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 |
范文 |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通用16篇)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 篇1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教案 能力目标: 1、 了解报告文学的相关知识和文体特点。 2、 学习和掌握本文巧妙设置时间的布局方法。 德育目标: 警醒世人,要树立全民环保意识,为提高生态保护发出强烈的呼声。 教学重点: 1、认识生态环境破坏对我们将来生活的影响并提高环保意识。 2、学习报告文学写作手法的运用;并以此写作倡导书。 教学难点: 1、真正意义上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 2、认识到环保是我们每个公民的职责;并制止环境破坏者的行为。 过程和方法: 朗读课文后揣摩文章字里行间充盈的感情和中心的关系,体味文中所设置的悬念。 教学方法: 诵读法与讨论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当我们眼见一个广阔、美丽、充满生机的地方变为荒漠;原本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现在却是一片死寂,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我们会深思,这种生态的巨变,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一个地方——罗布泊。 二、背景简介: 古罗布泊诞生于第三纪末、第四纪初,距今已有200万年,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以上,在新构造运动影响下,湖的盆地自南向北倾斜抬升,分割成几块洼地。现在罗布泊是位于北面最低、最大的一个洼地,曾经是塔里木盆地的积水中心,古代发源于天山、昆仑山和阿尔金山的河流,源源注入罗布泊洼地形成湖泊。 罗布泊曾有过许多名称,有的因它的特点而命名,如坳泽、盐泽、涸海等,有的因它的位置而得名,如蒲昌海、牢兰海、孔雀海等。元代以后,称罗布淖尔。汉代,罗布泊“广袤三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减”,它的丰盈,使人猜测它“潜行地下,南也积石为中国河也”。这种误认罗布泊为黄河上源的观点,由先秦至清末,流传了多年。到公元4世纪,曾经是“水大波深必讯”的罗布泊西之楼兰,到了要用法令限制用水的拮据境地。清代末叶,罗布泊水涨时,仅有“东西长八九十里,南北宽二三里或一二里不等”,成了区区一小湖。1921年,塔里木河改道东流,注入罗布泊,至50年代,湖的面积又达到多平方公里。60年代因塔里木河下游断流,使罗布泊渐渐干涸,1972年底,彻底干涸。历史上,罗布泊最大面积为5350平方公里,民国20年(1931),陈宗器等人测得面积为1900平方公里。民国31年(1942),在苏制1/50万地形图上,量得面积为3006平方公里。1958年,我国分省地图标定面积为2570平方公里。1962年,航测的1/20万地形图上,其面积为660平方公里。1972年,最后干涸部分为450平方公里。 罗布泊今昔对比,令人痛惜,罗布泊消亡的原因,令人遗憾。全文的思路大体是这样的:开头是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接着上溯历史上的美丽景象,然后着重说明罗布泊消亡的缘故,又具体展现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最后推而广之,说到清海湖、月牙泉的颓势,篇末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吁。 三、文体常识: 本文是报告文学,它是用文学手段处理新闻题材的一种文体。它叙写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的先进人物,反映人民群众多彩多姿的生活,揭露为人们嗤之以鼻的丑恶事物。于是,有人称它为“用文学形式写的具有新闻价值的报告”或“艺术的文告”。 (1)报告文学与消息、评论、通讯等的相同之处。 报告文学与消息、评论、通讯等同属于广义上的新闻范畴,都是报刊、广播和电视中关于现实情况的报道文章,而且一般应为社会公众近期较关心的事件。 (2)报告文学与消息、评论、通讯等的不同之处。 ①时间上。消息、通讯是最强的,基本都是当天或前一两天以内的事情,突出“新”的特点。报告文学在时间上相对差许多,有时是已发生过一段时间再进行深入调查和细致报道,本文是记述探讨了罗泊布消逝几十年后再度被人们关注所写的一篇报告文学。 ②表达方式上。消息、通讯一般以记叙为主,以极简单的评论为辅,有时没有评论。评论主要以记叙、议论为主,表明某个党派、阶层、团体或个人的观点;报告文学则可以广泛灵活地运用各种表达方式。 ③文章目的上。消息、通讯只是将事情公之于众,使人们了解最新近发生的事情。评论则代表某一社会力量的观点和利益,引导舆论导向,阐释事件动态;报告文学则是对某一事件、现象的历史,发生发展的渊源、经过,事件造成的后果、影响,涉及到的社会范围,将来的可能发展趋势及影响作深入调查、了解、反思,其思想内涵、感情色彩、社会意义比前两者深刻得多,丰富得多。 四、初读课文: 1、正确识读、理解文中生字: 萧瑟(sè)和煦(xù)干涸(hé)吞噬(shì) 裸露(luǒ)戈壁(gē)荡漾(yàng)娱乐(yú) 2、词语释义: 萧瑟:①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②形容冷落,凄凉。 和煦:温暖,多指阳光、风等。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吞噬:蚕食、并吞。 裸露:没有东西遮盖。 戈壁滩:蒙古或新疆人称沙漠地区,这种地区尽是沙子和石块,地面缺水,植物稀少。 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也说桑田沧海。 3、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3):罗布泊的位置、神秘事件和现状。 第二部分(4~14):罗布泊的历史。 第一层(4~9):罗布泊令人向往的神话般的过去。 第二层(10~14):罗布泊令人痛心的迅速消亡的过程。 第三部分(15~25):罗布泊的现状。 第一层(15~20):罗布泊的消亡使其周围原有植被成为直接受害者。 第二层(21~25):罗布泊目前荒凉恐怖的景象。 第四部分(26~28):类似的悲剧还在上演,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号召。 4、内容提要: 要比较具体地把握课文内容,可以做一份内容提要,就下面几个问题画出要点: ①今日罗布泊是怎样的一个地方?关键词是“沙漠”“神秘”。 ②过去罗布泊是怎样的一个地方?关键词是“绿洲”“仙湖”。 ③罗布泊为什么会消亡?关键词是“改道”“四盲”。 ④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关键词是“青海湖”“月牙泉”。 全文充满了痛惜之情,为罗布泊生态环境的破坏而痛惜,为人们的盲目性造成的悲剧而痛惜。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是课文的基本理念。课文又涉及西部大开发战略问题,用历史的教训,说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 五、精读课文: 1、语言品味: (1)罗布泊,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70℃。罗布泊,天空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干穿越。 两个“没有”、三个“一”和准确的“70℃”描述了罗布泊的荒凉恐怖。 (2)可是,从前的罗布泊不是沙漠。在遥远的过去,那里却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用“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这些词语描绘出一个美丽宁静、令人向往的“生命绿洲”,与第一部分描绘的荒凉恐怖的戈壁形成强烈对比,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也更激起人们的好奇心。 (3)另据史书记载,在4世纪时,罗布泊水面超过20万平方公里。到了20世纪还有1000多平方公里水域。 “20万平方公里”“1000多平方公里”,数字的列举更使人惊讶,也更能激发读者的好奇心。 (4)据《西域水道记》记载,20世纪20年代前,塔里木河下游河水丰盈,碧波荡漾,岸边胡杨丛生,林木茁壮。 “河水丰盈”“碧波荡漾”“胡杨丛生”“林木茁壮”与第一层描绘历史上的罗布泊遥相呼应。 (5)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抽干了,使干塔里木河的长度由60年代的1321公里急剧萎缩到现在的不足1000公里,……周边的生态环境马上发生变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里木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 连续用四个“盲目”与“吸水鬼”,既形象具体地写出了人们过量用水的无知,也表达出作者的遗憾和焦虑。 “急剧”“马上”“很快”明确写出塔里木河与罗布泊休戚与共的紧密联系。 确切的数据更直观地展现出人类致使塔里木河缩减、罗布泊消失的巨大危害。 (6)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啊,在忍受了20余年的干渴后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那奇开惨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拟人手法,作者将胡杨拟人化,赋予胡杨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感情激荡,为自己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 (7)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这出悲剧”指的是罗布泊从绿洲变为沙漠;“又”表示再一次,说明人类不止一次地制造了悲剧。这句话有力地谴责了人类的盲目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警示人们对环境问题、生态问题应引起足够的注意。 (8)世界著名的内陆湖——青海湖,50年间湖水下降了8.8米,平均每6年下降1米,陆地已向湖中延伸了10多公里;数千年风沙未能掩埋的甘肃敦煌月牙泉,近年来却因当地超采地下水,水域面积从50年代的1.1652万平方米缩小至5397平方米,水深只剩尺余…… 用具体数字表明,更加令人不寒而栗!湖泊——青海湖的伤害.由些及彼,以此类推,在文末发出的呼吁也就理所当然,顺理成章了。 六、课内小结: ①总结比较罗布泊的过去与现状的差别。②思考造成罗布泊现状的原因。③从罗布泊的现状中我们的深思。 七、课内练习: 课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导入: 通过对本文内容的学习,我们应从中学到点什么,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体会。 (答案会很多,但只要所说的内容与环境、生态有关,不论是正面还是侧面的阐述,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并给予鼓励。) 二、课内阅读: 语段:“问题出在近30多年。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罗布泊秀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罗布泊消失了。” 1、文中语句(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多立方米)有何作用? 。 2、文中语句(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 3、造成塔里木河生态环境破坏的原因是什么? 。 4、由罗布泊的消失,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教训? 。 5、从上文看,罗布泊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 参考答案:1、用一系列具体、确凿的数据,充分说明人们是怎样盲目地拼命地向塔里木河要水的。这种行为,使罗布泊沙化。2、排比,强化了遗憾之情、谴责之情。3、人口激增,扩大耕地,开采矿藏,都要大量用水,而当年没有考虑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4、开发要克服盲目性,要认识自然规律,认识生态平衡。要谋求发展必须抓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5、盲目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致使下游河道干涸、罗布泊断水,生态环境彻底破坏。 三、写作手法: 罗布泊从美丽的仙湖变成令人恐怖的荒漠,是令人震惊的。从写法上探究,对比、拟人、排比等手法大大强化了感情色彩,直接抒情也有撼人心灵的力量。 对比手法。作者对比罗布泊的今昔,让人知道罗布泊并非从来如此,原来昔日这里曾是美丽的仙湖和繁华的绿洲。作者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都作了鲜明而具体的描写,显示了巨大的落差,造成了文势的跌宕,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拟人手法。作者将胡杨林拟人化:“那奇开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赋予胡杨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感情激荡,为自己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作者又将罗布泊拟人化:“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这里同样赋予罗布泊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痛心。 排比手法。例如“四盲”:“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连用四个“盲目”,遗憾之情、谴责之情大大强化。又如篇末三个“救救”,呼吁之声,振聋发聩。 直接抒情。例如“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这样的抒情让人共鸣,让读者也深深地痛心,深切地意识到破坏生态环境的严重后果,觉悟到只有保护环境才能保护人类自己。 四、课内练习: 课后练习二 五、迁移训练: 同学们结合生活实际,根据自己平时的观察,说说在我们身边有哪些事件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如何破坏的,会对我们造成怎样的危害,并以此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号召人们对环境的保护。 六、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罗布泊的位置、神秘事件和现状。 罗布 第一层:罗布泊令人向往的神话般的过去。 泊, 第二部分:罗布泊的历史 消逝 第二层:罗布泊令人痛心的迅速消亡的过程。 的仙 第一层:罗布泊的消亡使其周围原有植被成为湖 第三部分:罗布泊的现状 直接受害者。 第二层:罗布泊目前荒凉恐怖的景象。 第四部分:类似罗布泊的悲剧还在上演,呼吁人们爱护生态环境,爱护我们还拥有的一切。 七、教后感: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 篇2罗布泊课堂实录——用儒家思想上课 师:老师先带大家看一幅壮美的图。这是?黄河。 帮老师大声朗读解说词,好吗? 生齐念: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师:再试一幅,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师:李白高唱黄河,杜甫低吟长江。面对水的风情,孔子就曾说:智者乐水啊。 师:老师今天就要带大家去看一方水,这一方水古书里就曾对它议论纷纷,有书里称它沏泽,有书里称它盐泽,有书里称它巨泽,有书里称它蒲类海,好多名字啊,老师特别喜欢一个西方探险家给它的简单雅称:“仙湖”。(板书:仙湖) 师:这个雅称的出处知道吗?找一找。 生:斯文赫定的《亚洲腹地探险八年》 师:学会划一划。这是怎样一座仙湖呢?现在它又在哪里?当我们疑惑的时候,当我们需要增长知识的时候,我们一起看书,好吗?学习课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师:老师建议作朗读,朗朗有声,会更有味道。速度稍快一些。 生读全文。 师:大家都认真地读完了课文,老师请大家来欣赏一下仙湖。出示仙湖图片。 师:你能从文字里找出仙湖的解说词吗? 生念。 师:是这一段吗? 生:是。 师:面对这样一座湖,斯文赫定当时是惊讶了。面对这样一座湖,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我们每个人再读一读,都感受一下。 生各自读: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 师:斯文赫定在文字里表达了一种心情,这种心情是什么? 生:惊讶。 师:你们读了之后的感受呢? 生:十分美丽。 生:生机勃勃。 师:你能念出生机勃勃的感觉吗? 师:你从哪些词句里感受到这样一种心情的? 生:作者对自然环境的感叹,对造物主的赞叹。 师:这几位同学的个人体验非常丰富。对于每一样事物,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独特的体验,把它表达出来,世界因你而精彩。 你的惊讶,你的快乐,你的向往,把我们的感情融在齐读里,让文字因为我们而更有情意。 生齐读。 师:大家有没有注意老师这一幅图跟文字有出入? 生:没有鸭鸥、小鸟…… 师:老师要说很抱歉的是这一幅并不是真正仙湖的图。因为真正的仙湖已经? 生:消逝了。变成了沙漠。就是现在的罗布泊。(板书:罗布泊) 师:罗布泊,循这个名字也能感受到它有湖的意思。作者有一个很美的感叹句,你找得到吗? 生:罗布泊,泊字左边是三点水啊! 师:《汉书》记载罗布泊当时曾“广褒三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减。” 湖水盈盈,因为有水,汉代的使节张骞率众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因为有水,有了灵气,生命的绿洲开始形成。 孔子说:智者乐水。所以自然界的有灵性的生物纷纷汇聚在了那里。比如那里有最美丽的树,叫胡杨。还有好多好多野生动物,比如……(生说),都把那里当成了? 生:乐园。 师:想去看看吗?老师带你们去,看,这就是当年的仙湖,现在的罗布泊,真实的图片。能从文章里找到这幅图的解说词么? 生念第三段。 