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物种起源》教案 |
范文 | 《物种起源》教案(精选17篇) 《物种起源》教案 篇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琐屑、审慎、变异、遗传、趋向、札记、付印、断言”等词语。 2、了解达尔文及其进化论。 能力目标 1、筛选文章主要观点、概括要点,整体把握文意,感受科技说明文严密的逻辑性。 2、揣摩语言,体会科技说明文语言的简明性。 德育目标 学习达尔文坚持真理、尊重客观事实、谦虚审慎、严肃认真、深入细致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刻苦钻研的奋斗精神。 教学重点 准确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正确认识文章的科技内容。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对说明性文字阅读的兴趣。 教学方法 1、讨论点拨法。课堂教学以讨论为主,但因本文专业性强,学习不太容易,教师酌情给予点拨引导。 2、情景教学法。通过多媒体设计,利用电视画面、图片激发学习兴趣,创设课堂氛围。 3、换位阅读法。教师虚拟情境,为纪念达尔文诞生190周年,出版社决定出版《物种起源》中文译本,要求学生根据本文提供的材料为本书写一篇序言。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图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阅读课文,逐段概括大意,筛选关键信息,理清行文脉络,整体把握文意;仔细品读课文,学习作者的人格魅力。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大家一定记得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把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和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相提并论。一百多年前,达尔文的思想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看法,一百多年来,这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作为跨世纪的新一代,你了解达尔文吗?你知道进化论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打开达尔文的进化论之门——《物种起源》导言。 二、解题 1、提问:请同学们谈谈什么是导言? 明确:“导言”即“绪论”也称“引言”,是学术论著或一篇文章开头的话。一般说明全书的主旨和内容及有关问题等,作出介绍、说明。这篇课文是科学论著的导言,以介绍研究和写作经历,说明发表原因,以表明自己的著作言必有据,没有妄下结论;然后说明自己研究的思路,阐述立论的根据,点出主要观点。并扼要介绍了《物种起源》一书的内容和联系。 2、介绍达尔文及其进化论。 多媒体出示图片和文字投影(情境创设),文字书写“纪念达尔文诞生190周年大会”,作为会场背景;投示出达尔文的画像,激发学生进入角色。 投影文字书写:“190年前,上帝按照特定的目的创造万物”的物种不变论像个幽灵盘旋在欧洲大陆的上空,愚弄着芸芸众生。就在这时候——18XX年,英国一个医生的家庭里诞生了一个当时谁也没过分注意的小生命——达尔文。但正是他,在1859年发表了举世震惊的《物种起源》,敲响了“物种不变”的丧钟,确立了被马克思称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明”之一的生物进化论。今天,我们隆重集会,纪念他的190周年诞辰,纪念这位生物进化论学说的创始人。 我们该向他学习什么呢?相信同学们读了他的《物种起源》导言后会明白的。现在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画出文中结论性的语句,理出文章结构,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意。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阅读全文后讨论、互相交流各自对文章结构和段意的理解,请一两位同学回答,其他同学补充、更正。 解说:通过阅读,整体感知文章,并初步筛选出文章的关键句;通过讨论交流,整体把握全文;通过简洁的段意概括,筛选关键语句准确表达。 四、具体研习课文1~7段,筛选关键语句 1、出示投影,阅读1~3段,回答问题。 (1)第1段文中的“那时候”指_____________年,“现在”指_____________年,“这个问题”指____________。 明确:1831 1859 物种起源问题 (2)从第一段文字看,达尔文的科学研究经过了_____________个阶段,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四 出洋考察阶段、撰写札记阶段、充实札记阶段、继续探讨阶段 (3)作者介绍研究“物种起源”问题及写作《物种起源》一书的经过,目的何在?分析最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明自己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始终没有间断。 b、告诉读者出洋考察给自己很深的印象,才引发对问题的`研究。 c、让读者了解“导言”的写作要求,必须介绍写作经过。 d、使读者知道书中的结论不是自己“轻率”得出的,而是经过严肃认真的研究。 明确:d;作者从“远航”到“现在”,从“考察”到“研究”,从感性到理性,从纲要到全书,历经20多年,可以看出达尔文的严谨、审慎态度,长期刻苦钻研——对真理的追求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 (4)筛选出能概括第1段主旨的中心句。 明确:“我之所以说明这些,是为了要表明我并没有轻率地下结论。” (5)提问:第二段有哪两个方面说明《物种起源》要早日发表? 明确:一从主观方面说:《物种起源》作为进化论的绪论部分的研究工作“将近结束”;进化论的全部研究计划的完成需要更多岁月,由于体弱多病,要早日出版。二是从客观方面说:华莱斯写了关于生物进化的论文,迫使达尔文早日发表自己二十多年的研究成果。 (6)第2段的主旨句是什么? 明确:本书还是摘要的性质,未必完备。 2、请同学们速读4~7段,画出关键句。 提示:突出地体现文章的旨趣,标示文章的思路,显示文章的结构特点的句子是关键句。 从内容上看,中心句是关键句,集中揭示说明对象的特征或点示主要事理的语句。 从结构上看,总结句、总提句及重要的过渡句是关键句。总结句概括了文章的基本内容,总提句、过渡句显示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的推进。 反复出现的文句是关键句。这是作者着力表达的观点,需要强调,同时也显示脉络层次。 根据提示明确: 第4段的关键句:“……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 “关于物种起源的问题……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 第5段:“因此,我们对于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迫切地需要有个明确的了解。” 第4、6、7段都反复说:“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大量的遗传的变异是可能的”“生物的种不是不变的”。 第7段:“我深信生物的种不是不变的;……我又确信自然选择作用,它虽然不是物种变异的唯一条件,也该是最重要的条件。”(这是总结进化论学说的基本观点) 五、欣赏、品味1~7段 提问:这篇文章1~7段主要说明了《物种起源》的写作经过和作者对物种起源问题的一些基本看法。透过说明的文字,即关键语句,我们可以看到达尔文怎样的一种精神和人格魅力?在文章中,找出能够体现这种精神的文字。 学生思考,并自由发言,集体交流。 学生甲:第1段的关键语句,从“远航”(1831)到“现在”(1859年),其间“深刻的印象”“耐心搜集”“整理研究”“专心思考”“又把这些札记加以充实”等等,一个正确的结论,从考察到研究,从感性到理性,从纲要到全书,历经二十多年,可以看出达尔文对待科学工作的严谨审慎的态度和长期刻苦钻研及对真理的追求,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 第2段的关键句有“华莱斯先生,他对于物种起源问题所得到的”“一般结论,几乎和我们完全相同”(这是指英国的自然科学家,1858年他写了一篇关于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的科学论文寄给达尔文。达尔文于当年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华莱斯的论文同时在林奈学会的杂志上发表)可以看出达尔文实事求是的态度。 学生乙:第3段的关键句有指出书本的缺陷,“还是摘要的性质”;说明今后的打算,“详尽地刊出”,避免使别人“得到完全相反的结论”,反映出达尔文对理论著作严肃、审慎的态度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谦逊的精神。 第4段关键句有:“仍然难以令人满意”,表明作者决不轻率地做出结论的科学态度。 学生丙:第5段关键句有:“这类的研究,虽然常为一般博物学家所忽略,但是我却相信它的价值的重大。”说明作者注重亲身实践的科学态度。 第6段关键句有“很不幸”“不得不简略”,反映出不回避缺陷与不足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学生丁:第7段,关键句有“毫不怀疑地断言创造论的错误”“我相信”“我深信”“我又确信”这些突出地说明了达尔文在科学研究工作中毫不动摇的信念和勇于坚持真理的精神。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板书: 长期考察 实事求是 谦逊审慎 决不轻率 亲自实践 不避缺陷 毫不动摇 教师总结: 从文字的表层意义的阐明深入到文字的深层含义的探究,从了解伟大的科学家的基本观点、理论深入到追求他的精神世界,人格魅力,可以看到达尔文尊重客观事实,深入细致,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这是值得我们青少年借鉴、学习的地方。 六、多媒体播放简介有关达尔文创作《物种起源》的经过的片断,及简介《物种起源》的意义 了解、明确:关于生物界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由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所著《物种起源》一书,奠定了科学基础,对以后生物学上的成就和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达尔文通过环球考察,搜集了大量有关动植物演变和发展的科学资料,指出生物进化的主导力量是自然选择,也就是遗传、变异和选择三种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认为生物经常发生的细微的不定变异,通过累代的选择作用,适者生存,并逐渐累积有利的变异发展成新种。不适于外界环境条件的就被淘汰。他总结了用人工选择方法获得家畜和农作物新品种的实验成果,进一步论证了自然选择学说。进化论是人类对生物界认识的伟大成就,给形而上学、神造论和物种不变论以沉重的打击,在推动现代生物学的进展方面起了巨大作用。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达尔文学说给予很高的评价,说《物种起源》是划时代的著作。 七、课堂小结 课文1~3段介绍《物种起源》的写作经过“耐心搜集”“整理研究”“专心思考”“并且作了一些札记”,为写成此书作好了准备,再经过两年的研究、充实,才于1844年“写成了当时我认为是正确的结论的纲要”。从这里可以看出达尔文对待科学工作严谨审慎的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同时说明促成本书出版的原因及本书的性质、存在的缺陷以及今后的打算。从而可以看出达尔文对待科学研究和理论著作的实事求是和严肃审慎的态度。 八、布置作业 找出本文的主要内容集中在哪几段。筛选作者阐明的关于物种起源问题的两个主要观点,及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的目的、意义及获得的认识的关键语句。 《物种起源》教案 篇2问题导学 1.达尔文为什么提前出版《物种起源》? 2.作者得到“物种不是被独立创造出来的,而是像变种一样,是从其他物种传下来的”这一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3.作者是怎样对待“自然学者们常常把变异的惟一可能原因归之于如气候、食物等等外界条件”的?这一态度说明了什么? 4.本文语言准确严密,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表达上的作用。 (1)在1837年我就想到,如果耐心地搜集和思索可能与这个问题有任何关联的各种事实,也许能够对于这个问题得到一些了解。 (2)1844年,我把这些简短笔记扩大为结论的纲要,这些结论我当时认为是正确的。 (3)对于物种起源,他得到了差不多与我完全相同的一般结论。 自主探究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提出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一观点,你是如何看待的呢? 文法导析 语言准确严谨 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语言准确严谨。动词、形容词使用准确,修饰、限制性词语的使用恰到好处,关联词语运用得当,语意体现得严密周到,有相当强的逻辑性,体现了一位科学家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精神。 善于运用结构复杂的句式表达周密严谨的意思。比如“我曾深深地被栖息在南美洲的生物分布的一些事实以及该洲现存生物和古生物在地质上的关系的一些事实所打动”,句子虽长,但结构严谨。该句的主干是“我被打动”,被什么打动?被“一些事实”打动,这些事实是指南美洲的生物分布以及该洲现存生物和古生物在地质上的关系。再如“我充分相信,物种不是不变的”,这个双重否定句很有表现力,它不但加强了语气,肯定了物种变异这一认识,而且增强了文章论辩的力量,“不是不变”是对不变论的有力批驳。 技法导练 导练目标 选择你了解的一种科学理论或科技产品,写一个作文片段,介绍你所知道的有关知识,力求语言准确、简明,300字左右。 素材积淀 话题集锦 在“神创论”与“生物进化论”思潮激烈斗争的时期,达尔文远离大城市的喧嚣,开始了为期五年的环球航行。其间,他以极大的兴趣考察大陆海岸沿线的动植物、地质地貌情况,搜集各种自然条件下的生物生态标本。 这种勇于探索的执着精神,成就了达尔文的事业。执着是一种锲而不舍的追寻,是百折不挠的探索;执着是一种誓不回头的倔强;执着是一种苦行僧式的坚守;执着是热情的投入,是无私的付出。执着为我们留下了夸父逐日、愚公移山、不破楼兰终不还的传奇故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人生因执着而精彩,世界因执着而绚丽。 这则素材可应用于______________等话题中。 佳作片段 当一颗普通的种子掉落在达尔文的脚边,他将它拾起,数十年后,《物种起源》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当一只流萤飞过泰戈尔的窗前,他仔细凝望,不久,美妙的诗篇传到了人们耳边;当一缕光线投射在爱因斯坦的身前,他反复思量,数年后,光量子理论震惊了全世界。这些每天都能看到的事物让人悟出了天地的玄妙,品出了人生的韵味。 文本图解 答案: 【问题导学】 1.提示:原因:一是尽管研究工作将近结束,但全部完成尚需更多时间,而自己渐感体力不支;二是因为华莱斯通过独立研究,得出了几乎和达尔文一样的结论,达尔文不忍心20多年的辛勤劳动付诸东流。 2.提示:一是生物的相互亲缘关系、它们的胚胎的关系、它们的地理分布、地质上的连续以及其他的此类事实;二是由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使我们看到,“大量的遗传变异至少是可能的,并且,同样重要的或更加重要的是我们将看到,人类的‘选种’在累积连续的微小变异中,具有何等巨大的力量”。 3.提示:作者不是简单地肯定,也不是简单地否定,而是通过科学分析,一方面指明“从某一狭隘的意义上来说,这是正确的”,这就肯定了外界条件对生物变异所起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作者认为这种作用不是根本原因,如果以此解释一切,就是不合理的。作者以啄木鸟的构造和槲寄生的情形为例,证明自己的观点。这一态度说明作者对物种变异和相互适应问题的研究,提出了新的看法,有了新的突破,同时,也说明了作者的严肃认真。 4.(1)提示:“各种”说明搜集事实的全面,“也许”表明估计的谨慎,“一些”在数量上加以限制,也是谨慎估计的表现。 (2)提示:“当时”一方面强调了那时达到的认识水平,另一方面强调了现在的认识又有所发展。 (3)提示:“差不多”一词使判断更为准确,若没有该词就绝对化了,不合事理。“一般”与“特殊”是相对而言的,用“一般”较为准确,因为只有“一般结论”才可能“差不多与我完全相同”。 【自主探究】 提示:观点一:我赞同这个观点。世界上的生物从诞生的那一刻开始,就经历着被环境选择的过程,这是谁都不可改变的。弱者,不可避免地要被淘汰。能在残酷的竞争中牢牢站稳脚跟的,才是真正的强者。它们经历了种种磨难,最终得以生存。正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观点二:我不同意。“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从自然生物的领域来说,更多的是在强调自然环境对物种繁衍与进化的影响。