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愚公移山》教例评析 |
范文 | 《愚公移山》教例评析(精选13篇) 《愚公移山》教例评析 篇1[教例简述] 课型设计:分析、讨论课。课时一节。 教学线条设计:抓住“平险”这个短词引发教学内容,重点分析讨论课文写作技巧和主要人物的艺术形象。 教学的警示语:注意,《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 教学过程 如下: 预备动作:同学们,《愚公移山》这个故事有其发生的原因,请大家想想并找一找,文中哪个词能起引发故事的作用:(“平险”——愚公的一个想法和举措,引发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步骤一:分析讨论故事的写作技巧。 1、愚公要“平险”,“险”在哪里?(找出故事的背景)。为什么要“平险”?(故事的开端)“平险”是如何进行的?(这是故事的结局)。围绕着“平险”表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他们是 (故事的人物;进行分类。) 2、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主要手段是:(人物对话。)有两次对话显现了故事的曲折和波澜,能否找出来?(顺势分析愚公妻和智叟对愚公“平险”的态度是否相同以及这两个人物的故事情节中的作用,穿插表情背诵愚公与智叟的对话。) 3、故事中还有一个生动的细节。(顺势分析“遗男”在故事中的作用。) 步骤二:分析讨论愚公的人物形象:课文是怎样表现愚公这个人物的? (1)正确描写——语言、行动(愚公确知平险之利,有远大的抱负。) (2)鲜明对比——智叟(重点分析愚公与智叟的对话。认识:愚公深明查以“平险”之理,有正确的认识。) (3)侧面烘托——山高、路远,操蛇之神惧、帝感其诚(愚公有万难不屈的“平险”精神。) 学生概括愚公形象的特点。 再概括《愚公移山》的主题。教师点示: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的道理。 [评析] 这个教案的设计是很细心的。 它首先注意到了力避教学的误区,甚至写了一条“教学警示语”。 原来,不少的人忽略了“寓言”特点,淡漠了寓言常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人物或其它生物,将深奥的生活哲理和道德教训寄寓于故事中的特点,不带领学生去正确的捕捉《愚公移山》的寓意,反而设置一些“是不是蛮干”、“决策是否正确”、“为什么不考虑搬家”、“要不要科学办事”之类“化虚为实”的问题引发课堂讨论,结果偏移了教学与教育的线条,无谓地花费了课堂教学时间。 其次,教学主线饱满而且清晰。 教师创造性地抓住“平险”这个短语,成功地串起了课文的艺术特点分析和人物形象分析,两次分析的“活动”量很足但又不失之过难,问题虽然不多然而却很讲究问题出现的层次性,特别是对愚公形象的分析,不仅仅只是注意到细腻,而且更注意到准确——从人与自然斗争的角度表现“人定胜天”的思想,从所做事情的公益性正义性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综合上述两方面的特点,我们说此教例很准确地掌握了分析的“入射角”。 此教例也引起我们一个有趣的回味:为什么在《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黔之驴》、《愚公移山》等诸多寓言的教学中,我们往往只忽视《愚公移山》的寓言特点呢? 《愚公移山》教例评析 篇2《愚公移山》教学过程 设计(一课时) 教学设想: 1. 把认识愚公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作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把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作为本文的教学难点 。 2.采用“预习——诵读——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3.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新课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我国著名的国画大师徐悲鸿,曾以“愚公移山”为素材,创作了一幅同名的巨幅图画,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45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致闭幕词时,提到过“愚公移山”的故事,他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齐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那么,到底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还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愚公移山》。 二、检查预习 用小黑板或幻灯片展示下列预习题,并分别叫学生快速作答。(题略) 三、诵读课文 1.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2.学生分角色朗读。 3.学生齐读。 四、讨论问题。 1.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什么寓意? 理解: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2.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 理解: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备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因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将有千万座“太行”、“王屋”挡住我们前进的道路,如果我们缺乏这种精神,那么,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只能是纸上谈兵,一事无成。 3.从课文看得出来,“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作者这样给他们命名,用意何在? 理解:智史与愚公形成鲜明对比。智望之“智”在于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这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目光短浅,实是愚。愚公之“愚”在于他决定毕生平险、挖山不止。这是造福子孙的大事,愚公目光长远,且认为子孙元辰而山不加增,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实为明智之举。智者实愚,愚者实智。显而易见,这样命名不仅加重了对比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从而突出了愚公形象。 4.本文写太行、王屋的高大,愚公的年迈,移山人力伪缺乏,运土路程的遥远,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有何作用? 理解:衬托愚公移山的决心、信心、恒心。 5.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理解: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的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的不同。 五、课文小结。 六、课外作业 。 1.翻译全文。 2.就本文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略) 《愚公移山》教例评析 篇3第一部分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篇。《列子》相传为战国时期郑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列御寇所撰。《汉书·艺文志》中录有《列子》八篇,今已亡佚。今《列子》,一般认为是晋人张湛注释编写而成。其中保存了不少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本文就是一篇有浪漫主义神奇色彩的寓言故事。它使我们形象地看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关于寓言: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短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关于神话: 神话,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 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马克思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形象化。”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所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有着本质的不同。 讨论: 1、读了此文后,你能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意思吗? 本文写了愚公移山的故事。 2、这是一篇寓言故事,它包含着什么深刻的道理? 《愚公移山》是一则带有神话色彩的寓言,塑造了愚公的生动形象。通过愚公立志移山,终于搬掉两座大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我们只要下定决心,不怕困难,持之以恒,任何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 3、文中写“其妻献疑”,用意何在? 写“其妻献疑”,用意有二: (1)突出愚公具有宏大的心愿、坚强的意志。其妻认为开山平险一事太难,不仅挖掉这两座大山非愚公之力所能及,而且挖出的土石放到何处也是一大难题。其妻的这些顾虑,愚公当然是考虑了的。但是,愚公为了子孙后代出入不受阻碍,他以宏大的心愿、坚强的意志下决心要开山平险。 (2)突出愚公对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有正确的认识。他知道仅凭自己“曾不能损魁父之丘”的这点力量是完成不了这件事的。但他相信他的子子孙孙“无穷匮”,“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他有征服自然的信念。 4、写孀妻之弱子“跳往助之”,其作用是什么? 写此事有两个作用: (1)表明愚公此举之得人心,开山劳作之艰辛,愚公一行之坚毅,“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以此之孀妻弱子“助之”与后面河曲智叟“笑止”作鲜明对比,寓托作者褒贬之意。 5、你认为愚公是不是很“愚”呢?为什么? 愚公不“愚”。 (1)愚公是为了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而决心移山的——“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2)下定了决心移山——“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3)故事的结尾,终于感动了天帝,将山搬走。移山的成功地说明愚公不“愚”。 6、智叟的话似乎也有道理,他是不是很“聪明”呢? 表面看起来,智叟好像是聪明。因为愚公毕竟“年且九十”了,两座山又这样大,很难移走。但是,他却没有看到愚公一家子子孙孙不断挖下去,“山不加增”,终究会成功的哲理。