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愚公移山》教案设计 |
范文 | 《愚公移山》教案设计(通用15篇) 《愚公移山》教案设计 篇1北京第八十中学 宁鸿彬 教学目的: 一 诵读课文,做到字音正确,停顿恰当,并注意语气。 二 了解全文内容,理解其中深刻的寓意。 三 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教学设想; 从第五册开始,文言文集中编排单元。这给学习文言文带来了方便,也提出了问题。方便的是,集中学习文言文,有利于培养学生文言语感,以新带旧,学起来比较容易些;问题是,前面四册教材的文言文数量较少,而且与现代文混合编排在一个单元里,可以说,学生对文言文还比较生疏,这又给集中学习文言文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前面的准备不足。 因此,五六册的文言文教学,需要有一个总体设计,由浅入深,遵循学习文言文的规律,按照教材的规定,从诵读训练开始,在“读”上下功夫。然后,再逐渐的深入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上去。 读文言文,一是读准字音,二是读好停顿,主要指句中的停顿。一个长句中,哪个词与哪个词连在一起读,不该连在一起读,就决定了句子内部的自然停顿。读好句中的停顿,句子的意思也就大致明白了。 熟读能够成诵。背诵文言文的篇或段,也是五六册教学的重点。所以,加强读的训练,有益于背诵。 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按照教材规定,能够领会文句的大体意思,懂得文章的主旨就行了。因此,教学中,不一定要直译课文,大体意思知道了,就基本上达到了要求。在这个基础上,着重指导学生弄懂文章的主旨。 课文中遇到的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意义不同的词,一词多义的词,以至通假字、虚词等,选择重点的,让学生了解它们的意义或用法。所谓重点,一般来说,限于课后练习所列的词语。 本课教学目的,依照以上的认识而制定。教学重点、教学过程 ,乃至作业 ,都从教学目的出发,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一 读准下列字音: 仞 惩 塞(惩山北之塞) 迂 汝 曾(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 荷 叩 箕畚 龀 匮 亡(亡以应) 厝 朔 二 读好下边句子中的停顿: 1.惩山北之塞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5.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三 借助教材上的注释。 教学过程 : 一 初读课文。 学生自己放声读一遍课文。其间,遇到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看注释或查字典。教师不予指导。 二 互读课文。 两个学生一组:一个学生读,一个听。听者发现读音有错,当即指出。两人对某字的读音意见不一致时,记下这个字,留待一会儿解决。如是,二人各读一遍。 三 订正读音。 教师逐一出示写有下列字的卡片(或将下列字集中写在一块小黑板上),请学生个体回答,集体订正。正音时,有意识引导学生了解字词的意思。为后边了解课文内容做准备。 万仞 惩山北之塞 迂 汝 曾不能 遂荷担者 叩石 箕畚 始龀 穷匮 亡以应 一厝朔东 四 再读课文。 学生再次放声读一遍课文。教师提示:注意读准字音。 [说明]至此,学生已经读了三遍课文,听读了一遍;加上正音(并有释词),可以说,教师借助“读准字音”这一要求,基本上实现了熟读课文的目的。在反复的朗读中,相当一部分学生会对课文内容有所了解,这就为完成后边的教学环节打好了基础。但这并不算完全达到了“读”的要求,下一步,通过指导“读好句中停顿”,再读课文的重点语句,并为完成“了解课文内容”这一教学目的进一步做铺垫。 五 读好停顿。 教师逐一出示下列语句(制成卡片,或写在小黑板上),请学生读出其中的停顿,然后,对为什么这样读作一点解说。其间,随时提示学生会借助注释来读,慢慢培养使用注释的习惯。 下边语句中所画的“/”为停顿处,供参考。 惩/山北之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说明]句中的停顿,一般依据句意或一定的语法关系来读,但又不能限制的过于死板。有的长句,可以停顿两次。这里没有标示出来,是为了供施教时灵活掌握。因为读好停顿,一是为了会读文言文,二是为了弄明白句意。初始阶段,不必为究竟在什么地方停顿而纠缠不休,只要明白了句意,就基本上达到了目的。学生随着读文言文数量的增多,尤其是随着对内容的深入理解,会慢慢读好句中停顿的。 六 试译课文。 两个学生一组,由一位学生根据书上注释和自己的理解,串译课文大意;另一位学生订正或补充。二人遇到不会解释或意见不一致的语句,将它们画下来,留待一会儿解决。 [说明]在前面诵读的基础上,大部分学生对课文语句的意思能够做到大体了解。两人互相研究、讨论,创造了较准确了解课文内容的条件。提倡借助注释来疏通文意,这也是在培养学生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此时,教师作巡视,注意了解学生出现的问题,使后面的教学更有针对性。 七 集体讨论。 每一组提出疏通文意时遇到的问题,全班研究、讨论。意见不一致时,教师适时给予点拨。 待学生没有问题再提,教师提出下列语句,指定学生说出大意,以检查刚才学生们自译的效果,也是将重点突出,以加深学生的印象。若下列有的语句,学生们已提出,此时教师不必再检查。 说出下列语句的意思和加点词的意思。 1.方七百里 2.河阳之北 3.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4.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5.叩石垦壤 6.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7.甚矣,汝之不惠 8.而山不加增 9.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八 听读课文。 教师读课文,学生听读。要求:边听边想每句话的意思,不看书。 [说明]这个环节,是在前面读、译、议的基础上,通过听读,回忆强化学生对课文文意的了解,也是对前面施教内容的小结。 以上,可安排一课时教学。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一 理解本文深刻的喻意。 二 积累文言常识。 教学过程 : 一 研究内容。(讨论如下几个问题:) 1.能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意思吗?(本文写了愚公移山的故事) 2.你认为愚公是不是很“愚”呢?为什么? (讨论这个问题,要紧扣课文内容。要点是①愚公是为了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而决心移山的——“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②下定了决心移山,就毫不动摇——“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③故事的结尾,终于感动了天帝,将山搬走。移山的成功也说明愚公不“愚”) 3.智叟的话似乎也有道理。他是不是很“聪明”呢? (回答要点:表面看起来,智叟好像是聪明。因为愚公毕竟“年且九十”了,两座山又这样大,很难移走。但是,他却没有看到愚公一家子子孙孙不断挖下去,“山不加增”,终于会成功的哲理。他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更说明他不是“智”,而是真正的“愚”) 4.叫愚公的做事并不“愚”,叫智叟的做事并不聪明。课文要告诉人们什么道理呢? (面对困难,要敢于斗争,坚持不懈地努力,终会取得成功。能够这样做的人,才是聪明的) 5.怎样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 (这是对愚公移山巨大力量和伟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颂。也表达了古代人民借助想象,寄托于神话,向自然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愿望。这个神话结尾,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效果,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为高大、感人) 6.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 [说明]这6个讨论题,旨在理解全文深刻的喻意。有两点注意:①学生的回答,不必如教案所写参考答案一样,重要的是看他们的理解。②第5题,学生可能答出反映了“封建迷信”或“作者的思想局限”这一类内容,教师注意引导。 二 词语练习。 学生做课后练习三、四。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积累文言常识。先个体做,后全班订正。 有条件的,可适当补充以下内容: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始一反焉 (反——返) 汝之不惠 (惠——慧) 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无) 一厝朔东 (厝——措) 无陇断焉 (陇——垄) 三 背诵课文。 背诵教材指定的段落“河曲智叟笑……亡以应”。 方法:给2—3分钟自己背;然后,教师读这段话,学生随之默读(不看书);请若干学生站起来试背,全班背。大约5—7分钟完成。 四 扩展研讨。 读练习五第1题。讨论“我们今天仍然需要‘愚公移山’的精神吗?为什么?” [说明]此题旨在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深化对课文中心意思的理解。研讨时间不要过长,注意把握讨论的话题。 布置作业 。 1.再背课文要求的段落,直至记牢。 2.写一篇读后感。 参考题目:愚公不“愚”、有志者事竟成——读《愚公移山》有感 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700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住在大山的正对面。由于北边的大山挡路,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他感到很苦恼,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一切力量把这两座大山挖平,(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难挖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往哪儿搁?”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几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曲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在世上这最后的几年,剩下这么点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也动不了,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们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了,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总体说明】 学文言文,熟读课文是第一件要做的事。课文读得不顺畅,像字音读不准,句中停顿读得不恰当,是不利于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基本内容的。 读课文的方法很多。齐读、自读、互读等等,根据课文实际和学生实际选择方法。但是,不论采用什么方法,都要有益于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和积极性、主动性。这是我们编写这课教学方案以及其他文言文教案的重要原则之一。 (饶杰腾 主编《中学语文教参新编》初中第五册) 《愚公移山》教案设计 篇2教学内容: 《愚公移山》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科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十四课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理解“直插云霄”“痴心妄想”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特点分角色朗读课文。 3、能概括课文大意,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愚公移山精神的深刻含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脑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从课题入手,提出问题: 板书课题:《愚公移山》 (1)、同学们请齐读课题;这是一篇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也有人认为它是一篇寓言故事。师发问:“愚公”是什么意思?(启发学生说出:愚蠢的人) (2)、读完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生答,师肯定) 2、那么愚公为什么要移山?他到底愚不愚呢? 二、初读课文,认识字理解词 1、初读课文 师: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相信大家的疑问,在课文中会找到答案。 请同学们打开书103页,自由读课文,老师要提朗读要求:读准字音,不丢字,不添字。遇到不理解的字词用笔圈出来查查字典,也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请教。 认识生字(出示课件) 师:这是本课的生字,谁来读一读。指名学生认读。 师:去掉拼音还能读出来吗?(出示课件)通过认读生字老师看出大家的自学能力都很强,这一点老师要表扬你们。真棒。 解决词语(课件) 师:现在同学们看这些词语,当中一定有你们已经解决的,还有你们不理解的。(理解词语) 体会人物特点,有感情朗读课文 2、师:课题叫愚公移山,他为什么要移山?(板书:出行不便) 师:想一想,课文当中都出现了那些人物?他们对愚公想要移山这件事都有什么不同的意见? 生回答课文中的人物:愚公、子孙们 、妻子、智叟、寡妇家的孩子、 3、重点(一):师问:愚公的妻子同意移山这件事吗?她是怎么说的。指学生读人物的话(出示课件) 师:听了妻子的话,你觉得他是不同意吗?(总结出妻子是在关心愚公) 师:愚公的妻子是个非常心细得人,把事情想得很周到,他说出了两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人少、石头土块多没地方放) 师:愚公是怎样回答妻子的?(生读课文),师说明:这说明愚公对移山这件事已是下定决心,移山不改。 师:同学们再读一遍注意读出愚公坚定信心语气。 师:两山高耸土石量十分大,不填入渤海就难以堆放。移山以填海是最好的选择。(板书:准备移山) 重点(二):师:课文里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他就是智叟,同学们,从智叟这个名字你想到什么?(智是智慧的意思)(聪明的老人) 这个聪明的老人他同意愚公移山这件事吗?生齐:不同意。(板书:困难重重) 师:从哪里能看出他不同意,他做了什么?