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苏教版第四册《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 |
范文 | 苏教版第四册《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通用14篇) 苏教版第四册《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 篇1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 2、理解《游子吟》的意思,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之情,教育学生从小体贴、孝敬父母,懂得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3、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5个只识不写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忙着”造句。 教学过程: 一、以诗揭题。 1、小朋友们,你们还会背这首诗吗?(出示诗题:游子吟),集体背诵。 2、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根据回答板书:孟郊,学习生字:孟,读准字音) 3、孟郊为什么要写这首诗,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母亲的恩情》,认真读好课文,你一定会从课文中找到答案。 学习生字:恩,注意读音和字形。 二、初读课文。 要求:1、借助拼音。读通读顺课文。 2、圈画出本课生字词,标明自然段序号。 3、在课文中画出与答案有关的句子。 三、课堂检查交流。 1、指名分段读课文,随课文检查生字词。 2、简要回答思考题。 四、精读课文。 1、孟郊为什么要写《游子吟》这首诗呢? 学生 自读(1—3)段,思考:孟郊的母亲对孟郊的恩情表现在哪些地方? 2、出示句子:有一次,他要出远门了,母亲忙着给他缝补衣裳。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她想,孩儿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1)、理解“出远门”就是要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缝补”,就是缝新衣,补旧衣,为儿子出远门正做着准备。 (2)、从哪里看出母亲忙得很辛苦呢?出示:“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理解“深”在这儿表示什么意思?从“还”看出什么?“一针针一线线”和“一针一线”比较,谁用得好? 从这里你能看出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3)、用课件放大课文插图:母亲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从图上看出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 (4)、此时,她一手引着线,一手捏这着衣襟边儿,正在凝神思考,她在想什么呢?读上面的句子。思考:从她这种想法中,你又能感觉到这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 3、师小结:是呀,俗话说:儿是娘的心头肉。儿要远行,母亲怎么舍得,怎么不牵挂呢?她要把对儿的思念,牵挂,缝在那细密的针脚里。真是一位慈爱的母亲。 有感情朗读上面句子。 4、母亲又是怎么把思念牵挂说出来的呢?出示句子:“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呀!” 5、指导看图:在村口的大柳树下,母子作最后的告别。从哪里可以看出母亲舍不得郊儿,郊儿也舍不得母亲?读句子,理解母亲话语中的思念和牵挂。 看郊儿的动作、神情,体会郊儿舍不得离开母亲。 6、师:这是一个不忍离别的场景,这是一场母子情深的感人离别。 7、看第三幅插图、读第三段。说说看到些什么,读懂了什么? 理解“孟郊抚摸着身上的衣服,注视着那又细又迷的针脚,心里想,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 8、师:孟郊看着阳光照耀下生机勃勃的小草,他触景生情,情不自禁地摸着身上的衣服,注视着那又细又迷的针脚。他想到了谁?他怎么想的?读句子:“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 9、比较:母亲的慈爱,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哪句好?体会反问句所起的强调作用。 10、孟郊心里还有一句话没说出来,你能替他说吗? 享受着母爱的孩子,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母亲的恩情啊! 11、指导朗读第三段,读得意味深长。 12、读诗《游子吟》,理解“意恐,三春晖”。 13、读最后一段,从哪些地方读出孟郊永远铭记母亲的恩情? 理解:“铭记”,抓住:“50岁,写成了,著名”,想象孟郊从十几岁到50岁,这么多年来,一直牢记着母亲的恩情最终写成了小诗《游子吟》,体会孟郊不忘母亲养育之恩。 14、再读《游子吟》,说说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 教材简析:这篇课文以讲故事的形式,在文中巧妙自然地引出了古诗《游子吟》。并提供了相关的知识背景,展示了创作本诗的具体情境。 设计理念:这篇课文与学生在一年级所学的《咏华山》类似,属于文包诗类。教学中 ,应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借助课文提供的几幅插图,加强对文本的阅读理解,增强对诗句的感受,从而体会诗人热爱母亲,不忘母恩的思想感情。 苏教版第四册《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 篇2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最大的成功之处是让学生通过读古诗,再深情的朗读古诗中去体会课文要告诉我们的故事。我让学生好好想想在平时的生活中,你是怎样感受到母亲的爱,你能举一些小事例来说一说吗?通过我这么一问,课堂一下子就变得活跃,更让人想继续讲下去。学生通过这一环节学生都能深深的感受到母亲的爱是伟大的。 《母亲的恩情》这篇课文的亮点是这首古诗。在教学时,我不断的贯穿古诗的内容,让学生学得更轻松、更易懂。我利用古诗作为突破口,让学生产生急于想知道作者创作此诗的原因,为下面学文做好情感的铺垫。 课堂不仅仅是预设的,而且还是生成的。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创造性因素,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时时留心,敏锐地捕捉住生成的契机,挖掘教育因素,及时引燃,巧为点拨,让教材“增值”。 在课堂上,我让学生来思考“眼泪”之中,也就是“省略号”中蕴含着什么,引导学生用“心”去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有效地解决了问题,学生能联系课文情境体味、联系生活经历体验,感受到慈母的满腔关爱。 苏教版第四册《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 篇3作者:佚名 转贴自:黄桥小学 点击数:159 师:夜深了,说明了什么? 生:时间已经很晚很晚了。 生:说明时间很长。 生:母亲很辛苦,已经很晚了,还在为我操劳。 【感谢您浏览第一范文!您可以搜索课题关键字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网址是www.diyifanwen.com】 …… 师:是啊!夜深了,母亲还在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从这里你又感受到什么? 生:母亲对我爱。 生:母亲对儿子的疼爱。 生:母亲对儿子的关爱。 生:母亲的无怨无悔。 生:我还能从母亲一边缝着一边想着,感受到母亲对孩子的那种强烈的爱。 师:谁能读这一句?(生读) 师: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他读出了母亲疼爱孟郊的语气。 生:我觉得他读出了母亲的担忧。 师:说得好。因为疼爱所担忧。母亲担忧什么呢? 生:不知道儿子什么时候才回来。 师:仅此而已吗? 生:不是。还有很多,课文中用省略号来表示。 