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岳阳楼记》原文译文及赏析 |
范文 | 《岳阳楼记》原文译文及赏析(精选14篇) 《岳阳楼记》原文译文及赏析 篇1【原文】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守巴陵郡。越(及,到)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同“俱”全,皆)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同“嘱”)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好风景),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水波浩荡的样子),横(广远)无际(边)涯;朝晖(日光)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尽)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连绵不断的雨)霏霏,连月不开(放晴),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冲向天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迫近)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日光)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美丽的鱼)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持)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曾经)求(探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没有)斯人,吾谁与归(归依?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译文】 宋仁宗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被贬谪到岳州当了知州。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许多已废弛不办的事情都兴办起来。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来的规模,在楼上刻了唐代名人和当代人的诗赋。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观赏那岳州的美好景色,都在洞庭湖之中。它含着远处的山,吞长江的水,水势浩大,无边无际,早晨阳光照耀、傍晚阴气凝结,景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的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既然这样,那么北面通到巫峡,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江,降职的官史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观赏自然景物所产生的感情能没有不同吗? 如果连绵的阴雨下个不断连续许多日子不放晴,阴惨的风狂吼,浑浊的浪头冲白天空;太阳和星星失去了光辉,高山隐藏了形迹;商人和旅客不能成行,桅杆倒了、船桨断了;傍晚时分天色昏暗,老虎怒吼猿猴悲啼。在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的诽谤、害怕坏人的讥笑,满眼萧条冷落,极度感概而悲愤不端的种种情绪了。 到了春日晴和、阳光明媚,波浪不起,蓝天和水色相映,一片碧绿广阔无边;成群的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落,美丽的鱼儿,时而浮游,时而潜游;岸边的香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葱。有时大片的烟雾完全消散了,明月照耀着千里大地,浮动的月光象闪耀着的金光,静静的月影象现下的白璧,渔夫的歌声互相唱和,这种快乐哪有穷尽!在这时登上岳阳楼,就有心胸开朗,精神愉快;荣辱全忘,举酒临风,高兴极了的种种感概和神态了。 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跟上面说的两种思想感情的表现不同,为什么呢?他们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担忧他的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担忧他的君王。这就是进入朝延做官也担忧,辞官隐居也担忧。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的忧愁之先就忧愁,在天下人的快乐之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 饮水思源,解文寻根。这个根,就是作者写作之缘由。《岳阳楼记》是如何产生的,教学此文,教师应与学生共同来寻这个根。这个根,文中说的明白:“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属予作文以记之。”滕子京虽谪但却使巴陵“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足见滕实为国之栋梁,他到任不到一年,便政绩卓著,遂重修岳阳楼。在古时,修造亭台楼阁,往往撰文记叙建筑、修葺的过程和历史沿革,滕子京便请朋友范仲淹写记。朋友相邀,焉有不做之理。而此时的范仲淹,也正被贬在邓州作知州,真可畏“同是天涯沦落人”。有所不同的是,范仲淹与滕子京在处世上相差很大。滕子京“尚气,倜傥自任”,是个很有脾气的人,又有点刚愎自负,很难听进别人的意见,他对自己的无端遭遣始终耿耿于怀,常常口出怨言。据说,岳阳楼落成之日,他的部下前来祝贺,他却说:“落甚成!待痛饮一场,凭栏大恸十数声而已。”本当高兴之际,滕子京却万般悲伤涌上心头,可见他还没有走出谪官带来的打击。可读《岳阳楼记》全文,你却找不到这样一种因被贬而生怨的情绪。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出此范仲淹。一般来讲,“放臣逐客,一旦弃置远外,其忧悲憔悴之叹,发于诗作,特为酸楚,极有不能自遣者。”而范仲淹在遭受挫折打击时,却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洒脱自如,毫不介怀。作为滕子京的朋友,范仲淹总想对他进行规劝却一直无缘开口。后来滕子京给范仲淹去信,要他为岳阳楼写记,范仲淹才有机会为老朋友进言,文中写到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这些话,不仅是范仲淹用于自勉的,更是用来勉人的,劝勉谁?滕子京呀! 找到了这个根,我们就能理解范仲淹写《岳阳楼记》,并不仅仅是为了记滕子京重修岳阳楼之事,更是为了借此文对老朋友做一劝勉。如何劝呢?又不能直来直去,故要写得隐秘些。以什么为托辞呢?当然是洞庭湖之景!他明写景,暗写自己对人生沉浮的看法,并劝老朋友要拿得起、放得下,做一个“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洒脱人。在范仲淹看来,人的一生无怪乎有两种活法,一种是“以物喜,以已悲”。像那些迁客骚人,因洞庭湖之景或喜(第四段)或悲(第三段),“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见刘勰《文心雕龙》)故有见“淫雨霏霏,连月不开……虎啸猿啼”便生“去国怀乡,忧谗畏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有见“春和景明,波澜不惊……渔歌互答”便生“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之感。一种是“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这种人,“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进”忧其民,“退”忧其君,唯独不忧“已”!因为,他们的忧与乐已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子京老友,我多么想你成为这样一类人呀!“微斯人,吾谁与归!” 此文撰于邓州 作者并未到过岳阳楼 《岳阳楼记》赏析 沿湘江顺流而下,经长沙再向前,一片烟波浩渺的大水映入眼帘,那就是“水天一色,风月无边”的洞庭湖了。唐代诗人孟浩然在一首题为《临洞庭》的诗里写道:“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生动地表现了洞庭湖浩瀚的气势,成为千古绝唱。诗中所说的岳阳,西临洞庭,北扼长江,自古以来就是南北交通的咽喉之地。从洞庭湖上向岳阳远眺,最引人注目的是屹立于湖畔的一座三层的城楼,被蓝天白云衬托得十分壮观。那就是著名的岳阳楼。 岳阳楼的前身,是三国时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中书令张说谪守岳州,在阅兵台旧址建了一座楼阁,取名岳阳楼。李白、杜甫、白居易、张孝祥、陆游等著名诗人都曾在这里留下脍炙人口的诗作。到北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谪到岳州巴陵郡做知府,第二年春重修岳阳楼,六月写信给贬官在邓州的好朋友范仲淹,并附有《洞庭晚秋图》一幅,请他写一篇文章记述这件事。到庆历六年九月,范仲淹便写了这篇著名的《岳阳楼记》。《岳阳楼记》全文只有三百六十八字,分五段。 第一段,说明作记的缘由。 这番交代十分必要,因为范仲淹既非岳阳人,又不在岳阳做官,可能根本就没来过岳阳,一个和岳阳没有关系的人忽然为岳阳楼作记,这是必须说明缘由的。作者先提出自己的好朋友滕子京,说他被贬官到岳阳后,经过一年的时间,就做到了“政通人和,百废俱兴”。重修并扩建了岳阳楼,在楼上刻了唐代先贤和今人的诗赋,又嘱托我作一篇文章记述这件事。这段文字简明扼要,把必须交代的背景,在文章开头集中地加以交代,后面就可以驰骋想象自由挥洒笔墨了。 第二段,不对岳阳楼本身作描写,而是由岳阳楼的大观过渡到登楼览物的心情。 这段文字的内容是写景,口气却是议论。一上来就提出自己的看法:巴陵的美景集中在洞庭湖上,它衔远山、吞长江、汹涌着,流动着,无边无际。这几句是从空间上形容湖面的广阔和水势的浩淼。接下来两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则又从不同时间洞庭湖的不同景色,表现它气象万千的变化。早晨阳光灿烂,把洞庭湖照得如同明镜一般,正如唐朝人张碧的诗里所说的“漫漫万顷铺琉璃”。晚上云雾低垂,把洞庭湖笼罩在一片昏暗之中,正如宋朝人李祁在一首词里所写的:“雾雨沉云梦,烟波渺洞庭”。以上几句抓住不同时刻洞庭湖的不同景色,把它的万千气象很生动地渲染了出来,然后小结一句说:“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既然前人描述已经完备,而且有诗赋刻在岳阳楼上,范仲淹便不再重复。人详我略,人略我详,转而写登楼览物之情:“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迁客,指降职贬往外地的官吏。屈原曾作《离骚》,所以后世也称诗人为骚人。既然洞庭湖北通巫峡,南极潇湘,湖边的岳阳楼便为迁客、骚人常常会集的地方。当他们登楼观赏洞庭湖的景物时,心情能不有所差异吗?这几句是全文的枢纽,很自然地引出以下两段。上面对洞庭湖的描写是客观的,以下则是设想迁客骚人观洞庭时的主观感受;上面的文字很简约,以下则洋洋洒洒,淋漓尽致。 第三段写览物而悲者。 这一段的大意是说:假若是在阴雨连绵的季节,一连几个月不放晴;天空阴风怒号,湖上浊浪排空;太阳和星星隐藏了它们的光辉,山岳也隐蔽了它们的形体;商旅不敢出行,船只全被损坏;当黄昏时分一切都笼罩在昏暗之中,只有那虎啸猿啼之声不断传入耳来。这时登上岳阳楼,满目萧然,触景伤情,更会感到离开京城的哀伤和怀念家乡的忧愁,并且会忧心忡忡,畏惧小人的毁谤和讥刺,感伤到极点而悲恸不止了。 第四段写览物而喜者。 这一段的大意是说:遇到春天温和的日子,明媚的阳光照射在平静的湖面上,没有一丝儿波澜。天色衬着湖光,湖光映着天色,上下是一片碧绿。天上的沙鸥飞飞停停,水里的鱼儿游来游去。岸边的花草散发出浓郁的芳香,沁人心脾。在夜间还可以看到湖上的烟云一扫而空,皎洁的月光普照千里;月光与水波一起荡漾,闪烁着金光,月亮的倒影沉浸在水底,宛如一块璧玉。渔歌的对唱,洋溢着无边的欢乐。这时候登上岳阳楼,一定会心旷神怡,把一切荣誉和耻辱都忘掉了。举杯畅饮,临风开怀,只会感到无比的欣慰和欢喜。 这两段采取对比的写法。一阴一晴,一悲一喜,两相对照。情随景生,情景交融,有诗一般的意境。由这两段描写,引出最后的第五段,点明了文章的主旨。在这一段里对前两段所写的两种览物之情一概加以否定,表现了一种更高的思想境界。 “嗟夫!”,是感叹词。作者十分感慨地说,我曾经探求过古代那些具有高尚道德的人的心,与上述两种心情有所不同。他们的悲喜不受客观环境和景物的影响,也不因个人得失而变化。当高居庙堂之上做官的时候,就为人民而忧虑,惟恐人民有饥寒;当退居江湖之间远离朝政的时候,就为国君而忧虑,惟恐国君有阙失。这么说来,他们无论进退都在忧虑了,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们必定这样回答:在天下人还没有感到忧虑的时候就忧虑了,在天下人都已快乐之后才快乐呢;作者感慨万千地说:倘若没有这种人,我追随谁去呢!表示了对于这种人的向往与敬慕。文章最后一句“时六年九月十五日”,是交代写作这篇文章的时间。 《岳阳楼记》的作者范仲淹,生于公元989年,死于公元1052年。字希文,吴县人,吴县就是今天的苏州。他出身贫苦,两岁时死了父亲。青年时借住在一座寺庙里读书,常常吃不饱饭,仍然坚持昼夜苦读,五年间未曾脱衣睡觉。中进士以后多次向皇帝上书,提出许多革除弊政的建议,遭到保守势力的打击一再贬官。后来负责西北边防,防御西夏入侵很有成绩。一度调回朝廷担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的职务,可是在保守势力的攻击与排挤下,于宋仁宗庆历五年又被迫离开朝廷。写《岳阳楼记》时正在邓州做知州。 《岳阳楼记》的著名,首先是因为它的思想境界崇高。和它同时的另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欧阳修在为他写的碑文中说,他从小就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岳阳楼记》末尾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一生行为的准则。孟子说:“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已成为封建时代许多士大夫的信条。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贬官在外,“处江湖之远”,本来可以采取独善其身的态度,落得清闲快乐。可是他不肯这样,仍然以天下为己任,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来勉励自己和朋友,这是难能可贵的。 一个人要做到先忧,必须有胆、有识、有志,固然不容易;而一个先忧之士当他建立了功绩之后还能后乐,才更加可贵。这两句话所体现的精神,那种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质,在今天无疑仍有教育意义。 就艺术而论,《岳阳楼记》也是一篇绝妙的文章。下面提出几点来讲一讲: 第一,岳阳楼之大观,前人已经说尽了,再重复那些老话还有什么意思呢?遇到这种情况有两种方法。一个方法是作翻案文章,别人说好,我偏说不好。另一个方法是避熟就生,另辟蹊径,别人说烂了的话我不说,换一个新的角度,找一个新的题目,另说自己的一套。范仲淹就是采取了后一种方法。文章的题目是“岳阳楼记”,却巧妙地避开楼不写,而去写洞庭湖,写登楼的迁客骚人看到洞庭湖的不同景色时产生的不同感情,以衬托最后一段所谓“古仁人之心”。范仲淹的别出心裁,不能不让人佩服。 第二,记事、写景、抒情和议论交融在一篇文章中,记事简明,写景铺张,抒情真切,议论精辟。议论的部分字数不多,但有统帅全文的作用,所以有人说这是一篇独特的议论文。《岳阳楼记》的议论技巧,确实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第三,这篇文章的语言也很有特色。它虽然是一篇散文,却穿插了许多四言的对偶句,如“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静影沉璧。”这些骈句为文章增添了色彩。作者锤炼字句的功夫也很深,如“衔远山,吞长江”这两句的“衔”字、“吞”字,恰切地表现了洞庭湖浩瀚的气势。“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简洁的八个字,像格言那样富有启示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丰富的意义熔铸到短短的两句话中,字字有千钧之力。 滕子京在请范仲淹写《岳阳楼记》的那封信里说:“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确实是这样,岳阳楼已因这篇绝妙的记文,而成为人们向往的一个胜地;《岳阳楼记》也像洞庭的山水那样,永远给人以美好的记忆。 上一篇:《岳阳楼记》说课稿3 下一篇:《岳阳楼记》(第三课时)教学实录 《岳阳楼记》原文译文及赏析 篇2教学目标: 1、在朗读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多种表达方式巧妙地结合的写法。 3、理解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领悟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4、积累和运用文言词汇,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以”、“则”等虚词和“然则”、“得无”的用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在朗读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积累和运用文言词汇,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虚词的用法。 2、难点: (1)学习文章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多种表达方式巧妙地结合的写法。 (2)理解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领悟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教学准备: 1、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的电脑展示图片。 2、将课文的知识整理成PPT.幻灯片。 设计思路: 1、这篇文章是千古传诵的名篇,立意高远,文采斐然,句式整齐中见变化,尤其便于朗读。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位,体会文章的特点,理解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领悟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2、引导学生自读,教师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启发引导。 教学过程: 一、名楼导入 同学们,我国古代的很多名胜古迹,大多留下了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比如,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铭刻了很多美文妙句。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神往之至;崔灏《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人回味无穷;而岳阳楼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唱不衰。《岳阳楼记》成为写景状物抒情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共同阅读这一名篇,看看它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二、电脑示图解题,作者及文体简介简介。 岳阳楼楼址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士们登楼赋诗。 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作官。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的岳阳楼作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像,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理想,拥有宽阔的胸怀。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你们知道哪些?学生讨论,多媒体出示。(《小石潭记》、《桃花源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等。) 三、初步感知,自读疏通文意。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如:上T/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2、读懂文句。 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读懂文句,初步理解全文大意。教师提示重点词语与句子,要求学生自读时注意。 (幻灯显示。) (1)积累词语: 实词:(名词)赋、国、景、大观、迁客、骚人、宠辱 (动词)谪、属、把 虚词:夫、斯、其、微、则、然则 (2)阅读思考: ①范仲淹写本文的缘由是什么?当时他和他的朋友滕子京的处境如何? ②找出本文中写景的句子,想一想它们所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它们在文章中分别起了怎样的作用? ③本文的中心句在哪里? 四、理解关键句(多媒体出示) 1.哪些语句记载滕子京的政绩? 讨论并归纳: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属予作文以记之。”中“之”指代什么? 讨论并归纳: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3.哪些句子写岳阳楼大观? 讨论并归纳:(洞庭湖全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湯湯,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4.为什么略写岳阳楼之大观? 讨论并归纳:前人之述备矣。 5.第二段哪两句话引起下文情景交融? 讨论并归纳: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6.描写洞庭湖阴天景色。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讨论并归纳: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7.描写洞庭湖晴天景色。 讨论并归纳: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 8.迁客骚人悲的感情? 讨论并归纳: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9.迁客骚人喜的感情? 讨论并归纳: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10.“或异二者之为”中“二者之为”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11.“古仁人之心”的内涵? 讨论并归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2.“进亦忧,退亦忧。”中“进”、“退”各照应什么?“进亦忧”、“退亦忧。”各照应什么? 讨论并归纳: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3.作者的阔大胸襟,政治抱负? 讨论并归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警句、名句、劝勉滕子京的话、主旨句、中心句、观点) 五、分析重点段 1.提问:“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提问:“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先讲“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讲“乐”,“后天下之乐而乐”。 3.提问:“进”指什么?“退”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进”指“居庙堂之高”,在朝廷上做官;“退”指“处江湖之远”,不在朝廷上做官。 4.提问:“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讨论并归纳: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之意。 5.提问: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讨论并归纳: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仕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6.提问:文章最后一自然段是怎样推出这个警句的? 讨论并归纳: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设问方式逐层推进,最后才点出警句。先用比较方式设问,以“不以物喜……则忧其君”说明“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显示了“古仁人”的阔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进亦忧,退亦忧”的论断,突出一个“忧”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何时而乐”,使文章又推进一层。设问后而警句出现,给人印象极深。 六、表现手法 (1)对比 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古仁人之心”的内涵 阴天景色迁客骚人的悲 晴天景色迁客骚人的喜 (2)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 七、小结 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文章先由叙事人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句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审美的愉悦。 八、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三题。 2、选用本课的《作业设计》。 《岳阳楼记》原文译文及赏析 篇3范仲淹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感受整句散句结合的表达效果,体会本文紧扣特征铺陈写景的方法。 2.学习本文由景而议,将记事、写景、抒情、议论融于一体的写作方法。 3.正确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增强社会责任感。 【重点难点】1.重点:紧扣特征铺陈写景、由景而议的写作方法。2.难点:正确理解“先忧后乐”思想,增强社会责任感。【相关提示】1.本文选自《范文正公集》。“记”是古代散文的一种,叙事状物写景的成分居多,目的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操和抱负,阐述自己对事物的看法。2.范仲淹,字希文.苏州人,宋朝文学家。 【正音正字】谥shì 谪zhé 霪yín 属zhǔ 汤shāng 樯qiáng 楫jí 芷zhǐ 汀tīng【词语积累】守,做州郡的长官。作动词。 (予)观:集中目力看。会:聚集。 览物之情:观览景物而触发的感情。霪:淫,过多、过甚。 去国:离开国都。国,这里暗指朝廷。感极:感慨到极点。 而或:或者、有时。锦鳞:指好看的鱼。借代手法。 岸芷汀兰:互文辞格。百废:百,泛指数量很多;废,作名词,指荒废的事业。贤:本是形容词,这里作名词,指有才德的人,这里指名人。以记之:以,连词,表示目的,来。之,代词,指“重修岳阳楼”这件事。得无…乎:固定句式,表示推测语气,相当于“能不…吗?”有…者:有…的心情。者,代“览物之情”的情。“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是“有”的宾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互文辞格。物,外物,指客观环境。庙堂之高:高高之庙堂,定语后置句式。之,定语的标志。进、退:仕进、隐退,即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先天下之忧而忧:之,助词,用在主语谓语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初学课文】1.默读课文,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内容。2.圈划出写景、抒情的句子3.本文记了什么事?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发了什么议论?它们关系如何?( 叙事很简,是写“记”的缘由;所写景物是作者想象出来的,刻意描写远眺的洞庭湖景色,引发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对照古仁人,作者否定了“迁客骚人”注重个人得失荣辱的情怀,借此表达自己的理想,含蓄地规劝滕子京。文中,抒情融于其它表达方式中。 )4.如何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课外作业】1.完成“学习建议”。2.按要求,逐句翻译全文(注意“一词多义”现象)。3.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范仲淹的生平及其思想感情。第二课时【朗读课文】【串讲课文】原文: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翻译: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巴陵郡做长官。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盛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来的规模,在上面镌刻唐代名家、现代作者的诗歌赋文。嘱咐我写文章来记叙这件事。原文: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翻译:我看巴陵的好景色,就在洞庭湖。包含远山,鲸吞长江,浩浩荡荡,宽阔无边;早晚阴晴各不相同,变化万千。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既然)这样,那么北面直通巫山、三峡,南面直到潇水、湘水,降职远调的人、诗人,大多在这里会集,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原文: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翻译:像那阴雨连绵繁密,几月不放晴;阴风怒吼,混浊的浪涛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了光辉,山岳隐没了形迹;商人旅客无法出行,桅杆倒下,船桨断折;傍晚天色昏暗,老虎咆哮猿猴哀啼。登上这个楼,就有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别人讥讽、极目远望一片萧条、万分感慨悲伤的心情。原文: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干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翻译:至于春和日丽,波澜平静,上下天色湖光相接,—片碧绿广阔无际。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在树上,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和小洲的小草、兰花,颜色青翠,香气很浓。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明月一泻千里,浮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浸在湖底的圆形玉,渔人的歌声此起彼伏,这种乐趣哪有穷尽。登上这个楼,就有忘却一切荣耀和屈辱、迎着清风端酒畅饮、高兴到极点的心情。原文: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翻译:唉!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上面说的)两种心情,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他们)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喜或悲;身处高高的朝廷就为平民百姓忧虑,退居远远的江湖就为君主担忧。这样进朝廷做宫也担忧,隐居江湖也担忧。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啊!没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原文:时六年九月十五日。翻译: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第三课时【朗读课文】【课文简析】全文包括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叙述写记缘由,透露政治情绪。这是全文的引子。“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点明了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和重修岳阳楼的时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很有份量,既赞扬了滕子京的政绩,又表明是在百废具兴的前提下,才重修岳阳楼的。滕子京到任第二年,就使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说明他是有能力、为百姓的好官;联系他的“谪守”,含蓄地透露出内心的不平,以及对保守派政治集团的不满。“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概括重修时的盛况。“属予作文以记之”:说明写作《岳阳楼记》的缘由。这些简明的叙述,实际上已经透露了全文的主旨。作者对滕子京在贬谪生活中积极治理政务,做到“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是极为赞赏的。下面的写景、议论都围绕如何对待贬谪展开。第二部分(第2-4段),描绘两种景物,归纳不同情感。这个部分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第2段)总写洞庭湖的景象,并提出迁客骚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湖”:暗中切“岳阳楼”三字,是这个部分的总领句。接着写洞庭湖远景。“衔远山,吞长江”:两个动词写出洞庭湖包含远处山峦、鲸吞奔腾江流的雄伟气势。“浩浩汤汤,横无际涯”:从空间角度写出湖面广阔浩淼、一望无际的壮阔境界。“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从时间角度写出洞庭湖早晚、阴晴千变万化的多采姿色。“前人之述备矣”:照应上一段的“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表明自己无需再写,暂时结住写景,构成文章的一大跌宕。“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然则”兼有承接和推进之意,从描写岳阳楼的景象,转折到描述岳阳楼的地理位置,表明岳阳楼地处交通要道,自然引出“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一反问句,肯定“异”,自然引出下文两种景物、两种心情的描写,也为全文结尾的议论张本。