而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人为因素已经越来越严重地干扰到物种自然的繁衍生息,甚至对物种的繁衍生息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说,一个物种能否继续生存繁衍下去,与人类对它们生存环境的保护或破坏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已经演变为“物竞人择,适者生存”。 【技法导练】 创意激活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主要是准确和简明。准确就是不夸张、不缩小、不走样,正确解释和运用概念,修饰语恰如其分,句子表意准确严密。简明就是简洁明白,把事物、事理讲述清楚,做到深入浅出,同时力求简练,做到要言不烦。 范例展示 美国“好奇”号火星探测器 美国宇航局的“好奇(Curiosity)”号火星探测器是一个汽车大小的火星遥控设备。它是美国第四个火星探测器,也是第一辆采用核动力驱动的火星车,其使命是探寻火星上的生命元素。20xx年8月6日成功降落在火星表面,展开为期两年的火星探测任务。 “好奇”号的隔热板和圆锥形后壳是有史以来在这方面最大的。它们使该火星车的外壳宽达15英尺(4.5米),比以前的火星车使用的隔热板都大,甚至比把宇航员送往月球的“阿波罗”号飞船使用的隔热板还大。用来保护火星车“机遇”号和“勇气”号的隔热板宽8.5英尺(2.6米),“阿波罗”号使用的隔热板宽不足13英尺(4米)。 这个新型火星车的大小跟一辆小型轿车一样,它在这颗红色行星上降落的过程中,与火星稀薄的空气产生的摩擦力,可以使它外面的隔热板表面的温度升高到3 800华氏度(2 093摄氏度)。为了把高温挡在外面,这个隔热板是用一种被称作酚碳热烧蚀板(Phenolic Impregnated Carbon Ablator,PICA)的材料制成的。这是火星探测任务第一次使用这么大的隔热板。 【素材积淀】 话题集锦 “执着”“探索”“追求”“探索·发现”“持之以恒”“探索离不开坚定的目标” 《物种起源》教案 篇3A. 课时安排:二教时。 B. 教学目的: 一、思想教育目标:学习达尔文为科学而不懈努力,严谨求实的精神。 二、基础知识目标:通过对本课内容的学习,训练学生筛选各种信息的能力,使筛选信息迅速、准确的要求落到实处。 三、能力培养目标:深刻领会一些词句在文章中的表意功能。 C.教学设想: 一、本文内容比较艰深,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先整体把握文章,疏通一些疑难词语,提供一些背景信息。 二、师生互动,展开讨论,通过一些富有启发性的提问,使学生在把握文章大意的前提下筛选文中各种信息,掌握筛选信息的一些技能。 三、引导学生分析文中一些长句,并对长句中一些词语的作用进行挖掘、归纳。 第一课时 A.教学重点难点: 整体把握文章,筛选文章中的重要信息,并训练学生对相关信息的组合输出能力。 B.教学方法:讲读课。 C.教学步骤: 一、由题目导入课文。 《物种起源》是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的一部重要著作。“物种”即生物的种,指具有一定形态和生理特征以及一定的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屏幕随同显示)“起源”即生物是怎样产生的。 导言:即绪论,是一种用来说明著作的编写经过、出版意图、编写体例、资料来源和作者情况的文体。 二、教师明确本课学习重点。指导学生完成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初读课文,了解本文主要写了几方面内容。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对这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理解。 第一种理解:主要写了四方面内容。即《物种起源》的写作经过;提前发表的原因;说明本书还是摘要的性质;介绍《物种起源》的主要观点。 第二种理解:主要写了两方面内容。对《物种起源》从写作到出版的一些说明;简介《物种起源》的基本观点和研究方法。 第三种理解:主要写了三方面内容。概述《物种起源》的写作经过;为本书写了出版说明;阐明关于“物种起源”的基本观点。 2.学生速读课文,找出自己理解有疑难的词语,先利用工具书自行解决,教师再用幻灯片打出本文需要注意的词语。 琐屑:细小而繁多。 审慎:周密而谨慎。· 趋向:①动词,朝着某个方向发展;②名词,事物发展的动向。 札记:读书时摘记的要点和心得。 探讨:研究讨论。 传布:广泛散布。 3.简介本文背景知识,可用两种方法进行。 方法一:把预先印好的材料发给学生,材料包话教参中“达尔文和物种起源”部分以及“有关材料”中一、二、三部分,让学生在阅读时圈点勾画,获得相关信息。 方法二;把达尔文和进化论的一些图片、图像、资料进行适当编排,输入电脑,再把相关的文学知识进行录音、合成,在课上图文并茂地放给学生听、看。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获得相关的背景信息。 三、师生共同讨论解决以下问题,完成对文中信息的筛选。 1.作者认为“物种”是怎样产生的? 明确:物种中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的,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自然选择是物种产生的最重要的条件。 本题把课后练习一换了一个说法,训练学生对作者观点的把握能力。 2辨析选择题,在第4段中,作者以啄木鸟、职寄生为例是想证明以下哪一种看法?(以下三种看法由幻灯片或电视屏幕打出。) ①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的,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 ②一般博物学家,常以外部环境……作为唯一可能引起变异原因”是不合理的。 ③要想了解“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就不能单凭一方面的条件。 明确:是要证明第③种看法。因为作者对这两个例子的分析有明显区别。对于啄木鸟的例子。作者说“仅仅归因于外界的条件是不合理的”。而对于槲寄生的例子,作者说“仅仅以外部环境或植物习性的影响,或植物本身的倾向来解释……是不合理的”。而“植物习性的影响”、“植物本身的倾向”不属于“外界的条件”(即外部环境),因此可排除第②项;对于第①项,学生只要抓住作者举这两个例子主要想否定不正确的作法即可排 3.第五段开头的“因此”指代什么内容? 明确:指代第四段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即“仅仅以单方面的条件来解释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是不合理的。 本题旨在训练学生对有关信息的全面把握能力,思考时必须联系上下文,还要对文中相关信息进行重新组合,并能运用适当的语言进行输出。。 4.完成课后练习二的筛选要求。教师要明确—— 目的:我们对于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迫切的需要有个明确的了解。 意义:我经常获得动物因由家养而变异的知识,虽然还不够完备,但总可以为处理这个问题和其他一切复杂事件提供最良好最可靠的线索。 作者的两点认识:大量的、遗传的变异是可能的。人类选种力量的伟大,能使微小的变异逐渐累积起来。 对于此题,教师只要引导学生弄懂“目的”和“意义”两个词的含义即可。 5.第六段开头,“根据上述理由”具体指什么理由? 明确:第五、第六两段都是针对“家养变异”的问题来说的。作者把这一问题放在本书的第一章,原因应是“家养变异”对于研究物种起源有着重要的意义。经过这样的合理谁想后,我们就可以把“家养变异的意义”作为本题的答案了。说完整了应是:家养变异可以为处理‘“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的问题和其他一切复杂事件提供最良好最可靠的线索。 6.用幻灯片或电视屏幕打出下面几句话和相应问题(括号中的答案可以随讨论进程显示)。 为什么某些生物的分布广泛而繁多,而它的邻种却分布得狭小而稀少呢?谁能解决这个问题呢?然而这些关系,实在是非常重要,因为我相信,这是决定地球上每一生物的现在和将来的命运,以及变异的趋向的。 这些关系指的是(某种生物和邻种)的关系,它决定着地球上每一种生物的(命运)和(变异趋向)。 解答本题应该使学生认识到:某种生物和邻种分布状态的强烈反差在句中是次要信息。而“某种生物和邻种”才是重要信息,它们构成了决定地球每一生物的“命运”和“变异趋向”的关系。 四、教师小结本课所学内容。 这节课涉及到以下几项筛选信息能力。 1.对重要信息与一般信息的筛选把握能力。如本文中体现作者观点的句子即为重 要信息。 2.对文中相关信息和无关信息的辨析与把握能力。如第4段中两个“不合理”的异 同。 3.对所筛选信息的全面理解和重新组合能力。筛选信息时,可以抓关键语句,捕 捉重要信息,也可以联系上下文,把握相关信息。 五、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三、四、五题。 第二课时 A.教学重点: 通过对文中一些长句的分析,训练学生发现句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进而达到对句子的深入理解。 B.教学步骤: 一、明确本课教学重点,检查作业情况。 对于课后第三题,教师稍作明确即可,把重点放在四、五两题上,第四题训练学生对长句中信息的总体把握和辨析,答案是2、3、4、5,而1、6在原句中找不到相关的信息点。第五题,训练学生对句子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的分析能力,其实也就是对隐含信息的挖掘能力,其中,“又”说明作者没有满足已有的成绩,继续搜集有关资料。“当时”体现作者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并不认为自己的结论绝对正确。“窜入”用得准确生动,在这项科学研究中,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该”既表达了“确信”的语气,又恰如其分地说明了对自然选择与物种变异的关系的认识还是一种推断。 二、教师介绍长句的知识及分析长句的方法。 长句容量大,信息丰富,也显得庄重,适用于详尽地叙述事物或严密地阐述道理,多用于书面语,特别是科技语体和政论语体。 分析长句时,首先要注意寻找主干(主、谓、宾),剔除枝叶(定、状、补)或分清各分句间的层次关系(偏正、并列、转折等),以达到对句子大意的把握;其次要注意“枝叶”在句中的作用,它们往往在程序、时间、范围、条件、数量、位置等方面对句子主干进行限制,从而使长句严密而周到,很多时候,“枝叶”在句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去掉它们会使句意大变。 三、从文中选出几个长句,分别运用找主干法和划分层次法进行分析。 1.我曾以博物学者的资格参加贝格尔号巡洋舰的环球远航,在南美洲看到的关于生物的地理分布和现在生物与古生物在地质上的关系,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 明确:这句话共有三个分句,①、②两个分句间是并列关系复句;第②个分句是个偏正关系短语,中心词是“关系”,它做第③个分句“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的主语。 2.如果把像啄木鸟的构造,它的足、尾、嘴、舌如此巧妙地适应于捉取树皮里面的昆虫,仅仅归因于外界的条件是不合理的。 明确:这是一个长单句,虽然有关联词语“如果”,但它所领起的内容二一直到“归因 于外界的条件”,在句中做主语。 3.这个结论,即使很有根据,但是如果不能说明地球上的无数生物,怎样经历变异而达到它们的极其完善的构造和相互适应,仍然是难以令人满意。 明确:这是一个复句,第一层在“根据”后边,是转折关系,第二层在“仍然”前边是假设关系。‘ 教师归纳:用这两种方法,主要是从主体上把握句意,而对句中细微之处的分析则必须注意句中关键词语的表意功能。 四、学生依照练习四、五中的句子分析,再从文中找出类似的长句(屏幕随同显示),从信息筛选、挖掘的角度进行讨论分析,过程如下: 1.在1837年我就想到,如果耐心搜集与这问题有关的各种材料,加以整理研究,也许可以得到一些结果。 引导学生筛选出相应的词语。 ①写作前三个必不可少的过程:搜集整理、研究。 ②搜集过程中的关键:耐心、全面(各种)。 ③说明了估计的谨慎:也许、一些。 2.我虽然力求审慎,使一切能根据正确的证据,但是错误的审人,还是不可避免的。 提问;作者既然使一切能根据正确的证据为什么还会有错误出现? 学生回答后归纳:句中“力求”二字不可忽视,它对后文起了限制作用,是“极力追求”的意思,它在句中一直修饰到“使一切能根据正确的证据”,所以,会有错误出现。 3.又如格寄生,它生长在某几种树木上以吸取养料,需要鸟类传布它的种子,更因为它是雌雄异化,必须依赖昆虫才能完成传粉作用;如果我们仅仅以外部环境,或植物习性的影响,或植物本身的倾向,来解释这种寄生植物的构造以及它与其他几种生物的关系,必然也同样是不合理的。 用幻灯或电视屏幕打出对本句的四种理解,选择正确的一项: A.以槲为例,说明一切生物(包括植物)的构造和相互之间的关系都是十分复杂而又难以解释的。 B.我们想正确解释生物的构造、生物之间的关系,就不能归因于某一方面。柳寄生就是一个例证。 C.若只以外部环境,植物习性的影响以及它本身的倾向来解释植物的槲寄生的构造和相互关系,必然是不合理的。 D.在研究槲寄生时,往往同研究其他生物一样,对它的结构以及它和其他生物的关系不能做出合理的解释。 正确答案:B项。解答本题需要把各选项的信息与原文中相关信息进行对比、辨析,才能得出正确答案。A项中“又难以解释的”在原句中找不到对应点,原句主要意思是“仅仅以……来解释……,必然也同样是不合理的。”C项与原文的不同是把原文中的“或”变成了顿号,这一改意思大变,“或”表示选择关系,用在本句中和“仅仅”相联系,表示只选其中心,而顿号表示并列关系,用在本句中表示三个方面不可分割,那就与原意大相径庭了。D项的错误与A项同样,而程度又甚于A项,就更不对了。 4.我们处理一个问题,必须把两方面的事实和证据,加以详细叙述和比较,然后才能得到完善的结果,但这是这里所不能办到的。 提问:本句中“事实”与“证据”两个词能否去掉其中一个? 明确:不能。因为事实是指一般的感性材料,而“证据”是指材料中足以反映事物本质的例子,两个词联用,体现了作者的周密。 提问:“叙述”和“比较”两个词能否去掉其中一个? 明确:不能。“叙述”能使人了解得比较全面、具体,但还不能表现本质;“比较”能使人鉴别感性材料,去粗取精、由表及里,以掌握事物的本质,体现了作者的严谨。 5.我经常获得动物因由家养而变异的知识,虽然还不够完备,但总可以为处理这个问题和其他一切复杂事件提供最良好最可靠的线索。 提问:把本句中“线索”一词换成“证据”会有什么不同效果? 明确:因为本句中有“还不够完备”的话,所以作者只说“提供线索”,说明作者是实事求是地估价自己的研究成果。如果换成“证据”,句意就变成了可以提供带规律性、能反映事物本质的结论。这句话也能鲜明地体现出作者的严谨、周密。 另一方面,作者在这句话中又用“一切”“最”两个词语表现了对自己研究成果的自信。 五、归纳本课所学内容。 这节课,我们主要针对文章中的一些长句作了相应的训练,理解长句,不能简单停留在懂得大意了,而应深入挖掘句中关键词语的丰富信息,还要注意一些修饰性词语如“必须”、“最”、“应该”、“可能”等,对于关键词语在程度、时间等方面的限制作用。 六、布置作业。 预习下篇课文,用本课学到的方法筛选文中重要信息,并找出一些重要句子试作分析。 《物种起源》教案 篇4一、教学目标 1、学会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准确把握文本的主要信息。 2、通过文本阅读引导学生感悟达尔文严谨的科学态度 3、理解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筛选信息,整体把握的方法 2、引导学生感悟达尔文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时数 1课时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二)作者介绍 可由学生完成,老师适当补充 达尔文(1809——1882),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22岁从剑桥大学毕业后,观察并搜集了动植物等方面的大量材料,经归纳整理与综合分析,形成了生物进化的概念,于1859年出版了震动当时的学术界的《物种起源》一书,成为生物学史上的一个转折点。《物种起源》从根本上否定了当时甚嚣尘上的“神创论”“物种不变论”的传统观念,成为划时代的巨著。 (三)解题 绪论,亦称导言,是指著作前的概述部分。用于说明自己撰写著作的目的、过程、资料来源,并扼要地说明书中的观点和结论,使读者先得到一个总概念,帮助读者理解整部著作。 与序言的区别:(1)序言可以是原作者自己写,也可以请别人写,但绪论一定是著作者本人来写;(2)序言可以用于文学作品,也可以用于其他类型的著作,而绪论只用于学术类著作;(3)序言与原作者关系可紧可松,内容宽泛,表达自由,而绪论则是著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原作的内容进行介绍,在表达上一说明、议论为主,较为谨严。 (四)文本研习 1、请同学们结合绪论文体的特点,迅速浏览课文,看一看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告诉了我们哪些内容? 可应到学生找出每一节的关键句进行归纳 小结:怎样找关键句(可根据时间选着讲解与否) 从内容看,中心句是关键句 从结构看,总结句、总提句及重要的过渡句。 从出现的频率看,反复出现的文句 2、达尔文对物种起源的主要看法是什么? 物种不是被独立创造出来的,而是像其他变种一样,是从其他物种传下来的。(第五节) 物种不是不变的。那些属于所谓同属的生物都是另一个并且一般是已经灭绝的物种的直系后代,这与任何一个物种的公认的变种是该物种的后代,是同样的情形。 达尔文为什么要提前发表《物种起源》? 