师:你真是个爱思考的孩子。是啊,面对即将远行的儿子,母亲怎能不忧心忡忡、思绪万千,她还会想些什么呢? 生:儿子出门在外安全吗? 生:儿子生病了怎么办?有人照顾吗? 生:儿子吃什么呢?会挨饿吗? 生:儿子又睡在哪儿?睡得舒服吗? 生:此次一别,还能再相见吗? 【感谢您浏览第一范文!您可以搜索课题关键字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网址是www.diyifanwen.com】 …… 师:母亲千头万绪,数不尽对儿子的担忧,真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啊,母亲之所以有如此的担忧,使因为……? 生:疼爱儿子。 生:关爱儿子。 生:牵挂儿子。 师:是啊,母亲把这份浓浓的爱融入到一针针一线线的缝补中。不知不觉天亮了,母亲依依不舍地将儿子送到村外,望着儿子说________ 生: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啊! 师:此时,母亲应该怎样说? 生:满怀深情地说。 生:恋恋不舍地说。 生:噙满泪水说。这是一种离别的泪、伤心的泪。 生:千叮咛,万嘱咐地说。 …… 师:带着你的感悟,你的理解,自己读读这一句话。 师:听了母亲的话,孟郊一个劲儿地点头。望着母亲的白发,孟郊的眼眶湿润了,他的眼眶问什么会湿润呢? 生:他想起了就要远离母亲,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生:他想起母亲一直为自己操劳,而自己却不能留在母亲身边侍奉她。 生:他想起母亲对自己的养育之恩真是恩重如山,永远也报答不了。 …… 师:母亲的慈爱,就像春天里太阳的光辉。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备受母亲关爱的孟郊,同样报答不了________ 生:母亲的恩情。 师:母亲的爱是无私的,只有付出不计报答,母亲的爱是润物无声的,她融入在平常的点点滴滴。你能用具体的事说说母亲对你的爱吗? 生:我生病时,是母亲守护在窗前。 生:早晨,全家人还在熟睡时,是母亲悄悄起床为我准备好早餐。 生:无论天气是阳光明媚,还是狂风暴雨,母亲总是一如既往送我上学。 生:母亲总把好吃的留给我,自己却舍不得吃。 生:母亲睡觉前总是讲个故事给我听。 …… 师:看着这么多高高举起的小手,我知道母亲的爱还有很多很多,是啊,母亲的爱是说不完的。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吗? 生:我爱亲爱的妈妈。 生:母亲的对我恩情,我永远也报答不了。 生:我以后要懂事些,少让妈妈为我操心。 生:妈妈,我爱您! …… 师: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 生(满怀深情地齐说):亲爱的妈妈,我爱您。 [评析]: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教学中教者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感悟,文本在学生读中悟、悟后说中得到恰当的诠释。 教学过程中,我适时点拨,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比如:联系生活,说说母亲是怎样关心你的?你最想对你的母亲说什么?学生的情感被唤醒了,倘佯于浓浓的母爱中,学生被深深震撼了,道出了各不相同的但却都是发自肺腑的心声。 教学过程中,教者借助“补”的手段让学生去感知,去缩短时空距离和心理距离,从而排除阅读障碍,深入文章的内核,正确透彻地理解文章的内涵,提高阅读能力。比如:母亲在缝补衣裳时还会想些什么?母亲在送别孟郊时还会说些什么?孟郊望着母亲的白发想到了什么?……补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母亲对儿子的爱。 苏教版第四册《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 篇4《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 《母亲的恩情》是一篇文包诗的文章,是以讲故事的形式,交代了古诗写作的具体背景,展现了本诗的具体情境。古诗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而且很枯燥,而本文以一个感人的故事自然引出古诗,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有助于学生理解古诗,体会诗人热爱母亲,不忘母恩的思想感情。 在接到学校的通知后,我反复读课文,看教参,可没有思路,不知从何下手,像这种抒情性很强的文章我一贯不擅长。特别是古诗教学,我更把握不好,平时上学校的公开课,我一般会选那种中规中矩,线索比较清晰的文章,这利于自己把握。像这种内容含量大,情感丰富,比较散的文章我从来不敢上。 周六周日两天,我“埋头苦干”写出了一篇自己很好把握的教学设计,对于试上也信心满满。后果可想而知:没有新意,太老套,老师讲得太多,太累,学生更累,而且一节课学生都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没有生成,更看不到学生的进步在哪里,没有体现“文包诗的”特点,把诗和文隔开了,朗读指导太少…… 上课前一天,我又反复“精雕细琢”每一个细节,但临 “上阵”前,也没有太大信心,课堂上还真的有点紧张,没有上出自己预期的效果。 这两天我认真地做了反思,原因可能如下: 一:没能“轻装上阵”,心里负担重, 这是自己承担过的最重要的一次教研课,第一次面对那么多重要的领导,那么多优秀的老师,而且,这次课不仅代表个人,更代表学校向外展示,更何况还有很多的人为了我这节课而付出很多,我心里压力太大,虽说有压力才有动力,但我却没有很好地化压力为动力。在我的紧张情绪下,学生也发挥也有点失常。看样子,真的只有经过大赛的磨练,心理素质才会更好。 二:课堂驾驭能力不够。 在各位“前辈”的的指导帮助下,我的整个教学环节终于有了与众不同的地方:“由诗入文”采用倒叙,也可以说是“诗包文”的形式,非常新颖。但我对于整个教案还是不熟,课堂驾驭能力也不够,特别是对于这种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总怕放开收不回,而且诗文对照,品词析句,指导朗读,头绪繁多,所以整节课,环节不是很流畅。 三:课堂重在创新。 通过这节课,也让我明白,课堂一定要创新,一定要有自己的东西。像我平时上课就“啃老本”,不钻研,不学习,不读书。平时不钻研教材,上课照本宣科。到有教研任务了,才临时抱佛脚,怎能在课堂上收放自如呢。特别是平时上课,就把别人的一套成果拿来直接展示给学生看,很少有自己思考出来的东西。 四:缺乏应变能力和课堂机智。 如在学生初读古诗后,我设计的问题是“你从诗中读懂了什么?”当时学生没有一个人回答。我就降低了难度问“你读懂了那句诗或那个词的意思呢?”等了很久也只有两个同学回答了“慈母”和“意恐”的意思。这说明学生并没有读懂这首诗,而我却继续我的问题:“从第二自然段找找哪些句子写出来前两句诗的意思。”这本身就是矛盾的提问,学生连诗中的个别词都理解不透,怎么能找到与诗句意思相对应的句子呢?所以学生迟迟划不出来句子。现在想想当时应该换一种问法来降低难度,如“在一二自然段中划出体现母亲爱孟郊爱的句子”,这样的句子学生容易找,而且也容易体会。 五: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语过于刻意,所以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我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想评价语上,所以才导致环节不够流畅,过渡不自然,另外,过多的评价语,也拖延了时间。导致拖堂。其实,评价的精彩在于恰到好处,不需要刻意。 六:时间安排不合理。 前面环节讲解过细,时间浪费太多,其实,体现“意恐迟迟归”的句子有两句,当时应该把这两句放在一起分析,然后一起指导朗读,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不显得环节拖沓。这样,第三自然段的分析就可以透彻点,必定,第三自然段是一个重点和难点。但我在第三自然段的分析有点草率。 七:继续研究白板。 这次上课,在同事的帮助下,我对白板功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但还要还要继续钻研和学习。让白板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 总之,还要感谢校领导给我们年轻人锻炼的机会,其实学校有很多优秀的教师,由他们来上课的话,这次活动肯定更精彩,更圆满。但学校把机会给了我们两个没有任何经验的年轻教师,就是让我们通过上课,尽快地成长。