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小石潭记》教案 1- |
范文 | 《小石潭记》教案 1-(精选12篇) 《小石潭记》教案 1- 篇1一、教学重点 1.探究文中所写景物的特点;掌握文中写景手法; 2.通过诵读来欣赏文章的美。 二、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所表现的“乐”与“凄”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预习检查】 1.听写字词。 篁huáng 洌liè 坻chí 屿yǔ 嵁kān 参差cī 佁yǐ 俶chù 翕xī 悄qiǎo怆chuàng 邃suì 2 文章第2段写游鱼与写潭水之间有什么联系? 【目标展示】 1.探究文中所写景物的特点;掌握文中写景手法; 2.通过诵读来欣赏文章的美。 3.理解文中所表现的“乐”与“凄”的关系。 【新知研习】 上节课我们从全文写景与抒情的角度入手解读,这节课我们从其他的角度入手,体会文章的精妙之处。 1.试从标题的四个字入手,说说题文之间有什么联系? 参考:①紧扣“石”的语句有:明写的如“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其岸势犬牙差互”等,暗写的如“闻水声,如鸣佩环”(只有水冲击到石上才会有如此悦耳动听的声音),“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石的形状各异导致“青树翠蔓”形状不同)等。 ②紧扣“潭”的语句有“下见小潭”“潭中鱼可百许头”“潭西南而望”“坐潭上”等。 ③紧扣“小”的语句,明写的有“下见小潭”,暗写的有“潭中鱼可百许头”(在今天,能有这么多的非放养的鱼的小潭实在难寻,环境污染太严重了,而过去,河中,潭中到处可见游鱼,只有一百来条鱼的潭能说大吗?) ④紧扣“记”的语句如“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乃记之而去”,“同游者”等。 2.请问从“动与静”,“音形色”,“景与情”等角度你如何解读课文? 参考: ①“动与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写游鱼之动,“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树蔓之动,“闻水声,如鸣佩环”以声写动,“斗折蛇行”与“犬牙差互”则化静为动,“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写潭中鱼之静,“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写环境之静(凄凉)。 ②“音形色”,“闻水声”,“如鸣佩环”写声音悦耳,“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石之形状各异,同样“青树翠蔓,蒙络摇缀”也暗写出树蔓因石之形状各异而本身的形状各异,“斗折蛇行”用比喻写溪身曲曲折折的形状,“犬牙差互”用比喻写岸势相互交错的形状。竹之青色,树之青色,蔓之翠色,日光之金黄色,鱼的颜色,都可以想象。 ③景与情:开头因“如鸣佩环”之景而“心乐之”,略写平常不乐,见此景,听此声而忘却忧伤而乐,后来写游鱼“似与游人相乐”则是作者进一步忘情山水而乐,不过这种欢快毕竟是暂时的,在小潭的时间一长,小潭幽静之景又触发了作者心底的悲凉之情。这可谓“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的一种翻版,可以说成是“寄情山水以销愁,触景生情愁更愁”。 3.全文193字,却写出如此丰富的内容,不能不让我们赞叹作者运用语言的深厚功力。请你品品文章的语言美在何处? 4.作者看到潭水游鱼觉得它们“似与游者相乐”,小石潭的环境却使他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该怎样理解作者这种思想感情的变化? 明确:作者写小石潭境地的清幽美妙和日光下彻时游鱼的活泼生动,流露出作者一时开朗明净的心情,寄情山水以排遣心中的郁闷。但内心的孤寂是无法真正排遣掉的,后来写“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触发了作者贬居中羁旅孤寂的心境。 【归纳总结】 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保持了《永州八记》一贯的行文风格,观察入微,描摹细致。肖其貌,传其神。 文章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再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此外,作者还在写景中传达出作者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全文寂寞清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文章对潭中游鱼的刻画虽只寥寥几句,却极其准确地写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 【巩固拓展】 假如小石潭要开发旅游资源,在潭边要修建一座亭子,请你给亭子命名,并撰写一副对联。 【预习指导】 预习《记承天寺夜游》,解决朗读和字词的音、形、义。 收集描写月亮的诗词名句。 四、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柳宗元 小——“下见小潭” 抓住特征,描写细致 石——石底、石岸 潭——潭水、鱼、溪流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记——“记之”“同游者” 《小石潭记》教案 1- 篇2知识能力: 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 2.理解作者借美好景物寄寓自己怨愤抑郁的心情。 教学重点: 掌握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中国文人有一句话说:一山一水真朋友,一花一鸟好兄弟。文人在失意郁闷时寄情山水,唐代有一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他就是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 出示柳宗元简介,并指名学生读。 三.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学习重要字词的含义。 2.听录音朗读,感受作者描写的情境。 3.学生模仿朗读,注意语调的变化。 四.知与不知试试看. 1.解释下列括号内字词的意思。 水尤(清洌) 往来(翕乎) 犬牙(差互) (凄)神(寒)骨 2.说说课文中"以"、"为"的不同含义。 全石以为底 全石以为底 卷石底以出 为坻为屿 以其境过清 为堪为岩 五.临潭观景悦心情. 1.小组合作探究. ⑴课文中哪些句子写石,哪些句子写水清,找出相关句子,并说明理由。 ⑵.文章一开头,作者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观鱼时与游者乐,可是坐潭后,竟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凄”,矛盾吗?为什么? ⑶、一切景语皆情语,小石潭的景与情如何统一的? 2、学生交流,解决问题。 3、教师小结。 六.寄情山水抒真情。 1.选择你喜欢的段落进行背诵比赛。 2.作业:任选一处景致把它写成一篇短文。 《小石潭记》教案 1- 篇3教学目标 1、自学寻找资料,了解柳宗元的作品和写作特色。 2、通过采访活动使学生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的美,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真切地描写事物的方法。 3、培养学生有意观察的能力,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步骤 一、课前活动 1、根据以下论题搜集资料 1)柳宗元的生平 2)柳宗元的主要文学创作及代表作品 3)柳宗元的政治生活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4)柳宗元散文的特点 5)永州八记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情感 2、根据搜集材料的多少和理解程度选择两个论题写成200字的小论文。 