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九年级语文《饮酒》教学设计 |
范文 | 九年级语文《饮酒》教学设计(精选17篇) 九年级语文《饮酒》教学设计 篇1【学习目标】 1.在词句的品析中强化文言语感,体味本文素淡的描述中蕴涵的悠然遐思以及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2.在逐次递升的诵读要求及经历中强化良好阅读习惯和方法。 3.在朗读品味作品欣赏中获得审美的情趣。 【教学重点】 1.阅读方法引领,帮助学生迁移运用; 2.朗读品味,领略本文的意趣。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从素淡的描述中发现丰厚的意蕴。 2.学生文言语感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好,今天第一次给大家上课,也没准备什么礼物,让大家猜个谜吧。 你从哪些地方知道这人是陶渊明? 同学们这么聪明,那再送大家一个故事吧:陶渊明做彭泽县令的时候,准备把所有的田都种上可以酿酒的粘高粱,并且得意地说:这下我可以尽情陶醉在酒中了。可是,他的妻子坚持要种稻子,最后,陶渊明让步,一半种高粱,一半种稻子。对陶渊明来说,饮酒是件很舒服的事,小饮小舒服,大饮大舒服,饮多了就醉过去了。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体会他饮酒后的感受。 二、一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由读两遍 2.指名读,正音 3.指名读,注意节奏、语气 4.译读,用自己的话来描绘 5.齐读 三、二读诗歌,深入领会 1.理解“见” 探究“见”的读音,说说原因 (从动作、诗人的心境、诗歌的意境等角度进行比较) 动作:无意看见与有意找寻 心境:悠然,喜悦 意境:欣赏与被欣赏 朗读这四句诗 2.理解“悠然” 从“悠”的读音出发,悠是第一声,在古诗中我们称之为“平声”,读得时候应该怎样,用手比划一下,慢、长,体会“心静如水”,与大自然相亲相悦。 3.理解“结庐在人境” ①诗人与自然相亲相悦的悠然心境,是置身在怎样的环境中产生的?(人境),什么意思?(人群聚集的地方) ②为何不结庐在深山、在老林……反而要在人境呢?(隐居山林只是形式上的,关键在于自己的心灵) ③身处人境,如何才能没有车马之喧呢?(心远)心远离了什么? 心离 远了,就离 近了。 4.理解“辨” 我们都悟到了“此中有真意”,陶渊明为何却“欲辨已忘言”呢?(再精妙的语言也不足以传达人们复杂的感受。) 《说文解字》,比较“辨”与“辩”的区别。 配以音乐,试着背诵 四、品酒,感受文化 我们再来回头看今天的题目:板书饮酒,你觉得陶渊明饮酒只是为了饮酒吗? 这《饮酒》里有 ! 真好,古来诗人爱饮酒,你能说说吗? 知道诗人为什什么爱饮酒了吧?醉翁之意不在酒,酒是一种寄托,没有了酒,中国文化不知要逊色多少! 五、阅读期待 齐读,最后一句重复。同学们,《饮酒》让我们领略到了陶渊明的悠然与脱俗,让我们期待在高中时欣赏他的《归去来兮辞》。 六、作业 《饮酒》诗序中说:“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然复醉。既嘴之后,辄题数句自娱。”请查阅《饮酒》组诗,体会体会。 九年级语文《饮酒》教学设计 篇2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体会诗歌语言的特点。 2、理解陶渊明追求平静自由生活的志趣。 3、体会诗意。 (二)能力训练点 1、朗读诗歌做到以声传播,有感情朗读,读出诗中的意味。 2、了解诗歌的赏评。 (三)德育渗透点 1、学习诗人的高雅志趣,高尚节操。 2、人对待自然的正确态度——爱。 (四)美育渗透点 1、感受诗歌语言的美、节奏的美。 2、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3、感受诗人的人格美。 二、学法引导 知——析赏——评——行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1、重点 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难点 1)、创作背景的介绍。2)、诗人的整体评价。 3、疑点 重点词句的理解。 4、解决方法 1)、注重贯穿朗读训练,以朗读带动理解。 2)、结合陶渊明的诗歌介绍背景。 3)、以同类诗文拓展诗歌的赏评。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媒体设计 录音机《古筝高山流水》、投影仪《陶诗、赏诗》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朗读诗歌。 2、设问、作答、引题。 3、背诵诗歌。 4、古诗拾趣——巧填植物名。 七、教学步骤 (一)导语 中国的传统文学浩如烟海、博大精深,诗歌和散文更是两股清泉,我们应不断地汲取,让它们永久地留在血液里,终生受益。初一上学期我们学过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哪位同学能背诵一下:“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我们可以看到诗人一洗都市的喧嚣、尘世的铅华,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的画圈。展示了山村优美的风光,恬静的生活,老友间的情谊,透出诗人淡泊名利、追求闲适恬静的田园生活的情趣。大家还能知道哪些诗人也是田园诗人(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谢灵运《登池上楼》中写冬去春回的神助之语: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渊,杂英满芳甸。”)请大家把课本打开p317,今天我们来共同研讨真正的隐士,田园诗派的开创者,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的一首田园诗上品《饮酒》来领略他给我们展示的清净世界。 二、背景 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谥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在其自传性散文中称“五柳先生”(宅边有五柳树,因此为号焉) 他的一生经历可分为三个阶段。 二十九岁以前家居时期,“猛志逸四海”,有“大济于苍生”之志。 二十九到四十一岁或仕或隐时期“一心处两端” 四十一岁辞彭泽令隐居躬耕时期,史记当他在做彭泽令时,郡里派一个督邮来县,县吏叫他来带相迎,以示敬意,他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当天就离职回乡,并写下了著名的《归去来兮辞》表示归隐的决心,“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在次年写的《归园田居》中曾云其志向和对世俗的观点“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做官是“误落尘网中,久在樊笼里”归田园是“复得返自然”(这里的自然不仅指回到大自然的怀抱,而且包含道家的所谓纯真本性的意义,将被扭曲了的人性重新恢复到自然的面目) 代表作:诗歌《归园田居》《饮酒》《桃花源诗并序》 散文《桃花源记》成语世外桃源的出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花垂鬓,并怡然自乐。” 《五柳先生传》(过去进步知识分子企慕的人物),赋《归去来兮辞》其中优秀作品内容上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奉迎的志趣。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对后代作家影响很大,王维曾写“复值接与醉,狂歌五柳前。”自比五柳,开田园一派。 三、知 解题:本篇为《饮酒》组诗的第五首,此组词共二十首,为陶渊明酒后写的杂感诗。 在古代酒与人关系甚密,可解忧可增兴。 曹操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李白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斗酒诗百篇。 杜甫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 王维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陶亦自云:性嗜酒,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俗语:酒后吐真言,我们来看看陶渊明的真言。 2、一读 一字一词地读,凭借注释,读准字音,了解词意义,体会文意, 3、逐步读——析——赏。 教师范读前四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点明而转折——矛盾 人境无车马喧。 自问自答 实——虚 意味深长。 学生齐读(注意问句升调,答句的意味深长) 归纳:他置身人境,却能做到“无车马喧”,不染世俗之事,原因何在?诗人意味深长地说“心远地自偏”,心既远离了尘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板书 心远——骨 心静——境自静 不戚戚于贫*,不汲汲于富贵,无求名求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宛如在山,这深刻的道理被诗人平淡说出亲切感人.中国禅宗六祖能一日诵经,风吹幡动,一曰:“旗动”二曰:“风动”慧能曰:“心动”亦点明此意。 学生齐读,体会诗意。 接着诗人顺势而下写出无限的意趣。 教师范读后六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初句点明:妙在“悠然”——无意看山。 “见”不是“望”“看”——景已入心。 触景生情,与自然化为一体,进入更高的境界。 体会人与自然的贴近,顾城《远和近》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这是诗人推崇的田园生活优雅闲适的绝妙写照,也是作者追求的飘逸之梦。王维诗中亦云其悠闲“倚杖紫门外,临风听暮蝉”。 至于“菊”字,我们可从苏东坡《冬景》中可见“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傲霜枝”一个“傲”字尽现其意。 周敦颐《爱莲说》中曾云“晋陶渊明独爱菊”物芳可明志洁足见其节操高尚,淡泊名利。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归园田居》中“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归去来兮辞》中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可见此句有两意:1)、在己,鸟知回,我知回,已回。 2)、在人,鸟知回,你们为什么不肯接受这美好的归宿,投身宁静优美的自然怀抱中呢?这是一种真情的召唤。在自然的感召下,诗人的心更宁静了,他悟得了真意:鸟日出而出,日归而返,完全委运自然,那么我要像飞鸟一样,纵身大自然之中,以尽百年,不也欣然自得吗。正如《挽歌》中云“死去何足惜,托体同山阿”这接近于老庄的自然无为,返朴归真。但诗人悟得有没有说出?——引出末句。 