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阿房宫赋学案 |
范文 | 阿房宫赋学案(精选3篇) 阿房宫赋学案 篇1《阿房宫赋》·学案 学习目的 一、了解杜牧赋体散文的比喻、铺排手法和借古讽今的风格。 二、理解“华、兀、构、缦、霁、杳、逦迤 、纷奢、锱铢、负、庾、举、族”等词语。 三、背诵全文,归纳多义词“夫之、而”的义项。 学法指津 一、本文为课内阅读课文,但文字较深,自读有较大难度,学习时应注意教师提示或讲解。 二、本文在写作方面有许多值得注意的地方,如炼字的精当、详略的适宜、比拟的写法,用韵、不堆砌典故等。 学习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 一、解题。 二、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自读第一、二段。 学习步骤 一、解题 1.阿房宫赋 杜牧 2.“赋”,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关于赋的特点,《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 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铺采 文,指赋的形貌。与“诗言志”的传统相比较,赋的特点首先在于“体物”,即摹写事物。 赋在内容上既然要通过“体物”以‘“写志”,在艺术表现上就必然注重铺陈,形容事物 的外象和内理。由于注重铺叙和形容,在语言上就不免要使用华美的词藻,着上绚丽的色彩。这也就是“铺采 文”的意思。另外,赋也很讲究审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于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 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各个阶段。 本文为文赋。 3.阿房宫是秦始皇在渭南营造的宫殿,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动工不到两年,秦始皇死,秦二世胡亥继续修建,还未完成,即于公元前206年被项羽烧毁。从此,阿房宫的兴亡就同秦王朝的兴亡联系在一起,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 杜牧也加入到这一传统的议论中来。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这时的唐王朝已是大厦将倾,摇摇欲坠。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好游猎,分声色,大兴土木,不理朝政。杜牧写这篇赋意在借古讽今,作者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的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 二、听读课文 三、自读课文第一、二段。 1.补充注音注释。 (l)正音 兀( )骊( )缦( )霁( )椒( ) 冥( )嫔( )媵( )荧( ) (2)注释 蜀山兀(形容饲用如动词,这里指树林被砍光了。) 骊山北构而西折(名词作状语,从骊山。“北”的用法与此相同)。 四海一(数词用作动词,统一。) 盘盘焉(助词,形容词词尾,相当于“……样子”。) 气候不齐(一样)” 梳晓鬟也(古代妇女梳的环形发髻)。 雷霆乍惊(突然) 燕赵之收藏(动词用如名词。收藏的金玉珍宝。下句的“经营”用法同此。) 2.自译并就难懂字词句质疑。 3.讨论以下问题:“ 这两段写了什么内容?是用什么方法来描写的? 明确:本文第一段写阿房宫的 ,第二段写阿房宫里的 ,揭露秦朝统治者奢侈的生活。投写时综合运用了 、 、 、 等修辞方法。 举例说明: 四、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练习一 3.预习第三、四段。 第二课时 学习要点 一、自读三、四段。 二、了解本文借古讽今的风格。 学习步骤 一、自查背诵。 二、自读第三、四段。 1. 补充注音注释。 (1)正音 槛( )呕哑( )妍( ) (2)注释。 秦爱纷奢(豪华) 直栏横槛(栏杆) 可怜(可惜)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名词用作意动,以之为鉴。) 2.口译第三、四段,然后讨论这两段的内容、写法。 3.讨论写法 第三段由上文的 转入 (表达方式),显示出作这篇赋文的本意。先以“嗟乎”发出感叹,对比人心事理,指出“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进而质问道:“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接着,用了六组“使……多于……”上的比喻句排比,尽情地揭露了秦王朝的奢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经过重重铺垫,笔锋一转。让“不敢言而敢怒”的“天下之人”同“日益骄固”的统治者进行较量、结果阿房宫成了一片焦土。 第四段,总结六国和泰灭亡的历史教训,向当世统治者发出警告。作者连续慨叹,情不能禁。“呜呼”之后提出 ,阐明 的道理。”嗟夫”以下申述论据,指出爱民与长治久安的息息相关。最后,妻用“后人”的委婉称谓,提醒唐统治者不要重蹈亡秦的覆辙,意味深长。 三、关于借古讽今的风格。 《阿房宫赋》是一篇讽喻性文章,上学期读过的《过秦论》也是讽喻性的文章,这两篇 文章都是借评历史来向皇帝进行讽喻,希望能从历史中吸取教训。《过秦论》希望汉文帝能以仁义治天下,本文希望唐敬宗不要为自己享乐风劳民伤财。因为它们是对皇帝的忠告,所以说得特别婉转。 四、作业 完成练习三、四、五。 