体诗对学生的文化熏陶。让学生在查找资料、进行综合、展示表达中学体验古体诗的情感魅力和艺术趣味;让学生在迁移阅读名著《三国演义》中了解个性独特的诗人曹操。 ② 教师指导学生找到资料后要尽量多分析,筛选出自己需要的资料,然后围绕主题进行综合,在上课的时候按照什么思路来展示自己的收获。这是教学的难点所在。 2. 教法: 通过学生扩展探究、展示表达、迁移阅读和交流提高的活动环节,培养同学们语文学习的兴趣和运用语文的能力,提高他们创造性的审美和探究学习的综合素养。 (1) 依据:在学第二单元的时候,已经试过了自己查找资料介绍名人,已经有了初步的经验,这次可以增加难度,要求学生更多的是自己的分析。 (2) 目的:学习诗歌采用活动课的形式,不仅能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还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3) 选择的教学手段:多媒体展示 3. 教学程序: (1) 课前探究准备阶段 (分好学习小组,6或7人/组,共8组) 在古典诗歌单元的教学结束以后,布置以下的探究活动作业: ①自选或编辑一段乐曲,进行曹操诗作《短歌行》的配乐朗诵。 ②查找资料,制作ppt、flash等形式的电脑课件,介绍诗人曹操和他的诗歌作品。 ③ 查找关于“曹操”的故事,课下相互交流。 (以上作业要求学生在一星期内独立完成,也可另外自选形式) 此环节设计目的:通过探究活动巩固课内学习的知识,发挥同学们的个性优势,扩展课外知识能力的同时,形成独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 课内展示表达和比较阅读阶段 步骤一:教师在音乐声中导入 ①导语设计:毛泽东在《沁园春.雪》说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诗中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这些都是在中国历史中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但是历史上还有一个人可以站在这样的高度与他们相提并论,这个人就是魏武帝曹操。 ②歌声渐稀,教师点明主题:这是一节知识扩展和探究的活动课,需要同学们的积极思考和参与。(这节展示课的目的和意义) ③由两位学生主持展开 步骤二:课内展示(分两部分展示,基本上由学生组织完成) 第一部分: ①学生展示曹操诗作《短歌行》的配乐朗诵(抽查一到两个组) ②教师简单归纳小结,并播放《短歌行》的名人朗诵,让学生从中找出差距。 第二部分: ①按照自己的理解介绍曹操和他的诗歌作品。(抽查一到两个组) ②教师归纳小结,对同学们的探究活动过程和作品做启发性的点评。 步骤三:比较阅读 ①节选《三国演义》中能表现曹操鲜明个性的章节(分发给学生),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点评。老师不作统一的答案,而是鼓励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 ②播放简短的有关曹操的影视片,加深学生对这个人物的印象。 ③教师总结,并提出思考题作为作业:曹操的文才在历史上素有争议,人们对他是褒贬不一的,你对他又有什么看法,查找相关的资料后写成一篇评论的文章。 三步骤设计的目的:通过课堂互动的形式,提供更多参与学习的机会,让学生真正变成学习的主人;在学生展示、点评的分析和表达过程中,培养运用语文的能力和张扬个性化的语文学习。 (3) 课后交流提高阶段 课后交流以针对作品和个人评出以下奖项的活动形式展开: ø 最具个性创意奖 ø 最具配乐完美奖 ø 最具诗人气质奖 ø 最具演讲口才奖 此环节设计目的:为了使课后交流学习提高不流于口头形式,让没能出来展示作品的同学也有机会参与交流学习和提高,他们可以不断完善自己的作品,利用课余时间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同学们观看,争取更多的选票。教师也可以根据他们评选出来的结果了解到自己的教学效果。(教学反馈) 附 选票(样式) 奖项 最具个性创意奖 最具配乐完美奖 最具诗人气质奖 最具演讲口才奖 作品(填学号) 注:需评委签名确认投票的同学已观看以上作品才算有效选票!评委签名: 《短歌行》译文 篇4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豪杰并起,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说到三国英雄,人们往往首先想到孙权、周瑜、诸葛亮等人。苏轼推崇周瑜,“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崇拜孙权,“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唐代大诗人杜甫仰慕诸葛亮,他在《蜀相》中这样赞美诸葛亮的功绩:“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陆游也以诸葛亮自况,“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周瑜等人固然称得上英雄,但人们却忽略了一个重要人物——曹操。 曹操在东汉末年“挟天子以令诸侯”,曾是中国北方的实际统治者,是一个在当时叱咤风云的人物。他堪称英雄,但历来得到的评价并不高。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概括了人们对他的三个称谓:英雄、奸雄、奸贼。那么曹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曹操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统一中国北方;他知人善察,唯才是举;也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 但历来人们对他毁誉参半。当年,汝南名士许劭称之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陈寿在《三国志》中:“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戏曲舞台上常把曹操塑造成白脸奸臣,成为一个阴险、残忍、狡诈、狠毒的人物。 我们应站在历史的高度看待曹操这一历史人物,承认他对历史的推动作用,肯定他的贡献。把握他的三个称谓: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今天语文课,咱们就主要分析作为文学家的一面,他的作品中必然会反映他作为政治家的抱负和情怀。 曹操诗歌现存20余首,大致分为两类。 ①有的反映当时社会*,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如《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②有的抒发个人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如《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又如《短歌行》。 这些诗继承了《诗经》《楚辞》和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但又有自己的创造。汉乐府诗大多叙事,而曹操常用乐府旧题抒写感情和抱负,内容和形式上多有创新,气魄雄伟,情感深沉,于质朴自然中带有慷慨激昂的悲壮情调。代表了“建安风骨”的特色,推动了五言诗的发展。 二、研究性探讨: 这样一个人物,才华超众,关心民生疾苦,为何遭人诟骂呢?主要是受名著《三国演义》的影响。《三国》使曹操作为奸雄的形象深入人心。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在对曹操的评价上,与原著保持一致。剧中曹操就唱了《短歌行》,但电视连续剧里的鲍国安的一段演唱,是与剧情不相适宜的。 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的《短歌行》片段 先看《短歌行》的作者曹操,他是三国时期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如果站在唯物史观的立场上看,他独揽大权,他想统一国家,他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改革用人制度,这些在历是有进步意义的,他顺应了那个时代发展的趋势。我们对他的评价应着重看他对历史的供献,而不应该仅仅从道德方面来看。也就是说,《短歌行》的作者曾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其次,就《短歌行》的思想意义来说,不外乎表达了历史真人曹操感叹人生短暂,渴求贤才辅佐的心情,自己博大的胸襟和清明的政治理想。此诗有悲壮慷慨的个性特征,这一首诗也正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建安风骨”。 第三,再看艺术作品,作者着力刘备脸上贴金,给曹操脸上抹黑,显然是为了拥刘反曹的主题服务的。就拿情节来看,当庞统(当然也是一个艺术形象)给他献了连环计后,曹操看到他从北方带来的将士居然能在江面上如履平地,这就免除了他的后顾之忧,这也使他误认为踏平江东的确是指日可待的,所以,他于十五之夜,举行盛大的宴乐,无非是想作战前总动员,他的动员致辞就是《短歌行》,当他需要别人吹捧之时,“不识时务”的师祭酒居然说正声雅乐之中不能有不祥之音,他就一气之下,举槊刺死师祭酒,而后,又于次日亲自为师勖送葬。作者这样安排情节显然是为了告诉世人:一代奸雄曹操只不过是事后诸葛亮,好大喜功,爱听颂歌,他的壮举只不过是打自己耳光而已,或者说,这样安排情节只是为了塑造一个奸雄的形象。说穿了,艺术作品中的曹操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个艺术形象,不能等同于现实中曾经叱咤风云的三国人物曹操。 三、把握诗歌情感主线 但有一点,电视剧的处理是正确的,即此诗是一首在酒宴上演唱的诗歌。诗中有“对酒当歌”的句子,可作证据。 (一)酒是一个很多人感兴趣的话题,酒在中国文化中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文人与酒有着不解之缘,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与酒有关的诗文名句。能不能提出一些酒的例子,学过的诗文里?可以互相讨论。 一壶浊酒喜相逢——酒是喜 红酥手,黄藤酒——陆游与妻子被母亲分开,他无奈,愤恨 浊酒一杯家万里——思乡 举杯浇愁愁更愁——愁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表达了作者此时心情的孤单。 琵琶美酒夜光杯――表达的是边关将士为国杀敌的豪情壮志,豪迈。 可以这样说,酒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道具。我一直认为,酒也是一种文化,因为很多东西来源于酒,归根于酒,当你举杯的时候你会想起家乡,父母,事业,家庭,欢乐,悲伤……看样子,酒常与某种情感相连,那么曹操的《短歌行》借酒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呢? (二)我一直觉得这首诗的名字不好,因为如果用第一句仿佛更好——对酒当歌。喝酒的时候总喜欢唱歌,那么曹操究竟唱出了什么样的歌?大家齐读,开始! 教师朗读。 学生结合教师的朗读,分析本诗的风格特点。 学生齐读。 (三)情感是解读诗歌的钥匙,曹操抒发了什么情感呢?,从诗中寻找线索(找诗眼)。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可以说,诗人的情感焦点是“忧”,那么诗人为何而忧?让我们弄清这个问题。 四、分析诗人的情感 1、“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之“忧” 这首诗第一句起句就不凡。对酒当歌,应该唱歌,忽然就变了,人生几何,人生短暂,就像朝露。但我们说过,酒代表各种感情,这首诗是从什么开始的? 明确:忧。忧人生之短。而且短得就像朝露。 板书:光阴易逝 师:诗人举起酒杯的时候,照理应该高兴,可诗人满腹忧愁,用什么来解忧呢? 生:酒。 师:对。民间有“借酒浇愁”的说法。可是酒真能解忧吗?当然不能。李白说过:“举杯销愁愁更愁。”,唐代诗人罗隐也说:“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酒即使能让人忘却忧愁,也只能是暂时忘却,而不可能从根本上除去,比如忧人生短暂,酒并不能延长人生。那么感到人生短暂,只能从自身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但有一个问题是,同样意识到人生短暂,人生态度却未必相同。 师:曹操看到人生短暂,曹操持何人生态度? 明确:“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从表面看,曹操的人生态度是消极的。但联系曹操的一生,我们不难做出判断,曹操是积极进取的,看似及时行乐,实则把深沉的情感隐藏在酒中。 2、曹操急于实现人生理想,深感人生有限。他要实现理想,迫切需要什么条件?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他迫切需要人才的辅助。 问:诗人如何表达对人才的渴盼? 明确:借用《诗经》中的句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原句是表达一个姑娘对情人的思念,曹操把它借用过来,表达对贤才的渴求。