师:他刚才读时有些字词特别念了重音,是哪些呢?说说看。 生:一棵、没有…… 师:你认为有必要重读吗? 生:这些字让我感受到污染特别严重。 师:大家留意到了吗,罗布泊有一样东西没有了?——水。 师:泊字没了水变成了什么? 生:白。(师擦去三点水和其他,板书就留下白字。) 师:罗布泊成了茫茫的沙漠,怎么会这样? 生:人为的。 师:对,作者有一个感叹句直接告诉了我们。 生念: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师:这位同学强调“又”字是为什么? 生谈。 师:指证人,你有证据吗?事实胜于雄辩,周围的同学可以交流一下。 生念第十二段。 师:这段里有个核心句子,找一找。 生: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 师:拼命何解? 生:无节制,不顾后果。 师:人类不计后果的做法有事实证据吗? 生:四盲…… 师:谁四盲? 生:人。 师:还有证据吗?有人已经看到了数据!哪里鲜明地写着? 生:念第十二段中数据。 师:塔里木河全长1321公里。那么和老师一起算一算,多少公里就有水库,多少公里就有引水口,多少公里就有抽水泵站? 生:大约10公里,10公里,3公里。 师:所以塔里木河的躯体,四盲像个吸水鬼,将它抽干了。 师:数字是理性的,能去掉吗? 生:增加真实性,可靠性。 师:齐读,再次感受数字背后的温度。 塔里木河320公里的河道干涸,沙漠以每年3米至5米的速度推进 胡杨林从780万亩减少到420万亩 所以作者悲愤地感叹: 生: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师:又是人,还有例子可以证明这种悲剧的制造者并没有停止吗? 生念青海湖、月牙泉一段。 师:这一切也都是人为的!作者呼吁(生齐读)——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 师:你能深切地感受到作者为什么用四个“盲目”了吗?盲字怎么写?什么意思? 师:人类的盲目依然在继续着。盲,是什么?盲——眼睛死了,心死了,良知死了。人的盲目,让我们有多少痛心!最美丽的树胡杨,世界90%的胡杨在中国,中国90%的胡杨在新疆,新疆90%的胡杨在塔里木。 师:这就是胡杨。看,最美丽的树! 师:因为缺水,绿色长城在干渴中崩塌了。能为这株胡杨找一段解说词吗? 生念。 师:你能感受到作者对这株胡杨的感情吗? 生:写出了作者的同情和怜悯。 生:拟人,把它写活了。 师:胡杨成了一个有感情的人。这株胡杨,一个不愿倒下的身躯,伸出求救之手,它用手想说什么?能把手语改成口语吗?他的求救之手在诉说什么? 生:救救我! 生:他在诅咒伤害他的人! 师:他怎么诅咒? 生:你们这些该死的…… 师:讲《论语》的于丹说:体验,就是“用身体之,用血验之”。 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份体验呢?还有要说的吗? 生:人类啊,放弃你们的行为吧! 师:人类会放弃吗? 生:不会。 师:你会放弃吗? 生:会。 师:那此时此刻你正好听到了,你又想对胡杨说什么?做什么?请写下来,用我们血管内汩汩流动的少年之热血精神和它交流吧? 生交流。 生:胡杨树啊,对不起…… 师:一起向胡杨说声对不起,好吗? 生说。 师:你们的情也感染了老师,老师也想和你们一起交流。情雅成诗,《我的罗布泊》。 老师配音乐朗读。 当年的你,我猜 一定是一个女子 一个着一件绿绸衣的女子 在麦浪的金黄里,踩着水的涟漪 轻歌,细语,倾城,笑意 鸭鸥与你欢娱,齐舞着霓裳羽衣曲 从此,张骞、赫定、家木、纯顺, 勇士们的心都被你诱惑了去! 古旧的书里,遍传着你盛世的美丽与传奇。 如今的你 却消散着死亡的气息 你的身体随沧海桑田的迁移 红颜退去,绿绸衣朽烂成泥, 鸭鸥逃离 只有胡杨姐妹化干尸伴着你 在先祖荒漠的胸膛上 剩下土地兄弟低低地吟唱着你 恨恨的桃花曲 恨天?恨地?恨人?恨己? 我,垂泪无语—— 师:泊字的“水”没了,但我们悲悯的泪水,都将洒向这片土地。(请学生板书三点水,还原泊字,意义扩大到所有的湖泊。)。诗人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再小的水滴也是一份善意,再小的善意也是支持。 结束语(齐念:作业从这两句话里去思考): 我们心存忧患,但我们并不悲观。 智者乐水,仁者有泪!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 篇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积累本文的生字词;通过对比手法了解罗布泊的过去与现在;学习报告文学的特点及写法。 ★态度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道德情感价值观: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课前准备: ★调查身边及各地生态环境遭受破坏或保护较好的情况。 计划课时:一 课 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人们一说到“人间仙境”,我们眼前便会浮现出以高原湖泊众多、瀑布雄伟壮观、植物景观奇妙的九寨沟。其实,还有一处神秘之地,那里水草丰美、牛羊成群、绿树环绕、河流清澈,可以堪称为“世外桃源”、“人间奇景”,那就是罗布泊。(投影罗布泊今日干涸景象)(学生见后会吃惊)我想此刻同学们会很吃惊说:“这哪是仙湖?怎么会没水呀”!是的,同学们!这黄沙漫天的戈壁滩在30年前曾是胡杨茂密、清水盈盈的绿洲。那为什么在短短30年之后,罗布泊会变成沙漠了呢?让我们一同来寻找这个答案!(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情况 ※指名学生朗读生字词,并口头解释有关词语。 萧瑟(sè) 和煦(xù) 干涸(hé) 吞噬(shì) 戈(gē)壁 裸(luǒ)露 沧海桑田 2.快速阅读全文,思考以下问题: <1>罗布泊为什么被称为“仙湖”?请发挥你的想象,描绘一下这“仙湖”的景色。 <2>这“仙湖”为什么会消逝?请说说你的看法。 <3>本文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小组内交流,教师参与倾听、指导。 4.全班交流,教师点拨、归纳。 三、合作、探究课文 (一)语言探究 1.自由阅读课文,画出文中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点评其好在哪里。 (提示:哪些语句使文章富有较浓的感情色彩,哪些语句直接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2.学生交流。 ※ 明确:本文运用了对比、拟人、比喻、排比等手法大大加强了感情色彩,直接抒情也有撼人心灵的力量。 (二)写法探究 1.设问: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使文章让人读后感到真实可信?请结合有关内容谈 浮? 2. 学生交流。 ※明确:举例子、列数据。 3.教师小结: 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它兼有文学和新闻两种特点。新闻的特点要求真实,文学的特点则要求艺术加工,讲究形象性、抒情性。作者正是在调查研究、实地考察、查阅资料的基础上,注重形象的描绘,表达了自己的悲愤心情。 四、拓展延伸 1.口语训练: 假如你是一味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 2.书面习作: 联系生活,谈谈你所知道的其他关于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并给有关部门写封信。 板书设计: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过去的罗布泊(绿洲、仙湖) 现在的罗布泊 (消亡) 消亡的原因 (改变河道、人口激增、“四盲”) 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 关于本文 本文的体裁是报告文学,通过学习本文,学会分析此种文体的文章。 缺乏环境保护意识,滥用自然资源,最终一定是导致破坏生态环境,酿成严重的生态恶果。罗布泊之所以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正是因为环保意识差造成的悲剧。 学习要点 1、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的罗布泊,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闻名于世。昔日的罗布泊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水清澈的生命绿洲,而今却变成了一片荒漠。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悲剧?通过学习本文,我们了解到:人对自然索取的无度与人的贪婪与盲目是造成这一悲剧的主要原因。通过阅读和学习本文,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学习作比较的方法。前后对比使人感觉变化之巨大,所以称"沧海桑田"。 3、学习拟人手法的运用。以罗布泊的自我诉说引起人类的内心震动。 4、学习引用数据的方法。以数据客观说明事件的严重性及紧迫性,说明罗布泊的惨状及对当地居民造成的巨大伤害。 学习本文,快速通读全文,解决生字生词,了解大概内容。 一、字词 1、给下面加红的字注音 鹭鸶( ) 栖息( ) 萧瑟( ) 吞噬( ) 和煦( ) 干涸( ) 濒临( ) 2、解释词语 沧海桑田:沧海指大海,桑田指农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巨大。 近在咫尺:形容距离很近。 浑然一体:浑然:完整不可分的样子。形容几个部分融合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3、积累 萧瑟 和煦 干涸 濒临 吞噬 裸露 戈壁滩 二、思考 1、阅读课文,在文中划出阐述罗布泊消逝的主要原因的句子。 问题主要出在近30年时间里。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各种需求也跟着增加。耕地需要水,采矿需要水,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立方米。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把塔里木河抽干了。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干涸以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恶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迅速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罗布泊消失了。 2、找出课文中运用对比手法的句子。 过去的罗布泊:"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现在的罗布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树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敞出自己的肌肤筋骨。" 3、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 (1) 我与罗布泊同龄,共百岁。 (2) 我的成长史就是罗布泊的坎坷史。 (3) 从出生~20岁(从斯文·赫定发现仙湖,想像要丰富、拟人化、有情调。) (4) 从20岁~60岁(扣两次改道、 "四盲"危害,重点讲人类对罗布泊的破坏。) (5) 从60岁~loo岁(扣我的少年、青年时代的美好记忆,寻找回来的世界,思念、牵挂、魂牵梦绕的故乡山水。展开联想,恳求上苍再赐我一百年,前一百年罗布泊养育了我,后一百年,我要回报罗布泊。) 三、课外探索。 1、同学们在学完本文后,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2、请同学们自己制定几条措施,来改善罗布泊,使之恢复先前的"美丽",并和其它同学交流自己的措施。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山东济南济微中学宗艳霞教学目标:1、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2、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等方法对增强文章表现力的作用。3、培养学生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教学重难点:透视文章写作内容,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大屏幕展示罗布泊今昔图片的对比: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的罗布泊,曾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湖,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闻名于世。昔日的罗布泊曾被称作仙湖,碧绿的湖水,茂密的胡杨林,是生命的绿洲。而现在却是一片漫漫的黄沙,骆驼的尸骨随处可见,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树只剩下了干枯的枝干。是什么造成了这一幕悲剧的发生?二、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思考:1、课文所描述的罗布泊过去是什么样子,现在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它消逝的原因是什么? 罗布泊过去是广阔、美丽、充满生机的湖泊,周边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是生命的绿洲,被称作仙湖。现在则变成了一片死寂的荒漠,胡杨林成片死亡,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找学生读课本相关段落)变化的原因:问题主要出在近30年时间里。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各种需求也跟着相应增加。耕地需要水,采矿需要水,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这样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把塔里木河抽干了。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罗布泊干涸以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恶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迅速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罗布泊消失了。2、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人们会制造悲剧,自讨苦吃? 根本原因是利益的驱动。 “盲目”其实就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图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只图本地区利益而不顾整体利益,甚至不懂生态平衡不懂自然规律,兴高采烈地自掘坟墓让黄沙将整个家园掩埋。从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中应该吸取的教训是:开发要克服盲目性,认识自然规律,认识生态平衡,谋求发展必须抓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三、局部探究:文章内容尽管很简单,但却有震撼人心、振聋发聩的力量。请大家再次细读课文,找出最让你震撼的地方分析一下。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学习列数字、作比较、拟人、排比等手法对增强文章表现力的重要作用。罗布泊从美丽的仙湖变成令人恐怖的荒漠,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的描述及具体数字的罗列,形成巨大的落差,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将枯死的胡杨和罗布泊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感情激荡,为自己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又如连用四个“盲目”,遗憾之情、谴责之情大大强化。篇末三个“救救”,呼吁之声,振聋发聩。而直接的抒情,如“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这样的抒情让人共鸣,让读者也深深地痛心,深切地意识到破坏生态环境的严重后果,觉悟到只有保护环境才能保护人类自己。 四、延伸拓展:1、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水面下降和月牙泉濒临干涸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可出示青海湖和月芽泉美丽的照片,增强直观的印象)。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能否用上列数字、作比较、拟人等等手法说一说?(可出示两段资料:目前,沙漠化威胁着地球1/3的陆地表面,每年有500至700万公顷耕地变成沙漠,另有2100万公顷肥沃耕地完全丧失生产能力。全世界大约有3亿至10亿人生活在易发生沙漠化和遭受干旱威胁的地区。在亚洲、非洲和拉美共有8.7亿公顷土地已经沙漠化,撒哈拉沙漠在近200年中每年平均向南推进16公里。在赤道以北的非洲地区,全部土地的22.4%受到风的侵蚀;在中东地区,这个百分比为35.5%;在世界范围内,耕地每年流失的表土估计约250亿吨。这种趋势任其发展下去,到21世纪初世界的可耕地将损失1/3。多年来的滥砍滥伐、损坏植被,导致土地荒漠化日益严重。目前,我国荒漠化土地正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这相当于每年损失一个中等规模的县。目前约有359万平方公顷农田,495万公顷草地,2000多公里的铁路以及许多城镇、工矿和水库受到荒漠化威胁。我国因荒漠化危害造成的损失已高达540亿元。据专家估计,如果照此下去,到2010年,我国将有7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沦为不毛之地。(比两个台湾省还大。) 2、作为中学生,面对环保问题,我们现在或将来能做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五、课后拓展学习: 课后搜集有关环境问题的资料,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的恶化。