又说了什么?(学生读智叟说的话)(出示课件) 分析重点字词,体会智叟的盛气凌人,和嘲笑愚公的做法。 学生读文字。读出智叟盛气凌人的感觉。 愚公是怎样回答智叟的,学生读文字。(板书:困难重重) 师:这句话是愚公对智叟嘲笑的回答,也是愚公决心移山不改的宣言,显现出他的信心与气势。愚公用“子”与“孙”的绵延,表明生生不息精神世代相传,我虽肉体不在,但我的'精神永远不灭。 4、愚公移山的坚定信念感到了谁?结果怎样,谁来读课文?(板书:成功移山) 5、有感情朗读整篇课文。 6、分角色朗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三、概括全文,体会精神: 1、师:回顾整篇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师:故事中的愚公具有怎样的精神? 生:不怕困难、为达目的努力奋斗、锲而不舍、努力克服困难(相机板书) 2、总结归纳:这则寓言题目为“愚公移山”,其中对愚公并没有讽刺的意味,看似愚,实则不愚,而是大智;智叟的智就是所谓的“小聪明”,自以为有智慧,实则愚笨,没有克服困难的智慧,目光短浅。老师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上要有愚公移山那种不怕困难、锲而不舍、勇于探索的精神。 《愚公移山》教案设计 篇3【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整体掌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掌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烘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文中细节的作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通过诵读,培养同学学习文言文的语感。 2、理读法: 引导同学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异义词、多义词、通假字和常用虚词。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课时布置】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学们从小就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故事——愚公移山。那就让我们在上课文之前,先回忆一下这个故事。请看 Flash《愚公移山》。 二、重点文常 1、作者: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已经散失,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的有关古代资料编写的,里面保管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2、文体:寓言这种体裁的特点是寄托一定的道理在一种比喻性的虚构的短小故事中,往往带有讽喻或劝戒的意味。 三、读课文,理解文意 1、同学默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解释全文,有问题的一会儿质疑。 2、同学质疑,教师提醒同学注意一些重点词语的解释。 四、理解全文 1、愚公家周围环境如何?他为何要移山?移山有什么好处?(尽量用原句回答。) 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移山则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2、移山有何困难?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困难有山高大、面积广、年老力衰、移山人少、运土石工具简陋,往返路途遥远。这样写的作用可以烘托出愚公移山的决心之大。 3、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 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眼前的,停滞的观点。 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久远的,发展的观点。 4、考虑:但也有人说愚公“有愚”,智叟“有智”,你的看法呢? 明确: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寓言只是用假托的故事,就某一点来晓喻一个道理,决不能以今天的科学技术进步来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也不能以今天提倡的“巧干”来要求愚公。 5、考虑:这里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来表示人物? 通过愚公和智叟的对比,再次表示出愚公坚定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智叟不智,愚公不愚,“愚公”实“智”,“智叟”实“愚”,这正是寓言给两人取名的用意。 6、不是智叟一个人对移山发生了质疑,还有愚公的妻子,那么,愚公妻子的态度和智叟的态度是一样的吗?请你找找文章中的描写,比较分析。 同学讨论,明确: 愚公妻: 称谓:妻称愚公“君”(尊敬愚公) 语气:“以君之力……何?”(担心) “且焉置土石?”(献疑) 智叟: 称谓:智叟称“汝”(轻视愚公) 语气:“甚矣,汝之不惠”(倒装,轻蔑) “以残年余力……土石何?”(嘲讽) 7、这则寓言有何寓意? 明确:告诉人们,只要下定决心,坚持不懈,任何困难都可战胜。 8、问:为什么用这个神话结尾? 讨论并明确:意在说明愚公移山的精神和行动惊天地、动鬼神,也反映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9、全班朗读课文。 五、总结全文 运用对比烘托手法,通过愚公的胜利,反映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要克服困难必需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六、安排作业 1、积累相关的文言知识。 2、练习册上的相关作业。 七、教学后记 《愚公移山》教案设计 篇4教材说明 本次口语交际是以一次讨论会的形式进行的。教材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在充分肯定愚公移山精神在当代的作用后,提出了一些人对愚公移山精神的看法: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现在,愚公持之以恒,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已经过时了,不需要再提倡了。第二部分为本次讨论会提出了要求: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有哪些理由?在确定自己的看法后要准备一些材料来证明自己的看法。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围绕中心,充分阐述自己观点的能力。 2.通过课前查找资料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通过讨论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把自己对问题的看法阐述清楚。 2.说话要有针对性,能有条理、合乎逻辑地说明自己的观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录音机。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1课时。 〔操作要点〕 1.故事导入。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愚公移山》影片的片段或用录音机播放《愚公移山》的故事,让学生从中充分体会愚公持之以恒,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 2.学习指导语,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要求和训练方式。 先学习题解,然后每个同学思考一下:愚公移山的精神自古就被人们所传颂,当代也应该肯定,但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有人提出是否还需要愚公精神。本次口语交际以讨论的方式进行,要求能用充分的理由阐述出自己的观点。 3.分组。 学生各自思考好自己的观点后,可按自己的想法分成两组,一组持“愚公移山的精神已经过时了”观点;另一组持“在当今社会中我们仍需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观点。 4.组内交流。 两组同学在各自组内都要分别说说自己的看法及理由,分别列举事例,组员之间提出意见互相补充。 5.全班讨论。 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两组同学分别阐述各自的观点。阐述观点时要有充分的理由,对方如有反驳也可以插话。教师也可参与讨论,在讨论中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如果在当今的社会中我们还用愚公移山的精神去做一些简单的事,是否会费时费力,达不到好的效果。 (2)在当今社会中我们如果放弃了愚公“持之以恒”的精神,人们变得越来越懒惰,科技是否还会继续进步呢? (3)愚公移山的精神用在哪些方面合适,我们如何发扬这种精神? 6.总结。 可根据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教师为发言最佳小组颁发“最佳合作奖”,为发言最精彩的同学颁发“最佳口才奖”。 《愚公移山》教案设计 篇5教学目的 1、学习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2、文言文的诵读。 3、辨析文言词语。 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顺畅诵读文言课文。 难点:辨析文言词语。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太行(hang)万仞(ren)惩(cheng)塞(se)汝(ru)曾(zeng)诸(zhu)箕畚(jiben) 荷(he)孀(shuang)龀chen叟(sou)匮(kui亡以应(wu)厝(cuo雍(yong) 2、熟读课文,看注释,查字典,试翻译全文。 二、导人 三、作家作品简介 1、《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2、导语 《愚公移山》一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毛泽东同志曾经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齐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 四、正课 1、朗读课文(可教师范读,学生试读、齐读,也可听课文录音,朗读时注意正音。) 2、朗读停顿的指导。 (1)关于标点符号的停顿。一般来讲顿号停半拍,逗号停一拍,句号、问号、感叹号停两拍。 (2)关手段与段之间的停顿。段与段之间停顿可长一些,一般3~5拍即可。 (3)关于句中的停顿。句中的停顿,按朗读时感情表达的需要或换气的需要可适当作短暂的停顿,但要以词或短语为单位,以不念破句为标准。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子孙荷担者”是一个短语,中间不能停顿,如果停顿了就破坏了短语义的完整,这就叫念破句。 3、请学生翻译课文。 翻译方法指导;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必须忠实原文,字字落实。根据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特点,翻译时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加。文言词以单音节为主,而现代文则以双音节为主。有些文言实词的基本意义保留至今,只需在原词上加一个字,变成现代的双音节词。如“方”即“方圆”指面积。 (2)改。有些文言实词至今已不用了,可以改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来代替。如“切”可改为“丈”。当然,“侧”的长度不等于“丈”,但这里的“万例”是虚数,所以,可以用“万丈”来代替。 (3)补。文言文中通常有省略主语、介词的宾语和量词等,所以翻译时,必须补出。如“二山”即“两座山”。 (4)调。文言文的语序有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调整。如“甚矣,汝之不惠”这是谓语提前的倒装句,翻译时可作“你太不聪明了!” (5)省。文言文中的发语句,即句首的助词,或句中语气助词,如果省略后不影响原意的可省去。如“虽我之死”“之”字是助词,在句中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翻译时可省略不译。在学生翻译时,老师可穿插提问重点词语的解释。 者:相当于“……的人”。面:面向着,名词用为动词。毕:全。险:指 险峻的大山,形容词用为名词。其妻:其,代词,他的,指代愚公。以君之 力:以,介词,凭,靠。之,助词,的。遂:于是。箕畚;用箕畚装土石,名词 用作状语。笑而止之:而,表修饰,相当于“着”。之,代词,他,指代愚公。 毛:草木。加增:加大增高。自此:从此。 四、小结 1、古今词义 阳 古义:山之南,水之北 今义:太阳 阴 古义:山之北,水之南 今义:阴天 指 古义:直,一直 今义:手指 曾 古义:乃,并 今义:曾经 诸 古义:之于 今义;各个、许多 荷 古义:负荷 今义:荷花 毛 古义:草木 今义:毛发 息 古义:叹气 今义:休息 虽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已 古义:止 今义:已经 2、词性活用 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 面:名词用为动词,面向着。 3、一词多义 且 年且九十将近 且焉置土石况且 4、通假字 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 河曲智臾亡以应亡同无,没有。 一靥朔东后同措放置。 5、虚词 之 代词,他例:跳往助之。 助词:的例:隐土之北。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择 例:甚矣,汝之不克。 而 表承接:不泽例:何苦而不平 表修饰:地、着例:面山而居 表转折:但是,却倒:而山不加增 其 代词,他的例:其妻献疑日 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例:其如土石何 以 介词:凭,靠例:以残年余力 连词,用来例:河曲智实亡以应 焉 语气助词呢例:始一反焉 暖气代词哪里例:且焉置土石 五、作业 1、课后作业。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愚公移山》教案设计 篇64、检查预习: 给下列字词注音 惩( ) 迂( ) 焉( ) 箕畚( ) 荷( ) 叩( ) 龀( ) 匮( ) 亡( ) 太行( ) 惩山北之塞( )雍( )南 一厝( )朔东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疏通文字。 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做到声音洪亮,并画出朗读有疑问的地方。 2、听读。 要求,注意朗读有疑问的地方。(字词读音,句内停顿及个别语句的语气处理) 3、自读课文。 (同桌合作朗读,有问题的地方互相纠正) 4、指明读 师生共同评价 生字、生词可以参考注释,借助工具书,落实字词,自疏文意,有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解决。 三、研读课文1——2自然段 1、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生字、生词可以参考注释,借助工具书,落实字词,自疏文意,有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解决。 2、质疑。 学生提出疏通有困难的字、词、句。全班合作交流解决。 3、指名学生翻译 小组和其他同学补充。 四、归纳交流 指出这两段文字中的字、词、句中的特殊用法。 1、词性活用 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箕畚:名词用作动词,用箕畚装。 面:名词用为动词,面向着。 2、一词多意 且 年且九十(将近) ;且焉置土石(况且) 焉 且焉置土石(哪里) ;始一反焉(语气词) 3、通假字 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4、且焉置土石(倒装句。疑问句中,疑问代词“焉”充当“置”的宾语,前置。) 5、古今异义字 五、小结 六、作业 1、背诵课文1、2自然段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的音、形、义。 《愚公移山》教案设计 篇7学习目标 ★流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 ★明确故事寓意 ★正确理解有关实词、虚词的含义 教学重点 ★明确故事寓意 ★生动的人物对话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 ★神话色彩结尾的作用 ★“愚公移山”的现实意义 教学设想 ★通过朗读和思维训练来开展师生双边活动,让学生在泛读感知、品读感悟、研读迁移中,达成教学目标。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 2、通晓课文内容、理解故事寓意 3、理解词的含义 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文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寓言属于文学作品范畴。愚公是作品中一个艺术形象。这是一幅放大的书中插图,请说出图中各种景物、人物的名称。(“太行、王屋二山”、“云层”、“夸娥氏二子”、“愚公”。教师板书课题:“愚公移山”)“愚公移山”是一篇带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本文选自《列子·汤问》。这篇故事的内容是什么?故事告诉了我们怎样的道理,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仔细体会。 二、检查作业 1、注音 箕畚( ) 始龀( ) 穷匮( ) 亡以应( ) 魁父( ) 2、解释加点的词 惩山北之塞( ) 指通豫南( ) 毁山之一毛( ) 寒暑易节( ) 三、师范读课文 1、对照书中的注音,学生默读课文。要求读流畅。 2、学生齐读课文。分小组或分男生女生读。 3、教师指导朗读,学生练习后,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出节奏,读出语调。 四、学生品读课文 1、理解读。对照书中的释义,默读课文。教师检查阅读效果,根据教师提示的要求,学生读特定的句子(如教师提示:“请读出写愚公移山方法的句子,……原因的句子、……结果的句子”) 2、理解说。(每个同学根据老师提出的说的内容和要求,先个人思考,后小组交流, 每一小组推派一人在全班交流) ①说故事内容 ②说故事寓意 ③用现代文分角色表演。 3、理解写。①感悟道理:愚公不畏困难移山,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后代人。愚公认识山不加增,人力能战胜自然的道理。 ②设计板书: 苦 愚 愚公:利 移山 不愚 公 理 移 山 智叟:知难而退 无所作为 不智 讥讽阻拦 五、课堂检测 1、注音: 万仞( ) 孀妻( ) 迂( ) 曾不能( ) 一厝( ) 朔东( ) 智叟( ) 2、解释词语 惩_____ 险______诸______ 箕畚_____ 心_____ 虽_______ 匮_______感________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理解文中文言词的含义 2、体会愚公移山的现实意义 3、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学生提出质疑的词语,互动解疑 2、小组汇报交流网上搜集到的信息 3、背诵课文某一段落 二、品读课文 (教师设问激思,引导学生理解文中词句的含义,以下设疑供选择。) 1、愚公的年龄有多大? 2、小男孩有多少岁,父亲可疼他? 3、愚公妻子和智叟话的结构相似,都对愚公的体力提出了质疑,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4、“江阴大桥”中的“阴”是什么含义?地名或企业名中有类似的词吗?请举例。 (江阳工业园区、淮阴市) 三、检测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其妻献疑曰年且九十 ①惧其不已② 其如土石何且焉置土石 以君之力 ③操蛇之神闻之无陇断焉 魁父之丘④ 汝心之固且焉置土石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②甚矣,汝之不惠 ③河曲智叟亡以应 ④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四、研读课文 (一)阅读思考,探究迁移。(以下设疑供选择) 1、能不能以“智公移山”为题? 2、如果没有玉帝的被感动,愚公的志愿最终能实现吗? 3、文中为什么要安排邻人相助的情节? 4、有人说“面山而居”不如“背山而居”,根本不需要耗巨资(人资,物资)去移山。 你认为对吗? 5、想一想,在中国革命历,在现代化的经济建设中,在你的学习生活里,会遇到“山”吗?面对“山”,我们应抱怎样的态度? (二)小组讨论,推选代表发言。 (三)以四人学习小组的形式,学生自测自评自结。 (四)小结参考: 1、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自然或社会的现象,就借助于幻想中具有超人智慧的力量的神来解释问题。神话往往代表了古代人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 2、愚公的精神,我们今天仍然需要,因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是伟大、艰巨的,必须有坚毅的精神才能完成。所谓绕道搬家,是屈服于自然,是害怕困难、逃避矛盾的心理表现。 五、布置作业 1、书后思考练习 2、背诵全文。 3.以“有志者事竟成”为话题,写一篇读后感。 《愚公移山》教案设计 篇8【教学目标】 1、理解寓意。 2、学会背诵。 3、积累语言。 【课型】 阅读讨论课。 【重点】 写作技巧与人物艺术形象。 【教学线索】 抓住“平险”引发。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时】 一个课时。 【教程】 一、导入 由祖国语言的丰富性,讲到成语,由成语谈及“愚公移山”。 显示:愚公移山 二、“一读”课文,寻找“引子”──叙事线索 显示: 1、文中哪个词语能起引发故事的作用? “平险”──愚公的一个想法和举措,引发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三、“再读”课文,讨论故事情节 显示: 2、愚公要“平险”,“险”在哪里? “险”在家对面──“面山而居”。这是故事的背景。 3、为什么要“平险”?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这是故事的开端。 4、“平险”是如何进行的? “谋”、“许”、“率”、“叩”、“垦”、“运”、“助”等行为。这是故事的发展。 5、“平险”的反对者有哪些理由?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这是故事的高潮。 6、结局是什么? “神惧”、“帝感”而“无陇断”。这是故事的结局。 四、“三读”课文,小议人物对话 显示: 7、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主要手段是什么? 人物对话。 8、有两次对话显现了故事的曲折与波澜,能否找出来? 愚公妻与愚公的对话──目的为解决问题。 智叟与愚公的对话──目的在于阻止行动。 五、“四读”课文,点击细节 显示: 9、“遗男”行为在故事中的作用是什么? 作用有二: ⑴说明愚公之举深得人心; ⑵反衬智叟实为愚笨和无理。 六、“五读”课文,分析人物 显示: 10、课文是怎样表现愚公这个人物的? ⑴正面描写──语言、行动(愚公确知“平险”之利,有远大抱负)。 ⑵鲜明对比──智叟实愚,愚公实智(愚公深明可以“平险”之理,有正确的认识。) ⑶侧雨烘托──山高、路远,神惧、帝感(愚公有万难不屈的“平险”精神。) 愚公形象即为:有远大抱负,有正确认识,有万难不屈的“平险”精神。 七、“六读”课文,明白寓意并学会背诵 显示: 11、本文的寓意是什么? 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的道理。 12、用“首字连缀法”背诵“河曲智叟……”一段。 按“河曲──甚──以──其──北山──汝──曾──虽我──子、孙──子、子──子──而──何──河……”反复训练。 八、结束语 希望同学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认真领会愚公精神,并运用于学习、工作、生活之中,促进自己健康成长。 二、正课 1、朗读(放录音),注意揣摩语气。 2、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⑴愚公要移的是什么样的山? 讨论: 板书: 太行、王屋,方七百里,高万仞 ⑵齐读第二自然段。讨论: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板书: 愚公移豫南汉阴 ⑶愚公移山要克服哪些客观困难呢?齐读第三段、 讨论归纳:年老将少路途遥远工具简单。 ⑷分角色朗读第二、三段。 (先小组进行,教师点播,然后齐读) 注意体会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语气有什么区别? 讨论归纳: 两人的态度不同。 愚公之妻的怀疑是从关心出发,提出实际问题,语气较轻、智叟则是讥笑、责难,阻止愚公去移山。 ⑸移山结果如何?齐读第四段、 讨论归纳、板书:帝令背走。 3、移山成功说明了什么? 讨论归纳:这是一篇寓言,寓言就是通过某一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道理它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远喻近,还可以小喻大。本文以移山成功结尾,就表达了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是对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雄伟气魄和坚强意志的讴歌。 4、辩论: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愚公是该搬家还是该移山? 讨论,小结: 愚公移山的目的是造福千千万万人的子孙后代,他明知山高路远,人老将少,工具简陋,困难重重,仍去移山,看是愚不可及,但他懂得人的力量是“无穷匮”的,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可谓站得高,看得远,实则不愚。而今,我们仍可见到愚公精神、1998年的长江、嫩江洪水肆虐,处处告急。“洪水无情人有情”,正是广大军民手牵手,肩并肩,众志成城,抵御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而搬家或绕道似乎是明智之举,实则是就事论事,从静止的观点看问题,认为自然不可改变,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可智叟在愚公的驳斥下哑口无言,可知他是目光短浅,知难而退,无所作为的人。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那溃堤面前人往高处走便是了,大可不必严防死守'、如果遇事怕难退却,何来三峡工程',高峡出平湖'也永远只能是诗人笔下的蓝图,更不要说如今的“南水北调”了。 其实,今天我们可以不移山也不搬家──打隧道。而我们今天学习的是这种精神接力。苦干加巧干才是成功嘛! 5、那你认为,愚公和智叟到底谁愚? 讨论归纳、板书:愚公不愚,智叟非智。 6、根据板书背诵课文。 7、听歌曲《愚公移山》,感受愚公形象,口头描绘出来。 三、课堂练习 如以此为材料创作歌词,你会抓住哪一主题?请构思好后写下来。 《愚公移山》教案设计 篇9三维目标: 1. 了解寓言的特点,把握本文的寓意。 2. 结合时代特点,体会“愚公移山”的现实意义。 掌握“方”、“聚’、“许”、“增”、“且”、“焉”、“毛”等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3. 背诵课文。 学法指导: (l)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试译全文。着重弄清几个通假字,如:“反、惠、亡、厝”,并翻译难句。 (2)着重理解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区分愚公的妻子和智叟的本质区别。 (3)结合过去学过的寓言,理解寓言的特点,注重课外搜集更多的寓言故事,从而获得文化的补益和人生的启迪。 (4)把握本义的寓意及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列子,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与郑缪公同时,主张清净无为。后汉班固《汉书·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佚。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背景资料: 《列子》一书记载的神话寓言资料十分丰富,一些在中国相当著名的神话,皆出现于《汤问篇》。有的作品上古时已经出现,在《列子》书中稍作调整,如《夸父逐日》;有的则早已流传民间,但在《列子》书中首先记载下来,《愚公移山》就是典型的例子。书中表现的思想是魏晋时代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和生活态度,有些还反映了佛教思想,但本文却对后人有一定的启发教育作用。 题目解说: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选自《列子·汤问》。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讲的就是围绕愚公移山的事件而引出的一则动人的故事。 知识链接: 袁珂论《愚公移山》的特色 旧以为是寓言,其实是神话。愚公就是古代神话中夸父、刑天、共工、蚩尤这类巨人的化身,所以他敢去搬移太行、王屋两座大山。论其精神更是一脉相通,古代神话便多含有寓言性质,如《夸父逐日》、《刑天断首》等何尝不都有深刻的寓意;所以首先当视《愚公移山》为神话,然后再以寓言目之,何况故事中有“操蛇之神”,有“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等,本身也就具有了神话的因素。 教学过程: 一. 字音词义 1. 字音认读 冀州(jì) 魁父(kuí) 陇断(lǒng) 叩石(kòu) 2. 字形辨识 遗(yí)遗产 冀(jì)冀州 彻(chè)彻底 娥(é)娥眉 遣(qiǎn)派遣 翼(yì)机翼 沏(qī)沏茶 饿(è)饥饿 3. 