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北师大版《长城赞》教学设计
范文

北师大版《长城赞》教学设计(精选13篇)

北师大版《长城赞》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长城赞》是一幅长对对联,叙述了长城悠久的历史,描绘了绵亘万里,雄伟壮丽的风光,赞美了“黎民百工”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从不同的观察点抓住事物特点、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按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并在观察中展开联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仔细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

  教学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掌握观察事物的具体方法和如何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联想。

  2.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等重点句子的意思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2课时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我国有世界闻名的万里长城,有哪些同学去过长城?谁能把自己亲眼见到的长城给大家描绘出来?并说说你在游长城时有什么感受。

  好,万里长城的雄伟坚固给我们每一个到过长城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们深深地感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那么,今天让我们通过《长城》这篇课文的学习,再次游览一下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吧!

  (二)检查预习。

  (三)出示放大的长城彩图或放映幻灯片,播放配乐朗读,让学生边看边听,激发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

  交流研讨:对联是从哪几个方面赞美长城的?学生介绍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与大家共享。

  指名读课文 1、放映长城的图片,播放歌曲《长城颂》让学生形象感知长城的气势雄伟。

  2、精读品味,语言赏析

  鼓励学生充分自读,理解大意,了解对联的对仗工整,音韵和谐,体味对中华长城和中华民族的赞美,洋溢着浓厚的民族豪情,注重有感情地朗读和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激发。

  (体会作者是如何将观察画面时产生的视觉形象与语言文字相结合,准确描述事物特点的 )

  (四)作业。 1.复习词语。 2.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从中了解了长城的气势雄伟、高大坚固。现在,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进一步了解作者是怎样在观察中展开联想,表达自己的感受的。

  (二)指名朗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是怎样描述长城的?

  1.这一段共有几句话? 2.默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联系上下文说说加粗字的意思。

  3.齐读,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讨论: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提示:因为:①长城是那样气势雄伟;②长城是那样高大坚固;③长城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伟大的智慧力量。所以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五)齐读课文(六)指导背诵。

  (背诵方法提示:两个自然段共四句话,按句子背诵,第1句话背熟后,再背第2句,依次背第3句、第4句,然后再串连背诵,边读边思考边记忆。)

  (七)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板书设计形态 像条长龙

  长城 构造 高大坚固 气魄雄伟、伟大奇迹

  联想 血汗、智慧凝成

北师大版《长城赞》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中的生字,能正确读写“智慧、巍峨、丰碑”等词语。

  2、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历的伟大奇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从不同的观察点抓住事物特点、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按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并在观察中展开联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仔细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长城悠久的历史和所凝聚的民族智慧。

  教学难点: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形式——对联

  一、 导入

  1、老师想问问,你们谁到过长城,你能用一两个词说说爬长城的感受吗?

  2、你对长城了解多少?

  3、看课件,再来说说长城给你留下的是什么印象?

  二、认识作者

  说到《长城赞》这篇课文,老师想请大家认识一个人,罗哲文。

  课件展示

  师补充介绍

  三、 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2、认识生字,多音字:垛 ,还有 隘 黎

  3、指名读,齐读。

  四、默读课文

  1、默读课文,明确读书要求。

  2、学生自己默读。

  3、交流

  不理解的词语:吏卒、黎庶、百工、巍峨、瀚海、烽垛、隘口、丰碑……自己尝试着解读。

  4、 老师有一个问题,这幅对联作者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写长城的?

  上联:从时间入手

  第一句,朝代,第二句,为此付出的人们,第三句,小结。

  下联:从空间入手

  第一句,修筑的难度,第二句,经过的地点,第三句,小结。

  五、总结、板书

  时间 丰碑 中华民族的精神

  空间

  六、 拓展

  1、我们说,这是一幅对联,那么你知道对联有什么特点吗?