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通过这节课,我认识了自己身上的不足。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不断地去追求,去探索,这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最后还是要衷心地感谢各位领导和老师的帮助。 苏教版第四册《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 篇5篇一 在“三八妇女节”之际,我们学习了《母亲的恩情》这篇课文。在上这课之前,我让同学们观察母亲一天中做了那些事。哪些是为你做的。 在教学时,我决定抓住“恩情”入手。恩情,字典上的解释是深厚的情义。这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太深奥了,不能理解,还得放到具体的情境中去。母亲的恩情,体现在哪儿?体现在母亲的行动中、母亲的心理活动中,母亲的语言上。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观察图画,然后读课文,感悟母亲的恩情。 “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的缝着。她想,孩子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接着我请学生说说可以从哪些词句中具体感受到母亲对儿子的爱呢?学生通过读课文,有了自己的理解,找到了“夜深了”“一针针一线线”这些关键的词语。 然后让学生说说这些词句说明了什么? 通过逐步引导,学生终于领悟到这就是母亲的恩情,母亲的恩情就体现在深夜为儿缝衣这一行动中,体现在对儿子的深深担忧中,这就叫恩情。这时再出示“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学生便很容易感悟到古诗中母亲对儿子的恩情了。 在学生感悟文章情感的基础上我重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感悟深深的母爱。首先我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妈妈是个什么样的人。大家发言热烈 ,看来他们对自己妈妈的了解还是很深的;其次,我让学生说说你观察了一天妈妈后有哪些发现呢?“早上洗衣、做饭、送我上学,然后上班。下班回家,辅导我作业、煮晚饭、洗碗筷。晚上织毛衣……”我引导学生说说妈妈的一天过得怎样?大家不约而同地说“辛苦!” 然后,我乘机问:“妈妈那么辛苦,可你为妈妈做了什么呢?”好多学生都沉默不语。看来好多学生心里产生了惭愧。接着我再问,“你知道妈妈平时最喜欢什么?”。“你的妈妈知道你平时最喜欢什么吗?”通过回答,同学们明白了自己平时对妈妈的关心较少。纷纷表明自己今后要多关心妈妈,让妈妈少操心。那怎么关心呢?我让同学们谈了一些具体做法:妈妈下班回家,给她递上一杯茶,作业自己独立完成,给妈妈做小帮手,帮妈妈捶捶背。吃饭时,给妈妈夹菜。平时认真学习,让妈妈少操心…… 通过学习本文,同学们明白自己的成长离不开母亲的培育,作为子女对待长辈应该尊敬、孝顺。而且体现在每天每时每刻。 篇二 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最大的成功之处是让学生通过读古诗,再深情的朗读古诗中去体会课文要告诉我们的故事。我让学生好好想想在平时的生活中,你是怎样感受到母亲的爱,你能举一些小事例来说一说吗?通过我这么一问,课堂一下子就变得活跃,更让人想继续讲下去。学生通过这一环节学生都能深深的感受到母亲的爱是伟大的。 《母亲的恩情》这篇课文的亮点是这首古诗。在教学时,我不断的贯穿古诗的内容,让学生学得更轻松、更易懂。我利用古诗作为突破口,让学生产生急于想知道作者创作此诗的原因,为下面学文做好情感的铺垫。 课堂不仅仅是预设的,而且还是生成的。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创造性因素,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时时留心,敏锐地捕捉住生成的契机,挖掘教育因素,及时引燃,巧为点拨,让教材“增值”。 在课堂上,我让学生来思考“眼泪”之中,也就是“省略号”中蕴含着什么,引导学生用“心”去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有效地解决了问题,学生能联系课文情境体味、联系生活经历体验,感受到慈母的满腔关爱。 篇三 《母亲的恩情》是一首文包诗的课文。文包诗这种课文类型是苏教版的特色,也是古诗教学的新课型。它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巧妙的把一首诗包含在一篇简短的文章里,生动地介绍了与古诗相关的背景知识及创作本诗的具体情境。可以说:“诗”是“文”的中心与升华。在教学时,我主要围绕“文与诗”的联系来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深入文本故事,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激发情感、想象,从而体会母爱子、子念母的一片真情。在细节上,我是这样处理的: 第一自然段主要抓“夜深了……一针针……她想……”这句话,通过看课文插图,理解“一针针”“一线线”的意思,引导学生品味:从母亲在灯下一针针一线线的缝补衣服,你知道了什么?再联系上句中“忙着”一词,体会出母亲为儿日夜操劳的辛苦,然后通过想象:母亲会在心里想什么?进一步感受母亲对儿子的牵挂疼爱,最后通过朗读表现母亲把对儿子的爱缝进了衣服里的无私关爱之情。 第二自然段围绕想象孟郊和母亲分别时的情景,说一说母亲怎样叮嘱儿子,儿子心里怎样想的,体会母子间的深情,为下面解决难点铺路。 第三自然段处理好比喻句:母亲就像太阳,母爱就像春天里的光辉。我这样引导:回想平时妈妈照顾你的事情,从而体母爱就像阳光,无处不在,细致入微地温暖着小草。并抓住“抚摸”一句,让学生模仿做一做动作,激发学生的情感,体会母爱无法回报,从而懂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意思。 最后一段,我设问:虽然母亲的恩情,我们无以回报,但是我们要报答吗?你怎么报答?学生们说了很多:给父母端茶送水递拖鞋,陪父母聊天,给父母表演节目,帮父母做小家务之类的小事,教师的适时引导,帮学生把道德认识与具体的道德生活联系起来,指明了学生道德活动目标。 课后,我让学生给母亲做一件事,把想对妈妈说的心里话写下来。 苏教版第四册《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 篇6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 一、教学要求: 1、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 2、 理解《游子吟》的意思,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之情,教育学生从小体贴、孝敬父母,懂得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3、学会运用课文中的语句表达,如“忙着”。继续学习运用“文包诗”的特点和学习方法来学习本课。 二、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词卡 三、教学过程: 一、配乐读诗《游子吟》 1、导语:唐朝著名诗人孟郊在他50岁那年,写了一首著名的小诗,《游子吟》。 下面听老师来读这首诗,一边听,一边在脑海中想象,你好象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2、交流反馈。 二、诗文结合,学习课文。 1、 出示图,说说图中的内容。 2、 出示: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的缝着。 诗中哪句话让你看到了这样的场景?“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1)、丰富“夜深了”的内涵:这时人们都在干什么?母亲不想睡吗?劳累了一天的母亲,非常疲倦,多么想躺在床上美美的睡上一大觉。缝着缝着,眼睛竟……指导朗读“夜深了” (2)、丰富“一针针一线线”的内涵:此时此刻,母亲忍着疲倦,一针针一线线缝进去还仅仅是针线吗?还把什么缝进去了? 自由读一、二自然段,体会其中母亲对儿子远行的担忧、期盼、不舍、牵挂之情…… 指导朗读句子:“她想,孩儿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第二天清早,母亲把孟郊送到村外。他望着儿子说:‘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呀!’” 3、 紧密联系诗句,朗读一、二两句。 