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语文版《南州六月荔枝丹》重难点分析 |
范文 | 语文版《南州六月荔枝丹》重难点分析(精选17篇) 语文版《南州六月荔枝丹》重难点分析 篇1一、单元小结指出“本单元学习重点是阅谈、写作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文章” 单元提示把这具体化为“学习本单元要结合课文了解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一般要求;通过阅读,能够把握课文所说明的事物的特征……能够按照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一般要求写说明文。” 抓住特征说明事物就是要抓住事物所独具的能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来说明事物。事物都有各自的特征,这就是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别显著的征象、标志。事物的特征,可以表现在事物的外部,如荔枝鲜果的外形特点;可以表现在事物的内部,如荔枝果实的内部构造特点;也可以反映在事物的性能(或生活习性)上,如荔枝果实容易变质、“不耐贮藏”,荔枝“性喜温暖”、移植受限;还可以体现在与其他事物的相互关系之中,如荔枝的生长成熟与“南州”(空间)、“六月”(时间)这些适合其生活习性的自然条件的关系。一个事物的特性,往往是多方面的,可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加以说明。 这种抓住事物特征说明事物的本领不可能一蹴而就,而要一步步地落实。学习本课主要要突出“事物往往有多方面的特征,要善于从事物的各个方面、从不同角度和不同侧面具体加以说明”这一点。《南州六月荔枝丹》就从内部构造、外形特点、果肉味道、栽培历史、文化内涵等方面说明了荔枝的特征,客观如实、恰如其分。 二、本单元另一学习重点是“掌握概括、提要两种阅读方法”“能够概括(所读)文章的内容要点” 概括和提要是两种十分重要的加深理解、增强概括分析能力的读书方法。阅读文章要能够抓住文章主旨,领会精神实质,并能指出重点、剖析难点,概括提炼出内容要点,摘引出关键语句。 概括,通常是用简洁的语言转述所读文章的内容要点;提要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概述所读文章的内容要点,也可以摘引文章的重点语句或精彩片段。在某种意义上提要可以说是用作者的原话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 一般来说,概括内容要点的基本步骤为:首先浏览全文,了解文章全貌;其次逐段精读,找出每段要点;再次通观全文,从全文着眼,分主次定重点,把握中心,合理取舍;最后根据用途和要求,按文章原意,有条理地写出内容要点。 概括内容要点必须符合原文意思,不能遗漏重要内容;直接摘引原文重点的语句和精彩的片段,不能有差错,包括标点符号,也要按原文照录下来。 为本文列结构提纲,就是锻炼概括和提要能力的一种练习形式。 三、说明文的结构以说明顺序为基础 说明事物、事理首先要对说明对象作细致的观察分析,认清并把握它固有的条理,然后依据它本身的条理和人们的认识过程,结合写作的特定目的,安排好说明的顺序,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总之说明文必须讲究顺序,“言之有序”才能说得清楚、明白。本文说明的顺序亦莫能外。作者依照荔枝本身构造特征以及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主要采用按照事物的组成部分及有关问题从多方面依次说明的写法。又由于本文写作目的所决定、作者为突出重点──荔枝鲜果的特征,按照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由总到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安排顺序。由于作者综合运用了多种顺序,所以能把较复杂的问题说得十分明白清楚,对客观事物的介绍,显得主次分明、条理清晰、层次井然。总之,通过阅读不只要了解文章说明的顺序,更要体会其“序”之合理性。 四、大量恰切征引诗文资料说明方法的运用是本文一大特色,要把引用的不同方法和对每一引用的具体作用的领会列为重点。 五、准确、平实、简洁、通俗、生动,这些都是对说明文的语言要求。由于本文是科普文章、科学小品,语言在准确性前提下格外生动形象。在体会其语言特色时,要避免或忽视其科学、准确性,或忽视其生动形象性这两种倾向。 六、写作说明文要以日常的观察积累为基础。写好说明文要有广博的知识积累,要努力开拓视野,广泛涉猎有关知识,善于吸收新知识,给读者以较新的科学信息。又要考虑读者对象,不要过多涉及专业用语,少用专门性术语,尽可能通俗易懂,有生活气息。 语文版《南州六月荔枝丹》重难点分析 篇2基础练习 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说明荔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主要介绍了荔枝的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一段引用老师讲授白居易的《荔枝图序》的例子起到怎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说“白居易用比喻的笔法来描写荔枝的形态,的确也有不足之处”,这里的不足之处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荔枝的外壳主要由什么组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引用“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南州六月荔枝丹”这些诗句,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在说明荔枝果实形状的时候,主要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和白居易的《荔枝图序》相比,在对荔枝膜的描述中,引用明代徐勃的《咏荔枝膜》诗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根据作者的介绍,什么才是真正的果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我们所品尝的果肉实际上是什么东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作者是如何介绍荔枝的花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明朝陈辉《荔枝》诗中的句子。用古诗命题蕴藉含蓄,引人入胜。说说本文标题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作者在说明过程中用词准确无误,试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本文不仅仅使用说明的方法,同时也运用了描写等手法,请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作者运用大量比喻说明荔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练习 1.下面注音的字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贮(zhù)藏 啖(dàn) 渣滓(zì) 绡(xiāo) b.绚(xuàn)丽 缯(zēng) 萌孽(niè) 瓤(ráng) c.醴(lǐ)酪(lào) 粗糙(cāo) 红褐(hè)色 龟(jūn)裂 d.蒂(dì)部 绛(jiàng)囊 卢橘(jú) 贮(zhù)藏 2.课文中引用了许多古诗句来说明有关荔枝的知识,试指出下列引诗的具体说明对象。 (1)飞焰欲横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红云几万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指出下列各段所用的说明方法。 (1)荔枝呈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通常蒂部大,顶端稍小。蒂部周围微微突起,称为果肩;有的一边高,一边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还有一些稀奇的品种,如细长如指形的“龙牙”、圆小如珠的“珍珠”,因为缺少经济价值,现在已经绝种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个荔枝花序,生花可有一二千朵,但结实总在一百以下,所以有“荔枝十花一子”的谚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①我国是世界荔枝的故乡。荔枝,树形优美,树干挺拔,树叶浓密,树冠开展,树果累累,肉厚而多汁,味美有异香。 ②荔枝含葡萄糖,柠檬酸,苹果酸,精氨酸,色氨酸,叶酸,脂肪,蛋白质,维生素a、b、c等成分,实为食补、食疗之佳品。 ③荔枝木是上乘木材。材质硬重,坚韧耐用,不怕海水浸泡,是制船板、船舵、船桨之佳料;又是作枕木、桥梁、车辆、家具的良材。 ④荔枝树能抗污染。深圳市委旁边有座荔枝公园,内有大量荔枝树,虽处闹市却保山野本色。 (1)本文的说明中心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逐段概括②~④自然段段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是按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荔枝不耐贮藏,正如白居易说的:“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现经研究证实,温度保持在1℃到5℃,可贮藏30天左右。还应进一步设法延长贮藏期,以利于长途运输。因为荔枝不耐贮藏,古代宫廷想吃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飞骑从南方远送长安或洛阳,给人民造成许多痛苦。唐明皇为了宠幸杨贵妃,就干过这样的事。唐代杜牧诗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就是对这件事的嘲讽。 (1)这一段主要说明什么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加粗的两个“这”,指代的对象相同吗?指代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段主要采取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荔枝原产于我国,是我国的特产。海南岛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可为我国是原产地的明证。据记载,南越王尉佗曾向汉高祖进贡荔枝,足见当时广东已有荔枝。它的栽培历史,就从那个时候算起,也已在二千年以上了。唐代对四川荔枝多有记述。自从蔡襄的《荔枝谱》(1059)成书以后,福建荔枝也为人所重视。广西和云南也产荔枝,却很少有人说起。 (1)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哪些证据可以证明“荔枝原产于我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段最主要的说明方法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端午的鸭蛋 汪曾祺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有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分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油亦走散。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小时读囊萤映雪故事,觉得东晋的车胤用练囊盛了几十只萤火虫,照了读书,还不如用鸭蛋壳来装萤火虫。不过用萤火虫照亮来读书,而且一夜读到天亮,这能行么?车胤读的是手写的卷子,字大,若是读现在的新五号字,大概是不行的。 1.作者为什么“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高邮的咸鸭蛋和其他地方的咸鸭蛋相比,有哪些优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按作者的介绍,鸭蛋的吃法分为哪两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曾经沧海难为水”是唐代诗人元稹的诗句,下句为“除却巫山不是云”。 b.作者引用这句诗,体现了作者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其深厚的古典文学素养。 c.在普通的介绍文字中,冷不丁加入一句诗,这使得文章平添了几分情趣。 d.“曾经沧海难为水”原本用于男女之间的感情,有过了浓烈的感情,再有普通的是难以打动人心的。这里用来形容对鸭蛋的感觉,显得格外有趣。 5.对文章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两项是( ) a.作者引用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中“腌蛋”一条的内容,介绍了腌蛋的方法。 b.小孩拿蛋壳取乐,这是作者写出的鸭蛋的作用之一;如果弄点萤火虫,简直可以用作灯来照明,可见蛋壳之白、之薄。 c.“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这里的“兴”是方言“作兴”的简写,意思接近于通常所说的流行。 d.作者最后写对囊萤映雪这个故事的印象,用的是调侃的语调,显得很亲切、很随意。 e.这段文字表现了作者对家乡咸鸭蛋的偏爱,实际上透露出的更是作者对家乡的喜爱之情。 参考答案 基础练习 1.先主后次,由表及里,从实到虚。〔《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写荔枝的外形是循着壳——色——形(外形呈心脏形,蒂——肩——顶);写它的果实是壳膜——假种皮——核;写荔枝花是花期——形——型——序——蜜;写荔枝的贮藏突出它的色——香——味。〕 2.介绍了荔枝的生态知识和生产知识。 3.用幼年时对荔枝的疑问引出说明的对象,提出要说明的问题,是全文展开说明的总纲。〔本文开头写幼时的印象,未显出荔枝的特色,因而未引起多大兴趣。这就与上小学后读到的《荔枝图序》里的精彩描写(比喻说明)产生了矛盾,形成了对比,自然就构成了全文的悬念,使读者急于知道荔枝是怎样一种水果,有无价值。引用白居易一文,有着借以为纲,依次展开说明的作用。〕 4.(一)“缯是丝织物,丝织物滑润,荔枝壳却是粗糙的。”不足之处在于没能表现出荔枝外壳的实际形态。 (二)把壳内壁的花纹误作膜的花纹。 5.“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块状裂片,好像龟甲,特称龟裂片。裂片中央有突起部分,有的尖锐如刺,这叫做片峰。”因此由龟裂片和片峰组成。 6.介绍荔枝果实的颜色,说明荔枝颜色以红为主,非常美丽。其中“南州六月荔枝丹”点明了文题。 7.作解释、举例子、列图片;直观而形象。 8.对壳膜的形状作形象的描写。 9.真正的果肉倒是前面说的连同果壳扔掉的那一层膜。 10.实际上是种子外面的层膜发育而成的,应称做假种皮。 11.依次说明花期、花形及其对繁殖和采蜜的作用。 12.产地南州,泛指我国南部地区;成熟的季节是六月(公历七月);鲜果的色彩,绚丽如丹。突出了荔枝生态的主要特点:产地、成熟期、颜色。充满诗情画意,而且引古诗为题,也与全篇广泛引证的风格统一起来。 13.关于荔枝大小,作者说,“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鹅蛋荔和丁香大荔,重达四五十克”。四川合江“楠木叶”,“《四川果树良种图谱》说它重十九克左右,《中国果树栽培学》则说大的重六十克”。