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八年级语文《那树》优秀教案
范文

八年级语文《那树》优秀教案(精选16篇)

八年级语文《那树》优秀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品味本文简洁生动的语言,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人类破坏自然的错误行为,了解珍爱自然的必要性,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

  了解那树价值及其不幸命运。体会作者的情感。品味本文简洁生动的语言

  教学难点:

  1、从语句中体味作者的情感,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

  2、正确理解蚂蚁王国的事情,体会作者的用意。

  教学方法:

  朗读品味法 讨论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图片)(两组对比)

  葱郁的森林——被砍伐的树木

  绿色掩映的村庄——一座座水泥高楼

  社会的发展,为什么最终是这样的结果?《那树》是再一次引发我们的深思的好文章。

  二、整体感知

  快速听读课文

  1、扫清生字障碍

  佝偻(gōu lóu):脊背向前弯曲,文中指老树枝干弯曲。

  倒坍(tān):倒塌。

  萌庇(yìn bì):大树枝叶遮蔽阳光,宜于人们休息。

  引颈受戮:伸长脖子接受杀戮。

  踝骨(huái):指树干靠近根的部位。

  虬须(q     iú):卷曲的胡子。这里指树根。

  2、思考:本文给大家讲了一个人与自然的什么故事?

  曾为人们提供很多价值的一棵老树最终无法躲避灭亡命运的故事

  三、品味情感

  1、你能体会本文作者的感情吗?你是从文中哪些语句感受到作者的情感的?

  答:让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进行品味分析,各抒己见。

  作者的心情是难过、痛惜,伤感、悲愤的。

  A如:“于是那树,那沉默的树,暗中伸展它的根,加长它所能荫庇的土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 “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两者反差很大,对比鲜明,让我们体会到绿色环境得来不易,人类却轻而易举破坏了,实在令人痛心。

  B、如工人砍伐那树的语句文中写了三处,表达作者对树的同情、对人的做法憎恶。“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

  “大头颅、踝骨、动脉、静脉”等,把树当作生命来看待,而人类就没在意这些生命的存在!

  C、再比如“于是人死。于是交通专家宣判要那树偿命。于是这一天来了,”三个“于是”,作者好像是一个局外人,在讲一件与己无关,而且理所当然的事情,然而,实际上作者把深沉的感情隐藏在平淡得文字里,一种痛惜愤激的情感更表达得深沉含蓄了!

  2、读完这个故事,你的感受如何? 作者借写老树的命运,想要表达什么主题?

  明确主旨:作者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希望人们的觉醒,不能因为自己的的利益而伤害自然。

  四、写法赏析

  你喜欢本文吗?它写法上有什么特别之处?让学生讨论,然后小结:

  1、托物寓意,言近旨远。作者借写老树有益于人类却被人类伐倒的遭遇,讲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理,含蓄隽永、意味深长。这种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既具形象性,又具有丰富的哲理内涵。

  2、拟人修辞的运用。从自然的生存到有情的生命,从生动的描摹到刻意的比拟。最后赋予“那树”以真实的性灵,让真实的性灵敲击读者的良知。在作者笔下,活着的树赋予人生存,更赋予人美好;被杀戮的树显出几许哀叹、无奈而又悲壮。如果造化有知。那树将会怎样向人们诉说呢?

  3、情节富有奇幻色彩。作者细致地描写“蚂蚁国”里的事情,它们来参加树的葬礼。物犹如此。人作何感?动植物世界有友爱,而人类有时竟如此无情,值得我们深思。

八年级语文《那树》优秀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学习作家如何把平凡事物写得不平凡。

  2、体会课文深刻的批判意识。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改改课文题目

  教学设计:有人试着改了课文题目,你认为哪一个好一点?根据课文内容说说理由。

  1、人们砍了一棵大树

  2、一棵大树被人砍了

  3、那棵大树被人砍了

  教学设计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比较辨别,体会课文内容的根本所在,同时领悟如何拟写作文标题。

  二、怎样把平凡的故事写得不平凡

  这一节围绕“那棵大树被人砍了”,带领学生走进课文。

  教师启发:同学们,课文写的是“那棵大树被人砍了”的故事,这个故事简单不简单?是的,简单。但是我们回想一下我们的预习,这篇课文内容简单吗?是的,不简单。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平常也写过显得简单的作文题,我们为什么觉得没什么好写得呢?我们为什么不能把简单的事物写得不简单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那树》,看看作家是如何把一个平凡的故事写得不平凡的,揭开其中的奥秘,好不好?

  教学设计一:请同学们找出课文写那棵大树的文字,并细读课文,想想那棵大树有什么不平凡的地方。【历史悠久、饱经沧桑、繁荣昌盛、庇护人类】

  教学设计二:我们一起看看砍树的“人”是怎样的?【焦躁、野蛮、自私、愚蠢】

  教学设计三:讨论问题。文中第7段写到人的时候,提到人们心中的一个疑问:“为什么这儿有一棵树呢?”你是怎么看待人们心中这个疑问的?【1、人们觉得这棵大树占了很大的一个空间,浪费了土地。2、人类现代化进程表现之一就是城市化进程,也就是人类无限扩大自己的生存空间,从而压缩了甚至消灭了动植物的生存空间。3、人类忘记了早在人类未涉足之前,那棵大树就已经存在了,大树是土著,是有其存在的理由的,但人类忘记了。】

  教学设计四:课文中写人类砍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人类的什么面目?【野蛮、自大】

  教学设计五:人类砍掉大树是在什么时候?作者为什么安排人在夜里把树砍掉?【在人类词典里,夜幕下适合搞阴谋活动,适合犯罪,夜晚暗示人类砍树的不是正大光明的行为。】

  教学设计六:课文第十段有一句话:“尸体的肢解和搬运连夜完成。”为什么说是“尸体”?这一段写到的人类认为是尸体吗?这一段谁认为这是尸体?【提醒人类,树也是生命,而且是伟大的生命。砍树是谋杀生命,是犯罪行为。可是人类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显示人类文明的盲点与不足。】

  教师小结:现在我们明白了,“那棵大树被人砍了”是个简单故事,但是作者写出了“树”的价值和意义,深刻揭露“人”的丑陋的一面,这个故事就变得不简单了。而且作者把“人”的行为上升到文明层面审视,就使得这个故事更不简单了。仿照课文的写法,如果叫大家写“中国,我的钥匙丢了”,同学们想想应该在哪些字眼上做文章?【是个什么样的“中国”?是个什么样的“我”?“钥匙”是什么?“丢了”的寓意。】

  三、体会众生平等的深刻内涵

  教学设计:首先学生诵读课文第8段文字:“啊,啊,树是没有脚的。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树离根,根离土,树即毁灭。它们的传统是引颈受戮,即使是神话作家也不曾说森林逃亡。连一片叶也不逃走,无论风力多大。任凭头上已飘过十万朵云,地上叠过二十万个脚印。任凭那在枝丫间跳远的鸟族已换了五十代子孙,任凭鸟的子孙已栖息每一座青山。当幼苗长出来,当上帝伸手施洗,上帝曾说:“你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啊!所以那树,冒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劳无功的贡献,在星空下仰望上帝。”

  教师启发:同学们,为什么作者说树是“春泥的效死者”?为什么说树的传统是“引颈受戮”?为什么强调“森林不会逃亡”,“ 连一片叶也不逃走”?为什么说树“冒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劳无功的贡献,在星空下仰望上帝”?读到这样的文字你觉得树已经不仅仅是树了,它有点像什么?【大无畏的勇士,是个守望者】为什么上帝对树施受洗礼的`时候说的话“你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有什么深意?【树负有上帝的旨意,担荷着神圣的使命。在上帝面前,树和人类一样,都是上帝儿女,生命是平等的。生命都有着神圣性,都有着尊严与价值】

  结束语:同学们,树在“在星空下仰望上帝”,我们也要时时仰望星空,听命于最高的道德律令。记住:人在做,天在看!

八年级语文《那树》优秀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理解本文的立意,把握散文的“神”,把握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和情感。

  (2)理解对比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内容;运用默读、跳读、精读的方法品味那些能体现大树品质的描写片断,那些蕴涵了作者的情感,描摹大树悲惨命运的片断,在语言品味中把握文章主旨。

  (2)鼓励学生在分析、品味中质疑解难,发现创造;鼓励学生运用合作、探究的方法对散文的主题有自己的心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人类文明的进步与自然生态之间的矛盾,认识保护自然环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增强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教学重点

  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运,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2.掌握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揣摩关键语句,体味作者痛苦、悲悯、愤激的情感,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

  2.正确理解蚂蚁王国的事情,体会作者的用意。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点拨法

  3.品读法

  4.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幻灯片1)

  我想问大家每年的3月12日是什么日子呢? 人们为什么要植树呢?......