他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更说明他不是“智”,而是真正的“愚”。 7、愚公怎么驳斥智叟对他的讥笑的?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8、从全文看,愚公移山的困难有几个方面?文中从哪句话是侧面写出移山的艰难? 愚公移山困难有(1)山高而且大;(2)运土石的工具很小;(3)运土石的距离远、时间长。 这可以从“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这句话中得知,也从侧面写出了移山的艰难。 深入探求: 1、文中写了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这对表现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文中写的这些,都有利于愚公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具体来说,山的高峻显示愚公的决心大;遗男的相助,说明移山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受到了乡邻的拥护;智叟的阻止,则是通过愚公智叟两人截然不同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以突出愚公为子孙后代造福而移山的远大抱负,看到人的伟大力量和长远目光;写神的搬山,则是突出愚公精神的感人。 2、请谈一谈你对愚公这一形象的认识。 愚公以90高龄亲自率领子孙上山“叩石垦壤”,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取得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他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他的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的人和后代子孙;正因为有这样的抱负,他才会不顾年迈力衰,毅然从事这一伟大事业。二是他移山的信心来自他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的正确认识,他懂得人力是“无穷匮”的,而自然条件在相当大的时期内不会有变化,尽管移山的事业不可能在几代人的手里完成,但只要世世代代坚持干下去,就一定有完成的希望,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愚公的这种抱负和信心就是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愿望的生动反映。 积累: 1、通假字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反”通“返”,返回。 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慧”,聪明。 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没有。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厝”通“措”,放置。 2、特殊句式 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实际语序:汝之不惠甚矣。) 且焉置土石(倒装句。疑问句中,疑问代词“焉”充当“置”的宾语,前置。) 何苦而不平(倒装句。疑问代词“何”充当“苦”的宾语,前置。) 帝感其诚(被动语句。“帝”是被感动者。) 《愚公移山》第二部分 1、作者:列子,名御,战国时郑国人,著有《列子》2篇,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早已散失现在流传的本子是东晋张湛辑注的,书中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2、课文的寓意:这篇课文名为“愚公移山”,其实并不一定是要提倡挖山,而是意在告诉人们:要取得事业的成功,就必须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奋斗努力。 3、公移山的原因、目的、方法、信心和结果: ①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迁也 ②目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③方法: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④信心: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⑤结果: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4、愚心移山的艰巨性 愚公移山的任务异常艰巨,这一点在文中多处表现,归纳起来具体表现为四点: a、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b、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本文从山之高大,从愚公的年事已高,从移山的工具简陋,从搬运土石的路途遥远这几个方面,充分反映出移山的任务的艰巨。正是因为移山任务如此之艰巨,才更能衬托出愚公那高尚的思想。宏伟的抱负,超人的智慧,使他的形象更加高大,从而更加突出愚公敢于移山的决心和勇气。 5、文中“愚公”和“智叟”二人取名含义 愚公和“智叟”的对话是全文的核心,这里二人针锋相对,对比鲜明,智叟眼中的愚公是“残年余力”,“不能毁山之一毛”,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他的“智”其实是老于世故,鼠目寸光;而愚公所看到的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他认为人的力量无穷,只要世代坚持移山,终能为人所平。他的“愚”,其实是勇于奉献,公而忘私是大智若愚,在命名上特意将两个人物颠倒过来,不仅对比鲜明,而且有深刻的讽刺意义。 6、对“其妻献疑”一句理解 文中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一句语气关切、担心且非常委婉,这里提出移山的困难,目的不是为了阻止愚公移山,而是提醒愚公及其全家人正视移山的困难,并且设法克服困难,从而以另一个侧面仅衬出愚公意志的坚决。她的问话语气与智叟那充满讥笑和责难的语气截然不同,这一点应加以体会。 7、字词的理解与辨析 ⑴读准下列加点字: 太行háng王屋二山 冀jì州之南 惩山北之塞sè 荷hè担 京城氏之霜shāng妻 始龀chèn 子子孙孙无穷匮kuì也 一厝cuò朔东 高万仞rèn 箕畚jīběn 魁父fǔ之丘 雍yōng南 ⑵辨析下列形近字 万仞 冀州 遂 垦 孀妻 智叟 穷匮 { { { { { { { 坚韧 小心翼翼 逐 恳 寒霜 臾 溃退 ⑶理解文中疑难字词的含义 方七百里:见方。古代称面积用语,译为方圆。 面山而居:向着,这里用作动词。 年旦九十:将。 惩山北之塞:苦于。 聚室而谋曰:家,这里指全家人。 指通豫南:直。 始龀:换牙。 无穷匮:尽,不足。 固不可彻:通,达。 寒暑易节:季节。 箕畚运于……:泛指盛土石的工具。这里指用箕畚。 毕力平险:险阻。这里作名词指险峻的大山。 山之一毛:草木。 陇断:即垄断,山冈高地。 ⑷辨析“之”字在句子中的用法: 之字原有三种常见用法: a、相当于:“的” b、相当于:“他(她,它)” c、起舒缓语气,调整音节作用 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以君之力 a、相当于“的”{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山之一毛 操蛇之神 跳往助之 b、相当于“他(她、它)”(笑而止之曰 闻之 告之于帝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起舒缓语气 (甚矣,汝之不惠 调整音节的作用 虽我之死 译时不译 汝心之固) ⑸辨析“而”字在句中的用法 “而在句中作连词,通常有两种含义: a、表顺承,不译 b、表转折,译为“但”,“但是” 文中表顺承的有{聚室而谋曰 何苦而不平 表转折的有:而山不加增 ⑹辨析同一个字在不同句子中的不同含义 其妻献疑:他的,这里指愚公的 杂然相许:赞同 { { , 惧其不已:化,指愚公 高可二黍许:光景,上下 年旦九十:将 无陇断焉:语气词,相当于“了” { { 且焉置土石:况且 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⑺通假字: 在古汉语中用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似)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使用。这种现象叫“古字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借用)如“甚矣,汝之不惠”中用“惠”代“慧”,“惠”是通假字,而“慧”则叫本字。 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通“返”,回来。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 扁鹊望桓候而还走:还通“旋”,回转掉转。 汤熨之所及也:“汤”同“烫”,用热水焐。 火齐之所及也:“齐”通“剂”,药剂。 满坐寂然:“坐”通“座“,座位,这里指座位上的人。 ⑻翻译下列句子 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译:我要和你们尽全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好吗? 2、如太行、王屋何? 译:“如……何”,是“把……怎么样”的意思。译为: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3、且焉置土石? 译为:况且把挖下来的泥土、石头放到哪里呢? 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 5、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寒来暑往,季节变换,才往返一趟。 6、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子子孙孙是无穷尽的啊,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愁什么挖不平呢? 上一篇:准确掌握分析的“入射角”——《愚公移山》教例评析 下一篇:临淄区“四主”课堂教学展示会之《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教例评析 篇4教学目的 1.学习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2文言文的诵读。 3.辨析文言词语。 五点、难点 重点: 学习顺畅诵读文言课文。 难点: 辨析文言词语。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太行(hang)万仞(ren)惩(cheng)塞(se) 汝(ru)曾(zeng)诸(zhu)箕畚(ji ben) 荷(he)孀(shuang)龀 chen 叟(sou) 匮(kui亡以应(wu)厝(cuo雍(yong) 2.熟读课文,看注释,查字典,试翻译全文。 二、导人 五.作家作品简介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2.导语 《愚公移山》一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毛泽东同志曾经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齐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 三、正课 1.朗读课文(可教师范读,学生试读、齐读,也可听课文录音,朗读时注意正音。) 