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登上地球之巅语文教案 |
范文 | 登上地球之巅语文教案(精选6篇) 登上地球之巅语文教案 篇11、教学目的 ⑴快速默读课文。筛选课文主要信息,概括阅读内容要点。 ⑵理解文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方法。 ⑶学习抓住景物特点生动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⑷学习登山队员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和协作精神,培养敢于探险的勇气,激励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壮志豪情。 2、教学重点、难点 ⑴快速阅读并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⑵理解课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方法。 ⑶理解作者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描写珠峰景色的作用。 3、教学方法 自主阅读、合作探究、讨论点拨 4、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多媒体显示雪域高原的图片)高度为8848、13米的全球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以其独特的地理风貌,吸引着全世界勇敢者的目光。自1953年5月29日新西兰人埃德蒙德·希拉克和夏尔巴人坦曾·诺盖伊站在白雪皑皑的珠穆朗玛峰峰顶上,向全世界证明人类可以超越自我极限,登上世界第一高峰后,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于1960年5月25日从珠峰北坡成功登顶的壮举,刷新了世界登山史的纪录。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和体验中国登山健儿登山成功那一刹的喜悦与幸福吧。(板书课题、作者) 2、简介课文作者以及课文写作背景(多媒体显示) ①郭超人(1934~20xx),男,湖北武穴人,汉族,中共党员,高级记者,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先后任新华社西藏分社、陕西分社、四川分社记者、副社长,新华社秘书长、副社长。1992年11月起任新华社社长。中共十三届、十四届、__届中央委员。50年代曾采写大量新闻报道揭露西藏农奴制的黑暗,60年代随中国登山队完成攀登珠穆朗玛峰和希夏邦马峰的报道,70年代采写的《驯水记》歌颂了中国人民与大自然作斗争的伟大业绩,在陕西采写的《安康调查》揭露了“四x帮”在农村推行极“左”路线的弊端。已出版的新闻作品有《向顶峰冲刺》《西藏十年间》《万里神州驯水记》《时代的回声》等。 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当时,郭超人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了解到这次登山活动过程中的许多感人故事。登山成功后,他以最快的速度写成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并发表。本篇课文就节选自这篇通讯。 ②联系学生学过的地理知识,简介世界第一峰 登上地球之巅语文教案 篇2【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中国人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过程。 3、激发同学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开拓创新精神。 4、培养同学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练习快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好授课内容和媒体课件。 同学:做好预习,了解一些有关攀登珠穆朗玛峰的资料,也可以网上查询有关攀登珠穆朗玛峰的资料,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准备。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通讯,作者用生动的语言,真实地写出了中国人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壮举。通过阅读,读者定能体会到那登山全过程的惊心动魄、胜利的自豪以和喜悦,从而可以感受到队员的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 【课时布置】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雪域高原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光盘和图片导入新课。 师:珠穆朗玛峰的神奇、美丽是人类的向往,什么时候能登上这珠峰呢?如今中国人把这一幻想变成实际,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上了地不熟之巅,那激动人心的一幕,那胜利的喜悦,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依然可以领略,让我们一起欣赏《登上地球之巅》这篇文章。 二、检查预习 1、小组间互相交流有关珠穆朗玛峰的资料。 2、组内听写,检查生字预习情况。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同学速读课文,抓主要信息,了解文章内容,教师指导同学阅读并提出考虑题,掌握文章大意。 1、自主学习: A、快速默读课文,并找出登山过程的时间、海拔高度。 B、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C、学习登山运动员的一种什么精神? D、再次阅读这就是说,复述课文内容。 2、合作探究: 以上问题可由小组讨论完成,讨论中教师可巡视指导,并参与讨论,然后由同学各组选代表发言,并由其他组的同学补充。 