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岳阳楼记》教例评析
范文

《岳阳楼记》教例评析(通用15篇)

《岳阳楼记》教例评析 篇1

  这是方伯荣老师的一个教例(详见《语文教学之友》1985年第12期)

  教学过程 如下。

  一、导入  

  以一篇时文作为课文教学的导言。教师先请一位同学朗诵这篇文章。文章点明了《岳阳楼记》的三大优点:写景好、政论好、人生观好。教师顺此带领学生进入课文。

  二、读讲

  把课文立意新(政论好、人生观好)与语言美(写景好)作为重点。采用反复朗诵课文并当堂背诵的方法,在不断吟诵中深化对重点问题的理解。

  第一节: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及原因。

  第二节:欣赏洞庭湖全景。体会转折句的作用。

  第三节、第四节:把握景与情的关系,落实对字词、表现手法的理解。

  第五节:理解全文的主旨。

  以上教学过程 中,朗读形式多样,背诵则结合讲析逐步进行;以读为主,读读讲讲。

  三、辨异

  罗列一些意见不一的解释性内容,让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去判断,去决定取舍。

  如“而或长烟一空”有两种解释:①大片的烟雾完全消散;②;雾气充满天空。

  要求学生对比着结合课文分析。

  四、归纳

  着重从语言方面去探究,分别从词语、句式、修辞、节奏等方面去概括、归纳:

  1、词语——炉火纯青,如“衔远山,吞长江”。

  2、句子——精练形象,如四字句式中,有成语、对偶句、排比句等。

  3、修辞——巧妙运用,如对偶,对比、排比、借代等。

  4、节奏——抑扬顿挫,具有音乐美。

  五、补析

  教师还强调了文章开头及结尾容易被忽略的地方。开头似乎平淡,其实包含了作者对滕子京的赞颂,对当时政治的不满,结尾既是对古仁人的爱慕称赞,又是作者政治理想的表白,也是对朋友的劝勉,情在意中,意在言外。

  [评析]

  此教例朴实、淡雅,似乎平淡无奇。

  实际上它很讲究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组合艺术。教者注意了如下方面的“组合”。

  一、内容的组合。教学中以教材内容为主、适当引进课外内容;教材内容中以单纯性理解为主,适当插入思辩性内容。

  二、方法的组合。教学中以诵读为主,配合以讨论法、问答法、讲析法。新课的导入  别具一格,实际上是运用了铺垫式的先入为主法(起定向作用)。

  三、程序的组合。教学中以循序渐进的推进为主——导入  、读讲、辩异归纳、解析等步骤环环相扣,同时注意适当重复和迂回——“归纳、中的内容就是“读讲”内容的深化和条理化。

  四、节奏的组合,主旋律是学生的诵读、反复出现并且不断变化方式,中间插入其他各类教学活动,从而形成疏密相间、跌宕有致的和谐共振。

  所以,此教例看似乎淡平淡却含有丰富的“潜台词”。

  课堂教学中的组合艺术是语文教师策划水平的体现。恰当的组合不仅能使教师完满地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能有益于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能力因素的健康发展,日常教学中的只讲不读、教师单边活动、教学程序杂乱、教学无法深入等等现象,都与组合不当有关。教师中真正从理性的角度来思考教学的“布局谋篇”的,似乎还为数不多。从这个意义来讲,此教例提醒着我们:

  请注意课堂教学的组合美!

《岳阳楼记》教例评析 篇2

  [教例简述]

  这是方伯荣老师的一个教例(详见《语文教学之友》1985年第12期)

  教学过程 如下。

  一、导入  

  以一篇时文作为课文教学的导言。教师先请一位同学朗诵这篇文章。文章点明了《岳阳楼记》的三大优点:写景好、政论好、人生观好。教师顺此带领学生进入课文。

  二、读讲

  把课文立意新(政论好、人生观好)与语言美(写景好)作为重点。采用反复朗诵课文并当堂背诵的方法,在不断吟诵中深化对重点问题的理解。

  第一节: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及原因。

  第二节:欣赏洞庭湖全景。体会转折句的作用。

  第三节、第四节:把握景与情的关系,落实对字词、表现手法的理解。

  第五节:理解全文的主旨。

  以上教学过程 中,朗读形式多样,背诵则结合讲析逐步进行;以读为主,读读讲讲。

  三、辨异

  罗列一些意见不一的解释性内容,让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去判断,去决定取舍。

  如“而或长烟一空”有两种解释:①大片的烟雾完全消散;②;雾气充满天空。

  要求学生对比着结合课文分析。

  四、归纳

  着重从语言方面去探究,分别从词语、句式、修辞、节奏等方面去概括、归纳:

  1、词语——炉火纯青,如“衔远山,吞长江”。

  2、句子——精练形象,如四字句式中,有成语、对偶句、排比句等。

  3、修辞——巧妙运用,如对偶,对比、排比、借代等。

  4、节奏——抑扬顿挫,具有音乐美。

  五、补析

  教师还强调了文章开头及结尾容易被忽略的地方。开头似乎平淡,其实包含了作者对滕子京的赞颂,对当时政治的不满,结尾既是对古仁人的爱慕称赞,又是作者政治理想的表白,也是对朋友的劝勉,情在意中,意在言外。

  [评析]

  此教例朴实、淡雅,似乎平淡无奇。

  实际上它很讲究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组合艺术。教者注意了如下方面的“组合”。

  一、内容的组合。教学中以教材内容为主、适当引进课外内容;教材内容中以单纯性理解为主,适当插入思辩性内容。

  二、方法的组合。教学中以诵读为主,配合以讨论法、问答法、讲析法。新课的导入  别具一格,实际上是运用了铺垫式的先入为主法(起定向作用)。

  三、程序的组合。教学中以循序渐进的推进为主——导入  、读讲、辩异归纳、解析等步骤环环相扣,同时注意适当重复和迂回——“归纳、中的内容就是“读讲”内容的深化和条理化。

  四、节奏的组合,主旋律是学生的诵读、反复出现并且不断变化方式,中间插入其他各类教学活动,从而形成疏密相间、跌宕有致的和谐共振。

  所以,此教例看似乎淡平淡却含有丰富的“潜台词”。

  课堂教学中的组合艺术是语文教师策划水平的体现。恰当的组合不仅能使教师完满地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能有益于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能力因素的健康发展,日常教学中的只讲不读、教师单边活动、教学程序杂乱、教学无法深入等等现象,都与组合不当有关。教师中真正从理性的角度来思考教学的“布局谋篇”的,似乎还为数不多。从这个意义来讲,此教例提醒着我们:

  请注意课堂教学的组合美!

《岳阳楼记》教例评析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讲解难字词来疏通文意

  2.体会写景的形象性,理解作者写景抒情的意图

  3.培养学生初步文学欣赏的能力(品味本文精妙的语言)

  教材分析:

  重点:目标1

  难点:理解作者写景抒情的意图

  教具:多媒体电教平台(电脑、录像机、电视机)

  教学过程:(凡行楷字部分都是用屏幕显示的)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2)

  1.抽查中下生翻译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教师指出:课文3、4自然段主要写了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本节课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看看迁客骚人览了什么物,由此产生了什么(之)情?(板书1)

  二、分析第三段和第四段

  (一)创设情境,带领学生领略洞庭湖气象万千之大观(4)

  看录像,要求结合文字与录像,体味岳阳楼一阴一晴的生动景象及迁客骚人一悲一喜之情。

  (二)疏通文意,多种形式检查翻译情况

  1.第三段(8)

  1)通过讲解难词难句来疏通文意

  难字词(要求掌握其含义)

  薄暮冥冥(迫近) 去国怀乡(离开)(国都)

  虎啸猿啼(长声吼叫)(悲啼)

  难句翻译登斯楼也.....感极而悲者矣(教师引导抓住关键词登...也,则有....师生集体试译

  教师明确

  2)提问检查翻译情况(上一节已布置了课外作业)

  A.一中下生翻译若夫.....山岳潜形

  B.中等生翻译商旅....虎啸猿啼

  2.第四段(5)

  1)学生结合课外作业中碰到的问题(主要是难字、词、句)自由提问,相互解决,教师作好调控,并注意抽查个别问题。例如:

  难字词 春和景明(日光) 而或(有时) 一碧万顷(一片) 皓月千里 心旷神怡 长烟一空(全)

  难句 登斯楼也.....其喜洋洋者也(注意与上一段的难句比较, 从中掌握翻译的方法)

  (三)分组朗读三四两段,结合刚才看到的录像,体会作者写景的形象性。(男生读第三段,女生读第四段)(3)

  三、小组讨论下列问题(6)

  1.这两段文字描绘了洞庭湖哪两幅画面?请划出有关语句。

  2.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的写作目的是什么?(要求: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教师作好指导,从中体会作者写景抒情的意图)

《岳阳楼记》教例评析 篇4

  教学目标 :

  正确理解名言警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含义;欣赏本文的立意美、语言美、结构美;朗读并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同“教学目标 ”前两项。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

  课前布置学习预习:(一)泛读课文及阅读提示与全部注释。(二)阅读背诵杜甫《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第一课时;

  (一)导入  。

  板书岳阳楼上的一副对联:

  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

  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问:范希文是谁?“后乐先忧”是什么意思?以此引出本课。

  (二)阅读理解。

  1.学生试读课文(亦可教师范读)。

  2.正音:

  谪守    霪雨    樯倾楫摧薄暮冥冥    忧谗畏讥    岸芷汀兰  宠辱偕忘     浩浩汤汤    阴风怒号   嗟夫

  3.学生提问。

  4.师生讨论,释疑。

  5.学生朗读课文。

  6.指导学生逐段阅读以至熟读全文。

  7.限时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学生朗读或背诵。

  (二)学生质疑。

  (三)教师归纳几个基本问题,展开讨论,释疑。

  1.怎样理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深刻含义?

  2.上述警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它与文章中各段具体内容是如何联系的?

  3.本文的结构和语言有何特色?

  (四)比较分析。

  问:本文与杜甫诗《登岳阳楼》都是以岳阳楼为题材的,它们的内容、结构有何异同?