3、教师评改论文,指出优劣。 4、学生修改小论文。 二、课堂活动 (一)新课导入 风景图片情景导入,美丽的大自然是我们最好朋友。碧绿的大地、青翠的树木、缤纷的鲜花、馨香的空气、暖暖的阳光都能带给我们美的享受,今天我们就到永州的小石潭去看看那里的美景,那是我国唐代大文学家柳宗元最为醉心的一处风景。 (二)焦点访谈 1、铺设情境:教师提示,由于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入选了新课标教材,《焦点访谈》节目将对他进行一次访问。请你以柳宗元的第一人称接受采访。 2、交换阅读:学生将搜集的资料在小组内交流,丰富对柳宗元的生活、创作、心路历程的了解。 3、采访提纲:教师出示采访提纲,学生准备资料。 4、节目彩排:在小组内部学生先互问互答,相互指正,彩排练习,意在使学生增加语言的流畅度和材料的丰富准确性。 5、现场直播: 1)选出五到八名小组代表到讲台上来共同扮演柳宗元的角色。 2)教师作为主持人根据采访提纲对“柳宗元”进行访谈。 3)下面的同学关注“柳宗元”的表现,作为柳宗元的秘书对“柳宗元”们答题的不足进行补充和纠正。 采访提纲: 1)请柳老为大家介绍一下你的生平,以使不熟悉你的观众更好地了解你。 2)你的生活经历对你的创作有什么样的影响? 3)你在什么样的心境下写的《小石潭记》? 4)古代与现代的语言习惯有所不同,请你提示一下青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哪些字词的意思? 5)你游览了小石潭后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 6)外界评论你的这篇小散文写景很有特色,你是否能自己谈一谈这方面的内容? 7)请你能不能顺便向广大观众介绍一下你的其他山水游记? 明确:教师资料平台 1)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城长安,客死于柳州。一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享年不到50岁。因为他是河东人,终于柳州刺史任上,所以人称柳河东或柳柳州。 柳宗元成长于动乱年代,他从少年时代起就对人民遭受的苦难有一定的了解,对社会现实有一定的认识,这对他以后的文学成就和思想建树不无影响。 贞元九年(793年),20岁的柳宗元考中进土,同时中进土的还有他的好友刘禹锡。 贞元十七年(801年),柳宗元调为蓝田尉,成为王叔文革新派的重要人物。失败后被贬永州。后又改贬为柳州(今广西柳州市)刺史,他在这个局部地区继续实行改革,为当地民众做些好事。 柳宗元在柳州,决心废除“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的残酷风习,制订了一套释放奴婢的办法,柳宗元严令禁止江湖巫医骗钱害人;举办和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长期的贬谪生涯,生活上的困顿和精神上的折磨,使柳宗元健康状况越来越坏,47岁离世。临死前,柳宗元写信给好友刘禹锡,并将自己的遗稿留交给他。后来刘禹锡编成《柳宗元集》。 2)王叔文、王(亻丕)的'永贞革新失败后,“二王刘柳”和其他革新派人土都随即被贬。宪宗八月即位,柳宗元九月便被贬为邵州(今湖南邵阳市)刺史,行未半路,又被加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 永州地处湖南和广东交界的地方,当时甚为荒僻,是个人烟稀少令人可怕的地方。和柳宗元同去永州的,有他67岁的老母、堂弟柳宗直、表弟卢遵。他们到永州后,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后来在一位僧人的帮助下,在龙兴寺寄宿。由于生活艰苦,到永州未及半载,他的老母卢氏便离开了人世。 柳宗元被贬后,政敌们仍不肯放过他。造谣诽谤,人身攻击,把他丑化成“怪民”,而且好几年后,也还骂声不绝。由此可见保守派恨他的程度。但残酷的政治迫害,艰苦的生活环境,并未能动摇柳宗元的理想。他在信中明确表示:“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 永州之贬,一贬就是10年,这是柳宗元人生一大转折。在京城时,他直接从事革新活动,到永州后,他的斗争则转到了思想文化领域。永州十年,是他继续坚持斗争的十年,广泛研究古往今来关于哲学、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的一些重大问题,撰文著书,《封建论》、《非〈国语〉》、《天对》、《六逆论》等著名作品,大多是在永州完成的。 3)由于遭到以刘贞亮为代表的宦官势力和以韦皋为代表的官僚势力的反对,革新集团失败了,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 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了其中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永州的州治在今湖南省零陵县。《永州八记》的八处名胜是:西山、钴潭、钴潭西小丘、小石潭、袁家竭、西渠、西涧、小石城山。这八篇游记各自成篇,但前后连贯,构成一个整体,展现出永州美丽的山光水色。 《永州八记》中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4)心乐之:以……为乐以为:作为 皆若:都好象下澈:向下 同乐:快乐西南: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斗折蛇形:名词作状语,像斗一样,像蛇那样 凄神寒骨:使动用法,使……感到凄凉,使……感到寒冷 以其境:因为去:离开 5)作者以游踪为序采用移步换形,依序写景组织材料。写小石潭,先写“声”(水声),后写“形”(潭中景物),写潭中景物又先写“近观”(水、石、树、鱼),后写“远望”(水源),最后概写环境,引发感触。 6)A、先声夺人。如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采用了先声夺人的手法,如“隔篁竹,闻水声”,用“如珮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启动读者的兴趣,然后写“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 B、抓特点,用比喻。写潭的构造形态,紧紧抓住特点来写,先挑出“全石以为底”,从而照应了“水尤清冽”一语,然后用比喻“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状,给读者的印象非常鲜明突出。 C、正面描写。写岸上景物,则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青”、“翠”写颜色,“蒙络摇缀”写形貌,“参差披拂”写动态,寥寥数语,写得宛如图画。 D、正面、侧面相呼应。第二段写潭的游鱼,文字不多,却极其精彩。“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既正面写出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E、对比描写。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作者巧妙地把“佁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能显出鱼的活泼。 F、拟人。“似与游人相乐”,采用了拟人的修辞笔法,更把游鱼的神情写活了。 7)柳文中的山水游记最为脍炙人口,它们在柳宗元手里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柳宗元也因而被称为“游记之祖”。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著名代表作是“永州八记”。这“八记”并非单纯的景物描摹,而是往往在景物中托意,抒写胸中种种不平,使得山水也带有了人的性格。