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 2、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引导学生运用设问、概括提要的方式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概括要点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4、联系现实,思考关注环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 2、了解环境遭受破坏的深层原因,明确我们在以后的开发中应吸取哪些教训?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那是西北地区一个曾经非常美丽的仙湖; 那是一个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那是一个充满神秘的地方,我国科学家彭家木、探险家余纯顺先后在那里失踪、遇难; 那是一个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的地方; 那就是罗布泊。 罗布泊,曾经是有水的,曾经是有很多水的。一个非常美丽的仙湖,如今却成了沙漠。是什么原因使罗布泊发生了如此大的变故呢?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曾经的仙湖——罗布泊。 二、看题目: 1、分析它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必要的信息? 罗布泊,原本是非常美丽的仙湖,如今却消逝了,成了荒漠。 2、针对题目,你能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罗布泊曾是一个怎样的仙湖?什么时候消逝的?为什么会消逝?现在的罗布泊是什么样子?罗布泊的消逝带来怎样的恶果?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 三、请学生带着以上问题阅读全文,要求: 1、 用笔标出各自然段的序号。 2、 在书上画出有关问题的答案。(看能否用一两句话加以概括) 3、 理出各内容在书中出现的次序。 (此问题要求学生之间进行讨论解答) 明确:2、罗布泊过去是广阔、美丽、充满生机的湖泊,罗布泊周边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罗布消逝于20世纪70年代。 消逝的原因有两个:一是20世纪20年代塔里木河曾经人为改道,导致下游干旱缺水;二是盲目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致使下游河道干涸、罗布泊断水,生态环境彻底破坏。 现在的罗布泊变成了一片死寂的荒漠,胡杨林成片死亡,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 罗布泊消逝导致生态环境遭受人为破坏,迅速恶化,沙漠在扩张。 同样的悲剧还有:青海湖湖水下降,陆地向湖中延伸;月牙泉水域缩小,有干涸之势。 3、文章从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写起,接着上溯历史上的美丽景象,然后着重说明罗布泊消逝的缘故,又具体展现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最后推而广之,说到青海湖、月牙泉的颓势,篇末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吁——目的。 四、请学生齐读12、13段,分析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12、13段)——造成了罗布泊的消逝深层原因是人为因素。具体体现是两次改道和四个“盲目”。盲目就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头脑里根本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盲目就是目光狭小,只图本地区利益,不顾整体利益;盲目就是不懂自然规律,不懂生态平衡,不懂上游将水抽干了,下游的河道将会干涸,周边生态环境就会严重恶化,乃至沙化。 (在此处理一下文章行文的思路) 五、本文从体裁看是一篇报告文学,它兼有新闻和文学两种特点。新闻要求真实;文学要求形象性、抒情性。下面我们就来探究学习本文是怎样把罗布泊的今昔情景写得历历在目,把罗布泊消逝的原因说得明明白白的,为什么能使读者对罗布泊的消失痛惜不已。 1、体味真实性。 文章列举数据、叙述事实真实可*。 如:《汉书 西域传》记载了…… 另据史书记载…… 2、感受形象性。 (1)对比手法 集中表现在对罗布泊今昔情况进行对比。作者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都作了鲜明而具体的描写,显示了巨大的反差,使读者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2)拟人手法 如写胡杨林,“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赋予胡杨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感情激荡,为人类自身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如替换为“一棵棵胡杨树,只剩下奇形怪状的枯枝”效果就差多了。 如写罗布泊“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同样赋予罗布泊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痛心?如果替换为“站在罗布泊的边缘,你会看到一片荒漠,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那就逊色多了。 (3)排比 如“四盲”:遗憾之情,谴责之意呼之欲出。 3、体会抒情性 a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直抒内心痛苦而沉重的感情,有力地烘托了罗布泊的惨状,强化了生态被破坏的悲剧。) b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一针见血地指出罗布泊的消失是人为地破坏生态的恶果,具有强烈的谴责意味,指责悲剧制造者的盲目和愚昧) c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声,表达了强烈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 六、拓展延伸: 1、请你为“西部大开发”出谋划策。 2、文章第23段说:“罗布泊还能重现往日的生机吗?”请发表自己的看法。 3、热合曼是一个108岁高龄的罗布老人。假如你也是一个百岁老人,你该怎样向人讲述罗布泊的沧桑? 提示:a“我”与罗布泊同龄,共百岁。 b“我”的成长史就是罗布泊的坎坷史。 七、小结 地球是我们人类共有的家园。家是一个温馨的字眼,是灵魂的栖息地,是幸福的源泉。如果家没有了,那我们还能剩下什么?请看看我们自己的双手,是创造,还是毁灭?请看看我们自己的双眼,是热切的盼望,还是无助与茫然?让理性回归吧,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会变得更蓝,树会变得更绿,水会变得更清……同学们: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自我做起,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保护我们自己的家园。 c从出生到20岁,斯文 赫定发现仙湖,想象要丰富,用拟人化的口吻最好。 d从20—60岁,紧扣两次改道,“四盲”危害,重点讲人类对罗布泊的破坏。 e从60岁—100岁,扣“我”的少年、青年时代的美好记忆,寻找回来的世界,思念、牵挂、魂牵梦绕的故乡山水。 f展开联想,恳求上苍再赐我百年,我要回报罗布泊的养育。 板书: 昔日 罗布泊 现在 青海湖 月牙泉 生态意识 环保意识 可持续发展意识 真实 形象 抒情 教后: 本课的学习侧重于练习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概括能力。所以课堂多采用提问或让学生自己提问题的方式来进行。因为学生课前准备充分,阅读较好,并且对环保问题较为关注,所以整个课堂气氛较为活跃。 不足之处在于:学生的能力差异较为显著,而课堂时间有限,不能使所有学生得到练习,今后的课堂学习将会在这一方面加强。 课外拓展延伸设计较好,学生课后完成兴趣及质量较高,类似的课以后应加强学生学习兴趣。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 篇4合肥市磨店中学 关堂所 (本教学设计获合肥市教学设计二等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和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 过程与方法: 学习本文对比写法,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养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教学重点: 对比写法的运用;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作品传达的忧患意识。 教学难点: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分组讨论法,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文章联系到现实。 课时安排:课前安排预习,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XX年3月18日俄战机张家界飞行表演导入。 师:最近有一个新闻在媒体上很火,苏27战机飞越张家界天门山,(投影展示张家界及相关图片)本来这场飞行表演有一个大胆惊险的环节:苏27穿越天门洞(展示天门洞图片)。后来,因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最终取消了。什么原因呢?大家想一想。 生:探讨交流,发表看法。 师:不错,反对者的理由是这样很可能会毁了这一鬼斧神工的天作之景,一旦机毁人亡天门洞必毁,会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而起因不过是人类的一次娱乐飞行。 师:因人类的介入而导致环境恶化的例子多不多?能举几例吗?身边的最好。 生:举例,并发言交流。 师:看来我们身边的例子也不少,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一课《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就是人类“征服”自然反遭报复的典型事例。(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以重大新闻导入,激发兴趣;然后以身边事例引发学生的环保问题的关注,顺理成章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 师:课前已请同学们做了预习,现在请大家快速地浏览一下课文内容。 生:浏览课文。 师:大家看看课题:《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你从课题中能掌握到哪些信息?交流一下。 生:交流讨论。 师:(归纳)罗布泊原来是一个仙湖,现在消逝了。 师:现在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罗布泊的位置及相关情况。(多媒体展示有关图片和地图) 设计意图: 通过预习和浏览课本内容,让学生初步掌握课文内容,为下文的分析、探究打好基础。通过对课题的信息解读,让学生知道罗布泊的大致变化,进一步了解课文的写作对象。 三、分析探究 (一)内容分析: 师:罗布泊过去是什么样子的?课文中是如何描述的?请同学们相互合作,找出相关语句来。 生:查看教材,合作探究,发言。 师: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评价,以鼓励和肯定为主。 师:(多媒体展示罗布泊原景模拟图)能不能用最简洁的词语来概括罗布泊的过去?可从文中找关键词。 生:找关键词,作答。 师:归纳并板书:仙湖、绿洲。 师:现在的罗布泊是什么样子的?也可以找关键词来回答这个问题。 生:讨论交流,商量确定关键词,发言。 师:(多媒体展示罗布泊现在的图片)归纳并板书:荒漠、戈壁 师:罗布泊由绿洲、仙湖突然在短短的几十年间变成一片可怕的荒漠,原因何在?试着相互合作,概括一下文中给出的解释。 生:合作学习,对课文中关于罗布泊消逝的原因进行探究。并作答。 师:归纳概括学生答案,并多媒体演示学生探究结果: 1、塔里木河改道,人退沙进,沙漠逼近罗布泊; 2、70年代,“四盲”行为,使罗布泊彻底干涸。 设计意图: 通过罗布泊成因的探讨,一方面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课文内容的能力,一方面将学生引向主题,在这一过程中注重学生独立自主合作学习方式的培养。 (二)写法与文体: 师:作者写罗布泊采用了什么写法?有何作用?大家可以对此展开讨论。 生:思考、探究、交流、作答。 师:不错,典型的对比写法,通过罗布泊今昔对比,说明了人类是罗布泊消逝的罪魁祸首。 师:本文是节选自报告文学,属于广义的新闻范畴,内容的真实性不容置疑,除此以外,大家觉得和狭义的新闻有什么不同? 生:讨论、交流、作答。 设计意图:了解有关报告文学的文体知识及写作方法。 (三)主题与情感: 师:报告文学除了真实性以外,它并不要求时效性,但语言的文学性较狭义的新闻强,本文就是如此,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感情。是不是?你们觉得作者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最好用文中的语句来印证你的观点。 生:探究、合作、交流,举例说明自己的观点。 师:概括、归纳:痛惜,愤怒的感情。 师:文章的主题是环保,但人类注意环境保护了吗?悲剧还在不在上演? 生:作答。 师:作者文中举了哪两个例子? 生:作答。 师:我们身边有吗? 生:举例 师:(多媒体展示青海湖和月牙泉今昔图片作对比)同学们说得不错,我们人类在获得短暂利益的同时,有没有失去什么?比如说环境恶化带来了什么影响?举例说给大家听听。 生:思考、交流、作答。 师:其实我们人类并没有征服自然,(多媒体展示北京今年沙尘暴来袭时的镜头)沙尘暴、水灾、旱灾、海啸等随时都危害着人类自身。人类已为自己的目光短浅在付出代价!大家可就这两年发生的自然灾害作个统计,并相互交流一下这些自然灾害背后的人为因素。 生:议论,互相交流和补充。 设计意图: 了解罗布消逝的深层原因,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社会,激发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四、拓展延伸: 师:(多媒体展示设计1)同学们对环保问题认识比较深刻了,那么分析问题后要想办法来解决问题。假如在座各位哪天成为我们国家的环保总局局长了,你能不能就罗布泊,提出几条有效的补救或整改措施,说出来给大家听听。注意:所说的方法越能操作越好,要有价值。先小组讨论,再发言。 生:安自然组进行讨论,用纸笔列出来,组内讨论后发言。如果各组意见相左,可就势组织辩论。 师:学生言之有理就可,作鼓励性点评。 师:其实新闻媒体一直很关注环保问题,并做过许多构思精心、寓意深刻的环保公益广告,(展示课件中的三幅图片广告)你能为环境保护尽自己的一份力,也设计一句公益广告词吗?说说你的创意来给大家听听。大家可以几个人合伙设计。 生:设计广告词,交流,展示。 师:作评价发言。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意在增强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及参与精神,在能力方面培养他们的思维创新能力和拓展能力。 五、课文总结: 师:中国近些年的发展成就是世界瞩目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也一步步走向现实,西部大开发战略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个决策,这里有摘自搜狐网的一段话,(多媒体展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国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涉及的省、市、自治区有:重庆市 四川省 云南省 贵州省 陕西省 宁夏省 甘肃省 青海省 内蒙古 广西等,共四亿人口 。基础设施落后仍然是制约西部地区发展的薄弱环节,生态环境局部有所改善、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扭转,水资源短缺矛盾突出,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严重滞后,人才不足、流失严重,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还面临许多矛盾和问题。)说明了在西部开发的过程中环境问题已不容忽视。但幸运的是,我们的国家领导人已密切关注因发展而引起的环境问题,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今天,我用一句话来结束这堂课:科学,需要理性精神;自然,呼唤人文关怀。愿罗布泊的悲剧不再重演! 设计意图: 概括主题思想,揭露环保的重大现实意义-----关系民族的发展与未来,树立学生的理性的科学发展观和对自然的人文情怀。 六、作业布置: 1、整理一下课堂上自己设计的广告词,下节课前上交。教师将择优展示。 2、利用双休日时间,了解一下自己所生活的城市----合肥,有没有因发展而带来的环境问题,写一篇小型调查报告。可以几个同学合作完成,也可以独立完成,一周内完成,备单元语文实践活动中使用。 设计意图: 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现实社会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思考能力。 板书设计: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仙湖 罗布泊 沙漠 青海湖 月牙泉 科学,需要理性精神;自然,呼唤人文关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 篇5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萧瑟、和煦、干涸、吞噬、裸露”的读音、字形、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 3、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运用设问、概括提要的方式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揣摩语言,体会课文语言底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增强语感,丰富语言积累。 