  提示:两篇都写了岳阳楼周围的景色,也都用了借景抒怀的方法。两篇的开头都交代写作原因:《登》是慕名登临而作,《记》是应约有感而发。两篇中间都是写景。《登》:“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气魄宏大,意境广阔。《记》中的“衔远山,吞长江”也有着同样的气势。不过《记》在写阴雨、睛明景色时,情景相生;而《登》诗三联写自身经历“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与次联写景没有直接联系,两篇最后都抒怀,但《记》是在与前文的“悲”“喜”之情对比中提出了“先忧后乐”的主张,显示了作者志趣的高远;《登》诗是由自己的遭遇联想到吐蕃入境,边境不宁,百姓遭战乱而流离。“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同样于“忧时伤乱”中见其忧乐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所以,可以说范仲淹与杜甫这两位不同时代的人,用不同的表现形式(诗、文),大致相同的结构(述因——写景——抒怀),写同一对象(岳阳楼),表达了大致相同的思想境界(与民同忧乐)。

  (五)指导学生自己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写作特点。

  (六)检查背诵全文。 

  (《语文教学之友》)

《岳阳楼记》教例评析 篇5

  一、“守”

  课本注作“指州郡的长官”,是笼统的说法。把郡一级的地方组织的最高长官称为“守”或“太守”,最早起于战国时期。当时的郡主要设在边境地区,称其最高长官为“守”,实际上有保卫边疆、守卫国土的意思,所以郡守这一职务总是由武将担任。秦统一天下后,在全国范围内设立郡一级的地方行政机构,郡的长官一律称为“守”,如李冰曾做过蜀郡的郡守。汉朝的官制与秦朝基本相同,只是改称郡守为“太守”,东汉末年又称州的军政长官为“牧”,《三国志•袁绍传》记载,袁绍先是作渤海太守,后又“领冀州牧”。宋代州一级的行政长官,已经不称太守,而称“知州”或“知府”,但习惯上仍沿用“太守”这样的称号。巴陵郡在宋代叫岳州,宋代的州分不同的等级,岳州是比较小的一个州。在“滕子静谪守巴陵郡”这个句子中,“守”用作动词,“守巴陵郡”即担任巴陵郡的太守,按当时正式的说法叫作“知岳州”。滕子京就是岳州的知州。

  二、“游泳”

  “游泳”课本无助,人教版《教师用书》将“锦鳞游泳”译为“五光十色的鱼儿游来游去”,很明显是将“游泳”等同于现代汉语的“游泳”了,不确。“游”指在水里浮行或潜泳,王力先生释为“在水面浮行” (《古代汉语》常用词十一);“泳”指潜泳,《说文》注:“泳,潜行水中也。”可见古汉语中“游”、“泳”二字统言之则相同,都是游水之义;析言之则有“浮游”与“潜泳”的区别。从本文的具体语境看,“沙鸥翔集,锦鳞游泳”是工整对偶句式,“翔集”与“游泳”相对。“翔集”课本注为“时而飞翔,时而停歇”,那么“游泳”也当“分而述之”,可译为“时而浮行水面,时而潜行水中”才更准确、恰当。

  三、“斯人”

  “斯人”课本无注,《教师用书》以批注的形式指出“斯人”“暗指滕子京,照应开头”,并在分析“作者的基本构思和文章的特色”时做了具体解释:“开头叙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后,不过一年功夫,就做到‘政通人和’,已暗含‘不以己悲’的意思,说明他不同于一般的‘迁客’。”这种理解有悖于作者写作此文的背景及用意。

  教材的“阅读提示”交代了作者写作的目的有二,即表达自己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对滕子京加以慰勉和规箴。为什么要“规箴”呢?因为滕子京“自庆阳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到任一年小有政绩便“其喜洋洋”地“重修岳阳楼”,这与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襟相去甚远。但作者又不能在文中“直言”,于是巧妙用“迁客骚人”以显一般人的平庸,用“古仁人”暗喻自己的抱负,文末用“微斯人,吾谁与归”向滕子京提出含蓄的规劝,希望他能“宠辱偕忘”,成为自己真正的志同道合的朋友。

  可见,“斯人”应指“古仁人”,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  

《岳阳楼记》教例评析 篇6

  1.体味先忧后乐的拳拳心语;

  2.掌握“具”“属”“去”“景”等词的意义和用法;

  3.了解作者的生平简况。

  一、基础部分

  1.下列汉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谪(dí)      晖(huēi)

  b.霏(fēi)      谗(chán)  

  c.汀(tīnɡ)     楫(jí)

  d.芷(zhǐ)      汤(shānɡ)

  2.解释加点的词语。

  (1)百废具兴:

  (2)属予作文以记之:

  (3)薄暮冥冥:

  (4)把酒临风:

  (5)去国怀乡:

  (6)宠辱偕忘:

  (7)长烟一空:

  (8)春和景明:

  3.指出停顿有误的一项(     )

  a.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b.属予/作文/以记之

  c.予观夫/巴陵/胜状                             d.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4.填空题。

  (1)《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_______,字______,________朝______家、_______家,________家。在本文中表现作者远大政治抱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新市长上任两年,全市面貌大变,干群同心,社会安定,各项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岳阳楼记》中两个相连的四字短语填写)

  阅读下文,完成5~12题。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5.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属:                                                作文:

  胜:                                                晖:

  观:                                                极:

  6.下列句子无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百废具兴                                            b.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c.属予作文以记之                                d.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7.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前人之述备矣。

  (3)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4)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8.概括第二段文字的中心。

  9.“前人之述备矣”中的“前人之述”具体指什么?

  10.“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一句和岳阳楼有何关系?

  11.“衔远山,吞长江”中的“衔”和“吞”用词极妙,妙在哪里?

  12.“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的原因是什么?

  二、提高部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16题。

  登岳阳楼

  杜  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3.首联和颔联:(1)哪些字句暗示了主观情?

  (2)情景交融创设了哪些背景色调?

  14.颈联和尾联直抒胸臆是因何而起?

  15.这是一首________诗。反映了作者的________风格。

  16.赏析颔联。

  ★试一试

  17.同写岳阳楼,和杜甫诗风相比,李白的诗风是怎样的?请结合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进行分析。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不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参考答案:

  一、1.a(zhé huī)

  2.略 3.d

  4.(1)范仲淹 希文 北宋 政治 军事文学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2)“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5.通“嘱”,嘱咐 写文章 美好 日光 景象 尽

  6.b

  7.(1)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

  (2)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

  (3)被贬的政客和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

  (4)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不同吧?

  8.写洞庭湖全景。

  9.唐贤今人诗赋。

  10.暗切岳阳楼,站在岳阳楼上观巴陵最好的景色——洞庭湖全景。

  11.用拟人写法把洞庭湖这一无生命之物写得极具生命之感,活灵活现地表现了“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突出了洞庭湖的气势。

  12.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二、13.(1)“昔闻”“今上”表达了作者从过去到现在的数十年的心路历程,山水风景虽佳,但一路坎坷,心境悲凉。“坼”和“浮”无限地拓展了想象的空间,也表现了诗人的拿云心事。

  (2)涂上一层苍凉广袤的底色。

  14.由个人的无所依傍、年老多病到展望国家社稷支离破碎,诗人的悲痛之情终于难以克制,不禁老泪纵横。

  15.律 沉郁

  16.颔联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它表明,广阔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楚的疆界,日月星辰若浮其中。

  17.提示:豪放飘逸。能说出一两点进行分析即可。

  上一篇:《岳阳楼记》语文导学练讲学稿

  下一篇:《岳阳楼记》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

《岳阳楼记》教例评析 篇7

  一、说教材

  1、《岳阳楼记》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岳阳楼记》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单元以“写景记游的古代散文”为主题展开。

  《岳阳楼记》是一篇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散文,主要描绘了岳阳楼的景色以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所产生的不同情感,勉励朋友不要因客观环境和个人处境的好坏而动摇自己的意志,要以忧国忧民为自己的职责,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

  2、对教材的处理:目标、重难点、课时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①掌握重要加点的字词②学习记事、写景、议论紧密结合的写法,学习精炼、生动的语言,培养翻译和朗读的能力③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主张。

  由于本课出现了一些新的字词,并且文章的主旨是为了表现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主张,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①掌握重要的字词②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主张。

  由于初中二年级学生对于写作中的一些写法还不太熟练,对语言的运用还不够到位,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学习记事、写景、议论紧密结合的写法,学习精炼、生动的语言。《岳阳楼记》是一篇精读文章,篇幅较长,难点重点较多,所以我安排两个课时来学习。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问题讨论与讲解的教学方法,问题讨论与讲解法教师可以充分调动起课堂气氛,达到师生共同解决问题的效果,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教学效果更加显著。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师生共同讨论问题,学生具体回答问题,最后由老师做最后的讲解,让学生养成合作讨论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导入新课,我设计的导语以“讨论的方式引入我国的四大名楼的知识点”展开,消除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环节2: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首先,我请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教师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例如:浩浩汤汤(由于表达的意思是水波浩荡的样子,因此“汤”读shang而不读tang),这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接下来,借助教师的指导整体理解全文。

  环节3:研读赏析

  由学生阅读,教师提问,通过问题讨论讲析的方式展开对全文的研读与赏析,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文章的主旨,并且养成自主讨论问题的学习方式。

  环节4:拓展延伸

  由导语中中国的四大名楼引出对中国其它三大名楼的具体介绍,丰富学生的知识。

  环节5:课后作业

  由于本文要求全文背诵,且文章的主旨为体现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主张,因此我第一课时要求学生全面理解生字生词并背诵全文,第二课时要求学生在课后继续体会作者的政治主张,并写出自己对此的体会。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够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由于时间问题,不便在此一一列出,望各位见谅!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

  谢谢老师、各位同学!