姑娘对情人的深深思念,正切合曹操的心态。借用得天衣无缝,准确生动。那青青的衣领,我悠悠的心,因为你的原因,我一直沉默到现在,美丽的鹿鸣叫着,悠闲地吃草,我有很多朋友,能够在一起欢聚一堂,演奏着迷人的音乐。作者写得何等美丽! 师:引来人才固然是好事,但用好人才更重要。结合鸿门宴相关情节,讨论刘项二人成败与用人态度的关系。 项羽:刚愎自用乌江自刎 刘邦:虚心请教成就天下 师:曹操如何对待人才?从何处可以看出其对人才的态度? 生:“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里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 2、“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之“忧” 这里的“忧”和上文的“忧”一样吗?诗人为何而忧? 明确:“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诗人用月比喻人才,深情呼唤:天下贤才,我何时才能得到你们呢?显然这里忧的内涵是“贤才难得”。 板书:贤才难得 诗人在酒宴上演唱此诗,哪几句最切合宴会主题? 明确:“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 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这几句的含义,其实就是在翻译。 曹操面对满座嘉宾,感谢他们的到来。看着众多的贤才,曹操内心应是什么样的情绪?当然是满心喜悦。那他为什么还要“忧”呢? 明确:曹操虽然已经拥有许多人才,但他并不满足,还希望有更多的人才到他这里来。因为他所做的是一项伟大的事业,自然需要大量的人才。这一“忧”一“喜”正好深刻揭示了曹操求贤若渴的心情。 3、忧的根源 曹操一忧光阴易逝,二忧贤才难得,因为理想尚未实现,其实这正反映了他内心更深更重的一种忧愁,请大家自己概括一下。 板书:功业未就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正因为功业未就,曹操思贤之心才会如此强烈。曹操渴求人才,天下人才也不是仅仅在等待,他们也在寻找自己的用武之地,从哪可以看出来? 明确:“绕树三匝”句。“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见《三国演义》)。 师:绕树三匝句,鸟儿为什么找不到可以栖落的枝头? 生:没有贤主。 师:回答得很好!这话从曹操口中说出,有没有弦外之音?其实这是诗人发出的一个召唤:天下贤才到我这里来吧,我时刻在恭候着你们! 师:诗中充满对人才的渴盼,一片谦恭之气,但五班有同学说其中又有一种霸气。从哪些句子可以感受到? 明确:“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借周公的典故,既表达了对人才的谦敬,又委婉地流露出其吞吐天下的雄心壮志,气势是宏大的,意义上深远的。“山不厌高,水不厌深。”诗人正是为了成为高山,成为深海,才如此虚怀若谷。对,心里没有霸气的人,笔下便没有霸气。 问:“诗言志”,结合曹操的忧,说说诗人抒写了什么“志”? 明确:志广纳人才,建功立业,统一天下。 五、研究性探讨 曹操志向远大,同时深知成就天下不能单凭匹夫之勇,必须依赖天下贤能,故而求贤若渴。其实三国时代,何止曹操一人重视人才,刘备发现诸葛亮这匹千里马,留下“三顾茅庐”的美谈。 幻灯片: 有人说三国之争实为人才之争,最后魏蜀吴之所以能三足鼎立,某种程度上就是因为他们各自拥有一大批才智过人的能臣与骁勇善战的武将。可以说人才得失,生死攸关。假如你有机会成为一个团队的领导,你将如何对待人才?你希望得到什么样的人才? 你将如何对待人才? 同学一:提供有利条件。高薪,高职位 同学二:好的工作环境。 同学三:尊重。 你希望得到什么样的人才? 同学一:复合型人才 同学二:创新型人才 提醒学生,自己首先应成为一名人才,从现在就要为将来打好基础。 六、课外拓展: 请大家谈谈《短歌行》中曹操表露的思想感情有何现实意义。 幻灯片: 从写作的角度——敢于创新,抒发真情实感 从人才的角度——广纳人才,唯才是举 从人生理想的角度——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从国家政治的角度——国家的统一、安定是主流 七、课后作业 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一定对曹操这一历史人物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请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曹操的理解。 《短歌行》译文 篇5一、说教材地位与内容 《短歌行》是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第8课《诗三首》中的第二首这个单元主要是学习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单元内容包括:《两首》、《离骚》、《孔雀东南飞》、《汉魏晋诗三首》,是高一新生继必修1第一单元学习中国现代诗歌的基础上又一关于诗歌学习的阶段而《短歌行》是魏时曹操以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四言诗,它虽然继承了汉代乐府的传统,但面对人生苦短却一扫两汉时期及时享乐的腐朽诗风,代之以新鲜的现实内容——政治理想的高扬,建功立业的欲望,强烈的个性,都体现了魏晋时代文人的创作风格学习它对中学生思想道德及人生价值取向有着正面的教育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阅读鉴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主体新课标对这部分的要求是学生能在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并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教学大纲和教材都强调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单元的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为主,教学重点必须放在如何指导学生阅读鉴赏这方面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基本学情,特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1)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诗歌; (2)理解曹操“忧”的内涵,感受诗歌的情感变化; (3)学习并掌握诗中运用比兴、典故等表现手法的鉴赏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创设,反复诵读、质疑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文本,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方法归纳等学习能力 3、情感与态度:体会并学习曹操为实现人生价值而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难点: 1.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内容) 2.运用典故及比兴手法表达感情的技巧。 四、说学情 我所上课的班级为K一1班,该班学生的学习情况是这样的: 1、知识能力方面:诗歌重朗读,而在朗读方面,相对其它文学体裁而言,我校高一学生对诗歌的朗读兴趣会大一些,如果能抓住这一点,会增加课堂的学习气氛但学生对诗歌的认识基本还停留在初步认识上,在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现代诗歌学习的时候,我们发现:学生阅读面狭窄,生活阅历浅,没有耐心透过诗句深入探究诗人的思想情感,以致于难以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本单元虽然有了前面几首诗歌的教学铺垫,但感觉学生品读诗歌的底子仍然比较薄弱,对诗歌鉴赏感悟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2、个性方面:这些学生学习不够积极主动,喜欢沉默,不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主动表达喜欢被动接收,老师讲一点就学一点,自主性需要培养和提高。 学习方法方面:由于学习能力有限,高中科目增多,课外能独立自主地完成各科作业的不多,没有时间复习更不要说来预习新课了,常常是一篇课文在上课前班里找不到几个有阅读过的,很多教学任务只能依赖于课堂时间来完成。 五、说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内容及学习者特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学生能动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获得学会学习的能力与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策略: 1、体验法:学生结合情境,通过诵读,深刻理解诗歌的情感和内涵。 2、质疑释疑法: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个性化阅读能力。 3、小组合作与对话交流法:通过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学生与教师对话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能力。 4、拓展研究法:运用新旧知识进行拓展迁移,丰富诗的文化内涵。 五、说教学资源的准备 ①《三国演义》中曹操“横槊赋诗”的一段视频剪辑。 ②自制ppt课件。 六、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情境,明确学习目标:(4分钟) 2、导入课题: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当年他亲率八十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夜宴群雄,横槊赋诗时所吟唱的《短歌行》 设计意图:从说曹操开始,看学生的知识储备和阅读面如何引导学生走进诗歌,走进曹操的内心。 (二)、整体感知诗歌(8分钟) 1、朗读感知:组织学生自由阅读全诗,初步感知诗句。 2、正音教师使用多媒体出示对此诗预设的重要字的读音。 3、情境感染:播放《三国演义》中曹操“横槊赋诗”的一段视频剪辑。 4、请一生朗读全诗 设计意图:原生态的阅读才能真实看出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不要先入为主,尊重由浅入深的学习规律让学生自主阅读,读顺“横槊赋诗”的视频让学生对比别人的阅读,以此进一步感知诗歌的`情感。 (三)、文本赏析过程(25分钟) 第一种方案(非指示性教学法的尝试)自主、合作与对话。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再读诗歌,提出问题。 2.组内对话:小问题,容易的问题小组内解决。 3.组与组对话:小组选派代表将组内部不能解决的且有代表性的问题写到黑板上去,请求其他组帮助解答。 师生对话:组与组对话不能解决的问题再由老师启发点拨释疑。 第二种教学方案:教师预设问题,师生合作探究 1.解题; 2.写作背景; 3.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探究一:诗人在这首诗中流露出怎样的情绪?为什么会有这种情绪呢? ①思考曹操在对酒当歌之际,有着怎样的情绪,并试用一个词或一个字来概括这情绪 ②当读到“对酒当歌”时大家有没有联想起以前学过的一些有涉及“酒”这个字的诗词呢? 过渡:历史上,饮酒想起诗,赋诗想起酒,酒与诗好象是孪生兄弟,结下了不解之缘请大家说说此诗中曹操喝酒时发出的是怎样的感慨? ③作者忧愁的是什么呢? ④作者形容人生苦短的时候用了什么修辞?这种修辞的好处是什么? 过渡:自古以来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大有人在如有哪些,请说说。 ⑤曹操《短歌行》开头也发出了时光短促,人生几何的感慨那曹操感叹人生苦短之后为什么又认为只有酒才可解难忘之“忧思”呢?探究二:常说酒后吐真言,那曹操饮酒后有没有向众人吐露心中的“真言”呢?如果有,又是什么呢?请结合文本中的诗句加以说明 ②这些句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 ③诗人引用典故来表达什么心理愿望,这样表达又有什么作用呢? ④请位同学分析一下文中其它有引用典故的句子。 ⑤归纳引用典故的表达效果。 过渡:满腹经纶富有才华的曹操以委婉的语言向众人传达了自己渴求贤才、礼遇贤才的一片诚心根据我们刚才对使用典故句子的分析,请同学们总结一下运用典故的诗句应如何理解清楚,这样用的好处是什么? 探究三:诗中除运用典故之外,还使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达思想感情?试作分析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注意表述格式) 教师小结:通过对诗人多种表现手法的理解,我们走进了作者的内心,明白曹操在诗中不仅表明了自己的求贤之心,也表明了对贤才的礼待,更表现着一种真诚感人的力量可以说,这首诗本身就是在为求贤做着努力,打着“广告”。 