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苏教版第七册《秋天》教学设计 |
范文 | 苏教版第七册《秋天》教学设计(精选17篇) 苏教版第七册《秋天》教学设计 篇1教材分析:课文是一首诗歌,描写秋天迷人的景色和丰收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秋天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 教学过程(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诗歌内容,明白秋天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秋天热爱与赞美之情。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复习巩固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走进秋天的原野,和大自然尽情地拥抱,这节课,我们再去重温一下那美好的时光,好吗? 2、出示生字词、指名认读。 二、精读细品 感悟诗情 (一)指名读第1节,其他同学评议。 1、说说秋天与其他季节有什么不同? 太阳更红更娇 2、生答,师板书: 空气更甜更好 (二)秋风是秋的使者,秋风来了,秋天也就来了,秋风到过哪些地方呢? 1、自由读一读第2小节 2、你知道秋风到过哪些地方吗? 生自由说 3、那么秋风所到之处都留下什么痕迹?大地发生了什么变化? 老师上节课留的作业——画秋天,大家都画了吗?指几名学生上讲台展示自己的图画。 4、学生自由说出秋风所到之处的变化。(看图说话) 5、同学们画得好,说得更好,现在让我们一起读一读3—5小节看看课文中的秋色图吧。 6、生自由读(3—5)小节。 7、女生齐读第3小节。 a、问:秋风来到哪里?(田野) b、田野发生了什么变化? c、指名说。(理解:羊肠小路、肥膘) 8、男生齐读第4小节。 a、问:秋风又来到哪里?(果园) b、果园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c、指名说。 d、这里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果园的变化?谁能说秋天里还有哪些水果也发生了奇妙的变化?指名说。 9、全体学生齐读第5小节。 a、问:这次秋风又来到哪里?(山坡) b、山坡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c、说一说:“一曲酒歌在心里酿造”是什么意思? 10、师范读第6小节 a、刚才同学们把秋风所到之处的变化说得真精彩,秋风吹到哪里,哪里就发生了变化,田野里、果园里、山坡、高高低低的庄稼啦,果树啦都显得很整齐,错落有致,所以在这里把秋风比作什么? b、这些丰厚的礼物可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怎样得来的?(农民种出来的) c、有首古诗写得好“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大丰收是农民用汗水换来的,我们一定要珍惜它。 d、指导有感情地读。 (三)合作探究,回顾前文 1、学完这几个小节后,大家找到了“秋天的太阳更红更娇”。“秋天的空气更甜更好”的原因了吗? 2、分组合作、讨论、交流。 3、小组汇报,师贴图片。 4、小结 过渡:同学们,学到这里,你觉得秋天怎样?你想对秋天说些什么?师板书:迷人的景色,丰收的景象。 (四)引导体悟 升华情感 1、指名读,评议。 2、为什么要捡黄叶珍藏呢?谁来说一说。 3、那么,你还可以说出用什么留住秋天? 4、齐读。 三、总结全文 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这首诗写出了秋天迷人的景色和丰收的景象,写得真好,我们也来当当小诗人,把你眼中的秋天描绘出来好不好? 3、指名说,评议,表扬。 4.实践活动 (1)、走进田野,走进自然,寻找秋天,用手中的笔写下心中的秋天,请用“走进秋天”为题写一段描写秋天的话。 (2)、搜集古人描写秋天的诗。 附:板书设计 4秋天 太阳 更红更娇 空气 更甜更好 迷人的景色 丰收的景象 苏教版第七册《秋天》教学设计 篇2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阅读教学要使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养成阅读兴趣是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的保证。本教案采用以读代讲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学习方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朗读中感受秋天的基本特征,从朗读中领略作者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另外,引导学生学会看课文插图,图文结合,加入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而感受秋天的美,并且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达对秋天的喜爱之情,直至熟读成诵。低年级注重识字与写字教学,本设计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多种方法学习独立识字,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从而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课前准备 1.制作课件、生字词语卡片。 2.秋天树叶的实物。 3.大雁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入:大自然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在大自然中,我们发现了美,感受到了美。现在让我们走进美丽的大自然中,去欣赏那迷人的景色。 2.播放秋季美丽景色的视频,引导学生欣赏美丽的画面。 3.你知道刚才呈现的画面是哪个季节的景色吗?你又有怎样的感受呢?(相机板书:秋天) 4.小结:是呀,美丽的秋天到了,那可真是迷人的景色呀!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课文——《秋天》。 5.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秋天美景的视频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感官,引领学生直观地感受秋天到来时的景色变化,使学生初步感受到秋天景色的美丽,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做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识自然段。 导学:一篇文章往往是由几个自然段组成的,也有的只有一个自然段。自然段有自己的开始标志,也就是在第一句话的前面空两格(两个字的位置)。在每个自然段的前面标明序号可以帮助我们来分清每个自然段。(多媒体课件展示,教师标出第1自然段的序号)现在就请同学们自己来标出课文中的其他自然段吧。 2.学生尝试找出其他自然段,在第2自然段、第3自然段前面标出序号。 3.(多媒体课件展示)引导学生明确课文一共有3个自然段。 4.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同学们认真倾听,注意自己不认识的生字。 5.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6.教师逐段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朗读情况,要求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 (1)指名读第1自然段,相机指导生字读音。 了:在本课读轻声le,要读得又轻又短。 片:三拼音节,注意前鼻韵母an的读法。 子:在“叶子”一词中读轻声。 (2)检查第2自然段的朗读情况,教师相机指导。 “人”为翘舌音,开火车读准字音。 “一会儿”为儿化音,引导学生读好儿化音。课件出示“儿子、女儿”,指名读词语,与儿化音区分开。 (3)指名读第3自然段。 教师指导学生读好“啊”字。 7.同桌互读,检查生字读得是否准确。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演示、教师讲解等方法使学生非常直观地认识自然段。本环节教学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的能力,通过范读、自读、指名读等方式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完整的句子,不顿词、断句,重视对翘舌音、三拼音节的复习巩固,从而能使学生准确地拼读音节。 三、随文识字,品读课文 (一)品读第1自然段。 导学:秋天到了,我们周围发生了很多变化,(课件出示课文插图)一边看课文的插图,一边朗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看看课文里写了哪些变化。 1.天气凉了。 (1)学习生字“气”。这里有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一个生字(出示字卡“气”),有一个和它读音相同的字——汽,“气”与气体有关系,“汽”与水有关系。 (2)(课件演示)做辨别形近字游戏,把汉字送回家。 气汽 天( ) ( )水空( ) ( )油 (3)指导读句子,“凉”字读重音。 2.树叶黄了。 (1)出示各种“树叶”的标本。(出示多媒体课件) 导学:这些小宝贝就是树叶。看,它们的形状各有不同。 (2)学习生词“树叶”。认识偏旁:木字旁、口字旁。 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树叶”? 加一加:“木”加“对”就是“树”,“口”加“十”就是“叶”。 实物出示:拿出树叶标本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 (3)课件播放树叶由绿到黄的变化过程。 导学:哦,原来秋天到了,树叶也悄悄地发生了变化,由绿色变成了黄色。看来,只有仔细观察才会发现大自然的这些奇妙的变化呀! (4)你能读出秋天到来时的这种变化吗?指导学生朗读,强调“黄”要读重音。 3.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 (1)比较“一片片”和“一片”有什么不同。(“一片片”是很多片) (2)你能结合课文的插图说说为什么作者要说“一片片”吗? (3)小结:课文插图会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词语,结合课文插图真是个好方法。 (4)拓展词语。你能说几个像“一片片”这样的词语吗? 小结:以后我们说话时如果多用上一些这样的词语,表达就更生动了。 (5)了解“片”的字理。出示“片”的古文字,“片”的古文字就像一分为二的木片,所以“片”的本义是平而薄的物体。我们还可以说“一片”什么? 课件出示:一片( )一片( )一片( ) (6)想象情境,指导朗读。 你能想象树叶是怎样从树上落下来的吗?(轻轻地、慢慢地)那就请你把“落下来”这个词语的语速放慢,声音放轻,让一片片黄黄的小叶子轻轻地、慢慢地落下来。 4.齐读第1自然段。 导学:秋天到了,身边的景物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我们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吧! (二)品读第2自然段。 1.自由地读一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 2.学习第2自然段。 (1)在这么美的蓝天下你还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第2自然段)一边观察课文插图,一边读这句话。 (2)大雁南飞与秋天有什么关系呢?(大雁是候鸟,就是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迁徙的鸟。天气变凉了,大雁从北方飞到南方比较暖和的地方过冬。等到第二年春天,天气转暖了,大雁再从南方飞回北方来生活。) (3)大雁是怎样飞行的,你能结合课文插图来说一说吗? (4)小结:课文插图会帮助我们理解句子。