《岳阳楼记》教例评析 篇8

  一、预习

  1.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2.背诵全文。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疏通文意,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深入研究课文。

  三、正课

  1.朗读课文。

  2.背诵前要理解文章层次结构,这样有助于快速掌握文章内容,快速背诵。下面请同学们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段):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由此发出一篇之意。

  第二部分(2-4段):文章主体。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第1层(2段):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

  第2层(3、4段):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部分(5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

  3.提问: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振起全篇,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

  4.提问:第2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用“衔”“吞”则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5.提问: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讨论并归纳:

  (1) 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

  (2) 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3) 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6.提问: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7.朗读第3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悲”的气氛。因己而悲。

  8.朗读第4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喜”的气氛,因物而喜。

  9.提问: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10.提问:“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1.提问:“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先讲“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讲“乐”,“后天下之乐而乐”。

  12.提问:“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讨论并归纳: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规箴之意。

  13.提问: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讨论并归纳: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为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任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14.提问:文章最后一段是怎样推出这个警句的?

  讨论并归纳: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设问方式逐层推进,最后才点出警句。先用比较方式设问,以“不以物喜„„则忧其君”阐明“古仁人之心”的,显示了“古仁人”的阔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进亦忧,退亦忧”的论断,突出一个“忧”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何时而乐”,使文章又推进一层。设问后而警句出现,给人印象极深。

  四、小结

  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文章先由叙事入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句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审美的感受。

《岳阳楼记》教例评析 篇9

  27  岳阳楼记  

  教学目标:  

  1.在朗读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多种表达方式巧妙地结合的写法。  

  3.理解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领悟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4.积累和运用文言词汇,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以”、“则”等虚词和“然则”、“得无”的用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 在朗读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 积累和运用文言词汇,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虚词的用法。  

  2.难点:  

  (1)学习文章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多种表达方式巧妙地结合的写法。  

  (2)理解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领悟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教学准备:  

  1.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的电脑展示图片。  

  2.将课文的知识整理成ppt.幻灯片。  

  设计思路:  

  1.这篇文章是千古传诵的名篇,立意高远,文采斐然,句式整齐中见变化,尤其便于朗读。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位,体会文章的特点,理解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领悟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2.引导学生自读,教师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启发引导。  

  3.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名楼导入  

  同学们,我国古代的很多名胜古迹,大多留下了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比如,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铭刻了很多美文妙句。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神往之至;崔灏《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人回味无穷;而岳阳楼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唱不衰。《岳阳楼记》成为写景状物抒情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共同阅读这一名篇,看看它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二、电脑示图解题,作者及文体简介简介。  

  岳阳楼楼址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士们登楼赋诗。  

  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作官。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的岳阳楼作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像,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理想,拥有宽阔的胸怀。  

  “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你们知道哪些?学生讨论,多媒体出示。(《小石潭记》、《桃花源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等。)    

  三、初步感知,自读疏通文意。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如:上t/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2.读懂文句。  

  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读懂文句,初步理解全文大意。教师提示重点词语与句子,要求学生自读时注意。  

  (幻灯显示。)  

  (1)积累词语:  

  实词:(名词)赋、国、景、大观、迁客、骚人、宠辱  

  (动词)谪、属、把  

  虚词:夫、斯、其、微、则、然则  

  四字短语:政通人和 百废具兴 浩浩汤汤 横无际涯   朝晖夕阴  气象万千  

  淫雨霏霏 阴风怒号 浊浪排空 薄暮冥冥   樯倾楫摧  虎啸猿啼  

  满目萧然 去国怀乡 忧谗畏讥 春和景明   波澜不惊  一碧万顷   

  长烟一空 皓月千里 浮光跃金 静影沉璧   把酒临风  喜气洋洋  

  (2)阅读思考:      

  ①范仲淹写本文的缘由是什么?当时他和他的朋友滕子京的处境如何?  

  ②找出本文中写景的句子,想一想它们所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它们在文章中分别起了怎样的作用?      

  ③本文的中心句在哪里?  

  四、理解关键句(多媒体出示)  

  1、哪些语句记载滕子京的政绩?  

  讨论并归纳: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属予作文以记之。”中“之”指代什么?      

  讨论并归纳: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2、哪些句子写岳阳楼大观?  

  讨论并归纳:(洞庭湖全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湯湯,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4、为什么略写岳阳楼之大观?                     

  讨论并归纳:前人之述备矣。  

  5、第二段哪两句话引起下文情景交融?  

  讨论并归纳: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6、描写洞庭湖阴天景色。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讨论并归纳: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7、 描写洞庭湖晴天景色。  

  讨论并归纳: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  

  8、迁客骚人悲的感情?   

  讨论并归纳: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9、迁客骚人喜的感情?   

  讨论并归纳: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10、“或异二者之为”中“二者之为”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11、 “古仁人之心”的内涵?  

  讨论并归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2、 “进亦忧,退亦忧。”中“进”、“退”各照应什么?“进亦忧”、“退亦忧。”各照应什么?   

  讨论并归纳: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3、 作者的阔大胸襟,政治抱负?  

  讨论并归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警句、名句、劝勉滕子京的话、主旨句、中心句、观点)           

  五、分析重点段  

  1、提问:“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提问:“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先讲“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讲“乐”,“后天下之乐而乐”。  

  3、提问:“进”指什么?“退”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进”指“居庙堂之高”,在朝廷上做官;“退”指“处江湖之远”,不在朝廷上做官。  

  4、提问:“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讨论并归纳: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之意。  

  5、提问: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讨论并归纳: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l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仕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  

  6、提问:文章最后一自然段是怎样推出这个警句的?  

  讨论并归纳: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设问方式逐层推进,最后才点出警句。先用比较方式设问,以“不以物喜……则忧其君”说明“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显示了“古仁人”的阔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进亦忧,退亦忧”的论断,突出一个“忧”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何时而乐”,使文章又推进一层。设问后而警句出现,给人印象极深。      

  六、表现手法  

  (1 )对比  

  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古仁人之心”的内涵  

  阴天景色                         迁客骚人的悲  

  晴天景色                         迁客骚人的喜  

  (2)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  

  七、小结  

  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文章先由叙事人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句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审美的愉悦。     

  八、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三题。  

  2.选用本课的《作业设计》。  

  作业设计  

  1、这段文字运用了什么语言表达方式?  

  2、解释下面句中的“或”:  

  或以钱币乞之                      

  而或长烟一空          

  或异二者之为  

  3、“二者之为”指上文所说的(    )(    )两种心情。  

  4、“居庙堂之高”和“处江湖之远”运用了(        )修辞方法,分别指(                  )和(                        )。  

  5、与“是进亦忧,退亦忧”中“是”用法相同的是(   )  a故天降大任于是人也                   b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c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d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6、“进亦忧,退亦忧”中“进”指(                  ),“退”指(                       )。  

  7、找出这段文字中反映课文主旨的句子。  

《岳阳楼记》教例评析 篇10

  一、【教材说明】

  本节课选自“苏教课标版教材”初中语文第五册第20课。

  二、【教学与学习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初步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以”“则”等虚词和“然则”“得无”的用法。

  〖过程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课文,理解本文所表达作者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的含义。

  2、培养学生翻译和朗读的能力。

  3、背诵全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领会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朗读和背诵全文。

  (2)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四、【本节课设计思路】

  1、本文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不仅立意高远,而且文采斐然,句式于整齐中见变化,尤其便于朗读。教学中试图通过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吟味,体会文章的特点,并让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教育。

  2、通过配乐朗读欣赏、学生自读等方法,启发引导学生学习本文。

  3、教学时间安排三课时,其中第一课时通过与地理学科的整合,引入“洞庭湖”、“岳阳楼”地理位置以及有关资料引入本文,然后通过“配乐朗读”、学生“四读课文”等环节,了解、掌握本文的字词、中心句、课文结构以及“对偶句”、“多种写作手法综合运用的写作特点”等知识。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PowerPoint)

  (利用长江简图将“洞庭湖”的地理位置明确显示出来,配洞庭湖、岳阳楼图片及文字资料,引入本节课的学习)

  (解说词)我国第一大河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脉,注入东海。它是我国长度最长、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有“水能宝库”和“黄金水道”之称。长江以“宜昌”为上游和中游的.分界线,以“湖口”为中游和下游的分解线,西起“各拉丹冬”,东入“东海”。中游有“洞庭湖”和“鄱阳湖”两大水系。进入长江中游后,图中“宜昌”东侧的大红圆点处就是“洞庭湖水系”流入长江的地方,也是有“八百里洞庭”之称的“洞庭湖”的地理位置。“洞庭湖”承载着长江许多支流的来水,对长江起着重要的调蓄作用。

  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自古以来,“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留下许多著名的文学作品。岳阳楼耸立于“洞庭湖”畔,与“洞庭湖”相互辉映,为“洞庭”风光添上了绝妙一笔。

  今天,咱们共同走进美丽的“洞庭湖光”,领略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之一岳阳楼的风采。

  2、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现在江苏省苏州市)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死后谥号文正。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宋仁宗天圣(1023—1031)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宝元三年(1040),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1043),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恩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等项,又主张兴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1045)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胸襟被千古传唱。《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

  3、写作背景。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主张,触动了朝廷中保守派的利益,被罢夺参知政事(副宰相)的职务,贬放邓州(现在河南省邓县)。第二年六月,谪守巴陵的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行将落成,函请范仲淹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就是在这年九月十五日写成的。

  4、岳阳楼介绍(视频)

  主要介绍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历代修建史以及现在岳阳楼风貌。同时介绍了岳阳楼中历代文人墨客所留下的名句,包括本文所要学习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

  5、课文配乐朗读欣赏

  运用Flash课文朗读课件,让学生在优雅的古筝曲中欣赏课文,初步感受本文的“美”。

  6、【一读课文】——主要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要求: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如: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7、【二读课文】——主要目标“读懂文句”

  要求: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读懂文句,初步理解全文大意。注意下列词句的读音、意思:

  字音:谪(zhé)属(同“嘱”zhǔ)霪(yín)

  霏(fēi)樯(qiáng)楫(jí)

  冥(míng)谗(chán)偕(xié)

  实词:(名词)赋、大观、迁客、骚人、宠辱。

  (动词)谪、属、衔、把。

  虚词:以、夫、斯、其、微、则、然则、得无。

  词组:百废具兴、浩浩汤汤、气象万千、淫雨霏霏、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虎啸猿啼、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一碧万顷、郁郁青青、皓月千里、心旷神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想一想】出示两个问题:

