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部编版《窦娥冤》教案 |
范文 | 部编版《窦娥冤》教案(精选12篇) 部编版《窦娥冤》教案 篇1教学目标: ⑴、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初步了解关汉卿戏曲语言的艺术特色。 ⑵、了解剧情;以第三折中《滚绣球》、《耍孩儿》等曲词为重点,赏析戏曲语言。 ⑶、鉴赏剧作的超现实情节,把握其浪漫主义艺术特色。 ⑷、分析主人公窦娥的形象,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⑸、结合人教版配发的《第二课堂》“学习活动”练习,开展研究性活动。 教学重点: 即目标之⑵、⑶、⑷ 教学难点: ⑴、第三折的开头窦娥对天地鬼神的指斥与结尾要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 ⑵、对第三折 [ 端正好 ][ 滚绣球 ] [ 耍孩儿 ] 等曲子的理解,对全剧情节高潮的认识。 教学方法: ⑴先观看戏曲或电影《窦娥冤》; ⑵讲授与研究性阅读相结合。 学习方法: 1 .课前预习,充分利用注释和工具书,阅读课文,掌握古白话词语,了解剧情; 2 、诵读中可分角色朗读、分段轮读、自由选读,形式不一,但要进入“角色”,读出感情。 3 .了解中国古代戏曲的一些特点,有助于理解剧情。 4 .鉴赏课文语言,除重点鉴赏第三折[滚绣球]等曲子外,还可选取其他曲词和一些说白,品味曲词与说白的语言特色。也可结合课文,领会曲词、说白、科介是怎样相辅相成塑造人物形象与推动情节发展的,了解戏曲语言个性化和动作性强的特点。 5 .鉴赏课文想像、夸张的艺术手法,着重了解这种艺术手法对表现剧情和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可展开讨论,允许有不同认识。 教学时数: 4 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学习: 鲁迅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祝福》展示了一位勤劳、善良的女性祥林嫂被毁灭的过程,显示出封建礼教的罪恶。“列之于世界大悲剧”的中国古典悲剧精品《窦娥冤》则展示了一位精神高尚而善良的女性窦娥被毁灭的过程。 有价值而被毁灭是令人痛苦的,那窦娥究竟犯了什么“王法”要被毁灭呢?让我们通过学习本文来认识当时的社会现实。 二、作者与元杂剧介绍: 1 、关于作者: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 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一生创作杂剧现仅存 15 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 1958 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2.关于元杂剧: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①结构:元杂剧一般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本,演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少数作品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 “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和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②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配角有副净,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 b 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③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 注:课后可查阅“宫调”知识 )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有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 三、速读感知,理清思路: 课文节选的是楔子和前三折,其后情节见课文注释①介绍。 1 、请跳读课文,看看课文节选中共出现多少曲牌?都属什么宫调? 明确:共出现 31 个曲牌,分别属于仙吕、南吕、正宫三个宫调。 2 、请概括讲述本课故事情节,并重点讲述第三折情节。(可由多人共同完成) 板书简示为: ⑴、二人亮相,悲剧开始;窦父赶考,留下孤女。 ⑵、婆婆索债,险些丧命;窦娥争理,张生歹念。 ⑶、驴儿下药,误杀己父;窦娥蒙冤,被判斩刑。 ⑷、窦娥怨恨,指斥天地;三大誓愿,昭示清白。 四、课后自由朗读或者分角色朗读。 第 二 课 时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本节: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元杂剧基本知识和课文内容,这节课我们作进一步鉴赏。 二、鉴赏第三折。 ㈠、女生齐读 [ 端正好 ] ,男生思考:此曲中哪些词语说明窦娥是冤枉的,而且冤得很深? 『男生给出答案,明确』 “没来由”“不提防” 可见窦娥无辜受冤,是蒙冤。(板书:蒙冤)“动地惊天”表明她冤屈之深。难怪窦娥临刑前不禁要将天地生埋怨。 ㈡、揣摩试读 [ 滚绣球 ] ,共同思考:窦娥为何埋怨天地? 1 、女生读,男生给点评。男生读,老师点评。 2 、老师范读 3 、『同桌讨论问题,给个说法』 明确窦娥有感于天地: 信赖(天地)――怀疑(天地)――控诉(天地)――悲愤。 窦娥和婆婆相依为命,二十岁的她只想安安分分守寡,苦度青春,但做个顺民却不得,真冤啊!冤至极,就怨天地。(板书:怨恨)怨恨天地,实为诉说自己蒙受冤屈,控诉黑暗的世道。 ㈢、面对邪恶势力,窦娥敢于反抗,控诉天地就是大胆的抗争,可为什么又屈招呢?又怎么甘心忍受这冤屈?这样做的代价可是牺牲生命啊。(板书:忍冤) 『同桌讨论,给个说法』 屈招是怕婆婆受刑,不走前街走后街是怕怕婆婆伤心――真善良啊。 善良还体现在临刑前对婆婆的叮嘱上。一生读 [ 叨叨令 ] 后道白最后三行,一生读 [ 快活三 ] 、 [ 鲍老儿 ] ,感受其善良――这是一个多么善良,而又多么富有牺牲精神的有价值的女子啊! 鲁迅四次强调刘和珍“始终微笑着的和蔼”――衬出反动政府的凶残。 这里刻画的窦娥心底越善良美好就越显出价值,显出冤屈之深。善美却蒙冤又忍冤,令人悲愤。(板书:悲愤) 人们不由不为三岁丧母,七岁离父做童养媳,二十岁就守寡三年,遵守礼法、苦度青春的弱女子挥洒同情之泪呀。 部编版《窦娥冤》教案 篇21重点难点 理解悲剧的教育作用 “三桩誓愿”是浪漫主义手法 2教学过程 2.1第一学时 活动1【导入】导语 《祝福》展示了一位勤劳、善良的女性祥林嫂被毁灭的过程,显示了封建礼教的罪恶。“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之中亦无愧色”的古典悲剧精品《窦娥冤》则展示了一位精神高尚的善良女性窦娥被毁灭的过程。那窦娥究竟犯了何法要被毁灭呢? 活动2【讲授】曲牌 文章有几个曲牌?根据10个曲牌和故事情节,可以把课文分成几个层次?各层大意是什么? 明确:10个曲牌有3个层次 第1层([端正好][滚绣球]两个曲牌) 窦娥指斥天地鬼神。 第2层([倘秀才]至[鲍老儿]四个曲牌) 窦娥告别婆婆。 第3层([耍孩儿]至[煞尾]四个曲牌) 窦娥在刑场上发下三大誓愿。 活动3【活动】朗读 学生齐读[端正好],思考:此曲中哪些字词说明窦娥是冤枉的,而且冤得很深? 讨论,明确:“没来由”“不提防”可见窦娥是冤枉的,是蒙冤。“动地惊天”表明她冤屈之深。(板书:蒙冤) 活动4【活动】朗读 试读[滚绣球],思考:窦娥为何埋怨天地? 女生读,男生点评。男生读,老师点评。 感情是:信赖(天地)——怀疑(天地)——控诉(天地)——悲愤。 联系剧情讨论,明确:窦娥和婆婆在生活上相依为命,年仅二十的她只想安安分分地守自己的寡,苦度青春,但做个顺民而不得,真冤啊!冤之极,怨天地。明为怨天地,实为诉说自己蒙受了冤屈。(板书:怨) 活动5【活动】讨论 面对邪恶势力,窦娥敢于反抗,可为什么屈招?又怎甘心忍受这冤屈? 明确:屈招是怕婆婆受刑。真善良啊。 善良的性格还体现在什么样的情节安排上? 明确:不走前街走后街怕婆婆伤心 还体现在临刑前对婆婆的叮嘱上。 学生齐读[叨叨令]﹑[快活三]、[鲍老儿],感受其善良,(板书:忍冤) 这是一个多么善良而又富于牺牲精神的有价值的女子啊!作者为什么要写窦娥的善良? 举例:鲁迅四次强调刘和珍“始终微笑着的和蔼”衬出反动政府的凶残。 窦娥越善良越显有价值,显冤屈之深。 善而蒙冤又忍冤,令人悲痛。(板书:悲) 活动6【练习】思考 你怎样理解剧作家在这折戏的结尾安排的“三大奇愿”这样的情节呢? 浪漫的手法,现实的含义 提问:同学们还能想到哪些作品也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呢? ﹙1﹚、《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聪明绝顶,近乎仙,但并不影响人民群众对他的喜爱。 ﹙2﹚、还有《西游记》《聊斋志异》《封神榜》《四大爱情故事》等,浪漫主义的手法都增添了作品的无穷魅力。 活动7【练习】课堂练习 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混淆)则是看你死去的孩儿面上(只当是) B.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糊涂)你道是暑气暄(温暖) C.