《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这些作品,既有借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遭遇和怨愤;也有作者幽静心境的描写,表现在极度苦闷中转而追求精神的寄托。至于直接刻画山水景色,则或峭拔峻洁,或清邃奇丽,以精巧的语言再现自然美。 (三)小记者访谈 1、请你做为小记者选取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对柳宗元进行采访。 2、写好采访提纲,注意避开课题已经研讨过的问题,采访时的礼貌和语气。 3、四人小组内相互采访和被采访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对柳宗元的认识。 三、课后活动 1、完成同步和课后练习 2、背诵课文,准备默写 3、选择一处美景以柳宗元的风格写成《永州九记》 《小石潭记》教案 1- 篇4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掌握记叙的顺序 (二)能力训练点 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真切的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观察的能力,语文教案-小石潭记。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作者笔下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的美 二、学法引导 学习本文,重点是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把握课文内容可从写作顺序入手。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应联系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①掌握记叙的顺序,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小石潭记》。②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方法。 解决方法:教师讲解 2、难点: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解决方法:学生自读,从书上勾画出来。 3、疑点:文章结尾部分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 解决方法:教师启发,学生回答。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2、精读课文,体会写景抒情方法。 3、联系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文中思想感情。 4、口头作文:根据教师展示的画面,细致观察,然后进行口头小作文训练。 《小石潭记》教案 1- 篇5自读要求 1、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3、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为在文中的用法。 (解说:第1点是这篇课文学习的重点。这是根据这篇游记写景状物的具体特点来确定的。) 自读程序 1、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本文选自《柳河东集》,原名《至小丘小石潭记》,省称《小石潭记》。作者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对当时文风的改革、散文的发展起过重大的推动作用。唐永贞元年(805年)与刘禹锡等一起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集团,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革新。他认为官吏是人民的仆役,并非人民是官吏的仆役。由于遭到以刘贞亮为代表的宦官势力和以韦皋为代表的官僚势力的反对,革新集团失败了,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了其中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永州的州治在今湖南省零陵县。《永州八记》的八处名胜是:西山、钴潭、钴潭西小丘、小石潭、袁家竭、西渠、西涧、小石城山。这八篇游记各自成篇,但前后连贯,构成一个整体,展现出永州美丽的山光水色。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2、通读课文。 ①初读:学生默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然后借助工具书及课本下注释,自行解决。 ②范读:教师范读或播放《小石潭记》的朗读磁带,让学生轻声跟读。同时补注课文中值得注意的字词。 参差(cēncī)寂寥(iáo) 摇缀(zhuì)隶(ì) ③熟读:学生参考注释,诵读课文,疏通句子,把握文章大意。 《小石潭记》教案 1- 篇6【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 掌握记叙的顺序。 2、能力训练点: 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真切地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观察的能力。 3、德育渗透点: 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4、美育渗透点: 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的美。 【学法引导】 学习本文,重点是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把握课文内容可以从写作顺序入手。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应联系作者生平和与作背景。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① 掌握记叙的顺序。 ② 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方法。 解决方法:教师讲解。 2、难点: 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解决方法:学生自读,从书上勾画出来。 3、疑点: 文章结尾部分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 解决方法:教师启发,学生回答。 【课时安排】 1课时。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2、精读课文,体会写景抒情方法。 3、联系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文中思想感情。 4、口头作文:根据教师展示的画面,细致观察,然后进行口头小作文训练。 【教学步骤】 一、导语 杜甫曾有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见,景与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曾写过永州八记,寄情山水,落笔不俗,视角独特,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展现在我们面前。今天,我们就一同欣赏他的八记之一—《小石潭记》。 二、整体感知 1、学生根据工具书、课下注释,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顺序,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潭的结构特点及周围景物。 第二段,写潭中游鱼。 第三段,写潭水的源流。 第四段,写作者游览感受。 第五段,写作者游览感受。 