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初中九年级语文《沁园春·雪》优秀备课教案 |
范文 | 初中九年级语文《沁园春·雪》优秀备课教案(精选13篇) 初中九年级语文《沁园春·雪》优秀备课教案 篇1教学目标: 1、感受词的意境美,提高欣赏能力。 2、领会作者的伟大胸襟,坚定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是中国人民的伟大,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诗人臧克家说过:“*诗词是伟大的篇章。”小学时候我们学习过他的诗篇《七律.长征》,今天我们就再一起学习词《沁园春雪》,领略一下*诗词的风采。 1935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肩负起抗日救国的伟大使命。1936年1月,红军准备渡河东征,2月初,*在黄河边视察地形时,眺望祖国壮丽的河山,展望革命灿烂前景,*满怀,写下此词。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八日,*从延安飞抵重庆,同国民党进行了43天的谈判。其间柳亚子屡有诗赠毛,十月七日,毛书此词回赠。随即发表在重庆《新华日报》上,轰动一时。 二、整体感知: 学生看书、听读,正音。(放录音,学生将音记在书上) 出示幻灯片 (一)、给加线字注音: ①分(fèn)外妖娆(ráo) ②逊(xùn) ③成吉思汗(hán ) ④数( shǔ )风流人物 ⑤还看今朝(zhāo) (二)、解释下列词语: 风流人物—— 折腰—— 放录音,学生听读,注意语气、语调、重音、停顿、初步体会词的意境。 学生自读,两人互指缺点。 (三)、分析重、难点: 沁园春,是这首词的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很明显,这首词分为上下两阕,在上下两阕之间有一过渡句,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找出这一过渡句。(学生作答) 明确: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过渡段的作用:承上启下(学生作答,并将这一过渡句标出,作用记在书上) “江山如此多娇”是承接上阕来写的,在这里用到一个娇字,是褒是贬? 是褒义,是赞扬。 那祖国江山有哪些可赞之景呢?看题目,是什么景? 雪景。 在祖国的什么地方? 在祖国的北方(北国风光) 北国风光怎样呢?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在这里用到一种修辞方法是互文,实际指整个的北方冰封、雪飘,这是总写北方雪景,注意用到的两个字 封、飘。(“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 下面有一望字领起,望到了什么呢?(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望字领起下文,从“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到“欲与天公试比高”都是望字统领。 “望”到了 “长城”、“黄河”、山脉、高原景观。 “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让学生思考、交流:作者为何选取这些景观?) 指导:长城内外,长城东西走向,长城内外实指长城南北。 大河上下,大河指黄河,大河上下实指黄河的上游、下游。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以动写静,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 以上景物确实很美,有没有更美的呢? 明确: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须是等到的意思,等到天晴,那么现在天还没有晴,晴之景应该是想到的,也就是说这一部分是虚写。现在我们就看一下天晴后的景色,。 (放幻灯片,让学生看图想像、交流,然后用语言描述出来) 上阕写北方的雪景,作者先写眼前的实景,再写想象的虚景,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写出江山如此多娇。 学生齐读上阕一遍 现在我们看下阕如何写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折腰的意思为鞠躬、倾倒,哪些英雄为之折腰呢? 明确: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他们都是封建帝王、古代英雄,具有雄才大略,一生战功赫赫。 对他们,作者用了一个“惜”字,惜什么呢? “略输文采”、“稍逊风*” 作者在赞扬他们长于武功的同时,又很婉转的指出了他们缺少文治的弱点,批评的措词极有分寸,从哪个词可以看出? “略”、“稍”,用词恰当,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 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为引出下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了高峰,点明了主题。 至此,我们回头看“问苍茫大地,谁住沉浮”是否找到了答案,答案是什么。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学生齐读下阕一遍 四、 梳理巩固 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听《沁园春长沙》的录音一遍,《沁园春长沙》。多媒体展示,放录音。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丛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齐读《沁园春雪》一遍,注意体会两首词的意境和*的思想发展规迹。 五、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这首词 2、找毛泽东的诗词自读,体会其思想发展的规迹。 初中九年级语文《沁园春·雪》优秀备课教案 篇2【教学目标】 1、积累重要字词,背诵默写本词。 2、品味精练优美的语言,并用精练优美的语言仿写句子。 3、学习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4、感受冰雪形象以及雪山、雪原的雄浑壮美,认识*的宏大气魄。 【教学重点难点】 1、品味精练优美的语言。 2、学习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其中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3、感悟*宏大气魄的精神境界。 一﹑自主学习 1、查找资料,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的人民的利益,*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2、介绍*: 3、自读课文一遍,找出你认为重要的词语,正音或解释 正音:分娆逊数汗 解词:惟余竞折腰红装素裹风* 4、结合书*解再读课文,能初步把握文意,把词的上下两阙的意思归纳出来。 上阙: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热情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 下阙:)评论历代帝王,歌颂当代无产阶级革命英雄。 二、合作、探究、展示 (一)、解题并整体感知:《沁园春雪》中,“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题目,内容跟“沁园春”没有关系。乍一看这首词是一首咏物诗,其实这是一首充满豪情的抒情诗。雪在词中,已不再是陪衬物,不再是一种逆境的象征,而是作者歌咏的对象。置身于*描绘的冰雪世界,你不但毫无寒冷之意,而且会油然而生壮美之感。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冰雪世界是“活的”,而且有着红日的照耀,“妖娆”、“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要求看课本上的彩图或放幻灯片)*站在历史的高度,抒发了无产阶级革命主宰历史、大展宏图的豪情壮志。 (二)、学生听录音跟读,小组展示 (三)、学习词的上阙,指名学生朗读, 1、提问:上阕分几层意思?理出写景顺序。 明确: 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句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艳丽多姿。 2、逐层分析上阕结构: ①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明确: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视野的辽阔。“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②“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像白象在奔跑? 明确:“望”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花飘飞是动态,说山原在“舞”、在“驰”是形象地写出了万里雪飘,变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③问题:“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明确:“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四)、学习下阕,指名学生朗读, 1、提问:下阕可分几层? 明确:分三层。前两句为第一层,过渡;中间七句为第二层,评古;后三句为第三层,论今。 2、逐层理解下阕: ①问题:为什么说前两句是过渡句?它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江山如此多娇”总结上阕写景,“娇”字表现女性美,与上文“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引”字引出下面评古内容,祖国河山如此壮丽美好,使得古往今来无数英雄人物为之倾倒。 ②“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明确: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的弱点。“略”、“稍”、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略输”、“稍逊”、与“只识”,前二者与后者比,褒贬的程序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③“俱往矣”一句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风流人物”指什么人?最后两句有何含义? 明确:“俱往矣”一句,意在用历的英雄人物来突出今天的革命英雄,三个字结住评古,气势逼人。“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这里也有作者本人的身影。当时*确立了在党和红军中的地位,正欲东渡黄河,大展宏图,因此“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正表现了*同志这种“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豪情。“风流”不单指建功立业、打江山,还指有文采、有欣赏水平。最后两句的意思应是:如果数点一下真正才华横溢、文采飞扬、能够领略和欣赏江山秀美的人,还得算是今天的革命英雄、革命,当然也包括我喽! ④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明确: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五)学生再读两遍课文用心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内容小结: 这首词热情赞美祖国壮丽河山,歌颂无产阶级革命英雄,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鼓励人们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词的画面妖娆雄伟,意境壮阔,气势磅礴,感情奔放,颇能代表*诗词的豪放风格,是中国词坛杰出的咏雪之作。 一、当堂检测: 1、写出含“雪”的四句古诗词。 2、指出下列句子所用修辞。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千里冰封,万里飘雪 二、作业:背诵本首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2、通过诵读进一步领会词人的伟大胸襟和远大抱负。 【教学步骤】 一、课前热身 小组比赛,看哪组同学能把本文背诵得又好又流畅,然后全班齐背。 二、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本词虽为咏雪,实际上它不仅仅是一幅美丽的风景画,更是一首雄壮的抒情诗。上阙写景,即景生情;下阙抒情,寓情于景。情感与景物相生,描写与议论结合,语言形象、精警、优美,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二)四边互动: 1、这首词表现了白雪皑皑的一个银色世界,作者用了那些词来表现洁白的? 明确:冰雪银蜡素 2、这首词有哪些词用得准确精炼、极富形象、饱含感情,联系具体词句谈谈自己的感受。 明确:动词-飘舞驰封形容词-莽莽滔滔-惟顿略稍 3、本文运用了多种修辞,请在文中找出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明确:“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运用夸张,写出了北国冬季寒威之烈。“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以一个特征性的动作代指军事武功,具体可感,并增添了对人物的戏谑之意。