  是啊树是人类的朋友,给人们浓浓的绿阴,心神的安慰, 他们因为有你们的爱护而翠绿欲滴,因为有你们它们才得以宁静而安详地站在这现代化都市的繁华里,所以它们是一棵棵幸运的树,也是一棵棵幸福的树。今天,我要和同学们一起关注的却是另一棵树——那树,那树的命运又如何呢?是一样地令人羡慕呢,还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二、检查预习 (幻灯片2)

  在此之前,我们已要求大家预习课文,下面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展示生字生词:生字注音)

  三、整体感知 研读探讨

  1、请仔细听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幻灯片3)

  (1)本文中的那棵大树仅仅给人类以恩惠吗?明确:人和蚂蚁

  (2)对人和蚂蚁分别都施与了那些恩惠,这两个受恩者又是如何做到?(本环节设置主要让学生梳理文章内容)

  明确:树给了人很多恩惠,无论是生活上还是精神上,但人类却无情的将它砍倒甚至连根拔起。相反树仅仅给了蚂蚁一个家,蚂蚁却临走前用行动祭奠大树,这两者间竟有如此大的反差。

  人(忘恩负义)

  阴凉、清净、温馨

  滋润、安慰

  树(绿着生、绿着死) 对比

  家

  祭奠

  蚂蚁(感恩图报)

  (3)是什么力量让人类毫不吝惜的砍到昔日给自己做出贡献的大树呢?

  明确:人类城市文明的进程与自然发生了矛盾。

  2、跳读课文品味描写大树的语言并思考:(幻灯片4)

  作为受虏者的大树它是如何面对这一切的?这是一棵怎样的大树呢?

  明确:绿着生,绿着死。这是一棵有着古老历史,有着坚固而稳定身躯的奇特的大树;是一棵对人类大有功德、有着无私奉献精神和忍辱负重、胸怀豁达品性的大树。

  3、人类文明是不是该停下脚步让道自然呢?(出示众多人类文明的成果和功绩)

  四、大家齐心想对策

  大地上最悦目的颜色是绿色,大地上站立的群体是森林,但今天许多地方的森林被吞噬了,那么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下,老树就只有死路一条吗?请大家开动脑筋帮大树想想办法!

  五、教师寄语(播放歌曲《好大一棵树》)

  我们应心存感恩与自然和谐共生,只有这样文明才会走得更远,我们才会展颜欢笑!

八年级语文《那树》优秀教案 篇4

  上面的7个话题,前6个都是从学生贡献的问题中精选出来的,第七个话题是我为了让学生把握文章结构,我贡献出来的。

  审视前6个话题,她们有一个致命的缺陷:课文的“点”关注的较多,而带有概括性和全局性的话题太少。这样的话题在讨论时往往开阔性不够,无法激起学生思维的拓展,很容易的一锤定音,造成课堂冷清。

  2006年3月29日

  星期三

  晚自习

  上午课上已经将话题确立,晚自习,我就趁热打铁,和同学们一道开始围绕话题进行对话。

  课堂组织是这样的:和同学们一起回忆上午确立了的7个话题,学生回忆,我将其主要词语板书。

  分组讨论,要求小组成员各抒己见,相互点评。

  最后大家交流共享刚才的讨论结果。要求:可以不按顺序,7个话题中任选一个发表自己的见解。

  我感觉第4个话题讨论的比较充分,现回忆如下──

  生:我认为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写老树“死去”是在表现人类的残忍。

  师:你能结合课文阐述一下你的观点吗?

  生:(念)“……这一天终于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

  师:你能说出主要词语吗?

  生:“咬”“嚼碎”“白森森的骨粉”。

  师:你找的很准确。你用这些词语支持了你的观点。

  谁还有别的看法?

  生:我认为作者在这里用拟人化的手法,其实再说,树就是我们人类自己,砍树就是再砍我们自己。

  师:你这个观点很新颖。你能说说,你为什么有这样的观点吗?

  生:(无语)

  师:谁能帮他阐述一下这个观点。

  生:(全部无语)

  师:那我就帮这位同学阐述一下观点。我们人类呼吸主要靠那种气体?

  生:(齐答)氧气。

  生:我知道了。

  师:好,那你说说。

  生:人类靠氧气呼吸,树和其它植物是给我们人类提供氧气的。如果我们把树都砍完了,空气中也就没有了氧气,人类就会憋死,所以说,这里的老树就是我们人类自己。

  师:大家对她的阐述满意吗?

  生:满意!

八年级语文《那树》优秀教案 篇5

  在一天的教学工作结束后,要求教师写下自己的经验,并与其指导教师共同分析。下面是关于《那树》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那树》教学反思

  当文本被选入教材,它的教学价值就开始被一层一层抽剥。但不可否认,文本的内在初衷是难以改变的,尤其是对于有一定时代视野和历史厚度的文本,它那震人心魄的力量在时间的流逝中渐行渐远。学生阅历尚浅,稚性正盛,面对文本往往犹如面对冰冷的字碑,达其理而难通其情,因此出现了隔阂和强自说愁。

  在《那树》的教学中,我便饱尝了这样一次情理未相生的遗憾。

  “立于理”的解读

  《那树》是一篇文质兼美、意蕴含蓄深刻的散文。通篇拟人化手法的背后,是一种沉重悲剧感的流露。这悲剧感正是作者通过“立在那条路边上已经很久很久”的老树的命运,象征性地向人们表达了一种强烈的现代意识——现代的发展正剥离着人类生活的最后一层诗意。

  鉴于课时安排,我舍弃细枝末节,直接抓取了“那树”的形象和悲剧命运作为牵引,直达文章主题的多角度理解。这棵树的命运早已由上帝预设,“当幼苗长出来,当上帝伸手施洗,上帝曾说:‘你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这一命运轨迹便生发成了串联课堂的线索,由此延伸开了这节课的重难点环节。

  既然上帝对于“那树”的命运早有预言,那上帝的预言实现了吗?——以此一问,顺而引导学生思考:那树在活着的时候,是一棵怎样的树?在这场老树的悲剧中,谁是刽子手?那树死了,可上帝还期许他死复绿呀,这实现了吗?作者相借引颈受戮的老树表达什么主题?各个教学环节铺展下来,学生于其中有极大的思考和表达空间,尤其是在文“理”的探究环节,或是批判城市和工业文明对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或是呼唤生命价值的尊重与认同,亦或是思考现代文明发展与传统文化坚守的辩证关系,开放的思维引导和自由的表达氛围让课堂收获了很多令人惊喜而又精彩绝伦的回答。

  在现今的语文教学中,多元解读文本蔚然成风。但我深知,多元解读并非 “随意解读”,多元解读还应有边界。面对《那树》这般非传统经典但蕴涵深刻的文章,我力求有收有放。毋庸置疑,备教材本就是“教师解读”,但“教师解读”不能成为教学中的箍住学生的条条框框,而是要从学生的阅读体验出发,了解学生可能读到哪一层面,而哪些层面是阅读的盲点和难点,从而实现教学中的“收放”。正如《那树》,学生能轻而易举地从中读出“人和自然”的思考。可若主题单一如此,作者却用如此郑重其事、煞有介事的笔调,岂不可惜?那树更像是一位通灵的智者,透过文字传递箴言。而这学生无法深探到的地方,正是我们选取教学内容的起点。

  “发于情”的遗憾

  出于对文“理”的渴求,从导入语的构想到主问题的设计,我都注重引导学生进入理性的思考氛围。可理性的思考并没带来稳重的气质,课堂竟呈现出了出乎意料的浮躁之气。审思原委,归根结底是未能情理相生。

  文章不是无情物,而是作者情动于中,言溢于表的产物。寻求文本的合理解读往往是可以透过语言文字去实现的。《那树》的语言是饱含作者的匠心、情感甚至灵魂的。在设计教学时,我意识到要引导学生触碰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深意,就要通过朗读,读到作者试图通过文本来传达的情感,读出读者自己的共鸣和思考。学生在阅读《那树》时,必然会留意到一些起眼的词句,如“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别的东西延伸得更快,柏油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表现的是极速发展的现代文明与老树日益困窘艰难的境遇形成的鲜明对

  比。我有意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抓住“一里一里”、“铺”、“一千码一千码”、“架”、“一排一排”、“挨”、“铲除”、“连根拔起”等字词进行着重处理。学生的朗读未能一蹴而就,而我又未能多加形式地坚持引导,所以朗读的形式感远远大于功效性,远没有起到牵引情感的作用。

  又如“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以及“屠杀”“尸体的肢解”等夸张的用词,简直是生命的一场屠杀了。还有很多诸如“啊!所以那树,冒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劳无功的贡献,在星空下仰望上帝”、“夜很静,像树的祖先时代,星临万户,天象庄严,可是树没有说什么,上帝也没有。一切预定,一切先有默契,不再多言”这样的句子,渲染的无不是一种浓郁的悲情。学生对此是了然的,在解析词句的当下,学生或许还在文本情绪中,可一旦完成解析,学生随之跳脱情绪,更不用说沉浸其中了。而急于到达文“理”的我是如此忽视了文“情”的铺垫和蓄积。

  显然,情境的缺失和情绪的跳脱是这节课最大的遗憾,以至于最后的影视延伸环节也没能挽回窘局。课堂的最后,我引入了陈凯歌的电影片段《百花深处》。《百花深处》讲述了一个疯人不疯的怀旧故事,以寓言的手法和喜剧的形式包裹了藏在传统段子里的那种深沉哀痛,那种昨日琼楼玉宇今日断壁残垣的辛酸也一点一滴地表露无遗。在这点上,影片蕴涵和《那树》是相通的。课前预设时,我是多么期待学生给予我或是沉默,或是唏嘘,或是感伤的回应,可这回应绝不应该是欢笑。当大部分学生深深被喜剧外在所牵制时,我看到了少部分走进了影片精髓的学生的孤单。当然,孤单的还有我,深深为此感到不甘的我。倘若我能增设情境形成情感的“心理场”来引导学生体会文“情”,倘若我能在学生哄笑时予以更鲜明的立场引导,倘若我能在授课中嗅到班级躁动氛围时就果断将影片暂停在荒诞逗笑的情节之前,这节课的“情”“理”是否会有更好地相生相融?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更是学生智力的催化剂。教师要善于把蕴含在文本字里行间的情感披露出来,但情感是生命主体的内在体验,学生对情感的体验不能由教师来替代,也不能由教师来灌输。