也不见得湛湛青天(清明)此后遇着冬时年节,月一十五(每月十五) D.念窦娥从前以往干家缘(操劳家务)不知亢旱三年的说话准也不准(抵御旱灾) 2、下列成语典故和传说中的相关的历史人物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①望帝啼鹃②苌弘化碧③六月飞雪④亢旱三年 A.①邹衍②苌弘③燕惠王④东海孝妇 B.①邹衍②庄周③燕惠王④窦娥 C.①杜宇②苌弘③邹衍④东海孝妇 D.①杜宇②庄周③邹衍④窦娥 部编版《窦娥冤》教案 篇3从《大纲》要求看,古代戏曲属于我国优秀文化范畴,主要在于通过对学生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培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一、说教材 高中语文第四册第四单元是高中教材中唯一的一个戏曲单元。通过学习本单元,了解古代戏曲常识,培养戏曲鉴赏意识,初步涉入戏曲欣赏的瑰丽之门。《窦娥冤》是我国古代戏曲中成就最高的作品之一,又位于单元之首,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构建学习环境,激发兴趣,发展思维,探究方法,将对本单元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了解戏曲语言特点。 能力目标: 1、学习鉴赏戏曲语言的方法。 2、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审美力。 情感目标:关注人的情感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培养人文情怀。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人物语言是戏曲这一艺术形式的精髓,教材中也明确指出,本单元学习重点是鉴赏古代戏曲语言。因而我将本课教学重点定位为鉴赏古代戏曲语言,曲词的抒情性因抽象不易把握而成为教学的难点。对剧情,人物和主题的把握为鉴赏提供了基础。 四、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目标和本课特点,在教法学法上借助信息技术,创设学习情境,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无缝整合的理念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如: 1、设问题情境,电影画面情境,形成学习探究的一个个阶梯,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得真悟。 2、对于难以把握的人物情感,采用体验式教学形式,即: (1)利用形式多样的朗读直接体验,加深理解; (2)利用图片、电影、录音直观展示,获得真切感受; (3)通过对不同类型语言的比较,获得对戏曲语言的认识。 五、说教学过程 古代戏曲语言主要有三个特点:口语化、音韵美和抒情性。口语化是曲白共同的特点, 音韵美和抒情性是曲词特点,鉴赏重在曲词,安排时由次到主,由易而难。 口语化和音韵美两个特点比较容易掌握,学生通过努力就可以完成。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不同形式语言的比较中发现戏曲语言的特点,并理解、体验其表达效果。这样,学生易获得成就感,进而产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鉴赏戏曲语言的难点在于第三个特点:曲词的抒情性。在难点的突破上,主要采取了以下四方面措施: 1、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曲词进行重点鉴赏。如[滚绣球]和高潮部分的曲词。 2、设计问题情境,步步引导,层层深入。如重点鉴赏的曲词都分两个层次设问: (1)、抒发了主人公什么情感? (2)、曲词是怎样来达到这种抒情效果的?要让学生在获得审美享受的同时,掌握一些鉴赏的方法。 3、借助多媒体使抽象的感觉直观化,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模糊的效果明显化。如,听配乐朗诵,观看戏剧电影,让学生充分体验抒情性的曲词和流转回环的音乐相结合产生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部编版《窦娥冤》教案 篇4《窦娥冤》教案 一、学习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作家作品;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以及有关知识 2. 能力目标:归纳窦娥的性格特点,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体会戏曲的语言特点,理解想像、夸张的艺术手法 3. 情感目标:通过窦娥这一冤案,认识元代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以及人们的反抗精神 二、重点难点 1. 品味戏曲的语言 2.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手法的运用与理解 三、预习点拨 1. 熟读课文,初步了解文意 2. 查阅工具书或电子网络了解作家作品及戏曲有关常识并解决重点字词 写作背景: 故事发生在元朝,元代统治者是蒙古贵族和官僚,被统治者是劳苦大众。元统治者不仅对劳动者残酷盘剥,而且实行民族分化的种族歧视政策,以利于巩固统治地位。他们将全国人口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统治者和地主阶级紧密勾结,共同压迫各族人民,可以说,劳动人民与统治者的阶级矛盾,是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杂剧《窦娥冤》反映的就是元朝社会的黑暗现实。 一、知识储备 1. 关汉卿,号 , 戏曲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代表作品有 、 、 、 等。《窦娥冤》全名 ,共 ,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关汉卿的 和王实甫的 代表了元杂剧的最高成就。 2. 元曲四大家为“关”“马”“郑”“白”。其代表作是关汉卿的 ,马致远的 ,白朴的 ,郑光祖的 。 3.元杂剧:元代形成的一种把 、 、 等有机结合起来的戏剧形式。剧本结构一般分为 ,有的还加一个 ,剧本由 、 、 三部分组成。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演唱,全用北方曲调,由 或 一人独唱至终。 4.正音 刽子手( )、亲眷( )、嗟怨( )、杳无音信( )、前合后偃( )、 尸骸( )、冤枉( )、荒阡( )、亢旱( )、鲍老儿( )、瀽( )、 5.课文出现 个曲牌,都属于 宫调。 二、理清结构(本折戏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三、问题探究 研读第一层 1.【端正好】曲子表现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 2.在【滚绣球】曲中,窦娥质问了什么?痛陈了什么?否定了什么?(用原文回答) 3.【滚绣球】这支曲子又表达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 研读第二层 1. 课文在表现窦娥反抗精神的同时,又反映了她性格的另一面,是什么?从哪些地方体现出来的? 2. 试分析窦娥与婆婆的一段对白,体会关剧的语言艺术。 3. 讨论:如果窦娥不怕连累婆婆,不替婆婆认罪,冤案还会不会发生? 课外延伸:把讨论内容写成一段小文字,阐明自己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第二课时 一、问题探究: 研读第三层 1. 窦娥临刑时发出了哪三桩誓愿?为什么要发这三桩誓愿? 2. 这三桩誓愿表现了窦娥什么性格? 3. 作者设计三桩誓愿,并写两桩誓愿当场应验,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起到了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二、拓展延伸 思考讨论:除了《窦娥冤》,文学史上还有很多作品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比如《孔雀东南飞》写刘兰芝和焦仲卿双双殉情,化为双飞鸟;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西游记》这些在现实生活中都是不可能的,但是为什么文学作品中会这样安排呢?(提示:可从作家、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社会现实等角度考虑) 三.趣味探究 窦娥与哈姆雷特 关汉卿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作家之一,是中国戏曲的奠基人,在世界文学史中被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因此关、莎二人的戏剧作品常被用于比较研究。窦娥与哈姆雷特,这两个著名的悲剧形象分别诞生于13世纪的中国和17世纪初的欧洲,在反封建的斗争精神方面存在着一些共性,但二者又有很大不同。 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在【滚绣球】一曲中指责天地鬼神,发下三大奇愿,要感天动地来显示冤情。