“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用比喻,既形象又增加了动感。 4、这首词是怎样把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联系前面的内容谈谈自己的感受。 明确:上阙写景部分,严寒的冬天没有一点凄凉枯槁,恰恰相反,使人的乐观使北国冬天的风光雄壮朴素美丽动人,令人心气豪爽,精神奋发,虽然句句写景,可是抒情的味道很浓重。下阙评论人物,不流于枯燥,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有理有情,极有分寸。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 三、比较阅读。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写过一首题为《江雪》的(投影:“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五言绝句描写了冰封雪冻的千山万径,寒江垂钓的孤独渔夫,言简意深,请同学们分析,这首诗与《沁园春.雪》在感情基调上有什么不同?(学生思考后回答) 明确:柳宗元因参加革新运动失败而遭贬,他的政治思想和远大抱负不能实现,内心的苦恼与愤懑反映在诗中,就是那个卓尔不群、孤芳自赏、“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而*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这种差别,主要是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境遇,特别是胸怀的阔狭造成的。 四、作业 1、学习这首词的意境和优美的语言,请你也试着用诗样的语言给各科老师写贺卡。 例:给语文老师:凝神处,思想与现实碰撞出七彩的火花,轻落在我们身上,燃成一片燎原之势!老师,祝您节日快乐!3、请写出四句写“雪”的古诗。 初中九年级语文《沁园春·雪》优秀备课教案 篇3教学重点 1、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2、把握词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介绍词的知识:词,又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 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 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2、介绍写作背景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二、出示目标 1、掌握一些词中字词的注音及意义。 2、朗读并背诵词的上阕。 3、把握上阕的基本内容 4、掌握欣赏诗歌的一般方法,能通过想象和联想进入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情,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情感美和音乐美,在品析中领会诗歌语言丰富的表现力。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自学自测: 1、听范读,学生想象本词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 2、学生朗读;指出朗读注意的地方: ①读出激越豪壮的情调②读出重音、停顿、速度、节奏。 3、明确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意义、重读的字词以及应该停顿的地方。 ①给加点的字注音:分( )外妖娆( ) 成吉思汗( ) 数( )风流人物 今朝( )惟余莽莽 ②理解意义:风流人物 折腰 风* 红装素裹 4、齐读,进一步体会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要求读的时候尽量处理好音量、语速和语气的变化 四、讨论答疑 1、提问: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些部分是描写雪景的? 明确:词的上阕。“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2、讨论:词的上阕哪些句子总写北方雪景?这些词句创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前三句总写雪景,把读者带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里。创造了一个广阔博大的意境,体现了诗人雪中赏雪的豪迈情怀。 3、指出写静、动景的词语,体会其意境。 明确:“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由下而上,一静一动,意境开阔,气魄宏伟,格调非凡。 4、讨论: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词领起?它统领了哪些句子? 明确:“望”字。它统领了以下句子“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5、作者望见了哪些景观?(作者为何选取这些景观?) 明确:“长城”、“黄河”、山脉、高原等景观,尤其是“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 6、讨论:“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明确:“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化静为动,有三方面因素 (1)视觉因素。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山丘连绵起伏,远看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 (2)精神因素。作者意气风发,因而在他心目中,大自然也生气勃勃。 (3)时代因素。中国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中国人民正在奋起抗日,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可以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7、讨论: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这三句写出了怎样的意境?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明确:“须”字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写出了雪后景象的清朗、娇艳、多姿多彩。 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苍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8、提问:在这里,作者把空间写得如此广阔,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又把景色写得如此壮丽,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如同顶天立地的巨人,他的胸怀博大宽广,他的气魄雄伟旷达。作者的感情充满喜悦,豪迈奋发,充满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五、课堂小结 六、当堂达标 背诵上阕. 初中九年级语文《沁园春·雪》优秀备课教案 篇4沁园春.雪 教学目标 : 1. 了解诗歌的特点. 2. 学习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3. 领悟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立志超越前人。 4. 教育学生具有远大的理想抱负。 教学过程 : ㈠导入 :由复习“诗歌一般常识”导入 教师补充:诗歌特点: ⑴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⑵通过形象表达思想感情。 ⑶富有想象。 ⑷语言精练。 ⑸押大致相同的韵。 ㈡初读全词: ⒈检查预习、正字正音、完成练习P1第一题。 ⒉听录音(或范读课文),听准每个字音。 ⒊齐读全词:想象一下词所描绘的景色,初步体会词中所表达的情怀。 ㈢精读上阕:回答下列问题。 ⒈上阕可分为几层,每一层的层次意思是什么? ⒉找出上阕中的概括描写,具体描写和想象之景的句子。 ⒊“望长城内外”中的“望”是什么意思?“望”中所见,那些是静景,那些是动景? ⒋把静景写成动景的句子是? ⒌小结:上阕描写北方壮丽的风景,热情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 ⒍齐读上阕,体会词人对祖国山河无比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㈣精读下阕: ⒈按照学习上阕方法,自己先分层理解,简单分析。 ⒉师生研讨: ⑴分几层、层意。 ⑵“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⑶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 3.我们学过的古诗词中表达作者的抱负的诗句。 ⑴毛泽东: ⑵顾炎武: ⑶陆游: ⑷范仲淹: ⒋含“雪”字的成语。 ⒌写雪的古诗。 ㈤齐读全词,体会感情及语言特点。 ㈥总结: 附:板书设计 : 总写之景 意境壮阔 热爱 上阕:写景 具体实景 动静结合 江山多娇 祖国 想象之景 艳丽多姿 山河 过渡: 承上启下 歌颂 下阕:论史 评古: 短语文治 英雄折腰 风流 论今: 风流人物 人物 初中九年级语文《沁园春·雪》优秀备课教案 篇5执教人:文家一中 刘俊英 师生相互问好。 师:老师想作个调查,喜欢读小说的同学请举手 这么多;喜欢读诗歌的请举手 呀,这样少。很多同学不喜欢读诗歌,为什么?(生自由发言)其实诗歌是很高雅的文学样式,有\'文学之母\'、\'语言的钻石\'的美称。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是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歌,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希望大家今后多读点诗歌,养成自己纯正的文学趣味。古典诗词,更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很耐咀嚼。毛泽东就是一位古典诗词的爱好者,他的一生,不仅在临窗伏案时,就是在戎马倥偬之间也不断的吟咏诵读、写诗填词。据中南海毛泽东图书馆员统计,毛泽东生前认真批注、圈画过的诗词总计在1590首以上,一般性的翻阅、欣赏至少在2000首以上。泱泱诗国的甘露,滋润哺育了这位诗风雄奇的伟大诗人。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学习这\'伟大篇章\'中的一篇--《沁园春 雪》 学习诗词重在\'诵读、领会、品评、鉴赏\'。 师:古人讲:\'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也从诵读入手,来领会全诗。现在请同学们听配乐诗朗诵,要求听准每一个字音,并领会诗词所表达的感情,可以小声跟读。 生给生字正音 师:初听这首诗,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谁能来谈一谈? 生:豪迈 生:气势磅礴 师:是的。这首词风格豪放、气势磅礴、令人振奋。我们齐读一遍再来感悟一下,好吗? 生齐读 师(指名一位同学):你认为你们刚才读出感情了吗? 生:不好,读起来缺乏力度,没有读出感情。 师:把握这首词的感情,还要从写作背景谈起。本词写于1936年--抗战前夜。当时毛泽东同志率领长征部队到达陕北,日本帝国主义加强对中国的侵略,而国民党反动派奉行不抵抗主义,中国处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1936年2月,毛泽东率领抗日先锋队准备东渡黄河,开赴抗日战争最前线。渡河前,适逢大雪,毛泽东曾于雪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观察地形,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诗人满怀战胜敌人的坚强信念,豪情激荡的写下了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同学们想象一下,诗人站在海拔千米的塬上,祖国河山的壮丽景色展现在眼前,心中会涌起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生:自豪、豪迈的感情。 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师:是的。在朗读本诗时,要始终把握这种感情基调,此外,还需要借助一定的朗读技巧。你知道诗歌朗读一般要注意什么吗? 生:停顿、重音 生:还有节奏、语调、语速等 师:很好,请看前三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应在哪里停顿? 生: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生试读 师:那么重音呢?应放在哪几个字上? 生:千、万 师:为什么? 生:\'千\'\'万\'只有作重音处理,才能让听众感受到雪景的广阔,作者的视野与意境的开阔。 师:说得有道理,那除了这些,还有需要重读的字吗? 生:封、飘 师:谈谈你的理由。 生:\'封\'有冰冻、封闭之意。 生:\'飘\'则突出雪轻盈的特点。 师:说地不错。我们就按照理解把这三句读一读好吗? 师范读、指名读、生齐读。 师:古诗词中,常有一个字能起到领起下文的作用,叫做\'领字\'或\'一字领起\'你能从上片中找出这个字吗?它领起了那几句话? 生:略 师:作者当时是站在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看到的这些景象,视野非常开阔,可这些景象也远远不是诗人视野所能达到的范围,这说明了什么? 生:这些景色加上了诗人的想象。 