第二层(第3、4段)分写迁客骚人“览物之情”因景而“异”。这一层包含两个排比段,全用见景生情的写法,一阴一晴,一悲一喜,形成鲜明对照。前一段,描写迁客骚人面对险恶景象而忧伤悲哀的感情。“若夫”引出一个阴冷画面。“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描写雨季湖上风雨景象,极力描写阴冷恶劣的天气,大肆渲染凄凉压抑的气氛。“霪雨、阴风、浊浪”富有贬义色彩,“霏霏、连月不开、怒号、排空”写出厌烦不快、憋闷不堪、冷风肆虐、浪涛凶恶的情景。“日星隐曜,山岳潜形”照应“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隐曜、潜形”拟人描写。“商旅不行,樯倾楫摧”照应“阴风怒号,浊浪排空”,从人的停止正常活动,进一步表现自然景象的险恶。“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写晚上的景象,从视觉到听觉,绘声绘色,增加了凄厉恐怖的气氛。“登斯楼也”:由写景转到写人。“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迁客骚人触景生情的普遍心理。“满目萧然”:是对这段景物描写的概括,突出一个“萧”字。“感极而悲者矣”:这句话,意味深长,“悲”与“萧”照应,突出了主题。 后一段,描写迁客骚人面对美好景象而产生欣喜愉快的感情。用“至若”引出一个晴明的画面。“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第一句写天,第二句写水,三四句写天水合一,蓝天绿水,互相映衬,一派和畅平静、开阔幽美之静景;“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前两句描绘美景中的动态,写出了一幅活跃的情趣。后两句从视觉转到嗅觉,写出芳草香花,茂密鲜美,馨香醉人。这四句静中有动,以动写静。“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干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描写月夜湖面景象;前两句写天空深邃如洗,皓月朗照千里的广阔境界;后两句写湖面的微波上闪烁着金色光芒,月影映在平静的水底如同圆形的美玉,这两句动静相映,构成一幅月夜静谧、幽美的画面。“渔歌互答”:从听觉描写湖面情景,一个“互”字把渔人的和乐都表现出来了。最后用“此乐何极”收住。至此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形、色、气、声俱佳的洞庭湖美景:阳光灿烂,湖平如镜,清清湖水,蓝蓝天空,鸟儿飞翔,鱼儿游泳,一切充满了生机;皓月当空的夜晚,水上闪烁银光,湖边响起了渔歌。这层景物描写,与前面的景物描写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表现出洞庭湖的“气象万千”。“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迁客骚人喜悦时,把宠辱全忘了的心情。“宠辱”的重点是“辱”,也就是忘了谗毁、贬谪的处境。“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进一步描写了迁客骚人“宠辱偕忘”的动作、神情,突出了他们面对良辰美景时的喜悦之情。用意味深长的“其喜洋洋者矣”收住,突出了“喜”的主题。上面两段,布局相同,都是先写景物,后写感情;写景部分,都是先写白天,后写晚上。通过一定的景物,产生相应的情感,对比鲜明,突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的悲和喜,为过渡到下文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积蓄足够气势,作了充分铺垫。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 第三部分(第5段),展现阔大情怀,抒发政治抱负。这是议论部分,也是全文中心,正面表白了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前面的叙事和写景都是因此而设。这一段可分三层,作者用设问逐层深入阐明观点。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突兀急转,笔力雄健,以迁客骚人跟“古仁人”比较而设问,借古人发表自己的意见,既紧承上文,又开拓新境界。这一问,实际上已包含这个意思:迁客骚人的悲喜之情,实质上都源于个人荣辱得失,而“古仁人”决不如此。这样完全否定了“二者之为”,使文章出现起伏跌宕。“何哉?”领起后文的议论。②说明“古仁人之心”的内涵。“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从反面说明胸襟阔大。“以物喜”照应“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以己悲”照应“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进而突出一个“忧”字:“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一下子连用四个“忧”字,极写了“忧”字,是从正面解说“古仁人之心”,同时深刻揭示了作者崇高的思想境界。③“然则何时而乐耶?”由忧转到“乐”,引出第二个设问句,再反出一层,提出了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大气包举,境界崇高,是全文思想感情的焦点,着重论述的中心,体现了作者的广阔胸怀、宏伟抱负。最后用“微斯人,吾谁与归?”结束全文,深沉的感叹中,透露出作者学习古仁人“先忧,后乐”精神的坚定意志,含蓄有力,耐人寻味。【思维训练】1.辨别下列各组词义:①极:南极潇湘( 直到 ) 此乐何极( 穷尽 )②一:一碧万顷( 一片 ) 长烟一空( 全 )2.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①吾谁与归? ( 疑问句。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②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 倒装句。“之”使定语后置。 )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省略句。省略主语“古仁人”。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判断句。“……也”,判断句式。 )3.如何理解作者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①我国古代有“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提法,是针对封建君主提出的,没有普遍意义。范仲淹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有远大政治抱负的表现。②他那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已任的政治抱负,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德,在今天仍然有着借鉴和教育意义。对此我们应该充分肯定,并继承发扬。 ③范仲淹毕竟是封建官僚,“先忧后乐”是作为对待仕途进退的原则而提出来的,“忧君”体现了他的封建忠君的正统思想,具有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对此,不能盲目吹捧。4.本文是如何安排详略的?为什么这样安排?略写洞庭湖美景,详写迁客骚人登楼览物之情。 这是因为本文写作目的不是状物绘景,而在表达作者“先忧后乐”的见解,规劝朋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5.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语言非常凝练优美。本文大量运用对偶句、四字句、叠字句,整散结合,使文章节奏和谐,音调铿锵,读起来整齐有力,琅琅上口,富有气势和感染力。 )【课外作业】1.整理课堂笔记。2.预习《醉翁亭记》,了解新课文的内容,思考“学习建议”。【教学后记】 《岳阳楼记》原文译文及赏析 篇4《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设计者:北京市广渠门中学 孙淑媛 教学目的: 一、学习记事、写景、议论紧密结合的写法,学习精炼、生动的语言;培养翻译和朗读的能力。 二、学习一些文言词,懂得文言虚词“则”的用法。 三、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进步的政治主张。 四、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一、掌握全文的思路,即由事写景,由景抒情,由情言志。 二、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表达了作者深刻而丰富的感情。 三、理解整句与散句结合,使文章既和谐又富于变化的语言,读起来琅琅上口。 教学难点 : 1、 掌握全文的思路,2、 即由事写景,3、 由景写情,4、 由情言志。 5、 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6、 忧,7、 后天下之乐而8、 乐”的进步的政治主张。 三、学习记事、写景、议论紧密结合的写法,学习精炼、生动的语言;培养翻译和朗读的能力。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作者几文章的内容,学习生字熟读课文。 教学步骤 : 1、 引入新课 2、 讲新课 (1) 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1.作者介绍:范仲淹(989─1052年),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他幼年丧父,家境贫寒,靠刻苦攻读,1015年中进士,官至副宰相。他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极深。他不断议论朝政,切中时弊,得罪保守派,被排挤出朝廷。著有《范文正公集》。 2.介绍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5年(1045年),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触动了朝中保守派的根本利益,被罢参知政事(副宰相)的职务,贬放邓州。第二年6月,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即将落成,去信请范仲淹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就是在这一年9月15日写成的。 (二)范读课文,学习生字。 谪守(zh) 滕子京(tng) 予观夫(y)(f) 衔远山(xin) 浩浩汤汤(shāng) 朝晖夕阴(huī) 潇湘(xiāo)(xiāng) 迁客骚人(sāo) 霪雨(yn) 霏霏(fēi)(fēi) 怒号(ho) 樯倾楫催(qing)((j) 山岳潜形(qin) 薄暮冥冥(b)(mng) 波澜不惊(ln) 沙鸥翔集(ōu) 岸芷汀兰(zhǐ)(tīng) 皓月千里(ho) 静影沉璧(b) 宠辱偕忘(xi) 嗟夫(jiē)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具通俱,都。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叮嘱。 (3) 由读课文,(4) 直至读熟。 (5) 学习文章的第一节。 1.本节课文,并根据页下注释翻译这一节。 2.学习这一节中重点的实词和虚词。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作太守。 越明年:越,到了。 政通人和:通,顺利;和,和乐。 属予作文以记之:予,我; 以,来; 之,指重修岳阳搂这件事。 3.概括这段文章的内容。 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写这篇文章的原因。、 4.背诵课文第一节。 3、 作业 。 熟读课文,记忆生字,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1、 复2、 习引入。 朗读全文,复习生字。 3、 新授。 (1) 学习课文第二节。 1.朗读本节课文,说说这一节写了洞庭湖哪些方面的内容。 洞庭湖的大观。 2.翻译描写洞庭湖大观的课文,想象洞庭湖的壮丽景色。 予观夫巴陵胜状:夫,发语词,无意义;观,观看;胜,美好。 此则洞庭湖的大观:则,就是;观,景象。 3.翻译本节课文剩余的内容说说这部分写的是什么? 北通巫峡:北,向北;通,到达。 南极潇湘:极,到。 这部分写的是: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4.想一想,既然是岳阳楼之大观,为什么不详细记述呢? 因为“前人之述备矣”,如果作者再详细写就会显得重复没有新意。 5.背诵本节课文。 (二)学习课文第三节。 1. 朗读课文,2. 想一想,3. 这一节写的是岳阳楼什么时候的景色? “霪雨霏霏”时的景色。 4. 这“霪雨霏霏”时写了洞庭湖哪些方面的内容? 霪雨霏霏时间之长;天气阴冷,风高浪大;天昏地暗;傍晚时节两岸的声音。 5. 这样的天气,6. 这样的景色,7. 给人的感觉是什么?(悲伤) 8. 重点的实词和虚词。 登斯楼也:斯,这。 去国怀乡:去,离开。 感极而悲者矣:极,极点。 9. 朗读这节课文,10. 体会其中描绘的情形。 11. 背诵这一节课文。 (三)学习课文第四节。 1. 朗读课文,2. 说说这节课文描写的是岳阳楼什么时候的景色? “春和景明”时的景色。 3. 这“春和景明”时节,4. 作者描绘了岳阳楼哪些方面的景色? 宽阔而平静的水面,水面上下自由自在的动物,岸边郁郁青青的植物,皓月千里的月色,相互对答的渔歌。 5. 面对如此的美景,6. 人们会产生那些感受?(喜) 7. 重点的实词和虚词。 春和景明:和,和暖;景,阳光。 而或长烟一空:或,优势。 宠辱偕忘:偕,都。 8. 自读课文体会文中描写的美好景色。 9. 背诵这节课文。 小结:课文的第三节和第四节写出了洞庭湖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色,以及不同的人面对这两种不同的景色时产生的不同的思想感情。“霪玉霏霏”时的感极而悲,“春和景明”是的喜洋洋,照应了第二节课文中的“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些人因为自己不同的遭遇,面对洞庭湖壮观的景色产生差距强大的感受,是因为他们的心情不同。 4、 作业 。翻译并背诵课文前四节。 第三课时 一、引入复习。 二、新授 (一)学习课文第五、六节。 1. 仔细朗读课文第五节,2. 看看作者在这一节表达的内容是什么? 3. 学习重点的实词和虚词,4. 并翻译者节课文。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尝,曾经。 或异二者之为:或,或许;异,不同;二者,指以上两种不同的心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因为。 是进亦忧:是,这样。 先天下之忧而忧:先,在……之先;而,就。 后天下之乐而乐:后,在……之后。 5. 这一节作者由对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写到了古仁人的感情,6. 借对古仁人思想感情的描写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7. 要“先天下之忧而8. 忧,9. 后天下之乐而10. 乐”,11. 这是作者要追求的最高境界,12. 也是本文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之一。 13. 背诵这两节课文,14. 体会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思想感情。 (二)朗读全文,整理作者的写作思路。 介绍重修岳阳楼的背景 写作本文的原因 洞庭湖的胜景 览无之情之异 霪雨霏霏之悲 春和景明之喜 与以上二者之不同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抒情言志) (三) 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 1. 将叙事、写景、抒情、言志巧妙的结合在一起。 2. 整句与散句相结合,3. 读起来朗朗上口,4. 易读易记。 (四)成课后第三题。 三、作业 。 熟读书背全文。 完成练习册。 《岳阳楼记》原文译文及赏析 篇5【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学习我国古代进步知识分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思想。 4、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实词:(名词)赋、国、景、大观、迁客、骚人、宠辱;(动词)谪、属、把;虚词:夫、斯、其、微、则、然则;词组:百废具兴、浩浩汤汤、气象万千、霪雨霏霏、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虎啸猿啼、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一碧万顷、郁郁青青、皓月千里、心旷神怡、先忧后乐(先天下之忧百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5、理解句意: “得无异乎?”(反问句) “吾谁与归?”(变序句) “则有……者矣。”(长定语句) “其必曰……乎。”(表示揣测语气的陈述句) 【教学重点】 1、朗读和背诵全文。 2、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难点】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学法引导】 1、学习时,学生可在听课文范读录音、看“岳阳楼胜景”的过程中,充分感受本文语言凝练、形象而富有音乐美的特点。本文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不仅立意高远,而且文采斐然,句式于整齐中见变化,尤其便于朗读。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吟味,体会文章的特点,并在思想上受到教育。 2、倡导学生自读,教师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启发引导,对文章表现的深刻的思想内容的理解,可在教师的启发点拨下完成。