3、朗读课文,体会文章中写景的优美文字,找出欣赏点,讲明为什么? ⑴ 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坻、屿、嵁、岩,形状各异,写出了潭的奇特可爱。 ⑵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三句描写潭边景物。“蒙、络、摇、缀”观察入微,刻画精确。 ⑶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特写游鱼,游鱼空游无依,实则旁衬水清。 ⑷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写鱼的情态。“佁然”“俶尔”“翕忽”写得惟妙惟肖。“乐”字写鱼,也是写人的心境。 ⑸ “潭西南面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明、灭,描写溪水因岸势曲折而时隐时现的状态,写得真切、形象。 ⑹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笔意飘渺,引人遐想,“其岸”“其源”补述出“望”的对象。 ⑺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凄、寒、悄怆,写出了作者独特的感受。 4、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教师提问,作者是如何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 ⑴ 先声夺人: 如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采用了先声夺人的手法,如“隔篁竹,闻水声”,用“鸡珮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启动读者的兴趣,然后写“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 ⑵ 抓特点,用比喻: 写潭的构造形态,紧紧抓住特点来写,先挑出“全石以为底”,从而照应了“水尤清冽”一语,然后用比喻“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状,给读者的印象非常鲜明突出。 ⑶ 正面描写: 写岸上景物,则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青”、“翠”写颜色,“蒙络摇缀”写形貌,“参差披拂”写动态,寥寥数语,写得宛如图画。 ⑷ 正面、侧面相呼应: 第二段写潭的游鱼,文字不多,却极其精彩。“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既正面写出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⑸ 对比描写: 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作者巧妙地把“佁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能显出鱼的活泼。 ⑹ 拟人: “似与游人相乐”,采用了拟人的修辞笔法,更把游鱼的神情写活了。 5、文章结尾部分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让人有低沉之感? 了解写作背景,柳宗元是在政治上失意遭贬的情况下写这篇文章的,到了偏远的永州以后,也不能不使他心怀恐惧,这种特定的思想感情,自然要反映、渗透在他的作品之中。因此,小石潭那竹树环会的境界,别人身临其境也许会感幽美宜人,流连忘返;而对他来说则是“凑神寒骨,悄怆幽邃”,认为不可久居。《小石潭记》结尾部分的感情调子的低沉,原因就在这里。 三、总结、扩展 总结:这篇文章生动地描绘了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小石潭结构的奇特,潭水的清澈,岸上景物的秀丽,潭中游鱼的活泼,通过作者精描细绘,图画般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扩展:优美的文章,往往得力于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如鱼在水中“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的情态,溪流时隐时现、明灭可见的景象,若不是亲临其境,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是很难描绘出来的。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完成400~500字的写景抒情散文。 四、布置作业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⑴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⑵ 青树翠蔓 ⑶ 日光下彻 ⑷ 其岸势犬牙差互 ⑸ 以其境过清 2、翻译下列句子: ⑴ 如鸣珮环,心乐之。 ⑵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⑶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⑷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⑸ 其岸势犬牙差互 《小石潭记》教案 1- 篇7一、设计思想: 《小石潭记》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来抒发自己在贬居生活中悲凉凄苦的情感。我认为像这样语言优美,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能够激起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爱好,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于是我决定教学本文时通过四读:一读,读准字音,疏通文意;二读,读出感情,谈谈感受;三读,传韵味,养语感;四读,放胆评,出口诵。重点涵泳品味语言,体会的写景技巧方法。然后是创造性活动,“我是设计师”,设计一景点,并描绘景致。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在想象中得到审美的乐趣。最后是课文延伸。让学生搜集古诗文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选一二则加以赏析。让学生进行语言积累,提高学生对祖国优美山水的审美能力。 二、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领略小石潭美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真切地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3、涵泳品味语言,体会的写景技巧方法,提高学生对优秀的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对祖国优美山水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重点: 涵泳品味语言,体会的写景技巧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想象和创新中得到审美的乐趣,提高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对祖国优美山水的审美能力。 四、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的景情交融,领会作者的心境:前乐后忧,以乐衬忧。 五、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古诗文中的描写山水名句,摘录下来,选一二则加以赏析。 六、教学过程: 板书课题:小石潭记 柳宗元 二)、学习古文要反复诵读,熟读成诵。 1、一读,读准字音,结合注释,并大体弄懂的意思。 