  1、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表达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2、本文可以分几个部分?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作记缘起。着重说滕子京的政绩。

  第二部分(第2—4段)写洞庭湖之大观及骚人迁客的“览物之情”,是全文主体。

  第三部分(第5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全文主旨在此提出。

  通过想一想环节,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知道本文中心。

  通过“想一想”环节,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知道本文中心。

  8、【三读课文】——主要目标“对偶句赏析”

  《岳阳楼记》词藻华丽,音韵铿锵,多用对偶句以写景状物。要求学生再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对偶句”,并体会这些“对偶句”对写景状物所起的作用。

  对偶句“衔远山,吞长江”赏析

  这个对偶句由两个动宾语组成。动词“衔”、“吞”相对;形容词“远”、“长”相对,名词“山”、“江”相对,对仗极工。六字写洞庭湖,是粗线条的大写,极壮阔,极见气势。从修辞看,既是对偶,又是拟人。试想:湖中之山那么远大,却像把一片饼干衔在嘴里一样;万里长江却可以把它一口吞下,形象多么生动,气势多么磅礴。六字描绘“横无际涯”的洞庭,堪称绝唱。

  对偶句欣赏: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本文所运用的对偶句,不仅对仗工整,含意深刻,且句法变化多样,多姿多彩。这一特色和全文其他因素共同组成这篇文情并茂、脍炙人口的佳作。

  9、【四读课文】——主要目标“写作手法初探”

  本文虽是状物抒情散文,但在写法上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顺理成章地表达了作者深刻而丰富的感情。要求学生读课文,找出本文采用了哪几种写作手法。

  本文是作者受朋友之托而写,所以文章有对朋友政绩的叙述,有对岳阳楼景观的出色描绘,有对谪居感受的抒情,更有对人生处世和政治抱负的议论。而这一切都结合得那么和谐那么自然,使记叙为描写服务,描写又为抒情服务,抒情又为议论服务,达到表白心意的目的。

  10、课堂小结

  《岳阳楼记》流传久远,固然是由于作者抒发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胸臆历来为人们所赞颂,同时也由于作品中表现了一种非凡的辞采魅力,令人一读一叹,百读不厌,引入下一节课将继续学习的内容,结束本课的学习和教学任务。

  附:【板书设计】

  宋山

  相关链接:说课稿九年级说课稿人教版九年级说课稿

《岳阳楼记》教例评析 篇11

  【导入新课】

  复习第一堂课内容,找学生复述内容。

  【新课探究】

  一、整体感知、讨论课文的结构

  1、朗诵全文。

  2、背诵前要理解文章层次结构,这样有助于快速掌握文章内容,快速背诵。下面请同学们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全文共6段,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

  第二部分(2~4段):描写岳阳楼周围的景色,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全文的主体)

  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2段):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的景色并提出"迁客骚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

  第二层(3~4段):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因景而异。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部分(5段):借对"古仁人之心"的探求,抒发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

  第四部分(6段):点明作"记"的时间。

  二、分析第一段。

  1、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2、思考与讨论

  (1)整体分析:首段从"庆历四年"谈起,点出人物:滕子京,交代地点:巴陵郡:述说遭遇:谪守,指的是滕被御史中丞王拱辰奏贬岳州之事。"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一句极赞滕子京的政绩,这虽不免有过誉之词,但据《巴陵县志》记载,他着实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他是个颇有点才干的官吏。然后在些基础上重修岳阳楼。其楼装饰一新,一定是彩壁辉煌,飞阁流丹,但作者并没有详细描述,只有一句"增其旧制"表明增设规模,增刻诗赋,是说明重修后其楼的骚趣雅致。从文章结构上看,也为下文"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埋下伏笔,最后一句,"属予作文以记之"点明写作本文的缘由;密合题意,循题目的"记"字,交代作文的缘起,指的是滕子京绘一画《洞庭晚秋图》,派人带信和图去请范仲淹写"记"的事。

  (2)首句中"谪"字点明了滕子京当时的处境。滕被谪以后心清不好,准备修好岳阳楼后"凭栏不恸数场"。可作者偏偏在文章的一开头就点出这个"谪"字,这不是存心触痛老朋友吗?试联系整篇文章的意思想一想,作者这样写是否别有深意?

  引导要点:从这个"谪"字看,滕子京正是一位如下文所说的"迁客骚人",作者一开头就点明滕的.处境,其实暗暗包含着对老朋友的劝勉:你虽然身处逆境,但希望不要像一般的迁客骚人那样为个人的遭遇而悲叹,应该像"古仁人"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同时,作者自己在庆历五年也遭贬谪,这样写也暗寓与老朋友同处逆境、自勉勉人之意。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用意是很深的。《岳阳楼记》所以传诵千古,主要原因就在于它不是泛泛的记事写景之作,而是一篇有所寄托、立意高远的好文章。

  (3)提问: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振起全篇,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

  3、齐背第一段。

  三、分析第二段。

  1、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2、思考与讨论

  (1)整体分析:

  "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既是说明洞庭湖集岳州诸景之大成,又是说作者的笔墨是以它为主要描写对象,这便行云流水般地过渡到洞庭壮景的描绘上。

  先写气势阔大。"衔远山,吞长江",洞庭之于远山是"衔",于长江是"吞",两个动词超神入化,赋予洞庭以宏阔的气象。凝练形象的语言既交代湖与山、湖与江之间的关系,又描摹了洞庭巨嘴般的形象,将静止的景物注进入生命,变静态为动态。

  次写水势浩大。"浩浩汤汤"。重叠式的用语写出烟波浩淼、浪涛汹涌的景象。尔后,把笔推开去,"横无际涯",极目而不见边际,盛夸范围寥廓。

  再写景象变幻。"朝晖夕阴",晨昏不同,明暗相异,自有说不尽的万千气象,最后,以总体性的描述和概括性的评论总括一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用"大观"同"胜状"呼应,文章肌理绵密。

  作者拎起来后,再一笔宕开去:"前人之述备矣"说明这不是作者笔墨中心,最后又用"然则"一词转过来,直入本文主旨————随物赋感,因景生情。

  骚人——课本注解:诗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世也称诗人为骚人。但在某种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两者不能对换,如本文"迁客骚人"若换成"迁客诗人"就不恰当。因为《离骚》的作者屈原是一个遭到贬逐的诗人,所以"骚人"比"诗人"有时还多一层"恍然失志"的意思,本文中"骚人"与"迁客"相配比较合适。

  (2)这一段写"岳阳楼之大观",虽然概括,却写得富于形象,气魄宏大。仔细体味,作者是用了哪些词语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引导要点:作者善于选取形象化的词语绘声绘形。如:衔远山——洞庭湖中有许多小山,用一"衔"字形象地写出湖与山的关系。吞长江——长江流经洞庭湖,用一"吞"字,不仅形象地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吞"字声音宽舒洪亮,读来有气势磅礴之感。"衔"、"吞"字连用,更使静景富于动态和活力,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又加强了气势,而且四字都是水旁,形容水大流急,既绘声、又绘形。气象万千——连用两个数词写洞庭湖上景象变化之多之快,极有声势。此外如"横无际涯"的"横",与"广"近义,但作者用"横"而不用"广",因"横"字显得境界开阔而有气魄;"朝晖夕阴"的"晖"换成"晴"字,义通顺,但作者用"晖"而不用"晴"字,因为"晖"字具体,容易使读者联想到洞庭湖上"春和景明"的景象。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作者炼字的功力。

  (3)本节中有些句子有前后照应的关系,有些句子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把它们找出来说明它们的关系或作用。

  引导要点:"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为下两段分别写洞庭湖上"霆雨罪罪"和"春和景明"的景象伏线。"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既承接上文写景的句子,又引出下面两段文字,其中"情异",是关键词,是全篇抒情、议论的基础,行文前顾后盼,文理绵密。

  (4)提问:第2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同"衔吞"则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5)提问: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讨论并归纳:

  (1)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

  (2)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3)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6)提问: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3、齐背第二段。

  四、总结

  1—2节的内容及词语。

《岳阳楼记》教例评析 篇12

  《岳阳楼记》

  一、字  

  1、读准字的音

  滕( ) 谪( ) 郡( ) 赋( )

  霪( ) 霏( ) 冥( ) 谗( )

  芷( ) 汤( ) 汀( ) 怡( )

  2、通假字

  百废具兴 具:jù 俱,全部。

  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zhǔ 嘱,嘱托。

  二、解词

  百废具兴 兴:兴起。

  属予作文以记之 之:指重修岳阳楼这件事。

  前人之述备矣 备:完全、详尽。

  学习本文

  1、文章第一段记述了什么事?写了岳阳楼的什么?

  记述作者撰写此文的理由:应滕子京的托付而撰写。这段写岳阳楼的重修、增刊。

  2、这段为什么先写滕子京被贬谪降任以及他到任后卓有政绩?

  作者特意先写滕子京被贬谪降任,这不仅是在记述此一事,更是暗写自己内心对此之愤懑不平;写滕子京到任后短期内就有政绩,表明了作者深怀情谊对朋友称誉,慰勉。

  从全文看,先记述此一事与后面的抒情议论有关系。若无此,后文之抒情议论会显得淡然无由。

  3、第二段写什么?包含几层意思?

  第二段描写登上岳阳楼看到的壮阔湖景,提出一个看法。这段包含两层意思:①“予观夫巴陵胜状……大观也。”描写登上岳阳楼看到的洞庭湖中的壮丽景色。那宽广无边的洞庭湖,包含远山,吞容长江,湖水浩浩荡荡,漫漫无涯,早晨阳光照耀,傍晚云翳笼罩,万般景色,美不胜收。②“前人之述备矣……得无异乎?”即景出意,提出看法,领起后文。“唐贤今人”登临岳阳楼,观赏湖景,吟诗作赋,已是篇什丰盛,描绘详尽;然而,负屈被贬的官员,坎坷失意的诗人,登楼观览这“气象万千”的湖景,能不自有感触,别出新章吗?这就引出文章后面的内容。

  4、第三段写什么?包含几层意思?这段内容与上段有何联系?