4、 再读“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的缝着。”,读出深情。 5、 出示“恩情”,这就是母亲的恩情呀!面对母亲如此深沉的爱,孟郊的眼睛湿润了。 我们来读读此时孟郊的表现。出示:孟郊听了不住地点头。他看到母亲的头上有多了几根白发,眼睛湿润了。 6、小结: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情深处。是啊,正如诗中所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其中的深意,你读懂了吗? 7、自读课文第三段。 8、交流小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就是说“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如何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 9、讨论:为什么小草无论如何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 小结:太阳赋予了小草生命,在太阳的光辉下,小草才能生机勃勃,这份恩情,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呀!母亲赋予了我们生命,在母亲的精心照料和庇护下,我们才能健康地成长,这样的恩情,我们无论怎样报答都是应该的呀! 10、联系课文读诗、背诗。 11、过渡,母亲这样的恩情,孟郊永远铭记在心,怎能忘记呀? 孟郊无论何时,身处何地,只要抚摸着身上的衣服,注视着那又细又密的针脚,总会想起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的缝着。总会永远铭记母亲的慈爱就象春天里太阳的光辉一样关怀着他,永远铭记母亲的恩情。板书“铭记”。这里的铭记换个词就是-----能不能换掉? 12、播放录象 13、再次吟诵全诗。 三、拓展。 1、过渡:读到这里,不由得让我想起我的妈妈,我们的妈妈。想起了日夜为我们忙碌的妈妈。(出示)孟郊要远行,母亲忙着给孟郊缝补衣裳。 我生病时时,妈妈忙着————; 天冷时,妈妈忙着——; 肚子饿时,妈妈忙着——; 2、 如果马上我们回到家中,见到我们的妈妈,你要对她说什么?还要对她做什么? 五、写诗献妈妈。 千言万语都融入这首小诗中,让我们一起怀着感恩之心把这首诗写下来,献给我们伟大的妈妈! (学生写诗) 板书设计: 游 子 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铭记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苏教版第四册《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 篇7一、 给下面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孟(mènɡ mèn) 寸(chùn cùn) 缝(fénɡ fén ) 迟(chí cí ) 二、看拼音,再组词。 fǔ mō ēn qínɡ bào dá yǒnɡ yuǎn 三、比一比,再组词。 恩 根 迟 补 思 很 远 被 四、读读词语,再写下来。 湿润 恩情 抚摸 慈爱 注视 光辉 沐浴 报答 铭记 著名 五、读句子,用带点的词语写一句话。 1、母亲忙着给孟郊缝补衣裳。 2、蜜蜂忙着在花丛中采蜜。 六、默写《游子吟》加标点。 七、说说《游子吟》这首诗的意思。 苏教版第四册《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 篇8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以讲故事的形式,在文中巧妙自然地引出了古诗〈〈游子吟〉〉,并提供了相关的背景知识,展现了创作本诗的具体情境。有助于学生理解古诗,体会诗人热爱母亲、不忘母恩的思想感情。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第一至第三自然段具体描述了诗歌的背景和内容。第四自然段即古诗〈〈游子吟〉〉。第五自然段交代〈〈游子吟〉〉的写成。本文语言朴实,意境纯美,感情真挚,适合学生阅读。课文所配3幅彩图,可以帮助学生形象地领悟课文和古诗,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 学情分析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每个人对母亲的感受又不同的。教师上课时可以让学生说说母亲关心自己的事情而引出课文。学习课文时,重点让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对母亲恩情的感念。反复吟诵,启发想象,有所意会,要将文和诗对照来学习,以便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教学目标 二、知识和技能: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 3、会用“忙着”造句。 三、过程与方法: 1、了解“文包诗”这类课文的编写体例。 2、会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进行自信、大方地表演。 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游子吟〉〉的意思,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之情,教育学生从小体贴、孝敬父母,懂得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五、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在文字中理解、感悟父母对子女的关怀之情。 六、课前疏导 1、生字扩词: ēn bǔ zhēn ɡēn fǚ mō bào chí cùn yǒng 恩 补 针 根 抚 摸 报 迟 寸 永 (恩情 补充 针织 根本 抚摸 摸底 报到 迟到 尺寸 永别) (恩爱 补丁 针线 根除 抚养 摸黑 报道 迟早 一寸 永远) (恩怨 修补 针孔 一根) (摸清 报答 迟缓 每寸 永久) 2、词语解释 清早:日出前后的时间。 湿润:潮湿润泽。这里指孟郊感动地哭了。 生机勃勃:形容充满活力、富有朝气的样子。 无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恩情:指深厚的情义和恩惠。 意恐:担心、害怕。 永远:副词。表示时间长久,没有终止。 铭记:长期、深刻地记在心里。 著名:很有名,为大部分人所知。 3、近义词。 注视——凝视 慈爱——疼爱 恩情——恩德 报答——回报 铭记——牢记 著名——有名 生机勃勃——朝气蓬勃 九、反义词。 湿润——干燥 生机勃勃——死气沉沉 4、多音字。 xínɡ(行走) féng(缝补) 行 缝 hánɡ(行业) fèng(门缝) 5、句段解读。 ①、孟郊抚摸着身上的衣服,注视着那又细又密的针脚,心里想,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 (字词:⑴慈爱:年长者对年幼着关怀喜爱。⑵光辉:闪烁耀眼的光。⑶沐浴:比喻受润泽。⑷恩情:直深厚的情义和恩惠。) (欣赏:着一段写|孟郊触景生情,由生机勃勃的小草沐浴着温暖的阳光联想到慈爱的母亲给自己的关怀。第一句是反问句。第二句话表面是写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但我们联系上下文,不难发现,实际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无论怎样也报答不了母亲的恩情啊!由物及人,使我们懂得:小草不忘太阳的恩情,儿女又怎能忘记母亲的恩情呢? ②、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字词:⑴意恐:担心,害怕。春晖:指春天太阳的光辉。) (欣赏:意思是:慈爱的母亲飞针走线忙个不停,二要出门远行,赶紧把衣衫缝补。临行之前缝得又细又密,担心孩儿走后迟迟不能回到家中。谁说小草的一颗心,能够报答像春天阳光一样的深厚恩德?) 6、文章脉络 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第一至第三自然段具体描述了诗歌的背景和内容。第四自然段,即古诗〈〈游子吟〉〉。第五自然段交代了〈〈游子吟〉〉的写成。 七、文本链接 1、孟郊:唐朝诗人。字东野。今浙江德清人。 2、祝福母亲的语句: ①母爱原来是一种酒,饮了就化作思念。妈妈我永远惦记您!轻轻一声问安,将我心中的祝福化作阳光般的温暖,永恒的留再您的心中。 ②、妈妈,您的爱就像糖块,包在唠叨里,藏在责骂里让我东找西找。直到我懂事才找到。 ③您是一棵大树,春天倚着您幻想,夏天倚着您繁茂。秋天倚着您成熟,冬天倚着您沉思,我倚着您幸福。 3、歌颂母亲的诗句: 慈母爱子,非为报也。 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 母苦儿未见,儿劳母不安。 老母一百岁,常念八十儿。 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他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七、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教师引领。 导入:1、唱《世上只有妈妈好》,说说你的妈妈是怎样关心你的。 2、小朋友们,我们现在经常用《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来表达我们对妈妈的敬爱,而古代却与我们不一样,他们喜欢用诗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所以也就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感人直深的好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一篇课文,就写了古代诗人因为感受到母亲的恩情而写诗的事。 3、天下的母亲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对自己孩子无私的爱,让我们永远记住“母亲的恩情”,深情的读好课题。 二、活动体验,帮扶训练。 1、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不懂的请教对子。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课文,边读边找出好词好句。 3、找出你认为最难读的段落对子一起攻克。 三、分享提升,穿插巩固。 1、个人展示自己的好词好句,全班跟读。 2、出示难读句子男女生赛读。 3、出示填空,全班做答: 〈〈游子吟〉〉的作者叫( ),是( )朝的一位诗人。全诗是:慈母( ),( )身上衣。( ),意恐( )。这是他在( )那年写成的,表达了诗人永远铭记着( )。 四、活动体验,帮扶训练。(突破重点) 1、出示生字,学习生字。 2、对子一起读课后的笔顺,并描红。 3、在组长的带领下扩词、形近字组词并板书。 五、分享提升,穿插巩固(突破重点)。 1、各组板书后一起学习,老师巡视、评比。(从书写、内容、学习状态评比)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教师引领。 1、听写生字词,对子互批,在黑板上改,老师再集体纠正。 2、背诵《游子吟》。 3、自由朗读课文,说说读懂了什么。 二、活动体验,帮扶训练。 1、母亲对孩子的恩情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呢?在指导读的过程中体会。((突破重点) 2、指导看图3,孟郊看到什么,想到什么?((突破重点) 三、分享提升,穿插巩固。 1、找出表现母亲对孩子恩情的句子。从文字和图画中体会。 ①母亲的行动上: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②用“忙着”说一句话。 ③语言上;她望着儿子说:“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呀!” 这是哪句诗的意思? 2、找出孟郊看到、想到的句子。 ①出示: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 ②这句中把太阳比作什么,把小草比作什么?这是哪句诗的意思? 3、表演课本剧 四、延伸。 读了这篇课文,你此时最想对爸爸妈妈说什么哪?用两三句话写下来。 五、快乐达标,反馈矫正。 苏教版第四册《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 篇9一、揭题导入,巩固反馈 1、听写词语,反馈易错字,集中纠正。 湿润 恩情 注视 报答 永远 2、读词卡 抚摸 慈爱 铭记 著名 沐浴 自由朗读、指名读、齐读。 3、齐读课文 [巩固反馈环节抓住文中重点词语,便于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更好地理解课文,并运用词语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二、交流展示,练读古诗 1、出示古诗,学生自由练读古诗。 2、师配乐范读古诗。 3、指名学生读古诗。 4、师生齐读古诗。 [指导学生先读古诗,在学生读准、读通古诗的基础上,引发学生想要去理解古诗,为学习文章作铺垫,从而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欲望。] 三、互动探究,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1-3自然段。 2、这个小故事里还讲了孟郊创作《游子吟》的原因,现在请大家把课文和诗对照起来读,看谁能结合插图,对照文中的语句把诗的大概意思讲出来?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在书上找出相关语句。 3、小组交流。 4、学生齐读1-3自然段。 四、精讲点拨,感悟文本 1、精读1、2自然段,体会母亲的“恩情”,学习前四句诗。 1)出示前四句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2)分组交流:说说你读懂了这四句诗吗?你从故事中的哪儿读懂的?读后你想说什么? 3)母亲的恩情表现在她的行动中,出示有关句子。 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1)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母亲的恩情? (2)“夜深了”的“深”是什么意思? (3)从“一针针一线线”一词你体会到什么? (4)想象说话,假如你就是孟郊,亲眼目睹了母亲在深夜里一针针一线线密密缝衣裳的情景,此时此刻,你会怎么想? [在“我想说”这一动机的导引下,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对话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培养语感。] 4)学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自己体会母亲的恩情还表现在什么地方? (1)引导交流体会。 (2)出示多媒体画面(送别)。 (3)出示句子:她望着儿子说:“郊儿,你可要早点儿回来呀!” 指名读,是啊,母子马上就要分别了,母亲还有许许多多的话要对儿子说,她会说些什么呢? 同桌交流。 (4)出示句子:他看到母亲的头上又多了几根白发,眼睛湿润了。 自由读,思考当孟郊看到母亲头上又多了几根白发,眼睛就湿润了,他会想些什么呢? 5)指导齐读前四句诗。 [凭借多媒体的直观形象,帮助学生理解重点段落,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加深体会。] 2、精读第3自然段。 1)出示多媒体画面(小草太阳图),指名学生说图意。 2)出示句子: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这一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 3)读了这句话,你想到了哪两句诗? 出示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3、 啊,母亲的恩情孟郊永远铭记在心。 1)指名读第4、5自然段。 2)这首诗是什么时候写的?从“50”岁中你能想到什么? 3)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对母亲的敬爱和怀念,齐读《游子吟》。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1)学生自由练读。 2)指名读。 3)自由背诵。 4)指名背。师生共同纠正。 苏教版第四册《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 篇10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 2、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如:铭记 抚摸 沐浴、游子吟等。会用“忙着”造句。 