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初中七年级语文《登上地球之巅》经典教案范文 |
范文 | 初中七年级语文《登上地球之巅》经典教案范文(通用16篇) 初中七年级语文《登上地球之巅》经典教案范文 篇1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这次登珠穆朗玛峰的概况和意义 过程与方法:重点研读刘连满这个人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登峰的艰难和队员们的大无畏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文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勇往直前,团结协作,敢于献身等精神 难点:刘连满没有登上顶峰但文章却是重点写 三,教学方法:赏读法 合作交流法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珠穆朗玛峰是地球上的峰,其北坡被许多登山家认为“连鸟也无法越过”,是一条“充满死亡的路线”。而在1960年,年轻的中国登山运动员,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上了地球之巅。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他们的足迹,去感受他们登顶的气概。 二.检查预习 三.整体阅读感知 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中国登山队员历经千辛万苦最终成功登上珠峰 四.合作探究 登山队员遇到了哪些困难,究竟靠什么克服的? 1.提示:直接描写队员们攀登艰难的句子 如:(第5小节)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在陡滑的岩壁上攀登,他们穿着特制的镶有钢爪的高山靴也难踩稳. (第六小节)岩壁变得垂直而光滑……使出全身力量一寸一寸地上升…… (第22小节)他们每跨越一步,就不得不停下来休息很长的时间…… 攀登的高度与攀登的时间关系的句子 如:(第4小节)突击顶峰的队员走了大约两个钟头,才上升了大约70米 (第8小节)他们攀登整个”第二台阶”,共花费了五个多小时,而用在攀登这最后三米岩壁的时间,却长达三个小时 (第22小节)他们的行动更加迟缓了,甚至攀过一米高的岩石,也需要半个多小时 互动3: 从这写些句子中你读出了什么? 我读出了。。。。。。(可以是奋不顾身,勇往直前,意志坚定等等 互动4: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你觉得是什么支撑着他们这样的一往无前呢? 明确:是一颗爱国的心,一颗为祖国争光的心.我们可以想象当鲜艳的 五星红旗插在顶峰时,那是多么令人自豪和骄傲的啊! 2.研讨英雄(重点) [过渡]根据课文内容,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突击顶峰的除了刚才图片上的三个人以外还应该有一个人,他是谁?(学生答刘连满) 讨论1:刘连满为什么没有登上顶峰呢?是他自己放弃了吗? 讨论2:赏读他当时留下的遗书 从以上的问题的讨论中让学生充分的感受刘连满同志在”渴望活着”,”有机会活着”的情况下却”放弃活着”中体现出来的崇高的献身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所以他更是一个英雄. 五.课堂小结 “无限风光在险峰”,正是因为有了英雄们的挑战地球之巅的壮举,珠峰,一个令万千人顶礼膜拜的圣地,一个令旅游者心驰神往的盛境,才向世人展示了她的神秘与伟岸。重温往事,我们更有理由相信人类征服自然的脚步走得更稳健、更远。 让我们学习登山队员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集体协作精神,激发探索自然奥秘的壮志豪情,培养敢于探险的勇气。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六、作业设计 课外阅读其他登山探险家的故事。 初中七年级语文《登上地球之巅》经典教案范文 篇2知识目标: 1. 丰富有关珠穆郎玛峰的有关知识 2. 了解人类征服珠峰的探险知识 能力目标: 1、速读课文,复述故事,提高学生概括课文的能力。 2、学习抓住特点进行生动的景物描写。 德育目标: 学习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激励学生探索自然奥妙的壮志豪情,培养敢于探险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 快速阅读并简洁概括课文内容 2. 体会文章景色描写的作用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预习;疏通文意,并查字典,掌握生字词的音、义 并搜集有关珠峰的知识 教师:1,投影仪、录音机、歌曲《珠穆郎玛》、自制投影的资料 2.有关雪域高原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图片。 和中国登山队登上珠峰的图片。 教学思路: 先从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理清思路,后让学生合作探究,感受写景的妙处。然后延伸拓展,以认识和理解为主旨,对学生进行感情的熏陶。 教学课型:新授 教学设想: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1、诵读法 2、讨论与点拨法。 3、延伸拓展法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呈现有关雪域高原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图片和 中国登山队登上珠峰的图片,并播放歌曲《珠穆朗玛》。 欣赏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这座山峰所了解的情况以及看了图片后的感受。 2、激趣引读: 教师: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的新纪录。 郭超人,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藏,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当时,他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了解到这次登山活动过程中的许多感人故事。登山成功后,郭超人以最快的速度写成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并发表。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登山成功那一刹那的喜悦与幸福吧。 二、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1、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圈点勾画,积累字词并初步感知课文。 2、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投影;1注音 峰巅 砭骨 崔巍 滞留 窒息 匍匐 2释义 砭骨;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剧烈。 履践;踩踏。 崔巍;形容山高大雄伟。 养精蓄锐;养,休养。蓄,积蓄。养息精神,积蓄力量。 齐心协力;众人一心,共同努力。 勇往直前;勇敢的一直往前进。 3、整体感知:学生快速阅读可课文,准确把握文章主要信息 ①请几位同学用简洁的语言概述几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 指名学生回答,有不完整的地方鼓励其余学生补充,教师明确。 经过充分的准备,5月24日上午9时,登山队员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和贡布向珠峰最后380米高度冲击。他们艰难地向前行进着。两个多小时后,的“第二台阶”挡住了他们的去路。他们沿着第三次行军侦察的路线,冒着严寒,花了五个多小时,用搭人梯的方式,爬上了不到7米高的“第二台阶”。这时,队员们又不得不面对另一个对手黑夜的挑战。他们借着雪夜的反光,一步一步地前进。由于前面用时过多,他们背上的氧气已经所剩不多了,他们现在又受到缺氧的严重威胁。反应烈的是刘连满,他每前进一步都非常困难了。为了争取时间,大家决定刘连满留下,其余三人以最快速度突击登顶。严重缺氧的刘连满躺在一块避风的大石块旁边休息,开始进入一种半昏迷状态。这时,他冒着生命危险,毅然决定把自己所剩不多的氧气留给登山的同志,并留下了一封感人的短信。与此同时,三位登山队员正搏斗在前进的道路上。他们匍匐在地上,借着星光和反照的雪光,辨认路途,艰难前进。到8830米时,三人的氧气已经全部用完,他们果断地抛掉背上的空氧气筒,开始了人类历从未有过的艰难而危险的无氧攀登。这样的攀登,其艰苦程度可想而知。他们四肢更加沉重了,行动更加迟缓了,有时攀过一米高的岩石,也要用半个多小时。但必胜的信念在支持着他们。凌晨,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完成了人类历从北坡攀上世界峰的创举。 ②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听了这个故事后你有什么感受呢 旨在让学生感受登山队员的英雄气概。 三、合作探究,揣摩运用 1、 围绕以下问题,请学生精读课文。 投影出示下列问题; 2文中刘连满的形象最为感人、难忘。在登山活动中他的哪些行动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从中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 3、 中12段引用扬赫斯班在《埃非勒士峰探险记》中的那句话的作用是什么?是否有些离题? 4、 文中的优美的写景句无疑是文笔的精华,请找出这些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回点拨,点名小组代表阐发讨论意见,并归纳,明确。 2、请学生调动生活体验,充分发挥想象,仿照文中写景的语句,试着写几个表现夜色美的句子。 四、角色复述,理解人物 ①学生选择角色,从不同方面有详有略地复述故事内容,表现人物性格。 ②从中国年轻的登山队员身上你看到了哪些令你感动的优秀品质呢? 五、联想体验, 互动释疑 1、体验反思: ①假如你当时遇到了象刘连满的这样的问题,你会怎么办呢? ②课文中感人的情节很多,请找一找并结合你的实际,谈谈你的体会。 2、 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激发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初中七年级语文《登上地球之巅》经典教案范文 篇3知识目标: 1. 丰富有关珠穆郎玛峰的有关知识 2. 了解人类征服珠峰的探险知识 能力目标: 1、速读课文,复述故事,提高学生概括课文的能力。 