2朗读停顿的指导。 (1)关于标点符号的停顿。一般来讲顿号停半拍,逗号停一拍,句号、问号、感叹号停两拍。 (2)关手段与段之间的停顿。段与段之间停顿可长一些,一般3~5拍即可。 (3)关于句中的停顿。句中的停顿,按朗读时感情表达的需要或换气的需要可适当作短暂的停顿,但要以词或短语为单位,以不念破句为标准。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子孙荷担者”是一个短语,中间不能 停顿,如果停顿了就破坏了短语义的完整,这就叫念破句。 3.请学生翻译课文。 翻译方法指导;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必须忠实原文,字字落实。 根据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特点,翻译时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加。文言词以单音节为主,而现代文则以双音节为主。有些文言实词的基本意义保留至今,只需在原词上加一个字,变成现代的双音节词。如“方”即“方圆”指面积。 (2)改。有些文言实词至今已不用了,可以改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来代替。如“切”可改为“丈”。当然,“侧”的长度不等于“丈”,但这里的“万例”是虚数,所以,可以用“万丈”来代替。 (3)补。文言文中通常有省略主语、介词的宾语和量词等,所以翻译时,必须补出。如“二山”即“两座山”。 (4)调。文言文的语序有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调整。如“甚矣,汝之不惠”这是谓语提前的倒装句,翻译时可作“你太不聪明了!” (5)省。文言文中的发语句,即句首的助词,或句中语气助词,如果省略后不影响原意的可省去。如“虽我之死”“之”字是助词,在句中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翻译时可省略不译。 在学生翻译时,老师可穿插提问重点词语的解释。 者:相当于“……的人”。面:面向着,名词用为动词。毕:全。险:指险峻的大山,形容词用为名词。其妻:其,代词,他的,指代愚公。以君之力:以,介词,凭,靠。之,助词,的。遂:于是。箕畚;用箕畚装土石,名词用作状语。笑而止之:而,表修饰,相当于“着”。之,代词,他,指代愚公。毛:草木。加增:加大增高。自此:从此。 四、小结 1.古今词义 阳 古义:山之南,水之北 今义:太阳 阴 古义:山之北,水之南 今义:阴天 指 古义:直,一直 今义:手指 曾 古义:乃,并 今义:曾经 诸 古义:之于 今义;各个、许多 荷 古义:负荷 今义:荷花 毛 古义:草木 今义:毛发 息 古义:叹气 今义:休息 虽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已 古义:止 今义:已经 2.词性活用 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 面:名词用为动词,面向着。 3.一词多义 且 年且九十将近 且焉置土石况且 4.通假字 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 河曲智臾亡以应亡同无,没有。 一靥朔东后同措放置。 5虚词 之 代词,他例:跳往助之。 助词:的例:隐土之北。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择 例:甚矣,汝之不克。 而 表承接:不泽例:何苦而不平 表修饰:地、着例:面山而居 表转折:但是,却倒:而山不加增 其 代词,他的例:其妻献疑日 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例:其如土石何 以 介词:凭,靠例:以残年余力 连词,用来例:河曲智实亡以应 焉 语气助词呢例:始一反焉 暖气代词哪里例:且焉置土石 五、作业 1.课后作业。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下面各旬朗读语意停顿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b.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d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河阳之北2.吾与汝毕力平险( ) 3.投诸渤海之尾 4.始一反焉 5.曾不能毁山之一毛6固不可彻 7.而山不加增8.无陇断焉 (三)指出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例:甚矣,汝之不惠。 a河阳之北b.跳往助之 c.虽我之死,有子存焉。d.告之于帝 第二课时 一、预习 1.背诵全文。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3.课后练习四。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翻译全文,疏通词语,大致理解课文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再来细读课文,深入分析,研究课文的内容和写作特色。 三、正课 1.分角色朗读,理解对话双方的语气。 2.提问: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与河曲智臾说的“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两句话意思相近,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讨论并归纳: 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清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焉置土石?”智臾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得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反问语气很重,则简直是嘲笑愚公无能了。因此,这两句语气不同。 3.提问:请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 第一段:写故事背景。 第二段:写愚公决心移山,得到全家支持,并排除疑难,立即行动。 第三段:写愚公驳斥智臾的错误观点。 第四段:写愚公愿望的实现。 4.提问: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 讨论并归纳; (l)两座山非常大: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切。 (2)年老力衰,人员少: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3)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5.提问:文章中两个人物的名字,以“愚公”和“智臾”对举,有什么深意? 讨论并归纳:愚公动员全家的力量,克服山高且大;年老力衰;人员少;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等这么大困难,表面看来“愚不可及”。但愚公不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在于他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他的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人和后代子孙。此外,他对移山的信心来自他在人和自然关系的问题上的正确认识,他懂得人的力量是“无穷匾”的,“而山不加增”。他的见识远远高过一般人之上,真是“大智若愚”。而“智臾”只是从静止的眼光看问题,认为自然条件无法改变,而且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从而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真是“鼠目寸光”。以上分析说明愚者不愚,智者不智。这一颠倒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调,而且具有讽刺的效果。 6提问: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了什么?访归纳中心意思。 讨论并归纳: 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四、总结 《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对寓言的理解要通过故事叙述了解故事所寄寓的深刻含义。而不要纠缠这个故事是否“真实”,神话给足是否与迷信有关,甚至用现代的眼光审视愚公的形象等。这些都与阅读寓言的本义有违背的。 五、作业 1.课后练习.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下列文言句式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2.甚矣,汝之不惠。 3·帝感其诚。 4.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ai.反问句2.陈述句3.判断句《.被动句 b.1.反问句2.倒装句3.被动句4.陈述句 c.1.疑问句2.陈述句3.被动句4.判断句。 d.1.疑问句2.倒装句3.判断句4.陈述句。 (二)填空: 卫.《愚公移山》选自__,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_ 和___。本文的体裁属于____。 2文中河曲智臾嘲讽愚公的话有____ 。愚公斥责智臾的话有___ 愚公反驳智全的话有____ 这些对话表现智叟____ ,表现愚公____。 (附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回700里,高万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住在大山的正对面。由于北边的大山挡路,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他感到很苦恼,就召集全家人商上说;“我跟你们尽一切力士把这两座大山挖平,(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难挖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往哪儿搁?”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几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块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的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曲智文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大愚蠢了!就凭你在世上这最后的几年,剩下这么点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也动不了,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的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命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愚公移山》教例评析 篇5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掌握愚公精神。 (二)能力目标:文言文的诵读;运用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学习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二、教学重点:理解本文寓意及愚公精神。 