3、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教育学生不忘母亲的养育之恩,从小尊重、孝敬父母。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重点指导“补”、“求”。 教学难点:理解《游子吟》的诗意。通过朗读课文,感受诗人热爱母亲,不忘母恩之情。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识字写字;理解《游子吟》的诗意;通过朗读课文,感受诗人热爱母亲,不忘母恩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揭示课题 1、师:母亲,多么亲切的字眼,小朋友们,你们平常怎么喊自己的母亲?板书:母亲 2、师:是呀,母亲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妈妈,提起母亲,你能想到那些词语? (善良 、勤劳、含辛茹苦、不知疲倦、和蔼可亲、劳累、平易近人、爱帮助人、美丽、伟大、温柔……) 师:我们真想把世界上最美丽的词语送给母亲,母爱伟大,母爱无私,让我们永远记住“母亲的恩情”。师板书,“恩”是本课的生字,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写。“恩情”是指深厚的情谊。 师:让我们深情地读好课题。 (指名读,再齐读)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苹果精灵今天还给我们带来了两个小小的阅读提示,我们一起来看: (1)课文有5个自然段请同学们依次写上序号。 (2)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小提示。 3、学生课文,一边读一边标出生字词和段落号。 4、检查生字、词语认读。 (课件出示,生字标为红色) 出示:恩情、孟郊、缝补、抚摸、沐浴、永远、报答、铭记、注视、慈爱、著名、光辉、湿润、一针针、几根白发、迟迟归、寸草心、 (1)指名试读 学生读的过程中,适时地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记忆字形。如“永”的读音,“抚摸”“沐浴”的字形记忆。 (2)带读,开火读、齐读 5、把生字词带入课文再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读了这篇课文,你最想说什么呢? 师:是啊,母亲的恩情孟郊一直铭记在心。他把对母亲的爱和思念都凝聚在了《游子吟》这首诗里,想读读这首诗吗? 1、出示古诗 指多名学生读,齐读。 2、这首诗你读懂了多少?请同学说一说. 师:是呀,就因为有一次孟郊要远行,母亲对儿子的关爱令他难忘,他才写成了这首小诗。 3、课文里包含着一首小诗,这样的课文我们以前学过,你还记得吗? 师:这种文包诗的课文,我们怎样才能了解诗的意思,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师:同学们的方法非常实用,下面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课文. 三、精读课文,借文悟诗 1、小声读1、2自然段,想一想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母亲对儿子的关爱?用直线划出来,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全班交流: (温馨提示:交流可以这样说:我划下的句子是_______,我从中体会到——) 预设: a、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独出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学生谈体会(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引导看图:看母亲正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的缝着。你们知道母亲为什么要这样一针针一线线地缝呢?(在古代,有一种民间风俗,家里有人出远门,母亲或妻子为出门人做衣服,做得针脚细密,人就会早早归来,反之回来得就晚。母亲把针脚缝得细密,就是希望让儿子早日归来。) 所以,虽然,油灯昏暗,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可——(读这句) 孟郊即将远行,母亲将自己的不舍、盼望全缝进了衣服,所以——(读这句) 母亲边缝衣服边想什么呢?(生谈) 说着说着,我们就能把书读懂了。让我们用声音读出母亲的担忧吧。(读这句) 真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呀。母亲的关爱还从那句看出来? b、她望着儿子说:“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呀! ”(追问你感受到了什么?) 缝衣到深夜,第二天清早,母亲又早起送儿子到村外。谁来当这位万分不舍的母亲?(一句话一颗心,这就是母亲的叮咛,谁再来读?我听出了母亲多想让儿子早些回家,这就是母亲的嘱托。是呀,千言万语就汇成了一句话:齐读) 是呀,听着这叮咛这嘱咐,孟郊已经说不出话,只是(齐读) 孟郊望着母亲的白发,纵有千言万语,也难以表达。现在你就是孟郊,你在想什么?(多懂事的孩子;多体贴的郊儿) 母爱就是这样伟大而又平凡,母亲深夜缝衣,清晨送儿,(板书)她的爱就体现在那些细微的事情上。50岁的孟郊难忘这一幕幕,不由得写下了这些的诗句:(齐读)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2、 带着母亲的叮嘱孟郊上路了,一路上,孟郊感溉万千,自己默读第3自然段,用“——”划出孟郊看到的,用“ ”划出想到的。 a、看到:太阳出来了,小草生机勃勃。指图:小草长得很茂盛,这就是“生机勃勃”。 b、孟郊看到此情此景,想到了什么?(学生交流) 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 你从中想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50岁的孟郊难忘此情引景,写下了这句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似山高似海深的爱就是——(引读)母亲的恩情。 母亲的恩情我们永远报答不了,也永远铭记在心。孟郊更是如此。齐读最后一段。(孟郊40岁才当上了江苏溧阳的一个小官,接着就把母亲接到身边,50岁写下了小诗《游子吟》。) 从“50岁”你能想到什么?深深地牢记母亲的恩情,这就是——铭记。 让我们再深情地朗诵这首诗。 四、吟诵古诗,升华情感 同学们,让我们再跟随孟郊回到临行前的那一夜。 夜深了,煤油灯忽明忽暗,母亲揉揉酸涩的眼睛,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儿子的衣服,女生动情地说—— (齐背《游子吟》) 师:清晨,母亲送儿送了一程又一程,一直送到村外,还不住的叮咛早回来,男生真情地说——(齐背《游子吟》) 这就是生活中那细微的母爱。在灾难来临时,母爱却是伟大而沉重的。在汶川大地震来临时,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位母亲: 早已没有呼吸的她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趴着,双手扶地支撑着身体,身体被压得变形了。救援人员们发现她身下还有一个3、4个月大的孩子,孩子在母亲的保护下依然睡得很香甜。孩子身上的手机上有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看惯了生离死别的医生、救援人员,却在这一刻落泪了。 这就是我们的母亲呀,在灾难面前毫不退缩,把生的希望留给我们。此时此刻,你一定有许多话要说。(生谈)母亲爱孩子可以不辞辛苦,不惜生命。我们又该怎样做呢?(生谈)据说小乌鸦长大后,当母亲老了飞不动找不到食物时,他就四处找可口的食物嘴对嘴地喂母亲,回报母亲。一直到老乌鸦死去。这就是乌鸦反哺。动物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人呢。更应该懂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出示齐读 五:指导写字 重点指导“补”“永”“报”三个字。先指导学生观察,再描红,然后自己各写一个,最后同位互评。 板书设计:, 9、母亲的恩情 母亲 缝衣送儿 孟郊 铭记在心 《游子吟》 作业设计: 必做题:深情地背《游子吟》给妈妈听。 选做题:想一想妈妈是怎样对自己的?你打算怎样做一个体贴妈妈孝敬妈妈的好孩子。