  第三段描写湖上久雨阴晦的凄凉景象以及“迁人骚客”登楼睹此的伤感心情。这段包含两层意思:①“若夫霪雨霏霏……虎啸猿啼。”描写久雨阴晦,洞庭湖上风疾浪翻,满目萧瑟凄凉的景象。②“登斯楼也……而悲者矣。”描写“迁客骚人”临此景而生伤感之情。

  这段所写是上段所言“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一种情况。

  5、第四段写什么?包含几层意思?本段的内容与前文有何联系?

  第四段写湖上春光明丽的欢快景色以及“迁客骚人”登楼览之的喜悦心情。这段包含两层意思:①“至若春和景明……此乐何极!”描写春光明媚,春风和煦,洞庭湖中一派明丽动人的景象。②“登斯楼也……其喜洋洋者矣。”描写“迁客骚人”临此景而心旷神怡,陶然而乐之情。

  这段所写是前文所言“……得无异乎”的另一种情况。

  6、第五段写了什么?这段内容为什么重要?

  第五段直抒作者胸臆,砥砺友人同道。作者明言其人生志向、政治抱负(以“古仁人”为楷模,忧国忧民),表露其博大襟怀、坚强意志(“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段包含两层意思:①“嗟夫……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展示“古仁人”高尚坚毅的思想品格。②“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明示志向,砥砺友人。

  这段的内容极为重要,全文主旨在此。前文言“迁客骚人”之悲,之喜,是为了与本段所言“古仁人之心”作对比,以更加鲜明地肯定本段表明的以“古仁人”为楷范的诚笃主张与坚定志向。

  7、文中写了几种人的思想感情?作者属于哪一种?

  三种人:因己而悲者;因物而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者。作者属于第三者。

  8、全文表明的观点是什么?

  表明观点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测试

  1.文言词语中红色字读音都正确的是( )

  A.腊之(là) 拂士(bì) 宫阙(què)

  B.琼楼(qióng) 社稷(jì) 啮人(niè)

  C.若夫(fú) 绮户(yǐ) 隳突(huī)

  D.属予作文(zhǔ) 谪守巴陵(zhé) 数言欲亡(shù)

  2.下列句中红色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连月不开(放晴) 春和景(日光)明

  B.长烟一(全,都)空 把(持,执)酒临风

  C.增其旧制(规模) 去(离开)国怀乡

  D.薄(少)暮冥冥 吾谁与归(返回)

  3.下列句中红色词语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予观夫巴陵胜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B.政通人和 北通巫峡

  C.前人之述备矣 或异二者之为

  D.不以物喜 属予作文以记之

  4.句子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运用对比、夸张的修辞手法,极言洞庭湖湖光山色变化无穷,为下文具体写洞庭湖上一阴一晴景象作伏笔。

  B.“衔远山,吞长江”运用比拟对偶的修辞手法,赋予洞庭湖以生命、以气势,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构成一幅动的画面。

  C.“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运用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把一动一静时的光影色态写得十分生动形象,给人以美感。

  D.“薄暮冥冥,虎啸猿啼”是实写之景,渲染出一种悲凉凄惨的氛围,烘托了登楼者的感伤之情。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岳阳楼与滕王阁、黄鹤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B.《岳阳楼记》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

  C.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唐宋八大家”之一。

  D.“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是一幅题岳阳楼的名联。

  参考答案

  1、 B

  解析: A项中正确读音应是“腊之(xī)”; C项中正确读音是“绮户(qǐ)”; D项中正确读音应是“数言欲亡(shuò)”。

  2、D

  解析:D.薄(迫近)暮冥冥 吾谁与归(归依)

  3、C

  解析:A.予观夫巴陵胜状(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雄伟景象)

  B.政通人和(顺利) 北通巫峡(通往,通向)

  C.前人之述备矣 或异二者之为 (都是助词“的”的意思。)

  D.不以物喜(因为) 属予作文以记之 (来)

  4、D

  解析:D.“薄暮冥冥,虎啸猿啼”是虚写之景,渲染出一种悲凉凄惨的氛围,烘托了登楼者的感伤之情。

  5、C

  解析:C.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中考解析

  1、阅读《岳阳楼记》选段,完成问题。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本段表达作者远大政治抱负的一句是:□□□□□□□,□□□□□□□。

  (2)写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意思。

  答: 。

  (3)下列红色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居庙堂之高(指朝廷) B.是进亦忧,退亦忧(这样)

  C.先天下之忧而忧(然而) D.予尝求古仁人之心(的)

  【考点】:阅读文言文的综合能力

  【分析】:

  (1)本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选文中表达作者远大政治抱负的句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中的“先”、“后”都是意动用法。

  (2)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意思是: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或:不因外物之忧、个人之得而喜,也不因外物之劣、个人之失而悲。

  (3)答案为C项。本题考查词语的解释。C项“先天下之忧而忧”中“而”的意思并不是转折连词“然而”,应该是表示顺承的连词,可以译为“就”。

  2、翻译文言文句子,有错误的是( )

  A、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译文:并不能削平魁父这座小山,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译文: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C、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译文:禽兽的变化能有多少呢?不过是让人耻笑罢了。

  D、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译文: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考点】:重要语句的翻译

  【分析】:答案为C项。句中的重要词语“变诈”“笑”等翻译不对,全句的正确翻译是: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岳阳楼记》教例评析 篇13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一)《岳阳楼记》是我国古代散文的名篇。虽然冠名为“记”,实际上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登临游记,而是借题发挥,表现作者在政治失意中旷达的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表达了自屈原以来文人士大夫兼济天下一脉相传的报国情怀,对学生品德的形成有很大的教益。其语言骈散结合,表达方式灵活,是一篇融景美、情美、语言美、思想美为一体的千古美文,是很值得我们品味和探究的。

  (二)教学目标

  依据《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能够阅读浅显文言文,并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及“通过诵读,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的要求,我预设了两个教学目标。

  ①反复朗读并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②在领会作者情感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文学欣赏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

  鉴于本课在初中阶段的重要性及课下注释全面的特点,我把教学的重点设为:引导诵读,理解文本。难点则预设为:理解作者用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抒写复杂的情感。这是因为学生受到年龄,阅历和人生经验的局限理解起古代迁客骚人的感情会比较困难的缘故。

  二.教材处理

  (一)学情分析

  我们面对的是初二学生,通过前两年的学习,他们已经掌握一定地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和必要的知识积累。因此,可以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和探究基本知识,将授课的侧重点放在鉴赏阅读上。

  (二)教法与学法

  1、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重点,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①营造氛围法:新课标强调课程资源的整合,实现教学最优化。而且这篇美文意境博大精深,极富感染力,所以我借助多媒体播放名家配乐朗诵,并以岳阳楼风景图片为背景,营造出诗意的学习氛围。

  ②点拨法:利用本文的语言优势,进行朗读技法点拨,引导学生诵读,提高其朗读能力。

  ③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赏析本文的美。

  2、学法

  ①一字以蔽之——“读”。〈〈岳阳楼记〉〉的语言极尽音韵节奏之美,不反复吟诵则不能尽其兴,因此,不同形式的诵读将贯穿整个授课过程,以读促学,以读生情,以读明理。

  ②在学习中要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分析理解的能力,所以,我在赏析环节充分利用勾画和批注的方式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感悟。

  三、教学流程(第三课时)

  (一)先让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岳阳楼的文化资料(名联和诗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本节学习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新课学习

  1、齐读课文,为找寻本文美点做准备。

  2、小组交流讨论,可以从哪些角度来赏析本文。

  文章句式美、景美、情美、表达美、修辞美、思想美……

  3、以小组为单位自选角度组内进行赏析交流,为展示做准备。

  4、展示交流结果。

  1、句式美

  ----本文骈散结合,文中描写登上岳阳楼所见洞庭湖景色的几段话,几乎都是四字句,大多用的是同韵字,既整齐又押韵,如同诗歌,琅琅上口,具有语言的音乐美。其他地方则长短句交错运用,短到一个字,长到九个字,参差错落,读来抑扬顿挫。全篇亦骈亦散,独具一格。

  纵观全文,四字骈句占了文章的大半山河,尽铺张之能事。如“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静影沉壁”等。作者把丰富的思想内含熔铸到骈散结合的句式中,让文字简洁凝练、节奏鲜明、音调铿锵、意境优美、意趣无穷,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由此,可以看出

  ②欣赏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特色。

  作者写愁苦之景则悲情毕现,写欢乐之景则喜气洋洋,这主要在于景物的选择和气势的渲染。-----作者用白描手法,粗笔勾勒出登楼远眺的洞庭全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这幅图景大气磅礴,雄伟壮观,放眼望去,只见洞庭湖水波澜壮阔,无边无际,连莽莽群山,滚滚长江,也被洞庭所吞噬,那早晚的阴晴变化,更是神秘莫测:或是阳光灿烂,或是暮色苍茫,或是暮霭朦胧,或是云霞满天。浩渺的水势,万千的气象,这就是作者登楼所见的雄伟壮观的景象美。

  ----作者用“若夫”开篇,工笔描绘,给我们展示了一幅色彩暗淡的图景,天阴沉,浪浑黄,山模糊,路渺茫,大地晦瞑,星月无光,多么暗淡,多么凄凉!更有甚者,阴风怒号,密雨潇潇,浊浪似万马奔空,樯楫如朽木断裂,傍晚时分,天色更加昏暗,老虎厉声吼叫,猿猴尖声哀鸣,这一切,又多么恐怖,多么阴森!真是:骚人迁客下潇湘,霪雨连绵夜不光;浊浪排空风怒吼,猿声凄厉断人肠。

  ------同样工笔描绘,给我们展示了一幅色彩明艳的图景:碧空如洗,波平浪静,天光水色,交相辉映;堪销魂,天上鸟儿飞,水中鱼儿游,洲上草青青,恬适的景致多么静穆,多么宜人!夜幕降临,长烟散尽,随着夜色加深,天上一轮皓月,水里一块璧玉,人间天上相映成趣,最荡目,湖水粼粼,波光流金,最驰怀,渔舟唱晚,歌声流韵。这一切又多么惬意,多么怡神!真是:云散雾消天放晴,沙鸥去后夜来临;一轮玉镜落湖海,上下天光一样明。