设计意图: 1.将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组内生生对话、组与组之间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等几种互动对话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及表现手法,学会鉴赏诗歌,掌握相应的方法与技能让学生有一课一得的感受这也是重难点突破的手段。 2.在学生对话交流的过程中适时穿插进朗读,使学生的感悟和理解与文本有效结合,以读促悟,以悟促读。 3.学生临时生成的问题与考验着教师的基本功与课堂驾驭能力对教师而言,这是一种挑战但我以为,这样的课才真实。 (四)、课堂巩固(8分钟) 背诵《短歌行》 设计意图:本首诗表达感情曲折多变,感情充沛,适宜朗读,且有不少的精华句子,让学生通过反复吟咏,体会诗人的情趣用课堂时间也是为了及时落实与巩固背诵任务。 七、说作业设计 阅读曹操的《求贤令》一文,再结全《短歌行》一诗,以书面的形式谈谈曹操的求贤观对现代生活有什么启示,对你有什么启发?要求:先写在纸上,再准备发言。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让学生在学完课文后通过写来交流,通过写加深对本诗的理解。 《短歌行》译文 篇6导语:毛泽东在《沁园春 雪》里以吐纳风云的气势,睥睨历代君主:“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诚然,以毛泽东的文治武功,的确可以站在这样的高度去俯视封建君王。如果历史上只有一个人可以与他相提并论,这个人只能是魏武帝曹操。 作家介绍: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罗贯中《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脸谱也将曹操勾成白脸,这与历史的真实面目颇有出入。实际上,曹操雄才大略,“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作为政治家:曹操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为衮州牧,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成为北方势力最强的军阀,并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太祖武帝。他在北方大力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几次下《求贤令》,打破当时以德行和家世为用人标准的惯例,任人唯贤,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当时四方知名的文士几乎网罗无遗,而具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更是济济一堂。 作为军事家:实践方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他的诗歌内容其诗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 他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招集当时的许多著名文人,集中在邺下,公讌倡和,形成一个文学集团。曹操自己的文学路线和写作态度对于其他作家起着更具体的领导和倡导作用,促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 学习新课。 1、 朗诵课文。 2、 整体感知:全诗反复出现一个“忧”字,诗人“忧”什么? 明确:人生短暂、人才难求。 3、 具体分析诗歌。 第一节:作者把人生短暂以“朝露”来比,“朝露”这个意象,在古诗文中有特定的含义,即:生命短促易逝,如“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曹植《赠白马王彪》)“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古诗十九首 驱车上东门》) 讨论:忧人生短暂,因而作者借酒浇愁。这样一来,全诗的基调是不是消极的、低沉的? 明确:不然。作者的这种忧思,源于内心的焦急。正因人生短暂,才更渴望招纳贤才、为已所用,建功立业。 第二节:这一节八句中只有两句是作者自己写的。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一句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是一首女子思念男子的情诗,曹操将之嫁接到这里,浑然天成、天衣无缝地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求。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四句选自《诗经•小雅•鹿鸣》。“雅”是宫廷乐曲歌辞,《小雅•鹿鸣》诗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的温情。选句意为“野鹿呦呦不停叫,在那野外食青苹。我有高贵佳宾客,吹笙鼓瑟悦宾朋。”这四句诗信手拈来,却与全诗融为一体,说明贤才若来投奔于已,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第三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字面意为“天上那明亮皎洁的月亮,什么时候才可以摘取呢?”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哈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而在这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这四句诗仍是写“忧”,从情感上照应第一节。 “越陌度阡”四句句意呼应第二节,仍是想象贤才归已时的欢快场面。 第四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四句是自然环境描写。相传这首诗写于曹操与孙权对战前夕,曹操在长江边宴请诸将,其实月近中天,使诗人豪兴大发。同时这也是社会环境描写。可理解为连年战乱,百姓流离失所;也可理解为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似乎后者更贴切一些,因为诗歌最后四句又一次吐露诗人的心志:“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化用《管子•形解》的话,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周公吐哺”是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的一个典故。周公是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在历史上素有礼贤下士之令名,曾“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曹操在这里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 总结:此诗气格高远,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诗中,诗人以感人的真诚和慷慨悲凉的情感咏叹了生命的忧患、生命的悲剧。以貌似颓放的意态来表达及时进取的精神,以放纵歌酒的行为来表现对人生哲理的严肃思考,以觥筹交错之景来抒发心忧天下和渴慕人才之情。全诗以感慨开始,继之以慷慨、沉吟,再继之以忧愁、开朗。一忧一喜,忽徐忽急,以如歌的行板倾诉了作者慷慨激昂的情怀。 作业:1、分析抒情主人公形象。 2、阅读读本上曹植《白马篇》与曹丕《燕歌行》。 《短歌行》译文 篇7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短歌行》是建安文学开创者曹操的著名作品,也是汉魏诗歌的杰出代表。这是一首曹乐府诗歌,全诗运用比兴、典故等艺术手法,抒情与言志相结合,表现了曹操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短歌行》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标必修第二册第二单元“诗三首”中的一首,本单元要求学生学会欣赏诗歌意象,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课文的基本特征是意象明朗、语言精炼、情感真挚。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教师应以点拨为主,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汉魏诗歌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忽视对诗歌大意的疏通以及对重点知识的讲解。 2、说学生情况 中国古典诗歌对于学生并不陌生,从小学到初中都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许多著名作品学生都能吟诵,所以都有一定的古典诗歌学习基础。但是,汉魏诗歌时代久远,语言精炼,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学习时不仅要熟读、背诵,还要了解诗歌特点,领悟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新课标就强调:“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的功能。” 二、说教学目标 依据学生学习特点、教材特色以及新课标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理解诗歌大意、掌握诗歌意象、学习汉魏诗歌典型艺术手法。 2、能力目标:培养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目标:学习曹操积极进取、重视人才的精神风貌。 [依据]:单元要求:品味诗歌的语言,理解意象的意义,把握诗歌的情感,初步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 《新课标》要求:在阅读鉴赏古典诗歌中,了解诗歌的基本特征及其主要表现手法,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教育者,养成人性之事业也。”——蔡元培 [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解读诗歌意象,领会诗歌意境;学习汉魏诗歌典型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解读诗歌意象,领会诗歌意境。 [依据]:新课标“诗歌教学应注重意象、意境以及诗歌的语言美。” 四、说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探讨法:把握重点,抓住关键诗句互动探讨。 [依据]《新课标》要求:诗歌教学要以朗读指导为基础,努力提高学生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陶冶性情,提高审美境界。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教师主导,学生积极参与,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叶圣陶 五、说教学过程 1、教学思路: 1)整体感知,初步理解; 2)品读诗歌,领会感情; 3)欣赏意象,体会语言; 4)结合小结,拓展训练。 2、导入:话题讨论——中国古代帝王不同的“人才观”。 [依据]《新课标》要求:“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还要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兴趣。” “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瑞士教育家皮亚杰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托尔斯泰 3、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学生边听边小声跟着朗读,在听读的过程中感受全诗的感情基调——“忧”。 2)在初步感知了全诗的感情基调后,带着“忧”的情感再齐读课文。 4、课文赏析 1)抓住作者的情感脉络,理解诗歌大意。 (主导问题:通读全诗,可以看出作者在忧什么?)以“忧”为线索,理清诗歌大意。作者通过对“人生短暂”、“人才难得”、“功业未就”三种忧愁的抒发,表达了渴望人才,一统天下的愿望。 2)解读诗歌意象。 (主导问题:通读全诗,可以看出作者运用了哪些意象?)以诗歌中的重点意象:酒、朝露、鹿、明月、乌鹊等进行解读,领会其营造的诗歌意境:为人才,为天下的大一统而忧愁幽思。(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概括分析诗歌艺术手法。 (主导问题:通读全诗,可以看出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对诗歌中运用的艺术手法进行概括总结:比兴、典故、抒情与言志结合。 [说明]:通过主导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依据]新课标“鉴赏古典诗歌,要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学习诗歌的语言艺术魅力。”(汉魏诗歌,时代久远,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在赏析诗歌之前需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抓住作者感情脉络理清诗歌大意。而意象的解读和诗歌艺术手法的探讨是学习这首诗歌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应分别予以讲解。)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子 七、说课文小结 总结本文语言的特点,点明在忧愁中透露出的作者一统天下的宏图大志。 八、说拓展训练 结合《鸿门宴》相关情节,讨论刘项二人成败与用人态度的关系,引出曹操的用人观。 [依据]:新课标“语文学习要出于教材,但又不能局限于教材,应向生活延伸,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引导。” “生活即教育”——陶行知 九、说课后作业 写一篇短文谈谈《短歌行》中曹操表露的思想感情对你的启示。 [依据]:新课标“通过学习必修课程,应具有较强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不断提高探究能力。” 十、说板书设计 以作者的情感“忧”为线索概括出“忧”的内容,最后总结出诗人的抒情言志目的:渴望人才,一统天下。 [依据]:新课标“板书图示的基本功能是用简洁、醒目的板书、图标和形象,勾勒出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结构的特点,引导学生完整地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能够揭示中心,突出重点,理清思路,启发思考。” 《短歌行》译文 篇8一、教学内容分析 《短歌行》是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第8课《诗三首》中的第二首。这个单元的诗歌是高中学生学习诗歌的第一阶段。单元内容包括:《<诗经>两首》、《离骚》、《孔雀东南飞》、《汉魏晋诗三首》,主要是学习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 汉魏晋五言诗是学生在学习了《诗经》和《离骚》的基础上接着学习的,可以看得出来,教材有意让学生按照诗歌发展的历程学习古代诗歌。这一时期的诗歌在许多方面都有大胆的尝试和创新,新诗体、新流派和新的表现手法相继出现,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的典范。 《短歌行》是以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四言诗,诗人以真实,新鲜、有力的情感吸引和打动读者,所以在这首诗歌的教学中要注意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不同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同时注意不同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不同情趣。另外,对于作品的思想感情及人物形象的评价,要让学生从具体的历史背景出发,立足文本,而不能凭自己的臆想乃至好恶去曲解作品。此外,作为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精华,体现了最优秀的中华文化传统,教学时应该发掘诗文里积极的、优秀的内涵为主,给学生以正面的影响和教育。为以后学习唐诗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1、知识与能力 高一学生,经过初中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诗歌积累,他们对中国古典诗歌已经有了一定了解和阅读能力。在本单元学习开始之时,我已经对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做了大体的介绍。学生在这样一个知识背景之下,加上已经学习了《诗经》和《离骚》,对于理解《短歌行》的思想内容并不存在太大的困难,所以在课堂上,经师生的共同探讨、教师的点拨和启发,学生应该能够通过反复诵读、比较鉴赏和联想把握诗歌的意境与思想内容。 2、个性特点 我所任教的班级学生学力水平较为平均,学生有着较好的学习习惯和较高的学习能力,大部分学生能够在课前自觉预习、课上积极学习。他们善于思考,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但也有部分学生学习不够积极主动,喜欢沉默,不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主动表达。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创设贴切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和主动性。而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自由讨论的形式可以使学生各更充分参与课堂学习。 三、设计思想 1、围绕语文素养核心 充分重视语文学科特有的人文内涵和文学作品中蕴含的生命关怀,以更完整和更丰富的方式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引导学生展开文化思辨和生命探询,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2、坚持课堂开放性 课堂学习的时间是极其有限的,因此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是极其有限的,特别是到了高中阶段,课堂知识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和发展要求。这就要求高中的语文课堂是充分开放性的,让学生可以以课堂为平台,获取更多的知识。 首先,课程内容是开放性的,能提供给学生丰富的文化信息,引导学生吸纳和辨别各类文化。 其次,学习思维是开放性的,不局限于引导学生获取有限的、固定的知识,而更多地引导学生锻炼思维、开拓思路,为获取更多的知识做准备。 最后,教学形式是开放性的,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但不片面追求形式,而是从实效出发,选择最恰当的手段和形式。 3、文学阅读是一种再创造 对任何文学作品中的形象的审美都是一个读者再创作的过程,因此,对于作品的理解可以是多样化的。教师不应该限制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不应该剥夺学生的再创造权力,把阅读异化成被动接受教师的理解,而应当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使其正确地、深入地理解作品,以获得富有个性而又不偏颇的个体理解。 4、阅读教学是一种对话 在阅读教学中应该为各个对话主体(教师、学生、作品)创造合适的对话情境,使他们实现较充分的对话,从而使教学产生意义。结合本课内容,教学可以针对以下几点做努力: (1)学生与文本对话:挖掘此诗的“诗眼,”领悟诗的感情基调。“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忧思”贯穿全诗,抓住此诗眼便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2)与曹操对话:首先将作品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把握曹操的思想感情;接着分析诗作,把握曹操的“忧”,从诗歌中直接感受他因何而忧,从而进一步探掘出他的忧不是简单消极悲悯,而是有一股建功立业的慷慨之气;最后得出结论:忧人生的实质是重人生,忧贤才的实质是重贤才,这种“忧”有一股慷慨之气。 (3)师生共同对话:在充分的独立阅读的基础上,阅读者间进一步对话,有利于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并使对作品的阅读产生现实意义。教师可以让大家一起简单地评说曹操,探讨曹操独特的“忧”,说说曹操的求贤观给现代生活的启示。 四、教学目标 了解汉魏晋诗歌的基本特征,体会曹操诗歌的风格,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政治性与抒情性相交融的艺术特征;反复诵读,疏通诗意;小组合作,讨论鉴赏。体会一个政治家身处动乱时代的人生感受及求贤若渴的情怀,引导学生自觉珍惜时间,树立远大志向。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深入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难点:领会作者运用典故和比兴手法表达感情的技巧。 六、教学过程设计 1、情境导入 背景音乐: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导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曹操的《短歌行》。曹操是我们所熟知的历史人物,他曾经在三足鼎立的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尽管人们对他的评价不尽相同,有“英雄”、“奸雄”和“枭雄”之别,但不争的事实是——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举足轻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尤其他是一个大气磅礴,慷慨激昂的诗人。大家在初中学过曹操的什么诗?哪些诗句曾经深深地震撼过你? 学生回顾和交流。 (说明:学生对已学诗歌的简单回顾可以帮助其进一步巩固已学知识,也为接下来的学习和理解作好铺垫。) 教师点明主题: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当年他亲率八十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夜宴群雄,横槊赋诗时所吟唱的《短歌行》。 (说明:激昂的背景音乐加上老师的慷慨陈词,为整个课堂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学生心目中的曹操被唤醒了,他们正在一步一步地走进诗歌,走进曹操的内心。) 2、比较鉴赏 请学生观看《三国演义》中曹操“横槊赋诗”的一段剪辑,同时给学生布置两个思考练习。 【幻灯片展示】: (1)剪辑中曹操所吟唱的《短歌行》与课本上的《短歌行》有几处不同? (2)剪辑当中的曹操留给你什么样的印象? 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句,并反复诵读,以体会把握。 (说明:将曹操在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横槊赋诗的场景与课本中的诗歌原作进行对比是本课的一大特色,本课力图通过这样的设计开拓学生的思维,虽然是两种不同艺术表现形式之间的对比,但是这样的安排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在比较中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附)诗歌原句与电视剧歌曲唱词的不同之处(如下):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皎皎如月,何时可辍? 何枝可依?——无枝可依。 海不厌深。——水不厌深。 3、合作探究 在学生充分阅读了诗歌之后,师生共同就影视作品中的诗句和原诗做比较,讨论并明确两者之间的差异,最后问题集中于:如何理解两者之间的差异?它反映了曹操当时的怎样的心境? 教师引导问题预设:①首先从文本的不同文字入手,理解其字面的不同意义。 ②接着讨论不同文字有什么不同的表达效果。 ③最后明确两个文本所表现出来的曹操的不同心境。 (说明:教师要根据学生讨论交流的情况适时引导。如:“掇”和“辍”分别是什么意思?“掇”和“辍”分别造成了什么表达效果,从中我们又可以体会什么不同的心境呢?分别讨论完两个文本的三组不同之处后再对曹操的心境进行全面的总结概括。教师应引导学生要结合文本用准确而简洁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从而达到既提高学生文本解读能力又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附教师理解参考:可以说电视剧剪辑中呈现的是一个豪情满怀、壮志凌云的曹操,显然,这是剧作者为剧情需要所塑造的;原诗表现得更多的是曹操的隐忧。 4、深入探讨 (1)朗读体悟。在学生自主阅读、探讨的基础上朗读体悟诗人在诗歌当中体现的思想情感。 (说明:在学生的评价过程中适时穿插进朗读,使学生的感悟和理解与文本有效结合,以读促悟,以悟促读。) (2)整理归纳。