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皇帝的新装》教案
范文

《皇帝的新装》教案(精选16篇)

《皇帝的新装》教案 篇1

  目的要求

  一、了解童话故事用想象的手法和夸张性的情节反映社会生活的特点。

  二、认识封建统治者虚伪、愚蠢的本质。

  三、掌握本文的记叙要素。了解本文怎样以“新装”为线索,以皇帝为中心人物,层层深入地展开故事情节的。

  四、了解用第三人称叙述的特点和方法。

  要点难点

  1.认识、理解本课反映的想象世界,理解课文“曲折”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方法,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这既是本课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

  2.体会联想、想象、夸张在童话中的运用及其表达作用,了解童话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

  3.了解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运用及表达作用,学习通过对人物言行、神态、心理活动的具体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4.了解词语的感情色彩,揣摩课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语句,体会《皇帝的新装》一文中带有夸张和嘲讽意味的语句,这也是本课教学重点之一。

  5.学习用正确的语调朗读课文。

  6.学习做阅读提要。

  7.了解作家安徒生的一般情况。

  写作背景

  这篇童话写于1837年。 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欧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而处于北欧边陲的丹麦却还是个君主立宪国家。拿破仑战争最激烈的时候,丹麦统治阶级利用英法矛盾,以中立地位大搞海上粮食贸易,引起英国不满,英国要求丹麦交出从事贸易的舰队和商船,成为英国的附庸国。丹麦拒绝这一要求,英军于1807年炮击哥本哈根,摧毁了丹麦的舰队,丹麦便由中立倒向拿破仑一边,成为交战国。 8年后,拿破仑战败,丹麦也成为战败国而失去广大领土,耗尽了钱财,银行倒闭,农村萧条,刚刚兴起的小型工业也全部破产,丹麦最终成了英国的附庸国。丹麦人民身受本国封建阶级和英国资产阶级的双重剥削,过着饥寒交迫的贫困生活,而封建统治阶级则穷奢极欲,挥霍无度。

  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安徒生根据西班牙一则民间故事改编了《皇帝的新装》,把揭露的锋芒直指封建统治阶级的头子,并无情的嘲讽了贵族、宫廷的丑恶行径,深刻的解剖了当时社会的病状。

  作者简介

  这篇童话的作者安徒生,全名是:汉斯克利斯坦安徒生,是19世纪丹麦文学巨匠,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他出身于贫困的家庭,14岁到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去谋生,在那里得到帮助,获得学习的机会。17岁开始发表作品。

  安徒生的创作十分丰富,最出色的是童话。他从小受民间文学的熏陶,爱唱歌,善讲故事,很受人欢迎。这同他后来献身于童话创作有很大关系。安徒生共写了168篇优美的童话。

  段落大意

  这篇童话的故事性很强,可以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小节)故事破题,介绍故事的主人公。

  第二段(“有一天”至“一直搞到深夜”)故事展开,叙述骗子利用皇帝爱穿新衣的'癖好,诱他上钩。

  第三段(“我到很想知道”至“封他们为‘御聘织师’”)故事发展,叙述骗子怎样施展伎俩,先发制人,大臣、官员和皇帝怎样受骗而互相欺骗。

  第四段(“第二天早上”至结束)故事推向高潮,叙述皇帝穿着“新衣”,举行游行大典,小孩的真话戳穿了骗局。

  主题思想

  本篇童话,使用夸张的手法,充分发挥奇特的想象的作用,无情的揭露了腐朽的封建王朝,深刻鞭挞了反动统治者们的愚蠢、卑鄙、虚伪。同时告诉人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写作特点

  这则童话想象夸张,构思巧妙。文中一系列可笑行为,尤其是文末皇帝赤身裸体在光天化日之下游行示众,似乎令人难以置信,它是想象夸张的艺术奇想,然而读者又不会怀疑它的真实性,这是因为它有真实的生活基础:皇帝贪婪、自私、虚伪、愚蠢;官员献媚取宠;人民被奴役、蒙蔽……又如写皇帝“每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的时候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夸张到滑稽可笑的地步,形象地表现了皇帝有穿新衣的怪癖。此则童话,还成功地运用了童话语言。如“美极了,真是美妙极了!”“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等。