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绿色圃中学资源网 (5)导言: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大雁飞行时的样子吧!播放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大雁到底是怎样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的。 (6)谁愿意读出大雁飞行时的画面?指名读第2自然段。 (7)你能用“一会儿……一会儿……”说句话吗? (8)学习生字“大、飞、会、个”。 大:象形字。甲骨文像人的正面形,有手有脚。“大”是汉字部首之一,含“大”的字往往与人类或人事有关。 飞:(课件出示鸟儿展翅飞翔的动作,出示“飞”字的古文字)“飞”就像鸟儿张开翅膀在空中飞翔的样子。同学们模仿鸟儿做一做展翅飞翔的动作吧。组词:飞机、飞鸟。 会:认识“人字头”。运用加一加的方法来识记:人+云=会。组词:开会、学会。 个:运用数笔画或加一加的方法来识记“个”。“个”一般用做量词,引导学生试着说一说:一个( )。 3.初步感受“一”字的变调。 (1)细心的同学发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同样是“一”,为什么有时候读yī,有时候读yí,有时候读yì呢?你在课文中找到了吗?读一读。 (2)课件出示词语:一(yí)片片一(yì)群一(yí)会儿“一(yī)”字 指名读,请小老师领大家读,齐读。 (3)小结:这是“一”字变调的不同读法。汉字可真有意思呀! 4.指导朗读第2自然段。 导学:秋天真是个美丽的季节,我们一边欣赏画面,一边有感情地朗读吧。(配乐朗读课文) (三)品读第3自然段。 过渡:秋天可真美呀!作者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课件出示第3自然段:啊!秋天来了!) 1.指导读好感叹句。 这是两个感叹句,我们朗读时语气要强烈些,谁愿意来试一试? 2.创设情境,激发朗读兴趣。 (1)播放秋天美景的画面,教师渲染情境进行引读: 秋天,天气是那么凉爽,金黄的树叶犹如一只只美丽的蝴蝶从树上翩翩落下,我们高兴地说道——啊!秋天来了! 秋天,天高云淡,大雁变换队形飞向南方,传来阵阵悦耳的歌声,我们不禁感叹道——啊!秋天来了! (2)此时此刻,看到这样的秋天,你是怎样的心情? (3)带着这样的感受,读出自己的心情吧! 3.学习生字“秋、了”。 秋:(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秋”字。)秋天是禾谷成熟、收获的季节。古代庄稼收割后,人们往往在田间就地焚烧禾草。这种做法一方面可以使土地肥沃,另一方面可以烧杀害虫。所以“秋”字是禾加火组成的。组词:秋天、秋季。 了:运用数笔画的方法来识记“了”,也可和“子”对比来识记。强调“了”由两笔组成,注意“了”的笔顺。 4.齐读第3自然段。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本环节设计,在随文识字中,将识字教学置于一定的课文情境中,通过字理识字、加一加、联系生活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教学过程中落实了“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的要求,引导学生学会看课文的插图,注重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借助图画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词语的含义。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说话练习、积累丰富的词语,为学生提供了语言训练的机会。 四、引导观察,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本节课要书写的四个字“了、子、人、大”。 2.学习“了”字的书写。 (1)出示课件,学生跟随课件演示书空“了”的笔顺。 (2)启发学生自己看田字格字帖,找准每一笔的位置。 (3)教师范写。 (4)学生练习在田字格中描红,自己练习写两遍“了”字。 (5)教师巡视指导。 (6)投影展示,师生评议,教师根据学生的书写情况相机指导。 3.运用迁移法学习“子”的书写。 (1)教师先示范“子”的书写,教师示范并口述横的书写要领:重下笔——轻行笔——重收笔。再示范横的写法,强调最后一笔横从横中线写起,略微向上倾斜。 (2)学生描红,练习书写。 (3)投影展示,师生评议。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字教学要引导学生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扎扎实实落实本课新认识的笔画书写,让学生在写好笔画的基础上进行生字的整体书写。学生通过观察生字的结构,加深生字书写的整体印象,从而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五、作业布置,拓展延伸 1.熟读课文。 2.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现在正值秋季,请同学们投入到秋的怀抱中去找一找秋天的变化,寻找秋天的足迹。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去思考、去感受,从而丰富学生的体验,为下一节课的“画秋天”“说秋天”做铺垫。 苏教版第七册《秋天》教学设计 篇3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认识秋天的一些特征,感受秋天的美丽。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课题 1、谈喜欢的季节,引出秋天的是个美丽的季节。 2、 出示课题《秋天》,齐读课题。 二、学习课文 (一):初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落实两个词语的发音。 1、 由朗读课文,把自己觉得课文中最难读的词划出来。 2、 交流,随机纠正学生当中出现的读音错误,特别是:黄澄澄、当做。当学生读音中出现错误时马上纠正。 (二):再读课文,感受秋天的美丽。 1、 请学生再读课文,把最喜欢的句子反复地多读几遍。(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老师巡回了解学生的学生的学习情况。 2、 交流、汇报 1) 么高,那么蓝。高高的蓝天上飘着几朵白云。(指读----齐读) 请学生读出秋天天空的美。 2)蓝天下是一眼望不到边的稻田。稻子熟了,黄澄澄的,像铺了一地金子。(个别读,小组读,分男女生读) 读懂 稻子熟了,农民伯伯丰收了。 黄澄澄:谁能在说出几个与“黄澄澄”相似的词 如:金灿灿 绿油油 灰蒙蒙 3) 上有棵梧桐树。一片一片的黄叶从树上落了下来。(个别读,半班半班读) 点拨:“一片一片”与“一片片”的区别。 先问学生有没有看到过树叶一片一片落下来的样子,然后请一个小朋友演示一下。 3、 有的落到水里,小鱼游过去,藏在底下,把它当作伞。有的落在岸边,蚂蚁爬上去,来回跑着,把它当做运动场。(读出快乐的语气) 先请一个小朋友读小鱼一句,老师引导小鱼撑着一把漂亮的伞会怎样呢? 再请全班同学这句话。 用同样的方法学习蚂蚁这一句。 分读:愿意当小鱼的读前半句,喜欢蚂蚁的读后半句。 说话练习:想象一下,树叶落在地上还会碰到谁呢?又会把它当做什么? 4、稻田那边飞来两只燕子,看见树叶往下落,一边飞一边叫,好像在说:“电报来了,催我们赶快到南方去呢!”(读出焦急的语气,因为电报来催了) 读了这句话知道了什么? 请学生说说燕子的心情。 三、三读课文 秋天你喜欢吗?那我们就带着对秋天的喜爱的感情一起把这课课文再读一读。 教学反思:没有深入挖掘课文中的语言点,对课文的理解浮在表面,“黄澄澄、当做”两个词的读音没有落实,学生对秋天的美的感受不深,读的机会不多。 苏教版第七册《秋天》教学设计 篇4教学目标: 1、利用大自然环境资源,初步了解秋天的特征与变化,进行秋天的感受和欣赏。 2、学习利用落叶拼贴,进行美的再创作。 3、了解秋天的文化,培养学生对秋天的美好感受;学会利用自然资源,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利用各种落叶拼贴一幅画,掌握落叶贴画的拼贴和制作步骤。 教学难点:如何拼摆落叶,使落叶贴画更加美观,更富有创意,培养学生利用各种材料进行创作的能力。 学具准备:色彩缤纷的各种树叶、双面胶、彩色笔、剪刀、卡纸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师:一年四个季节中,同学们最喜欢哪个季节?(学生谈自己的想法并说出喜欢的原因) 2、师:是的,秋天给我们的印象是丰富多彩的,它绚丽多姿、色彩斑斓,不仅有美好动听的声音,还有五色缤纷的颜色,更有着成熟的韵味。现在,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美丽的大自然,去领略秋天的魅力!(课件展示秋景图片)。 3、师:欣赏了美丽的秋,谁来说说你对秋天的感受?(学生谈感受) 4、师总结学生发言,引出课题。板书:留住秋天 二、欣赏范画,指导方法。 1、师:怎样才能将秋天留住,在这节美术课堂中,你有什么方法吗?(生谈自己的`方法) 2、我也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同学们,想不想和我一样留住秋天?(展示课件:落叶粘贴作品) 3、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讲解落叶贴画《树枝上的小鸟》是选用了不同大小、形状、颜色的落叶搭配制作而成。 4、讲解树叶粘画方法。 a、构思 b、拼贴、修剪 c、粘贴 d、调整修改 5、在老师的引导下,欣赏各种各样的落叶贴画,说出每幅落叶贴画的创新之处和特点。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了解更多的落叶贴画表现技巧。 三、动手拼贴,创造美。(播放音乐) 学习了制作的过程之后,我看到有的孩子早已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想创作了吧? 不过,在动手之前,智慧老人也想出来给大家打打招呼: (课件展示) 1、拼一拼、摆一摆、多试几次,找到最满意的画面。 2、要注意树叶颜色的搭配。对树叶的形状可作大小部分的修剪,但不能太多。 记住智慧老人的话了吗?现在开始创作吧。 学生创作、教师巡视 四、成果展示,鉴赏美。 1、小组推荐学生展示本组的作品,进行介绍。 2、学生进行点评,指出优点,缺点。 3、教师总结点评。 五、课堂小结,秋景升华。 1、从本课的学习中,你有何收获,谈一谈。 2、同学们,寒风凛凛的冬天就要来临了,五彩缤纷的秋景渐渐退出大自然的舞台,但我们已不再遗憾,因为我们用双手留住了美丽、留住了秋天,让我们共同热爱秋天,热爱大自然,热爱美丽的家乡。(课件) 板书设计: 留住秋天 粘画方法 a、构思 b、拼贴、修剪 c、粘贴 d、调整修改 苏教版第七册《秋天》教学设计 篇5教学思想 《秋天》是何其芳于三十年代初创作的一首优美的抒情诗。诗人用情味深长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三节诗组合成三幅既流动又整合的秋天意象,抒发了对秋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本身就是一本美学教科书,一部优美的文学画卷,它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因而,借助这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上一堂美学课,上一堂文学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首诗的内容简单易懂,同时作为一篇自读课文,教师也不宜对它分析得过细。所以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反复诵读,在读中理解诗意,体会情感,品味语言。 由课文这一素材,我大胆地设计了半节课的拓展训练,我想体现的是阅读与写作的结合,整体感知与深入探究的结合,从书本向生活,由课堂向课外的延伸。 教学中采用诵读法,讨论法,想象法等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师:尝过中秋的月饼,赏过重阳的菊花,我们又迎来了一场场凉丝丝的秋雨。