点明,真意——髓 南宋词人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李白《山中问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蓦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归纳,诗人悟得却不愿细析(有莫测高深,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意。此句展现无比广阔无比自由的内心世界,这个世界正是陶渊明毕生追求的世界,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不是很多人能懂得,足见其诗“旷达中含几多悲凉,飘逸中带几多沉重。”) 此时景情意合而为一,实乃诗之完美境界。 体味、讨论、齐读。 听《高山流水》教师范读 学生齐读 评: 1、陶自评“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2、宋 陈师道评“渊明不为诗,写其胸中之妙尔。” 3、金 元好问“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醇。” 启、行 1、学其金刚怒目一面“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于戚,猛志固常在。” 2、洗其消极:共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热爱自然,共享自然。 轻松一刻:古诗拾趣,巧填植物名。 1、采( )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人闲( )花落,夜静春山空。 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 )始盛开。 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 )开。 5、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 )出墙来。 6、人面不知何处去,( )依旧笑春风。 7、竹外( )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8、沾衣欲湿( )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9、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 )别样红。 10、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 )来。 11、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 )村。 12、( )( )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3、来日绮窗前,( )著花未? 14、停车坐爱( )晚,( )红于二月花。 15、( )尽已无擎雨盖,( )残犹有傲霜枝。 板书 饮 酒 陶 渊 明 启、行:有追求、爱自然 评:景、情、意、理合一 闲适、自得--傲 析、赏:而 心静<==>境自静 心远——骨 田园<==>尘世 悠然——飘逸之梦 景即情 真意——髓 自然 知:背景 文意 九年级语文《饮酒》教学设计 篇3饮酒 陶渊明 湖北省石首市文峰初级中学刘四珍 一、 教学设想: 1. 朗读作为基础; 2. 品析欣赏作为难点; 3. 写、说作为语言积累的途径和正确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形成的导向。 二、 教学过程 : 1. 导入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吗,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陶渊明以歌咏田园生活为主,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归园田居》就是一首表现诗人的闲适生活田园诗,其实他29岁就踏上仕途,但四十一岁那年的秋天,被封为彭泽县令的他,因深恶痛绝官场的腐败与黑暗,又不愿与其同流合污,更是无能为力,才当了80多天的县太爷的他选择了逃避,毅然辞官归隐。虽然当时有点愤而不平,但是当来到那片贫瘠却诚实的田园时,住进被鸟语花香包裹的小屋时,看见篱笆旁的数朵菊花时,他的心怀慢慢旷达了,于是一篇篇脍炙人口的诗从他笔下流淌了出来,下面我们一起学习他的另一首诗《饮酒》。 3. 过渡:朗读、背诵是学习诗歌最基本的内容。由于诗歌感情充沛,语言富于音乐美,所以要通过读来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下面学习读。 (一)、读----节奏、重音、情感。 1、听录音,划节奏,再读。 2、再听录音,圈重点。再读。 3、齐读,读出感情。 过渡:诗是讲究意境的,有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情”,那么读诗时,需要一种“猜测”的穿透力,通过画面的表面的呈现,找出它背后隐藏的画面,以及它背后的深层意蕴即弦外之音。下面请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学板块二的学习:悟。讨论思考: 1. 找出诗中描绘了那些画面; 2. 以诗中画面为参照物,想象它背后还隐藏着哪些丰富的画面;(最好用描写的语言) 3. 通过这些画面悟出作者写这些画面的弦外之音(言此意彼)是什么?或给读者什么启迪? 二、悟(讨论) 过渡:通过以上的朗读、想景悟情我们体会到了作者“心静自然美”的人生真谛。感受到了作者陶醉于山水的情怀。但我们回过头来一看,觉得作者独具的艺术匠心跃然纸上,作者开始心态似乎有点反常,虽然居住在“结庐”,但无“车马喧”的感觉,但继续再看,心中的疑惑解开了,原来他是“心远”的原因。 其实我们学过《陋室铭》,意境也很相似,但句式对称整齐,。我们能不能用对称的句式将本文的意境再写一写。 三、写 下面是一同学习作:官不在高,为民则可;权不在多,为君则行。斯是结庐,惟吾心远。绿藤上篱笆,菊香沁人心。谈笑有良民,往来无奸臣。可以观山景,闻鸟鸣。无谗言之乱耳,无官文之劳形。唐代柳宗元,晚清龚自珍,陶潜云:何喧之有? 过渡:我们知道学诗不仅要学会读、悟,其实背诵默写也不可忽视。那么你能不能将这篇课文背诵默写?(单独背,一人上台默写。其余的用本子默写。) 四、说 过渡:《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大都表达了陶渊明酒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慨。其实酒不管是古代,还是现在在我们的生活中都有很大的市场,上至达观贵人,下至贫民百姓,有的人或借酒浇愁、或借酒助兴、或借酒交友、或借酒抒发情感等。那么你身边是否有这样的故事? (请同学说故事) 酒虽然闻起来香,喝起来醇,但是如果把握不好,就会吞噬灵魂,危机生命那么你可不可说一句有以“酒”为话题的或格言,或俗语或听到的歌词来让我们一起或感受一下当时的气氛,或从中吸取教训。 请争先恐后继续按以上的句式说话。 小结:不管是写,还是说,我感觉同学们的语言非常丰富,有刻意从书本中学来的,有无意从茶余饭后听来的。总之,只要我们留心,我们的语言就会丰富多彩。同时我们也是否从《饮酒》中有所感悟:吃了三餐,高兴了不要失态,忧愁了不要乱饮。因为生活给予每个人的东西是不一样的,而幸福的含义却相同,谁接受了生活的给予,谁就把握了生活的幸福。 饮酒 陶渊明 一:读 结庐 无喧 二:悟 三:写 四、说 心静 美好 九年级语文《饮酒》教学设计 篇4一、导语设计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1.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一说名潜,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九江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相关作品有《饮酒》、《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陶渊明“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俨等疏》),有心出仕,但又厌倦官场世俗的束缚,总处在出仕与归隐的心理冲突之中。他29岁开始人仕,时官时隐13年,这种“一心处两端”的矛盾贯穿一生,所以鲁迅说他“并非浑身是静穆”。 2.《饮酒》诗是陶渊明诗歌成熟时期的作品,42岁辞官归乡至此53岁作《饮酒》诗回归以往,内心产生积累复杂矛盾而又无法克服的心境的表露。正所谓其诗非属回顾往事,又非 尽在言理,正是即景生情,有所感怀而作。《饮酒》共二十首,此诗为第五首。写作时间大约是417年。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饮酒》录音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 (3)让学生齐读课文。 (4)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2.课文研讨。 (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2)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 明确: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3.欣赏品味。 (1)名句品味。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四句是写景名句。王士稹在《古学千金谱》中说:“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二片化机,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 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属值得一品的名句。 (2)诗的最后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明确: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体会、咀嚼。 四、学生质疑讨论,教师小结 探究学习: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 诗的开头四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这在当时确实是不易做到的。从封建社会直至今天,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常常是人们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已成了普遍现象。惟独作者却是个例外。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关注的问题。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心远地自偏。”