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 教师引导问题预设: 通过前面的讨论我们已经大体感受到了曹操的“忧思”,现在结合原诗进一步明确:①曹操有哪些“忧思”?②曹操是如何解忧的呢? 学生通过小组的进一步合作和交流,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说明:要求学生结合诗句作细致的分析,不得脱离文本。) 【幻灯片展示】 忧 解忧 人生苦短 只争朝夕 贤才难得 招纳贤才 功业未就 天下归心 (3)深入开拓。 换角度思考并讨论:从贤才们的角度来看这首诗,体会他们看到这首诗的感受,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诗的内涵和魅力。 (说明:教师引导学生着重品味曹操礼待贤才的诗句,体会曹操良苦用心,以达到培养学生结合文本多角度深入理解文本的能力。) 小结: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鉴赏,学生能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明白曹操在诗中不仅表明了自己的求贤之心,也表明了对贤才的礼待,更表现着一种感人的力量。可以说,这首诗本身就是在为求贤做着努力。 5、总结提升 (1)探讨诗歌的感情基调 请学生结合诵读自由发表看法,教师作有效引导,但不限制学生的答案,鼓励个性化的解读。 阅读参考:慷慨激昂。 学生在理解感情基调时会联想到初中学过的《龟虽寿》和《观沧海》,可以辅助理解本诗歌的感情基调。 教师引导:我们在前面就曹操的“忧思”作了充分的解读,是否可以因此认定此诗的感情基调是低沉的? 提示:从忧的内容、诗的语言格调和营造的意境考察。 6、个性解读 学生自由品味鉴赏喜欢的诗句。 (说明:此环节设计意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思维,丰富对本诗的理解,提高他们对诗歌的品评鉴赏能力。) 7、作业与拓展 【幻灯片展示】 (1)背诵《短歌行》 (2)以下两题,任选做一题: ①阅读鉴赏李白的《将进酒》,品味其与《短歌行》在情感上的异同,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文章。 ②曹操的求贤观对现代生活有什么启示,对你有什么启发?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文章表达你的看法。 【板书设计】 短歌行 曹操 忧 解忧 人生苦短——>只争朝夕 贤才难得——>招纳贤才 功业未就——>天下归心 八、教学反思 对比初中学生,高中的学生阅读积累更丰富了,理解感受能力提高了,个性发展更完全了,因此高中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更有活力的了。然而我们面临的问题却往往是学生的参与热情与参与意识逐渐减退,继之而生的现象就是学生的参与能力停滞甚至减退,语文课堂失去活力。 这是为什么呢?这固然与学生成长特殊阶段的心理特质有关,但我们教学的不适应是更重要的原因。我们以往的教学目标被异化了,形式被固化了,因而学生的活力也退化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可以说是回归到了教学的本质。本设计就是依据新课程的理念,结合高中的特殊学情设计的,力图设计出一堂充满活力的、回归语文教学本质的课。 八、点评 高中新课程标准要求“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本设计较好地体现了高中新课程这一理念,重点突出,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合理、恰当,可操作性强。 关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一)度的把握。课标指出“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有关曹操求贤的事例和资料很丰富,然而引用过多,则可能喧宾夺主,强化了曹操,淡化了《短歌行》。本设计利用视频手段,巧妙地解决了“知人论世”的问题。度的把握同时也体现在量的控制上,有限的课时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解读、研讨文本,因为课堂上解决的毕竟是对文本的理解,不是历史人物评价。本设计在时量控制上亦显得适量、合理。 (二)理的解析。《短歌行》结构分布匀称,内容层层递进,大量使用典故,是文本解读的重点,也是难点。本设计注重运用比较、联系的方法进行教学,注意从不同的层面来探究文本。影视《三国演义》中曹操横槊所赋之诗与课本中的诗歌原作进行对比是一大亮色,既体现文言教学中字词的积累,如“明明”与“皎皎”、“掇”与“辍”的比较,又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也让学生在比较中深化了对作品的理解。 (三)情的感悟。通过视频手段的导引,通过反复阅读,通过对已学过的同作者不同作品的联系,形成“读——品——悟”的完整脉络,学生对诗人求贤若渴的领悟更加贴近。 (四)诵的落实。课标“要求学生精读一定数量的优秀古代散文和诗词曲作品,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本设计很好体现了这一要求,仅一课时的教学就安排多次诵读并要求背诵,确保诵读和背诵能落实到位。 对本设计的建议: 对于古代优秀作品的阅读,课标要求学生“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教学设计的“拓展”部分,倘提供诸如曹操《求贤令》之类的史料,让学生结合课文“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更容易落到实处,也由于问题有明确的指向,不致使“拓展”流于空泛。 《短歌行》译文 篇9《短歌行》是最能体现曹操诗歌思想艺术风格的名篇之一,其成功的教法很多,但总的说来,大体上都是按照朗读、讲解、分析等教法来授课,而我希望能在这些教法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下面,我对《短歌行》的教学作以下反思: 一、激起心灵共鸣,走入历史情境 课堂上,我特别注重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学生引入特定的历史情境,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迅速地走入我精心营造的历史氛围中,感受曹操复杂而丰富的内心世界:他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感叹,他的求贤若渴的急迫心情,他的.想要建功立业的大志以及他的欲统一天下的政治抱负。 课前三分钟,我为学生们播放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曹操歌咏《短歌行》的片段,伴着强大震撼力的音乐,苍凉、悲壮的歌声使曹操跨越了历史长河,仿佛走到了学生们的身边,整个课堂的气氛肃穆而悲壮。学生们聚精会神地听着,似乎若有所思的样子,有的同学还在小声地跟着哼唱,我感觉到学生们已经慢慢地走入了三国,走入了那个群雄逐鹿、诸侯激战的时代,走入了那个“乱世出英雄”的动 乱岁月,也走近了我们这节课的主人公——曹操。 曹操的思想情感细腻、深沉且复杂,简要的分析之后,我又为学生们播放了《短歌行》的配乐诗朗诵,朗诵者把曹操内心深处复杂、丰富的情感以及全诗感伤、苍凉的基调表现得淋漓尽致。 整个堂课成功地将学生引入了特定的历史情境和氛围当中,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反复诵读,环环相扣 古文重在累积,而的方法便是熟读以及背诵,“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贯穿整堂课的一个教学环节就是朗诵(朗读和背诵)。这节课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通过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把握诗歌的意境,以达到牢记和背诵的目的。通过教师朗诵和学生诵读,由浅入深,由内到外,由点到面,一步一步地使学生从学习到接受,到领悟,再到吸收,循序渐进地掌握了这首诗。 课后在和一些老教师沟通的过程中,回想起课堂上每一个细节,我陷入了深深地思考。 细节一:“行”是一种古代特殊的诗歌体裁,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我讲到:“《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于《相和歌平调曲》,这就是说它本来是一个乐曲的名称。乐府《相和歌平调曲》中除了《短歌行》还有《长歌行》,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和曹丕《燕歌行》的诗句中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声有长短’。我们现在也就只能根据这一点点材料来理解《短歌行》的音乐特点。” 细节二:在指导学生如何朗诵时,我为大家朗诵了《短歌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为整堂课营造了很好的氛围。 三、调动知识储备,挖掘文本内容 语文课虽然很注重课堂上形式的创新,讲究新颖的教学方式,但在我看来,最重要的还是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语文,所以,我把我教学的重点放在对文本的挖掘上。我希望能通过对文本进行深入、细致地开掘,让学生在全面把握文本内容的同时,学会用探究的思维去学习语文。 在对《短歌行》层次的划分上,我把全诗四句作为一个层次,注重分析各个层次之间的层递关系;在对课文内容进行解析时,我帮助学生理顺全诗的线索,这首诗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以忧和思贯穿其中,暗线则是诗人对人才的层层递进的暗示与召唤。尤其是对忧和思分开进行分析,使全诗具有了一唱三叹,反复吟诵的效果。 要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关键是观察他们是否懂得学以致用,能不能触类旁通。这是一种技能,教师在教学时就必须自觉引导之。我认为限度地对文本进行开掘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而在此基础上给予相关的扩展,就可以让学生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能有所取,有所得。 四、课堂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 在教学中,我一直相信,只要心中时时刻刻都装着学生,你就会有无穷的智慧。整堂课中,我的设计思路是每一个环节都让学生完成,教师做适当的点评与指导,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也锻炼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体现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后对自己的教案、教学设计思路及实际教学进行全面反思,才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活动,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我想,教学反思,不仅仅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再次查缺补漏、吸收和内化的过程,更是教师关注学生,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的过程。 通过此次授课,自己在对课的设计和思考中成长。同时也发现自己仍然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有人说得好“上得的课永远是下一课”,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加努力,上好每一节课。 《短歌行》译文 篇10一、说教材地位与内容 《短歌行》是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第8课《诗三首》中的第二首。这个单元主要是学习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单元内容包括:《诗经两首》、《离*》、《孔雀东南飞》、《汉魏晋诗三首》,是高一新生继必修1第一单元学习中国现代诗歌的基础上又一关于诗歌学习的阶段。 而《短歌行》是魏时曹操以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四言诗,它虽然继承了汉代乐府的传统,但面对人生苦短却一扫两汉时期及时享乐的腐朽诗风,代之以新鲜的现实内容——政治理想的高扬,建功立业的欲望,强烈的个性,都体现了魏晋时代文人的创作风格。学习它对中学生思想道德及人生价值取向有着正面的教育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阅读鉴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主体。