  本文主要的艺术特色就是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强烈夸张,使故事发出不平凡的神奇色彩,借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增强作品的讽刺力量和艺术感染力。

  作品一开头为了渲染皇帝“非常爱穿新衣”这一特殊癖好,连用几个否定句,说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坐着马车去游公园”,然后再夸张地写他“每一天的每一点钟要都换一套衣服”,以至人们只要一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寥寥几笔概括性的夸张描写,就把这位穷奢极欲、挥霍无度、崇尚虚荣而又愚蠢可笑的皇帝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一个整天蹲在更衣室里忙于换穿新衣的皇帝形象,已使人忍俊不禁。

  作者驰骋丰富的想象,又夸张地写皇帝赤身裸体参加游行,跟在他后面的那群哈叭狗似的官员,装腔作势地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这真是一幅令人喷饭的极妙讽刺漫画!故事中,从皇帝到官员、骗子的一系列可笑行为,情节夸张,但为何使人细读后感到真实可信?因为故事具有真实的基础:皇帝有贪婪、自私、虚荣、愚蠢的本性;官员们为了自身的利益,个个不愿说实话,都爱说假话,献媚取宠;骗子的骗局设计得天衣无缝,无懈可击。正因为这样,骗子手段高明,善于设骗;皇帝贪婪虚荣,甘心受骗;官员阿谀奉承,乐于互骗,形成了这篇童话巧妙的布局。

  《皇帝的新装》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读《皇帝的新装》,我们有时会忍俊不禁,为统治者的愚蠢和丑态而发笑,为作者幽默的叙述而发笑。前边我们说过,童话通篇运用的夸张的方法,对封建统治者演出的一场闹剧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同样,作者在语言运用上,也是喜怒笑骂皆成文章,夸张嘲讽跃然纸上。文章的开头一段写了皇帝喜爱新装的程度:“为了穿得漂亮,不惜把所有的钱都花掉”,“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这里运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皇帝的昏庸无能和荒唐可笑。为了了解一下织布的进展情况,皇帝派了他“诚实”的老大臣前去察看。就是这个“诚实”的老大臣,却在皇帝面前扯了个大谎,于是这“诚实”二字就有了嘲讽的意味。随着情节的发展,这位最高统治者,这位嗜新装成癖的昏君,竟然在公众面前脱下了所有的衣服,还对着镜子扭动着腰肢。在平铺直叙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窥见作者那支辛辣的笔杆,多么痛快淋漓地吐露着他对统治阶级的蔑视和鄙夷。琢磨过人们夸赞皇帝新装漂亮时那句话吗?“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注意加黑的字,再结合“皇帝把所有的衣服都脱下来了”这句话,我想你会哑然失笑的。

