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桃花源记》自学评估
范文

《桃花源记》自学评估(精选12篇)

《桃花源记》自学评估 篇1

  达标训练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1)然                  (2)黄发垂                                         (3)太守(4)刘子               (5)武陵人捕鱼业2.解释下列加粗的词。(1)落英缤纷     (2)通人  (3)屋舍俨然   (4)阡陌交通(5)皆叹惋  (6)便向路     (7)寻所志    (8)欣然往3.根据文学常识填空。(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_________(朝代)著名的诗人________,后人把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称为____________。(2)根据原文填空。a.文中写桃林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写桃花源中人和平安定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根据下列的提示,写出相应的成语,并用成语造句。a.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成语:___________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成语:___________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提高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1-7题。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___________,__________,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馀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1.给画线处填上合适的原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试在文中找出两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解释加粗的词语。(1)见渔人,大惊___________    (2)无论魏晋__________(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两段有四个词的意思相同,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意思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表现桃花源中人什么样的心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开放探究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晏子之晋,至中牟①,睹弊冠、反裘、负刍②、息于途侧者,以为君子也。使人问焉,曰:“子何为者也?”对曰:“我越石③父也。”晏子曰:“何为而至此?”曰:“吾为人臣仆三年矣。”曰:“可得赎乎?”对曰:“可。”遂解左骖④以赎之,载而与归。至舍,不辞而入。越石父怒而请绝。晏子使人应之曰:“婴未尝得交夫子也。今免子于患,吾于子犹未可耶?子何绝我之暴⑤也!”越石父曰:“吾闻士诎⑥乎不知己,而信⑦乎知己者。吾三年为臣仆,而莫吾知也;今子赎我,吾以子为知我矣。向者子乘,不我辞也,吾以子为忘。今又不辞而入,是与臣仆我者同矣。我犹且为臣仆,请鬻⑧于世。”晏子出,请见,曰:“向者见客之容,今也见客之意。婴闻之,省行⑨者不引其过,察实者不讥其辞,婴可以辞⑩而无弃乎?”越石父曰:“夫子礼之,敢不敬从?”晏子遂以为上客。(《晏子春秋·内篇第五》)【注】①中牟:地名,在今河南。②刍:柴草。③越石:地名。④骖:指驾在车两旁的马。⑤暴:猛、急。⑥诎:通“屈”,屈服。⑦信:通“伸”,伸展。⑧鬻(yù):卖。⑨行:德行。⑩辞:谢罪、道歉。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    )a.越石父怒而请(绝交)b.今免子于(祸害)c.省行者不引其(过去)d.睹弊冠、反裘、刍、息于途侧者(背)2.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意相同的一项是(    )a.晏子使人应曰                       良因异,常习诵读b.息途侧者                              不求闻达诸侯c.吾子为忘                              我酌油知之d.今又不辞入                           吾以捕蛇独存3.下列句子,括号内的文字是补出的省略成分,错误的一项是(    )a.(越石父)以为君子也b.至舍,(晏子)不辞而入c.载而与(越石父)归d.晏子遂以(越石父)为上客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1)今子赎我,吾以子为知我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夫子礼之,敢不敬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颇为传神。请分别概括晏子和越石父的性格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达标训练】1.①yǎn②tiáo③yì④jì⑤wéi2.①繁多的样子  ②仅  ③整齐的样子  ④交错相通  ⑤感叹惊讶  ⑥沿,顺着⑦从前的,旧的  ⑧计划3.(1)东晋  陶渊明  世外桃源  (2)a.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b.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a.无人问津b.怡然自得  造句略 【能力提高】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2.豁然开朗,鸡犬相闻3.①竟然  ②不要说,(更)不必说。  ③妻子和儿女  与外界隔绝的地方4.悉、并、咸、皆5.借代  借指老人小孩  6.不愿与外界交往(怕外人来打扰这么平静的生活)。 【开放探究】1.b、c 2.b 3.a4.①今天你买了我,我认为你是了解我的。  ②你以礼仪相待我,我怎么敢不尊敬和听从你呢?5.晏子尊贤礼士,闻过则改;越石父自尊自重,刚正不阿。

《桃花源记》自学评估 篇2

  达标训练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1)然                  (2)黄发垂                                         (3)太守(4)刘子               (5)武陵人捕鱼业2.解释下列加粗的词。(1)落英缤纷     (2)通人  (3)屋舍俨然   (4)阡陌交通(5)皆叹惋  (6)便向路     (7)寻所志    (8)欣然往3.根据文学常识填空。(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_________(朝代)著名的诗人________,后人把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称为____________。(2)根据原文填空。a.文中写桃林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写桃花源中人和平安定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根据下列的提示,写出相应的成语,并用成语造句。a.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成语:___________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成语:___________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提高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1-7题。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___________,__________,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馀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1.给画线处填上合适的原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试在文中找出两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解释加粗的词语。(1)见渔人,大惊___________    (2)无论魏晋__________(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两段有四个词的意思相同,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意思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表现桃花源中人什么样的心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开放探究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晏子之晋,至中牟①,睹弊冠、反裘、负刍②、息于途侧者,以为君子也。使人问焉,曰:“子何为者也?”对曰:“我越石③父也。”晏子曰:“何为而至此?”曰:“吾为人臣仆三年矣。”曰:“可得赎乎?”对曰:“可。”遂解左骖④以赎之,载而与归。至舍,不辞而入。越石父怒而请绝。晏子使人应之曰:“婴未尝得交夫子也。今免子于患,吾于子犹未可耶?子何绝我之暴⑤也!”越石父曰:“吾闻士诎⑥乎不知己,而信⑦乎知己者。吾三年为臣仆,而莫吾知也;今子赎我,吾以子为知我矣。向者子乘,不我辞也,吾以子为忘。今又不辞而入,是与臣仆我者同矣。我犹且为臣仆,请鬻⑧于世。”晏子出,请见,曰:“向者见客之容,今也见客之意。婴闻之,省行⑨者不引其过,察实者不讥其辞,婴可以辞⑩而无弃乎?”越石父曰:“夫子礼之,敢不敬从?”晏子遂以为上客。(《晏子春秋·内篇第五》)【注】①中牟:地名,在今河南。②刍:柴草。③越石:地名。④骖:指驾在车两旁的马。⑤暴:猛、急。⑥诎:通“屈”,屈服。⑦信:通“伸”,伸展。⑧鬻(yù):卖。⑨行:德行。⑩辞:谢罪、道歉。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    )a.越石父怒而请(绝交)b.今免子于(祸害)c.省行者不引其(过去)d.睹弊冠、反裘、刍、息于途侧者(背)2.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意相同的一项是(    )a.晏子使人应曰                       良因异,常习诵读b.息途侧者                              不求闻达诸侯c.吾子为忘                              我酌油知之d.今又不辞入                           吾以捕蛇独存3.下列句子,括号内的文字是补出的省略成分,错误的一项是(    )a.(越石父)以为君子也b.至舍,(晏子)不辞而入c.载而与(越石父)归d.晏子遂以(越石父)为上客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1)今子赎我,吾以子为知我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夫子礼之,敢不敬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颇为传神。请分别概括晏子和越石父的性格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达标训练】1.①yǎn②tiáo③yì④jì⑤wéi2.①繁多的样子  ②仅  ③整齐的样子  ④交错相通  ⑤感叹惊讶  ⑥沿,顺着⑦从前的,旧的  ⑧计划3.(1)东晋  陶渊明  世外桃源  (2)a.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b.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a.无人问津b.怡然自得  造句略 【能力提高】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2.豁然开朗,鸡犬相闻3.①竟然  ②不要说,(更)不必说。  ③妻子和儿女  与外界隔绝的地方4.悉、并、咸、皆5.借代  借指老人小孩  6.不愿与外界交往(怕外人来打扰这么平静的生活)。 【开放探究】1.b、c 2.b 3.a4.①今天你买了我,我认为你是了解我的。  ②你以礼仪相待我,我怎么敢不尊敬和听从你呢?5.晏子尊贤礼士,闻过则改;越石父自尊自重,刚正不阿。