2、学习抓住特点进行生动的景物描写。 德育目标: 学习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激励学生探索自然奥妙的壮志豪情,培养敢于探险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 快速阅读并简洁概括课文内容 2. 体会文章景色描写的作用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预习;疏通文意,并查字典,掌握生字词的音、义 并搜集有关珠峰的知识 教师:1,投影仪、录音机、歌曲《珠穆郎玛》、自制投影的资料 2.有关雪域高原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图片。 和中国登山队登上珠峰的图片。 教学思路: 先从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理清思路,后让学生合作探究,感受写景的妙处。然后延伸拓展,以认识和理解为主旨,对学生进行感情的熏陶。 教学课型:新授 教学设想: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1、诵读法 2、讨论与点拨法。 3、延伸拓展法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 新课 1、呈现有关雪域高原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图片和 中国登山队登上珠峰的图片,并播放歌曲《珠穆朗玛》。 欣赏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这座山峰所了解的情况以及看了图片后的感受。 2、激趣引读: 教师: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 郭超人,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藏,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当时,他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了解到这次登山活动过程 中的许多感人故事。登山成功后,郭超人以最快的速度写成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并发表。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登山成功那一刹那的喜悦与幸福吧。 板书文题和作者 二、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1、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圈点勾画,积累字词并初步感知课文。 2、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投影;1注音 峰巅 砭骨 崔巍 滞留 窒息 匍匐 2释义 砭骨;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剧烈。 履践;踩踏。 崔巍;形容山高大雄伟。 养精蓄锐;养,休养。蓄,积蓄。养息精神,积蓄力量。 齐心协力;众人一心,共同努力。 勇往直前;勇敢的一直往前进。 3、整体感知:学生快速阅读可课文,准确把握文章主要信息 ①请几位同学用简洁的语言概述几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 指名学生回答,有不完整的地方鼓励其余学生补充,教师明确。 经过充分的准备,5月24日上午9时,登山队员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和贡布向珠峰最后380米高度冲击。他们艰难地向前行进着。两个多小时后,著名的“第二台阶”挡住了他们的去路。他们沿着第三次行军侦察的路线,冒着严寒,花了五个多小时,用搭人梯的方式,爬上了不到7米高的“第二台阶”。这时,队员们又不得不面对另一个对手黑夜的挑战。他们借着雪夜的反光,一步一步地前进。由于前面用时过多,他们背上的氧气已经所剩不多了,他们现在又受到缺氧的严重威胁。反应最强烈的是刘连满,他每前进一步都非常困难了。为了争取时间,大家决定刘连满留下,其余三人以最快速度突击登顶。严重缺氧的刘连满躺在一块避风的大石块旁边休息,开始进入一种半昏迷状态。这时,他冒着生命危险,毅然决定把自己所剩不多的氧气留给登山的同志,并留下了一封感人的短信。与此同时,三位登山队员正搏斗在前进的道路上。他们匍匐在地上,借着星光和反照的雪光,辨认路途,艰难前进。到8830米时,三人的氧气已经全部用完,他们果断地抛掉背上的空氧气筒,开始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艰难而危险的无氧攀登。这样的攀登,其艰苦程度可想而知。他们四肢更加沉重了,行动更加迟缓了,有时攀过一米高的岩石,也要用半个多小时。但必胜的信念在支持着他们。凌晨,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坡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②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听了这个故事后你有什么感受呢 旨在让学生感受登山队员的英雄气概。 三、合作探究,揣摩运用 1、 围绕以下问题,请学生精读课文。 投影出示下列问题; ①登顶过程中,很多困难对生命构成了威胁,作者着意描写了哪些困难?你如何看待这些困难?三个队员最终从北路登上了世界最高峰。你如何看待这种胜利? 2文中刘连满的形象最为感人、难忘。在登山活动中他的哪些行动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从中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 3、 中12段引用扬赫斯班在《埃非勒士峰探险记》中的那句话的作用是什么?是否有些离题? 4、 文中的优美的写景句无疑是文笔的精华,请找出这些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回点拨,点名小组代表阐发讨论意见,并归纳,明确。 2、请学生调动生活体验,充分发挥想象,仿照文中写景的语句,试着写几个表现夜色美的句子。 四、角色复述,理解人物 ①学生选择角色,从不同方面有详有略地复述故事内容,表现人物性格。 ②从中国年轻的登山队员身上你看到了哪些令你感动的优秀品质呢? 五、联想体验, 互动释疑 1、体验反思: ①假如你当时遇到了象刘连满的这样的问题,你会怎么办呢? ②课文中感人的情节很多,请找一找并结合你的实际,谈谈你的体会。 2、 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激发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总结存储: 刚才同学们谈得很好,探险,需要有强烈的集体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也唯有这样,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同学们,我们在学习上是否也应该这样呢。 六、课堂小结 “无限风光在险峰”,正是因为有了英雄们的挑战地球之巅的壮举,珠峰,一个令万千人顶礼膜拜的圣地,一个令旅游者心驰神往的盛境,才香世人展示了她的神秘与伟岸。重温往事,我们更有理由相信人类征服自然的脚步走得更稳健、更远。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2、假如你成功地登上珠穆朗玛峰,站在珠穆朗玛峰项上,你会有哪些话要说的呢?写一篇登山后的心得体会。 附:板书设计 : 登上地球之巅 郭超人 一、 5月24日9时30分,四名登山队员向珠峰最后380米冲刺 二、 登山队员征服“第二台阶” 三、 刘满连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 四、 登上顶峰,完成创举 不怕牺牲 勇往直前 团结协作 活动与探究: 我们人类有史以来总是不断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探险活动并经常之付出惨重的代价,如2002年北京大学的山鹰社在登山活动中就有几位同学罹难。你认为作为大学生,未来的人才,他们这样做有价值吗?试就人是否应该具有探险精神写一篇文章,并与同学交流。 初中七年级语文《登上地球之巅》经典教案范文 篇4《登上地球之巅》 【教学目标 】 1.速读课文,复述概括故事内容,提高学生概括课文的能力。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中国人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过程。 3.理解课文的叙事详略。用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方法 4.体会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学习抓住特点进行生动的景物描写。 5.了解这次登珠穆朗玛峰的概况和意义,学习探险队员表现出的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 6.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开拓创新精神。 【重点难点】 1.练习快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重点研读刘连满这个人物 3.作者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又描写珠峰景色的作用。 【教学设想】 1.了解有关背景材料,增加学习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2.复述课文内容,注意作者叙事的详略。 3.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学习中国登山健儿崇高的献身精神。 4.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设计】 一、登山图片,激趣引读 1.“喜马拉雅”在藏语中就是“冰雪之乡”的意思。珠穆朗玛峰是地球上的最高峰,珠穆朗玛,藏语的意思是“圣母”,因为峰顶长年积雪,一派圣洁的景象。它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海拔8848.13m,是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坐落在西藏定日县中尼边境处,其北坡被许多登山家称为“连飞鸟也无法越过”,是一条“充满死亡的路线”。而在1960年年轻的中国登山运动员,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上了地球之巅。 