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 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自我欣慰,其心情当然是舒畅愉快的。 五、课堂训练 (1)当堂背诵《饮酒》。(指导背诵: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静起来了。“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沿着这样的理解去读背,就能比较容易地背出。(让学生再次整体感悟这首诗。) (2)逐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 明确: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 六、课堂小结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九年级语文《饮酒》教学设计 篇5一、教学目标 1、了解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 2、通过朗读体会诗的意境美 3、背诵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朗读体会诗的意境美 2、理解陶诗的思想内蕴 三、教学方法 通过诵读法、小组讨论引领学生步步深入学习本诗 四、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导入:酒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酒,更是一种文化,注入了我们很多的喜怒哀乐,承载着人类丰富的精神世界。诗与酒,自古就结下了不解之缘。翻开我们的历史,只怕大部分的酒都让诗人喝去了。酒,可以催发诗的灵感;诗,可以增加酒的韵味。 (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有关酒的诗词,并分析作者抒发的情感。)今天学习的陶渊明的这首《饮酒》,我们一起感受一下,诗人抒发的什么情感。 (二)走近诗人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诗歌。 2、结合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再读全诗,然后请两名学生朗读并点评 3、教师范读 4、听配乐录音 (四)诗文赏析 1、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改写为现代文 2、学生质疑,教师解疑 (五)合作探究 1、在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被视为陶诗意境、风格的名句 ,那么请找出句子中的两个重要的动词,并加以分析。 2、有人提出把“悠然见南山”改成“望”,你认为怎样好?为什么? (六)课堂背诵 九年级语文《饮酒》教学设计 篇6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朗读、背诵全诗。 2、反复吟诵,体会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3、感悟诗人热爱自然,回归自然,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语感的培养和诗的表现手法的学习 课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以有关饮酒的话题导入课题,然后板书课题《饮酒》(其五)陶渊明。 二、作者、作品介绍: 1、走近作者: 展示陶渊明个人小档案,学生齐读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著名诗人。 性格:“娴静少言,不慕荣利” 爱好:“好读书”,“嗜酒” 喜爱的花卉:“晋陶渊明独爱菊” 2、作品介绍 陶渊明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饮酒》组诗共有20首,而第五首是他“田园诗”中的一首很有代表性的诗作。陶渊明的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有“田园诗人”“平淡之宗”之称。 三、诗韵朗读 1、学生自由的大声朗读诗歌。 (1)、老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划分五言诗的朗读节奏 2、学生自我评价朗读效果,并明确这首诗所适合的朗读语气。 3、学生以合适的语气和节奏再读诗歌,教师指导。 4、播放诗歌朗读范文,学生借鉴掌握。 5、学生个别朗读,师生订正。 四、画面再现——理解诗意 1、这首诗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意境呢?能否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一下。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一种心境(用诗句中的一个词回答)? 明确:悠然 五、合作探究——品读诗歌 1、想一想,作者的“心远”主要体现在哪些词语当中? 2、展示历史背景知识,请学生阅读,以帮助理解。 3、学生明确: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述描绘的语境 陶渊明为何对菊花情有独钟? 菊花与陶渊明有何相似之处? 比较将“悠然见南山”的“见”改为“望”的不同之处。 学生讲述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悠然之感”。 (2)、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学生释义 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什么“而无车马喧”? “车马喧”仅仅指车和马的喧嚣声吗?如果不是,还指什么? 远离了什么?亲近了什么? (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诗歌描绘的意境 作者看到“飞鸟相与还”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想? 4、“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你觉得“真意”是什么? 六、我的收获 细品研读诗歌,想想从诗句中,你能感受到怎样的陶渊明?请以“我感受到了_ _的陶渊明”说说看。 七、总结下课 九年级语文《饮酒》教学设计 篇7一、 教材分析 本诗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田园诗歌中的代表作品,《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田园后陆续写成的。这一组五言古诗共20首,为诗人酒后偶然题咏、即兴之作,借以寄兴抒怀,并非单咏饮酒。他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课本选的是第5首,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后十二年。这首诗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表达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饮酒》一组诗中,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在语文版实验教材中,《饮酒》被编排在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学习这个单元的诗歌的教学重点,要求启发学生在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之上,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文章主旨。尤其《饮酒》一诗,虽然文字浅易,但理解诗的主旨对七年级学生来讲,仍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参考书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补充一定的关于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二、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大都是14岁左右的少男少女,他们成长在提倡标新立异、张扬个性的21世纪,西方的人生价值观对他们或多或少有一些影响,对中国一些传统的隐逸思想却知之不多或不以为然,加上他们接触文言诗文时间不长,对诗歌的理解把握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语文课,对他们进行民族文化的熏陶。 三、 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2.了解诗中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 3.通过朗读、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体会本诗的意境。 (二)教学重点:把握诗歌主要内容,学会赏析。 (三)教学难点:了解诗中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四、设计思路 在课前准备时,让学生提出疑问。质疑可能会是多方面的:或是字词上的,或是诗句上的,或是关于时代背景、作者情况等方面的,对提出来的疑问,教师不必作答,先发动全班同学来讨论,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课下解读。然后在上课时师生再对提出的问题共同探讨,解惑答疑。 学习这首诗,应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可注意引导学生从诗人的经历及其思想人手,理解本诗中的重点句子。那些表现诗词主旨、作者感情的优秀诗句,应能默写并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 五、 教法: 介绍背景,反复诵读法;联想想像,研讨赏析法 六、 学法: 诵读、讨论、自主探究 七、教学课时:1课时。 八、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陶渊明的生平及其作品,体会他那种不愿屈己从俗、决然舍去的高尚节操,以及对自然生活的美好向往。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由中国的山水与文人的关系导入,山水有了文人的诗歌才名扬天下。庐山之所以被称为隐逸圣地,就是因为陶渊明曾在其山脚隐居。 二、文学常识 作者介绍 利用大屏幕简单介绍陶渊明的相关资料(从名、时、地、评、著五方面入手)。 请同学们交流检索到的有关资料、信息,介绍陶渊明生平经历,以及辞官隐居的原因。 陶渊明生平:陶潜,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今江西九江人。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任官,他的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但到陶渊明时,家境衰落。