  2、课件出示对联特点。

  七、作业

  对下联:物华天宝 引得仙女下凡来

  为自己的班级或学校写一幅对联。

北师大版《长城赞》教学设计 篇3

  一、检查预习情况

  1、找学生介绍长城的知识。

  2、找学生说说对对联的了解。

  3、教师补充介绍有关长城和对联的知识;简介作者罗哲文。二、出示目标:

  二、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课文,体会上下联分别是从什么角度赞美长城的。

  三、完成目标

  1、师范读对联。

  2、生自读,师领读。

  3、生再读,指生读。

  4、自由背诵(5分钟)。

  5、出示填空,指名填一填。

  起春秋,历秦汉,及辽金,至元明,上下两千年。数不清将帅吏卒,黎庶百工,费尽移山心力,修筑此伟大工程。坚强毅力,聪明智慧,血汗辛勤,为中华留下巍峨丰碑。

  跨峻岭,穿荒原,横翰海,横瀚海,纵横十万里。望不断长龙峰垛,雄关隘口,犹如玉带明珠,点缀成江山锦绣。起伏奔腾、飞舞盘旋、太空遥见,给世界增添壮丽奇观。

  四、课文分析

  《长城赞》

  (1)这是一副对联,一副全面赞美长城的长联,是对联中的珍品。

  (2)上联从时间起笔,点明长城是经过几千年的艰苦劳动而完成的。接着指出在修筑长城过程中“将帅吏卒”、“黎庶百工”所付出的`艰辛努力,最后盛赞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及长城的深广的历史、现实意义。

  (3)下联从空间入笔,描绘长城的雄姿:蜿蜒盘旋,起伏奔腾,壮丽磅礴,如玉带,似明珠,最后指出长城在世界在人类历的丰碑式的地位。

  (4)全联句式整齐,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意境开阔;内容博大,意义深远;是对联中的精品,能给长城增色生辉。

  5、朗诵课文。

  五、小结

  对联常识

  六、作业

  背诵课文

北师大版《长城赞》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绍长城的知识;

  2、了解对联的常识。

  教学重点

  1、对联的常识;

  2、说明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1、找学生介绍长城的知识。

  2、找学生说说对对联的了解。

  二、教师补充介绍有关长城和对联的知识;简介作者罗哲文。

  三、出示目标

  四、学习新知:

  1、师范读对联。

  2、生自读,师领读。

  3、生再读,指生读。

  4、课文分析

  《长城赞》

  (1)这是一副对联,一副全面赞美长城的长联,是对联中的珍品。

  (2)上联从时间起笔,点明长城是经过几千年的艰苦劳动而完成的。接着指出在修筑长城过程中“将帅吏卒”、“黎庶百工”所付出的艰辛努力,最后盛赞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及长城的深广的历史、现实意义。

  (3)下联从空间入笔,描绘长城的雄姿:蜿蜒盘旋,起伏奔腾,壮丽磅礴,如玉带,似明珠,最后指出长城在世界在人类历史上的丰碑式的地位。

  (4)全联句式整齐,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意境开阔;内容博大,意义深远;是对联中的精品,能给长城增色生辉。

  5、朗诵课文。

  五、小结:对联常识。

  六、作业: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时间:几千年 赞美“黎庶百工”的聪明

  空间:雄姿 才智和坚强毅力

  教学反思

  让学生领悟在修筑长城过程中“将帅吏卒”、“黎庶百工”所付出的艰辛努力,最后盛赞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及长城的深广的历史、现实意义。

  了解句式整齐,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意境开阔;内容博大,意义深远;是对联中的精品,能给长城增色生辉。

北师大版《长城赞》教学设计 篇5

  《长城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吏、碑、瀚、烽、隘”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将帅、吏卒、黎庶、毅力、智慧、巍峨、丰碑、峻岭、瀚海、纵横、点缀、锦绣”等词语。

  2、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深刻领会语句的内涵,感受长城悠久的历史和它所凝聚的民族智慧。(重点)

  3、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形式——对联。(难点)

  4、熟读成诵。激发学生诵读、积累古迹上的对联的兴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看文中的图片,图片上是什么?关于它,你了解多少?(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长城的资料)

  2、长城居“世界八大奇迹” 之首,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千百年来,雄伟而壮丽的长城,吸引着无数历史学者、考古学家、文人墨客、中外游客。他们千里迢迢,历尽奔波来慕名瞻仰它的容貌,探索它的奥秘,评论它的功过是非。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它的文章——《长城赞》。(板书课题)从课文内容看,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生:对联)

  师:对联又叫楹联,俗称对子,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一副对联是一幅长联。

  〔通过观看图片导入,轻松自然。然后引导学生交流搜集到的资料,从学生对长城的感性了解入手,直入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读文,做到读通读顺。