  3、情美

  ---作者借景抒情,曹操《观沧海》中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象的雄浑景象征是诗人胸襟开阔,抱负远大的体现,有异曲同工之妙。作者写洞庭湖雄伟壮观的景象,我认为已在表现意在表现他博大的胸怀,非凡的气度。

  ----三、四段极尽描写洞庭湖的一阴一晴,借以抒发迁客骚人登楼是的悲喜情感。

  -----作者善于选取形象化的词语绘声绘形。如:衔远山——洞庭湖中有许多小山,用一“衔”字形象地写出湖与山的关系。吞长江——长江流经洞庭湖,用一“吞”字,不仅形象地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吞”字声音宽舒洪亮,读来有气势磅礴之感。“衔”“吞”字连用,更使静景富于动态和活力。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又加强了气势,而且四字都是水旁,形容水大流急,既绘声、又绘形。气象万千——连用两个数词写洞庭湖上景象变化之多之快,极有声势。此外如“横无际涯”的“横”,与“广”近义,但作者用“横”而不用“广”,因“横”字显得境界开阔而有气魄;

  4、修辞美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这句话,这组对句由上到下写飞鸟游鱼,用动感十足的'画面与上下文的静态美景相映衬,富于趣味。“锦鳞”,指美丽的鱼,是借代(部分代整体),加上“锦”字的修饰,令人想见碧波清浅之中日光下彻、彩鳞闪烁的美丽景象。

  -----“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这个句子。“阴”“怒”“浊”三字渲染了悲怆的哀景,极富感染力。“怒号”运用了拟人,似乎在为迁客骚人的不幸境遇而呐喊。

  -----“衔远山,吞长江”这个句子。“衔”和“吞”二字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湖与山、湖与江的关系,更使静景富于动态美。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浮光跃金”把湖面上“浮动的月光”比喻成“跃动着的碎金”,展现了景物的动态美。“静影沉璧”写的是景物的静态美:静静的月影宛如沉在水底的白璧。两句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5、表达美

  ----文章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记事简明、写情铺张,抒情真切,议论精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6、思想之美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表达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就要不为外物所动,不论是自然界的阴晴明暗,还是社会环境的顺遂艰难,都不能动摇心中的信念。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达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也就是要超越个人的忧乐,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补救时弊,积极进取。

  ----我认为他所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对我们来说,仍有着

  7、课堂小结: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画意、诗情、理趣溶为一体,不但给予我们美的享受,而且范老那博大的胸怀,崇高的思想境界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也给予我们一种责任。让继承并发扬“天下为己任,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高尚品格。

  8.布置作业:请大家以“读范仲淹名言有感”为题,把范仲淹的这句名言带给你的感受写下来。

  这篇语文第六单元教案模板参考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岳阳楼记》教例评析 篇14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以”、“则”等虚词和“然则”、“得无”的用法。

  2.理解本文写景抒情、对比出旨的特点。

  3.领会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二、难点、重点分析

  《岳阳楼记》难句解析:

  ①越明年,|②政通||③人和,|4百废具兴。

  分析:(1)这句的基本结构是时间修饰复句。正句部分又是并列复句。

  (2)“越明年”历来有两种解释:一、“越”作“逾”讲,作“渡过”讲,这是《说文》的本义;《广雅•释估》也说“越,渡也。”二、“越”作“及”讲,这是王引之《经传释词》的说法。王引之说,“越,犹‘及’也,《书•召浩》:‘惟二月既望,越六日乙未……’”王氏举了《尚书》两个例子,《尚书》“越六日乙未”这种类型的结构共十二个,都作“到”、“及”讲。看起来两种说法似乎都能言之成理。但是根据《岳州府志》“职方考”的《宗谅求记》,的“去秋以得罪守兹郡”和“明年春……增其旧制”等材料来看,膛子京确实是从庆历六年开始修岳阳楼的,应当以第一种说法为妥。

  译文:“过了明年,政事顺利,上下和睦,一切废弃了的事儿都兴办起来啦。”

  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分析:“得无……乎?”有人认为有三种解释:一、用反问语气强调肯定谓语所表达的意思;二、相当于“大概”,也是肯定谓语;三、向否定事实方向推测,相当于“该不会……吧”。第一说似嫌烦琐,而且“得无”是两个词,不是一个词。异,不同。无,没有。得,能够。乎,吗,在是非问句后面的语气助词。能够没有不同吗?否定之否定之否定,亦即三重否定,这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一个强有力的发问,即“能同乎?”下文“霪雨霏霏……感极而悲”是一种心情;“春和景明……其喜洋洋”是又一种心情,具体地说明了“不能同也”。又,“日饮食得无衰乎?”(《触菩说赵太后》)等于“平时饮食能够不衰退吗?”“妾得无随坐乎?”(《史记•廉颇商相如列传》)等于:“我能够不株连受罪吗?”跟“得无”相同的是“得不”、“得非”、“得毋”、“能不”、“能无”、“能勿”。袁仁林《虚字说》:“俱反问辞,见其不能也。”再看以下推断:异(不同)——无异(同)——得无异乎(得同乎)——不相同也。“不相同也”是朴素的直陈,“得无异乎?”是委婉的发问,具有精湛的修辞技巧。

  3.至若①春和||②景明,|③波澜不惊……

  分析:《课文》没有给“至若”作注。《历代散文选》的注释是:“至若春和景明——像那风和日丽的春天。若,像。”按:这里把“至”跟“若”分拆为两个词,而且把“若”解释为“像”,恐属未当。“至若”是单纯的连词,词根是“至”,“若”则是一个词缀,没有意思。古人用“至”等于“至若”的如:“今也玩好变之,外物引之。引之而往,故曰拔。至圣人不然……”(《韩非子•解老篇》)“至若”又等于“至如”、“至于”,例如:“虽为侠,而逢巡有退让君子之风。至若北道姚氏……南阳赵调之徒,此盗跄居民间者耳。”(《史记•游侠列传》)“元,凯既登,巢,许获逸。至于今日,所谓道之云亡,邦国珍瘁。”(《晋书•贺循传》)“如”和“于”跟“若”一样,也只能是词缀。(请参阅《现代汉语虚词的构成方式》,见《语文知识》1957年第6期。)论述某种情况或某件事情的时候,把话题转到跟论述有关的其他方面去而又略带假设因素的,就用“至”、“至若”、“至如”“至于”。本句上文说的是“霪雨霏霏,连月不开……”这里讲到另一种境界,就用“至若”来连接。

  译文:“至若到了春气暖和,阳光明媚的时候,波澜不起……”

  4.①沙鸥翔集,|②锦鳞游泳。

  分析:(1)这是一个对偶句。“锦鳞”特指美丽的鱼。

  (2)“翔”跟“集”是一对反义词,“游”跟“泳”也有反义因素。“游”的本字是“厅,《说文》:“浮行水上也。”“泳”,《说文》:“潜行水中也。”

  译文:“沙鸥或者齐飞,或者群集,鱼儿有时浮出,有时潜入。”

  5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

  分析:(1)“而或”其实是两个词,“而”表顺接;“或”作“有时”讲,相同的用法如:“仆常痛诗道崩坏,忽忽愤发,或食餟脯……”(白居易《与元九书》)

  (2)“一空”、“千里”都是数量词组作谓语,“长烟”、“皑月”都是偏正词组作主语,“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是一个工整的对偶句。

  (3)“浮光跃金,静影沉壁”,也是对偶句,各又隐含着一个比喻,就是“浮光如跃金,静影似沉壁”,“跃”,不只是“闪动”,更有跃出水面的意思。一阵风吹来,微波涌起,峰尖在日光照耀下像是跳荡着的黄金。上句写水上之景,下句写水下之影。或说“浮光跃金”,从意思、从工整的对偶上看,应当接“沉影静壁”,“静影沉壁”实在是错综形式。

  译文:“有时弥漫的炊烟完全消散,皎洁的月色笼罩千里。浮动的月光,把微波变成跳跃的黄金,静溢的影子,如同沉浸的白玉。”如果是“沉影静壁”,译文或可也是对偶句。

  6①居庙堂之高|②则忧其民。

  分析:(l)假设复句。主语“古仁人”都因承前省。

  (2)“庙堂”,一般的解释是,“庙”,宗庙;“堂”,殿堂;“庙堂”指“朝廷”。有人认为“唐宋时期的‘庙堂’决非‘朝廷’的意思”,“是指宰相副宰相议事的地方,因此用来作宰相、副相的代称,既可以代其位,又可以代其人。”(《中国语文》1983年第1期第60页)。我看“居庙堂之高”可以说成“处在宰相或副相这样的高位”;但也不一定,“古仁人”的官职低于“宰相”或“副相”的也可以说是“居庙堂之高”。又如“庙堂之议,非草茅所当言也。”(《汉书•梅福传》)这“庙堂”是指*乃至皇帝,不一定只是“宰相”或“副相”。至于“居庙堂之高”,完全可以解成“处在朝廷的高位”,包括做皇帝在内。

  译文:“处在朝廷的高位,就关怀他的百姓。”

  7①“先天下之忧而忧,②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分析:“先”、“后”都是形容词。拙著《文言难句例解》卷一的第134页说“先”、“后”的后面省去了介词“于”。又如:“先吴寿梦之鼎。”(《左传•襄公十九年》)“先”的后面也省略了“于”,这句意思是“在吴王寿梦所铸用的鼎前面”。现在说,“先”、“后”是形容词增加在动用法,“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就是“在天下之忧先”、“在天下之乐后”。又如“窈窕艳城郭”(《孔雀东南飞》),“艳”也是形容词增加在动用法。“而”,可以译成“就”,后一个“而”用来表示迟,可以译成“才”。两个分句都是连动式,前一个谓语是方式,后一个谓语是行动,方式跟行动之间用“而”字来连接,是用“而”字来划分界限。一说“先天下之忧而忧”是“先天下之忧而后己忧”,陷于随意增字解句,这并不足取。

  译文:“在天下人忧愁的前面忧愁,在天下人快乐的后面快乐。”

  8.①微斯人,|②吾谁与归?