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愤激之词,反映了女主人公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也折射出当时广大人民的反抗精神。 哈姆雷特是丹麦王子。他的叔父克劳迪斯毒死了他的父亲,篡夺了王位。老国王的鬼魂显现,把自己被害的经过,告诉儿子哈姆雷特,要他报仇。他弄清真相后,决心杀死奸王,但又顾虑重重。就在下决心动手时,不幸错杀了恋人的父亲。奸王把他送往英国,在去英国途中他逃回丹麦,在一场由克劳迪斯安排的比剑中死去。他在临死前总算刺死了克劳迪斯,但他改变现实的重大理想并未实现。 哈姆雷特的主要对手是克劳迪斯,克劳迪斯身上集中了封建、资本主义社会的许多恶德。从这一点看,窦娥与哈姆雷特悲剧的根源都在社会。 但窦娥的命运从一开始就不能选择,哈姆雷特则不同。他是个有理想、好思索的人文主义者,因苦苦思考“生存还是毁灭”这个问题而迟迟不能采取积极行动,最后只能凭一时冲动,抱着宿命论观点行动起来,以至于最终和所爱的、所恨的人同归于尽。他的悲剧不仅仅在社会,还在人性本身。 课外延伸:通过这段文字的阅读,或许会使你对刚才讨论的问题的理解有了很大启发,那么,把你自己的想法和刚才各组讨论的结果求同存异进行归纳整理,写成一篇小论文。 部编版《窦娥冤》教案 篇5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家作品;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以及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归纳窦娥的性格特点,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体会戏曲的语言特点,理解想像、夸张的艺术手法 3.情感目标:通过窦娥这一冤案,认识元代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以及人们的反抗精神 二、重点难点 1.品味戏曲的语言 2.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手法的运用与理解 三、预习点拨 1.熟读课文,初步了解文意 2.查阅工具书或电子网络了解作家作品及戏曲有关常识并解决重点字词 第一课时 写作背景: 故事发生在元朝,元代统治者是蒙古贵族和官僚,被统治者是劳苦大众。元统治者不仅对劳动者残酷盘剥,而且实行民族分化的种族歧视政策,以利于巩固统治地位。他们将全国人口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统治者和地主阶级紧密勾结,共同压迫各族人民,可以说,劳动人民与统治者的阶级矛盾,是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杂剧《窦娥冤》反映的就是元朝社会的黑暗现实。 一、知识储备 1.关汉卿,号 , 戏曲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代表作品有 、 、 、 等。《窦娥冤》全名 ,共 ,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关汉卿的 和王实甫的 代表了元杂剧的最高成就。 2.元曲四大家为“关”“马”“郑”“白”。其代表作是关汉卿的 ,马致远的 ,白朴的 ,郑光祖的 。 3.元杂剧:元代形成的一种把 、 、 等有机结合起来的戏剧形式。剧本结构一般分为 ,有的还加一个 ,剧本由 、 、 三部分组成。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演唱,全用北方曲调,由 或 一人独唱至终。 4.正音 刽子手( )、亲眷( )、嗟怨( )、杳无音信( )、前合后偃( )、 尸骸( )、冤枉( )、荒阡( )、亢旱( )、鲍老儿( )、瀽( )、 5.课文出现 个曲牌,都属于 宫调。 二、理清结构(本折戏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三、问题探究 研读第一层 1.【端正好】曲子表现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 2.在【滚绣球】曲中,窦娥质问了什么?痛陈了什么?否定了什么?(用原文回答) 3.【滚绣球】这支曲子又表达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 研读第二层 1.课文在表现窦娥反抗精神的同时,又反映了她性格的另一面,是什么?从哪些地方体现出来的? 2.试分析窦娥与婆婆的一段对白,体会关剧的语言艺术。 3.讨论:如果窦娥不怕连累婆婆,不替婆婆认罪,冤案还会不会发生? 课外延伸:把讨论内容写成一段小文字,阐明自己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第二课时 一、问题探究: 研读第三层 1.窦娥临刑时发出了哪三桩誓愿?为什么要发这三桩誓愿? 2.这三桩誓愿表现了窦娥什么性格? 3.作者设计三桩誓愿,并写两桩誓愿当场应验,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起到了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二、拓展延伸 思考讨论:除了《窦娥冤》,文学史上还有很多作品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比如《孔雀东南飞》写刘兰芝和焦仲卿双双殉情,化为双飞鸟;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西游记》这些在现实生活中都是不可能的,但是为什么文学作品中会这样安排呢?(提示:可从作家、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社会现实等角度考虑) 三.趣味探究 窦娥与哈姆雷特 关汉卿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作家之一,是中国戏曲的奠基人,在世界文学史中被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因此关、莎二人的戏剧作品常被用于比较研究。窦娥与哈姆雷特,这两个著名的悲剧形象分别诞生于13世纪的中国和17世纪初的欧洲,在反封建的斗争精神方面存在着一些共性,但二者又有很大不同。 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在【滚绣球】一曲中指责天地鬼神,发下三大奇愿,要感天动地来显示冤情。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愤激之词,反映了女主人公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也折射出当时广大人民的反抗精神。 哈姆雷特是丹麦王子。他的叔父克劳迪斯毒死了他的父亲,篡夺了王位。老国王的鬼魂显现,把自己被害的经过,告诉儿子哈姆雷特,要他报仇。他弄清真相后,决心杀死奸王,但又顾虑重重。就在下决心动手时,不幸错杀了恋人的父亲。奸王把他送往英国,在去英国途中他逃回丹麦,在一场由克劳迪斯安排的比剑中死去。他在临死前总算刺死了克劳迪斯,但他改变现实的重大理想并未实现。 哈姆雷特的主要对手是克劳迪斯,克劳迪斯身上集中了封建、资本主义社会的许多恶德。从这一点看,窦娥与哈姆雷特悲剧的根源都在社会。 但窦娥的命运从一开始就不能选择,哈姆雷特则不同。他是个有理想、好思索的人文主义者,因苦苦思考“生存还是毁灭”这个问题而迟迟不能采取积极行动,最后只能凭一时冲动,抱着宿命论观点行动起来,以至于最终和所爱的、所恨的人同归于尽。他的悲剧不仅仅在社会,还在人性本身。 课外延伸:通过这段文字的阅读,或许会使你对刚才讨论的问题的理解有了很大启发,那么,把你自己的想法和刚才各组讨论的结果求同存异进行归纳整理,写成一篇小论文。 部编版《窦娥冤》教案 篇6教学目标: ⒈鉴赏性格化的人物语言,体味本色语言的特色风格。 ⒉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现实主义与想象奇特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⒊认识封建社会吏治腐败的黑暗现实和统治者草菅人命的罪恶。 教学时数:1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解题 ⒈元杂剧简介 ⒉关汉卿简介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⒊《窦娥冤》剧情简介 三、整体感知 分主角朗读课文,要求: ⑴把你认为疑难的问题找出来,讨论交流。 ⑵课文什么地方最能打动你? 四、讨论交流 ⒈讨论交流疑难问题 ⒉自由发言:课文什么地方最能打动你? 示例: (一)强烈的反抗精神 ⑴指天斥地 在《滚绣球》一曲中,她猛烈地指责天地鬼神不分好歹,怕硬欺软,错堪贤愚。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 ⑵三桩誓愿 临刑时的三桩誓愿,尤其是第三桩誓愿,窦娥把斗争的锋芒直指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昏官污吏。这是窦娥对自我蒙冤受刑的强烈愤恨和坚决抗争是她反抗性格的顶点。那里,是全剧的高潮,也是窦娥形象塑造的最成功的一笔,主人公的反抗精神由此得到完美的体现。这样,一个勤劳、正直、善良,但又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古代年轻妇女的形象就丰满、鲜明地站在我们面前了。 (二)淳朴善良的性格 诀别婆婆:走后街→说真相→立遗嘱→劝婆婆 窦娥这善良、完美的心灵更突出了她的“冤”和“屈”之深,也就更深入地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和现实的残酷。 ⒊谈谈关汉卿的语言风格 明确: ①曲词,都不事雕琢,感情真切,精练优美,浅显而见深邃。 ②说白,凝练而又明白如话,声气口吻酷似其人。 ③曲白配合相得益彰。 王国维评:“关汉卿一空倚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元人第一。” 五、探究阅读 ⒈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为何在《滚绣球》一曲中指责天地鬼神,却又在最终发下三大誓愿,要感天动地来显示冤情? 明确: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斥和要感动天地,显然是矛盾的。可见,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靠是始终交织在一齐的。这正反映了作家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一方面,他经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我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窦娥的冤案。 ⒉这三桩誓愿的顺序能够颠倒吗?为什么? 明确:不能够,理由如下: ①“血溅白练”――是期望在场的人立刻了解她的冤情。并用“苌弘化碧”“望帝啼鹃”这两个典故说明她死得冤枉、悲凄。 ②“六月飞雪”――证明她的清白,并用“六月飞霜”这个典故表现她的冤情深重,足以动天。 ③“亢旱三年”――不仅仅是为了证明自我的冤屈,而是期望上天惩治邪恶。斗争的锋芒直指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昏官污吏。“东海孝妇”这一典故的运用,更加强化了她的斗争性。 这三桩誓愿,一愿比一愿深刻,一愿比一愿强烈,层层深入,不可颠倒。 ⒊这三桩誓愿有两桩即时应验,还有一桩在第四折中也得到验证。现实中这本来不可能,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在现实生活中,这三桩誓愿均是无法实现的。而在作者笔下,竟然都得到验证。正是作者浪漫主义的描述,显示了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这也正是本剧最成功的一处,是全剧刻画主人公形象最着力的一笔,是作品艺术性的集中体现,使杯具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思想更深刻。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着奇异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六、主题探讨 造成窦娥杯具命运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明确:“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法制黑暗,官吏昏聩 七、课文总结 关汉卿是一位熟悉舞台艺术的戏曲家,也是一位熟悉民间疾苦的艺术家,他用本色又当行的语言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善良、勤劳而又敢于抗争的女性形象,深刻地揭露了时代的黑暗、社会的腐败,并且为世界文学画廊增添了一个永不磨灭的形象,《窦娥冤》的确不愧为元曲之首。 部编版《窦娥冤》教案 篇7各位老师:你们好! 我说课的篇目是新教材第四册《窦娥冤》 一、关于说第三折的说明 新教材的《窦娥冤》 内容由老教材只选取第三折,扩大到选取一、二、三3折, 但我们知道第三折是全剧的高潮部分,不仅最集中的表现了窦娥的反抗精神,还深刻地揭露了造成窦娥悲剧命运的社会原因。 所以,我今天以第三折带全剧,说这一课。 二、说教材 本课位于新教材必修四第一单元第一课。是元杂剧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典悲剧代表作。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通过本文的学习力求对本单元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践行新课标的要求: 通过对学生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培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三、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感情体验和思考。” 教学目标 : 1、品味戏曲语言,把握主人公形象。 2、鉴赏窦娥的三桩誓愿,领会作品的艺术性及思想性。 教学重点:鉴赏窦娥的三桩誓愿。 教学难点:领会浪漫主义手法,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性。 四、实施手段: 多媒体教学手段 五:教学内容及步骤 主要分两大块:一、整体感知。二、细节探究。三、引向深入 主要根据思维由易及难,由感性向理性的发展走向而定。 (一)整体感知 设计两个问题,设题意图:把握情节基本构成,了解窦娥基本性格特点。 2、善良与冤有什么关系?是否节外生枝? 像第二题,是过渡性问题,衔接整体感知与细节探究。为了激发学生的探求兴趣,促进全方位思考,我故意卖了个关子,也是故意质疑法,,不但使学生保持思维的活跃性,也能完成思维由浅入深的一个过渡。看似绕圈子,实则“诱敌深入”。 (二)细节探究 主要突破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 我们知道读剧本最关键是要培养现场感。因此在品位语言一环,我首先用创设情境法,学生朗读[滚绣球],放映越剧片断。制造现场感,给同学身临其境的感觉。 然后主要运用比较阅读法。体会语言特色。 好的比较最关键的是找到合适的比较对象。 所以选用越剧《斩娥》片断,是我精心设计的,二者以同样的故事同样的感情,用不同的语文字内容来表达。关键是“同中求异” 体会本文语言的通俗易懂,本色质朴,抒情性强,富于音韵美。 比较阅读是使思维深化的重要方法,这样做既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科学严谨,又交给同学品味语言的基本方法,提高文学作品鉴赏能力。基本完成教学目标1。 鉴赏语言附加题(学生理解好,课堂节奏快情况下) 以“只落得两泪涟涟”为例。通过不同风格的改写,本色派语文采派区别,这中间还穿插对比朗读。更好体会怨言,集人物情感。 接下来突破中带难点。理解三桩誓愿,把握该剧的艺术性及思想价值。 第一步:先请同学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 创设情景,把同学待到强烈的悲剧氛围中。利于深入思考探究。 对突破重难点,我设置5个层进式的问题,应该说有梯度有深度。符合思维以及认知规律。 其中三个问题,是解决重难点关键。做重点说明。 (1)本色语言不用典故可以吗? 理解三个典故,是理解浪漫主义手法、解决教学重点的一把钥匙。主要运用启发加比较法,着重培养同学的求异思维,以往谈到三个典故都是说它表明冤情之大,使誓愿合理,但我要引导同学通过三个典故之间的横向纵向的比较,看到冤情古已有之,部分时代,地位,性别,同样蒙冤,理解深层社会内涵;典故中的人物都没有积极的反抗,也是对窦娥抗争精神的衬托,对作品主题的深化。增强学生自主发现、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同时为下面理解浪漫主义手法奠基。 (5)、现实中,这三桩誓愿可能实现吗?如何评价这种写法? 理解浪漫主义手法,不但是领会作品艺术性的关键,又是把握全文思想价值的钥匙,研究中,还可以引进《孔雀东南飞》《聊斋》等作品,举例对比,分析探讨,老师适当点拨引导 。 让同学看到运用浪漫主义笔法,除了加强艺术感染力外,越超越现实,越表明现实的黑暗不公,越为“冤”张本。也越让人们看到窦娥的刚烈反抗性。 在自主探究式的学习中,学生学会举一反三,管中窥豹, 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有助于形成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激发对古典文学的探究热情。完成教学目标2,突破难点。 (6)、窦娥前面指斥天地鬼神,最后又要依赖天地昭雪冤情,样前后矛盾吗? 这个问题旨在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更理性的境界,从而充分领会作品的思想性和社会价值。主要运用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探究法、合作讨论的教学手法,另外,作品的思想性有着开放性和模糊性,所以,在探究中,提倡学生’“个性化”的解读。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又增强了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感悟,确立自己的审美取向。 需要强调的是:在理解作品思想性时,在设计上我力求引导学生紧扣文本,结合字词句章,从人物的语言、关键语句入手,(管理美无心蒸发,使百姓有口难言;轮到你山阳县,为我),得出结论,而不是空泛的品评议论,因为我们再上的是语文课,而不是思想政治课。 总之,这5个问题循序渐进, 符合认知规律 。 使学生对艺术性、思想性的领悟没有生涩感,拔高感,而是步步蓄势、水到渠成。 既学到知识,又得到探究问题的方法。增强了鉴赏能力,提升语文了素养。 到此我们教学重点难点也一一被攻破了。 (三)引向深入 包括结束语合作业两部分: 意在把本课的思想性引向更深处,在审美情趣及价值上感染学生,激发他们对社会人生更深的思考,达到言有余而意无穷的效果。 部编版《窦娥冤》教案 篇8《窦娥冤》 教学设计示例(一)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初步了解关汉卿戏曲语言的艺术特色。 2.了解全剧剧情,了解课文节选部分在全剧中的重要地位。 (二)能力训练点 1.分析剧作主人公窦娥的艺术形象。 2.以《滚绣球》《耍孩儿》等曲子的曲词为重点,赏析课文中的戏剧语言。 3.鉴赏剧中“三桩誓愿”的超现实情节,了解超越现实的夸张和想象对于刻画人物、揭示主题和体现剧作浪漫主义特色的重要作用。 (三)德育渗透点 了解元代的社会现实,认识剧作抨击社会黑暗的反封建主题。 (四)美育渗透点 鉴赏古代戏曲的语言,欣赏曲词的抒情性和音韵美。 二、学法引导 1.抓住戏剧冲突,理清情节结构,总体上把握剧本内容。 2.反复诵读[滚绣球],了解窦娥指斥的对象和她表达的感情,从中可以分析出,这一曲对当时的黑暗社会做了相当深刻的概括,是窦娥以生命换来的对现实的清醒认识,是对正义得不到伸张的现实的控诉、抗议,是对封建法制、封建秩序的否定,也是她的反抗精神的集中表现。诵读第二部分中的[倘秀才]、[叨叨令]、[快活三]、[鲍老儿]几曲,了解窦娥性格的另一面——善良。诵读第三部分的[耍孩儿]、[二煞]、[一煞],进一步了解窦娥对自己蒙冤受刑的强烈愤怒和坚决反抗。 3.诵读典型片断,鉴赏语言特色,如婆媳诀别时的对话,凝练而又不失准确。又如[快活三]、[鲍老儿]二曲,连用四个“念窦娥”,一写无辜获罪,二写身首异处,三写身世孤苦,四写婆媳情深,寥寥数语百感交集,哀伤不尽。诵读三个场面的主要曲词,比较分析随着人物感情的变化,语言色彩和节奏的不同:第一场,指天斥地,语言高亢激越、紧张急促;第二场,与婆婆诀别,哀婉凄惨、徐缓低回;第三场,发下三桩誓愿,感情如火、慷慨激昂。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分析主人公窦娥的形象,赏析课文中的戏剧语言,鉴赏剧作的超现实情节并进而把握其浪漫主义艺术特色,是教学的重点;后两方面,也是教学的难点。 (二)解决办法 加强课前预习,要求学生了解全剧剧情,从而使他们更好地把握主人公的形象。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精读曲词,借助课堂讨论,使学生认识剧中安排“三桩誓愿”超现实情节的作用,落实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要求学生认真进行课前预习。阅读读本《元曲和明清传奇》一文的相关部分,了解杂剧的基本常识。以曲词为主,诵读课文;借助课文题解,了解全剧剧情。有条件的,可进而引导学生阅读剧本全文及关于关汉卿的戏剧评论。 2.第一课时,学生分角色朗读剧本,以便更好地投入情境,体味作品。而后,要求学生独立分析课文节选部分的基本情节,列出简要提纲。 3.第二课时,要求学生反复吟诵关键曲词,体会剧作语言和艺术构思的特色,进而通过课堂讨论,归纳出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分析剧中超现实情节的作用。 4.有条件的,可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关汉卿》和《窦娥冤》。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本课时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借助分角色朗读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节选部分的剧情发展脉络,并初步把握主人公窦娥的基本性格。 (二)整体感知 《窦娥冤》是关汉卿最重要的剧作之一。现代戏剧家田汉创作话剧《关汉卿》(《语文读本》第四册选有该剧片断)时,也是以关汉卿创作《窦娥冤》作为剧作核心情节的。《窦娥冤》历来被列为元曲四大悲剧和中国十大悲剧之首。课文节选部分,是《窦娥冤》的第三折,也是全剧的高潮部分。剧作借弱小无助的窦娥的不幸命运,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元代黑暗现实的触目惊心的图画。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剧作赋予主人公窦娥坚强的意志和强烈的反抗精神。这个自幼被卖作童养媳,备受凌辱,最后又被无辜推上断头台的弱女子,不仅敢于指斥天地鬼神,还大声控诉“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剧作还为窦娥设计了临刑前的三桩誓愿,借助超现实的夸张与想象,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增强了剧作的感染力,使整个作品达到“寓褒贬,别善恶,分是非,明爱憎”的目的。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新课 关汉卿(约1210—约1300)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元代都城,故址在今北京城区北部及其附近)人;元代著名的戏剧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元代人曾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他曾经把自己比做“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烂,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表明了他敢于斗争,不畏权贵的性格。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他生活在社会底层,了解人民的疾苦,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经常出入于歌楼、戏场之中,不仅写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他熟悉人民的语言和民间的艺术形式,音乐和戏曲方面的造诣很深,成了元代最多产的杂剧作家。他一生创作了60多部剧本,现存的有18部,其中《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蝴蝶梦》《单刀会》等都是十分著名的。 《窦娥冤》的故事发生在元朝。元代统治者是蒙古贵族和官僚,被统治者是劳苦大众。元统治者不仅对劳动者残酷盘剥,而且实行民族分化的种族歧视政策,以利于巩固统治地位。他们将全国人口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统治者和地主阶级紧密勾结,共同压迫各族人民,可以说,劳动人民与统治者的阶级矛盾,是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杂剧《窦娥冤》反映的就是元朝社会的黑暗现实。 2.指名提问,要求学生简要说明元杂剧的主要体式特点(参看《语文读本》)。 3.指名提问,要求学生复述《窦娥冤》全剧剧情(参看课文题解)。 4.分配角色,由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只读曲词与念白,科介从略)。 5.问题讨论: (1)试分析剧情的发展过程,将课文划分为三个层次,并归纳各层大意。 第一层:开头至[滚绣球]曲末“……哎,只落得两泪涟涟”。窦娥诉说冤屈,指斥天地的不公。 第二层:“(刽子云)快行动些”至[鲍老儿]曲末“……不明不暗,负屈衔冤”。窦娥请求绕道走后街,怕婆婆看见自己被押赴法场而伤心;与婆婆见面后,诉说冤屈,嘱托后事。 第三层:“(刽子做喝科,云)兀那婆子靠后”至文末。窦娥临刑发出三桩誓愿,她的冤屈和抗争感天动地。 (2)从课文的三个层次中,可以大致看到她怎样的性格特点?(第一、三层主要表现她的反抗精神,第二层表现她的善良心地。) 6.学生自读课文,梳理课文词语。 下一课时,重点任务是鉴赏曲词,容量较大,难点较多。因此,在熟悉剧情后可引导学生分层梳理词语,减少下一课时的学习困难。以下所列词语,仅供参考。 第一层:实词:生(深) 糊突(混淆) 勘(核查、查验) 虚词:合(应当) 第二层:实词:纽(拘束) 哥哥行(那边) 落的(落得) 葫芦提(糊里糊涂) 第三层:实词:罚(同“发”) 委实(确实) 湛湛(清明)青天 苌弘化碧(周朝的贤臣) 望帝啼鹃(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的称号) 暑气暄(暖,文中指炎热) 古陌荒阡(“阡陌”,指田野) 官吏每(同“们”) (四)总结、扩展 学习《窦娥冤》,重点在欣赏其曲词和艺术手法,这是下一课时的任务。但了解背景、把握剧情、梳理层次、通解文字,是进行鉴赏前必须完成的工作,也可以说是进行鉴赏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大家要充分认识本课时知识积累的作用,有些内容,如作家作品、杂剧曲词语汇等,是可以融入我们的语文素养的,更不可忽视。 (五)课后作业 1.诵读全文,重点诵读[滚绣球]、[耍孩儿]、[二煞I、[一煞]等几支曲子。 2.初步思考设计“三桩誓愿”的戏剧情节对于刻画人物、凸现剧作主题的作用。 (六)板书设计 剧情发展 窦娥性格 一、押赴刑场指天斥地 刚强、坚贞宁折不弯 二、婆媳诀别诉说冤屈 善良、纯朴开始觉醒 三、感天动地三桩誓愿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本课时的学习任务,是在前一课时初步通解文字、了解剧情和初步把握主人公形象的基础上,以曲词为主来鉴赏课文的语言,鉴赏剧作借助想象、夸张来实现对现实的超越和深刻批判的艺术手法,并更深入地把握主人公形象。 (二)整体感知 杂剧的戏剧语言由曲词、念白、科介三部分组成,其中曲词和念白是剧中的人物语言。鉴赏古代戏曲的语言,主要就是品味曲词和念白。《窦娥冤》第三折中,由[端正好]、[滚绣球]、[耍孩儿]、[二煞]、[一煞]、[煞尾]等十支曲子构成的一套剧曲,十分生动地展示了窦娥这个无辜的弱女子的内心世界,抒发了她满怀冤屈的极端悲愤的感情,推动了剧情向高潮的发展。“三桩誓愿”的超现实情节,表现了窦娥的冤屈之深重,反抗之强烈,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三)教学过程 1.简析[端正好]一曲:怎样理解曲词中的“没来由犯正法,不提防遭刑宪”这两句话?这支曲子在全剧中起什么作用? ([端正好]一曲,可看作[滚绣球1和以下各支曲子的引子。“叫声屈动地惊天”,正与剧名“感天动地窦娥冤”相合。“没来由”、“不提防”说明窦娥身陷冤狱的无辜。她不仅屡受酷刑,而且即刻便要惨遭杀戮,“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冤深似海,怨气冲天,她不能不爆发出悲怆惨痛的呼号。) 2.重点赏析[滚绣球] (1)指名学生口译这支曲子。 (2)这支曲子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3)这支曲子集中反映了窦娥的反抗精神,你认为曲词中最能体现这种精神的是哪两句? (这支曲子写窦娥蒙冤赴刑时对天地鬼神的怨恨,运用了呼告、对比以及对偶、感叹、反问、反复等修辞方法,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人物的情感。 曲词中,最能体现反抗精神的是“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两句。在这支曲子里,窦娥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了对日月鬼神由信奉到怀疑、质问的心理变化过程。最后则借指天斥地,对当时的黑暗现实进行了最猛烈、最尖锐的抨击,对包括最高统治者在内的封建王权作了大胆指责与否定,因而反抗精神最强烈。) 3.对比赏析[耍孩儿]至[煞尾]等四支曲子,鉴赏曲词,领悟剧作采用超越现实的手法进行构思的艺术魅力。 (1)指名学生朗读并口译曲词。 (2)试各用4个字为“三桩誓愿”拟一个名目。 (3)历史上关于一些冤狱的传说,多半是“一人一事”,为什么剧中要连写三桩誓愿? (三桩誓愿的名目分别为: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课文中连写三桩誓愿,是使用递进手法,使戏剧冲突步步激化。三桩誓愿,也可以说是一桩比一桩更大,由此凸现窦娥所蒙受的千古奇冤,控诉“恶人横行,好人受害,官吏昏聩,法制黑暗”的社会现实,实现了对那个产生“时代的悲剧”的“悲剧的时代”的批判。 作家借三桩誓愿,也进一步突出了刚强的窦娥决不妥协的性格。作家描画了她那股惊天地、泣鬼神的如虹怨气,使这个身份卑贱的童养媳,化作一颗光芒四射的彗星,划破那笼罩苍穹的无边黑暗。一个苦度青春的少妇被吞噬、毁灭了,但是,一个传诵千古的艺术形象却屹立起来了。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品格催人泪下,令人钦敬。 连写“三桩誓愿”,是借助想象、夸张手法完成的杰出艺术构思。这样的处理,在作品现实主义的躯干上洒上了一层瑰丽的浪漫主义色彩。它“于事理不合”,却“为人情所求”,反映了人民的愿望、理想和要求。它启示人们:“善”虽一时无力战胜“恶”,但正义的力量不会泯灭。这样的构思,拓展了剧情发展的空间,符合民族传统的文化心理和审美习惯,给人以鼓舞和感召。) (四)总结 关于主人公形象和浪漫主义手法运用的小结,见前面的分析。 关于关汉卿剧作的语言特色: 王国维先生曾盛赞关汉卿“一倚空傍,自铸伟词”,称赞其剧作语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当为元人第一”。“本色”二字,准确概括了关汉卿戏曲语言的特色,即语言通俗而自然,朴实而生动。如课文中,指天斥地的场面高亢激越、紧张急促。[端正好]和[滚绣球],几乎句句押韵;而诀别婆婆的场面则曲白相间,如泣如诉,哀婉低回;三桩誓愿的场面,则激情如火,慷慨激昂。关汉卿剧作的语言,集中体现了元曲具有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五)课后作业 1.抄写二至三则最喜欢的曲词,反复吟诵。 2.就课文使用的浪漫主义手法,写一则五百字以内的短评。 部编版《窦娥冤》教案 篇9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我是23号考生,张。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窦娥冤》。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篇目是新教材第四册《窦娥冤》。新教材选取了《窦娥冤》一、二、三3折。《窦娥冤》全剧的第三折,是全剧矛盾冲突的高潮,它通过窦娥含冤被杀的悲剧结果,深刻揭露了元代封建统治者草菅人命的罪恶,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的黑暗与混乱,歌颂被迫害的妇女的斗争精神和坚强性格。所以,今天我以第三折带全剧的方式来讲述本课。 本课位于新教材必修四第一单元第一课。由中国古代戏曲代表人物关汉卿写成,作为元杂剧的代表作,同时也作为中国古典悲剧代表作,《窦娥冤》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本文的学习力求对本单元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践行新课标的要求:通过对学生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培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感情体验和思考。” 1、(1)了解中国古代戏曲知识。 (2)把握主人公形象。 (3)鉴赏性格化的人物语言,体味本色语言的特色风格。 2、认识封建社会吏治腐败的黑暗现象和统治者草菅人命的罪恶。 3、领会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现实主义与想象奇特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窦娥的悲剧形象是古典戏曲创造出来的千百年来不朽的形象之一,具有深刻的思想感召力和艺术魅力。分析主人公的形象,赏析课文中的戏剧语言,鉴赏剧作的超现实主义的现实情节进而把握其浪漫主义艺术特色,是教学的重点,后两个方面也是教学的难点。 四、说教法和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我准备采用以下几点教法: 1、演示法:利用多媒体设备,直观欣赏戏曲片段,提高鉴赏能力。 2、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组织形式多样的朗读,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其中也就必然存在着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从而让学生获得感同身受的效果。 3、讨论分析法:通过设计问题,以启发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开展积极的讨论,让他们自己去分析,去感悟,最后由教师补充点拨归纳。增加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悟能力。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具体的学法有: 1、合作学习法:学生合作交流,不仅可以激发对学习的兴趣,还起到了加深对文本内容理解的作用。可谓一举两得。 2、朗读法: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曲词的抒情性和音韵美。对于词曲的学习,朗读法是最常用到的。 3、勾画圈点法:学生在阅读过程将重要的字词或存在疑惑的重难点勾画出来,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非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环节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我由祥林嫂、别里科夫、葛朗台三个不同文学人物的死亡联系到窦娥蒙冤被杀,让学生受到强烈地心灵震撼,不由自主的进入课文情境。 【设计原因:好的新课导入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创设生动和富有吸引力的情境,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为全体学生主动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环节二:快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沉静、严肃的气氛中,让学生带有沉重的感情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思考问题。 (1)本文主要讲述了怎样一件事情? (2)从窦娥的语言中感受残酷与震撼:窦娥的呼喊,哪些是让人为之动容的?在她的身上发生过怎样悲惨的故事,让你最受震撼的是什么? 2、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发言。 