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借唐代诗人孟郊一首诗演绎而成的一篇故事。故事是诗歌意境的展现,诗歌是故事的凝聚诗文交融,更让人体到母亲恩情的珍贵。课文前半部分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故事,后半部分引出诗歌。第一至三自然段具体写母亲的恩情及孟郊对母亲的感念。从内容上说这是一个故事,有时间、地人物以及事情发生的过程。第四和第五自然段介绍《游子吟》一诗的内容及写作的情况一个感人的故事,一首动人的诗,歌颂了母爱的无私、伟大,激发起人们对母亲的感激和报答之情。 学情分析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每个人对母亲的感受又是不同的。教师上课时可以让学生说说母亲关心自己事情而引出课文。大多数学生对这首古诗有所了解甚至能熟背,学习课文时,重点让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对母亲恩情的感念。 苏教版第四册《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 篇11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 《母亲的恩情》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 导入课文 1、小小格言:世界上任何一种爱都比不上无私的母爱。母爱是无私的,母爱是伟大的,妈妈是我们身边的天使。 2、你会唱《世上只有妈妈好》吗?会唱的一起来唱。说说你的妈妈是怎样关心你的? 3、小朋友们,我们现在经常用《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来表达我们对妈妈的敬爱,而古代却与我们不一样,他们喜欢用诗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所以也就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好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一篇课文,就写了古代诗人因为到感受到母亲的恩情而写诗的事。 二、揭示课题,解题。 1、板书课题:母亲的恩情。教学恩 2、知道“母亲的恩情”这个题目的意思吗? 3、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三、初读课文 1、请小朋友们轻轻打开书,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生字词和小节号。) 2、检查自学情况 出示生字词 缝补 报答 抚摸 沐浴 铭记 迟到 生机勃勃 孟郊 针线 湿润 光辉 永远 寸草心 恩情 慈爱 a带读,开火车读齐读 b去掉拼音读,齐读 3、理解长句子 (1)孟郊抚摸着身上的衣服,注视着那又细又密的针脚,心里想,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 (2)母亲的恩情孟郊永远铭记在心,在他50周岁那年,写成了这首著名的小诗《游子吟》。 4、把生字词和句子带入课文再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5、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四、学习课文 1、读了课文,你们明白了什么? 2、再读课文,你在读书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发现课文有什么独特之处?(介绍文包诗) 五、教学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 补 针 根 抚 摸 报 2、自己先去认读一下生字的字形和结构,这6个字有什么特点? 3、你记住了哪个字?用什么方法记住的? 4、重点指导书写摸 报 5、学生描红,仿写,完成习字册 六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孟郊和他的母亲,母亲对孟郊有怎样的恩情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母亲的恩情》。 苏教版第四册《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 篇12【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古诗导入,谈话激情 1、我们每个人都有亲爱的妈妈,妈妈每天无微不至地关心着我们,我们在妈妈的呵护下一天天长大,你能用一件小事说说你的妈妈是怎样关心你的吗? 2、妈妈的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她无处不在。 自古母爱多恩重,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有一位诗人在50时回想起妈妈关爱他的这一幕幕,感慨万千写下了一首著名的小诗——《游子吟》。 3、[出示古诗],谁愿意为在座的同学和老师吟诵这首诗。指名读,还有谁愿意读,齐读。 4、读了这首诗,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 母亲 (对,这就是母亲对儿子的爱) 5、[出示成语],“骨肉之情 痛痒相关 情深似海 恩重如山” 母亲的爱“情深似海” 板书 情深似海 母亲的爱“恩重如山” 板书 恩重如山 这比山还重,比海还深的就是母亲对儿子的恩情呀。齐读课题 过渡: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去体会这份浓浓的深情。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大家认识这个字吗?这是古时候的听字。你们看,这个听字里包含有哪两个字呀? 这是告诉我们,听不仅要用耳朵,还要用心,要用心去感受。 请大家轻轻地地打开书p52,拿好书,听老师读课文。(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我看出来了,大家也很想读是吗,那请你们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尽量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刚才大家读得多认真呀,我想请你们读读这课的生字——(开火车)读准前后鼻音 生字读得非常准,词语也能读好吗?自己试试看。生词——(一人读一排) 有这么一个词的意思是离开家到很远的地方工作、学习,这个词叫—— 古时候的“出远门”和我们现在可不一样,那时的交通不发达,也没有先进的交通工具,基本靠步行,出趟远门,没个半年一年的根本回不来呀!——谁来读好这个词 3、我还想请读书最认真的小朋友参加读书比赛呢,愿意吗? 这么多人想读呀,那这样吧,请你捧起书再读一遍课文,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我选读得最认真的小朋友参加比赛。 4、检查,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哪些地方让你体会到母亲对儿子的恩情。 三、精读课文,朗读感悟 ▲第一自然段 1、[出示图片]: 师:一盏昏暗的油灯下一位慈祥的老母亲在操劳了一天后,捏着一根细细的缝衣针为儿子缝补衣裳,这一缝就缝到了—— [出示]:“夜深了”读 —— “夜深了”大概是晚上几点呢——还不够深——对了1、2点—— 还可能是—— 请你来读——从这个词你体会到什么?——你来读 [出示]:“一针针一线线”读——从这个词你又体会到什么——你来读——再说、再读 母亲缝进衣服里的仅仅是针、是线吗?(评点:多仔细呀 多认真呀) 2、已经辛劳了一天的母亲就这样在昏暗的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呀、缝呀,她累吗?哪里会很累? [音乐响起] 师:夜深了,母亲已经很累了,可是她揉了揉疲倦的双眼继续在昏暗的油灯下——(生接读) 师:夜很深了,人们早已进入了甜美的梦乡,母亲直起身子捶了捶又酸又疼的腰背继续在油灯下——(孩子啊,看到这一幕,你想对母亲说些什么呢?) 师:夜更深了,周围一片寂静,母亲的额头已经渗出了细细密密的汗珠,她捋起衣袖轻轻地擦了擦,依然在油灯下—— 师:这一夜母亲几乎没有休息,就一直在油灯下—— 3、她一边缝着还一边想着—— 指名说——母亲担心着,你来读——母亲忧虑着,你来读 师:儿行千里母担忧,郊儿母亲担心你呀,可又不能跟你说,男儿志在四方,母亲生怕你在外不安心呀!母亲只有把这份挂念一针针一线线缝里衣服里,希望你能体谅到母亲的一份真情呀! 