词语补注 阴阳:古代称山之北,水之南为阴;山之南,水之北为阳。 二. 内容解读 寓言就是寄寓的言论,它是把比较深刻的道理寄寓在一个假想的短小故事里的一种文学样式。寓言常常用比喻的方式借远喻近,借小喻大,它常常假托于故事和人物表达一定的人生哲理。古代寓言有的是把民间寓言记载下来的,有的是根据民间传说加工而成的。经过记载或加工,扩大了流传范围,增强了文学色彩,甚至成为脍炙人口的佳作。其主要特点是情节、结构简单,往往是一两百字一则,甚至几十字一则,但故事生动有趣,思想深刻。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愚公移山》是其中很著名的一篇。寓言说的是愚公苦于北山的阻挡,率领儿子、孙子挖山的故事。愚公不顾智叟的讥笑,坚信每天挖山不止,世世代代地挖下去,就可以搬走大山。愚公移山的决心感动了天帝,天帝命神仙背走了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本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毛泽东同志曾经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齐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 从课文看得出来,“愚公”其实并不“愚”,“智叟”其实也不“智”。作者这样给他们命名的用意是构成鲜明的对比。智叟之“智”在于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这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目光短浅,其实是愚。愚公之“愚”在于他决定毕生平险、挖山不止。这是造福子孙的大事,愚公目光长远,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实为明智之举。智者实愚,愚者实智。 全文按情节发展可分四段。 第一段写移山的原因。交代太行、王屋两座大山的高度、广度和所在地,突出移山难。 第二段写移山之艰。叙述了愚公发起移山的经过和移山中的艰苦劳动。 移山的原因——塞 迂 移山的目标——通豫南,达汉阴 移山的办法——投诸渤海之尾 移山的时间——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第三段写移山的高潮,突出愚公移山之坚,批驳智叟的愚。 第四段写移山的结局,两座大山终被移走。 结构图示: 人物形象: 愚公:寓言成功的塑造了愚公的形象。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不畏困难,坚持不懈地奋斗的精神。 智叟: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鼠目寸光,胸无大志的人。 特色赏析: 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结构层次。本文结构层次非常清晰。课文先交代移山之因,然后写移山之难和移山冲突,最后写移山结局。移山之因是塞迂。移山之难难在以下几方面:l. 所移之山高大、“方七百里,高万仞”,且移山目标“指通豫南,达于汉阴”;2. 移山置土石地点遥远,“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只能“寒暑一反”;3. 移山办法落后,“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移山之难反衬了移山决心之大。移山的冲突有二:一是和妻子的内部矛盾,这是次要的:一是与智叟的冲突。通过冲突,既写出了移山之艰难,也赞扬了愚公坚韧不拔的精神。移山结局是“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对比和讽刺的手法。本文把愚公和智叟加以对比,不仅具有讽刺效果,而且突出了愚公的形象。智叟的“笑而止之”以及“甚矣,汝之不惠”,是对愚公的讥笑和责难,企图阻止愚公移山,其口气相当严厉。他轻视愚公的“残年余力”,挖苦他“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责难他“其如土石何”,在他看来愚公简直无能至极。然而愚公的反驳却无容质疑,反而使得智叟的讥笑和责难显得滑稽可笑。与智叟“笑而止之”相反的是,愚公“长息曰”,态度是认真严肃的。愚公首先指出智叟“汝心之固,固不可彻”,进而批评他“曾不若孀妻弱子”。最后以有力的论证阐明道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弄得这个自命不凡的老头“亡以应”,落得个讥笑别人却反被嘲讽的下场。 细节描写。文章的细节描写也很逼真并富有深意。寓言生动地描写了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京城氏之子是“遗男”,并且年纪很小,从愚公批评智叟“曾不若孀妻弱子”可以看出,他去帮助愚公移山,他的寡母是极为支持的,可见愚公的事业得到了群众的真心拥护。再从“跳往助之”本身来看,京城氏之子是真诚而愉快地去帮助愚公的,这更有力的说明了愚公事业的正确性。正如晋人张湛所说:“故北山之愚与嫠妻之孤,足以西(哂)河曲之智,嗤一世之惑。”这一细节描写,极大的增强了寓言的表现力。 句段品鉴: (1)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品析:愚公虽年岁已高,但并不糊涂,“指通”、“达于”两个词写出了他做事目标明确。语言描写,反映了愚公民主的作风。 (2)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品析:这段话是愚公针对智叟阻止他挖山的言行时说的。歌颂了愚公目光长远,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实为明智之举。语言描写,突出了愚公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 写法探究: (1)对比烘托手法的运用。 对比指愚公、京城氏之子与智叟的对比。愚公用发展的眼光挖山不止,解决实际问题是智,智叟用静止的眼光,阻止愚公挖山,实则是愚。这样就有很强的讽刺效果。烘托,主要指侧面描写,如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路程的遥远,操蛇之神的“俱”,天帝的“感”,对愚公形象的完善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2)完整生动的故事情节。 这篇寓言故事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十分完整。如写移山的高大,“方七百里,高万仞”。写移山路途的遥远“寒暑一反”。移山办法的落后,“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移山的结局是:“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3)语言简练得体。 如文中用“遂”,表现了愚公说干就干,毫不拖延的情况。“长息”,写出了愚公对智叟的惋惜。“亡以应”,写出了智叟无言以对的窘态。这些词都十分符合人物的身份和个性。 难点探究: 1. 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这两个人物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 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外表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说的是她内心的想法,接着提出一个重要问题:“且焉置土石?”智叟则用讥笑和嘲讽的语气:“甚矣,汝之不惠”,“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语气则更重,在智叟的眼里愚公完全是一个愚蠢至极、不可救药的老头。 这两个人物对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前者的“献疑”,引起全家人讨论运土的问题,导致移山行动的开始;后者的“笑而阻之”,引出愚公的反驳,从而自然过渡到神话结尾。 2. “愚公”不“愚”,“智叟”不“智”,表现在什么地方?作者这样给他们命名,用意何在? “愚公”不“愚”表现在:他决定毕力平险,挖山不止,认为这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这反映了他目光长远。他认为子孙无穷,山不加增,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实为明智之举。“智叟”不“智”表现在:他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这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说明他目光短浅,实则愚蠢。作者这样命名,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突出了愚公的形象。 课本习题解答: 第一题: 1. 因为“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所以愚公要移山。他相信大山可以移走的根据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2. 寓意是:告诉人们在困难面前要坚决斗争,要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去战胜困难,争取胜利。对我们的启示是:无论我们在生活、学习还是工作中遇到了任何困难或阻力,都要勇敢地面对,并想尽一切办法去战胜它。 第二题: l. 反——返 2. 惠——慧 3. 亡——无 4. 厝——措 第三题: 1. 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 2. 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 3. 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 第四题:(略) 第五题:(略) 《故事三则》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诸、丧、食、袂、辑、啖、危坐”。 (2)掌握准确翻译文言文的技巧。 (3)理解三则故事的寓意。 (4)学习主人公清廉自持、洁身自好的高尚品质。 (5)品味准确传神的语言,了解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特点。 学法指导: (1)在准确理解字词并结合课下注释的基础上,通畅翻译全文。 (2)共同探究故事所包含的哲理。多角度地解读课文。 (3)课外阅读《左传》、《世说新语》里的文言故事,扩大知识面,丰富积累,感受传统文化中的人文魅力。 预习导引: 1. 作者简介 (l)《左传》简介。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后人将它配合《春秋》作为解经之书,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粱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 (2)《礼记》简介。 为孔子弟子及后学者所记,内容讲述哲理及礼仪法度,其性质为先秦儒家言礼之丛书。现今《礼记》即小戴记。 (3)《元史》简介。 《元史》是一部纪、传、表、志俱全的纪传体断代史书,共210卷,包括本纪47卷,志58卷,表8卷,列传97卷。记载从1206年到1370年,共165年的历史。由宋濂、王祎主持修撰。 2. 背景资料 许衡,元代杰出的政治家、教育家、天文学家、思想家,河内李封(今河南省焦作市李封村)人。官至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监祭酒。他是元代初期的名臣,也是一位著名的学者。 3. 题目解说 《人有其宝》这则故事,选自《左传·襄公十五年》,题目的意思是各人拥有各自的宝物。赞扬了子罕不贪。告诉我们“不贪”比玉更宝贵。 《嗟来之食》这个故事,选自《礼记·檀弓》,意思是不吃带有侮辱性的东西,启示人们:做人要有骨气,不应轻易接受别人的施舍。 《许仲平义不苟取》这则故事,选自《元史·许衡传》,意思是许仲平“不取”不义之财,告诉人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苟取。 4. 知识链接 许衡对汉、蒙文化交流融合功不可磨。 许衡长期担任国子监祭酒,主持教育工作,承宣教化,不遗余力。他以“乐育英才,面教胄子”为宗旨,故其门下不仅有大批汉族学生,还有不少蒙族弟子。他施教的原则是“因觉以明善,因明以开蔽”,即循循善诱,潜移默化。公元1271年,许衡奉元世祖之命,负责培养一批蒙古贵族子弟,在他的辛勤教育下,这些不懂汉文的青年也都成为“尊师敬业”的优秀儒生。其中有不少人,后来“致位卿相,为一代名臣”。许衡对待学生“爱之如子”,从生活到学习无不关怀备至。他对待自己则从严要求,“夜思昼诵身体力行,言必揆诸其义而后发”。因此,在许衡的熏陶教育下,“数十年间彬彬然,号称名卿士大夫者,皆出其门下矣”。所以,许衡通过传道授业,对于汉、蒙文化的融合和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教学过程: 一. 字音词义: 1. 字音认读 子罕(hǎn) 蒙袂(mèi) 辑屦(jù) 啖(dàn) 2. 字形辨识 贪(tān)贪污 袂(mèi)联袂 贫(pín)贫穷 决(jué)决心 屦(jù)辑屦 敖(áo)黔敖 履(lǚ)革履 熬(áo)熬夜 3. 词语补注 一词多义: 二. 内容解读 结构图示: 一. 《人有其宝》 宋人献玉,是因为觉得此玉珍贵。“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玉人”自然是识宝的内行,内行“以为宝也”,此物自然价值连城。在宋人眼中,如此宝玉才真能匹配子罕。然而,在子罕那里,此玉却成了一块人品的试金石:面对唾手可得的宝物,神色自若,毫不动心,子罕的高尚就在于“我以不贪为宝”,两相比较,子罕的赤子情怀喷薄而出,跃然纸上。 二. 《嗟来之食》 此文一开头就交代故事背景,“齐大饥”三字似乎看到了齐国因天灾而饥号遍野的惨苦景象,也为“饥者”出场设置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当“蒙袂辑屦,贸贸然来”的“饥者”出现时,黔敖应该说并没有表现出故意的轻视,“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也只是“习惯”而已。但饥者却“扬其目而视”反应强烈,谢绝施舍,“终不食而死”。 “不食嗟来之食”这句名言就出自这个故事,是说为了表示做人的骨气,绝不低三下四地接受别人的施舍,哪怕是让自己饿死。表现出硬朗与坚毅,体现着中国人的“骨气”。当然,对于黔敖来说,也让我们得到了思考,作为一个有爱心的“富人”,救济、帮助别人就应该真心实意而不要以救世主自居,否则必然失去“行善”的意义;对接受帮助一方来说,善意的帮助是可以接受的,但是,面对“嗟来之食”,倒是那位有骨气的饥民的精神,值得我们赞扬。 三. 《许仲平义不苟取》 此时的许衡不过是普普通通的苟全性命于乱世的难民而已。许衡有吃梨的充分条件:长途跋涉又是酷暑天气,非常渴,加之梨树在路边无人看管。此时这个过路人吃个梨解解渴是可以理解可以原谅的,何况大家都这么干了,法不责众嘛。但许衡“独危坐树下自若”,干渴的他坐于缀满水灵灵的梨树下,坐于都在汁水四溅地嚼梨者旁,如果此时装清高一是难度太大,二是没有必要。只能是一贯品性使然,这种守“义”只能是发乎真性,存乎“吾心”的。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是儒家对弟子的要求,元人许衡一生在仕途与布衣间多次交换角色,时时处处皆谨遵这一原则。摘梨解渴乃小事小节,但许衡却无动于衷,皆因心中有“主”。许衡心目中的“主”无疑就是自律、自重、自爱,有了这种“主”,便会洁身自好,守住小节,也能保住大节。 