3、教师引导、点评、归纳,并明确以下内容。 (1)本文主要讲述的事件是:张驴儿逼迫蔡婆婆及其儿媳妇窦娥嫁给他们父子,以及父子两个逼婚被窦娥识破后,张驴儿错毒死了其父,诬陷窦娥的过程。第三折是整个剧本的高潮。窦娥被残酷无道的贪官桃杌施以酷刑,但坚持自己无罪;当贪官要拷打蔡婆婆时,窦娥不忍婆婆受刑,便招认了被诬陷的罪行,最后被问成死罪的这样一个悲剧故事。 (2)让人为之动容的是:【滚绣球】一曲中,窦娥道:“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著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舟。地也,你不分好歹难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以上节选的内容足以说明当时社会是充斥着不公平,惨无人道,名副其实的“人间地狱”。让人最为震撼的是:无论社会有多么黑暗与龌龊,终究还会有正义的存在。正义最终是要战胜邪恶的。 环节三:精读品析,探讨思考 高尔基曾说:“细节是隐藏在字里行间的魔术”。刚才,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课文的内容,下面,再接着细读课文,品析细节,把握本文的精神核心。 1、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合作、探究、讨论。 2、教师需要点拨、肯定、补充、明确具体内容。 (1)【滚绣球】一曲,想想窦娥被贪官污吏判死罪时,为什么要指天斥地怨鬼神呢? (2)课文在表现窦娥反抗精神的同时,还表现了她性格的另一面,面对张驴儿的胁迫,窦娥敢于反抗,可她为什么要忍受这不白之冤?这体现了窦娥怎样的性格特征?这种性格还体现在哪里? (3)窦娥发下的三桩誓愿分别是什么? (4)三桩誓愿—应验这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可能,现实主义的大师关汉卿为什么要安排这样无稽的情节呢?而且“亢旱”受害者只会是百姓,窦娥是善良的,那么她为什么让楚州百姓为自己的冤屈受苦呢? 【设计原因:通过以上四个问题的探讨分析,学生能够动口读,动脑想,动口说,把握窦娥的性格特征。此环节充分利用集体智慧,互相合作,互相表达,做到生生交流,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能力和口语交际的能力。】 部编版《窦娥冤》教案 篇10课型 教读课 教学目标 1.了解元杂剧的有关常识。 2.理清《窦娥冤》的情节结构,弄清杂剧内容。 3.理解主人公窦娥的性格特征,概括杂剧的主题。 4.分析体会元杂剧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戏的开头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责与结尾要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 2对[端正好][滚绣球]等曲子的理解,以及对全剧情节高潮的认识。 3情节冲突和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 赏读法讨论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在我国古代,由于种种原因,许多事情的结局都让人觉得凄凉悲惨,但人们都会把自己美好的愿望加在他们的身上,比如梁山泊与祝英台,虽生不能在一起,但人们让他们死后双双化蝶也算是有情人终成眷属;刘兰芝和焦仲卿虽被逼而死,但两坟相依,两树相连,也是人们对他们的美好祝福吧!今天我们又将看到一个凄惨悲痛的富有浪漫气息的古冤案——《窦娥冤》。 二.元杂剧与关汉卿: (一)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1)题目:杂剧剧本结尾处有总括全剧情节的对句。对句末句为剧名全称。如《窦娥冤》:“秉鉴赏=持衡廉访法,感天动地窦娥怨”。 (2)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个完整的故事,如《窦娥冤》,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如《西厢记》。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也有变例,如《西厢记》第四本就出现了莺莺、张生、红娘轮唱的情况。《窦娥冤》属旦本。 (3)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4)宫调:乐音七声:宫、商、角……羽、变宫。以宫为主的调式称“宫”,余称“调”,合称“宫调”。不同宫调之声情不同。《窦娥怨》第三折用正宫,适于表现“惆怅雄壮”的思想感情。 (5)套数亦称联套,是将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子,按照一定规则连缀起来,每套必有[尾],亦称[煞],表示全套曲子成一阕。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窦娥冤》用正宫,其联套形式为[端正好]、[滚绣球][倘秀才][叨叨令][快活三][鲍老儿][耍孩儿][二煞][一煞][煞尾]共10支曲子。 (6)曲词剧本中的唱词,即曲词,是按照曲牌规定的字数、句法、平仄、韵脚填写的,也可以在曲牌的规定之外,适当加入衬字或增句。每折的曲子必须一韵到底,不能换韵。《窦娥冤》套曲,押的是“先天”韵。 (7)宾白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 (8)科介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序、武打和舞蹈。如“再跪科”“鼓三通、锣三下科”。 (二)作者关汉卿 (1)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与郑光祖(《倩女离魂》)、白朴(《墙头马上》)、马致远(《汉宫秋》)一同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并居“元曲四大家”之首。关汉卿的作品主要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其中《窦娥冤》被称为世界十大悲剧之一。关汉卿一生创作的杂剧有六十多种,他是我国戏剧的创始人,数量超过了英国的戏剧家“戏剧之父”莎士比亚,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1838年《窦娥冤》就有英译本流传海外,1958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关汉卿与达·芬奇等同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关汉卿的戏剧语言,被称为本色派之首。 (2)关汉卿散曲中,像《南吕一枝花·不伏老》这样的作品,可以说是一篇极端张扬自我、追求个性自由的宣言书:攀出墙朵朵花,折临路枝枝柳。花攀红蕊嫩,柳折翠条柔。浪子风流。凭着我折柳攀花手,直煞得花残柳败休。半生来折柳攀花,一世里眠花宿柳。(梁州)我是个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愿朱颜不改常依旧:花中消遣,酒内忘忧;分茶撅竹,打马藏图;通五音六律滑熟,甚闲愁到我心头!伴的是银筝女、银台前、理银筝、笑倚银屏,伴的是玉天仙、携玉手、并玉肩、同登玉楼,伴的是金钗客、歌金楼、捧金樽、满泛金瓯。你道我老也、暂休?占排场风月功名首,更玲珑又剔透。我是个锦阵花营都帅头,会玩府游州!(尾)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围棋、会蹴踘、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侯,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新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哪,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上走! 三、检查预习:说出下列元杂剧中常见的口语、衬字的意义行动些、没来由、葫芦提、只合、则落得、无心正法、也么哥四、理清节选部分的情节结构: 启发:节选部分中,窦娥先后做了哪些事?课文可分为几场? 赴法场怨天(窦娥指斥天地)见蔡婆遗嘱(窦娥告别婆婆)在刑场誓愿(窦娥发下三桩誓愿) 五、布置作业: 1、预习:熟读“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子; 2、通读节选部分,掌握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元杂剧的有关知识节选部分情节结构 二、阅读欣赏第一场戏 1、指名朗读开场的舞台提示(科介)问:这段科白写了什么内容?起到什么作用?一开幕刽子手摇旗提刀,监斩官厉声吆喝,再配上缓慢沉闷的锣鼓声,舞台一片阴森紧张的氛围。窦娥披枷戴锁登场,呼天抢地的悲诉怒斥,更加重了悲剧气氛。答:描写了押解死囚的情景。渲染了一种肃杀可怕的气氛。 2、阅读“端正好”这支曲子: (1)指名朗读;说出曲子大意。问:这曲子中,窦娥主要诉说了什么?答:窦娥主要诉说了自己莫名其妙受到了惩罚,冤屈可以动地惊天。窦娥由“屈”而“怨”,自然地引出了下支曲子。 (2)词语玩味:没来由:这三个字更贴近窦娥的身份,虽是口头白话,但比“莫须有”之类的文人白话更能突出窦娥的大屈大冤,“没来由”对于窦娥是清白无辜,对于官府,实际讽刺,诬陷可以得逞,王法,还有什么尊严?不提防:窦娥纵然再小心再谨慎,也难以提防歹人的暗箭中伤,可见世道的险恶。动地惊天:窦娥自知在人间已没有可以伸冤处,希冀天地能感应,还自己一个清白。