  在语文课堂中如何批文入情,情理相生,这将是这节课给予我的不竭的思考。

八年级语文《那树》优秀教案 篇6

  一、学习目标

  1、积累理解并学会运用“倒坍、引颈受戮、周道如砥”等词语。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课文的主旨。

  3、理解托物寓意的创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艺术性。

  4、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认识发展与环保的矛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

  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运,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掌握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难点:

  1、揣摩关键语句,体味作者痛苦、悲悯、激愤的情感,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

  2、正确理解蚂蚁王国的事情,体会作者的用意。

  三、教学模式

  读读、议议、讲讲、练练

  四、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完成预习思考题。

  2、读读想想,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章大意。

  明确:全文大致分为三部分。

  (1)描写早期的大树,写了大树的形象、经历和对人类“友善”的情况。

  (2)描写近期的大树,写大树妨碍了道路发展引起人们的议论,使人们质疑其存在的必要性。

  (3)描写现时的大树,作者对大树的最终命运作了关键性的描述,并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本文按大树生命经历的顺序叙事,越是久远叙述得越简略,越是近期的叙述得越是详细。(可找语言标志)

  3、用自己的话概括文意,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二)合作探究。

  熟读课文,感知那树的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讨论:文中的树是一棵什么样的老树,它具有怎样的价值、品格,最后遭遇怎样的命运?

  明确:

  1、大树有奇特的容貌;大树生长在特殊的环境中;大树对人类大有功德;总之,大树为世间珍奇之物,是人类的守护神。

  2、大树的生存受到了威胁,淹没在滚滚黄尘里和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即便如此,大树依然奉献着生命的绿色,酝酿着诗意,表现了大树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忍辱负重、胸怀豁达的本性。

  3、那树无端被判刑、被杀戮、被消灭。惨不忍睹,悲壮异常,像勇士被迫离开疆场,哀怨、无奈而又刚烈。

  (三)总结。

  那树经久屹立,目睹着大地的沧海桑田,给人以邈远的历史感;它在大自然的灾祸面前“毫发”未损,似是古老而茂盛的生命旗帜;它绿化大地,荫庇人类,只愿给予,从不索取,无私地奉献,表现了高尚的品格;它身遭逆境,却不放弃绿的愿望,表现了豁达宽容的胸怀;它在自己面临杀戮时,也要保护自己的蚂蚁国民,让其安全撤离,表现了一种爱心。

  (四)整合提高,拓展延伸。

  再读课文,体味作者的情感。

  思考:作者描述老树的形象时,融注了浓浓的情感,请揣摩在“绿着生”“绿着死”两个生命阶段的描摹过程中,表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八年级语文《那树》优秀教案 篇7

  从整堂课来看,互动的气氛不是特浓厚,有时还出现冷场的情况,尤其是那种争辩的场面更没有出现。我估计,是学生一下还无法适应这样的转变所致。

  学生在话题的讨论中,思维不开阔,发散思维很少,当一个同学说出一个的话题的一种看法时,其他同学除了认同外,很难再出现像上面的另一种看法。这里就出现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针对一篇课文,哪些问题可以变成话题?话题该如何表述?它和我们平时问题的表述有什么不同?

  我总感觉,上面的所谓“话题”和“问题”混淆了。这样的表述局限了学生的思维,但我一时又找不出合适的表述方式。你能发表一些看法帮帮我吗?

八年级语文《那树》优秀教案 篇8

  教学构想:这篇散文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性和很高的艺术性,值得认真揣摩和品味,然而由于笔者能力所限,不能挖掘其万一,只能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和自己的感受,准备学习一点皮毛而已,感到不胜惶恐。 

  本课的教学,笔者认为,一方面要把它当作语文教材来学习,要很好地掌握文章涉及的基础知识,例如字词的识记与运用,篇章的结构与安排,语言的生动与抒情等等,应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有所收获,从而提高阅读能力、欣赏能力和写作能力。另一方面,要把本文当作认识自然、透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教科书来学习。在人类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类到底该怎样与发展极缓的自然相处呢?在自然面前,人类有时是劫掠者,有时又是自然的奴仆,通过本文的学习,能带来学生的深刻的思索,这对于我们国家的的经济建设,环境保护,保持生态平衡,是大有裨益的。另外,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情感价值等。基于以上原因,笔者设计了以下教案,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清文章的基本结构,品味文中极富表现力的词语。 

  2、情感目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揣摩语言,体味关键语句深层含义,培养语感。 

  3、德育目标:正确认识发展与环保的矛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  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命运。 

  2、关键语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认识人类文明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1、摩关键语句,体味作者痛苦、悲悯、愤激的情感。 

  2、理解蚂蚁王国的事情,体会作者的用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  预习课文,掌握生字,扫除阅读障碍。 

  教师   做好有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两幅漫画导入。 

  在地球村,自然万物都有生存的权利, 然而,随着人类文明的高速发展,许多动、植物消失了,甚至遭到人类的无情的摧残和杀戮。这是多么不公平的事情啊!人类的这种行为将给自己带来怎样的结果呢?许多事实已经给了我们答案。今天我们来学习《那树》一文,让我们来进一步的探讨和认识这个问题。 

  (利用多媒体展示画面:一排雄伟的大树及标题。) 

  二、检查预习 

  在此之前,我们已要求大家预习课文,下面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展示生字生词:生字注音 

  三、整体感知 

  1、请两位学生范读课文,其他同学听读并思考:大树的生命历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在三个阶段中,大树的外貌特点和自然环境有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讨论后明确:按时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早期的大树,近期的大树和现在的大树。早期的大树是自然之树,近期的大树是临死之树,现在大树是悲壮之树。 

  2、文中记叙了大树的那些事迹,从中可以看出大树具有那些高贵的品质? 

  四人一小组合作讨论后明确:大树有着坚韧顽强、无私奉献、豁达宽容、富有爱心的高尚品质。 

  (过渡:这样一棵高尚而伟大的树,为什么会被屠杀呢?直接原因是什么?是醉汉驾车出事而连累了大树。那么如果没有这件事发生,大树是否就可以躲过被屠杀的命运呢?不能。这样看来,大树之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是人类文明的发展。) 

  四、研读赏析 

  1、找出文中人类文明飞速发展的语句,看看那些词语用得好?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 

  学生同桌间互相交流后明确:“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人类文明飞速发展,而自然界的生命却生长缓慢,自然界的各种物种在人类破坏性开发面前,显得极其脆弱,是一种严重的不和谐。这一段话也暗示着古树的悲惨命运。 

  2、找出文中伐木工人砍伐大树的语句,并体味其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明确:“于是这一天来了……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表现了作者的愤恨之情。 

  3、作者写了蚂蚁搬家一事有什么用意?那些语句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对此你有什么感触? 

  讨论后明确:动物都充满爱心,反衬出人类的无情。表达了作者的愤恨、悲哀之情……(鼓励学生各抒己见。) 

  五、拓展延伸 

  1、蚂蚁在离开大树时都“依依不舍”,想象一下,蚂蚁和大树互相倾诉了什么? 

  (论交流明确,鼓励学生各抒己见。) 

  2、大自然在人类面前有时是弱者,有时又疯狂地报复人类,那么人类文明与自然该怎样和谐发展呢?请谈一下你的认识。 

  (交流认识,畅所欲言。) 

  六、课堂小结 

  为什么作者要关心一棵树的命运呢?因为关心树木就是关心地球,地球是我们的家,关心地球就是关心我们自己。为了人类的幸福希望人类能关心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七、布置作业 

  请以“人与自然”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谈谈你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如何和谐相处。

八年级语文《那树》优秀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深层挖掘能力,重新认识生命及人与周围生物的关系等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1、本课的重点在于理解老树的命运。

  2、难点在于从老树的命运中挖掘作者更深刻的意图。

  【教学设想】

  教师试图从老树的特点、功用入手,探究老树的命运,进一步理解生命的意义及对都市文明与自然界共同发展等问题的深层思考。

  【教学课时】

  一课时。

  【辅助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二、赏析文章

  1、每个都会有自己的容貌特征、个性、经历,每个事物也会有它自己的独特之处。我们先来看看文中那树有哪些特点?(学生齐读第1~3段)

  提示:很久很久(破败荒凉,远离现代文明。)

  坚固稳定(虽老但生命力旺盛,甚至被奉为神灵,人们敬畏老树。)

  2、那确是一棵老树,他又为人类做了些什么呢?(功用)

  提示:给行人纳凉,给鸟栖身之所,给孩子们带来欢乐,又给情侣以温馨的感觉。

  用一个词概括──荫庇。

  3、而就是那株世世代代长久地造福于人类的老树又遭遇了什么样的命运,作者给予老树和人类是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被伐(用电锯、利斧及美制十字镐等现代化的工具,还将断根闷死在层层石子柏油之下。)

  作者的感情:对树──同情、怜悯、敬重等。对人──愤恨之情溢于言表。(此处让学生找出文中有关的句子赏析品味,读出其中的感情。)

  4、设想老树不被醉汉撞上,是否能幸免于难?(学生稍加思考就能回答──不能。因为此事只是老树被伐的偶然因素)为什么?

