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桃花源记》重要知识点归纳练习
范文

《桃花源记》重要知识点归纳练习(通用13篇)

《桃花源记》重要知识点归纳练习 篇1

  江苏省东台市四灶中学 郏生祥 

  《桃花源记》历来是升学考试的传统课文,考查重点主要集中在第一段、第二段和第三段,考查角度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一、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⑴豁然( )⑵俨然( )⑶垂髫( )⑷阡陌( )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 

  ⑴缘溪行 ⑵渔人甚异之 ⑶欲穷其林 ⑷才通人 ⑸俨然 ⑹桑竹之属 ⑺交通 ⑻悉如外人 ⑼便要还家 ⑽咸来问讯 ⑾妻子 ⑿绝境 ⒀无论 ⒁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⒂辞去 ⒃此中人语云 

  三、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⑵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⑶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⑷不足为外人道也。 

  四、填空。 

  ⑴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句子。⑵描写桃花源自然环境的句子。 

  ⑶描写桃花源中人安居乐业的句子。 

  五、掌握内容。 

  ⑴作者、朝代及课文出处。 

  ⑵出自本文的成语。(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无人问津等) 

  ⑶从文中理出“渔人”的行踪。(发现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 

  ⑷“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桃源人为什么叹惋?(桃源人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的生活而叹惋。) 

  ⑸理解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不存在的“世外桃源”。(作者虚构一个与黑暗的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世界,寄托着作者的社会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练习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体裁是__________,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_________。作者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___________”。 

  2、解释加点的字: 

  辅三秦___________ 五津 ___________ 

  比邻_____________ 无为____________ 

  3、远隔两地的朋友经常用诗中的哪两句来互相勉励和鼓舞?简述你对其中蕴含哲理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感悟诗人的情怀,说说这首诗为什么在古代送别诗中是别具一格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五言律诗 送别诗 初唐四杰 

  2、辅佐、护卫 渡口 近邻 无须、不要 

  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缩短距离。 

  4、因为这首诗摆脱了其他送别诗中那种伤感、低沉的情调,表现了开朗、乐观、豪放的情怀。

《桃花源记》重要知识点归纳练习 篇2

  教材分析

  《桃花源记》是第五单元第一课。第五单元是在第四单元(科普说明)之后,对文言文的又一轮学习,目的在于理解作者写作的愿望和人物的不同情趣,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不断增强个人的魅力,用不同时代的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并客观的评价古代人。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听说读写与自主、合作、探究能力较强,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大多数是“留守学生”但他们的感情细腻而丰富。多数喜欢流行音乐,喜欢韩国明星,但是对历史、对传统仅仅局限于穿越剧,本单元的学习是对此一个不错的填补。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3.学习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

  5.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体会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

  2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世外桃源”是大家都知道的一个成语,它是出自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桃花源记》。那么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桃花源记》这篇文章,从中来寻找答案吧!

  二、作者简介

  学生根据自查的资料讲述,老师作补充。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关于作品: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诗并记》中的“记”。此文包括“记”和“诗”两个部分。“记”是“诗”的序言,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是对所记的桃源世界的歌颂和赞美,并对桃花源社会作了一些补充。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会。

  关于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当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三、学生与教材对话

  四、研读与欣赏,精读与精讲

  1.桃花源美在哪里?[自然环境美、生活环境美、风俗人情美]

  ①用自己的语言再现桃花源自然环境的美、生活环境的美。(师可先做示范)

  ②用表演的形式再现桃花源人接待渔人的场面,展示风俗人情美。

  2.桃花源那么美好,桃花源人为什么对渔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3.渔人来过一次,回去时又“处处志之”,按理说,应该找得到,怎么就找不到呢?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桃花源记》重要知识点归纳练习 篇3

  教学目标 :

  1.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安排: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开朗(hu)屋舍俨然(yn)阡陌交通(qinm)

  黄发垂髫(tio)便要还家(yo)

  刘子骥(j)诣太守(y)

  2.熟读课文,查字典,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正课

  (一)导语 :

  同学们,阳光明媚、山花烂漫的春天即将过去,我们又将迎来骄阳似火的夏季。谁还记得我们那次春游的情景?大自然中的景色美不胜收。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桃花!

  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一下?

  你能不能说一说你的感受?

  好!下面我们来欣赏两幅桃花开放的美景吧!(打出桃花图片)

  (打出伊拉克战争图片)

  同学们,看了这一幅图片,你又想到了什么?

  这幅图片提醒我们,现代世界里仍然存在着残酷的战争,很多人因此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生活在困苦之中。

  (打出东晋末期图片)

  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元代诗人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一诗中发出了这样的慨叹: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可以说,和平,是每一个民族共同的向往。有一个成语就是这一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它就是----世外桃源!

  这个成语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祸,安乐而美好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打出文章题目:桃花源记)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三)检查预习情况:

  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开朗(hu)屋舍俨然(yn)阡陌交通(qinm)

  黄发垂髫(tio)便要还家(yo)

  刘子骥(j)诣太守(y)

  三、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或听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后齐读课文)

  2.同学齐读课文。

  3.掌握课文注释的词语。(补充注释如下)

  为业:靠……谋生。缘:沿。夹岸:夹着溪流两岸。杂:别的。

  鲜美:鲜艳美丽。异:诧异。穷:穷尽。

  舍:舍弃,放弃。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平旷:平坦开阔。

  属:类。悉:全。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

  所从来:从哪儿来。咸:都。问讯:打听消息。先世:祖先。

  妻子:妻子儿女。邑人:同乡人。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

  焉:于之,从这里。间隔:断绝了往来。皆:都。叹惋:感叹,惋惜。

  延:请。语告:告诉(他)说。不足:不值得。

  既:已经。志:做记号。诣:拜见,卧…?怯。如此:像这样。

  遣:派。欣然:高兴地。

  4、小结

  (1).古今异义词: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芳草鲜美

  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阡陌交通

  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古义:妻子儿女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来此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魏晋

  今义;不管(连词)

  缘古义:沿缘溪行

  今义:缘故,缘分

  延古义:请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今义:延长.延伸

  津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后遂无问津者

  今义:口液

  (2).一词多义

  舍:舍弃便舍船寻:寻找寻向所志

  房子屋舍俨然不久寻病终

  志:做标记处处志之向:以前寻向所志

  标记寻向所志对着眈眈相向

  (3).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四、作业 

  l、课后练习。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桃花源记》重要知识点归纳练习 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

  2、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一些文言常用词语。

  3、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简单的`文言字词。

  2、引导学生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

  3、理解陶渊明这篇文章的创作目的。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要求】

  熟读课文,复习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及省略句的用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欣赏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首词讲述了作者因醉意未消,暮色苍茫而迷路误入荷花深处,惊动了水鸟,别有一番情趣。今天,我们要学的《桃花源记》也是讲述的一个渔人因迷路而误入桃花源,那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观呢?下面就让我们一看究竟吧。

  二、作者简介

  我们在八年级曾经学习过陶渊明的《饮酒》与《归园田居》,对这位诗人有所了解,大家一起回顾、温习一下。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九江西南)人。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他受家庭教养与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时值东晋与宋的易代之际,社会动乱不安,壮志难酬,二十九岁开始,先后做过几任小官,他在几次仕途中,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终于在41岁辞官回乡,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其志。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他所做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愿与农民来往而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但又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

  (可为学生介绍一下“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同时也可补充一些陶渊明的诗。)