师:法国作家雨果说过:\'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下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把诗人描绘的雪景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呈现在你大脑的荧屏上,然后描述给大家听,我们比一比看,哪位同学脑海中绽开的想象之花最美丽,老师给你一分钟的准备时间。 生描述略。 师:同学们的描述很精彩,想象力也很丰富。这里有两个比喻句很精彩,你能找出来吗?它们好在什么地方? 生:山舞银蛇,原驰腊象 生:诗人这样写让山、原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给人精神奋发的感觉。 生:联系当前的革命形势与情形,我觉得诗人是在暗示中国革命将会蓬勃发展。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毛泽东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使他成为了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正因为诗人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有着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性格,才决定了他的诗词风格豪放、不同凡响,足以雄视万代、辉映千秋。著名作家吴祖光称《沁园春雪》是\'睥睨liu合、气雄万古,一空依傍,自铸伟词的第一流杰作中的杰作。\' (大屏幕出示《江山如此多娇》的国画) 师:同学们请看这幅画,有没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你知道她是挂在那里的吗? 生:人民大会堂 师:是的,这幅画就是根据《沁园春 雪》的肢体画下来的,你觉得它最能体现那几句诗词? 生: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师:作者面对\'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河山,想象到的却是雪后初霁祖国的艳丽美景,想要抒发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 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比热爱、赞美之情。 生:坚信中国革命必定胜利的感情。 师:好。看来同学们都能走进这首词,真正领会诗人当时的感情。诗人王过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借景抒情、情景相生是本词的一个特点。下面,我们通过朗读来体会一下这种革命的豪情好吗? 男、女同学分读,展开朗读比赛。 师:由于种种原因,这首词在1936年并没有发表,谁知道它是怎样发表的? 生:不知道。 师:它发表于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在美帝国主义的扶持下,玩弄和平阴谋,妄图夺取胜利果实。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亲自飞往重庆,同国民党进行了43天的谈判,重庆谈判期间,他应柳亚子先生索句的要求,把这首《沁园春雪》抄赠给他。不久,这首词就发表在重庆的《新民晚报》上,一时震动了文坛,传遍了全国。据说,当蒋介石看到之后,是又急又气,吓坏了,马上召集了很多反动文人也来写诗填词,歌颂国民党。结果,没有一首能比得上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蒋介石的阴谋不得不又一次破产。 这正表明《沁》是真正的千古绝唱,当年柳先生读过后曾写过一首和词,对它进行了高度赞赏,其中有两句\'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想想看,它是由《沁》词中的哪两句演化来的? 生: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师:联系上下阕的内容,此句在词中起什么作用? 生:承上启下 师:正因为祖国的江山如此多娇,才引得无数英雄竞相为之倾倒,诗人又是如何评价这些英雄的呢? 生:惜……射大雕 师:你了解这些帝王吗?能不能介绍一下他们的业绩? 生:略 师:大家的发言很精彩,知识很丰富。这些帝王都曾立下赫赫战功、风云一时,对历史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既便如此,在伟人毛泽东的眼里,作为一国之君,他们仍有不少缺憾,都表现在那些方面? 生:文学才华 生:治国本领 师:由哪个字领起? 生:惜 师:\'惜\'字包含哪些意味? 生:这个字首先肯定了帝王们的丰功伟绩,是显赫一时的大英雄,也委婉的指出他们的缺点。 生:含有惋惜之意。 生:看出作者没有拜倒在前人的脚下,因为这样才能雄视千古,表现出诗人的自信。 师:从诗中的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生: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师:毛泽东在青年时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鸿鹄大志。1925年,分析了当时的革命形势后,面对生机勃勃的辽阔大地,他感慨万千,在《沁园春长沙》中写下了这样一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浮沉?11年后的1936年,作者同样面对祖国的壮丽山河,审时度势,在《沁园春雪》中作出了有力的回答,道出了自己的心声,同学们想一想;谁主浮沉? 生:毛泽东 生:无产阶级领袖 生;人民群众 师:这就是说无产阶级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大众才是真正的风流人物。下阕,作者通过评论历代英雄,赞颂今朝的风流人物,抒发了自己的抱负。一齐朗诵下阕,注意把握激情。 生齐声诵读 师:同学们,毛泽东是一代伟人,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可他也成为了历史。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中国人在一代又一代领导人的带领下,走进了新时代,创出了举世瞩目的业绩,你能说一说吗? 生:邓小平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了富国强民的道路。 生:还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设想,在领导下,香港、澳门相继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生:邓小平提出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口号。 师;同学们说得精彩极了,真是激动人心。那么,近几年呢?我们又有哪些震惊世界得成绩? 生:2008年奥运会申办成功! 师:是呀,永远也忘不了那让每一个中华儿女热血沸腾得时刻! 生:我们历尽阻难,2001年11月10日加入了世贸组织, 生:还有apec会议得召开。 …… 师:\'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同学们,十几年后,你们也会成为新世纪的主宰者,会成为真正得风流人物,让我们满怀这种豪情,齐读《沁园春 雪》。 分角色朗读: 沁园春 雪 毛泽东 (男、女领)北国风光, (男、女领)江山如此多娇, 千里冰封,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万里雪飘。 (男领)惜秦皇汉武 (女领)望长城内外, (男齐)略输文采 (女齐)惟余茫茫 唐宗宋祖 大河上下, 稍逊风骚 顿失滔滔 一代天骄 山舞银蛇 成吉思汗 原驰蜡象 只识弯弓射大雕 欲与天公试比高。 (齐)俱往矣 (齐)须晴日 数风流人物 看红装素裹 还看今朝 分外妖娆。 初中九年级语文《沁园春·雪》优秀备课教案 篇6《沁园春·雪》教案 教学目标: 1、思想目标: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想象,感受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2、知识目标:掌握本文的篇章结构,理解诗歌中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写景、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3、能力目标:能有感情的朗读。 教学重点: 1、理解写景、抒情想结合的特点。 2、诗歌的朗读。 教学难点: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和手段: 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学习 朗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背景简介: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2、 教师点拨、明确:词,又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 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 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二、展示学生自主学习成果: 1、请学生朗读,教师通过学生的朗读掌握学生的预习效果。 2、请学生将课前预习时收集的中国古代诗词中描写雪的材料展示朗读。 三、教师点拨,师生合作,领悟诗歌内容: (一)、整体感知: 1、播放录音,学生想象本词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学生齐读: 要求:(1)读出激越豪壮的情调。 (2)读出重音、停顿、速度、节奏。 (二)、篇章分析: 教师提出问题,请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自由发表意见,教师适当点拨。 1、这首词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但上、下两阕各有侧重,上阕侧重于哪种表达方式,下阕又侧重于哪两种表达方式? 要点点拨:上阕侧重于写景,下阕侧重于抒情、议论。 2、上阕写的什么地什么景?试按对景色的概括写、具体写、想象写的脉络,把它分为三个层次,并谈谈你的理解。 要点点拨:上阕写的是我国北方的壮丽雪景。 第1层概括写,从开头到“万里雪飘”。开门见山,气势磅礴。“千里”“万里”极言地域之广,“冰封”“雪飘”一动一静,极写严寒之烈,描绘出我国北方雄浑壮阔、银妆玉砌的雪景。 第2层具体写,从“望长城内外”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是雪中远眺,“望”字领起下文。由“静”到“动”,暗示大地主人的斗争精神。 第3层想象写,从“须晴日”到上阕结束。想象等到放晴的日子,景色就更加妍丽动人了! (教师小结:上阕北方写雪景,赞美祖国大好河山。) 3、下阕如何引入对人物的评论,评论了哪些古人?又评论了哪些今人?试按此线索也将它分为三个层次。 要点点拨:下阕第1层束上启下,“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个“引”字巧妙地由写祖国壮丽河山引出“无数英雄”,过渡到对古今人物的评论。 第2层从“惜秦皇汉武”到“只识弯弓射大雕”。紧扣一个“惜”字,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所可惜的是“略输文采”“稍逊风骚”,文字才华方面稍微差一些,即在文治方面略嫌不足;成吉思汗所可惜的是“只识弯弓射大雕”,即只注重武功,而忽视文治。因此他们都不算真正的英雄人物。这层大意: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他们曾彪炳一时,雄视一代,可惜啊,在文治方面都稍微差一点。至于那天之骄子元太祖,只知道引满长弓,射落大雕而已。 (这一层涉及一些历史知识,可请学生讲解,教师适当补充。) 第3层从“俱往矣”到结束。“俱往矣”是对历代帝王的否定。那么真正称得上英雄人物的是谁呢?作者庄严宣告:“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那就是今天的人民大众才是时代的真正主人。一笔定乾坤,收束全词,此乃点晴之笔。 4、下阕第一层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要点点拨:承上启下。 5、提问: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要点点拨: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三)、局部品读: 学生合作探究,教师点拨。 1、学生品读“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这句,说出自己的感受。 要点点拨:“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化静为动,有三方面因素: (1)视觉因素。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山丘连绵起伏,远看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 (2)精神因素。作者意气风发,因而在他心目中,大自然也生气勃勃。 (3)时代因素。中国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中国人民正在奋起抗日,,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可以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可说可不说) 2、学生品读“惟余莽莽”和“顿失滔滔”这两句,说出自己的感受。 要点点拨:“惟余莽莽”表现了苍茫的意境,“顿失滔滔”表现严寒之下,黄河突然被冰封住的样子 3、品读“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一句,谈谈你最强烈的感受!