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27 勇敢的少年 |
范文 | 27 勇敢的少年(通用2篇) 27 勇敢的少年 篇1教学目标 1.采取多种识字方法认识本课8个生字(包括1个多音字“难”),练习书写8个字;参照“我的词语库”积累好词佳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故事内容,懂得汉斯在海难中所表现出的坚强、勇敢和舍己救人的高尚品德。 教学重点与难点 通过朗读,感悟汉斯坚强、勇敢、舍己救人的高尚品德。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有关海难的资料。教师准备朗读磁带、词卡、录音机和有关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了解大海的特性,积累有关大海的词语。 同学们,你们喜欢大海吗?请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大海。 2.教师谈话:大海既有令人喜欢的一面,又有令人害怕的时候。当大海发怒时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勇敢的少年》给了我们回答。 3.揭示课题,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自主合作识字,指导写字。 1.教师出示读书要求: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标好自然段,遇到不懂的词语、句子作上记号或自己动手查工具书解决,尽量把课文读流利。 2.学生自由读课文,自主、合作识字。 3.“会认字”学习过关,注意多音字“难”的其他读音。 漆黑 船舱 划艇 悬 队伍 哀求 眺望 海难 (1)开小火车逐个检查认读,给多音字组词。 (2)齐读生词。 (3)集体记忆部分学生认为比较难的生字。 (4)从课文中找到带生字的句子读一读。 3.“会写字”学习过关。 指导写字: 渔、顺、伍、划、拥、必、忍、翘 (1)观察8个会写字:你认为哪个字难写?你想提醒大家应该注意哪个字的哪个笔画? (2)学生写字练习。 (3)四人组内互相评价写字情况;教师抽查一组,并作简评。 三、再读课文,巩固识字,提出问题。 1.学生再读课文,要求将课文读通顺、流利。 2.同桌分段接读课文,互检读书效果。 3.指名接读课文,众生评价。 4.学生把不懂的问题标在课文相应的文段旁边。 四、作业。 1.抄写本课的“会写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继续搜集阅读与海难有关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游戏巩固认读下列词语。 漆黑 海难 狂风怒吼 乌云翻滚 危在旦夕 义务 援救 竭尽全力 自告奋勇 精疲力竭 2.用上以上的部分词语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领悟。 1.自学课文。 自学要求:默读课文,用下画线画出最能体现汉斯勇敢的句段,还可以在旁边写上批注。将你画记的句子多读几遍,然后读给同桌听。 2.学生汇报,理解课文内容。 指名汇报,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下两方面感悟,并随机指导朗读。 从当时的恶劣的环境感悟: (1)说一说,这一段为什么能体现汉斯的勇敢? (2)找一找这些句子中哪些词语描写了当时环境的恶劣。(师相机板书:乌云翻滚、狂风怒吼、危在旦夕) (3)交流与海难有关的资料,丰富学生对海难的感性认识。 (4)听录音(教师准备的电影《泰坦尼克号》中的录音片段),边听边想象:海难的惊心动魄及给人们带来的恐惧。再交流听后的感受。 (5)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从对话中感悟: (1)学生汇报后,提问:妈妈的阻拦有道理吗?为什么?(师相机板书:唯一的依靠,16岁) (2)情况这么危险,妈妈一再阻拦,为什么汉斯还要去救人?请用汉斯的话回答。(相机体会“义务、竭尽全力”的含义) (3)讨论:妈妈一再恳求汉斯不要去,汉斯仍义无返顾地去了,这难道也说明他勇敢?(引导学生感悟汉斯的行为不是莽撞冲动,而是在特定的时刻、特定的环境中,汉斯为了拯救他人宁愿冒着生命危险,宁愿舍去亲人。他承担了自己的义务。这就是勇敢精神的体现。) (4)同桌练读汉斯母子俩的对话。 (5)指名分角色读,读后评议。 (6)师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并引读完全文。 三、总结拓展。 学完课文,你想说些什么?(含汇报批注)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汉斯所说的那一段话。 3.