新课标对这部分的要求是学生能在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并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教学大纲和教材都强调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单元的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为主,教学重点必须放在如何指导学生阅读鉴赏这方面。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基本学情,特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1)、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诗歌; (2)、理解曹操“忧”的内涵,感受诗歌的情感变化; (3)、学习并掌握诗中运用比兴、典故等表现手法的鉴赏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创设,反复诵读、质疑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文本,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方法归纳等学习能力。 3、情感与态度:体会并学习曹操为实现人生价值而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难点:1.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内容)。 2.运用典故及比兴手法表达感情的技巧。 四、说学情 我所上课的班级为K一1班,该班学生的学习情况是这样的: 1、知识能力方面:诗歌重朗读,而在朗读方面,相对其它文学体裁而言,我校高一学生对诗歌的朗读兴趣会大一些,如果能抓住这一点,会增加课堂的学习气氛。但学生对诗歌的认识基本还停留在初步认识上,在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现代诗歌学习的时候,我们发现:学生阅读面狭窄,生活阅历浅,没有耐心透过诗句深入探究诗人的思想情感,以致于难以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本单元虽然有了前面几首诗歌的教学铺垫,但感觉学生品读诗歌的底子仍然比较薄弱,对诗歌鉴赏感悟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2、个性方面:这些学生学习不够积极主动,喜欢沉默,不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主动表达。喜欢被动接收,老师讲一点就学一点,自主性需要培养和提高。 学习方法方面:由于学习能力有限,高中科目增多,课外能独立自主地完成各科作业的不多,没有时间复习更不要说来预习新课了,常常是一篇课文在上课前班里找不到几个有阅读过的,很多教学任务只能依赖于课堂时间来完成。 三、说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内容及学习者特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学生能动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获得学会学习的能力与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策略: 1、体验法:学生结合情境,通过诵读,深刻理解诗歌的情感和内涵。 2、质疑释疑法: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个性化阅读能力。 3、小组合作与对话交流法:通过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学生与教师对话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能力。 4、拓展研究法:运用新旧知识进行拓展迁移,丰富诗的文化内涵。 五、说教学资源的准备 ①《三国演义》中曹操“横槊赋诗”的一段视频剪辑。 ②自制ppt课件 六、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情境,明确学习目标:(4分钟) 1、导语:历史是任人涂抹打扮的小姑娘,千年烟尘后,历史人物的模样难免模糊。现在,请你谈谈,你所知道的曹操是怎样一个人物? 2、导入课题: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当年他亲率八十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夜宴群雄,横槊赋诗时所吟唱的《短歌行》。 设计意图:从说曹操开始,看学生的知识储备和阅读面如何。引导学生走进诗歌,走进曹操的内心。 (二)、整体感知诗歌(8分钟) 1、朗读感知:组织学生自由阅读全诗,初步感知诗句。 2、正音。教师使用多媒体出示对此诗预设的重要字的读音。 3、情境感染:播放《三国演义》中曹操“横槊赋诗”的一段视频剪辑。 4、请一生朗读全诗。 设计意图:原生态的阅读才能真实看出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不要先入为主,尊重由浅入深的学习规律。让学生自主阅读,读顺。“横槊赋诗”的视频让学生对比别人的阅读,以此进一步感知诗歌的情感。 (三)、文本赏析过程(25分钟) 第一种方案(非指示性教学法的尝试)---自主、合作与对话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再读诗歌,提出问题。 2.组内对话:小问题,容易的问题小组内解决。 3.组与组对话:小组选派代表将组内部不能解决的且有代表性的问题写到黑板上去,请求其他组帮助解答。 师生对话:组与组对话不能解决的问题再由老师启发点拨释疑。 第二种教学方案:教师预设问题,师生合作探究。 1.解题; 2.写作背景; 3.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探究一:诗人在这首诗中流露出怎样的情绪?为什么会有这种情绪呢? ①思考曹操在对酒当歌之际,有着怎样的情绪,并试用一个词或一个字来概括这情绪。 ②当读到“对酒当歌”时大家有没有联想起以前学过的一些有涉及“酒”这个字的诗词呢? 过渡:历,饮酒想起诗,赋诗想起酒,酒与诗好象是孪生兄弟,结下了不解之缘。请大家说说此诗中曹操喝酒时发出的是怎样的感慨? ③作者忧愁的是什么呢? ④作者形容人生苦短的时候用了什么修辞?这种修辞的好处是什么? 过渡:自古以来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大有人在。如有哪些,请说说。 ⑤曹操《短歌行》开头也发出了时光短促,人生几何的感慨。那曹操感叹人生苦短之后为什么又认为只有酒才可解难忘之“忧思”呢? 探究二:常说酒后吐真言,那曹操饮酒后有没有向众人吐露心中的“真言”呢?如果有,又是什么呢?请结合文本中的诗句加以说明。 ②这些句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 ③诗人引用典故来表达什么心理愿望,这样表达又有什么作用呢? ④请位同学分析一下文中其它有引用典故的句子。 ⑤归纳引用典故的表达效果。 过渡:满腹经纶富有才华的曹操以委婉的语言向众人传达了自己渴求贤才、礼遇贤才的一片诚心。根据我们刚才对使用典故句子的分析,请同学们总结一下运用典故的诗句应如何理解清楚,这样用的好处是什么? 探究三:诗中除运用典故之外,还使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达思想感情?试作分析。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注意表述格式) 教师小结:通过对诗人多种表现手法的理解,我们走进了作者的内心,明白曹操在诗中不仅表明了自己的求贤之心,也表明了对贤才的礼待,更表现着一种真诚感人的力量。可以说,这首诗本身就是在为求贤做着努力,打着“广告”。 设计意图:1.将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组内生生对话、组与组之间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等几种互动对话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及表现手法,学会鉴赏诗歌,掌握相应的方法与技能。让学生有一课一得的感受。这也是重难点突破的手段。 2.在学生对话交流的过程中适时穿插进朗读,使学生的感悟和理解与文本有效结合,以读促悟,以悟促读。 3.学生临时生成的问题与考验着教师的基本功与课堂驾驭能力。对教师而言,这是一种挑战。但我以为,这样的课才真实。 (四)、课堂巩固(8分钟) 背诵《短歌行》 设计意图:本首诗表达感情曲折多变,感情充沛,适宜朗读,且有不少的精华句子,让学生通过反复吟咏,体会诗人的情趣。用课堂时间也是为了及时落实与巩固背诵任务。 七、说作业设计 阅读曹操的《求贤令》一文,再结全《短歌行》一诗,以书面的形式谈谈曹操的求贤观对现代生活有什么启示,对你有什么启发?要求:先写在纸上,再准备发言。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让学生在学完课文后通过写来交流,通过写加深对本诗的理解。 八、说板书设计 思想情感和艺术手法是本课的学习重点与难点,将这两部分板示给学生以条理清楚,重难点突出的印象。表达格式的归纳是对知识上升为技巧方法的指导。 《短歌行》译文 篇11【教学目标】 1、品味诗中表现出来的求贤若渴的思想 2、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3、培养高尚的品德情操 【教学方法】诵读鉴赏,讨论分析 【教学设想】通过诵读、分析讨论,体味《短歌行》“忧”而奋发、慷慨悲凉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 【具体教学步骤】 一、导语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里以吐纳风云的气势,睥睨历代君主:“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诚然,以毛泽东的文治武功,的确可以站在这样的高度去俯视封建君王。如果历只有一个人可以与他相提并论,这个人只能是魏武帝曹操。 二、作者介绍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实行“唯才是举”的政策。“挟天子以令诸侯”。“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曹操有很高的艺术修养。他的乐府诗继承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其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格调苍凉悲壮,有很高的艺术性。有《曹操集》。 三、写作背景 赤壁大战前夕,在曹军用铁锁连舟之后,曹操看着大军威武的气势,以为不日就可扫平四海,统一中原,不禁喜从中来,于是备齐鼓乐,以歌舞壮军威,饮至半夜,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槊歌此《短歌行》,意下抒发了自己立志统一中原的雄心斗志,不禁令人感慨,可惜不久之后,曹操即被孙刘联军大败赤壁,然而这首不朽的乐府诗却被广为传唱。 四、文题理解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相和歌•平调曲》。乐府又有《长歌行》。长歌、短歌是指曲调长短而言。行,古代歌曲的一种体裁。这大概是用于宴会的歌辞。 五、同学有感情朗诵示范朗诵 六、整体感知、赏析全篇 (一)解构诗句分节鉴赏 分解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幽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在里作者强调他非常发愁,那么愁的是什么呢?格调(风骨)如何?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情调悲凉,慨叹人生短促和年华消逝;更重要的是全诗洋溢着高昂的情绪,蕴藏着及时努力的思想。而与诗人求贤未得、功业未就有密切关系。 在这八句诗中,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愁”字,“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愁”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内容,也就是为什么而“愁”。由于自私、颓废、甚至反动的缘故而愁,那么这愁就是一种消极的感情;反之,为着某种有进步意义的目的而愁,那就成为一种积极的情感。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曹操在这里所表达的愁绪就是属于后者,应该得到恰当的历史评价。 分解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设疑:这里引用的哪些诗句?表达了什么内容?运用的是什么手法? 明确:这八句情味更加缠绵深长了。“青青”二句原来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话,原诗是写一个姑娘在思念她的爱人(“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传给我音信?)