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要点点拨:“须”字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写出了雪后景象的清朗、娇艳、多姿多彩。 教师示范朗读: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苍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 4、表现全词主旨的诗句是什么,请同学们谈谈理由。 (重点引导学生讨论“风流人物”的含义) 要点点拨:(1)表现全词主旨的诗句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说真正称得上 英雄人物的,是今天的无产阶级人民大众。赞颂无产阶级人民大众,这正是作者写这首词的立意所在。 (2)总结历史的经验,毛泽东强调中国的命运必须掌握在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手里。所以在词的末尾宣告:今天的无产阶级人民大众,才是真正的英雄人物。 5、学生品味“惜”字的丰富含义。 要点点拨:第一,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人物,同时也就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第二,委婉的批评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欠缺;第三,他们的不足是由于时代、阶级局限造成;第四,表现了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 (四)、总结这首词的整体思路: 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转入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 四、朗读点拨: 1、请学生再次齐读这首词,教师把握学生的理解程度和朗读问题。 2、教师点拨: (1)“北国风光……分外妖娆。”以豪迈的语调来朗读。 (2)“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要用赞颂、高昂的激情来朗诵。 (3)“惜秦皇汉武……只识弯弓射大雕。”要略转低沉,用稍带批评的口吻来朗诵。 3、教师范读,明确停顿、重读。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五、作业布置: 1、背诵这首词。 2、依照《沁园春·雪》的格律,你也来填一首《沁园春》吧。 3、预习《卜算子 咏梅》,并与附录中的陆游的词比较,思考两首词思想内容的不同。 初中九年级语文《沁园春·雪》优秀备课教案 篇7学习步骤与要点 一、了解词及词牌的知识 二、熟悉写作背景 三、掌握字形词义(先自己做,再对照答案订正) 1.准确读出字音。 稍逊 风骚 莽莽 滔滔 分外 妖娆 沁园春 成吉思汗 今朝 多娇 原驰 蜡象 素裹 略输 数风流人物 (答案:xùn sāo mǎng tāo fèn ráo qìn hán zhāo jiāo chí là guǒ luè shǔ) 2.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 ①秦(始)皇 汉(武)帝 唐(太)宗 宋(太)祖 成吉思汗 ②惟余莽莽 ③顿失滔滔 ④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⑤红装素裹 ⑥折腰 ⑦略输文采 ⑧风骚 ⑨风流人物 (答案见课文注解) 3.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诵这首词,注意语气、语调、重音、停顿,初步体会词的意境。 四、词句的理解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北国风光”是上阕内容的总领句。 这三句是上阕第一层,总写北国壮丽的雪景,把读者引入一个玉砌银裹、广袤无垠的冰雪世界。“千里”、“万里”两句采用互文的修辞手法。“冰封”凝然安静,“雪飘”舞姿轻盈。静动相衬,静穆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望”字统领至“欲与天公试比高”句。这是上阕第二层,具体描写北国风光。“望”,有登高远眺的意思,并加入想象成分。它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和豪迈的意兴。 “长城内外”,指从南到北;“大河上下”,指自西向东,与前面“千里”、“万里”两句相照应。“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分别照应“雪飘”、“冰封”。“顿失”二字,则写出黄河变化之快,寒威之烈,使人联想到冰封时大河滚滚滔滔的雄壮气势。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舞”和“驰”两字,化静为动,写出“山”、“原”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 “须晴日”这三句是上阕第三层,是虚写,想象雪后晴日当空的景象。 “看”字与“望”字照应。 上阕写景,雪中的景象在苍茫中显得雄伟,雪后的景象则在清朗中显得娇艳。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江山如此多娇”承上,总括上阕的写景,对“北国风光”作总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展开对历史英雄的评论,抒发诗人的抱负。这两句是上文写景与下文议论之间的过渡,是下阕的第一层,由描写景物转到评论历史人物。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惜”字总领七个句子,是下阕第二层,具体评价历代英雄人物。“惜”字,定下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诗人于历代帝王中举出五位很有代表性的英雄人物,肯定他们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的巨大贡献,也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同时惋惜地批评他们只恃武功,而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这种惋惜并不是苛求古人,而是指出了他们由于时代和阶级造成的局限性,表现了诗人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为下文歌颂无产阶级作铺垫。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俱往矣”三字,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一笔带过,转向诗人所处的当今时代,点出全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主题。这是下阕第三层,歌颂当今的无产阶级英雄。诗人坚信当今的无产阶级英雄必将不负历史的使命,超越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在文治和武功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并且必将创造出空前伟大的业绩。这样的风流人物,既指人民群众,也指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是作者自指,即抒发了作者作为革命家的伟大抱负。 五、内容概括 全词分上下两阕。 上阕描写北国雪景,赞美祖国壮丽的山河;下阕评价历代英雄,歌颂当今的无产阶级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这首词通过描绘空间极其广阔、景色极为壮丽的北国雪景,歌颂当今的无产阶级英雄,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鼓励人们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表现了诗人作为革命领袖欲创造空前历史业绩的自信、自励和抱负。 六、揣摩写法的艺术 1.写景、议论与抒情的有机结合。 这是一首豪迈的抒情诗。它的抒情是与写景、议论有机结合、浑然一体的。上阕写景,千里的冰,万里的雪,莽莽长城,滔滔黄河,银蛇般舞动的群山,白象般奔跑的高原,红日当空,素雪盈地,景物丰富,动静相宜,色彩艳丽,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下阙议论,对古代帝王、当今英雄加以评说,寓情于议,及至赞扬当代风流人物,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高峰,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要创造空前历史业绩的自信、自励和抱负。 全词熔写景、议论与抒情为一炉,水乳交融,使主题非常鲜明突出,从而收到了强烈的感人的艺术效果。 2.语言特点:凝练、贴切,极富表现力。 这首词语言凝练、贴切,极富表现力。全词仅114字,就清晰地勾画出一幅北国风光图,极有分寸地评论了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人物,抒发了诗人的抱负。词中还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方法。“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红装素裹”等都是巧用比喻。“欲与天公试比高”,一个“欲”字把“山”、“原”人格化,生动地写出了它们雄心勃勃的精神面貌和昂扬奋发的气概。雪景以“白”为特征,词中却未写一个“白”字,而用“冰”、“雪”、“银”、“蜡”、“素”等,使一个为大雪所覆盖的洁白美丽的广阔世界尽现眼前。 3.动静结合与借代手法的运用。 词的上阕静景、动景结合,描绘出空间极其广阔、景色极为壮丽的北国风光。画面多变,层次丰富。 下阙用“文采”、“风骚”代文治,用“弯弓射大雕”代武治。通过艺术的换名,引人联想,在表达上收到了形象鲜明、特点突出、具体生动的效果。 七、比较阅读 下面这首词的内容也与雪有关。反复朗读这首词,说说它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情与景是怎样交融的?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1930年2月) 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 此行何去?赣江风雪弥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 此题意在让同学们体会两首词在内容、情景和感情方面的异同,学会比较阅读。 (参考答案:《沁园春雪》与《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都描写了雪景,都有雄壮的气势,豪放的风格。前者是借景抒怀之作,赞美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豪情壮志;后者是写景叙事之作,描写行军的一个场景,表现工农红军一往无前的战斗气概。前者上片写景,下片议论;后者上片写景,下片叙事。前者写的是北国雪景,壮阔而美好,并有诗人的想象;后者写的是南国雪景,虽有气势而难与前者相比,只是展现眼前的实景) 八、积累拓展 1.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歌咏过洁白如银的雪。请抽出你诗歌记忆中的彩线,截取片片雪花,体会这白色精灵的魅力。 (参考示例:①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②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唐朝李白《北风行》③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朝柳宗元《江雪》④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霄。——唐朝杜甫《阁夜》⑤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唐朝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⑥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唐朝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2.《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对毛泽东诗词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说:“毛泽东诗词题材多样,大都与革命或建设事业密切相关,表现无产阶级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等主题。它充分展示了作者丰富的,特别是豪放雄浑的思想情感,真切反映了中国革命和建设各个阶段的动人风貌。毛泽东诗词对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两种创作方法都有很成功的运用。”《沁园春雪》就体现了其中的特点,应背过它。课外再背一两首你喜欢的毛泽东的诗词,体会其中的特点。 推荐两首: 沁园春长 沙 一九二五年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水调歌头游 泳 一六年六月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3.口语训练。 试用简洁、形象的语言,根据《沁园春雪》的内容,运用联想和想象,再现出诗人笔下的“北国风雪图”。 初中九年级语文《沁园春·雪》优秀备课教案 篇8课文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另作:原驱)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另作:银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够结合注释解释全词大意,并能说出作者的观察顺序。 