《桃花源记》自学评估 篇3

  一、文学常识

  二、朗读(句间停顿)

  三、解释字词,翻译句子

  为业:靠……谋生。缘:沿。鲜美:鲜艳美丽。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

  开朗:开阔明亮。属:类。悉:全。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

  所从来:从哪儿来。咸:都。妻子:妻子儿女。

  邑人:同乡人。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焉:于之,从这里。

  间隔:断绝了往来。延:请。既:已经。志:做记号。

  诣:拜见,卧…·怯。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此人—一为具言所闻。

  4.不足为外人道也。

  四、理清结构,把握内容

  课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桃林,进入桃源,出而复寻的时间顺序。

  1.渔人偶然发现桃林。

  “忽逢”说明是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了桃花林的,而桃花林之广之美,是渔人以前未曾见过的。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林奇异景象,景物幽美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甚异、欲穷—心理,设悬念,做铺垫,引下文。

  2.渔人进入桃花源、渔人做客桃花源。

  “林尽水源”→山有小口(为不复得路埋伏笔)→舍船从口入→复行→豁然开朗”桃花源的曲折、隐蔽、幽深,与世隔绝,难于发现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描写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宁。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桃花源中的生活环境美好、宁静而和平;人们和睦相处,生活幸福、富足安乐

  渔人与桃花源中人交往——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和人与人之间和睦融洽的关系,表明他们对战乱的厌恶,对和平宁静生活的追求。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民风淳朴、热情好客)

  “皆叹惋”?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桃源外的人不能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

  “不足为外人道也。”“村人”满足于桃花源生活,厌恶外界生活(暗示了桃花源中人不愿也不屑与世俗交往的心情,也表明村人对与人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后破坏他们安定平和的环境。)为“不复得路”埋伏笔

  3.渔人离开桃花源再访而不得

  “不复得路”,“规往”而“未果”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似无,似真似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并且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及、渲染了一种神秘的.色彩。)

  主题: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写了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

  本文借武陵渔人偶然发现桃花源的故事,表现作者对理想的桃花源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动乱、黑暗生活的不满。在文中他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在这里,人人劳动,自耕自食,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们过着安居乐业、友好和睦的生活。这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这样的理想社会反映了人民反对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同时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但这理想境界是不可能实现的。

  五、积累考题

  1.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渔人对桃花源人说了些什么?请根据你的历史知识和对课文的理解推测。

  一是重大历史事件,如陈胜、吴广起义,楚汉相争,刘邦建立汉朝,三国鼎立,赤壁之战,三国归晋……。

  二是当时动乱、黑暗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痛苦的生活。

  2.作者为什么开头结尾写得简略,中间写得详细?

  明确:文章的详略安排都是由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来决定的。本文的作者主要是通过桃花源的生活情状来表现他的社会理想。反映广大人民向往安定、幸福生活愿望的。所以中间部分要详写。开头和结尾只跟故事的传奇性质有关,所以写得简单。

  3.在桃花源中,作者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作者笔下的桃花源,虚构了这样一种理想社会: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

  4.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这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对当时社会某暗现实的批判。但他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只能是一种空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1).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夹岸数百步”都是桃树,没有一棵杂树,很是奇特。

  3).本文中描写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宁的句子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本文中明显了桃花源人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明显精神面貌)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交代桃花源的人来历的句子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9.“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10.“村人”满足于桃花源生活厌恶外界生活的体现是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暗示了桃花源中人不愿也不屑与世俗交往的心情,也表明村人对与人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后破坏他们安定平和的环境。)

  11.“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句话,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①桃花源中人厌恶源外战争,追求宁静、和平、幸福的生活;②桃花源中景色很美。

  12.最后写想重入桃花源“不复得路”,刘子骥“规往”而“未果”的意图是什么?①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似无,似真似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并且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及、渲染了一种神秘的色彩。)

  13.表明村人与世隔绝的句子是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自学评估 篇4

  教学目标:

  1、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2、突出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

  教学重点:

  1、文言字词

  2、引导学生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

  教学难点:

  理解陶渊明这篇桃花源记的创作目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成语“世外桃源”或陶渊明诗句导入

  二、陶渊明简介

  三、学生自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相互讨论,学习字词,教师指导、点拔

  四、概括各段内容(学生归纳,教师总结)

  五、分析写作线索(以渔人行踪为线索)

  六、分小组进行诵读比赛,部分同学能当堂背诵。

  七、字词训练(投影)

  1、重点实词和虚词:缘、穷、然、属、闻、具、足、之、志、规、寻、向、诣

  2、 古今异义词:鲜美、交通、妻子、绝境、间隔、无论

  3、特殊用法字词:异:意动用法;通:使动用法

  4、 通假字:“要”同“邀”

  5、同义词:都:悉--咸--皆--并;邀请:要--延

  6、 成语: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无人问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感受桃花源美好社会生活,讨论陶渊明写作目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想象桃花源的美好画面

  三、桃花源给大家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三个词概括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美丽、神秘、幸福)

  四、分类感受

  (一)感受桃花源的美丽

  1、桃花源美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

  2、教师小结:桃花源美在环境幽雅,风景优美 (二)感受桃花源的神秘

  桃花源神秘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

  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三)感受桃花源幸福

  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1、 黄发垂髻: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

  2、 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

  3、 渔人(侧面烘托):杀鸡作食,皆出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学生小结:桃花源幸福在生活和平安定,丰衣足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五、桃花源中的生活是一种怎样社会理想?

  (反对战乱,追求和平、幸福、自由生活的社会理想) 六、文中哪一句话表现了桃花源中人的这种社会理想?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七 、文中哪一句话还表现了林中人不愿与世俗交往,受到干扰的'心理?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八、 深入讨论

  1、 桃花源这一人间乐园能找到吗?

  (不能,这是作者虚构的)

  2、 陶渊明为何要虚构?联系当时社会现实思考

  (反衬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生活理想)

  3、 有人说陶渊明定作《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你怎样评价?(自由辩论)

  九、 总结结束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往一种没有剥削与压迫的幸福美好生活,这是我们应学习的,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更应树立一种远大的理想将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我们的民族。

  十 布置作业

  1、 背诵课文。

  2、 完成书后思考练习。

  摘录一些谈理想的名人名言。

《桃花源记》自学评估 篇5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掌握课文中古今异义词和省略句的用法;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加强诵读训练。

  教学难点:

  认识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注重通过诵读来加深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子的理解。可先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再体会领悟其语言特色和思想内涵。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由湖南的风景区“桃花源”引出课文

  二、指导阅读“阅读提示”,简介作者作品。

  陶渊明,名潜,字子亮,别号五柳先生,东晋著名诗人。诗歌多以表现田园山水、归居之乐见长,是田园诗的创始人。他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家庭,得不到当时社会的重视。少时虽颇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社会动乱不安,有志难酬。先后作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终于在41岁坚决弃官回乡,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他所作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优美的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

  本文大约写于宋永初二年(421年),陶渊明约57岁。他既拒绝过东晋政权的征召,又复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而以《桃花源诗并记》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记叙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见闻,富于小说色彩。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选作课文的,就是这篇有新奇情节、有优美环境、有人物、有对话的《桃花源记》。

  三、教师范读课文,然后学生自读课文。

  1、要求学生认真听清老师的断句、节奏,标记生词。

  落实下列字词的读音:豁然 俨然 阡陌 垂髫 怡然

  便要还家 邑人 语云 郡下 诣 骥

  2、学生放声自读课文。

  要求:基本读准断句,注音语气节奏。

  3、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A、请三位同学读完全文。 教师要纠正朗读时出现的错误

  B、齐读课文,注意刚才同学朗读时出现的问题。

  四、学生结合相关注解自主阅读课文,并讨论文章的内容与结构

  1、 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来安排材料的?