这样,言而有据,就将事物的一般性和特殊性讲明白了。文章指出,明代徐 《咏荔枝膜》诗,写吃荔枝扔荔枝壳好似“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是“夸张的说法”,不足取。说到荔枝不耐贮藏,作者在引用白居易“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之后,准确地说明“温度保持在1℃到5℃,可贮藏30天左右”,这就十分具体地使人明了荔枝的贮存同温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14.说明文主要的表现手法自然是说明,但有时一般性的说明,尚不易把抽象的事物和复杂的事物说得通俗好懂,这就要适当借助于描写。(如描写荔枝的“色”。“成熟的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生在树头,从远处看当然看不清它壳面的构造,只有红色映入眼帘,因而把它比做‘绛囊’、‘红星’、‘珊瑚珠’都很逼真。至于整株树以至成片的树,那就成为‘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的绚丽景色了。”这就让读者置身于南国的荔枝林,那绚烂图景使人心驰神往,对于荔枝的“丹”也就有了更具体逼真的印象。) 15.更能增强文章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如鲜荔枝的“形”鲜为人知,作者写道:“荔枝呈心状形、卵圆形或圆形”,还有“稀奇的”如“细长如指形的‘龙牙’”、“圆小如珠的‘珍珠’”。这就使人对荔枝的模样、大小有了更形象的了解。) 综合练习 1.a(滓应为zǐ) 2.(1)荔枝成熟时的颜色。(2)荔枝壳膜的形状和颜色。(3)果实成熟时荔枝林的颜色和形态。(4)荔枝不耐贮藏。(5)古代历史上移栽荔枝的情形。(6)唐玄宗时以飞马运荔枝供宫中享用的情形。(7)古人对荔枝美味的赞颂。 3.(1)定义说明 (2)举例、比喻 (3)列数字、比喻 4.(1)荔枝一身都是宝。(2)②段:荔枝具有食补、食疗功能。③段:荔枝树的特点与用途。④段:荔枝树的抗污染作用。(3)逻辑顺序。 5.(1)荔枝的贮藏。 (2)相同;都是“古代宫廷想吃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飞骑从南方远送长安或洛阳,给人民造成许多痛苦”。 (3)引用、列数字、举例子。 6.(1)荔枝的原产地。(2)一、海南岛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二、据记载,南越王尉佗曾向汉高祖进贡荔枝,足见当时广东已有荔枝。(3)举例子。 拓展练习 1.因为只关注鸭蛋,就意味着对其他事情的忽略,反而是对作者家乡的一种误解。 2.油多;肉质柔嫩;蛋黄红。 3.带壳切开;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 4.b(作者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其深厚的古典文学素养跟这句话毫无关联。) 5.ab(a说的是高邮咸鸭蛋的特点和食用;b这里主要是体现一种情趣,并非真的说明蛋壳的作用,或者蛋壳的薄。) 语文版《南州六月荔枝丹》重难点分析 篇31.词语 (1)不了了之:该办的事情没有办完,放在一边不去管它,就算完事。 (2)纵然:即使。 (3)资料:用作依据的材料。 (4)钻牛角尖:陷入无法解决的问题或不值得研究的小问题之中。 (5)粗糙:不光滑。 (6)术语:某门科学的专用语。 (7)龟裂:呈现出许多裂纹。 (8)眼帘:指眼皮或眼内。 (9)逼真:极像真的。 (10)绚丽:灿烂美丽。 (11)绝种:(某种生物)因不能适应新环境而逐渐稀少,终于灭绝。 (12)夸张:为启发听者或读者的想像力和加强所说的话的力量,用夸大的词句来形容事物的修辞手段。 (13)渣滓:物品提取精华后剩下的东西。 (14)不耐:受不住,禁不起。 (15)嘲讽:嘲笑讽刺。 (16)退化:生物体在进化过程中,某一部分器官变小,构造简化,机能减退甚至完全消失。 (17)谚语: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 (18)特产:某地或某国特有的;某地或某国特有的著名产品。 (19)明证:明显的证据。 (20)进贡:封建时代藩属对宗主国或臣民对君主呈献礼品。 (21)更足珍惜:更加值得珍重爱惜。 (22)北限:最往北的限度。 (23)移植:把播种在苗床或秧田里的幼苗拔起,或连土掘起,种在田地里。 (24)迁怒:受了甲的气而拿乙出气,或自己不如意时,跟别人生气。 (25)极刑:死刑。 (26)吹嘘:夸张地宣扬。 (27)造化:自然界的创造者,也指自然。 (28)当年:就在本年;同一年。 (29)下文:比喻事情的发展或结果。 (30)幅员广阔:领土面积广大宽阔。地广狭为幅,周围为员。 (31)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方法。 (32)切合:十分符合。 (33)盛产:出产非常多。 2.句子 (1)“上了小学,老师讲授白居易的《荔枝图序》,读到“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实在无法理解,荔枝哪里会是红色的!荔枝肉像冰雪那样洁白,不是更可怪吗? 这两句一感叹一反问,再加上“实在”“更”,有力地强调其百思不得其解的程度。疑惑的原因在本段第1句、4句和5句有交代:小时“没有见过鲜荔枝”“只知道荔枝干”。后两句的两个“没有”,两个“鲜荔枝”,突出本文说明对象是“鲜荔枝”,目的在于使“没有见过”鲜荔枝的人对荔枝有全面的科学的知识。 (2)“白居易用比喻的笔法来描写荔枝的形态,的确也有不足之处。” 从第1段的设置疑问转到介绍有关荔枝的科学知识,衔接紧密。对第1段摘引的白居易的文章有褒也有贬,表明其随时纠正前人错误的态度。这一句总领2至10段的说明内容,回应第1段的引文“也”,使人体会到白文既有用比喻描写荔枝形态生动形象的对的一面,也有不足之处。“的确”加强“有不足”的语气起强调作用。“形态”概括了所引白文的要点,也暗示出本文行文重点。比喻的笔法与本段后4句“用果树学的术语”作的准确细致的解说形成对比,作者的解说显然更准确如实。后4句主要是对“壳如红缯”一句中“缯”的比喻失当进行批评:把粗糙的壳面描写得滑润了。 (3)“成熟的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 修饰限制成分“成熟”“大多数”用语准确,有保留地肯定了“壳如红缯”中“红”的描写。句中的“或”和本段最后一句的“也有”“又有”补正了“红”表述上的不足。使人认识到“红”只是成熟期时大多数荔枝果外壳的颜色。这样写既注意到普遍性,也不忽略特殊性,表述全面,合乎事实,经得起推敲。 “……‘南州六月荔枝丹’指的是阴历六月,正当阳历七月。” 这一句是对作为文章标题的所引古诗句的内容的必要解释:“六月”是就阴历而言,切勿以习用的阳历视之。这样就可使粗心的读者避免误解了。如果说这一句侧重说明的是“六月”当如何理解,那么本段第1句到第3句则说明的是“丹”当怎样体会。 (4)“荔枝呈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通常蒂部大,顶端稍小。” 这一句描绘荔枝的形状,该内容是白文所无、本文特补的。“通常”“稍”,用语精确,从范围或程度对事物进行了恰如其分的限制或修饰。最后一句对“龙牙”“珍珠”品种的介绍,就使人们对一般和特殊品种的荔枝的形状都有较深刻的印象了。下几句对果肩、果顶、缝合线等生物学术语的诠释,用语简洁、准确,也都给人以明白无误的认识。 (5)“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 这是用数字说明法具体确切地说明荔枝果实的大小和重量。“三四厘米”“十多克”都是概数。当用概数就不能用确数。概数用得恰当,能更确切地反映客观事物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程度,给人以真实可信、准确、精当的感觉。下两句举例说明,仍结合了数字说明。特别是第3句不但仍用概数,而且两说并存,如实引录,不妄作揣测、任意取舍,反映了作者严谨审慎、实事求是的态度,读了使人感到更加真实可信,增强了文章的科学性。第2句中举例是“调查得知”,第3句中举例是专著记载,数字来源的可靠性是无庸置疑的。 (6)“所谓‘膜如紫绡’,是指壳内紧贴壳的内壁的白色薄膜。” “所谓”与第1段所引白文回应,又表明了作者对此说的不以为然。因为膜自身是白色的。下一句就指出了白文描绘有误在于他观察有误:“把壳内壁的花纹误作膜的花纹了。” (7)“荔枝的肉大多数白色半透明,说它‘莹白如冰雪’完全正确。” “完全”加强了这一肯定的语气,但这一肯定是以“大多数”为范围的。下一句“有的则微带黄色。”弥补了白文的不足。对荔枝的肉的颜色的介绍更趋全面后,三四句“从植物学的观点”指出人们习惯(包括白文)称为果肉(或瓤肉)的部分,其实“应称假种皮”;而为人们当作膜的倒是“真正的果肉”。作者用现代科学知识纠正了前人的谬误,使人们茅塞顿开,这一说明是十分必要的。 “荔枝肉的细胞壁特别薄,所以入口一般都不留渣滓。” “特别”,强调“薄”的程度,是“不留渣滓”的原因。“一般”用在“都”前,既肯定了荔枝肉入口不留渣的佳处,又不排除极少数、特殊情况,留有余地而不绝对化。接下去的三句回应白文“浆液甘酸如醴酪”,肯定了这种说法,肯定了荔枝作为水果,味道之佳。最后一句写荔枝果“生食”之外还可加工作荔枝干,与开头段遥相呼应。句中“完全”二字,表现出加工制作的荔枝干与鲜荔枝果外观变化之大,难怪幼年时只见过荔枝干的作者,上小学时不能接受白居易文章的说法。 (8)“现经研究证实,温度保持在1℃到5℃,可贮藏三十天左右。” 作者先肯定了白的说法,再以现在情况与白居易的说明相比,对现代科研成果予以充实肯定。下一句“还应进一步设法延长”表明作者对科研工作者的期望,也突出了荔枝“不耐”贮藏,要延长其贮藏决非易事。 (9)“荔枝的核就是种子,……少数品种为绿色。” 说明了荔枝核的一些情况,语言简洁,是介绍荔枝必然要涉及的。“就是”与第7段“假种皮”大有关系。光说“核”,人们也许会忽略;强调它“就是”种子,人们自然会想起种子的皮,也会联想到“假种皮”。 (10)“荔枝花多,花期又长,是一种重要的蜜源植物。” 由荔枝果而写到荔枝花,补白文之不足,状荔枝所必需。这一段前面写到一些荔枝花的“缺点”:比如“仅极少数品种有完全花”等等,需“混栽”以“增加授粉机会。再比如“生花”多,而结实少,“十花一子”,说明荔枝“结实”之可贵。这最后一句写了荔枝花的“优点”:花多、花期长,是蜜源。“重要的”突出了其经济价值。这是荔枝鲜果能生吃,做荔枝干可食用外另一重要功用:荔枝花是蜜源,这蜜当然是“荔枝蜜”啰! (11)“荔枝原产于我国,是我国的特产。” 两个“我国”,饱含作者热爱祖国的激情,也表现了作者对这一水果佳品的赞美。这一段紧扣文题的“南州”,把范畴具体到广东、四川、福建、广西、云南等。第二句中“海南岛和廉江”并列,今日看有些不妥,因为海南已自成省,廉江是广东省的一个地区;作者写此文时海南岛属广东省,这样写是很自然的。 “它的栽培历史,就从那个时候算起,也已在二千年以上了。”“就”在这里有“仅”、“只”之意,用在这儿强调我国栽培荔枝历史悠久,至少已有二千年以上的历史。使读者对祖国的地大物博历史悠久产生自豪感。 (12)“古代讲荔枝的书,包括蔡襄的在内,现在知道的共有十三种,……” 承上段进一步证明荔枝原产我国。 此处的“书”指专著,不是提到荔枝的就算数的。“包括蔡襄的在内” 把这一段与上一段,紧紧连贯起来。“现在知道的”决不可少,这样限制一下比较客观,留有余地,不能肯定这是完全的,不排除目前有未被发现、而将来也许会被发现的;既然存在这种可能性,如果去掉这几个字就未免太草率、不严谨,给人以以偏概全,妄下结论之感。 “蔡谱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的果树志中,著作年代最早的一部。” “不仅……也……”的句式、“最”的修辞,强调说明该书的地位、文献价值和意义引人自豪。下面三句,不但介绍了此书的内容,还用书中提到的“陈紫”“现在仍然广为栽培”,“宋公荔枝”“有老树一株”“依然每年开花结实”,证明了这一点。 (13)“现在科学发达,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这一段在指出荔枝的“生产北限”后,举过去的三个例子证明北移之不易。表达前人因喜爱荔枝而欲使其遍布祖国南北的愿望,引出“现在”应当与过去不同,有所进步,因为“科学发达”了嘛!这是作者的主观愿望,更是读者的共同心愿。“不是……不”双重否定表肯定,表现作者愿望之迫切;“也许”,表推测语气,表明“将来”只是可能发生这样的事,能不能发生还不一定。这既是作者说话留有余地,又表明此事难度之大,能否成为现实目前还很难说,表达恰当、准确,分寸适度,并能激起人们钻研科学,解决难题的热情。 (14)“盛产荔枝的地区,应该大力发展荔枝的生产” 这是作者对“盛产”地区的建议,只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荔枝生产,才“能够逐步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需要。”以此作结,说明社会主义制度是为人民谋福利的,表明他写这篇文艺性说明文的主旨所在,作者以今昔的不同,未来的发展收束全文,深化主题,使立意更高了。 语文版《南州六月荔枝丹》重难点分析 篇4本文是著名科普作家贾祖璋写的一篇科普作品,准确、翔实的说明了荔枝的果形、果实以及贮运,对荔枝的习性、产地、栽培史等作了一般性介绍。把丰富的科学知识、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融为一体,有着高度的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明朝陈晖《荔枝》诗中的句子。原诗是:“南州六月荔枝丹,万颗累累簇更团,绛雪艳浮红锦烂,玉壶光莹晶寒。高名已许传新曲,芳味曾经荐大官。乌府日长霜暑静,几株斜覆石阑干。” 一、词语积累 缯 (zēng):古代对丝织品的统称。 绡(xiāo):生丝织的绸子。 醴(lǐ)酪(lào):甜酒和奶酪。酪,半凝固状的乳制食品。 不了了之:用不去了结的办法去了结。 钻牛角尖:比喻费力研究不值得研究或无法解决的问题。这里没有贬义,是说认真钻研的精神。 绛(jiàng):深红色。 渣滓(zǐ):物品提出精华之后剩下的东西。 龟(jūn)裂:呈现许多裂纹。 劳民伤财:既使人民劳苦,又耗费钱财。现多指滥用人力物力。 兼 程:一天走两天的路。 花 期:植物开花的时期。 完全花:花的四部分—花萼、花冠、雄蕊群和雌蕊群俱全的花。 花 序:花在花轴上排列的方式,分有限花序和无限花序两大类。前者如聚伞花序,后者如总状花序、穗状花序、伞形花序。 阙 下:即都下,指宋王朝的首都开封。阙,本来是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用的楼,又泛指帝王的宫殿。 造 化:自然,天然。 幅 员:领土面积。幅,宽度;员,周围。 因地制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 啖(dàn):吃。 萌蘖(niè):指植物长出新芽。萌,生萌,发芽。蘖,树木砍去后又长出来的新芽。 二、作者简介 贾祖璋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科普作家。1901年生,浙江省海宁县人。当过小学教师、中学教师、编辑。他创作、编写、翻译了29部生物学著作。现任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副理事长。科学专著有《鸟类研究》《普通鸟类》《鸟类概论》《世界禽鸟物语》《鸟与文学》《动物珍话》《生物素描》《碧血丹心》《生命的韧性》等。1980年出版《生物学碎锦》,《南州六月荔枝丹》即选自该书。 三、内容结构 (一)主要说明荔枝果实的形态特点。(1-10) 1.从对小学时学过的《荔枝图序》质疑写起,引出下文。(1) 2.荔枝的形态特点(2-9) ① 荔枝的外部形态(2-5) a 荔枝外壳构造 b 荔枝外壳的颜色 c 荔枝的形状 d 荔枝的大小及重量 ② 荔枝的内部构造(6-9) a 荔枝的壳膜 b 荔枝的果肉 c 荔枝的贮藏 d 荔枝的果核 3.荔枝的花(10) (二)主要介绍有关荔枝的其他知识(11-13) 1.荔枝的产地分布 2.古代的荔枝书谱 3.荔枝的生长习性及生长北限 (三)提出建议:大力发展荔枝生产,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14) 本文的说明顺序为先主(荔枝的形态特点)后次(有关荔枝的其他知识及建议),而介绍荔枝的形态特点时是按由表(外部形态)及里(内部构造)的顺序。 