曹操引用这首诗,而且还说自己一直低低地吟诵它,这实在是太巧妙了。用典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用心实在是太周到了,的确具有感人的力量。而这感人力量正体现了文艺创作的政治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紧接着他又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竭诚待以“嘉宾”之礼的。这八句仍然没有明确地说出“求才”二字,因为曹操所写的是诗,所以用了典故来作比喻,这就是“婉而多讽”的表现方法(即含蓄的表达方式)。 分解3【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设问:这组诗句与前面诗段是怎样关联并发展诗意的? 提示:这八句是对以上十六句的强调和照应。以上十六句主要讲了两个意思,即为求贤而愁,又表示要待贤以礼。前四句又在讲忧愁,是照应第一个八句;后四句讲“贤才”到来,是照应第二个八句。因此使全诗更有抑扬低昂、反复咏叹之致,加强了抒情的浓度。再从表达诗的文学主题来看,这八句也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含有深意的。 第一种说法:天上的明月常在运行,不会停止(“掇”通“辍”,“晋乐所奏”的《短歌行》正作“辍”,即停止的意思);同样,我的求贤之思也是不会断绝的。关于这一点作者在下文还要有更加明确的表示,这里不过是承上启下,起到过渡与衬垫的作用。 第二种说法:“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字面意为“天上那明亮皎洁的月亮,什么时候才可以摘取呢?”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比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而在这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分解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设疑:前四句的内容可作那些解读? 前四句是自然环境描写。相传这首诗写于曹操与孙权对战前夕,曹操在长江边宴请诸将,其实月近中天,使诗人豪兴大发。所以曹操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贤士,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一边来。这四句诗生动刻画了那些犹豫徬徨者的处境与心情,然而作者不仅丝毫未加指责,反而在浓郁的诗意中透露着对这一些人的关心和同情。完全是以通情达理的姿态来吸引和争取人才,也是充分发挥了诗歌所特有的感染作用。 设问:最后四句是怎样表达主旨的? 分析提示:最后四句画龙点睛,明明白白地披肝沥胆,希望人才都来归我,确切地点明了本诗的主题。引用“周公吐哺”的典故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也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越多越好(山不厌土,故能成其高;海不厌水,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厌士,故天下归心)。 (二)根据所讲分组讨论回答问题 1、诗作表达了什么样的主旨(主题思想)? 2、本诗运用了那些艺术表现手法? 3、诗人如何曲折表达自己求贤若渴的急切心情的? 七、小结 《短歌行》的流露了作者渴望招贤纳士、建功立业的急切心情,希望有大量人才来为自己所用。曹操在其政治活动中,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为此而先后发布了“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等,而《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又正因为运用了诗歌的形式,含有丰富的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到独特的感染作用。有力地宣传了他所坚持的主张,配合了他所颁发的政令。 八、作业熟练诵读领悟主旨 九、板书设计 《短歌行》译文 篇12这一单元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学习,是高中学生的第一个古典诗歌单元,所以,虽然已经讲读了三首古诗《诗经》、《离骚》,但是学生对于怎样读诗歌,还是没有清晰的思路,所以备课时,我就把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了学生诗歌鉴赏方法的掌握上。 诗歌的鉴赏方法有很多,有的可以从题目入手,如《归园田居》。有的可以知人论世,如王维的诗歌,有的可以从意象入手,如王安石的《孤桐》。但具体到这一课似乎都不是很合适,从题目入手,只能分析到文体知识,知人论世倒可以,但有先入为主的嫌疑,意象似乎也不是很突出。想了很久,觉得还是用一般文章的鉴赏方法: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这样几个方面去带着学生鉴赏。教学过程中主要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诗眼;2、“忧”从何来;3、如何表现出“忧”。这样来指导学生抓关键词提纲挈领的把握诗歌内容和情感、手法。效果还不错,学生为了理解这几个问题,自己读通全诗,自己去查找典故的原文,理解意义,讨论用法,比老师逐句的翻译好很多。同时在教学中时时指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读懂新诗歌,如对照诗歌中的“酒文化”理解“对酒当歌”,对照诗歌中对人生短暂的吟咏以及曹操的其他诗歌理解曹操的感情基调是否低沉。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得学生对方法有了比较清楚的概念。 同时,诗歌教学中一定要注重诵读,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六次诵读,开始的听读正音,齐读初识,到分层的齐读把握感情,再到分层个别学生读点评,然后是学生比赛诵读,最后齐读成诵,应该说在诵读中巩固了对诗歌的理解。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不断充实精神境界,完善自我人格。 本节课不满意的是,教师的示范作用应该是一个很好的教育资源,但本课中学生的活动不少,但是遗忘了教师的适时展示,如诵读。时间把握也还要更严格一点,课外拓展没有完成。以后要注意这一点。 《短歌行》译文 篇13陈凯歌 一、简洁导入 以前,我们学过曹操的两首诗歌——《观沧海》和《龟虽寿》。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胸怀天下、壮志凌云的英雄。我们来学习他的《短歌行》,进一步体会诗人的英雄气慨。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在《三国演义》第48回“宴长江曹操赋诗”中,赤壁之战前夕,曹操和众部将一起狂饮,他四顾空阔,心中大喜,与诸将讲述自己希望收服江南的雄心壮志。这时候,看到乌鸦向南飞去,他已经喝得大醉,拿起自己的槊豪情满怀地讲述自己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等历史丰绩,一边唱起了《短歌行》并要求将士和之。他的一位老部下刘馥认为其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栖?”不吉利,他很生气刘馥扫他的兴,于是拿起槊就刺死了他。 也有人认为该诗作于曹操晚年,大败于赤壁之战之后,当时曹操53岁,年时渐高,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贤纳士致力于建功立业。 二、整体感知 诵读熟悉-解决疑难 1、解决难懂的字词句(要求学生参看注解,提出不懂之处,一起解决。如“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如“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如“月明星稀,乌鸦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2、叫两个学生个读诗歌。分别叫他们说说自己为什么要这样读诗。再指出其优缺点。 三、讨论鉴赏 1、讨论分析“名句”。叫学生说说哪个句子对他有启发。(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如何理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奋发进取,不懈追求的理想。“对酒当歌”,猛一看很象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消极调子,而其实大不相同。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又从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个人之情,发愁时间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实际上却是在巧妙提醒广大贤士: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消失,贤士应该珍惜时间,及时施展才华。 在这四句诗中,诗人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愁”字,“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的地步。“愁”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内容,也就是为什么而“愁”。由于自私、颓废的缘故而愁,那么,这愁就是一种消极的感情;反之,为着某种有进步意义的追求而愁,那就是一种积极的情感。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曹操为了实现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而苦苦追求。这个“愁”是追求中的痛苦,是远大理想还没有实现时所产生的烦恼,是一种积极的情感。 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心情。“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这种传说当然是太夸张了。不过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能突出地表现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也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多多益善。 2、明确“忧”和“求贤”的思想情感内涵。 (1)提问:你以为在本诗第一段中曹操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忧)从哪个句子可以看出呢?忧的是什么呢?(人生苦短)(板书:对酒当歌,忧的是人生苦短) (2)、那么从本诗后三段来看,作者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感情呢?(求贤)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呢?作者为了什么而“求贤”呢?(求贤才为己用,实现统一天下的宏伟壮志) (板书:求贤若渴,求的是一统天下) 3、解决“忧”和“求贤”的统一问题: 既然曹操那么“忧”,又深知“人生苦短”,为什么没有真的“唯有杜康”了呢,还要那么辛苦地“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还要去“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呢,还要去“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呢,还要去“周公吐哺”呢?要做什么“统一大业”呢?岂不很苦吗?因为世上多的是“享用人生”的人,多的是庸庸碌碌但较安逸的人。(曹操何许人也?) 要求学生讲讲自己所知道的曹操。(可以是对曹操的评价,也可以是曹操的人生态度,也可以是你知道的曹操的一些故事) 结论:曹操乃世之英雄,《短歌行》乃英雄之慷慨悲歌。 (板书:英雄之慷慨悲歌) 3.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⑴巧用典故。“青青子衿”二句,因子《郑风·子衿》,用以比喻渴慕贤才。本意是传达恋爱中的女子对情人爱怨和期盼的心情。这里诗人化用诗意,比喻热烈期待贤士的到来。古朴深沉,自然妥贴。 ⑵巧用比兴。“乌鹊南飞”一句,以乌鹊比喻贤士;“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则比喻贤士徘徊选择明主之意;“山不厌高”,以山高海深比喻广招人才的博大胸怀。 四、思想教育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是啊,人生苦短,韶光易逝。