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江南有哪三大名楼? 师: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我带你们去看一下岳阳楼。 二、作者简介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究竟这水、这楼因这文而出名,还是范仲淹这《岳阳楼记》因这水、这楼出名,读完这篇千古传诵的名篇,你也许就不难判断了。 范仲淹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在文学方面也相当有成就。人是环境的产物,下面是《宋史》里关于范仲淹的简略介绍,阅读完,也许对我们理解《岳阳楼记》的思想内容会有所帮助,请同学们先读一读。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而少有大志,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惫甚,辄以凉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人不堪其忧,仲淹不改其乐也。既仕(做官),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以力主革除弊政,被谗受贬,庆历五年由参知政事(副宰相)谪守邓州。勤政爱民,有政声,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思考: 1、范仲淹少年时为什么发愤苦读? 2、范仲淹论政事奋不顾身,力主改革,勤政爱民,他的思想基础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 由此可见,一个人的行为取决于他的思想,一个高尚的行为取决于一颗高尚的灵魂、一个崇高的信念。《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死后谥文正。有《范文正公集》。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历代都作为散文名篇收入各种选本,它究竟有哪些独到之处使它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呢?这是我们在阅读这篇文章简介文体:记,是古代一种文体,(学生回答已学过的“记”)一般指作者对现实生活中的某物或某事有所感受,然后记下来的一种文体,因此,它可以写景状物如《小石潭记》《核舟记》,也可以叙事如《桃花源记》,也可以将写景状物与议论抒情结合起来就象《岳阳楼记》。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这一名篇,看一看它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又表达了怎样自己的志向的。 岳阳楼楼址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们登楼赋诗 三、掌握读音 谪守zhé属予作文 zhǔ 浩浩汤汤shāng 淫雨霏霏yín fēi 日星隐曜yào 噫yī 樯倾楫摧qiáng jí 薄暮冥冥míng 岸芷汀兰zhǐ tīng 宠辱偕忘chǒng xié 嗟jiē 四、朗读、感受 教师范读或听录音,学生朗读,体味。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 五、指导自学 1、读懂文句: 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读懂文句,初步理解全文大意。教师提示重点词语与句子,要求学生自读时注意。 2、思考: ⑴范仲淹写本文的缘由是什么?当时他和他的朋友滕子京的处境如何? ⑵找出本文中写景的句子,想一想它们所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它们在文章中分别起了怎样的作用? ⑶ 本文的中心句(文眼)在哪里? 六、课外作业 1、把关于范仲淹的资料抄在练习本上。 2、反复朗读,加深理解。 第二课时 (教读第1~4段) 一、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根据上一课布置的思考题提问。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不在答得完整,目的只在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以便有的放矢地教学。) 二、研习新课 1、教读第1段。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⑴要重点理解的词句: 越明年,“越明年”就是“过了第二年”,即进入了第三年讲(庆历六年)。 谪──封建社会官吏的降职或远调,也指把有罪的人遣戍远方,如“发闾左適(同“谪”)戍渔阳九百人”。 属──同“嘱”,通假字,“属予作文以记之”点明写作本文的缘由。 ⑵思考与讨论: 首句中“谪”字点明了滕子京当时的处境。滕被谪以后心情不好,可作者偏偏在文章的一开头就点出这个“谪”字,这不是存心触痛老朋友吗?试联系整篇文章的意思想一想,作者这样写是否别有深意? 引导要点:从这个“谪”字看,滕子京正是一位如下文所说的“迁客骚人”,作者一开头就点明滕的处境,其实暗暗包含对老朋友的劝勉:你虽然身处逆境,但希望不要像一般的迁客骚人那样为个人的遭遇而悲叹,应该像“古仁人”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同时,作者自己在庆历五年也遭贬谪,这样写也暗寓与老朋友同处逆境、自勉勉人之意。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用意是很深的。《岳阳楼记》所以传诵千古,主要原因就在于它不是泛泛的记事写景之作,百是一篇有所寄托,立意高远的好文章。 2、教读第2段。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⑴要着重理解的词句: 夫──本文中几个“夫”都念(观夫、若夫、嗟夫)前两个“夫”有指示作用,相当于“那”;“嗟夫”,感叹声,亦作“嗟乎”。 然则──顺接连词。“然则”在这句中有承上连下的作用:(既然)洞庭湖是这样(气象万千),它北通巫峡,南到潇湘,降职外调的官吏和忧然失志的诗人大多会合在这里,那么他们看到这景色后产生的感情,能不因景色的变化而不同吗? 骚人──课本注解:诗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世也称诗人为骚人。但在某种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两者不能对换,如本文“迁客骚人”若换成“迁客诗人”就不恰当。因为《离骚》的作者屈原是一个遭到贬逐的.诗人,所以“骚人”比“诗人”有时还多一层“恍然失志”的意思,本文中“骚人”与“迁客”相配比较合适。 得无异乎──“得无”本是一个表示测度的语气副词(如“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但本句中“得”“无”是两个词,相当于现在说的“能不”。以诘问语气表达肯定的意思。 ⑵思考与讨论: ①这一段写“岳阳楼之大观”,虽然概括,却写得富于形象,气魄宏大。仔细体味,作者是用了哪些词语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引导要点:作者善于选取形象化的词语绘声绘形。如:衔远山──洞庭湖中有许多小山,用一“衔”字形象地写出湖与山的关系。吞长江,长江流经洞庭湖,用一“吞”字,不仅形象地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吞”字声音宽舒洪亮,读来有气势磅礴之感。“衔”“吞”字连用,更使静景富于动态和活力。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又加强了气势,而且四字都是水旁,形容水大流急,既绘声、又绘形。气象万千──连用两个数词写洞庭湖上景象变化之多之快,极有声势。此外如“横无际涯”的“横”,与“广”近义,但作者用“横”而不用“广”,因“横”字显得境界开阔而有气魄;“朝晖夕阴”的“晖”换成“晴”字,义通顺,但作者用“晖”而不用“晴”字,因为“晖”字具体,容易使读者联想到洞庭湖上“春和景明”的景象。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作者炼字的功力。 ②本节中有些句子有前后照应的关系,有些句子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把它们找出来说明它们的关系或作用。 引导要点:“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为下两段分别写洞庭湖上“霪雨霏霏”和“春和景明”的景象伏线。“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既承接上文写景的句子,又引出下面两段文字,其中“情”“异”,是关键词,是全篇抒情、议论的基础。行文前顾后盼,文理绵密。 3、教读第3、4段,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⑴要重点理解的句子: “则有……者矣”是一长定语句。“者”指代“览物之情”。以第3段末句为例,从“去国怀乡”到“感极而悲”都是“者”的定语。第4段末句的结构相同。这两句可分别译为“登上岳阳楼,就会产生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忧虑谗言,惧怕讥讽,满眼凄凉,感伤到极点而悲痛的心情了。”“……就会产生一种心胸开朗,精神愉快,荣誉和屈辱一齐忘记,端着酒杯面对和风,充满了喜悦的心情了。” 景──形声字,“日”形“京”声。“景”的本是“日光”。 锦鳞──鳞,指鱼,是借代(部分代整体),加上“锦”字的修饰,令人想见碧波清浅之中日光下彻、彩鳞闪烁的美丽景象。 浮光跃金──这句写月夜有风时湖面上的景色。“浮”和“跃”两个动词分别作名词“光”和“金”的定语,构成两个偏正短语。把湖面上“浮动的月光”比喻成“跃动着的碎金”,造成了一种动态美。 静影沉璧──这句写月夜无风时湖面上的景色。语法结构、修辞方法跟上句相同,不过它写的是静态美:静静的月影宛如沉在水底的白璧。跟上句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把──动词,持,握。“把”作介词是后起的用法(把门关上),或用在比较接近口语的诗词中(欲把西湖比西子)。 其喜洋洋──洋洋,众多或盛大貌,这里形容喜的样子。朗读时“喜”字后要稍顿一下。这句可译为:那喜悦真是达到了极点。 ⑵思考与讨论: ① 本文写景的特点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写愁苦之景则悲情毕现,写欢乐之景是喜气洋洋。写景取得这样的效果,“奥秘”在哪里呢?主要在于选择景物和渲染气氛。细读这两段写景的部分,说说作者为表现“悲”“喜”两种不同的感,分别选取了哪些有特征的景物?又是怎样渲染气氛的? 引导要点:作者选择的景物都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以第3段为例:雨是“霪雨”,风是“阴风”,浪是“浊浪”,时间是“薄暮”,所闻是“虎啸”和“猿啼”,无不是带有愁苦的色彩,再加以“霏霏”“怒号”“排空”“冥冥”等词语的渲染,一幅天昏地暗、浪黑风高、恐怖凄惨的画面就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了。有些景物本来没有特殊的感情色彩,如“日星”“山岳”“商旅”“樯”“楫”等,但配以“隐耀”“潜行”“不行”“倾”“摧”等词语,就带上了浓重的愁苦色彩。 (第4段的特点与第3段相同,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分析、体会。) ②第3、4段除了选择景物和渲染气氛都带有浓重的感情色彩这个相同点外,两段在结构上也是完全相同的;都是先写景,后抒情,为情设景,缘景抒情;甚至连前后两个抒情句的表达方式也完全相同。试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如果把两个抒情句都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引导要点:这两个抒情句是文章思路发展的中心环节:前句迁客骚人登楼而悲,后句写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喜,联系上文看,是为了落实“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联系下文看,是以迁客骚人随物而变的心情,衬托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感情,从而引发出“先忧后乐”一段正论。如果把两个抒情句删去,文章思路中断,也破坏了文章的内在联系。 三、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教读第5段,总结) 一、检查作业 二、研习新课 教读第5段。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1、要重点理解的词句: “先天下……乎”──这是一个略带测度语气的肯定句。注意:“其”在这里是代词,不是表示推测的副词。这一句是作者代古仁人回答。“然则何时而乐耶?”用“……乎”这样测度的语气,显得委婉而得体。 2、思考与讨论: 这一段是学习的难点所在,教读应着重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可层层启发,设问: ⑴ 本文前四段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概况,记了登楼所见的不同的“景”以及由景而生的不同的“情”。作为一篇“记”,写了这些也够了,但作者的本意却不在写景抒情,而在于由此引出一番振聋发聩的讨论来。本段以“嗟夫”提起下文,笔锋突转,提出了一个“古仁人之心”来,并且指出“古仁人之心”与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从这里开始看作者是怎样逐步深入地阐发他的思想的。请想一想:作者认为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 提出: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触化而发生变化;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⑵这样看来,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没有关系,跟个人遭遇也没有关系。那么跟什么有关系呢? 他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是忧“民”,便是忧“君”──怕皇帝做出害民的事情来;他们“进亦忧,退亦忧”,可见他们的“忧”跟个人的进退、荣辱都没有关系。他们是为民生疾苦而忧心忡忡。 ⑶古仁人有没有快乐的时候呢? 在天下人感到快乐后古仁人才会快乐。可见他们的或忧或乐完全是随天下人的或忧或乐而转移的。这就是作者所认为的“古仁人之心”。 ⑷提问:文章最后一段是怎样推出这个警句的? 讨论并归纳: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设问方式逐层推进,最后才点出警句。先用比较方式设问,以“不以物喜……则忧其君”阐明“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显示了“古仁人”的阔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进亦忧,退亦忧”的论断,突出一个“忧”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何时而乐”,使文章又推进一层。设问后而警句出现,给人印象极深。 ⑸提问: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讨论并归纳: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任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这种“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实际也许并不存在。联系第一课时介绍的有关作者的资料,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议论这种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人物。 提示: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常说“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这种“先忧后乐”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理想,从他力主革除弊政、做官勤政爱民的行为看,确实不是徒托空言。他借滕子京嘱写《岳阳楼记》的机会,提出这种理想化的人物来,正是为了“假托古人,自写怀抱”,表明自己本来就不为个人的进退、荣辱而悲喜,虽遭贬谪,但忧国忧民之心决不改变,同时也包含着对滕子京的勉慰。最后一句自明志向,以问句的形式表达,自励励人,委婉含蓄。 三、朗读全文 1、要求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进一步领会本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以及具有音乐感的语言特色。 2、背诵前要理解文章层次结构,这样有助于快速掌握文章内容,快速背诵。下面请同学们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 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段):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由此发出一篇之意。 第二部分(2~4段):文章主体。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第1层(2段):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 第2层(3、4段):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部分(5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 3、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引导要点:首先是散文里具有整齐句式,如有很多四字句,有一些对偶、排比、错综手法,使文章既有气势又富于错综变化。