这样来写,条理清晰,内容全面、主次鲜明,既突出了荔枝的形态特征,又介绍了有关荔枝的其他知识。 四、简明精确,科学性强。 本文在介绍荔枝的科学知识时,十分注意简明精确,科学性强。它处处使用确凿的事实和具体数字来加以说明,并且不断纠正古代有关知识不确切的地方。 例如,白居易诗中说“壳如红缯”,作者说这是诗人的比喻,缯是丝织物,光亮滑润,而其实荔枝壳是“粗糙”的。白居易说“膜如紫绡”,作者指出是把壳内壁的花纹误作膜的花纹了。又指出《咏荔枝膜》的诗句只是诗人的夸张说法。在讲到荔枝肉时,又从植物学观点指出,这不是果肉,而是“假种皮”,真正的果肉是丢弃的那层膜。作者通过调查、观察、考证,用科学的态度,不断纠正古人有关记载荔枝的知识上不确切或错误之处,使之更符合事实,保证了传授知识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用具体数字说明事物,是说明文中常用的一种说明方法。本文说到荔枝的大小和重量时,用了具体的数字,其中关于四川合江产的楠木叶的重量,两本书上记载相差很大,作者不妄下结论。在讲到载培历史时,都有具体数字,使读者明确我国荔枝栽培历史悠久,品种繁多。 五、引用诗文,趣味盎然 本文是把荔枝当作一种水果向读者推荐介绍的,因此引用了大量古诗文,使文章趣味盎然。 文章开头就引白居易《荔枝图序》的一段话,设置疑问,引人入胜。荔枝哪里会是红色的,荔枝肉象冰雪那样洁白,不是更可怪吗?白居易是唐代著名大诗人之一,他想象丰富,比喻新颖,他用诗的语言来写荔枝,充满着馥郁芬芳。本文多次提到《荔枝图序》有肯定它之处也有指出它的不足或不确的,文字生动活泼。 在介绍荔枝的有关知识时,作者时而引用几句古诗句或文字,增强了文字的形象性,使这篇复杂的说明文增添了光辉。例如本文的题目《南州六月荔枝丹》就是明朝陈辉的诗句,说明了荔枝的产地“南州”、成熟期“六月”、颜色“丹”,言简意明,生动形象。在介绍荔枝颜色时,成片树林,“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引用诗句来形容,灿烂绚丽,令人悦目爽心。 在介绍荔枝不宜贮藏一节中,引用杜牧的诗句说明了鲜荔枝不宜久放,统治者为了吃到新鲜荔枝不顾人民的死活。 大量引用古诗文,来说明荔枝的有关知识,既增强了说服力,又增强了文艺性。如果抽掉了本文中十多处的古诗文,就会变得枯燥乏味。 附:白居易《荔枝图序》 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作文: 枕 头 ——读《梵高画传》 高一(3) 程辽 他画看到的人们,画自画像,画向日葵。在这一个个激动的梦境中,我看到一个盛放的生命——正如其中的一幅向日葵,尽管是血红的,是茎被切断的,却在像太阳一般地燃烧和疯狂,在夜的吞噬中。 他去当画商却告诉顾客这画一钱不值,想当传教士又不屑用模式化的演讲过关,进入画室惟独不画教授布置的石膏塑像。他是一段无法被接力的旅程。家人以他为耻,市民称他为“疯浪子”,同行说他“不会画画”,朋友高更评价他钟爱的《向日癸》单调乏味。只要身体还有一点力气,他就开始在画布上疯狂地涂抹。绘画之外不存在他的生命,但在他三十七年的挣扎中仅卖出了一幅作品。是痛苦和可怕的疯狂造就了画出《割耳自画像》和《星月之夜》的梵高。世人在他的眼中就如同他画布上火焰般喷吐的柏树,或是绿莹莹、摇摆的油灯。他只为自己而画,画自己眼睛所见的,但他又不得不依存于外在的躯壳。食了人间烟火的人就要做烟火味的梦;不食则做自己的梦,但因为正饿着肚子,所以做的是自己的噩梦。再没有人可以这么画了,像一只手,直接捅进人的心里,在里面划一个令人窒息的漩涡。陷进去,陷入晕眩,陷入扭曲,陷入痛苦到呐喊却听不到自己声音的时空。 人生,不离开也不像一场梦。大多数的梦是公共的,是公共场所,讲规矩,讲文明,很热闹,很拥挤。没有人知道方向,但大家挤在一起就放心了。人最怕对自己负责任。做梦还不如打个水漂,连沉淀也不会有。但有极少的梦还是会被刻在泥板上,印在浪花里,在公共的梦中被雕成偶像。这些自己的梦很空旷,很迷茫,伸出手摸不到往者的路标,探出脚听不到清晰的回音。他只有凭着胸中涌动的热情不顾一切地奔跑,不管是否踏坏了众人软弱无力的路界、撞翻了弱不禁风的指向标,不管愤怒的群众手中是荆棘皇冠还是十字架。他只是狂奔,每一个足印都证明他是个疯子。终于他的梦结束了,旁边走得小心翼翼的人才开始审视一串不寻常的脚印。一个人说:“艺术!”回音必是震耳欲聋的。于是便有了满世界的菩提树下冥想者和割自己耳朵当礼物的人。又有一种疯狂变成了正常。 但是伟人值得欣赏却不值得敬佩,俗人不值得欣赏但却值得敬佩。他们甘于牺牲。伟人都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一抓一大把的世人就是这肩膀。谁都可以当让人供起来膜崇拜的偶像,也都可以当肩胛骨、当血管、当神经、当肌肉……当然最终只能占一样。就像生物链,从人到蜣螂,缺了哪一环大家都得玩完。 向卧室里的一切致敬! 大家在梦里都挺不容易的。 [自评] 第一篇一气呵成的读书笔记——一直写下来,不像以前,写一部分就看着前面写的,想一会儿再继续写。有初稿,后移上本的过程中有不少改动,因为题目“枕头”是最后写上去的,感觉原文章前部有些松散,所以改后“梦”的字眼提前出现。 全文有一次递进,一次转折。对结尾很满意。《梵高画传》第一次看时十分受震动,但在冷却后第二次看时才写下本文。应该可以写得更好。 语文版《南州六月荔枝丹》重难点分析 篇5【教学流程】 一、【多媒体显示荔枝特写镜头】 学生议论纷纷,甚至有夸张流口水声的。 【师】想必大家都看到了屏幕上的这种鲜艳诱人的水果,它叫——(学生齐答:荔枝)。请仔细观看画面,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眼中的荔枝,也可以虚拟情境,向从未见过荔枝的人介绍荔枝,或向从未品尝过荔枝的人推荐荔枝。 【学生】大笑:我们从来没有吃过荔枝!(特别是几个男生) 【师】(看见荔枝干,灵机一动)我今天荔枝没有,但荔枝干有,给几位同学尝尝,告诉我们荔枝干有什么特色,这和你看见的荔枝图片有什么不同? 把荔枝分给几个比较活跃和几个不太活跃的同学。 【丁铭铭】不用给我了,其实我是吃过荔枝的。我来说吧! 【师】我们丁铭铭突然想起吃过荔枝,那么就由他来介绍一下,大家仔细听了!(全班笑) 【丁铭铭】荔枝有一层外壳,是红色的,壳上面有突起物,壳上有一层膜,里面的肉很白,然后里面有一个核,荔枝上面有很多水! 【师】什么上面有很多水? 【丁铭铭】壳上啊,买来的时候就有很多水。就这样,没有了。 (全班笑) 【童杰】方老师,我有意见。 【师】示意其发表。 【童杰】首先我觉得丁铭铭说的不够准确。他说荔枝壳师红色的,其实还有绿色的。第二,他说的时候一点味道也没有。荔枝的图片那么美,我觉得课文中讲的比较好。里面有一句:“瓤肉莹白如白雪”那才叫一语中的。 (全班鼓掌) 二、课文分析 【师】童杰说的非常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科技说明文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贾祖璋先生的科学小品《南州六月荔枝丹》。这是一篇说明文,或者可以称为—— 【学生】科学小品。 【师】对了,童杰已经初初比较丁铭铭的介绍和贾祖璋对荔枝介绍的不同,那么我想请同学告诉我,如何评价说明文呢? 【胡泽东】说明文就是说明文,有什么好评价的。 【师】说明文这种文体,大家以前都接触过,还有同学记得么? 【沈海波】《中国石拱桥》 【叶能】《祖国的大豆》、《隆冬话竹》等。方老师,我觉得说明文说理性很强,又具有科学性。还是很有味道的。 【胡泽东】可是我就觉得说明文很单调,干巴巴的,枯燥乏味。没什么好上的。 【许燕萍】我觉得一般的说明文就像丁铭铭介绍荔枝那样的无趣,让人一点食欲也没有了。但今天要上的课文却还是很不错的。 【师】当然,这同样是一篇如假包换的说明文,但为什么能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呢?或者说,文章采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改变了说明文一向单调乏味的状态? 【许燕萍】如童杰说的那样,课文介绍的时候用了很多诗句。什么“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什么“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等等。 【师】说的很好,文中引用了大量的诗文典故。我们学过很多种说明方法,掰着指头数一数,总共学过哪些? 【学生】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引用、下定义。 【朱明敏】方老师,打比方和比喻是不是一样的? 【师】朱明敏提出了一个问题,有谁能帮他解决么? 【高鑫枫】这个我知道的。打比方是说明方法,而比喻是修辞方法。 【师】很好。那么多是说明方法在我们这篇课文当中大放异彩的是那一种? 【学生】引用喽。 【师】对。就是引用。下面就请各位同学从课文中找出所有作者引用的诗词典故,在下面划上横线或者波浪线。四人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讨论其作用。(约4分钟) 小组(1)金祥、方佳恩、金锋华、许燕萍 【金锋华】方老师,我们全部找了一遍。需要说一下么? 【师】很好,你可以把找到的说出来。 【金锋华】1. 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2. 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 3. 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 4. 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5. 长安回望诱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6. 荔枝十花一子。 7. 以小株结实者置瓦器中,航海至阙下,移植宣和殿。 8. 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 9. 仙人本是海山姿,从此江乡亦萌蘖。 10.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金祥】还有一句。“南州六月荔枝丹”。 【金锋华】我们组最喜欢第一句。因为刚才丁铭铭介绍荔枝的时候很单调,但白居易《荔枝图序》说的,却让人馋涎欲滴。而且非常的形象。放在文中,不仅贯穿全文的介绍,让人情不自禁往下看。 小组(2)金灵杰、卫梦昭、陈玲、张佳丹 【陈玲】我们组最喜欢标题。一句诗七个字,但是却讲了很多东西:时间、地点、事物、颜色。简洁明了,符合议论文的特色。而且用诗句作标题,让原来枯燥的议论文显出一丝幽雅感。 【师】多了一丝文学意味,所以感觉幽雅,分析的相当合适。 小组(3)陈飞丹、朱燕华、郑金波、沈海波 【郑金波】我们组觉得“安回望诱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里运用的很好,因为这不仅补充说明了白居易诗句中提及的荔枝不耐贮藏,还说明了古代封建君主穷奢极欲,民不聊生。 【师】非常好,你们其实已经很好理解了两个诗句的作用。 小组(4)朱伟刚、熊燕、施润、谢超锋 【朱伟刚】我们认为最后苏轼的诗句运用的也很不错。不仅说明了人们对荔枝的喜爱,也表达了我们应该更好的因地制宜,发展荔枝生产。这样就有更多的人可以吃到荔枝了。 【师】很好。我发觉大家讨论的都很深入。由于时间关系,接下去的诗句就请同学们结合幻灯片一起来分析。 幻灯片一:丰收季节的荔枝林,并配以字幕:“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 【学生】说明荔枝多、颜色非常的艳丽。 幻灯片二:荔枝的壳和膜。“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 【学生】这说明荔枝膜的颜色非常的柔美,非常轻盈。 【师】那么宋徽宗和和文征明的诗句及《三山志》引文呢? 【葛秋娇】我觉得这只是为了说明荔枝移植很困难而已。如果作者直接说,荔枝移植很困难,或许我看过也就算了,可他引用了古诗文,我就觉得看上去有意思多了。 【师】大家的回答,实在出乎我的意料,非常棒!我现在可以很轻松地对引用的作用作一个小结:这些引用确凿可信,并且极富有韵味,给原本单调的说明文增添了亮色,使其显得生动活泼,富有文采。 三、信息筛选 【师】接下来,请大家快速地通读全文,筛选各段关键信息,有的刚才我们已经通过引用的作用分析过了,有的还没有分析,但信息点也比较明显。请用一个词或一个词组概括出每段的段落大意,并将其用“——”串成一条直线,写在课前请大家准备好的白纸上,字写认真些,写大些。 请最先完成任务的同学举手示意,历时最短的三位同学决出之后,我们将投影他们的阅读成果,由同学们评出一名“阅读能手”,他将得到由老师我个人赞助的荔枝干若干,一饱口福。 最先举手的三名:张岳东、叶能、楼佳杰 【师】好,陈汀、叶能、楼佳杰三位同学脱颖而出(学生笑)。我呢,首先奉上荔枝若干(学生笑),那么现在我们来比较一下,哪位同学的更好一点。或者我们从比较中得出最佳答案。 【张岳东】质疑——壳——色——形状——大小与重量——膜——肉——贮藏——核——花——产地——图谱——移植——发展 【叶能】引文——壳——色——外形——大小——膜——肉——贮藏——核——花——历史——载书——产地——发展 【楼佳杰】疑——外壳——色——形——大小与重量——膜——肉——藏——核——花期——产地——种类——移植——发展 【最终讨论答案】质疑——外壳——颜色——果形——大小及重量——膜——肉——不耐贮藏——核——花——产地——品种(图谱)——移植——发展前景 【师】我给大家展示一下我的概括(幻灯片) 形态 外壳 颜色 荔枝的生态 形体 大小 膜 肉 果实 贮运 核 花 产地 品种 荔枝的生产 移植 发展 【师】我发觉,其实同学们概括的比我好的多。但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从我这个图表中发现一个规律? 【郭炯杰】这个很简单,比如说明荔枝的生态的时候是由表到里。现说果实的外部形态,再说果实的内部构造的。在说明果实的内部构造的时候,又是由外到内的。 【师】很好,我补充一点:从全文来看本文的说明顺序又是先主后次的。先讲荔枝的生态,再介绍有关荔枝的其他知识核建议。阅读说明文的时候,很重要的就是把握其说明顺序。 (下课铃声响起。) 【师】已经下课了。给大家布置三个作业。 1. 指出下列各段所用的说明方法。 2.筛选课文主要信息,把这篇文章改写成一段一百字左右的平实的说明性文字。 3.课外阅读《语文读本》上的“生命的旋律”这一章节的数篇科学小品,(包括《螳螂猎食》、《天鹅》、《葵与向日葵》、《马铃薯》),体会其科学性、文学性。 好,下课! 四、【课后补记】(学生的缩写) 下面摘录了几位同学的缩写,较有代表性。 【陈玲】荔枝是我国中药的蜜源植物。花期再二到四月,成熟期以七月为盛。 荔枝的形状多变,直径约三四厘米,重量在十到二十克左右,不耐贮藏,属亚热带果树,北限低。 荔枝壳表面有一层龟裂片,上有片峰,呈深红徽紫色。内有白色薄膜,肉呈白色半透明。味甜宜生食,种子长圆形,面光棕褐色。 【方佳恩】荔枝壳粗糙,肉滑、雪白。外壳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大笑约直径三思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克。呈心脏形、软圆形或圆形。通常蒂部大,顶端小。荔枝不耐贮藏,核就是种子。花期是二月初到四月初。原产于我国,是我国特产。属于亚热带果树,性喜温暖。成都、福州是它生长的北限。应因地制宜,努力发展荔枝生产。 【楼佳杰】荔枝壳是粗糙的,上面有许多的龟裂片。成熟的荔枝大多数是红色或紫色。七月是荔枝的盛期。荔枝是心脏形、软形或圆形的。通常蒂部大,顶端稍小,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克,其壳内有一层膜。荔枝的肉大多数是白色半透明,味甜微酸。荔枝不耐贮藏,在1℃—5℃可贮藏30天左右。荔枝的花期是二月初到四月初。我国是荔枝的原产地,有许多种荔枝。荔枝性喜温暖,在我国荔枝还是有很好的发展前景的。 【金锋华】成熟的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荔枝呈心脏形、软圆形或圆形。通常蒂部大,顶端稍小。荔枝大笑,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克。荔枝壳内有紧贴内壁的白色薄膜。它的肉大多数白色半透明,而且它不耐贮藏。它的核就是种子,长圆形,表面光滑,棕褐色。少数荔枝品种为绿色。荔枝的花期是二月初到四月初,早晚随品种而不同。