  分析:《文言文的语言分析》(张拱贵、黄岳洲著)说“谁与归”就是“与谁归”,把“与”看成介词,这是根据一般的通常解释。这里“与”跟“归”都是动词,作“结交”或“称许”讲,《广雅•释估》:“与,许也。”《论语•微子》:“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与”跟“归”两个及物动词同时管一个前置的宾语“谁”。这样,“吾谁与归”就得译成“我称许谁,归宿到谁(的寓居)的地方去呢?”“与”的相同用法又例如:“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战国策•齐策》)但是,语言是发展的,词性也在发展,“与”的产生介词的用法至少是在西汉,《史记•淮阴侯列传》:“足下与项王有故,何不反汉,与楚连和?”第二个“与”是介词,《岳阳楼记》是宋人作品,把“与”解成介词应该是可取的。又,《文选》张华《杂诗》之二:“佳人不在兹,取此欲谁与?”“与”也是动词,作“给与”讲。

《岳阳楼记》教例评析 篇15

  教学目标:

  1. 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掌握一些文言词、句的意思。

  2. 结合全文内容提炼出全文的中心,理解古代仁人志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  乐而乐”的思想,并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

  3. 自主判断本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并通过小组合作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

  4.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品味本文对仗工整、音律协和的语言。

  5. 通过“妙点”赏析,品味本文写景之“妙”和材料处理的精当。

  教材分析:

  重点难点:

  1. 分析古代仁人志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并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2. 品味语言的音律协和之美。

  3. 通过“妙点”赏析,理解本文写景之“妙”和材料处理的精当。

  本文是范仲淹的传世名篇。它是一篇文言形式的散文,先叙事后写景,由景入情,

  因情而生发议论,环环相扣,层层蓄势,表达了作者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襟,这是本文立意的深邃和人生境界的高远之处,理当成为重点。文章句式长短错落有致,大量使用骈句,语言凝练,形象而富有音乐美;写景方法精妙奇绝。这是本文语言和写法别具一格之处,也列为重点。

  本文被安排在苏教版语文9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五篇。从编排的角度和疏通意思的要

  求看,这样安排既是对已学过的写景散文(如《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三峡》)的小结,又是对即将要学习的《醉翁亭记》的引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它又具有独特的个性魅力,这是它脍炙人口的原因之一,因而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能突出本文的个性特点。

  教学设想:

  努力构架立体式的课堂。从对文本的解读上,着眼于全篇,按音读、译读、理读、

  析读、有感情地朗读、诵读的顺序展开,从不同的层面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为深入分析文章的“妙点”作铺垫,并在读、析、写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从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着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收获,又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原则,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从课堂教学流程的设计上,采用冰糖葫芦式,力求做到板块之间的连接自然。这样,力求做到既夯实基础,又突出重点、训练能力;既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又引导学生领略文章的美,并在学生自主活动、生与生合作、师生互动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使课堂内容饱满,节奏和谐,充满生命的灵动。因为,一方面,9年级学生已掌握了一定文言知识和学习文言文的技巧,而且也有一定的朗读能力;另一方面,新课标写道:“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位了不起的人。他两岁丧父,家贫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致于遭谗言被贬官后,不仅自己心忧天下,还在他的传世名篇中劝勉好友藤子京也这样。他是?这篇文章是?

  二、小组合作交流(5分钟)

  在课前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小组交流导学案中的内容(见下面中),要求:

  1.由组长负责,先校对、补充,再交流各自疑惑并整理出本组的疑难,写在黑板上。

  2.点评本组小短文的亮点和需要改进之处,推荐本组的优秀短文准备集体展示。

  【(一)音读。读课文,用智慧的眼光发现自己易读错、易写错的字音、字形,小组交流时补充。

  字音:略

  字形:〖百废具兴(俱)     横无际涯(崖)    朝晖夕阴(辉)    忧谗畏讥(馋饥)    静影沉璧(壁)      宠辱偕忘(庞)〗

  (二)译读。再读文章,结合注释,翻译句子,独立完成下面问题,交流时订正。

  1. 用红色笔在文中画出自己翻译时有困难的词句。

  2. 找出含有通假字的句子,指出通假字并解释。

  (百废具兴:“具”同“俱”,全,都。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叮嘱。)

  3.解释下列加点字。

  (1)一词多义:

  极:南极潇湘                         此乐何极                   感极而悲

  观:予观夫巴陵胜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赋: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岁赋其二                 更若役,复若赋

  一:洞庭一湖                         一碧万顷                   长烟一空

  国:去国怀乡                         死国可乎                   国恒亡

  以:不以物喜                         属予作文以记之

  (2)词性活用:北通巫峡                  南极潇湘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3)同义词:文中与“春和景明”中“景”的意思相同的词语是        ,它的意思是            

  (4)虚词:然则北通巫峡             若夫霪雨霏霏                则有心旷神怡

  4.找出自认为该重点翻译的6条句子,写在下面并翻译。

  (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②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④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⑥微斯人,吾谁与归?)

  (三)理读。三读文章,按要求整理,积累词汇,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

  1.四字短语:

  ①写滕子京政绩的: (政通人和   百废具兴)   

  ②写天气的: (朝晖夕阴    霪雨霏霏   连月不开   阴风怒号   春和景明             日星隐耀      长烟一空   )

  ③写洞庭湖地理位置的:(北通巫峡     南极潇湘)

  ④写湖水的:(浩浩汤汤   浊浪排空  波澜不惊   浮光跃金   静影沉璧  横无际涯  一碧万顷)

  ⑤写动物的:     (虎啸猿啼     沙鸥翔集    锦鳞游泳)

  ⑥写植物的:     (岸芷汀兰     郁郁青青)

  ⑦写心情的:     (感极而悲      心旷神怡    宠辱偕忘   此乐何极)

  2.句子:

  ①对偶句(不少于3句):

  衔远山,吞长江。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日星隐耀,山岳潜形。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②比喻句: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3.质疑的词句意思:

  (四)析读。 仔细阅读第三、四两段,仿照例句,从备选项中选择自己最欣赏的一景写几句话。

  示例:我看那洞庭胜景在多姿之水。水波浩淼无际,湖光山色织入。水湍急汹涌,有万马奔腾之势;碧绿澄清有娴静典雅之态;乍起涟漪之时,漾着金光,闪闪烁烁,似逗人嬉戏。

  备选:水上之鸟/水中之鱼/水中之月/岸边植物/素淡月色/湖上蓝天/……

  我看那洞庭胜景在:】

  三、精讲点拨。 (5分钟)

  1.集体交流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中未能解决的词句意思。

  2.各小组派代表朗读本组优秀短文,老师评分。

  四、组内研读 (6分钟)

  1.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式整齐的句子或段落,按dcba的顺序在组内朗读,在读中初步感受本文语言节奏和谐的音律美。

  2.发挥集体的智慧,通过自评和他评,揣摩如何控制朗读时的语气、语速、语调才能达到有感情朗读的效果。

  (§3:语气凝重、语速缓慢、语调低沉,    §4:语气轻松、语速轻快、语调激昂)

  3.再次按dcba的顺序在组内有感情的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感受语言的音律美。

  五、小组品读。(6分钟左右)

  展示交流:前四个获得展示机会的小组展示自己的朗读,老师点评并判分。

  六、课堂小结。(3分钟)

  各人小结本课的收获和有待改进之处,写在导学案上,然后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七、巩固练习:组长负责抽查自学中错误率高的内容。(5分钟)

  八、布置作业

  1.复习导学案,组长负责抽查10个词语解释和5条句子翻译。(其它组负责检查的人在下节语文课前向老师汇报被检查组的完成情况)

  2.完成第二课时的导学案。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昨天,我们感受了《岳阳楼记》的文采之美。不过,华美的词藻下还有哪些妙处铸就了它的非凡风骨、朗朗英气呢?带着这样的疑惑,我们一起探幽觅胜。

  二、组长负责组织小组合作交流,准备展示。

  (一)由组长负责,按a-d,b-c的组合检查导学案中§1-3的背诵情况并纠错。(5分钟)

  (二)按dcba的顺序依次交流导学案中的内容(见下面中),做好订正、补充工作;然后由b同学准备上黑板展示。(7分钟)

  【1.仔细阅读全文,先仿照示例依次概括§2-5的内容,再结合全文分析各段落在结构上的作用,然后提炼出文章的中心。

  示例:§1:运用记叙的表达方式,叙述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原因。

  〖§2: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概括描写了洞庭湖的全景和其特殊的地理位置。

  §3:运用描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描写了“阴冷”的画面。

  §4:运用描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描写了“晴明”的画面。

  §5:主要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襟。(即中心)〗

  各段在结构上的作用:§1:引出下文;§2:引出第三、四段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3-4:抒发迁客骚人或“悲”或“喜”之情,形成对比,为下文的议论作铺垫;§5:总结全文。

  2.第三、四段写景,历来为人称道,有14个“妙点”值得同学们品味。你能列出其中的8个“妙点”吗?有谁能说出11个吗?

