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九年级课文语文教案
范文

九年级课文语文教案(精选3篇)

九年级课文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能够把握诗歌节奏,感受诗歌韵律美。

  2.结合诗歌背景,能够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语言。

  3.能够体会诗歌情思、哲理。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918年1月,《新青年》首次发表白话诗九首,开创了中国新诗的先河。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他发表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一定程度上,正是因为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这首诗在文学地位如此之高,它到底具有怎么样的魅力呢?

  二.作者简介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五四”运动时期,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代表作《月夜》《落叶》《三弦》等。

  三.背景资料

  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最黑暗、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民主”,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

  概而言之,国人有了主体意识。我国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指独立存在的意识)的(除了屈原),只有在新诗中,“我”才大量出现,例如这首《月夜》。因此《月夜》便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四.细读感悟

  1.读出节奏;感受意蕴。

  2.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将它描绘出来。

  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3.如何理解“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表面上写的是一个冬夜,环境是萧森的,人物是孤独的。实则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

  (注: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实则运用象征的手法,蕴含深沉的情感和思绪。)

  4.诗中“树”有什么象征意义?“我”和树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我”怎样的精神?

  要点:“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

  “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

  “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5.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首诗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强大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

九年级课文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把握本文的写作思路,把握文本内容。

  2.品味山水画的意境,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中国古典诗词,也屡次提到了“意境”一词,同学们能结合我们所学过的诗词解释一下什么是意境吗

  提示:如《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构成了一种融合人情的雄浑意境。?可以说,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其“意境”观?

  李可染(1907—1988),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_。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李可染先生曾在他的书中讲到,“意境是什么?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表达出的艺术的境界、诗的境界,就叫意境。”?

  目标导学二:文章初探,把握文本行文思路?

  1.在文中找出作者原话,说说什么是“意境”。?明确: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2.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请你结合全文做简要概括。?明确:首先,要仔细观察对象,深刻认识对象,从而产生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然后将这种思想感情与画作结合在一起,将对象的精神实质表现出来,从而形成意境。

  3.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来,请结合最后两段做简要说明。

  明确:作者认为除了意境之外,还需要有意匠。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4.结合上述分析,请简述本文行文思路,并为本文划分结构。

  明确:全文可划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作者先点出“意境”一概念,并做出解答;第二部分,作者谈及获得意境的方法,即通过深刻观察对象以把握住对象的精神实质,激发出绘画者本身的思想感情并融于画作之中才能创作出有意境的作品。此外,还指出绘画时要站得高于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最后还谈到想要表达出意境,还需要有与其相辅相成的山水画要素,即意匠。?

  目标导学三:深入探究,理解文本艺术内涵?

  1.展示山水画图片与山水摄影图片。请同学们结合第一部分内容说说,在摄影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山水画是否会被取代明确: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其更重要的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可见,山水画具有其精神实质,这也就意味着它永不会为山水摄影所取代。

  2.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要在第一部分大篇幅分析诗歌的意境。?

  明确:按照作者的观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与朋友的深厚友情。描写自然的景色与绘出景色无异,且作者提到“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可见诗歌中的意境与山水画的意境是相通的,并无二致。因此,作者在这里以已经学习过的诗歌意境为例,也就能更好地诠释山水画的意境。?

  3.“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作者是如何论述此观点的'?你认为这个观点正确吗,请结合你的个人经历做简要说明。?

  明确:作者以齐白石画虾为例来论证了他的观点。这个观点正确,如我们知道松树的耐寒可以象征它的坚忍,而当我们在雪地里认真观察,会发现只有松树傲然长青,松针贯穿积雪依然向上,此刻,我们会真正感受到这种坚忍的品质是那样真实。?

  4.请你理解“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一句的深刻含义。?明确:写诗,写的是生活;绘画,绘的是风景;它们都基于现实,以现实为原材料。然而,它们融合了写作者与绘画者自身的情感以及体悟,因此,他们又必然高于现实。这就是说,不论是高明的诗还是绘画,最终都会成为客观的景物与主观情感相融合的意境。

  教学提示?四个探究题设置均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最后一题,由于大多学生对艺术的鉴赏能力与基本鉴赏理论不足,得出答案并不容易;教学过程中教师宜从各方面引导分析,切勿将答案直接予以学生而达不到教学目的。?

  目标导学四:赏析山水画,品味意境?展示李可染老师画作《万山红遍》,教师引导做简要赏析。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_词作《沁园春·长沙》中的名句,描述了深秋时分,湘江之滨的岳麓山漫山古树皆红的壮丽奇景。“万山红遍”这一题材其实很少有画家敢尝试。一方面,“万山”之意境颇为辽阔深远,极大地考验着画家的空间驾驭能力,若非胸有千山万壑,则根本无法表现“万山”;另一方面,“红遍”给中国传统山水画出了个大难题:历来山水多以水墨描绘,仅作为点缀的红色在使用上可谓慎之又慎。然而李可染先生却迎难而上,开始大胆尝试创作“万山红遍”。其时,李可染先生恰好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1954年李可染踏上写生之旅,从江南到桂林、从中国到欧洲,可谓千山万水走过。1960年先生重回画室时,已然是胸中有丘壑。这时,他动笔做出此画,而“红遍”的问题也在此间解决了。他采取了大面积使用朱砂的方法来表现秋色,红为主调,以墨作底,既强调了“遍”字,同时,也使秋色更红火、更热烈、更带有丰收后喜悦的气氛。?