  2、 标出文中能表现渔人行踪的词语。

  3、 据此划分课文的层次。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完成题目)

  总结明确:

  1、 以渔人行踪为线索 安排材料。 (行踪可以理解为地点的转移)

  2、 表示行踪变化的词句:

  缘溪性 忽逢桃花林 复前行 便得一山 从口入 复行数十步 停数日 既出 及郡下 遂迷,不复得路

  3、 根据以上的总结,将课文分层:

  ㈠、(1)发现桃花源。

  ㈡、(2—3)进入桃花源。

  ㈢、(4—5)离开而复寻桃花源未果。

  五、学生按照老师要求自主完成相关字词的学习。可分组练习讨论 (在文中相应位置做好笔记)

  六、布置作业。

  1、将课堂所做练习完成在作业本上

  2、用现代文复述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抽查相关词语

  2、请同学复述课文

  二、精读课文,体味品评

  1、齐读第1段,思考渔人为什么会“甚异之”?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何作用?

  “忽逢”说明是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了桃花林的,而桃花林之广之美,是渔人以前未曾所见,因此“渔人甚异之”。这一段突出了桃花林奇、美的特点,一开篇就渲染出一种神秘色彩,扣人心弦。桃花源又会是什么样子呢?为下文写渔人进访桃花源作了铺垫。

  2、桃花源是如此的美丽,如果你是一位桃花源中的人,请你用下面的句式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家乡:

  这里的 美(景色、民风、生活),你看 。

  (可用原文,也可用自己的语言,还可加入自己的细节创造)

  例:这里的桃林美,你看,长达二三里,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红色的彩霞。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树上花瓣纷纷落下,像是一只只飞舞的粉蝶……

  3、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有何反应?与后文中哪句相话相呼应?

  “大惊” ,“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4、人们听完渔人述说后“皆叹惋”,请你猜想一下渔人述说的内容。

  外界人们在改朝换代中所受的苦难

  5、介绍到这里,相信你们已经对桃花源有了全面的认识了,那么请你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你所认识的桃花源的特点。

  参考:我们桃源的风景优美/我们桃源的民风淳朴/我们桃源人民的生活幸福…

  三、齐读全文,探讨主题

  分小组探究下列问题

  1、为什么再也找不到桃花源了?这样安排结果有什么好处?

  明确:照应开头;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说明这是一个理想的社会,现实生活中没有;增强神秘色彩,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地方。

  2、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你觉得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今天我们应该怎样来看待这样的理想?

  应联系作者所生活的社会时代背景来理解。这一理想社会表现了作者对没有剥削、没有战争,人人生活平等、幸福的向往和憧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和寄托。(可不必引导学生去认识“它只是一种空想”之类的方面。) 这样的理想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人们所渴求实现的。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走近了陶渊明,了解了陶渊明。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多少年过去了,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毛泽东同志有这样的诗句;“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神州大地,山川锦绣,人民富足,陶渊明若是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外练习

《桃花源记》自学评估 篇6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桃花源记》是课程标准人教版第三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课文。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接触过这类文体。因此学生对文言文的一些基本常识和学法已经有所了解和认识,教师应在这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积累一些文言词语,为以后的文言文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这一课在本册中也是本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教师应引起足够重视,尽力引导学生对古代社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的了解,更增加他们对社会主义的热爱,从而做到文道统一,这也是教材设计本课的意图所在。

  2、课文内容: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一篇脸炙人口的佳作,大家所熟悉的成语一一世外桃源,无人问津,皆出自于此,诗人所描绘的“春蚕收长丝,秋收靡王税”,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怡然自乐的社会更是那个战乱频繁,生灵涂炭的时代的人民所追求与幻想的。文章中的理想桃源是虚构的,但它却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这也正是本文能一直为人所传诵的重要原因。

  3、教学目标: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读文言文要了解内容,能顺畅的朗读,并背诵一些篇目。根据这些要求,再联系当今素质教育在语文教改中的体现以及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目标:

  ①能顺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段。

  ②疏通词句,积累文言词汇。

  ③根据书上对挑花美景的描写,结合平时学习的描写方法,说(写)一段话。

  由于是八年级的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古文的基础又薄,从而对文言文的认知基础及理解迁徒能力较差,所以我确定①②为重点目标,第③为难点目标。

  二、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知识面窄,没有预习的习惯,但是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较易接受,从而很容易引发学生的求知欲也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维和模仿能力。而八年级这个班比起其他班来,在这方面更是参差不齐,从而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也容易因此出现冷场的场面,对于这一点,教师应满怀激情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主体的作用,从而取得预期目的。

  三、教法与学法:

  俗话说。“教无定法”,但是又“贵在得法”。无论任何方法的使用都应面对学生在课堂的具体情况,灵活掌握运用,不能死搬公式,从而不利于优化课堂教学,不利于素质教育在课堂上的实施。根据本课的特点及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制定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

  1、点拨质疑法:这是我采用的最主要的一种教学法。通过教师的点拨,从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增强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加强对课文的理解讨论,从而避免过多过杂的讲解。

  2、讲读法:包括词汇、解说,课文讲解,朗读训练,简述大意,背诵等。

  3、电化教学法:根据教学需要,适时使用录音机、投影仪,直观形象而又易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c

  (二)学法:

  1、朗读法,古文重在多读,读顺畅,读出节奏,读出语感,这样更易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更易背诵。

  2、讨论法:通过讨论,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活跃课堂气氛。

  3、读写结合法:课文结束前,让学生根据书中对桃花的描绘,训练学生迁移能力,通过写或说出自己喜欢的一种花。从而训练学生多角度描写事物。

  四、教学程序:

  在整个教学中,应以优化课堂过程为指导,贯穿素质教育,结合我区语文读写结合训练,着重于“双基”落实,充分体现“四个意识”。

  (一)导入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始终抓住这一点,通过不同的方法,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为此,我是这样设计开头的。

  1、请一位学生解释一下,“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其他同学听。

  2、教师鼓励性评价后,顺势让其说出出处,由此引入课题。

  (二)解题

  这一步骤主要是帮助学生识别题目中“源”以便不要说写成“园”。然后了解作家生平,及本课的出处,为下面学习本课打下基础,具体设计如下:

  1、板书标题:桃花源记,教师强调一下“源”与“园”区别,引起学生重视。

  2、学生看注解①,简单了解一下作家的基本情况,知道本文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言,学生可作适当勾划,以便今后利于复习。

  (三)朗读课文

  古文应该突出多读,教师应把朗读作为本课教学的重要环节,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这一环节上要调动学生积极性,关键还在于教师的指导。

  1、听录音,学生的注意正音、节奏感,并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2、学生分组进行朗读比赛。要求:

  ①节奏合理,读出对社感。②语句流畅,发音正确。

  (四)疏通课文词句,积累文言词汇。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主导。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做到自觉地学习,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当然,教师也不能盲目乐观,应尽可能估计到可能出现的困难,所以教师在让学生发挥主体性的同时,注意起到一个良好的主导作用。为此设计如下:

  1、学生结合注释疏通词句。

  2、勾划难点,互相讨论,或向老师提问。(如有学生提问,下面的步骤可简化些。如无,则就显得重要了。

  3、教师提示(放投影片)。

  4、学生按记叙文六要素,简述课文c

  (五)学生朗读并背诵第一段。

  这一环节的设计一方面起反馈矫正作用,另一方面是为过渡到下一个目标作准备。

  1、学生朗读。

  2、学生背诵第一段。

  (六)听说训练

  通过对第一段桃花美景的描写,让学生明确此段所使用的描写方法,再结合以前所学过的描写方法,学写(说)一段话。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读写结合。让学生有迁移能力,从而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为此,我设计如下:

  1、选两则材料,用投影仪显示出来,教师分析其描写方法。

  2、学生根据上面的提示学写(说)一段话。

  七、板书设计。

  景色美 战乱

  生活美 没有 压迫

  人情美 剥削

《桃花源记》自学评估 篇7

  一、教材分析;

  《桃花源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所选四篇文言文都是“记”一类的散文,其单元教学目标主要是:引导学生弄懂文言词语的含义,积累文言字词知识,疏通文意。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在学习现代游记类散文和其他记事散文中掌握的知识、形成的能力,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课文、领会文章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一篇优美的写景(虚景)散文,也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艺术作品,它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陶渊明平生厌恶晋朝朝廷上下统治阶级奢侈腐朽的寄生生活,也讨厌官场上的舞弊营私的行为,他曾经三次因此辞去官职,隐居农村并亲自参加农业劳动,和农民交朋友,感受了田园生活的恬静闲适, 于是用笔构想出了一个他心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一个风景奇丽秀美,人人劳作、人人平等,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风气淳朴的理想社会。从而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渴望摆脱剥削压迫,追求幸福、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读这篇名作,要在引导学生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及其无法克服的思想矛盾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自己的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

  二、学情分析:

  1、学生虽已在七年级和上学期学过一定数量的文言文但是文言功底还比较薄弱,而本文又有较多古今异义、一字多义及句子成分省略的现象,因此会形成文意疏理的一定障碍。

  2、学生年龄都在十三四岁,年龄尚小生活阅历较少,特别是他们对陶渊明所处的时代以及他个人的生活经历了解不多,因此要感受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及本文深刻的主题思想有一定的难度。

  3、学生已经接触过游记类散文和叙事性等散文,形成了相关阅读这类散文的能力,可引导学生进行能力的迁移帮助学习本文。如游记散文往往以“行踪”为线索,本文就有这个特点。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生字词,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通译全文。

  2、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3、理解本文深刻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

  4、熟读并背诵全文。

  (二)能力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

  2、理解、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

  3、学习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作手法及叙事脉络清晰、描写生动的特点。

  (三)德育目标

  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

  (四)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疏通文意。

  2、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五) 教学难点

  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的目的,正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四、教学方法

  1、课前预习法。

  (1)搜集作者生平的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性格、志趣爱好、所属流派及文学成就等。老师发放相关详细资料供学生参考。

  (2)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的读音。

  2、朗读法。本文语言简练生动、通俗流畅,教师可指导学生朗读、背诵。朗读,首先要读得清晰,即字音咬准、句读分明、节奏合理;其次要读得流畅,语句流利,读出抑扬顿挫之情。本文有许多对偶句和四字句,还应注意读出对称感来。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熟读背诵。

  3、讨论与点拨相结合法。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理想社会,带有传奇色彩,引人入胜,可读性强,课本注释也较详细,教师可适当点拨翻译技巧鼓励学生反复通读全文,在粗通大意的基础上结合课文注释,大胆试译课文。不懂的地方,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并进行适当指导点拨。

  4、品读法。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步品味,通过想像、描绘、分析、推理的活动,让学生含英咀华,探幽揽胜,进而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这环节主要着眼于学生想像力、表达能力的培养和分析概括能力、鉴赏能力的训练。

  5、拓展延伸法。分发《桃花源诗》,指导学生进行诗文对读,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

  五、教具准备

  已打印好的资料、录音机和示范朗读磁带、幻灯机和幻灯片

  六、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作者、导入新课

  以“‘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是谁的人格宣言?”这一问题入手,引出陶渊明,然后由学生自由畅谈对陶渊明的了解及本文写作的背景等,老师可做适当补充。从而自然导入课文。

  (二)回忆旧知、确定目标

  充分调动学生以前学习文言的旧知和经验,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商议本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达成一致后将教学目标板书在黑板上,然后明确每课时的目标(本课时完成目标一、二)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3、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桃源之美。

  4、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扫除下列字词障碍(用幻灯放映出来)

  豁然   俨然   黄发垂髫   要还家   邑人   间隔   此中人语云    诣太守  阡陌

  2、录音范读。(要求学生听读品味,进入意境,想像画面。)

  3、指导学生朗读

  (1)老师做些断句讲解和师范:(用幻灯投映)

  a、忘/路之远近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一般都是按意义单位划分或者按句子成分划分)

  b、对偶句、四字句要读出对称感来,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老师可适当作些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等朗读技巧的指导:

  如“a问今是何世,b乃不知有汉,c无论魏晋。”一句,加着重号的词宜重读,语调稍慢;a句读得略平缓,b、c句读得宜有起伏;a句后停顿略久些,b、c句连接要紧凑。这样读,能较好地读出轻重缓急形成鲜明的节奏感和抑扬顿挫感。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鼓励学生放声读,大胆读,力求有所提高。

  (4)全班同学齐读课文,要求吐字要清晰响亮、节奏要准,要读出韵律。

  (四)理解、积累文言字词、通译全文(用幻灯片投映出来)

  1、理解、积累文言字词

  老师要指导学生有意识有方向地弄懂一些文言字词:常用重点词、多义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词性活用词。平时要注意识记,做到烂熟于心。

  2、翻译技巧的指导:(1)翻译时除了注意上述这些词的词义,其他字词一般都是沿用我们现在的意思,且一般都是用我们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去表达文言中单音节词的意思。所以翻译时可以联系上下文大胆推断文言字词的意思。(2)国名、地名、人名、官名、书名、帝号、年号、器物名称、度量衡等专有名词都照原文直接抄录。(3)文言中有些特殊句式如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判断句、反问句等,平时遇到要及时积累,学会如何去调整句序如何去翻译。练习多了就会达到熟能生巧的境界。(4)文言句式注重简练往往承前承后或固定省略某些句子成分,翻译时注意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出来。

  3、用例句进行具体指导。

  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村中人)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要说魏和晋了。

  4、落实全文翻译

  (1)采用同桌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用笔圈点出不能准确把握的地方,然后找老师或其他同学进行帮助指导。(鼓励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和已储备的知识大胆尝试通译全文,并建议学生不要借助翻译资料书,以免养成依赖资料书的习惯。)

  (2)合作小组完成后进行翻译接龙活动,比比哪个小组翻译最准确最完整。

  5、归纳本课须积累的文言字词和句式。可以采用由学生边说边做笔记老师边板书的方法完成,或者用幻灯放映出来。(启发学生养成逐步积累的良好习惯)

  (1)重点词:

  甚异之   欲穷其林    既出  桑竹之属     不复出焉    便扶向路  诣太守      阡陌

  (2)四个“然”字词:

  豁然   俨然   怡然   欣然

  (3)古今异义词: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古义:妻和子女。

  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境地。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不足——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充足,不满。

  如此——古义:像这样。

  今义:这样。

  间隔——古义:隔离。

  今义:距离。

  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

  今义:形容很像,如:这孩子俨然是个大人。

  (4)一词多义

  复 a复前行    b不复出焉        乃 a乃大惊    b乃不知有汉 

  舍a 便舍船    b 屋舍俨然       寻 a寻向所志    b 寻病终

  志a处处志之  b寻向所志        为 a捕鱼为业    b不足为外人道也

  (5)一义多词:

  悉如外人——具答之——咸来问讯——皆叹惋

  缘溪行——便扶向路

  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乃大惊——遂与外人间隔

  (6)通假字

  具答之       便要还家

  (7)句式:

  ①判断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译:南阳刘子骥,是高尚的人。

  ②省略句:

  a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主语承前省略句式。即“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

  b 便舍船,从口入。

  主语承前省略句式。即“(渔人)便便舍船,从口入。”

  c 问所从来

  宾语承前省略句式。即“问(之)所从来”

  d 便要还家

  宾语承前省略句式。即“便要(之)还家”

  e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宾语承前省略句式。即“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f 林尽水源

  介词省略句式。即“林尽于水源”