学生初读 老师范读 学生试读学生齐读相结合 ①注意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篁竹 清冽 坻 嵁 佁然不动 参差披拂 俶而远逝 翕忽 悄怆幽邃 ②区别下列句中词的含义。 (1)之:心乐之 乃记之而去 (2)而:潭西南而望 乃记之而去 (3)以:全石以为底 卷石底以出 以其境过清 (4)环:如鸣佩环 四面竹树环合 (5)清:水尤清冽 以其境过清 ⑶词类活用 斗折蛇行 其岸势犬牙差互 潭西南而望 学生看书下面的注释,边弄懂文意。不懂的词句提出来师生共同解决。 2、二读,这一遍读读出的感情,读出自己的感受。 (1)探究一下的标题,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文题的“小”字“石”字 小在“全石以为底”;小在“潭中鱼可百许头”;小在鱼“历历可数”;小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等等。 文中哪些景象与“石”有关: “全石以为底……为岩”这一句与石有关;“如鸣佩环”“水尤清冽”“其岸势犬牙差互”等在前后加以照应。 (2)本文的游览顺序是: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3)本文的作者流露的情感:“心乐之”“似与游者逗乐”“凄神寒骨,悄怆忧邃”,一乐一忧。 3、三读,涵泳语言,品味意蕴。比如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哪些字眼的表达突显功力。 老师示例:如“水尤清冽”中的清冽,就突出了水的寒洁、清凉;“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这里有青青的树和翠绿的藤蔓,它们缠绕在一起,织成一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潭的四周,参差不齐的`枝条,随风摆动。这潭上12个字,便将小石潭周围的极幽极佳的景致展现。 学生品味词句 4、四读,放胆评,出口诵。 老师示例:第二段写了潭中的游鱼。写时一石双鸟,既写鱼之态,又写水之清。写游鱼,动静结合,显出鱼的活泼和情趣。课文多角度描绘景物,精美异常,说说你的体会。 学生品评,赏析: 如(1)声形结合。发现小潭,先闻其声,后见其形。 (2)远近交错。“潭西南而望”这段是远,下段“坐潭上”是近。远远近近,多层次地展示了小潭的景致。 (3)动静互衬。写游鱼,静中有动,更显环境的雅静。 (4)情景交融。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对景物的描绘,渗透作者自己的感受和情怀等等。 师生共同探讨,明确作者的情怀,前乐后凄,以乐衬凄。水之清,鱼之乐,给作者带来了片刻的欢乐,但面对过清的其境,作者有了凄怆之感。作者寄情山水,是为了摆脱改革受挫,被贬远方的压抑烦恼之情,但欢乐只是短暂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触发了出来。2·1·c·n·· 学生在班上背诵喜爱的段落句子。 三)、“胸中有丘壑”,我是设计师。根据课文内容,为小石潭设计景点。并用优美的语言,展开想象,来描绘其景致。 老师示例:据文中“隔篁竹”“伐竹取道”,设“竹径通幽”景点。依山势地形,蜿蜒前行。路宽约1米,两旁翠竹摇曳,沁人心脾的是翠竹清香,耳边还不时传来婉转悠扬的鸟鸣声。 学生设计:如据文中“潭西南而望”这段,设“望溪亭”。一座木制的四角凉亭,依山傍水而建。亭中设有几张木椅竹凳,凭栏远眺,一条小溪迤逦而下,清泉石上流,令人心醉。 据文中“潭中鱼可百许头”,设“观鱼台”。小石潭四周,围着一圈竹制栏杆。潭水清澈见底,潭中游鱼似在空中游。树蔓倒映潭底,和鱼影交织在一起。 学生还设计了“听水轩”;”、“玉佩泉”、“翠蔓廊”、““品茗阁”等等。 四)、课文延伸。你已学了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交流描写山水的名句,并说出自己的体会。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与朱元思书》吴均)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杜甫)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郦道元)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皆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渡荆门送别》李白)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曹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次北固山下》王湾)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教学反思: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四读,由浅及深地学习课文。在教学活动中我打破常规,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活动能抓住学生的心,拉近文言文和学生的距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特点,激活其认知潜能。语文素质教育的“主体性”特点,确定了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能动性地位,而以往“一字一句”式枯燥讲解,使学生丧失了能动性。在一个个课堂活动设置中,进行不断的思维交锋,激活学生潜在的认知能力,归还其“主体”的地位。 《小石潭记》教案 1- 篇81、在幽静的小石潭边,我们都会感受到心旷神怡,流连忘返,而柳宗元在小石潭边又有什么感受?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感受? 学生自读课文,句画出与作者心境有关的词语及与心境相关的有关景物描写的语句。 师:引导学生注意,文中主要写了哪些景物?怎么写的?体现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提示: 水——清: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皆若空游无所依,目光不撤,影布石上。 石——奇,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屹为堪为岩 树——笼,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鱼——欢,依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板书,水,石,树,鱼〕 学生讨论,师小结:小石潭——幽深冷寂,孤凄悲凉,〔板书:景物特点,幽凉冷寂〕作者感受:孤凄悲凉。〕 师:作者当时的境遇,柳宗元参与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职,心中愤懑难平,试图借助出水来排解自己的抑郁之情,美丽的自然景物曾使他暂时忘记愁苦,但这种快乐终究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来。〔多媒体展示:小石潭:幽深冷寂——被贬的柳宗元孤凄悲凉触景抒情,接景抒情,寓情于景,形似写景实则写情〕 2、通过大家的讨论,我们感受到了小石潭的幽深冷寂和柳宗元的孤凄悲凉,这时假如你就在柳宗元的身边,作为柳宗元一路去游玩的朋友,你会怎样劝慰他呢?(多媒体展示文字,走进柳宗元——柳宗元,我想对你说……) 可以引导学生用上一些励志的名句,如:有志者,事竟成。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等。 《小石潭记》教案 1- 篇9【教学目的】 1.感受人生挫折中的勇气与坚韧。 2.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教学重点】 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设计理念】 1.走入文本,营造课堂品味文学美的氛围; 2.启迪思维,通过合作探究,了解文章、了解文风。 【教学时间】 一课时。 