前期(41岁以前),他渴望进取,渴望干一番事业,曾做过江州祭酒,刘裕幕下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一类小官;但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他又时官时隐,举棋不定。后期(41岁以后),当时社会局势动荡,仕途险恶,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庶族寒门出身的人,不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高傲的脾气使他不愿迎合官场中钻营取巧的一套,秉着“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的理念,陶渊明终于辞官回归田园,躬耕陇亩,不再出仕。 三、整体感知 理解诗意 1.自读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目的在于解决生字生词问题。 2.指名朗读 请单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可以相互对照,把握正确的字音。 3.品味诵读 教师学生共同讨论朗读时对语调、语气和节奏的处理,这是一首田园诗,语调、语气和节奏都应是舒缓的,朗读时按二/三结构。可先由单个学生示范,最后大家齐读,初步感悟诗歌的意蕴。 4.小组合作 指导学生先独自结合书下注释对诗文内容进行理解,有疑义之处圈点勾画出来小组进行讨论,然后在班级内进行交流,注意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尽量要符合原诗的语言风格。 补充《饮酒》的注释。 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显得清静起来了。 ④辨:说明。 ⑤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四、解题答疑 加深理解 读完译完之后会发现,诗歌全篇并无一字写酒,为何题目为——饮酒? (明确:陶渊明的《饮酒》组诗一共二十首。为诗人酒后所做,在二十首诗的前面是一段序文。让我们先来了解这段序文,因为这段序文对二十首《饮酒》组诗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五、研讨赏析品味诗情 师生合作完成,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进行理解赏析。 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什么“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世俗往来的名利纷扰”。“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2.“心远地自偏”的含义如何理解? 明确:第三句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关注的问题。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心远地自偏。”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 (前四句为诗歌的第一层,从哲理的高度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刻画了诗人与众不同的精神风貌。无求名逐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与身在深山无甚不同。诗人用平淡的话语道出了这个深刻的道理)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景、情交融的名句,富有意境。请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体会这份意境美。 (学生可以有各自的想象联想,只要谈出诗句的淡然悠闲、物我合一的意境即可。)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在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时俯时仰,“采菊东篱下”是一俯,“悠然见南山”是一仰,在“采菊东篱下”这不经意之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庐山)相会。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从而标志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意境宁静清远。 (2)“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山林中的雾霭在夕阳之下紫气升腾,若有若无,缭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相伴飞返回巢,归隐山林。这就是自然的平静与完美,它不会像世俗中的人那样焦虑不安,那样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诗人好像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完美的境界。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意境宁静恬淡。 (这四句,人和自然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构成了一个恬静优游的情景。) 4.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生活的意趣是不能用语言来表达的。 5.请同学们结合之前对诗句的理解,说说这首诗在表达上的特色。 明确:诗人完成了情、景、理三方面的巧妙融合。诗人写出了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的情,在情景交融的境界里蕴含着万物各得其所的哲理。诗歌中那个悠然望山的人和那翩然归林的鸟,心神契合,仿佛都在幽静的山林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总的说来这首诗语言虽浅显,但结构精妙,意境高远,哲理深刻。 六、再次诵读 尝试背诵 这首诗歌是非常好的一首诗歌,感情非常率真,一切都很自然,特别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对今天的我们也很有启发。我们生活在一个非常现代化的、非常喧闹的一个社会当中,虽不能像陶渊明那样隐居到山林里面去,但只要我们每个人的心远离世俗的纷扰和诱惑,那么我们就会克服一些浮躁的情绪,使自己的心情变得的宁静。就可以如古人一般,品味人生的悠然。 九年级语文《饮酒》教学设计 篇8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浪漫主义音乐、歌剧艺术的发展及艺术特点,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在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喜爱音乐,逐步养成欣赏音乐的良好习惯。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表演和参与活动,展示学生才能,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 3.知识与技能:学习歌剧《茶花女》并哼唱《饮酒歌》主题旋律,增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并掌握歌剧音乐对刻画人物性格及叙述情节的戏剧性和表现力。 教学重点: 什么是歌剧及歌剧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歌剧音乐对刻画人物和叙述情节时的戏剧性和表现力。 教学准备: 钢琴、CD机、录像机、投影仪、道具;课前学生查阅歌剧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浪漫主义音乐 先欣赏一段古典音乐(复习旧知识),然后再欣赏一段浪漫主义音乐。 1.复习古典音乐特点及代表人物(学生欣赏音乐后回答,教师评价)。 2.学习浪漫主义音乐: ①欣赏一段浪漫主义音乐,学生谈感受,教师评价并讲述浪漫主义音乐; ②了解其概念、特点及代表人物; ③代表人物图像运用投影播放,加深学生对这一时期人物的印象。 二、新课教授——歌剧及相关内容 师:在了解什么是浪漫主义音乐之后,我们来共同观赏一段音乐片段。(播放一段歌剧片段,然后请学生们判断音乐种类并回答录像中所包含的几种音乐形式) 生:畅所欲言。 师:播放的是——歌剧,并概括学生所回答出现的音乐形式,引导学生集体总结出歌剧的概念。 (一)出示出以下内容: 什么是歌剧(0pera)——由声乐与器乐、戏剧(剧本与表演)、文学(诗歌)、舞蹈(民间舞与芭蕾)、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其中以歌唱为主。 师:歌剧起源于l6世纪末的意大利。 出示:(采用连线的形式) 歌剧——(正歌剧、喜歌剧、大歌剧、轻歌剧) 音乐部分——(独唱、重唱、合唱、管弦乐) 演唱部分——(女高音、次女高音、女中音、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 管弦乐——(声乐伴奏、舞蹈伴奏、序曲、前奏曲、间奏曲) 独唱的声乐体裁——(咏叹调和宣叙调) ★咏叹调和宣叙调(各描放一段歌剧片段举例说明并总结什么是咏叹调和宣叙调。) (二)学习歌剧——《茶花女》 1.出示作曲家威尔第的肖像、简介及代表作并介绍威尔第和作品《茶花女》的创作。 2.师生讨论《茶花女》作品名字的由来。 3.欣赏《茶花女》片段,作品介绍: 出示:故事梗概,主人公 (学生了解剧情并讲述,师概括主要内容并补充) 4.第一幕《饮酒歌》分析: ①欣赏《饮酒歌》全曲。 生:根据所欣赏的音乐旋律回答这一部分应描述的场景。 师:评价并补充。 播放《饮酒歌》录像,学生观看。 ②分段欣赏和练习(采用学生竞答的形式) 出示:(根据所欣赏的各段落,分析所用乐器、几拍子舞曲、刻画的人物的情绪和性格。) 师:单二部曲式的分节歌,(男、女二重唱)逐段播放录像,启发学生把音乐、演唱和人物性格紧密结合;掌握三拍子舞曲的特点(采取让学生跟随音乐节拍用多种方式表现出节拍特点),理解歌剧音乐对刻画人物的独特手法,感受歌剧的戏剧性和表现力。 ③再次欣赏全曲并学唱:(掌握《饮酒歌》主旋律) a.小声跟唱。 b.师:钢琴教唱。 生:学唱。(主要让学生熟悉主旋律,体会歌剧音乐演唱时的情感的表达。) 难点——歌唱技巧; 注童大六度跳进; 节奏——轻快而活泼; 感情的调动和抒发。 c.全体齐唱。 d.根据演唱分组。男生、女生、重唱。 (充分调动学生歌唱的情绪,让学生在歌唱中体会主人公的心情及音乐旋律的风格特点。) d、实践表演练习 三、巩固与提高 (一)表演剧情: 按照所需人物角色,推荐学生表演剧情。(师:发道具,学生的妆扮及表演的配合。生:演员展现个性,提高理解和表现力;其他学生当观众,进一步理解剧情,感受气氛。) 根据学生表演剧情的进展,再次出示剧情梗概和人物特点。 (让学生加深对作品情节的理解和感受音乐的渲染艺术。) (二)检测与评价: 欣赏《饮酒歌》全曲 生:分三大组——大部分学生参与合唱;爱好声乐的学生根据《饮酒歌》内容边领唱边加以相应的表演;爱好舞蹈的学生随音乐翩翩起舞,将这三部分合为一体。 发挥学生特长爱好,发展学生个性,把《饮酒歌》整体表现完整,用录像机录制下来,供学生随时观看他们自己表演的《饮酒歌》,人人参与,激发兴趣学习效果。 四、小结与作业 (一)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歌剧《茶花女》,了解了什么是歌剧?歌剧音乐的特点?歌剧在渲染人物时所起的作用等,通过表演和演唱,增进了大家对歌剧的熟悉,希望大家能喜欢歌剧这种音乐表现形式,领悟歌剧的精粹。 作业: (二)发动学生自己寻找这一时期的浪漫主义音乐作品。 九年级语文《饮酒》教学设计 篇9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诗歌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特定内涵。 2、感悟诗人在自然景物中所寄寓的生活情趣。 3、引领学生从纷繁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到自己的一块净地,从而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教学重难点:通过“采菊”“见”等表示动作的词,理解诗人的生活志趣。 教学设想:从我校学生的实情考虑,语文基础较薄弱,知识面较窄。在初中阶段学习诗歌仅仅停留于记诵层面。因此,首先需要老师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在理解的层面之上再引导学生走进诗人所寄寓的情感层面慢慢地去感悟。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探讨式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历来有“岁寒三友”、“花中四君子”之说。 请问1:“三友”、“四君子”各指代什么物? (展示多媒体课件) 问2:你们能背出与之相关的名句吗? (名句展示) 问3:透过诗句,你们能说说它们各自的品性吗? 教师归纳:(课件展示) 梅:剪雪裁冰,一身傲骨。 竹:坚强不屈,潇洒一生。 菊:凌霜自行,不趋炎势。 松:傲霜斗雪,正直坚贞。 兰:空谷幽香,孤芳自赏。 有一句公益广告说得好:“一花一草皆生命,一枝一叶总关情”。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陶渊明的乡居天地,去感悟他的爱菊情结。 学生抢答:松、竹、梅 梅、兰、竹、菊 预设: 1、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 2、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 3、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梅) 4、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菊) 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松) 学生回答: 竹:正直…… 松:坚强…… 菊:清高…… 梅:顽强…… 扣住“花草树木”单元要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打开学生的记忆闸门,让背得出的同学有成就感。 顺藤摸瓜,增强学生的记忆。 调动学生的生活体念,带领学生走进文本。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一)分节奏朗读。 (二)解读诗句。 1、研习第一层: 2、研习第二层 结庐/在/人境, 采菊/东篱/下, 而无/车马/喧。 悠然/见/南山。 问君/何能/尔, 山气/日夕/佳, 心远/地/自偏。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辩/已/忘言。 提问1:“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怎么理解? 明确:常言道:“心境自然凉”,作者能做到这点正是因为“心远地自偏”,怎么理解呢?作者的心已经远离了世俗名利、内心非常平静,所以觉得自己的住处很僻静了。 提问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明确: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追问:你们还记得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作什么吗? 明确:很好。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 提问3 “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明确: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用“见”追求的是一种不用意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苏东坡曾说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这种写法,古诗中常见,有些明明是作者自己看到的,却偏偏写成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变有意为无意,化有我为无我,例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裁。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最后两句,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象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着一“护”字,“绕”字也显得那么多情。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么美丽,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庭院增色添彩,顾不得敲门就推门而入,奉献上自己的一片青翠,这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隐主观,显客观,极力忘我。 提问4: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 明确: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 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朴”。而这个“理”,正好为两句的“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水乳交融,互为表里。 提问5:《饮酒》最后两句应怎样理解? 明确: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因为作者悟到了人生的真谛,要远离名利纷争、自得其乐,洁身自好,这些是需要有心的人去感悟的,不需要用语言去辨。问:在这里作者达到了一种、什么心态很境界呢?达到了物我两忘、悠然自得的境界。这是由于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第一层描写的是“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这四句,从感觉方面肯定了自己“心远”的正确。 附板书设计: 第一 层 (((1—4) 闹中得静之况 心远地偏 思想清高 憎恶官场 心情恬适 田园可爱 闹中得静之理 第二层 (5—10) 景美情悦 赏景获趣 隐中藏乐 学生参照注释:尔:这样 学生答 1:这几句的意思是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请问你怎么能够这样呢?…… 学生答2: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 学生答3:“花之君子”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 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 有感情的朗读诗句,为下面感悟文本蓄势。 理解诗句,解决重难点。 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进一步理清思路,快速成诵。 (三)反复品读,加强记诵。 (四)拓展思考: (五)作业布置: 陶渊明身在官场,完全可以洁身自好,做一个为民谋福的清官,可他却选择隐居。你认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赞同他的做法吗?在今天他的思想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1、查阅相关资料,摘抄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咏荆轲》、《读〈山海经〉》三首诗,试比较它们的不同风格。 2、课外积累一些古代隐士的材料,如林逋、李愿、严光等。储备一些写作素材。 学生活动 联系社会生活,形成自己的独特感受。 增加学生的一些积淀 九年级语文《饮酒》教学设计 篇10【课前预习】 一、解释下列词语: 1.结庐: 2.喧: 3.君: 4.心远地自偏: 5.悠然: 6.辨: 7.忘言: 8.相与还: 二、说出这首诗的大意 三.朗读诗歌 【课堂练习】 1.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中的“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与陶渊明的“,”意趣相似。 2.形容事物有真意妙趣,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诗句是: 3.反映诗人陶渊明的生活志向,其中表现他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名句是: 4.诗歌蕴含着这样的哲理: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的诗句是: 5.历来评论者对这首诗的第六句持不同见解:有认为“悠然见南山”好的,也有认为“悠然望南山”好的。请简要地谈谈你的看法。 答: 6.对下面诗歌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A.诗歌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 B.诗歌的前四句从哲理的高度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后六句写诗人从对自然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 C.晋宋隐逸之风盛行,作者陶渊明便是晋宋隐士的代表之一。诗中反映了诗人超脱尘世,隐居山野的隐士生活,突出了其“境”与“心”皆“静”的特点。 D.