特色赏析: 《人有其宝》故事短小,却含义隽永,成功的关键在于叙事的取舍得当。从整个事件来看,头绪应该说是较为复杂的:既有献玉就会有献玉的原因,就该有对“玉”的细部刻画,就应该有见面时的寒暄……但是故事却都一一回避,除开必须交代的人名之外,只用“得玉”、“献”、“弗受”几个词语就将整个事件叙述的明明白白。这不能不说叙事者笔法的高明。 但作者却也并非一切都“简”,虽然字数不多,却有几处描写:一是“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二是子罕的回答。这些语言描写,前者表现了“玉”的珍贵,后者则表现了子罕的品行与操守,可谓“点睛”之笔。 《嗟来之食》故事不足100字,却生动的刻画了“饥者”的丰满形象。关键在于细节刻画的成功;“齐大饥”,交代了背景,表现了饥饿的程度;“蒙袂辑屦”,则刻画了饥者的困窘处境;“扬其目而视之”,更是让饥者“硬朗”的神韵跃然而出。人物对话虽然只有简单数言,却也字字珠玑,有着深厚的意蕴:“嗟,来食!”显黔敖的神态;而饥者的回答既交代了饥饿的原因,又表现了人物的精神。这种白描的手法看似简单,却余香悠悠。 《许仲平义不苟取》选自《元史》,带有浓郁的史传笔法。即使只有简单的几行文字,也要展示得淋漓尽致。几个精当的动词,便把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渴”后加一“甚”,表现客观条件的艰难,“争取”写尽众人“吃”之“贪”;“独危坐”写许衡之“静”。 对比手法的使用,是成功的又一原因。既有行为的对比:众人“争取”,许衡“危坐”;也有语言的对比:众人认为“世乱”“无主”,许衡却坚信“吾心独无主乎”。在对比中人物品质精神得以凸显。 句段品鉴: (1)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品析:子罕首先从正面阐明自己以不贪为宝物,宋人以玉为宝物,说明两者区分宝物的标准不同;接着从反面说明两者都丧失了宝物;最后说明不如各人拥有各自的宝物。可见,子罕是在追求一种为人的操守,追求道德的完善。 (2)扬其目而视之曰。 品析:“扬”、“视”两个动词,传神地刻画了饥者虽饥得慌,但对别人轻蔑自己的言行,却十分反感,凛然不可侵犯的形象。动作描写,突出了饥者的硬朗与坚毅,体现了中国人的“骨气”。 (3)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 品析:“众”与“独”数量的对比,“取”与“坐”动作的对比,更表现了许衡自重、自律、自爱的为人标准。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许衡“不取”不义之财的行为,为下文叙述许衡不取不义之财作铺垫。 难点探究: 怎样评价黔敖和饥者的各自行为? “不食嗟来之食”这句名言是说为了表示做人的骨气,绝不低三下四地接受别人的施舍,哪怕是让自己饿死。表现出硬朗与坚毅,体现着中国人的“骨气’。当然,对于黔敖来说,也让我们得到了思考,作为一个有爱心的“富人”,救济、帮助别人就应该真心实意而不要以救世主自居,否则必然失去“行善”的意义;对接受帮助一方来说,善意的帮助是可以接受的,但是,面对“嗟来之食”,倒是那位有骨气的饥民的精神,值得我们赞扬。 考点指津: 【例】如果某一天,你成为了富者,你对那些少数不能完成义务教育的孩子,将打算怎么办呢? 考点说明:此题旨在考查学生透过课文现象,看清事物本质的能力。 思维点拨:文中叙述的是黔敖对饥者带有轻蔑侮辱的语气进行施舍,结果饥者拒食而死。但作为富者的你,也许会从中得到更多的启示,首先是待人的语气、神态,其次是解决问题的办法等。 参考答案:先应分析少数孩子不能完成义务教育的原因;其次,解决好孩子们的后顾之忧,真心实意地给以帮助,并进行跟踪调查、回访等。 课本习题解答: 第一题: 《人有其宝》强调了人应以“不贪为宝”;《嗟来之食》强调做人要有骨气和尊严;《许仲平义不苟取》歌颂了自省自律的精神。对我们的启迪是要学习古代仁人志士“义不苟取”的高尚品质和人格尊严,建设好我们的国家。 第二题: ①用 把;②食品、食物 让……吃;③保存、保有 拥有;④如果 如 第三题: 1. 之于 2. 谦词,有冒昧的意思 3. 推辞 4. 端正 5. 难道 第四题:(略)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60分钟) 《愚公移山》 【识记与积累】 1. 下列加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万仞( ) 穷匮( ) 孀妻( ) b. 智叟( ) 始龀( ) 惩罚( ) c. 迂回( ) 负荷( ) 阻塞( ) 2. 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 甚矣,汝之不惠。 b. 河曲智叟亡以应。 c.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d.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 选出诵读时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 ) a.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b.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c.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d.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 翻译句子。 (1)吾与汝毕力平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如土石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文解读·感悟探究】 读下面文段,完成5-8题。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有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5. 解释文中加“____”的词。 曾:________ 穷匮:________ 6. 这段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突出了人物各自的什么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找出下列句中加线的字与例句中相同的一项( ) 例: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a.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b. 甚矣,汝之不惠。 c.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d.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8. 请翻译“甚矣,汝之不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现创新】 世间本没有神,但本课作者却以神话结尾,这有什么作用呢?请谈谈你的看法,并简要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故事三则》 【识记与积累】 1. 下列加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子罕( ) 蒙袂( ) 嗟( ) b. 黔敖( ) 子罕( ) 啖( ) c. 蒙袂( ) 食之( ) 嗟( ) d. 黔敖( ) 辑屦( ) 啖( ) 2. 下列加线字释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献诸子罕 之于 b. 吾心独无主乎 难道 c. 从而谢焉 推辞 d. 衡独危坐树下自若 危险 3. 翻译句子 ①以示玉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蒙袂辑屦,贸贸然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衡独危坐树下自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文解读·感悟探究】 读《许仲平义不苟取》,完成4~6题。 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4. 写出加线字的读音。 尝( ) 啖( ) 5. 选出诵读时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 ) a. 衡/独危/坐树下/自若 b. 衡独/危坐树/下自若 c. 衡/独/危坐树下/自若 d. 衡独/危/坐树下/自若 6. 翻译句子。 ①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答案】 《愚公移山》 1. b 2. c 3. b 4. (1)我和你们竭尽全力铲平险阻。 (2)甚至连魁父那座小山丘都平不了。 (3)还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5. 竟然 穷尽 6. 语言描写 突出了“愚公”不“愚”,“智叟”不“智”的性格。 7. d 8. 你太不聪明了。 9. 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 12. 思路提示:此题可以从当时的生产力状态及人们的想法来谈。也可以从文章的结构等方面来谈。如: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的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的不同。作者采用这样的结尾,就让故事有一个圆满的结局,否则,愚公挖山究意怎样,人们就不得而知。如影视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结尾是“化蝶”;这样就有一个“大团圆”的结局,这样比较符合大多数中国人的心理。 《故事三则》 1. c 2. d 3. ①把它给琢玉的人看。 ②用衣袖遮住脸,拖着鞋子,踉踉跄跄地走来。 ③只有许衡一个人正襟危坐于树下,安然如常,毫不动心。 4. 5. c 6. ①不是自己的东西而吃它,是不能这样做的。 ②梨可以没有主人,难道我心里也没有主人吗? 《愚公移山》教案设计 篇10教学内容:《愚公移山》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并且具有基本独立的阅读欣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已具备了结合课文注解进行阅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因此本课的学习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教师重在指导,给予方法上的点拨。本文对学生树立良好的品质和克服困难的精神,无疑起到了较好的榜样的作用。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课文,了解寓意。 2、分析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 3、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难点: 1、品味人物语言,感受人物形象。 2、对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能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做出不同的评价,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 3、学习愚公身上的精神,理解文章深刻的寓意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播放歌曲《愚公移山》。 这是一首同学们十分熟悉的歌曲,它述说了中国古代有名的《愚公移山》的故事,表达了后代人对愚公精神的崇敬。有人说,生活的道路只有两种,一种是大路,一种是小路,但是不论哪种路都不是一路平坦的,都会有荆棘、有坎坷,面对荆棘坎坷,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选自《列子》的课文《愚公移山》,看看古人是怎样对待困难的。 一、复习导入,精读课文ppt 1、诵读课文,讨论下列问题。 我们接下来齐读课文并思考几个问题,看同学们是否真正读懂了课文。 (1)、课文写了哪些人?(有愚公、智叟、愚公妻、荷担者、遗男。) (2)、愚公为什么要移山?太行、王屋二山的规模怎么样? (3)、移山有什么困难? (4)、结果怎样? 二、讨论交流、升华提高(小组活动,全班交流) 1、朗读第二.三段。(小组讨论) (1)愚公妻子和智叟的言行,其态度有什么不同 ?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céng)不能损魁(kuí)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献:提出,不反对,君:是尊称,曾(céng)不能损魁(kuí)父之丘,为愚公着想,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有顾虑(关切,担心)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笑:讥笑,残年:极端鄙视年纪大,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冷言嘲讽(嘲笑,讥讽) 2、同样是面对移山这件事,为什么愚公和智叟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呢?可以看出他们有什么样的形象? (1)、愚公的形象: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 (2)、智叟的形象:目光短浅,畏难而止 自作聪明 3、愚公真“愚”?智叟真“智”吗? 三、品读课文,文本升华 1.提问: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拨: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这个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2、请找出文中的几组对比并试分析其中一组的作用 3、读到这里,你觉得这则寓言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四、学生辩论,培养个性 1、在高科技、信息化的时代要不要学习愚公精神?。 五、归纳总结 《愚公移山》是一则寓言,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与同桌讨论:你认为你认为愚公是搬家好还是移山好? 写篇300字的练笔 《愚公移山》教案设计 篇11教学目的: 一 重点学习下列文言词句: 实词——方、仞、阴、阳、惩、君、汝、孀、龀、长息、穷匮、加(增)、何苦、亡(以应)。 虚词——且、焉、诸、以。 句式——省主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 二 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树立为祖国“四化”建设努力奋斗的思想。 教学设想: 一 布置自读,要求:凭借工具书和课文注解逐字逐句读懂课文,同时记下疑问,准备在老师教读时提出。自读在课内进行。 二 试改变由教师逐句串讲的传统教法,在学生认真自读的基础上,从抓字、词、句入手,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心,务使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获得完整、鲜明的印象。 