阿房宫赋学案 篇214. 阿房宫赋学案 ◎课前自主 【走进作者】 杜牧(公元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现在陕西省西安市)人。晚年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紫微”、“杜樊川”。 祖父杜佑,曾官至宰相。西晋杜预,是他的十六世祖。 他从十五六岁起,博读经史,关心时政。唐文宗大和二年进士,历任监察御史,黄州、 池州、睦州等地刺使,以及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 杜牧有政治理想,但由于秉性刚直,屡受 排挤,一生仕途不得志,因而晚年纵情声色,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 杜牧的诗、赋、古文都负盛名,而以诗的成就最大,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其诗 风格俊爽清丽,独树一帜。尤其长于七言律诗和绝句。 【背景感知】 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XX年)在消灭六国统一全国以后,在都城咸阳大兴土木,建宫筑殿,其中所建宫殿中规模最大的就是阿房宫。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XX年),秦始皇认为都城咸阳人太多,而先王的皇宫又小,下令在故周都城丰、镐之间渭河以南的皇家园林上林苑中,仿集天下的建筑之精英灵秀,营造一座新朝宫。这座朝宫便是后来被称为阿房宫的著名宫殿。 阿房宫地砖“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 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XX年),在渭河以南的上林苑中开始营造朝宫,即阿房宫。由于工程浩大,秦始皇在位时只建了一座前殿。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其规模之大,劳民伤财之巨,可以想见。工程未完成秦始皇死了,秦二世胡亥调修建阿房宫工匠去修建秦始皇陵,后继续修建阿房宫,但秦王朝很快就垮台了。 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谈到:“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从中我们大略可以了解到《阿房宫赋》的写作缘起。杜牧生活在内忧外患日益加深的晚唐,藩镇拥兵,宦官专权,民不聊生。他在23岁时,有感于唐敬宗大肆兴建宫殿,广罗女色,作《阿房宫赋》。文章借秦始皇和秦二世“大起宫室,广声色”以至于国祚不延的历史事件,借古讽今,以秦警唐;又由此及彼,由事入理,指出荒淫无度必然导致民怨沸腾,国亡族灭,从而规劝唐朝的当政者,要以古为鉴,如果哀而不鉴,最终只能落得“后人复哀后人”的结局。可见,这是一篇极为成功的带有赋的特性和鲜明的政治指向的讽谏之作。 【识记积累】 1. 字词注音: 阿房(ē páng)宫赋 màn yìng chēng lǐyǐ piāo 缦立 妃嫔媵嫱 鼎铛玉石 弃之逦迤 剽掠 chuán yán qūnqūn niǎn jiàn zīzhū 架梁之椽 檐牙高啄 囷囷焉 辇 直栏横槛 锱铢 2.词语解释 六王毕,四海一 一:数词作动词,统一。 骊山北构而西折 而:表顺接的连词。北、西:名词作状语。走:达。 各抱地势 抱:适合,随着。 盘盘焉 焉:……的样子。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落:量词,座,所。 复道行空 行空:横跨半空。 不知西东 西东:互文见义,指各个方向。 歌台暖响 响:声响,指歌声和乐声。 而气候不齐 而:然而。气候:天气(风雨晴雪),指情况。齐:相同。 辞楼下殿 辞:离开。下:走下,名词作动词。 辇来于秦 辇:名词作状语,坐着辇车。 朝歌夜弦 朝、夜: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夜晚。弦:名词作动词,弹弦,奏乐。 为秦宫人 为:成为。 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绿云:黑发。 雷霆乍惊 乍:突然。 杳不知其所之也 之:动词,往,到。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收藏、经营:动词作名词,金玉珍珠。 齐楚之精英 精英:出类拔萃的人。 金块珠砾 块、砾:名词作动词,当土块、当石子。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心:心意,意愿。 秦爱纷奢 纷:多,繁华。 人亦念其家 念:顾念。 奈何取之尽锱铢 奈何:怎么,为什么。 多于南亩之农夫 于:比。南亩:田间。 多于周身之帛缕 周:全。帛缕:借代衣物。 戍卒叫,函谷举 举:被攻占。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族:名词作动词,族灭。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使:如果。爱:爱护。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递:传递。为:做。 谁得而族灭也 得:能够。 秦人不暇自哀 哀:哀叹。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鉴:意动用法,以为鉴。 3. 文学常识: 赋,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主要有三个特点:一、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二、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排偶和藻饰是汉赋的一大特征。