同学们当中有谁喜欢秋天这个季节,能说说为什么吗? (学生自由发言后)师:是的,很多人都喜爱秋天,爱它的天高云淡,爱它的四野飘香,爱它的霜色洁白,也爱它的叠翠流金……今天,就让我们随着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曲《秋日的私语》一起走进现代诗人何其芳的《秋天》,去领略秋的风采,倾听秋的诉说。 【设计说明】说秋,旨在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初步感受秋天的美好,引入本课内容。 二、感知课文 1.师配乐诵读诗歌,生一边听读一边欣赏大屏幕展示的一幅幅秋景。 【设计说明】赏秋,旨在培养学生听的能力,感受美的意境、语言、旋律、情感,得到美的陶冶。 2.资料助读:作者简介。 3.齐声诵读。师作朗读指导:重音的处理。 【设计说明】读秋,旨在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 4.指名朗读。A生读,全班同学找出每一诗节的中心句。(生回答后)明确:全诗依次描绘了三个场景的秋天。B生再读,全班同学闭上眼睛听读,脑海中想象一幅幅秋天的画面。 【设计说明】想秋,旨在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深入领会诗的意境。 5.小组合作:A一人朗读,其他三人点评得失。B讨论:(1)三个场景分别是怎样的图画,概括。(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设计说明】点秋,旨在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理解诗的主旨,理解诗人抒发的感情。 6.自由朗读,仔细品味诗歌的语言,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说说理由。 【设计说明】品秋,体现阅读的个性化要求,旨在使学生在交流中既锻炼口语组织能力,又互相启发,加深理解和感悟。 7.师小结,生回顾。看大屏幕上一组秋景图,配乐齐声诵读全诗。 三、拓展延伸 1、比较阅读。资料:(美)狄金森《秋景》。比较此诗与课文的异同。 【设计说明】培养学生比较与欣赏能力,在比较中,更容易理解不同诗人不同的诗风,不同诗作不同诗味。 2、欣赏品评。资料:沙白《秋》。谈谈认识:你认为哪个词句最生动? 【设计说明】侧重于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的能力,并借此巩固一点修辞知识。 3、资料交流。交流展示课前搜集的关于秋天的各种形式的资料,资源共享。 【设计说明】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激发他们从生活中利用各种资源加强学科课程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4、写作平台。A布置练笔题目《我是风》,要求根据《秋天》一诗的内容,以风的眼光见证每一个场景,以风的口吻创造性地描述每一幅画面。B师示范作文。提示:发挥想象联想,运用拟人手法,可选取一个诗节,也可选取一两个诗句,再创造。C学生完成练笔。D展示作文。 【设计说明】发挥学生想象联想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激发表达兴趣,享受写作带给自己的快乐体验。 四、结束语并布置作业 : 秋,因其成熟与收获,因其萧瑟与凄清,给文人墨客,画家歌者还有我们提供了无尽的素材:秋阳暖暖,秋波澹澹,秋风习习,秋雨绵绵……流连于字里行间,徜徉于音乐图片,秋的氛围、秋的风韵在我们心头久久久久挥之不去,我们不禁会赞叹,秋天原来如此美丽,世界竟然这样神奇! 作业 :整理所搜集的资料,修改完善自己的作文,办一个有关秋天主题的展览。我们给这个展览起一个名字就叫《秋天如此美丽》。 课后反思 一、成功之处: 1、总体来看,这节课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要把它上成一堂美学课,文学课的设想基本实现了。这一点,评委们也做了充分的肯定,称这节课是此次总校创优竞赛中“美学价值最高的一堂课”。 2、基于丰富课程资源的教学设计,大胆创新,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把理解目标渗透到反复诵读中,问题设计精当,处理简练利落。拓展延伸环节的内容设计,评委高度赞许“丰富而不单一,干练而繁冗,充分而不做作。” 二、遗憾之处: 1、教师的激情应该更充沛,在调动学生上还应再想想办法。 2、由于这节课容量较大,写作环节时间仓促,致使学生的作文没有更多地展示。 三、意外收获: 1、在回答一个问题的时候,一位学生未经老师许可就抢先发言,我肯定了他的勇敢积极。老师的理解和宽容会创设一个更开放的环境,有助于学生踊跃地大胆地表现自己。 2、有好几个学生的发言很见光彩,有的联系实际,有的画龙点睛,有的独辟蹊径,甚至对我都很有启发。我想,教师应该充分相信学生。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师生都是学习者。 苏教版第七册《秋天》教学设计 篇6【教材分析】 《秋天》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选取了《春》、《济南的冬天》等文情并茂的优美诗文,易于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要注重从课文整体的角度进行教学;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要突出词句理解、文意把握、内容探究等方面的教学。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由现代著名作家何其芳所作,诗歌分为三节,篇幅不长但精粹优美,将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等诸般景致尽收笔下,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极具画面感的秋景图。诗歌表现了诗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本文语言流畅,优美,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 【学情分析】 本次授课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学习热情高,学习习惯趋于良好,好奇心强,求知欲高,对美的事物有所感触和追求。但他们对诗歌的分析和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对诗歌的意象、意境把握还不够到位。(结合具体班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结合预习,读准字音,能声情并茂地朗读全诗;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每幅画面的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圈点、诵读、赏析的方法,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会诗歌悠远的意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作者对秋天的赞美和喜爱之情,培养观察自然、热爱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反复吟诵,感悟诗句含义,品味诗歌语言。 教学难点: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揣摩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准备】 (一)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二)课前准备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秋(3分钟) 师:同学们,看过了春天的繁花似锦,感受过夏季的烈日炎炎,伴随着季节的变迁,现在的我们走入了什么季节?(生答:秋天)是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品味别样的秋天。在许多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杜甫诗云:“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但也有喜秋颂秋的,刘禹锡就有:“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现在考考大家,你所知道的关于秋的诗句还有哪些? 学生回答。 师:看来同学们对古诗中的“秋”都不陌生,我们一起来看两首。 教师投影:古诗中的“秋”: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四年级下册);“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三年级上册)。 师:读完古诗中的秋,我们再来品一首现代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秋天》到底是悲秋还是喜秋呢?带着好奇,让我们走进何其芳的《秋天》。 【设计意图】课堂伊始,从所处季节导入“秋天”,学生说熟悉的关于秋的诗句,回顾古诗中的“秋”,调动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由古诗到现代诗,自然地引入课堂教学内容。 二、读秋 1.知其人,熟字音。 课件展示《秋天》的作者和重难点字词,学生了解作者,熟记字词。 2.教师范读,揣摩朗读技巧。 师:下面先由我来读一遍这首诗,同学们注意听。(配乐范读) 教师提问:读好一首诗,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两到三个学生回答。(声音响亮、抑扬顿挫、停顿、节奏感、读出感情等。) 教师总结:的确,读好一首诗要做到有节奏感,要抑扬顿挫,要有感情,速度要放慢,总之,要全身心地投入。下面就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以及我们说的小技巧。 3.学生朗读,交流点拨。 请一个学生朗读(或自告奋勇)。 师:他读得怎么样?请大家给他评价一下。 其他学生发表意见 4.全班齐读。 师总结:同学们都注意了抑扬顿挫,以及停顿、重音。但是,在感情的投入方面做得还不够。我们说,读文章时一定要投入,要有激情,要对内容有深入的理解。也许是我们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那么再让我们走进《秋天》,细细品味其中优美的语言和意境。 【设计意图】七年级学生学习习惯正在养成,对字词和朗读等基本功的要求要到位。一开始的范读让学生认准字音,再配合学生的朗读和评价初步掌握朗读技巧,同时也为诗歌的深入品读做好铺垫。 三、品秋 (一)农家丰收图 1.概括画面。 师:第一节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你能否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一下?明确:农家丰收图:幽谷伐木,篓装瓜果、割过稻子的镰刀——秋在农家。 2.删词换词,朗读品味。 删去或替换诗中的一些词或短语,比较着进行朗读并思考:你觉得哪一个版本更好?为什么?(修改后的.版本:震落了清晨的露珠,伐木声飘出幽谷。放下割过稻子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的瓜果。秋天在农家里。) 师:有人对第一节做了一些改动:去掉或者替换了一些词和短语。请同学们朗读一下。学生朗读修改后的第一节诗歌。 师:请再读一下原诗。 学生齐读诗歌的第一节。 师:品读一下,你觉得哪个版本更好? 学生回答。(引导:原诗更有诗意。) 师:那同学们再看一看,诗意表现在哪里呢?小组内部交流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再补充完善,等会儿请同学来说说为什么去掉或替换这些词会有损诗意。 3.小组探究,共话诗意。 小组讨论后代表发言,小组间交流补充,教师归纳小结。 【参考】可从以下几方面赏析:整体上,从诗歌的意境赏析诗歌,如果去掉或替换这些词语,就感觉不到浓浓的诗味,诗歌的意思表达不够完美;局部或细节方面,从诗歌的语言方面赏析,去掉了“满”和“披”就体现不出清晨露水之大,去掉了“丁丁”这个拟声词,就体现不出伐木的声音,不能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飘”字使听觉的声音视觉化,贴切传神地写出伐木声穿越深谷传入人们耳中的过程,使人们不仅可以听到伐木声,而且似乎能看到声音飞向远方,像白云般轻盈飘逸?;从诗歌的写作技巧方面,“饱食”“满披”等词语运用了拟人的修辞?;从作者的情感方面,表现出了作者对秋天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4.