【课前预习】 要求学生利用工具书和文下注释,解决初读中遇到的疑难,合作疏通字词句义。 ①给下列字词注音。 A.篁竹( ) 清冽 为坻( ) B.为屿( ) 为嵁 佁然( ) C.俶尔( ) 翕忽 差互( ) D.寂寥( ) 悄怆( ) 幽邃( ) ②翻译全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黔之驴》,同学们猜猜看,这位作家是谁?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板书课题。) 一提起“艺术”呀,我们总觉得它特高雅,很高深……但艺术也在我们身边。其实我们接触过很多形式的艺术,譬如音乐、美术、电视、电影、舞蹈……对,别忘记了文学,我们语文课接触到的文学作品也是艺术,艺术的形式真多,但艺术是相通的,为什么?──因为艺术都是抒写人的内心情感的。今天我们就尝试一下,用其它的艺术形式来解读我们的文学作品。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会:有时我们读一篇好的作品时,从心灵深处就会响起一首曲,隐隐约约,脑海中会闪现相关的画面,朦胧或者清晰? 二、整体感知。 1.试读。 2.悟情。 探究:通过试读,你感悟到字里行间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他是想寄情山水,优美的景色,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鱼儿,的确让他忘记了忧愁,但毕竟是短暂的,空寂的环境、冰凉的石头,让他再一次涌起了失意之感。(明确后继续试读,尽可能把感情韵味读出来。) 3.范读。 播放中央电台播音指导方明的朗诵。揣摩朗诵者在节奏、轻重、语气上的处理。 4.仿读。 探究:如果给朗诵配上音乐,你认为选择怎样的音乐? ──配古筝音乐,很缓很低的古筝乐曲…… 教师提供音乐背景,学生朗诵玩味。 ──比较古典,有欢乐,但并不欢快。淡淡的喜,浓浓的愁,缓缓地流淌出抑郁哀怨。一代失意的文人,其心态透过文字显现出来了。音乐帮助我们解读了文学作品的情感基调。 三、虚拟聚焦。(慢慢的描) 活动设计:假如你就是一位录像师,请你把文章展现的景物重现画面、声光,把文字符号转化成可感知的视觉听觉形象。 活动要求:自行设计,不必拘泥于课文的描述,可以拓展,进行润色、加工。 小组活动:内部讨论。(教师巡回。) 成果展示:由小组发言人语言展示录制的设计和内容。 ──《小石潭记》是一幅画,浓郁的愁、清雅的景,融汇成一幅幽雅深邃的水彩画。有水、石、树、竹、鱼、蔓……很自然的景色,作者用很简洁的文笔就把丰富的景给写出,譬如,“蒙络摇缀”四个字,就写出了树蔓的自然生长态势,或茂盛、或自然,或静态,或动态,给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而且作者还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譬如“如鸣佩环”,那种由水声带来的快乐也跃然纸上。文中这种例子实在很多。 四、多角品读。(细细的理) (一)自主完成(投影显示)下列问题。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影布石上”这些句子写了“石”。(明写)“闻水声,如鸣佩环”“其岸势犬牙差互”(暗写)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犬牙差互”不仅摹出了两岸的形,而且描绘出了两岸的神。“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优伤、悲凉的心境。 6.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清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投影显示) (二)教师提出各种专题,供五人学习小组选择,并引导讨论。 1.浓郁的愁、清雅的景,怎样融汇成了一幅幽雅深邃的水彩画。 2.描写的视角转换(“镜头”与“画面”)。 3.文中的“石”与文章的命题立意。提示:注意暗写。 4.文中的“水”。 5.文中“动”与“静”的配合。 6.文中“对比”与“烘托”的运用。 7.短句与浓郁的愁、清雅的景(“景”与“情”)。 8.文中“乐”与“凄”的关系。 9.文中“清”含义。 10.描绘的角度。 五、熟读成诵。 老师不是摄影师,只是从网上下载了一些相近的图片,就让我们在音乐中,在图片的变换中,根据提示,试着背诵全文。 六、课堂小结。 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作者以简练的文笔,按游览观察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生动细致地写景状物,文字充满着诗情画意情景交融,寄托了他凄苦忧伤的感情。 柳宗元的游记就是这样──借景抒情、写景寓情、游踪清晰。他的《永州八记》很值得一读。 艺术就是这样,很美,很高雅,很有魅力,但艺术绝不是难于接近的,不管哪一种形式,艺术是相通的,希望我们同学们能更多地去感受文学等艺术的高雅。 七、课后训练。 《小石潭记》把一代失意的文人地心态显现了出来。其实呀,中国文人太多这种遭遇了:怀才不遇,抱负难施,惟有借文学抒写出来,柳宗元是一位,我们从文学作品中还了解其它人吗?(李白、王安石、刘禹锡、辛弃疾、李商隐、韩愈、陆游……)那是时代的悲剧啊!失意的文人只有借助他们的笔,寄情于山水,或抑郁、或洒脱、或大气……如果有兴趣,大家可利用课外时间,对这一系列的文人作一番深入的了解,从他们的作品中去走近他们内心,去感受人生挫折中的勇气与坚韧。解读失意文人应是很有品味的事。请同学们课下搜集相关的作家作品,组成一幅历史画廊,凝成一首抑郁哀怨的古典曲子。 【课后反思】 教学中对教材有独到的发现,是一种境界;教师在教学中若能点拨学生建立“发现”的意识,积聚“发现”的勇气,学到“发现”的技能,则又是一种境界。教师除了引读、讲读,还应特别注意“教读”,特别注意教给学生学习的本领。 《小石潭记》教案 1- 篇10一、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反复朗读课文,合作交流探究课文景物的特点和写景方法。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笔下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的美。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熟读成诵,学习文章精准的写景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寓的心情,体会借景抒情的特色。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高山流水的旷远让我们深深陶醉其中,我们不得叹服大自然的神奇。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现在,就由我带着大家一起去探访一处曾名不见经传的小石潭,让我们一起见证一种远离俗世的美。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走近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山西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柳河东集)《永州八记》等留存,其中最负盛名的是第四篇《小石潭记》,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被后人誉为“刻画山水的圣手”“游记散文的宗师”。 2、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习指导:知文意,准字意,晓节奏。 ①指名学生朗读。集体评定 ②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如:篁竹(huáng)卷石底(quán)为坻(chí) ③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学读,听准字音和语气语调后分男女生比赛读,最后齐读。 (三)合作交流,研读赏析 1、提问:课文写了小石潭哪些景物?