  提示学生自读文章第5~8自然段。进一步挖掘老树惨遭屠杀的必然因素(根本原因)。

  学生根据文章有关语句讨论回答。可分为客观原因(人类的急功近利和对老树的漠视);视主观原因(树没有脚,他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为人类无私奉献是他的职责)。

  学生自由朗读第8段,体会老树的情怀,引起学生对老树命运的共鸣。

  5、教师小结:

  老树面对人类的屠杀,老树无语,上帝也沉默,老树终究没有“死复绿”。设想一下,当我们的大陆都被混凝土包裹的时候,人类还会有朋友吗?

  三、讨论启发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用大屏幕出示有关资料。

八年级语文《那树》优秀教案 篇10

  《那树》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先请大家欣赏歌曲《好大一棵树》。(幻灯1)正如歌中所唱的,树是大自然中的强者,茂盛繁密。树是人类的朋友,给人们浓浓的绿荫、心神的安慰。但在疾速奔驰的人类文明车轮的碾压下,它面临的是怎样的命运呢?……这节课我们共同关注中国台湾作家王鼎钧笔下一棵树的命运,看看那树会给我们留下怎样的思考。  

  二、板书课题,走进作者:(幻灯2)  

  王鼎钧,中国台湾散文家。他的创作内容很广,有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散文.随笔.杂文.小品.电视剧.影评.小说批评等等。他的主要作品有散文《人生三书》(《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我们现代人》、《人生观察》、《长短调》、《世事与棋》、《情人眼》、《碎玻璃》、《灵感》小说《单身汉的体温》、《透视》、  

  三、整体感悟    探究文本    

  (1)、读完全文,在那树的生命历程中给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幻灯片3)  

  生:“绿着生,绿着死”和文中反复出现的“根”  

  1、作者描述老树的形象时,融注了浓浓的情感,揣摩在“绿着生”“绿着死”两个生命阶段的描摹过程中,表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幻灯片4)  

  3、师:是啊,那树有许多特点,也有不少美好的品质,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以“那是一棵--------的大树”为开头,说一段话,谈谈那树的品质。(幻灯片5)  

  “绿着生”。那树古老、神奇、多情、忠诚,作者对树怀有满腔的热爱和崇敬之情。树的生存受到威胁,但它“绿得更深沉”“依然绿着”“照旧绿”“绿得很”“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平淡的言词背后,涌动着汹涌的激情。  

  “绿着死”。“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树遭杀戮,惨不忍睹,作者心中的痛苦、悲哀、愤激之情溢于言表。(幻灯片5)  

  2、其实,在阅读《那树》的过程中,文中反复出现,以致结尾被活活闷死的根总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引我深思:这根,仅仅只是那树的根吗?仅仅只是普通的可以砍伐殆尽的根吗?(幻灯片6)  

  那树庇荫人类、护卫大地,可其后却被人类基于私利考量,落得砍伐殆尽的下场,表面看来固然是老树一生实际的写照,但响应到人类社会,老树的坚固稳定,何尝不是传统文化根深叶茂的表征?奈何时移事迁,在西风东渐、国人盲目崇洋的心态下,传统文化亦不免于被折枝刨根、砍伐殆尽的命运。

  ——中国台湾《国文教学手册》

  那是人性之根呢,是人性真善美的根呢!  

  根  (幻灯片6)            

  刘飞耀    

  从诗经论语里爬过    

  从唐诗宋词里爬过    

  你枯槁的形象如同母亲的手    

  紧紧抓住这历经沧桑的土地    

  岁月的长河边    

  你曾是那历史长堤的奠基石    

  滚烫的血液里    

  你是奔流不息周而复始的梦    

  可是钢筋水泥砌就的丛林中    

  你却慢慢被物欲的利爪嚼碎    

  只能在深深的地底下    

  闷闷地喊一声——    

  把根留住  

  四、体会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   

  1、揣摩下列语句,理解其深层含意(幻灯片7)  

  1)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这与那树“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展它的根须形成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  

  “一里一里铺过来”“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其来甚速,而“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展)”,其行极缓,两相对照,自然界生命的生长发展极为迟缓,而人类文明的发展极为迅速。自然界各物种在人类的破坏性开发面前,显得极其脆弱,是一种严重的不对称。对大自然的开发利用,有时是好事,但有时也会是坏事,有可能人为地造成自然界生态失衡。作者没有直接表达类似的思想,但我们可以揣摩其心理,应该能体会得到上述意思。(幻灯片8)  

  2)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  

  (读“咬”“骨粉”“呻吟”这几个词有怎样的感受?从文中再找几个类似的词进行品味。)(幻灯片9)  

  “咬”“骨粉”和“呻吟”这都是描写性、形象性很强的词语,再现了一幅人类屠戮大自然生命的图景。“咬”给人以视觉的感受,“骨粉”诉诸视觉,“呻吟”则诉诸听觉,都给人以痛苦和悲哀的感受。本来这几个词语不应当用于此情此景,但作者富于创造性,故意用这几个词语来描景写意,表达对伐树人的愤恨,所以它们在这种特殊的语境中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幻灯片10)  

  三、思维拓展  

  老树是通灵的,它预知被伐,将自己的灾祸先告诉体内的寄生虫。于是弱小而坚忍的民族,决定远征,一如当初它们远征而来。每一个黑斗士在离巢后,先在树干上绕行一周,表示了依依不舍。  

  (想象“依依不舍”的场面,说一说蚂蚁和大树互相倾诉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这种特异现象。)(幻灯片11)  

  这也是作者引用当地人的传说,很难料定事情的真假。这是文章中最为奇特的事情,给文章带来了奇幻的色彩。作者细致地描写“蚂蚁国”里的事情,推想其用意似在于:  

  一、动植物有预知的能力,比人类还更有灵感;  

  二、创造一种悲壮气氛,表明动植物世界有友爱,而人类有时极其缺乏友爱,形成鲜明对比。  

  作者怀着敬意来写这件事,字里行间带着深情,如“老树是通灵的,它预知被伐,将自己的灾祸先告诉体内的寄生虫”,让人看到老树的悲哀和富有同情心;“于是弱小而坚忍的民族,决定远征,一如当初它们远征而来”,把蚂蚁国民认作一个民族,就像人类一样的民族,显然是怀着敬意的。(幻灯片12)  

  如果那树有灵,面对人类的无情杀戮,它会在上帝面前如何控诉?请用简洁的语言来表述一下。(幻灯片13)  

  那树的控诉    

  上帝啊,人类的福音书丢了。    

  他们是无常,他们太无情。    

  他们到了该忏悔的时候了。    

  我不奢求他们的顶礼膜拜    

  也不奢求他们对我的过度依恋。    

  我只渴望他们不要过多的侵占    

  ——侵占我的家园,赶走我的蚂蚁。    

  我只渴望他们在砍我的时候    

  轻一点,就轻一点。    

  ——更不要把我的根也一并闷死。    

  上帝啊,人类的福音书丢了。    

  我只担心:我死后,    

  你该怎么办?   (幻灯片14)  

  四、合作探究、理解主题  

  作者借老树的命运,想要表达什么主题?(幻灯片15)  

  学生讨论回答:

  (1)我认为主旨是“爱护自然”。人类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大自然为人类作出了无私奉献,我们就应当善待它爱护它,与它成为最亲密的朋友。

  (2)我认为本文意在“善待生命”。树是有生命,它有自己的人格。任何生命的死亡,都是令人痛心的,我们要尊重任何生命存在的形式,善待生命,善待它们,也就是对自己生命的尊重。

  (3)我认为本文意在“反思文化”。“那树”的命运寓意深刻。“树”经历由盛至衰的过程,最终被人无情地砍伐,这就象征着曾经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化在文明的进程中,由于不适应社会需求而逐步淘汰的过程,作者借这棵可怜的大树让我们作出思考.该如何在快节奏的今天正确理性地对待我们文化的精髓呢?