3、运用课文的理念,联系现实,思考关注环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关注生态问题。 教学重点 :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 2、理解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明确我们在西部开发中该吸取哪些教训。 教学难点:1、品读课文,揣摩语句,体味其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 2、探究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总结教训。 教学方法: 文献法 合作探究法 体验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在我国西北地区有一个曾经非常美丽的仙湖;那是一个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那是一个充满神秘的地方,我国科学家彭家木、探险家余纯顺先后在那里失踪、遇难;那是一个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的地方; 那就是罗布泊。 罗布泊,曾经是有水的,曾经是有很多水的。一个非常美丽的仙湖,如今却成了沙漠。是什么原因使罗布泊发生了如此大的变故呢?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曾经的仙湖——罗布泊。(板书课题) 二、资料展播 三、整体感知 1、题目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必要的信息? 罗布泊,原本是非常美丽的仙湖,如今却消逝了,成了荒漠。 2、提问:针对题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明确:罗布泊曾是一个怎样的仙湖?什么时候消逝的?为什么消逝?现在的罗布泊是什么样子?罗布泊的消逝带来怎样的恶果?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 3、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1)用笔画出你所解决的问题以及不懂的生字新词。 (2)圈点勾画,筛选关键语句,概括文意,归纳要点。 4、需掌握的词语: 萧瑟(xiāo sè):形容冷清、凄凉。 和煦(héxù):温暖。 干涸(hé):(河道、池塘等)没有水。 吞噬(shì):吞食;并吞。 裸露(lù):没有东西遮盖。 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界变化很大。 5、学生自由回答提出的问题,教师总结,明确: 罗布泊过去是广阔、美丽、充满生机的湖泊,罗布泊周边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现在的罗布泊变成了一片死寂的荒漠,胡杨林成片死亡,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 罗布泊消逝于20世纪70年代。 消逝的原因有两个:一是20世纪20年代塔里木河曾经人为改道,导致下游干旱缺水;二是盲目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致使下游河道干涸、罗布泊断水,生态环境彻底破坏。 罗布泊消逝导致生态环境遭受人为破坏,迅速恶化,沙漠在扩张。 同样的悲剧还有:青海湖湖水下降,陆地向湖中延伸;月牙泉水域缩小,有干涸之势。 三、合作探究,深层探究,突破难点 1、造成罗布湖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12、13段)——造成了罗布泊的消逝深层原因是人为因素。具体体现是两次改道和四个“盲目”。盲目就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头脑里根本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盲目就是目光狭小,只图本地区利益,不顾整体利益;盲目就是不懂自然规律,不懂生态平衡,不懂上游将水抽干了,下游的河道将会干涸,周边生态环境就会严重恶化,乃至沙化。 (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我们应吸取怎样的教训?对西部大开发应提出哪些忠告?(学生讨论) 开发要克服盲目性,认识自然规律,认识生态平衡,谋求发展必须抓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3、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痛惜之情、作者强烈呼吁:拯救生态环境 4、学生概括文意。文章从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写起,接着上溯历史上的美丽景象,然后着重说明罗布泊消逝的缘故,又具体展现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最后推而广之,说到青海湖、月牙泉的颓势,篇末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吁——目的。 全文的思路: 今昔(对比)==>消亡的缘故==>具体展现荒漠==>推广(青海湖、月牙湖)==>发出呼吁 5、 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理解文中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抒情性:体会下列句子的思想感情 ① 此时此刻,我们停止的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 ② 这出悲剧的制造者是人! ③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 四、品读课文,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既有真实性又有文学性,从文法上探究体味文章的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自由阅读课文,画出文中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点评其好在哪里。(提示:哪些语句使文章富有较浓的感情色彩,哪些语句直接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真实性的语句:如<汉书.西城传>根据史书记载具体数字。 (提示:读这些叙述性的语句语气应平和) 直抒胸臆的句子例如: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又"字应拉长,更突出。) 救清海湖,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 (应带深深感概,发出呼吁。) 生动修辞的句子:如第20、22段,赋予胡扬林以人的感情。对比、拟人、排比手法。 五、拓展延伸:说说我们生活周围环境被破坏的事例,谈谈你的想法。 ① 向自然环境任意排放废弃物,污染环境;a、大气污染b、水质污染c、噪声污染d、食品污染及具危害 ②不适当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环境。指与湖争地、乱砍乱伐森林、破坏草原等。1998年,我国长江流域爆发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灾,其原因之一,就是与湖争地乱砍乱伐森林、不适当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这一沉痛的教训,我们一定要牢记。 六、布置作业: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停止破坏生态平衡,尽力拯救已被破坏的环境,防止生态的继续恶化。 七、课堂小结:罗布泊的今昔变化给人类带来了深刻的教训,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保护环境。只要人人都拥有一颗保护地球的慧心,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会更蓝,树会更绿,水会更清!我们宁愿多一块人间的乐土,也不要一片荒凉的罗布泊! 板书设计: 消亡的原因:改道 四盲 过去:绿洲 仙湖 罗布泊 今日:沙漠 神秘 同样的悲剧:青海湖 月牙泉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 篇6教学目标 : 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4.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教学设计: 1.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2.课前预习,提出并整理发现的问题;动手查找资料;带着问题和资料走进教室; 3.在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中提高学生对文章的解读能力;透视文章的写作轨迹,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4.结合“研讨与练习”: “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拓展思维,畅想表达。 教学内容设计: 一、课前预习 1.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 2.完成“读──读,写──写”。 3.查找并搜集有关“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等的资料。 4.在阅读和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将发现的问题整理到学习笔记上。 二、课堂教学内容 第一板块: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1.导人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的罗布泊,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闻名于世。昔日的罗布泊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水清澈的生命绿洲,而今却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悲剧? 2.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收集的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的资料、图片。 图片1:西北地区地图,指导学生查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河、罗布泊的地理位置。 图片2:“茫茫大戈壁”“龟裂大地” 图片3:“青海湖”“月牙泉”。 资料投影:“昔日碧波荡漾,如今举目荒凉罗布泊变故谁能评说”(新华社乌鲁木齐1月4日电) 资料投影: “探险乐园罗布?白” (摘自1998年1月5日《南方日报》) 3.再读课文,在文中划出阐述罗布泊消逝的主要原因的句子。 4.投影显示问题的答案。 问题主要出在近30年时间里。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各种需求也跟着增加。耕地需要水,采矿需要水,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立方米。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自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把塔里木河抽干了。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干涸以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恶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迅速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罗布泊消失了。 第二板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1.找一位学生读课文的最后三段。(要求读出感情) 2.组织学习思考、回答问题: (1)青海湖、月牙泉正在上演怎样的悲剧?(训练复述能力) (2)作者引用了具体数据,告诉人们同样的悲剧仍在继续,呼吁人类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引导学生把数据整理出来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讨论后出示投影:1025.tif 讨论后明确:作者充满了忧患意识。 4.要求学生在文中划出直接表达作者忧患意识的句子。 5.学生齐读。 第三板块:学习作比较的方法 1.投影显示图表:1025.tif 2.组织学生讨论: (1)作者采用这种对比手法有什么作用? (2)课文中还有类似的对比吗?请找出来。 3.教师小结第—2题。(1);出示投影 过去的罗布泊:“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现在的罗布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树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敞出自己的肌肤筋骨。” (2)明确拟人的修辞手法。 (3)强烈的对比效果。 (4)再次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第四板块:世纪老人的述说 1.实物投影,展示108岁高龄的罗布老人热合曼的图片。 2.畅想表达:“如果我是世纪老人,我该如何讲述罗布泊的百年沧桑?” 提示: 1.我与罗布泊同龄,共百岁。 2.我的成长史就是罗布泊的坎坷史。 3.从出生~20岁(从斯文·赫定发现仙湖,想像要丰富、拟人化、有情调。) 从20岁~60岁(扣两次改道、 “四盲”危害,重点讲人类对罗布泊的破坏。) 从60岁~lOO岁(扣我的少年、青年时代的美好记忆,寻找回来的世界,思念、牵挂、魂牵梦绕的故乡山水。展开联想,恳求上苍再赐我一百年,前一百年罗布泊养育了我,后一百年,我要回报罗布泊。) 三、课后拓展学习 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和月牙泉濒临干涸的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的恶化。 (《试教通讯》2003.4)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 篇7教学目标 : 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4.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教学设计: 1.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2.课前预习,提出并整理发现的问题;动手查找资料;带着问题和资料走进教室; 3.在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中提高学生对文章的解读能力;透视文章的写作轨迹,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4.结合“研讨与练习”: “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拓展思维,畅想表达。 教学内容设计: 一、课前预习 1.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 2.完成“读──读,写──写”。 3.查找并搜集有关“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等的资料。 4.在阅读和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将发现的问题整理到学习笔记上。 二、课堂教学内容 第一板块: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1.导人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的罗布泊,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闻名于世。昔日的罗布泊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水清澈的生命绿洲,而今却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悲剧? 2.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收集的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的资料、图片。 图片1:西北地区地图,指导学生查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河、罗布泊的地理位置。 图片2:“茫茫大戈壁”“龟裂大地” 图片3:“青海湖”“月牙泉”。 资料投影:“昔日碧波荡漾,如今举目荒凉罗布泊变故谁能评说”(新华社乌鲁木齐1月4日电) 资料投影: “探险乐园罗布?白” (摘自1998年1月5日《南方日报》) 3.再读课文,在文中划出阐述罗布泊消逝的主要原因的句子。 4.投影显示问题的答案。 问题主要出在近30年时间里。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各种需求也跟着增加。耕地需要水,采矿需要水,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立方米。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自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把塔里木河抽干了。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干涸以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恶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迅速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罗布泊消失了。 第二板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1.找一位学生读课文的最后三段。(要求读出感情) 2.组织学习思考、回答问题: (1)青海湖、月牙泉正在上演怎样的悲剧?