  检查,疏通。

  三、自主学习,精读感悟

  1、自读全文,把全文正确、流利。同桌间、小组间互相读一读,评一评。

  2、研读上联。

  (1) 认真默读,勾画重点词句,小组讨论:上联从哪方面赞美长城,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全班交流,师点拨引导,适时板书:

  (2)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上联,组内互评。

  3、用同样的方法研读下联,学生汇报,并适时板书。

  四、指导有感情诵读,读出民族自豪感。

  五、拓展延伸。

  历史上有不少赞美古迹的对联,课后大家搜集一些,下堂课与大家一起分享。

  板书设计(略)

  教学反思:

  《长城赞》是一副对联,一副全面赞美长城的长联。全联句势整齐,对仗工整,内容博大,意义深远。关于对联,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见到,但对它的感知也仅限于此,没有更深入的了解。这几天我一直在思考如何上才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对联中的意境,始终没有一个好的思路。无意中看到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古诗《夜雪》的教学实录,顿觉豁然开朗。王老师的教案环节十分简洁,分为“会读——读懂——诵读——积累”四个部分,我很受启发。我感觉《长城赞》无论从题材、篇幅、还是特点上,都可以用到他的这种设计流程。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逐一落实我的教学流程,课堂思路显得非常清晰。可是上完以后,我自己觉得我的课堂虽然听说读写都得到了落实,可是还是浅尝则止,内容挖得不深,好像有一种走过场的感觉,自我觉得不扎实。同时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方面还欠火候,没有很好地抓住“”,这一点我要好好地向夏伟老师学习。

  总之,这次同课异构下来,我虽然没有全程听课,但从各位听课教师的点评中我还是收获了不少,同时也让我明白了有比较才有进步,缺憾也是一种美。

北师大版《长城赞》教学设计 篇6

  学习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抓住“巍峨丰碑”和“壮丽奇观”等关键词语,体会作者盛赞长城深广的历史、现实意义,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观察事物,并在观察中展开联想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3、介绍长城现状的资料,说说保护长城的主意,增强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教学过程:

  会读——读懂——诵读——积累

  一、会读

  第一课时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到作者用对联的形式赞美了长城。这节课,我们再跟随作者的脚步,深入到字里行间,体会作者盛赞长城的真正意义,并学习作者描写《长城赞》的方法。

  谁再来把课文读给大家听听。要求:字音正确,语句通顺。

  【出示幻灯】

  起春秋,历秦汉,及辽金,至元明,上下两千年。数不清将帅吏卒,黎庶百工,费尽移山心力,修筑此伟大工程。坚强毅力,聪明智慧,血汗辛勤,为中华留下巍峨丰碑。

  跨峻岭,穿荒原,横瀚海,经绝壁,纵横十万里。望不断长龙烽垛,雄关隘口,犹如玉带明珠,点缀成江山锦绣。起伏奔腾,飞舞盘旋,太空遥见,给世界增添壮丽奇观。

  1、指名朗读,学生评价。

  2、再指名朗读,教师评价。

  二、读懂

  读的真不错,可谓琅琅上口,那么通过我们再一次朗读这幅长联你又有哪些新的感受呢?(学生回答,教师点拨。在理解含义的基础上,指导有情朗读。)

  重点汇总:

  1、时间:介绍资料,这么长的时间,作者没有泛泛去写,而是用了几个字就巧妙的将其链接起来,表达的效果却非同一般。是哪几个字?(起、历、及、至、上下)齐读这几个字,放在这句话里,我们怎样读才能充分让人感受出长城的历史悠久呢?(重音、语速可根据感情表达的需要,适当调节。)指名朗读(两名)

  2、空间:(介绍资料)它也像上联第一句描写长城悠久的历史一样,用了几个字,分别是(跨、穿、横、经)将纵横十万里的长城挥于笔下。来,试着读读,读出长城的磅礴气势。朗读

  3、数不清将帅吏卒,黎庶百工,费尽移山心力,修筑此伟大工程。

  数不清:比喻人员太多,难以数清。

  将帅吏卒:军队的指挥官;地方的政府官员;普通的士兵。

  黎庶百工:黎民百姓、手工业者。

  移山之力:比喻修建长城的难度极高。

  数不清,经历过此工程的人太多了,据历史记载:【幻灯】

  万里长城,这一伟大防御工程所经行的地区情况十分复杂,既有巍峨群山,滔滔大河,又有浩瀚荒漠和茫茫草原,在这样不同的地理环境下要把城墙以及关隘、戍楼、等防御设施修建起来,并连成一气, 绵延万里,不说在古代,就是在现代技术已达到一定水平的今天,也是会遇到重重困难.同学们,打开你想象的闸门,将帅吏卒、黎庶百工在修筑长城的过程中会遇到什么困难呢?(学生个性回答,教师相机点评。)

