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
范文 |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通用6篇)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篇1教学目标 1、熟读背诵课文,掌握文章内容。 2、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朗诵课文掌握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掌握文章的内容意义,熟练背诵文章。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流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 教师组织学生谈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社会。相机引入。 二、初步感知 检查预习。指名读课文,教师相机指正。 教师范读。学生聆听,自己不认识的字词加上拼音。 教师领读。学生跟读,留心容易读错的地方,作上标记。 学生齐读。一起读课文,准确明白节奏重音等。 教师自渎。小声跟读,巩固读法。 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1)大道之行也:用提示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就是“大道”的内涵。 (2)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要有停顿变化,不能连的太紧。 (3)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意思。 (4)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 (5)末句: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组织学生开展不同形式的读。 主要形式有:1、男生齐读。2、女生齐读。3、左边齐读。4、右边齐读。5、同桌齐读。6、学生自渎。 指名朗读课文,组织学生集体订正。 三、深入探究 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自学。 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注释,自主理解课文内容。互相说一说,听一听,指出其中的不足,记录共同存在的疑惑或有争议的地方。 学生代表提出问题,教师相机组织解释疑惑或指正引导,形成共识。 教师提出目标,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目标设计: 1、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2、文中的纲领性句子是什么? 3、“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4、“大同”社会的社会局面怎么样? 教师给学生5分钟的探究时间,学生自主开展。 指名发言,教师相机讲解强调。 教师补充古代儒家人的政治理想,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题。 组织学生再读课文,加深理解领悟。 四、拓展延伸 1、教师出示老子《道德经》片段,组织阅读,比较理解,加深认识。 2、组织学生谈谈“大同”社会的理想是否能够实现。 五、作业设计 你认为孔子所追求的理想社会与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的地方?举例说明。 附:板书设计 大道之行也 大同社会的纲领: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大同局面: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篇2大道之行也 ●学习目的: 1、熟读成诵,把握字词。 2、合作探究,大同思想。 3、联系生活,理解提升。 ●学习时间:一课时 ●学习准备: 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教学设计: 一、理想社会,交流引读。 同学们,我们看了桃花源记中的安乐生活,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呢? 《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熟读成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①教师范读古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 ②学生仿读并注意文中停顿: a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 b“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要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人”统领以下两句,“使老有所终--”中,“使”统领以下四句,其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 c“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文意 d“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 e末句是全文结论,要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③学生朗读并试着背诵。 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 a大道之行也:施行 b选贤与能:通“举” c讲信修睦:培养 d故人不独亲其亲:独,单独。亲,以---为亲 e矜:guān老而无妻的人 f皆有所养:供养 g男有分:fèn职分,指职业 h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i不必藏于己:私藏 j谋闭而不兴:发生 k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3、理一理:全文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总领全文。 第二层:阐述大同社会基本特征。 第三层:总结全文 4、议一议:我们该如何理解大道、大同、大道之行也?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天下为公:天下是公有的(天下是天下所有人的天下) (这几个概念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关键) 三、合作探究,大同思想。 ♂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什么特点? a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b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c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 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 ♂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闻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的模式,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它源于“五帝之世”,又高于“五帝之世”。 四、体验反思,互动释疑。 1、体验反思: 联系伊拉克目前硝烟四起的局势,今天你又是如何认识“大同”社会的?你觉得我们该怎样做才能早日实现大同? 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今天我们更要加强国防建设,以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 2、课外延伸: ①背诵默写课文。 ②“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所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之处? (武原镇中学 陆海峰) 附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赋予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物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篇3《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德育目标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探究创新法。 课时安排 :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全班同学齐背《桃花源记》……那个美、乐、奇的世界大家还记得吧,我们看了桃花源记中的安乐生活,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呢?《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 美好的生活谁都想过,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就有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并给它定名为“大同”。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 二、整体感知: 1. 提供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背景: 孔子是一个心性特别高洁,志向特别幽远,内心情怀特别丰富的人。一天,他参加完鲁国年终的祭祀,有感于鲁国的现状发出了感叹:“唉,大道实行的时代以及夏、商、周三代英明君王当政的时代,我没有赶上,但是我对它们心向往之。”于是就有了文中这番对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描绘。 2.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3.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重点掌握的词语: 不独亲其亲(用作动词,以……为亲) 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 是故谋闭而不兴(奸邪之心。闭:闭塞,这里作杜绝) 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 注意以下通假字: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guān)”,指老而无妻的人。 4.理清文章整体思路,具体指导朗读。 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总领全文。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5.教师分层指导朗读。 