(训练复述能力) (2)作者引用了具体数据,告诉人们同样的悲剧仍在继续,呼吁人类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引导学生把数据整理出来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讨论后出示投影:1025.tif 讨论后明确:作者充满了忧患意识。 4.要求学生在文中划出直接表达作者忧患意识的句子。 5.学生齐读。 第三板块:学习作比较的方法 1.投影显示图表:1025.tif 2.组织学生讨论: (1)作者采用这种对比手法有什么作用? (2)课文中还有类似的对比吗?请找出来。 3.教师小结第—2题。(1);出示投影 过去的罗布泊:“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现在的罗布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树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敞出自己的肌肤筋骨。” (2)明确拟人的修辞手法。 (3)强烈的对比效果。 (4)再次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第四板块:世纪老人的述说 1.实物投影,展示108岁高龄的罗布老人热合曼的图片。 2.畅想表达:“如果我是世纪老人,我该如何讲述罗布泊的百年沧桑?” 提示: 1.我与罗布泊同龄,共百岁。 2.我的成长史就是罗布泊的坎坷史。 3.从出生~20岁(从斯文·赫定发现仙湖,想像要丰富、拟人化、有情调。) 从20岁~60岁(扣两次改道、 “四盲”危害,重点讲人类对罗布泊的破坏。) 从60岁~lOO岁(扣我的少年、青年时代的美好记忆,寻找回来的世界,思念、牵挂、魂牵梦绕的故乡山水。展开联想,恳求上苍再赐我一百年,前一百年罗布泊养育了我,后一百年,我要回报罗布泊。) 三、课后拓展学习 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和月牙泉濒临干涸的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的恶化。 (《试教通讯》2003.4)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 篇8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知识与能力: 1.培养学生搜集数据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过程与方法: 1.利用罗布泊以前的风光图和现在的沙漠风光图让学生引学生进入学习情景。 2.学习运用对比、探究、引用数据的方法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使罗布泊今昔进行碰撞,体会文章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并理解作者借胡杨林来倾诉痛惜之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2.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根据你的预习,谁来解释一下标题的含义,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进而提出问题:罗布泊曾是怎样的?什么时候消逝的?为什么会消逝?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罗布泊,听听他的诉说。 二、整体感知 昔日罗布泊、今日罗布泊各是怎样一个地方?有什么可以证明? 1、 三、问题思考 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是什么? 四、研读赏析 作者的痛惜之情和忧患意识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五、拓展延伸 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水面下降和月牙泉濒临干涸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你 还知道哪些悲剧正在上演? 六、小结 罗布泊是一个悲剧,同样的悲剧还有许多许多!为了不让悲剧再上演,让我们大家携起手来,从现在开始,保护环境,爱护我们的家园!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 篇9一、 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报告文学家吴刚的佳作,被评为2019年度中国最佳报告文学。本文的作者根据历史资料,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怀着极为痛惜的心情向世人报告罗布泊的今昔,写出罗布泊这一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湖,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之要冲而闻名于世的仙湖,由昔日的牛马成群、绿树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变成今天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的悲剧的原因,告诉人们罗布泊的消失是近30年来人为造成的悲剧,从而呼吁人们树立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否则,这样的悲剧将继续上演。 本文是历史教训的总结,报告水资源的滥用怎样破坏了生态环境,今天学习这篇文章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前车之鉴昭示西部大开发应注意的一个战略重点,就是必须抓好生态环境建设。 2、学生分析 二、 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教材的特色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我想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体会语言的形象性、抒情性;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搜集和整理资料以及概括要点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科学理性和人文情怀。使学生树立生态、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原因。 2、理解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明确我们在西部开发中该吸取那些教训。 3、探究文本,品味语言,感受作者强烈的环保忧患意识。 四、教学困难 恐怖的罗布泊!大家都想一睹它的风采。然而它又远在千里之外,我们的学生不可能对它进行实地考察。那么,通过什么方式来了解罗布泊呢?对!运用信息技术。我是这样考虑的:1、关于罗布泊的信息,网络化教学可拓展学习空间,为合作学习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2、我校八年级学生求知欲强,积极性高,能熟练地使用Internet,有较高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自读课的特点,我用一课时完成。本课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课文,我采用组织学生进行网络环境下自主性学习为前提,课堂上成果展示:由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展示,教师旁边指导。我也利用信息技术上网为学生搜集一些图片,有仙境美景,也有荒漠惨像,利用这图片唤起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视频链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然后个性阅读,让学生初步感知,再利用自我探究、质疑问难、小组讨论、合作探讨的学习方式把握文章主旨。教师从中点拨,穿插思想教育。 那么信息技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它的功效,如何实现整合呢?我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设计以下教学过程。 六、 教学过程 我把这节课学生活动主要过程先呈现给大家。活动主要分三块“课前准备”、“课堂展示”、“课后总结”。注重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课前分组准备、网络自主学习 根据这节课的特点,课前提前两周,布置学习任务,按专题,分成四个小组: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青海湖的过去和现在、月牙泉的过去和现在、相关的受人为破坏的例子。让学生通过网络收集与专题有关的资料,并整理、筛选、加工,做成课件。 (二)、教学设计 第一板块:课前出示课题(画面配上月牙泉歌曲) 此环节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营造忧伤的情感氛围。 第二板块:导入设计 有这样一句公益广告:珍惜地球水资源,否则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的眼泪。 有这样一首印第安歌谣:只有当最后一棵树被刨 最后一条河中毒 最后一条鱼被捕 你们才发觉 钱财不能吃 同学们,人类破坏生态环境,浪费地球资源,最后遭殃还是我们人类自己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一起走进受到人类破坏的地方《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 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既与本文主题紧密相关,又能引发学生的忧患意识,为学习文本奠定情感基础。) 第三板块、解题: 1、“泊”是什么意思?你认为“泊”应是什么样子的? 2、课文题目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必要的信息? 3、针对题目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 4、再读题目,同学们能读出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感情激调吗?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锻炼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也为学生学习课文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方法——从题目入手解读文本。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而不是教师提问,由教师领着走到学生自己走,由学生自己研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学习的主人。第4问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感情基础)) 第四板块、整体感悟 (1)罗布泊情况介绍 (2)图片欣赏: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第一小组派代表展示自已查找到的相关资料制成的PPT演示文稿,目的是通过课件从视觉角度打开学生想象空间,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形成强烈反差,为探究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师过渡:美丽的罗布泊怎么会变成现在这样也一滴水也没有的罗布泊呢?同学们,我们打开课文,共同去寻找答案。 (3)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4)教师出示筛选出的图片,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能符合这几幅图片的解说词,然后再用自己的话概括罗布泊的现在和过去。(这个环节,为使学生的学习不脱离文本,因此要求回答问题时先读出原文相关语句,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既锻炼了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5)找出变化的原因?(从中探究深层原因)(教师再播放视频) 教师过渡:同学们昔日的罗布泊是一个碧波荡漾的仙湖罗布泊,那里水平如镜,花草繁茂,是各种鸟儿栖息的天堂。如今没有一只鸟,没有一条溪,成了恐怖的罗布泊,成了痛苦的罗布泊,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找一找告诉大家。 (这个环节既使学生了解了报告文学具有新闻的特点要求真实,又能让学生对文本的相关资料了解得更全面、更形象,避免了传统教学下教师枯燥的介绍。视频中强烈、鲜明的画面对比使学生更深刻地领悟到了造成罗布泊生态破坏的深层原因。图文并茂,文字与解说相结合,收到良好的效果。 (6)我们在西部正在大开发中该吸取那些教训。 第五板块:研读赏析(美读法) 找出文中你认为最有感染力的语句在组内朗诵,并说说这些语句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学生分组朗诵,组内发言,小组代表在班内发言。(播放背景音乐)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报告文学具有形象性和抒情性,作者运用对比、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使文章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学生边读边配有背景音乐及自由选择相关画面,进行解说,使文本更具震撼力和感染力,这一种无形的力量是文字所不能达到的。分组的目的是让学生各抒己见,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说话,乐于说话,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也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同时也是新课标中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的体现。) 第六板块:拓展延伸 1、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水面下降和月牙泉濒临干涸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请二、三两个小组用收集到的有关资料制成的PPT呈现给大家,让我们用真实的画面来感受这两个悲剧。)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这样的悲剧?(第四小组展示) 2、你身边有类似的悲剧吗? 3、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 (通过这个环节,学生更多地了解了受到生态系统破坏的活生生例子,学习更多的环保知识,呼吁环保。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图片的出示可以激发学生的想像力。) 第七板块:课外作业 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这个环节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八板块:总结 罗布泊的今昔变化给人类带来了深刻的教训。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保护环境,只要人人都拥有一颗保护地球母亲的慧心,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会更蓝,树会更绿,水会更清! ( 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个系统完整的印象。) 七、 教学反思 2、注重朗读,以读悟情。我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让他们自由朗读,提倡个性化阅读,根据画面及背景音乐的渲染,不断地读、评、读,最终得到真实的情感体验。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 篇10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教学目标 : 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4.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教学设计: 1.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2.课前预习,提出并整理发现的问题;动手查找资料;带着问题和资料走进教室; 3.在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中提高学生对文章的解读能力;透视文章的写作轨迹,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4.结合“研讨与练习”:“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拓展思维,畅想表达。 教学内容设计: 一、课前预习 1.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 2.完成“读一读,写一写”。 3.查找并搜集有关“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等的资料。 4.在阅读和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将发现的问题整理到学习笔记上。 二、课堂教学内容 第一板块: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1.导入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的罗布泊,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闻名于世。昔日的罗布泊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水清澈的生命绿洲,而今却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悲剧? 2.