  作业练习

  一、黑体字的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A.愚蠢yú 御聘yùpìn 的确dí

  B.分外fèn 滑稽jī 贮蓄zhù

  C.陛下bì 赏赐cì 显露lòu

  D.钦差chāi 爵士jiáo 勋章xūn

  二、下面黑体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更加 更新 更正 少不更事

  B.相称 对称 称职 称心如意

  C.和诗 应和 唱和 和气

  D.圈地 圈定 猪圈 出圈儿

  三、选字填空。

  1.①决 ②绝

  A. 裂 B. 妙 C. 密

  D. 不能让人知道

  2.①需 ②须

  A.必 B.无 害怕

  C.按 分配 D.军 物资

  3.①禄 ②碌

  A.忙 B.功名利

  C.庸庸 D.高官厚

  4.①戴 ②带

  A.披星 月 B.不共 天

  C.携 D.面 笑容

  四、字形不完全正确的一组词语是。

  A.理智 陛下 辩论 作工

  B.滑稽 呈报 烦闷 座位

  C.显耀 炫耀 娱乐 钻研

  D.测试 艰苦 反省 通讯

  五、全是褒义词的一组是。

  A.鄙视 害怕 怯懦 骇人听闻

  B.宽敞 狭窄 伟岸 花枝招展

  C.美观 勇敢 灵巧 能工巧匠

  D.风雅 保护 发动 久经风霜

  六、全是贬义词的一组是。

  A.晶莹 郑重 珍藏 清晰 精神抖擞

  B.顽强 坚强 坚固 顽固 一模一样

  C.奸诈 卑劣 踌躇 鼓动 絮絮叨叨

  D.勾结 狡猾 炫耀 溺爱 不可救药

  七、全是中性词的一组是。

  A.澄清 慈善 安适 望风而逃

  B.秀气 苍穹 广漠 置之度外

  C.结果 事物 修理 熙熙攘攘

  D.休息 徘徊 诚实 不能自己

  八、选词填空。

  1.他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去( )一下他的新衣服。

  A.炫耀 B.夸耀 C.显耀 D.显示

  2.这些衣服( )得像蜘蛛网一样,穿的人会觉得好像身上没有什么东西似的。

  A.轻软 B.轻盈 C.柔软 D.轻柔

  3.这布是华丽的!( )的!无双的!

  A.精致 B.精美 C.精巧 D.精细

  4.随着比赛情况的变化,他们介绍场上气氛时,开始使用起“混战”、“白热化”、“球场上的原子爆破”等等( )的词语。

  A.耸人听闻 B.危言耸听

  C.骇人听闻 D.震撼人心

  九、下面冒号使用不当的是。

  A.这种布不仅色彩和图案都分外美观,而且缝出来的衣服还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B.全城的人都听说这织品有一种多么神奇的力量,所以大家都渴望借这个机会来测验一下:他们的邻人究竟有多么笨,或者有多么傻。

  C.“我的老天爷!”他想:“难道我是愚蠢的吗?……。”

  D.这位官员的运气并不比头一位钦差大臣好:他看了又看,但是那两架空织布机上什么也没有,他什么东西也没看出来。

  十、知识填空。

  童话是 文学的一种。这种作品通过丰富的 、 和 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 ,引人入胜。童话又往往采用 的方法,举凡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大自然以及家具、玩具都可赋予生命,注入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格化。

《皇帝的新装》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能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

  2、能赏析人物形象,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

  3、了解童话的特点,理解童话的寓意。

  教学重点:

  学会结合文章赏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理解童话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了解作者,导入新课

  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读过这样一个故事:圣诞节前一晚,有又冷又饿的小女孩为了养活生病的父亲,冒着风雪去卖火柴,她沿街叫卖,可是没有人理她,后来她划亮了火柴,在火光中她看到了已去世的疼爱她的老祖母,最后老祖母带她一起去了天堂。

  你知道这个故事名叫什么?谁写的?今天我们将学习安徒生的另一篇童话:《皇帝的新装》(板书课题及作者,写到黑板上时高一点)。

  二、感知课文,复述情节。

  1、检查预习:

  滑稽陛下头衔炫耀勋章

  称职钦差随声附和骇人听闻

  2、复述故事

  安徒生在童话中为我们讲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哪个同学可以结合图片把这个故事复述下来?师要求:(1)声音洪亮,口齿清楚;(2)能正确地反映文章的意思;(3)语句通顺、有条理,用语准确。

  师组织学生评价。

  师(竖着写板书):皇帝爱新装——骗子“做”新装——君臣看新装——游行展新装——揭穿假新装

  三、结合文章,赏析人物。

  1、从同学复述的故事中,我们了解到这是骗子(板书)精心策划的一场骗(红粉笔描一下)局,请问其中有哪些人说了谎?(板书:大臣、百姓、随员等)

  2、现在我们选择他们中的代表人物,来推选“年度人物”,你认为把以下几个“奖”颁给谁最合适:最可笑“奖”、最奸刁“奖”、最卑鄙“奖”、最胆小“奖”?为什么?(生先自主学习,后合作探讨)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文中人物最主要的心理描写,对其性格特点进行分析。

  可选取精彩片段,通过学生演读(表演时可拿书,但边读边配合有表情与手势)加深对人物性格的认识。学生点评

  2、师提问:为什么他们都不愿说真话?他们怕什么?

  3、最后谁说出了真话?为什么孩子能说真话?可以给孩子颁发一个什么奖状?(最可爱奖、最诚实奖)

  四、深入分析,理解主题

  1、为什么由一个孩子说出真话?作者想批判什么、呼唤什么?