要注意,真正好的散文都是跟不散相对称的。其次,在炼字上也很有特色,如“衔远山,吞长江”的“衔”和“吞”把客观事物写活了,把视觉跟感觉结合起来了。又如“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的“观”字用得准确,因为“观”是集中目力看,用“望”,用“视”,用“看”,都不合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是千古传诵的警句名言,值得仔细体会。 四、小结 叙事、写景、抒情、议论。 问:根据前面的分析,课文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指名同学回答,教师按照板书内容总结:课文开头两段,用概括的语言交待了写作缘由,进而引出岳阳楼景色特点,及迁客骚人的不同观感,这是叙事。第3、4段,把岳阳楼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景物及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感情,用生动的语言表现出来,这是描写。最后,由感叹引出作者的见解,点明中心,这是议论。这几部分内容做到了首尾呼应,过渡自然,取材详略适当。由叙述引出写景,写景中蕴含着感情,富有感性色彩的描写又有力地衬托了下文的议论。这篇文章采取了叙事、写景同议论结合的写法。本文写作上的又一特点是寓情于景,景中见情。不难想象,“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是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种气吞山河的自然体现或者是隐约的比喻。又如“霪雨霏霏”是“忧谗畏讥”的形象化,“春和景明”是“其喜洋洋”的象征法,都不难从美的境界、美的感受上去领会。名之,本文气势磅礴,语言形象、精炼而富于音乐性,是散文,也是散文诗,更是稀有的艺术珍品。 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文章先由叙事入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本文写景的特点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句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审美的感受。 五、比较分析 登岳阳楼 唐五代·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释〗 吴楚:指今江苏、浙江、湖南、湖北等鴅省一带。 〖简析〗 大历三年(768)春,杜甫由夔州出峡,因兵乱漂流在江陵、公安等地。这年冬天,杜甫从公安到了岳阳,这首诗就是登岳阳楼后所作。诗人写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气势,亦触景伤情,写自己身世的凄凉孤寂,反映出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关心。全诗对仗工整用韵谨严,前后映衬,浑然一体。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诉,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杜甫这首五律,写出他遭受安史之乱后痛苦的心境,也描绘出岳阳楼的雄伟壮阔。1962年,为纪念他诞生1250周年,在岳阳楼下的山坡上,修建了一座“怀甫亭”,朱德同志为之题名。 问:本文与杜甫诗《登岳阳楼》都是以岳阳楼为题材的,它们的内容、结构有何异同? 提示:两篇都写了岳阳楼周围的景色,也都用了借景抒怀的方法。两篇的开头都标注写作原因:《登》是慕名登临而作,《记》是应约有感而发。两篇中间都是写景。《登》:“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气魄宏大,意境广阔。《记》中的“衔远山,吞长江”也有着同样的气势。不过《记》在写阴雨、睛明景色时,情景相生;而《登》诗三联写自身经历“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与次联写景没有直接联系,两篇最后都抒怀,但《记》是在与前文的“悲”“喜”之情对比中提出了“先忧后乐”的主张,显示了作者志趣的高远;《登》诗是由自己的遭遇联想到吐蕃入境,边境不宁,百姓遭战乱而流离。“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同样于“忧时伤乱”中见其忧乐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所以,可以说范仲淹与杜甫这两位不同时代的人,用不同的表现形式(诗、文),大致相同的结构(述因──写景──抒怀),写同一对象(岳阳楼),表达了大致相同的思想境界(与民同忧乐)。 六、总结性练习 1、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 阴风怒号( )薄( )暮冥冥 浩浩汤汤( )岸芷汀( )兰 郁郁青青( )宠辱偕( )忘 嗟夫( )属( )予作文以记之 2、下面译文中有几处译得不正确,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古仁人)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担忧,退处民间又为君主担忧,真是进朝做官也担忧,退处民间也担忧。然而他们什么时候才乐呢?他们必定会说“忧在天下人之先,乐在天下人之后”吧。 3、第3段的写景、抒情与第4段的写景、抒情是什么样的关系?这两段对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起了什么作用? 4、本文有两种对偶句,一种是两句相对,如“北通巫峡”对“南极潇湘”;一种是本句自对,如“迁客”对“骚人”。试从文章中各找出几组对偶句来,并说明它们是怎样构成对偶的。 七、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总结性练习”参考答案】 1、(略) 2、有两处译得不正确: ⑴ “是进亦忧”把“是”译成“真是”不对。“是”是代词,相当于“这”,可译为“这(真是)……”。 ⑵ “然则”误译为“然而”,应译为“(既然)这样,那么”。 3、第3、4段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略)。 4、两句相对: 衔远山──吞长江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日星隐耀──山岳潜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本句自对: 政通──人和朝晖──夕阴 迁客──骚人樯倾──楫摧 虎啸──猿啼去国──怀乡 忧谗──畏讥春和──景明 心旷──神怡岸芷──汀兰 《岳阳楼记》原文译文及赏析 篇6岳 阳 楼 记 作者:范仲淹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宋仁宗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被贬谪到岳州当了知州。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许多已废弛不办的事情都兴办起来。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来的规模,在楼上刻了唐代名人和当代人的诗赋。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我观赏那岳州的美好景色,都在洞庭湖之中。它含着远处的山,吞长江的水,水势浩大,无边无际,早晨阳光照耀、傍晚阴气凝结,景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的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既然这样,那么北面通到巫峡,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江,降职的官史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观赏自然景物所产生的感情能没有不同吗?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象那连绵的阴雨下个不断连续许多日子不放晴,阴惨的风狂吼,浑浊的浪头冲白天空;太阳和星星失去了光辉,高山隐藏了形迹;商人和旅客不能成行,桅杆倒了、船桨断了;傍晚时分天色昏暗,老虎怒吼猿猴悲啼。在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奸人的诽谤、害怕坏人的讥笑,满眼萧条冷落,极度感概而悲愤不端的种种情绪了。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就象春日晴和、阳光明媚,波浪不起,蓝天和水色相映,一片碧绿广阔无边;成群的沙欧,时而飞翔时而停落,美丽的鱼儿,时而浮游,时而潜游;岸边的香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葱。有时大片的烟雾完全消散了,明月照耀着千里大地,浮动的月光象闪耀着的金光,静静的月影象现下的白璧,渔夫的歌声互相唱和,这种快乐哪有穷尽!在这时登上岳阳楼,就有心胸开朗,精神愉快;荣辱全忘,举酒临风,高兴极了的种种感概和神态了。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唉!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跟上面说的两种思想感情的表现不同,为什么呢?他们不因为环境好而高兴,也不因为自己遭遇坏而悲伤;在朝廷里做高官就担忧他的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担忧他的君王。这就是进入朝延做官也担忧,辞官隐居也担忧。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们大概一定会说:“在天下人的忧愁之先就忧愁,在天下人的快乐之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岳阳楼记》 2000/04/30 《岳阳楼记》原文译文及赏析 篇7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4.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重点难点 1.重点: (1)朗读和背诵全文。 (2)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学法引导 1.学习时,学生可在听课文范读录音、看“岳阳楼胜景”(岳阳楼就在本市)的过程中,充分感受本文语言凝练、形象而富有音乐美的特点。 2.对文章表现的深刻的思想内容的理解,可在教师的启发点拨下完成。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拼音。 谪守(zhé) 朝晖夕阴(huī) 迁客骚人(sāo) 霪雨(yín) 霏霏(fēi) 薄暮冥冥(míng) 潜形(qián) 岸芷汀兰(zhǐ tīng) 皓月(hào) 心旷神怡(yí) 宠辱偕忘(xié) 浩浩汤汤(shāng) 2.朗读全文,做到境伤小? 3.查字典,对照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死后谥文正。有《范文正公集》。 岳阳楼楼址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们登楼赋诗。 2.解题。 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做官。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理想,要有宽阔的胸怀。 三、正课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 2.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越明年:到了第二年。 政通人和:通,顺利。和,和乐。 百废具兴:具,同“俱”,全,都。 增其旧制:制,规模。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嘱咐。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浩浩汤汤:浩浩荡荡。 横无际涯:宽阔无边。涯,边。 得无异乎:得无,表猜度,怎能不会? 4.学生读课文一、二段,背诵。 四、作业 朗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二。 第二课时 一、预习 背诵课文。 二、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了解文章大意。 三、正课 1.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若夫霪雨霏霏: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表示另提一事,近似“像那”。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连月不开:开,放晴。 浊浪排空:排空,冲向天空。 日星隐耀:隐耀,隐没了光辉。 山岳潜形:潜形,隐藏了形迹。 薄暮冥冥:薄,迫近。冥冥,天色昏暗。 去国怀乡:去国,离开国都。 忧谗畏讥:谗,谗言,诽谤性话语。讥,讥笑,讥讽,挖苦。 满目萧然:萧然,萧条冷落的景象。 感极而悲者矣:感,感慨。 2.请学生翻译第4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波澜不惊:惊,这里有“起”“动”的意思。 上下天光:天光,天色,湖色。 而或长烟一空:而或,有时。长烟,大片烟雾。一空,完全消散。一,全。 3.请学生翻译第5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是进亦忧,退亦忧:是,这样。进,指在朝廷上做官。退,指不在朝廷上做官。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先,在……之前。后,在……之后。 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这种人,我同谁在一道呢?微,无、没有。 4.再次朗读这篇文章。 四、小结 1. 一词多义。 国防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有时 而或长烟一空 国 国家 国恒亡 或 国都 则有去国怀乡 或许 或异二者之为 处在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通过 初极狭,才通人 居 居住 面山而居 通 顺利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停了 居十日 通晓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开朗 则有心旷神怡 旷 宽广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2.古今异义。 古义:规律 增其旧制 古义: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 制 备 今义:制度 今义:准备 古义:日光 至若春和景明 古义:曾经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景 尝 今义:景物 今义:品尝 古义:没有 微斯人,吾谁与归 微 今义:微小 3.通假字。 具,同“俱”,全,都 百废具兴 属,同“嘱”,嘱咐 属予作文以记之 4.虚词。 来 属予作文以记之 代词:他,他们 其必曰 以 因 不以物喜 其 语气词 其喜洋洋者矣 凭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代词:他的 必先苦其心志 用来 所以动心忍性 五、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三。背诵课文。 第三课时 一、预习 1.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2.背诵全文。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疏通文意,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深入研究课文。 三、正课 1.朗读课文。 2.背诵前要理解文章层次结构,这样有助于快速掌握文章内容,快速背诵。下面请同学们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段):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由此发出一篇之意。 第二部分(2-4段):文章主体。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第1层(2段):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 第2层(3、4段):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部分(5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 3.提问: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振起全篇,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 4.提问:第2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用“衔”“吞”则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5.提问: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讨论并归纳: (1) 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 (2) 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3) 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6.提问: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7.