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收集的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的资料、图片。 图片1:西北地区地图,指导学生查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河、罗布泊的地理位置。 图片2:“茫茫大戈壁”“龟裂大地” 图片3:“青海湖”“月牙泉”。 资料投影:“昔日碧波荡漾,如今举目荒凉罗布泊变故谁能评说”(新华社乌鲁木齐二月4日电) 资料投影:“探险乐园罗布泊”(摘自1998年1月5日《南方日报》 3.再读课文,在文中划出阐述罗布泊消逝的主要原因的句子。 4.投影显示问题的答案。 问题主要出在近30年时间里。塔里木河两岸入口激增,各种需求也跟着增加。耕地需要水,采矿需要水,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立方米。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把塔里木河抽干了。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干涸以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恶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迅速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罗布泊消失了。 第二板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1.找一位学生读课文的最后三段。(要求读出感情) 2.组织学习思考、回答问题: (1)青海湖、月牙泉正在上演怎样的悲剧?(训练复述能力) (2)作者引用了具体数据,告诉人们同样的悲剧仍在继续,呼吁人类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引导学生把数据整理出来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讨论后出示投影: 胡杨林 1958年 780万亩 现在 420万亩 沙漠化 过去 66% 现在 84% 青海湖 50年间下降8.8米,平均每6年下降 1米,陆地向湖中延伸10多公里。 月牙泉 50年代1.1652万平方米 现在 5397平方米,水深只剩尺余。 讨论后明确:作者充满了忧患意识。 4.要求学生在文中划出直接表达作者忧患意识的句子。 5.学生齐读。 第三板块:学习作比较的方法 1.投影显示图表: 罗布泊 过去: 1.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生命绿洲。 2.张骞眼中:遍地的绿色和金黄的麦浪、丝绸之路。 3.斯文·赫定: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和煦的,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 罗布泊 现去: 1.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70℃,天空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此地。 2.绿色长城在干渴中崩塌。罗布泊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 2.组织学生讨论: (1)作者采用这种对比手法有什么作用? (2)课文中还有类似的对比吗?请找出来。 3.教师小结第2题。 (1)出示投影 过去的罗布泊:“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现在的罗布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树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敞出自己的肌肤筋骨。” (2)明确拟人的修辞手法。 (3)强烈的对比效果。 (4)再次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第四板块:世纪老人的述说 1.实物投影,展示108岁高龄的罗布老人热合曼的图片。 2.畅想表达:“如果我是世纪老人,我该如何讲述罗布泊的百年沧桑?” 提示: 1.我与罗布泊同龄,共百岁。 2.我的成长史就是罗布泊的坎坷史。 3.从出生~20岁(从斯文·赫定发现仙湖,想象要丰富、拟人化、有情调。) 从20岁~60岁(扣两次改道、“四盲”危害,重点讲人类对罗布泊的破坏。) 从60岁~100岁(扣我的少年、青年时代的美好记忆,寻找回来的世界,思念、牵挂、魂牵梦绕的故乡山水。展开联想,恳求上苍再赐我一百年,前一百年罗布泊养育了我,后一百年,我要回报罗布泊。) 三、课后拓展学习 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和月牙泉濒临干涸的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的恶化。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 篇11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2.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萧瑟(se4) 和煦(xu4) 干涸(he2) 吞喽(shi4) 裸索(luo3) 戈壁滩(ge1)无垠(yin1) 边缘(yuan2) 2.解释下列词语。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和煦:温暖。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裸露:没有东西遮盖。 戈壁:蒙古人称沙漠地区,这种地区尽是沙子和石块,地面上缺水,植物较少。 沧海桑田:大海里的一颗谷粒。 无限:辽阔无边。 边缘:沿边的部分。 二、导人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的罗布泊,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闻名于世。昔日的罗布泊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水清澈的生命绿洲,而今却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悲剧?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收集的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的资料、图片。 图片1:西北地区地图;指导学生查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河、罗布泊的地理位置。 图片2:“茫茫大戈壁”“龟裂大地”。 图片3:“青海湖”“月牙泉”。 资料投影:“昔日碧波荡漾,如今举国荒凉罗布泊变故谁能评说”(新华社乌鲁木齐1月4日电。) 资料投影:“探险乐园罗布泊”(摘自1998年1月5日《南方日报》)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从文中找出自己发现的问题,并记在学习笔记本上。 四、学习课文内容 (一)提问:在文中划出阐述罗布泊消逝的主要原因的句子。 明确: 问题主要出在近30年时间里。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各种需求也跟着增加。耕地需要水,采矿需要水,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立方米。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 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把塔里木河抽干了。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干涸以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恶化,草木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迅速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罗布泊消失了。 (二)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1。找一位学生读课文的最后三段。(要求读出感情) 2.组织学习思考、回答问题: (1)青海湖、月牙泉正在上演怎样的悲剧?(训练复述能力) (2)作者引用了具体数据,告诉人们同样的悲剧仍在继续,呼吁人类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引导学生把数据整理出来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要求学生在文中划出直接表达作者忧患意识的句子。 学生讨论交流,进一步明确作者充满了忧患意识。 (三)学习对比的写法。 组织学生讨论。 1.作者采用这种对比手法有什么作用? 2.课文中还有类似的对比吗?请找出来。 明确: 过去的罗布泊:‘‘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现在的罗布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树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敞出自己的肌肤筋骨。” 五、探究活动 提问: 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1.我与罗布泊同龄,共百岁。 2.我的成长史就是罗布泊的坎坷史。 3.从出生~20岁(从斯文•赫定发现仙湖,想像要丰富、拟人化、有情调。) 从20岁~60岁(扣两次改道、“四盲”危害,重点讲人类对罗布泊的破坏。) 从60岁~100岁(扣我的少年、青年时代的美好记忆,寻找回来的世界,思念、牵挂、魂牵梦绕的故乡山水。展开联想,恳求上苍再赐我一百年,前一百年罗布泊养育了我,后一百年,我要回报罗布泊。) 六、拓展学习 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和月牙泉濒临干涸的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的恶化。 七、小结 这篇课文是从一篇报告文学中节选下来的。罗布泊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还曾经是一片美丽的仙湖,但现在却成了令人恐怖的沙漠,吞噬了无数的生命。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状况?作者通过翔实的资料说明,人对自然贪婪和盲目的索取是造成这一悲剧主要原因。课文最后,作者发出了拯救生态环境的呼吁。 课文全篇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为罗布泊生态之恶化而痛苦,为人们索取之盲目而痛惜。为了表达这种感情,作者运用了各种表现手法,一是拿罗布泊过去的繁华与现在的破败对比;二是运用拟人手法,以事物自身的诉说引起人内心的震动,如“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一句所描写的罗布泊的惨状,实在让人痛心疾首;三是运用数据客观说明。这些在教学中都要引导学生仔细体会。 八、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 篇12《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 设计/周凌 【教学目标】 1.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特点; 2.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3.品读出文章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新课 1.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吴刚的一篇报告文学《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 屏显: 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文学体裁的一种,从新闻报道和纪实散文中生成并独立出来的一种新闻与文学结合的散文体裁。具有及时性、纪实性、文学性的特征。 2.学生齐读。 3.过渡:这节课,我们就从"报告"和"文学"的角度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查预习 三、观仙湖 1.教师出示问题::快速阅读介绍罗布泊今昔对比段落(1-8段),勾画出相关的描写语句,运用这些语句,仿照画线句,按照要求完成仿写。 想过去, 这里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仿写两句描绘罗布泊美丽的句子) 这里是罗布泊, "泊"字左边三点水啊! 可如今, (仿写三句描绘罗布泊现状的句子) 这里是罗布泊, "泊"字左边三点水啊! 2.学生找句子,交流,写作,展示。 3.教师追问:"这是罗布泊啊/‘泊’字左边是三点水啊! "出现两次,应该分别用什么样的感情朗读这两句话? 4.学生回答。(第一句:自豪、赞叹。第二句:惋惜、遗憾) 5.学生齐读,要求读出感情。 6.教师出示屏显,学生齐读: 这一部分,作者主要用叙描结合的手法来呈现了罗布泊"今昔对比,具有浓郁的文学性。 四、叹消逝 1.教师出示问题:快速阅读介绍罗布泊消亡的段落(9-20),⑴概括罗布泊消亡的原因。⑵找出能够概括这一部分内容的一句话 . 2.学生黑板展示答案。(原因:⑴①20 世纪 20 年代塔里木河人为改道 , 导致下游干旱缺水;②近 30 多年来 ,滥用塔里木河资源,"四盲 "使罗布泊干涸,周边生态环境彻底破坏。⑵罗布泊消失了。) 3.结合具体语句说说文章所表现出来的 "报告 " 真实性(纪实性)的特点。 4.学生回答。 5.教师总结屏显,学生齐读: 这一部分以大量的数据、确凿的事实来说明罗布泊消逝的过程和原因,具有报告的真实性的特点。 6.教师出示课文语句改编的诗句: 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啊, 在忍受了二十余年的干渴后 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 那奇形怪状的枯枝、 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 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 又像是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罗布泊消失了, "泊"字左边三点水啊! 7.教师追问:"‘泊’字左边是三点水啊! "在这里用什么样的感情朗读? 8.学生回答。(悲痛、沉重、无奈) 9.学生齐读整段,要求读出感情。 8.教师总结:此段中揪心的比喻,逼真的拟人,生动的描绘,恰当的联想,沉痛的情感,令读者读起来心潮澎湃,感慨万千,更多的是沉重的痛惜。 五、解忧思 1.教师屏显课文语句改编的诗句: 站在罗布泊边缘, 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 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 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 站在罗布泊边缘, 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 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 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2.男女生分段深情朗读。 3.教师阐释:这里把罗布泊拟人化, 一望无际的荒漠是裸露的胸膛,沟沟壑壑是一道道肋骨,让人仿佛看到了一个毫无生机与活力的死者。 悲痛之情油然而生。 3.教师出示问题:默读第 23 节至结束,圈出最触动自己的语句、词或者标点,⑴结合这些语句说说文章所表现出来的" 文学 " 的特点(具有形象性、抒情性)。⑵找出最能表现作者对罗布泊消逝根本原因认识的一句话。("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 4.学生找句子,交流,展示。 5.教师屏显: 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泊"字左边是三点水啊! 6.教师追问:"‘泊’字左边是三点水啊! "在这里用怎样的感情朗读? 7.学生回答。(谴责、愤怒、悲痛。) 8.学生齐读整段,要求读出感情。 9.教师屏显小结,学生齐读: 这一部分在生动描写的基础上,通过抒情来表现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六、结全文 1.教师屏显诗歌 想过去, 这里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这里是遍地苍翠、麦浪金黄、延绵不绝的绿色长廊 这里是水平如镜、阳光和煦、鸟鱼嬉戏的美丽仙湖 这里是罗布泊, "泊"字左边三点水啊! 可如今, 这里是寸草不生、溪水枯竭、气候炎热的戈壁沙漠 这里是飞鸟不歇、候鸟不归、飞禽不见的寂寞天空 这里是彭加木失踪、余纯顺遇难、无人敢独行的生命禁区 这里是罗布泊, "泊"字左边三点水啊! 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啊, 在忍受了二十余年的干渴后 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 那奇形怪状的枯枝、 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 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 又像是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罗布泊消失了, "泊"字左边三点水啊! 站在罗布泊边缘, 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 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 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 站在罗布泊边缘, 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 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 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泊"字左边是三点水啊! 2.学生深情诵读。 3.