  【幻灯2】你对他们充满了同情,试着读出来。身体的折磨没有耗损他们的智慧,面对艰难的工程,他们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到了极限。【幻灯3】

  长城建起来了,而且建的是如此壮观!所以作者发出了这样的赞叹:坚强毅力、聪明智慧,血汗辛勤,为中华留下巍峨丰碑。(齐读)

  4、望不断长龙烽垛,雄关隘口,犹如玉带明珠,点缀成江山锦绣。

  这里作者运用什么的修辞手法(比喻)写出了,长城什么样的特点(长、秀或美)

  对于“长龙烽垛  雄关隘口”你知道它是怎样建造吗?  【幻灯5 】出示图画进行理解。

  绵延万里的长城点缀着祖国的锦绣河山,它起伏奔腾、飞舞盘旋,在太空中都能看见,给世界增添壮丽奇观。【幻灯6 】

  相机板书:         上 联

  时间——上下两千年;

  联想——费移山之力;

  赞美——巍峨的丰碑;

  下 联

  空间——纵横十万里;

  联想——如玉带明珠;

  赞美——壮丽的奇观。

  5、长城现状:(学生朗读资料)听了这段文字,你有何感受?你觉得我们应该怎样做?

  我们应该这样做,因为这是我们的责任,一个中华儿女应尽的责任!

  三、诵读

  有了新的体验,了解到了许多长城背后的故事,这时候的你,肯定对这篇文章有了新的感悟,将你的理解带到,文字当中,用声音来表达你的感受吧。

  学生练读,指名读——教师评价。

  男女生轮读。(通过第一课时,我们了解到了对联的表达特点,那现在,我们就按照对联的形式,男女分读一下这幅长联好吗?)【幻灯】

  四、积累

  1、背诵 (个人、齐背)

  2、写作方法(按照一定顺序观察,合理想象,表达看法)——总结板书

  作者通过观察,按照时间和空间的顺序,又从观察中展开合理的联想,从而表达自己对长城的认识和赞美。

北师大版《长城赞》教学设计 篇7

  【教学设计学科名称】

  北师大版课标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二   遗迹《长城赞》

  【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我上课的对象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这个班的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很多学生的语文基础非常不错而思维灵活、语言表达能力很强,课堂上总会出现一些精妙的回答。

  【教学内容分析】

  《长城赞》是一幅长对对联,叙述了长城悠久的历史,描绘了绵亘万里,雄伟壮丽的风光,赞美了“黎民百工”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从不同的观察点抓住事物特点、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按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并在观察中展开联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仔细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分析】

  1.指导学生掌握观察事物的具体方法和如何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联想。

  2.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等重点句子的意思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我国有世界闻名的万里长城,有哪些同学去过长城?谁能把自己亲眼见到的长城给大家描绘出来?并说说你在游长城时有什么感受。

  好,万里长城的雄伟坚固给我们每一个到过长城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们深深地感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那么,今天让我们通过《长城》这篇课文的学习,再次游览一下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吧!

  (二)检查预习。

  (三)出示放大的长城彩图或放映幻灯片,播放配乐朗读,让学生边看边听,激发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

  交流研讨:对联是从哪几个方面赞美长城的?学生介绍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与大家共享。

  指名读课文

  1、放映长城的图片,播放歌曲《长城颂》让学生形象感知长城的气势雄伟。

  2、精读品味,语言赏析

  鼓励学生充分自读,理解大意,了解对联的对仗工整,音韵和谐,体味对中华长城和中华民族的赞美,洋溢着浓厚的民族豪情,注重有感情地朗读和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激发。

  (体会作者是如何将观察画面时产生的视觉形象与语言文字相结合,准确描述事物特点的)

  (四)作业。

  1.复习词语。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从中了解了长城的气势雄伟、高大坚固。现在,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进一步了解作者是怎样在观察中展开联想,表达自己的感受的。

  (二)指名朗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是怎样描述长城的?

  1.这一段共有几句话?