朗读第3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悲”的气氛。因己而悲。 8.朗读第4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喜”的气氛,因物而喜。 9.提问: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10.提问:“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1.提问:“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先讲“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讲“乐”,“后天下之乐而乐”。 12.提问:“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讨论并归纳: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规箴之意。 13.提问: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讨论并归纳: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任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14.提问:文章最后一段是怎样推出这个警句的? 讨论并归纳: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设问方式逐层推进,最后才点出警句。先用比较方式设问,以“不以物喜……则忧其君”阐明“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显示了“古仁人”的阔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进亦忧,退亦忧”的论断,突出一个“忧”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何时而乐”,使文章又推进一层。设问后而警句出现,给人印象极深。 四、小结 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文章先由叙事入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句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审美的感受。 五.板书设计 先后 叙事:重修岳阳楼 作文以记 天天 ↓ ↓ 下下 写景: 暗 明 之之 抒情: 悲 喜 忧乐 ↑ ↑ 而而 议论: 不以己悲 不以物喜 忧乐 六、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四题。 《岳阳楼记》原文译文及赏析 篇8教学目的 1、掌握重要加点字词。 2、学习记事、写景、议论紧密结合的写法,学习精炼、生动的语言;培养翻译和朗读的能力。 3、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进步的政治主张。 4、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重要加点字词。 2、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进步的政治主张。 教学过程:教师个人修改意见 一、作者介绍,解题。 同学们预习了《岳阳楼记》(板书),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古代散文,作者是范仲淹。范仲淹,字希文,北宋中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幼年时代家境贫寒,在母亲教育下,发愤读书并怀有大志。公元1015年考取进士。后来曾经镇守西北边疆,抵抗西夏,使西夏不敢进犯。1043年任参知政事,任职期间,敢于直言,实行有一定进步意义的政治改革,不幸遭到排斥被贬到邓州任太守。《岳阳楼记》便是他在邓州任上应好友滕子京所请而作。作者一生的诗文收集在《范文正公集》里。 作者的生平情况以及经历要详细介绍。 滕子京与范仲淹同榜考中进士,两人的友谊是从这时候开始的。滕子京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由于范仲淹的举荐,藤子京先知泾州,后知庆州。庆州任上,被人诬告擅自动用官钱十六万贯,终于被贬谪守岳州,心里很有些愤慨。 范仲淹很担心他惹出祸来,想找机会劝他,恰好赶上他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作记。范仲淹就借题发挥,写出自己理想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勉励滕子京学习古代有修养的人,不计较个人眼前的得失,要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当时范仲淹的处境同滕子京一样,写此文是劝友也是自勉。 二、检查预习情况。 出示小黑板,指名学生给下列字注音:课前布置预习作业。 谪(zhé)属(同“嘱”zhǔ)霪(yín) 霏(fēi)樯(qiáng)楫(jí) 冥(míng)谗(chán)偕(xié) 三、解释下列加黑的词(括号中为答案): 1谪守巴陵郡(做州郡的长官) 2越明年(到了) 3政通人和(顺利) 4增其旧制(规模) 课文翻译让学生自由完成 《岳阳楼记》原文译文及赏析 篇9《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中山市小榄镇第一中学 龚邵英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二)能力目标: 1朗读能力 2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2学习古仁人高尚的思想情操,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听说过“断齑食粥”的故事吗?对,这说的是我国宋代文化名人范仲淹的故事。他在少年和青年时代大体是在攻苦食淡的艰难生活中度过的。景德初,随继父到淄川(今淄博),就读于我县长白山澧泉寺,每日只以粟米熬粥为食,待冷凝后分成四块,早晚各一块中午一块,就凭着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他功成名就,做到了北宋时期的参知政事,相当于副丞相。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千古名唱《岳阳楼记》(板书课题,作者,并要求学生先通读课文。) 二、教学过程: 1、学生通读课文。抽查学生个人阅读情况。 2、教师范读帮助学生正音。 3、师:听读后,你有怎样的感受? 生:有气势;朗朗上口;铿锵有力…… 师:哪些地方让你有这种感觉?请找出来。(意在让学生边读边熟悉课文内容) 生读: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行,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 师:这种非常整齐的句子以前在哪篇课文中学习过?叫什么句? 生想,有的小声说,《陋室铭》吧,其他同学肯定。这种句式叫骈句。 师:除此之外,有无其他句式? 生:有,如“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其喜洋洋者矣”等。 生:这叫散句。 师:本文句法上特点就是……? 生:骈散结合。 总结:明确了这一句法上特点后,同学们要注意用有铿锵的语气来读出文章宏大的气势来。(以反复朗读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语感及学生的朗读能力,为背诵课文奠基。) 4、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小组为单位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能力) 5、质疑难句,师生解疑。 ①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观赏景物的感情,能一样吗?(能没有不同吗也可) ②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斯是这,去是离开,谗是谗言或说坏话。释文是,登上岳阳楼,就会有被贬京城,怀念家乡,担心别人说坏话,害怕讥刺,会觉得满眼萧条景象,感慨到极点,而十分悲伤的了。 ③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怡是愉快。偕,是一起。心情开阔,精神愉快,各种恩宠和耻辱都统统忘却了。 (以学生自主翻译为主,疑难问题可结合资料或借助小组内其他同学的帮助来理解课文内容) 6、学生再熟练朗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着手背诵全文。 7、再浏览课文,看本文写了哪些内容。(教师边说边板书,加黑的字用彩色笔写) (一)主要叙述滕子京被贬后的政绩(政通人和,百废具兴,重修岳阳楼)。――作记的缘由。 (二)描写登上岳阳楼看到的全景并抒发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1、洞庭湖大观。 2、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板书:悲: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喜: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三)议论探究古仁人之心的内涵。 师:“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 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师:何以有这样的胸怀? 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师:翻译这两句话,并举例谈一下你的理解。 生讨论交流。 师:你认为“古仁人”的这种胸襟值不值得称赞?说出理由。 生思考,谈个人看法。(这是本文的中心句,让学生充分地展开来说。) 师:两千年前的孟子有句话叫:“忧以天下,乐以天下”和本文中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何异同? 生谈。教师小结:后者是前者“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这种民本思想的发展。从而可见,范仲淹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伟大的政治抱负。 师:在世风日下,人心浮躁的今天,我们学它的意义何在? 生谈个人看法。 师:纵观古今,你还能举出哪些象范仲淹一样胸怀天下之人? 生议论,回答。(古:屈原,荆轲,岳飞,文天祥;今:鲁迅,朱自清,毛泽东,邓小平等) 师:作者写这种抱负的目的是什么?生讨论回答。 回读课文最后一段。再理解本文的主旨及作者的情怀。 三、小结:作者运用了哪些的写法? ①骈散结合的句法形式。 ②叙事、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你还学到了哪些东西? ③积累重点字词句和部分虚词。 ④探究古仁人之心的内涵。 四、作业: 同学们通过网络找寻写岳阳楼的诗、词、文,探究这些文章为何不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有名气?写成小报告交流。 附板书: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叙述 一、作记缘由(叙述政绩) 描写 二、写景 洞庭湖大观。 抒情 抒迁客骚人情――悲(去国怀乡,忧谗畏讥)――以物喜 与下文形成对比 ――喜(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以己悲 议论 三、议论探求古仁人之心的内涵。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何哉? ――阔达胸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远大抱负 写法 《岳阳楼记》原文译文及赏析 篇10一、教材分析 《岳阳楼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第六单元27课。它是一篇散文,以“记”为名,先叙事后写景,进而由景入情,因情而生发议论,环环相扣,层层蓄势,表达了作者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襟。文章句式长短错落有致,大量使用骈句,语言凝练,形象而富有音乐美。 《岳阳楼记》是我国古代散文的名篇。虽然冠名为“记”,实际上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登临游记,而是借题发挥,表现作者在政治失意中旷达的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表达了自屈原以来文人士大夫兼济天下一脉相传的报国情怀,对学生品德的形成有很大的教益。其语言骈散结合,表达方式灵活,是一篇融景美、情美、语言美、思想美为一体的千古美文,是很值得我们品味和探究的。 教学重难点: 鉴于本课在初中阶段的重要性及课下注释全面的特点,我把教学的重点设为:引导诵读,理解文本。难点则预设为:理解作者用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抒写复杂的情感。这是因为学生受到年龄,阅历和人生经验的局限理解起古代迁客骚人的感情会比较困难的缘故。 二、目标分析: (一)三维目标确定: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积累掌握稳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及文言虚词的用法。 2、理解本文写景抒情、对比的特点。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反复朗读,品味意境,读出情感,领会本文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相结合以及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情感目标: 理解文中的主旨句,激发爱国热情,胸怀天下,做一个大写的人。 (二)学情分析: 我们面对的是初二学生,通过将近两年的学习,他们已经掌握一定地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和必要的知识积累。八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基础,并懂得一定的朗读技巧。这篇文章较浅易,对于文章的主旨句理解起来还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还要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分析理解等方面的能力。本文的语言极尽音韵节奏之美,不反复吟诵则不能尽其兴,因此,不同形式的诵读将贯穿整个授课过程,以读促学,以读生情,以读明理。可以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和探究基本知识,将授课的侧重点放在鉴赏阅读上。 (三)、教法学法分析 1、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重点,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①朗读法:为了营造氛围,实现教学最优化。而且这篇美文意境博大精深,极富感染力,所以我借助多媒体播放名家配乐朗诵,并以岳阳楼风景图片为背景,营造出诗意的学习氛围。 ②点拨法:利用本文的语言优势,进行朗读技法点拨,引导学生诵读,提高其朗读能力。 ③讨论法:结合课文条理清晰,文意浅显的特点引导学生充分交流,探究文本的结构及表达方式上的特点。 2、学法 ①反复“读”。以朗读训练为主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积累文言词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其博大胸怀,并从中发展自己的朗读能力、探究能力、分析理解能力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②在学习中要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分析理解的能力,所以,我在赏析环节充分利用勾画和批注的方式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感悟。 三、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设计了六个环节。 (一)、教学准备阶段。作好课前铺垫,培养收集和整理信息能力。 (为了让学生主动探究文本,同时,为深入学习文本奠定基础)我要学生: 1、利用注释及工具书疏通课文; 2、分为两组查找资料。:一组搜集有关岳阳楼的资料并将它写成《“岳阳楼”导游词》;另一组搜集范仲淹的有关资料,并整理成《走近范仲淹》。学生要充分利用教材、图书馆、网络等。 (二)、教学活动阶段。关注学生个体体验,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 第一,主体参与,设置情境,激趣导入 导入新课。为了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拉近学生与学习对象的距离,提问:我国有四大名楼,其中我们湖南就有一座,同学们知道是什么吗?(岳阳楼)同学们想到岳阳楼一游吗?那就请我做大家的导游吧!利用多媒体有关资源介绍岳阳楼。同学的解说,优美的背景音乐,把学生带入了具有浓浓文化氛围的岳阳楼。 然后再利用名言“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引出课题。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阅读文本,理解作者感情,我再次设问:范仲淹是怎样一个人,你知道有关他的故事吗? 第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本课重点理解作者忧国忧民的感情,为了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和作者感情,播放名家范读,学生边听边看边思考:作者记了岳阳楼的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呢?