身处乱世的曹操尚有建功立业的坚定信念,我们生逢盛世的青少年更要发愤图强,铸造绚丽辉煌的人生。 五、背诵课文 附:板书: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忧的是人生苦短 求贤若渴,求的是一统天下 结语:英雄的慷慨悲歌 作者邮箱: [1] 《短歌行》译文 篇14教学目标: 通过诵读和分析讨论,体味《短歌行》“忧”中奋发、慷慨悲凉的思想感情;希望能为学生学习古诗文提供一个一般性的样例(诵读熟悉-解决词句疑难-领悟思想情感-诵读巩固)。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句流露出曹操的思想感情,领会全诗的主旨。 2、反复诵读,体会本诗的艺术特点,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设想: 1、贯彻两个思想:诵读是基础,尽量让学生自己讨论分析。 2、本诗的思想感情还是较明显的,但如何深入理解,却是个难点;应该通过分析曹操的生平、为人及写作背景来评析,给学生一些相关的补充阅读材料是必要的。 3、全课教学分为三块:初步体味(熟悉内容),深入体味(讨论分析其思想感情),巩固体味(诵读)。深入体味部分用三个问题来结构(你对诗中哪个句子有感触?“忧”、“求贤”各为了什么?曹操何许人也?)。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胸怀天下、壮志凌云的英雄。可以说,曹操的功绩是非常大的。但是为什么历来人们对他毁誉参半呢?当时的汝南名士许邵shào曾说,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戏曲舞台上也给曹操画上了代表奸臣的白脸。其实,站在客观历史的角度上来看,曹操确实对历史做出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作家介绍及背景 (一)作家介绍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说他是政治家呢,是因为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 ,知人善察,唯才是举;说他是军事家呢,是因为他指挥了官渡之战,逐渐统一了中国北方;说他是文学家呢,则是因为他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既然我们现在知道他是个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那么今天,我们就从文学家的角度上来看一看他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抱负和情怀。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他的文学成就颇高,与其子曹丕、曹植成为建安文坛的领袖,开创了一代文风,其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格调苍凉悲壮,被称誉为“建安风骨”,他用乐府古题写时事,继承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他的诗歌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 他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招集当时的许多著名文人,集中在邺下,公讌倡和,形成一个文学集团。曹操自己的文学路线和写作态度对于其他作家起着更具体的领导和倡导作用,促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 (二)解题 我们先看下题目,了解些基本知识,这是一首乐府诗,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的名称,乐府诗有“长歌,短歌”之分。一般是根据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一般说,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因此我们从题目可以知道这首诗的音节较短。行,则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可配乐歌唱。这些,大家作为常识了解即可。 (三)、相关背景 建安十三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击败吕布、袁术等豪强集团,又在著名的官渡之战一举消灭了强大的袁绍势力,统一了北方。这年冬天,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与“孙刘联盟”战于赤壁之下,想一统天下,结果大败。当时曹操已经五十余岁,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并写下了这首诗《短歌行》。 三、整体感知诵读熟悉-解决疑难 1、朗读感知:所谓诗歌是“三分诗,七分读。”下面我们听下《短歌行》的配乐诗朗诵,体会诗歌的情感基调,听后我请同学来谈谈有什么感觉体会?看我们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给红色的字标音) 2、字词点拨:朗读诗歌其实就是我们每个人用自己的情感去解读诗歌,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现在请同学们扮演一次曹操,来次横槊赋诗。如今你就是那位文才武略,领军出征,欲一统天下的曹操,你该怎么去读?请学生翻译。 3、明确“忧”和“求贤”的思想情感内涵。 提问:你以为在本诗中曹操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忧)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呢?忧的是什么呢?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呢? 板书: (人生苦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贤才难得)(求贤才为己用,实现统一天下的宏伟壮志)从“青青……断绝” (功业未就)作者为了什么而“求贤”呢?“山不厌高……天下归心” (求贤若渴,求的是一统天下) 4、解决“忧”和“求贤”的统一问题: 既然曹操那么“忧”,又深知“人生苦短”,为什么没有真的“唯有杜康”了呢,还要那么辛苦地“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还要去“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呢,还要去“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呢,还要去“周公吐哺”呢?要做什么“统一大业”呢?岂不很苦吗?因为世上多的是“享用人生”的人,多的是庸庸碌碌但较安逸的人。(曹操何许人也?) 要求学生讲讲自己所知道的曹操。(可以是对曹操的评价,也可以是曹操的人生态度,也可以是你知道的曹操的一些故事) 结论:曹操乃世之英雄,《短歌行》乃英雄之慷慨悲歌。 (板书:英雄之慷慨悲歌) 5、诗歌的主旨: 这首诗感慨光阴易逝,功业难成,抒发了作者求贤若渴,共图大业的急切心情。表现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6、解决疑难(内容、手法、情感) ①如何理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奋发进取,不懈追求的理想。“对酒当歌”,猛一看很象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消极调子,而其实大不相同。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又从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个人之情,发愁时间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实际上却是在巧妙提醒广大贤士: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消失,贤士应该珍惜时间,及时施展才华。 在这四句诗中,诗人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愁”字,“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的地步。“愁”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内容,也就是为什么而“愁”。由于自私、颓废的缘故而愁,那么,这愁就是一种消极的感情;反之,为着某种有进步意义的追求而愁,那就是一种积极的情感。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曹操为了实现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而苦苦追求。这个“愁”是追求中的痛苦,是远大理想还没有实现时所产生的烦恼,是一种积极的情感。 ②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心情。“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这种传说当然是太夸张了。不过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能突出地表现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也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多多益善。 7.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⑴巧用比兴。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贤才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贤才难得而忧虑不绝的心情。 “乌鹊南飞”一句,以乌鹊比喻贤士;“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则比喻贤士徘徊选择明主之意;乌鹊南飞比喻贤才尚在徘徊选择之意,流露诗人惟恐贤才不来归附的焦急心情。 “山不厌高”,以山高海深比喻广招人才的博大胸怀。意在表明诗人以开阔的胸怀接纳贤才,唯才是举,多多益善。 ⑵巧用典故。 “青青子衿”二句,因子《郑风·子衿》,用以比喻渴慕贤才。本意是传达恋爱中的女子对情人爱怨和期盼的心情。这里诗人化用诗意,比喻热烈期待贤士的到来。古朴深沉,自然妥贴。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表达诗人礼遇贤才的态度 周公吐哺:作者以周公自比,表达求贤之诚恳,用周公礼贤下士的精神自励。 (3)借代。唯有杜康:以发明酒的人名来代指酒 四、思想教育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是啊,人生苦短,韶光易逝。身处乱世的曹操尚有建功立业的坚定信念,我们生逢盛世的青少年更要发愤图强,铸造绚丽辉煌的人生。 五、课外探究 (1) 鲁迅: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2)、许绍对曹操的评语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3)、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武帝纪》 以上是一些关于曹操的资料,请你结合《短歌行》诗人的形象来评价历史人物曹操。 《短歌行》译文 篇15一首《短歌行》让我读懂了曹操,人生虽然短暂,但是人的思想和事业可以穿越时空,在时间的原野上奔跑。我深深感受到了作者那激荡于胸中的壮志之忧,但是我怎样才能更好的把这种感受让学生体会到呢?于是我决定让学生通过读真正的去感受,去领会。 《短歌行》这首诗流露出诗人对生命短促的浓浓感伤,不过诗人并没有陷在消沉的情绪中不能自拔,而在对统一天下大业的追求中获得了超越,以至于有了贤才难求之忧。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体会作者的情感上,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抓住“诗眼”,再通过读找出诗人的三种忧,并让学生自己试着欣赏三种忧,在学生赏析时,我适当点拨,指导方法,给学生以鼓励。在教学中我注重了读,有,学生的齐读,学生的自读,个别学生的美读,共5次,让每次读都带有目的性。使学生在反复读中理解、赏析诗歌,最终背诵全诗。 在设计中,我注重了学生的参与,使课堂教学更有效,让学生试着来赏析。为了使学生的欣赏有的放矢,我引导学生找出诗眼“忧”,并围绕着这几种忧进行赏析。在赏析中给学生以学法上的指导,如:怎样找诗眼这类问题。 《短歌行》这首诗的理解上有两大难点。一是用了大量的典故。在学生赏析的时候我进行了适当的点拨,使学生知道典故的含义,更准确的把握全诗的情感。二是诗人变化起伏的情感不易把握。在这方面我引导学生分析诗中三种忧的内在关系,这样对诗人情感的脉搏就可以准确的把握,并理解它的变化。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