三、教学难点: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课时安排: 五、教学方法:讨论法;问答法;讲解法 六、教学设计与内容 第一课时 一、课程导入(3分钟)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听过“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句话呢?(生:听过。)那我请位同学为我们复述一下这个故事。(生:这个故事讲得是唐朝的大诗人李白,他小时候不喜欢读书。有一天,乘老师不在屋里,便悄悄的溜出门去玩。他来到山下的小河边,见到一位老婆婆,正在石头上磨一根很粗的铁杵。李白就觉得很纳闷,就上前问她:“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 老婆婆说:“我在磨针呢。”李白吃惊地问:“哎呀!铁杵这么粗大,怎么可能磨成细针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杵就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聪明的李白听后,再联想到自己,感到非常惭愧,于是变转身回到书屋努力学习。从此,他在心里牢牢的记住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奋图强,用功学习。)讲得非常好。那你们知道这则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呢?(生:只要我们有恒心,有毅力,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没错,这则故事告诉的正是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得这个道理,我想大家应该也做得到。好,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与这则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认真体会一下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 二、文学常识(2分钟) 从文中注解①我们看到这则寓言选自《列子•汤问》,《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了很多的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我们今天所学的这篇《愚公移山》就是古代 寓言中的名篇,它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寓言:寓言这种体裁的特点是寄托一定的道理在一种比喻性的虚构的短小故事中,往往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意味。 三、字词(4分钟) 下面大家先自由朗读一篇课文结合文章注释将不懂得读的字注上音,如果注解中没有,就先划出来,等一下我们一起解决。„„ 大家都读完了吗?(生:读完了。)那你们有哪些不会读的字词呢?(生: „„)(在这篇课文中以下字词的读音应提醒学生注意): 万仞(rèn) 惩(chěng) 塞(sè) 迂(yū) 荷(hè)担者 箕畚(jīběn) 穷匮(kuì) 亡(wú)以应 厝(cuò) 孀(shuāng)妻 龀(chèn) 叟(sǒu) „„(结合注释解释:塞:多音字,阻塞。 荷:多音字,扛。 亡:通假字,通“无”。 „„) 四、朗读课文(2分钟) 接下来大家一起朗读一下这篇课文,看看这篇文章讲的是什么故事? „„ 五、疏通文意(8分钟) 大家读得非常好,大家读完了这篇文章,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疏通整篇文章的大意。大家结合文章注释看下文中有哪些字词句是大家有疑问的,现在大家跟同桌互相讨论,试着翻译一下整篇课文。(„„) 大家都看完了吗?有没有哪些字词句在你们讨论中没能得到共识或不能让你给理解的呢?(可能会有疑问,根据学生提出一一解答。) 因为这篇文章的字词比较容易理解,我就不多说了,就请4位同学为我们翻译一下这篇课文吧。(本文为自读课文,全文大意由学生自己疏通,教师只从旁指点即可。) 【生1: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这两座山)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的北面。 生2:北山有一个愚公,年纪将近有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北交通阻塞,进出要绕远道,就召集全家来商量说:“我要和你们尽全力挖平险峻的 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地表示赞成他的意见。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像魁父那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况且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道:“把它们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于是愚公就率领挑担子的三个儿孙,敲凿石头,挖掘泥土,用簸箕搬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也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寒来暑往,季节交换,才往返一趟。 生3:河曲的智叟笑着劝阻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凭你在世上这最后的几年,剩下的这么点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铲除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北山愚公长长地叹息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能通达事理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啊。可是山却不会再增高加大,还愁什么挖不平呢?”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生4:山神听说了愚公移山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就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便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从此,冀州的南部,一直到汉水的南边,再没有高山阻隔了。】(根据学生的翻译,对于翻译不到位的地方稍作解释。) (在翻译其间结合课后练习二分别点出一词多义字“方” 、“且” 、“曾” 、“固” 、“亡”等。) 六、总结(1分钟)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愚公移山》这篇文章,较完整的知道了整篇课文所叙述出的寓言故事。在下节课上我们将深入了解整篇寓言故事以及它所叙述的道理。对于愚公与智叟这两位主人公也将作出详细的解说,所以请同学们课后认真思考下这篇寓言通过愚公与智叟这两位主人公向我们诠释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愚公移山》教例评析 篇623 愚公移山 从容说课 《愚公移山》选自修《列子·汤问》,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文章寓意明显。反映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 教学本文,首先应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语。其次应引导学生思读课文,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探究文章的时代意义,时代需要愚公精神,激发学生勇敢面对困难,挑战自我,争做时代的骄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能力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 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教学难点 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辩论法 3.品读法 4.理读法 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异义词、多义词、通假字及常用虚词。 5.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把握文意;思读课文,探究文章寓意;品读课文,鉴赏文章写法上的特点;研读课文,联系实际,总结升华。 [教学步骤 ] 一、导语 设计 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同学们耳熟能详,愚公移山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下面请看动漫flash——愚公移山。 学生欣赏画面,品味美妙的乐曲。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学生循声跟读。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示例: 惩/山北之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4.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始一反焉 汝之不惠 亡以应 一厝朔东 无陇断焉 (2)对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惩山北之塞 A.处罚 B.警戒 C.苦于 出入之迂也 A.绕远 B.迂腐 C.困难 指通豫南 A.指向 B.手指 C.一直 杂然相许 A.允许 B.赞成 C.答应 且焉置土石 A.哪里 B.乃、才 C.语气助词 (3)一词多义 方七百里 年且九十 曾不若孀妻弱子 方其远出海门 且焉置土石 曾益其所不能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河曲智叟亡以应 惧其不已也 其如土石何 吾义固不杀人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帝感其诚 其妻献疑 以君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甚矣。汝之不惠 告之于帝 (4)翻译下列句子。 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③投渚渤海之尾。 ④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学生自由回答,其余学生评价或补充。答案略写。 5.教师播放教学图片,每显示一幅,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或朗读课文相关片断。 第一幅:二山雄立图 第二幅:在家庭会议上 第三幅:毕力平险图 第四幅:愚公智叟辩难图 第五幅:神灵移山图 三、思读课文,理解寓意 1.学生分两组,展开课堂辩论。 辩题:愚公、智叟到底淮愚? 正方:愚公实愚 反方:智叟不智 辩词选摘:正方:愚公实愚 两座山雄伟高大.实难移走;愚公年且九十,山未移身先死。如何享利?全家人力量微弱, 况且只有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帮忙;工具落后,敲石挖土,用畚箕装了土石远运山外;路途遥远。