教师屏显课文小结,并阐述内容板书: "报告文学 "的特点 : 新闻的真实性;文学的形象性、抒情性;综合运用丰富的表达方式。 4.学生齐读报告文学的特点。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 篇13背景分析: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主动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能适应未来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新人,是初中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重要的着眼点是改变学生单纯地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在开展接受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积极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它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教学分析:(一) 教材分析:《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被安排在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人与自然”这一单元,本单元的文章均是从不同侧面思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本文属报告文学,在内容上要求学生把握两点:一是在对比罗布泊过去和现在的过程中总结罗布泊消逝的原因;二是感受作者痛惜罗布泊消逝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建言献策。在表现形式上要求把握三点:一是对比、拟人、排比三种表现手法;二是多种表现方式的运用;三是报告文学的基本特点。本文教学可结合课文,进行拓展性学习,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主人翁意识。(二) 学情分析:经过三个多学期的学习,所任教的两个班学生已经适应了新课程的学习,绝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自觉地查找和收集资料。相当一部分学生拥有电脑并能上网,这为查找和收集资料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途径和更为便捷的方式。学生也已基本习惯了小组讨论、自我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应该可以通过小组互助合作的形式顺利完成。本文浅显易懂,饱含感情,适合学生自读。三、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二)过程和方法: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培养概括能力,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科学理性和人文情怀。四、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1、解本文叙述事实,列举数据的方法。2、了解罗布泊的这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原因。3、探究生态环境遭破坏的深层原因,明确应吸取的教训。(二)难点:1、报告文学的文体特点。2、探究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总结教训。五、学法指导: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初步把握全文的主旨,同时结合新学案和所查找资料,认真做好课前预习,提出疑难问题,在课堂小组讨论时尽力去解决。若还有疑问,全班讨论分析。借助多媒体,网络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精神。六、课前准备:(一) 教师:收集资料,制作课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尽可能从视觉角度打开学生的想象空间,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归纳出其变化的根本原因,并归纳生态环境遭破坏的深层原因。从而体会人类从中应吸取的教训,感受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强烈的忧患意识。(二)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强烈的忧患意识。查找有关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环境被污染的事例。(图片、书籍、相关报道均可)七、教学设计:(一) 导入:看到这幅画面,让你想到哪个成语?“世外桃源”。陶渊明笔下“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为我们编出了美好的人间仙境。其实还有一处详为人知的地方也被人们喻为“世外桃源”,那就是罗布泊。今天就让一起走进《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二) 解题:课文题目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必要的信息?明确:罗布泊,原来是非常美丽的湖泊,如今消逝了,变成了荒漠。追问:在作者笔下,历史上的罗布泊是什么样子的?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第4~8小节,其他同学画出描绘消逝前的罗布泊特征的词语或句子。明确:过去是广阔,美丽,充满生机的湖泊,它的周边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三)(过渡)昔日罗布泊曾是一个水乡,那里水面平如月镜,在如此幽美的环境中,花草摇曳,是各种鸟儿栖息的天堂。牧民们在这片肥美的土地上养活了成群的的牛羊。瞧!牧林边牧民在欢歌,就连那羊牛仿佛也在唱歌……(优美的画面)(四)我们记忆中的罗布泊曾今是一个生命的绿洲,曾经是令人惊叹的仙湖!记忆是美好的,回忆罗布泊的感受也是美好的,可现实中的罗布泊呢?它又是怎样?请快速的阅读课文,画出消逝后的罗布泊特征的词语和句子。(学生阅读、勾画、准备)明确:现在的罗布泊一边死寂,胡扬林成片死亡,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惧……(板书:沙漠 神秘)(过渡)今日的罗布泊到处是沙海漫漫,到处是凝固的生命,树木在遭受了人为的破坏之后,除了眺望远方,它们别无选择,生长在罗布泊的生物们只能从心底发出静默的抗议!曾经充满生命力的绿洲就这样变成了令人恐怖的荒漠,大家都曾想过令罗布泊的消逝的一些原因何在?(五)齐读第11~13小节,思考:造成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是什么?明确:1.20世纪 20年代塔里木河曾经人为改道,导致下游干旱缺水。 2.盲目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导致下游改道干枯,生态环境被破坏。追问:造成罗布泊生态平衡破坏的原因是什么?明确:(1)什么是盲目?"盲目"就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图眼前利益。头脑中没有持续性发展;"盲目"就是目光狭小,只图本地区利益,不顾整体利益,"盲目"就是不懂自然规律,不懂生态平衡……(2)"盲目"是由什么引起的?盲目是由人的贪念、人的自私引起的,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才会做出危及子孙后代,危及大自然的蠢事。(六)品味语言: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既有真实性又有文学性,请同学们到文中找到相应的语句。真实性的语句:如<汉书.西城传>根据史书记载具体数字。(提示:读这些叙述性的语句语气应平和)直抒胸臆的句子例如: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又"字应拉长,更突出。) 救清海湖,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应带深深感概,发出呼吁。)生动修辞的句子:如第20、22段,赋予胡扬林以人的感情。(七)同样的悲剧还在上演:青海湖水位的下降,月牙泉有干枯之势。(过度)看着这些怵目惊心的画面,难道不叫人痛心疾首吗?在这广袤的地球上,又何止青海湖和月牙泉面临如此尴尬的遭遇,在我们生活周围黄鲸被破坏的事例举不胜举,请同学谈谈你的看法。(八)拓展延伸:说说我们生活周围环境被破坏的事例,谈谈你的想法。(九)(过度)此情此景,不由地让我们发出"救救仙湖"的呐喊声,让我们用智慧插上理性的翅膀,让罗布泊的悲剧不再重演!假如你是一位研究罗布泊的科学家,请根据文中分析的原因,提出有效的措施,整理后发布给同学,看看谁说的措施可以实行又有建议价值。(先小组讨论,造发言,教师及时点评。)点评围绕:政府应发布相应的措施,一旦有人违反应严罚严惩。老百姓要提交思想觉悟,不被一己私欲所左右。学生应从小培养环保意识。学生可能会提及植树造林、人工降雨等手段,教师应给予适当反驳,如人工降雨需要一定条件,消耗人力、财力过多,植树造林所需水从何而来?引导学生应从人的思想观念入手。(十)布置作业:以环保志愿者的身份写一篇倡议书,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停止破坏生态平衡,尽力拯救已被破坏的环境,防止生态的继续恶化。(十一) 小结:罗布泊的今昔变化给人类带来了深刻的教训,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保护环境。只要人人都拥有一颗保护地球的慧心,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会更蓝,树会更绿,水会更清!八、教学反思: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中还需要思考、解决以下问题。 第一,这种方式更适合于小班授课和开展小组讨论,目前的班级教学规模难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同一个教学内容的全部探究过程;同时,因教师的时间、精力有限,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得到的指导不够充分,有时甚至不知从何下手去研究,以致影响研究的热情。 第二,在考试制度还没有相应改革的情况下,研究性学习的模式还不能被多数家长接受,推行的阻力很大。笔者在近二年的实践中,明显感到初一时因考试压力小,同学们的研究热情很高,家长也比较支持,研究任务都能较好地完成。到了初二,特别是下学期,学生用了比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应付考试,尽管老师一再调整研究性学习计划,增加课内研究时间,但不少学生的研究任务还是不能按要求完成。有的家长甚至明确反对搞研究性学习,认为初中生的首要任务是打好基础、巩固基础,为中考作准备。至于上网找资料、搞调查研究、写课题报告,这费时又“无用”的研究性学习,上了大学后再搞也不迟。 第三,研究性学习还要求比较充足的教学设备和课外教育资源,在目前情况下,这些资源还有待进一步开发。 另外,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的活动范围不再只是教室、校园,学校对学生的管理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研究性学习对语文教师是个挑战,教育者不断更新观念、提高自身修养都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 篇14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2.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萧瑟(se4) 和煦(xu4) 干涸(he2) 吞喽(shi4) 裸索(luo3) 戈壁滩(ge1)无垠(yin1) 边缘(yuan2) 2.解释下列词语。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和煦:温暖。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裸露:没有东西遮盖。 戈壁:蒙古人称沙漠地区,这种地区尽是沙子和石块,地面上缺水,植物较少。 沧海桑田:大海里的一颗谷粒。 无限:辽阔无边。 边缘:沿边的部分。 二、导人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的罗布泊,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闻名于世。昔日的罗布泊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水清澈的生命绿洲,而今却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悲剧?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收集的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的资料、图片。 图片1:西北地区地图;指导学生查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河、罗布泊的地理位置。 图片2:“茫茫大戈壁”“龟裂大地”。 图片3:“青海湖”“月牙泉”。 资料投影:“昔日碧波荡漾,如今举国荒凉罗布泊变故谁能评说”(新华社乌鲁木齐1月4日电。) 资料投影:“探险乐园罗布泊”(摘自1998年1月5日《南方日报》)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从文中找出自己发现的问题,并记在学习笔记本上。 四、学习课文内容 (一)提问:在文中划出阐述罗布泊消逝的主要原因的句子。 明确: 问题主要出在近30年时间里。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各种需求也跟着增加。耕地需要水,采矿需要水,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立方米。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 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把塔里木河抽干了。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干涸以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恶化,草木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迅速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罗布泊消失了。 (二)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1。找一位学生读课文的最后三段。(要求读出感情) 2.组织学习思考、回答问题: (1)青海湖、月牙泉正在上演怎样的悲剧?(训练复述能力) (2)作者引用了具体数据,告诉人们同样的悲剧仍在继续,呼吁人类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引导学生把数据整理出来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要求学生在文中划出直接表达作者忧患意识的句子。 学生讨论交流,进一步明确作者充满了忧患意识。 (三)学习对比的写法。 组织学生讨论。 1.作者采用这种对比手法有什么作用? 2.课文中还有类似的对比吗?请找出来。 明确: 过去的罗布泊:‘‘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现在的罗布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树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敞出自己的肌肤筋骨。” 五、探究活动 提问: 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1.我与罗布泊同龄,共百岁。 2.我的成长史就是罗布泊的坎坷史。 3.从出生~20岁(从斯文•赫定发现仙湖,想像要丰富、拟人化、有情调。) 从20岁~60岁(扣两次改道、“四盲”危害,重点讲人类对罗布泊的破坏。) 从60岁~100岁(扣我的少年、青年时代的美好记忆,寻找回来的世界,思念、牵挂、魂牵梦绕的故乡山水。展开联想,恳求上苍再赐我一百年,前一百年罗布泊养育了我,后一百年,我要回报罗布泊。) 六、拓展学习 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和月牙泉濒临干涸的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的恶化。 七、小结 这篇课文是从一篇报告文学中节选下来的。罗布泊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还曾经是一片美丽的仙湖,但现在却成了令人恐怖的沙漠,吞噬了无数的生命。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状况?作者通过翔实的资料说明,人对自然贪婪和盲目的索取是造成这一悲剧主要原因。课文最后,作者发出了拯救生态环境的呼吁。 课文全篇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为罗布泊生态之恶化而痛苦,为人们索取之盲目而痛惜。为了表达这种感情,作者运用了各种表现手法,一是拿罗布泊过去的繁华与现在的破败对比;二是运用拟人手法,以事物自身的诉说引起人内心的震动,如“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一句所描写的罗布泊的惨状,实在让人痛心疾首;三是运用数据客观说明。这些在教学中都要引导学生仔细体会。 八、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 篇15一、 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报告文学家吴刚的佳作,被评为XX年度中国最佳报告文学。