它们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明确:作者按游览顺序依次写了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景物特点:水清、石奇、树美、鱼乐、溪身蜿蜒、岸势参差,展现了小石潭的清幽美。 ①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闻声绘形”“移步换景”的写法,在移动变化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看到了奇形怪状的石头,青翠葱郁的树,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只用了四十个字,就下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动态与静态相生活灵活现写出了潭水的空明澄澈,游鱼的活泼可爱。 ②文中的“动”与“静” 除了游鱼动静相宜一会“怡然不动”一会“俶尔远逝”生动活泼外。就小溪本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③文中的“对比”与“烘托” 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鱼的活泼。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这状具有实感。 2、提问:你觉得此处取名“小石潭”恰当吗? 明确: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蕴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四)品读课文,体会情味 一切景语皆情语,欣赏着如诗如画的美景,作者的心情怎样?在文中找出描写作者心情的句子。 明确:“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情感由乐转为忧。作者当时刚三十出头,正值施展才华之时,却一贬十年,后又被贬到更为偏远的柳州。这让柳宗元悲愤、忧郁、痛苦、凄苦是他的感情主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寄情山水为了摆脱被贬的抑郁愤懑,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这种写景方法是寓情抒情。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我们在一起的交流学习,我们真切感受到了柳宗元当时的不幸和无奈,也就是这不幸和无奈成就了一代文学大师。一千多年过去了,那曾经显赫一时的权贵早已无人知晓,真正被记住的名字是柳宗元,是那个踏遍山水的柳宗元,让我们一起记住失意成就永恒的经典吧! 四、作业布置 1、请搜集有关古代文人被贬官后创作的诗文作品。 2、模仿本文手法,写一篇景物描写的短文。(300字左右) 《小石潭记》教案 1- 篇11一 、 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知识与能力: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朗读体会,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二、教学方法 诵读教学法、课前资料交流、开放式讨论、提问法、练习法等。 学习活动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采取师生互动的形式,与作者同游、与作者对话,体会课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写作能力; 4、人人都来当编导,编写风光片小石潭的解说词并与同学、老师交流,提高写作、口语表达能力。 三、课前预习 1、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给生字注音; 2、对照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读懂课文大意;并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 3、利用网络或书籍,收集有关柳宗元与《小石潭记》的资料。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 : (一 )走入《小石潭记》 1、朗读课文 1)请一名学生朗读,教师组织学生听读、评议,教师最后总结; 2)学生齐读 2、细读课文、疏通文意 1) 小组交流、疏通文意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交流的方式是:着重翻译前四段,每人一段,将翻译过程中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记录在本子上,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 2)集体质疑 学生提出疑问,由学生帮助解决,教师点拨,同时引导学生划出本课的重点字、句;框出通假字,找出常见的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教师进行归类板书。(课件展示板书)扫清字词障碍,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并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能力。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 )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 )石底以出,为坻( )为屿,为嵁( )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 )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 )然不动,俶( )尔远逝。往来翕( )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 )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 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曰恕己,曰奉壹。 (二文言知识归类)课堂练习 1、一词多义: 潭中鱼可百许头 潭中鱼可百许头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可 许 从 不可久居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隶 而从之 心乐之 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乃记之而去 乐 清 去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 我以日始出去人近 似与游者相乐 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成为”) 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2、翻译 。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3、词类活用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心乐之 日光下澈 斗折蛇行 犬牙差互 凄神寒骨 4、判断。 “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 ) 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 ③似与游者相乐。( ) ④天涯若比邻。