  三、初步感知课文

  (一)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听读,注意正音;然后全班齐读。

  豁(huò)然开朗 俨(yǎn)然 诣(yì)太守 垂髫(tiáo)

  刘子骥(jì) 阡(qiān)陌交通 便要(yāo)还家

  (二)熟悉课文:

  1、疏通字词。

  为业:靠……谋生。 缘:沿。

  夹岸:夹着溪流两岸。 杂:别的。

  鲜美:鲜艳美丽。 异:诧异。

  穷:穷尽。 舍:舍弃,放弃。

  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 开朗:开阔明亮。

  平旷:平坦开阔。 属:类。

  悉:全。 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

  咸:都。 所从来:从哪儿来。

  问讯:打听消息。 先世:祖先。

  妻子:妻子儿女。 邑人:同乡人。

  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 焉:于之,从这里。

  间隔:断绝了往来。 皆:都。

  叹惋:感叹,惋惜。 延:请。

  语云:告诉(他)说。 不足:不值得。

  既:已经。 志:做记号。

  如此:像这样。 遣:派。

  欣然:高兴地。

  2、自我尝试翻译课文,看看哪个地方在翻译的时候有困难的可与其他同学交流解决,如不能解决,可向老师提出来。

  3、课件出示练习,检查掌握情况:

  缘: 缤纷: 仿佛: 舍:

  豁然开朗: 俨然: 属: 阡陌:

  交通: 具: 要: 绝境:

  无论: 延: 向: 志:

  及: 诣: 志: 遂:

  规: 寻: 妻子:

  (三)理清文章线索、结构:

  1、全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明确: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分别写了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再寻桃花源的情形。

  分组讨论,明确、把握叙事线索与故事情节。

  2、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开端,写渔人发现桃花林。

  第二部分(第2、3段)发展,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与经历。

  第三部分(第4段)结局,写太守派人寻找桃花源未果。

  第四部分(第5段)尾声,写桃花源无人问津。

  四、全班齐读课文,尝试着背诵课文。

  五、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能初步背诵课文。

  2、抄写并识记字词、对译课文2、3两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当堂小测,抽查重点字词的解释、翻译。

  二、研读课文

  全班齐读课文,思考:桃花源给大家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用几个词概括。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美丽、神秘、幸福(大意对即可)。

  三、分类感受

  (一)感受桃花源的美丽。

  1、桃花源美在何处?

  教师归纳: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

  相应的语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朗读相应的语句,当堂背诵)

  2、教师小结:桃花源美在环境幽雅,风景优美。

  (二)感受桃花源的神秘。

  桃花源神秘在何处?

  教师归纳:

  ——桃林神秘:“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未果”

  (朗读相应的语句,当堂背诵)

  (三)感受桃花源的幸福。

  1、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

  教师归纳:

  (1)黄发垂髻:“怡然自乐”(与平安定、丰衣足食)

  (2)住民:“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

  (3)渔人(侧面烘托):“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2、小结:桃花源幸福在生活与平安定,丰衣足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朗读相应的语句,当堂背诵)

  四、主题探讨

  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反对战乱,追求与平、幸福、自由生活的社会理想。

  五、深入讨论

  1、桃花源这一人间乐园能找到吗?

  ——不能,这是作者虚构的。

  2、陶渊明为何要虚构?联系当时社会现实思考

  ——反衬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生活理想。可结合一定的社会背景,便于学生理解。

  3、有人说陶渊明定作《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你怎样评价?

  ——(自由辩论)

  六、小结

  陶渊明因生活在战乱频繁的环境里,因而构想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这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往一种没有剥削与压迫的幸福美好生活,这是我们应学习的,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更应树立一种远大的理想将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我们的民族。

  七、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文。

  2、归纳文中的古今异义词。

  3、摘抄文中出现的成语。

  4、预习《桃源与沅州》。

《桃花源记》重要知识点归纳练习 篇5

  一、说教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材的编写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时,教材选文要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本册教材共分为六个新授单元,每个新授单元所选文章各具特色而又循序渐进。一单元在血与火的考验中感悟战争的意义;二单元感受博大而质朴的爱;三单元了解建筑古迹中蕴藏的丰富文化内涵;四单元崇尚科学,讲究实证和创新;五单元在脍炙人口的名篇中体会“感事抒怀、借景言情”;六单元体会山水景物中的无限情思。

  《桃花源记》是第五单元21课。本单元所选文言文,体裁不尽相同,有叙事的,有夹叙夹议的,有说明事物特征的,文字简洁而意味深长,有些文章还寄托了作者的情怀。本课也是陶渊明的代表作,初中阶段会涉及到陶渊明的文章四篇,都集中在八年级,而本课是接触他的第一篇,其重要性显而易见。本课的体裁是“记”,初中阶段涉及到这种文体的文章共六篇,八年级上册有两篇,八年级下册还有四篇:《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掌握“记”这种文体特点,也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在对课文准确把握的基础上,参照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的设置要使三维目标相互渗透、融为一体。要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作为第四学段的八年级学生,应初步达到课程目标中二级目标的要求: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浅易文言文,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等等。

  基于以上目标要求,我设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二)过程与方法:

  1、理解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叙事的表现手法。

  2、准确看待作者在文中寄托的社会理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作者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为追求理想而努力学习,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二、说学情

  在教学中了解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经验基础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七年级时,学生已经学习了14篇文言文,掌握了一定量的文言知识;接触过记叙性散文,如《童趣》《口技》;掌握了一些阅读和欣赏的方法。但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知识的'储备方法、技巧的掌握是零散的;鉴赏能力较弱;作品构思、选材、语言和表现手法的精妙借鉴吸收少。而本册书五六单元的文言文无论是从长度上,还是从内容上,都是对他们的一个新的挑战,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和积累,他们将会向课标的要求更近一步。

  三、说模式

  我校正在开展“问题引领下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进行教学,意在凸显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现教学的有效性。在实践过程中,我以这种模式为基准,自主设计了文言文的基本教学模式:

  1、情境渲染。引领学生走入课堂。

  2、 剖析结构。自主理解文章内容,整体感知。

  3、语句赏析。走进文本,对美的资源进行感悟和再创造。

  4、拓展深化。补充资源,深化认识。

  5、检查反馈。巩固练习,夯实基础。

  6、分层作业。激发个性发展,满足不同层次对象的学习需求。

  在六个环节中,要以问题进行串连,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自主学习,“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达到自然成诵的境界。

  四、说设计

  《桃花源记》是一篇精讲课文。第一课时,我设置的主要教学内容是结合注释初步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语。根据教材内容的目标和要求,结合学情分析和我校的教学模式,我将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为以下六个环节:导入新课、理清线索、赏析语言、探究主题、巩固练习和布置作业。下面我将逐一解说每一环节的设计内容和意图。

  (一)导入新课

  由提问学生曾经学习过的陶渊明的诗歌导入,出示陶渊明的《饮酒》(其五)。

  设计意图:以学习过的诗歌导入,能够促使学生尽快地调动思维,因为对作者有熟悉感,所以更容易接受新知。

  (二)理清线索

  给出固定句式,让学生以填空的形式理清线索,分别是渔人发现、探访、离开桃花源,总结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设计意图:在上一节课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再给出填空式问题,适当地降低了难度,使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填出词语,理清线索,保护学习的积极性。

  (三)赏析语言

  在我校“问题引领下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我设计了本环节的核心问题,“桃花源美,美在 !”此环节分为三个层次来教学:

  一,读出桃花源的美,学生能够找到课文中的景物描写,教师指导学生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从中感受桃花源的美。