运土石到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反方:智叟不智 愚公痛感迂塞之苦,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确知移山之利,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有子孙的支持,使移山之役得以顺利开始;深明可移之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有发展变化的观点;感动天帝,将山搬走,显示愚公移山力量之大,精神感人至深;智叟知难而止,无所作为,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是真正的愚。 教师总结:经过一番激烈的辩驳,愚公智叟孰智孰愚已成不争的事实,那就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2.提问: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学生讨论交流。 示例: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只要坚持不懈,成功终会属于我们。 做任何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恒心和毅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大小、多少是相对的,都可以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成功、失败亦如此。 四、品读课文,把握本文的艺术特征 1.提问:如何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 学生自由发言。 生1:这是作者迷信思想的反映。 生2:这反映了作者阶级的局限性。 生3:这是对愚公移山巨大力量和伟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颂,也表达了古代人民借助想象、寄托于神话向自然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愿望。这个神话结尾,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效果,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为高大、感人。 教师点拨: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这个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2.关于对比、衬托手法 学生讨论,明确:文中有多处对比,如愚公与智叟、京城氏之子和智叟、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对比。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京城氏之子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却“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见解鄙陋,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愚公之妻对丈夫关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问;智叟表现出极度的轻蔑,嘲讽之意溢于言表,一“君”一“汝”,境界全出。 文中运用衬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一年返家一次对显现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衬托作用。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五、研读课文,总结升华 教师提问: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 学生争相发言。 教师总结: 愚公精神的实质是排除干难万险不达目的决不休止。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会有“神舟”五号的发射成功,非典、禽流感的防治?哪里会有我国近十年的辉煌成就?哪里会有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让我们从愚公手里接过精神火把,点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寻明天的太阳! 六、课堂小结 教师朗诵《愚公移山》歌词: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 讲起来不是那奇闻,谈起来不是笑淡,望望头土: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面对着满堂儿孙,了却了心中祈愿。 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多媒体显示: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学生齐读。结束全文学习。 七、布置作业 1.以“有志者事竟成——读《愚公移公》有感”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2.有人说,愚公精神就是苦干精神,仅有苦干是远远不够的,苦干加巧干才等于成功。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写一段话阐明你的观战场点。 《愚公移山》教例评析 篇7【教材分析】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这是一则具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通过一个年近九十的老人带领全家人每天挖山不止,最后感动天帝,把山移走的情节,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具有朴素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它有如下特点:①浓郁的神话色彩。②可读性强,易于背诵、记忆。③人物形象鲜明,寓意深刻。 本篇课文安排在初中阶段最后一个文言文阅读单元,而且作为略读课处理,从编者意图及教学目标上看,是希望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达到:借助书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章内容,掌握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及意义,提高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学生分析】 经过两年半的初中语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并且具有基本独立的阅读欣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已具备了结合课文注解进行阅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因此本课的学习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教师重在指导,给予方法上的点拨。 【教学设想】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再指导学生复述故事。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已有的知识水平,对《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进行理解,故教学重点放在愚公和智叟两人的对比上,通过分析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而揭示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学难点放在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的理解以及神话结尾在文中所起的作用,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本节课通过自读课文,达到对内容的理解,通过教师点拨、引发、生生互动,研析人物形象,揭示人物性格,把握主题,剖析难点,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通过对教材及学生的分析,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几个方面: 1、知识目标: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2、能力目标:朗读本文注意语气语调,运用辨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情感目标:学习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二、教学重难点的分析 1、通过对情节和人物的分析,体会本则寓言中包含的深刻寓意是学习的重点。 2、愚公与智叟对待移山问题的观点孰是孰非的理解是难点。 【教学步骤】 依据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分为五个版块: 第一版块:导入新课,激发兴趣。(3分钟) 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导入。 此设计的目的是:古老的故事加上现代流行的旋律,古今融合。别有一番风味,让学生先被乐曲震撼一下,渲染气氛,再走进文本,激活课堂,先声夺人,使学生顿生兴趣,让学生很快走入文本。 第二版块:整体把握,感知课文。(15分钟) 1、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做到声音洪亮,有节奏感,尤其要注意语气、停顿。 关于这一小环节,可通过2个渠道完成:①由学生提出应注意的字词读音、句内停顿及个别语句的语气处理,并朗读,教师点评。②生字、生词可以参考注释、工具书等一一落实,自疏文意,有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解决。 2、检查练习,巩固反馈。 此部分主要让学生做学案中的基础练习,教师巡视,后评讲,重点给予学法指导。如翻译文句的方法:换、留、删、调、补这几个字的用法等,以起到强化巩固的作用。 3、再读课文,复述故事,联系语境,突破难点。 学生再读课文,对照注释,复述课文。复述的要求:语言要准确,故事情节要完整,力求生动。此部分分为2个小环节:①先在小组内讲述。②学生小组讲述后,推荐优秀者在全班交流。 此版块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受之以渔。让学生学有所得,得之有法,让学生拿到一把开启文言文之锁的钥匙,使之能自由地阅读文言文,培养他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第三版块:合作讨论,探究质疑。(20分钟) 此版块共设置了四个问题,如下: 1、愚公移山遇到的不利条件与有利条件分别是什么? 2、文章的主人公是愚公,为什么要写智叟?对愚公移山的壮举,谈谈你的看法。 3、故事结尾写神仙把这两座大山背走了,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4、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愚公精神有没有过时? 