( ) 第二课时: (一)、与柳宗元同游(走进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1、再读课文,理解课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写法 1)投影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①本文写景条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②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1.发现小潭→(闻声—见形) 2.潭中景物→(水—石—树—鱼) 小石潭:环境幽静 潭水清澈 3.小潭源流→(溪身—岸势)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参差不齐(静一动) 4.潭中气氛→(气氛→感受) 2)自主阅读3分钟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讨论,小组代表总结发言。教师做定性评价并板书明确。 本文是文言文游记中的佳作,作者对小石潭观察入微,描摹细致,探究文章的写作特点,感受小石潭的幽静。 (二)品味文章,与柳宗元对话 1、精读感悟,体会以景写情的写法 发现小潭→(闻声—见形) 潭中景物→(水—石—树—鱼) 小石潭:环境幽静 潭水清澈 小潭源流→(溪身—岸势)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参差不齐(静一动) 潭中气氛→(气氛→感受) 1)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畅说优美景色给人的感受: 如果你也坐在潭边,会有什么感受? 2)深入探究,走进柳宗元 面对如此优美景色,作者的感受怎么样? 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游鱼)似与游者相乐 “悄怆幽邃” 请结合写作背景,说一说你的理解?(可以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请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 教师视学生交流的内容作补充(用多媒体展示柳宗元的生平、“永州八记”以及写作的背景) 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⑴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⑵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⑶“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寓情于景也) 同类寓情于景的作品还有: (三)品味文章写景手法 “移步换景” 正面与侧面。 “动”与“静”。 “对比”与“烘托”。 中的“景”与“情”。 “镜头”与“画面”。 “乐”与“凄” 移步换景: 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正面与侧面: 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动、静相结合(情景交融) 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四)总结全文 小石潭——幽深冷寂:寂寥无人 如此佳景,却无人赏识,真正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啊!而寂寞让她如此美丽!柳宗元探山访水,“寻寻觅觅”,觅得如此佳境,却发现她是如此“冷冷清清”,联想到自己的处境遭遇,更不免“凄凄惨惨戚戚”了!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职,心中愤懑难平,试图借助山水来排解自己的抑郁之情。美丽的自然景物曾使他暂时忘记愁苦,但这种快乐终究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不期然地流露出来。 被弃的小石潭:寂寥凄清 被贬的柳宗元: 忧伤愤懑 触景生情,借景抒情。 形似写景,实则写心。 《小石潭记》教案 1- 篇12[教学目的] 1、朗读课文,疏通文意,落实字词。 2、领略小石潭美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 [教学板块] 走进小石潭——走近柳宗元——写作训练 [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浯:同学们,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每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总是寄托着作者深深的感情。今天,让我们——起来学习柳宗元的游记散文《小石潭记》,一起米领略小石潭的景,体会柳宗元的情。(展示课题) 教学板块之一:走进小石潭 走进小石潭之一:我来读一读,想一想 1、同学们,你们对柳宗元有哪些了解?(多媒体展示文字:a、有关作 者b、背景知识) (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简况及被贬的遭遇,了解写作背景) 2、请听课文配乐朗诵,注意对照课文听准字音。(多媒体展示文字:诵读课文) 3、齐声朗读课文。 4、请对照课文注释疏通文意,划出不明白的字词,分组讨论交流。 5、你认为学习一篇文言文需要掌握哪些基础知识?以课文为例来说明。引导学生学会梳理知识不。(多媒体展示:我的笔记本——文言基础知识积累) (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学会归因整理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文基础知识) 走进小石潭之二:我来画一画 1、课文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小石潭,这小石潭到底是什么样子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同学们画中的小石潭。(多媒体展示文字:我心中的小石潭) 2、(用实物投影仪将学生的画一幅幅投放出来)请作画者谈谈自己的创作思路,再请同学们用1+1+的方式来评画。(一条优点、一条缺点、一条建议) 3、欣赏了同学画中的小石潭,让我们再次朗读课文,再次领略小石潭的美景。 第二课时 走进小石潭之三:我来写一写 1、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来形容小石潭,你会用哪一个字? 2、请你以“小石潭真_____!”为题,用描述性的语言写出你对小石潭的印象,字数在100字左右(多媒体展示文字,我来写一写:小石潭真_____!) 点评习作“小石潭真_______!” 4、刚才,同学通过画小石潭,写小石潭,充分季小石潭的清、静、绿、美……,假如你现在就坐在小石潭边,你会有什么感受呢?(多媒体展示文字:我来说一说——感受小石潭……) 教学板块之二:走过柳宗元 5、在幽静的小石潭边,我们都会感到心旷神怡,流连忘返。而柳宗元在小石潭上又有什么感受?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感受? 6、下面,请欣赏一段音乐,听完后请说一说:在音乐声中,你听到了什么?你认为这段音乐能为课文朗诵配乐吗?它能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吗?(多媒体展示文字:音乐赏析——与柳宗元共鸣) 7、在音乐声中,我们感受到小石潭的幽深冷寂,感受到柳宗元的孤凄悲凉。这时,如果你就在柳宗元的身边,作为他的朋友,你会怎样劝慰他呢?(多媒体展示文字:走近柳宗元——柳宗元,我想对你说……) 8、请同学们再阅读课文,选出你最欣赏一段,体会它情景结合的特点。大声朗读,读出你的这,读出你的理解。 教学板块之三:写作训练 1、柳宗元的册水游记是游记散文中的杰作,而《小石潭记》更是历代传诵的散文名篇。如果让你写一篇游记,你认为可以从《小石潭记》中学到哪一招呢?(多媒体展示文字,我来学一招——《小石潭记》让我学到了……) 2、请同学们将自己学到的写作方法运用到写作中去。(多媒体展示文字:我来练一练——你曾经游历过哪些地方?哪些景物曾触动过你的心弦?请运用自己学到的写作方法,写一篇写景短文,要写出景物的特征和自己的感受。)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