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赤壁赋的教案 |
范文 | 赤壁赋的教案(通用2篇) 赤壁赋的教案 篇1教学目标 1、通过指导诵读,引导学生掌握作者感情的变化。 2、通过研习探讨,把握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双重感悟。 2、通过预习交流,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汇,如“属”、“如”等实词,“之”、“然”、等虚词,同时积累常见的文言句式。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如何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看法。 2、个性化鉴赏:景、情、理的融合,语言特点等。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一、学生课前预习 1、阅览相关材料 收集关于赤壁的历史、关于赋的相关知识。 2、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并归纳文章的字词。 二、作者和解题: 以苏轼图片导入,由小组学生介绍苏轼的相关经历,教师明确: 黄州的苏轼:苏轼人生中最无用世机会的三处贬所:黄州、惠州、儋州。赤壁赋的写作正是苏轼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时。简单的介绍苏轼躬耕东坡、黄州夜醉及两赋一词。 三、第一环节: 听录音或看多媒体课件,提醒学生注意字音的准确,语句节奏的'缓急和节奏的变化。 教师点明五段文字的五次换韵。 四、第二环节: 以诵读为纽带,落实以下几个步骤: 1、正音读—识文字—通义训—察语气—明文法—断句读—辨辞采—别文体 请四位学生分别朗读,其余同学根据注解疏通文意,找出骈句,用心读。 2、学生提出疑问,教师提示重要知识,举例: 词类活用——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 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 名词作动词: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句式——定语后置:客有吹洞箫者 宾语前置:何为其然也 五、第三环节:理清文章的思路 教师点拨: 第一节——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节——悲凉箫声的伤感 第三节——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节——随缘而安的态度 第五节——忘情尘世的洒脱 落实教学目标。 六、第四环节: 学生按四组展开讨论: 1、文章写了怎样的景? 2、文章写了怎样的情? 3、文章写了怎样的理? 七、课堂演练,强化双基(略) 八、布置作业:安排下节课的讨论话题: (1)搜集苏轼相关作品(词赋)中有“月亮”的句子,欣赏本文中的“水月”的意象,体会苏轼对自然的态度。 (2)分析主客的形象,体悟主客问答中的理性思想。 赤壁赋的教案 篇2【教学设想】 《赤壁赋》文笔优美,文采飞扬,骈散结合。写景部分精警凝练,形象鲜明。议论部分自由豪放,恣肆雄健。许多句子都是流传千古的名句,特别便于学生诵读。因此,我准备从读入手,把欣赏品味语言作为重点,与学生进行赏析性交流,让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能力,让学生能在全文写景、抒情、议论的巧妙融合中体会到诗情画意与议论理趣的完美统一。 第一步:导读。教师背诵全文,学生整体感知,领悟品味,寻找自己喜欢的句、段,并稍作分析。这一步目的是为了熟悉课文,并且为下一步的鉴赏活动做准备。 第二步:自读。学生多角度赏读,品味细节,为理清全文思路作铺垫。 第三步:忆读。当堂背诵精彩语句,检验理解程度,为品鉴文章深层情感和思想旨趣预设伏笔。 第四步:研读。通过悟读关键语句,体会贯穿全文的意象,把握文章的深刻主旨。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之美,把握旨趣之妙。 【教学难点】 文中辩理句子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观点。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幻灯片 板书设计: 赏秋江月夜之美景 听箫歌相和之哀声 叹吾声须臾之悲情 悟变与不变之妙理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 掌握属、斗、缪、酾、扁、藏等字的读音规则以及几个特殊句式。 能力目标: 1、初步掌握诵读的规则。 2、学会多角度品析精彩语句,通过朗读背诵提升效果。 3、在理解文句深层含义的基础上,领悟作者睿智超群的人生哲学。 德育目标: 1、品味文中写景抒情的名句,提升自己的文学品位和审美情趣。 2、领悟作者高超的人生哲学,培养学生豁达开朗、乐观进取的人生品格和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 岁月易逝,人生短暂。面对有限的人生,面对人生中的挫折与磨难,你有哪些感想? 二、检查预习 属、斗、缪、酾、扁、藏、藉 三、听读课文,品味欣赏 1、品读第一段中写景的名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2、品味第二段中写箫声的句子:“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3、品析第三段中抒情的句子:“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4、品鉴第四段中议论说理的句子:“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四、理清思路,背诵语段 本文每段均有精彩语句,许多写景、抒情、议论的名句都流传千古,正是需要在反复朗读中成诵。 五、鉴赏情感,研习旨趣 一问:为什么在第一段如此优美的景色描写之后会有箫歌之悲产生?全文的情感是怎样发展变化的? 二问:苏子扣舷而歌中的“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一句在全文中起何作用?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和情感? 三问:苏子“变与不变”的理论和“物各有主”的观点体现了他怎样的人生态度? 六、课堂延伸,拓展思维 呼应开头提问:学习了《赤壁赋》一文,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东坡?从他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