对于这几道题的处理方法是这样的:先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再读课文,自由思考,后小组讨论,最后大组(班级)交流,形成较统一的认识。 这四题的设计意图及处理方式分别是: 第一题:主要引导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经过。对于移山的不利的条件,学生可能对愚公其妻与智叟提出的疑问混为一谈,对此要因势利导,让学生读课文,明确他们所说的话的不同语气及在情节发展中的不同作用。 第二题:引导学生领会本文运用的衬托和对比的写作手法的作用。可采用辩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估计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愚公坚持到底的精神值得肯定和发扬;估计也有少数学生认为,愚公移山的做法不聪明,不明智,如果搬迁自己的住所,还能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这不是更好吗?针对以上两种不同看法,在评价时注意评价的开放性,只要言之有理,自圆其说即可。 第三题:主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本文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尾的含义,它是本文教学的难点之一。处理方法是:改写比较法,即把结尾换成:“愚公子子孙孙挖山不止,挖啊挖啊,终于把这两座山挖掉了。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再将它与课文的结尾作比较,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解答出来,分解了难点。 第四题: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寓意,正确评价愚公的精神,这既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又是难点之一。让每位学生写一段话,说说学了本文后的感受,但必须紧扣本文的寓意来。 第四版块:拓展延伸,能力训练。(6分钟) 由课内到课外,开阔知识视野,培养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这是训练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环节、此环节安排的拓展训练的形式是课内外的文段阅读,具体见学案。 第五版块:布置作业,强化巩固、(1分钟) 此环节设置一道题目,供课外练习,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消化、题目是:本文是传统经典的寓言故事,很有特色,就你阅读后感受最深的一点,请你写一篇简单的文学评论、 以上仅是我个人对《愚公移山》一文的教学,发表的粗浅看法,再次恳求各位领导、专家的批评指正。谢谢! 《愚公移山》教例评析 篇8学习目标 ★流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 ★明确故事寓意 ★正确理解有关实词、虚词的含义 教学重点 ★明确故事寓意 ★生动的人物对话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 ★神话色彩结尾的作用 ★“愚公移山”的现实意义 教学设想 ★通过朗读和思维训练来开展师生双边活动,让学生在泛读感知、品读感悟、研读迁移中,达成教学目标。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 2、通晓课文内容、理解故事寓意 3、理解词的含义 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文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寓言属于文学作品范畴。愚公是作品中一个艺术形象。这是一幅放大的书中插图,请说出图中各种景物、人物的名称。(“太行、王屋二山”、“云层”、“夸娥氏二子”、“愚公”。教师板书课题:“愚公移山”)“愚公移山”是一篇带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本文选自《列子·汤问》。这篇故事的内容是什么?故事告诉了我们怎样的道理,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仔细体会。 二、检查作业 1、注音 箕畚( ) 始龀( ) 穷匮( ) 亡以应( ) 魁父( ) 2、解释加点的词 惩山北之塞( ) 指通豫南( ) 毁山之一毛( ) 寒暑易节( ) 三、师范读课文 1、对照书中的注音,学生默读课文。要求读流畅。 2、学生齐读课文。分小组或分男生女生读。 3、教师指导朗读,学生练习后,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出节奏,读出语调。 四、学生品读课文 1、理解读。对照书中的释义,默读课文。教师检查阅读效果,根据教师提示的要求,学生读特定的句子(如教师提示:“请读出写愚公移山方法的句子,……原因的句子、……结果的句子”) 2、理解说。(每个同学根据老师提出的说的内容和要求,先个人思考,后小组交流, 每一小组推派一人在全班交流) ①说故事内容 ②说故事寓意 ③用现代文分角色表演。 3、理解写。①感悟道理:愚公不畏困难移山,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后代人。愚公认识山不加增,人力能战胜自然的道理。 ②设计板书: 苦 愚 愚公:利 移山 不愚 公 理 移 山 智叟:知难而退 无所作为 不智 讥讽阻拦 五、课堂检测 1、注音: 万仞( ) 孀妻( ) 迂( ) 曾不能( ) 一厝( ) 朔东( ) 智叟( ) 2、解释词语 惩_____ 险______诸______ 箕畚_____ 心_____ 虽_______ 匮_______感________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理解文中文言词的含义 2、体会愚公移山的现实意义 3、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学生提出质疑的词语,互动解疑 2、小组汇报交流网上搜集到的信息 3、背诵课文某一段落 二、品读课文 (教师设问激思,引导学生理解文中词句的含义,以下设疑供选择。) 1、愚公的年龄有多大? 2、小男孩有多少岁,父亲可疼他? 3、愚公妻子和智叟话的结构相似,都对愚公的体力提出了质疑,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4、“江阴大桥”中的“阴”是什么含义?地名或企业名中有类似的词吗?请举例。 (江阳工业园区、淮阴市) 三、检测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其妻献疑曰年且九十 ①惧其不已② 其如土石何且焉置土石 以君之力 ③操蛇之神闻之无陇断焉 魁父之丘④ 汝心之固且焉置土石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②甚矣,汝之不惠 ③河曲智叟亡以应 ④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四、研读课文 (一)阅读思考,探究迁移。(以下设疑供选择) 1、能不能以“智公移山”为题? 2、如果没有玉帝的被感动,愚公的志愿最终能实现吗? 3、文中为什么要安排邻人相助的情节? 4、有人说“面山而居”不如“背山而居”,根本不需要耗巨资(人资,物资)去移山。 你认为对吗? 5、想一想,在中国革命历,在现代化的经济建设中,在你的学习生活里,会遇到“山”吗?面对“山”,我们应抱怎样的态度? (二)小组讨论,推选代表发言。 (三)以四人学习小组的形式,学生自测自评自结。 (四)小结参考: 1、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自然或社会的现象,就借助于幻想中具有超人智慧的力量的神来解释问题。神话往往代表了古代人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 2、愚公的精神,我们今天仍然需要,因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是伟大、艰巨的,必须有坚毅的精神才能完成。所谓绕道搬家,是屈服于自然,是害怕困难、逃避矛盾的心理表现。 五、布置作业 1、书后思考练习 2、背诵全文。 3.以“有志者事竟成”为话题,写一篇读后感。 《愚公移山》教例评析 篇9教学设想 ★把认识愚公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作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把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作为本文的教学难点。 ★采用“预习——诵读——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我国的国画大师徐悲鸿,曾以“愚公移山”为素材,创作了一幅同名的巨幅图画,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45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致闭幕词时,提到过“愚公移山”的故事,他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齐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那么,到底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还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愚公移山》。 二、检查预习 用小黑板或幻灯片展示下列预习题,并分别叫学生快速作答。(题略) 三、诵读课文 1.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2.学生分角色朗读。 3.学生齐读。 四、讨论问题 1.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什么寓意? 理解: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2.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 理解: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备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因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将有千万座“太行”、“王屋”挡住我们前进的道路,如果我们缺乏这种精神,那么,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只能是纸上谈兵,一事无成。 3.从课文看得出来,“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作者这样给他们命名,用意何在? 理解:智史与愚公形成鲜明对比。智望之“智”在于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这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目光短浅,实是愚。愚公之“愚”在于他决定毕生平险、挖山不止。这是造福子孙的大事,愚公目光长远,且认为子孙元辰而山不加增,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实为明智之举。智者实愚,愚者实智。显而易见,这样命名不仅加重了对比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从而突出了愚公形象。 4.本文写太行、王屋的高大,愚公的年迈,移山人力伪缺乏,运土路程的遥远,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有何作用? 