主观原因:研究工作结束,又体弱多病 客观原因:华莱斯研究结论相同 从达尔文提前发表《物种起源》的原因及其对物种起源的两点主要看法的说明,你能感觉到作为一名科学家的达尔文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呢? 教师可适当引导 尊重科学、实事求是、不必缺陷、毫不动摇的科学信念与勇于坚持真理的精神 作为一名伟大的科学家,在达尔文的身上远不止这些精神,你还能从文中找出吗? 3、作为一篇说明文,本文语言准确严谨,较好的体现了达尔文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你能从文中找出一两句这样的句子吗? (五)小结 这篇课文是科学论著的导言,它先介绍研究和写作经历,说明发表原因,以表明自己的著作言必有据,没有轻率下结论,然后说明自己研究的思路,阐述立论的根据,这样水到渠成,道出主要观点。 五、作业 1、感兴趣或有条件的同学课后可查找资料完成达尔文大事年表,或者人们对达尔文及其进化论的不同评价。 2、完成学案。 《物种起源》教案 篇5【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达尔文对物种起源的主要观点;初步了解“序言”的写法。 能力目标:继续训练并提高筛选文章主要观点、概括主旨的中心句,筛选关键词语、关键语句的能力。 德育目标:学习达尔文坚持真理、珍重客观事实、谦虚谨慎、严肃认真、深入细致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刻苦钻研的奋斗精神。 【教学重点】: 1、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筛选主要观点。 2、 准确把握信息,筛选关键语句。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对说明性文字的阅读兴趣。 【教学方法】: 1、 采用点拨、引导、多媒体设计,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换位阅读,情境交流式。 【教具准备】:多媒体设计——采用图片和文字投影方式以扩大课堂容量。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新课(略) 二、 简介达尔文(结合图片解说) 达尔文,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学医未成,改学神学,后对博物学产生兴趣。达尔文从神学院毕业后以博物学家身份作了五年的环球旅行,途中见到的大量事实使他把进化论置于真正的科学基础之上,《物种起源》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达尔文为人坚韧不拨,虚心好学,73岁因心脏病发作逝世。 三、 学生阅读课文,筛选主要观点。 1、 学生相互讨论,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 模拟表演,提练课文主要观点(一人表演编辑,就课文内容提问;一人表演达尔文,依据课文内容作答。) 3、 其余学生就他们表演过程中的遗漏信息加以补充。 4、 教师小结(投影显示) ① 整理成书的过程 写作经过 ② 提前发表的原因 ③ 内容过简的说明 《物种起源导言》 ④ 物种由演变而来 ⑤ 介绍研究的方法 基本观点 ⑥ 家养变异的作用 1、 生物的种不是不变的; 2、 自然选择是物种变异的最重要的条件。 ⑦ 总结观点: 四、 从课文中筛选信息,再加工处理,转为主动的信息输出者。 1、 学生以出版社编辑的身份为《物种起源》写一篇序言提纲。 教师点拨:“序言”是写在诗文或书籍前边单独成篇的文章,可叙述,可议论,也可说明。有作者自己写的叫做“自序”,内容多为交待著述的意图、宗旨和经过;也有别人写的,多介绍和评论所写之作。 2、根据课文中提供的信息,口头对达尔文作一个整体的评价。 引导:第一段的关键语句,从“远航”(1831)到“现在”(1859年),其间“深刻的印象”“耐心搜集”“整理研究”“专心思考”,“又把这些札记加以充实”等等,一个正确的结论,从考察到研究,从感性到理性,从纲要到全书,历经二十多年,可以看出达尔文对待科学工作的严谨审慎的态度和长期刻苦钻研及对真理的追求,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 第二段的关键句有“华莱斯先生,他对于物种起源问题所得到的”“一般结论,几乎和我们完全相同”(这是指英国的自然科学家,1858年他写了一篇关于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的科学论文寄给达尔文。达尔文于当年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华莱斯的论文同时在林奈学会的杂志上发表)可以看出达尔文实事求是的态度。 第三段的关键句有指出书本的缺陷,“还是摘要的性质”;说明今后的打算,“详尽地刊出”,避免使别人“得到完全相反的结论”,反映出达尔文对理论著作严肃、审慎的态度且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谦逊的精神。 第四段关键句有:“仍然难以令人满意”,表明作者决不轻率地作出结论的科学态度。 第五段关键句有:“这类的研究,虽然常为一般博物学家所忽略,但是我却相信它的价值的重大。”说明作者注重亲身实践的科学态度。 第六段关键句有“很不幸”,“不得不简略”,反映出不回避缺陷与不足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第七段,关键句有“毫不怀疑地断言创造论的错误”,“我相信”“我深信”“我又确信”这些突出地说明了达尔文在科学研究工作中毫不动摇的信念和勇于坚持真理的精神。 概括:教师引导学生对上述精神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并板书。 1.长期考察 2.实事求是 3.谦逊审慎 4.决不轻率 5.亲身实践 6.不避缺陷 7.毫不动摇。 五、布置作业:就课文提供的信息为《物种起源》写一篇序言。 《物种起源》教案 篇6江苏省响水中学20xx高中语文《物种起源》教案 苏教版必修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够理解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2、把握文中关键句,进而整体把文章的结构层次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提高辨别和筛选重要信息和材料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本文时要注意抓住关键句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和全文的结构。 2、可以从本文语言的推敲品位中感受达尔文的科学态度和治学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达尔文及其进化论,感悟并学习科学家严谨而审慎的科学态度以及刻苦钻研的治学精神。 1、能够理解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2、把握文中关键句,进而整体把文章的结构层次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提高辨别和筛选重要信息和材料的能力。 《物种起源》教案 篇7一、 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层次 写作经过:整理成书的过程 提前发表的原因 内容过简的说明 基本观点:物种由演变而来 介绍研究的方法 家养变异的作用 强调观点的正确 二、 每段中找出关键句子,透过关键句,我们可以看到达尔文怎样的一种精神和人格魅力。 第一段的关键句,从“远航”到“现在”,其间“深刻的印象”、“耐心搜集”、“整理研究”、“专心思考”,“又把这些札记加以充实”等等,一个正确的结论,从考察到研究,从感性到理性,从纲要到全书,经历二十多年,可以看出达尔文对待科学工作的严谨审慎的态度和长期刻苦钻研及对真理的追求,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 第二段的关键句有“华莱斯先生,他对于物种起源问题所得到的”“一般结论,几乎和我们完全相同”,可以看出达尔文实事求是的态度。 第三段有指出本书的缺陷,“还是摘要性质”;说明今后的打算,“详尽地刊出”,避免使别人“得到完全相反的结论”,反映出达尔文对理论著作严肃、审慎的态度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谦逊的精神。 第四段关键句有:“仍然难以令人满意”,表明作者决不轻率地作出结论的科学态度。 第五段关键句有:“这类的研究,虽然常为一般博物学家所忽略,但是我却相信它的价值的重大”。说明作者注重亲身实践的科学态度。 第六段关键句有“很不幸”“不得不简略”,反映出不回避缺陷与不足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第七段关键句有毫不怀疑地断言创造论的错误,我相信我深信我又确信这些突出地说明了达尔文在科学研究工作中毫不动摇的信念和勇于坚持真理的精神。 三、 阅读练习 一、我曾以博物学者的资格参加……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 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参加”的宾语是“环球航行” B.“在南美洲看到”组成一个偏正短语 C.“给”的主语是“关系” D.全句有四个介宾短语 二、我极其盼望……但这是这里所不能办到的。 判断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这样的需要”是指把将来能根据的事实和文献全部刊印出来。 B.达尔文认为自己书中所有论点都可以引用事实来作证。 C.“显然往往会引起”表明人们面对同样的事实,却常常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 D.达尔文认为每一个问题必然由两个部分构成,因此,在处理的时候,也必须叙述并比较问题的两个方面,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关于物种起源的问题……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 哪几项不属于概括要点的项: A.对物种起源的不同认识。 B.研究物种起源所凭借的事实基础。 C.对错误学说的批判。 D.对物种起源的推断。 E.研究物种起源的背景。 F.研究物种起源的方法。 四、又如槲寄生……必然也同样是不合理的。 对这段文字的主要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以槲寄生为例,说明一切生物(包括植物)的构造和相互之间的关系,都是十分复杂而又难以解释的。 B.我们想正确解释生物的构造,生物之间的关系,就不能归因于某一方面。槲寄生就是一个例证。 C.若只以外部环境、植物习性的影响及本身的倾向来解释植物(如槲寄生)的构造和相互关系,必定是不合理的。 D.在研究槲寄生时,往往同研究其他生物一样,对它的结构以及其他生物的关系不能做到合理的解释。 五、因此,我们对于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必须举出大量的事实。 回答问题: 1、 作者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的目的是什么? 2、 作者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的意义是什么? 3、 作者论述生物变异有几种类型?是什么? 4、 作者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获得的两点认识是什么? 六、如果认识到我们对于生活在我们四周的许多生物的相互关系还有很多不了解的……也该是最重要的条件。 回答问题: 1、 作者指出,关于“物种或变种的起源问题”还“有很多地方不能解释,许多事实现在还是不清楚,而且在未来长期内还弄不清楚”。 试问:①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归纳了这些问题? ②文中“还有很多不了解达到”,“所知道的就更少了”以及两个“对于”等短语或词,对回答上面问题有什么作用? 2、 文中加点的“这”指代什么? 3、 “我们对于生活在我们四周的许多生物的相互关系还有很多不了解的”与“关于物种或变种的起源问题,我们即使有很多地方不能解释,也就不足为奇了”之间是什么关系? A.并列关系 B.因果关系 C.递进关系 D.假设关系 4、 筛选出作者关于物种起源的三个主要观点。 答案:一、C;二、C;三、AE;四、B 五、要明确了解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为处理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以及其他一切复杂事件提供最良好最可靠的线索;两种,家养变异,自然变异;大量的遗传的变异是可能的,人类选种可使微小的变异逐渐积累起来。六、略。 《物种起源》教案 篇8一、教学目标 l、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达尔文及其进化论学说的内容,《物种起源》导言教案。 (2)了解序言的写作体例。 (3)通过筛选重要信息和关健词句,理解文章的结构和思路。 2、能力目标 (1)辨别和筛选文章重要信息和材料的能力。 (2)筛选文章的关键语句,进而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3、情感目标 学习达尔文尊重客观事实、深入细致、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筛选主要观点;筛选关键语句。 难点:如何提高学生对说明性文字的阅读兴趣。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在以前的语文教材里,我们曾学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在这篇讲话中,恩格斯运用类比的表述,肯定了马克思的一个伟大发现,同学们还记得那个表述吗7(通过旧知引发思考)它就是:"正如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恩格斯通过这样的类比,充分肯定了这两个发现的划时代意义。其中达尔文所发现的有机界的发展规律指的就是他的进化论学说,也就是《物种起源》一书的思想精髓。今天我们共同学习这篇《物种起源导言》,去大致了解一下生物进化论的几个主要观点。 1、作者简介 达尔文(1809一1882)是"进化论"的创始人。出生于英国一位名医之家,1825年进爱丁堡大学学医,1828年进剑桥大学学神学,但他从小就热心研究自然科学,特别是生物学。1831年至1836年,由于汉斯罗教授的惟荐,以自然科学家身份,随英国皇家军舰贝格尔号环球航行。五年间,他考察了许多地方,对各种生物进行了搜集研究,从此确定了他一生的事业。1859年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从根本上否定了当时甚嚣尘上的"神创论物种不变论"的传统观念,成为划时代的巨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关于"导言" 导言,亦称绪论,是指著作前的概述部分。用于说明自已撰写著作的目的、过程、资料来源,并扼要地说明书中阐述的观点和结论,使读者先得到一个总概念,帮助理解整部著作,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物种起源》导言教案》。 (二)整体感知 一、[思考]课文哪些段落中概括表述了作者关于物种起源问题的一些基本观点? [明确]文章的第四、五、六、七小节。 据此,文章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3节)说明《物种起源》一书的写作经过和摘要发表的有关情况。 第二部分(4-7节)扼要介绍《物种起源》一书的内容体系。 二、积累词语。 博物:动物、植物、矿物、生理等学科的总称。 札记:读书时摘记的要点和心得。 琐屑:琐碎,细小而繁多。琐,细碎。屑,碎末。 遗传:生物体的构造和生理机能等由上代传给下代。 趋向:朝着某个方向发展。 信奉:文中指相信并奉行。 归因于:归结原因到(某方面)。 渐感不支:渐渐感到(体力或精力)支持不住。 不足为奇:不值得奇怪,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多指事物或现象很平常。 (三)知识要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一、默读全文,画出本文每一自然段中能概括本段主旨的核心句。 [提示]第1段:"我并没有轻率地下结论"。 第2段:"我早日发表这个摘要的原因"。 第3段:"本书还是摘要的性质,未必完备"。 第4段:"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 第5段:"要解决这个困难问题,应当从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着手。 第6段:"我把家养变异的问题,放在本书的第一章"。 第7段:"我深信生物的种不是不变的;所谓同属的种,都是其他大概已经灭亡的种所传下来的直系后代,而现在认为同种的各项变种,都是这同种的后代。我又确信自然选择作用,它虽然不是物种变异的唯一条件,也该是最重要的条件"。 二、[思考]根据上述文章的核心句,本文作者行文的思路是怎样的? [点拨]全文7段的行文思路是这样的:先陈述自己研究的历程,表明没有轻率地下结论,接着用华莱斯先生的研究印证了自己结论的可靠性。 《物种起源》教案 篇9一、教学目的' 能够辨别和筛选重要信息和材料。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方法一:(将书打开到插图——达尔文头像)大家一定还记得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把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和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相提并论。