经历长期的演变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骈偶、音律,句式参差,压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杜牧的《阿房宫赋》就是一篇文赋。 【课文初探】 1.用课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阿房宫的来历。 (2)宫人的生活情景是怎样的? (3)“秦爱纷奢”的具体表现为什么? (4)秦亡的教训是什么? 2.作者写《阿房宫赋》,其目的是给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提供历史教训。这个历史教训应该怎么理解? 3.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的?这样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4.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堂上演练 【夯实双基】 1.下列加粗词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蜀山兀(wù)辘辘(lù)远听 鼎铛(dāng)玉石 b.囷囷(qūn)焉 尽态极妍(yán)架梁之椽(yuán) c.阿(ē)房宫 剽(piāo)掠其人 金块珠砾(lì) d.尽锱铢(zhīzhū) 妃嫔媵嫱(yìngqiáng) 逦迤(lǐyǐ) 2.下列四组实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一 b.爱 六王毕,四海一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c.取 d.族 奈何取之尽锱铢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3.下列四组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焉 b.而 盘盘焉,囷囷焉 骊山北构而西折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谁得而族灭也 b.夫 d.于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多于九土之城郭 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4.下列加粗词语古义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 ) ①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②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③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④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⑤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⑥用之如泥沙 ⑦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⑧多于市人之言语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③⑤⑥⑧ d.②③⑥⑦ 【疑难探究】 1.根据内容,文章可分为几大部分?它们之间是怎样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它们之间什么关系?(结合“赋”的特点) 2.文章的第3、4能否对调?为什么? 3、这篇文章的结构具有什么特点? 【文段精析】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下列两句中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②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a.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不同。 b.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也不同。 c.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也相同。 d.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相同。 2.文中划线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锱铢:极言贵重的东西; ②南亩:泛指农田 ③九土:即九州,指全国; ④呕哑:难听的音乐 ⑤独夫:孤单的人; ⑥戍卒:指陈胜、吴广等起义者 ⑦楚人:指刘邦; ⑧焦土:指阿房宫被烧毁 a.①④⑤⑦ b.②③⑥⑧ c.①③⑤⑧ d.②④⑥⑦ 3.根据文意“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④也”句中四处“后人”之所指是: a.①②相同,都指秦以后的人;③是指当时的宋人(如杜牧);④是指秦人; b.①②④相同,都是指宋人;④是指宋以后的人; c.①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②④相同,都是指宋以后的人; d.