并找出文章主旨句。声情并茂的朗读,屏幕上古色古香的岳阳楼,使学生完全置身于具有浓浓文化氛围的岳阳楼中,学生能初步感受作者旷达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第三,选读、美读,把握作者感情 为了让学生与文本对话,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让学生先说说对主旨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理解,再让学生思考作者是如何理解的。最后让学生美读文本,融入文本的情境之中。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选第三、四、五段探究朗读。选择相同段落的可组合成学习小组。为了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分角色对比美读(探究第三段的同学读第三段,写景句男生读,抒情句女生读;探究第四段的同学读第四段,写景句女生读,抒情句男生读;第五段全体学生读,男生读问句,女生读答句)。 第一、二段的理解是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究,问题是: 1、剩下一、二段写了什么?它们与主旨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分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2、你认为该怎么朗读?学生分组探究朗读。学生汇报朗读,师生点评。 第四,齐读、美读,读出感情 为了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他们更完整、更深入地理解作者感情,进一步受到情感熏陶。我用抒情的`语调激发学生朗读激情:同学们,想象我们登上岳阳楼,眼望浩浩汤汤的洞庭湖,一起来表达伟大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心声吧!打开多媒体“背景资料”中的“背景音乐”,学生一起配乐美读全文。 第五,联系生活,畅谈忧乐观。 为了让学生实现与自己的对话,完成自己的价值观的提升。于是,我说:同学们,父母不理解时你痛苦过吗?与同学发生不愉快时悲伤过吗?学了本文后,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呢?请以“时,我想对自己说……”说一段话。 第六,拓展思维,丰富知识 为了拓展学生思维,丰富知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及开发校本课程资源,我将学生分为四组,要求每一组都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分别探究: (1)、我国四大文化名楼特征; (2)、与四大名楼相关的诗文; (3)、二至三位名人的人生观; (4)、与岳阳楼洞庭湖名胜比较,谈谈如何开发与利用东江湖的旅游资源。然后安排学生在第二课时交流,给学生一个展现自己的机会。学生在探究和交流过程中,能感受中国文化的丰厚底蕴,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对东江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的探讨,开发了校本课程,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树立从建设好家乡到建设好祖国的崇高理想。 板书设计: 我考虑以“事、景、情、理”四字为主线,并截取文中相关的关键词语进行板书,对应整齐,一目了然。 岳阳楼记范仲淹 事滕子京谪守 阴————悲 景情 晴————喜 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四、效果分析 本次教学使我认识到:多媒体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师的合理运用,能一改沉闷的课堂,使之图文并茂,声情并茂,活力四射。它能创设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创生灵动的课程资源,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认知与情感协调发展,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养素同时受到熏陶,使新课程理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得以实现。因此,面对教育的挑战,我们必须更新观念,用新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大胆尝试利用、挖掘、拓展并整合教学资源,尽可能地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包括使用简捷方便的多媒体,优化教育过程,激活和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岳阳楼记》原文译文及赏析 篇11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一)《岳阳楼记》是我国古代散文的名篇。虽然冠名为“记”,实际上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登临游记,而是借题发挥,表现作者在政治失意中旷达的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表达了自屈原以来文人士大夫兼济天下一脉相传的报国情怀,对学生品德的形成有很大的教益。其语言骈散结合,表达方式灵活,是一篇融景美、情美、语言美、思想美为一体的千古美文,是很值得我们品味和探究的。 (二)教学目标 依据《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能够阅读浅显文言文,并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及“通过诵读,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的要求,我预设了两个教学目标。 ①反复朗读并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②在领会作者情感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文学欣赏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 鉴于本课在初中阶段的重要性及课下注释全面的特点,我把教学的重点设为:引导诵读,理解文本。难点则预设为:理解作者用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抒写复杂的情感。这是因为学生受到年龄,阅历和人生经验的局限理解起古代迁客骚人的感情会比较困难的缘故。 二、教材处理 (一)学情分析 我们面对的是初二学生,通过前两年的学习,他们已经掌握一定地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和必要的知识积累。因此,可以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和探究基本知识,将授课的侧重点放在鉴赏阅读上。 (二)教法与学法 1、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重点,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①营造氛围法:新课标强调课程资源的整合,实现教学最优化。而且这篇美文意境博大精深,极富感染力,所以我借助多媒体播放名家配乐朗诵,并以岳阳楼风景图片为背景,营造出诗意的学习氛围。 ②点拨法:利用本文的语言优势,进行朗读技法点拨,引导学生诵读,提高其朗读能力。 ③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赏析本文的美。 2、学法 ①一字以蔽之——“读”。〈〈岳阳楼记〉〉的语言极尽音韵节奏之美,不反复吟诵则不能尽其兴,因此,不同形式的诵读将贯穿整个授课过程,以读促学,以读生情,以读明理。 ②在学习中要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分析理解的能力,所以,我在赏析环节充分利用勾画和批注的方式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感悟。 三、教学流程(第三课时) (一)先让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岳阳楼的文化资料(名联和诗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本节学习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新课学习 1、齐读课文,为找寻本文美点做准备。 2、小组交流讨论,可以从哪些角度来赏析本文。 文章句式美、景美、情美、表达美、修辞美、思想美…… 3、以小组为单位自选角度组内进行赏析交流,为展示做准备。 4、展示交流结果。 1、句式美 ----本文骈散结合,文中描写登上岳阳楼所见洞庭湖景色的几段话,几乎都是四字句,大多用的是同韵字,既整齐又押韵,如同诗歌,琅琅上口,具有语言的音乐美。其他地方则长短句交错运用,短到一个字,长到九个字,参差错落,读来抑扬顿挫。全篇亦骈亦散,独具一格。 纵观全文,四字骈句占了文章的大半山河,尽铺张之能事。如“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静影沉壁”等。作者把丰富的思想内含熔铸到骈散结合的句式中,让文字简洁凝练、节奏鲜明、音调铿锵、意境优美、意趣无穷,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由此,可以看出 ②欣赏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特色。 作者写愁苦之景则悲情毕现,写欢乐之景则喜气洋洋,这主要在于景物的选择和气势的渲染。-----作者用白描手法,粗笔勾勒出登楼远眺的洞庭全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这幅图景大气磅礴,雄伟壮观,放眼望去,只见洞庭湖水波澜壮阔,无边无际,连莽莽群山,滚滚长江,也被洞庭所吞噬,那早晚的阴晴变化,更是神秘莫测:或是阳光灿烂,或是暮色苍茫,或是暮霭朦胧,或是云霞满天。浩渺的水势,万千的气象,这就是作者登楼所见的雄伟壮观的景象美。 ----作者用“若夫”开篇,工笔描绘,给我们展示了一幅色彩暗淡的图景,天阴沉,浪浑黄,山模糊,路渺茫,大地晦瞑,星月无光,多么暗淡,多么凄凉!更有甚者,阴风怒号,密雨潇潇,浊浪似万马奔空,樯楫如朽木断裂,傍晚时分,天色更加昏暗,老虎厉声吼叫,猿猴尖声哀鸣,这一切,又多么恐怖,多么阴森!真是:骚人迁客下潇湘,霪雨连绵夜不光;浊浪排空风怒吼,猿声凄厉断人肠。 ------同样工笔描绘,给我们展示了一幅色彩明艳的图景:碧空如洗,波平浪静,天光水色,交相辉映;堪销魂,天上鸟儿飞,水中鱼儿游,洲上草青青,恬适的景致多么静穆,多么宜人!夜幕降临,长烟散尽,随着夜色加深,天上一轮皓月,水里一块璧玉,人间天上相映成趣,最荡目,湖水粼粼,波光流金,最驰怀,渔舟唱晚,歌声流韵。这一切又多么惬意,多么怡神!真是:云散雾消天放晴,沙鸥去后夜来临;一轮玉镜落湖海,上下天光一样明。 3、情美 ---作者借景抒情,曹操《观沧海》中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象的雄浑景象征是诗人胸襟开阔,抱负远大的体现,有异曲同工之妙。作者写洞庭湖雄伟壮观的景象,我认为已在表现意在表现他博大的胸怀,非凡的气度。 ----三、四段极尽描写洞庭湖的一阴一晴,借以抒发迁客骚人登楼是的悲喜情感。 -----作者善于选取形象化的词语绘声绘形。如:衔远山——洞庭湖中有许多小山,用一“衔”字形象地写出湖与山的关系。吞长江——长江流经洞庭湖,用一“吞”字,不仅形象地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吞”字声音宽舒洪亮,读来有气势磅礴之感。“衔”“吞”字连用,更使静景富于动态和活力。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又加强了气势,而且四字都是水旁,形容水大流急,既绘声、又绘形。气象万千——连用两个数词写洞庭湖上景象变化之多之快,极有声势。此外如“横无际涯”的“横”,与“广”近义,但作者用“横”而不用“广”,因“横”字显得境界开阔而有气魄; 4、修辞美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这句话,这组对句由上到下写飞鸟游鱼,用动感十足的画面与上下文的静态美景相映衬,富于趣味。“锦鳞”,指美丽的鱼,是借代(部分代整体),加上“锦”字的修饰,令人想见碧波清浅之中日光下彻、彩鳞闪烁的美丽景象。 -----“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这个句子。“阴”“怒”“浊”三字渲染了悲怆的哀景,极富感染力。“怒号”运用了拟人,似乎在为迁客骚人的不幸境遇而呐喊。 -----“衔远山,吞长江”这个句子。“衔”和“吞”二字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湖与山、湖与江的关系,更使静景富于动态美。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浮光跃金”把湖面上“浮动的月光”比喻成“跃动着的碎金”,展现了景物的动态美。“静影沉璧”写的是景物的静态美:静静的月影宛如沉在水底的白璧。两句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5、表达美 ----文章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记事简明、写情铺张,抒情真切,议论精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6、思想之美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表达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就要不为外物所动,不论是自然界的阴晴明暗,还是社会环境的顺遂艰难,都不能动摇心中的信念。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达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也就是要超越个人的忧乐,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补救时弊,积极进取。 ----我认为他所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对我们来说,仍有着 7、课堂小结: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画意、诗情、理趣溶为一体,不但给予我们美的享受,而且范老那博大的胸怀,崇高的思想境界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也给予我们一种责任。让继承并发扬“天下为己任,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高尚品格。 8、布置作业:请大家以“读范仲淹名言有感”为题,把范仲淹的这句名言带给你的感受写下来。 《岳阳楼记》原文译文及赏析 篇12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领会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4.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以”“则”等虚词和“然则”“得无”的用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朗读和背诵全文。 (2)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我国的很多名胜古迹,都留下了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比如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铭刻了很多美文妙句。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神往之至;崔灏《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人回味无穷;而岳阳楼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唱不衰,《岳阳楼记》成为写景状物抒发真情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阅读这一名篇,看看它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二、解题 岳阳楼楼址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士们登楼赋诗。 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作官。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的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像,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理想,拥有宽阔的胸怀。 三、作者介绍 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公,北宋中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幼年时代家境贫寒,在母亲教育下,发愤读书并怀有大志。公元1015年考取进土。后来曾经镇守西北边疆,抵抗西夏,使西夏不敢进犯。1043年任参知政事,任职期间,敢于直言,实行有一定进步意义的政治改革,不幸遭到排斥被贬到邓州任太守。《岳阳楼记》便是他在邓州任上应好友滕子京所请而作。作者一生的诗文收集在《范文正公集》里。 滕子京与范仲淹是同榜进士。 滕子京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后被贬谪守岳州,心里很有些愤慨。