一百多年前,达尔文的思想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看法,一百多年来,这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作为跨世纪的新一代,你了解达尔文吗?你知道进化论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打开达尔文进化论之门。 方法二:如果有人骂你是“狗”生的,我想你会很难过。但如果他这样骂你,说你是“猴子”变的,估计就对你没有什么杀生力了!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反映,是因为我们都接受了达尔文的观点,并且对他深信不疑。而以前是神创论。 在人们当时对《神创论》深信不疑的时候,就像我们现在对达尔文的进化论深信不疑,如果现在有人能够提出一个全新的科学观点,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事实上,现在有了敢跟达尔文叫板的人。“进化论是20世纪最大的伪科学!”说这话的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的数学教授裴雪重。 二.解题: 1.介绍达尔文及其进化论。 请一位学生读注释1,教师补充。查理罗伯特达尔文(1809—1882),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22岁从剑桥大学毕业后,以博物学家的身份乘海军勘探船“贝格尔号”作历时五年的环球旅行,观察并搜集了动植物和地质等 方面的大量材料,经归纳整理与综合分析,形成了生物进化的概念,于1859年出版了震动当时学术界的《物种起源》一书,成为生物学史上的一个转折点。随后 《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人类起源及性的选择》等书,进一步充实了进化学说的内容。——摘自《辞海》(1999年版) 教师读《甜蜜的婚姻苦涩的果》(见“中学语文”网,那里还有很多有关达尔文的资料,本资料见Article_Show.asp?ArticleID=840),节选如下: 达尔文早年丧母,从小常随父亲去舅舅家度假。舅舅是一个富有的庄园主。他的庄园四周环绕着茂密的树林,密布着河汉水塘。这对爱好搜集植物和昆虫标本的达尔文来说,简直如同牛进了菜园,经常流连忘返。达尔文有三个表姐,她们都非常喜欢这个聪明漂亮的小表弟。达尔文对表姐们的殷勤款待也感到格外满意和高兴。然而,最让他倾心的还是小表姐艾玛。艾玛比达尔文大10个月,她对达尔文有着更深一层的感情。1831年,达尔文经植物学教授享斯洛的推荐,乘海军勘探船“贝格尔”号去南美进行科学考察。临行前,他对艾玛说:“估计我要离开两年,你能等着我吗?”艾玛涨红着脸点了点头。 两年过去了,不见达尔文的身影。整整等了五年,达尔文终于在环绕地球一周之后归来了。艾玛原以为达尔文一到家就立刻提出结婚,然而她失望了。达尔文想,自己在事业上还无建树,而且尚未找到有固定收入的职业,如果匆忙结婚,必定会给自己的事业和生活带来不少难题。两年后,达尔文出版了《“贝格尔”号航行中的动物学发现》一书,同时得到了地质学会秘书的职位。1839年1月29日,差两个星期就满30岁的达尔文终于与青梅竹马的艾玛结了婚。 婚姻是十分甜蜜的,但是结的果却是苦涩的。婚后,艾玛生了6男4女,计10个孩子。然而,没有一个孩子是健壮的。两个大女儿未长大就夭折了,三女儿和两个儿子都终身不育,其余的孩子也都被病魔缠身,智力低下,这使达尔文非常难过。虽然他和艾玛感情很好,事业上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这仍弥补不了他心头的创伤。一天、二天……一年、三年……面对一群智力不佳、病病快快的孩子,瞧瞧艾玛,达尔文百思不得其解。“既然近亲繁殖可以培养出最好的马和狗,难道这个原理就不适用于人类吗?”后来,经过对植物的多年研究,特别是从兰花传粉与植物界中异花受精和自花受精的现象中,达尔文恍然大悟:他和艾玛所生的孩子之所以不健康,是两人血缘太近,是近亲结婚造成的。虽然达尔文解开了疑团,但为时已晚,苦酒已经喝下肚子了。 进化论。亦称演化论,旧译天演论。生物进化论是研究生物进化、生物发展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这些规律的科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部门。进化论一词最初是拉马克提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奠定了进化论的科学基础。而现代生物学的发展,促进了生命起源、物种分化和形成等进化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认为生物最初从非生物而来,现代地球上生存的各种生物,有共同的祖先,它们在进化过程中,通过变异、遗传和自然选择,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种类由少到多。恩格斯认为达尔文的进化理论是19世纪自然得科学三大发现(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细胞学说和进化论)之一。——摘自《辞海》(1999年版) 2.关于导言。导言即绪论、序言、序、引言、前言。书的前面有一篇导言,目的是让读者了解全书的要旨,引导读者更好地理解全书的内容。一般包括写作经过、内容和评价。(也可暂时不讲,留待概括课文内容说用) 三.研习课文 1.阅读课文 2.就物种起源问题,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1)作者认为“物种”是怎样产生的? 明确:A物种中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的,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B自然选择是物种产生的最重要的条件。 本题把课后练习一换了一个说法,训练学生对作者观点的把握能力。(请学生参看P14补白) (2)辨析选择题,在第4段中,作者以啄木鸟、职寄生为例是想证明以下哪一种看法?(以下三种看法由幻灯片打出。) ①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的,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 ②一般博物学家,常以外部环境……作为唯一可能引起变异原因”是不合理的。 ③要想了解“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就不能单凭一方面的条件。 明确:是要证明第③种看法。因为作者对这两个例子的分析有明显区别。对于啄木鸟的例子。作者说“仅仅归因于外界的条件是不合理的”。而对于槲寄生的例子,作者说“仅仅以外部环境或植物习性的影响,或植物本身的倾向来解释……是不合理的”。而“植物习性的影响”、“植物本身的倾向”不属于“外界的条件”(即外部环境),因此可排除第②项;对于第①项,学生只要抓住作者举这两个例子主要想否定不正确的作法即可排。(本题要求辨析观点和材料的关系) 引导学生了解神创论,可以用例子:(1)亚当、夏娃。上帝起先只是创造了一个男人,便用他身上一个肋骨又创造了一个女人。(2)猫创造出来,是为了逮老鼠的,老鼠创造出来是为了给猫吃的。 3.请结合导言特点,说说对文章结构和段意的理解。 教师板书并明确。 整理成书的过程(1) 成书经过 提前发表的原因(2) (1—3) 内容过简的说明(3) 物种起源的观点(4) 书的内容 变异研究的方法(5) (4—7) 变异研究的结论(6) 主要观点的总结(7) 五、作业: 《物种起源》教案 篇101.分析说明、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方法。 2.筛选课文信息,提取课文关于《物种起源》出版的内容要点。 3.体会达尔文对科学的态度以及对物种起源的看法和观点。 4.体会本文语言的正确性和严密性。 教学重点:筛选本文的主要观点和关键词语 教学难点:表述本文信息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方法:整体与分段阅读相结合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大家知道,人类科学史上有几次重大的发现,你能说说都有哪几次吗?对了,在自然科学上有达尔文的进化论,在社会科学上,有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发现。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达尔文对自然界的进化历程持怎样的观点,《物种起源》一书又是怎样写成的。 二.作者与作品介绍 达尔文出生于英国鲁兹巴利镇一世代名医家庭,祖父、父亲都是生物学爱好者,祖父提倡生物进化论观点,生物进化思想深刻影响了达尔文。达尔文在爱伦堡大学学医和剑桥大学学神学时,却特别热心研究自然科学,尤其是生物学。 达尔文年轻时证实生物许领域处于“神创论”、“物种不变论”与“进化论”的激烈斗争时期,他大学毕业后,由于汉斯罗教授的推荐,1831年他以自然学家的身份参加一艘军舰为期五年的环球旅行,他在这次旅行中,考察了沿途大陆沿岸动植物、地质地貌,收集到不少资料。他惊人地发现“物种是逐渐变化的”,物种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自然选择”的过程,而不是“神创”的“不变的”。 1836年达尔文回国后,以进化论观点整理、研究科学考察中获得的资料,又花了14年进行科学实验,收集研究资料,撰写自己得出的结论,他为了弄清物种变化的原因和规律,选择了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的科学实验方法;他细心总结育种专家、园艺家和他自己饲养动物栽培植物获得的实验经验,逐渐形成了人工选择的新理论,用“生存斗争”的观点来解释生物进化。 达尔文在写《物种起源》时,由于英国生物学家华莱斯年轻时也做过环球科学考察,他也得出了与达尔文相同的结论,写出了一篇论文寄给达尔文,达尔文感到震惊,他于是决定把华莱斯的论文同自己的原稿提纲 《物种起源》同时发表。本文即为当时发表 《物种起源》时的导言。 《物种起源》发表后震动世界。达尔文还有《动物和植物在驯养下的变异》《人类起源》等名著。 本文语言准确、严密,作者讲究选词,讲究用结构复杂的句式表达周密谨严的内容。本文采用以说明为主,结合叙述和议论的表达方式。 三.预习诊断练习。 1.指出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 ) A 琐屑 审慎 变异 遗传 B 趋向 扎记 搜集 轻率 C 博物 窜入 亲缘 狭隘 D 累积 信奉 胚胎 槲寄生 2.下面三组语句中划线的词“精细”和“冷静”、“耐心”和“专心”、“完备”和“完善”能不能互换,为什么? (1)A 精细的研究 B 冷静的判断 答:“精细”表明研究得细心,一丝不苟。“冷静”则表明这个判断是经过冷静思考而不是凭一时冲动作出的。如果互换则造成定语与中心词搭配不当。 (2)A 如果 耐心搜集与这问题有关的各种材料,加以整理研究,也许可以得到一些结果。 B 这样,在五年的时间内,我专心思考这个问题…… 答:材料往往繁多复杂,而且每一种材料的搜集要付出辛勤劳动,所以应用“耐心”作“搜集”的状语,至于思考问题当然应该“专心”即专注思考,如果互换就不大准确。 (3)A 本书还是摘要的性质,未必完备。 B 我经常获得动物因由家养而变异的知识,虽然还不够完备。 C 我们处理一个问题,必须把两方面的事实和证据,加以详细叙述和比较,然后才能得到完善的结果。 D 这个结论,即使很有根据,但是如果不能说明地球上的无数生物,怎样经历变异而达到它们的极其完善的构造和相互适应,仍然是难以令人满意。 答:“完备”有完善齐备之意,“完善”则是完美无缺的意思。两者语意范围不同。 3.在下文括号里填入虚词恰当的一项是( ) 对于生活在过去的地质时代的无数生物的相互关系,我们所知道的就更少了。( )许多事实现在还是不清楚,( )在未来长期内( )还弄不清楚,( )我们经过了精细的研究和冷静的判断,可以毫不怀疑地断言创造论的错误。 A 虽然 而且 也 但是 B 虽 但 却 但是 C 即使 而且 也 可是 D 然而 并且 也 可是 四.整体阅读,概括内容。 1.本文是关于《物种起源》一书的序言,从内容看,它包含了几个方面? 答:两个方面,即关于《物种起源》出版的说明和《物种起源》一书的主要内容及观点。 2.作者对《物种起源》一书的出版作了哪些方面的说明? 答:主要作了三个方面的具体说明。一是成书过程;一是付梓原因;一是存在问题及今后打算。 3.关于出版的说明,作者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试具体说明这样说明的优点? 答:作者按照层进的顺序进行了说明,成书是“过去”之事,付梓是“现在”正在做的事,存在的问题算是对出版本书的一个客观评价,而未来的打算还是一种想法,这样的说明可以让读者清晰地看到自己研究的整个历程,有助于表明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严谨的工作作风。 4.从作者的说明来看,《物种起源》一书在理论上有哪些突出之处? 答:一是取得了研究物种的起源的初步结论;二是让人们看到了研究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方法和意义。 5.作者在研究物种起源中得出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答:首先发现了生物的种不是不变的,进而发现自然选择是物种变异的最重要的条件,但非唯一条件,在研究的基础上,彻底否定了创造论的错误观点。 6.本文有许多语句实际上起了过渡或总结提示作用,请在书上画出这些语句。 7.根据前面的分析,试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并写出各个段落层次的大意。 五.巩固性练习。 剖析下列长句,了解其中所提供的信息,按提示填空。 (1)在1837年我就想到,如果耐心搜集与这问题有关的各种材料,加以整理研究,也许可以得出一些结果。 a.这句话表达了写作前( )的过程。 b。强调了( )。 c。说明了( ),用“ ”和“ ”等词语也体现了这种心理过程。 (2)我们处理一个问题,必须把两个方面的事实和证据,加以详细叙述和比较,然后才能得到完善的结果。 A 既说( ),又说( ),足见周密。 B 既说( ),又说( ),足见严谨。 (3)我经常获得因由家养而变异的知识,虽然还不够完备,但总可以为处理这个问题和其他一切复杂事件提供最良好最可靠的线索。 A 说“还不够完备”但可以( ),充分说明( ),足见严谨。 B 因为“还不够完备”,所以只说( ),而不说( ),足见周密。 六.作业:继续预习课文,仔细弄清各段中的语言信息。 第二课时 一.复习第一课时内容(略) 二.阅读分析第一、二段。 1.作者叙述成书经过的目的何在? 答:“为了要表达我并没有轻率地下结论”——是为了表现自己决不是枉加推测,而是经过实地考察才得出的结论。 2.从作者的叙述来看,其写成《物种起源》一书经过了几个阶段?阅读课文,联系预习提示和写作背景,完成下表。 3.下列说法与第一段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 A 我能参加贝格尔号巡洋舰的环球远航主要是因为我是博物学者。 B 在南美洲我研究了生物的地理分布状况,研究出了现代生物与古生物的关系。 C 远航南美洲以后,我一直在探讨出版《物种起源》的问题。 D 达尔文回到英国以后,搜集了有关材料,取得了很多正确的结果。 4.文中反复提到“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是什么问题? 答:指前文所提到的“关于生物的地理分布和现存生物与古生物在地质上的关系”。 5.下面是课文第二段,里面有些词语已被抽取,请把适当的一组填进去。 现在我的工作( )结束;[ ]全部完成[ ]需要( )的岁月,[ ]我的体力( )感不支,[ ]不得不先将这个摘要付印。现在马来群岛研究博物的华莱斯先生,他对于物种起源问题所得到的一般结论,几乎和我完全相同,这[ ]是使我早日发表这个摘要的( )原因。 (1)在文中小括号里填入恰当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 A 已经 一些 颇 主要 B 已经 更多 渐 一个 C 将近 一些 颇 主要 D 将近 更多 渐 一个 (2)在上文方括号里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 A 虽然 还 但是 所以 也 B 但是 并不 并且 然后 就 C 但是 还 并且 所以 也 D 虽然 并不 但是 然后 就 6.从第5题所填词语可以看出,说明文的语言必须要注意( )、( ),这样做才能增强说明文的( )性。 7.第二段的说明体现了达尔文对待科学的怎样的精神? 答:达尔文因为体力的原因而不得不先将摘要付印体现了对科学事业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虽然如此,他还是没有放低对科学结论正确性的要求,这恰好体现出他作为一位博物学者的严肃的治学态度。 三.阅读分析课文第四段。 1.本段共有5句话,试判断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 )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②/③④⑤ C ①②③/④/⑤ D ①②/③/④⑤ 2. ②和①的关系是( ) A 转折关系 B 递进关系 C 并列关系 D 承接关系 3.这个语段提出的观点数目和观点表达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个观点: ①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由别的种演变而来。②生物的变异未达到完善的地步,仍然难以令人满意。 B 三个观点: ①生物的种是演变而来的,否定了创造论。 ②生物的中是演变而来的理论由于种种原因,仍然难以令人满意。