  2.默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联系上下文说说加粗字的意思。

  3.齐读,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讨论: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提示:因为:①长城是那样气势雄伟;②长城是那样高大坚固;③长城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伟大的智慧力量。所以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五)齐读课文(六)指导背诵。

  (背诵方法提示:两个自然段共四句话,按句子背诵,第1句话背熟后,再背第2句,依次背第3句、第4句,然后再串连背诵,边读边思考边记忆。)

  (七)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课堂练习】

  讨论: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作业安排】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 附录(教学资料及资源)】

  1、学生课本。

  2、多媒体课件。

北师大版《长城赞》教学设计 篇8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绍长城的知识;

  2、了解对联的常识。

  教学重点:

  1、对联的常识;

  2、说明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1、找学生介绍长城的知识。

  2、找学生说说对对联的了解。

  二、教师补充介绍有关长城和对联的知识;简介作者罗哲文。

  三、出示目标

  四、学习新知:

  1、师范读对联。

  2、生自读,师领读。

  3、生再读,指生读。

  4、课文分析

  《长城赞》

  (1)这是一副对联,一副全面赞美长城的长联,是对联中的珍品。

  (2)上联从时间起笔,点明长城是经过几千年的艰苦劳动而完成的。接着指出在修筑长城过程中“将帅吏卒”、“黎庶百工”所付出的艰辛努力,最后盛赞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及长城的深广的历史、现实意义。

  (3)下联从空间入笔,描绘长城的雄姿:蜿蜒盘旋,起伏奔腾,壮丽磅礴,如玉带,似明珠,最后指出长城在世界在人类历史上的丰碑式的地位。

  (4)全联句式整齐,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意境开阔;内容博大,意义深远;是对联中的精品,能给长城增色生辉。

  5、朗诵课文。

  五、:对联常识。

  六、作业:背诵课文。

北师大版《长城赞》教学设计 篇9

  说教学设计:

  《长城赞》是一幅长联,叙述了长城悠久的历史,描绘了长城绵亘万里,雄伟壮丽的风光,赞美了 “黎庶百工”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这幅对联语言精练,意蕴深刻,句式整齐,意境开阔,内容博大。在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长城资料,提升对长城的感性认识,然后引导学生就对联的特点对课文进行分析,接着再把上联、下联逐句进行分析,边分析的同时边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进而对长城的现状加以介绍,唤起学生保护长城的意识,并进行了背诵的练习,最后又让学生搜集古迹上的对联,以激发其诵读、积累对联的兴趣。

  说教学过程:

  课堂上我们就对联的特点对本文加以分析,我出示对联的要求,同学们把对联和本文逐一对照,汇报时,开始只四、五人举手。我叫起了一名同学。

  生1:字数相等,你看上联第一句:“起春秋,历秦汉,及辽金,至元明,上下两千年。”下联:“跨峻岭,穿荒原,横瀚海,经绝壁,纵横十万里。”这两句中,3个字对3个字,4个字对4个字,5个字对5个字,其它几句也是字数相等。

  师:你观察得不但仔细,而且十分准确。

  (生受到受到鼓励和启发,许多学生举手,找出字节数的对应问题。)

  生2:“跨”对“起”,全是动词,“峻岭”对“春秋”全是名词。这符合第三条“词性相对”的特点。

  (受到启发,许多学生举手,找出词性对应问题。)

  生3:“望不断”对“数不清”,“数不清”指建长城的人多,“望不断”说明封垛、关口多。都是形容数量多,但用词不同,使对联读起来更和谐。(又有生提出其他类似问题)

  生4:上下联内容不重复,但都是在写长城。

  师:对上联从哪方面写长城,下联又从哪方面写长城?(师相机引生进入下面的学习)

  说教后反思:

  从这个课例我得到几点体会:本文不长,但由于是对联,与诗词不同,与其他体裁也不同,学生学习理解起来,看似简单,但实则很难。

  1、从对联的特点分析本文的体裁特点,突破难点,恰到好处。本文很短,可以只简单告诉同学这是对联,然后单从字面理解入手,再深入探究内涵。可是,本文以对联的形式描写赞美长城正是作者的独具匠心的所在。如果这样简单处理,对激发学生积累对联的兴趣就不会起太大的作用。而拿出一部分时间对本文进行对联形式及特点的处理,效果会更好。实际上也是,课后同学们不但对搜集对联、积累对联的兴趣浓了,甚至有人爱做一些简单对联了。这也是语文教学弹性所致。