范仲淹很担心他惹出祸来,想找机会劝他,恰好赶上他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作记。范仲淹就借题发挥,写出自己理想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勉励滕子京学习古代有修养的人,不计较个人眼前的得失,要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当时范仲淹的处境同滕子京一样,写此文是劝友也是自勉。 四、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旬,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如:上T/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2.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拼音。 谪守(zhé) 朝晖夕阴 (huī) 迁客骚人(sāo) 霪雨(yín) 霏霏(fēi) 薄暮冥冥(míng) 潜形(qián) 岸芷汀兰(zhǐ tīng) 皓月(hào) 心旷神怡(yí) 宠辱偕忘(xié) 浩浩汤汤(shāng) 五、翻译课文 1、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胖子京谪守巴陵郡:滴,古时官吏降职或远调。守,指做州郡的长官。 越明年:到了第二年。 政通人和:通,顺利。和,和乐。 百废具兴:具,同“俱”,全,都。 增其旧制:制,规模。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嘱咐。 2、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于观夫巴陵郡胜状:胜状,胜景,好景色。 浩浩场汤:浩浩荡荡。 横无际涯:宽阔无边。涯,边。 朝晖夕阴:或朝或晚(一天里)阴晴变化。晖,日光。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大观,雄伟景象。” 前人之述备矣:述,论述。备,详尽。 然则北通巫峡: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南极潇湘:极,尽。潇湘,潇水湘水。 迁客骚人:迁客,谪迁的,指降职远调的人。骚人:诗人,战国时屈 原作(离骚),因此后人也称诗人为骚人。 得无异乎:得无,表猜度,怎能不会。 3、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若夫霪雨霏霏: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表示另提一事,近似“像 那”。霏霏:连绵的雨。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连月不开:开,放晴。 浊浪排空:排空,冲向天空。 日星隐耀:隐耀,隐没了光辉。 山岳潜形:潜形,隐藏了形迹。 墙倾楫摧:墙,桅杆。楫,船桨。 薄暮冥冥:薄(比),迫近。冥冥,天色昏暗。 忧谗畏讥:谗,谗言,诽谤性话语。讥:讥笑,讥讽,挖苦。 满目萧然。萧然,萧条冷落的景象。 去国怀乡:去国,离开国都。 感极而悲者矣:感,感慨。 4、请学生翻译第4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至若春和景明:至若,用在又一段话的开头引起另一层描述,近似 “至于”“又如”。 波澜不惊:惊,这里有“起”“动”的意思。 上下天光:天光,天色,湖光。 一碧万顷:万顷,极言其广。 沙鸥翔集: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顿。集,栖止,鸟停息在树上。 锦鳞游泳:锦鳞,指美丽的鱼儿。 岸立汀兰:蓝,香草。汀,水中的小洲。 郁郁青青:郁郁,形容香气很浓。 而或长烟一空:而或,有时。长烟,大片烟雾。一空,完全消散。一,全。 浮光跃金:跃金,金色的月光闪耀跳动。 静影沉璧:壁,圆形的玉。 此乐何极:何极,哪有穷尽。 宠辱偕忘:宠,荣耀。辱,屈辱。偕,一起。 把酒临风:把,持,执。临风,迎着清风。 5、请学生翻译第5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求,探求。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 或异二者之为:或,近于或许,也许的意思,表委婉口气。为,这里 指心理活动(即两种心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在高高的庙堂上,意思是在朝廷上做官。庙,宗庙。堂,殿堂。庙堂,指朝廷。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处在僻远的江湖间,意思是不在朝廷上做官。 是进亦忧,退亦忧:是,这样。进,指在朝廷上做官。退,指不在朝廷上做官。 其必曰‘优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呼:那一定要说“在 天下人忧之前无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先,在……之前。后,在…··之后。 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这种人,我同谁在一道吗?微,无、没有。 谁与归,就是“与谁归”。归,归依。 六、积累文言现象: 1、一词多义。 ⑴和: 政通人和(和乐) 至若春和景明(和煦) ⑵通: 政通人和(顺利) 北通巫峡(通向) ⑶观: 予观夫巴陵胜状(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 ⑷空: 浊浪排空(天空) 长烟一空(消散) ⑸一: 一碧万顷(一) 长烟一空(全) ⑹极: 南极潇湘(尽,直通) 感极而悲者矣(极点) 此乐何极(穷尽) ⑺以: 属予作文以记之(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⑻或: 而或长烟一空(有时候) 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 2、通假字。 ⑴百废具兴(“具”通“俱”,全,都。) ⑵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咐,嘱托。) 3、词类活用。 ⑴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名词作动词,“做……太守”。) 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前”。“后”: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后”。) 4、古今异义。 ⑴ 气象万千(气象 古义:景象。今义:大气的状态和现象。) ⑵ 微斯人(微 古义:没有。今义:细小。) 5、特殊句式。 ⑴衔远山,吞长江……(省略句)⑵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状语后置) ⑶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状语后置)⑷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定语后置) ⑸吾谁与归?(宾语前置) 6、流传至今的成语。 ⑴气象万千 ⑵心旷神怡 ⑶政通人和 《岳阳楼记》原文译文及赏析 篇13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都是他们因倡导改革政纪而被贬降职后的发愤之作,都是为表述他们虽遭贬谪却仍存济世安民之心的主题的散文名篇。尽管这两篇佳作在主题立意方面相近,但在结构技巧、表述方式、语言运用等方面却迥然不同,可谓异曲同工,各臻其妙。 结构技巧有别 这两篇佳作篇幅不长,400字左右,但却蕴含着如此深邃的思想,足见结构技巧之高超。《岳阳楼记》开头扼要的记事,中间生动的写景,最后精辟的说理,作者把这三者巧妙的融合,从而使得文脉结构严谨而不板滞,条理清晰而又有波澜。且行文变幻跌宕,曲径通幽,引人入胜。有时明明要酣畅淋漓的描绘一番,却又戛然而止,另辟蹊径。有时似乎文意已尽却又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洋洋洒洒写的却非要旨,也非闲笔,正儿八经道出的似正确,却又以否定。然而《醉翁亭记》却以“乐“字提挈全篇,环环相扣,构思精巧,开篇用长镜头层层推近的写法。点出醉翁亭以后又从醉翁亭的得名引出山水之乐,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照应和伏笔。细品全篇,醉字或隐或现,联前顾后;乐字或明或暗,前伏后应,总之整篇文章以乐醉不贯通,不蔓不枝,一气到底,形成了谨严而完整的艺术构架。 表述方式有别 《岳阳楼记》为阐发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进步思想和伟大政治报负,采用了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醉翁亭记》却用记叙描写抒情自然融合的方式,表达他寄情山水,与民同乐,借以排遣他抑郁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同是寓情于景,然而写景也有区别。《岳阳楼记》是通过联想写景,抒发了迁客骚人在“洞庭湖风雨图”和“洞庭湖晴明图“中的不同感受,非范公亲自登楼之所见,而《醉翁亭记》则是通过醉翁记事这亲闻亲见,描绘滁州的山美、水美、亭美、人更美,抒写了他与民同乐的复杂情愫。 语言表述有别 《岳阳楼记》在语言上骈句结合,抑扬顿挫,参差溢美;;上字短语成对,琅琅上口,婉转有力,文章既整饬严密,句丽辞畅,又张弛有度,议论纵横。且造意深刻,造词精警,读之,音韵铿锵思之文情壮美醉文虽也有骈散结合的句式但多用长句且又有创新,仅运用对偶句式,就别具一格,独领风骚。有单句成对的,有双句成对的也有三句成对的。醉翁用它叙事,则明快简洁;用它写景则物美境幽;用它抒情则深沉含蓄。特别是二十多个也字的运用,使的文意层次分明,使的语感节奏起伏,使的音韵和谐悦耳。这此都给人美的享受和情的陶冶,思的飞升。 主题深刻有别 《醉翁亭记》表述主题的方式是含蓄深沉的。醉翁把与民同乐的济世之情隐藏含在叙述描写之中,没有一语道破,还是在醉中写乐,在砾中写醉,因而才下醉翁之意不在酒,在科山水之间也的千古佳句。而《岳阳楼记》表达主题的方式是直抒胸意的。范公在比较了文人骚客的仕途进退的悲喜之后直接道出了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磊落襟怀,并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境界来自勉勉人。展示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高风亮节!这至理名言振聋发聩,另人深省,明人心志,激人奋进。 由此可见《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堪称两首异彩分呈的名曲,是散文艺苑中明艳绚丽的奇葩。 《岳阳楼记》原文译文及赏析 篇14语文导学案(87—88) 年级:初二 主备:王继军 审核: 课题《岳阳楼记》 课型:复习 课时安排:二课时 时间:、6、8 复习目标 1、掌握本课重点字词 2、准确翻译重点句子 3、把握本文的思想感情。 一、解释词语 百废具兴 具 去国怀乡 去 把酒临风 把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以 予观夫巴陵胜状 胜 朝晖夕阴 晖 登斯楼也 斯 则有心旷神怡 怡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观 连月不开 开 薄暮冥冥 薄 谪守巴陵郡 谪 山岳潜形 潜 而或长烟一空。 或 把酒临风 把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尝 求 微斯人,吾谁与归 归 微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庙堂 是进亦忧,退亦忧 是 退予观夫巴陵胜状 状: 樯倾揖摧 摧: 浮光跃金 金: 薄暮冥冥 多会于此 春和景明 不以物喜 下列加点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樯倾楫摧 倾家荡产 b.馋谗畏讥 乐以忘忧 c.去国怀乡 触目伤怀 d、或异二者之为 神情异常 根据你对文章中词语的理解,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 ①天涯海角 涯: ②日薄西山 薄: ③白头偕老 偕: ④如临大敌 临: 二、翻译句子 春和景明: 长烟一空: 宠辱偕忘: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微斯人,吾谁与归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是进亦忧,退亦忧。 微斯人,吾谁与归? 日星隐耀(曜),山岳潜形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三阅读理解 第五段“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之为”,紧承三、四两段,请你说说“二者之为”所包含的具体内容。 一是 : 二是 : 本文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选文中“古仁人之心”指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填空)。联系全文看,这里的“古仁人”与______________形成了对比。 “微斯人,吾淮与归?”是一个反问句,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只标一处) ①前 人 之 述 备 矣。 ②然 则 何 时 而 乐 耶? ①前 人 之 述 备 矣。 ②然 则 何 时 而 乐 耶? 作者用两段文字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其用意是什么? 概括第二段文字的中心。 “前人之述备矣”中的“前人之述具体指什么?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①段中“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是洞庭湖千变万化的特点。 b、选文第①段中的“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是引起下文。 c、选文第②、③段除写景之外,还分别抒发了迁客骚人登楼时“喜”和“悲”的情感。 d、选文写“暗景”用语雄浑浓郁,状“明景”用词清丽明快。 赏析下面的句子。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第① 段末尾“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与② ③ 两段构成了怎样的关系? 读② ③ 两段完成下面问题。 景色特点: 观者心情: 结合全文谈谈作者写“迁客骚人”在不同景观中不同心情的用意。 第①段描写“满目萧然”之景,表现迁客骚人________的心情。 作者用两段文字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其用意是什么? 文章第二段作者用神来之笔再现了岳阳楼的宏伟景象,照应了文题,此外还有什么作用? 作者在选文中描绘了不同的景色,表达了不同的心情。 第①段描绘了__________________景色,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心情。 第②段描绘了__________________景色,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心情。 作者在文中希望大家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确对待事物的博大胸襟(引用原文句子),你认为这种胸襟有什么教育意义? 选文中“古仁人之心”指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填空)。联系全文看,这里的“古仁人”与______________ 形成了对比。 “微斯人,吾淮与归?”是一个反问句,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用原文语句填空。 选文第③段“是进亦忧,退亦忧”一句中,“进”指的是 , “退”指的是 ;“古仁人”能够做到“进亦忧,退亦忧”的原因是 。 登楼者面对两种不同景色产生了“悲”和“喜”的感情,作者写这一内容的目的是 什么?请结合课文回答。 四、拓展延伸 请在文章第三、四段中任选一段,就其内容或写法写一段评注性文字。 世上因好文好诗而闻名的景观很多,岳阳楼就是因文质兼美的《岳阳楼记》而名满天下的。然而与众不同的是,岳阳楼更令许多仁人志士向往。阅读全文,根据你的理解说说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根据你的积累,请写出文中的“前人”描写洞庭湖景色的一个完整诗句。 岳阳楼风景管理处拟在门票上印制“岳阳楼简介”,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代写一段说明性的文字。 读了本文,你可能会联想到我国古代许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人物,请举出一位,并写出他的类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的一句名言来。 当今社会,有的人过分看重物质和金钱,斤斤计较个人得失;而一千多年前的范仲淹却追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境界。请结合这两者谈谈你的认识。 根据课文解释下列词语。 ①天涯海角 涯: ②日薄西山 薄: ③白头偕老 偕: ④如临大敌 临: 《岳阳楼记》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成语,譬如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的 ;形容心境开阔,精神愉的 。 下则链接材料与《岳阳楼记》所表现的胸怀抱负有什么内在联系? 【相关链接】: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登楼者面对洞庭湖的不同景色或“感极而悲”,或“其喜洋洋”,这样的情怀分别源自他们怎样的人生经历或思考?(用原文回答) “感极而悲”源自: “其喜洋洋”源自: 教学后记: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