①④相同,都是指宋人(如杜牧),②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 4.对上述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b.第一段还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 c.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d.第二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 ◎拓展提升 【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词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剽(piāo)掠 不霁(jì)何虹 妃嫔媵(téng)嫱 b.缦(màn)回 辇(niǎn)来于秦 朝歌夜弦(xuán) c.椒(jiāo)兰 架梁之椽 (yuán) 尽态极妍(yán) d.囷囷 (qūn) 钩心斗角(jiǎo) 直栏横槛(jiàn) 2.下列句中词语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 荧荧,明亮的样子. b 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 远听.远远听见. c 而望幸焉 : 幸,封建帝王到某处. d 骊山北构而西折 : 北.向北; 西,向西. 3.下列各句中 “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 燕赵之收藏 ② 秦人视之不甚惜 ③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④ 杳不知其所之也 ⑤宋何罪之有 ⑥人非生而知之者 ⑦牛何之 ⑧多于南亩之农夫 a ①⑦ ②⑥ ③⑧ ④⑤ b ①③⑧ ②⑥ ④⑦ ⑤ c ①⑤⑧ ②⑥ ④⑦ ③ d ①⑧ ②⑥ ③⑤ ④⑦ 4.下列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b 悦亲戚之情话 c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d 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5.下列加点词语,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b 六王毕,四海一. c 园日涉以成趣. d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过骊山作 杜牧 始皇东游出周鼎,刘项纵观皆引颈。 削平天下实辛勤,却为道旁穷百姓。 黔首不愚尔益愚,千里函关囚独夫。 牧童火入九泉底,烧作灰时犹未枯。 1.请分别从贾谊的《过秦论》和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找出与划线句内容相一致的句子: 2.简要概括分析本诗的主旨和立意是什么。 【阅读提升】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垄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粤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著作郎李孝光数荐之府吏。冕詈曰:“吾有田可耕,有书可读,肯朝夕抱案立庭下,备奴使哉?”每居小楼上,客至,僮入报,命之登乃登。部使者行郡,坐马上求见,拒之去。去不百步,冕倚楼长啸,使者闻之惭。冕屡应进士举不中,叹曰:“此童子羞为者,吾可溺是哉?”竟弃去,买舟下东吴,渡大江入淮楚,历览名山川。或遇奇才侠客谈古豪杰事,即呼酒共饮,慷慨悲吟,人斥为狂奴。北游大都,馆秘书卿泰哈布哈家,荐以馆职。冕曰:“公诚愚人哉!不满十年,此中狐兔游矣。何以禄仕为?”即日将南辕。会其友武林卢生死滦阳,唯两女一童留燕,怅怅无所依。冕知之,不远千里走滦阳,取生遗骨,且挈二女还生家。 (宋濂《王冕传》) 1.下列句中的字解释不正确的是( ) a.父怒,挞之。挞:用鞭子或棍子打。 b.夜潜出。潜:悄悄地。 c.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竞:全,都。 d.怅怅无所依。怅怅:迷茫不知所措的样子。 2.下列同一个字含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蹊:忘其牛,来责蹊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b.恬:恬若不见。——恬不知耻。 c.去:去不百步。——去国怀乡。 d.会:会其友武林卢生死滦阳。——会天大雨,道不通。 3.下列各句子中“已”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听已辄默记。 b.时冕父已卒。 c.学不可以已。 d.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4.对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父命牧牛垄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父亲命他到垄上放牛,他却偷偷跑到学堂里听学生们念书。 b.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韩性去世以后,他的门客对待王冕的态度就像对待韩性一样。 c.此童子羞为者,吾可溺是哉?——这是连小孩子都觉得耻辱而不愿做的事,我怎么可以沉迷其中呢? d.不满十年,此中狐兔游矣,何以禄仕为?