  (六)巩固知识,提升能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完并成课后练习三

  第二课时

  (一)激发兴趣式导入新课

  上课前跟大家聊聊天,大家都有梦想吧,你们的梦想是什么?(让学生自由畅谈)我也有梦想,你们想听听老师的梦想吗?我从小就羡慕学美术的人,也一直梦想着自己能成为搞美术的人当中的一员,因为小时侯的我误以为艺术就是美术,艺术是很高雅的、它充满诗情画意,它的创作过程简直就是一种美妙绝伦的享受过程。我想大家也一定很喜欢艺术,是吧?(学生答)那么艺术就是美术吗?(学生答:不是)对,艺术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学生答:音乐、舞蹈、电影电视……)对,别忘了文学。我们的语文课本中的文学作品也是艺术。这样看来我们天天都在接触艺术天天都在玩弄艺术呀!其实艺术都是相通的,为什么?——因为艺术都是表达人的内心情感的。今天我们就尝试一下用其他的艺术形式来解读我们的文学作品,看看这种玩味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别样的感受?大家一定等不及了,那我就闲话少说。跟我来!一起用其他的艺术形式来解读陶渊明的这篇雅俗共赏、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桃花源记》

  (二)欣赏“桃源”之美

  1、图画美

  (1)师:请大家闭上眼睛,时间是三分钟,在脑中想着桃花源……有没有画卷呈现在你的脑海中?(学生答)好,那我们就先用图画来解读。刚才你们的脑中有哪些“桃源” 的图画?在这些画卷中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畅答:如桃林图、村落图、农耕图、老人与孩子的怡乐图、热情待客图、陵人捕鱼图、鸡犬嬉戏图、子骥寻源图……

  (2)师:还听到了什么?

  学生畅答:(听见了鸡在叫“喔!喔!”狗在叫“汪!汪!”牛在也在叫“哞!哞”……桃花源人热情劝酒的声音……)

  师:还闻到了什么味?

  学生畅答:(桃花的芬芳、泥土的清新,桑子的酸甜、佳肴美酒的诱人醇香……)

  (3)师:还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畅答:桃源人的热情、淳朴  桃源生活的和平安定欢乐幸福……

  (4)师小结:桃花源的确是一幅美丽的画,美在自然更美在人情,它风景秀丽,它宁静和谐,它民风淳朴,这里人人劳作、人人平等、关系融洽,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真是一个温暖自足的理想王国啊!

  2、音乐美

  师:请大家再闭上眼睛用心倾听,脑中想着桃花源的时候有没有一首曲子在你的心中似水般流过?这是怎样的曲子?是怎样的节奏?是怎样的调子?它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学生畅答:(如 节奏轻缓  调子欢乐而柔和  古筝、琵琶、葫芦笙、钢琴等)

  师:谁能用一首歌或曲子作个比喻?

  学生畅答:(如:桃花源就像藤格尔的《天堂》优美、抒情、流畅让人如入天籁…… 像摇篮曲柔柔的感觉很温暖……)

  3、影片美

  师:陶源明既是一位杰出的作家也是一位高超的导演,细读课文我们会发现作者很巧妙的用了一条线把本是零散的一个个画面串联了起来让景物随着线移动变换地动起来,从而让我们获得了视觉上的愉悦感受,谁能把这位导演的线牵出来?

  学生答:(缘溪性     忽逢桃花林      复前行     便得一山       从口入     复行数十步        既出       及郡下     遂迷,不复得路 )

  教师小结:桃花源也是一部优美的风土人情片(行踪清晰线索分明)

  (三)品评“桃源”之情结

  1、师:桃花源真美啊,它既是一幅绝美的画卷又是一首动人的曲子还是一部风光旖旎的影片!仙境般的桃花源真的存在吗?从哪里可以看出?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明确:不存在,是作者虚构的。“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寻向所志,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后遂无问津者” ……

  2师: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理想王国?

  指导学生结合陶渊明的经历及本文的写作背景等理解,使学生明白要准确

  解读作品就要“知人论世”这个常识。

  学生思考回答后明确:本文纯属虚构。作者虚构这个故事是为了寄托其政治理想。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纷呈的环境里,中年以后,他长期隐居在农村,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有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桃花源。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纷扰,人人各得其所,生活得幸福安康。这是黑暗现实的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是千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理想境界。

  3、师:有人说《桃花源记》体现了作者消极避世的思想,有人说《桃花源记》体现了作者积极的理想追求,你怎么看这个问题?(还是要结合作者生平经历、思想性格、志趣爱好及本文写作的背景进行理解评判)

  组织学生讨论,形式不拘一格,可集体讨论,也可分组讨论。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评价,言之有理即可。

  师略作小结: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看法与评判。我个人认为桃花源虽然只是作者用笔虚构的一个理想摇篮,但是他敢于去想象与憧憬自己的理想世界,这也是很可贵的。桃花源不能仅仅看成是陶渊明消极的逃避,还应该看成是他闪光理想的依托。毛泽东《登庐山》中的一句诗:“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充分肯定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面对着中华大地的千年变迁,当中国人民真正站了起来,试问:还有什么人间奇迹不能创造?如今祖国各地不是桃源,胜似桃源,倘若陶公地下有知,他也应该无比欣慰!其实古往今来许多的仁人志士也一直在为自己理想中的桃源奋斗不息。古者如墨子、屈原、杜甫……今人如鲁迅、方志敏、焦裕禄……等等,举不胜举呀。千百年来,“桃花源”已经成了人们的理想的化身,衍化成了一种“桃源情结”。我希望在21世纪的今天,同学们也能志存高远,向着理想勇往直前。

  (四)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写法

  明确:本文既具有浓烈的浪漫色彩,又有强烈的真实而感人的力量。这一方面是因为主题具有现实意义,另一方面是作者始终注意把虚构与现实结合起来,如文章开头就明确地向读者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的身份、职业,这就使得桃源境内发生的一切事情好象都是真的。最后既与开头来了个呼应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还写到南阳刘子骥这个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寻桃源而未果一事,更令人确信无疑。可实中又见其虚,如交代渔人,没有住址、名姓,于事无考。再如标志消失,遂无问津者等也令人察觉到实中有虚。这就是文章巧妙之处,若有若无,使桃花源扑朔迷离,蒙上一层神秘色彩,增强了文章的艺术魅力。

  正所谓虚虚实实,恍惚迷离,便是最堪寻味之笔也。

  (五)配乐吟读

  以《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的古筝曲相配,让学生在柔和轻欢的氛围中再一次吟读课文,感受桃源的景与情作者的情和志

  (六)布置课后作业进行课堂内容的拓展延伸

  1、熟读背诵全文

  2、教师分发文字资料《桃花源诗》,让学生课后进行阅读理解诗意。

  资料内容如下:

  桃花源诗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阴,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

  1、朗读《桃花源诗》,体悟其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2、结合《桃花源诗》译文,思考分析其在内容、写作方法、思想感情上与《桃花源记》的内在联系。

  七、课后反思

  文言教学的第一任务是,引导学生弄懂文言字词的含义,疏通文意。落实字词和文意的理解是阅读文言的基础,否则文言的教学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因此我在第一课时中,主要就这点要求进行了落实。同时引导学生学会有意识有方向地逐步积累文言字词和句式,还能注意教给学生相关的方法技巧以及采用“接龙竞赛”等富有激励性的形式,激发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同时有效地降低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难度。

  第二课时采用了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法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热情,课堂气氛活跃,教学目标完成较好。

  本课的不足之处,由于时间较紧内容较多及学生文言基础较为薄弱等原因,造成了教学任务落实不够充分的情况,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教改的同时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更有效的掌握知识形成能力,也应该是研究的方向。

《桃花源记》自学评估 篇8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掌握课文中古今异义词和省略句的用法;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加强诵读训练。

  教学难点:

  认识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教学中应注重通过诵读来加深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子的理解。可先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再体会领悟其语言特色和思想。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二、指导阅读“阅读提示”,简介作者作品。