  教学提示?设置此赏析,并非使学生达到品味山水画意境的高度,而是借此画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三、板书设计?

  意境概念定义:景与情的结合?

  获得方法深刻认识对象,产生思想感情?

  写景时写情,源于现实超越现实

九年级课文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感受朦胧诗的创作特点,初步体会诗歌中意象所蕴含的深意以及意象运用的技法。

  2、通过反复朗读诗歌,体会诗人爱国情感。

  3、学生体会诗人情感,激发爱国之情,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初步学会欣赏诗歌的情感美、含蓄美、意境美。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小组合作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情景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引言导入:上个世纪70年代末,面对刚经过的文革,遍体鳞伤的祖国,青年诗人舒婷创作了《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首诗,抒发了强烈的爱国情感,真挚而浓厚。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诗人那质朴厚重的情感吧!(板书标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朗读录音,注意语气语调以及情感抒发。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诗句的轻重音、节奏。

  3、全班配乐齐声郎读。

  4、朗读后思考这首诗大致可分为几部分?试着给每一节加个标题概括。

  明确:

  第一部分:过去的落后

  第二部分:现在的痛苦

  第三部分:未来的希望

  第四部分:自我的奉献

  (三)抓住重点,深入研读

  1、这首诗是使用第几人称写的?如何理解诗中的“我”这一形象?

  明确:本诗是以第一人称创作的,诗人以自己的口吻向诗中的祖国“你”表达了深沉的关心和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其中“我是……”或“我是……”的句式经过反复运用,突出“我”和祖共同经历艰难困苦,共同面对风雨沧桑,“我”和祖国不离不弃、生死与共、血脉相连。诗中的“我”是那个时代与祖国同命运、共患难,心系祖国的青年的典型,经过十年,在面对新的历史机遇,将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复兴祖国的历史重任。“我”的形象,是熔铸在祖国的大形象里的。

  2、小组合作探究:本诗中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试着对每小节进行分析。以语文学习小组讨论,8分钟后请代表发言。

  明确:诗人抒发了与祖国血脉相连,荣辱、生死与共的感情。

  第一节,诗人运用了一系列包括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等意象,这些意象前面有或长或短的修饰语如“破旧”“熏黑”“干瘪”“失修”等,表现了这些意象所经历的痛苦,时间短语“数百年来”“历史的隧洞”等,将其所经历过漫长的岁月表现出来。“我是……”或“我是……”的句式经过反复运用,突出“我”和祖共同经历艰难困苦,共同面对风雨沧桑,“我”和祖国不离不弃、生死与共、血脉相连。末尾以破折号引出“祖国啊”的悲壮感叹,这样不仅使叙述角度的变换,也使诗意在小小的高 潮中稍作停顿。以下两节也是以这种方式结尾。

  第二节,在该小节里,修饰语“贫穷”“悲哀”“希望”等是抽象词语。“飞天”意象的运用增添了诗歌的神秘色彩,寄托着淳朴百姓对生活的祈愿。诗歌的前两节都在描写祖国的历史,第一节重在写实,这一节重在精神。在精神上,人们在贫穷的境遇里始终抱有对美好未来的希望,祈愿能“落到地面”,变成现实。

  第三节,着重描写现在。在经历浩劫后,祖国母亲将要开启新的生活。诗人运用了一系列充满生机的意象,“神话的蛛网里挣脱”的“理想”,“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等等,都表明祖国慢慢摆脱束缚,开始蒸蒸日上。

  第四节,本小结内容集中体现“我的形象是熔铸在祖国的大形象里的”。从个体上来说,我是祖国的“十亿分之一”,但是从“我”的使命来说,“我”要承担起振兴中华的使命,“我”要与祖国融为一体,因而是“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如何来报答祖国母亲的养育之恩?诗人庄严的向祖国宣告,“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最后,诗歌以语气强烈的重复性咏叹“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结束。

  3、舒婷于曲折委婉的抒情中表达真挚的心声是如何在这首诗中体现的?

  明确:诗的第一节和第二节,写祖国的过去。诗人虽然写的是贫穷和苦难,情感中缺始终流动着对祖国挚爱、依恋和赞颂。

  (四)拓展延伸,理解难点

  用诗中“我是你……”的句式仿写,表达对某一事物的真挚情感。小组合作,进行配乐朗诵比赛。教师全程引导,学生互评,教师点评。

  (五)小结作业

  作业:课外阅读舒婷《致橡树》,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感情。

随便看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

 

Copyright © 2004-2023 triy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17:5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