  2、作者通过善意安排,让一个孩子说出了真话,揭开了骗局,这个“天真的声音”在一个谎言充斥的社会里,显得格外响亮,格外珍贵。安徒生通过这篇童话对统治阶级虚伪腐朽的实质进行了强烈的批判,表达了对纯真事物的向往。

  五、联系现实,感悟道理。

  这篇童话写了已经一百多年,揭露的尽管是当时社会、当时统治阶级用谎言掩盖真实的现象,其实仔细想想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也存在着一些“皇帝的新装”的现象?你能谈谈吗?(做一个真实的人,去说真实的`话!)

  六:发挥想象,再写续篇:

  作家对故事结局的描写留给读者很大的想像的空间。愚蠢的皇帝在游行大典完毕后回到宫里,他会怎么办呢?是处死那说真话的小孩,还是从此悔过自新,把精力放到料理朝政上去呢?请展开想像的翅膀,学习安徒生夸张讽刺的笔法,为童话故事设计一个别致的续篇。(课前已写,在稍作修改后选择2—3名学生作品展示)

  七、教师寄语

  同学们,安徒生的童话使我们的精神得以滋养,心灵得到充实。我们总是在赞美歌颂着真善美,但声音再洪亮再甜美的歌颂也比不上实实在在地去做一个真实的人,去说真实的话!

  八、板书设计:

  皇帝的新装

  安徒生

  皇帝小孩(天真纯洁、

  可笑、愚蠢揭无私无畏)

  大臣、官员骗子随员、内臣

  卑鄙奸刁阿谀奉承

  百姓自私、虚伪

《皇帝的新装》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童话用想象的手法和夸张性的情节反映社会生活的特点。

  2、学习本文精妙的描写,深刻把握作品深刻的思想意义。

  3、联系现实生活,体验反思,培养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1、学习童话用想象的手法和夸张性的情节反映社会生活的特点。

  2、作品深刻的内涵和思想。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一定非常熟悉《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童话故事吧,它的作者是谁,哪国人,你还读过他的哪些童话故事?你知道吗?一个一眼就可看穿的骗局,竟然畅行无阻,最终演出一场荒唐的闹剧,今天再让我们走进安徒生的另一篇著名的童话世界──《皇帝的新装》。

  二、介绍作者

  安徒生,全名是:汉斯·克利斯坦·安徒生,出生于丹麦中部的小城奥登塞。他的`故居、遗物都是丹麦国宝,因为他是19世纪丹麦文学巨匠,是丹麦的骄傲。他创作的文学各类很多,但以童话闻名于世界,一生共计写下168篇童话,是世界级的童话大师。他的作品让世界各国的无数少年儿童着迷,正是他,首次将“童话”从幼稚粗糙的民间传说与故事,发展成为优美的,饱含作者内心情感的文学童话,为后世作家的创作留下经典范文。1954年国际儿童读书联盟第三次大会上设立以安徒生的名字命名的世界儿童文学大奖──国际安徒生奖,这个奖项至今仍是儿童文学界最高的荣誉。

  著名童话有:《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夜莺》、《海的女儿》、《拇指姑娘》等著名作品,这些童话故事,有的揭露社会的黑暗、罪恶,批判教会僧侣的丑行,有的讽刺皇帝的昏庸,大臣们吹牛拍马的丑态,有的满含心酸血泪描绘了鞋匠、洗衣妇等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图景等。

  三、写作背景

  《皇帝的新装》写于1837年。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欧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而处于北欧边陲的丹麦却还是个君主立宪国家。拿破仑战争最激烈的时候,丹麦统治阶级利用英法矛盾,以中立地位大搞海上粮食贸易,引起英国不满,英国要求丹麦交出从事贸易的舰队和商船,成为英国的附庸国。丹麦拒绝这一要求,英军于1807年炮击哥本哈根,摧毁了丹麦的舰队,丹麦便由中立倒向拿破仑一边,成为交战国。8年后,拿破仑战败,丹麦也成为战败国而失去广大领土,耗尽了钱财,银行倒闭,农村萧条,刚刚兴起的小型工业也全部破产,丹麦最终成了英国的附庸国。丹麦人民身受本国封建阶级和英国资产阶级的双重剥削,过着饥寒交迫的贫困生活,而封建统治阶级则穷奢极欲,挥霍无度。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安徒生根据西班牙一则民间故事改编了《皇帝的新装》,把揭露的锋芒直指封建统治阶级的头子,并无情的嘲讽了贵族、宫廷的丑恶行径,深刻的解剖了当时社会的病状。

  四、整体感知

  1、本文是什么体裁?