③肯定外部环境是引起生物变异的原因,但不是唯一原因。 C 两个观点:①生物的种是由以前的种演变而来的结论难以令人满意。②肯定外部环境是引起生物变异的唯一原因。 D 四个观点:①生物的种是由以前的种演变而来,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②生物的种是演变而来的理论往往令人难以满意。③外部环境和气候、食物是引起生物变异的原因。④外部环境不是引起生物变异的唯一原因。 4.为了证明“外部环境是引起生物变异的原因但不是唯一原因”所用论据是( ) A 动物方面的啄木鸟。 B 植物方面槲寄生的实例 《物种起源》教案 篇11大家一定还记得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把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和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相提并论。一百多年前,达尔文的思想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看法,一百多年来,这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作为跨世纪的新一代,你了解达尔文吗?你知道进化论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打开达尔文的进化论之门--《物种起源》导言。 二、介绍作者: l 查理-罗伯特-达尔文(1809-1882)是生物进化学说的创始人。他出生在英国一个世代医生家里。祖父、父亲不仅都是当地的名医,而且都是生物学的爱好者。祖父是一个早期生物进化论者,发表过《动物心理学》的著作,提倡生物进化观念。这样的家庭环境,生物进化思想,对幼小的达尔文的心灵,有着深刻的影响。达尔文16岁进大学学医,但他并不想做一个医生,而是热心研究自然科学,特别是生物学。后来他又去大学神学系学习,但他依然用大量的时间阅读各种自然科学著作,同不少地质学家、动物学家、植物学家交往。22岁从剑桥大学毕业后,以博物学家的身份乘海军勘探船“贝格尔号”作历时五年的环球旅行,观察并搜集了动植物和地质等方面的大量材料,经归纳整理与综合分析,形成了生物进化的概念,于1859年出版了震动当时学术界的《物种起源》一书,成为生物学史上的一个转折点。随后又写成《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人类起源及性的选择》等书,进一步充实了进化学说的内容。 三、解题: 进化论l 亦称“演化论”(严复译为天演论)。通常指生物的进化理论。它是研究生物进化、生物发展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这些规律的科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部门。该词最初是拉马克提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奠定了进化论的科学基础。而现代生物学的发展,促进了生命起源、物种分化和形成等进化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认为生物最初从非生物而来,现代地球上生存的各种生物,有共同的祖先,它们在进化过程中,通过变异、遗传和自然选择,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种类由少到多。恩格斯认为达尔文的进化理论是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细胞学说和进化论)之一。 文体:导言也称引言、绪论,是一篇文章或一部著作的开头的话,主要用于学术著作和教科书,对论著的基本内容和要点以及有关问题(如写作背景、过程、缘由等)作出介绍、说明。 导言与序言的区别:序言的内容宽泛,对原作内容是否具体说明,对内容介绍的多少都没有明确要求。而导言的主要篇幅必须介绍原作的内容及主旨。序言写作无定体,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或说明,或兼而有之,都是可以的。而导言则侧重议论、说明。文学作品一般有序言而无导言,学术著作有导言,还可有序言。学术著作再版几次可以有几篇序言,但导言只有一篇。 四、学习课文 1、通读全文,根据导言的特点,说说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明确:两个部分。 1-3段:成书出版 4-7段:基本观点 2、阅读1-3段,回答问题。 (1)、第一段文中的“那时候”指_____年,“现在”指_____年,“这个问题”指_______。 明确:1831年;1859年;物种起源问题。 (2) 2、从第一段文字看,达尔文的科学研究经过了___个阶段,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四 出洋考察阶段、撰写札记阶段、充实札记阶段、继续探讨阶段 (3)、作者介绍研究“物种起源”问题及写作《物种起源》一书的经过,目的何在?分析最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明自己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始终没有间断。 B、告诉读者出洋考察给自己很深的印象,才引发对问题的研究。 C、让读者了解“导言”的写作要求,必须介绍写作经过。 D、使读者知道书中的绪论不是自己“轻率”得出的,而是经过严肃认真的研究。 明确:D 作者从“远航”到“现在”,从“考察”到“研究”,从感性到理性,从纲要到全书,历经20多年,可以看出达尔文的严谨、审慎态度,刻苦钻研—对趔的追求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 4、筛选出能概括第1段主旨的中心句。 明确:“我之所以说明这些,是为了要表明我并没有轻率地下结论。” 总结: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整理成书的经过”,表现达尔文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 5、第二段有哪两个方面的原因说明《物种起源》要早日发表? 明确:主观方面,“我的工作行将结束”、“我的体力渐感不支”。从客观方面来说,是因为华莱斯的结论几乎和我完全相同。 如何理解客观方面的原因? 总结:第二段的主要内容是:“提前发表的原因”。表现了达尔文实事求是的精神。 6、第三段的主旨句是什么? 明确:本书还是摘要的性质,未必完备。(内容过简的原因) 作者还提到,“错误的窜入,还是不可避免的”,“本书所述及的,仅仅是我得到的一般结论”可以从这些语句中看到作者谦虚谨慎的态度。 第二课时 一、阅读4-7节,找出各段的关键句。 如何认识文章的关键句l 1 突出地体现文章的旨趣,标示文章的思路,显示文章的结构特点的句子是关键句。l 2l 从内容看,中心句是关键句,它是集中揭示说明对象特征或点明主要事理的语句。 3l 从结构看,总提句、总结句和重要的过渡句是关键句。总提句、过渡句能显示文章内容的推进,总结句能概括文章基本内容。 4l 从出现频率看,反复出现的句子是关键句,它能表示需要强调的内容,同时也显示脉络层次。。 1、 第四段的关键句是? 明确: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 2、作者是由什么推断出这个结论的? 明确:对于生物相互间的亲缘关系、它们的胚胎的关系、地理的分布以及在地质期内出现的程序等等事实加以思考 生物相互间的亲缘关系:生物可分成门、纲、目、科、属、种六个层次,同一层次、上一层与下一层之间,具有很多的相似点。如:桃花与梅花同属蔷薇科,家猫与东北虎同属猫科,人与金丝猴同属灵长目。 生物胚胎间的关系:人、鸡、猪、蛙、龟、鱼等的早期胚胎很相似,这表明它们有共同的祖先。 地理的分布:在大体相似的气候,如南美洲、非洲、澳洲都位于南半球,具有热带和温带的气候,可是生物类型彼此送别很大,或者是说在有些地区,如非洲(或南美洲)内部各地气候条件很大,但那里的生物类型却彼此相似。 现存生物与古生物在地质上的关系:古生物学的地质学按地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把地球的历史分成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在越早形成的地层里,生物越简单、越低等,越晚形成的地层里,生物越复杂、越高等。这就证明了地球上现存的生物不是神创的,而是从最简单的生物一步一步进化而来的。 3、他和其他博物学家的观点不同在哪里? 明确:一般博物学家常以外部环境如气候、食物等等作为惟一可能引起变异的原因。 4、作者对于自己的结论持什么态度? 明确:“仍然难以令人满意。” 5、这说明作者具有什么样的精神? 明确:在科学研究上决不轻率、精益求精的精神。 6、本段的最后两句话有什么任用? 明确:这两句话举了两个事例,来否定一般博物学家的观点。 二、学习第五段。 1、第五段和第四段在内容上是什么关系? 明确:因果关系(关联词:因此) 2、第五段的关键句是哪一句? 明确:第二句:要解决这个问题,应当从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着手。 所以这一段的主要内容是:介绍研究的方法。说明作者具有亲身实践的精神。 3、作者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我们对于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迫切地需要有个明确的了解。 4、作者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的意义是什么? 明确:我经常获得因由家养而变异的知识,虽然还不够完备,但总可以为处理这个问题和其他一切复杂事件提供最良好最可靠的线索。 三、学习六七两段。 1、作者从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获得的两点认识是什么? 明确:大量的、遗传的变异是可能的;人类选种力量的伟大,能使微小的变异逐渐累积起来。 1、 关于物种起源,作者的两大基本观点是什么? 明确:A、生物的种不是不变的 B、自然选择作用,它虽然不是物种变异的惟一条件,也该是最重要的条件. 2、 对这两个观点,作者的态度是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明确:作者说“我深信”、“我又确信”,说明对自己的观点毫不怀疑,坚持真理。 四、总结: 伟大的科学家达尔文 文章内容 人格魅力 1 整理成书的过程——刻苦钻研的精神 2n 提前发表的原因——实事求是的精神 3 内容过简的说明——谦逊审慎的态度 4 物种由演变而来——严肃认真的态度 5 介绍研究的方法亲身实践的精神 6 家禽变异的作用——尊重事实的态度 7 强调观点的正确——毫不动摇的决心 《物种起源》教案 篇12教学目的: 一、学习达尔文为科学而不懈努力,严谨求实的精神。 二、通过对本课内容的学习,训练学生筛选各种信息的能力,使筛选信息迅速、准确的要求落到实处。 三、深刻领会一些词句在文章中的表意功能。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筛选局部信息。 教学难点: 分析长句,对长句中一些词语的作用进行挖掘、归纳。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整体把握文章,筛选文章中重要信息,训练学生对相关信息的组合输出能力。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就象是不知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人们总在对生物如何产生这一问题做着不懈的探索。 《物种起源》是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的一部重要著作。物种,即生物的种,指具有一定形态和生理特征以及一定的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起源,即生物怎样产生的。导言,即绪论,一种文体,一般用来说明著作的编写经过,出版意图,编写体例,资料来源和作者情况 二、明确学习重点,指导学生完成下列工作: 1、用“跳读法”初读课文,了解本文主要写了几方面的内容。 明确:可以有不同理解。 (一)四方面:写作经过;提前发表的原因;书的性质;书的主要观点。 (二)两方面:书从写作到出版的一些说明;书的基本观点和研究方法。 (三)三方面:写作经过;出版说明,书的基本观点。 2、解决需要注意的词语: 趋向:V,朝着某个方向发展;N,事物发展的方向。 札记:读书时摘记的要点和心得。 传布:广泛散布。 3、网页提示本文背景知识:8MU 三、师生共同讨论解决下列问题,完成对文中信息的筛选: 1、提问:作者认为“物种”是怎样产生的? 明确:物种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的,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自然选择是物种产生的最重要的条件。(此题其实就是课后练习一的变换,训练对作者观点的把握) 2、胶片选择:第4段中,作者以啄木鸟、槲寄生为例是想证明以下哪一种看法? A、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的,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 B、一般的博物学家,常以外部环境……作为唯一可能引起变异原因是不合理的。 C、要想了解“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就不能单凭一方面的条件。 明确:选C。因为作者对这两个例子的分析有明显区别。对于前者的例子,作者说“仅仅归因于外界的条件是不合理的”。对于后者的例子,作者说“仅仅以外部环境或植物习性的影响,或植物本身的倾向来解释……是不合理的”。而植物习性的影响,植物本身的倾向不属于外界条件(外部环境),因此可排除B,对于A,只要抓住作者举两例主要想否定不正确的作法即可排除。 3、提问:第五段开头的“因此”,“此”指代什么内容? 明确:代四段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即“仅仅以单方面的条件来解释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 原因和方法”是不合理的。 4、阅读第五段,完成课后练习二。 明确:目的:我们对于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迫切地需要有个明确的了解。 意义:我经常获得动物因由家养而变异的知识,虽然还不够完备,但总可以为处理这个问题和其他一切复杂事件提供最良好最可靠的线索。 两点认识:大量的、遗传的变异是可能的;人类选种力量的伟大,能使微小的变异逐渐累积起来。 5、第六段开头,“根据上述理由”具体指什么理由? 明确:家养变异的意义,即为处理“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的问题和其他一切复杂事件提供最良好最可靠的线索。 6、阅读下列文字,完成相应问题: 为什么某些生物的分布广泛而繁多,而它的邻种却分布得狭小而稀少呢?谁能解决这个问题呢?然而这些关系,实在是非常重要,因为我相信,这是决定地球上每一生物的现在和将来的命运,以及变异的趋向的。 这些关系指的是(某种生物和邻种)的关系,它决定着地球上每一种生物的(命运)和(变异趋向)。 四、 小结: 本节课涉及到以下几项筛选信息能力: 1、对重要信息与一般信息的筛选把握能力。如本文中体现作者观点的句子即为重要信息。 2、对文中相关信息和无关信息的辨析与把握能力。如第4段中两个“不合理”的异同。 3、对所筛选信息的全面理解和重新组合能力。筛选信息时,可以抓关键语句,捕捉重要信息,也可联系上文,把握相关信息。 五、作业:同步训练。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通过对文中一些长句的分析,训练学生发现句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进而达到对句子的深入理解。 教学步骤: 一、明确本课学习重点,检查作业情况: 课后二、三、四题。 二、关于长句及长句的分析: 长句:容量大,信息丰富,显得庄重的句子,有时是单句,有时是复句。适用于详尽地叙述事物或严密地阐述道理,多用于书面语,特别是科技文和政论文。 长句的分析:首先要注意寻找主干(主、谓、宾),剔除枝叶(定、状、补)或分清各分句间的层次关系(偏正、并列、转折等),以达到对句子大意的把握;其次要注意“枝叶”在句中的作用,它们往往在程序、时间、范围、条件、数量、位置等方面对句子主干进行限制,从而使长句严密而周到,很多时候,“枝叶”在句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去掉它们会使句意大变。 三、从文中选出几个长句,分别运用找主干法和划分层次法进行分析: 1、我曾以博物学者的资格参加贝格尔号巡洋舰的环球远航,在南美洲看到的关于生物的地理分布和现在生物与古生物在地质上的关系,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 明确:一二句并列关系,二句是个单句,主语“关系”。 2、如果把像啄木鸟的构造,它的足、尾、嘴、舌如此巧妙地适应于捉取树皮里面的昆虫,仅仅归因于外界的条件是不合理的。 明确:一个长单句,主语从开头到条件,是一个句子来充当一个成分。 3、这个结论,即使很有根据,但是如果不能说明地球上的无数生物,怎样经历变异而达到它们的极其完善的构造和相互适应,仍然是难以令人满意。 明确:一个复句,第一层在“根据”后边,转折关系;第二层在“仍然”前面,假设关系。 教师归纳:用这两种方法,主要是从主体上把握句意,而对句中细微之处的分析则必须注意句中关键词语的表意功能。 四、从信息筛选、挖掘的角度对下列长句进行讨论分析: 1、在1837年我就想到,如果耐心搜集与这问题有关的各种材料,加以整理研究,也许可以得到一些结果。 引导学生筛选出相应的词语:写作前三个必不可少的过程:搜集、整理、研究; 搜集过程中的关键:耐心、全面(各种)说明估计的谨慎:也许、一些 2、我虽然力求审慎,使一切能根据正确的证据,但是错误的窜入,还是不可避免的。 