  二,说出桃花源的美,经过反复地朗读,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感和浅层的感受,此时引导学生说出这种美感,依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在翻译的基础上融入适当的描写的成分。

  三,写出桃花源的美,在几个学生已经说出了桃花源的美之后,起到了一定的示范的作用,再给学生三分钟的时间把自己想到的美,写下来,教师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给予配合,让学生体验由文字抒写情感的快乐。

  设计意图:通过补全句子,找出景物描写,反复朗读,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感悟桃花源的美丽、祥和和欢乐;指导学生掌握抓住重点语句来赏析文章情感的方法;在课堂练笔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准确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四)探究主题

  由学生模拟渔人和桃源人之间的对话,切入对主题的分析,提出问题,学生思考,桃花源存在的可能性?如果不存在,陶渊明写作的目的又是什么呢?此时链接相关知识背景,包括陶渊明的其它作品和陶渊明生活的时代背景,在学生思考后,再给学生讨论的时间,并引导学生说出本文的主题。最后出示教师寄语。升华桃花源的现实意义。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学生活动和问题设置,都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从而得出主题;链接相关背景知识,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陶渊明的思想,也能拓宽他们的知识面,补全知识结构。引导学生体会“桃花源”的现实含义。桃花源已经不仅仅是美好生活的象征,更是个人心灵的一方净土,自我沉浸的精神家园。

  (五)巩固练习

  出示与课文内容相对应的图片,学生根据图片内容进行背诵。

  设计意图:通过此项练习,考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达到背诵的教学目标。

  (六)分层作业

  在本环节,作业分为两个部分:

  必做部分:

  1、背诵课文。

  2、整理本课中出现的成语,并借助字典,写出其含义。

  选做部分:

  一千多年过去了,桃花源人的生活又将是怎样的呢?请以“再访桃源”为题,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写一篇练笔。要求:1.想象要合理;2.字数在三百字左右。

  设计意图:面向全体学生,设置不同程度的作业,既巩固所学知识,又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五、说板书

  板书的目的在于简明、清晰地反映出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因此,我设计的板书重在突出对文章线索、语言赏析和主题理解方面,更加直观地再现了本课的要点。

  六、说评价

  课标中建议:语文课程的评价要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要尊重个体差异,有利于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根据此建议,在教学中,在不同的教学环节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益。在课堂练笔环节,主要是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为主,教师予以适当的点拨。在知识链接环节,主要是教师评价为主,给予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在合作探究环节,以师生共同探讨为主,教师不要轻易予以反驳和否定学生的回答。

  七、说开发

  合理开发和积极利用课程资源是有效实施语文教学的重要保证。本节课我从课内和课外两个方面进行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课内资源的开发有:师生对文本的共同学习和开发;学生活动,锻炼了学生的语言、思维和表达能力;小组合作,渗透在教学流程的各个环节中。课外资源的开发包括:知识链接丰富了教学内容和形式,网络教学的运用拓宽了教学的渠道,图片资源更加直观地呈现出本课内容,帮助学生理解。

  八、说反思

  《桃花源记》 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即使是文言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读起来依然不应该有多大困难。但作为八年级所学的第一篇文言文,我还是把识记理解文章的文言知识放在了首位。

《桃花源记》重要知识点归纳练习 篇6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文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一)课文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桃花源记》是初中语文语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课文。这是一篇“记”类文章、文质优美、又居单元之首,学好它是极其重要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巩固学生的'文言常识和学法,并引导学生利用以往学习现代游记类散文和其他记事散文中掌握的知识,形成的能力,来学习这篇文言课文。

  (二)教学内容

  《桃花源记》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艺术作品,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它借助虚构的故事来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给作者展现了一个风景奇丽秀美,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理想境界,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是作者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是无法实现的。

  作为本单元的重点,又是一篇文言文,在教学上,首先要帮助学生解决文字障碍,然后引导他们把握文章的大意,了解文章的主旨,并从现代的角度对文章的主旨作进一步思考。于是,我把本课共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了解作者,把握“记”文体特点,疏通文意并熟读;第二课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分析理解文章的主旨,并从现代文的角度对文章作进一步品读,这里我要讲得是第二课时。

  (三)说教学设想

  1、说教学目标的设置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再加上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他们已经能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能读懂课文的意思。同时这篇文章又有着自身的特点:首先,故事性强,颇具传奇色彩。其次,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全文笼罩着似有若无的神秘虚构的色彩。最后文章的语言优美隽永,琅琅上口,值得品位。基于以上条件,所以我在处理教材时,将第二课时定为“美文美教”,把本课的目标定位以下的几点:

  (1)知识目标:熟读成诵并背诵课文。

  (2)技能目标: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会翻译课文。

  (3)情感目标:了解 “世外桃源”所寄寓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2、说教学重点、难点

  《桃花源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千古美文,作者用精妙的笔墨为我们构置了一个令人神往的桃源胜境。怎样引导学生去品读这个桃源胜境成了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同时二年级学生的知识有了一定积累,但是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学生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桃花源记》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可以这样设定:

  (1)教学重点:感受桃花源的美丽、神奇和幸福。

  (2)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

  3、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去想象桃花源的美、理解桃花源的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而激发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4、说课前准备

  学生:

  (1)课前预习,根据注释及工具书自行通译课文,找出疑难问题。

  (2)查找出作者及写作本文的有关资料。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情境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所谓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 ,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可以说,点拨法是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解决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的一把金钥匙。

  三、说学法

  众所周知教法的根本是学法,只有把“学法”教给学生,才能达到不教,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

  学情分析:本文是一篇传诵千古的美文,学生学习的兴趣很浓。但是,乡镇学生阅读面窄,写作水平低,他们对作者思想根源把握不了,造成了对课文的品读、理解有一定的障碍。因此,我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重在指导学生“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 “美美地说”。力争通过这些环节使学生感受本文的意境之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能力。

  根据以上学情我把学法确定为:

  1、诵读法:朗读是学生习得语感,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它具有唤起形象、表达情感、加强理解、训练思维等多种功能。《桃花源记》是一篇美文,只有让学生熟读成诵,才能习得语感,在此基础上理解文章的内容,感受优美意境。

  2、想象法: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道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由此可见,想象力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本文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虚构故事,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发挥合理的想象,领会作者的意图,评价桃源社会。

  3、自主合作探究法:本课将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学习规律并形成习惯。通过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活跃课堂气氛。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指导思想是力求实现课堂教学模式从单一“接受”到“创新”发展的转型。教师作为启发者和鼓励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主动参与学习,实现知识的能力化、认知和情感的结构化。整个教学过程主要以朗读为纽带,以桃源“美”境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

  教学基本流程如下:

  (一)导入情境,激发兴趣(约5分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始终抓住这点,通过不同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兴趣。为此,我是这样设计导入。现在请大家观看一段“再现桃源生活”的视频进入陶渊明笔下描绘的世界。创设情感情境,把学生带入一个神奇的世界,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

  设计意图:以视频渲染情境,引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回想,激起学生对审美的感知和想象。为本节课学生的认知活动寻找一个“停靠点”“发展点”。

  (二) 配乐朗读,促进理解(约10分钟)

  这一环节的出发点是以诵读促理解,以理解促鉴赏,以鉴赏促陶冶,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1、学生听配乐朗读,感受画面,让学生进入情境;

  2、学生听音乐诵读。这是尊重学生的“个体”认知个性,引导他们乐于去读。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走入文本,读出感觉。