  介绍童话: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一般故事情节神奇曲折,生动浅显,对自然物往往作拟人化的描写,能适应儿童的接受能力。多采用夸张、拟人、象征等表现手法。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

  2、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以“新装”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

  3、本文围绕“新装”写了哪些情节?

  故事情节是:皇帝爱新装,骗子做新装,君臣看新装,新装”被戳穿。

  第一部分(第1段)爱新装:写皇帝酷爱新装成癖。夸张的描写了皇帝的恋装癖,为下文骗子愚弄皇帝作了铺垫,设下了伏笔,这是故事的序幕。

  第二部分(第2~3段)做新装:皇帝决定让骗子们做新装。骗子是十分狡诈的,他们利用皇帝爱穿新装的癖好,诱他上钩。这一部分交代了事情的直接起因,是故事的开端。

  第三部分(第4~22段)看新装:写大臣、官员、皇帝看骗子做新装的经过。这是故事的发展。大臣、官员、皇帝虽然都看不到新装,但是,都自欺欺人的说看到了,怕别人说他们愚蠢或者不称职。

  第四部分(第23段至篇末)展新装:写皇帝穿上新装举行游行大典,并以一个小孩子戳穿新装的骗局结束全文。这是全文的高潮和结局。

  4、本文有一句关键的话推动着后面情节的发展,后面的所有的荒唐事,都源于它。请找出来?

  任何不称职的或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5、角色朗读:让不同身份的人在这场骗局中登场,充分展示了他们的性格特征。

  ① 旁白:如作者给孩子讲故事,语气亲切、自然,语调平缓。

  ② 皇帝:微胖、富态,语调傲慢,神情自负。

  ③ 骗子:油头滑脑,油腔清调,阿泱奉承。

  ④ 老大臣:年迈、苍老,老于世故,语调迟缓,故作镇定。

  ⑤ 诚实的官员:对皇帝毕恭毕敬,貌似“诚实”实则狡猾。故作姿态,语调低沉。

  ⑥ 骑士们:庸庸碌碌,阿谀奉承,随声附和。

  ⑦ 典礼官:讨好皇帝,语调温柔。

  ⑧ 百姓们:不敢说真话,心里却明白。

  ⑨ 小孩子:无所顾忌,天真单纯,对大人的说法不理解,高声叫了出来。

  ⑩ 小孩的父亲:想借孩子的话,指出真相。说话坦然,但声音较低。

  (人物的心理活动,也要由角色朗读,但声音可以适当放低,似乎是自言自语。)

  6、抢答以下问题:

  ⑴ 皇帝有何嗜好?

  ⑵ 两个骗子怎样设的圈套?

  ⑶ 面对新装,老大臣有何心理活动?他回去如何对皇帝汇报的?官员有何心理活动?他又是如何汇报的?

  ⑷ 皇帝面对新装,想了什么?说了什么?

  ⑸ 为新装举行的大典上,老百姓们看到了什么?他们又是如何想、如何说的?

  ⑹ 最后谁说出了真话?

  ⑺ 最后结果如何?

  五、课堂小结

  读完这篇童话,我们首先会嘲笑那个愚蠢的皇帝,不过,如果注意到上自皇帝下至百姓,几乎人人都违心地说假话这一现象,我们的思考也许能更深入一层。

  六、布置作业

  阅读下面描写皇帝的爱好和心理活动的句子,研讨括号里的问题。

  1、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去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用一句话概括这段话的内容。)

  2、“我倒很想知道衣料究竟织得怎样了。”皇帝想。不过,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这布,心里的确感到不大自然。(皇帝为什么会“感到不大自然”?)