背景: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郭超人,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藏,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当时,他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了解到这次登山活动过程中的许多感人故事。登山成功后,郭超人以最快的速度写成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并发表。本文就选自这篇通讯。 2.郭超人(1934-),男,高级记者,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1992年11月起任新华社社长。50年代曾采写大量新闻报道揭露西藏农奴制的黑暗,60年代随中国登山队完成攀登珠穆朗玛峰和希夏邦马峰的报道,70年代采写的《驯水记》歌颂了中国人民与大自然作斗争的伟大业绩,在陕西采写的《安康调查》揭露了“四人帮”在农村推行极“左”路线的弊端。已出版的新闻作品有《向顶峰冲刺》《西藏十年间》《万里神州驯水记》《时代的回声》等。 二、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1.积累词语 履践:踩踏。 崔巍:形容山高大雄伟。 缭绕:回环旋转。 养精蓄锐:养息精神,积蓄力量。 创举:从来没有过的举动或事业。 异口同声:形容很多人说同样的话。 斩钉截铁: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 或疼痛非常剧烈。 2.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 中国登山队员王富洲、屈银华、贡布于1960年5月25日凌晨登上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 3.概述几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 ①登山队出发。②刘连满甘作人梯,帮助其余队员登上第二台阶。③黑夜中,由于缺氧,刘连满留下,其余三人以最快的速度奔向顶峰。④处于半昏迷状态的刘连满冒着生命危险将氧气留给他人。⑤三位登山队员果断抛掉空氧气筒,开创人类历史上的无氧攀登。⑥完成由北路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壮举。 二、问题探究: 1.登顶过程中作者着意描写了哪三大困难?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 寒冷、黑夜和缺氧。这三者都构成对生命的极大威胁。作者在行文中处处表现这些困难对于队员的严峻考验。正是在这样的考验面前,才充分体现了队员们坚强的意志和大无畏的精神。 2.三位队员最后的胜利是靠什么力量取得的? 靠意志、毅力、团结合作和牺牲精神。是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结果,是集体主义精神的胜利。 3.课文中有不少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它们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作者除了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突出队员的精神外,还不时描写美丽的珠穆朗玛峰的景色如:“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散。”“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都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等等。这些描写既烘托队员美好的追求,又带给读者美的享受,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调节阅读的情绪。在阅读的紧张之余还可以求得放松,来欣赏一下美丽的珠峰景色。这在阅读效果上可称为一张一弛,给人美的享受。 4.作者叙事有详有略,选择最典型的事件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请举例说明。 如重点写了征服“第二台阶”这一“台阶”被外国探险家认为是不可逾越的, 1924 年英国赫赫有名的登山家马洛里和欧文就是在这一带失踪的。还重点写了刘连满同志宁可自己牺牲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的事迹。由这一个人的行为,可以窥见全体登山队员的优秀品质,也可以推断这样的队伍将是必胜的。 5.文章集中写了王连满哪些事例?你觉得王连满是怎样一个人?文章为什么单用了两个段落来突出写他一个人? 写了三件事:甘当人梯;放弃登顶;留下氧气。他是一个默默奉献、顾全大局、勇于牺牲、意志顽强的人。王连满的身上,集中了登山队群体的优秀品质,单写他,是通过对他的典型描写,来表现以他为代表的登山队群体的精神风貌。 6.从这些感人的情节中,你看到了中国年轻的登山队员表现出哪些令你感动的优秀品质?结合斯科特等人的壮举,谈谈你的体会。 坚强的意志、毅力,团队协作精神, 牺牲精神。 三、课堂训练--比较阅读,揣摩人物 1.如你当时遇到了象刘连满的这样的问题,你会怎么办呢? 2.《伟大的悲剧》一文中的奥茨同本文的王连满一样,因故不能同队友一起继续行进。请找出二文中写二人的部分,体会两个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中的人物: ①两人终止同队友的行进,是出于个人目的吗?(原因分析——是因为身体的原因不允许继续行进,不是因为个人的荣辱的原因,是为了整个集体的存亡和荣誉考虑而作出的决定。) ②作出终止前进的决定时,两人的想法是一样的吗?(总的是一样的,即不拖累和影响整个集体的行动,主动牺牲自己。) ③奥茨留给队友最后的话是“我要到外边去走走,可能要多呆一些时候”,王连满留给队友的是足足用了半个小时才艰难写成的77个字的遗书,请仔细默读体会,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言之成理即可。) ④你怎么看待探险活动中他们二人这种中途退出的行为?(这不是逃避的行为,这是为实现集体的目标而勇于自我牺牲的行为,他们没有站在荣誉的光环下面,但仍然是英雄,恰恰相反,这反映了探险活动中一种极为可贵的精神——为了集体而团结协作、甘于牺牲的精神,许多探险活动的成功,正是有这样无数的幕后英雄的无私奉献,中国登山队登顶成功同样得益于此。) 四、总结存储,拓展延伸 1.探险既是人类对求知世界的探寻,也是人类对自身的挑战。探险,需要有强烈的集体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其间有成功的欣喜,也有失败的悲壮。探险过程中的任何艰难险阻都遏制不住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激情,阻挡不了人类迈向全新领域的脚步。我们应不断武装自己,去探寻无穷的未知世界! 2.拓展延伸: 假如你成功地登上珠穆朗玛峰,站在珠穆朗玛峰项上,你会有哪些话要说的呢?写一篇登山后的心得体会。 3.听一听别人怎么说: ①别因为山难而丧失山鹰的精神 我们不能因为这次事故的发生,就把山鹰社存在的必要性完全抹杀,更不能把他们挑战自然、挑战自我的行动归结为无谓的青春冲动,如果我们因噎废食,那么,我们不但失去了几个优秀的孩子,我们还会失去冒险的勇气、探索的精神和征服的渴望。我们不能失去这些精神财富,就像我们不能失去那些雏鹰一样。 ——蔡方华,《北京青年报》评论员 ②珍惜生命 现在在年轻人当中比较流行户外运动、探险,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这么做,觉得是一种时尚,觉得很刺激,或者是对自己人生价值的一种承认。但我希望他们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更加重视生命,爱惜生命,能够时时刻刻注意到这一点,否则会让你的亲人感到难过。 ——王新宇,中央电视台记者 ③要懂得知难而退 人们往往把登上某某峰顶之类的具体目标看得过分重要,当成了探险的目的本身,于是就和自己过不去了,在制定目标时但求危险最大化,在实现不了目标时也不肯知难而退。探险的最高目的是提高生命的质量,其前提是要保存生命,因此,对于可预测的危险理应防备,以避免一切不必要的牺牲。 ——周国平,著名作家 ④登山要尽量避免危险 登山本来就是危险系数很大的一项活动,任何看似细小的疏忽或错误,都可能酿成悲剧。 热爱登山的人,一定都曾思考过危险甚至死亡的问题。可是,真正的登山者,绝不是轻率对待自己生命的人,相反,他们会尽一切可能,避免危险发生的可能。 ——次洛国家登山队教练 【课后反思】 初中七年级语文《登上地球之巅》经典教案范文 篇5《登上地球之颠》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教学角度:运用多中人称,讲述中国登山队员的壮举。 主要教学步骤 : 1 速读全文,要求学生读出情节发展的几个主要阶段。 2 浏览课文,要求学生读出层次 详略,注意体味文中的人物描写和景物烘托。 3 组织课堂讨论,议说“登上地球之颠”。 说读训练实施过程: 1 引导学生运用第三人称,概述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 2 引导学生运用第一人称,以某一登山队员的身份,讲述登山过程中的所见 所闻 所历 所感。 教师布置几个话题供学生思考和讨论:A 攀登“第二台阶”, B奔向“地球之颠”, C 刘连满的生命之光。 学生自选角色和话题,思考准备。 先小组 后全班进行课堂发言。 3引导学生谈读后感。 4 引导学生朗读景物描写的句子,体会其表达作用。 方案二 教学角度:借助多角度运笔方式,深入感受课文内容。 主要教学步骤 : 1 速读课文,要求学生把握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主要经过。 2 跳度课文,要求学生选读最能表现登山对员集体主义观念和献身精神的语句。 3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相关写作活动。 写读训练实施过程: 1 引导学生分别从情节 详略 写景等角度,快速浏览课文。 2按教学要求,教师提出如下写作题目,让学生讨论: A写内容提要,概述登山队员登上地球之颠的经过 B写心得体会,谈谈自己对刘连满等队员精神品质的感想; C改写课文片断,用刘连满的口吻叙述他这天的登山经历; D仿照文中的写景语句,写几句描写晨光或夜色的话。 3学生从上述题目中选取一个进行写作。 4 先小组 后全班进行交流。 5 学生推荐课文精彩片断,供全班齐读品味 初中七年级语文《登上地球之巅》经典教案范文 篇6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 2.丰富有关珠穆朗玛峰的地理知识。 3.了解人类特别是中国人征服珠峰的探险知识。 过程与方法 1.练习快速默读法,概括课文主要信息,提高阅读能力。 2.理解文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方法。 3.