  3、“读”后让学生写出一句话,把自己对这篇课文的感受表达出来,并与本组的同学交流,看谁写得最简洁。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设计意图:此环节既有精美画面又有名家朗诵,再加上学生对课文的初步感知,为“品味语言”环节做好准备。

  (三)赏读课文、品说桃源之美(约15分钟)

  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我将充分利用中学生好想象特点,引导学生细读课文,认真揣摩课文中所表达的形象,通过想象去感受桃源的美,培养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这里我设计了三个句式“桃源之美,美在……”,“桃源之乐,乐在……”“桃源之奇,奇在……”引导学生从“美”“乐”“奇”三个方面走入文本,品读课文,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创造性描绘。

  由于学生是个灵活的个体,他们的思维无拘无束,语文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在课前,我让学生预习课文,写一段描绘桃源之美的文字。经过预习,课堂上学生们描绘了一个又一个优美的画面。在互相倾听中,他们提高了自己的写作水平,也展现了自己的风采。

  设计意图:给学生一个思考的方向和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在赏读中明白桃源之美美在自然,美在人情;文章之美美在叙事简明,情节曲折,语言隽永。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创新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质疑探究,评说桃源情结(约10分钟)

  这部分是课文的难点,也是值得探究之处。我将充分利用前面教学环节的铺垫,形成阅读期待,鼓励学生多角度的、有创意的、有批判的阅读,以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千百年来,“桃花源”已经成为人们在失意时精神的避难所,成为一种“桃源情结”。怎样评价“桃源情结”也是这个环节的重点。为此我设计了一道探究题。

  桃源胜境很美,究竟存不存在?你是如何评价桃源胜境的?

  问题一抛出,学生肯定有不同的观点,对于他们的看法,我们不能粗暴的否定,只要他们言之有理,应加以鼓励。同时,在课堂要让他们互相辩论,拓展思路,弘扬个性,展示自我,以取得思想上的共鸣。

  在本环节中,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疑问;如“东晋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外人进入桃花源,将会带来怎样的变化?”等。对于他们的疑问,可让他们分组讨论,也可输入课件,作为课后探究题。

  设计意图:此环节重在自主合作探究,进行探究性学习。另外也是语文课程与历史课程的沟通,课内与课外的结合。

  (五)归纳总结(约3分钟)

  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走近了陶渊明,了解了陶渊明。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多少年过去了,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毛泽东同志有这样的诗句:“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神州大地,山川锦秀,人民富足,陶渊明若是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思想的高度再一次解读课文,并了解当今社会不是桃源胜境,却胜似桃源胜境。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桃花源记》重要知识点归纳练习 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用积累的学习古文的方法全面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

  2.知道陶渊明,并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感情。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主要内容,深度情感等写作特色,并能学以致用。

  教材分析:

  这一篇传诵千古的文章,勾起了无数人的向往和追求,我们不仅要能够在这个虚幻的桃花源里欣赏风景,更要在此提升学生的心灵境界。由于初三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功底,具有初步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的能力。只要课上老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做好领路人,让学生如临其境,就能和那些桃花源人一起感受幸福人生,也能走进陶渊明的内心世界,理解他的社会理想。

  教学重点难点:

  1、利用学文言文的方法积累常用文言知识。

  2、使学生理解本文写作的顺序、详略,体会优美、精炼的语言。

  3、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新课标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认为教师应教给学生学法,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线”的教学思路,采用了诵读法、想像法、小组讨论法等,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我准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营造美的意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桃花源,深入到文本的最深处,走进陶渊明的内心去理解他写作的意图,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拓展延伸,让学生也来创作,得到能力的提升。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茂盛的桃林中,走来一位诗人,满怀愁绪、愤慨与无奈,曾经满怀豪情,胸怀天下,不料社会动乱,一片污浊。于是他独善其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好不逍遥自在;于是他归隐田园,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好不悠闲惬意;于是他寄情山水,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用旷达的胸襟去包容命运的不信与悲哀。

  今天,让我们寻着这位诗人的足迹,走进桃花源,去聆听诗人对理想的诉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生说,师补充)

  三、出示学习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知道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并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现象。

  4.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四、稍作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1. 诵读课文。

  (1)自读。 要求: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语速适中,语句流利,音韵铿锵,停顿分明,不读破句子等。

  (2)指名读,点评。

  2. 知道文意。

  借助工具书、结合文下注释以及小组讨论疏通文意,注意落实关键字词的意思,将不懂的做上记号,自学结束后提出来全班讨论。

  质疑求助——归纳整理

  如(1)书中注释及补充的重点字词(2)古今异义字词(3)通假字(4)一词多义(5)同义词(6)成语(7)句子翻译(8)故事内容等。

  五、课堂提高,优化练习

  请在“桃源漫步”“桃源上学”“桃源放牛”“桃源作客”“桃源游戏”等角度,自选一个展开想像的翅膀进行描绘,不少于200字。

  六、总结得失,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一、内容回顾

  1. 同学互相就上节课所学来提问。

  2. 按照“捕鱼忘路——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渔人行踪线索,讲述桃源故事。

  过渡:你觉得文中的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美、乐、奇)

  二、想像桃源之“美”

  1. 朗读描写桃花源外部环境美和内部环境美的句子,开展朗读比赛。

  2. 桃花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选一个景点,用“这里的 美,你看 ”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如:这里的桃林美,你看,长达二三里,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红色的彩霞。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树上花瓣纷纷落下,像是一只只飞舞的粉蝶……

  这里的田池美,你看,田地肥沃,庄稼茁壮生长;池水清澈,鱼儿悠然自乐……

  这里的桑竹美,你看,青翠茂盛,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教师小结:听着大家的描绘,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桃源是美丽的,它美在环境幽雅,美在风景秀丽,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静谧祥和……

  三、感受桃源之“乐”

  1. 桃花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文中哪些人能感受到桃花源的“乐”?(男女、老幼、渔人)

  2. 他们分别为什么而乐?请你以其中一类人的身份和口吻说说。

  教师以记者采访的形式跟学生交流,学生以文中人物的身份设身处地地感受桃源生活之乐。

  如(1)男人虽种植劳累,但他们乐,乐在不必服兵役,免受战乱之苦,能安居乐业。

  (2)女人虽采桑养蚕,织布缝衣,忙得不亦乐乎,但她们乐,乐在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过着和平安定的生活。

  (3)老人(黄发)“怡然自乐”,乐在老有所养,丰衣足食。

  (4)小孩(垂髫)“怡然自乐”,乐在和平安乐,无忧无虑。

  (5)渔人乐,乐在受人热情相邀,盛情款待。

  小结:桃花源乐在民主平等,乐在和平安定,乐在丰衣足食,乐在民风淳朴,乐在……

  四、评说桃源之“奇”

  桃花源的美丽快乐令人神往,桃花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那么,桃源“奇”在何处呢?请你以“ 奇,那是因为 ”的句式阐述一下自己的认识,要尽量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讨论,交流。 (明确:景奇、人奇、踪奇。)

  (1)景奇。如桃林奇,那是因为“夹岸数百步……落英缤纷”。山洞奇,那是因为“仿佛若有光……豁然开朗”。

  (2)人奇。如人奇,那是因为“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踪奇。如踪奇,那是因为渔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后“寻向所志,不复得路”,名人探访,竟然“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五、赏读课文

  在投入的赏读中,神游这个美丽欢乐而又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

  六、研课文,悟主旨

  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存在吗?作者为什么要写呢?我们又该如何评价桃花源这样的理想社会呢?