弱者的无奈,反映出了人间的黑暗,“动地惊天”可说是戏文之眼,也会后面的三桩誓愿的实现埋下伏笔。 (3)讨论:有人说窦娥的“鸣冤”反映了一个弱女子的恐怖心理,你是怎样看?窦娥的“鸣冤“不是哀婉的哭泣,起句便发起了对黑暗势力的冲击,有动地惊天的舞台效果,创制了一种特有的气氛——愤胜于悲,悲中透出不屈和刚烈。“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这是窦娥在临遭极刑前的最真实的心理活动,这种活动,不单是一个弱女子的恐怖心理,更包含着巨大的悲痛,不甘蒙冤受屈的多种情愫,让观众心中更有一种复杂的伤痛心绪。 3、阅读“滚绣球”教师范读这支曲子。问:这支曲子的各句依次写了什么内容?试理清此曲中窦娥的情绪变化过程。学生回答以后教师明确:窦娥先前也是认为世间自有鬼神主持公道,但悲惨的遭遇让她不禁对天地鬼神产生了怀疑,而后愤怒地揭露了社会的不公,阶级的对立,对天地鬼神大胆地彻底否定。但封建社会的一句弱女子,又能如何呢?窦娥的天大冤屈,怨恨,也只能转化一声悲泣。即:传统观念怀疑质问揭露黑暗彻底否定一声悲泣重点理解:“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简析:这两句,是作借窦娥之口,对封建社会作猛烈的抨击、尖锐的批判,同时,也表现了窦娥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历来被认为是本剧中最具有思想性的一句台词。 三、阅读第二场 1、指名朗读“倘绣才”;问:窦娥为何哀告走后街? 师生活动 答:“怕则怕被我婆婆见”、“枉将他气杀,《窦娥冤》 -语文教案 部编版《窦娥冤》教案 篇11教学内容:赏析第一、二场戏 具体步骤: 一、复习检查: 元杂剧的有关知识 节选部分情节结构 二、阅读欣赏第一场戏 1、指名朗读开场的舞台提示(科介) 问:这段科白写了什么内容?起到什么作用? 答:描写了押解死囚的情景。渲染了一种肃杀可怕的气氛。 2、阅读“端正好”这支曲子: 指名朗读;说出曲子大意。 问:这曲子中,窦娥主要诉说了什么? 答:窦娥主要诉说了自己莫名其妙受到了惩罚,冤屈可以动地惊天。窦娥由“屈”而“怨”,自然地引出了下支曲子。 3、阅读“滚绣球” 教师范读这支曲子。 问:这支曲子的各句依次写了什么内容?试理清此曲中窦娥的情绪变化过程。 学生回答以后教师明确:窦娥先前也是认为世间自有鬼神主持公道,但悲惨的遭遇让她不禁对天地鬼神产生了怀疑,而后愤怒地揭露了社会的不公,阶级的`对立,对天地鬼神大胆地彻底否定。但封建社会的一句弱女子,又能如何呢?窦娥的天大冤屈,怨恨,也只能转化一声悲泣。即: 传统观念怀疑质问揭露黑暗彻底否定一声悲泣 重点理解:“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 简析:这两句,是作借窦娥之口,对封建社会作猛烈的抨击、尖锐的批判,同时,也表现了窦娥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历来被认为是本剧中最具有思想性的一句台词。 三、阅读第二场 1、指名朗读“倘绣才”;问:窦娥为何哀告走后街? 答:“怕则怕被我婆婆见”、“枉将他气杀也么哥”说明她怕走后街是怕被她婆婆见到后让婆婆伤心。 2、讨论:这一情节表现了窦娥具有哪些精神品质?对揭示主题有何作用? 明确:这一情节表现了窦娥温顺善良的一面,使窦娥的形象更加丰满。同时,也突出了窦娥所处的社会环境的黑暗,现实的残酷。另外,这一情节也激起了人们对窦娥的深切同情。 3、学生默读接下来的一段科介,及“快活三”“鲍老儿”,看科介和唱词在内容上有何联系? 答:都诉说了自己的冤屈,立下了遗嘱。 点拨:人们称这种在唱词、说白中诉说同样的内容为“曲白相生”。 4、简析艺术手法:这场戏中运用多种艺术手法: 悬念:哀告走后街 巧合:怕见婆婆偏偏遇见婆婆 曲白相生:说白与唱词相互补充。 四、课堂小结: 前两场戏中,窦娥的感情由屈而怨,由怨到悲,初步展示了她的反抗精神,她温顺善良的品格。同时,也激起了人们对她命运的深切同情,对黑暗社会的憎恨。 五、布置作业: 背诵“端正好”与“滚绣球”二曲。 预习“三桩誓愿”疏通文字。 部编版《窦娥冤》教案 篇12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元杂剧和关汉卿的基本知识;理解古白话跟现代汉语在词法上的一些异同 2.整体感知全剧,把握故事情节和结构 3.理清《窦娥冤》的戏剧冲突 【学习重难点】 1. 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2.开头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责与结尾要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 3.对[端正好][滚绣球]等曲子的理解,以及对全剧情节高潮的认识. 【学法点睛】诵读、探究。 【知识积累】 (一)有关元杂剧: 1.元杂剧的结构形式:“四折一楔子” 元杂剧的“折”相当于现代戏剧中的“幕”,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包括多场次。“楔子”相当于“序幕”或“过场戏”,多用在第一幕前的介绍剧情、人物,也有用在两幕之间的。 2.元杂剧的剧本构成: 唱词:按宫调、曲牌写成的韵文; 宾白:即说白。曲词为主,所以说白为宾。 科介:即现代戏剧中的“舞台提示”。 3.元杂剧的角色: 旦:女角色。包括正旦(女主角)、副旦(女配角)、外旦(老年女角色)、小旦(少年女角色)四类。 末:男角色。也包括正末、副末、外末、小末四类。 净:俗称“大花脸”,多扮相貌、性格上有特异之处者。 丑:俗称“小花脸”。多扮次要角色。 此外,还有“卜儿”(老妇人)、孛老(老头儿)、孤(官员)、徕儿(小厮)、细酸(读书人)等角色。 4.其他:元杂剧多一人主唱,因而又可分为“旦本戏”(女角色主唱)、和“末本戏”(男角色主唱)两类。 (二)有关作者,吴汉卿号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是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不仅写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三)东海孝妇的故事: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养姑(婆婆)甚谨。姑欲嫁之,终于肯。姑谓邻人曰:“孝妇事我勤劳,哀其亡子守寡。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姑自经死。姑女告吏:“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验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上府,于公以为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狱,哭于府上,因辞疾去。太守竟论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汉书·于定国传》) (四)写作背景:故事发生在元朝,元代统治者是蒙古贵族和官僚,被统治者是劳苦大众。元统治者不仅对劳动者残酷盘剥,而且实行民族分化的种族歧视政策,以利于巩固统治地位。他们将全国人口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统治者和地主阶级紧密勾结,共同压迫各族人民,可以说,劳动人民与统治者的阶级矛盾,是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杂剧《窦娥冤》反映的就是元朝社会的黑暗现实。 【自主学习】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楔子( ) 窦娥( ) 嫡亲( ) 亲家( ) 撇下( )看觑( ) 薄面( ) 斟酌( ) 隅头( ) 孛老( ) 勒杀( )绣闼( )怕不中( ) 刬的( ) ( ) 亲眷( ) 羊肚儿( ) 知契( ) 症候( ) 恓惶( ) 祗候( ) 呕吐( ) 孽根( )亢旱( ) 刽子手( ) 埋怨( ) 前合后偃( )罪愆( ) 盗跖( )古陌荒阡( ) 2.课文中使用了不少宋元时期的白话,其中有些词语的古今意义发生了变化请辨析下列加点的词语的古今意义 (1)就准了这四十两银子( )( ) (2)这早晚窦秀才 早晚使用 早晚呆痴 ( )( ) (3) 当骂呵,则处分几句 ( )( ) (4)你老人家放精细着( )( ) (5) 不堤防遭刑宪( )( ) (6)行动些,行动些( )( ) (7)谁敢合毒药给你 只合把清浊分辨( )( ) (8)我窦娥向哥哥行有句言( )( ) (9)是什么主意( )( ) (10)嘱咐他几句话咱( )( ) (11) 念窦娥尸首不完全( )( ) (12)尸骸上烈些纸钱( )( ) (13)你还有甚的说话 那有这等说话 不知亢旱三的说话准也不准( )( ) (14)我做窦娥的没时没运,不明不暗( )( ) (15) 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 )( ) (16)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 )( ) 3.对课文中涉及的元杂剧的有关术语,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外 ②云 ③净 ④科 ⑤唱 ⑥卜儿 ⑦鲍老儿⑧倘秀才 ⑨叨叨令 ⑩正旦 ⑾正宫 ⑿滚绣球 A.①③⑥⑩/②④⑤/⑦⑧⑨/⑾(12) B.①②③④⑿/⑤/⑥⑦⑧/⑨⑩/⑾ C.①③④/②⑤⑿/⑥⑦/⑧⑨⑾⑩ D.①③⑥⑩/②④⑤/⑦⑧⑨⑿/⑾⑿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