【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及情感,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诗的学习,学生能够增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激发用语言描述所见美景,强化将情感寄予景中来表达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够结合注释解释全词大意,并能说出作者的观察顺序。 【教学难点】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及情感,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谈话法。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请学生背诵所学过的或者听说过的关于学的诗词,由此引入新课。 2.用多媒体出示毛泽 东生平以及本词的写作背景:1936年2月,抗战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 东登上海拔千米,冰雪皑皑的塬上,面对祖国北方壮丽雪景,心潮澎湃,过后便写下了这首词。 二、整体感知: 1.字词: 多音字:分、数、汗、还、朝。 难字:莽、娆、竞、骚。 2.录音范读: 让学生边听边想象本词所描绘的景象,初步领会本词所表达的情感。 三、深入研读 1.学生齐读,边读边思考如下问题 (1)上阕分几层?写法上有何特点? 明确: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句具体写,长城、大河、山原,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动静结合;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多姿迷人。 (2)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描写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明确: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也视野的辽阔。“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3)“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会像白象在奔跑? 明确:“望”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山”因、蜿蜒、高低起伏而说“舞”,“高原”因雄伟浩大说驰。化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请学生以分组讨论“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明确:“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是虚写。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四、拓展延伸: 通过回顾和提问的方式请学生认识到,分析上阙的思路是:结构——意象——技巧——情感。然后请学生分组,照此思路对下阙分析,充当小老师,每组派一名代表自行讲授。教师补充、点评和总结。 明确: 1.分三层。前两句为第一层,过渡;中间七句为第二层,评古;后三句为第三层,论今。 2.“江山如此多娇”承上阕,“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 3.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略”、“稍”、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略输”、“稍逊”、与“只识”相比,褒贬的程序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4.“俱往矣”一句,意在用历的英雄人物来突出今天的革命英雄,三个字结住评古,气势逼人。“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这里也有作者本人的身影。当时毛泽东确立了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正欲东渡黄河,大展宏图,因此“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正表现了毛泽东同志这种“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风流”不单指建功立业、打江山,还指有文采、有欣赏水平。最后两句的意思是:真正称得上英雄人物的应该看看今天的无产阶级,当然也包括作者本人。 5.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明确:作者以“往矣”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评古”是为了“颂今”。 最后全班齐读这首词,依照本课所分析有感情地朗诵,教师点拨,力求当堂成诵。 五、小结与作业 小结:总结这首词的层次思路与写法: (先引导学生思考,然后教师归纳。) 词作由写景开始,上阕先概括、再小结(总──分──总)下阕先过渡,由景入情,接着评说历代帝王,最后深化开掘,抒发豪情壮志。整首词始终洋溢着蓬勃向上、气贯长虹的豪情与力量。从表达方式看,上阕写景,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下阕议论、抒情,“议”得恰如其分,“抒”得气冲斗牛;上阕的描写为下阕的议论、抒情作了坚实的铺垫。 作业: 写一段文字,描写春雨或秋风(注意春雨的特点,200字以上)。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北方的风光,千里冰封冻,万里雪花飘。 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整条黄河,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水势。 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它们都想试着和老天爷比一下谁更高。 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格外娇艳美好。 江山是如此的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 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治功劳;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学才华。 称雄一世的英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 这些人物都已经过去了,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们。 注释 北国:该词源于中国古代的分裂时期,如宋称辽、金为北国,东晋称十六国等为北国,南北朝时代南方的各朝代称在北方与之对抗的各朝代为北国等。毛泽东诗中的“北国”使人在不觉中产生出一种我国疆土广大的民族自豪感。 雪:这首词作于红一方面军一九三六年二月由陕北准备东渡黄河进入山西省西部的时候。作者在一九四五年十月七日给柳亚子信中说,这首词作于“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 惟:只。 馀:剩下。此字一作“余”,但目前刊出的书法作品中写作“馀”,以此为准。 莽莽:无边无际。 大河上下:大河,指黄河。大河上下,犹言整条黄河。 顿失滔滔:(黄河)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气势。描写黄河水结冰的景象。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原”指高原,即秦晋高原。蜡象,白色的象。 天公:指天,即命运。 须:等到;需要。 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红装,原指妇女的艳装,这里指红日为大地披上了红装。素裹,原指妇女的淡装,这里指皑皑白雪覆盖着大地。 分外妖娆:格外婀娜多姿。 竞折腰:折腰,倾倒,躬着腰侍候。这里是说争着为江山奔走操劳。 秦皇:秦始皇嬴政(前259~前210),秦朝的创业皇帝。 汉武: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汉朝功业最盛的皇帝。 略输文采:文采本指辞藻、才华。“略输文采”,是说秦皇汉武,武功甚盛,对比之下,文治方面的成就略有逊色。 唐宗: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唐朝的建立统一大业的皇帝。 宋祖:宋太祖赵匡胤(927~976),宋朝的创业皇帝。 稍逊风骚:意近“略输文采”。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一代天骄:指可以称雄一世的英雄人物,泛指非常,有才能的人物。天骄,“天之骄子”的省略语。意思是上天所骄纵宠爱的人,成吉思汗即是。汉时匈奴自称。后来也泛称强盛的少数民族或其首领。 成吉思汗(hán):元太祖铁木真(1162~1227)在1206年统一蒙古后的尊称,意为“强者之汗”(汗是可汗的省称,即王)。后蒙古于1271年改国号为元,成吉思汗被尊为建立元朝的始祖。成吉思汗除占领中国黄河以北地区外,还曾向西远征,占领中亚和南俄,建立了庞大的蒙古帝国。 只识弯弓射大雕:雕,一种属于鹰类的大型猛禽,善飞难射,古代因用“射雕手”比喻高强的射手。“只识弯弓射大雕”,是说只以武功见长。 俱往矣:都已经过去了。俱,都。 数风流人物: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数,数得着、称得上的意思。 初中九年级语文《沁园春·雪》优秀备课教案 篇9沁园春·雪 毛泽东 说课: 一、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具有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文学欣赏是九年级语文教学要求的一项重要内容。第五册第一篇课文《沁园春·雪》是诗歌欣赏单元中的一篇重点篇目,学好这一课有利于本单元其它课文的学习,对培养学生诗歌欣赏能力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2、教材简介 本文写于1936年2月,在粉碎了敌人的第五次“围剿”后,毛泽东同志准备率领红一方面军进行东征,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同志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垣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此词于1940年发表后,在重庆乃至全国都引起了巨大反响。在《沁园春·雪》这首词里,毛泽东以文人的气质和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胸怀与气魄征服了大后方的民众,甚至他的敌人。为此,我们学习这首词,应从意境入手,把握全词。 3、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的确定及其依据。 根据大纲、教材确定的教学要求,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培养学生初步具有阅读欣赏诗歌的能力。教学重点:教会学生通过词中描绘的具体景象,画面及蕴含在其中的思想感情和深刻意义,领会意境。教学难点:教会学生通过比较理解诗词写景、议论的特点。 二、 说方法和手段 1、说教法 ⑴、朗读法。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点拔前读:主要让学生初步感受词的思想内容。点拔后读:加深理解词的思想内容。整体朗读,学生尝试自己读。片断朗读,有利于突出重点。个别朗读便于朗读指导或起示范作用。最后齐读,形成一种气势,营造一种浓浓的感情氛围。另外,要指导学生朗读技巧:停顿、重音、语调、节奏,体会词的意境。总之,通过朗读体味词的语言,通过朗读加强领会词的意境,通过朗读加深理解词的篇章结构和表现方法。 依据:诗词有感情充沛、想象丰富、语言凝练、音韵和谐等共同点,诗词教学应把握这些特点。 ⑵、点拔法。突破教学重点,运用点拔法,在学生视听感受课文的内容与朗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通过朗读,动用联想、想象体会词的意境。如下片抓“惜”“略输”“稍逊”“只识”,边读边感受。 依据:教材本身的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⑶比较法。化解难点用比较法。这种方法用在学生自己学习下片,比较上下片结构,达到理解全词的目的。 2、说学法。 ⑴、 通过 老师讲解示范,学生理解词中描绘的具体景象,画面以及蕴含在景象和画面中的思想感情。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再现词中的形象,领会词的意境。 ⑵、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朗读,领会词的意境。 ⑶、自学评点,留给学生充足的思维空间。 3、说手段。 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帮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理解词的意境和主题。 三、 说流程。 1、 新课导入。 温故知新,检查诗词背诵情况,引入本课学习。 2、合作交流,探究解析。 出示问题,学生自由地用各种形式读课文,小组内研究,不懂的可 向 老师提出来,最后全班交流。 3、自由读、齐读,从品析关键词语入手,品味语言特色。 4、思考分析本词的表达方式:描写、议论、抒情是如何有机结合的。 5、比较阅读。将本词与柳宗元的《江雪》比较,品味二者感情的差异。 6、延伸拓展。课外阅读《沁园春·长沙》,并尝试写出读后感。 四、 说板书 1、 体现教学重点、难点,让学生把握重点,体现直观性。 