三 讲读过程根据“以思维训练带动语言学习,以语言学习促进思维训练”的设想,尽可能把文言文的字、词、句教学和对学生的思维训练结合起来,做到在发展智能的前提下落实基础知识。 四 “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叶圣陶:《语文教育书简》),减轻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着眼于培养学生自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五 安排三教时(包括课内自读。如自读放在课外进行,只需要安排两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 解题,了解“寓言”的体裁特点。 二 学生自读全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解题。 (一)板书课题:愚公移山。 (二)布置学生看本文题注,了解文章出处。 (三)提问:什么是“寓言”?(学生查词典,先说明“寓”字的含义,然后根据词典中“寓言”的条目说明这是一种什么体裁。) (四)教师小结,同时布置自读:大家查了词典,知道了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愚公移山》就是一则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好寓言。老愚公的故事是大家早就熟悉的,这是我们学习本文的一个有利条件。这一堂课,请同学们借助于词典和课本的注解,逐字逐句读懂课文,然后想一想:这个故事寄寓着什么深刻的道理?我们应该从中受到什么教育?自读中有什么疑问,请大家在书上打个问号,准备下一节课提出。 二 学生自读。教师板书要特别注意的词语(见“教学目的一”),学生边读边在这些词语下加着重号。教师行间巡视,随时了解学生自读情况。 三 布置作业 :朗读全文,要求读准字音,不读破句。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一 人物分析。着重引导学生通过语言的比较,了解不同人物对待“移山”的不同态度。 二 在人物分析的过程中落实若干文言词句。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检查自读: (一)学生齐读全文,结合正音:仞、惩、塞、迂、荷、箕畚、龀、匮、亡(同“无”)、厝(同“措”) (二)学生质疑。学生提出各种问题后,尽量要求他们自己或在老师的引导下共同讨论求得解决。教师只解答学生经过努力仍然无法解决的问题。 二 教读新课。 (一)初步理清“人”和“事”: 同学们提了不少问题,说明预习是认真的。许多问题经过大家一起思考,都得到了解决,可见只要开动脑筋,同学们是能够自己读懂的。现在由老师提出一些问题来问大家,看看大家对课文究竟理解得怎么样。 1、提问:这则寓言一共写了哪些人物?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人物表:愚公、其妻、其子孙、遗男、智叟。 2、提问:老愚公有多大年纪了?智叟是个年轻人吗?那个“遗男”姓什么?有几岁了?他去移山,他的爸爸肯吗? 通过问答,明确下列词语的含义:年且九十——且,将。智叟——叟,老头。京城氏——氏,姓;京城氏,姓京城的。始龀——龀,齿旁,小孩换牙;始龀,七八岁。孀妻有遗男——那孩子的爸爸死了,他母亲是“寡妇”,他自己是“孤儿”。“遗男”是生下来以前就死了父亲的孩子。 3、提问:再请大家计算一下,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 通过问答,引导学生读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一句:本句省主语“愚公”;“荷担者三夫”即“三个能挑担的男子(子孙)”。全句意思是“愚公就率领了子孙中三个能挑担的人,敲石挖土,用畚箕装了土石运到渤海边上(去扔掉)”。这样看来,愚公一家一共去了四个人,再加上京城氏孀妻的遗男,一共五个人参加移山劳动。 4、提问:“移山”这件事做起来困难吗?他们的劳动艰苦吗? 通过问答,明确下列词句的含义和作用:方七百里,高万仞 ——方,方圆、面积,方七百里,写山之大,是约数;仞,古代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万仞,虚指,极言山之高。山又高又大,说明移山之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冬夏换季(即一年),才返家一次。说明劳动的紧张、艰苦,也显示了愚公移山决心之大。 教师小结:从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出,太行、王屋二山又高又大,愚公他们人数不多,而且老的年近九十,小的才七八岁,工具又落后,要移山的确是千难万难的。在艰巨的任务面前,最能显示出人们不同的精神面貌。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人物表”里的这些人,在“移山”这个巨大的困难面前各自表现了怎样的精神面貌。 (二)人物分析——重点:智叟和愚公妻;并及愚公子孙、遗男。 愚公妻和智叟讲的话差不多,态度似乎很接近。我们的分析就从这两个人入手: 1、学生朗读有关语句,进行比较: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2、提问:哪些话只有愚公的妻子讲而智叟不讲,哪些话只有智叟讲而愚公的妻子不讲?即使是两个人都讲的话,在内容和语气上有什么差别? 通过问答,要求学生明确: “甚矣,汝之不惠。”这句话是只有智叟讲的。倒装句式的运用(谓语“甚矣”提前),强调了愚公不聪明的程度,说明了智叟对愚公的轻视。愚公的妻子是不会讲这样的话的。 “且焉置土石?”这句话是只有愚公的妻子能讲的。“况且把土块和石头放到哪里去?”她有这个疑问,说明她对自己丈夫去移山更多的是关心和担心,不同于智叟的根本否定。智叟是不会提出这样的疑问的。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这两句话,句式相同,内容相近,但表达的语气、感情却很不相同。愚公的妻子说:“凭您的力气,还不能削平魁父这样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这是很合乎情理的疑问。智叟却说“凭你这一大把年纪和剩下的一点力气,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棵草,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啊?”话说得过于夸张,带着讽嘲的意味;“其如土石何”与“如太行、王屋何”句式相同,但智叟的话中多一“其”,同“岂”,加强了反问的语气。这些都说明了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反对和嘲笑,亦即反对得更加强烈,跟愚公的妻子的“献疑”有所不同。 再从称谓看,愚公的妻子称愚公为“君”,智叟则称愚公为“汝”,显得不客气,也说明了智叟对愚公轻视的态度。“汝”在文言里一般是轻贱的称呼。 教师小结:愚公的妻子对移山的态度是“疑”,智叟而是“笑”和“止”。“近似之迹,不可不察”,读书时经常注意从“近似之迹”的比较中找出它们的相异之处,就可以把死书读活,发展我们的思维能力。 下面再来讨论另几个人对移山的态度: 1、提问:愚公的子孙对移山的态度怎样? 学生找出“杂然相许”、“杂曰:‘投诸渤海之尾……’”两句。“杂然”、“许”写出他们纷纷赞同、坚决支持的态度。“杂曰”句则进一步写他们不仅赞同,而且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解除了愚公的妻子的“疑”,使移山之役得以顺利开始。 2、提问:那个“始龀”的“遗男”对移山怎样? 学生找出“跳往助之”一句;“跳”、“助”,说明这个孩子是乐于相助、积极参加的。 教师总结:上面我们比较了除愚公以外的几个人对移山的态度。现在我们把课文中的有关部分再朗读一遍。学生朗读(从文章开头读到“其如土石何”)。 3、布置思考题:愚公是坚决主张移山的,有人就说他笨。“愚公”这个名字本身也表明他是个“笨老头”。请大家课外再认真读一读文章,想一想:愚公到底笨不笨?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一 人物分析:愚公实不愚,智叟未必智。 二 这则寓言的深刻教育意义。 三 继续学习和巩固若干文言词句。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复习旧课,导入 新课: (一)提问:愚公多大年纪?(年且九十)太行、王屋二山有多大多高(方七百里,高万仞)凭愚公的一点力量能不能把山移掉?(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那么愚公坚决主张移山,是不是太笨了呢? 在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展开充分讨论以后,教师继续启发提问:要看愚公笨不笨,关键在于弄明白他对移山这件事是怎么考虑的。请先想想:是什么情况引起愚公移山的动机的? 学生回答“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教师讲解“惩”字 含义:惩,苦,是意动用法;此句意即“以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为苦”。板书:痛感迂、塞之苦。 追问:山移掉以后的好处,愚公想过没有? 学生找出“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指”、“达”与上文“迂”、“塞”相对;阴,是水南山北。教师板书:确知移山之利。 追问:那么,愚公认为山一定能移掉的理由是什么呢?他是怎样针锋相对地驳斥智叟的反对和嘲笑的? 学生找出“汝心之固……何苦而不平?” 启发:这段句子念起来感到特别有力,这是什么原因呢?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顶针”的修辞作用:一句顶着一句,充分表现出语言的力量。“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是对“甚矣,汝之不惠”的有力回答;“……子又生孙,孙又生子……”顶针法的连续运用,显得子子孙孙,绵延不绝,最后总结一句“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使人感到特别有力。 继续追问:“而山不加增”,这个“而”字的作用是什么?“加增”是什么意思?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而”字的转折作用;“加”是“更”的意思,“加增”就是“更增高”,不是“增加”的倒装。子子孙孙无穷尽,然而山不会更增高了,挖去一点就少一点,这样一算,自然引出了一个结论:“(山)何苦而不平?”这个结论水到渠成,很有说服力,无怪智叟要“亡以应”了。这就说明愚公在移山之前考虑得很周到,他不仅“痛感迂塞之苦”,“确知移山之利”,而且还“深明可移之理”(板书。)一个笨的人能这样考虑问题吗? 进一步追问:那么为什么有人觉得愚笨呢? 教师启发谈话:这样的事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屡见不鲜的,例如雷锋同志,不是也有人说他是“傻子”吗?这是什么原因呢?通过谈话,引导学生认识:要解决愚公笨不笨的问题,关键在于用什么观点去看愚公移山的精神。用“为子孙后代造福”的观点去看,愚公不仅不笨,而且是一个大智大勇的人。这叫做“大智若愚”。 (二)提问:既然愚公不笨,那么反对愚公移山的那个智叟,是不是聪明老头呢? 学生议论,教师小结:智叟知难而止,无所作为,这种人自以为聪明,其实不过是一点“小聪明”罢了。可见“愚公实不愚,智叟未必智”。这就是这篇寓言中“愚公”和“智叟”的取名所寓有的深意。“叟”是老人的意思。 (三)提问:我们再来看一看最后一段文章。有人说,这个故事到最后还是靠了神仙的力量把这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到底是无能的。你们同意这个观点吗? 学生齐读最后一段,自由发表意见,教师小结:“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说明愚公移山的决心行动(不已),使山神都害怕了,不得不向天帝报告;“帝感其诚”,愚公精神(诚)连天帝都感动了。这不仅不是说明愚公的无能,相反,恰恰显示了愚公移山的力量之大和精神的感人之深。愚公千百年来被人称颂,正是由于他这种排除千难万险、不达目的不止的顽强精神。 二 课堂练习: (一)学生齐读全文,要求:从文章的遣词造句、谋篇立意,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深刻寓意。 (二)指定一个学生口译第3自然段,如有误译,共同订正。 (三)发课堂练习资料: 给下面一段文字加上标点符号,并概述大意。 甲乙二生共读《愚公移山》。生甲掩卷长息曰:“甚矣,愚公之愚!年且九十而欲移山,山未移身先死矣,焉能自受其利乎?”生乙曰:“愚公之移山也,盖为子孙造福,非自谋其私也。以利己之心观之,则谓愚公不惠;以利人之心观之,则必谓愚公大智大勇也。”生甲亡以应,默然而思。生乙复曰:“今欲变吾贫穷之中国为富强之中国,其事之难甚于移山。我十二亿中国人皆为愚公,则山何苦而不平?国何苦而不富?”生甲动容曰:“善哉,君之所言!愚公不愚,我知之矣。”(发给学生时不加标点) 检查练习结果: 1、指定学生加标点并口述大意。 2、要求学生找出其中两个倒装句(“甚矣,愚公之愚”、“善哉,君之所言”)并作解释。 3、要求学生找出这一段文字中的关键句(我十二亿中国人皆为愚公,则山何苦而不平?国何苦而不富?)教师点明: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为祖国的四化建设奋斗不懈,这就是我们从《愚公移山》这个寓言故事中受到的有益启示和深刻教育。 三 布置作业 : (一)背诵全文。 (二)结合作文教学,写《老愚公的故事》(不是翻译)。 (三)“思考和练习三”(适当补充内容)。 附 教学参考资料: 1、《文言文的语言分析·愚公移山》,(南通师专中文科《科学与研究》丛书之一,张拱贵、黄岳洲著。) 2、钱梦龙《〈愚公移山〉教学实录》,(见《语文战线》1981年第8期。) 《愚公移山》教案设计 篇12教学目标: 1.理解人类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培养心志坚毅的精神和敢于挑战困难、战胜困难的精神。 2.了解寓言的特点。理解故事的对话、情节、悬念等知识。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人类征服自然的愿望、信心和毅力。 难点:对愚公的评价,对愚公精神的认识。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反复阅读、熟悉课文,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词;有条件的从网上查阅有关作者、《列子》的资料,以备课堂交流。 2.教师查阅、准备有关作者、作品的资料,包括课文录音、徐悲鸿的画《愚公移山》、歌曲《愚公移山》等。 教学方法: 以讨论为主,加强朗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示例。 播放歌曲《愚公移山》。 这是一首同学们十分熟悉的歌曲,它述说了中国古代有名的《愚公移山》的故事,表达了后代人对愚公精神的崇敬。有人说,生活的道路只有两种,一种是大路,一种是小路,但是不论哪种路都不是一路平坦的,都会有荆棘、有坎坷,面对荆棘坎坷,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选自《列子》的课文《愚公移山》,看看古人是怎样对待困难的。 二、了解作者、作品。 学生根据预习时查到的资料,简单介绍作家、作品,然后由教师补充。 参考资料:《列子》,相传为战国时期的列御寇所著。原作早已不见,今本《列子》八篇,从它的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看来,可能是晋人的作品。