“此中有真意”的“此中”,指的是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之“情”。 【课后练习】 阅读《饮酒》完成下面的练习。 1.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答: 2.“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仆么? 答: 3.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画面。 答: 4.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蕴含的哲理。 答: 【试题链接】 一、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春山夜月 唐·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呜钟处,楼台深翠微。 1.“欲去惜芳菲”中的“惜”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2.“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两句诗妙趣横生,为后人传诵,请作赏析。 九年级语文《饮酒》教学设计 篇11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上节课学习内容 二、学习新课 ⒈ 课文研讨 (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 “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 “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 “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2)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 明确: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⒉ 欣赏品味 (1)名句品味。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四句成为写景名句。王士禛在《古学千金谱》中说:“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一片化机,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 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属值得一品的名句。 (2)诗的最后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明确: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去体会、咀嚼。(参见骆玉明对《饮酒》诗的鉴赏之说) ⒊ 学生质疑讨论,教师明意并小结 ⒋ 课堂训练 (1)当堂背诵《饮酒》(让学生再次整体感悟这首诗)。 (2)逐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 明确: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 ⒌ 课堂小结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九年级语文《饮酒》教学设计 篇12【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习得语感;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4、理解诗句寓意,思考现代人生。 【教学重点】 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寓意,思考现代人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往今来,为了争名夺利,为了升官发财,有人不惜泯灭自己的良心,打击迫害他人,甚至残害亲人,如李林甫、秦桧、武则天等。但也有人厌恶官场,辞官远居田园,如陶渊明。这一类人我们称之为隐士。 那么什么样的地方才能吸引这些隐士们,什么样的生活才是他们所追求的生活呢? 陶渊明曾经在《桃花源记》中给我们描绘过这么一幅美好的生活画面: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这里环境优美,远离尘世而没有争斗,小孩可以快乐成长,老人们可以颐养天年。但是,当时真的存在这么一方净土吗?——对,这只不过是作者虚构出来的世外桃源,用来表达他对这种美好生活的向往罢了。 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的时候,作者是怎么来调和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饮酒》,看他是怎么做到在现实的环境中,过上理想的生活的。(课本第212页)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田园诗派的创始人。他与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三、诵读 1、全体朗诵(一首好诗需要我们细细品读,那么我们先读再细品)。 2、根据注释理解本诗的意思,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练习朗诵(停顿、感情)。 3、听音频泛读(听的过程中要注意字音、停顿、押韵)。 四、解题: 《饮酒》是陶渊明在归隐之后,陆续写成的20首诗,本文是其中的第五首。这些诗都是他在饮酒之后突然来了兴致而写成的,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抒发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五、品读诗句 (都说酒后吐真言,但有时也会胡言,既然是酒后写成的诗,我们就来看看到底是真言还是胡言?) 1、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难道诗人真的醉了?怎么诗句一开头就好像前后矛盾了?) ① “人境” :(课文注释③)人聚居的地方。 (都说人多热闹,没有喧闹声似乎是不可能的。到底可不可能,我们还是到东晋去看一看。古代的人出行一般靠什么?——双脚。车马——达官显贵。) ②“车马喧” :代表官场繁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无车马喧”即没有这种应酬和交往。 (为什么能够做到这样呢?作者用了哪个词来回答?) ③ “心远”。即心志高远。“远”,有远离的意思,远离官场,远离名利,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脱尘世。可知他心志高远、淡泊名利。 小结:由此可知,作者虽然身居闹市,但因为他心志高远、淡泊名利,并没有被那些喧闹困扰,仿佛是生活在幽静的田园中一样。 (那么作者过的是怎样的田园生活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你喜欢哪一个字,哪一个词或哪一句诗?为什么?) ①篱笆、菊花、南山、夕阳、飞鸟、人。——优美、宁静、惬意——一幅恬淡悠闲的田园生活图,使人心生向往。(与《桃花源记》中的画面相似) ②“采菊”:“采”,是因喜欢而采,从中我们可以知道作者的心情是愉悦的,心灵是自由的(公园里的花是不可以乱摘的)。 “菊”,让人想起了周敦颐的“菊,花之隐逸者也”,“采菊”可见作者的归隐之心,超脱尘世的情趣。作者一心要回归田园,当置身于大自然当中时又满怀着喜悦,可知他对大自然的热爱。 所以,“采菊” 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了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 (那么此时作者的心境是怎样的呢?诗中那个词语可以看出他的心境?) ③“悠然”:悠闲的样子。作者的心境是悠闲自得的。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 ④问:“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 明确:不能。“见” 表现出诗人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而不是故意停下手中的活去“看”、“望”南山,这正好与诗人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盛开的菊花让诗人流连其间,时不时摘下一朵细细欣赏,正当他沉浸在采菊的惬意时,不经意的一回头,哦,原来南山景色也如此迷人。可见作者的心和自然是如此的亲近,俨然已经成为了大自然的一部分了,即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而“看”或“望”字则将人与物拉开了一段距离,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少了田园生活的闲适趣味。 ⑤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中的落日,回巢的飞鸟,都显得那样美妙,诗人从中体会乐趣。而飞鸟归巢自然勾起了诗人辞官归隐的联想。鸟飞倦了,也知还家,那么人呢?也应该返归这宁静的大自然,享受田园生活的惬意,不要再为名利奔波劳累。 ⑥“相与”:成群结伴,说明作者不光在勉励自己归隐,还在规劝他人丢弃对名利的追逐,回归自然。 小结:由此可见,作者虽然身居“人境”,却能够享受到田园生活的惬意是因为:居住的地方有着田园美景,生活悠闲自在,而他能够看到身边的美景,享受生活的乐趣,是取决于他的心:心志高远、淡泊名利。有了这样的心态,他不必跑到幽静的山林或者不食人间烟火的庙宇隐居,却能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这才是真正的大师级隐士,所以有句话叫“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 。 联系实际: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净化的,在一定条件下,只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就可以改变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比如不要总是想着饭堂的饭菜不够好吃,作业太难,同学难相处、在学校很心烦,你应该多去关注那些美的东西,比如小草有多绿,花儿开得多美,小鸟的叫声多么动听,哪位同学曾经帮助过你,哪位老师曾经关心过你等等,你会发现,你的生活充满了美,充满幸福。 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①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我却不知道该怎样表达。世界上美好的东西往往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它。