2、 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设计板书下片内容,增强学生自学能力与分析概括能力。 教学设计: 沁园春· 雪(第二课时) 毛泽东 本课时教学目标: 1、欣赏诗歌描绘的形象,理解借咏雪所抒发的思想内容。 2、理清上下片的关系,学习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 3、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意境,培养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4、通过领会词的思想境界,了解作者的伟大胸襟和远大抱负,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为祖国的富强而奋斗。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学习由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及诗歌鉴赏的方法 。 2、理解作为全词点睛之笔的“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如何表现全词主旨的。 3、理解作者下片评述古人的态度及用意所在。 教具准备:幻灯设备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温故知新 1、学生背诵课文。 2、导言引入:同学们,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诗词,以其博大恢弘的激情,成为当代诗坛一曲品格个性强烈、画面色彩斑斓的绝唱。吟诵豪放之作,令人热血沸腾、精神昂扬。我们上节课欣赏了壮丽的北国风景,今天,我们再来领略作者借美景抒发的壮志豪情。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一)、出示问题。 1、 前两句有什么作用? 2、“惜”的作用与上片哪个词相近? 3、诗人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评价态度是否一样?分别体现在哪些词语上? 4、“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如何理解? 5、作者在下片为什么要评说古代帝王? 学生自读课文,互相探讨思考,不懂的向教师提出。 点拨参考:1、承上启下,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娇”表现女性美,与上文“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引”字引出下面评古内容,祖国山河如此壮丽美好,使得古往今来无数英雄人物为之倾倒。 2、与上片的“望”作用相近,都有领起下文的作用。 3、不同,对前两者并不是一概否定,而对后者的惋惜之情近于嘲讽。这种感情分别体现在“略”“稍”“只”等词上。 4、“俱往矣”一句,意在用历史上的英雄来突出今天的革命英雄,三字结住评古,气势逼人。“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这里也有作者本人的身影。当时毛泽东确立了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正欲东渡黄河,大展宏图。因此,“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正表现了毛泽东同志这种“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豪情。“风流”不单指建功立业、打江山,还指有文采、有欣赏水平。最后两句的意思应是:如果数点一下真正才华横溢、文采飞扬、能够领略和欣赏江山秀美的人,还得算是今天的革命英雄、革命领袖,当然也包括我喽! 5、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二)读两遍,第一遍先小声读,第二遍齐读。 (三)研讨文章语言特色,感受语言魅力。 思考:本文语言凝练、贴切,极富表现力。请细心揣摩品味下列语句,理解诗句的深长意味。 1、“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句中“折腰”改为“赞美”好吗? 2、“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句中“略输”改为“尽输”,句意表达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3、“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句中的“稍逊”能否改为“全无”,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发言,教师予以点拨指导。 (四)学生合作探究,思考这首诗的写景、抒情、议论是怎样结合的。 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然后在全班范围内推选代表发言,教师予以评价点拨。 三、比较阅读。 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写过一首《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五言绝句描写了冰封雪冻的千山万径,寒江垂钓的孤独渔夫,言简意深,请同学们分析,这首诗与《沁园春.雪》在感情基调上有什么不同?(学生思考后回答) 点拨参考:柳宗元因参加革新运动失败而遭贬,他的政治思想和远大抱负不能实现,内心的苦恼与愤懑反映在诗中,就是那个卓尔不群、孤芳自赏、“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而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这种差别,主要是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境遇,特别胸怀的阔狭造成的。 四、诗路徜徉: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课外摘抄的毛泽东诗词,要说出摘抄的理由。 (幻灯出示:徜徉诗路,吮吸民族文化之蜜) 五、总结。 今天的我们“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重温“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伟人情怀,油然而生奋发之情。有今天的努力与拼搏,相信同学们能收获丰硕的明天。 六、作业。阅读《沁园春·长沙》,理解词的主旨,并试着写出你读了这首词后的所悟所感。 板书设计: 沁园春·雪 毛泽东 绘——————→壮阔雪景 描 写 ‖ 评——————→古代帝王 议 论 ‖ 抒——————→壮志豪情 抒 情 附: 沁园春 · 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中“诗路徜徉”这一环节应该是最成功的。在交流中,学生异常活跃,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而且,这种交流一方面丰富了课堂教学资源,另一方面“留白”,可以激发学生自觉地丰富自己,补足自己诗词储存库中的空白。这样,课虽然结束了,但学生的学习并没结束,给人余音袅袅之感。 初中九年级语文《沁园春·雪》优秀备课教案 篇10教学目标及重点: 1、学习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对偶 2、体会词作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描写的形象性,蕴含的深刻性。 3、培养学生阅读才欣赏诗词的能力,体会词作展现的意境、作者表达的感情,从中接受美的熏陶。 4、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5、理解作者通过对北方雪景的描绘所迸发出的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当今英雄空前的伟大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北方冬天的雪,纷纷扬扬地飘落,它覆盖着原野、山村、村庄、道路。漫天皆白,玉龙飞舞,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诗兴大发。毛泽东同志既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词作《沁园春·雪》就是咏雪的名篇。(板书课题)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的人民的利益,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二、教学新课 (一)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投影) 正音:分娆逊数汗 解词:惟余竞折腰红装素裹风骚 (二)整体感知 1、范读全词(或放朗诵录音),学生想象词作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 2、齐读一遍。 3、教师讲解:这首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景,实景有飞雪、冰封、长城、黄河、群山、高原;虚景有雪晴后的红装素裹,大气包举,气象雄伟。下阕议论、抒情,评论古代英雄的不足,赞美当代革命英雄,充满对革命前途的必胜信念。 (三)重点学习与训练 1、学习上阕。指名学生朗读,提问,上阕分几层意思?理出写景顺序。 解题思路: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名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艳丽多姿。 2、逐层分析上阕结构: ①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解题思路: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也视野的辽阔。“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②“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像白象在奔跑? 解题思路: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花飘飞是动态,说山原在、在“驰”是形象地写出了万里雪飘,变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③问题:“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解题思路:“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3、学习下阕,指名学生朗读,提问:下阕可分几层? 解题思路:分三层。前两句为第一层,过渡;中间七句为第二层,评古;后三句为第三层,论今。 4、逐层理解下阕: ①问题:为什么说前两句是过渡句?它的作用是什么? 解题思路:“江山如此多娇”总结上阕写景,“娇”字表现女性美,与上文“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引”字引出下面评古内容,祖国河山如此壮丽美好,使得古往今来无数英雄人物为之倾倒。 ②“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解题思路: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的弱点。“略”、“稍”、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略输”、“稍逊”、与“只识”,前二词与后者比,褒贬的程序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③“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解题思路:“俱往矣”一句,意在用历的英雄人物来突出今天的革命英雄,三个字结住评古,气势逼人。“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这里也有作者本人的身影。当时毛泽东确立了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正欲东渡黄河,大展宏图,因此“数风流我物,还看今朝”正表现了毛泽东同志这种“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豪情。“风流”不单指建功立业、打江山,还指有文采、有欣赏水平。最后两句的意思应是:如果数点一下真正才华横溢、文采飞扬、能够领略和欣赏江山秀美的人,还得算是今天的革命英雄、革命领袖,当然也包括我喽! ④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解题思路: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5、齐读这首词两遍(可放录音或范读,让学生小声跟读一遍,第二遍高声齐读) (四)梳理、总结、扩展 1、总结这首词的层次与思路。(先引导学生思考,然后教师归纳) 词作由写景开始,上阕先概括、再小结(总—分—总)下阕先过渡,由景入情,写历史人物,最后深化开掘。整首词始终洋溢着蓬勃向上、气贯长虹的豪情与力量。 2、比较阅读。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写过一首题为《江雪》的(投影:“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五言绝句描写了冰封雪冻的千山万径,寒江垂钓的孤独渔夫,言简意深,请同学们分析,这首诗与《沁园春·雪》在感情基调上有什么不同?(学生思考后回答) 解题思路:柳宗元因参加革新运动失败而遭贬,他的政治思想和远大抱负不能实现,内心的苦恼与愤懑反映在诗中,就是那个卓尔不群、孤芳自赏、“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而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这种差别,主要是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境遇,特别是胸怀的阔狭造成的。 (五)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这首词。 2、根据自己的印象,写一段雪景的文字。字数不限。 初中九年级语文《沁园春·雪》优秀备课教案 篇11《沁园春.雪》导学创意 刘湘玉 【课标 教材 学情】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1936年2月在陕西清涧准备指挥红军渡河东征时写的一首大气磅礴、兴会淋漓的长调。这首词以咏雪起兴,赞美祖国的江山,评论祖国的历史,抒发革命的豪情,成为古今绝唱。 这首词安排在九年级上册第一元首篇,因此,学生通过学习此篇实践鉴赏诗词的方法,对后面诗歌学习会有触类旁通的作用。从学的角度考虑,应该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 难点 疑点】 “三分诗七分读”,让诵读贯穿课堂整个学习过程,给予诵读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去领悟、品评、鉴赏。细心品味语言,掌握词中描绘的具体景象及表达的意义,欣赏本词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提高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这些是学习重点。词的下阙主要是议论抒情,其中对历代帝王的评论和对主旨句的理解是教学的难点,也是疑点。 本课按照自由通读,感知诗意;放声诵读,读出韵味;静心默读,品味语言(手法);深入悟读,个性理解四个层次设计。从读通到读深步步提升,循序渐进,符合学习规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所达到的层次。 【自主学习过程】 毛泽东是卓越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更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今天我们学习他诗词中的一篇杰作《沁园春·雪》。 (一)读通 自由通读这首词,初步感知诗意。 1.了解背景。同桌交流:我所了解的毛泽东和《沁园春·雪》的诞生。(可在课前) 2.识记字词。查字典识记;同桌互相听写:如:莽莽、素裹、妖娆、稍逊风骚、大雕。 3.评价概括。用一个对子句来评价词的内容。 交流示例:上阙描绘北方雪景,赞美祖国大好河山;下阕评说历代帝王,赞美当今英雄人物。描绘渲染北国风光;评古论今抒发豪情。作者笔下的雪景“壮观”、“壮丽”、“壮美”;作者抒发的情怀“恢弘”、“豪放”、“大气”。 (二)读懂 放声诵读这首词,要求读出大气天成的韵味。 1.运用诵读技巧来帮助自己理解。 这首词的基调是高亢激昂的,诵读时注意节奏的停顿、重音、急缓及动作辅助等技巧。 (1)读好停顿。 ①一般停顿。上下阙间要有稍长停顿,次之是句节间的短暂停顿。 ②句断意连。这是用气上的技巧,也是个别句子间的表意要求。就是说诵读中两个句子虽然断了,但读时却要读出意义的照应。如: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③领起字拖音:如:“望”“须”“引”“惜”“数”等词后的拖音。 ④重点句。如:“俱往矣”字间拖音和低抑;“还看今朝”字间停顿和高昂。 (2)读好重音。 为了表达的需要,有些句子中的词语需要重读,发音时吐字要有力量。 如:“冰封”、“雪飘”、“惟余莽莽”、“顿失滔滔”等词语;再如句子“欲与天公试比高”后三字的重读。 (3)动作辅助。 为了感情表达的需要,除了用声音表达外,有时还需要用动作辅助表达。这是较高层次的演读技巧了。动作不易太多太花哨,应从内心感情带动肢体。 2.用自己的想像来描绘画面。 有人说,毛泽东的诗词,霸气天成,任何改写都难肖其神韵。让我们试着把上阕雪景图,描摹出来看看。 交流示例:大地冰封,千里沉寂,飞雪漫天,万里素色。登高四顾,惟见长城内外,白雪皑皑。连水势迅猛的黄河,也喧嚣不再,似悄然睡去的猛兽。山高云低,雪接云际,天地间一片苍茫。山峦披雪,蜿蜒绵亘,若银蛇狂舞;雪覆高原,凹凸尽显,似白象突奔。待大雪初霁,丽日映雪,乾坤间则是“表里俱澄澈”那样的通透与开阔,更浸染出一种无边的绮丽与绚烂。 3.用背诵强化自己的理解。 好的诗词是珍珠,是宝玉,而背诵能把这些珍珠与宝玉占为己有,让我们把它记在心里。 交流速背方法并快速背诵。 (三)读精 静心默读这首词。要求从字词句和艺术手法等方面仔细品味,鉴赏交流。 1.发现自己喜欢的一个字或者一个词,说说它的美妙之处。 比如: 一个最能体现色彩的 一个最能体现广阔意境的 一个在结构上有重要作用的 …… 鉴赏示例:我喜欢“顿”字。它强调了黄河一下子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气势,突出天寒地冻,河水结冰之速。这一个字起到了化动为静的神奇效果。 2.品句。发现自己喜欢的一个句子,给出喜欢的理由。 比如: 一个喜欢的写景句 一个喜欢的议论句 一个喜欢的修辞句 一个喜欢的过渡句 一个喜欢的诗眼句 …… 示例:我喜欢写景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它以银蛇飞舞状连绵的群山,以蜡象奔驰拟起伏的高原。在这浑然一体的冰雪世界里,山上积雪的道道反光不正像银蛇舞动,座座高原不正像大象奔驰吗!它们仗着自己风流姿肆的形态,都要与天公来比一比高低。这样写不只使形象跃然纸上,而且赋予了群山高原以昂扬奋进的斗争精神,形神兼备。 3.赏析手法 本词精妙之处比比皆是,艺术手法更是高超绝伦,请任选角度加以欣赏。 角度示例如下,(有独到见解的同学可以继续拓展开去。) 虚实结合: 动静结合: 纵横结合: 写景抒情、议论有机统一: 对偶、比喻、拟人巧妙运用: …… 示例:虚实结合。作者将眼前的雪景与想像的晴日后的景色相结合,以充满浪漫主义的笔调劈出奇境:冰雪茫茫的浩大画卷上,雪霁天晴之时,红艳艳的阳光照耀着白雪覆盖的大好山河,犹如一个红装素裹的少女,更加娇艳明媚。 4.合作诵读 男女生分两方,然后按下面的诵读形式演读。要求读出壮志豪情,读出磅礴气势! (男女领)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男领) 望长城内外, (男齐) 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齐)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男女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女领) 惜秦皇汉武, (女齐)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齐)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还看今朝! (四)读深 深入悟读这首词,读出个性化的理解。 选好话题,列好提纲,在班内发表自己的见解。 话题:1.我看作者对历史英雄人物的否定。 2.谈谈词尾三句流露出的作者情怀。 交流示例:1.作者不是一味的否定,而是含蓄地批评了他们长于武功而短于文治。“惜”中含褒,肯定他们的历史功绩;“惜”中含贬,批评他们不擅文治;“惜”中寓志,蕴含着后来居上的伟大气概。从“惜”“略”“稍”的用词上可以看出作者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 2.流露出的是一种领袖气质和宏伟胸襟!这震撼千载的结语,发出了超越历史的宣言,道出了改造世界的壮志,展示了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流露出了对光明前途的无比信心。这不是狂妄,而是科学的自信! 【反思与强化】 1.课外阅读公木的《毛泽东诗词鉴赏》,摘录毛泽东诗词中咏雪美句。 示例: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 2.比较阅读《沁园春?雪》和《沁园春?长沙》两首词,任选一个角度,写篇赏析小文。 (此文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初中九年级语文《沁园春·雪》优秀备课教案 篇12(一)整体感知 这首词是毛泽东1936年2月在陕西清涧指挥红军准备渡黄河东征时所写。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毛泽东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应民主人士柳亚子先生的请求,亲笔书写相赠并得以公开发表。 全词画面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意境壮美雄浑,气势磅礴,感情奔放,典型地代表了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可谓中国词中杰出的咏雪抒怀之作。 全词分上下两阕。上阕侧重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抒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下阕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历代英雄人物,借评古来论今,表达了对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赞美之情,抒发了诗人的宏伟抱负。通篇将抒情与写景、议论有机结合、浑然一体。 (二)学法引导 反复诵读,在理解词的字面意思的基础上,借助音像资料,细致地感知词中的形象,深入领悟诗人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英雄气概和壮志豪情。对于重点字词要细致地揣摩,细心咀嚼品味,以充分感受本词语言十分凝练、贴切、富有表现力的特点。 (三)审美鉴赏 大气磅礴、气象雄浑的豪情美 这首词是一首雄壮的抒情诗。它的抒情是与写景、议论有机结合、浑然一体的。上片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作者目接“千里”“万里”,而又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欲与天公试比高”,雄浑磅礴之极!下片议论,即由上片之景而生情,由祖国山河的壮丽,想到无数为之倾倒的英雄,视通几千年,评点历代英雄,充满自信的情怀。博大的胸襟和抱负与广阔雄奇的北国雪景交相辉映,充分展示了雄阔豪放、气势磅礴的风格。“俱往矣”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风流人物,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高峰,尽显一代伟人担当历史重任的豪情壮志。 (四)重难点突破 1.词的上阕是如何形象地勾勒出一幅北国严冬的雪景图的? 【析】本词题为“雪”,自然离不开对雪景的描写,加之,情是由景而生,因此我们必须从体会雪景入手来思考。 【参考答案】词的上阕着力写景,先概括描写:辽阔的北国漫天白雪,大地冰封。再具体描写:其中有静态描写如,长城内外,白雪覆盖,滔滔黄河停止奔流;以动态写静态的如,群山似银蛇飞舞,高原丘陵似蜡象奔驰。最后有想像之景的描写: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互相辉映。这种种描写,形象地勾画出一幅北国严冬的雪景图画。 2.作者是如何评价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他们的作用是什么? 【析】本词下阕评论古代杰出的“风流人物”,既体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抱负,又是诗词运用形象思维进行议论的艺术典范。它将本来可能枯燥的议论,加以艺术的处理,使之形象化、诗化,生动可感,耐人寻味。 【参考答案】下阕中评论历史人物,以一“惜”字统领,定下了批评的基调,意蕴丰富:“惜”中含褒,肯定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人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而且是无数英雄之中的杰出者,他们具有雄才大略,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有过巨大的影响;“惜”中有贬,委婉地批评这些英雄的不足,他们不擅“文治”,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的才华也有欠缺;“惜”中寓志,蕴含后来者居上的气概,以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坚定的自信。具体评论时,则指出他们“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准确生动地表现了五位英雄人物缺少文采的形象,含蓄地批评了他们之长于武功而短于文治,才能不足。 作者评论历代英雄,肯定他们的历史贡献,同时委婉地指出其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实则采用的是衬托的手法,以古代帝王来突出当今的英雄人物,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 3.诗人写“山”与“原”时写道“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为什么要赋予静止的“山”和“原”以动态? 【析】诗人创作采用怎样的艺术手法,取决于其创作的目的,本词作者写景,既是表达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又为后文引出历代英雄人物争着为大好的河山奔走操劳,并进而评论他们张本。 【参考答案】“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动态描写,前者舒展柔美,后者奔腾壮烈,让人联想到艺术表演和体育运动,非常富有美感;二者又都有奔放活泼的气势,更显得神采飞扬。“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驰”,化静态为动态,有多方面的因素。第一,有视觉的因素。作者站在高处,看得很远,由于山势和丘陵绵延起伏,视线跟着地势望去,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第二,有精神的因素。作者精神振奋,意气风发,因而在他的心目中,大自然也生气勃勃,生动活跃。第三,有时代的因素。