提问:作者既然使一切能根据正确的证据,为什么还会有错误出现? 明确:“力求”二字不可忽视,它对后文起了限制作用,是“极力追求”的意思,它在句中一直修饰到“使一切能根据正确的证据”,所以会有错误出现。 3、又如槲寄生,它生长在某几种树木上以吸取养料,需要鸟类传布它的种子,更因为它是雌雄异化,必须依赖昆虫才能完成传粉作用;如果我们仅仅以外部环境,或植物习性的影响,或植物本身的倾向,来解释这种寄生植物的构造以及它与其他几种生物的关系,必然也同样是不合理的。 (投影)对本句的四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以槲为例,说明一切生物(包括植物)的构造和相互之间的关系都是十分复杂而又难以理解的。 B、我们想正确解释生物的构造、生物之间的关系,就不能归因于某一方面。槲寄生就是一个例证。 C、若只以外部环境,植物习性的影响以及它本身的倾向来解释植物的槲寄生的构造和相互关系,必然是不合理的。 D、在研究槲寄生时,往往同研究其他生物一样,对它的结构以及它和其他生物的关系不能做出合理的解释。 明确:B正确。A中“又难以解释的”在原句中找不到对应点,原句主要是“仅仅以……来解释……,必然也是不合理的。”C与原文的不同是把原文中的“或”变成了顿号,使原有的选择关系变为并列关系。D的错误与A同,程度还甚于A,故不对。 4、我们处理一个问题,必须把两方面的事实和证据,加以详细叙述和比较,然后才能得 到完善的结果,但是这里所不能办到的。 提问:句中“事实”与“证据”两词能否去掉一个? 明确:不能。因为事实是指一般的感性材料,而“证据”是指材料中足以反映事物本质的例子,两个词联用,体现了作者的周密。 提问;“叙述”和“比较”两个词能否去掉一个? 明确:不能。前者能使人了解得比较全面、具体,但还不能表现本质;后者能使人鉴别感性材料,去粗取精、由表及里,以掌握事物的本质,体现了作者的严谨。 5、我经常获得动物因由家养而变异的知识,虽然还不够完备,但总可以为处理这个问题和其他一切复杂事件提供最良好最可靠的线索。 提问:把本句中的“线索”换成“证据”会有什么不同效果? 明确:因为本句中有“还不够完备”的话,所以作者只说“提供线索”,说明作者是实事求是地估价自己的研究成果。如果换成“证据”,句意就变成了可以提供带规律性、能反映事物本质的结论。这句话也鲜明体现了作者的严谨、周密。“一切”、“最”两词表现了对自己研究成果的自信。 五、 小结: 本节课,主要针对文章中的一些长句作了相应训练,理解长句,不能简单停留在懂得大意,而应深入挖掘句中关键词语的丰富信息,还要注意一些修饰性词语如“必须”“最”“应该”“可能”等,对于关键词语在程度、时间等方面的限制作用。 《物种起源》原文阅读 我曾以博物学者的资格参加贝格尔号巡洋舰的环球远航②,在南美洲看到的关于生物的地理分布和现存生物与古生物在地质上的关系,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回国以后,在1837年我就想到,如果耐心搜集与这问题有关的各种材料,加以整理研究,也许可以得到一些结果。这样,在五年的时间内,我专心思考这个问题,并且作了一些札记。1844年又把这些札记加以充实,写成当时我认为是正确的结论的纲要。从那时候起,一直到现在,我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始终没有间断。我希望读者能原谅我作这些琐屑的陈述,我之所以说明这些,是为了要表明我并没有轻率地下结论。 现在(1859年)我的工作将近结束;但是全部完成还需要更多的岁月③,并且我的体力渐感不支,所以不得不先将这个摘要付印。现在在马来群岛研究博物的华莱斯④先生,他对于物种起源问题所得到的一般结论,几乎和我完全相同,这也是使我早日发表这个摘要的一个原因。 本书还是摘要的性质,未必完备;有许多论述,我没能指明它的来历和参考资料,但是我希望读者相信我的正确。同时,我虽然力求审慎,使一切能根据正确的证据,但是错误的窜入,还是不可避免的。本书所述及的,仅仅是我所得到的一般结论,略举少数事实,作为说明,希望读者不要嫌其过简。我极其盼望,并且感到有这样的需要,将来能把我所根据的一切事实和参考文献,详尽地刊印出来。因为我十分清楚:本书中所讨论的几乎没有任何一点不能引用事实来作证,而每一论点显然往往会引到一些与我所得到的完全相反的结论。我们处理一个问题,必须把两方面的事实和证据,加以详细叙述和比较,然后才能得到完善的结果,但这是这里所不能办到的。 关于物种起源的问题,如果一位博物学家,对于生物相互间的亲缘关系⑤它们的胚胎的关系、地理的分布以及在地质期内出现的程序等等事实,加以思考,那么,我们可以推想得到,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这个结论,即使很有根据,但是如果不能说明地球上的无数生物,怎样经历变异⑥而达到它们的极其完善的构造和相互适应,仍然是难以令人满意。一般博物学家;常以外部环境如气候、食物等等作为唯一可能引起变异的原因。就某一狭隘的意义上来说,这可以算是正确的,这点以后当再讨论到;但是如果把像啄木鸟的构造,它的足、尾、嘴、舌如此巧妙地适应于捉取树皮里面的昆虫,仅仅归因于外界的条件是不合理的。又槲寄生⑦,它生长在某几种树木上以吸取养料,需要鸟类传布它的种子,更因为它是雌雄异花,必须依赖昆虫才能完成传粉作用;如果我们仅仅以外部环境,或植物习性的影响,或植物本身的倾向,来解释这种寄生植物的构造以及它与其他几种生物的关系,必然也同样是不合理的。 因此,我们对于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迫切地需要有个明确的了解。我从事本题研究的初期,就觉得要解决这个困难问题,应当从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着手;果然没有使我失望,我经常获得动物因由家养而变异的知识,虽然还不够完备,但总可以为处理这个问题和其他一切复杂事件提供最良好最可靠的线索。所以这类的研究,虽然常为一般博物学家所忽略,但是我却相信它的价值的重大。 根据上述理由,我把家养变异的问题,放在本书的第一章。我们将由此看到,大量的、遗传的变异是可能的;同样的,或者更其重要的,是我们将看到人类选种力量的伟大,能使微小的变异逐渐累积起来。然后,我们将讨论物种在自然状态下的变异。但是很不幸,我在这里所讲的,不得不很简略,因为要使这个问题讨论得恰当,必须举出大量的事实。 如果认识到我们对于生活在我们四周的许多生物的相互关系还有很多不了解的,那么,关于物种或变种⑧的起源问题,我们即使有很多地方不能解释,也就不足为奇了。为什么某种生物的分布广泛而繁多,而它的邻种却分布得狭小而稀少呢?谁能解释这个问题呢?然而这些关系,实在是非常重要,因为我相信,这是决定地球上每一生物的现在和将来的命运,以及变异的趋向的。对于生活在过去的地质时代的无数生物的相互关系,我们所知道的就更少了。虽然许多事实现在还是不清楚,而且在未来长期内也还弄不清楚,但是我们经过了精细的研究和冷静的判断,可以毫不怀疑地断言创造论⑨的错误。创造论这一观点,虽为近代许多博物学家所信奉,我自己以前也曾信奉过,但是事实上决不能成立。我深信生物的种不是不变的;所谓同属的种,都是其他大概已经灭亡的种所传下来的直系后代,而现在认为同种的各项变种,都是这同种的后代。我又确信自然选择作用,它虽然不是物种变异的唯一条件,也该是最重要的条件。 注: ①选自中译本《物种起源》(科学出版社出版),原题是“导言”,有删节。原著第一版于1859年刊行。达尔文(1809——1882),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创立者。物种,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种是种类的意思,在生物的分类中采用几级分类单位,一般分为种、属、科、目、纲、门等。导言,绪论。 ②[我曾以博物学者的资格……环球远航]从1831年开始,达尔文以自然科学家的身份,免费搭乘贝格尔号巡洋舰作历时五年的环球航行,在动植物和地质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到1836年回国。博物学,旧时动物、植物、矿物、生理等学科的总称。 ③(现在(1859年)我的工作将近结束……更多的岁月)达尔文认为《物种起源》只是他的生物进化论的绪论部分,所以这样说。以后他更详细地论述了进化论的各个问题,进一步充实了进化论学说的内容。 ④华莱斯(1823—1913)英国的自然科学家。1858年他写了一篇关于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的科学论文寄给达尔文。达尔文于当年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华莱斯的论文同时在林奈学会的杂志上发表。 ⑤[亲缘关系]指生物在种类方面互相接近的关系。⑥[变异]指同种生物世代之间或同代不同个体之间的性状差异。 ⑦[槲(hú)寄生]一种寄生的小灌木,多寄生在槲、栗等树的树干上。 ⑧〔变种〕物种以下的分类单位,指变异比较显著的个体或个体群。变异比较显著的个体群就相当于亚种(例如东北虎和华南虎就是两个亚种)。 ⑨〔创造论〕一种认为每一物种都由上帝创造的谬论 《物种起源》教学反思 今天上《绪论》。 这篇文章我从来没有读过,要上这篇文章,我怎么上,还真没有把握。因为读过特级教师曹勇军老师的那篇《略说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我一定不会敷衍地上这一课。我必须认真准备,教出自己的理解。 备课准备: 我读课文,一遍不行,就来第二遍,再来第三遍。这篇文章读了几遍?我自己记不得了。读着读着,我渐渐地有所理解,有所感悟。原来读懂文章不是想象的那么艰难,平时是因为没有多读多思,所以才惧怕阅读。 文章9节,它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写《物种起源》的写作经过,发表原因,表达谢意;另一部分是写书中的主要观点,各章内容和体例。第一部分是书外知识,第二部分是书内知识。每一节都有关键性句子。所以我给本文的学习目标定为:筛选信息,找出每节关键性句子和阐发的主要观点;从文本里感受科学家的科学精神。我制定好学习目标,找来教参对照,和教材编写者设定的目标不谋而合。我庆幸,我没有照抄别人的,自己解决这个问题。 准备比较充分之后,上课。因为我有阅读的体会,所以不急着涉及文章内容,而让学生阅读。一遍不行就让学生再读。学生读过之后,我就问学生,有没有看懂内容?学生回答基本读懂了,我才开始上课。 课堂程序: 两个学生课前演讲,之后学生评价; 导入课文,出示两个字:胚和槲,让学生掌握这两个字的读音; 学生自读课文,读懂大意; 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结构,概括内容(学生回答,大家补充,完善); 学生分组找寻每节的关键句(三大组学生,每组概括三节,以节省时间); 学生个人回答,集体斟酌,关键句正确与否。(在学生找关键句之前,我做了适当的指导,怎么找关键句:从结构看,总结句、总提句及重要的过渡句是关键句;从内容来看,中心句是关键句;从出现的频率来看,反复出现的文句是关键句。) 由于学生读课文的时间比较长,还有部分内容没有上完,那只好下节课完成。 教后反思: 反思今天的课堂,我基本上满意,因为这篇课文的内容是我自己动脑思考挖掘出来的,按照我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的。我读懂了课文,理出了思路,把握了课文的重点,教起来心中有数,环节自然,也遵循渐进的原则。从学生的表现看,学生投入始终积极,不论个人解决问题,还是同位讨论,都能以较佳的状态进行。形式上有自学自读,有讨论回答纠错。我想学生的思维得到一定的训练。 这节课我自己有所得,学生有所得。 怎么上好一节课?标准很多。从自己的课堂我深刻认识到,教师自己必须钻研文本,读懂文本,读透文本,从自己的阅读感受中,体会学生的阅读体验,制定出学生能够跳一跳就能实现的教学目标。这是我以前没有经历过的。以前没有这么深入地阅读文本,往往是粗糙地读一遍课文,然后复制粘贴别人的东西,走进课堂,自己都没有自信。这样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教师必须要有自己的能力,这种能力应该是多方面的。而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是一项基本功,一种基本能力。走过这么多年,我还没有像现在这样深刻地认识到,解读文本是何等重要。没有深厚的解读文本的涵养,没有点石成金的功夫,成不了一个名优秀的语文老师。要想在教学上有突破,有自己的教学思想,有自己的教学特色,就得把时间和功夫放在在钻研教材上,从中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支撑点和突破口。 挑战自我,需要勇气,当别人把时间放在了业余爱好上,放在了休闲上,放在放松上,自己还在一丝不苟而执着地钻研上,能坚挺得住吗?为了自己更好更快地发展,为了心中的梦想,为了前辈期待的目光,我会努力,我会坚守,我会一如既往,因为我找到了打开教学大门的一把钥匙,找到了钥匙,我还愁找不到出路吗?抬头见天,周身有阳,心中存方,脚下是路。 这是这一节反思带给我的动力。 《物种起源》教案 篇13教学目的 阅读目标 1.能够辨别和筛选重要信息和材料,高中二册2课《物种起源》导言。 2.能够把握文中关键句,进而整体把文章的结构层次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3.了解序言的写作体例。 情意目标 了解达尔文及其进化论,学习达尔文尊重客观事实、深入细致、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筛选信息、整体把握的方法。 2.难点:如何提高学生对说明性文字的阅读兴趣。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点拔引导,通过对疑难点的点拔,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讲练结合,通过练习提高文本阅读的可操作性。 媒体设计 1.拟采用图片和文字投影的方式,以扩大课堂的容量。 2.有条件可在课前播放有关介绍达尔文的影视片。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投影 达尔文头像 大家一定还记得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把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和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相提并论。一百多年前,达尔文的思想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看法,一百多年来,这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作为跨世纪的新一代,你了解达尔文吗?你知道进化论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打开达尔文进化论之门。 二.解题: 1.板书课题 投影 辨析下列句子标点使用正确与否。 (1)我们学习《物种起源*导言》。 (2)我们学习《物种起源》导言。 (3)我们学习《<物种起源>序言。 (4)我们学习《物种起源导言》。 2.关于“导言”。导言即绪论。书的前面有一篇导言,目的是让读者了解全书的要旨,引导读者更好地理解全书的内容。 3.介绍达尔文及其进化论。 请一位学生读浅释1,教师补充。 投影 查理·罗伯特·达尔文(CharlesRobertDarmin,1809—1882).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22岁从剑桥大学毕业后,以博物学家的身份乘海军勘探船“贝格尔号”作历时五年的环球旅行,观察并搜集了动植物和地质等方面的大量材料,经归纳整理与综合分析,形成了生物进化的概念,于1859年出版了震动当时学术界的《物种起源》一书,成为生物学史上的一个转折点,高中一年级语文教案《高中二册2课《物种起源》导言》。随后骏马征服《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人类起源及性的选择》等书,进一步充实了进化学说的内容。 投影: 进化论亦称“演化论”,旧译“天演论”。通常指生物办的进货理论。生物进化论是研究生物进化、生物发展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这些规律的科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部门。进化论一词最初是拉马克提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奠定了进化论的科学基础。而现代生物学的发展,促进了生命起源、物种分化和形成等进化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认为生物最初从非生物而来,现代地球上生存的各种生物,有共同的祖先,它们在进化过程中,通过变异、遗传和自然选择,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种类由少到多。恩格斯认为达尔文的进化理论是19世纪自然得科学三大发现(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细胞学说和进化论)之一。 《物种起源》教案 篇14知识与能力: 了解达尔文及《物种起源》; 初步了解“绪论”的写法; 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筛选达尔文对物种起源的主要观点。 过程与方法: 继续训练并提高筛选文章主要观点,筛选关键词语、关键语句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达尔文坚持真理、珍重客观事实、谦虚谨慎、严肃认真、深入细致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刻苦钻研的奋斗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筛选主要观点及筛选关键语句 课时安排:二课时 课前预习:请同学们课下自己查找达尔文及其《物种起源》的相关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 达尔文是个怎样的人? 