体会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登山队员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团队合作精神,激励探索自然奥秘的豪情壮志,培养探险的勇气。 1.快速阅读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学习课文叙事有详有略,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写法。 3.学习我国登山队员的精神,培养民族自豪感。 理解作者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学生:课前搜集有关珠穆朗玛峰的地理知识与我国登山队员征服珠峰的探险的资料。 教师:也要准备相应资料,并制作课件。 一课时 领会我国登山健儿团结协作的精神。 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雪域高原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图片,最后定格珠峰峰顶的图片。) 同学们,你们一定不会忘记20xx年北京奥运会!你们也一定不会忘记,那一年我国运动员把奥运火炬传递到珠峰峰顶的情景!那一刻,你们一定非常激动,一定为身为中国人而骄傲和自豪!其实,早在1960年5月25日凌晨,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就完成了从珠峰北坡 登顶的壮举,书写了世界登山的新纪录。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登上地球之巅》,随作者一道去了解那激动人心的往事,感受登山队员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 二、交换资料 学生交换收集的资料,简介珠穆朗玛峰,简介中国登山队员征服珠峰的活动。 三、自由朗读,积累词语 学生自由朗读,疏通字句,标明段序。 教师用多媒体提示学生需要积累的字词: 1.注音 2.释义 (1)砭骨( ) (2)履践( ) (3)崔巍( ) (4)养精蓄锐( ) (5)齐心协力( ) (6)勇往直前( ) 学生翻阅工具书明确: 2.(1)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剧烈。 (2)踩踏。 (3)形容山高大雄伟。 (4)养,休养。蓄,积蓄。锐,锐气。养息精神,积蓄力量。 (5)众人一心,共同努力。 (6)勇敢地一直往前进。 四、快速默读,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默读全文,圈点勾画,完成下列题目: (多媒体显示) 1.把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过程划分成几个阶段,并用自己的话概括这几个阶段。 2.课文详写了哪些典型事例? 3.在突击顶峰的过程中,登山队员们先后遇到了哪些特别的困难? 4.表现了登山队员们怎样的精神品质? 学生独学,后讨论,交流,明确: 1.(参考)(1)登山队出发。 (2)刘连满甘作人梯,帮助其他队员登上第二台阶。 (3)黑夜中,由于缺氧,刘连满留下,其余三人以最快速度奔向顶峰。 (4)处于半昏迷状态的刘连满冒着生命危险将氧气留给他人,并写下了感人的短信。 (5)三位登山队员果断抛掉空氧气筒,开创人类历的无氧 攀登 (6)登山队完成由北坡登上珠峰的壮举。 2.(1)征服“第二台阶”;(2)刘连满宁可自己牺牲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 3.三大困难:寒冷、黑夜和缺氧。 4.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团结合作的精神,勇于牺牲的精神。 五、复述课文 1.找几个学生分阶段复述。 2.找学生复述全文。(要求有详有略,突出典型事例、典型人物) 六、精读探究 文中哪些情节最令你感动、难忘?找出来,读一读,并谈谈感受。 1.学生自由发言。学生最感动、最难忘的情节可能有: (1)在征服被外国探险家认为是不可逾越的“第二台阶”时,刘连满毅然为队友作人梯,尽管眼冒“金花”,两脚颤抖,呼吸沉重,却仍然坚持让队友踩在他的肩膀上爬上去。 (2)刘连满在等待队友登顶返回时,宁愿自己忍受窒息的痛苦甚至死亡的威胁,也要把最后一点氧气留给战友。又担心战友不知道,于是挣扎着艰难地写下一封感人的短信。 2.学生谈感受。(针对上述两个情节)明确: 刘连满身上集中地表现了我国登山队员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坚强的意志,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他的行为表现令人崇敬,令人难忘。 七、合作研讨 文中的景物描写十分精彩,请找出这些语句,并揣摩其作用。 1.文中写景的语句有: (1)5月24日清晨,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峰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 (2)天色开始黑下来,寒风凄厉地呼啸着。 (3)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 (4)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珠穆朗玛峰的黑影在他们面前开始变得非常低矮了。 (5)举目四望,朦胧的夜色中,珠穆朗玛山区群峰的座座黑影,都匍匐在他们的脚下。现在,他们三人的头上,只有闪闪发光的星斗„„ 2.学生相互讨论,各抒已见,积极发言。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内容与中心的关系以及自己的阅读心理两个方面去理解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明确: (1)渲染登山环境的恶劣,衬托登山队员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2)文中用较多笔墨描写美丽的珠峰景色,生动形象,既增强了真实性和感染力,更给人以美感。 八、拓展延伸 讨论:你认为,挪威探险家阿蒙森代表人类首次到达南极与我国 登山队员刘连满等人从珠峰北坡成功登顶两件事,哪件更有意义? 学生自由讨论,老师因势利导,让学生明确: 既要培养民族的自豪感,树立为民族和祖国争光的远大理想;又要具有宽广的胸怀,能够站在整个人类进步的高度上肯定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人民勇于探险的精神和所创造的伟大成就。 九、课堂小结 自然是美丽的,自然是神秘的。只有具备不畏艰险,团结协作,勇往直前的精神,才能揭开自然的奥秘。希望大家学习刘连满等人的精神,在人类探险的道路上为国争光。 组织学生学习本文,无疑应将快速阅读与学习课文叙事有详有略、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写法作为教学重点。但由于本文所写内容特殊,报道的是我国登山队员征服珠峰,书写世界纪录的伟大创举。所以,相比之下,引导学生学习我国登山队员优秀的精神品质,培养探险的勇气和民族的自豪感这一点,在整个第五单元的课文也都应算是重点。因此,全部的教学活动,从导入到学生交换资料,从整体感知到精读探究,从研讨环境描写的作用到拓展延伸,乃至最后的小结,几乎都是为了落实这一点而展开的,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取得了十分良好的效果。而在这一过程中,也同时兼顾到了培养快速阅读和精读的读书方法,以及学习文章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与生动形象的景物描写这些教学要点,全面落实了教学目标。从实际上课情况来看,还是比较适合学生的胃口的。 初中七年级语文《登上地球之巅》经典教案范文 篇7教学目标: 1、提高速读课文、概述课文内容的能力。 2、叙事要注意详略,选材要有典型性。 3、掌握抓住景物的特点来描写的方法。 4、体会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崇高的奉献精神。 (这是篇自读课文,可以培养学生概括地复述课文的能力,同时让学生注意学习作者详略得当的叙事手法,通过典型人物表现主题的手法。故设置第一和第二个教学目标。 语言是要靠积累的。本文有许多优美的写景句子,可以让学生积累下来并学习、模仿、运用。故设置第三个教学目标。 本文四个登山队员身上体现出来的中国人的优秀品质,值得学生细细体会、学习。故设置第四个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重点:提高复述课文的能力,学习叙事的详略和选材的典型性。 难点:掌握如何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景物描写。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设备。20xx年5月中国纪念登上珠峰50周年活动的新闻报纸。 没条件的地区可准备好录音机,磁带《青藏高原》,以及喜玛拉雅山和珠峰的相关图片。 设计思路: 新课标非常注重对学生整体感知文章能力的培养。训练学生速读的能力,对学生的一生都是有帮助的。同时,能够抓住关键内容,进行有详略地复述,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语文素养。而本文无疑是进行这方面训练的好材料。 语言学习讲究积累。本文的景物描写很成功,故引导学生进行一定的积累和模仿很有益处。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体会登山队员身上体现出来的优秀品质和高贵精神,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青藏高原》,出示喜玛拉雅山和珠峰的相关图片。请学生谈谈对珠峰的感受。) 师:珠峰是雄伟的,被称为地球第三极。登上珠峰是巨大的荣誉,也是许多人的梦想。 出示20xx年5月报纸新闻:纪念人类登上珠峰50周年,中国业余登山队员首次登上珠峰。 师:50年来,有许多人登上了雄伟的珠峰,也有许多人失败了,甚至永远长眠在了那里。但人类永远不会停止对自我的挑战。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从珠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的新记录。 今天,让我们一起重走那条艰苦卓绝的登山之路。 (生动的画面,美妙的音乐,创设了一种美好的学习情境;而新闻报纸的出示,使学生感受到了新鲜,拉近了学习的距离,同时也使学生明白语文学习应该关注生活。)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把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划分成几个阶段,在原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2、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明确; (1)5月24日9时30分,登山队员出发。 (2)刘连满甘作人梯,帮助其他队员登上第二台阶。 (3)由于缺氧,刘连满留下,其余人冲顶。 (4)刘连满将救命的氧气留给他人,写下遗言信。 (5)无氧攀登。 (6)登顶成功。 (这一环节意在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训练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分析、筛选信息的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同时让学生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 3、你觉得哪些地方写得比较详细?哪个人物是作者着重描述的? (这一环节意在使学生懂得记叙复杂事件应该选择典型事例和典型人物。) 三、细读课文,复述细节 1、找出文中最让自己感动的细节,读一读,然后加以有感情地复述。复述时注意登山队员遇到的困难和他们为克服困难作出的努力。 2、四人一组互相交流,然后推举一人进行全班交流、评价。要求学生注意叙事的详略。可以复述一个,也可以是几个。 (这一环节意在使学生进一步懂得叙事的详略和如何选择典型事例、典型人物。同时让学生加以评价,是使学生明白学习是要互相协作,共同进步的。) 四、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师:从刚才大家复述的这些感人的细节中,你感受到了登山队员身上哪些优秀的品质?联系实际生活,谈谈你的体会。 (这一环节意在使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文中人物思想感情,感受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进行情感体验。这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五、积累语言,学习景物描写 1、四人为一组,找出文中自己认为精彩的景物描写,品一品,谈一谈。然后全班交流。 2、讨论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明确:景物描写应该抓住景物特点,为表现事件和人物服务。 3、模仿文中景物描写手法,写一段夜晚小景。 (这一环节意在使学生了解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亲身感受景物描写的妙处。同时,语言是要靠积累的,让学生读一读,议一议,积累一些好句,体验其中妙处,不失为一种学习语言的途径。) 六、课堂小结 中国登山队员以自己大无畏的精神成功登顶,创造了世界登山史的奇迹,向世人表现出中国人的豪气和强烈的集体协作精神、崇高的奉献精神,实现了几代人的梦想。为了心中的梦想,你也去努力吧,去攀登你的理想之巅。 资料链接 郭超人,高级记者,1960年,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了解了这次登山过程中的许多感人事迹。登顶成功后,他以最快的速度写成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本文就节选自这篇通讯。 初中七年级语文《登上地球之巅》经典教案范文 篇8《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珠穆朗玛峰的有关地理知识。 2、查找关于纪念人类登顶珠峰50周年活动的有关资料。 3、阅读郭超人长篇通讯《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 4、查阅XX年湖北卫视《往事》栏目关于登顶珠峰的节目资料,特别是关于王连满的部分(教师可以提供“教师教学用书”上的文字材料)。 5、体会景色描写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速读课文,能抓住要点概括登顶的几个阶段概括文章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中国人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过程。 3、能突出重点,复述故事, 4、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开拓创新精神。 2、从中感受登山运动员的英雄气概,学习登山运动员所表现出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勇于拼搏的精神。 教学重点: 练习快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展示登山图片,激趣导入。 1、呈现有关雪域高原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图片;呈现中国登山队登上珠峰的图片。 观看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这座山峰所了解的情况以及看了图片后的感受。 2、激趣引读: 教师: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 郭超人,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藏,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当时,他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了解到这次登山活动过程中的许多感人故事。登山成功后,郭超人以最快的速度写成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并发表。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登山成功那一刹那的喜悦与幸福吧。 二、整体阅读感知 1注音 峰巅(diān) 砭骨(biān ) 崔巍 (cuī wēi ) 滞留(zhì ) 窒息 (zhì ) 匍匐(púfú ) 缭绕(liáo)履践(lǚ ) 养精蓄锐(xù) 尖锥(zhui ) 迸发(bèng ) 2释义 砭骨;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剧烈。 履践;踩踏。 崔巍;形容山高大雄伟。 养精蓄锐;养,休养。蓄,积蓄。养息精神,积蓄力量。 齐心协力;众人一心,共同努力。 勇往直前;勇敢的一直往前进。 3、请同学们快速默读全文,按一定的顺序理清运动员登顶主峰的几个阶段,分别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出每一阶段的主要内容。 (1)登山队出发;2)运用人梯战术突击第二台阶;3)留下刘连满,三人继续登顶;4)三人无氧攀登,登顶成功。) 4、有针对性地快速浏览部分章节,小组讨论完成: (1)登山队登顶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寒冷、缺氧、虚弱、黑夜) (2)他们是如何克服的?(依靠顽强的毅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为国勇于拼搏献身的精神,舍己为集体的团结协作精神) 三、复述课文,探究解读。 1、找出文中感人的描写语段, 对感人的描写语段师起头让全班学生齐读,以对学生进行思想熏陶。 2、找几个学生有详有略地复述课文,可以每人复述一个登山的阶段。 (这几个环节的安排是为了训练学生懂得记叙复杂事件应选择典型事例,典型人物,有重点的记叙,其余情节则可以简略,或是一笔带过,重点记叙部分则应加以生动的描写,还可以加以议论、抒情。复述时,可以多找几个学生,每个人按顺序口述一个情节,详略自己安排,复述后由其他学生评价。) 3文中哪些部分详写,那些部分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4、默读写王连满的段落,思考:文章集中写了王连满哪些事例?你觉得王连满是怎样一个人?文章为什么单用了两个段落来突出写他一个人? (明确:写了三件事:甘当人梯;放弃登顶;留下氧气。他是一个默默奉献、顾全大局、勇于牺牲、意志顽强的人。王连满的身上,集中了登山队群体的优秀品质,单写他,是通过对他的典型描写,来表现以他为代表的登山队群体的精神风貌。) 5、比较阅读,揣摩人物:《伟大的悲剧》一文中的奥茨同本文的王连满一样,因故不能同队友一起继续行进。请找出二文中写二人的部分,进行比较阅读,体会两个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中的人物,讨论,交流: (1)、两人终止同队友的行进,是出于个人目的吗?(教师提示:原因分析——是因为身体的原因不允许继续行进,不是因为个人的荣辱的原因,是为了整个集体的存亡和荣誉考虑而作出的决定。) (2)、作出终止前进的决定时,两人的想法是一样的吗?(教师提示:总的是一样的,即不拖累和影响整个集体的行动,主动牺牲自己。不一样的具体的想法,可大胆揣测,合符情理即可。) (3)、奥茨留给队友最后的话是“我要到外边去走走,可能要多呆一些时候”,王连满留给队友的是足足用了半个小时才艰难写成的77个字的遗书,请仔细默读体会,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教师提示:言之成理即可。) (4)、你怎么看待探险活动中他们二人这种中途退出的行为?(教师提示:这不是逃避的行为,这是为实现集体的目标而勇于自我牺牲的行为,他们没有站在荣誉的光环下面,但仍然是英雄,恰恰相反,这反映了探险活动中一种极为可贵的精神——为了集体而团结协作、甘于牺牲的精神,许多探险活动的成功,正是有这样无数的幕后英雄的无私奉献,中国登山队登顶成功同样得益于此。) 6、文章最后以“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路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一句戛然而止,读后总觉得言犹未止,意犹未尽,你是否也有这样的体会呢?那么,请你把觉得还应该说的话,还应该写的文字,接着补充出来。(可着重写出登顶成功后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四、景色描写赏读 1、课文中有许多景物描写的句子,请举出几例,并说说它的好处。 (本文的写景,一类是写环境的恶劣,突出队员的精神;另一类是写景色的美丽,既烘托队员美好的追求,又带给读者美的享受,调节阅读的情绪。)课文中,作者除了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还不时用闲笔描写美丽的珠穆朗玛峰的景色。如:“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都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等等。这些描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阅读的紧张之余还可以求得放松,来欣赏一下美丽的珠峰景色。这在阅读效果上可称为一张一弛,给人美的享受。 2、下面是课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注意观察夜色,试着仿写几句。 