  2、教无定法,教学设计关注预设,还要关注生成。我原本准备几个背景资料,准备在各个时机出示,但是教学时,在第一环节交流自己搜集到的长城资料时,有的同学提到了长城建设的传说,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也在其中,这时,我就决定调整出示顺序,相机把我准备的影音资料出示了,学生很感兴趣,后面的学习便没有出示这个资料。

  3、交流搜集资料的时间把握不十分妥当,主要表现为耗时过长(10分钟),以至于下面的学习的时装间显得紧迫了。这表明,我在课前应引导学生把资料进行筛选,多余部分可在课下交流,这样课堂的时间就更自如一些啦!

  改进设想:

  课前、课后应进行对对联的练习。课前练习对对联,既会激发学生积累对联的兴趣,又会使学生对对联形式特点有所把握,更深切体会对联言简意赅的语言风格,进而使学生课上对《长城赞》从形式到内容的理解便捷很多,会节省很多时间,体会会更深刻,同时,只一课时便会完成主体内容。

北师大版《长城赞》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了l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从不同的观察点抓住事物特点、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按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并在观察中展开联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仔细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掌握观察事物的具体方法和如何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联想。

  2、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等重点句子的意思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探究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我国有世界闻名的万里长城,有哪些同学去过长城?谁能把自己亲眼见到的长城给大家描绘出来?并说说你在游长城时有什么感受。

  好,万里长城的雄伟坚固给我们每一个到过长城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们深深地感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那么,今天让我们通过《长城》这篇课文的学习,再次游览一下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吧!

  (二)合作交流

  1、出示放大的长城彩图或放映幻灯片,播放配乐朗读,让学生边看边听,激发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

  交流研讨:对联是从哪几个方面赞美长城的?学生介绍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与大家共享。

  指名读课文

  思考:全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

  2、放映长城的图片,播放歌曲《长城颂》让学生形象感知长城的气势雄伟。

  (三)品读体验

  1、精读品味,语言赏析

  鼓励学生充分自读,理解大意,了解对联的对仗工整,音韵和谐,体味对中华长城和中华民族的赞美,洋溢着浓厚的民族豪情,注重有感情地朗读和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激发。

  2、作业。

  (1)、复习词语。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品读体验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从中了解了长城的气势雄伟、高大坚固。现在,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进一步了解作者是怎样在观察中展开联想,表达自己的感受的。

  (二)品读体验

  指名朗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是怎样描述长城的?

  1.这一段共有几句话?

  2.默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联系上下文说说加粗字的意思。

  3.齐读,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讨论: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提示:因为:①长城是那样气势雄伟;②长城是那样高大坚固;③长城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伟大的智慧力量。所以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提升感悟,引导学生树立保护祖国文化古迹的思想感情。

  4、齐读课文

  (背诵方法提示:两个自然段共四句话,按句子背诵,第1句话背熟后,再背第2句,依次背第3句、第4句,然后再串连背诵,边读边思考边记忆。)

  二、巩固延伸

  分成四人小组交流对长城的赞美之情,写一篇赞美长城的短文

  板书设计:

  形态像条长龙

  长城构造:高大坚固、气魄雄伟、伟大奇迹

  联想:血汗、智慧凝成

  《长城赞》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和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阵地”,课外知识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语文的教学重课堂——学知识、提能力,而课外积累则是——懂运用。赞长城,要先了解长城,了解长城的历史,这就需要有课外知识作为课堂教学的基础,引导学生回忆过去学过的与长城有关的课文,再介绍对联的相关常识,有了这些铺垫,再来学课文,已由难变易了。

北师大版《长城赞》教学设计 篇11

  一、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这是什么建筑?你了解关于长城的哪些知识?

  总结:长城居“世界八大奇迹”之首,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千百年来,雄伟而壮丽的长城,吸引着无数历史学者、考古专家、文人墨客以及中外游客。他们千里迢迢、历尽奔波来瞻仰它的容貌,探索它的奥秘,盛赞它的伟大。

  我国研究长城的专家罗哲文以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形式——对联,描述了这一举世闻名的历史遗迹。我们一起来学习罗哲文的对联——《长城赞》。

  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对联,想一想:从对联的结构上看,有什么特点?