当时中国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中国人民正在奋起抗日,运用比拟手法,赋予群山和高原以生命和顽强的性格,可以体现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英雄气概。 4.本词语言含蓄、凝练、富于表现力,试结合文中具体例句作分析。 【析】诗词是具有浓烈情感的文学样式,但旧体诗词往往受到篇幅、字数等的限制,用词造句极讲究凝练。要领悟诗中的情、诗所描绘的意境,必须进行推敲、品味。 【参考答案】《沁园春 雪》全词仅114个字,却清晰地勾画出一幅北国风光图,极有分寸地评论了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人物,抒发了诗人的抱负。其用词的含蓄、凝练可见一斑。比如,一个“望”字,既准确地描绘了诗人观察景物的位置——登高望远,又有力地领起以下各句的景物描写。又如,起修饰限制作用的副词,“惟”字强调了白雪覆盖之广;“顿”字强调了黄河上下一下子失去波涛滚滚的气势,突出天寒地冻,河水结冰之速。 初中九年级语文《沁园春·雪》优秀备课教案 篇13《沁园春 雪》是1999年10月我校组织市级公开教学周活动期间我上的一堂课。现就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程序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教学目标 《沁园春 雪》编排在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第六单元,是教读课文,居单元之首。这个单元还有以送别为题材的古代歌行体抒情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具有强烈时代精神的当代诗歌《恩总理,你在哪里》和《青纱账--甘蔗林》,还有充满革命激情的外国散文诗《海燕》。 本单元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能领略诗情画意,感受其意境美;反复吟诵,联想品味,既提高欣赏能力;也感受诗人抒发的强烈情感,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2、教材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根据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①引导学生欣赏词大气镑礴,旷达豪迈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品味词的准确,精练的语言魅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③引导学生领会词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感情。 前两点侧重能力目标,后一点侧重德育目标。这是符合美闺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等人关于教学目标分类六级认知理论的。词的下阙第三层是全词点睛之笔,表现全词主旨,因而定为教学重点;词上阕写景是下阙评古颂今的基础,起铺垫作用,下阕评古是为了颂今--这是作者立意之所在,对初中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本课主要使用诵读法,提问法和练习法。 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初读全词--听读全词--导读全词,最后分组诵读;从方式上看,播放录音,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轮读、听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读出词味,欣赏、领悟词的优美语言和优美意境,籍此落实教学目的。 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我在寻思上多下功夫。根据认识原理,设计并尝试了"连环--顶针"提问教学法,四组提问"切入顺承深化引伸" ,力求一气呵成,分别解决词的上阕、下阕、教学重点和难点,且四组提问所辖18个小问题,"成语接龙"似的一个衔着一个,形成一种"追问",把全篇课文讲析内容全部带了出来,希望以此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达到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目的--这是提问法。 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设计2个反馈检测题,运用练习教学法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这是练习法。 本课采用了《沁园春 雪》朗读磁带1件,用于听读训练,直接服务于诵读法;使用《我爱你,塞北的雪》vcd片导入新课,形象生动;《沁园春雪》vcd片和课文插图《江山如此多娇》的运用,为培养学生形象思维,提供了保证。投影仪和打印资料,增强教学直观性,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四、说学法 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老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这节课在教学中将朗读训练贯彻到课堂始终,引导学生在朗读、析读、讲读的过程中感受这首词音美,形美,意美的同时,也教会学生学习诗词重要方法--诵读法。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为此,安排大量的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活动。根据系统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理,采用五人讨论小组讨论活动,把全班分为十三大组,确定发言代表,调动各层次学生积极性,收到较好效果。 此外,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如课前确立预习步骤,提供预习方法,已形成常规;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读书习惯。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步、导入新课 在投影仅上播放vcd片《我爱你,塞北的雪》片断。由"滋润着春天的麦苗,迎春花叶"的北方柔美深情的雪,过渡到北方豪迈的雪。这样导入从视听上吸引学生,营造气氛,开启学生形象思维。板书课题。 第二步、简介背景 展示词人创作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毛泽东在特定历史时期担负的历史使命,有助于学生理解词的内容,理解词的主旨。 第三步、初读全词 在解题之后,指名学生轮读上下阙,全班听读,检查学生课前自读情况。针对学生易错字音,借助投影仪进行正音教学,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齐读形式品味词的语音之美,初步感知教材。 第四步、听读全词 要求学生闭眼听读,联想优美画面,初步感受词的形象之美,训练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第五步、导读全词 先让学生以五人讨论小组为单位,讨论屏幕上用投影仪投出的四大问题: 一、 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二、下阕作者是怎样评论古代帝王的? 三、请找出主旨旬,你怎样理解运用这句话? - 四、有人说词的上阕写景和下阕评古论今没有什么联系,你看呢? 学生经过3分钟小组讨论后,教师将早先设计好的四个大问题之下的18个形成顶针特色的"连环问"按序抛出,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带着学生深深地进入课文。力求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这18个小问题是: 1.词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图画? (北国雪景图 板书"景") 2.作者欣赏北国雪景的立足点在什么地方? (千米高的塬上) 3. 登高就能--(远眺),词的上阕有一个字能表达这个意思,这个字是--(望)。 4.作者在高处望见了哪些具体的景物? (长城、大河、山脉、高原) 5.(讲析了"长城大河'两句后) 如果说长城、黄河两个名词本身就带有雄壮的气势,那么作者怎样赋予山脉、高原以奔放的气势? (使用比喻、拟人修辞,化静为动……) 6.上述感受全是作者看到的吗? (不全是) 其中带有很大的什么成份? (联想、想象) 7.除此以外,作者还作了怎样的联想和想象? (在雪中想象雪后红日当空,白雪交映的壮丽景色) (插入学生诵读训练1分钟) 8.词中哪一句话可概括上阕这个意境磅礴,气势雄伟的画图? (江山如此多娇)(用投影仪展示课本插图,板书"江山多娇") 9.显然这是一个承上句,总括上阕,有没有启下句总起下阕?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10.这说明下阕由景到人,写了哪些英雄人物?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五位) (板书"评古代帝王") 11.说说你对他们的认识。(雄才大略,战功赫赫… ) 12.作者用哪一个字概括他对五位历史英雄的评介? (惜)(板书"惜") 13.(概括"惜"字用词讲究分寸的表达作用后) 词中还有几个类似的作用的字,大家找找。(略、稍、只) 14.作者这样评论古人,目的是什么?(评古为颂今) (板书"颂") 15.歌颂今天的哪种人? (人民大众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 (板书"人民大众") 16.那么主旨句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板书"主旨") 17.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真正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应看今天的人民大众) (插入学生诵读下阕1分钟) 18.词上阕写景下阕评古颂今,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前者是基础,正是由于"江山如此多娇"才会引无数英雄折腰,评古颂今就很自然) 这18个小题由易到难,由己知到未知,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有的起铺垫作用,有的起过渡作用,有的其引思作用,有的起活跃气氛作用,使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果子"。通过连环追问导读方式,学生对词的理解和认识大大加深了,本课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也基本突破了。怎样在此时趁热打铁,再给予重锤强化? 第五步、赏析全词 播放《沁园春 雪》vcd片,旨在通过视听感观共同作用,调动学生形象思维积累,从主客观方面同时点燃学生形象思维的火点,使学生形象思维燃起熊熊烈火。 至此,课堂教学达于高潮,似可嘎然而止。然而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反馈越及时越好。我推出2道"反馈检测题"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反馈。两道题围绕着教学目的设置8个选择支项,检查学生教学目标掌握情况。同时,考虑到初三学生面临升学考试,注意考查学生审题的能力,一题要求选出正确项,一题要求选择不正确的一项。 最后一步,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展开联想、想象,用一段文字描绘诵读本词时脑中浮现北方雪景画面。这是用教学中以读促写,把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结合起来的一点作法。 以上我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这节课有关设想,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附件: 板书设计: 沁园春 雪 毛泽东 景: 江山多娇 (望) 评: 古代帝王 (惜) 颂: 人民大众 (主旨) 正音材料: 沁园春(qìn) 分外(fèn) 妖娆(ráo) 稍逊(xùn) 数风流人物(shǔ) 素裹(guǒ) 反馈材料: 1、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①能概括上阕内容的句子是"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②能概括全词内容的句子是"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③"大河上下"的意思不是黄河的上面下面,而是黄河的上游下游。 ④"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是说必须在天睛时,才能看到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的景色。 2、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 ①"望"的内容是"长城内外……欲与天公试比高"。"惜"的人物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 ②这首词上阕写北方雪景,赞美祖国大好河山;下阕评论历史人物,歌颂当代英雄。 ③词的下阕论今是为了评古,而评古今人物又是为了写景。全词主要是表现作者的爱国热情。 ④"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一句综合了对偶、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舞驰银" "蜡"写得有声有色,把群山、高原写活了。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