a.5月24日清晨,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峰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 b.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 c.夜色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珠穆朗玛顶峰的黑影在他们面前开始变得非常低矮了。 d.举目四望,朦胧的夜色中,珠穆朗玛山区群峰的座座黑影,都匍匐在他们的脚下。现在,他们三人的头上,只有闪闪发光的星斗…… 五、联想体验, 互动释疑 1、假如你当时遇到了象刘连满的这样的问题,你会怎么办呢? 2、课文中感人的情节很多,请找一找并结合你的实际,谈谈你的体会。 六、教学小结 中国登山运动员第一次登上珠穆朗玛峰是中国人的又一大壮举,又一次向世人证明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坚强。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使世界对中国有了重新的认识,但是我国在航天事业方面还是比较落后的,美国在1969年7月21日就已经登上月球了,而中国在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才首次实现了载人航天飞机飞行成功。期望同学们努力学习,长大后也当航天英雄,为我国航天事业做贡献,让中国人飞得更高更远。 附板书设计: 《登上地球之巅》 郭超人 寒冷 登山 面临 黑夜 靠意志、毅力、团结、牺牲 成功 缺氧 初中七年级语文《登上地球之巅》经典教案范文 篇923、登上地球之巅 知识与技能:1、掌握课文生字词语;2、复述课文(概括能力);3、景物描写;4、详略的安排。 过程与方法:快速阅读,自主、合作与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合作精神、崇高的献身精神(不怕困难、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复述课文、详略安排 教学难点: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在《伟大的悲剧》中,我们曾为斯科特等勇敢 2、文体:通讯,通讯是详实而生动地报道客观事物或典型人物的文章,具有时效性。 作者简介:郭超人,湖北武穴人,高级记者,1960年随中国登山队完成攀登珠穆朗玛峰和夏邦马峰的报道。已出版的新闻作品有《向顶峰冲刺》、《西藏十年间》、《时代的回声》等。本文节选自《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 3、关于珠穆琅玛峰: • 喜马拉雅山脈的主峰。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和尼泊尔交界处。“珠穆琅玛”系佛经中“神女”的译音。珠峰是世界第一高峰,海拔8848.13米,被称为地球的“第三极”。山体呈巨型金字塔状。有巨大的冰川,最长达26公里。中国登山队两次从北坡攀登顶峰(1960年5月25日和1975年5月27日)。 4、写作背景: • 1960年5月25日,年轻的中国登山队员从北坡攀援而上,踏过千年冰雪,翻过万丈巉岩,把五星红旗插上了地球之巅,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路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二、整体把握: 〈一〉生字词语检查、学习 〈二〉速读课文,概括出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经过的几个阶段。 1、登山队出发。 2、突击主峰 (4—8)刘连満甘作人梯,帮其他队员登上第二台阶。 (9—13)黑夜中,由于缺氧,刘连満留下,其他三人以最快速度奔向顶峰。 14—15 )刘连満冒生命危险将氧气留给他人,并写下感人的短信。 (16—21)三队员开创了人类历史上的无氧攀登。 (22—23)完成由北路登顶的壮举。 3、复述课文(概括能力) 〈三〉登珠峰的英雄遇到哪些困难?靠什么来战胜? 遇到的困难 1、山路陡峭2、天气严寒3、身体虚弱 4、高山反应5、缺乏氧气6、黑夜登山(靠坚强的意志\\坚韧的毅力、団结合作、敢于牺牲的精神来克服) 〈四〉、登顶成功,只是文中介绍的这四个人努力的结果吗?请说明原因。 • 单从课文来看,好像就只是这四个人的登山故事,但联系全篇通讯来看,三位队员最后的胜利,是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结果,是集体主义精神的胜利。假如没有二百多名队员和服务人员的前期的大量工作,没有几次集体的适应性行军,打通通向蛛峰的关键性道路,则三位队员绝没有可能取得登顶的胜利。 三、写作借鉴 1、请概括出文中详写了哪些典型事件?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从中懂得写作上哪些技巧? 一是详写了四名英雄征服“第二台阶”的过程(岩壁陡滑危险,用“人梯”翻越,黑夜中攀登的艰险及想到英国登山家的失踪);二是详写了刘连満宁可自己牺牲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的事迹。 懂得记叙复杂的事件应: a.选择典型事例和典型人物;b、有重点地记叙,其余情节可略或一笔带过; c、重点记叙部分则应加以生动的描写,还可以加入议论抒情。 2、作者除了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还不时用闲笔描写美丽的珠穆朗玛峰的景色。试找出来,读一读,体会一下这些语句好在哪里? 这些描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阅读的紧张之余还可以求得放松,来欣赏一下美丽的珠峰景色。这在阅读效果上可称为一张一弛,给人美的享受。 四、 小结: 1、这篇新闻报道,记叙了英勇的中国登山贱儿,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世纪。赞扬了他们强烈的集体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 2、作者采用详略得当方法处理材料和选取典型事件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 五、体会和反思(作业): 从课文的感人情节中,看到我国登山队员哪些优秀品质?结合斯科特等人的壮举,谈谈你的体会。(团结协作、个人的牺牲精神、坚强的意志、毅力等) 初中七年级语文《登上地球之巅》经典教案范文 篇10这是一篇通讯。关键词是“探险”。全文有三千多字,是训练学生概述课文内容的好材料,而且要在一堂课内完成阅读也不得不这样做(缺乏充分的预习)。如何寻找契合初一学生特点的切入口来进行长文短教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基于以上考虑,本堂课主要预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 )为:1、快速默读,概述课文内容;2、课文为什么浓笔重彩描写刘连满?3、探讨探险的意义。 [教学程序] 一、导入 · 在《伟大的悲剧》中,我们曾为斯科特等勇敢者的悲壮之举感动不已。其实,在我们中国,也有这样具有崇高献身精神的探索者,今天,我们就来接触这样一批《登上地球之巅》的勇士们。 读题 1、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读文章先从题目读起。 2、板书课题——释“巅”。 3、怎么读——节奏、重音、语气——生读。 4、补题:登上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8848.13米] 二、快速默读,概述文章内容 1、不看材料在题目前加上一些信息来概括课文内容: 中国登山队员王富洲、屈银华、贡布于1960年5月25日凌晨登上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 2、快速默读课文,说说“登上”背后的故事,复述印象最为深刻,最令你感动的细节?(五分钟准备)先同桌互述,再相互交流,推选代表复述(男女各一名,视情况)。 [可能的过渡]——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刘连满,作者花了许多笔墨集中描写他。请同学们找出相关的段落,有(6)(7)(11)(14)(15)(16)。 三、关于刘连满的对话 1、男女生读相关文字,作者的哪些语言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讨论]A、对比式写法;B、内心独白;C、其他。 2、刘连满最后并没有登上珠峰,作者为什么花大笔墨写他?(作者是不是有点不知轻重?) 学生的回答可能有: (1) 他遇到的困难也就是其他队员遇到的困难如——寒冷、黑夜、缺氧; (2) 他身上体现着登山英雄们的精神风貌——意志、毅力、团结、牺牲等;(教师小结:所以文章表现的不只是其他三人登山的胜利,或是他们四个人的胜利,也不只是这次登山活动214名队员和工作人员的胜利,而是集体的胜利和祖国的胜利,探险需要有强烈的集体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 (3) 使事件叙述有详有略,用典型事件来表现人物。 (4) 他在整个攀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等。 3、刘连满如何看待这次登山行动,他会不会后悔?作者是怎么评价这次事件的?你觉得这样的探险有没有意义? 四、探讨探险的意义 1、2002年北京大学山鹰社登山队有五位大学生在攀登西藏希夏邦马西峰时遭遇雪崩,两人遇难,3人失踪。山难发生之后就有很多人开始思考大学生登山的意义。持反对意见的人认为,大学生不具有登山运动员的专业素质,不应该参与这种专业性强的极限运动,他们这是拿生命开玩笑。持赞同意见的人则认为登山运动体现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探索精神,大学生作为时代的先锋应该用这种精神激励自己,参加登山也是未尝不可的。 2、你怎么看? 3、我们听一听别人怎么说: 别因为山难而丧失山鹰的精神 我们不能因为这次事故的发生,就把山鹰社存在的必要性完全抹杀,更不能把他们挑战自然、挑战自我的行动归结为无谓的青春冲动,如果我们因噎废食,那么,我们不但失去了几个优秀的孩子,我们还会失去冒险的勇气、探索的精神和征服的渴望。我们不能失去这些精神财富,就像我们不能失去那些雏鹰一样。 ——蔡方华,《北京青年报》评论员 珍惜生命 现在在年轻人当中比较流行户外运动、探险,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这么做,觉得是一种时尚,觉得很刺激,或者是对自己人生价值的一种承认。但我希望他们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更加重视生命,爱惜生命,能够时时刻刻注意到这一点,否则会让你的亲人感到难过。 ——王新宇,中央电视台记者 要懂得知难而退 人们往往把登上某某峰顶之类的具体目标看得过分重要,当成了探险的目的本身,于是就和自己过不去了,在制定目标时但求危险最大化,在实现不了目标时也不肯知难而退。