在理解的基础上再齐声朗读第一节,要求读得比之前更上一层楼。 (二)雾霜归渔图 师:学了刚才的赏析技法,让我们小试牛刀,来看诗歌的第二节,大家分小组探究。先抓住某一点去欣赏,然后在小组里交流完善。 小组代表发言,先概括画面(霜打渔图:江面撒网,轻摇归桨——秋游渔船),再借鉴第一节的赏析方法从细节方面品味。 (若学生分析到冷雾和白霜,则点明它们是诗歌里的意象,是能够浸染着作者某种感情的东西。再简要说说能体现特定情感的典型意象,比如表现思乡的“月亮”,表现离别不舍的“柳丝”。) 师:诗中的雾和霜,都是能体现秋天特色的意象。还有“游戏”,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把秋天写活了。以及(视学生回答情况进行小结)。下面我们再看第三节。 (三)牧女思恋图 模式基本同上。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补充:可以从诗歌语言、意境、写作技巧、作者情感等方面加以赏析,进一步体会诗歌之美。 教师小结:梦寐在牧羊女的眼睛里的,不仅有更辽阔的草野,更清冽的溪水,还有夏天那不绝于耳的悠扬的笛声。忽然停止了,牧羊女似乎有些伤感,有些失落,而这些都是淡淡的。最后一幅画面将我们从外在的景物引入了人物的内心情感,让我们体会到了牧羊女淡淡的愁绪和思念,而她究竟在想什么呢?我们无法明确,但也是这种不确定带给了我们朦胧的诗意美感。我们可以将这幅画面命名为“牧女思恋图”。 (四)共话诗人眼里的秋天 师:非常感谢同学们对这首诗的精彩赏析,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如画的诗意境界。作者运用了大量的修辞,调动了大量的感官,描写了农民丰收的喜悦,渔民打渔的悠闲,以及牧羊女梦寐的悠远。可以说,在诗人何其芳的眼睛里,秋天,应该是这样的,你想用哪些词语或短句概括一下呢? 学生畅所欲言。(活泼的,调皮的;凉爽的,幽静的;丰收的,快乐的;宁静的,悠远的;可爱的,迷人的;耐人寻味的,闲适的;柔美的,清净的,清甜的;如诗如画的,多姿多彩的,五彩缤纷的) 【设计意图】通过对诗歌的细致赏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诗歌优美的语言和悠远的意境。将赏析第一幅画面的过程、角度作为参考,之后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调动学生探究的热情。通过发言锻炼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基本掌握诗歌鉴赏技巧。 四、悟秋 齐读美国诗人狄金森的诗《秋景》,与课文相比较,感悟两首诗共同表现出的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师:回想今天学习的这首诗,你的脑海中有没有浮现秋天的画面呢?你有没有什么收获或者感受,和大家分享一下,可以是关于诗歌的,可以是关于秋天的,可以是学生说说感受或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两首诗歌的对照,感受诗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进一步体会关注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谈收获和感受则是让同学们抒发自己的体会和感悟,融入情感并锻炼口语表达能力。 五、课堂小结 师:其实每个季节都有它的魅力,而生活中的美也是无处不在的,只要你有一颗热爱大自然的心,愿意去接近大自然,去感受大自然,在你的心中定会涌起更多的诗情,生活,也会因此而美好。希望我们都能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 【作业布置】 1、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摘抄以“秋”为内容的诗文。 2、(任选一题) A.选取原诗你喜欢的一节,把它改写成小文章,150字左右; B.你曾亲密接触过秋吗?用最具感情的语言描绘你眼中的秋。 苏教版第七册《秋天》教学设计 篇7《秋天》是上海S版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4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是一篇情景交融的`好文章,它描绘了我国北方农村秋天田野里的庄稼、果园里的水果丰收了,人们忙碌着的情景,表达了人们沉浸在秋天大自然中的'欢快心情。课文语言优美形象,情趣盎然,插图精美,能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获得阅读的乐趣与美的熏陶,是一篇培养学生观察、朗读、想象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好教材。 根据课程改革和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针对低年级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并结合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引导学生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课文的诵读品味,读懂课文内容。能有感情地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过程和方法目标:以学定教,通过朗读、讨论、采访、评价等语言实践活动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观察能力和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对课文的诵读品味,感受北方秋天景色的美丽,体会人们的喜悦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其中,根据第一学段的要求,1、2两个目标是本课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深化学生的阅读感受应是教学难点。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准备安排两课时引导学生达到预设的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 我准备围绕“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自读课文,了解大意”、“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主识字,巩固练字”这四个环节展开教学。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开始,我先请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对秋天的了解,接着,通过教师形象生动的语言和欢乐的音乐渲染,创设北方秋天的田园风光情境,邀请学生去北方旅游,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文本的兴趣。 二、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在这个环节中,我将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读课文,在朗读中自学生字,了解课文大意。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采用指名读、男女生读等多种形式逐节朗读课文,对文中重点字词句进行正音,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就是一个长句,要引导学生进行正确、流利地朗读。在朗读的同时,运用多种方法指导学生理解部分词义。 四、自主识字,巩固练字 下面我重点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程序: 第二课时 一、巧设情境,复习词语,乘上开往秋天的列车。 播放动画,调动学生大脑中与秋天相关的知识储备。接着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秋姑娘邀请我们去北方旅游”的情境,调动学习积极性。以“乘车买票”这一新颖的形式引导学生复习新词,并相机正音。在读准词语后,学生们就获得了车票,登上了开往北方的列车,引导学生再次走进文本,深入感受北方秋天庄稼果园丰收的美丽,进而感悟人们的开心喜悦之情。 二、细读课文,顺学而导,慢慢感受秋天的美景。 1、在多媒体渲染的情境中,自然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第一段,体会旅途中见到的北方秋天的景色。在学生自由交流中扣住“纷纷扬扬”一词,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中树叶飘落的景象加深感知,有感情朗读课文,初步感受北方秋天景色的美丽,感受秋天到来的气息。 2、课文的第2、3两个自然段分别描绘了北方秋天田野里的庄稼和果园里的水果丰收的美丽景象,是全文的重点段落。我将以合作交流的方式突破难点,以读读导游手册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学课文的这两个自然段,接着以一个开放性的话题引导学生进行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先读有关句子,再说喜欢理由。在全班交流时,我根据学生发言适时点拨引导。 有学生选择到田野里去看看,我顺势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抓住有关词句引导学生体味“稻子”与“金子”的相同点,从而启发想象,在此基础上出示相应的图片进一步深入感知,体会田野里的稻子丰收在望。借助动作演示和图画理解“羞答答”,结合“洁白的笑脸”体会棉花丰收时半开半合的姿态美和颜色美。高粱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比较陌生的庄稼,我估计对学生来说这是个难点。因此,我先出示玛瑙和高粱的图引导观察比较,请学生从颜色、颗粒和给人的感觉上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我请学生想象自己就是一棵红高粱,环顾四周和上面时所看见的景色,紧扣感情号体会丰收的喜悦之情,并复习“秋色宜人”一词。在此基础上的有感情朗读也就水到渠成了。 课文第三段描绘的果园对学生来说吸引力就更大了,我先让学生自学文本,有选择性地品悟语句,让学生联系生活体验,在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出示图画,采用多种方式感受到苹果的红,感悟石榴的熟,感受葡萄、枣的美。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朗读体验,感受秋天果园水果丰收时的色全味美。 3、在学生游览完田野、果园后我以开放性问题请学生自学课文第四段,以音乐加以渲染,激发学生情感。在组织学生交流的过程中,紧扣有关词语,体会粮食的丰收和人们的忙碌。 最后,创设拜访当地农民的情境,师生互动参与,自主合作探究,使学生转变了角色,体会忙碌着的人们内心的喜悦心情。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激发探究秋天的兴趣。 在学生整体感受文本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说说“在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一句什么话”来总结全文,感受北方秋天既是个丰收、美丽的季节,更是个令人高兴的季节。在此基础上,联系教学开始所创情境,让学生课余仔细观察我们江南秋天的美景,创设“寄封回信给秋姑娘”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四、识写生字,探究入微,体验当小老师的快乐。 