它的内容多是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等,其中有许多故事直到今天还脍炙人口,由这些故事还形成了不少成语,如杞人忧天、朝三暮四、歧路亡羊等。 三、整体感知课文。 (一)播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感知理解课文,体验课文的语感和人物的情感,并且把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音注到课本上。 (二)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要求初步区分叙述语言和人物对话的不同,尽量理解课文中不同人物的不同感情。 四、理解课文,揣摩词句。 (一)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试着翻译课文,要求尽量直译,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难。 补充注释的字词: 1.面山而居 面:面对。 2.损魁父之丘 损:减少、削减。 3.叩石垦壤 垦:挖。 4.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曾:简直。 5.曾不若孀妻弱子 曾:竟然。 6.而山不加增 加:增加。 (二)学生分为小组,各小组推举一人翻译课文,看看哪个小组译得最好。其余同学对照课文,评价翻译的准确性,并指出不够准确的地方,纠正自己译得不准确的地方。 (三)学生讨论,找出课文中与现代汉语表达不同的句子,说说现代汉语中是怎样表达的。 若学生找不出,可以出示以下句子让学生讨论。 1.聚室而谋。——(愚公)召集了(全家人)在家里商量。(省略句) 2.杂然相许。——(全家人)纷纷表示赞同。(省略句) 3.如太行、王屋何?——对太行山王屋山能怎么样呢?(固定句式) 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于是率领三个能挑担子的子孙。(定语后置句) 5.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主谓倒装句。对比“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理解倒装句的强调作用。) 6.何苦而不平?——愁什么挖不平呢?(宾语前置句) 7.帝感其诚。——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被动句) (说明:以上句子牵涉到多种文言文特殊句式,但由于学生刚接触到文言文,只要讲清其特殊之处、现代汉语中怎么表达即可,目的在培养学生的语感,为今后的学习积累一些材料,而不必讲述特殊句式的名称。) 五、朗读体会人物感情。 (一)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要求读出各人物的不同感情。 (二)对比以下带“曰”的句子,学生讨论可以在各个“曰”字前加上什么样的状语,应该用哪种语气来读“曰”字后的对话。 1.聚室而谋曰 2.其妻献疑曰 3.杂曰 4.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5.北山愚公长息曰 说明:1.句是愚公召集全家人商议,态度是诚恳的,“曰”字前可加上“诚恳”等词,读后面的对话要突出商量的口吻。2.句中愚公的妻子虽然也同意移山,但她信心不足,对具体的问题没有解决的办法,“曰”字前可以加上“担心、犹豫”等词,读这句时要读出她担心、犹豫的心理。3.句是众人的回答,“曰”字前可以加上“坚定”“异口同声”等词,读后面的对话语气要肯定。4.句中河曲智叟对愚公移山的做法不但不理解,而且还有讽刺的意味在其中,他的“笑”应该是讽刺、嘲笑的意思,“曰”字前可以加上“不屑”“嘲笑”“讽刺”等词语,朗读时更多的是突出其嘲笑的口气。5.句是愚公的回答,从“长息”中可以看出愚公认为智叟是可叹可悲的,“虽我之死”以后的几句话则是表明态度,“曰”字前可以加上“叹息而又坚定”等词语,要读得充满信心,语气坚定。 还可以从各人的用词中引导学生加以品味,理解其妻、智叟、愚公的不同态度: 其妻——献疑、君、魁父之丘、且焉置土石 智叟——笑而止之、甚矣、汝、不惠、残年余力、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长息、汝、固、不可彻、曾不若、虽、何苦 说明:其妻用“献疑”“君”等词,表现了她的尊敬,“且焉置”句说明她的担心。智叟用“汝”表现他态度的不尊敬,“甚矣”“不惠”表示了他嘲笑的程度,“其如土石”句是反问句,与其妻的“且焉置”句的一般疑问句在语气上是大不相同的。而愚公的“长息”表示他对智叟顽固的悲叹,“虽我之死”几句突出了他的信心。 以上是一家之见,学生有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只要言之有理也应该肯定。 投影徐悲鸿的画《愚公移山》,让学生加深理解。 (三)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读出人物的情感态度。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理解课文。 六、课外作业。 (一)朗读并背诵课文中愚公反驳智叟的话。 (二)解释“阅读练习探究”第四题,掌握其中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导入示例。 上节课我们对《愚公移山》这篇课文进行了初步的探究,相信同学们读了这篇课文都有许多的感想。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想让大家来交流这些想法。 二、研读、探究课文的内容。 (一)研讨的问题之一:这篇课文的内容比较简单,主要写愚公移山的故事。你认为愚公移山会成功吗? 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分小组讨论,形成自己的看法,推选代表发言讨论,要求有理有据。 学生可能出现的看法: 1.愚公移山一定会成功。理由是愚公决心大,又能坚持不懈,全家齐上阵,又有邻居相助。山不会再增高,而愚公的子子孙孙是无穷尽的。 2.愚公移山是不可能成功的。愚公虽然有坚定的决心,但是他们的移山力量实在是太小了:①工具简陋,只有锄头、畚箕之类;②人数太少,只有自己一家人和少数邻居(如智叟之类估计是不会参加挖山劳动的);③从现代科学来看,山也不是永远不变的东西,它也有增高的可能,而这在地质上的微小变化,也会给移山带来无法克服的困难。 教师可以倾听学生的意见,不要忙于下结论。 (二)研讨的问题之二:同学们都阐述了自己对于移山是否成功的看法,那么作者的看法是什么呢?再次读课文体会。 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引导:作者的看法应该是肯定愚公的移山精神的。课文中智叟在愚公的反驳下“亡以应”、结果天帝派神仙帮助愚公移走了两座山等,都表明了作者的态度。 (三)研讨的问题之三:对愚公移山这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例如课文后“阅读练习”就引述了四种不同的看法。请同学们读读,谈谈你同意这些看法吗?你还有其他看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可能还会有其他看法,如: 1.愚公移山破坏生态环境。 2.愚公移山在经济上是不合算的。 教师引导: 1.这篇课文是两千年前的人写的,不能以今天的科学发展去衡量当时人的思想、行为。但是不管科技怎样地发达,效率效益如何的重要,人类永远都会遭遇各种的困难。怎样对待困难,怎样克服艰难险阻,永远是我们需要正视的问题。 2.从现实可行性、功利效益的角度看,这些看法(包括练习中的四个看法)都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从愚公的行动看,要挖去两座山确实不容易,最后两座山也不是愚公凭人力移走的,而是神仙帮助移走。 3.但是作者在本文中不是探讨现实中移山的可能性和操作方法,而是通过这个故事来阐明一个道理: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只要正视困难,敢于挑战困难,坚持不懈,就能成功。 愚公移山的精神长期以来成了鼓舞人民斗争的力量。1945年6月,毛泽东同志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引用这则寓言鼓励全党同志完成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两座大山。 (四)研讨的问题之四:既然作者肯定愚公的移山精神,为什么又把他称为“愚”,而把智叟称为“智”呢? 教师引导:从现实的、世俗的角度看,愚公确实是愚蠢的,而智叟是明智的,但从对待困难的精神看,愚公又是聪明的,而智叟是愚蠢的。这样的取名一语双关,是按世俗的角度来命名,又是用反语的手法,对世俗的看法加以讽刺。 三、研读、探究课文的写法。 《愚公移山》是人们千古流传的名篇,你读了以后,认为在写法上有哪些可以借鉴的呢?以小组开展讨论。 学生讨论后分小组发言,只要言之有理都可以。教师可以补充以下几点: 1.选材十分集中。移山是一件巨大的工程,时间也应该是相当长的,但是故事没有过多地描写劳动的经过,而只集中写愚公全家商议的过程、愚公与智叟的对话和事情的结果,特别是比较详细地描写了人物的对话,用对话突出了不同人物的不同思想感情,可谓详略得当。 2.成功运用对比手法。故事中有多组对比:山又高又大与愚公的年纪、移山的人数、幼小的助手对比,愚公与智叟对比,移山的难度与最后的结果对比等。 3.故事情节的曲折多姿。故事开头似乎很顺利,愚公提出移山,全家都同意,而且马上行动,但就在这时“其妻献疑”,出现了第一波折;经过全家人的商议,解决了这个问题,又出现了智叟的干扰,这是第二次波折;最后神仙相助可以视为又一次转折。一篇300来字的故事,设置了几处转折,引人入胜。每一次的转折都引起了读者的关心,这种写法就是设置悬念。悬念的设置使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教师小结寓言的特点:这篇课文通过故事来阐明道理,这种文体我们叫它寓言。寓言常常借远喻近,借小喻大,借古喻今,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四、课外作业 (一)课外阅读中国古代寓言、《伊索寓言》等,体会寓言的特点。 (二)完成配套的《伴你学语文》中本课作业 反思: 新课程明确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倡导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参与者。 新课程要求教和学都要利用尽可能多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引下主动探索发现新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创新思维。 这堂课老师讲得少,学生读得多,说得多,想得多,练得多。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能恰到好处的为课堂教学服务,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基本上能领会文章的寓意,认识到愚公精神的伟大,并表示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活动中,学习愚公精神,排除万难,争取胜利。课堂气氛活跃,有激烈的讨论交流,也有争先恐后的发言。学生们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快乐的体验和情感的熏陶。所取得的课堂效果比较令我满意。 《愚公移山》教案设计 篇13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愚公移山》。愚公移山的故事历来为人们所传颂,可谓家喻户晓,众人皆知。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就是这篇脍炙人口的寓言。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创意、教学目标 、教法学法、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诚请各位评委给予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它有如下几个特点:①浓郁的神话色彩,易激发学习兴趣;②可读性强,易于记诵;③基础性强,有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需要积累;④寓意深刻,实践性强;⑤故事性强,人物形象鲜明,但教材偏重于理性,有可能束缚学生对“智叟”的形象思维。 本文安排在现行初中语文教材第六册第六单元中。从本单元教学目标 和编者意图看,是希望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达到: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章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提高学习文言能力的目的。 二、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十几篇文言文,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要学习与现代汉语不完全相同的古代语言,又要像阅读现代文那样理解文章内容和写法,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难度并不大。只要教师给予方法技巧上的点拨指导就能成功。 三、教学创意: 创意一:从“体验”角度组织教学,全课的教学由“朗读体验”——“发现体验”——“学法体验”三个部分组成。在“学法体验”中向学生介绍若干种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实践。 创意二:师生互动,进行探究与合作学习;激励性评价贯穿课堂教学。 四、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目标 设计的综合化、系统化、细目化、行为化原则,及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将教学目标 定为如下几方面: 1、知识目标: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2、能力目标:文言文的诵读;多种学法的体验。运用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学习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积极进取,要有战胜生活学习上的“太行、王屋”的决心和勇气。 4、创新目标:智叟也智。 教学重点确定为发现体验。教学难点 是通过探讨愚公移山举动的“智”与“愚”,学习愚公的意志与毅力。教学课时为第一课时,教学课型定为学法体验课。 五、教法学法: 为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训练主线”原则,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科特点,主要采用启思、点拨式教法,借助多媒体课件,激趣、启思、点拨。分四个版块进行教学。学法则以诵读、发现、体验为主。旨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全程参与,主动获取知识。 六、教学程序: 教学版块之一:同学们进行读诵体验。(15分钟) 教学活动围绕掌握课文诵读和理解课文的大意、积累文言词进行。 1、 导入 。请一个学生讲愚公移山的故事导入 课文学习(1分钟)。 2、 同学们听录音朗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楚人物对话的语气、语调,画出疑点。听朗读后的师生互动探讨。