2.《物种起源》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的一句名言。作为跨世纪的新一代,你了解达尔文吗?你知道物种起源所阐述的观点吗?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打开达尔文的进化论之门。 二、解题: 1.辨析绪论与序言。 绪论即导言是一种用来说明著作的编写经过、出版意图、编写体例、资料来源和作者情况等的文体。一般放在书的前面,目的是让读者了解全书的要旨,引导读者更好地理解全书的内容。他与著作的作者必须是同一个人且两者的内容一定有关联,而序言不必做这样的要求。 2.关于《物种起源》 英国杰出的生物学家达尔文所著《物种起源》(全名为《依据自然选择或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的物种起源》)于1859年11月24日问世。这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巨著。该著作批判了创造论的错误,阐明了进化论的思想。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字词掌握情况见《学习与评价》 页 2、由学生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教师根据情况肯定、纠正和补充达尔文的科学事迹。 达尔文学说是生物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说。由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所著《物种起源》一书奠定科学基础,以后为生物学上的成就加以论证和发展。达尔文通过环球考察,搜集了大量有关动植物演变和发展的科学资料,指出生物进化的主导力量是自然选择,即遗传、变异与选择三种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认为生物发生的微细的不定变异,通过累代的选择作用,适者生存,并逐渐累积有利的变异发展成新种。不适于外界环境条件的就被淘汰。他总结了用人工选择方法获得家畜和农作物新品种的实验成果,进一步论证了自然选择学说。达尔文的学说是人类对生物界认识的伟大成就,给形而上学、神造论和物种不变论以沉重打击,在推动现代生物学研究的进展方面起了巨大作用。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达尔文的学说给予很高评价。 四、研习课文 1.指导学生通读全文和注释。 (1)学生速读课文,找出自己理解有疑难的词语,先利用工具书自行解决。 (2)理出文章结构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意; 2、画出每一自然段的关键性语句。 解说:如何认识文章的关键句 (1)要明白关键句能突出体现文章主旨。 (2)从内容看,中心句是关键句,它是集中揭示说明对象特征或点明主要事理的语句。 (3)从结构看,总提句、总结句和重要的过渡句是关键句。总提句、过渡句能显示文章内容的推进,总结句能概括文章基本内容。 (4)从出现频率看,反复出现的句子是关键句,它能表示需要强调的内容。 2、理清文章结构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意。 整理成书的过程(1) 第一部分:写作经过 提前发表的原因(2) (1—4) 本书“还是摘要的性质”(3) 向提供过帮助的自然学者致谢(4) 第二部分(5--9)介绍《物种起源》的主要内容,批判神创论,同时阐明他的进化论的基本观点。 3、筛选出能概括第1段主旨的中心句。 明确:“我之所以说明这些,是为了要表明我并没有轻率地下结论。” 总结: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整理成书的经过”,表现达尔文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 4、达尔文为什么提前出版《物种起源》? 促使达尔文提前出版《物种起源》的两个原因是:一是尽管研究工作将近结束。但全部 成尚需更多时间,而自己渐感体力不支(主观方面);二是因为华莱斯通过独立研究 了几乎和达尔文一样的结论,达尔文不忍心20多年的辛勤劳动付之东流(客观方面)。 总结:第二段的主要内容是:“提前发表的原因”。表现了达尔文实事求是的精神。 5、第三段的主旨句是什么? 明确:本书还是摘要的性质,未必完备。(内容过简的原因) 作者还提到,“错误的窜入,还是不可避免的”,“本书所述及的,仅仅是我得到的一般结 论”可以从这些语句中看到作者谦虚谨慎的态度。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完成《学习与评价》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情况 二、阅读5-9节,找出各段的关键句。 如何认识文章的关键句 1 突出地体现文章的旨趣,标示文章的思路,显示文章的结构特点的句子是关键句。 2 从内容看,中心句是关键句,它是集中揭示说明对象特征或点明主要事理的语句。 3 从结构看,总提句、总结句和重要的过渡句是关键句。总提句、过渡句能显示文章内容的推进,总结句能概括文章基本内容。 4 从出现频率看,反复出现的句子是关键句,它能表示需要强调的内容,同时也显示脉络层次。。 三、研读课文 1、 第5段的关键句是-----------? 明确: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 2、作者是由什么推断出这个结论的? 明确:对于生物相互间的亲缘关系、它们的胚胎的关系、地理的分布以及在地质期内出现的程序等等事实加以思考 生物相互间的亲缘关系:生物可分成门、纲、目、科、属、种六个层次,同一层次、上一层与下一层之间,具有很多的相似点。如:桃花与梅花同属蔷薇科,家猫与东北虎同属猫科,人与金丝猴同属灵长目。 生物胚胎间的关系:人、鸡、猪、蛙、龟、鱼等的早期胚胎很相似,这表明它们有共同的祖先。 地理的分布:在大体相似的气候,如南美洲、非洲、澳洲都位于南半球,具有热带和温带的气候,可是生物类型彼此差别很大,或者是说在有些地区,如非洲(或南美洲)内部各地气候条件很大,但那里的生物类型却彼此相似。 现存生物与古生物在地质上的关系:古生物学的地质学按地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把地球的历史分成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在越早形成的地层里,生物越简单、越低等,越晚形成的地层里,生物越复杂、越高等。这就证明了地球上现存的生物不是神创的,而是从最简单的生物一步一步进化而来的。 3、他和其他博物学家的观点不同在哪里? 明确:一般博物学家常以外部环境如气候、食物等等作为惟一可能引起变异的原因。 4、作者对于自己的结论持什么态度? 明确:“仍然难以令人满意。” 5、这说明作者具有什么样的精神? 明确:在科学研究上决不轻率、精益求精的精神。 6、(1)辨析选择题,在第5段中,作者以啄木鸟、槲寄生为例是想证明以下哪一种看法? ①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的,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 ②一般博物学家,常以外部环境……作为唯一可能引起变异原因”是不合理的。 ③要想了解“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就不能单凭一方面的条件。 明确:是要证明第③种看法。因为作者对这两个例子的分析有明显区别。对于啄木鸟的例子。作者说“仅仅归因于外界的条件是不合理的”。而对于槲寄生的例子,作者说“仅仅以外部环境或植物习性的影响,或植物本身的倾向来解释……是不合理的”。而“植物习性的影响”、“植物本身的倾向”不属于“外界的条件”(即外部环境),因此可排除第②项;对于第①项,学生只要抓住作者举这两个例子主要想否定不正确的作法即可排除。 (2) 本段的最后两句话有什么任用? 明确:这两句话举了两个事例,来否定一般博物学家的观点。 7、达尔文对物种起源的主要看法是什么? 明确:A物种中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的,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B自然选择是物种产生的最重要的条件。 四、科技类说明文阅读训练(补充) 五、课堂小结: 这篇绪论主要说明了《物种起源》的写作经过及作者对物种起源问题的一些基本的看法。文章语言准确严密。充分显示达尔文审慎的科学态度。 六、布置作业 完成讲义练习 板书设计: 整理成书的过程(1) 第一部分:写作经过 提前发表的原因(2) (1—4) 本书“还是摘要的性质”(3) 向提供过帮助的自然学者致谢(4) 第二部分(5--9)介绍《物种起源》的主要内容,批判神创论,同时阐明他的进化论的基本观点。 教学反思: 《物种起源》教案 篇15教材分析: 该篇文章是苏教版必修五的科学之光的第一课。如何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严谨和魅力是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在之前的教学中,达尔文对待科学的态度、达尔文的研究经历是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如何让学生能够有效掌握,经过学习,我了解到,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不会的,会的部分学生可以通过自学完成。所以关于达尔文的简介我准备删去,只从其研究经历入手切入。 教学目标: 关于教学目标的设定我准备从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入手,通过方法的学习体会作者对待科研的态度。阅读方法主要包括 1、依据一些关键语段概况文章的能力(研究经历的概况) 2、从全文入手筛选、判断信息的能力(对待科研态度的学习) 3、学会读懂绪论、序 教学过程的开展: 教学过程以四个“一”展开。主要包括了解一个人(达尔文大家都听过,但他的研究经历并不熟悉,通过研究经历的概况进一步了解他)、了解一种观点(生物进化的观点学生也都知道,但到底是什么并不熟悉)、明白一种人生态度(通过全文大家梳理对达尔文的科研的态度)、会读一种文体(这里的文体指“序”,可联系学生之前学过的《指南录》后序、《滕王阁序》) 教学效果反思: 学生基本能知道概况内容时要注意写作顺序,包括时间、空间、时空顺序,同时知道时间的展示不一定要出现数字,可以使时候,以后。了解生物进化的观点也很容易解决。接下来是达尔文对待科研的态度。这里可联系课后联系,采用词语删掉和补充上让学生对比两句之间的关系。学生也基本能理解。最后是关于“序”的介绍。课后联系通过找一篇“序”理清“序”的内容来对文章进行强化。综上能基本完成教学任务。 《物种起源》教案 篇16教学目的 1.分析说明、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方法。 2.筛选课文信息,提取课文关于《物种起源》出版的内容要点。 3.体会达尔文对科学的态度以及对物种起源的看法和观点。 4.体会本文语言的正确性和严密性。 教学重点:筛选本文的主要观点和关键词语 教学难点:表述本文信息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方法:整体与分段阅读相结合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大家知道,人类科学史上有几次重大的发现,你能说说都有哪几次吗?对了,在自然科学上有达尔文的进化论,在社会科学上,有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发现。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达尔文对自然界的进化历程持怎样的观点,《物种起源》一书又是怎样写成的。 二.作者与作品介绍 达尔文出生于英国鲁兹巴利镇一世代名医家庭,祖父、父亲都是生物学爱好者,祖父提倡生物进化论观点,生物进化思想深刻影响了达尔文。达尔文在爱伦堡大学学医和剑桥大学学神学时,却特别热心研究自然科学,尤其是生物学。 达尔文年轻时证实生物许领域处于“神创论”、“物种不变论”与“进化论”的激烈斗争时期,他大学毕业后,由于汉斯罗教授的推荐,1831年他以自然学家的身份参加一艘军舰为期五年的环球旅行,他在这次旅行中,考察了沿途大陆沿岸动植物、地质地貌,收集到不少资料。他惊人地发现“物种是逐渐变化的”,物种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自然选择”的过程,而不是“神创”的“不变的”。 1836年达尔文回国后,以进化论观点整理、研究科学考察中获得的资料,又花了14年进行科学实验,收集研究资料,撰写自己得出的结论,他为了弄清物种变化的原因和规律,选择了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的科学实验方法;他细心总结育种专家、园艺家和他自己饲养动物栽培植物获得的实验经验,逐渐形成了人工选择的新理论,用“生存斗争”的观点来解释生物进化。 达尔文在写《物种起源》时,由于英国生物学家华莱斯年轻时也做过环球科学考察,他也得出了与达尔文相同的结论,写出了一篇论文寄给达尔文,达尔文感到震惊,他于是决定把华莱斯的论文同自己的原稿提纲 《物种起源》同时发表。本文即为当时发表 《物种起源》时的导言。 《物种起源》发表后震动世界。达尔文还有《动物和植物在驯养下的变异》《人类起源》等名著。 本文语言准确、严密,作者讲究选词,讲究用结构复杂的句式表达周密谨严的内容。本文采用以说明为主,结合叙述和议论的表达方式。 三.预习诊断练习 1.指出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 ) A 琐屑 审慎 变异 遗传 B 趋向 扎记 搜集 轻率 C 博物 窜入 亲缘 狭隘 D 累积 信奉 胚胎 槲寄生 2.下面三组语句中划线的词“精细”和“冷静”、“耐心”和“专心”、“完备”和“完善”能不能互换,为什么? (1)A 精细的研究 B 冷静的判断 答:“精细”表明研究得细心,一丝不苟。“冷静”则表明这个判断是经过冷静思考而不是凭一时冲动作出的。如果互换则造成定语与中心词搭配不当。 (2)A 如果 耐心搜集与这问题有关的各种材料,加以整理研究,也许可以得到一些结果。 B 这样,在五年的时间内,我专心思考这个问题…… 答:材料往往繁多复杂,而且每一种材料的搜集要付出辛勤劳动,所以应用“耐心”作“搜集”的状语,至于思考问题当然应该“专心”即专注思考,如果互换就不大准确。 (3)A 本书还是摘要的性质,未必完备。 B 我经常获得动物因由家养而变异的知识,虽然还不够完备。 C 我们处理一个问题,必须把两方面的事实和证据,加以详细叙述和比较,然后才能得到完善的结果。 D 这个结论,即使很有根据,但是如果不能说明地球上的无数生物,怎样经历变异而达到它们的极其完善的构造和相互适应,仍然是难以令人满意。 答:“完备”有完善齐备之意,“完善”则是完美无缺的意思。两者语意范围不同。 3.在下文括号里填入虚词恰当的一项是( ) 对于生活在过去的地质时代的无数生物的相互关系,我们所知道的就更少了。( )许多事实现在还是不清楚,( )在未来长期内( )还弄不清楚,( )我们经过了精细的研究和冷静的判断,可以毫不怀疑地断言创造论的错误。 A 虽然 而且 也 但是 B 虽 但 却 但是 C 即使 而且 也 可是 D 然而 并且 也 可是 四.整体阅读,概括内容 1.本文是关于《物种起源》一书的序言,从内容看,它包含了几个方面? 答:两个方面,即关于《物种起源》出版的说明和《物种起源》一书的主要内容及观点。 2.作者对《物种起源》一书的出版作了哪些方面的说明? 答:主要作了三个方面的具体说明。一是成书过程;一是付梓原因;一是存在问题及今后打算。 3.关于出版的说明,作者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试具体说明这样说明的优点? 答:作者按照层进的顺序进行了说明,成书是“过去”之事,付梓是“现在”正在做的事,存在的问题算是对出版本书的一个客观评价,而未来的打算还是一种想法,这样的说明可以让读者清晰地看到自己研究的整个历程,有助于表明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严谨的工作作风。 4.从作者的说明来看,《物种起源》一书在理论上有哪些突出之处? 答:一是取得了研究物种的起源的初步结论;二是让人们看到了研究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方法和意义。 5.作者在研究物种起源中得出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答:首先发现了生物的种不是不变的,进而发现自然选择是物种变异的最重要的条件,但非唯一条件,在研究的基础上,彻底否定了创造论的错误观点。 6.本文有许多语句实际上起了过渡或总结提示作用,请在书上画出这些语句。 7.根据前面的分析,试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并写出各个段落层次的大意。 五.巩固性练习 剖析下列长句,了解其中所提供的信息,按提示填空。 (1)在1837年我就想到,如果耐心搜集与这问题有关的各种材料,加以整理研究,也许可以得出一些结果。 a.这句话表达了写作前( )的过程。 b。强调了( )。 c。说明了( ),用“ ”和“ ”等词语也体现了这种心理过程。 (2)我们处理一个问题,必须把两个方面的事实和证据,加以详细叙述和比较,然后才能得到完善的结果。 A 既说( ), 又说( ),足见周密。 B 既说( ), 又说( ),足见严谨。 (3)我经常获得因由家养而变异的知识,虽然还不够完备,但总可以为处理这个问题和其他一切复杂事件提供最良好最可靠的线索。 A 说“还不够完备”但可以( ),充分说明( ),足见严谨。 B 因为“还不够完备”,所以只说( ),而不说( ),足见周密。 五.作业:继续预习课文,仔细弄清各段中的语言信息。 《物种起源》教案 篇17教学目的 1.分析说明、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方法。 