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板书设计 自告奋勇 竭尽全力 义 务 勇敢的少年 (汉斯) 乌云翻滚 唯一依靠 狂风怒吼 母亲阻拦 危在旦夕 十六岁 27 勇敢的少年 篇2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斯的勇敢。 2、将母亲阻拦汉斯出海的过程改写成对话,并演一演。 3、总结全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斯的勇敢。 教学难点: 将母亲阻拦汉斯出海的过程改写成对话,并演一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人们冒着生命危险援救遇险的船只,第一次救援顺利地完成了,可是还有一个人正等待第二次救援。这时,人们的心情“刚才还欢欣鼓舞的人们,顿时又陷入不安之中,才落下的心,又悬到了嗓子眼儿。”救援队长开始组织另一支自愿救援队。这支队伍与上一支有什么不同? 二、讲授新课 (一)那是一个漆黑的夜晚,海面上乌云翻滚,狂风怒吼,一条渔船在巨浪中颠簸,船舱已经进水了。船员的生命危在旦夕。 1、问:谁来读一读?(指名读,评价。) 你听出了什么?把这种感受送进去读。 情况危急和环境危险,侧面表现了汉斯的勇敢。 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危险性和危机感。 2、师:海难发生后,村民们迅速赶去救援。一个小时后,救援船顺利返回。由于船太小,还剩下一个人留在那等待人们的第二次救援,可救援人员个个累得筋疲力尽。这时,一个勇敢的少年出现了。(课前板题)让我们喊出他的名字。(汉斯)他是怎么做的? (二)十六岁的汉斯自告奋勇报了名。 1、课件出示:汉斯报了名。 十六岁的汉斯自告奋勇报了名。 比较两句的区别,理解“十六岁”(未成年少年),“自告奋勇”(主动要求),突出汉斯的“勇敢”。 2、一个在海边成长的孩子,知不知道海浪足以吞噬生命?一个体验过海难痛苦的人,明不明白忧心忡忡的背后是生死未卜的命运?可是,在这紧急关头,——十六岁的.汉斯自告奋勇报了名。 3、出示说话练习:十六岁的汉斯自告奋勇报了名,_____地说:“_____”。 4、母亲听到儿子自告奋勇报了名,她是怎么做的? (三)他的母亲却抓着他的胳膊,用颤抖的声音说:“汉斯,你不要去……求求你,千万不要去! 1、课件出示句子,自由读。 2、指名读,问:听他读,你听出了什么?(适当让学生说) 你准备用怎样的语气读?为什么?带着自己的感受读—— 3、小结:母亲极力劝阻,你认为对吗? 是啊,可怜天下父母心,谁愿意自己的亲人去冒险呢? 4、师引读。 看到狂风怒吼的海面,母亲抓着他的胳膊,用颤抖的声音说:——(课件出示)“汉斯,你不要去。求求你,千万不要去!” 想起十年前,汉斯的爸爸、自己的丈夫在海难中不幸丧生,母亲抓着他的胳膊,用颤抖的声音说:—— 想起半年前,汉斯的哥哥、自己的大儿子出海至今杳无音讯,母亲抓着他的胳膊,用颤抖的声音说:—— 得知唯一的依靠——小汉斯将要去冒险时,母亲抓着他的胳膊,用颤抖的声音说:—— 5、望着母亲憔悴的面容,听着母亲苦苦的哀求,汉斯真的一点都不为所动吗?不——!汉斯心头一酸,泪水在眼中只打转。但他强忍着泪水,坚定地说:(课件出示) (四)“妈妈,我必须去。您想想,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说‘我不能去,让别人去吧’,那情况将会怎样呢?您就让我去吧,这是我的义务。只要有人需要援助,我们就得竭尽全力帮助他。” 1、齐读。 2、汉斯说了几句话?请自由读读这四句话,把你感受最深的那句反复读。 问:你感受最深的是哪句话?为什么?还有不同的感受吗? 3、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细细地品读汉斯说的四句话。(学生发言)板书:品到心里读出感受。 第一句,“必须”表示坚决去救援的决心。(师板书:汉斯我必须去) 第二句,假设大家都不去的情况。(试想:假设大家都不去,情况会怎样? 第三句,去援助别人是义务。义务:道德上应尽的责任。 问:他只是一个未成年的少年,这难道真是他的“义务”?这并非他的义务,他却当作了自己的义务。) (在汉斯心里,“义务”是什么?课件出示:只要________,就得________。 第四句,只要有人需要援助,我们就得尽全力帮助他。 4、师:危机四伏的海面,没有让汉斯退却,母亲憔悴的面容,苦苦的哀求,没能让汉斯迟疑,他还是走了!强烈的责任感、义务感让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出海救人? 小结读题:真不愧是----勇敢的少年! 三、课堂练习 将母亲阻拦汉斯出海的过程改写成对话。 四、本课小结 学了这篇课文,你们对勇敢有哪些更深的认识呢?让我们向文中勇敢的人们学习,尤其向年仅十六岁的汉斯学习,记住他说的话。 五、课下作业 1、抄写文中的生字及成语。 2、课外阅读勇敢者的故事,在班里开展“我心目中的勇者”故事会。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