  ①陶渊明,名潜,字子亮,东晋诗人,诗歌多以表现田园山水、归居之乐见长。

  ②作者生活的朝代,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生灵涂炭。陶渊明曾做过几任小官,因不满现实黑暗,辞官归隐,躬耕僻野,寄情山水。

  ③本文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可独立成篇。

  三、教师范读课文,然后学生自读课文。

  1.要求学生认真听清老师的断句、节奏,标记生词。

  落实下列字词的读音:俨然豁然阡陌垂髫恰然邑人便要还家

  2.学生放声自读课文。

  要求:1)基本读准断句,注音语气节奏。

  ②读完后理出难解的字词句。

  四、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1.请三位同学读完全文。

  教师要纠正读音错误,不明显的句读错误暂呵不予纠正,留待下面的教学环节。

  2.疏通课文中重要、疑难的字词句。

  可让学生发言提出.也可让学生自由上讲台写在黑板上。教师在此基础上归类整理。要求学生领会掌握以下加点字同的含义:

  ①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为具言所闻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2)乃不知有汉:竟:乃大惊:竟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都两两狼之并驱如故:一起

  4)一为具言所闻:详细地具答之:详细地

  5)甚异之:对……感到惊异欲穷其林.穷尽,走到尽头

  咸来问讯:都黄发垂髦:用特征来指代老人和小孩

  复延至其家:请处处志之:同“誌”,作标记

  谐太守:到…去,寻病终:死

  6)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现在指神情庄重或假装正经的样子。

  阡陌交通:交错相通。现在指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率妻子邑人…:妻子儿女。现在指男子的配偶。

  无论魏晋:更不用说。现在用作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说如此:像这样。现在指“这样”。

  芳草鲜美:鲜嫩美丽。现在指食物味道好。

  7)完成练习五,了解文言文主语、宾语的省略情形。

  五、诵读训练。(锻炼朗读能力,加深课文理解。)

  教师应进行朗读指导,可从以下几方面要求:

  ①字音要读准。如“便要还家”中“要”读“邀”,不读“耀’;‘“骥”读记”,不读义”;“此中人语云’中“语”旧读玉,现不作要求。

  ②句读要分明,课文中有许多对偶句和四字句,应读出对衬感来。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③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如:“①问今是问世,②乃不知有汉.

  (3)无论魏晋、,,加着重号的调应重读,语调稍慢;第①句读得略平缓.②③句读得有起

  伏;第①句与②③句间停顿略久,②③句连接要紧凑。这样能较好地读出感情意味。

  3.自由朗读,鼓励学生力争有所提高进步。4.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背出第一自然段。

  六、布置作业。

  1.查字典,弄清下列成语的意思。

  落英缤纷豁然开朗恰然自乐世外桃源无人问津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抽查第一、二自然段的背诵情况。2.学生口头解释所查成语的意思。

  二、结合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课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了哪些情节?

  发现桃花源(第1段);进访桃花源(第2、3段):寻找桃花源(第4、5段)。

  2.齐读第1段,思考: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为什么会“甚异之”?这一段在全文起何作用?

  “忘路之远近”说明渔人走了很远的路程,以致迷路忘返;“‘忽送”说明是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了桃花林的,而桃花林之广之美,是渔人以前未曾所见,因此“渔人甚异之”。这一段突出了桃花林奇、美的特点,一开篇就渲染出一种神秘色彩,扣人心弦。桃花源又会是什么样子呢?为下文写渔人进访桃花源作了铺垫。

  3.请一位同学们朗读第2段,思考:渔人是怎样进入桃花源的?见到了怎样的景致?

  进入桃花源不容易:“林尽”-“一山”-“小口”-入”-‘”极狭”-“复行”,这表明桃花源的隐蔽,与世隔绝,难于发现。

  渔人见到的景致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见到的人“悉如外人”‘“恰然自乐”,说明桃花源环境幽清,人们生活美满安宁,丰衣足食。作者用句整齐,音律和谐,生动地勾画出一幅祥和安宁的田园图画。

  4.请一位同学朗读第3段,思考:

  ①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有何反应?说明什么?

  “大惊”写出对陌生人到来的惊异.显示出桃花源与外界隔绝久远。这与下文“自云....无论魏晋”相呼应。””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纯朴。

  ②“皆叹惋”说明了什么?

  渔人“——。一为具言所闻”应说的是秦末以来战乱的历史,桃源人听后,为世上的动乱、黑暗而叹惋,也为世上老百姓过着的痛苦生活而叹惋。

  5.默读课文最后两段,思考:

  ①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处处志之”,目的是想今后再访桃花源,可人们再去寻找时,却“迷”、“未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地方,也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是作者寄寓的理想圣地,可遇而不可求。

  ②最后两段与前又哪句话相呼应?

  与“不足为外人道也”一句相呼应。

  三、齐读全文,讨论总结以下内容。

  1.课文在情节的安排处理上有什么特点?请具体谈谈。

  情节的曲折、跌宕的表现在:①渔人迷路了,会怎样?②桃花林又大又美,是个神奇之地。③渔人“欲穷其林”,再往下走是什么地方?④渔人进入桃花源的道路扑逆迷离,引人好奇:里边到底有什么?⑤桃花源的景致为何如此幽美,人们的生活为何这般自由幸福?③渔人辞去时,桃源人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有什么用意?①为什么人们再寻桃花源却屡屡无功而返?这些一连串的问题环环相扣、步步相生,使课文情节充满曲折离奇之感,读者也随之兴趣愈浓。(以上为理解要点。》

  2.怎样评价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这~理想社会?

  应联系作者所生活的社会时代背景来理解。这一理想社会表现了作者对没有剥削、没有战争,人人生活平等、幸福的向往和憧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和寄托。(可不必引导学生去认识“它只是一种空想”之类的方面。)

  四、背诵课文。

  五、布置作业。

  写一篇小短文。要求:①设想你是渔人,写你进入桃花源后的见闻,不与课文雷

  同。②400字左右。

《桃花源记》自学评估 篇9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和基础,首先我先来谈谈我对于教材的理解。《桃花源记》选自八年级下册人教版第三单元第九课,文章借渔人行踪,将现实和理想联结在一起。作者通过对桃花源这一理想世界的描绘,展现了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的生活。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以及对当时现实生活的不满。学生学习此文,能够感受桃花源的人美和景美,感受作者所处时代的特点。

  二、说学情

  我们常说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八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概括和归纳的能力,有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加之,本文言文篇幅不长而且语言较为流畅易懂,文本理解上难度不大。我将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着重引导学生学习“事物的美”的归纳方式以及引导学生学习通过背景看文章抽象的情感的方法。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以及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学生解决文中的关键词句,以及作者和写作背景的介绍,解决基本问题;

  2、学生通过自主研读和小组合作探究法,学会概括桃花源的自然美景和淳朴民风;

  3、学生通过分析桃花源的描写语句,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对和平美好安定生活的向往,和对当时军阀混战、赋役繁重的黑暗社会的不满与批判。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制定,我确定了如下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生通过自主研读和小组合作探究法,学会概括桃花源的自然美景和淳朴民风。

  2、教学难点:学生通过分析桃花源的描写语句,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对和平美好安定生活的向往,和对当时军阀混战、赋役繁重的黑暗社会的不满与批判。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解决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取如下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研读发、小组合作探究法和圈点勾画法等方法,实现课堂的生动高效。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伊始,是课程学习的第一步。良好导入往往充满激情、引发互动。我将通过提问学生问题来导入课题:提问学生——“有没有在行程中突然迷路的经历以及在没有前进之路时,突然发现三两处美景,顿时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又是怎样的心情?”通过提问,引出今天的课题《桃花源记》。

  (二)整体感知

  通过问题导入,学生对文章产生一定兴趣,新授环节也水到渠成了。整体感知是学生对文章进行的整体的、宏观的解读。此环节主要分为以下两步:

  1。首先,安排学生初读文章,找出关键词句,解决基本问题——“俨然”“叹惋”“垂髫”;

  2。安排学生再次阅读全文,疏通文意,感知课文内容——通过对桃花源这一理想世界的描绘,展现了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的生活。通过世外桃源的刻画,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以及对当时的现实生活的不满。此程序的设计在于让学生自主学习疏通文意,提高整理与概括信息能力。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环节是教师传道授业、答疑解惑、解决重难点问题的重要环节。我将设置如下重难点问题:

  重点问题1:桃花源是旷世美景,更是世外桃源,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学生自主研读相关段落,教师启发学生可以分为两部分回答,学生随后给出自己的见解——

  ①自然风光美:“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等体现优美的自然美景和纯粹无暇的世外花源;

  ②人文社会之美:“黄发垂髫,怡然自乐”“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等体现出热情好客和淳朴的民风。在如此之世外美景中,令人充满无限向往和沉醉。教师随即补充——此外,还可酌情答“朦胧的意境”之美等。

  重点问题2桃花源总是令很多人赞不绝口,不同人有什么态度和做法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态度?