  (学生深入文本,领悟文中主旨,各抒己见。)

  七、总结全文

  桃花源不是陶渊明消极的逃避,而恰恰是他闪光理想的依托。毛泽东《登庐山》中的一句诗:“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充分肯定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面对着中华大地的千年变迁,中国人民真正站了起来。如今祖国各地不是桃源,胜似桃源,倘若陶渊明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的。

  八、布置作业

  1. 课后选读以下诗作:《桃花源诗》(陶渊明)《桃源行》(王维)《桃源图》(韩愈)《桃花溪》(张旭),可以摘抄文中优美诗句,也可以写心得体会。

  2.千百年来,“桃花源”已成为人们在失意时精神的避难所,衍化成为一种“桃源情结”。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桃花源”魅力长存的原因。

  3.请以“我心目中的桃花源”写一篇习作。

《桃花源记》重要知识点归纳练习 篇8

  一、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前行,欲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极狭,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这两段文字选自________的《________》。

  2.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

  (    )然开朗               屋舍(    )然

  (    )(    )交通        黄发垂(    )

  3.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词语。

  (1)溪行,忘路之远近           缘:

  (2)落英缤纷缤纷:

  (3)前行,欲穷其林            复:        穷:

  (4)极狭,通人              初:        才:

  (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俨然:

  (6)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外人: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二、课外阅读题

  [n10六]

  下面是从陶渊明《桃花源诗》中节录的诗句,认真阅读,回答问题。相命肆农耕①,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②。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③。路荒暖交通④,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⑤,衣裳无新制。童孺纵歌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和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注释:①肆:致力。②艺:种植。③靡:没有。④暖:遮蔽。⑤俎豆:祭器。)

  1.这些诗句和《桃花源记》中哪些句子表达的意思一致?

  2.这些诗句描绘了怎样的社会情景?

  三、作文

  假如在21世纪的今天,一位桃花源中的人猛然来到外面的世界,面对今天的人类富足而幸福人生,他将会怎样?请发挥想象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

  练习题答案及点拨

  一、所考知识点:1.文学常识,生字注音  2.实词的翻译  3.译句。

  点拨:要熟记文学常识,牢固掌握文下注释。

  答案:1.陶渊明《桃花源记》 2.hu^  y3n  qi1n  m^  ti2o

  3.(1)沿着  (2)繁多交杂的样子  (3)又走到……的尽头  (4)刚,仅(5)整齐的样子  (6)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4.(1)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着溪流两岸,长达几百步,其中没有别的树,(地上)芳草鲜艳美丽,落花缤纷。

  (2)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3)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4)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

  二、考查比较阅读能力。

  答案:1.与课文“土地平旷……怡然自乐”一段文字一致。2.描绘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没有阶级,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和平宁静,古朴自然,怡然自乐的社会情景。  点拨:答对意思即可。

  三、作文(略)

《桃花源记》重要知识点归纳练习 篇9

  顺叙是最常见、是基本的叙述方式。这种叙述方式可以说是最能反映事物的发展程序和本来面貌的,也是最能适应人们理解和接受习惯的。但是这种写法如果用得不好,就容易出现平铺直叙的毛病,使人感到枯燥呆板。但读了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桃花源记》这篇短文,却全无这种感觉。笔者以为这主要是得力于作者匠心独运的顺叙手法。

  一.写人状物有声有色。

  “见渔人,乃在惊,问所从来。”“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喊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这里,作者对桃花源人既没有作精雕细刻的肖像描写,也没有作丰富细腻的心理描写,而只是笼统地、粗线条地描写他们的语言、行动,从而反映了桃花源人民古朴好客的社会风尚。可见,了了几笔,却写得有声有色,把桃源人写得血肉丰满,跃然纸上。

  二.叙述之中间以景物描写。

  这篇短文以武陵渔人行踪为线索,反映了渔人进出桃花源的整个过程。从沿溪、穷林、得山、见洞、入洞、洞内所见所遇、离洞而归、至复寻迷路,完全按照渔人的经历一一叙写,使人读后,仿佛随渔人游历一遍,也一一如见如闻。但作者在描写这一过程中,并不是平铺直叙其事,而是在叙述中间以景物描写,打破了人们常用的一叙到底的笔法。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由远而近,自上而下地写出了桃花林分布范围及林内的优美景色。神秘的色彩吸引着读者,且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再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写出了桃花源社会生活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的优美社会环境。这种叙述中间以景物描写的方法,使故事情节断断续续,一方面可以激起叙事的波澜,形成悬念。另一方面也为读者提供了间歇的空间,不至于因故事情节的紧张而感到过分沉闷。

  《桃花源记》之所以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为人们所喜爱,由上述可见,这除了文中叙述的事件迷离恍惚又真实亲切,十分吸引人外,作者匠心独运的顺叙手法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因此,本文在写法上对我们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上一篇:东晋有没有“桃花源”

  下一篇:《桃花源记》中的 “外人”一解

《桃花源记》重要知识点归纳练习 篇10

  一、教材分析;

  《桃花源记》是现行初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选有五篇文言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语文书上已明确指出: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创作的一篇散文,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期杰出的诗人,他的诗已成为我国古典文库中的宝贵遗产,其中最出色的《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桃花源记》乃《桃花源诗》的序文),已经成为我国人民雅俗共赏的精彩作品。 《桃花源记》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艺术作品,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陶渊明之所以能在文中写出这样一个美好社会,同他本人的经历也有密切关系。陶渊明平生厌恶晋朝朝廷上下统治阶级奢侈腐朽的寄生生活,也讨厌官场上的舞弊营私的行为,他曾经三次因此辞去官职,隐居起来。陶渊明在农村过了几十年的隐居生活,亲自参加农业劳动,和农民交朋友,生活虽然穷一点,但和淳朴的老百姓在一起生活,陶渊明深深感到比在官场和那些醉心功名利禄的人相处,心情要愉快得多。这些都说明了陶渊明对当时政治黑暗的社会极为不满,对广大农民有深厚的感情。 于是构想出他心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它借助虚构的故事来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给读者展现了一个风景奇丽秀美,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理想境界,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是作者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 读这篇名作,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出他的无法克服的思想矛盾,才能深刻理解它的内容和写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

  1、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

  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二、对教法及学法的处理

  教学这篇名作,要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教学中采用诵读、讨论和合作探究的方法,激情增趣,领会情感,学懂课文。由于本文故事性强,语言浅显易懂,学生学起来定会觉得兴味甚浓,疏通文意决非难事。同时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因此,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探讨主题、拓展延伸。在本课采用的教法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每个环节都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采用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去学习,注重他们自身对知识的理解、领会和积累。对内容通过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学习,逐步完成本课既定的教学目标 。而我在学习过程中充当的角色是:一个组织者,把握其学习的整体走向;一个引导者,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习;一本百科知识全书,给学生提供必需的知识。本节课需用两课时。具体的教法有:

  1、平等交流法。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在本课中,它包含本课教学目标 的确定,完成目标时所需的学习方法和时间,对课文知识点的理解和质疑等。

  2、自主探究法。是指学生在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解主题时通过注释、工具书或参考资料自主、探究性地去学习。

  3、交流合作法。是指学生在完成教学目标 的过程中相互合作,共同探讨,以求得对知识点最准确、最完整的把握,提高学习的整体效应。

  4、“时空连线”电视采访情景创设的方法,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投身其间。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又富有个性的火花闪现。

  本课的特点和教法指导思想决定了学生的学法,在本课中,学生将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勤动手、勤动口、勤动脑,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