——用不了十年,这里就会成为战场,还有什么官可做呢? 5.下列句子不能体现王冕特立独行的是( ) a.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b.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 c.部使者行郡,坐马上求见,拒之去,去不百步,冕倚楼长啸,使者闻之惭。 d.不远千里走滦阳,取生遗骨,且挈二女还生家。 6.以下关于本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王冕本是个农民的儿子,少年时酷爱读书且智力超常,有幸被爱才的韩性收为学生,后来成为一名很有学术地位和威信的博学的儒士。 b.王冕在父亲去世后即迎母入粤城就养,当母亲“思还故里”时,又亲自随母亲一同回乡,这些描写都体现了王冕至纯至孝。 c.当部使者巡视府属各地来到王冕处想要求见他时,王冕避而不见,又在部使者走后故意“倚楼长啸”,让部使者听到,表明自己不愿与他见面。 d.王冕年轻时便无意仕途,没有什么效忠朝廷的宏大抱负,而是把更多的心思放在了游历名山大川、结交奇才侠士上面,这正是他性格中“狂”的体现。 【语言表达】 1.仿照下面的短诗,以“鲜花”或“浮萍”为物象再写一首哲理性短诗。 卵石 沐浴山间溪水, 天长日久, 失去了自己的棱角。 鲜花 浮萍 2.下面是有关“书”的对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 ①藏书楼上百花艳,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古今学术藏满架,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训练】 有一则寓言,在文学家、科学家、企业家和哲学家聚会时有人提出用一句话描述、赞美世界。 文学家赞叹说:这世界真是太美了! 科学家认真地说:这世界最珍贵的是探索。 企业家兴奋地说:这世界充满了商机。 哲学家没说话,沉思后在纸上画了个“?”和“!”。 请以上面的寓言或其中某个人的话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立意自定,800字以上。 14.阿房宫赋 【课文初探】 1.(1)“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2)“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3)“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4)“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2.就思想意义说,以六国为秦的前车之鉴。阿房宫中的无数美人,乃是六国的“妃嫔媵嫱”;阿房宫中的无数珍宝,又是六国“取掠其人”的长期积累。六国一旦灭亡,则美人“辇来于秦”,珍宝“输来其间”;那么,秦一旦蹈六国的覆辙,又将怎样呢?秦不以六国为鉴,终于自食其果;那么,唐朝的统治者又走秦的老路,难道会有什么更好的结局吗?作者借古讽今,奉劝今天的统治者能够避免这样的结局。 3.课文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多。透过楼台殿阁、脂粉金玉这一画面,作者旨在说明秦统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为维持这种奢侈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导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 4.通过阿房宫营建的极尽豪华,宫内生活的荒淫奢靡,对人民残酷压榨的铺陈描绘,揭示秦皇的自取灭亡,讽喻当朝切勿重蹈覆辙。 ◎堂上演练 【夯实双基】1.c(“铛”“椽”“锱”读音错。) 2.c(都是夺取,获取。) 3.d(都是介词,比。) 4.c 【疑难探究】 1.文章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1、2段)是叙事,第二部分(3、4段)是议论。“赋”的特点在于“体物言志”,即铺叙事情,抒发情志。因此说,两部分之间是铺事与写志的关系。铺事是写志工的基础,写志是铺事的目的。 2.两段之间不对对调。第3段感慨是由第1、2段宫殿的奢华与人民的贫困对比中引申出来的。第4段的议论则穿透了历代封建王朝改朝换代的表面现象,直逼其压迫人民掠夺人民的本质。“眼光”更深远,将一千年前的“史实”与千年后的“现实”联系起来,生发成一条规律。 3、文章的结构十分严谨、巧妙。先写阿房宫的排场建筑及如云美女,暗示着秦统治者的荒淫和奢侈,并暗示着他们的前途。再写秦的纷奢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托出如火山即将爆发的形势。最后写秦不以六国为鉴,终于自食其果,那么当时统治者如不以秦为鉴,又会有什么结果呢?环环相扣,真可谓“笔所未到气已吞”。 【文段精析】1.b 2.b 3.b 4.c ◎拓展提升 【基础知识】 1.d (a “媵”应为 yìng b “弦”应为xián c “椽”应为chuán ) 2. b (“远听”应是 “越听越远”) 3. b 4.d 5. b (a “朝”“夜”应是名词做状语, c“日”名词做状语 , d “翼”名词做状语 ,b “一” 数词活用为动词) 【诗歌鉴赏】1.①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②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2.诗中用通俗的语言对秦始皇进行辛辣的讽刺,既肯定他削平六国、统一天下的艰辛,又批评他不知体恤百姓,一味残暴,以至断送天下的愚蠢。末两句写秦始皇苦心经营的坟墓,到后来失火烧毁,他自己只落得个尸骨不全的可悲下场。