3、教师小结: 本文写了中国人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壮举,学习登山运动员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团结合作、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精神。 复述过程注意抓住主要情节。 四、重点研读赏析 1、教师导学: 记叙文的学习,可以从记叙的六要素,叙事的详略布置上,语言的生动等方面去研读,这样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章内容。 2、自主探究: (投影)(出示问题组,同学考虑并体味) A、找出文吕对环境的描写,并体味这些语言在全文中的作用。 B、文中哪能些局部略写,为什么这样布置? C、从哪些地方可以体现语言的生动性? D、找出文章中人物的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从中可以看出登山运动员的一种什么精神? E、假如你是文中的刘连满,你会怎么办?从他身上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以上内容在再次默读后由四人小组讨论,发言时可展开小组竞赛,比比哪个小组回答得好。 教师指导: A、“朝着云雾茫茫的珠穆朗玛峰巅勇敢地迈进”,“冒着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在陡滑的岩壁上登攀”,……从这些都可以看出登山过程环境恶劣,非常危险,同时更好地体现了登山队员们不畏艰险,勇于和环境作斗争的精神。除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还描写了珠物流妈玛峰的景色。如:“阳光绚烂,珠穆朗玛峰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夜色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都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等,这样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二者相结合,起到一张一弛的阅读效果。 B、刚开始的攀登是略写,最后攀登最顶峰是详写,还详写了刘连满同志宁可自身牺牲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的事迹。因为攀登最顶峰最困难,也最危险,通过详写,更能体现队员们的优秀品质。 C、提示从修辞手法、语气等方面进行考虑。 D、同学畅所欲言,想像合理即可,培养同学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体会中国人民伟大的、坚强的品质,中国也有高水平的探险家。 E、引导同学展开联想与想像,试想像把自身置身于刘连满的角色,谈心得体会。 五、课堂练习 文中有许多描写景物的句子,试着仿写几句。 目的是引导同学关注课文中的文章精华──写景的句子,积累下来并学会模仿、运用,老师要引导同学充沛发挥想像,尽量写出当地景色的特色,写出夜色的美。 1、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 2、举目四望,朦胧的夜色中,珠穆朗玛峰山区群峰的座座黑影,都匍匐在他们的脚下。现在,他们三人头上,只有闪闪发光的星斗…… 3、夜色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珠穆朗玛峰的黑影在他们面前开始变得非常低矮了。 六、课堂延伸 可以启发同学考虑,体会登山运动员所接受的痛苦。 1、想像一下,登上最高峰的运动咒的心情。 2、登山运动员为什么要登上最高峰? 3、想象一下,登山运动员在登山过程中有什么感觉? 4、学完本课后,你有哪些感想? 教师要引导同学畅所欲言,鼓励同学有不同的见解与幻想,只要想象合理,能自圆其说。教师作调整性解答。培养同学的想象力,激发同学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小结】 中国登山运动员第一次登上珠穆朗玛峰是中国人的又一大壮举,又一次向世人证明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坚强。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使世界对中国有了重新的认识,但是我国在航天事业方面还是比较落后的,美国在1969年7月21日就已经登上月球了,而中国在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才首次实现了载人航天飞机飞行胜利。期望同学们努力学习,长大后也当航天英雄,为我国航天事业做贡献,让中国人飞得更高更远。 【作业安排】 1、再读课文,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三题。 2、搜集有关探险资料,准备开展一次综合性活动。 登上地球之巅语文教案 篇3教学目标 1、锻炼概括文的能力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生动描写景物 3、学习探险队员表现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崇高的奉献精神 一、感知全文内容 1、让生速读文,解决字词并把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划分成几个阶段,在原文中标记出来。 砭骨: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剧烈。履践:践踏。 崔巍:形容山高大雄伟。 阴霾:本文指一种压抑、沉闷的气氛。 侵袭:侵入和袭击。 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再等待。 寄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情上。哀思:悲哀思念的感情。 2、全班交流 3、四人小组讨论:用自己的话概括这几个阶段。然后全班交流(学生只要言之有理就予以肯定,然后师归纳) a、登山队出发 b、刘连满甘作人梯,帮助其他队员登上了第二台阶。 、黑夜中,由于缺氧,刘连满留下,其余三人以最快的速度奔向顶峰。 