探险的最高目的是提高生命的质量,其前提是要保存生命,因此,对于可预测的危险理应防备,以避免一切不必要的牺牲。 ——周国平,著名作家 登山要尽量避免危险 登山本来就是危险系数很大的一项活动,任何看似细小的疏忽或错误,都可能酿成悲剧。 热爱登山的人,一定都曾思考过危险甚至死亡的问题。可是,真正的登山者,绝不是轻率对待自己生命的人,相反,他们会尽一切可能,避免危险发生的可能。 ——次洛国家登山队教练 五、小结:如有时间请学生小结。 探险既是人类对求知世界的探寻,也是人类对自身的挑战。其间有成功的欣喜,也有失败的悲壮。探险过程中的任何艰难险阻都遏制不住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激情,阻挡不了人类迈向全新领域的脚步。我们应不断武装自己,去探寻无穷的未知世界! 初中七年级语文《登上地球之巅》经典教案范文 篇11教学角度:运用多中人称,讲述中国登山队员的壮举。 主要教学步骤: 1、速读全文,要求学生读出情节发展的几个主要阶段。 2、浏览课文,要求学生读出层次 详略,注意体味文中的.人物描写和景物烘托。 3、组织课堂讨论,议说登上地球之颠。 说读训练实施过程: 1、引导学生运用第三人称,概述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 2、引导学生运用第一人称,以某一登山队员的身份,讲述登山过程中的所见 所闻 所历 所感。 教师布置几个话题供学生思考和讨论:A 攀登第二台阶, B奔向地球之颠, C、刘连满的生命之光。 学生自选角色和话题,思考准备。 先小组 后全班进行课堂发言。 3、引导学生谈读后感。 4、引导学生朗读景物描写的句子,体会其表达作用。 初中七年级语文《登上地球之巅》经典教案范文 篇1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复述文章内容。 2.讨论,抓住主要信息,复述课文。 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不怕艰难,勇往直前的气概。 教学重点: 简介背景资料,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思路。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又描写珠峰景色的作用。 课前专栏: 积累汇报,观察说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简介: 1. 作者简介: 郭超人(1934—20xx),男,湖北武穴人,汉族,中共党员,高级记者,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 2. 写作背景简介: 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的新纪录。郭超人,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藏,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当时,他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了解到这次登山活动过程中的许多感人故事。登山成功后,郭超人以最快的速度写成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并发表。这篇课文就节选自这篇通讯。 3. 珠穆朗玛峰简介: 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同尼泊尔、印度等国边境上的喜马拉雅山脉,绵延长达2400多公里,主脉海拔平均超过6000米,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在喜马拉雅山脉之中,海拔在7000米以上的高峰有40座,8000米以上的有11座,的有南峰、希夏邦马峰、干城章嘉峰。“喜马拉雅”在藏语中就是“冰雪之乡”的意思。这里终年冰雪覆盖,一座座冰峰如倚天的宝剑,一条条冰川像蜿蜒的银蛇。其中最为高耸的则是位于中国和尼泊尔边界上的珠穆朗玛峰,它高达8848.13米,是世界峰。 三、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学生思考:①再突击顶峰的过程中,队员们先后遇到了哪些困难?(体力衰竭,寒冷、黑夜、缺氧) ②课文详写了哪些典型事例表现队员们坚强和大无畏的精神。 (重点写了征服第二台阶和刘连满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 ③用简洁的语言复述登山队员突击顶峰的经过。 (指定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四、精读课文,研究相关问题。 学生思考: 1、刘连满的形象令人感动难忘,他的哪些行动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为队友做人梯,疲劳过度,体力衰竭,放弃登顶;面对死亡的威胁把最后一点氧气留给队友;一封感人的信。) 2、12自然段中引用杨赫斯班在《埃非勒峰探险记》中的那段话作用是什么?是否离题? (为了表现珠峰的严酷的自然环境,突出登山队员所遭遇的巨大的困难和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3、课文中有不少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在文中勾画出来,并说说它们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这些描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阅读的紧张之余还可以求得放松,来欣赏一下美丽的珠峰景色。这在阅读效果上可称为一张一弛,给人美的享受。)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 搜集有关珠穆朗玛峰的知识。 初中七年级语文《登上地球之巅》经典教案范文 篇13《登上地球之巅》一课时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1丰富有关珠穆郎玛峰的有关知识 2了解人类征服珠峰的探险知识 能力目标: 1、速读课文,复述故事,提高学生概括课文的能力。 2、学习抓住特点进行生动的景物描写。 德育目标: 学习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 快速阅读并简洁概括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 体会文章景色描写的作用 教学用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新课,多媒体展示《珠穆朗玛峰》图片 导言设计: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 郭超人,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藏,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当时,他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了解到这次登山活动过程 中的许多感人故事。登山成功后,郭超人以最快的速度写成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并发表。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登山成功那一刹那的喜悦与幸福吧。板书文题和作者 二、检查预习,掌握字词的音、义 1注音 峰巅 ( ) 砭骨( ) 崔巍 ( ) 滞留 ( )窒息( )匍匐( ) 2释义 砭骨;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剧烈。 履践;踩踏。 崔巍;形容山高大雄伟。 养精蓄锐;养,休养。蓄,积蓄。养息精神,积蓄力量。 齐心协力;众人一心,共同努力。 勇往直前;勇敢的一直往前进。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理清思路。 请几位同学用简洁的语言概述几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 指名学生回答,有不完整的地方鼓励其余学生补充,教师明确。 三、合作探究,揣摩运用 多媒体展示思考题 1登顶过程中,很多困难对生命构成了威胁,作者着意描写了哪些困难?你如何看待这些困难?三个队员最终从北路登上了世界最高峰。你如何看待这种胜利? 2文中刘连满的形象最为感人、难忘。在登山活动中他的哪些行动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从中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 3、 中12段引用扬赫斯班在《埃非勒士峰探险记》中的那句话的作用是什么?是否有些离题? 4、 文中的优美的写景句无疑是文笔的精华,请找出这些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四、课堂活动:1充分发挥想象,仿照文中写景的语句,试着写几个表现夜色美的句子。 2角色复述,理解人物 ①学生选择角色,从不同方面有详有略地复述故事内容,表现人物性格。 ②从中国年轻的登山队员身上你看到了哪些令你感动的优秀品质呢? 五、联想体验, 互动释疑 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六、课堂小结 “无限风光在险峰”,正是因为有了英雄们的挑战地球之巅的壮举,珠峰,一个令万千人顶礼膜拜的圣地,一个令旅游者心驰神往的盛境,才香世人展示了她的神秘与伟岸。重温往事,我们更有理由相信人类征服自然的脚步走得更稳健、更远。 七、布置作业 假如你成功地登上珠穆朗玛峰,站在珠穆朗玛峰项上,你会有哪些话要说的呢?写一篇登山后的心得体会。 初中七年级语文《登上地球之巅》经典教案范文 篇14《土地的誓言》 教学目的和要求: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 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1、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 1、 歌曲欣赏《松花江上》 2、 东北特产 二、 作者介绍 三、 写作背景:“九·一八”事变 四、 整体介绍 五、 读准字音,掌握词语的意思 六、 文章结构 七、 问题讨论: 1、 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的故土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2、 怎样理解:“我常常……热情。”中“泛滥”与“埋葬”两个词的确切含义? 3、 本段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物、特产?你认为有必要列举这么多吗? 