  2、指名读

  3、汇报

  (1)指名回答并举例说明。

  (2)总结:上下联字数相等、句式相同、有很多相对的词语,这都是对联的特点。

  (3)合作读

  【过渡】对联这种特殊的形式,让我们读起来很有韵味。然而这副对联不仅对仗工整,而且内涵丰富,意义深远。

  三、精读课文

  (一)上联

  1、默读上联,从中你明白了什么?你是从哪知道的?边读边写一写。

  2、汇报

  (1)第一句 

  a、引导:修筑长城经历了哪些年代?【适时板书:两千年】(出示小资料)

  b、这么长的时间,作者没有泛泛地去写,而是用了几个字巧妙地连接起来,是哪几个字?画一画。(出示重点字变色的句子)怎样读才能让人感受到历史悠久?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第二句

  a、你明白了什么?【适时板书:费尽移山心力】

  b、想象一下修筑长城时会遇到什么困难?

  c、(出示句子)“数不清将帅吏卒,黎庶百工,费尽移山心力,修筑此伟大工程。”与“数不清将帅吏卒,黎庶百工,用尽移山心力,修筑此伟大工程。”哪句效果更好?为什么?

  d、齐读这句话

  【过渡】修筑长城,一砖一瓦,一土一石都费尽人民的心血,数不清多少人为此献出了自己毕生的力量,然而当年的艰辛,创造了伟大的奇迹,我们引以为豪!

  (3)第三句

  a、(出示长城图片)看了如今的长城你想说什么?

  b、雄伟的长城是中华民族劳动与智慧的结晶,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齐读第3句话。

  3、我们学习了上联,作者从时间方面介绍了长城,了解了无数劳动人民,费尽毕生心血修筑了长城。让我们带着自豪,带着对劳动人民的敬佩,齐读上联。

  (二)下联

  1、自由读下联,思考:作者写了长城的哪些特点?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2、汇报

  (1)长城经历了哪些地方?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什么?【适时板书:十万里】

  (2)“望不断长龙烽垛,雄关隘口,犹如玉带明珠,点缀成江山锦绣。”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出示图片)理解“长龙烽垛、雄关隘口”

  (3)指导朗读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三、升华

  1、每次读起这幅长联,我们心中都会涌起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罗哲文独具匠心的用对联的形式抒发对长城的赞美之情。此时此刻,学了课文,你一定也有很多话要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你对长城的赞美之情写下来。(出示图片)

  2、配乐齐读对联

  3、齐读板书,加横批。

  四、作业

  同学们,抚今追昔,有许多文人墨客喜欢用对联的形式来赞颂祖国的名胜古迹,请搜集相关的对联。

北师大版《长城赞》教学设计 篇12

  教材分析:

  《长城赞》是一幅长对对联,叙述了长城悠久的历史,描绘了绵亘万里,雄伟壮丽的风光,赞美了“黎民百工”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增强同学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从不同的观察点抓住事物特点、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按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并在观察中展开联想,培养同学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仔细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

  教学重点、难点:

  1.指导同学掌握观察事物的具体方法和如何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联想。

  2.引导同学联系上下文,体会“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等重点句子的意思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我国有世界闻名的万里长城,有哪些同学去过长城?谁能把自身亲眼见到的长城给大家描绘出来?并说说你在游长城时有什么感受。

  好,万里长城的雄伟坚固给我们每一个到过长城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们深深地感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那么,今天让我们通过《长城》这篇课文的学习,再次游览一下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吧!

  (二)检查预习。

  (三)出示放大的长城彩图或放映幻灯片,播放配乐朗读,让同学边看边听,激发同学对课文学习的兴趣。

  交流研讨:对联是从哪几个方面赞美长城的?同学介绍自身搜集到的资料与大家共享。

  指名读课文

  1、放映长城的图片,播放歌曲《长城颂》让同学形象感知长城的气势雄伟。

  2、精读品味,语言赏析

  鼓励同学充沛自读,理解大意,了解对联的对仗工整,音韵和谐,体味对中华长城和中华民族的赞美,洋溢着浓厚的民族豪情,注重有感情地朗读和同学自主性学习的激发。

  (体会作者是如何将观察画面时发生的视觉形象与语言文字相结合,准确描述事物特点的)

  (四)作业。

  1.复习词语。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从中了解了长城的气势雄伟、高大坚固。现在,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进一步了解作者是怎样在观察中展开联想,表达自身的感受的。

  (二)指名朗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是怎样描述长城的?