  三、对教学程序的安排

  (一)、导入  新课。

  投影显示学习过的陶渊明的一首诗《饮酒》,让学生读读并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趣?学生回答: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表达了对自由、安宁生活的向往。教师自然地导入  新课。然我们一起走进桃花源,一起走近陶渊明,并板书课题及作者。并简介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

  (二)、确定目标。

  充分调动学生以前学习文言文的旧知和经验,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商议本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达成一致后将教学目标 板书在黑板上或用多媒体展示在大屏幕上。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3、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4、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三)合作学文:

  第一步、初读课文,朗读指导。完成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教师进行学法建议(1、读准每一个字音;2、注意正确断句;3、尽量读出感情。)

  2、学生初读,边读边用笔画出不能读准的字音、不能正确断句的地方及不好把握感情的语句。并结合注释、查工具书或者查资料书去自行解决。

  3、读给同桌听或在小组内交流,互相指证。

  4、将实在不能解决的读音问题板书在黑板上,大家一起解决。

  5、随机抽查学生以检查对目标的完成情况,全班同学当评委,从字音、断句和是否读出感情作为标准。

  第二步再读课文,疏通文意,整体感知。完成教学目标 2: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1、教师进行学法建议(1、字词句一一落实,尽量做到对译;2、尽量翻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

  2、学生自读,结合书下注释、查工具书或者查资料书去自行将课文逐句翻译一遍。用笔圈点出不能准确把握的地方。(教师巡视)

  3、组内交流自学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若仍不懂,则举手问老师,全班同学一同解决。教师注意点拨。若无人会,则由教师解答。

  4、学生再次对课文进行翻译。

  5、让学生起来复述本文所讲述的故事。以检查学生对目标2的完成情况。

  第三步、三读课文,“时空连线”,深化理解。完成教学目标 3,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师问:同学们,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美不美?你们想不想到桃花源? 生:美,我没想去。师:那好。现在啊,这间教室就是桃花源,你们都是桃花源的村民,我呢,是电视节目主持人。我们下面穿过时空隧道,来到一千六百多年前的东晋时代的桃花源中,现在我对村民现场采访。

  然后教师以主持人的身份采访了以下问题:

  1、能为观众朋友介绍一下你们桃花源的自然环境吗?(我们这里土地平整开阔,房屋正气,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正是山清水秀,人杰地灵!)

  2、请问你们是怎么来到这里的?(我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战乱,逃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时间长了,我们就不再出去了。)

  3、你能对我们观众朋友说说你们桃花源居民的风俗习惯吗?(我们这儿的人都很勤劳。。。。。。。很朴实,还有,我们很好客。

  4、在节目的最后,请桃花源的村民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桃花源的特点或你们的感受。(1、我们桃花源风景优美。2、我们桃花源民风淳朴。3我们桃花源居民生活幸福。4、我们桃花源没有剥削,没有压迫。)

  第四步、四读课文,品位研读 、 主题探究。完成教学目标 4: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四人小组讨论,选派一名代表发言。)

  1):为什么再也找不到桃花源了?这样安排情节有什么好出?

  总结:照应开头;这是一个理想的社会,现实生活中没有。增强神秘色彩。

  ( 渔人不守信用的惩罚……)

  2, 思考:到底有没有“桃花源”?作者这样安排结尾有什么作用?

  明确:若有若无,再一次抹上了一层神秘色彩。更增强了文章的艺术魅力。

  ○3、本文描写的桃花源是怎样的社会状况?

  ○4、这种社会状况与作者所处的时代有何不同?

  明确:桃花源的社会状况: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人人生活得安宁幸福等。

  作者所处时代: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小结:作者因不满当时的黑暗政治和社会现状,远离官场,隐居田园,一生安贫乐道,追求一种自由安宁生活。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社会理想。

  第五步、拓展延伸:

  品读《桃花源诗》

  ○1朗读《桃花源诗》,感悟其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2结合《桃花源诗》译文,思考分析在内容、写作方法、思想感情上与《桃花源记》的内在联系。

  第六步、当堂检测。

  1、解释下列词语:

  要:( ) 咸( ) 云( )

  具( )语( ) 为( )

  2、 指出下列词语的古今义:

  妻子: 古义:( )今义:( )

  绝境: 古义:( )今义:( )

  无论: 古义:( )今义:( )

  (四)布置作业 :

  课下请以“我心目中的桃花源”为题写作。

  总结: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走近了陶渊明,了解了陶渊明。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最球,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多少年过去了,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毛泽东同志有这样的诗句;“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神州大地,山川锦绣,人民富足,陶渊明若是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

  好,这节课上到这里。

  板书设计 :

  1、 初读课文,朗读指导

  2、 再读课文,疏通文意,整体感知

  3、三读课文,“时空连线”,深化理解

  4、四读课文,品位研读 、 主题探究

《桃花源记》重要知识点归纳练习 篇11

  一、 导入  

  谁来解释一下“世外桃源”的含义或举例说明其含义。

  〈比喻理想中的生活安乐而环境优美的世界;另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生活的地方。〉

  注:根据学生的解释来揭示课文。

  二、 整体感知

  a) 教师朗读课文,注意订正字音。

  缤纷( )豁然开朗( )平旷( )俨然( )

  阡陌( )垂髫( )怡然自乐( )诣( )

  b) 结合注释初步翻译课文。(注:重点朗读课文和理解下列词语)。

  缘、远近、异、复、鲜美、落英缤纷、之、初、极、其、豁然开朗、旷、属、阡陌、交通、黄发垂髫、怡然自乐、乃、具、要、咸、云、妻子、邑人、绝境、间隔、是、无论、延、去、不足、道、志、及、诣、遣、欣然、规、寻、问津

  三、 局部品味:

  1、 导学生翻译第一自然段。

  (注: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

  2、 论本段文字的相关内容。

  (1)、本段文字主要写了什么?

  <提示:描写桃花源的外景。并要求学生找出桃花源外景的句子>

  (2)、按下列板书,引导学生背诵。

  晋…武…缘…忘…忽…夹…中…芳…落…渔…复…欲…

  (3)、如此奇异幽雅的环境,假如你来到这里,你回有何感想?你又有何推断呢?

  提示: (感想:A、有山有水,人杰地灵。B、心情舒畅、愉快、惬意。C、自己完全置身于另一个世界之中。有一种虽处山外,却身在世外之感。 推断:A、有人。B、那么,这里的人的生活又如何呢?由此而引出第二段的学习。)

  3、 引导学生翻译第二自然段。

  4、 理清渔人进入桃花源过程中的地点转移,并按下列板书引导学生背诵本段文字:

  景:土地…

  林尽水源…山…口…

  人:其中…

  5、 你能用一句诗句来概括渔人进入桃花源过程的感受吗?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

  6、讨论:如此之美的环境,在现实生活中能否找到吗?

  (通过讨论,板书如下)

  (对 比)

  桃花源↓现实

  ┃ | ┃

  只有父子之分 | 有君臣之别,贵贱之分

  只有和平劳动无兵火征战 | 为私利而荼毒生灵、鱼肉百姓

  自劳自食、和睦相处 | 你争我夺、尔虞我诈

  不能(作者希望的理想境界,是“乌托邦”式的幻想。)

  7、 桃花源中的人为什么要到这里居住呢?

  (讨论后,引入对第三自然段的学习)

  a) 引导学生翻译第三自然段。

  (内容从略)

  8、 请按“初识所闻、所感离开”分层次,并按下列板书引导学生背诵这段文字。

  初识 见…乃…问…具…

  ↓

  所见所感村…咸…自…率…不…遂…问…乃…无…此…余…皆…

  ↓

  离开 停…此中……道也

  9、 探讨:“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你认为桃花源的人为什么叹惋?