4、 作者在第二自然段里,为了表达“我不能离开她”的感情,描述了哪些故乡特有的景物? 5、 文章结尾一句的含义是什么? 6、 “当我记起……血液一样。”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7、 如何理解标题“土地的誓言”? 8、 为什么作者对关东大地的称呼会改变? 八、 文章主旨 九、 拓展:《我爱这块土地》 《孙权劝学》 教学目的和要求:1、在感知语句大意的基础上,揣摩重点词语的含义、复述课文 2、把握人物特点 3、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品位鲁肃、吕蒙对话后并说出其中表现人物形象特点 教学过程 : 一、《资治通鉴》 二、司马光 三、文章人物介绍 四、朗读全文 五、生字、词 六、课文小短剧 七、文段分析、翻译 “初……乃始就学。” 1、 这部分主要采用什么描写? 2、 孙权对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 孙权给吕蒙提的读书的目标是? 4、 表现孙权对下属吕蒙爱护、器重和希望的一句话是? “及鲁肃……结友而别。” 1、“卿今者……阿蒙!”表现出鲁肃怎样的心情?说明了什么? 2、“大兄……晚呼!”表现了吕蒙怎样的心情? 3、“刮目相待”后,鲁肃的举动说明了什么? 全文翻译 八、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九、思路结构 十、 说话练习 《竹影》 教学目的和要求:1、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2、体会本文所表现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3、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 1、 请同学们欣赏几幅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画和西洋画,说说二者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2、 丰子恺作品欣赏 3、 丰子恺简介 二、 课文学习 1、 生字词 2、 分角色朗读课文,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 课文可以分为几层 ② 深入探究 A、“西洋画像……符号”怎样理解? B、课文充满了童趣,你觉得哪些描写最生动?为什么? C、当爸爸走出来的时候,华明为什么会难为情? D、爸爸是怎样解围的?华明又怎样? E、爸爸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F、竹子难画在哪里? G、为什么说“用墨来画竹是最正当的。” H、怎样才叫佳作? I、 画竹除了用墨,还会用什么颜色? 三、 小结 四、 拓展 五、 作业 《登上地球之巅》 教学目的和要求:1、锻炼概括课文的能力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生动描写的景物 3、学习探险队员表现的强烈的团队精神与崇高的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1、有详有略地复述课文 2、探险队员的崇高精神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1、美图欣赏,相关介绍 2、作者介绍 二、课文相关学习 ㈠字音学习、词语积累 ㈡文章结构 ㈢速读课文,概述几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并思考: 1、 说说登山英雄遇到了哪些困难?他们又是靠什么来战胜的? 2、 本文选材详略得当,试简述文中详写了哪两个典型的事件?有什么好处? 3、 课文中有不少自然景物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㈣本文中心 三、作业 《华南虎》 教学目的和要求:1、通过学习诗歌,鼓励学生培养追求自由的精神,高尚的人格 2、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 3、了解诗歌形象的象征意义,欣赏诗歌形象 4、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习 教学重点与难点:1、学习鉴别关键语句,理清思路,整体感知,理解诗中形象的象征意义 2、朗读品味,鉴赏诗歌形象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 1、 图片欣赏(老虎) 2、 有关老虎的成语 3、 图片欣赏(桂林山水) 4、 写作背景 5、 作者介绍 二、 预习检测 三、 整体把握 1、“你是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吗?是屈辱的心灵在抽搐吗?”华南虎的心灵为什么会“屈辱”? 2、“我羞愧地离开了动物园。”为什么“我”会“羞愧”? 3、“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和火焰似的眼睛。“是在描写华南虎的斑纹和颜色吗? 4、怎样理解本诗的最后一段的意思?“我”终于明白了什么?在诗中蕴涵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四、 角色分析 1、 观众 2、 “我” 3、 华南虎 五、 小结 六、 拓展 初中七年级语文《登上地球之巅》经典教案范文 篇15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这次登珠穆朗玛峰的概况和意义 过程与方法:重点研读刘连满这个人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登峰的艰难和队员们的大无畏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文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勇往直前,团结协作,敢于献身等精神 难点:刘连满没有登上顶峰但文章却是重点写 三,教学方法:赏读法 合作交流法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珠穆朗玛峰是地球上的峰,其北坡被许多登山家认为“连鸟也无法越过”,是一条“充满死亡的路线”。而在1960年,年轻的中国登山运动员,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上了地球之巅。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他们的足迹,去感受他们登顶的气概。 二.检查预习 三.整体阅读感知 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中国登山队员历经千辛万苦最终成功登上珠峰 四.合作探究 登山队员遇到了哪些困难,究竟靠什么克服的? 1.提示:直接描写队员们攀登艰难的句子 如:(第5小节)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在陡滑的岩壁上攀登,他们穿着特制的镶有钢爪的高山靴也难踩稳. (第六小节)岩壁变得垂直而光滑……使出全身力量一寸一寸地上升…… (第22小节)他们每跨越一步,就不得不停下来休息很长的时间…… 攀登的高度与攀登的时间关系的句子 如:(第4小节)突击顶峰的队员走了大约两个钟头,才上升了大约70米 (第8小节)他们攀登整个”第二台阶”,共花费了五个多小时,而用在攀登这最后三米岩壁的时间,却长达三个小时 (第22小节)他们的行动更加迟缓了,甚至攀过一米高的岩石,也需要半个多小时 互动3: 从这写些句子中你读出了什么? 我读出了。。。。。。(可以是奋不顾身,勇往直前,意志坚定等等 互动4: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你觉得是什么支撑着他们这样的一往无前呢? 明确:是一颗爱国的心,一颗为祖国争光的心.我们可以想象当鲜艳的 五星红旗插在顶峰时,那是多么令人自豪和骄傲的啊! 2.研讨英雄(重点) [过渡]根据课文内容,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突击顶峰的除了刚才图片上的三个人以外还应该有一个人,他是谁?(学生答刘连满) 讨论1:刘连满为什么没有登上顶峰呢?是他自己放弃了吗? 讨论2:赏读他当时留下的遗书 从以上的问题的讨论中让学生充分的感受刘连满同志在”渴望活着”,”有机会活着”的情况下却”放弃活着”中体现出来的崇高的献身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所以他更是一个英雄. 五.课堂小结 “无限风光在险峰”,正是因为有了英雄们的挑战地球之巅的壮举,珠峰,一个令万千人顶礼膜拜的圣地,一个令旅游者心驰神往的盛境,才向世人展示了她的神秘与伟岸。重温往事,我们更有理由相信人类征服自然的脚步走得更稳健、更远。 让我们学习登山队员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集体协作精神,激发探索自然奥秘的壮志豪情,培养敢于探险的勇气。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六、作业设计 课外阅读其他登山探险家的故事。 初中七年级语文《登上地球之巅》经典教案范文 篇16方案一 教学角度:运用多中人称,讲述中国登山队员的壮举。 主要教学步骤 : 1 速读全文,要求学生读出情节发展的几个主要阶段。 2 浏览课文,要求学生读出层次 详略,注意体味文中的人物描写和景物烘托。 3 组织课堂讨论,议说“登上地球之颠”。 说读训练实施过程: 1 引导学生运用第三人称,概述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 2 引导学生运用第一人称,以某一登山队员的身份,讲述登山过程中的所见 所闻 所历 所感。 教师布置几个话题供学生思考和讨论:A 攀登“第二台阶”, B奔向“地球之颠”, C 刘连满的生命之光。 学生自选角色和话题,思考准备。 先小组 后全班进行课堂发言。 3 引导学生谈读后感。 4 引导学生朗读景物描写的句子,体会其表达作用。 方案二 教学角度:借助多角度运笔方式,深入感受课文内容。 主要教学步骤 : 1 速读课文,要求学生把握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主要经过。 2 跳度课文,要求学生选读最能表现登山对员集体主义观念和献身精神的语句。 3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相关写作活动。 写读训练实施过程: 1 引导学生分别从情节 详略 写景等角度,快速浏览课文。 2按教学要求,教师提出如下写作题目,让学生讨论: A写内容提要,概述登山队员登上地球之颠的经过 B写心得体会,谈谈自己对刘连满等队员精神品质的感想; C改写课文片断,用刘连满的口吻叙述他这天的登山经历; D仿照文中的写景语句,写几句描写晨光或夜色的话。 3学生从上述题目中选取一个进行写作。 4 先小组 后全班进行交流。 5 学生推荐课文精彩片断,供全班齐读品味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