在复习字词的基础上,借助秋姑娘的礼物出示“纷、似、堆”三个左右结构的生字,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自学,请学生交流字形的同时,我从旁点拨和指导,重点指导书写“堆”字,边引导观察,边示范板书。接着在悠扬的音乐声中让学生在田字格中端正、规范地书写生字。 苏教版第七册《秋天》教学设计 篇8主题目标: 1、关注周围的事物在秋季的变化,感受秋天的美,积极学习运用多种手段表达自己对秋天的认识。 2、在活动中有探究的兴趣,知道树木、花草、蔬菜、农作物、水果等在秋天的变化。 3、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4、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体验秋天的快乐。 活动流程: 根据秋天的季节特征,在主题实施过程中我们把它划分为:"秋天的天气"、"秋天的落叶"、"秋天的品尝会"三个方面。在幼儿园里,我们带领孩子在幼儿园捡落叶,和树叶做游戏;发动家长双休日带孩子去秋游,去发现秋天各种事物的变化;还让幼儿带来秋天的水果大家在一起品尝。孩子们在走走、看看、找找、玩玩、尝尝中获得了体验,知道秋天悄悄地来了,给人们带来了喜悦,带来了丰收。 主题反思: 本主题以认识秋天为中心,通过秋游,听故事,小制作,体育游戏等活动激发幼儿对大自然地探索兴趣,引导幼儿发现天气与植物生长变化的密切关系,感受秋季的明显特征,进一步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兴趣是幼儿一切活动的源泉,是幼儿获得主动发展的前提。《纲要》中也曾多次提到"兴趣",我们开展的各项活动也是重在激发孩子的兴趣,因为幼儿愿意获得知识,比知识本身更重要。本主题活动历时两周,通过主题活动的开展,让幼儿感知了秋天的季节特征,观察各种动植物的变化,让孩子了解秋天人们如何收获,乐意参加各种收获活动,体验丰收的喜悦。根据小班幼儿活泼、好动的特点,我们在设计本主题的时候,以秋天为主线索,主要围绕幼儿身边熟悉的事物,如秋天的天气、秋天的树木、有趣的叶子、秋天的果实等方面开展教学活动,让孩子积极地投入到活动中来,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习。 我们在每一个单元下预设和生成的活动是有一定的连续性的。例如在"秋天的天气"中,我们从引导小朋友感受天气变凉懂得要多穿些衣服,了解秋天的衣服和夏天的衣服相比较有什么不同,并鼓励引导幼儿学习独立穿脱衣服和扣纽扣等。以上系列活动不仅让孩子们了解到秋天应该通过穿适宜的衣服取暖,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而且引导我们思考:天凉了,要保护自己的身体还要注意些什么问题?从而引申出秋天天气干燥,要及时喝水补充水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由此可见,我们的每一个活动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 本次活动中,幼儿很投入,家长们也很支持老师的工作,利用双休日带孩子到户外拍摄了很多秋天的相片。我们甚至没有想到孩子们能观察得如此细致,观察到了秋风吹树叶飘落时像在舞蹈一样,有的幼儿还能用动作来模仿……他们在这次活动中认识到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东西,在轻松愉快自然的氛围中,教育目标得到了很好地实现。 苏教版第七册《秋天》教学设计 篇9活动设计背景 去年的一天周末,我去乡下的果场玩,带回几种秋季水果放在园里的自然角,我班幼儿们见后就议论开了。欣悦说“我也去过果园,那里橙子可多了”,语菲说“我也喜欢吃橙子,还喜欢吃沙糖桔”,晨晨说“昨天妈妈带我去超市,里面的水果可多了,有香蕉、苹果、桔子,还有葡萄”……幼儿们围绕着水果的话题聊了起来。如此,我想幼儿对季节的认识是从身边一点一滴的见识慢慢积累起来的,现在是秋天,大量水果上市,可以从水果为切入点,引导幼儿观察秋天,感受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培养幼儿亲近大自然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这也就是这次活动的主题。 活动目标 1、加强幼儿对各种秋季水果的认识,能运用自身各种感官感知水果的特征,并对它们进行分类。 2、学讲普通话,学习使用礼貌用语,发展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3、培养幼儿观察能力,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按水果的形状、颜色、大小归类。 活动准备 活动当天要布置幼儿事先从家里带来1到3种各一个的秋季水果。 活动过程 1、先请幼儿相互介绍自己所带来的水果。 2、然后请幼儿将各种水果互相混合起来,引导幼儿注意观察,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玩一玩,并从水果的形状、大小、颜色等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1)、用“买水果”摆柜台的'方式,激发幼儿对水果分类的兴趣。 (2)、我耐心引导幼儿把各种水果进行分类:它们有什么不同?可以怎样分类?按颜色怎么分类?按形状怎么分类?按大小怎么分类?按味道怎么分类? 3、做游戏:买卖水果。 选出一个幼儿当卖水果的小老板,其他幼儿当顾客到水果店买水果,提醒“小老板”和“顾客”都要注意使用礼貌用语。 4、幼儿共同品赏水果,活动结束。 幼儿园秋天教案,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也是一个美丽的季节,秋天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颜色,既有原有的绿色,也有各种五彩斑斓的颜色,让人情不自禁的爱上秋天。 苏教版第七册《秋天》教学设计 篇10【教材分析】 《秋天》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选取了《春》、《济南的冬天》等文情并茂的优美诗文,易于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要注重从课文整体的角度进行教学;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要突出词句理解、文意把握、内容探究等方面的教学。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由现代著名作家何其芳所作,诗歌分为三节,篇幅不长但精粹优美,将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等诸般景致尽收笔下,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极具画面感的秋景图。诗歌表现了诗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本文语言流畅,优美,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 【学情分析】 本次授课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学习热情高,学习习惯趋于良好,好奇心强,求知欲高,对美的事物有所感触和追求。但他们对诗歌的分析和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对诗歌的意象、意境把握还不够到位。(结合具体班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结合预习,读准字音,能声情并茂地朗读全诗;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每幅画面的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圈点、诵读、赏析的方法,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会诗歌悠远的意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作者对秋天的赞美和喜爱之情,培养观察自然、热爱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反复吟诵,感悟诗句含义,品味诗歌语言。 教学难点: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揣摩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准备】 (一)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二)课前准备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秋(3分钟) 师:同学们,看过了春天的繁花似锦,感受过夏季的烈日炎炎,伴随着季节的变迁,现在的我们走入了什么季节?(生答:秋天)是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品味别样的秋天。在许多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杜甫诗云:“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但也有喜秋颂秋的,刘禹锡就有:“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现在考考大家,你所知道的关于秋的诗句还有哪些? 学生回答。 师:看来同学们对古诗中的“秋”都不陌生,我们一起来看两首。 教师投影:古诗中的“秋”: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四年级下册);“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三年级上册)。 师:读完古诗中的秋,我们再来品一首现代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秋天》到底是悲秋还是喜秋呢?带着好奇,让我们走进何其芳的《秋天》。 【设计意图】课堂伊始,从所处季节导入“秋天”,学生说熟悉的关于秋的诗句,回顾古诗中的“秋”,调动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由古诗到现代诗,自然地引入课堂教学内容。 二、读秋 1.知其人,熟字音。 课件展示《秋天》的作者和重难点字词,学生了解作者,熟记字词。 2.教师范读,揣摩朗读技巧。 师:下面先由我来读一遍这首诗,同学们注意听。(配乐范读) 教师提问:读好一首诗,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两到三个学生回答。(声音响亮、抑扬顿挫、停顿、节奏感、读出感情等。) 教师总结:的确,读好一首诗要做到有节奏感,要抑扬顿挫,要有感情,速度要放慢,总之,要全身心地投入。下面就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以及我们说的小技巧。 3.学生朗读,交流点拨。 请一个学生朗读(或自告奋勇)。 师:他读得怎么样?请大家给他评价一下。 其他学生发表意见 4.全班齐读。 师总结:同学们都注意了抑扬顿挫,以及停顿、重音。但是,在感情的投入方面做得还不够。我们说,读文章时一定要投入,要有激情,要对内容有深入的理解。也许是我们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那么再让我们走进《秋天》,细细品味其中优美的语言和意境。 【设计意图】七年级学生学习习惯正在养成,对字词和朗读等基本功的要求要到位。一开始的范读让学生认准字音,再配合学生的朗读和评价初步掌握朗读技巧,同时也为诗歌的深入品读做好铺垫。 三、品秋 (一)农家丰收图 1.概括画面。 师:第一节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你能否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一下?明确:农家丰收图:幽谷伐木,篓装瓜果、割过稻子的镰刀——秋在农家。 2.删词换词,朗读品味。 删去或替换诗中的一些词或短语,比较着进行朗读并思考:你觉得哪一个版本更好?为什么?(修改后的版本:震落了清晨的露珠,伐木声飘出幽谷。放下割过稻子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的瓜果。秋天在农家里。) 