荔枝原产于我国。在我国古代就有很多讲荔枝的书籍和文章。荔枝是亚热带果树,性喜温暖。成都、福建是它生长的北限。但随着科学发展,荔枝北移也许是可能的。 语文版《南州六月荔枝丹》重难点分析 篇6贾祖璋,浙江海宁县人,是我国独树一帜、久负盛名、劳绩卓著的生物科普作家。 贾祖璋1901年诞生于钱塘江畔,从小热爱自然,嗜爱观察和辨别花鸟虫鱼。14岁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20岁毕业,后当了三年小学教师。1921年他就在上海《时事新报·学灯》上发表有关生物方面的文章。1924年春,经严格考试,以第一名被上海商务印书馆印刷厂所属的模型标本部录用,成为制作各种生物标本的工人。他敬业惜时,自愿搬进商务印书馆的植物园住,精心观察,详细记录,积累了大量制作素材。随后他参考日文资料编著了《鸟类研究》《普通鸟类》《世界禽鸟物语》等书,从此开始了他的创作生涯。193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他的《鸟类概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现代鸟类专著。三十年代,他还与贾祖珊一起撰写了六十万字巨著《中国植物图鉴》。1934年9月《太白》杂志创刊,开辟“科学小品”专栏,他和周建人、高士其、董纯才,顾均正、刘熏宇,柳湜等成为我国最早的“科学小品”作家。以后,他致力于中国民族色彩和地方风韵的 科普读物的创作,解放前出版的有《鸟与文学》《动物珍话》《生物素描》《碧海丹心》等;解放后则有《生命的韧性》和《生物学碎锦》等。他共写过十多本生物学著作,编过近二十种生物课本。他的作品清新优美,大多以绚烂多彩的生物为写作对象,把丰富的科学知识、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融为一体,有相当高的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他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1981年荣获全国1976年10月—1979年12月全国“新长征优秀科普作品奖”一等奖。 他长期从事科普读物的编辑工作。解放前他就从事编辑工作,1953年以后先后担任中国青年出版社第四编辑室主任,科学普及出版社副总编,积极从事科普出版工作,贡献卓著。十年动乱中,被迫退休。粉碎“四人帮”时,已年近八旬,但他人老心不老,终日伏案著述,后并当选为福建省科普创作协会理事长和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副理事长,并担任福建省科协顾问。 语文版《南州六月荔枝丹》重难点分析 篇7一、说教材(具体又包含三个方面) 1、教材简析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苏教版必修五第一专题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本专题是说明文单元。单元的学习重点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如何抓住特征说明事物,使学生体会到只有抓住特征,才能有可能将事物说明白。那么《南州六月荔枝丹》作为说明文单元具有代表性的起始课,它除了具有一般说明文的特点外,还带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因此它是一篇介绍科学常识的文艺性说明文,在整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就不言而喻,它对后面的说明文教学有着领启、示范作用。 2、教学重难点: 本文属科学小品,文章通俗易懂,富有情趣,讲析时不要面面俱到,要以学生的实际和大纲要求出发,有取有舍,突出重点。 我将第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定为以下两点: ①通过认真阅读,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 ②理清本文说明顺序和结构。 3、教学目标: 在明确教材特点和重难点后,根据单元教学的要求,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A、学习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写法。B、训练学生观察与归纳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能独立找出文章要点并归纳,体会多种说明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作者仔细地科学研究的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专业的感情。 二、说教法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更好的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说明文的积极性,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引导(ben文由wuyanrenjia收集整理)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以杜朗口教学经验为切入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意识。 三、说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现代教学论提出要转变教学观念,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强调学生自主的主体意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就要始终体现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指导。 1、观察法或课外阅读法:课前布置学生认真观察荔枝或时令水果的构造或者查阅有关荔枝资料的书籍。 2、朗读体悟法:本文引用大量诗文、资料,通过反复朗读,仔细品味本文富有诗意的语言风格,在情感得到满足和愉快后能更加深刻获得知识。 3、练习法:结合本文课后练习题一、二、三让学生自主学习本节课重难点,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 四、说教学过程:(具体又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素质教育提倡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强调“以生为本”,一切教学的设计与实施,都应首先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掘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潜力,提高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效率。因此,以开放的思维,以现代的教育模式学习本文,将对说明文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根据单元教学要求和新课标理念及职专生的感知水平,我确立以下教学程序: 1、课前预习,扫清障碍 ①准备工具书,自查生字词,培养学生独立使用工具书的能力。 ②参照书上“阅读提示”,自读课文,对课文有初步的了解。 2、导入新课,激起兴趣:①导语:你们对荔枝真的很了解吗?你们知道吃进肚子里面并非是荔枝的果肉,而是种子外面的一层膜吗? ②明确文体: 科学小品特点③多媒体展示有关荔枝生态知识(为学习知识目标打好基础) ④作者简介(完成德育目标)【这样安排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做好铺垫。】 3、提出问题,朗读课文:思考:①标题给我们提供了荔枝的几点信息?有何创意?(完成课后习题一) ②作者笔下的荔枝与白居易《荔枝图序》的荔枝异同点?(完成知识目标A、B和德育目标)。 ③概括文章内容,完成课后习题三(突出教学重点①) (朗读课文品味科学小品语言为第二教时分析比较平实性说明文与科学小品做铺垫。提出问题以小组形式讨论、探究激发学习兴趣。) 4、自主学习,理清结构(突出重点②,突破难点):师质疑:练习册上的辅导要点和课后习题三对本文的结构划分是否正确(如把荔枝的花归为荔枝的果实内部)? 让学生独立理清说明顺序、结构,并画出本文结构图,然后找不同程度的几个同学讲自己的分析结果(充分启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敢于质疑和发表不同意见,课堂气氛活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完成教学目标。) 5、精读课文,深层探究 1.学生精读课文,自由质疑 2.教师整理学生的提问,为探究定向。 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1)文章开头引用白居易的《荔枝图序》,仅仅为了引出说明对象吗? (2)为什么要写荔枝不耐贮藏这一点?能否从课文中删去?(3)有关荔枝花的文字能否删除?为什么? (4)最后一段引用苏轼的诗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学生思考,并自由发言】 6、聚焦说明方法,分析语言特色, 师生共同回顾初中阶段所学的说明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引用、下定义、分类别、作解释、列图表等。 学生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小组组长记录讨论要点,并代表本组发言。 7、体验反思,学以致用 提问:参考以下资料,把这篇课文改写成一段一百字左右的平实的说明性文字。 荔枝,…… 8、总结本节课 :本文是一篇生动的说明文,介绍荔枝是按照从主到次,由表及里的顺序来写的,主要介绍荔枝果实的形态特征,次要介绍荔枝其他知识,如生产情况。 总之本课教学程序的设立,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进行自主学习,有利养成学生的自主能力和自学习惯的形成,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拓充知识,更好学习锻炼归纳表达能力。 八、解读练习设计 :根据单元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我要求学生抓住特征,用文艺性笔调写一篇自己熟悉的某种植物或动物说明文;提高学生写作能力表达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一、设疑问,摄全文(1) 二、作说明,讲知识(2—13)外部形态 生态 —果实 果实内部 语文版《南州六月荔枝丹》重难点分析 篇8本文是著名科普作家贾祖璋写的一篇科普作品,准确、翔实的说明了荔枝的果形、果实以及贮运,对荔枝的习性、产地、栽培史等作了一般性介绍。把丰富的科学知识、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融为一体,有着高度的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明朝陈晖《荔枝》诗中的句子。原诗是:“南州六月荔枝丹,万颗累累簇更团,绛雪艳浮红锦烂,玉壶光莹晶寒。高名已许传新曲,芳味曾经荐大官。乌府日长霜暑静,几株斜覆石阑干。” 一、词语积累 缯 (zēng):古代对丝织品的统称。 绡(xiāo):生丝织的绸子。 醴(lǐ)酪(lào):甜酒和奶酪。酪,半凝固状的乳制食品。 不了了之:用不去了结的办法去了结。 钻牛角尖:比喻费力研究不值得研究或无法解决的问题。这里没有贬义,是说认真钻研的精神。 绛(jiàng):深红色。 渣滓(zǐ):物品提出精华之后剩下的东西。 龟(jūn)裂:呈现许多裂纹。 劳民伤财:既使人民劳苦,又耗费钱财。现多指滥用人力物力。 兼 程:一天走两天的路。 花 期:植物开花的时期。 完全花:花的四部分—花萼、花冠、雄蕊群和雌蕊群俱全的花。 花 序:花在花轴上排列的方式,分有限花序和无限花序两大类。前者如聚伞花序,后者如总状花序、穗状花序、伞形花序。 阙 下:即都下,指宋王朝的首都开封。阙,本来是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用的楼,又泛指帝王的宫殿。 造 化:自然,天然。 幅 员:领土面积。幅,宽度;员,周围。 因地制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 啖(dàn):吃。 萌蘖(niè):指植物长出新芽。萌,生萌,发芽。蘖,树木砍去后又长出来的新芽。 二、作者简介 贾祖璋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科普作家。1901年生,浙江省海宁县人。当过小学教师、中学教师、编辑。他创作、编写、翻译了29部生物学著作。现任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副理事长。科学专著有《鸟类研究》《普通鸟类》《鸟类概论》《世界禽鸟物语》《鸟与文学》《动物珍话》《生物素描》《碧血丹心》《生命的韧性》等。1980年出版《生物学碎锦》,《南州六月荔枝丹》即选自该书。 三、内容结构 (一)主要说明荔枝果实的形态特点。(1-10) 1.从对小学时学过的《荔枝图序》质疑写起,引出下文。(1) 2.荔枝的形态特点(2-9) ① 荔枝的外部形态(2-5) A 荔枝外壳构造 B 荔枝外壳的颜色 C 荔枝的形状 D 荔枝的大小及重量 ② 荔枝的内部构造(6-9) A 荔枝的壳膜 B 荔枝的果肉 C 荔枝的贮藏 D 荔枝的果核 3.荔枝的花(10) (二)主要介绍有关荔枝的其他知识(11-13) 1.荔枝的产地分布 2.古代的荔枝书谱 3.荔枝的生长习性及生长北限 (三)提出建议:大力发展荔枝生产,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14) 本文的说明顺序为先主(荔枝的形态特点)后次(有关荔枝的其他知识及建议),而介绍荔枝的形态特点时是按由表(外部形态)及里(内部构造)的顺序。 这样来写,条理清晰,内容全面、主次鲜明,既突出了荔枝的形态特征,又介绍了有关荔枝的其他知识。 四、简明精确,科学性强。 本文在介绍荔枝的科学知识时,十分注意简明精确,科学性强。它处处使用确凿的事实和具体数字来加以说明,并且不断纠正古代有关知识不确切的地方。 例如,白居易诗中说“壳如红缯”,作者说这是诗人的比喻,缯是丝织物,光亮滑润,而其实荔枝壳是“粗糙”的。白居易说“膜如紫绡”,作者指出是把壳内壁的花纹误作膜的花纹了。又指出《咏荔枝膜》的诗句只是诗人的夸张说法。在讲到荔枝肉时,又从植物学观点指出,这不是果肉,而是“假种皮”,真正的果肉是丢弃的那层膜。作者通过调查、观察、考证,用科学的态度,不断纠正古人有关记载荔枝的知识上不确切或错误之处,使之更符合事实,保证了传授知识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用具体数字说明事物,是说明文中常用的一种说明方法。本文说到荔枝的大小和重量时,用了具体的数字,其中关于四川合江产的楠木叶的重量,两本书上记载相差很大,作者不妄下结论。在讲到载培历史时,都有具体数字,使读者明确我国荔枝栽培历史悠久,品种繁多。 五、引用诗文,趣味盎然 本文是把荔枝当作一种水果向读者推荐介绍的,因此引用了大量古诗文,使文章趣味盎然。 文章开头就引白居易《荔枝图序》的一段话,设置疑问,引人入胜。荔枝哪里会是红色的,荔枝肉象冰雪那样洁白,不是更可怪吗?白居易是唐代著名大诗人之一,他想象丰富,比喻新颖,他用诗的语言来写荔枝,充满着馥郁芬芳。本文多次提到《荔枝图序》有肯定它之处也有指出它的不足或不确的,文字生动活泼。 在介绍荔枝的有关知识时,作者时而引用几句古诗句或文字,增强了文字的形象性,使这篇复杂的说明文增添了光辉。例如本文的题目《南州六月荔枝丹》就是明朝陈辉的诗句,说明了荔枝的产地“南州”、成熟期“六月”、颜色“丹”,言简意明,生动形象。在介绍荔枝颜色时,成片树林,“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引用诗句来形容,灿烂绚丽,令人悦目爽心。 