这真是(出示诗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齐读古诗 ▲ 学习第二自然段 1、天不知不觉就亮了,母亲早早的起来送儿子上路了,这一路她有太多太多的话要对儿子说,所以她送了一程又一程,一直送到村口的路旁。 [出示图片](村口送别) 2、同学们想一想:这一路母亲可能想说什么呢? [出示]: 郊儿,你可要 ! 儿子就要离家远行了,此时此刻母亲有太多太多的话想对儿子说,可是,千言万语只汇成了一句话————[出示句子]:“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呀!” 师:母亲拉着孟郊的手不舍地说—— 师:母亲紧紧地拉着孟郊的手期盼地说—— 师:母亲紧紧地紧紧地拉着孟郊的手深情地说—— 就这一句话,饱含着母亲多少的关爱呀! 苏教版第四册《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 篇13案例: 这是一节下午的语文课,虽然天气阴冷,但琅琅的读书声却使教室里充满了温暖,这节课我和学生们一起在学习一个文包诗故事――《母亲的恩情》。 读通,读顺课文后,我把这节课的重点放在第一小节,借助插图让学生想象“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补着。”的场景,通过反复的诵读,让学生体会母亲不辞劳苦,对儿子的一片关爱之情。再借文悟诗“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师:(出示课文第一小节)同学们,读读第一小节,看看上面的这幅插图,你觉得,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 生:我觉得“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让我感动,古时候没有缝纫机,孟郊要出远门了,他的妈妈在晚上帮他一针针一线线地缝补衣服。 师:(出示图:又细又密的针脚)是啊,你们看这针脚,密吗? 哇……学生开始感叹。 生:很密,一定是怕天气冷了,孟郊会冻的。 生:还怕如果缝得稀的话,孟郊没穿几天就会坏了。他会出去很长一段时间呢。 师:说得真好,其实,这也是当时的一个风俗习惯,针脚得缝得细密,否则,出门的归期就会延迟。孟郊的母亲真是意恐―― 生:意恐迟迟归。 师:好,自己再把这句话读读,看谁体会得更深。 学生读起来了,我在学生的座位边转了一圈,看看他们有的摇头晃脑地读着,有的拿起笔圈了词语,心里非常高兴,可这时,一个不和谐的情景出现了,面前的一个小孩正拿着铅笔,在第一小节上面的图上,旁若无人地涂着。他先给图上的针脚又添了些,觉得还不够,再添几笔,自我欣赏觉得不错,然后在孟郊母亲的眼睛下面画了几滴眼泪,长长的,都拖到了地上,接下来,又开始给她眯得很小的眼睛上画圆圈。 虽然这些我都可以理解,孩子就是喜欢在书上插图乱涂乱画,而且他给图上的针脚画密些,很明显,刚才还是认真听讲的。可上课时间,哪个老师看到都会生气。“不要生气,不要生气。”我先克制住自己不发火,然后开始想办法,一百个鸡蛋里面,没有一个一模一样的,芸芸众生,尽管个性差异很大,还是各有各的长处,教师的眼睛,就不能被浮云所遮盖,否则学生的“亮点”也就不能发出光辉,只有发现了闪光点,才能运用闪光点去充分发挥学生潜在的积极因素,尽管这个学生他不在认真的读书,但是如果这时我去当场批评他的话,可能当时他会注意提醒自己要认真听讲,但是过后也许会起到反作用,也许他会因此对语文产生厌倦。正想着,突然,第一小节中那和眼泪水相似的省略号马上吸引了我。我灵机一动,计上心头…… 师:同学们,刚才我看到有一个同学有一支神笔,把课文第一小节上面的图补得真让老师佩服。真是画龙点睛啊! (学生们迷惑不解。) 师:告诉大家,他呀,给孟郊的妈妈戴上了一幅眼镜! (学生有的掩着嘴巴笑起来了。) 师:你们猜猜,他为什么要画上眼镜啊?我觉得,他一定是有自己的道理的! (学生们猜测起来了。) 生:这还用说,你看,古时候没有电灯,孟郊的母亲在油灯下缝补衣服,眼睛都快眯成一条线了。 师:在这么昏暗的灯光下,孟郊的母亲还忙着给孟郊缝补衣服,你们想对她说什么? 生:我想说,你太辛苦了,你休息一下吧。 生:我想说,你的头发都白了,你的眼睛也一定看不清楚了,你还想着自己的孩子。 师:是啊,刚才那位同学一定是体会到了孟郊母亲的这一片爱心,所以给她戴上了一幅眼镜。 师:不过,另外一笔,可更妙了,这位同学啊,给图上,添了一串眼泪水。 你们看――(我打出了第一小节的最后一句话:她想,孩儿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我觉得呀,这眼泪水,真像这句话中的省略号,这位同学,一定是认真读了课文才这么画的。(这位同学有些害羞起来。) 师:谁来读读这句话。 (学生读。) 师:这省略号,真像孟郊母亲的眼泪水啊,你们从省略号里读出了什么?或者,从这眼泪水里读懂了什么呀? 生:这省略号写的可能是,孩子这次出去,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我真挂念他呀! 生:孩子出远门了,我一个人在家,再也看不到他,真寂寞啊! 生:孟郊出门在外,如果路上碰到坏人可怎么办呀! 师:孟郊的母亲是担心孩子的安全啊。 生:孟郊一个人到远方去,不知道能不能吃饱,会不会感冒。 生:冬天到了,孩子会不会照顾自己呀,我好难过啊,你要早点儿回来啊! 师:是啊,这一串省略号真像小朋友画的这一串泪水,可孟郊的母亲把这些都没说出来,也没流下眼泪,她一定把她的关心,都缝进衣服里去了。我们一起再读读这句诗: 生:(齐读)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反思: 课堂不仅仅是预设的,而且还是生成的。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创造性因素,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时时留心,敏锐地捕捉住生成的契机,挖掘教育因素,及时引燃,巧为点拨,让教材“增值”。 在这节课上,学生的“随手涂鸦”成了宝贵的生成性资源,教师不仅创设了民主、平等、宽松、和谐对话氛围,还及时地捕捉到这一时机,使之为课堂教学服务,为学生品读课文服务,营造了学生和文本、学生和学生对话的高潮。在这时,学生们思维的差异,独特的体验,都是激发个性潜能,培养创新精神,提升价值观念的良好契机,如果白白浪费这一机会,任由这一生成契机从眼前溜走,那么这节课中学生交流和讨论的机会,就不会像现在这样超越预先设定的目标,课堂上这道美丽的生成风景,是学生积累文化知识,获得情感体验、生活经验等人生涵养另一角度和渠道。 生成的风景,需要一双发现的眼睛。 生成的契机一旦出现,教师就应该紧紧把握,如果利用不当,可能会事倍功半。所以,此时,我们要用智慧艺术地来处理,在课堂上师生互动,相互砥砺与启迪,共同研究与成长。显然,案例中这位学生的做法给教学预设来了一段小小的插曲,如何将这插插曲与主旋律结合成浑然一体,不使它变成一个不和谐的音符呢?教师将这插曲拿出来,摆在课堂上,让学生来思考“眼泪”之中,也就是“省略号”中蕴含着什么,引导学生用“心”去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有效地解决了问题,学生能联系课文情境体味、联系生活经历体验,感受到慈母的满腔关爱。 生成过程中,教师既要善于将学生带入教材,使两者的心灵交融,又要善于把学生从教材中带出来,启迪学生的心智,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品格。 苏教版第四册《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 篇14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掌握一个多音字的读音,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不忘父母养育之恩。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们,每个人都受到母亲的关怀和爱护,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说古代的一位诗人感受母爱而写诗的事。 二、揭示课题。 1、板书:母亲的恩情 2、题目的意思是母亲对子女深厚的情谊。 三、初读指导。 1、课文有5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2、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3、检查自读效果。 指名读课文,引导学生读准平翘舌音和多音字。 报答不了 指名试读课文。 四、描红指导。 1、提示注意点。 2、学生练习描红。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见文后练习3。 2、读课文。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