2.筛选课文信息,提取课文关于《物种起源》出版的内容要点。 3.体会达尔文对科学的态度以及对物种起源的看法和观点。 4.体会本文语言的正确性和严密性。 教学重点:筛选本文的主要观点和关键词语 教学难点:表述本文信息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方法:整体与分段阅读相结合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大家知道,人类科学史上有几次重大的发现,你能说说都有哪几次吗?对了,在自然科学上有达尔文的进化论,在社会科学上,有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发现。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达尔文对自然界的进化历程持怎样的观点,《物种起源》一书又是怎样写成的。 二.作者与作品介绍 达尔文出生于英国鲁兹巴利镇一世代名医家庭,祖父、父亲都是生物学爱好者,祖父提倡生物进化论观点,生物进化思想深刻影响了达尔文。达尔文在爱伦堡大学学医和剑桥大学学神学时,却特别热心研究自然科学,尤其是生物学。 达尔文年轻时证实生物许领域处于“神创论”、“物种不变论”与“进化论”的激烈斗争时期,他大学毕业后,由于汉斯罗教授的推荐,1831年他以自然学家的身份参加一艘军舰为期五年的环球旅行,他在这次旅行中,考察了沿途大陆沿岸动植物、地质地貌,收集到不少资料。他惊人地发现“物种是逐渐变化的”,物种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自然选择”的过程,而不是“神创”的“不变的”。 1836年达尔文回国后,以进化论观点整理、研究科学考察中获得的资料,又花了14年进行科学实验,收集研究资料,撰写自己得出的结论,他为了弄清物种变化的原因和规律,选择了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的科学实验方法; 他细心总结育种专家、园艺家和他自己饲养动物栽培植物获得的实验经验,逐渐形成了人工选择的新理论,用“生存斗争”的观点来解释生物进化。 达尔文在写《物种起源》时,由于英国生物学家华莱斯年轻时也做过环球科学考察,他也得出了与达尔文相同的结论,写出了一篇论文寄给达尔文,达尔文感到震惊,他于是决定把华莱斯的论文同自己的原稿提纲《物种起源》同时发表。本文即为当时发表《物种起源》时的导言。《物种起源》发表后震动世界。达尔文还有《动物和植物在驯养下的变异》《人类起源》等名著。 本文语言准确、严密,作者讲究选词,讲究用结构复杂的句式表达周密谨严的内容。本文采用以说明为主,结合叙述和议论的表达方式。 三.预习诊断练习。1.指出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 A琐屑审慎变异遗传 B趋向扎记搜集轻率 C博物窜入亲缘狭隘 D累积信奉胚胎槲寄生 2.下面三组语句中划线的词“精细”和“冷静”、“耐心”和“专心”、“完备”和“完善”能不能互换,为什么? (1)A精细的研究B冷静的判断 答:“精细”表明研究得细心,一丝不苟。“冷静”则表明这个判断是经过冷静思考而不是凭一时冲动作出的。如果互换则造成定语与中心词搭配不当。 (2)A如果耐心搜集与这问题有关的各种材料,加以整理研究,也许可以得到一些结果。 B这样,在五年的时间内,我专心思考这个问题…… 答:材料往往繁多复杂,而且每一种材料的搜集要付出辛勤劳动,所以应用“耐心”作“搜集”的状语,至于思考问题当然应该“专心”即专注思考,如果互换就不大准确。 (3)A本书还是摘要的性质,未必完备。 B我经常获得动物因由家养而变异的知识,虽然还不够完备。 C我们处理一个问题,必须把两方面的事实和证据,加以详细叙述和比较,然后才能得到完善的结果。 D这个结论,即使很有根据,但是如果不能说明地球上的无数生物,怎样经历变异而达到它们的极其完善的构造和相互适应,仍然是难以令人满意。 答:“完备”有完善齐备之意,“完善”则是完美无缺的意思。两者语意范围不同。 3.在下文括号里填入虚词恰当的一项是 对于生活在过去的地质时代的无数生物的相互关系,我们所知道的就更少了。许多事实现在还是不清楚,在未来长期内还弄不清楚,我们经过了精细的研究和冷静的判断,可以毫不怀疑地断言创造论的错误。 A虽然而且也但是B虽但却但是 C即使而且也可是D然而并且也可是 四.整体阅读,概括内容。 1.本文是关于《物种起源》一书的序言,从内容看,它包含了几个方面? 答:两个方面,即关于《物种起源》出版的说明和《物种起源》一书的主要内容及观点。 2.作者对《物种起源》一书的出版作了哪些方面的说明? 答:主要作了三个方面的具体说明。一是成书过程;一是付梓原因;一是存在问题及今后打算。 3.关于出版的说明,作者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试具体说明这样说明的优点? 答:作者按照层进的顺序进行了说明,成书是“过去”之事,付梓是“现在”正在做的事,存在的问题算是对出版本书的一个客观评价,而未来的打算还是一种想法,这样的说明可以让读者清晰地看到自己研究的整个历程,有助于表明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严谨的工作作风。 4.从作者的说明来看,《物种起源》一书在理论上有哪些突出之处? 答:一是取得了研究物种的起源的初步结论;二是让人们看到了研究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方法和意义。 5.作者在研究物种起源中得出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答:首先发现了生物的种不是不变的,进而发现自然选择是物种变异的最重要的条件,但非唯一条件,在研究的基础上,彻底否定了创造论的错误观点。 6.本文有许多语句实际上起了过渡或总结提示作用,请在书上画出这些语句。 7.根据前面的分析,试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并写出各个段落层次的大意。 四.巩固性练习。剖析下列长句,了解其中所提供的信息,按提示填空。 (1)在1837年我就想到,如果耐心搜集与这问题有关的各种材料,加以整理研究,也许可以得出一些结果。 a.这句话表达了写作前的过程。 b。强调了。 c。说明了,用和等词语也体现了这种心理过程。 (2)我们处理一个问题,必须把两个方面的事实和证据,加以详细叙述和比较,然后才能得到完善的结果。 A既说, 又说,足见周密。 B既说, 又说,足见严谨。 (3)我经常获得因由家养而变异的知识,虽然还不够完备,但总可以为处理这个问题和其他一切复杂事件提供最良好最可靠的线索。 A说“还不够完备”但可以,充分说明,足见严谨。 B因为“还不够完备”,所以只说,而不说,足见周密。 五.作业:继续预习课文,仔细弄清各段中的语言信息。 第二课时 一.复习第一课时内容(略) 二.阅读分析第一、二段。 1.作者叙述成书经过的目的何在? 答:“为了要表达我并没有轻率地下结论”——是为了表现自己决不是枉加推测,而是经过实地考察才得出的结论。 2.从作者的叙述来看,其写成《物种起源》一书经过了几个阶段?阅读课文,联系预习提示和写作背景,完成下表。 3.下列说法与第一段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A我能参加贝格尔号巡洋舰的环球远航主要是因为我是博物学者。 B在南美洲我研究了生物的地理分布状况,研究出了现代生物与古生物的关系。 C远航南美洲以后,我一直在探讨出版《物种起源》的问题。 D达尔文回到英国以后,搜集了有关材料,取得了很多正确的结果。 4.文中反复提到“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是什么问题? 答:指前文所提到的“关于生物的地理分布和现存生物与古生物在地质上的关系”。 5.下面是课文第二段,里面有些词语已被抽取,请把适当的一组填进去。 现在我的工作结束;全部完成需要的岁月,我的体力感不支,不得不先将这个摘要付印。现在马来群岛研究博物的华莱斯先生,他对于物种起源问题所得到的一般结论,几乎和我完全相同,这是使我早日发表这个摘要的原因。 (1)在文中小括号里填入恰当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A已经一些颇主要B已经更多渐一个 C将近一些颇主要D将近更多渐一个 (2)在上文方括号里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A虽然还但是所以也B但是并不并且然后就 C但是还并且所以也D虽然并不但是然后就 6.从第5题所填词语可以看出,说明文的语言必须要注意、,这样做才能增强说明文的性。 7.第二段的说明体现了达尔文对待科学的怎样的精神? 答:达尔文因为体力的原因而不得不先将摘要付印体现了对科学事业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虽然如此,他还是没有放低对科学结论正确性的要求,这恰好体现出他作为一位博物学者的严肃的治学态度。 三.阅读分析课文第四段。 1.本段共有5句话,试判断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 2.②和①的关系是 A转折关系B递进关系C并列关系D承接关系 3.这个语段提出的观点数目和观点表达正确的一项是 A两个观点:①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由别的种演变而来。②生物的变异未达到完善的地步,仍然难以令人满意。 B三个观点:①生物的种是演变而来的,否定了创造论。②生物的中是演变而来的理论由于种种原因,仍然难以令人满意。③肯定外部环境是引起生物变异的原因,但不是唯一原因。 C两个观点:①生物的种是由以前的种演变而来的结论难以令人满意。②肯定外部环境是引起生物变异的唯一原因。 D四个观点:①生物的种是由以前的种演变而来,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②生物的种是演变而来的理论往往令人难以满意。③外部环境和气候、食物是引起生物变异的原因。④外部环境不是引起生物变异的唯一原因。 4.为了证明“外部环境是引起生物变异的原因但不是唯一原因”所用论据是 A动物方面的啄木鸟。B植物方面槲寄生的实例。 C啄木鸟和槲寄生。D动物方面啄木鸟的构造。 四.自读完成第六、七段的阅读。 1.作者认为在有关家养问题的第一章里读者可以获取什么样的信息? 2.作者将家养变异放在第一章的目的是什么? 3.作者认为解释“为什么某种生物的分布广泛而繁多,而它的邻种却分布的狭小而稀少”这个问题的意义何在? 4.作者否定创造论的理由是什么? 五.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2.完成课外延伸训练 《物种起源》绪论练习题 孔纹茵 1、本书中所讨论的几乎没有任何一点不能用事实来作证,而每一论点显然往往会引出一些与我所得到的完全相反的结论。正确理解的一项是: A、书中所涉及绝大部分结论都能依靠事实的佐证,而同一论点很多时候会引出与作者所的结论背道而驰的结论。 B、书中所涉及的任何一点都能够优势是作证,但同一论点在不同人看来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C、事实是支持了作者的论述,但每一事实所的结论却因人而异。 D、书中所论述的内容绝大部分都有实际来源,但从同一论点出发,得出的结论很多时候会与作者的结论完全相反。 2、最能揭示“自然选择”的本质的一项是: A、关于生物及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辩论性。 B、每一个物种都不是独立创造的,物种并非不变。 C、那些所谓同属的生物都是另一个并且一般是已经灭绝了的物种的直系后代。 D、存在许多物种公认的变种,实在自然选择下产生的后代。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胡克博士深深的影响了达尔文,给他丰富的知识和优秀的的判断力,对此达尔文深表感谢。 B、同鸟类一样,认为寄生虫的构造,以及他同其他数种不同生物的关系,是外界条件或植物习性导致的结果,也是不合理的。 C、鉴于华莱斯得到了与作者相同的结论,诱使作者发表其摘要。 D、同广大自然学者一样,作者高度确信对于家养状态下变异知识研究的价值度。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物种起源》作者达尔文,全书共十五章,其中第十一章论述了生物通过时间在地质上的延续。 B、是物种和变种的存在,揭示了生物间的相互关系。 C、虽然地质时代的相互关系人类知之甚少,但源于作者多年来对于生活中物种的精细研究和冷静判断,作者可以断定:每一物种都是被独立创造的观点,存在很大的荒谬性。 E、第五页加点的“它被自然选择了”意味着经过两性变异这一物种取得优胜。 田甜 孔纹茵 1、本书中所讨论的几乎没有任何一点不能用事实来作证,而每一论点显然往往会引出一些与我所得到的完全相反的结论。正确理解的一项是: A、书中所涉及绝大部分结论都能依靠事实的佐证,而同一论点很多时候会引出与作者所得结论背道而驰的结论。 B、书中所涉及的任何一点都能够有事实作证,但同一论点在不同人看来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C、事实是支持了作者的论述,但每一事实所得结论却因人而异。 D、书中所论述的内容绝大部分都有实际来源,但从同一论点出发,得出的结论很多时候会与作者的结论完全相反。 2、最能揭示“自然选择”的本质的一项是: A、关于生物及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辩论性。 B、每一个物种都不是独立创造的,物种并非不变。 C、那些所谓同属的生物都是另一个并且一般是已经灭绝了的物种的直系后代。 D、存在许多物种公认的变种,是在自然选择下产生的后代。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胡克博士深深的影响了达尔文,给他丰富的知识和优秀的判断力,对此达尔文深表感谢。 B、同鸟类一样,认为寄生虫的构造,以及他同其他数种不同生物的关系,是外界条件或植物习性导致的结果,也是不合理的。 C、鉴于华莱斯得到了与作者相近的结论,诱使作者发表其摘要。 D、同广大自然学者一样,作者高度确信对于家养状态下变异知识研究的价值度。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物种起源》作者达尔文,全书共十五章,其中第十一章论述了生物通过时间在地质上的延续。 B、是物种和变种的存在,揭示了生物间的相互关系。 C、虽然地质时代的相互关系人类知之甚少,但源于作者多年来对于生活中物种的精细研究和冷静判断,作者可以断定:每一物种都是被独立创造的观点,存在很大的荒谬性。D、第五页加点的“它被自然选择了”意味着经过两性变异这一物种取得优胜。 田甜 1、关于物种起源和变异作者的观点是: A、生物的种和别的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 B、外部环境是唯一可能引起变异的原因。 C、生物是分别创造出来的。 D、作者认为研究物种变异的原因从研究野生动物和栽培植物着手,是比较科学的方法。 2、关于自然的选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种起源》中将考察全世界的整个生物界的“生存斗争”,是华莱士学说的应用。 B、“自然的选择”几乎不可避免的是改进较少的生物类型大量灭绝。 C、由于坚强的变异原理,任何被选择的变种将会繁殖它的新的和变异了的类型。 D、任何生物若能以任何方式发生有利于自己的,纵使是微小的变异,它在复杂的而且精致的生活条件下,将会获得较好的生存机会。 3、关于本文,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生物的变异未达到完善的地步,仍然难以令人满意。 B、作者认为被一般自然学者们所忽略的研究方法往往价值重大,这也是作者在生物学研究领域取得丰硕的成果。 C、作者为证明外部环境是引起生物变异的原因,但并不是唯一的原因,并在《物种起源》正文中给出了证据。 D、达尔文的关于物种起源的观点,得到了一些别的专家的认同。 4.达尔文进化论研究的主要是 A自然选择问题B生物的变异 C物种起源问题D生物的遗传 小阅读做题规律总结: 回到原文细对照,原文选项出入否;强拔错位或降低,已然未然弄清楚;无论自然或社科,只要细心没问题。 《斑纹》练习题 1、下列对斑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斑纹都是对称的,比如老虎和斑马。 B、斑纹是无处不在的,任何事物都有斑纹,或明显或隐形。 C、每一种斑纹都有深刻含义,比如美女的文身加强了她的妖娆,遇害者脖颈上的抓痕让人恐惧。 D、地球有无数斑纹,人类就是地球的一个个斑点。 2、对划线句子的理解(“这是人类偷偷登上神的瞭望台,模拟神的视角——我们谓之的广大世界,不过是神铺在桌子上的一张地图。”)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神通广大,成了神人,登上了神观察地球的神台,看地球就像一张地图。 B、人类进入太空,从太空看地球,就像神看地球一样。 C、在太空中有一个神台,登上它就能看到地球只不过像是神铺在桌子上的一张地图。 D、只有登上太空,才能看到地球的斑纹。 3、下列句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斑纹有好有坏,好斑纹给人美感,坏斑纹让人害怕。 B、斑纹组成了世界万物,没有斑纹就没有万物。 C、斑纹无处不在,斑纹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 D、斑纹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它有时修饰我们的生活,有时损害我们的生活。 4、根据文意,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物种的进化变异,斑纹会越来越美。 B、斑纹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人们会越来越喜欢斑纹。 C、斑纹已深入人们的生活,要想快乐生活,就必须喜欢斑纹。 D、斑纹绚丽多彩,神秘莫测,种类繁多,肯定会引起一些热爱生活的人士的研究热情。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