本文的作者根据历史资料,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怀着极为痛惜的心情向世人报告罗布泊的今昔,写出罗布泊这一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湖,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之要冲而闻名于世的仙湖,由昔日的牛马成群、绿树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变成今天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的悲剧的原因,告诉人们罗布泊的消失是近30年来人为造成的悲剧,从而呼吁人们树立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否则,这样的悲剧将继续上演。 本文是历史教训的总结,报告水资源的滥用怎样破坏了生态环境,今天学习这篇文章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前车之鉴昭示西部大开发应注意的一个战略重点,就是必须抓好生态环境建设。 2、学生分析 现在的学生已经基本适应了初中的学习节奏和特点,基本学会了一点学习初中语文的方法。绝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自觉地查找和收集资料。相当一部分学生拥有家庭电脑并能上网,这为查找和收集资料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途径和更为便捷的方式。 二、 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教材的特色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我想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体会语言的形象性、抒情性;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搜集和整理资料以及概括要点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科学理性和人文情怀。使学生树立生态、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原因。 2、理解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明确我们在西部开发中该吸取那些教训。 3、探究文本,品味语言,感受作者强烈的环保忧患意识。 四、教学困难 恐怖的罗布泊!大家都想一睹它的风采。然而它又远在千里之外,我们的学生不可能对它进行实地考察。那么,通过什么方式来了解罗布泊呢?对!运用信息技术。我是这样考虑的:1、关于罗布泊的信息,网络化教学可拓展学习空间,为合作学习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2、我校八年级学生求知欲强,积极性高,能熟练地使用internet,有较高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自读课的特点,我用一课时完成。本课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课文,我采用组织学生进行网络环境下自主性学习为前提,课堂上成果展示:由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展示,教师旁边指导。我也利用信息技术上网为学生搜集一些图片,有仙境美景,也有荒漠惨像,利用这图片唤起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视频链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然后个性阅读,让学生初步感知,再利用自我探究、质疑问难、小组讨论、合作探讨的学习方式把握文章主旨。教师从中点拨,穿插思想教育。 那么信息技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它的功效,如何实现整合呢?我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设计以下教学过程。 六、 教学过程 我把这节课学生活动主要过程先呈现给大家。活动主要分三块“课前准备”、“课堂展示”、“课后总结”。注重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课前分组准备、网络自主学习 根据这节课的特点,课前提前两周,布置学习任务,按专题,分成四个小组: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青海湖的过去和现在、月牙泉的过去和现在、相关的受人为破坏的例子。让学生通过网络收集与专题有关的资料,并整理、筛选、加工,做成课件。 这一环节设计我主要考虑一是利用现有网络资源,让学生主动参与,进行小组协作学习。经过合作交流、筛选、分析、加工,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完成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二是我想通过这个环节来锻炼他们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 第一板块:课前出示课题(画面配上月牙泉歌曲) 此环节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营造忧伤的情感氛围。 第二板块:导入设计 有这样一句公益广告:珍惜地球水资源,否则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的眼泪。 有这样一首印第安歌谣:只有当最后一棵树被刨 最后一条河中毒 最后一条鱼被捕 你们才发觉 钱财不能吃 同学们,人类破坏生态环境,浪费地球资源,最后遭殃还是我们人类自己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一起走进受到人类破坏的地方《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 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既与本文主题紧密相关,又能引发学生的忧患意识,为学习文本奠定情感基础。) 第三板块、解题: 1、“泊”是什么意思?你认为“泊”应是什么样子的? 2、课文题目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必要的信息? 3、针对题目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 4、再读题目,同学们能读出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感情激调吗?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锻炼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也为学生学习课文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方法——从题目入手解读文本。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而不是教师提问,由教师领着走到学生自己走,由学生自己研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学习的主人。第4问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感情基础)) 第四板块、整体感悟 (1)罗布泊情况介绍 (2)图片欣赏: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第一小组派代表展示自已查找到的相关资料制成的ppt演示文稿,目的是通过课件从视觉角度打开学生想象空间,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形成强烈反差,为探究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师过渡:美丽的罗布泊怎么会变成现在这样也一滴水也没有的罗布泊呢?同学们,我们打开课文,共同去寻找答案。 (3)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4)教师出示筛选出的图片,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能符合这几幅图片的解说词,然后再用自己的话概括罗布泊的现在和过去。(这个环节,为使学生的学习不脱离文本,因此要求回答问题时先读出原文相关语句,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既锻炼了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5)找出变化的原因?(从中探究深层原因)(教师再播放视频) 教师过渡:同学们昔日的罗布泊是一个碧波荡漾的仙湖罗布泊,那里水平如镜,花草繁茂,是各种鸟儿栖息的天堂。如今没有一只鸟,没有一条溪,成了恐怖的罗布泊,成了痛苦的罗布泊,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找一找告诉大家。 (这个环节既使学生了解了报告文学具有新闻的特点要求真实,又能让学生对文本的相关资料了解得更全面、更形象,避免了传统教学下教师枯燥的介绍。视频中强烈、鲜明的画面对比使学生更深刻地领悟到了造成罗布泊生态破坏的深层原因。图文并茂,文字与解说相结合,收到良好的效果。 (6)我们在西部正在大开发中该吸取那些教训。 第五板块:研读赏析(美读法) 找出文中你认为最有感染力的语句在组内朗诵,并说说这些语句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学生分组朗诵,组内发言,小组代表在班内发言。(播放背景音乐)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报告文学具有形象性和抒情性,作者运用对比、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使文章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学生边读边配有背景音乐及自由选择相关画面,进行解说,使文本更具震撼力和感染力,这一种无形的力量是文字所不能达到的。分组的目的是让学生各抒己见,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说话,乐于说话,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也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同时也是新课标中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的体现。) 第六板块:拓展延伸 1、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水面下降和月牙泉濒临干涸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请二、三两个小组用收集到的有关资料制成的ppt呈现给大家,让我们用真实的画面来感受这两个悲剧。)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这样的悲剧?(第四小组展示) 2、你身边有类似的悲剧吗? 3、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 (通过这个环节,学生更多地了解了受到生态系统破坏的活生生例子,学习更多的环保知识,呼吁环保。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图片的出示可以激发学生的想像力。) 第七板块:课外作业 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这个环节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八板块:总结 罗布泊的今昔变化给人类带来了深刻的教训。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保护环境,只要人人都拥有一颗保护地球母亲的慧心,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会更蓝,树会更绿,水会更清! ( 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个系统完整的印象。) 七、 教学反思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可以和语文学科有利整合,尤其是这一类科普文,初中语文每一学年都有此类文章,可以推广采用。由多媒体进入文本,先闻其声,引人入胜,学生受到良好的情感熏陶。 2、注重朗读,以读悟情。我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让他们自由朗读,提倡个性化阅读,根据画面及背景音乐的渲染,不断地读、评、读,最终得到真实的情感体验。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 篇16杭州市青春中学 金铃 一、教材分析与设计思路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一篇报告文学,开头形象地描绘了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接着上溯历史上的美丽景象。然后着重说明罗布泊消亡的缘故,又具体展现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最后推而广之,说到青海湖、月牙泉的颓势,篇末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吁。 课前预习,提出并整理发现的问题,动手查找资料,带着问题和资料走进教室。在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中提高学生对文章的解读能力,透视文章的写作轨迹,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报告文学用事实说话的特点,理解文中对比、拟人的修辞手法和列数据的说明方法并学会运用。 2、培养搜集和整理资料、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悟忧患意识,树立环保意识。 三、教学过程(www.diyifanwen.com) (一)导入新课: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句,楼兰这个著名的古城早就被沙漠吞噬,而罗布泊这个神秘的地方依然吸引着我们去揭开它的谜底,一睹它的真面目。 (二)略读课文,概述内容情感。 1、用一句话概括罗布泊是个怎样的地方,并说说你读了文章后有什么感触。 2、浏览全文,找出文中你认为最能表现作者感触的一句话,并有感情地把它朗读出来。 (三)研读课文,感受忧患意识。 1、有水和缺水的“罗布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到那里去的人感受有何不同?罗布泊发生巨变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你认为造成罗布泊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2、分析下列两组句子的表达作用有何区别。 ①这出悲剧的制造者是人!这一切是人为的! 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这一切也都是人为的! ②救救青海湖、月牙泉和所有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 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 3、假如你是罗布泊的最后一棵胡杨树,你想对人类说些什么? (四)延伸讨论,拓展环保主题。 1、请你再列举一个由于人为的原因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事例。续在“同样的悲剧仍在其他一些地方上演”后,要求运用对比、拟人的修辞手法和列数据的说明方法。 2、在“拯救罗布泊”的专家讨论会上,请你发言,说说罗布泊还能重现往日的生机吗?为什么?要求至少说出两点依据。 (五)调查研究,宣传环保风尚。 1、在课后继续深入研究,把讨论的有关内容整理成小论文,要求自拟题目,有理有据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2、撰写或摘录环境保护的宣传口号,要求内容明确,语言简洁,醒目突出,并在适当的时机对你周围的人进行宣传。 (六)小结: 诺瓦利斯说,哲学就是怀着永恒的乡愁寻找家园,对着永恒消逝的家园,人类只能长歌当哭,任他们走进永恒,走进我们血脉相传的记忆!古人云:“今之于古也,犹古之于后世;今之于后世,亦犹今之于古也。”楼兰留下的“人与水的记忆",是一段惨痛的历史,不过,看一看今天的罗布泊,我们也足以担忧,我们留给后人的记忆,将是什么样的历史呢?走过这一片繁华,前面,会是荒凉吗? (学生陷入深深的思考中。) 如果你愿意,你坚持,每一个人都能给这个世界带来变化!希望每个同学都能为我们的生存环境出一份力! 推荐网站:自然之友 中国科普网 中国沙尘暴网 四、教学反思 从研究性学习实施两年多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学校选取的是开放性的内容作为研究主题。学生走出课堂提出问题、动手实验、调查访谈;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共同探究,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影响着学生。可是,一回到课堂,学生就又恢复了和原来一样,进行着传统式的学习、听课、记忆、考试,学生又成了一台机器。虽然在传统的讲授式的学习条件下,教师也强调启发,强调课堂教学的精心设计、精心组织、精心实施,但是教师是按照预定的目的把学生的思路引导到自己事先设计好的路子上来的,课堂气氛可能很热烈,师生之间配合默契,可是学生很少问为什么。因此,研究性学习的开设,其意义不仅仅是增设了一门新的课程,而应该是教育观念、教学模式的一场深刻变革。我们不仅把研究性学习看作一门必修课,还应在课内课外各种活动中体验研究性学习,特别是应在课堂教学中,按照学科特点,鼓励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多给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培养他们积极大胆地思维、想象、提问、猜测的意识和能力,培养他们多方位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让学生养成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就主张四个“不”,学生能阐述的教师不讲解,学生能解决的教师不替代,学生能理解教师不暗示,学生能提问的教师不先问,在教学设计中我竭力体现这个理念,更多地关注学习态度,重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重视交流与合作,重视能力与应用。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