  教师总结:总的说来,作者似在表达一种思想或感受,那就是大树命运引发了他深重的思考和感慨。作者的命意表面看简单,其实有一定的复杂性。作者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正如课本里的有关资料所说:“文明砍伐了丛林,却盖起不见天日的大厦;文明驱走毒蛇猛兽,却制造市虎;文明消灭瘴疠瘟疫,却散布原子尘;文明消灭了人体内的寄生虫,却代之以有害的色素和防腐剂……”这显然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质疑,可以作为我们理解课文主题的一个重要参考。如此一来,很容易给人造成一种印象:作者反对人类文明,主张回到过去田园生活时代。实际上作者的头脑并不简单地执著于一条思想路线,而是辩证地看待事理,也就是说,他对人类文明的两面性看得深透。且看他在上面引用的同一篇文章中的话:“人类以他最杰出的才智,最艰辛的奋斗,最漫长的过程,冲出洪荒,握紧文明,难道现在后悔了吗?不,我们决不后悔,人类的幼苗不再大批大批的死于肺炎和猩红热,没有什么可后悔的;人类可以在一天走完从前一生也走不完的路,立业四海,没有什么可后悔的;人类可以一小时做完从前十年也做不完的工作,从各方面改善生活,没有什么可后悔的。对付文明造成的灾害,是用进一步的文明,不是否定文明!”看来作者只是反对文明发展的负面影响,对文明进步主要还是持肯定态度的。  

  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后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  

  作者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师:我们听了那树的故事,了解了它的一生,特别是它的付出与它最后的结局,能引起我们怎样的感情呢?(赞叹、痛苦)(幻灯片16)  

  1、请大家用赞叹的语气把题目读出来。(可以加上语气词)幻灯片17  

  2、找出文中“赞美”那树的句子(用红笔划出来),用类似的感情读出来。(课后理解完成)  

  3、请大家用痛苦的语气把题目读出来。(可以加上语气词)幻灯片18  

  4、找出文中表现那树“痛苦”的句子(用蓝笔划出来),用类似的感情读出来。(课后理解完成)  

  一个字,一片情,一个词,一片心,文中字字句句都饱含着作者的感情,这样一棵可爱可敬的老树为什么会遭遇这样的命运呢?仅仅是因为那一场交通事故吗?(同学们小组讨论一下)  

  师:哪个小组起来交流一下。(你们小组认为即使没有那场交通事故,老树也不能幸免。为什么?你说因为它妨碍了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师:那么老树就只有死路一条吗?如果你是交通专家,你会如何来处置这棵老树?(出示幻灯片19)  

  1、 会在老树周围种上花草,修一个转盘,让老树继续为人类送来清凉。(很好,一举两得。)  

  2、 你会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把老树移栽到森林里,让它回归自然。  

  五、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师:你把现代化与自然结合起来,相得益彰,很有见地。看来,当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发生矛盾的时候,牺牲环境并不是唯一的途径,我们还有更多的选择,可是,老树老了,人们赶走了城市中最古老也是最后的一簇绿荫,留给我们的只有深深的思索。作为人类一分子,感受了那树的命运,对对自然与文明,又该有怎样的态度呢?(幻灯片20—29)  

  1、你想到了大树不在,风沙如何遏制?大树不在,鸟儿何处安家?大树不在,人类如何呼吸?  

  2、你想到了我们不仅要保护大树,我们还要善待所有的生物,因为它们都是我们的朋友。  

  3、你想到了 坚固稳定的老树,象征着根深叶茂的传统文化,你担心在西风日盛的今天,我们五千年的文明也会象老树一样被连根拔起,消失殆尽!  

  师:正如课本里的有关资料所说:“文明砍伐了丛林,却盖起不见天日的大厦;文明驱走毒蛇猛兽,却制造市虎;文明消灭瘴疠瘟疫,却散布原子尘;文明消灭了人体内的寄生虫,却代之以有害的色素和防腐剂……”(幻灯片30)  

  然而,值得幸运的是,人类正在觉醒,文明正在觉醒  

  1、遂宁:古树地位高(幻灯片31)  

  遂宁为保护7棵古黄桷树,新建的主干道拐了个大弯,多投资数百万元——  

  在遂宁城建规划图上,古树享有了“特殊”待遇。  

  在遂宁市区中心商业区里,古树让笔直的干道拐了一个弯,古树在城建规划  

  中优先受到保护,全市3006棵古树葱茏叠翠,焕发出新的生机。  

  去年8月,一名开发商看中了市委党校旁边一块地,但那里有一棵200多  

  岁的古银杏,为了保护这棵古树,开发商狠下心少修了一栋房子;而公园口的农行营业楼,也为古树退后了近50米。  

  2、长沙:为4XX年古树让路(幻灯片32)  

  长沙市韶山南路再往南延长2.9公里便经过雨花区洞井镇鄱阳村周家冲,一棵树龄达400多年的明朝古樟树正好位于新韶山路规划路幅上。对这棵被称为长沙第三大古樟树的古树,究竟是就地保护还是移栽?    

  根据长沙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既要开发,又要保护”的原则,长沙市规划设计院三次修改原道路设计方案,在环保大道与黑梨路之间调整平面线形,使新韶山路避开古樟树,古樟树将处在路侧10米宽绿化带内,使道路标高降低到接近树基地面标高位置。  

  而为此付出的代价是780多万  

  3、各抒己见(幻灯片33)  

  每一次让道于树,都花费了巨额的资金,于是有人认为,花这么多的钱仅为了一棵树,根本不值得。要知道,这些钱可以资助多少贫困学生,可以救助多少贫困家庭,多修多少公里的路。但也有人认为这是明智之举。请说说你的看法?  

  老师的看法:印度一位教授曾经估算过一棵50年的大树,如果将其供应氧气、调节气候、保持水土和维护生物多样化等的作用加起来可共值19万美元。那4XX年的古树则远远超过这个价值。看来,长沙市委、市政府不惜花费巨资来保护这棵古樟,是明智之举。

  人们不会忘记,近些年来,我国一些城市的一些部门,为了尽快提升绿化水平,竟采用了“拔苗助长”的方式,不惜花费巨资到农村去收购大树古树到城市移栽。结果,这些古树大树进城以后大都死了。据XX年7月31日《三湘都市报》载文披露:我省近几年来共移植大树古树进城1000万株之多,50%至70%都死去了。即算有少数活了下来,也是枝叶稀疏,缺乏生命力。人们讽刺这种大树古树进城是“高价毁绿”、“绿色大屠杀”,这是多么令人痛心的事啊!

  长沙市迎宾路上,两棵“夫妻树”枝叶相连,却让路人有点犯难:它们粗大的树根和树干延伸到了一个丁字路口,车流中不时有车撞上去。这城市的古树,是保护还是移栽?长沙城区,这样的古树多不多?  

  这样的树还有不少:五一大道上,有株树龄为120岁的古银杏;八一路,两株百年古樟姿态优雅地挺立在马路中间……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的教师欧阳蕃说,保护好了老树就像保护好一段历史,“长沙古树有幸,这个城市有幸。”  

  六:小结  

  同学们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谁是谁非难有定论,确实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冲突作为一个课题摆在我们面前,我们人类在享受到文明带来的种种方便的同时越来越意识到文明是一把双刃箭,“它盖起了高楼大厦,却毁掉了莽莽森林,它为我们提供了化工原料和电子产品,却带走了昔日的山清是秀,牛羊遍野“,处在文明与自然之间我们人类该何去何从?  

  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幻灯片34)  

  人类在城市中挤走了最古老也最长久的一簇绿阴,那依靠生命之绿才得以繁衍的“人类以他最杰出的才智,最艰辛的奋斗,最漫长的过程,冲出洪荒,紧握文明,难道现在后悔了吗?不,我们决不后悔!对付文明造成的灾害,是用进一步的文明,不是否定文明.”性灵,离灾难还远吗?人类会为今天的行为后悔吗?(幻灯片35)  

  七、布置作业(幻灯33)  

  请你以“人类的文明与自然的冲突”为话题,写一篇练笔,体裁不限。  

  我们可以把这节课对这篇课文的思考详细的些下来。  

  同学们,人类是善与思考充满智慧的,我希望我们人类能够早日找到一条万全之策,让人类的文明之花在充满生机的绿色星球上绚烂开放!  

八年级语文《那树》优秀教案 篇11

  教学过程

  反思

  师:这是从我生活的那个城市拍摄的一张照片。这是一棵生机蓬勃的古樟树。它在这个地方生长了几百年,这地方也因了它而被叫做“大树下”。人们珍爱这棵古树,保护这棵古树,欣赏这棵古树。树的下面也早已铺成了宽敞的柏油马路,它宁静而安详地站在这现代化都市的繁华里,站出了一道无比靓丽的风景,谱写了一曲人与自然和谐美的赞歌。这是一棵幸运的树,也是一棵幸福的树。今天,我要和同学们一起读解却是另一棵树——那树,那树的命运又如何呢?是一样地令人羡慕呢,还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首先我想问同学们:那树,曾经是怎样一棵树?

  同学们听了这个问题,目光会落在哪几个自然段?

  生(各自):一到五自然段

  师:同学们读一下一到五自然段,然后用几个词语概括,那树是一棵怎样的树?

  生:读

  生1(回答):那是一棵坚固的大树,“有笼起的枝和纵裂的纹,像生铁铸就的”。还是一棵老树,“露出老态”。

  生2:“树顶像炸开的烟火一样繁密”,茂盛。

  生3:被人欣赏和崇拜。

  师:给人带来荫蔽(生“荫”错读,师纠正。)

  师:它是一棵这么古老的,坚固的,茂盛的,给人带来荫蔽的树,那么这棵树最后怎么了?它是怎样被杀的呢?

  生:(杂说)

  师:大家把眼光落在了课文的哪一部分?

  生:九到十二段

  师:老师读一下这一部分,一边听一边感受:这一部分中最让你感慨万千的一句话。(配音朗读)沉默一段

  生4:“这就是落幕了,他们来参加树的葬礼”,蚂蚁尚且有情,何况人呢。

  生5:“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树曾经给人们带来过荫蔽,到死的那一刻还没有任何抱怨。

  生6:“扫到树根,他们围着年轮站定,看一圈又一圈的风雨图,估计根有多大,能分裂成多少斤木材。 “每一个黑斗士,——”蝼蚁尚且有情,可人却这么冷漠

  师:人无情表现在哪里?