  (①段落之间形成对比,突出文章中心;

  ②运用对偶、比喻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形象生动的效果;

  ③先描写景,再抒情,借景抒情而又融情于景;

  ④多用四字短语,读起来朗朗上口,增强了语言气势;

  ⑤骈散结合,错落有致;

  ⑥抓住特点写景,用词准确:如,用“霏霏”写雨的繁密,用 “怒号”写阴冷之风的呼啸之声、猛烈之势,写日星用“隐”,写山岳用“潜”;

  ⑦语言精练,如“排空”的“排”就形象地写出了混浊的波浪借助怒吼的风势直向天宇冲去的奔腾之势,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⑧动静结合,“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沙鸥翔集,锦鳞游泳”是动;“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岸芷汀兰,郁郁青青”是静;动静结合,美不胜收。

  ⑨用声音渲染气氛,如“虎啸猿啼”陡增凄凉之感,“渔歌互答”亮出愉悦之情。

  ⑩人的活动与景物特点和谐交融:阴雨连绵,湖面模糊一片,只有细雨低泣,冷风长吟,此时商旅不行;晴明之际,月朗星稀,渔夫对歌,乐此不疲;只有景或只有人的活动,都显单调,惟有二者有机结合方显和谐统一,耐人寻味。

  (11)选材独具慧眼,画面内外互相补充,立体而丰满。霏霏细雨,连绵一月,湖面除了阴风、浊浪难见它物,而作者偏偏邀来日星、山岳、商旅、虎猿和桅杆、船桨这些画面之外的景物和人组成了由上而下、由近而远的立体画面,怎能不令人于反复玩味之中品尝其妙? (12)第四段色彩雅而不艳,润而不媚,明而不炫。兰的天,绿的水,白的沙鸥,青的小草,皎洁的月亮,金色的波光,组合在一起,令人心旷神怡,啧啧称赞。

  (13)从不同的感觉器官角度写景。如,第四段从视觉、听觉、嗅觉等角度写景,不同反响。(14)既写白天之景,也写暮色(夜色)之景,使画面之景处于运动之中,富有动态之美。)

  3.文中说“前人之述备矣”,联系自己的阅读积累,你能写出至少2句“前人”描写洞庭湖风光的诗句吗?作者又如何另辟蹊径的? (从选材和详略安排上加以分析)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望洞庭》  刘禹锡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杜甫

  从来湖上胜人间;

  作者另辟蹊径之选材:不侧重于写洞庭湖的胜景,转而从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入手,自然引出多会于此的迁客骚人以及他们或悲或喜之情。接着把迁客骚人的悲喜观和古仁人的进行对比突出中心。可谓慧眼独具,别出心裁。

  作者另辟蹊径之详略安排:对于洞庭湖“前人之述备矣”的“大观”,作者只是概括描写。接着详写了洞庭湖阴冷、晴明的画面和迁客骚人或悲或喜之情,为下文议论蓄势,再通过探寻古仁人的荣辱观,将之与迁客骚人进行对比,自然突出文章中心。

  4.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在当今价值多元化的社会还有存在的必要吗?结合实际说说你的看法。】

  三、小组展示(8分钟)

  由老师分工:简单的题目一组一条,难一些的题目两组甚至三组一条;其它组可以进行对已形成的答案进行补充、订正。

  四、教师精讲。集体交流,老师点评判分。(8分钟)

  五、课堂小结:(3分钟)

  各人小结本课的收获和有待改进之处,写在导学案上,然后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五、巩固练习:(5分钟)

  1.背诵第4-5段。

  2.组长负责抽默文中的5条名言佳句。

  六、 布置作业。

  1.组长负责检查导学案的订正、补充情况,抽查导学案中的部分错题。

  2.依据下一课的文后探究练习进行预习。

  板书设计:

  岳阳楼记

  范仲淹(宋)

  立意高远

  语言音律和谐

  写景别具一格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1、积累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

  2、学习记事、写景、议论紧密结合的写法,学习精炼、生动的语言;培养翻译和朗读的能力。3、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进步的政治主张。

  4、背诵全文教学

  教材分析:

  重点:1.掌握重要加点字词,背诵课文

  难点:1.学习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

  2.抓住本文骈散结合的写法。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合理停顿,抑扬顿挫,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达到顺畅地背诵全文的目的。.

  教学设想:

  本课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言文。作者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范仲淹。文中除了大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和重要的句子需要翻译理解外,还要学习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因此学习中把重点放在文言知识的掌握上,难点放在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上。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封建时代许多有志的文人士大夫都把“穷则独善其身,大则兼济天下”当作自己的人生信条。他们为官时积极从政,力主改革,为官一方,造福百姓;被贬时,则寄情山水,独善其身。苏轼、柳宗元、范仲淹都是其中的代表。特别是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表现出了阔大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成为天下人的楷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名篇《岳阳楼记》。

  二、作家作品简介

  1.作家简介: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深刻。26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宋仁宗天圣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

  宝元三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思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导项,又主张兴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死后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他以六十四岁的人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2.背景资料: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而贬官河南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写的。膝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的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因才华出众但豪迈自负,被权贵所嫉,贬谪到岳州做太守。范仲淹熟知他的思想和性格,经常想劝慰他,却一直无机会。适逢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代笔记胜,这就给了范仲淹一个规箴知己的好机会,而范仲淹自己也在贬中,亦有抒发自己理想的需要,于是范仲淹就写下了这篇抒发自己胸襟、规劝朋友的千古名篇。

  3.岳阳楼:

  岳阳楼在湖南省岳阳市巴丘山下,原来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朝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雅客登楼赋诗。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等诗人相继登楼吟咏,岳阳楼声名鹊起。

  三、合作探究

  (一)研读第1段。教师范读课文,从情感上抓住学生。

  1.对照书下注释,理解重要的词句。

  词:  越明年、谪、守、增、制、属、作文

  句子: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2.思考与讨论

  (1)第一自然段交代了什么内容?

  明确: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

  (2)作者开篇用“谪”字点明了滕子京当时的处境。可见滕被谪以后心情不会太好,作者开篇直指,有何用意?

  滕子京虽被贬岳州,却积极从政,政绩斐然。“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既是为了称赞好友不以个人沉浮为意,一心寄情与民的高尚情怀,也是为了勉励他像 “古仁人”那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同时,作者自己在庆历五年也遭贬谪,也是为了自勉勉人。

  (二)教读第2段。先指定学生朗读朗读,然后学生合作解决重要的词句。

  1.要着重理解的词句。

  词:夫 、胜状、晖、备、然则、极、 骚人、得无异乎

  句子: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思考与讨论。

  这一段写“岳阳楼之大观”,虽然概括,却写得富于形象,气魄宏大。

  (l)找出本段概括描写洞庭湖全景的句子

  明确(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重点句子的赏析

  如:“衔远山”洞庭湖中有许多小山,用“衔”字形象地写出湖与山的关系。“吞长江”长江流经洞庭湖,用“吞”字,不仅形象地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吞”字声音宽舒洪亮,读来气势磅礴。“衔”、“吞”字连用,化静为动,使描写的景物富于动态和活力,“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加强气势,形容水大流急,既绘声、又绘形。“气象万千”写洞庭湖上景象变化之多之快。此外如“横无际涯”的“横”,显得境界开阔而有气魄,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作者炼字的功力。

  (2)这一节的写景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作者从岳阳楼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宏大开阔的景致描写,引出“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由此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自然引出下文景物之“异”和感受之“异”为结尾的议论作了铺垫。

  大声朗读这两段,在熟练的基础上背诵

  四、总结:重修岳阳楼的背景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五、作业设计:熟悉全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板书设计:

  岳阳楼记

  范仲淹

  作记的缘由                     属予作文以记之。

  洞庭全景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岳阳楼的景致宏大而又气象万千。它的早晚景致有什么不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又有何不同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二、复习旧知。

  1、重点词句翻译。

  2、检查1、2两段的背诵。

  三、讲读第3、4段。

  1.指明同学朗读第3段课文,讨论解决重要的字词及句子翻译

  2.学生齐读第3段。

  3.讲析第3、指明同学朗读第3段课文,讨论解决重要的字词及句子翻译

  4.学生齐读第3段。4段。

  重要的词语:霪雨、霏霏、开、排、樯、楫、;薄、冥冥、景、一、集、芷、汀、而或、

  重要的句子: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四、合作探究

  (1)以上两段合在一起是文章的第三部分,讨论这一部分写了什么内容?和上文有什么联系?

  这一段描写了洞庭湖景色阴晴的变化以及迁客骚人登楼时不同的心情。这段内容紧扣上段概述的洞庭湖“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和“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意思来写:

  先写了霪雨霏霏中洞庭湖上萧条凄凉的景象,很自然地引出了迁客骚人远离京都,怀念故土的失意、忧虑、悲苦的情感。表现了迁客骚人“物悲则己悲”的思想感情,照应上文“异”字的一个方面。

  其次,描写洞庭湖春和景明时的明媚景象,很自然地引出迁客骚人此时的喜悦之情。这一段主要表现迁客骚人“物喜则己喜”的思想感情,是照应上文“异”字的又一方面。

  (2).作者写迁客骚人们或悲或喜的情感有什么作用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文章的第五段。

  五、教读第5段。学生齐声朗读课文,掌握重要的词句及翻译

  1.要重点理解的词句。

  词:尝、求、古仁人、心、或、为、以、是、进、退、然则、先、后、微

  句子: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这一段是学习的难点所在,教读应着重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

  2、本文前四段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概况,记了登搂所见的不同的“景”以及由景而产生的不同的“情”。作为一篇“记”,写了这些也就够了,但作者的本意却不在写景抒情,而在于由此引出一番振聋发聩的议论来。本段以“嗟夫”提起下文,笔锋突转,提出了一个“古仁人之心”来,并且指出“古仁人之心”与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请想一想:作者认为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

  明确:(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他们“以物喜,以己悲”而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3、这样看来,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没有关系,跟个人遭遇也没有关系。那么跟什么有关系呢?

  他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是忧“民”,便是忧“君”——怕皇帝做出害民的事情来;他们“进亦忧,退亦忧”,可见他们的“忧”跟个人的进退、荣辱都没有关系。他们是为民生疾苦而忧心忡忡。

  4、古仁人有没有快乐的时候呢?

  在天下人感到快乐后古仁人才会快乐。可见他们的忧乐完全是随天下人的忧乐而转移的。这就是作者所认为的“古仁人之心”。

  5、这种“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 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常说“土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他借滕子京嘱写《岳阳楼记》的机会,表明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同时也包含着对滕子京的勉慰。最后一句以问句的形式表达,自励励人,委婉含蓄。

  六、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对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描写,以及对“迁客骚人”“览物之情”的分析,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表示了对好友滕子京的慰勉之意。

  总结:今天学完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我们知道封建士大夫们尚且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更应该胸怀天下,以天下事为己任,努力成才,勇担责任,为国家的富强作出贡献。

  七、作业设计:

  1、继续背诵课文,要会默写。

  2、完成《同步导学》本课练习“学后巩固强化”部分。

  板书设计:

  岳阳楼记

  范仲淹

  迁客骚人:      霪雨霏霏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悲

  春和景明      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喜

  古仁人之心      不以物喜        进亦忧

  不以己悲        退亦忧

  作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随便看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

 

Copyright © 2004-2023 triy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13:0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