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 第二层:本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应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的“人”“使老有所终……”中的“使”,这些字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 第三:“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是谓大同”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教师范读或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其余学生循声低和。 6.全班齐读课文。 三、思考讨论: 1.议一议:我们该如何理解大道、大同、大道之行也?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天下为公:天下是公有的(天下是天下所有人的天下) 2.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什么特点? a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b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c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3.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 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 4.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闻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的模式,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它源于“五帝之世”,又高于“五帝之世”。 四、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大同”与“小康”的区别是什么?这里的“小康”与xx大报告中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小康”相同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五、作业设计: 熟读并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 二、合作探究、讨论下列问题 1、总领全文的语句是什么?照应此句的哪句话?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提问: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用一个成语是“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3、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什么?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三、思考讨论: 1.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课文第二层有三句话,大概是从三个方面吧。 这三句话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1)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 (2)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3)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学生齐读第二层,按照行文思路,尝试背诵。 2.提问: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文章第三层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四、探究性思维训练 思考以下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要求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像,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 五、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快乐地生活着。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今天我们更要加强国防建设,以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 六、课外延伸: 比较──拓展课文。 1.和《桃花源记》比较阅读,找出本文与《桃花源记》相对应的句子。 故人不独亲其亲……皆有所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讲信修睦──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男有分,女有归──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鸡犬相闻。 2. 小结:由此可见,陶渊明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就是孔子早就提出的“大同社会”,都是没有阶级压迫,没有战争纷扰,平等自由、安定富足、团结和睦的理想世界。只是陶渊明在表述自己的理想时更含蓄。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篇4【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⑴翻译并背诵课文;⑵掌握相关文言词 。 2、过程与方法:以诵读为主,结合讨论,感知此段文字的美好。 3、情感与价值观: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大道之行 《礼记》 天下为公 纲领选贤与能 讲修信睦 人人受到全社会关爱 基本特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谋闭不兴 (结论)大同盗窃乱贼不作 外户而不闭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二、整体把握 1、范读课文。 2、学生仿读并思考: “大道”指什么? “大同”指什么?理解这两个概念是理解全文的关键。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三、研读理解 1、 自由朗读课文,掌握以下文言实词,疏通文意: ⑴大道之行也:施行 ⑵选贤与能:通“举” ⑶讲信修睦:培养 ⑷故人不独亲其亲:故,所以。独,单独。亲,以…为亲 ⑸矜:guān老而无妻的人 ⑹皆有所养:供养 ⑺男有分:fèn职分,指职业 ⑻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⑼不必藏于己:私藏 ⑽谋闭而不兴:发生 ⑾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⑿故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门 2、指导学生翻译课文: ⑴自主探究理解翻译。 ⑵小组合作学习,翻译全文。 ⑶全班交流。 3、细读课文,探究讨论: ⑴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 ⑵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提示: 1、在同学们各抒己见的基础上,老师可以依据课文作总结归纳 ⑴人人都受到社会的关爱。全社会亲如一家,各种年龄段的人都有适当的安排,对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体现出了社会的关爱 ⑵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稳定的职业,有安定和睦的家庭,男耕女织,丰衣足食 ⑶货尽其用,人尽其力。人们在共同的生产劳动中,应珍惜劳动产品,无自私自利之心,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辱。尽全力工作,没有多得的念头,更不会据为己有。 2、“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会源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 四、指导诵读 1、理清文章脉胳,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文章。全文可分三层: 第一层:“……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大道之行也──总提,以下分述: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共有三个方面:⑴故人不独亲其亲;⑵男有分,女有养;⑶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为己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结 2、指名单独朗读,注意文中停顿: ⑴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 ⑵“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 ⑶“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文意; ⑷“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 ⑸末句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3、朗读课文,试着背诵。 4、抓重点词句背诵课文。 五、教师总结 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 六、作业 1、思考:“大同”社会跟陶潜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之处? 2、背诵并默写全文。 【课后反思】 以诵读为主,结合讨论,感知此段文字的美好。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篇5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总课时: 第24课、大道之行也 ●学习目的: 1、熟读成诵,把握字词。 2、合作探究,大同思想。 3、联系生活,理解提升。 ●学习时间:一课时 ●学习准备: 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教学设计: 一、理想社会,交流引读。 同学们,我们看了桃花源记中的安乐生活,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呢? 《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熟读成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①教师范读古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 ②学生仿读并注意文中停顿: a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 b“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要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人”统领以下两句,“使老有所终--”中,“使”统领以下四句,其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 c“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文意 d“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 e末句是全文结论,要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③学生朗读并试着背诵。 