  此问题具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准确定位给学生答题区间,学生找到答题范围且进行尝试归纳,教师提问学生并转述回答

  ①渔人——甚异,欲穷其林——好奇,惊奇以及想要一探究竟;

  ②太守——遣人随其往却不复得路——向往,急切之情,无功而返;

  ③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期望。教师顺势补充——正是由于:当时社会,百姓居无定所,朝野动荡不安,人们对现实社会感到失望与无奈,充满了对虚幻世界的向往与期盼。才会有幻想出来的“桃花源”。

  难点问题。作者写这篇文章,重点是要体现怎样的意旨?此问题属于文章主旨情感类的难点问题,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且相互补充。教师提问学生并转述学生回答——“桃花源”是不存在的,是虚构出来的图景。教师随即补充——虚构桃花源,主要是为了反衬社会现实的黑暗和不堪和寄托自己对于和平、安稳和淳朴的社会生活的向往。陶渊明心怀大志,想要“救济苍生”,但是,政治黑暗,相互倾轧,赋役繁重,一腔热血无处施展、壮志难酬,加之其性格耿介、清正廉明,不愿攀附权贵,因此,自我与现实之间产生极大的隔阂和矛盾,这才想要一个脱离人间的世外桃源。最后,学生总结归纳出——文章体现了作者——对和平美好安定生活的向往,和对当时军阀混战、赋役繁重的黑暗社会的不满与批判。

  (四)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环节:拓宽了学生的视野,由课内到课外,由理论到实践。此环节,我将讲解渗透有关“世外桃源”的成语。启示学生——如果用成语概括文章,是“世外桃源”。世外桃源指的是与世隔绝、不受战乱危害的美好世界,更是我们向往的精神家园或者美好愿望。

  (五)小结作业

  小结作业环节是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的课程回顾、收束与总结过程,小结是收束和总结课文的过程,课下作业是巩固学习成果的过程。于此,我将采用通过板书总结本次课程:请同学捋顺板书内容。课下作业可以布置为:根据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中渔人从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再到离开桃花源的行程。

  七、说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自学评估 篇10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2、熟读课文,理清课文的线索。

  3、联系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倾向和社会理想

  教学重点

  1、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人课文,简介作者。

  1、展示几副图画,让学生联想到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并让学生谈谈心中的世外桃源。

  2、介绍陶渊明及时代背景,自然导人课文,引起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出感情,咬准字音。(读完后由同学做适当评价)

  2、商讨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疏通文意:学生提出的疑惑的字词、释义,师生共同解决。

  4、指导学生理解文中所出现的古今异义的词语。

  三、再读课文,概括故事情节。

  1、有感情地齐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2、用简洁语言概括故事情节,理清课文结构。

  3、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桃花源的印象。

  四、访谈练习

  设置情境,利用“时空在线”专访节目深化理解,研读课文。假设教师以节目主持人的身份穿过时空隧道,来到一千六百多年前的东晋时代的'桃花源中,对村民现场采访。

  采访问题:

  1、请问你们是怎么来到这里的?(我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战乱,逃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时间长了,我们就不再出去了。)

  2、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朝代吗?你们想出去吗?(渔人说是晋朝。想出去,因为外面世界很精彩;不想出去,因为外面兵荒马乱。)

  3、能为观众朋友介绍一下你们桃花源的自然环境吗?(我们这里土地平整开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真是山青水秀,人杰地灵!)

  4、你们为什么不让渔人向外人介绍桃花源呢?(不希望外人打扰我们幸福安宁的生活)

  5、你能对我们观众朋友说说你们桃花源居民的风俗习惯吗?(我们这儿的人都很勤劳……很朴实,还有,我们很好客。

  6、在节目的最后,请桃花源的村民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桃花源的特点。

  五,品位研读、主题探究。

  1、大家相信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在东晋年间存在吗?(让学生从文章中找线索来考证)

  2、作者写《桃花源记》的目的是什么?

  六、拓展延伸

  假如陶渊明来到大家面前,你最想对他说什么?

  总结:这节课,我们走近了陶渊明,了解了陶渊明。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多少年过去了,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毛泽东同志有这样的诗句;“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神州大地,山川锦绣,人民富足,陶渊明若是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

  好,这节课上到这里。

《桃花源记》自学评估 篇11

  [基础知识训练]

  1.《桃花源记》作者            ,          (朝代)著名诗人。

  2.文中描写桃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体现祥和安乐的社会环境的句子是                                。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渔人甚异之  (        )           ②具答之(        )

  ③复前行,欲穷其林(        )       ④欣然规往(        )

  ⑤诣太守 (        )                ⑥未果,寻病终(        )

  4.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古义:           今义:

  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古义:           今义:

  阅读语段,答文后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缘:                     

  ②俨然:                   

  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

  ①渔人甚异之:                                              

  ②林尽水源: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7.指出这段文字中的三个成语

  1                    2                     3                 

  8.末句中“黄发垂髫”用的修辞方法是(       )

  a 比喻        b 夸张      c 借代        d 对比 

  9.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

  10.这段文字着重写的是什么?由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探究拓展训练]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 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亦不详其姓字  详:__________    2既醉而退  既:__________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亦不详其姓字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b.因以为号焉  以乐其志

  c.或置酒而招之  无怀氏之民欤        d.或置酒而招之  既醉而退

  13.“传文”中的“            ,                   ”体现了五柳先生的思想性格,“          ”,“             ”体现了五柳先生的生活爱好,“         ,        ”体现了五柳先生居室的简陋。

  14.请联系五柳先生的《桃花源记》、《归园田居》(其三)和《饮酒》,说说“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中的“志”是什么。

  15.翻译句子:好读书,不求甚解。

  参考答案

  桃花源记

  1、陶渊明  东晋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①感到诧异  ②详细  ③走尽  ④计划  ⑤到、谒见  ⑥实现  4、①古:妻子儿女  今:妻子;古: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无出路的境地  ②古:交错连通  今:邮电和运输业的总称  ③古:更不必说  今:表条件的连词  5、①沿着  ②整齐的样子  6、①渔人对此感到很奇怪  ②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  ③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7、①豁然开朗②鸡犬相闻  ③怡然自乐  8、c  9、活动、穿戴、心情  10、着重写桃花源美好的生活环境,由此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11、①知道,详细地知道  ②已经  12、d  闲静少言  不慕荣利  好读书  性嗜酒  环境箫然  不蔽风日  14、“志”是洁身自好,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15、爱好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要求理解(一字一句的意思)

《桃花源记》自学评估 篇12

  21  桃花源记陶渊明  

  霜林菊影  

  【知识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  

  2.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体会文章优美精练的语言。  

  3.掌握并积累文言词汇,了解古今异义、通假字、一词多义现象。  

  【能力目标】  

  1.培养朗读和背诵的能力,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内容。  

  2.掌握故事情节,理解故事寓意。  

  【情感目标】  

  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平等、自由、幸福,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理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课文。   