d、处于半昏迷状态的刘连满冒着生命危险将氧气留给他人,并写下了感人的短信 e、三位登山队员果断抛掉空氧气筒,开创人类历史的无氧攀登。 f、完成由北路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壮举。 二、合作探究: ①登顶过程中,很多困难对生命构成了威胁,作者着意描写了哪些困难?你如何看待这些困难?登顶过程中对生命构成极大威胁的三大困难是寒冷、黑夜和缺氧。 ②三个队员最终从北路登上了世界最高峰。你如何看待这种胜利?登山英雄是靠意志、毅力、团结合作和牺牲精神才登上了世界最高峰。 三、景句仿写: ①文中有许多景物描写的句子,请举出几例,并说说它的好处。 文中,作者除了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还不时用闲笔描写美丽的珠穆朗玛峰的景色。如:“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都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等等。这些描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阅读的紧张之余还可以求得放松,来欣赏一下美丽的珠峰景色。这在阅读效果上可称为一张一弛,给人美的享受。 ②下面是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注意观察夜色,试着仿写几句。 a月24日清晨,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峰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 b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 登上地球之巅语文教案 篇4教学目标 1.锻炼概括课文的能力。 2.学习如何抓住景物特点生动描写景物。 3.学习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崇高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 1.有详有略地复述课文。 2.探险队员的崇高精神。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让学生观看有关雪域高原和珠穆朗玛峰的图片及中国登山队40年前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图片。 教学设计 导入 在《伟大的悲剧》中,我们曾为斯科特等勇敢者的悲壮之举感动不已,其实,在我们中国,也有这样具有崇高献身精神的探索者,今天,我们就来接触这样一批《登上地球之巅》的勇士们。(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 整体感悟 1.个人速读课文,把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划分成几个阶段,在原文中标记出来。 2.全班交流。 3.四人小组讨论:用自己的话概括这几个阶段。然后全班交流。 (以上三个环节旨在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并锻炼学生快速阅读、分析、筛选信息的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至于几个阶段的划分,答案不必苛求,能言之有理即可。)可以参考: a.登山队出发。 b.刘连满甘作人梯,帮助其他队员登上第二台阶。 c.黑夜中,由于缺氧,刘连满留下,其余三人以最快的速度奔向顶峰。 d.处于半昏迷状态的刘连满冒着生命危险将氧气留给他人,并写下了感人的短信。 e.三位登山队员果断抛掉空氧气筒,开创人类历史上的无氧攀登。 f.登山队完成由北路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壮举。 复述课文 1.找出文中感人的描写语段。 a.全班讨论。 登山队员遇到了哪些困难? 他们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 根据以上两个内容找出文中最感人的描写语段。 b.全班齐读感人的描写语段。 2.找几个学生有详有略地复述课文,可以每人复述一个登山阶段。 (这几个环节的安排是为了训练学生懂得记叙复杂事件应选择典型事例、典型人物,有重点的记叙,其余情节可以简略,或是一笔带过,重点记叙部分则应加以生动的描写,还可以加以议论、抒情。复述时,可以多找几个学生,每个人按顺序口述一个情节,详略自己安排,复述后由其他学生评价。) 体验与反思 讨论:从这些感人的情节中,你看到了中国年轻的登山队员表现出哪些令你感动的优秀品质?结合斯科特等人的壮举,谈谈你的体会。 可以引导学生扣住课文情节,重点从团队协作精神,个人牺牲精神,坚强的意志、毅力等方面谈探险队员的优秀品质,体会则要联系现实生活谈。 学习景物描写 1.四人小组讨论:找出课文中你认为精彩的景物描写,体会一下这些语句好在哪里。 2.模仿这些语句的写法,抓住自己生活周围景物特色,也写几句话。 做这个练习,教师可以提示学生了解景物描写在记叙文中的作用,让学生明白景物描写在文中不是可有可无的,应抓住特点来写景,使之为表现事件和人物服务。 如果时间紧张,可以将这个练习放到作业中,课后完成。 作业 在由北路登上珠穆朗玛峰的过程中,中国登山队员表现出强烈的集体协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以《伟大的悲剧》中的奥茨和本课中的刘连满为例,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心得体会。 登上地球之巅语文教案 篇5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中国申奥成功,足球圆梦,加入世贸那一刻到来的时候,所有的华夏儿女无不热泪盈眶,欢呼雀跃,为自己的祖国的强盛感到骄傲,更对那些默默无闻为祖国做了贡献的人们产生由衷的敬意。今天,就让我们继续接触这样一批具有崇高献身精神的探索者——登上地球之巅的勇士们。 (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板书:《登上地球之巅》 郭超人) 教学目标 1、锻炼概括课文的能力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生动描写景物 3、学习探险队员表现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崇高的奉献精神 二、感知全文内容 1、让生速读课文,解决字词并把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划分成几个阶段,在原文中标记出来。(师出示课文中的重点字词注音) 2、全班交流 3、四人小组讨论:用自己的话概括这几个阶段。然后全班交流(学生只要言之有理就予以肯定,然后师归纳) a、登山队出发 b、刘连满甘作人梯,帮助其他队员登上了第二台阶。 c、黑夜中,由于缺氧,刘连满留下,其余三人以最快的速度奔向顶峰。 d、处于半昏迷状态的刘连满冒着生命危险将氧气留给他人,并写下了感人的短信 e、三位登山队员果断抛掉空氧气筒,开创人类历史的无氧攀登。 f、完成由北路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壮举。 三、复述课文 1、找出文中感人的描写语段 a、全班讨论 (师提示:(1)登山队员遇到了哪些困难?(2)他们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根据以上两个内容找出文中最感人的描写语段。) b、让生进行归纳回答,对感人的描写语段师起头让全班学生齐读,以对学生进行思想熏陶。 2、找几个学生有详有略地复述课文,可以每人复述一个登山的阶段。 (这几个环节的安排是为了训练学生懂得记叙复杂事件应选择典型事例,典型人物,有重点的记叙,其余情节则可以简略,或是一笔带过,重点记叙部分则应加以生动的描写,还可以加以议论、抒情。复述时,可以多找几个学生,每个人按顺序口述一个情节,详略自己安排,复述后由其他学生评价。) 四、质疑问难: 学生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出交流,让学生分小组讨论研究。 生1、文中有许多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它们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生2、从课文内容来看,只是四个人登山故事,而文章体现了集体主义精神的胜利,这是作者选材的不妥吗? 生3、登山过程是一件困难的事情,那登山将面临哪些困难呢? 生4、作者叙述事件有详有略,特别是把刘连满同志宁可自己牺牲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的事迹写得很详细,这样符合本文的中心体现吗? (对于所提出的问题,小组内不能解决的在班上交流,共同解决,由教师归纳。) 五、体验与反思 讨论:从这些感人的情节中,你看到了中国年轻的登山队员表现出哪些令你感动的优秀品质?结合斯科特等人的壮举,谈谈你的体会。 (可以引导学生扣住课文情节重点从团队协作精神、个人牺牲精神、坚强的意志,毅力方面谈探险队员的优秀品质,体会则要联系现实生活谈) 六、学习景物描写 1、四人小组讨论:找出课文中你认为精彩的景物描写,体会一下这些语句好在哪里。 2、模仿这些语句的写法,抓住自己生活周围景物特色,写几句话。 (如果时间紧张,可以将这个练习放到作业中,课后完成) 七、教师小结: 登山英雄依靠坚强的意志,毅力和团结合作、牺牲精神,克服了登顶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寒冷、黑夜和缺氧。中国登山健儿成功征服珠峰,表明中国人民是伟大的、坚强的。希望同学们从本文学习探险队员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奉献精神,从而去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八、布置作业 探险,需要有强烈的集体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以本文的刘连满等队员为例,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心得体会。 板书设计: 《登上地球之巅》 登上地球之巅语文教案 篇6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字词积累。 2、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把握内容。 3、复述课文内容,提高学生概括文章的能力。 4、把握人物的精神世界,理解本文的主旨。 2.教学重点/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复核课文,提高学生概括能力。 3、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把握主旨。 3.教学用具 多媒体、板书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都爬过山吗?爬山时身体的感觉是什么样?累、渴、筋疲力尽,上到山顶之后自豪等。我们爬的 山往往海拔不过千米,走的是修好的山路,我们还带着充足的水、食物,中间可以随时休息,即使如此,我们仍感到疲惫不堪。如果面对世界的最高峰——海拔8848.13米的珠穆朗玛峰,我们只能望山兴叹了。登山,锤炼的是人的信念、勇气和意志。50年前中国登山健儿用超人的意志,英勇无畏的精神,挑战人类极限,在珠峰成就了民族的光荣与梦想,今天我们学习《登上地球之巅》这篇课文,感受他们的力量。 二、解题。学生交流后媒体展示珠穆朗马峰、作者的简介等资料。 三、展示本课学习目标。 四、审读题目和导语,进行联想,提出问题。(预测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归类,媒体展示) 1、谁要登上地球之巅? 2、为什么要登上地球之巅? 3、登山中他们遇到了哪些困难? 4、最后登上山巅了吗 5、文中人物是什么样的人? 五、自学。 1、齐读字词,正字音。 2、自读课文,找出表示时间、人物心理、感受、环境描写的句子。 3、完成学习目标。 六、交流。 1、概括课文内容。 课文生动记叙了登山队员们突出顶峰的过程。 2、理清结构。 开始登顶(1-3)——攀登第二台阶(4-8)——与黑暗博斗(9-12)——刘连满过度疲劳停止攀登,冒死将氧气留给队友(13-15)——三名勇士在氧气用完的情况下勇登峰顶(16-23) 3、复述课文内容。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