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 a大道之行也:施行 b选贤与能:通“举” c讲信修睦:培养 d故人不独亲其亲:独,单独。亲,以---为亲 e矜:guān老而无妻的人 f皆有所养:供养 g男有分:fèn职分,指职业 h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i不必藏于己:私藏 j谋闭而不兴:发生 k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3、理一理:全文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总领全文。 第二层:阐述大同社会基本特征。 第三层:总结全文 4、议一议:我们该如何理解大道、大同、大道之行也?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天下为公:天下是公有的(天下是天下所有人的天下) (这几个概念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关键) 三、合作探究,大同思想。 ♂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什么特点? a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b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c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 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 ♂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闻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的模式,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它源于“五帝之世”,又高于“五帝之世”。 四、体验反思,互动释疑。 1、体验反思: 联系伊拉克目前硝烟四起的局势,今天你又是如何认识“大同”社会的?你觉得我们该怎样做才能早日实现大同? 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今天我们更要加强国防建设,以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 2、课外延伸: ①背诵默写课文。 ②“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所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之处? (武原镇中学 陆海峰) 附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赋予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物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篇6大道之行也 《礼记》 教学目标 : 1、抓住“天下为公”这个关键词理清课文的层次, 2、理解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渴望。 教学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词语。 2、进一步巩固文言文的翻译。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美好的生活谁都想过,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就有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并给它定名为“大同”。现代社会也有很多人憧憬着“大同”的理想社会。像孙中山、谭嗣同、康有为等人。毛泽东更是提出了与之类似的共产主义的理想,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之不懈努力,今天我们就来领略儒家经典著作,出自《礼记》的《大道之行也》。 二、教学目标 : (一)、背诵课文 (二)、理解意思 (三)、领悟“大同“社会 三、初读课文 (一)学生初读课文,认识字词。 〔选贤与(jǔ)能〕 〔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 〔男有分(fèn)〕 〔货恶(wù)其弃于地也 (二)学生自读课文,能够读顺课文 (三)教师范读课文,指导朗读 a.“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 “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 b.“故人不独亲………”“使老有所终……”中的“人”“使”各统领其下两 句和四句,其后一顿; c.“货”“力”两字后一顿,表明观点; d.“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文意;e. “是故”承上作结一顿;f.“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g.末句一字一顿,字字分明, 语气肯定。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四)学生齐读课文。 四、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1、根据课下注解翻译课文。 2、划出自己不能解释的字词。 3、小组讨论解决。 4、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提出来,课堂解决。 5、课堂交流翻译的情况。 6、同位交流检查翻译的情况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 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忠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孩子能顺利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路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自己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重点解释: 与,通“举”,选举 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归:女子出嫁 恶:憎恶 闭而不兴:杜绝 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门 乱:指造反 贼:指害人 作:兴起 大同:有和、平的意思 五、 回答下面的问题 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 (一)学生思考 (二)学生讨论 (三)课堂交流 一、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二、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a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关爱 b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c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三、全文的总括语 六、背诵课文。指导学生根据层次一层一层地背诵。 讨论:你认为我们现在的社会哪些地方达到了“大同”社会的要求?你理想中的社会是什么样子的?为此,我们还应该作哪些努力? 七、布置作业 : 背诵默写课文 背解释并抄写2遍 以“人与社会的关系”为话题写一段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抓住“天下为公”这个关键词理清课文的层次, 2、理解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渴望。 教学重点、难点: 3、积累文言词语。 4、进一步巩固文言文的翻译。 一、导入 新课 复习提问 1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 2、学生背诵课文。 故人不独亲④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⑤皆有所养,男有分①,女有归②。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③;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④。 3、检查课下注解: ①选自《礼记·礼运》。《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运,《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与,通“举”。⑤〔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矜,老而无妻的人。矜,通“鳏”。寡,老而无夫的人。孤,幼而无父的人。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残疾人。 分,职分,指职业、职守。归,女子出嫁。恶,憎恶。④〔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意思是,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同,有和、平的意思。 4、检查学生的口头翻译: 故人不独亲④其亲,不独子其子, 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⑤皆有所养, 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孩子能顺利成长,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③;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④。 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 路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自己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 二 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 1选贤与能 2男有分,女有归 3货恶其弃于地也 4陶后鲜有闻 三、布置作业 : 第一、抄写课下注解 第二、练习三 课后记: 在设计上,分层和背诵的环节放在翻译之后,效果就好了。我当时的想法是,让学生根据朗读提示就能划分课文层次,但这对于好学生而言尚可,中等以下的学生是达不到的。这堂教学设计在实施的过程中,在时间上出现一点偏差。最后的讨论本是个出彩之处,但时间关系发挥的不够充分。你认为我们现在的社会哪些地方达到了“大同”社会的要求?你理想中的社会是什么样子的?为此,我们还应该作哪些努力?这个问题设计的不错,学生联系了现实社会,理解了课文内涵,也达到了德育的目标。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