就是说,再精妙的语言,也不足以传达人们复杂的感受。语言的尽头就是音乐,就是舞蹈,就是无声的沉默。 即:此时无声胜有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六、主旨把握(总结) 作者通过田园生活的描写,表现了诗人远离世俗生活的悠闲自得的心境。表达了诗人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七、结束 1、看视频朗诵 (让我们在视频朗诵中再次体会诗人的悠闲自得与淡泊名利,体会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2、集体朗诵《饮酒》 (最后,让我们在朗朗的书声中再次品味诗中的意境及诗中的情,结束我们这次的诗歌之旅。) 八、板书设计 在人境 第一层 (果)←心远地自偏(因) 无车马喧 悠然 → 超脱尘俗,热爱自然、高洁 第二层 飞鸟相与还→人、“呼吁”归真还朴 有真义→归隐乃人生真谛 九年级语文《饮酒》教学设计 篇13一、教学目标: 1、学会欣赏古典诗歌,对古典诗进行审美性解读。 2、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分析重点诗句,了解诗的意境,体味诗人的感情。 3、了解《饮酒》一诗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感受情景描写的传神特征。 4、了解陶渊明及其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艺术风格;初步了解五言古诗的一般特征。 二、教学重点: 了解诗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感受情景描写的传神特征。 三、教学难点: 了解诗的意境美,感受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深切体味及其情感表现特征。 四、教学方法: 1、朗读: ①学生各自读 ②齐读。 2、提问:用提问方式设计课程讲读。 五、课前作业: 学生查找陶渊明的生平及其作品。 六、教学设计: 两个目标:一是体味作者的感情,了解本诗意境;二是如何从写作角度展现本诗的审美性。 1、导入新课。 我国诗歌,有许多题材分类。比如以前学到过的边塞诗、山水诗、送别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题材的诗歌——田园诗。它是由东晋的陶渊明开创的,并且由陶渊明把它推上了它的顶峰。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陶渊明的《饮酒》。 2、学生反复朗读,把握语调、语气和节奏。初步了解诗的内容。 ⑴学生各自读。 ⑵教师学生共同讨论朗读时对语调、语气和节奏的处理。 这是一首田园诗,表达的是诗人悠然自得、宁静淡泊的心境,所以,语调、语气和节奏都应是舒缓的。这是五言诗,朗读时按二/三结构。 ⑶按分析的节奏、语调、语气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处理字词。 让学生挑出不会的字词。 结庐:结,建造、构建。庐,这里指简陋的居室。结庐就是建造简陋的居室,这里指居住在此。 尔:代词,这样,指上句。 远:此处为动词,当远离讲。 见:指不经意看见。 山气:指山中景色。日夕:指傍晚。 相与:共同、一道。 4、学习课文。 ⑴第一段 ①提问:前四句怎么理解? 这几句的意思是: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请问你怎么能够这样呢?这是由于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②第一层描写“身居闹市,一尘不染”,根本的原因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这四句,从感觉方面肯定了自己“心远”的正确。 ⑵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明确:在院中东边的篱笆下,诗人正在专心聚志悠闲自得地采菊花,偶一抬头,悠远的南山无意出现在眼前,心与山悠然相会自身仿佛与南山融为一体了。这两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形象。体现了作者超脱尘俗、热爱自然的情感。(营造了一种和平静穆,恬淡自然的意境。) “菊”是花之君子,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②“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明确: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 “见”是无意中看见,好像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其中含有人与物融为一体的感觉,用“见”追求的是一种无意为之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没有“见”的表达效果好。 ③“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有何关系? 明确: A、诗句的表面意思是:山中景色在夕阳下更加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B、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人在《归去来兮》里说过:“鸟倦飞而知还”,这句正好应和“飞鸟相与还”。“相与”指“成群”,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荒芜胡不归”? C、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朴”。如果没有悟出这个理,哪会有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所以,这个“理”,正好为“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抒情悟理,水乳交融,互为表里。 ④最后两句应怎样理解? 明确: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⑶、艺术特色 叙事、说理、抒情、写景交融一体。 一、二句叙事,概括写出诗人生活环境。三、四两句议论,以自设宾主的设问方式揭示出心志淡远是在“人境”中独享安闲的缘由。 前面四句在事理情中融情,透露出诗人恬淡的心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将诗人淡泊的心境和优美的环境水乳交融,“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将景、情、理融为一体,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抒情悟理,水乳交融,互为表里。 最后两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同时又蕴涵了丰富的人生哲理。于抒情中蕴含着哲理。整首诗无不是景中含情,情中见理,余音绕梁,回味悠长。 七、小结: 这首诗为我们建构了一个远离尘世、恬淡、悠然的田园意境,表达了作者归隐的情感。这也是当时士大夫的审美追求和审美情趣。 八、作业: 1、背诵《饮酒》 2、找出陶渊明其它的一些诗与这首诗做比较,体味是人的表达的情感,试着写一遍读后感 附:板书设计 在人境 (事) ←心远地自偏(理) 无车马喧 (景、情)悠然→超脱尘俗,热爱自然、高洁(景、情、理)飞鸟相与还→人、“呼吁”归真还朴 (情、理)有真义→以归隐为人生真谛融景、情、理为一体,营造了恬淡宁静、深远含蓄的意境。 九年级语文《饮酒》教学设计 篇14一、导入新课:古往今来,有不少人争名夺利,有的人为了使自己在官场中爬得更高,不惜采取一切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打击他人,残害亲人,如李林甫、秦桧、武则天之流。当然也有少数人厌恶官场,辞官不做,却愿意远居田园,过着自食其力的日子,如陶渊明,这一类人我们一般称之为隐士。(陶渊明的名言:不为五斗米折腰) 二、板书课题、题解、简介作者。 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东晋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东晋是我国历史上很黑暗、很混乱的朝代,统治者重视门阀(出身),很多品质低下,才能平庸的 人占据高位,一些品德良好,才能出众的优秀人才却屈居低位。陶渊明当过十多年的地方小官,每逢上级 来地方巡视的时候,他都必须前去迎接,曲尽礼节。久而,他很厌烦这种情形,有一次他终于说:“吾不 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结果他就归隐田园,并写下很多诗来表现这种生活,而且这些诗都达到了 很高的水平,所以后人称他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对唐朝的王维、孟浩然等人影响很大。 三、教师范读全诗,学生齐读,师向学生明确:本诗分为两层。1—4句为第一层,讲作者因为能够超脱现 实纷扰,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觉得所在的地方也偏僻幽静了。5—10句为第二层,说明欣赏美丽的自 然景物,能获得无限的意趣。 四、研习新课 1、研习第一层: 提问:“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怎么理解? 尔:这样。这几句的意思是: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请问你怎么能够这样呢?这是由于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第一层描写的是“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这四句,从感觉方面肯定了自己“心远”的正确。 [附]板书设计: 在人境 第一层 (果)←心远地自偏(因) 无车马喧 2、研习第二层 提出以下问题,师生共同分析解决 ⑴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明确: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为“花之君子”,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 ⑵ “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明确: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用“见”追求的是一种不用意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苏东坡曾说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这种写法,古诗中常见,有些明明是作者自己看到的,却偏偏写成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变有意为无意,化有我为无我,例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裁。