理解:衬托愚公移山的决心、信心、恒心。 5.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理解: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的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的不同。 五、课文小结 六、课外作业 1.翻译全文。 2.就本文写一篇读后感。 《愚公移山》教例评析 篇10以钱梦龙创造的字词教学方式解决了《愚公移山》一文的字词; 讨论:以今天的眼光看,愚公的行为愚不愚? 学生对愚公的行为议论纷纷:有人认为智叟才是明智的;有人认为愚公的精神是可嘉的,但做法是愚蠢的;更有人甚至认为中国人的落后正是信奉了愚公移山的愚蠢精神…… 因势利导,让学生下一节课以辩论的形式讨论“愚公究竟愚不愚”这个问题,到时大家根据所持观点将位置分成相对而坐的两个阵营,进行正反方大辩论。 课堂上正方(愚公不愚)与反方(愚公实愚)的第一回合交锋的摘要: 正方:(先以课本语句为所,从愚公移山目的、过程、结果等方面论述了“愚公不愚”的观点)。 反方:愚公之愚,在于有勇无谋,不识变通。他一碰到二山问题,考虑还不周,就决心要把二山移走。愚公他虽有坚韧顽强、百折不挠的精神,但他缺少了灵活性,不思变通。倘若他当初选择的是搬家而不是移山,那他只需把家搬迁,易地而居,二山问题即可迎刃而解,又何劳子子孙孙都为愚公的愚付出如此沉重的代价,糟蹋了他们的一生。愚公!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三岁小孩;子孙之难,无穷匮也。反方:从古至今,也不知道有多少人像愚公一样,做事不考虑长远利益,他们都不曾考虑对不对、值不值。就像有一些人一样,决心要把“森林问题”铲除。于是,世世代代都在坚持不懈地砍树伐林,终于,得到了上天的怜悯,上天赐予了我们“特大洪灾”。试想,如果这些樵夫没有砍那么多的树,就不会导致水土流失,洪灾可就没有那么严重了。这都是前人的愚,给我们带来的难。反方:拿破仑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世上有四种人,聪明人、愚蠢人、勤快人、懒惰人;聪明而勤快的人、聪明而懒惰的人,甚至愚蠢而懒惰的人都可用,惟有那些愚蠢而勤快的人不可用。因为愚蠢通常会使他们走错方向,而方向错了,他们的勤快岂不是会造成更大的麻烦?反方:如今,在这个适者生存的时代,那些愚公式的人都会因无助于或少助于社会而被淘汰。所以当我们遇到问题时,应考虑“移山”好还是“搬家”好。这才是智者,更是适者。正方:…… 如我所预料,反方由于找到了第一届新概念作文比赛的一篇获奖作文,一下子就占据了场上主动,而把老老实实依据课文,认为课文讲得不错的正方同学打了个措手不及。辩论出现了一边倒的倾向,似乎大家已经完成了这场辩论。 分发下事先准备的一道文言加标点练习(前一段是钱梦龙教学时为巩固课文字词而作,后一段是我预测论辩赛的情况而作,为方便阅读,下面都已加上了标点): 甲乙二生共读《愚公移山》生甲掩卷而长息曰:“甚矣,愚公之愚。年且九十,而欲移山,山未移而身先死,安能自享其利乎?”生乙曰:“愚公之移山也,盖为子孙造福,非自谋其私也。故以利己之心观之,必谓愚公为不惠;若以利人之心观之,则必谓愚公为大智大勇之人也。”生甲亡以应,生乙复曰:“今欲变吾贫穷之中国为富强之中国,其事之难,甚于移山。若我十余亿中国人人人皆为愚公,则山何苦而不平?国何愁而不富?”生甲动容曰:“善哉,君之所言。愚公不愚,我知之矣。” 生丙闻二生之言,移席而笑曰:“愚公之精神虽甚可嘉,然其法则实愚也。移山何若搬家,所费之力寡,而子子孙孙免受山之阻、移之苦,何乐而不为?况移山之法,叩石垦壤,毁山之草木,损海之生灵,实有百害而仅一利之为也。愚公之愚,愚不可化也。”生乙闻言而正色曰:“见国土鄙陋而厌弃之,委身为他乡之客,异国之子,实今人之常所为也。然则长此以往,何人整治吾乡吾国,搬家之举,虽省力少忧,然非大丈夫之所为也,毋须复论也。至若叩石垦壤之法,亦当初所仅能为之者。愚公及后来者,必能于干中思,移中学,时至今日,有悬索之法,有隧道之法,有盘山公路之法。皆既能使山中之出传之四方,复能使山外之物输之于内;既可不损天地之大貌,复能达‘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之目标。愚公之为,何愚之有?” 在纠正标点并进行朗读之后,辩论继续进行,这时正反方的力量又起了一个大逆转,原先认为自己无懈可击的反方阵营中产生了相当一部分“倒戈相向”的起义者,而本来以为自己已必败无疑的正方又看到了一片光明。并据此把对方原来提出来的盘山公路、高架索道都纳入了“移山派”的“方法论”中…… 最终的临时性结论是:“愚公不愚”,我们应该以新的方法来完成愚公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的理想,并学习他那种百折不挠的精神。就这样,通过辩论,为一个具有积极意义的寓言故事重新正了名。而随之而来生成的新的问题是:但在实际的生活中,我们的行为那些只是愚蠢之“愚”,那些才是“愚公之愚”呢?在“固执”与“执着”之间,我们走的究竟是哪一条道路呢? 一段改变我知识观的文字: 从整体而言,语文课本知识是陈旧的、贫乏的,有的是脱离实际的(汉语语法知识)。正因为课本知识这种不如人意的善,使得学生在接受知识过程中,“知识所能引起的惊异、好奇、求知欲、挑战性、征服欲、欣喜、认同等心理反应不足,动机、兴趣、焦虑感、满足感四个基本的学习心理条件,在知识掌握的过程中,所得到的支持度或满足度,客观上一般不高,换言之,这一知识群本身(在未被教学加工时)的认知含量尚不足以提供各种‘支持’‘灌’的功能。”(摘自《课程·教材·教法》2004年第4期,方武《课本对语言课程知识的建构》,引号内文字引自区培民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7页) 这让我觉得知识应该是客观的、理性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改变只是知识的功能而已。我知道自己的想法有问题,但不知具体错在何处,请网友们指点迷津。 《愚公移山》教例评析 篇11第一部分: 1.给下列带点的字注音: 万仞( ) 箕畚( ) 孀妻( ) 匮乏( ) 始龀( ) 2.连词起连接作用,表示被连接部分之间的关系,指出下列连词所表示的关系。 ⑴面山而居。 而: ⑵聚室而谋。 而: ⑶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而: ⑷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而: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惩山北之塞(塞: ) ⑵杂然相许(杂然: ) ⑶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易: ) ⑷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彻: ) ⑸惧其不已也(已: ) ⑹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负: ) 4.理解翻译下面几个句子。 ⑴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⑵吾与汝毕力平险。 ⑶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5.写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⑴指通豫南 通 ,意为 。 ⑵始一反焉 通 ,意为 。 ⑶汝之不惠 通 ,意为 。 ⑷河曲智叟亡以应 通 ,意为 。 ⑸一厝朔东 通 ,意为 。 6.这篇文章是一篇寓言,其寓意是( ) a、愚公与智叟正相反,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b、要有长远打算,办什么事都要有计划。 c、只要下决心,有恒心,任何困难都能克服。 d、只要办事认真,上帝也要受感动。 7.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⑴文言文中,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叫阳,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 ) ⑵“河阳”应理解为河的北岸。( ) ⑶“甚矣,汝之不惠”是个倒装句,翻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 ⑷愚公的妻子和智叟都反对愚公移山。( ) 读选文,回答问题:(2005年扬州试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8.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词。 ①惩山北之塞(惩: ) ②杂然相许(许: ) 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 ) 9.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且: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b、以: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俯身倾耳以请(《送东阳马生序》) c、其:其妻献疑曰 既出,得其船……处处志之《桃花源记》 d、之:投诸渤海之尾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语句子。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②甚矣,汝之不惠。 11.流行歌曲《愚公移山》中这样唱道:“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请谈谈你对愚公“开路”精神的理解。 第二部分: 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2005年山东高青试题) 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②,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注释】①屦:麻鞋。②缟:白绢,周人用缟做帽子。③履: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④跣:赤脚。 12.解释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1)或谓之曰(或: ) (2)以子之长(以: ) 13.翻译划线句。 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14.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第三部分: 15.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2005年四川广安试题) a、沙尘暴从蒙古一些沙漠周边的退化草场和旱地刮起,途经河北,到达京津。 b、春天来了,冰雪消融,万物复苏,九寨沟的盎然生机又将呈现在世人面前。 c、考场内学生们沙沙地答着题,考场外家长们无时不在期盼着自己的孩子满面春风地走出来。 d、看到一个个党员干部在各自的岗位上忘我地工作,使我很受教育。 16.名著阅读。(2005年福州课改区试题) (1)请在下面横线上填入相关的内容。(填对四处即可) 一部《水浒传》,塑造了多少流传百世的英雄形象,点亮了多少闪耀天空的罡煞之星。话说梁山第十四条好汉武松,为兄报仇怒杀 、潘金莲;发配孟州途中,在 酒店结识 (母夜*);醉打蒋门神,替 (金眼彪)夺回 ;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为躲避官府缉捕,削发扮成 ;夜走蜈蚣岭,痛杀王道人……正是:“山中猛虎,见时魄散魂飞;林下强人,撞着心惊胆裂。” (2)你喜欢武松这个人物形象吗?为什么? 17.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对“叶(绿叶、红叶、落叶……)”进行想像描写。