  提示:A、可以用文中的话语回答

  B、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怎样的时代?(魏?时期,战乱年代。所以桃花源中的人为外边世界的动乱、社会的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叹惋。)

  C、从这里我们可知:作者虚构的这个宁静安乐的环境、美好的风俗、淳朴的人情,是为了寄托作者的那种追求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的理想。

  D、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的探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人生哲学和隐居田园而过着清贫生活的思想境界。(注:由“此中人”是那些淳朴百姓的化影,他们叹息我的生活不如乡村的美好生活。从而可以推断陶渊明隐居田园的原因。)

  四、 教学反馈

  (略)

《桃花源记》重要知识点归纳练习 篇12

  一、教材分析; 

  《桃花源记》是现行初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选有五篇文言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语文书上已明确指出: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创作的一篇散文,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期杰出的诗人,他的诗已成为我国古典文库中的宝贵遗产,其中最出色的《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桃花源记》乃《桃花源诗》的序文),已经成为我国人民雅俗共赏的精彩作品。 《桃花源记》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艺术作品,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陶渊明之所以能在文中写出这样一个美好社会,同他本人的经历也有密切关系。陶渊明平生厌恶晋朝朝廷上下统治阶级奢侈腐朽的寄生生活,也讨厌官场上的舞弊营私的行为,他曾经三次因此辞去官职,隐居起来。陶渊明在农村过了几十年的隐居生活,亲自参加农业劳动,和农民交朋友,生活虽然穷一点,但和淳朴的老百姓在一起生活,陶渊明深深感到比在官场和那些醉心功名利禄的人相处,心情要愉快得多。这些都说明了陶渊明对当时政治黑暗的社会极为不满,对广大农民有深厚的感情。 于是构想出他心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它借助虚构的故事来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给读者展现了一个风景奇丽秀美,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理想境界,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是作者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 读这篇名作,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出他的无法克服的思想矛盾,才能深刻理解它的内容和写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 

  1、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二、对教法及学法的处理 

  教学这篇名作,要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教学中采用诵读、讨论和合作探究的方法,激情增趣,领会情感,学懂课文。由于本文故事性强,语言浅显易懂,学生学起来定会觉得兴味甚浓,疏通文意决非难事。同时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因此,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探讨主题、拓展延伸。在本课采用的教法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每个环节都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采用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去学习,注重他们自身对知识的理解、领会和积累。对内容通过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学习,逐步完成本课既定的教学目标。而我在学习过程中充当的角色是:一个组织者,把握其学习的整体走向;一个引导者,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习;一本百科知识全书,给学生提供必需的知识。本节课需用两课时。具体的教法有: 

  1、平等交流法。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在本课中,它包含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完成目标时所需的学习方法和时间,对课文知识点的理解和质疑等。 

  2、自主探究法。是指学生在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解主题时通过注释、工具书或参考资料自主、探究性地去学习。 

  3、交流合作法。是指学生在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相互合作,共同探讨,以求得对知识点最准确、最完整的把握,提高学习的整体效应。 

  4、“时空连线”电视采访情景创设的方法,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投身其间。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又富有个性的火花闪现。 

  本课的特点和教法指导思想决定了学生的学法,在本课中,学生将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勤动手、勤动口、勤动脑,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三、对教学程序的安排 

  (一)、导入新课。 

  投影显示学习过的陶渊明的一首诗《饮酒》,让学生读读并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趣?学生回答: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表达了对自由、安宁生活的向往。教师自然地导入新课。然我们一起走进桃花源,一起走近陶渊明,并板书课题及作者。并简介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 

  (二)、确定目标。 

  充分调动学生以前学习文言文的旧知和经验,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商议本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达成一致后将教学目标板书在黑板上或用多媒体展示在大屏幕上。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3、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4、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三)合作学文: 

  第一步、初读课文,朗读指导。完成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教师进行学法建议(1、读准每一个字音;2、注意正确断句;3、尽量读出感情。) 

  2、学生初读,边读边用笔画出不能读准的字音、不能正确断句的地方及不好把握感情的语句。并结合注释、查工具书或者查资料书去自行解决。 

  3、读给同桌听或在小组内交流,互相指证。 

  4、将实在不能解决的读音问题板书在黑板上,大家一起解决。 

  5、随机抽查学生以检查对目标的完成情况,全班同学当评委,从字音、断句和是否读出感情作为标准。 

  第二步再读课文,疏通文意,整体感知。完成教学目标2: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1、教师进行学法建议(1、字词句一一落实,尽量做到对译;2、尽量翻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 

  2、学生自读,结合书下注释、查工具书或者查资料书去自行将课文逐句翻译一遍。用笔圈点出不能准确把握的地方。(教师巡视) 

  3、组内交流自学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若仍不懂,则举手问老师,全班同学一同解决。教师注意点拨。若无人会,则由教师解答。 

  4、学生再次对课文进行翻译。 

  5、让学生起来复述本文所讲述的故事。以检查学生对目标2的完成情况。 

  第三步、三读课文,“时空连线”,深化理解。完成教学目标3,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师问:同学们,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美不美?你们想不想到桃花源? 生:美,我没想去。师:那好。现在啊,这间教室就是桃花源,你们都是桃花源的村民,我呢,是电视节目主持人。我们下面穿过时空隧道,来到一千六百多年前的东晋时代的桃花源中,现在我对村民现场采访。 

  然后教师以主持人的身份采访了以下问题: 

  1、能为观众朋友介绍一下你们桃花源的自然环境吗?(我们这里土地平整开阔,房屋正气,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正是山清水秀,人杰地灵!) 

  2、请问你们是怎么来到这里的?(我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战乱,逃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时间长了,我们就不再出去了。) 

  3、你能对我们观众朋友说说你们桃花源居民的风俗习惯吗?(我们这儿的人都很勤劳。。。。。。。很朴实,还有,我们很好客。 

  4、在节目的最后,请桃花源的村民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桃花源的特点或你们的感受。(1、我们桃花源风景优美。2、我们桃花源民风淳朴。3我们桃花源居民生活幸福。4、我们桃花源没有剥削,没有压迫。) 

  第四步、四读课文,品位研读 、 主题探究。完成教学目标4: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四人小组讨论,选派一名代表发言。) 

  1):为什么再也找不到桃花源了?这样安排情节有什么好出? 

  总结:照应开头;这是一个理想的社会,现实生活中没有。增强神秘色彩。 

  ( 渔人不守信用的惩罚……) 

  2, 思考:到底有没有“桃花源”?作者这样安排结尾有什么作用? 

  明确:若有若无,再一次抹上了一层神秘色彩。更增强了文章的艺术魅力。 

  ○3、本文描写的桃花源是怎样的社会状况? 

  ○4、这种社会状况与作者所处的时代有何不同? 