  1.这一段共有几句话?

  2.默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联系上下文说说加粗字的意思。

  3.齐读,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讨论: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提示:因为:①长城是那样气势雄伟;②长城是那样高大坚固;③长城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伟大的智慧力量。所以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五)齐读课文(六)指导背诵。

  (背诵方法提示:两个自然段共四句话,按句子背诵,第1句话背熟后,再背第2句,依次背第3句、第4句,然后再串连背诵,边读边考虑边记忆。)

  (七)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板书设计

  形态 像条长龙

  长城 构造 高大坚固 气魄雄伟、伟大奇迹

  联想 血汗、智慧凝成

北师大版《长城赞》教学设计 篇13

  之一:

  教学《长城赞》时,我设定了这样的教学目的:学习作者从不同的观察点抓住事物特点,按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并在观察中展开联想,让事物更加形象生动。

  围绕这样的目的,在精讲课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对联中哪些语句是我观察到的景象”,引领学生寻找到作者的观察点:上联从长城经历时间久远入手,突出长城历史悠久的特点,下联从长城地势险峻,突出长城的气势雄伟。进而再根据特点设问:作者由观察到的景象联想到了哪些内容?从而体会作者创设的意境:长城凝聚了古代无数劳动人民的辛勤和智慧;气势浩大的工程使长城成为世界奇观名副其实。明晰了文章的写法,我再顺势布置一个小练笔:请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写一个由观察而展开联想的小片段。

  这样,学生一次次地走进文本,走进长城,由陌生到熟悉,由感性到理性,最后长城雄伟壮丽的形象就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大脑中,而不仅仅留下抽象的字眼。由此,我深切地感受到,要想真正从行动上落实“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这些新课程理念需要经过巧妙而复杂的过程。

  之二:

  《长城赞》是一副对联,一副全面赞美长城的长联。全联句势整齐,对仗工整,内容博大,意义深远。

  关于对联,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见到,但对它的感知也仅限于此,没有更深入的了解。我早就在想该如何上好这一课,如何既让学生对对联的特点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又能对这副对联所描述的内容进行更好的理解,但一直没有一个好的思路。那天看“经典诗文诵读大赛”中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古诗《夜雪》的教学实录,顿觉豁然开朗。王老师的教学设计环节十分简洁,分为“会读——读懂——诵读——积累”四个部分。然而从实录中看,在“会读”环节,学生在充分读的基础上,已对诗歌的内容理解了大概,接着王老师又提出了三个问题检查学生是否真的读懂了,并随着学生的回答,将理解引向深入。后面的“诵读”环节,有了前两个环节的铺垫,自然就水到渠成了。在积累部分,王老师有补充了一首小诗,学生也很快就熟读成诵了。整个设计可以说是“简约而不简单”。我想,在语文教学“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今天,我好像也开始迷失,本身对传统的教学经验就不十分了解,又没有掌握课改精神的精髓,课堂上总是注重形式。再看看王老师,一个蜚声全国的特级教师,就是这么简简单单、扎扎实实地上语文课,我很受启发。我感觉《长城赞》无论从题材、篇幅、还是特点上,都可以用到他的这种设计流程,虽然课改倡导问题要由学生自己提出。

  于是在课堂上,我抽出了相当一部分时间让学生做到“会读”,在接下来的环节中,我感到我的这种时间的付出没有浪费,学生理解得十分到位。现在想想,这正应了那句千百年来人们已经耳熟能详的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而且这种时间的付出,也照顾到了预习不够充分和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因为他们有了充分感知的时间。当然我不是鼓励学生不去好好预习,只是想说,我们布置学生预习的目的也是希望他能学得更好。如果课堂上不留充足的读的时间,虽然在理解能力比较强的学生的回答中也能将本课要掌握的内容进行完,但是对那些后面的学生来说,他所知道的都是他听来的,而不是他自己感悟得来的。

  背诵历来就是难点。可是上完这节课后,已经有三分之二的学生把课文背下来了,我想,这有课前预习的功劳,我第一环节中付出的时间也功不可没。

  这节课让我明白了,再花哨的形式也只是表面功夫,简单的环节反而能省出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收获更多。

随便看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

 

Copyright © 2004-2023 triy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15:2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