  生6:大树经历这么多风霜雨雪甚至遭了这么一个结果,人们没有表示任何同情,却在为自已的利益考虑。

  师:他们怎么说?

  生6:说估计根有多大,能分裂成多少斤木材。

  师:把两句话比较起来读,也是一种很多的方法。

  生7:(用文中的若干句话)树记录了一代又一代,给一代又一代带来荫蔽,可是人们杀死了他,他死了之后,没有人对他有所纪念。

  师:这个同学联系了前面的几段文字,也很好。

  生8:“切断了所有的动脉静脉”,表现了人的无情。

  师:同学们能不能读一下这句话(一整句),把人的无情读出来。

  生9:读

  师:点评,纠正“刽”的读音,“切断”一句读得有力 。

  生:集读一遍。

  师:这是最后把树挖走的部分,人杀树用了几个步骤?

  生10:两步

  生10:先砍断,两个星期后挖走“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跤下去,嚼碎,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尸体的肢解和搬运连夜完成”

  师:那么加上前面挖走的部分,一共是三个步骤,老师对这三个步骤自已也写了三小段文字,同学们比较一下,两组语言有什么不同?

  生11:两组文字比较起来,我觉得原文更能表现人的冷漠无情。

  师:你觉得哪几个词特别能表现这种冷漠无情。

  生11:咬。嚼。撒,白森森的骨粉。肢解。割下。切断。刽子手

  师:作者为什么要把砍一棵树写得像一场屠杀一样呢?

  生12:因为写更能表现出作者对树的感情

  师:怎样的感情

  生12:热爱,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其它人的冷漠无情

  师:那么,这样一棵古老的,坚固的,茂盛的,给人带来荫蔽的树,最后却被人咬了,嚼了,肢解了,挖走了(回顾板书),这树到底犯了什么罪过?

  生13:因为那树遮住了路灯,倒致一位驾驶员撞上了树,所以要被杀。

  师:要是没有这一事件,那树就能幸免吗?

  生14:不会。因为树和现代化建设不和谐。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14:读课文原话(两大句)

  师:同学说,他防碍了现代现建设的步伐,那是不是他的错呢?我想请同学读一下第八自然,同学们听一听。

  生15:声情并茂,读。

  师:同学们听了,有什么感想?

  生16:树生活在这里,是上帝安排的。

  师:树完全做到上帝的安排吗?绿着生,做到了吗?(生答)绿着死,做到了吗?(生答)死复绿,做到了吗?(生答)为什么没做到死复绿?

  师:死复绿是什么状态?(提示)

  生:化作春泥更护花

  师:为什么不能“化作春泥更护花”呢?

  生:被挖走了

  师:所以,树没有错,如果错,那就错在它信守了上帝的箴言,做了一个守信的君子。

  师:如果你是一棵树,面对人类你想说什么?小组讨论,写下来,请发言人来发言。

  生:讨论,写

  生17:难道我真的有过错吗?如果是我的错,我将用我精髓来弥补我的过错。但是我不甘心就这样灰飞烟灭,可是我真的有错吗,我来到这个世界,是上帝付于我的使命,我将用我所有的精髓来哺育我深爱的人民。

  师:一棵奉献的大树

  生18:我为你们制造氧气,吸收二氧化碳,我为你们那么多,你们为什么还要杀我?

  师:人,太忘恩负义了吧

  生19:当一片绿色被淹灭在一片钢精水泥的世界里,世界将会笼罩在灰暗之中,人们又将如何生存?

  生20:我要对所有的人说,我只是一棵树,我的职责是荫蔽所有的土地,给人类带来凉爽,绿色是生命的颜色,绿能给生命带来生机,是一种和平的颜色,绿能使世界充满生机,使平淡的世界不再单调,不再乏味,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彩,朋友,请珍惜绿色。

  师:是啊,人类难道不需要绿色吗?

  生21:上帝曾对我说,你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我尊从他的意念,你们说,我妨碍了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但这并不是我的错,我只是本能的生长,这是上帝制造的悲剧,上帝是无情的,人是无情的,而我只是无情的一个牺牲品。

  师:说得好,你让我几乎失去了点评的权力。

  生22:杀吧,希望我的死,可以为你们赎罪。杀吧,只是我无法想象,以后你们每天一直面对现代现的白色,和臭气熏天的黑色。如果你们愿意,那就杀吧。愿上帝保佑你们,在白色和黑色之间还能生存。

  师:读了这篇文章,我的脑中总挥不去昔日那美好的影子“老树用它的千掌万指托住阳光,隐蔽着人们”,“于是鸟来了,鸟叫的时候,几丈外幼稚园里的孩子也在唱歌”,然而曾几何时,树还是那树,人已不是那人,那树消逝了,但消逝的真的仅仅是一棵树吗?最后我想说,如果有一天同学们拥有了处置生命的权力,请同学们一定慎重地对待他。我们住在钢筋水泥的世界里,但人类的基本构造毕竟是血,是肉。

  师读的部分时间较长,是希望带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较快地进入文本。

  沉默一段的效果是有的,可惜沉默的时间不够,此时学生自己与文本对话,此时无声胜有声,师不必惜时如金。

  让学生畅谈感受,是学生初读文本的最初的发现。在这个阶段学生的发现虽不免肤浅但是真情流露,师在点评时应该倍加“爱护”。

  读“切断”一句,感情比较难流露,所以学生读的时候不是太能感受人的残忍。于是在发现中教师的引领更显重要,他直接关系到学生下一步的发现。

  用比较法,学生很容易“发现”语言的妙处。当然,在“比较”的设计中,教师的指向性不能太明确,不然学生的发现就不纯粹了。

  “这树到底犯了什么罪过”,这一问是教师引领,意在让学生深入文本,对文章主旨进行发现。

  这个环节,教师太急了,看似热闹,但问题没有思维强度,其实是以教师的发现代替学生的发现。如果时间允许,如果教师善于等待,学生应该是可以自己发现的。

  这是对主旨的深发,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自我的发现。从主旨的发现到自我的发现,我发现自我发现好象是语文的归宿。

  这个阶段学生发言踊跃,教师的点评显得无力。点评的功力在平时。

  教学反思:

  拿到参赛篇目《那树》心里一直是惴惴的,惴惴于场合的“盛大”,惴惴于自己的年轻,更惴惴于这个文本本身。《那树》讲的是一棵老树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从自然生长到惨遭屠戮的过程。作者把老树写成一个鲜活而美好的生命,把那屠杀的过程写得“血肉模糊”。这让我想起很多时候,当我们夹着备课笔记走进课堂,当我们无法将学生带进文本而迫又于时间的限制必须讲完一篇课文时,我们又何尝不是在肢解着文本呢?

  若是在抨击“屠戮”的文字面前干着“屠戮”之事,岂不是一个莫大的讽刺?所以,让学生走进文本,去感受一个“鲜活的个体”(文本)该是本文的第一要著,而老师在设计之前也应有心理和行动上的准备:

  一、            把课堂还给学生 

  个人以为,把课堂还给学生,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学生应该是系着线的风筝,而不应该是系着牛绳的耕牛。在课堂上,也许教师要做的,更多的是:如何为发现寻找一片利于放飞的天空,让鱼跃于阔海,鸟飞于高天。

  所以在《那树》的设计中的三大板块的内容就是学生自己的活动,包括:生读、听课文(自读、个别朗读、集体朗读、师读生听),生说说让自己最感慨万千的句子,生写写“如果我是一棵树,我要对人类说什么”,这三个环节预计时间为33分钟(整节课为40分钟)。设计之初希望:听说读写相结合,环环相扣,让学生的感悟和发现变为一个渐进的过程,从进入课文到投入感情,深入课文最后到探寻主题并自我发现。如果能够顺利完成这个预设,那将是既符合现实又合乎理想的一种课堂形态。

  二、            把“背课”还原成“备课”

  很多时候,当我们夹着备课笔记自信满满地走进课堂的时候,我们的自信来自于“预设完毕”,但是课堂并非完全靠预设,更多的是生成。把课堂还给学生的课自然带来更多的生成的危险。所以在《那树》的准备中,我竭力作到备课而非背课。如自己对文本多方位揣摩,不放过一个读音,一个句子的理解。如竭力设想学生的回答,希望做到兵来将挡。

  然而,预设是美丽的,生成却是危险的。

  经过反思,问题的出现有的在意料之中,有的始料未及。

  一、   课堂活动形态和活动内容的不协调。

  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如果你是一棵树,面对人类你想说什么?小组讨论,写下来,请发言人来发言”。这个环节设计的本意在于:学生在对文章主旨有了感性的认识后,加入自己对这一事件的理解,进而做到自我的发现。然而,小组讨论的形式,主要是学生通过互相合作,使问题的解决更全面,更深入的过程。而此时,学生对老树被杀一事,已经有了很感性的自己的理解,其实“面对人类你想说什么”这个问题应该是指向个人的,这是一个学生个人对文本阐发的过程。事实证明,学生后来的书写也多表达了个人的意见。

  所以,课堂上形式的热闹与否并不是关键,关键在于教师要巧用课堂形式配合学习的内容,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做最有价值的发现。