  明确:桃花源的社会状况: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人人生活得安宁幸福等。 

  作者所处时代: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小结:作者因不满当时的黑暗政治和社会现状,远离官场,隐居田园,一生安贫乐道,追求一种自由安宁生活。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社会理想。 

  第五步、拓展延伸: 

  品读《桃花源诗》 

  ○1朗读《桃花源诗》,感悟其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2结合《桃花源诗》译文,思考分析在内容、写作方法、思想感情上与《桃花源记》的内在联系。 

  第六步、当堂检测。 

  1、解释下列词语: 

  要:( ) 咸(     ) 云( ) 

  具( )语( ) 为( ) 

  2、 指出下列词语的古今义: 

  妻子: 古义:( )今义:( ) 

  绝境: 古义:( )今义:( ) 

  无论: 古义:( )今义:( ) 

  (四)布置作业: 

  课下请以“我心目中的桃花源”为题写作。 

  总结: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走近了陶渊明,了解了陶渊明。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最球,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多少年过去了,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毛泽东同志有这样的诗句;“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神州大地,山川锦绣,人民富足,陶渊明若是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 

  好,这节课上到这里。 

  板书设计: 

  1、 初读课文,朗读指导 

  2、 再读课文,疏通文意,整体感知 

  3、三读课文,“时空连线”,深化理解 

  4、四读课文,品位研读 、 主题探究

《桃花源记》重要知识点归纳练习 篇13

  千古名篇《桃花源记》出自我国屈原以后的又一伟大诗人、晋宋时代杰出的诗辞散文大作家陶渊明的手笔。《桃花源记》即《桃花源诗》前边的记。记,是一种文体,为记述事物的文章,其后是一首五言古诗,“记”又相当于该诗的序。故《桃花源记》又叫《桃花源诗并序》。它是我国古代散文中的奇葩,传诵千古而不衰。那么,陶令公写这篇名记的动机和思想来源何在呢?这与陶渊明的身世有关。

  陶渊明(公元365-427),字元亮,又名潜,别号五柳先生,溢号“靖节先生”。原籍江州浔阳紫桑栗里(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10公里)人。

  他生于晋哀帝兴宁三年(公元366年)一个没落了的官僚世家。曾祖陶侃,封长沙公,赠大司马。祖陶茂,武昌太守。父名已佚,无从查考。母孟氏,孟嘉女。孟嘉为桓温长史,名为州里之冠,时称盛德,而孟氏又为陶侃之外孙女。在这种家庭环境中,陶渊明自幼聪明好学。史称“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男,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陶渊明29岁开始作官,任江州祭洒,不久,解职归。太元十九年(公元304年),渊明30岁,丧妻,续妻翟氏,甚贤淑,能与夫共甘苦。前后共生五子:俨、候、份、佚、佟。35岁时,在江陵为桓玄僚佐。后玄反迹暴露,乃离去。 40岁为镇军刘裕参军,第二年,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八月,因叔父推荐,得为彭泽今。当时规定:县令可种公田200亩(二顷),他却吩咐全部田土都要种秫,便于煮酒。翟氏说:“还是多种点粳吧,我们母子还要吃 饭哩!”陶渊明不得已,分50亩给种粳。又买一奴送给儿子说:“他可以助你劳动,但不能虐待他,他也是好人家的子弟呀”郡遣督邮至县,史役告诉他要束带鞠躬迎接,他说:“我不能为五斗米而折腰。”即自免离职去。在官仅80多天。离任肘,作了一篇《归去来辞》以明志.此后一直过稳居的田园生活,自食其力,再没有出仕。他一生爱洒,常设洒宴客,已若先醉,使说:“我醉欲眠,卿可去。”一次,家中酒熟,渊明急不可耐,便以头上葛巾滤酒取饮。滤毕,又将葛巾戴上。他不善音乐,而蓄无弦琴一张,聊以寄惠。他对人喜愠不形于色。

  义熙十二年(公元416年),颜延之为江州刺史的功曹,住浔阳,与渊明结邻,常至渊明家饮洒谈文,相得甚欢。此次二人相处约一年之久。到了宋景平元年(公元423年),颜延之做了始安郡的太守,路过浔阳,又和渊明同饮月余,临去,给了渊明二万钱,渊明却全交给酒家,以便随时饮洒。江州刺史王弘,慕渊明之名,思欲一见,不能得见,于是趁渊明上庐山时,使其故人庞通之于半道置洒相邀。二人正饮时,王弘亦乘机而至,庞为之介绍,遂同饮酒。以后弘常遣人给渊明送酒。

  义熙十四年(公元418年),刘裕杀晋安帝,立恭帝,朝廷大权全归刘裕。为了笼络人心,征渊明任著作佐郎,渊明说有病而不赴任,故又有“陶征士”之称。公元420年,刘裕称帝,国导宋,改元永初,废晋恭帝,晋朝灭亡。第二年,恭帝为刘裕所杀。就在宋永初元年前后,陶渊朗使写下了他的代表作《桃花源诗并序》。

  陶渊明逝世前几年,生活因苦极了。因为年老多病,完全丧失了劳动力,经常断炊,而靠乞食度日。当时江州刺史檀道济,亲自给他送来粮食和肉类,劝他做官,都被渊明所拒绝,一无所受。宋元帝元嘉四年(公元427年),陶渊明己63岁了。他为自己写了《统歌诗》、《臼祭文》,不久就逝世了。颜延之作了《陶征土诔》称他为“有晋征士”,把他比为巢父、许由、伯夷、四浩等人物,突出了他的高节,说他“心好异书,性乐酒德”,又介绍了他困苦的一生:“少而贫病,居无仆妾,井臼弗任,黎菽不给,母老子幼,就养勤匮”。并说他:“宽乐令终之美,好廉克已之操”,符合谥典。于是询诸友好,溢他为“靖节征士”。

  由上可知,陶渊明生活在东晋的分裂崩亡时期和晋末的换代之际,社会矛盾尖说,兵荒马乱,民不聊生。加之,他对东晋的黑暗政府观实不满而归隐,面对这些渗痛的现实,于是越来越坚决地否定自己所处的社会,不断构思和向往理想的生活图景。《桃花源记》就是他亲笔绘出的理想社会图:环境优美,怡然自乐。在这样的理想社会,没有君主,没有战乱,没有贫穷,没有欺诈。人们淳朴厚道,和睦相处,过着自食其力,康乐幸福的生活。这就是陶渊明以浪漫主义手法写的世上乌有的桃花源。这个桃花源理想,反映了人民群众对于和平宁静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体现了人民群众对黑瞎的旧社会的抗议和憎恨。写桃花源里“靡王税”的安乐,正是要说明现实社会君主制度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陶渊明因为自己的理想、抱负已在现实生活中破灭了,而又耳闻目睹了人民群众的苦难和愿望,才写比了这篇划时代的杰作。

  当然,陶渊明写出这篇杰作,是有其思想基础的。一些学者指出,《桃花源记》的产生,其思想来源主要有三:一‘是受老子、庄子“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影响。他们说,在原始社会,人们都“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共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二是受了魏晋以来嵇康、阮籍、鲍敬言等人的思想影响。嵇康说;“刑本禁暴,今以胁贤,昔为天下,今为一身。”阮籍说:“盖无君而遮物定,无臣而万事理。”“君主而虐兴,臣设而贼生.坐制礼法,束缚下民。”鲍敬言创“无君论”,认为君主是社会一切丑恶、灾难的根源。他说:“曩古之世,无君无臣,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面作,日入而息,泛然不系,恢尔自得,不竟不荣,无荣无辱。”这种言论,反映了农民阶级对残酷的封建统治者的抗议,表达了广大农民希望摆脱一切剥削压迫而过安居乐业生活的要求。三是受了儒家 “大同”思想的影响。《礼运篇》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饼情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养也,男有分,女有归。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上一篇:《桃花源记》说课稿2

  下一篇:浙教版八年级上《外婆和鞋》教案

随便看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

 

Copyright © 2004-2023 triy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2:5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