(3分钟) (1) 着重掌握以下几个句子节奏: 方/七百里; 惩/山北之塞;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投诸/渤海之尾 (2) 着重读准以下几个语气语调: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担忧的语气)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讥讽的语气语调)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痛斥的语调) “何苦而不平?”(坚定反驳的语气) 3、 同学们集体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意。(4分钟) 思考这么一个问题:这篇课文从什么写到什么? 同学们发言。 同学们与老师的对话可能有:从有大山写到山被背走,从大山阻塞写到无垄断,从愚公移山的想法写到愚公移山的行动,从开始移山写到移山结束,从人的移山写到神的帮助,从愚公移山的远大理想写到愚公移山的伟大精神…… 4、 参看课下注释,让学生小组合作学生翻译课文、记住文下注释里的文言词。(共7分钟) 首先鼓励学生回忆翻译的原则:信——忠实原文,达——通顺流畅,雅——优美生动。 翻译方法指导:(2分钟) (1) 加。如“方”即“方圆”,指面积。 (2) 改。如“仞”现在已经不作长度单位运用,可改为意思相近的词“丈”来代替。 (3)补。文言文中常有省略主语、介词的宾语和量词等,翻译时必须补出。如“二山”即“两座山”。 (4)调。文言文的语序有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调整。如“甚矣,汝之不惠”,这是谓语提前的倒装句,翻译时可作“你太不聪明了!” (5)省。文言文中的发语句,即句首的助词,或句中语气助词,如果省略后不影响原意的可省去。如“虽我之死”,“之”字是助词,在句中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翻译时可省略不译。 学生自主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语。(5分钟) 教学板块之二:学生进行“发现体验”(15分钟) 教学活动围绕文章的主题写法、进行探讨。并且给每个自然段或情节标上小标题。 1、 指名朗读课文的第一段,围绕这么两个问题交流:本段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本在冀州之南”中的“本”字有什么作用? 师生的互动交流可能有:写太行、王屋两座山异常高大,暗示挖掉这两座山简直是太难了;说明了这两座山原先的位置所在。 “本”字的作用在于为故事制造一个“悬念”:这么高大的两座山已经不在原先的地方,这是怎么回事呢?是什么原因,是什么力量使这两座山变动了位置呢?有此县念,增加了故事的吸引力,激起读者探求答案,乐读文章的兴趣。为后面写愚公精神作了铺垫。鼓励学生加小标题。 指名朗读第二段。思考:这一段包含哪几层意思?写了愚公的什么思想精神?写“其妻献疑”用意何在?写孀妻之弱子“跳往助之”的作用是什么? 愚公移山的原因,移山的决心,愚公移山的目的,老愚公领着家人投入开山除障的行动,运上搬石的艰巨劳作,邻人孀妻的小孩子也跑去和他们一同干起来……愚公具有崇高的思想、宏远的志向、坚强的决心;“其妻献疑”衬托愚公具有宏大的心愿、坚强的意志;小孩子“跳往助之”表明愚公此举之得人心,也有烘托的作用。鼓励学生加小标题。 朗读第三段。思考:智叟责难愚公之不自量力的话有什么用意?愚公是怎样针锋相对地驳斥智叟的?愚公的话表现了他的什么思想精神? 讲解 智叟之先言表明他自视聪明,而嘲笑愚公之不智。为了加强其嘲讽之意,他还用了个倒装句;智叟之言说是在责难愚公之不自量力,连山上的一根草也无力除之, 却要去挖出掘石。出言不逊的智叟,自视聪明,傲慢待人,其实是个识陋智拙,胸狭见短之人。通过智叟的言行,更加突出愚公的伟大。 愚公首先斥责智叟自视聪明,然后用子孙后代是“无穷匮”的道理驳斥,令智叟理屈词穷,无言以对,愚公的这些话表现了他的志向的宏远,心愿的挚诚,意志的坚定,愚公对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有正确的认识,他有战胜自然的信念,这种信念是愚公开山平险意志坚定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基础。鼓励学生加段落小标题。 朗读第四段,提问这则寓言的结尾写天帝“感其诚”,命大力神背走二山,以此作结,好与否?这个结尾是宣传封建迷信呢,还是具有神话色彩呢? 让学生讨论后明确:这样作结有三个好处:①赞颂了愚公心意之诚,意志之坚,突出了故事的主题。愚公开山平险心意之诚、意志之坚,使山神“惧”了,天帝也受之感动。②增添了故事的瑰丽色彩,如此作结,既富于想象,又寓托深情。③反映了古代人民的美好愿望,借神力惩服自然,以实现愚公之志,这是人们的共同心愿。 5、进一步明确主旨的3分钟辩论:愚公该搬家还是该移山。辨证的看问题:明确智叟也有智的地方。 教学版块之三:同学们进行“学法体验”(8分钟) 向同学们介绍几种学习方法。 1、多次概括法——用生动、准确的语言从不同角度对文章进行几次概括。 文序把握法——找出表现文章顺序的关键字或句子,迅速理出文章脉络。 画面标题法——从文章中选出一个或几个精美的片段,然后给它“命名”。 请各位同学任选一种方法进行尝试,并进行课中交流活动。有的同学如果认为自己还有更好的读课文的方法,也可以将自己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教师准备来配合各学法补充的内容有: 多次概括法: ① 壮举 ② 移山传说 ③ 艰巨的任务与微弱的力量 ④ 远大的理想,坚韧的毅力 ⑤ 愚公不愚 ⑥ 智叟不智 ⑦ 永不放弃 ⑧ 感天动地移山情 ⑨ 艰辛的移山,曲折的情节…… 文序把握法 文章先制造悬念,然后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来写。 第一部分(1)写山高大与原来的位置。 第二部分(2-3)移山的原因和经过。 第三部分(4)移山的结果 画面标题法: 第二段:愚氏开山运石 或 毕力平险 如第一段:高大的山 第三段:“愚”“智”之辩 或 智叟不智 愚公不愚 第四段:神力相助 或 理想成现实 教学版块之四:师生小结后布置课后作业 。(2分钟) 选作一题发挥想象,将课文有关内容改写成片段作文: 1、 在家庭会议上 2、 愚公智叟辩难 《愚公移山》教案设计 篇14教学目的 1.学习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2文言文的诵读。 3.辨析文言词语。 重点、难点 重点: 学习顺畅诵读文言课文。 难点: 辨析文言词语。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太行(hang)万仞(ren)惩(cheng)塞(se)汝(ru)曾(zeng)诸(zhu)箕畚(ji ben) 荷(he)孀(shuang)龀 chen 叟(sou)匮(kui亡以应(wu)厝(cuo雍(yong) 2.熟读课文,看注释,查字典,试翻译全文。 二、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2.导语 《愚公移山》一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毛泽东同志曾经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齐奋斗,就一定能夺取 革命的胜利。 三、正课 1.朗读课文(可教师范读,学生试读、齐读,也可听课文录音,朗读时注意正音。) 2朗读停顿的指导。 (1)关于标点符号的停顿。一般来讲顿号停半拍,逗号停一拍,句号、问号、感叹号停两拍。 (2)关手段与段之间的停顿。段与段之间停顿可长一些,一般3~5拍即可。 (3)关于句中的停顿。句中的停顿,按朗读时感情表达的需要或换气的需要可适当作短暂的停顿,但要以词或短语为单位,以不念破句为标准。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子孙荷担者”是一个短语,中间不能停顿,如果停顿了就破坏了短语义的完整,这就叫念破句。 3.请学生翻译课文。 翻译方法指导;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必须忠实原文,字字落实。 根据文言 加。文言词以单音节为主,而现代文则以双音节为主。有些文言实词的基本意义保留至今,只需在原词上加一个字,变成现代的双音节词。如“方”即“方圆”指面积。 (2)改。有些文言实词至今已不用了,可以改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来代替。如“切”可改为“丈”。当然,“侧”的长度不等于“丈”,但这里的“万例”是虚数,所以,可以用“万丈”来代替。 (3)补。文言文中通常有省略主语、介词的宾语和量词等,所以翻译时,必须补出。如“二山”即“两座山”。 (4)调。文言文的语序有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调整。如“甚矣,汝之不惠”这是谓语提前的倒装句,翻译时可作“你太不聪明了!” (5)省。文言文中的发语句,即句首的助词,或句中语气助词,如果省略后不影响原意的可省去。如“虽我之死”“之”字是助词,在句中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翻译时可省略不译。 在学生翻译时,老师可穿插提问重点词语的解释。 者:相当于“……的人”。面:面向着,名词用为动词。毕:全。险:指险峻的大山,形容词用为名词。其妻:其,代词,他的,指代愚公。以君之力:以,介词,凭,靠。之,助词,的。遂:于是。箕畚;用箕畚装土石,名词用作状语。笑而止之:而,表修饰,相当于“着”。之,代词,他,指代愚公。毛:草木。加增:加大增高。自此:从此。 四、小结 《愚公移山》教案设计 篇15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字音读正确,停顿恰当,并注意语气。 2.学会本课应识、会写的字。 3.了解全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了解全文内容,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愚公移山精神的深刻含义。 四、教具准备: 龟、兔、蜗牛、蚯蚓的图片各1张。 五、教学过程: 1.激情导入: (1)老师拿出龟、兔的图片问:“同学们,你们看图片上画的是什么动物呀?” 学生回答:“乌龟、兔子。” 师:“看到这两个小动物,你们想到了什么故事?” 学生:“龟、兔赛跑的故事。” 师:“谁能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 生:讲故事。 师:“为什么结局是乌龟胜利,而小兔失败了呢?” 生:“因为小兔自以为是,而乌龟能坚持不懈地努力。” (2)师拿出蜗牛和蚯蚓的图片问:大家还记得这两个小动物之间的故事吗?(请学生讲一讲) 生:讲故事。(师引导:蜗牛要干什么,蚯蚓对蜗牛的做法持什么态度呢?引导学生说出这个故事蕴涵的道理) (3)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的这个故事跟同学们刚才讲的故事很类似,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要把两座大山移走,这表面看似可笑的事情,背后又隐藏着什么呢,谁又对这件事报以嘲笑和反对呢,愚公面对打击有没有停止行动呢,现在请大家快速读一遍14课:愚公移山,到文中去寻找答案吧!(师:板书课题)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之后,请一名同学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2)组内互读,注意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语气。 3.细读感悟。 (1)指名读第1自然段后,问:愚公为什么要移山? 生:用文中的话回答。 (2)师:愚公跟谁商讨的呢?请同学读第2—6自然段,读完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师相机板书:直插云霄,渤海。) (3)师:愚公带领大家是怎样移山的呢,移山过程中遇到了什么事,请大家读7—13自然段,边读边思考问题。 生:读后用文中的话回答问题。(师引导:结合现代社会的挖土工具跟愚公移山的工具对比交流,感受寓公移山的困难之大,再把智叟的反讥与愚公说的话对比,体会愚公的坚忍不拔的品格与定会成功的信念。相机板书:大半年、箩筐、锄头、痴心妄想、风烛残年。 (4)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问:“功夫不负有心人,愚公移山成功了。文中最后一自然段中说:愚公移山的事情感动了玉皇大帝,大家细细想想,到底是什么让玉皇大帝感动了?” 生答:“是愚公的精神。” 师问:“什么精神?” 生答:“遇到困难不后退,持之以恒的精神。”(师板书:持之以恒) 4.讨论、交流。 师:“如果玉皇大帝没派两个大力士把山背走,愚公的后代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移走吗?”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说出自己的看法。 生: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 5.谈体会。 师:通过学习,同学们一定明白了很多道理,请同学们说给大家听,可以举相关的例子,也可以说名人名言。 生举例:“滴水穿石”的故事,《蜗牛与黄鹂鸟》的故事,《白色的金盏花》,“铁杵磨成针”的故事,等等。 名人名言: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一个人做事没恒心,他是任何事也做不成的——牛顿(英国) 6.布置作业: 师:“我发现本文里有至少20个多音字,请同学们找一找,看谁找得多?” 7.结束: 师:“请同学们唱一遍《蜗牛与黄鹂鸟》的歌来结束这节课。” 生:唱。 六、板书设计: 直插云霄 箩筐锄头 愚公移山 痴心妄想成功(坚持不懈) 风烛残年 教学反思: 本节课开篇就用孩子们熟悉的“龟兔赛跑”的故事引入,对于这个故事,孩子们喜闻乐见,这样,一下子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紧接着,又乘胜追击引入了“蜗牛和蚯蚓”的故事,让学生们初步感觉到本节课要学习的人生哲理是什么。接下来,趁热打铁,引入本课《愚公移山》,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使学习活动进行起来是学有所导,学有所依。这种学习活动是自主的,是有内驱力的。学生始终带着疑问主动去学,学得有方向,有目标,不但能够清晰了解故事内容,而且能够体悟到文章所蕴含的深刻的哲理,从而达到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最后,学生也会自然而然地说起相关故事,如“滴水穿石”,“蜗牛与黄鹂鸟”等等,这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老师的对话,是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最后,以唱《蜗牛与黄鹂鸟》这首歌来结束本课,使本节课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度过。 总之,创设教学情境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调动思维的积极性,促进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情景教学,变枯燥为趣味,变负担为轻松;氛围营造,使遥远变为现实,使抽象变为形象,使高深变为浅显。只要为人师者勤于钻研,精心设计,操作得当,一定能让我们的学生真切体味到——“学习是生活中最有趣和最伟大的游戏”, 而不是背负沉重的压力和与痛苦作斗争。是真正的生本课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