  2.掌握并积累文言实词。   

  3.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作者的社会理想。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桃花源记》,从课文题目中,你能联想到一个什么成语?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比喻与外界隔绝的生活安乐、环境优美的理想境界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二、作者和本文写作背景介绍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九江西南)人。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家庭,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其祖父、外祖父都做过官。他受家庭教养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但他生活在东晋和宋的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生灵涂炭,他有志难酬。二十九岁开始,先后做过几任小官,在几次仕途中,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终于在41岁辞官回乡,过着“躬耕自资”、寄情山水的隐居生活,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其志。他所做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优美的田园风光,抒发热爱田园生活,愿与农民来往而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但又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约57岁。他拒绝了东晋政府的征招,又拒绝同刘裕宋政权的合作,隐退农村达十多年,对广大农民的苦难深有感受,作《桃花源诗并序》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序即《桃花源记》。《桃花源记》描绘了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理想社会。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的愿望,同时对于当时的社会也是一种否定。因为《桃花源记》语言清新自然,状物亲切逼真,想象奇特新颖,被人们当作一篇独立的文章来读,并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佳作。  

  三、诵读感悟

  1.播放课文录音朗读,要求学生注意读音和句读。

  便舍船(shě)      屋舍(shè)俨(yǎn)然         豁(huò)然开朗     

  阡陌(qiān mò)    黄发垂髫(tiáo)                便要(yāo)还家     

  邑(yì)人         遂(suì)与外人间(jiàn)隔     语(yù)云          

  为(wèi)外人道诣(yì)太守                       刘子骥(jì)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  

  ①字音要读准。② 句读要分明。③节奏要合理。④语速要适中。⑤语句要流畅。⑥要读出感情。  

  3.自由朗读,齐读。  

  四、对照注释,疏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五、指导学生理解文中所出现的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和省略句。

  六、口译全文。

  七、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板书】  

  桃花源记  

  陶渊明  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  

  1.古今异义词   

  词语

  古义

  课文例句

  今义

  鲜美  

  鲜艳美丽   

  芳草鲜美  

  (味道)新鲜  

  交通  

  交错相通  

  阡陌交通  

  交通运输  

  妻子  

  妻子儿女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  

  与世隔绝的地方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  

  不要说,更不必说  

  无论魏晋  

  不管(连词)  

  不足  

  不值得  

  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够,不充分  

  如此  

  像这样   

  说如此  

  这样  

  缘  

  沿   

  缘溪行  

  缘故,缘分  

  延  

  请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长.延伸  

  2.一词多义   

  词语

  词义

  课文例句

  舍  

  舍弃  

  便舍船  

  房子  

  屋舍俨然  

  寻  

  寻找  

  寻向所志  

  不久  

  寻病终  

  志  

  做标记,动词  

  处处志之  

  标记,名词  

  寻向所志  

  向  

  以前  

  寻向所志  

  对着  

  眈眈相向   

  为  

  作为  

  武陵人捕鱼为业  

  对,向  

  不足不外人道也  

  给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3.通假字  

  “要”通“ 邀”,邀请  

  4.“然”字解  

  “然”字是个语缀性的词,与现代汉语的“地”相当,作“……的样子”讲(有时可不翻译)。  

  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俨然——整整齐齐的样子。  

  怡然——高兴、满足的样子。  

  欣然——欣喜、乐意的样子。  

  5.省略句  

  ①(桃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 )具答之。(桃源中人)   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②此人一一为(桃源中人)具言所闻,(桃源中人)皆叹惋。余人各复延(渔人)至其家,皆出酒食。(渔人)停数日,辞去。  

  第二课时

  一、指名学生朗读全文

  二、理清课文结构,归纳各部分大意。

  课文以什么为线索?据此可分为几个部分?  

  文章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的顺序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后的见闻。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作者正是借此寄托社会理想。  

  第2段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  

  第3段写桃花源中淳朴的社会风尚。   

  第三部分(第4~5段),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后重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

  三、课文研读赏析

  1.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林的?为什么会“甚异之”?  

  “忘路之远近”说明渔人走了很远的路程,以致迷路忘返。“忽逢”说明是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了桃花林的,而桃花林之广之美,是渔人以前从未见过的,因此“渔人甚异之”。  

  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描写 桃花林的目的是什么?  

  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林在视觉上色彩缤纷,嗅觉上芳香扑鼻,突出了桃花林奇、美的特点,一开篇就渲染出一种神秘色彩,扣人心弦。对桃花林的描写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气氛,为写桃源美和渔人进入桃花源作了铺垫。

  3.渔人是怎样进入桃花源的?看到了怎样的图景?  

  进入桃花源不容易:“林尽”——“一山”——“小口”——“入”——“极狭”——“复行”,这表明桃花源很隐蔽,与世隔绝,难以发现。  

  渔人见到的景致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见到的人是“悉如外人”“怡然自乐”,说明桃花源环境幽清,人们生活美满安宁,丰衣足食。作者用句整齐,音律和谐,生动勾画出一幅祥和安宁的田园图画。  

  4.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桃源人为什么到这里来?桃花源中的人是如何对待这位不速之客的?  

  “乃大惊”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与下文“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无论魏晋”相呼应。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表现了桃花源中的人好客、淳朴、民风淳朴、生活富足。  

  5.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渔人到底说了什么?  

  “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说的应当是秦末以来战乱的历史,桃源中的人听后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6.根据第2、3段的内容,联系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请你联想桃源人的生活与当时外界人民的生活有什么不同之处。  

  ①桃花源有着“有良田美池桑竹”的秀美环境,而外界却是战乱频仍,“烽火连三月”。   

  ②桃花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人们的生活安定舒适,而外界百姓却是颠沛流离,背井离乡,国破家亡,一片焦土瓦砾。  

  ③桃花源“鸡犬相闻”,人们“往来种作”,“怡然自乐”,处处是人丁兴旺、祥和愉悦的氛围,而外界百姓却饱受战火磨难,度日如年,终日生活在痛苦之中。  

  7.“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对桃源生活满足,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找桃源而不得埋下伏笔。  

  8.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同时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  

  9.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样看待这种社会理想?  

  作者虚构的一个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物资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的人民的理想世界。这一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陶渊明对生活在东晋末年这样一个黑暗社会里深感痛苦和不满。他想要改变社会现状又根本不可能,于是只好弃官归隐,洁身自爱,安贫乐道。他憧憬着没有君主、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劳动、风气淳朴、平等自由的理想社会,本文正是这种理想的生动写照。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农民的意志和愿望,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疑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这样的社会在当时是不可能有的,完全是“乌托邦”式的空想。可以说,《桃花源记》既曲折地表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否定,也反映了作者消极避世的思想。  

  四、成语集萃

  世外桃源、落英缤纷、豁然开朗、俨然开朗、怡然自乐、无人问津  

  五、拓展学习:《桃花源诗》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独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馀乐,于何荣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1.教师解说该诗大意:  

  2.学生朗读该诗。  

  3.比较该诗与课文的异同。  

  ①内容相同:表现世外桃源的美好、神秘。  

  ②所写的重点不同。序曲折表达作者的社会理想,诗则直接表达作者对桃花源这个理想社会的向往。  

  ③表现手法不同。序用客观记叙的方法,有人物、环境和故事情节;诗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抒情。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富有“传奇”色彩。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六、指导背诵:

  记忆链条:缘溪行——逢桃花林——林尽水源——山有小口——舍船从口入——豁然开朗——见渔人——自云先世——问今是何世——停数日,辞去——既出——及郡下——寻向所志——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无问津者  

  七、布置作业:

  1.解释下列成语的意思:  

  世外桃源、落英缤纷、豁然开朗、俨然开朗、怡然自乐、无人问津  

  2.背诵并默写全文。  

  【板书

  教学后记:

随便看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

 

Copyright © 2004-2023 triy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6:3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