在介绍荔枝不宜贮藏一节中,引用杜牧的诗句说明了鲜荔枝不宜久放,统治者为了吃到新鲜荔枝不顾人民的死活。 大量引用古诗文,来说明荔枝的有关知识,既增强了说服力,又增强了文艺性。如果抽掉了本文中十多处的古诗文,就会变得枯燥乏味。 附:白居易《荔枝图序》 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作文: 枕 头 ——读《梵高画传》 高一(3) 程辽 他画看到的人们,画自画像,画向日葵。在这一个个激动的梦境中,我看到一个盛放的生命——正如其中的一幅向日葵,尽管是血红的,是茎被切断的,却在像太阳一般地燃烧和疯狂,在夜的吞噬中。 他去当画商却告诉顾客这画一钱不值,想当传教士又不屑用模式化的演讲过关,进入画室惟独不画教授布置的石膏塑像。他是一段无法被接力的旅程。家人以他为耻,市民称他为“疯浪子”,同行说他“不会画画”,朋友高更评价他钟爱的《向日癸》单调乏味。只要身体还有一点力气,他就开始在画布上疯狂地涂抹。绘画之外不存在他的生命,但在他三十七年的挣扎中仅卖出了一幅作品。是痛苦和可怕的疯狂造就了画出《割耳自画像》和《星月之夜》的梵高。世人在他的眼中就如同他画布上火焰般喷吐的柏树,或是绿莹莹、摇摆的油灯。他只为自己而画,画自己眼睛所见的,但他又不得不依存于外在的躯壳。食了人间烟火的人就要做烟火味的梦;不食则做自己的梦,但因为正饿着肚子,所以做的是自己的噩梦。再没有人可以这么画了,像一只手,直接捅进人的心里,在里面划一个令人窒息的漩涡。陷进去,陷入晕眩,陷入扭曲,陷入痛苦到呐喊却听不到自己声音的时空。 人生,不离开也不像一场梦。大多数的梦是公共的,是公共场所,讲规矩,讲文明,很热闹,很拥挤。没有人知道方向,但大家挤在一起就放心了。人最怕对自己负责任。做梦还不如打个水漂,连沉淀也不会有。但有极少的梦还是会被刻在泥板上,印在浪花里,在公共的梦中被雕成偶像。这些自己的梦很空旷,很迷茫,伸出手摸不到往者的路标,探出脚听不到清晰的回音。他只有凭着胸中涌动的热情不顾一切地奔跑,不管是否踏坏了众人软弱无力的路界、撞翻了弱不禁风的指向标,不管愤怒的群众手中是荆棘皇冠还是十字架。他只是狂奔,每一个足印都证明他是个疯子。终于他的梦结束了,旁边走得小心翼翼的人才开始审视一串不寻常的脚印。一个人说:“艺术!”回音必是震耳欲聋的。于是便有了满世界的菩提树下冥想者和割自己耳朵当礼物的人。又有一种疯狂变成了正常。 但是伟人值得欣赏却不值得敬佩,俗人不值得欣赏但却值得敬佩。他们甘于牺牲。伟人都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一抓一大把的世人就是这肩膀。谁都可以当让人供起来膜崇拜的偶像,也都可以当肩胛骨、当血管、当神经、当肌肉……当然最终只能占一样。就像生物链,从人到蜣螂,缺了哪一环大家都得玩完。 向卧室里的一切致敬! 大家在梦里都挺不容易的。 [自评] 第一篇一气呵成的读书笔记——一直写下来,不像以前,写一部分就看着前面写的,想一会儿再继续写。有初稿,后移上本的过程中有不少改动,因为题目“枕头”是最后写上去的,感觉原文章前部有些松散,所以改后“梦”的字眼提前出现。 全文有一次递进,一次转折。对结尾很满意。《梵高画传》第一次看时十分受震动,但在冷却后第二次看时才写下本文。应该可以写得更好。 语文版《南州六月荔枝丹》重难点分析 篇9<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2.了解荔枝的生态及其生产情况,丰富科学知识。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按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培养学生阅读科技说明文的能力。 2.学习本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从实到虚的说明顺序,并了解其作用。 3.领会本文准确地运用语言和引用古代诗文加强说明效果。 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文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概括内容要点。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引用的诗歌典故,结合上下文分析它们所起的作用。 〈教学方法〉 1.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筛选各段要点,理清说明顺序。 2.讨论点拨法。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步骤〉 课前背诵: 劝学(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鸣, 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一、 导语设计: 由于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地域差异,使得气候、生活习惯都有所不同。南方有一种水果——荔枝,这种被称作“果中珍品”的水果北方是没有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贾祖璋的《南州六月荔枝丹》,看看荔枝是怎样的一种水果。 二、作者及文体: 作者简介: 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科普作家。他创作、编写、翻译了二十九部生物学著作。现任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副理事长。贾祖章先生虽已八旬有余,但他人老心不老,现在终日伏案著述,陆续写出了许多优秀科普作品。《南州六月荔枝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都选自他的《生物学碎锦》。 文体介绍: 本文属于科学小品,属于说明文。所谓小品就是随笔之类的小文章,科学小品则是介绍科学常识的文艺性说明文,既有很强的科学性,又有一定的文学情趣。 本文以短小的篇幅,丰富的知识,饶有兴味地介绍了有关荔枝的科学知识。既有一般说明文简明准确、条分缕析的特点,又有清新诱人的诗意。它寄托着作者的深情,充满浓郁的时代气息。 三、速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字词正音: 缯zēng(古代丝织品的通称)瓤ráng(瓤子)醴lǐ(甜酒)酪lào(用乳汁制成的半凝固状食品)囊náng(口袋)勃bó(烟起貌)莆pú(福建莆田县) 2.词语补释: 龟裂:jūnliè呈现许多裂纹。(龟甲guījiá) 幅员:领土面积。地广狭为幅,周围为员,员即圆。 劳民伤财:既使人民劳苦,又耗费钱财。(使动用法)现多指滥用人力物力。 不了了之:把问题放在一边,就算了事。了:完成。了(第二个):了结、结束。 逼真:⑴极象真的;⑵真切。 绚丽:灿烂美丽。 渣滓:⑴物品提出精华后剩下的东西; ⑵比喻品质恶劣对社会起破坏作用的人。 兼程:一天走两天的路。 造化:⑴自然界的创造者,也指自然。⑵福气、运气。 四、强调引用这一方法的重要性。 1.请同学们用一两个词表达一下对这种文体的直观感受? 明确:知识量大、说理性强、条理清楚、平实、 单调、乏味。 2.这篇文章有干巴巴的感受吗? 明确:没有。 3.当然,这是一篇如假包换的说明文,但为什么会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呢? 明确:文章引用了大量的诗词典故,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形象性,感觉清新活泼。 4.我们学过哪些说明方法? 明确: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等。 引用就是其中一种,在本文中更是大放异彩。当然作者并没有一味的只使用引用这种说明方法,其他方法也都有使用。 五、由说明方法入手具体分析文意,学生从文中找出引用的诗词典故。划分层次,理清思路。 (一)引出说明对象 外形:外壳—颜色—形状—大小 荔枝果 果实:壳膜—瓤肉—特性—果核 (二)荔枝的生态 荔枝花花期—花形—花色 (三)荔枝的生产:产地—树谱—移植—产销 六、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试说说文章的说明顺序。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明确:本文是把荔枝作为水果来介绍的,按照从主到次,由表及里的顺序来写。课文主要介绍荔枝的生产特征,次要介绍生产情况。在介绍果实时,又根据它的结构特点,采用了由外到内,由表及里的空间顺序。在说明荔枝果实的外部特征时,又按照壳面构造—色泽—外形—大小、重量的观察顺序来写。这样既突出了荔枝的形态特征,又说明了有关它的其他知识。 七、布置作业: 1.诵本文中的诗文。 2.认为本文语言的准确性体现在何处? 八、板书设计 (一)引出说明对象外形:外壳—颜色—形状—大小 荔枝果 果实:壳膜—瓤肉—特性—果核 (二)荔枝的生态 荔枝花花期—花形—花色 (三)荔枝的生产:产地—树谱—移植—产销 语文版《南州六月荔枝丹》重难点分析 篇10张正阳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的: 1. 了解引用这一说明方法作用。 2. 掌握本文从主到次、由表及里的说明顺序。 3. 了解荔枝的生态及其生产情况,丰富科学知识。 4. 品读鉴赏本文作为科学小品所具有的科学性和文学性。 二、教学重点: 1. 引用等说明方法。 2. 本文的结构方式。 三、教学难点 : 理解文中引用的诗词典故,结合上下文,分析它们所起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 1. 合作探究法 2. 点拨法 3. 竞赛激励法 五、教学用具: 1. 多媒体 2. 实物投影仪 六、教学步骤 : 课前准备 一张白纸 一、导入 [多媒体显示荔枝特写镜头] 想必大家都看到了屏幕上的这种鲜艳诱人的水果,它被人们称为水果之王,它叫——(学生齐答:荔枝)。 请仔细观看画面,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眼中的荔枝,也可以虚拟情境,向从未见过荔枝的人介绍荔枝,或向从未品尝过荔枝的人推荐荔枝。(请同学发言)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科技说明文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贾祖璋先生的科学小品《南州六月荔枝丹》,看看他是如何介绍荔枝的。 二、作者简介 贾祖璋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科普作家。贾祖璋这个名字大家可能并不熟悉,但他的家乡大家一定非常熟悉。这个地方就是——海宁。他1901年出生于我们海宁的黄湾(在座的有没有来自黄湾的同学,你尤其应该为家乡出了这样的名人感到自豪,当然,我们每个海宁人都应该为贾先生感到自豪)。 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他就编著了60多万字的《中国植物图鉴》等专著,193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他的《鸟类概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现代鸟类著作。此外他还创作了大量的科普作品,有《鸟与文学》、《动物珍话》、《生活素描》、《生物学碎锦》等,我们这篇课文《南州六月荔枝丹》就选自《生物学碎锦》一书。这些作品大多将绚烂多彩的生物作为写作对象,把丰富的科学知识、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融为一体,具有相当高的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 三、 字词正音 下面我们一起来给下面这些加下划线的字词注音,考察一下大家的预习效果。 红缯zēng 紫绡xiāo 瓤ráng 醴酪lǐlào 龟裂jūn 绛囊jiàngnáng 渣滓zhāzĭ 萌蘖méngniè 四、强调引用这一说明方法的重要性 说明文这种文体,大家以前都接触过,比如说初中第三册上的《中国石拱桥》、《祖国的大豆》、《隆冬话竹》等。请位同学用一两个词来表述一下你对这种文体最直观的感受。(平实、条理清楚、知识量大、单调、乏味、干巴巴) 那么,请大家看看我们这篇课文,你也有干巴巴的感受吗?(似乎没有) 当然,这同样是一篇如假包换的说明文,但为什么能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呢?谁能告诉我这其中的原因。或者说,文章采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改变了说明文一向单调乏味的状态? (引用了大量的诗文典故) 我们学过许多种说明方法,可已掰着指头数一数,我们学过哪些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比喻);作比较(对比);引言论(引用);列数字;下定义;分类别。引用就是其中的一种。而在我们这篇课文里,它更可谓独领风骚,大放异彩。 下面就请各位同学从课文中找出所有作者引用的诗词典故,在下面划上横线或者波浪线。(约2分钟) 总共大概有十二处之多,让我们一起来分析探讨他们的作用和妙处。 五、由引用手法的作用入手具体分析文意 1.儿时质疑白居易《荔枝图序》: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投影荔枝干、当场剥开] 作用:以此引入话题,亲切活泼,符合阅读心理。原原本本引用为后文提出不同看法提供依据。 2. 练习形式:课文中引用了许多古诗句来说明有关荔枝的知识,试指出下列引诗的具体说明对象。[见课件] 通过观看图片、原文等方式指出说明对象,进而概括出引用文字所在自然段的大意。知道了引用文字的用处,这一自然段说明的重点就自然而然展现在我们眼前了。 3. 引用的作用 这些引用确凿可信,有极富韵味,给单调的说明文增添了亮色,使其显得生动活泼,富有文采。 六、学生速读课文,筛选各段关键信息,概括段意。 接下来,请大家快速地通读全文,筛选各段关键信息,有的刚才我们已经通过引用的作用分析过了,有的还没有分析,但信息点也比较明显。请用一个词或一个词组概括出每段的段落大意,并将其用“——”串成一条直线,写在课前请大家准备好的白纸上,字写认真些,写大些。 请最先完成任务的同学举手示意,历时最短的三位同学决出之后,我们将投影他们的阅读成果,由同学们评出一名“阅读能手”,他将得到由老师我个人赞助的荔枝干若干,一饱口福。 1.[实物投影仪投影] 参考:质疑《荔枝图序》——外壳——颜色——果形——大小——膜——肉——不耐贮藏——核——花——产地——品种(图谱)——移植——发展前景 2.展示教师概括的结构图。[见课件] 3.重点考察巩固:看图(荔枝的果实)指出各部分的名称。 七、随堂练习 指出下列各段所用的说明方法。 八、布置作业 (课外练习) 1. 筛选课文主要信息,把这篇文章改写成一段一百字左右的平实的说明性文字。 2. 课外阅读《语文读本》上的“生命的旋律”这一章节的数篇科学小品,(包括《螳螂猎食》、《天鹅》、《葵与向日葵》、《马铃薯》),体会其科学性、文学性。 海宁一中 张正阳 语文版《南州六月荔枝丹》重难点分析 篇11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从实到虚的说明顺序,并了解其作用。 2、领会本文准确地运用语言和引用古代诗文加强说明效果。 3、了解荔枝的生态及其生产情况,丰富科学知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本文的结构方式。 2、难点: 本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三、教学时数: 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 第一课时 预习思考题: 1、仔细阅读本文,注意科学小品的文艺性和文学笔调。 2、本文引用了哪些故事、史料、诗文来说明。 3、本文是怎样虚实结合的? 4、画出本文的结构图。 字词正音: 缯zēng(古代丝织品的通称) 瓤ráng(瓤子) 醴lǐ(甜酒) 酪lào(用乳汁 制成的半凝固状食品) 囊náng(口袋) 勃bó(烟起貌) 莆pú(福建莆田县) 词语补释: 龟裂: jūnliè呈现许多裂纹。(龟甲guījiá) 幅员: 领土面积。