  二、      学生发现以后教师的点评力量绵薄。

  在发现的课堂上,课堂时间应该还给学生,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教师的时间少了,是否意味着教师的主要任务在备课,在怎样把课堂连缀起来?或者,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就轻描淡写了呢?当然不是。

  我以为,课堂上教师的时间少了,就意味着教师的语言要更简练更精细了。学生发现之后教师的点评就显得格外重要了。然而在这堂课上,教师的点评基本是归纳和复述式的。学生的发现是精彩的,教师的点评却软弱无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进一步发现。事后,我想,教师的点评是否可以从这几方面着手发展:延伸式的点评;问题式的点评;归纳式的点评;指摘式的点评。当然,从此次的问题中我知道,教师点评的功力该在平时苦练。 在这堂课上,存在的问题还很多,比如:学生发现的时间不够;比如:有的地方有教师赶着学生发现的,或教师代替学生发现的。但我想,只要我们肯想肯做,我们的将来会比我们的现在强。也许我们的课堂永远是不完美的艺术,但她会不断接近艺术,或成为不断进步着的艺术。

八年级语文《那树》优秀教案 篇12

  【教学设想】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那树》是一篇略有难度的文章,不是理解主题有多难,而是难在文章意趣较多,可探究的地方太多。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抓住一个角度,进行深入、强化研读,或许能起到良好的效果。本节课以读为突破口,通过多角度朗读,通过与文本充满情感的交流,来激活学生、激活文本,以欣赏到文章的思想性、艺术性。

  【教学目标】

  1、深情朗读,与作者来一次心灵交流;

  2、细细体会,让自己有一次情感升华;

  3、赏析语句,师生共度一次学习之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地球是一个自然村,自然万物都有生存的权利,人和自然其实也可以共处得如此和谐。然而,随着人类文明的高速发展,许多动、植物消失了,甚至遭到人类的无情的摧残和杀戮。有那么一棵树,他又经历着怎样的命运呢?今天我们就来关注那棵树的一生。

  二、明示教学目标

  三、那树的故事

  请大家细读课文,深切关注那树的命运,思考:那树的一生有怎样的经历?用简明的一段话讲述那树的故事

  四、那树·人(沉醉朗读)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我们在读这样的文章时,大家能做到深情朗读吗?其实,美文就该美读,正所谓:文者,情也。它是作者才情的挥洒,只要我们投入学习的热情、心中的激情,就一定能与文章来一次心灵的交流。读出来,那里别有洞天!)

  我们听了那树的故事,了解了它的一生,特别是它的付出与它最后的结局,能引起我们怎样的感情呢?(赞叹、痛苦)

  1、请大家用赞叹的语气把题目读出来。(可以加上语气词)

  2、找出文中赞美那树的句子(用红笔划出来),用类似的感情读出来。

  3、请大家用痛苦的语气把题目读出来。(可以加上语气词)

  4、找出文中表现那树痛苦的句子(用蓝笔划出来),用类似的感情读出来。

  5、思考:大家用了不同的感情读出的句子,分别写了那树的什么内容?(试概括)

  赞美──树对人类的赞美(荫庇)

  痛苦──树的悲惨的命运(被伐)

  6、在那树的命运遭遇中,人是如何对待它的呢?

  请大家找出人类对那树的愚妄无知的句子(用黑笔划出来),用适当的语气读出来。

  五、那树·文明(深沉思考)

  1、老树面对人类的屠杀,老树无语,上帝也沉默,老树终究没有死复绿。设想一下,当我们的大陆都被混凝土包裹的时候,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作为人类的一分子,对那树的命运,我们不得不深思着那树的遭遇给我们的启发,就是如何协调自然与文明的关系,那就是──那树·文明。

  (请大家在书本空白处表述好自己的态度。)

  2、明示作者的态度。

  3、明示老师的态度。

  一条没有树的路是寂寞的,走在一条没有树的路上的人是沧桑的。对着只剩年轮的树,我们这些赶路者恐怕得随时问一问,谁更不幸一点?树是物质的,也是空间的;树是情绪的,更是文化的。感谢王鼎钧先生的《那树》,让我们产生了常日里难得出现的思考,涌起了久违的情愫。

  六、课后作业

  我与那树的故事

八年级语文《那树》优秀教案 篇13

  【教材简析】本文是中国台湾散文家王鼎钧的名作。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

  【教学设想】教师在这一节课中试图从字、词、句入手,将那树与人类发展进行对比,以理解生命的意义,认识到人与人、人与所处的环境的关系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倒坍”、“引颈受戮”、“周道如砥”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理解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艺术性,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生命的意义,树立人类进步应与自然界共同发展的观念。

  3.过程与方法目标: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延伸拓展法

  【教学重点】(1)了解那树所做的贡献,认识到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行为,从而认识到珍爱自然的必要性,正确认识人类在地球上的位置。

  (2)理解托物寓意和对比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从老树的命运中挖掘作者更深刻的意图,让学生领悟处理人与所处的环境、人与人的关系的重要性。

  【教具准备】课件

  【教时】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课前准备

  教师查找资料,准备教学课件,并要求学生借助字典,掌握生字词的读音、释义;借助网络,了解作者王鼎均的有关情况;搜集描写或含有“树”的诗词或文章。

  设计意图:“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是课标对学生的要求,利用网络资源也是新时代学生应该掌握的搜集资料信息的一项能力。搜集描写或含有“树”的诗词或文章目的是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

  二、检查字词预习情况,朗读课文有关具体内容

  1.出示预习检测题(学生上黑板听写、注音、释义、朗读):

  佝偻(gōulóu):脊背向前弯曲,文中指老树枝干弯曲。

  倒坍(tān):倒塌。

  萌庇(yìnbì):大树枝叶遮蔽阳光,宜于人们休息。

  引颈受戮:伸长脖子接受杀戮。

  踝骨(huái):指树干靠近根的部位。

  虬须(qiú):卷曲的胡子。这里指树根。

  周道如砥(dī)这里形容公路的平坦,畅通无阻。

  2.让学生介绍有关王鼎均的情况。

  3.让学生展示搜集的描写或含有“树”的诗词或文章。教师也展示有关课件。(有关大树的图片)

  4.导入:如果这个世界有上帝,那上帝赋予了这些绿色精灵们的使命是什么?王鼎均在《那树》中写到“当幼苗长出来,当上帝伸手施洗,上帝曾说:‘你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屏幕展示)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在文中找出这一句话,用横线画下来,想一想这是什么意思?并找出那树对人类的贡献和人对树的看法、做法的词语和句子。

  设计意图:搜集朗读描写或含有“树”的诗词或文章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朗读是对学生预习情况的动态检查,也是让学生在真情的读书中理解、感悟、挖掘文本的情感,体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细读语文,体会对比和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领悟文意

  提出问题:

  1.那确是一棵老树,它给世界带来了些什么呢?

  (提示研读方法:先找出有关描写大树的语句,再讨论分析)

  ——在夏天的太阳下挺着颈子急走的人,会像猎犬一样奔到树下,吸一口浓阴(遮阴、凉爽)

  ——让下车的人好在树下从容撑伞(休息的方便)

  ——于是鸟来了,鸟叫的时候,几丈外的幼儿园里的孩子也在唱歌(快乐)

  ——于是情侣止步(浪漫)

  ——毛毛细雨比猫步还轻,跌进树叶里汇成敲响路面的点点滴滴,泄露了秘密,很湿,也很有诗意(诗意的氛围)

  ——附近的树全被吹断,房屋也倒坍了不少,只有那棵树屹立不动,而且据说,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神奇的灵性)

  ——当这一带还没有建造新公寓之前,陆上台风紧急警报声中,总有人到树干上漩涡型的洞里插一炷香呢!(人们精神的寄托)

  四、拓展延伸,扩大积累

  (一)展示:

  有关资料:

  人类属于大地,但大地不属于人类。世界上万物都是相互关联的,就像血液把我们身体的各个部分连结在一起。生命之网并非人类所编织,人类不过是这个网络中的一根线,一个结。但人类可做的一切,最终会影响到这个网络,也影响到人类本身。确实,我们敬畏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不仅仅是因为人类有怜悯之心,更因为它们的命运就是人类的命运:当它们被杀害殆尽时,人类就像最后的一块多米诺骨牌,接着倒下的也便是自己了。“对生活在第三世界国家大城市里的儿童来说,他们所呼吸的空气相当于一天吸两包香烟。”

  ——流行病学家戴维斯

  (二)讨论:

  问题:拯救地球还是拯救人类自己

  设计意图:富有哲理性思辨的文字展示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地球上的我们人类的处境,让学生关注现实,并能对其有自己的思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懂得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

  五、家庭作业

  1.朗读课文

  2.围绕“绿色”写一段文字

  设计意图:反复朗读体会情感,通过写作强化情感,提高写作表达能力。

八年级语文《那树》优秀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掌握“倒坍”“引颈受戮”“周道如砥”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⑵了解王鼎钧及其散文创作成就。

  ⑶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2、能力目标:

  ⑴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课文的主旨。

  ⑵理解托物寄意的创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艺术性,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⑶揣摩语言,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培养语感。

  3、德育目标:

  ⑴反思人类与自然关系中,对大自然的破坏行为,从而认识到珍惜自然,珍爱自然的必要性。

  ⑵正确认识发展与环境的矛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

  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运,理解作者的思想情趣。

  2、掌握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揣摩关键语句,体味作者痛苦、悲悯、愤激的情感,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

  2、正确理解蚂蚁王国的事情,体会作者的用意。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点拨法。

  3、品读法。

  4、延伸拓展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我们学习了《愚公移山》一文,知道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有一个理想,就是要征服大自然,我们一直相信人定胜天,于是,盲目的征服大自然,向大自然索取的过程中,我们也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请学生举例说一说,我们受到那些惩罚:

  沙尘暴干旱缺水酸雨温室效应森林消失洪涝灾害

  连街头的那棵老树也不能幸免,今天我们一起来拜读王鼎钧先生为“那树”写的“悼词”。

  首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用下列句式说话“那是一棵……的树”。

  教师注意引导:

  1、从树的环境方面概括;

  2、从树的外形方面概括;

  3、从树的品格方面概括;

  4、从树的遭遇方面概括;

  5、从作者对树的感情方面概括;

  6、从读者对树的感情方面概括;

  7、从树的作用方面概括。

  由此归纳总结:

  A、大树有奇特的容貌:它老态、佝偻、但坚固稳定,繁密茂盛,有霉黑潮湿的皮层。有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树自身象生铁铸就。

  B、大树生长在特殊的环境中:它站立在泥泞的马路边,周围有几处老式平房,一片破旧、荒凉的景象。

  C、大树对人类大有功德:成为人们心灵的慰藉;炎热的夏,送来阴凉和清静;蒙胧的夜晚,送给情人温馨的感觉;它扩张着荫庇的面积,为人类带来更多的便利,总之,大树在世间珍奇之物,是人类的守护神。

  D、大树的本性:大树的生存受到威胁,淹没在滚滚黄尘里和焦躁恼怒的喇叭声中,即便如此,大树仍然奉献生命的绿色,酝酿着诗意,表现了大树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忍辱负重、胸怀豁达的本性。

  E、作者对大树怀有满腔的热爱和崇敬之情,大树倒地,让作者的心中的痛苦、悲哀、愤激之情溢于言表。

  由此总结文章的大意:

  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棵大树常年造福于人类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苦,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次思考和深重感慨。

  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

  与作者情感交流,探究写作目标。

  〖教学步骤〗

  一、情感交流

  围绕下列问题作答,学生分组讨论作答:

  1、这篇文章中最吸引我的是……

  2、读了这篇文章,我最忧虑的是……

  3、我感到最为震撼的是……

  4、我最为感动的是……

  5、我认为最为神奇的是……

  6、最让我感到悲哀的是……

  7、我最为遗憾的是……

  8、我最为愤慨的是……

  二、目的探究

  本文作者讲述那树的故事的目的是:

  学生讨论回答:

  1、我认为主旨是“爱护自然”。人类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大自然为人类作出了无私奉献,我们就应当善待它爱护它,与它成为最亲密的朋友。

  2、我认为本文意在“善待生命”。树是有生命,它有自己的人格。任何生命的死亡,都是令人痛心的,我们要尊重任何生命存在的形式,善待生命,善待它们,也就是对自己生命的尊重。

  3、我认为本文意在“反思文化”。“那树”的命运寓意深刻。“树”经历由盛至衰的过程,最终被人无情地砍伐,这就象征着曾经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化在文明的进程中,由于不适应社会需求而逐步淘汰的过程,作者借这棵可怜的大树让我们作出思考。该如何在快节奏的今天正确理性地对待我们文化的精髓呢?

  三、品味文章写作特色

  1、托物寓意手法的运用。

  2、拟人修辞格的运用。

  3、情节富有奇幻色彩。

  4、写景状物生动活泼。

  四、延伸拓展

  课后练习二第3小题及练习三。

  写一句话劝告或警醒那些不珍惜环境和大自然的人们,联系现实,谈谈我们优秀传统文化,受不到人们重视的例子,谈谈自己的看法。

八年级语文《那树》优秀教案 篇15

  《那树》教学设计嵊州中学 卢 凯 【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2、 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深层挖掘能力,重新认识生命及人与周围生物的关系等问题。【教学重点难点】1、 本课的重点在于理解老树的命运。2、 难点在于从老树的命运中挖掘作者更深刻的意图。【教学设想】教师试图从老树的特点、功用入手,探究老树的命运,进一步理解生命的意义及对都市文明与自然界共同发展等问题的深层思考。【教学课时及辅助教具】一课时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导语:大地上最悦目的颜色是绿色,大地上站立着的最大的生命群体是森林。但是在今天,许多地方的绿色正逐渐被吞噬……有那么一棵树,他又经历着怎样的命运呢?让我们一起来关注那树的命运。(二)赏析文章1、每个都会有自己的容貌特征、个性、经历,每个事物也会有它自己的独特之处。我们先来看看文中那树有哪些特点?(学生齐读第1-3段)提示:很久很久(破败荒凉,远离现代文明)坚固稳定(虽老但生命力旺盛,甚至被奉为神灵,人们敬畏老树)2、那确是一棵老树,他又为人类做了些什么呢?(功用)  提示:给行人纳凉,给鸟栖身之所,给孩子们带来欢乐,又给情侣以温馨的感觉。  用一个词概括——荫庇。3、而就是那株世世代代长久地造福于人类的老树又遭遇了什么样的命运,作者给予老树和人类是怎样的思想感情?提示:被伐(用电锯、利斧及美制十字镐等现代化的工具,还将断根闷死在层层石子柏油之下。)作者的感情:对树——同情、怜悯、敬重等。对人——愤恨之情溢于言表。(此处让学生找出文中有关的句子赏析品味,读出其中的感情。)4、设想老树不被醉汉撞上,是否能幸免于难?(学生稍加思考就能回答——不能。因为此事只是老树被伐的偶然因素)为什么?提示学生自读文章第5—8自然段。进一步挖掘老树惨遭屠杀的必然因素(根本原因)。学生根据文章有关语句讨论回答。可分为客观原因(人类的急功近利和对老树的漠视);视主观原因(树没有脚,他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为人类无私奉献是他的职责)学生自由朗读第8段,体会老树的情怀,引起学生对老树命运的共鸣。5、教师小结老树面对人类的屠杀,老树无语,上帝也沉默,老树终究没有“死复绿”。设想一下,当我们的大陆都被混凝土包裹的时候,人类还会有朋友吗?(三)讨论启发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用大屏幕出示有关资料。

八年级语文《那树》优秀教案 篇16

  《那树》这篇文章,作者以形象的语言和生动的细节描写为我们讲述了那树的生命历程,用形象打动人心,尤其是那树“绿着生,绿着死”的形象更是给大家震撼。因此,在学习这篇文章时,以激情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与作品融为一体,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更好把握那树形象,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力求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认识自然方面都有收获。

  首先设置情境,创设氛围。

  课前播放歌曲《好大一棵树》,用优美的歌声,创设浓浓的氛围,以歌曲中对那树的赞颂抛砖引玉,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有效调动学生的情感,然后顺势导入。

  进入第一个环节,默读课文,开阔文章内容,感悟那树形象。由于本课篇幅较长,我采用了默读。对于本课字词,我采用了提问检查的形式。一可以节省时间,让学生更多的阅读。二是我不想因提问字词使创设的氛围消失。问题设置以一问概括全篇内容,以主问题带出次问题,问题看似简单,实则不然,要想回答好,学生必须在整体感知、提炼、归纳后才能生成答案。从而,锻炼了学生分析、概括、表达能力。

  第二个环节品读课文,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个环节以读促讲,朗读是不讲之讲,是熏陶。朗读文本时,语气的轻重缓急,声音的抑扬顿挫,无不传递着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感悟与态度。通过朗读增进了对文章的理解,对文章的深入理解又推动了朗读。先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具体语句,品析重点词语,体会作者的这种情感,并通过自己的声音传达出作者的情感,然后交流,交流时加强对朗读方法指导。

  第三个环节理解主旨。在学生准确感悟那树的形象,充分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上,我及时引导学生探究本文主旨,水到渠成。

  第四个环节,让学生各抒己见,我口说我心。这个环节引发了学生的思考,答案涉及课文又超越课文,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将人类与自然、文明进步与诗意生活,对生命的认知与感受以简练而恰当的文字展现,使思维得以深化,能力得以提升。

  板书清楚明了地显示了课文主要内容,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了系统、完整的印象。那树对人类无私奉献与惨遭人类杀戮形成鲜明对比,对比中引发学生深深思考。

  这节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教师充当的是学生学习上的同行者、陪伴者。老师讲得少,学生读得多,,想得多,说得多。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老师适当的点拨、环节的合理设计,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提升了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美的体验和情感的熏陶。

  本节课,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学生的思维还不能完全放开,答题角度有些单一,虽然一再启发,但效果不够理想。由于课堂更多的是生成,有些学生回答不到位或回答没有涉及到的地方,老师点的稍多一点。在延伸阅读环节中,学生在谈完了与那树遭受悲惨命运类似的生活现象后,教师如果利用多媒体再举例,创设直观的强烈的情境,给学生以冲击力,教学效果会更好。

  以后,我会向着高效的语文课堂奋进,使学生每节课、每个人都能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随便看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

 

Copyright © 2004-2023 triy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7:5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