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最后两句,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象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着一“护”字,“绕”字也显得那么多情。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么美丽,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庭院增色添彩,顾不得敲门就推门而入,奉献上自己的一片青翠,这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隐主观,显客观,极力忘我。 ⑶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 明确:a、诗句的表面意思是: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b、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人在《归去来兮》里说过:“鸟倦飞而知还”,这句正好应和“飞鸟相与还”。“相与”指“成群”,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荒芜胡不归”? c、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朴”。而这个“理”,正好为两句的“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水乳交融,互为表里。 ⑷ 《饮酒》最后两句应怎样理解? 明确: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附]板书设计 悠然 → 超脱尘俗,热爱自然、高洁 第二层 飞鸟相与还→人、“呼吁”归真还朴 有真义→归隐乃人生真谛 3、学生齐读全诗。 五、以讨论小结本课。 结合诗作的学习,我们评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明确: a、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渴望自由,总的特点是“淡泊”,“独善其身”。 b、弃官归隐,洁身自好,独善其身,在当时来说,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因此,有其积极意义。 c、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秽,不能单*“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的退隐思想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九年级语文《饮酒》教学设计 篇15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悟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悠然洒脱的心境,读出诗歌的情感。 2.将诵读与传统吟诵相结合,通过品读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3.体悟陶渊明摆脱世俗名利的羁绊,回归自然田园,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以品带读,引导学生读出诗歌的情感。 难点:理解陶渊明远离世俗名利,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吟诵法、品析法、小组合作法。 四、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以酒引入本诗。 2.初读感知,“酒”意微醺。 (1)学生自由诵读。 (2)全班齐读。 3.品析感悟,“酒”后心声。 (1)【小组合作交流】品析诗意,思考如何读出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朗读技巧:语气、语调、重音、语速。) 预设:悠然_____南山(换字品析)。 描绘写景句的画面,感悟意境及情感。 (2)拓展思考:请结合理解,为本诗再拟一个题目。 (根据学生回答,归纳拟标题的方法。教师简单讲解“饮酒”为题目的妙处,落脚朗读要读出酒后的逍遥自在,无拘无束,语速舒缓,语气轻松愉悦。) 4.吟诵品味,“酒”韵悠长。 【小组合作读】设计一个诵读或吟诵展示。(个人及小组形式均可) (几位同学展示其他诗歌的吟诵。) 教师指导吟诵本诗方法:依字行腔,依义行调,入短韵长。 (小组合作展示诵读或吟诵。) 全班一起吟诵。 五、板书设计: 唐令西 九年级语文《饮酒》教学设计 篇16一、导入 齐背《归园田居》 二、朗读诗歌 1.听范读,仿读。 2.自由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3.齐读诗歌。 三、理顺文章大意 1.同桌互助,试译诗歌。 2.交流难点,理解诗意。 参考: 居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问怎么能做到这样呢?因为心与世俗远离,自然就觉得地处偏僻了。在东边的篱笆下采菊花,悠然自得地可以看见南山。夕阳映照下的南山笼罩在一片蒙蒙的青霭中,益发变得佳妙神奇,而一双双飞鸟眼看暮色渐浓,结伴飞向林间的巢窠。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来表达。 四、诗句赏析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明确:“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明确:表现了诗人的超凡脱俗,淡泊名利。 “心远”包含:心志高远,淡泊名利,宁静处世。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明确:包含着诗人超凡脱俗,热爱自然的高雅的情趣和高洁的情操。 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明确:夕阳西下,山色迷人,飞鸟结伴,知倦还巢的景物描写。 5.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明确: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6.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生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 明确:远离尘嚣,置身于自然中,清静美好自然的生活。表现诗人洒脱、恬淡、追求自由的生活态度。 五、拓展阅读: 有客常同止,取舍邈异境。 一士长独醉,一夫终年醒; 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 规规一何愚,兀傲差若颖。 寄言酣中客,日没烛当秉。 六、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诗歌。 2.积累关于“酒”的诗歌名句。 3.完成练习题。 板书设计: 饮酒 陶渊明 淡泊名利、宁静处世 超凡脱俗、热爱自然 洒脱恬淡、追求自由 雷真民 九年级语文《饮酒》教学设计 篇17【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习得语感;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4、理解诗句寓意,思考现代人生。 【教学重点】 1、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1、理解诗句寓意。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二、作者简介 诗人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田园诗派的创始人。他与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三、诵读 1、全体朗诵。 2、根据注释理解本诗的意思,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练习朗诵。 3、听音频范读。 四、解题 《饮酒》是诗人陶渊明在归隐之后,陆续写成的20首诗,本文是其中的第五首。这些诗都是他在饮酒之后写成的,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抒发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五、品读诗句 1、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① “人境” :人聚居的地方。 ②“车马喧” :代表官场繁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无车马喧”即没有这种应酬和交往。 ③ “心远”。即心志高远。可知他心志高远、淡泊名利、超脱尘世。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①篱笆、菊花、南山、夕阳、飞鸟、人。——优美、宁静、惬意 ②“采菊”: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了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 ③“悠然”:可知作者的心境是悠闲自得的。 ④问:“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 明确:不能。“见” 表现出诗人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而不是故意停下手中的活去“看”、“望”南山,这正好与诗人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而“看”或“望”字则将人与物拉开了一段距离,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少了田园生活的闲适趣味。 ⑤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鸟飞倦了,也知还家,那么人也应该返归这宁静的大自然,享受田园生活的惬意,不要再为名利奔波劳累。 ⑥“相与”:成群结伴,说明作者不光在勉励自己归隐,还在规劝他人丢弃对名利的追逐,回归自然。 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①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我却不知道该怎样表达。 六、主旨 作者通过田园生活的描写,表现了诗人远离世俗生活的悠闲自得,表达了诗人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七、结束 1、看视频朗诵 2、集体朗诵《饮酒》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