地广狭为幅,周围为员,员即圆。 劳民伤财: 既使人民劳苦,又耗费钱财。(使动用法)现多指滥用人力物力。 不了了之: 把问题放在一边,就算了事。了: 完成。了(第二个): 了结、结束。 逼真: ⑴极象真的;⑵真切。 绚丽: 灿烂美丽。 渣滓: ⑴物品提出精华后剩下的东西; ⑵比喻品质恶劣对社会起破坏作用的人。 兼程: 一天走两天的路。 造化: ⑴自然界的创造者,也指自然。⑵福气、运气。 解题: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明朝陈辉《荔枝》诗中的句子。用古诗命题蕴藉含蓄,引人入胜。此题内涵丰富: 产地南州,泛指我国南部地区;成熟的季节六月(公历七月);鲜果的色彩丹,绚丽如丹。突出了荔枝生态的主要特点产地、成熟期、颜色。充满诗情画意,而且引古诗为题,也与全篇广泛引证的风格统一起来。 本文属于科学小品,属于说明文。所谓小品就是随笔之类的小文章,科学小品则是介绍科学常识的文艺性说明文,既有很强的科学性,又有一定的文学情趣。 作者简介: 贾祖璋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科普作家。他创作、编写、翻译了二十九部生物学著作。现任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副理事长。贾祖章先生虽已八旬有余,但他人老心不老,现在终日伏案著述,陆续写出了许多优秀科普作品。《南州六月荔枝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都选自他的《生物学碎锦》。 课文分析: 本文开头写幼时的印象,未显出荔枝的特色,因而未引起多大兴趣。这就与上小学后读到的《荔枝图序》里的精彩描写(比喻说明)产生了矛盾,形成了对比,自然就构成了全文的悬念,使读者急于知道荔枝是怎样一种水果,有无价值。引用白居易一文,有着借以为纲,依次展开说明的作用。 课文结构顺序图如下: 第一部分: 介绍荔枝引用白居易《荔枝图序》“壳、膜、肉、浆”(总挈全文) 1.外壳龟裂片、片峰(粗糙) 2.颜色深红色或紫色 形态 3.形状心脏形、卵圆形、圆形 说 (表) 4.大小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至二十多克) 明 南 第二部分: 荔枝的生态 5.壳膜白色 荔 州 (主) 枝 六 6.果肉颜色、味道、肉质、制作 本 月 (里) 7.贮藏不耐贮藏(与果实关系密切,附带介绍) 身 荔 果实 8.果核长圆形、表面光滑、棕褐色或绿色 枝 9.果花花期、花形、花型、花序、花蜜 丹 10.产地 中国南部 (实) 说明 (次) 11.果谱 种类、内容、荔枝品种 荔枝 第三部分: 荔枝的生产 有关 12.移植 习性、古荔枝移植情况 问题 (虚) 13.产销 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满足需要 第三部分,虽非本文主体,但却是全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提出了我国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荔枝生产的有关问题,体现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 本图要求学生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填空解决,最后老师订正。 第二课时 写作特点: 一、按照所要说明的事物的组成部分及有关问题确定说明顺序。 具体说,先主后次,由表及里,从实到虚。(见上表) 二、说明事物时,注意准确性与科学性。 1.运用确凿的事实(包括有关历史事实)和具体数字来说明问题。 例: 为了说明“南州六月荔枝丹”的科学性,在第三自然段里,除例举荔枝成熟后都是红色的一些事实和古人有关的诗句外,还举出了它的成熟期不论在广东还是福建都以七月为盛期的事实(“南州六月”系指农历而言,指阳历七月)。这些都足以说明陈辉这句诗有其充分的科学依据。 介绍荔枝的重量(第五自然段),列举了好几种不同的数据,有的来自实地调查,有的则引用有关文献资料,足见其轻重因地而异,介绍真实、全面、不容置疑。 2.既重视引用古代有关荔枝的知识作为依据,又注意纠正其不确切的地方。 例: 在引述白居易《荔枝图序》中的“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的话之后,在第二自然段里指出第一句“壳如红缯”的确也还有不足之处;在第六自然段里指出“膜如紫绡”的形容则“是把壳肉壁的花纹误作膜的花纹了”。 三、恰当地引用古代诗文。 课文中大量引述古代关于记述荔枝的诗文,达十二处之多。这样引用: 1.充实文章内容,丰富读者知识;2.使文字生动活泼,具有文学韵味,引起读者兴趣;3.寓科技知识于文学描写,使读者可由文学欣赏而获得科学知识。 作业 : [思考和练习]第一题、第二题、第三题、第四题、第五题。\par 第二题提示: 回答本题,必须从比较中去发现差异,然后抓住关键词语从所表示的语气、表示的时间、表示的范围等方面进行分析,便能弄清这些句子在意思上的不同。 第五题提示: 训练目的: 1.将科学小品和科技说明文改为科普知识说明文;2.培养口头表达 能力。 写作要求: 1.写作目的是介绍有关荔枝的科普知识,读者对象(即听众)都是学 生,因此文字应平实,既尽量避免专业术语的出现,又不应过多 的文艺笔调,应多用口语; 2.内容不能离开课文和题目提供的文字去随意添加和更换; 3.知识说明部分要抓住被说明的对象的特征并按一定的说明顺序; 4.要用讲话稿的形式,不能只是说明文宣读的模式。 语文版《南州六月荔枝丹》重难点分析 篇12张正阳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的: 1. 了解引用这一说明方法作用。 2. 掌握本文从主到次、由表及里的说明顺序。 3. 了解荔枝的生态及其生产情况,丰富科学知识。 4. 品读鉴赏本文作为科学小品所具有的科学性和文学性。 二、教学重点: 1. 引用等说明方法。 2. 本文的结构方式。 三、教学难点 : 理解文中引用的诗词典故,结合上下文,分析它们所起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 1. 合作探究法 2. 点拨法 3. 竞赛激励法 五、教学用具: 1. 多媒体 2. 实物投影仪 六、教学步骤 : 课前准备 一张白纸 一、导入 [多媒体显示荔枝特写镜头] 想必大家都看到了屏幕上的这种鲜艳诱人的水果,它被人们称为水果之王,它叫——(学生齐答:荔枝)。 请仔细观看画面,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眼中的荔枝,也可以虚拟情境,向从未见过荔枝的人介绍荔枝,或向从未品尝过荔枝的人推荐荔枝。(请同学发言)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科技说明文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贾祖璋先生的科学小品《南州六月荔枝丹》,看看他是如何介绍荔枝的。 二、作者简介 贾祖璋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科普作家。贾祖璋这个名字大家可能并不熟悉,但他的家乡大家一定非常熟悉。这个地方就是——海宁。他1901年出生于我们海宁的黄湾(在座的有没有来自黄湾的同学,你尤其应该为家乡出了这样的名人感到自豪,当然,我们每个海宁人都应该为贾先生感到自豪)。 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他就编著了60多万字的《中国植物图鉴》等专著,193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他的《鸟类概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现代鸟类著作。此外他还创作了大量的科普作品,有《鸟与文学》、《动物珍话》、《生活素描》、《生物学碎锦》等,我们这篇课文《南州六月荔枝丹》就选自《生物学碎锦》一书。这些作品大多将绚烂多彩的生物作为写作对象,把丰富的科学知识、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融为一体,具有相当高的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 三、 字词正音 下面我们一起来给下面这些加下划线的字词注音,考察一下大家的预习效果。 红缯zēng 紫绡xiāo 瓤ráng 醴酪lǐlào 龟裂jūn 绛囊jiàngnáng 渣滓zhāzĭ 萌蘖méngniè 四、强调引用这一说明方法的重要性 说明文这种文体,大家以前都接触过,比如说初中第三册上的《中国石拱桥》、《祖国的大豆》、《隆冬话竹》等。请位同学用一两个词来表述一下你对这种文体最直观的感受。(平实、条理清楚、知识量大、单调、乏味、干巴巴) 那么,请大家看看我们这篇课文,你也有干巴巴的感受吗?(似乎没有) 当然,这同样是一篇如假包换的说明文,但为什么能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呢?谁能告诉我这其中的原因。或者说,文章采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改变了说明文一向单调乏味的状态? (引用了大量的诗文典故) 我们学过许多种说明方法,可已掰着指头数一数,我们学过哪些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比喻);作比较(对比);引言论(引用);列数字;下定义;分类别。引用就是其中的一种。而在我们这篇课文里,它更可谓独领风骚,大放异彩。 下面就请各位同学从课文中找出所有作者引用的诗词典故,在下面划上横线或者波浪线。(约2分钟) 总共大概有十二处之多,让我们一起来分析探讨他们的作用和妙处。 五、由引用手法的作用入手具体分析文意 1.儿时质疑白居易《荔枝图序》: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投影荔枝干、当场剥开] 作用:以此引入话题,亲切活泼,符合阅读心理。原原本本引用为后文提出不同看法提供依据。 2. 练习形式:课文中引用了许多古诗句来说明有关荔枝的知识,试指出下列引诗的具体说明对象。[见课件] 通过观看图片、原文等方式指出说明对象,进而概括出引用文字所在自然段的大意。知道了引用文字的用处,这一自然段说明的重点就自然而然展现在我们眼前了。 3. 引用的作用 这些引用确凿可信,有极富韵味,给单调的说明文增添了亮色,使其显得生动活泼,富有文采。 六、学生速读课文,筛选各段关键信息,概括段意。 接下来,请大家快速地通读全文,筛选各段关键信息,有的刚才我们已经通过引用的作用分析过了,有的还没有分析,但信息点也比较明显。请用一个词或一个词组概括出每段的段落大意,并将其用“——”串成一条直线,写在课前请大家准备好的白纸上,字写认真些,写大些。 请最先完成任务的同学举手示意,历时最短的三位同学决出之后,我们将投影他们的阅读成果,由同学们评出一名“阅读能手”,他将得到由老师我个人赞助的荔枝干若干,一饱口福。 1.[实物投影仪投影] 参考:质疑《荔枝图序》——外壳——颜色——果形——大小——膜——肉——不耐贮藏——核——花——产地——品种(图谱)——移植——发展前景 2.展示教师概括的结构图。[见课件] 3.重点考察巩固:看图(荔枝的果实)指出各部分的名称。 七、随堂练习 指出下列各段所用的说明方法。 八、布置作业 (课外练习) 1. 筛选课文主要信息,把这篇文章改写成一段一百字左右的平实的说明性文字。 2. 课外阅读《语文读本》上的“生命的旋律”这一章节的数篇科学小品,(包括《螳螂猎食》、《天鹅》、《葵与向日葵》、《马铃薯》),体会其科学性、文学性。 海宁一中 张正阳 语文版《南州六月荔枝丹》重难点分析 篇13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贾祖璋《南州六月荔枝丹》的第一教时,下面我从七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人教版中职规划教材语文(基础版)第一册第三单元首篇讲读课文,本单元是说明文单元。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在初中教学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如何抓住特征说明事物,使学生体会到只有抓住特征,才能有可能将事物说明白。那么《南州六月荔枝丹》作为说明文单元的起始课,它除了具有一般说明文的特点外,还带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因此它是一篇介绍科学常识的文艺性说明文,在整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就不言而喻,它对后面的说明文教学有着领启、示范作用。 2、教学重点: 根据本单元的特点和本文自身的特点,我将第一教时的教学重点定为以下两点: ①通过认真阅读,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 ②理清本文说明顺序和结构。 本文属科学小品,文章通俗易懂,富有情趣,讲析时不要面面俱到,要以学生的实际和大纲要求出发,有取有舍,突出重点。 3、教学难点: 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水平,确立本教时的难点是: 理清本文说明顺序和结构。(也是教学重点②) 本文善于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荔枝的特征作具体的说明,内容较多,通过理清顺序和结构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明确本文的学习思路。 4、教学目标: 根据单元教学的要求和编写教材的意图,和本文的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A了解文中介绍有关荔枝的科学知识。 B学习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写法。 C掌握课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的说明顺序。 (2)能力目标 ① 训练学生观察能力,养成良好习惯。 ②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阅读说明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德育目标 了解作者仔细地科学研究的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专业的感情。 二、说学情 我认为制约职专一年级学生学习本文的两点不利因素是: ①客观因素:学生普遍反映不喜欢上说明文课,认为说明文是一种枯燥无味的文体。 ②主观因素:“荔枝”对闽南地区的学生来说,已经太不新鲜了。三、说教法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更好的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说明文的积极性,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 (一)教法的选择 1、自主与合作探究法:自主与合作学习正是“不教而教”,它使得学习过程由制导向自主和自由学习拓展,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本文语言浅显易懂,生动有趣,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探究问题,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同时还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 2、点拨法:根据教学重、难点教师设计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点拨,让学生高质量地完成教学目标。可以说点拨法,是开启学生智慧火花,提高学习效率最佳方法。 3、直观教学法——主要利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 《南州六月荔枝丹》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拓宽课本知识体系,开阔学生的视野。 (二)选择以上几种教法的依据 1、依据现代教育学理论:根据素质教育“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打破教师以教为中心,单向灌输的陈旧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上几种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读写听说能力的提高。 2、依据教材自身的特点:本文是篇浅显易懂,生动有趣,富有诗意的科学小品,又是说明文单元的首篇,利用直观教学法使学生享受说明文教学带来的乐趣,达到认知水平提高与情操品德教育双重目的。 3、依据学生自身的心理特点:这一年段的学生思维活跃,渴望被人尊重和信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从人格平等的基本观念出发创设宽松的民主氛围,把学生摆在主动探求者的位置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所以自主与合作讨究法是新世纪语文教学的必然选择。 三、说学法 学法指导: 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在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技能的过程,也是教会学生学习的过程,使学生“学会”到“会了”。现代教学论提出要转变教学观念,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强调学生自主的主体意识。在职专语文教学过程中就要始终体现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指导。 1、观察法或课外阅读法:课前布置学生认真观察荔枝或时令水果的构造或者查阅有关荔枝资料的书籍。 2、朗读体悟法:本文引用大量诗文、资料,通过反复朗读,仔细品味本文富有诗意的语言风格,在情感得到满足和愉快后能更加深刻获得知识。 3、练习法:结合本文课后练习题一、二、三让学生自主学习本节课重难点,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 四、说课堂教学程序 素质教育提倡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强调“以生为本”,一切教学的设计与实施,都应首先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掘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潜力,提高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效率。因此,以开放的思维,以现代的教育模式学习本文,将对说明文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根据单元教学要求和新课标理念及职专生的感知水平,我确立以下教学程序: 1、课前预习,扫清障碍 ①准备工具书,自查生字词,培养学生独立使用工具书的能力。 ②参照书上“阅读提示”,自读课文,对课文有初步的了解。 2、导入新课,激起兴趣(10分钟) ①导语:你们对荔枝真的很了解吗?你们知道吃进肚子里面并非是荔枝的果肉,而是种子外面的一层膜吗? ②明确文体: 科学小品:是一种以灵活的形式通俗简短地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 特点:科学性、文艺性 ③多媒体展示有关荔枝生态知识(为学习知识目标打好基础) ④作者简介(完成德育目标) ⑤处理生字词(巩固基础知识) (这样安排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做好铺垫。) 3、提出问题,朗读课文(17分钟) 思考:①标题给我们提供了荔枝的几点信息?有何创意?(完成课后习题一) ②作者笔下的荔枝与白居易《荔枝图序》的荔枝异同点?(完成知识目标A、B和德育目标)。 ③概括文章内容,完成课后习题三(突出教学重点①) (朗读课文品味科学小品语言为第二教时分析比较平实性说明文与科学小品做铺垫。提出问题以小组形式讨论、探究激发学习兴趣。) 4、自主学习,理清结构(突出重点②,突破难点)(15分钟) 师质疑:练习册上的辅导要点和课后习题三对本文的结构划分是否正确(如把荔枝的花归为荔枝的果实内部)? 让学生独立理清说明顺序、结构,并画出本文结构图,然后找不同程度的几个同学讲自己的分析结果,其余的同学则认真听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做出选择!根据学生的讨论和阐述,老师点拨并给予明确的答案,但不是标准答案,因为本没有标准答案。 (充分启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敢于质疑和发表不同意见,课堂气氛活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完成教学目标。) 5、总结本节课(3分钟) 本文是一篇生动的说明文,介绍荔枝是按照从主到次,由表及里的顺序来写的,主要介绍荔枝果实的形态特征,次要介绍荔枝其他知识,如生产情况。 总之本课教学程序的设立,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进行自主学习,有利养成学生的自主能力和自学习惯的形成,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拓充知识,更好学习锻炼归纳表达能力。 五、说练习设计 根据单元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我要求学生抓住特征,用文艺性笔调写一篇自己熟悉的某种植物或动物说明文;并请个别同学在上《我国古代的几种建筑》时进行口头交流。 练习设计,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说板书设计 语文版《南州六月荔枝丹》重难点分析 篇14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的: 1. 了解引用这一说明方法作用。 2. 掌握本文从主到次、由表及里的说明顺序。 3. 了解荔枝的生态及其生产情况,丰富科学知识。 4. 品读鉴赏本文作为科学小品所具有的科学性和文学性。 二、教学重点: 1. 引用等说明方法。 2. 本文的结构方式。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引用的诗词典故,结合上下文,分析它们所起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 1. 合作探究法 2. 点拨法 3. 竞赛激励法 五、教学用具: 1. 多媒体 2. 实物投影仪 六、教学步骤: 课前准备 一张白纸 一、导入 [多媒体显示荔枝特写镜头] 想必大家都看到了屏幕上的这种鲜艳诱人的水果,它被人们称为水果之王,它叫——(学生齐答:荔枝)。 请仔细观看画面,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眼中的荔枝,也可以虚拟情境,向从未见过荔枝的人介绍荔枝,或向从未品尝过荔枝的人推荐荔枝。(请同学发言)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科技说明文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贾祖璋先生的科学小品《南州六月荔枝丹》,看看他是如何介绍荔枝的。 二、作者简介 贾祖璋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科普作家。贾祖璋这个名字大家可能并不熟悉,但他的家乡大家一定非常熟悉。这个地方就是——海宁。他1901年出生于我们海宁的黄湾(在座的有没有来自黄湾的同学,你尤其应该为家乡出了这样的名人感到自豪,当然,我们每个海宁人都应该为贾先生感到自豪)。 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他就编著了60多万字的《中国植物图鉴》等专著,193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他的《鸟类概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现代鸟类著作。此外他还创作了大量的科普作品,有《鸟与文学》、《动物珍话》、《生活素描》、《生物学碎锦》等,我们这篇课文《南州六月荔枝丹》就选自《生物学碎锦》一书。这些作品大多将绚烂多彩的生物作为写作对象,把丰富的科学知识、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融为一体,具有相当高的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 三、 字词正音 下面我们一起来给下面这些加下划线的字词注音,考察一下大家的预习效果。 红缯zēng 紫绡xiāo 瓤ráng 醴酪lǐlào 龟裂jūn 绛囊jiàngnáng 渣滓zhāzĭ 萌蘖méngniè 四、强调引用这一说明方法的重要性 说明文这种文体,大家以前都接触过,比如说初中第三册上的《中国石拱桥》、《祖国的大豆》、《隆冬话竹》等。请位同学用一两个词来表述一下你对这种文体最直观的感受。(平实、条理清楚、知识量大、单调、乏味、干巴巴) 那么,请大家看看我们这篇课文,你也有干巴巴的感受吗?(似乎没有) 当然,这同样是一篇如假包换的说明文,但为什么能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呢?谁能告诉我这其中的原因。或者说,文章采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改变了说明文一向单调乏味的状态? (引用了大量的诗文典故) 我们学过许多种说明方法,可已掰着指头数一数,我们学过哪些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比喻);作比较(对比);引言论(引用);列数字;下定义;分类别。引用就是其中的一种。而在我们这篇课文里,它更可谓独领风骚,大放异彩。 下面就请各位同学从课文中找出所有作者引用的诗词典故,在下面划上横线或者波浪线。(约2分钟) 总共大概有十二处之多,让我们一起来分析探讨他们的作用和妙处。 五、由引用手法的作用入手具体分析文意 1.儿时质疑白居易《荔枝图序》: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投影荔枝干、当场剥开] 作用:以此引入话题,亲切活泼,符合阅读心理。原原本本引用为后文提出不同看法提供依据。 2. 练习形式:课文中引用了许多古诗句来说明有关荔枝的知识,试指出下列引诗的具体说明对象。[见课件] 通过观看图片、原文等方式指出说明对象,进而概括出引用文字所在自然段的大意。知道了引用文字的用处,这一自然段说明的重点就自然而然展现在我们眼前了。 3. 引用的作用 这些引用确凿可信,有极富韵味,给单调的说明文增添了亮色,使其显得生动活泼,富有文采。 六、学生速读课文,筛选各段关键信息,概括段意。 接下来,请大家快速地通读全文,筛选各段关键信息,有的刚才我们已经通过引用的作用分析过了,有的还没有分析,但信息点也比较明显。请用一个词或一个词组概括出每段的段落大意,并将其用“——”串成一条直线,写在课前请大家准备好的白纸上,字写认真些,写大些。 请最先完成任务的同学举手示意,历时最短的三位同学决出之后,我们将投影他们的阅读成果,由同学们评出一名“阅读能手”,他将得到由老师我个人赞助的荔枝干若干,一饱口福。 1.[实物投影仪投影] 参考:质疑《荔枝图序》——外壳——颜色——果形——大小——膜——肉——不耐贮藏——核——花——产地——品种(图谱)——移植——发展前景 2.展示教师概括的结构图。[见课件] 3.重点考察巩固:看图(荔枝的果实)指出各部分的名称。 七、随堂练习 指出下列各段所用的说明方法。 八、布置作业(课外练习) 1. 筛选课文主要信息,把这篇文章改写成一段一百字左右的平实的说明性文字。 2. 课外阅读《语文读本》上的“生命的旋律”这一章节的数篇科学小品,(包括《螳螂猎食》、《天鹅》、《葵与向日葵》、《马铃薯》),体会其科学性、文学性。 语文版《南州六月荔枝丹》重难点分析 篇15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从实到虚的说明顺序,并了解其作用。 2、领会本文准确地运用语言和引用古代诗文加强说明效果。 3、了解荔枝的生态及其生产情况,丰富科学知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本文的结构方式。 2、难点: 本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三、教学时数: 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 第一课时 预习思考题: 1、仔细阅读本文,注意科学小品的文艺性和文学笔调。 2、本文引用了哪些故事、史料、诗文来说明。 3、本文是怎样虚实结合的? 4、画出本文的结构图。 字词正音: 缯zēng(古代丝织品的通称) 瓤ráng(瓤子) 醴lǐ(甜酒) 酪lào(用乳汁 制成的半凝固状食品) 囊náng(口袋) 勃bó(烟起貌) 莆pú(福建莆田县) 词语补释: 龟裂: jūnliè呈现许多裂纹。(龟甲guījiá) 幅员: 领土面积。地广狭为幅,周围为员,员即圆。 劳民伤财: 既使人民劳苦,又耗费钱财。(使动用法)现多指滥用人力物力。 不了了之: 把问题放在一边,就算了事。了: 完成。了(第二个): 了结、结束。 逼真: ⑴极象真的;⑵真切。 绚丽: 灿烂美丽。 渣滓: ⑴物品提出精华后剩下的东西; ⑵比喻品质恶劣对社会起破坏作用的人。 兼程: 一天走两天的路。 造化: ⑴自然界的创造者,也指自然。⑵福气、运气。 解题: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明朝陈辉《荔枝》诗中的句子。用古诗命题蕴藉含蓄,引人入胜。此题内涵丰富: 产地南州,泛指我国南部地区;成熟的季节六月(公历七月);鲜果的色彩丹,绚丽如丹。突出了荔枝生态的主要特点产地、成熟期、颜色。充满诗情画意,而且引古诗为题,也与全篇广泛引证的风格统一起来。 本文属于科学小品,属于说明文。所谓小品就是随笔之类的小文章,科学小品则是介绍科学常识的文艺性说明文,既有很强的科学性,又有一定的文学情趣。 作者简介: 贾祖璋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科普作家。他创作、编写、翻译了二十九部生物学著作。现任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副理事长。贾祖章先生虽已八旬有余,但他人老心不老,现在终日伏案著述,陆续写出了许多优秀科普作品。《南州六月荔枝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都选自他的《生物学碎锦》。 课文分析: 本文开头写幼时的印象,未显出荔枝的特色,因而未引起多大兴趣。这就与上小学后读到的《荔枝图序》里的精彩描写(比喻说明)产生了矛盾,形成了对比,自然就构成了全文的悬念,使读者急于知道荔枝是怎样一种水果,有无价值。引用白居易一文,有着借以为纲,依次展开说明的作用。 课文结构顺序图如下: 第一部分: 介绍荔枝引用白居易《荔枝图序》“壳、膜、肉、浆”(总挈全文) 1.外壳龟裂片、片峰(粗糙) 2.颜色深红色或紫色 形态 3.形状心脏形、卵圆形、圆形 说 (表) 4.大小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至二十多克) 明 南 第二部分: 荔枝的生态 5.壳膜白色 荔 州 (主) 枝 六 6.果肉颜色、味道、肉质、制作 本 月 (里) 7.贮藏不耐贮藏(与果实关系密切,附带介绍) 身 荔 果实 8.果核长圆形、表面光滑、棕褐色或绿色 枝 9.果花花期、花形、花型、花序、花蜜 丹 10.产地 中国南部 (实) 说明 (次) 11.果谱 种类、内容、荔枝品种 荔枝 第三部分: 荔枝的生产 有关 12.移植 习性、古荔枝移植情况 问题 (虚) 13.