这是对秦始皇梦想独霸天下、万世为君的深刻讽刺。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和《阿房宫赋》相似,也是借古讽今,劝谕当政者不要胡作非为,以免引起人民的反抗。 【阅读提升】1.c(竞:争逐,比赛) 2.a(“或牵牛来责蹊田”的蹊是“践踏”;“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蹊是“小路”。其余:恬——满不在乎,坦然;去——离开;会——正好,恰巧。) 3.b(“时冕父已卒”的“已”是“已经”,其余是“完毕”之意。) 4.b(“事”没有“对待”的含义,该句应为“他的仆人像侍奉韩性一样地侍奉王冕”。) 5.d(d项体现了他重情义,道德高尚。) 6.d(从文中可以看出他年轻时是很有功名心的,想效仿伊尹、吕望成就一番大事,只因屡试不中才弃此念头。) 【语言表达】 1. 鲜花 浮萍 安祥于温室之中, 徜徉于碧波之中, 不知不觉, 随时而化, 消尽了自身的本性 顿失立足之根 2.①阅览室中四季春 ②中外精华荟一堂 阿房宫赋学案 篇3学习要点 1. 领会本文骈散兼行,音韵流畅的艺术风格。 2.理解本文详略适宜的写作特点。 3.体会本篇的铺排手法和代古讽今的作用,以及丰富的想象和奇特的夸张。 4.理解并归纳“一、爱、取、族、焉、而、天”等词语的用法。 课文对阿房宫的描写 课文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宫。 写建筑,课文先展开广阔而高峻之全貌,进而细绘宫中楼、廊、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之奇;写美女,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绘声绘色,备加渲染;写珍宝,既写六国剽掠,倚叠如山,又写秦人弃掷,视若瓦砾。这些描写用墨如泼,淋漓兴会,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充分体现了赋体的特色。然而铺陈阿房官规模大,宫室多、美女众、珍宝富并非作者作赋的目的。透过楼台殿阁、脂粉金玉这一画面,作者旨在说明秦统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为维持这种奢侈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导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 《古文观止》的篇末总评说:“前幅极写阿房之瑰丽,不是羡慕其奢华,正以见骄横敛怨之至,而民不堪命也,便伏有不爱六国之人意在。”可见,文章前面所进行的动人描绘乃是为后面的正义宏论张本,为篇末归结秦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谕现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诗人之赋 ——读杜牧的阿房宫赋(节选) 臧克家 这篇文章的一开头就很不平几,请看:"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真是突兀有力,如泰山压顶。读了这四句,使人想起李白的《蜀道难》的开端。想一想,如呆取消了这四个句子,直接以描绘开始,那不但使人觉得平板无力,对于这篇赋的意义也会有所损减。作者不知道花了多少心血,费过何等的匠心,才锤炼出这十二个字。 这四句话,头两句写出了秦帝国统一天下的气概,接下的两句写的是阿房宫的宏伟规模和建造它的辛苦,上下意义衔接,但两句又各自独立。气魄多么雄伟,意义多么重大!时代的形势,帝王的奢侈和野心,一齐跃然而出。这里面隐含着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讽刺。 这四句是帽子,扣得紧紧的,然而卷轴展开了宏伟壮丽的画图。规模这么大的一座宫殿,怎样去写它,这确实是一个难题。如果只表面上用一些类似"宏伟"、"壮丽"、"巍峨"、"高耸"等等字眼去形容,就容易空洞,不能给人一个具体的印象。相反地,如果仔细描绘,又难免繁琐,失之于罗列现象。《阿房宫赋》作者的艺术概括力就从这里表现出来。他既不作自然主义的铺陈,又不流于空疏,笔墨不多,却把阿房宫的形象、规模、气魄通过具体描写表现了出来,给读者一个鲜明突出的印象。请看他的描写是如何的壮丽:"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这是概括全貌的写法,读者会从这六句中,想象到这座宫殿的高度和它幅员之广大。先给人一个雄伟的感觉,然后作者就展开具体的描写,参差错落,用十个句子写出了阿房宫里楼阁之胜:"五步一楼……矗不知其几千万落。"接下去,作者凭他的如椽大笔,丰富的想象,优美的文字,极尽描绘之能事,用短小的四字句,两句连接,一连写了六句。……六句排列巧妙,比喻新颖,音调铿锵,就像流着的泉水一样淙淙作响。在这里,作者分别用两句话状写一个景,而写法又都是第一句写实,但其中也有比喻,第二句就光用比喻来写,以加强第一句的印象。最后两句还以感叹抒情的意味对前四句作了一个小结。再往下当我们读到"歌台暖响……而气侯不齐"这样的一些句予的时候,诗情画意,音乐之美,一齐涌来,令人心胸开阔,榆神爽快,忍不住要为它拍手叫好。 反馈练习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文后两题 过骊山作 杜牧 始皇东游出周鼎,刘项纵观皆引颈。 削平天下实辛勤,却为道旁穷百姓。 黔首不愚尔益愚,千里函关囚独夫。 牧童火入九泉底,烧作灰时犹未枯。 1.请分别从贾谊的《过秦论》和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找出与最后一句内容相一致的句子: 2.简要概括分析本诗的主旨和立意: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