(灵活表达,写一句即可)(2005年福建龙岩试题) [示例]对“花”的想像描写: 例①:你是大地的微笑。 例②:天边的彩霞怎么跑到地面玩耍来啦? 《愚公移山》教例评析 篇12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难解的字、词、句,能读准“仞、畚、孀、龀、厝、陇”等字。 能力目标:学会辨认一词多义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流畅翻译全文,能概括寓意。 情感目标: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设想 鼓励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再指导学生口述故事,落实课文翻译;接着通过学生质疑、教师设疑的方式,细研课文,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讨论氛围中,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贵及其现实意义;然后以完成文后练习的方式,巩固文中涉及的一词多义及通假字;最后,在学生读懂、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熟读并背诵全文。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难点: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四、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了解《列子》及作者,掌握文中的字、词、句和通假字。让学生在参照注释疏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做到口述全文。 第二课时 本课时通过学生课堂讨论的方式感悟愚公精神的可贵及其现实意义,指导学生做到熟读并背诵全文。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愚公移山,这是一则寓言。寓言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二、简介《列子》及作者 《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汉书•艺文志》所录《列子》八篇,早已散佚。今本《列子》八篇,可能是东晋人根据古代有关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思想家,郑国人。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三、学生听课文录音,扫清文字障碍 1、掌握下列实词: 仞 冀 箕 畚 孀 龀 匮 亡 厝 雍 陇 2、通假字: 指 反 惠 亡 厝 3、文言句式: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 4、习惯句式(如……何?) 5、省略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6、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和字词的落实 年且九十(年纪将近九十岁) 惩山北之塞(苦于大山的阻挡) 杂然相许(大家纷纷表示赞许)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还不能够搬掉魁父这样的小山丘) 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土筐把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夏去冬来,经过一年才能往返一次) 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太顽固,顽固到不可变通的地步)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 何苦而不平(愁什么挖不平呢) 如太行、王屋何(又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 其如土石何(又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一座放置在朔方东部,一座放置在雍州南部)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边,没有山岭阻隔了) 7、疏通课文 (1)利用快速、连环朗诵的方式再次正音,并使学生能较流利地读准全文。 (2)教师划出难解的单音节词,引导学生在四人小组自学时,对照注解,自行解释这些难词。 (3)四人小组在扫清难词障碍的基础上,试着逐字落实翻译全文,并将组内无法解决的疑难语句划出来,以备全班讨论。 (4)师生共同研讨,解答疑难。 (5)学生朗读一遍,自查是否还有疑难语句。 8、复述“愚公移山”的故事 四人小组共同准备复述故事,并推荐一名同学,准备在全班复述。 被推荐同学复述课文。 要求:语言流畅,可加上一定的合理想象。 对复述者进行简单讲评,让学生在听、评中,不断熟悉课文,为后面逐字落实翻译全文作准备。 9、抽学生逐句逐段翻译课文。 四、布置作业 复习、巩固文中疑难字句的解释。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课文复习情况 二、逐段朗读课文 三、讨论分析课文的结构 第一段:极言太行、王屋两座山的高大,交代它们的位置。 第二段:具体写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经过。 第三段:写愚公和智叟的对话。 第四段:写愚公移山的胜利。 四、讨论分析课文的内容 1、首段一开始极言两山的高大,用意何在? 答案参考:写两山的高大,为下文移山的艰难作了铺垫。 2、分析课文第二、第三段。 ①请排出移山的人物表。 ②作者这样介绍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参考:移山的人物有年近90岁的愚公,荷担者三夫,还有始龀的遗男,总共五个人,并且是老的老、小的小,要移走两座大山,的确千难万难,但越是艰巨的任务面前,就越能显示人们的精神面貌。 ③不同的人物对待移山有不同的态度,愚公妻子与智叟的话差不多,他们的态度一样吗?孙子和“遗男”态度又怎样? 答案参考:愚公妻子认为丈夫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动不了,能拿大行、王屋怎么办呢?智叟则认为凭愚公这把老骨头,连山上的一棵草都毁不了,还想动土石吗?可见,愚公妻子是怀疑中带着担心;智叟则是轻视和嘲笑的语气。再则,“甚矣,汝之不惠。”这样的话愚公妻子是不会说的,而“且焉置土石?”这样的话智叟是不会说的,因为他根本反对移山,绝对不会关心如何处理土石的问题。总之,愚公妻子是“献疑”,智空是“笑而止之”,一“疑”一“笑”,态度迥然有别。“疑”是对愚公的关心和担心,“笑”则是出于对愚公的轻视和嘲笑。而遗男是“跳往助之”,子孙是“杂然相许”,还献计献策,说明愚公移山是得到大家支持。 ④愚公是移山的积极倡导者,他对移山的态度自然很坚决,那么,他和智叟的分歧在什么地方?各用什么观点来看待移山这个问题? 答案参考:智叟认为人力是有限的,不能改变自然,因而嘲笑和阻止愚公移山;而愚公认为人定胜天,山虽庞大但它是死的,不会随时间流逝而加增;而个人力量虽然有限,但生息繁衍则有无限潜力。智叟只用短浅的停滞的观点看待问题;愚公用长远的、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 ⑤有人说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也有人说愚公“很愚”,智叟“很智”,你的看法如何呢? 答案参考:愚公所以要移山,是痛感“迂”“塞”之苦,而移山之后,则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见其做事有很明确的目的,而且他也深明可移山之理,他认为子子孙孙绵延不断,他的志气,他移山的决心,将会代代相传,无穷无尽,就这样一点点“啃”,终能将山移平,何况“山不加增”,这些足见其移山的行动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不是盲目行动,可见其并不愚,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说很聪明,因为他既自知不能享受移山之利,却还要移山,实乃造福子孙的聪明之举。而智叟却自作聪明,目光短浅,毫无远见,只不过智于其表,愚在其中罢了。 3、分析课文第四段。 有人说这个故事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还是无能的,你同意吗? 答案参考: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动,文章这样写,正是恰恰表现了愚公移山的精神感人至深,其移山之举有不可抗拒的力量。 4、概括故事的寓意。 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改造大自然的精神。 5、小结全文并讨论文章的现实意义。 五、布置作业。 ①背诵全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②写一篇400字左右的《愚公移山》的读后感。 六、板书设计 《愚公移山》 《列子》(寓言) 不利条件 有利条件 方七百里,高万仞——山之高大 杂然相许——家人的支持 年且九十——年龄之高 跳往助之——邻人的参与 叩石垦壤,箕畚一工具之简陋 子孙荷担者三夫——人力之单薄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路途之遥远 笑而止之——智叟之嘲笑 子子孙孙无穷匮而山不加增一愚公发展的观点 ——一对比衬托————一 寓意:表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以坚韧不拔的毅力顽强改造自然的精神 上一篇:《愚公移山》教案(含课时练习) 下一篇:《愚公移山》教案10 《愚公移山》教例评析 篇13愚 公 移 山 选自《列子》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数万尺。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北岸的北面。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有个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住在两座大山的正对面。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出去进来都要绕远路。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力挖平两座大山,使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您的力量,并不能削减魁父这样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愚公于是带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运送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凭你的余年剩下的力气,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根草,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和弱小的孩子。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为什么愁挖不平?”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上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面,没有高山阻隔了。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