产销 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满足需要 第三部分,虽非本文主体,但却是全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提出了我国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荔枝生产的有关问题,体现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 本图要求学生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填空解决,最后老师订正。 第二课时 写作特点: 一、按照所要说明的事物的组成部分及有关问题确定说明顺序。 具体说,先主后次,由表及里,从实到虚。(见上表) 二、说明事物时,注意准确性与科学性。 1.运用确凿的事实(包括有关历史事实)和具体数字来说明问题。 例: 为了说明“南州六月荔枝丹”的科学性,在第三自然段里,除例举荔枝成熟后都是红色的一些事实和古人有关的诗句外,还举出了它的成熟期不论在广东还是福建都以七月为盛期的事实(“南州六月”系指农历而言,指阳历七月)。这些都足以说明陈辉这句诗有其充分的科学依据。 介绍荔枝的重量(第五自然段),列举了好几种不同的数据,有的来自实地调查,有的则引用有关文献资料,足见其轻重因地而异,介绍真实、全面、不容置疑。 2.既重视引用古代有关荔枝的知识作为依据,又注意纠正其不确切的地方。 例: 在引述白居易《荔枝图序》中的“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的话之后,在第二自然段里指出第一句“壳如红缯”的确也还有不足之处;在第六自然段里指出“膜如紫绡”的形容则“是把壳肉壁的花纹误作膜的花纹了”。 三、恰当地引用古代诗文。 课文中大量引述古代关于记述荔枝的诗文,达十二处之多。这样引用: 1.充实文章内容,丰富读者知识;2.使文字生动活泼,具有文学韵味,引起读者兴趣;3.寓科技知识于文学描写,使读者可由文学欣赏而获得科学知识。 作业 : [思考和练习]第一题、第二题、第三题、第四题、第五题。\par 第二题提示: 回答本题,必须从比较中去发现差异,然后抓住关键词语从所表示的语气、表示的时间、表示的范围等方面进行分析,便能弄清这些句子在意思上的不同。 第五题提示: 训练目的: 1.将科学小品和科技说明文改为科普知识说明文;2.培养口头表达 能力。 写作要求: 1.写作目的是介绍有关荔枝的科普知识,读者对象(即听众)都是学 生,因此文字应平实,既尽量避免专业术语的出现,又不应过多 的文艺笔调,应多用口语; 2.内容不能离开课文和题目提供的文字去随意添加和更换; 3.知识说明部分要抓住被说明的对象的特征并按一定的说明顺序; 4.要用讲话稿的形式,不能只是说明文宣读的模式。 语文版《南州六月荔枝丹》重难点分析 篇16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从实到虚的说明顺序,并了解其作用。 2、领会本文准确地运用语言和引用古代诗文加强说明效果。 3、了解荔枝的生态及其生产情况,丰富科学知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本文的结构方式。 2、难点: 本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三、教学时数: 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预习思考题: 1、仔细阅读本文,注意科学小品的文艺性和文学笔调。 2、本文引用了哪些故事、史料、诗文来说明。 3、本文是怎样虚实结合的? 4、画出本文的结构图。 字词正音: 缯zēng(古代丝织品的通称) 瓤ráng(瓤子) 醴lǐ(甜酒) 酪lào(用乳汁 制成的半凝固状食品) 囊náng(口袋) 勃bó(烟起貌) 莆pú(福建莆田县) 词语补释: 龟裂: jūnliè呈现许多裂纹。(龟甲guījiá) 幅员: 领土面积。地广狭为幅,周围为员,员即圆。 劳民伤财: 既使人民劳苦,又耗费钱财。(使动用法)现多指滥用人力物力。 不了了之: 把问题放在一边,就算了事。了: 完成。了(第二个): 了结、结束。 逼真: ⑴极象真的;⑵真切。 绚丽: 灿烂美丽。 渣滓: ⑴物品提出精华后剩下的东西; ⑵比喻品质恶劣对社会起破坏作用的人。 兼程: 一天走两天的路。 造化: ⑴自然界的创造者,也指自然。⑵福气、运气。 解题: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明朝陈辉《荔枝》诗中的句子。用古诗命题蕴藉含蓄,引人入胜。此题内涵丰富: 产地南州,泛指我国南部地区;成熟的季节六月(公历七月);鲜果的色彩丹,绚丽如丹。突出了荔枝生态的主要特点产地、成熟期、颜色。充满诗情画意,而且引古诗为题,也与全篇广泛引证的风格统一起来。 本文属于科学小品,属于说明文。所谓小品就是随笔之类的小文章,科学小品则是介绍科学常识的文艺性说明文,既有很强的科学性,又有一定的文学情趣。 作者简介: 贾祖璋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科普作家。他创作、编写、翻译了二十九部生物学著作。现任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副理事长。贾祖章先生虽已八旬有余,但他人老心不老,现在终日伏案著述,陆续写出了许多优秀科普作品。《南州六月荔枝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都选自他的《生物学碎锦》。 课文分析: 本文开头写幼时的印象,未显出荔枝的特色,因而未引起多大兴趣。这就与上小学后读到的《荔枝图序》里的精彩描写(比喻说明)产生了矛盾,形成了对比,自然就构成了全文的悬念,使读者急于知道荔枝是怎样一种水果,有无价值。引用白居易一文,有着借以为纲,依次展开说明的作用。 课文结构顺序图如下: 第一部分: 介绍荔枝引用白居易《荔枝图序》“壳、膜、肉、浆”(总挈全文) 1.外壳龟裂片、片峰(粗糙) 2.颜色深红色或紫色 形态 3.形状心脏形、卵圆形、圆形 说 (表) 4.大小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至二十多克) 明 南 第二部分: 荔枝的生态 5.壳膜白色 荔 州 (主) 枝 六 6.果肉颜色、味道、肉质、制作 本 月 (里) 7.贮藏不耐贮藏(与果实关系密切,附带介绍) 身 荔 果实 8.果核长圆形、表面光滑、棕褐色或绿色 枝 9.果花花期、花形、花型、花序、花蜜 丹 10.产地 中国南部 (实) 说明 (次) 11.果谱 种类、内容、荔枝品种 荔枝 第三部分: 荔枝的生产 有关 12.移植 习性、古荔枝移植情况 问题 (虚) 13.产销 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满足需要 第三部分,虽非本文主体,但却是全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提出了我国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荔枝生产的有关问题,体现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 本图要求学生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填空解决,最后老师订正。 第二课时 写作特点: 一、按照所要说明的事物的组成部分及有关问题确定说明顺序。 具体说,先主后次,由表及里,从实到虚。(见上表) 二、说明事物时,注意准确性与科学性。 1.运用确凿的事实(包括有关历史事实)和具体数字来说明问题。 例: 为了说明“南州六月荔枝丹”的科学性,在第三自然段里,除例举荔枝成熟后都是红色的一些事实和古人有关的诗句外,还举出了它的成熟期不论在广东还是福建都以七月为盛期的事实(“南州六月”系指农历而言,指阳历七月)。这些都足以说明陈辉这句诗有其充分的科学依据。 介绍荔枝的重量(第五自然段),列举了好几种不同的数据,有的来自实地调查,有的则引用有关文献资料,足见其轻重因地而异,介绍真实、全面、不容置疑。 2.既重视引用古代有关荔枝的知识作为依据,又注意纠正其不确切的地方。 例: 在引述白居易《荔枝图序》中的“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的话之后,在第二自然段里指出第一句“壳如红缯”的确也还有不足之处;在第六自然段里指出“膜如紫绡”的形容则“是把壳肉壁的花纹误作膜的花纹了”。 三、恰当地引用古代诗文。 课文中大量引述古代关于记述荔枝的诗文,达十二处之多。这样引用: 1.充实文章内容,丰富读者知识;2.使文字生动活泼,具有文学韵味,引起读者兴趣;3.寓科技知识于文学描写,使读者可由文学欣赏而获得科学知识。 作业: [思考和练习]第一题、第二题、第三题、第四题、第五题。\\par 第二题提示: 回答本题,必须从比较中去发现差异,然后抓住关键词语从所表示的语气、表示的时间、表示的范围等方面进行分析,便能弄清这些句子在意思上的不同。 第五题提示: 训练目的: 1.将科学小品和科技说明文改为科普知识说明文; 2.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写作要求: 1.写作目的是介绍有关荔枝的科普知识,读者对象(即听众)都是学生,因此文字应平实,既尽量避免专业术语的出现,又不应过多的文艺笔调,应多用口语; 2.内容不能离开课文和题目提供的文字去随意添加和更换; 3.知识说明部分要抓住被说明的对象的特征并按一定的说明顺序; 4.要用讲话稿的形式,不能只是说明文宣读的模式。 语文版《南州六月荔枝丹》重难点分析 篇17练习测试 一、选出加黑字注音正确的一组。 a.醴酪(lào) 贮藏(zhù) 紫绡(xiāo) 萌蘖(miè) b.红缯(céng) 祠堂(cí) 莹白(yíng) 宠幸(chǒng) c.龟裂(guī) 渣滓(zǐ) 耀眼(yào) 绚丽(xuàn) d.壳面(ké) 记载(zǎi) 绛囊(xiáng) 混和(hùn) 答( ) 二、为下列形近字注音、组词。 1.粤 音( ) 组词( ) 奥 音( ) 组词( ) 2.褐 音( ) 组词( ) 竭 音( ) 组词( ) 3.囊 音( ) 组词( ) 襄 音( ) 组词( ) 4.御 音( ) 组词( ) 卸 音( ) 组词( ) 三、从每组词中选出一个与其它词结构不同的词。 1. a.滑润 b.粗糙 c.疏密 d.布局 ( ) 2. a.红缯 b.浆液 c.选择 d.渣滓 ( ) 3. a.植树 b.烘干 c.提高 d.说明 ( ) 4. a.夏至 b.洁白 c.性急 d.心细 ( ) 四、选出对加黑字解释正确的一组。 a.紫绡 (生丝织的绸子) 红缯 (古代丝织品的统称) 兼程 (既走水路又走陆路) 萌蘖 (生芽,发芽) b.醴酪(甜酒) 日啖三百颗(品尝) 一骑红尘(跑得飞快的马) 阙下(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 c.密移造化出闽山 (自然,天然) 果树志 (文字记录) 绛囊 (深红色) 蒂部 (瓜、果与茎、枝相连的把儿) d.飞焰欲横天 (横布于天边) 宠幸 (幸运) 山顶千门次第开 (第二次) 浑圆 (全,满) 五、判断下列句子中红字部分属于哪种短语类型,把相应的字母填入括号。 a.名词短语 b.动词短语 c.形容词短语 d.主谓短语 e.介宾短语 f.固定短语 1.南州六月荔枝丹( ) 2.有的纯甜( ) 3.《中国果树栽培学》则说大的重六十克( ) 4.明代徐有一首《咏荔枝膜》诗( ) 5.顶端叫果顶,浑圆或尖圆( ) 6.无法说明白,只好不了了之( ) 7.荔枝肉像冰雪那样洁白( ) 8.荔枝壳却是粗糙的( ) 9.现在海南岛有无核荔枝,核就更加退化了( ) 10.说它“莹白如冰雪”,完全正确( ) 六、选出各组中解释词义错误的一项。 1.不了了之 a.用不了结的办法去了结事情。 b.对该解决的事情不过问,拖延敷衍过去就算完了。 c.该办的事没有办,该解决的事没解决,放在一边不去管,就算完事了。 d.该办的事还没办,该解决的事还没解决,特指对工作拖延敷衍的现象。 答( ) 2.因地制宜 a.根据地理位置的不同制定适当的措施。 b.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当的措施。 c.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d.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答( ) 七、选择对下列复句层次划分正确的项。 1.①教师也没有见过鲜荔枝,②无法说明白,③只好不了了之。 a.①|②||③ b.①||②|③ 因果 顺承 因果 因果 答( ) 2.①假如是现在 ②老师纵然没有见过鲜荔枝 ③也可以找出科学的资料 ④给有点钻牛角尖的小学生解释明白吧。 a.①||②|③||④ 并列 假设 顺承 b.①|②||③||④ 假设 假设 顺承 答( ) 八、选择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项。 a.唐代杜牧诗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就是对这件事的嘲讽。 b.明代徐有一首《咏荔枝膜》诗,描写吃荔枝时把壳和膜扔在地上,好似“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是夸张的说法。 c.生在树头,从远处当然看不清它壳面的构造,只有红色映入眼帘,因此把它比做“绛囊”、“红星”、“珊瑚珠”,都很逼真。 d.徽宗写诗吹嘘说:“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实际上不过当年成熟一次而已。 答( ) 九、读下面这段文字,回答问题。 ①这样多的书刊,如果没有一种科学的方法掌握它,要找到一部自己需要的书,岂不是大海捞针吗?②为了查找方便,就需要编制图书目录。③一般图书馆或资料室都备有各种卡片箱,里面盛着目录卡片(分类卡片、书名卡片、著者卡片),供人查找。④不过,这只是图书目录的一种形式,人们称它为“卡片式目录”。⑤另外还有编成书本形式的,人们称它为“书本式目录”或“簿式目录”。⑥这种书目便于流传、翻阅和保存,所以应用的范围广泛。 1.这个句群各句之间的关系是( )。 2.这段文字出现了一些专用术语,找出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图书目录 ②目录卡片 ③分类卡片 ④书名卡片 ⑤著者卡片 ⑥卡片式目录 ⑦书本目录 ⑧簿式目录 3.这段文字主要说明( )。 a.图书目录的分类情况。 b.编制图书目录的重要性。 c.比较几种图书目录的优劣。 d.如何分类编制各种图书目录。 十、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一位旅居异邦多年的老北京,来信特别提到小白梨,似有深沉的怀念之情。 小白梨,又称京白梨,秋天与著名的鸭梨同时上市。论外表,与鸭梨(孩子们爱说大鸭梨)一样美得可爱,金黄色,有素雅之美,不过圆一些。及至一口咬下去就出现差异:那汁液更多;梨肉给人的感觉也不是松脆,软而香,更近于“速溶”意境。售价公道之至,一毛多钱一斤罢。 品尝了几天,发觉有些小白梨并不如想象之小,据说是嫁接的原故。嫁接,在北京俗称串种。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园艺学家也许会讲出一番道理。可是在吃梨的我们来说,总觉有些异样的感觉,不是品质,而是视觉感受。 让小白梨和大鸭梨体型相近,有分庭抗礼之势,我不以为是一种美。有差别,有个性,有特征,才有美。人人都是西施,哪里还有西施? 我也爱吃山东莱阳梨。若与鸭梨并列,莱阳梨被人讥为“其貌不扬”,甚至嘲笑它丑陋,均可接受,但是,稍一品尝,那清新而丰富的汁液,还是会赢得人们好评。以貌取人,常有失误;以貌取梨,何独不然? 从小白梨,拉拉杂杂说了些题外的话,但我想写信人大概不以为忤。他那深沉的怀念之情,我是懂得的。 1.第二自然段从哪几个角度介绍小白梨? 2.“串种”后的小白梨失去了什么特点? 3.第六自然段写了莱阳梨什么特点? 4.写“莱阳梨”与谈“小白梨”有什么关系? 5.在文中划出表现作者美学理想的句子。 6.最后一段作者说“我想写信人大概不以为忤”是什么意思? 参考答案 一、a 二、1.yuè 两粤(指广东、广西两省) ào深奥 2.hè褐色 jié竭力 3.náng囊括 xiāng襄助 4.yù防御 xiè卸任 三、1.d 2.a 3.a 4.b 四、c 五、1.d 2.d 3.f 4.b 5.c 6.f 7.b 8.a 9.b 10.c 六、1.d 2.a 七、1.a 2.b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