师:有人对第一节做了一些改动:去掉或者替换了一些词和短语。请同学们朗读一下。学生朗读修改后的第一节诗歌。 师:请再读一下原诗。 学生齐读诗歌的第一节。 师:品读一下,你觉得哪个版本更好? 学生回答。(引导:原诗更有诗意。) 师:那同学们再看一看,诗意表现在哪里呢?小组内部交流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再补充完善,等会儿请同学来说说为什么去掉或替换这些词会有损诗意。 3.小组探究,共话诗意。 小组讨论后代表发言,小组间交流补充,教师归纳小结。 【参考】可从以下几方面赏析:整体上,从诗歌的意境赏析诗歌,如果去掉或替换这些词语,就感觉不到浓浓的诗味,诗歌的意思表达不够完美;局部或细节方面,从诗歌的语言方面赏析,去掉了“满”和“披”就体现不出清晨露水之大,去掉了“丁丁”这个拟声词,就体现不出伐木的声音,不能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飘”字使听觉的声音视觉化,贴切传神地写出伐木声穿越深谷传入人们耳中的过程,使人们不仅可以听到伐木声,而且似乎能看到声音飞向远方,像白云般轻盈飘逸?;从诗歌的写作技巧方面,“饱食”“满披”等词语运用了拟人的修辞?;从作者的情感方面,表现出了作者对秋天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4.在理解的基础上再齐声朗读第一节,要求读得比之前更上一层楼。 (二)雾霜归渔图 师:学了刚才的赏析技法,让我们小试牛刀,来看诗歌的第二节,大家分小组探究。先抓住某一点去欣赏,然后在小组里交流完善。 小组代表发言,先概括画面(霜打渔图:江面撒网,轻摇归桨——秋游渔船),再借鉴第一节的赏析方法从细节方面品味。 (若学生分析到冷雾和白霜,则点明它们是诗歌里的意象,是能够浸染着作者某种感情的东西。再简要说说能体现特定情感的典型意象,比如表现思乡的“月亮”,表现离别不舍的“柳丝”。) 师:诗中的雾和霜,都是能体现秋天特色的意象。还有“游戏”,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把秋天写活了。以及(视学生回答情况进行小结)。下面我们再看第三节。 (三)牧女思恋图 模式基本同上。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补充:可以从诗歌语言、意境、写作技巧、作者情感等方面加以赏析,进一步体会诗歌之美。 教师小结:梦寐在牧羊女的眼睛里的,不仅有更辽阔的草野,更清冽的溪水,还有夏天那不绝于耳的悠扬的笛声。忽然停止了,牧羊女似乎有些伤感,有些失落,而这些都是淡淡的。最后一幅画面将我们从外在的景物引入了人物的内心情感,让我们体会到了牧羊女淡淡的愁绪和思念,而她究竟在想什么呢?我们无法明确,但也是这种不确定带给了我们朦胧的诗意美感。我们可以将这幅画面命名为“牧女思恋图”。 (四)共话诗人眼里的秋天 师:非常感谢同学们对这首诗的精彩赏析,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如画的诗意境界。作者运用了大量的修辞,调动了大量的感官,描写了农民丰收的喜悦,渔民打渔的悠闲,以及牧羊女梦寐的悠远。可以说,在诗人何其芳的眼睛里,秋天,应该是这样的,你想用哪些词语或短句概括一下呢? 学生畅所欲言。(活泼的,调皮的;凉爽的,幽静的;丰收的,快乐的;宁静的,悠远的;可爱的,迷人的;耐人寻味的,闲适的;柔美的,清净的,清甜的;如诗如画的,多姿多彩的,五彩缤纷的) 【设计意图】通过对诗歌的细致赏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诗歌优美的语言和悠远的意境。将赏析第一幅画面的过程、角度作为参考,之后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调动学生探究的热情。通过发言锻炼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基本掌握诗歌鉴赏技巧。 四、悟秋 齐读美国诗人狄金森的诗《秋景》,与课文相比较,感悟两首诗共同表现出的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师:回想今天学习的这首诗,你的脑海中有没有浮现秋天的画面呢?你有没有什么收获或者感受,和大家分享一下,可以是关于诗歌的,可以是关于秋天的,可以是学生说说感受或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两首诗歌的对照,感受诗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进一步体会关注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谈收获和感受则是让同学们抒发自己的体会和感悟,融入情感并锻炼口语表达能力。 五、课堂小结 师:其实每个季节都有它的魅力,而生活中的美也是无处不在的,只要你有一颗热爱大自然的心,愿意去接近大自然,去感受大自然,在你的心中定会涌起更多的诗情,生活,也会因此而美好。希望我们都能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 【作业布置】 1、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摘抄以“秋”为内容的诗文。 2、(任选一题) A.选取原诗你喜欢的一节,把它改写成小文章,150字左右; B.你曾亲密接触过秋吗?用最具感情的语言描绘你眼中的秋。 【板书设计】 秋天 农家丰收图 雾霜打渔图 牧女思恋图秋在农家 秋游渔船 秋驻眼里 苏教版第七册《秋天》教学设计 篇11活动目标:1、 感知音乐节奏,学唱歌曲。2、 学用响板给歌曲伴奏。活动重点:感知音乐节奏,学唱歌曲。活动难点:能用响板进行伴奏。活动准备:ppt、响板人手一个,音乐。活动过程:1、 感知音乐的节奏。(1) 秋天到了,看树叶慢慢的变黄了,都飘落下来了,看。(视频)(2) 树叶是怎么飘落下来的呀(动作),那我们一起来跟树叶一起来吧!(教师示范,再师幼共同跟这音乐拍手打节奏)。(坐着)(音乐)(3) 树叶飞来飞去好像的样子好像在跳舞一样,那我们一起也来跟着树叶来跳个舞吧,看老师的样子(示范)(搭肩叉腰)(音乐)(4) 树叶飞来飞去都落到哪里去啦(地上)那我们一起来捡捡树叶吧!提起我们的小篮子,准备好了(捡——放——捡——放)(音乐开始)。2、 学唱歌曲。(1) 师:宝贝们,听,哪里传来了好听的声音呀?在唱什么呀?(播放音乐)(2) 你听到了什么?那我们再来仔细听一遍,(教师清唱)(3) 图谱学歌词。你听清楚了吗?秋天呀秋天呀,树叶到处飞呀飞,树叶到处飞呀飞,秋天呀秋天呀,秋天多可爱。(4) 那我们一起来学学这首好听的歌吧?(看图谱唱一遍)(5) 教师点评,再唱一遍,(6) 加上动作,演唱一遍。3、 打击乐伴奏。(1) 老师想到了一个好办法,能让这首歌曲更加好听,看,它是谁呀?(出示响板)(2) 现在请小朋友来唱歌,老师来用它来给你们伴奏。(伴奏2遍)(3) 用它来伴奏,我们的歌曲是不是变的跟好听了呢,现在我们一起来伴奏吧(伴奏2遍)。结束后点评孩子的表现。(4) 现在请几个宝宝上来跟和老师一起来用它来伴奏,其他的小朋友来唱歌好吗?(伴奏2遍)结束后点评孩子的表现。(5) 在请所有的宝宝来一边唱歌,一边伴奏。(伴奏2边)(6) 现在请想上来表演的宝宝都上来表演。我们下面来做观众。4、结束:今天我们听到了美妙的音乐,学到了好听的歌曲,又给好听的歌曲伴奏了,学到了这么多的东西,现在我们好听的歌曲唱给托班的弟弟妹妹们听吧。 苏教版第七册《秋天》教学设计 篇12一、活动目标 1、欣赏散文,理解散文内容,感受散文中形象化的语言和整齐的句式。 2、引导幼儿体验文学活动的快感。 3、发展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能力。 4、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二、活动准备 1、课件《秋天真美丽》 2、丰富幼儿有关秋天的经验。 三、活动过程 1、随歌曲《秋天多美丽》入场。 师:秋天秋天真美丽,你们知道秋天有哪些美丽的东西吗? 2、学习作品,教师配乐朗读散文《秋天真美丽》 (1)师:老师也带来了散文《秋天真美丽》,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2)师:你听到了什么?(幼儿回答,教师出示图标) (3)看图听散文录音《秋天真美丽》 (4)师:老师把散文画成了美丽的图片让我们一起仔细地欣赏一遍。 (5)分段欣赏,加深幼儿对作品的理解。 A段师:为什么秋风姐姐快乐地到处跑?秋风姐姐先跑到哪里呢? B段 (1)秋风姐姐对着大树吹口气,大树怎么样了? (2)大树上为什么会抖落蝴蝶呢?树叶飘下来的样子除了像蝴蝶,还像什么呢?请你学一学。 (3)我们一起来做树叶。(幼儿用身体语言表达对作品的理解) C段师:树妈妈为什么要把树叶送给小树? D段秋风姐姐是个调皮的小姑娘,它又会跑到哪儿去? (1)秋风姐姐对着小河吹口气,小河怎么样了?它的心情怎么样? (2)为什么说小河象丝巾呢?我们一起来做一做小河抖动丝巾的样子。 (3)为什么小河会掀浪花呢?我们一起来做一做小河掀浪花的样子。 (4)小河是怎样抱着白鹅摇啊摇的? (5)听音乐来做小河开心的样子。(幼儿用身体动作表达对作品的理解) E段:师:小河真能干,它有哪些宝贝? 3、在理解的基础上完整欣赏散文,幼儿轻声跟念。 师:秋天秋天真美丽,大树飘落叶,小河掀浪花。 (1)你最喜欢散文中的哪些优美句子?你能用散文中的话告诉大家吗? (2)还有谁也喜欢这一句话,你能来学学吗?还有谁把它说得更好听? (3)让我们一起跟他学一学。 (4)为什么这些句子那么美?小结:因为连着用了几个“一会儿”。 4、迁移作品经验师:秋风姐姐那么高兴,她还会对谁吹口气?它会怎么样? 师:好,我们到教室里把它画下来,送给喜欢秋天的人们。(音乐中结束活动) 附:散文:秋天真美丽秋天,秋天,真美丽。 天高了,地宽了,秋风姐姐快乐得到处跑…… 秋风姐姐对着大树吹口气,大树摇啊摇。一会儿抖落一只金蝴蝶,一会儿抖落一只红蝴蝶,一会儿抖落一只花蝴蝶。 妈妈说,大树落叶了,送给小树作肥料,盼它快长高。 秋风姐姐对着小河吹口气,小河笑啊笑,一会儿抖动披着的纱巾,一会儿掀起一个浪花花,一会儿抱着白鹅摇啊摇。 妈妈说:小河高兴了,它养的鲜鱼、螃蟹肥又壮,宝宝吃了有营养。 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幼儿注意听,大胆表达。根据《纲要》中让幼儿想说、敢说的要求,我就从想和敢这两方面进行具体指导和帮助。首先,在导入后,提问:“你们见到的秋天是怎样的?谁能用好听的句子说一说?”让幼儿带着问题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认真倾听。借助图片,刺激幼儿的各种感官,激发幼儿想说。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游戏,给幼儿提供自己表达的机会,让幼儿敢说。这节课让幼儿体会了语言美,达到会用优美语言的目的,这节课下来,我觉得还是有很多不足之处,说话有点嗦,语言不够精炼,以后我一定多注意语言的精炼,多积累精炼、优美的词语。后面的游戏时间也有点仓促。 苏教版第七册《秋天》教学设计 篇13【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来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阅读”中《秋天》一课。本课由三节诗组成,内容精粹,容量较大,画面感强。以“秋天”为主线,将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等图景贯穿起来,编织了三幅绚丽多彩的秋景图。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全诗语言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学习此诗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更能激发学生热爱美好生活和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理解、积累“栖息、寥阔、枯涸、清洌、梦寐”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反复朗读、描绘画面来把握作者的情感,体会诗歌的意境。 ②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品味诗歌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 感悟秋天,赞美秋天,热爱秋天。 ②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③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重点词语和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 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和激发热爱生活和大自然的情感。 【教法选择】 引导、解读、指导。 【学法指导】 吟读、品味、领悟,联想、比较、感悟,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教学准备】 教材、课件和投影机、粉笔等设备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课件展示家乡秋景图。导语:看到这些图片大家有什么联想?(让学生联想到: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是多彩的季节,秋天是令人忧郁的季节,也是令人快乐的季节。总之,秋天是千姿百态的。)那么,在现代诗人何其芳的心中,秋天又是一个怎样的季节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秋天》(板书课题),去领略诗人笔下浓浓的秋意。 学生简介作者。ppt:何其芳(1912~1977),四川万县人,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 诗歌是何其芳最先喜爱和运用的文学样式。他对于艺术形式的完美,表现出执著的探求。在诗歌方面,他创作之初即十分讲究完整的形式、严格的韵律、谐美的节奏,并注意表现出诗的形象和意境。因此,他的诗明显地具有细腻和华丽的特色。 二、授新、 (一)范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勾画字词并感知语言节奏。要求: ①标注生字词,注音释义。②注意划分诗歌节奏 。 2、检查生字、新词学习情况: (1)注音: 丁丁(zhēngzhēng) 镰(lián )刀 肥硕(shuò) 栖(qī)息 鳊 (b1ān)鱼 乌桕(jiù)寥(liáo)阔 蟋蟀(xī shuài) 枯涸(hé )清冽(liè)梦寐(mèi) (2)释义: 丁丁:形容伐木、弹琴等声音。 幽谷:幽深的山谷。 肥硕:文中指果实又大又饱满。 栖息:停留,休息(多指鸟类)。 乌桕:桕树。树叶秋天变红。 芦蓬:芦苇做的船篷。 寥阔:高远空旷。也作“寥廓”。 枯涸:干涸,没有水了。 清洌:水清。 梦寐:睡梦。 3、检查划分诗歌节奏,熟悉诗歌内容情况。 (1)方法提示:诗歌的朗读节奏有两种划分标准:按节拍划分和按意义划分。 (2)《秋天》可按意义标准划分朗读节奏。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芦篷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廓了,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冽了。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二)自由诵读,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1.学生找出哪些词语体现了诗歌所描绘的乡村秋景? “ 冷雾、白霜、乌桕叶”——秋色。“蟋蟀声”、溪水清冽、牛背笛声(远去)——秋声。 “稻香、瓜果、青鳊鱼、竹篱、”——秋实。“农家、渔船、草野、牧羊女”——秋图。 2、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或最欣赏的词语或句子,仔细品味。 (1)伐木丁丁地声飘出幽谷——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2)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极具诗意,又耐人寻味。如果换成“那割过无数穗稻谷的镰刀”,语言就显得抽象空泛,表现力和美感就逊色多了。 (3)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4)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3、引导学生畅谈、归纳: (1)“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句中“满披”形象生动,“飘”字从听觉的角度,贴切传神地写出了幽谷的深、静。伐木声与清晨、露珠等意象构成一幅清净润润、形声兼具的画面。 (2)“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肥硕的瓜果”也见出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使人满口生香,展示丰收的图画。 (3)“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本用来描写有生命的物类,在诗句中是拟人,将秋天形象化,创造出松弛、闲静的氛围,意味隽永。 (4)“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冷雾”烘托出一派朦胧的诗意,又与季节吻合。传达出清凉、冷寂、朦胧的气氛。“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比喻似拙实妙,把青鳊鱼比喻成乌桕叶;另一层意思,江岸上乌桕树,树叶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用倒装句体现渔民悠闲的心情,耐人寻味。 (5)“芦篷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归泊”既写景,又暗示时间,与上文“清晨”呼应。“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自得的心情。 (6)“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是(愉快地)劳作的形象说法,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7)“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满流”与“香与热”“笛孔”搭配,在“夏夜”的映衬下,诗味盎然。“梦寐”名作动,。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三)合作探究,共同完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本诗共三小节,用简洁的文字给每一节诗拟个标题,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 1、引导归纳标题、图画: (1)秋天在农家里。图画——绚丽多彩的农家丰收图。 (2)秋天在渔船上。图画——淡雅朦脆的渔夫晨归图。 (3)秋天在牧羊女眼里。图画——寥阔空远的少女思恋图。 2、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最喜欢的一幅图画。引导小结: (1)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在山谷里;稻田里农夫刚放下割稻的镰刀,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田野里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发散出稻香的气息;果林中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果农摘下沉甸甸的瓜果放进背篓里,带回家去,将丰收的喜悦与亲友一起分享…… (2)渔夫晨归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渔人却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船篷上洒满白霜,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3)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呜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怎不见了那夏日里牛背上吹笛的少年?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憧憬在秋天的美景和思念中。 (四)拓展延伸、比较阅读。读《秋景》,比较与《秋天》在内容、感情、语言等方面的相同之处。 引导小结:这两首诗在思想感情、意象组合、艺术风格上有很多共同的地方,从思想感情来说都表达了对秋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五)、课堂小结 本课学习掌握了重点词语,品味了诗中优美的语言。学习本诗还要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感受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 三、作业 1. 学会生字、新词,品味诗歌语言。 2、反复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作文:秋天在哪里? 四、板书 秋 天 何其芳 农家丰收图 渔夫晨归图 少女思恋图 苏教版第七册《秋天》教学设计 篇14《秋天》教案 张青云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诗歌语言品味、培养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方法:诵读、鉴赏 三、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自己的秋天,在我们的眼里,秋天是五彩斑斓的,秋天是多姿多态的。下面我们来做一个造句的游戏好吗? 我们每个人用“秋天是……”的句式,比如秋天是一片随风飘逝的叶子,秋天是一缕送来稻香的清风,秋天是一抹温馨的金色阳光。造一个句子,看谁造的句子最有想像力、最生动具体。 教师点评 同学们用自己的心灵体会到了一个无比绚丽的秋天,今天我们来看看在诗人何其芳的眼里,在他的心中,他的笔下“秋天”是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呢? (一)诵读 1、检查字音字形预习。 2、学生读,同学点评,教师点评。 3、教师范读(配乐、画面)。 4、学生集体诵读,要求轻松、宁静。 (二)赏读 1、分析意象、品味诗中甜美、清静、闲适的意境。 (1)早晨树林里传出几声叮叮当当的声音,整个山林会给你什么感觉呢? 提示:清静 (2)请问同学们诗中哪个词最能体现这种清静、闲适? 提示:栖息 (3)第一节诗的结尾,诗人用“栖息”这个词是否准确? 提示:栖息qīxī:停留、休息(多指鸟类),秋天象一只可爱的鸟儿在农家休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解呢? 露珠震落了,树木砍下了,稻谷收割了,瓜果收获了。这时候的秋天如果比作一个人的话,是个什么状态下的人呢? 像个劳动过后做过桑拿,躺下来休息的人。 所以“栖息”是准确的。 (4)这一节诗哪些词体现了农家风光? 露珠、伐木声、稻香、背篓、瓜果。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它是晶莹的,是秋天的,瓜果是金黄的,都是写颜色,还有声有香,秋天在何其芳的心里是这样的绚丽,丰富,它是立体的。 (5)是什么东西震落了露珠? 伐木声。 (6)“满披”改为“披满”行不行? 不行。“满披”突出了“满”,朗读时注意重音。 (7)“伐木声”作者认为好听吗?哪个地方可以看出来? 好听。从“飘”字可以看出来,像一首歌在飘荡。 (8)“幽谷”的“幽”是幽深、幽静的意思,既然静,这一声声伐木声是不是噪音? 不是,更体现了山谷的幽静。 (9)“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生活中的话怎么说?怎么读?“稻子收割完了”,作者这样说有什么好处? 用拟人和通感的手法,镰刀都足足地享受过了,写镰刀其实是写人的喜悦的心情。形象生动,耐人寻味。 (10)用一句话形容这时的农人。 农人望着一堆堆金黄的稻谷、甜美地笑了。 (11)“背篓”改成大卡车行不行?怎么读?读出宁静。 不行。没有农家气息,大卡车轰隆隆地破坏了这里的宁静。 (12)我们可以给第一幅画命个名吗? 农家丰收图。 (13)第二节最后一句说秋天在“游戏”,实际上写了什么? 写渔民打鱼。 (14)写了几个动作? 三个,撒网,收网,归泊 (15)什么时候? 早晨,从冷雾可以看出。 (16)怎么撒?撒的动作是不是很焦急?象这样?(教师作动作)从那个词可以看出来?轻轻 (17)“圆圆的网”改为“方方的网”“不规则的网”可以吗? 不能,圆是最美的,给人轻柔、圆润的感觉,和全诗氛围谐调,体现了作者当时唯美的思想。 (18)渔民打捞起了什么?怎么读? 青鳊鱼、乌桕叶、倒装 没打捞起什么:从似的影子轻轻可以看出渔民打捞的是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 (19)现在我们能明白是谁在“游戏”吗? 是渔民,表面上是写秋天象一个可爱的孩子在船头游戏,实际上是写渔民轻松愉悦的心情。 (20)这幅图我们又给它取个什么名呢? 霜晨归渔图。 (21)“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用正常的句子顺序说?怎么读? 是不是可以说秋天躲在牧羊女的眼里睡觉做梦。 (22)为什么会在眼里?不是在怀里呢? 实际上是看到了秋天的美景。 (23)“更”是什么意思? 衬托。 (24)“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香与热能流吗? 通感,是人的感觉,温馨、甜美的意思。 (25)题目是秋天为什么写夏天? 是牧羊女在怀念、思念。思念某个人,思念整个秋天,她在思念中陶醉了,做梦了 (26)这样看来“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牧羊女的心灵深处已经被秋天陶醉的意思,这样作者就从外在的秋景深入到人的内心深处去了,秋天姑娘的心是多么深情啊! (27)怎么读? 要读出朦胧、甜美、陶醉之情。 (28)谁来模仿一下牧羊女的眼神好吗? 要深情、朦胧、甜美、陶醉,要象做梦一样的,有梦幻感 (29)这一节怎么命名? 牧女遐思图。 2、小结 这样看来,作者用“栖息”“游戏”“梦寐”这三个词集中写出了一种宁静、闲适、喜悦、甜美的乡村秋景的氛围。我们在现实中见过这种田园牧歌式的氛围吗?除了旅游景点外,很难见到,诗人往往是理想化的,作者向往一种简单、纯朴的生活,许多诗人都有这种理想,比如海子“愿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比如美国著名作家棱罗一直提倡过一种简单的生活。 3、学生朗读、评点 (三)创读 1、请同学们选取三幅图景中你最喜欢的画面,结合自己的感受,想象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 ①清晨的密林里飘散着丝丝白雾,一楼桔红色的阳光射在已经泛黄的树叶上;颗颗露珠晶莹剔透,发出钻石般的光芒。林中静悄悄的,慢慢地,从远处飘来人语声,接着便响起了叮叮当当伐木的声音,在幽深的山谷中回响。 走出密林,来到一家农舍屋前,远远望去,稻田里一夜间没有了随风翻腾的金黄稻浪,只有一簇簇直立的稻草束,搁在屋前的镰刀似乎更加锃亮;院子里堆满了金色的稻谷,仿佛一座金色的小山;屋后的竹篱上,满是肥硕的瓜果,主人背篓的绳深深扣进肩上的肉里,可他沾满汗水的脸上却泛起幸福的笑影。 ②清晨,雾儿冷冷,船儿飘飘。江水里的影子,在清波里游荡,朦胧飘忽,是青鳊鱼在戏耍,还是乌桕叶的倒影轻扬?我撒下鱼网,网儿圆圆,霜雪凉凉。哼着小曲,轻轻摇着小船,如叶浮江,如风拂柳。这惬意的秋天啊!(张青云) ③草原和蓝天同样辽阔,满眼的绿,满坡的香。偶尔传来几声蟋蟀的叫声,悠远飘忽。溪水绕过草地,浅浅的,清清的,如薄纱飘挥,如琴弦谐奏。就在这儿,整个夏天曾经留给我多少甜蜜的回忆啊,那甜透心底的笛声,在多少个美丽的夜晚,引我遐思,牵我心魂。你这梦幻般的秋天啊,你用你的声音,你的芳香,你的温情,你的色彩,你用你温厚的手掌抚摸着我,你用你柔情的怀抱拥抱着我,融化着我。(张青云) 2、秋韵 张青云 没有春天的楚楚动人。 蜂萦蝶绕的枝叶已变得寂寞枯槁,在春寒中挣扎过的小谷芽却铺成了金色的稻浪。 没有夏天的喧嚣威严。 经过烈日煎熬的鸟儿唱起轻松欢快的旋律;农人们翻动饱藏果实的土地就像淘一堆堆金沙,昔日播种的希望已然换成了收获。 人们抚摸着秋像抚摸着长成的孩子。 走进秋天,拥抱成熟。不要做瞬间即谢的花朵,不要畏惧挥汗如雨的考验。要像小溪寻向大海,奔流的过程并不壮观,海的浩瀚却令人惊叹。要有秋的信念,像棵小谷芽。 于是你体味到了秋韵,你才成熟。 苏教版第七册《秋天》教学设计 篇15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生字新词,学习多角度写景的方法,学习课文感知诗歌体裁特征,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诗歌阅读与理解及浅易赏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综合使用朗诵、背诵、讨论、讲析、赏析等教学手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感知诗人情感,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热情。 重点、难点 重点:生字词的学习,多角度写景手法的学习,诗歌的背诵与默写,诗意、诗旨、诗情的理解与感悟,诗歌的浅层次赏析。 难点: 诗歌艺术特色的赏析 教具准备 与教学相关的音频、视频、课件 教学与教活动设计 活动一:在《秋日私语》的背景音乐中从对古诗文中吟咏秋的名句名篇的赏析(如:“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导入新课(或者从复习前面三篇写景的文章重点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作者) 活动二:简介作者作品: 何其芳:现代诗人,评论家。新月派诗人。代表作有诗集《预言》、《夜歌》、《夜歌和白天的歌》。散文集《画梦录》。与卞之琳、李广田合著《汉园集》,史称“汉园三诗人。 活动三:课文配乐朗诵 活动四:学生齐读、自读、抽读等多形式完成诗歌的背诵与默写。 活动五:师生共同正音、识形,明义。 活动六:整体感知:学生自主学习,整理学习提纲。 1、 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2、诗中描述了什么样的图画?(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3、从这些画面中,你品味到了怎样的秋天? 4、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活动七:合作探究(同桌或前后两桌互相探讨学习) 设疑: 1、 诗歌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渗透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2、 什么是意象? 3、 哪些诗句最具有抒情性?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释疑:师生探讨完成。 1、露珠、伐木声、镰刀、稻香、瓜果、冷雾、渔网、乌桕叶、芦蓬、白霜、桨、渔船、草野、蟋蟀声、溪水、笛、牧羊女 2、意象就是诗歌中渗透了诗人情感的物 3、此题只要能找出句子说出理由即可(发展学生的扩散性思维) 活动八:诗歌精读 1、赏析下列句子(允许学生从多角度赏析) (1)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2)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3)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4)伐木声正正飘出山谷 (5)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6)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活动九:总结性学习 这首诗歌写了什么?(学生自主总结,教师抽查,作一点补充) 诗歌从哪些角度来绘秋的? 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词语可以体现出来? 同学们能自我概括出一两条诗歌艺术特色么? 活动十:拓展 同学们还学过哪些描写秋天的名句?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九辩》)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秋瑾也在诗中言道:“秋风秋雨愁煞人” 活动十一:作业布置 1、 抄写课文(生字处带拼音) 2、 完成同步资料 3、 课外阅读何其芳作品。 板书设计 秋天 何其芳 农家丰收图 (栖息) 《秋天》 霜晨归渔图 (游戏) 少女思恋图 (梦寐) 课后评价与反思 备注 苏教版第七册《秋天》教学设计 篇16活动目标: ·在了解秋天的自然景色、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有表情地朗诵诗歌。 ·激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发展想象力。 活动准备: 幼儿已经初步知道一些秋天的特征,秋天景象的图片,树叶。 活动重难点: 理解为什么燕子飞走了,蝴蝶不见了? 一、出示图片,谈话导入活动: 这是什么季节?你是怎么知道的?从哪里看出来? 小结:秋天来到了,天气越来越凉爽了,大家穿上了薄薄的外套和毛衣,花园里的菊花开放了,树上的叶子慢慢变黄了,秋风一吹,一片片都飘落下来。 二、欣赏树叶在空中飘落,引发幼儿想象: 1、看,一片树叶飘呀飘,像什么?谁在飞? 2、又多了几片树叶,飘呀飘好像谁在跳舞? 三、幼儿听赏诗歌(第一遍): 提问:你听到了什么? 再次欣赏(第二遍) 提问: 1、你听到了什么? 2、一片树叶飘呀飘,好像什么? 3、几片树叶飘呀飘,又好像什么? 4、片片树叶飘呀飘,谁飞走了?谁不见了? 思考:秋天来了,为什么燕子、蝴蝶不见了? 小结:秋天到了,越来越多的树叶飘落下来,天气一天比一天凉爽,燕子喜欢生活在温暖的地方,到了秋天它们就搬家了,搬到遥远的南方,到明年春天,天气变暖了再回来;蝴蝶也喜欢温暖的天气,秋天有点凉,它们躲起来了。 四、学习诗歌: 集体——轮流分句——自由结伴 五、引导幼儿边看图片边朗诵诗歌,学习用不同的语气有表情地朗诵。 苏教版第七册《秋天》教学设计 篇17《秋天》是一首诗歌,作者用浅显的文字,采用拟人的手法,描写了秋天原野上溢彩流芳、生意盎然的美好景象,抒发了作者热爱秋天、赞美秋天的满腔激情。邱老师的这堂课目标明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领学生探究文本,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领学生合作探究 “尺有所长,寸有所短。”邱老师很重视学生之间存在着的这种必然的差异性,邱老师始终关注全体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在借助多媒体了解了课文描写的秋天的景物之后,邱老师引导学生练习说话,你看到了什么?先是单独说说每一幅图,接着提高要求,要求学生逐次增加图片的数量,使说话的内容更加丰富。这种分层学习的方式,关注了全体学生的需求,让全体学生在成功——自信——兴趣——成功的良性循环中,强化了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了语文素养。 二、关注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课文的第二部分是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列举具有代表性的景物,写了秋天的田野里、小路旁、果园里的迷人景色和丰收景象。金黄的稻穗、成熟的向日葵、五彩缤纷的野菊花、红红的苹果、紫色的葡萄……教师紧紧抓住这一部分,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让学生以“我走进秋天,看到……”为开头,练习说话,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恰当地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使静止的语言文字一下子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激发了他们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邱老师熟练地使用白板这一先进的教学手段,带领学生“走进”秋天,真实感受秋天,真正谈论秋天,真诚赞美秋天。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