  3、不过他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皇帝已经感觉到老百姓说的话是真的,为什么反而“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

《皇帝的新装》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在预习的基础上能够流利生动的复述全文。

  2、通过对语言的品味,感知小说中人物的形象

  3、了解通话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听出童话味(听出荒诞)

  同学们应该都有过童年看着图画听着爸爸妈妈讲故事的经历吧。这样的温馨时光真是让人怀念,那今天我们就来重温下这样美好的时光吧!(ppt出示《皇帝的新装》图片)大家看这些图片,这讲的是哪个故事啊?对,就是安徒生的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老师请请一个同学就着这些图片来给我们讲讲这个故事。那我们现在就坐着时光的机器,回到我们的小时候,看着这一幅幅生动的图画,听这位同学来给我们讲《皇帝的新装》吧!

  【详细复述】

  用几句话来说这个故事就是皇帝爱新装→骗子“做”新装→大臣看新装→皇帝展新装→小孩揭穿识别假新装【理清文章线索】

  听了刚刚那位同学的讲述,老师想问问大家,大家觉得这个故事中的哪些情节你觉得是很荒诞很离奇的,在现实中是很难上演的呢?

  (生:1皇帝对于衣服的喜爱;2骗子所设置的骗局;3那么多的人上当受骗;4皇帝明明已经知道上当还要继续游行……)

  对啊,有那么多看上去似乎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事情竟然就这样上演了,情节的离奇曲折,正是因为作者非常的想象和夸张手法的运用——这这是童话故事的第一个特点。

  不过我们班很多同学都提出了这样的疑问,比如宋首露,彭玲、马颖莹三位同学就说“为什么骗子能够顺利行骗呢?”张丹豪、张浩路、王吉、张浩辉、张海霖、陈天裕、蒋杰七位同学说皇帝已经觉得老百姓们所讲的话似乎是真的,为什么还要把游行大典进行下去呢?那是不是作者的这种想象和夸张脱离了现实呢?

  (生:1皇帝爱穿新装,因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只是作者对这样的爱美之心做了一些夸张;2骗子所设置的骗局虽然非常露骨,但是这是他们对皇帝的心思和臣民的心思都琢磨偷了,大臣怕丢官职,没有官职的害怕别人嘲笑他太愚蠢,为了保护自己,只得说假话,皇帝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也要说假话;3皇帝意识到自己出丑了,又生怕国人说他不称职,怕大家知道他上当受骗,于是只能继续游行。)

  所以我们知道通话的另一个特点那就是在现实的基础上再创造,是反映生活

  的。想象是以现实生活做基础的,有生活的真实;而夸张是借助于想象完成的,它可以深化故事的主题,突出事物的本质,加强艺术感染力。童话就是一个亦真亦幻的世界。

  二、演出童话感(讲讲演演)

  作者围绕新装,给我们展现了形形色色的人,有皇帝,大臣,还有骗子和小孩。对于这些人,大家一定都有着自己的看法。那接下来的时间老师就要交给大家了。大家通过对文章的品读,来告诉大家你看了一个怎样的皇帝、臣子或者骗子。

  我从句子中读出了一个的皇帝臣子骗子。

  老师希望课堂上不仅要有精彩的发言,你还能做一个倾听者,做一个记录者。老师将针对你们小组发言的内容、小组成员的倾听习惯和记录习惯来给分。古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今有105班8个小组相互竞争,各显本领。让我们来看看哪个小组是最后的优胜者呢?

  重点句子:

  1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通过夸张的修辞,写出了皇帝的骄奢淫逸和爱慕虚荣

  2、不过,想到凡是愚蠢或者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这布,心理的.却感到不大自然……(第五段)这段心理描写一波三折。“感到不大自然”是第一次转折,联系第一段的内容,不难看出,皇帝其实很心虚,很怕自己看不见,是一个不称职的皇帝,而且对自己是否聪明也不敢确定。接着是第二个转折,“相信自己无须害怕”,这其实是他给自己壮胆,强作镇静。虽然如此,但他“仍然觉得先派一个人去看看”这是第三次转折,说明他心里还是非常害怕自己看不见那块布的,因而证明自己是不称职或者愚蠢的,所以心生一计,还是先派人去看看比较妥当。这些自相矛盾的心理活动,把皇帝自信而又心虚,愚蠢而又狡猾的性格特点准确的表达出来了。(详)

  3、“愿上帝可怜我吧!”老大臣想,他把眼睛……(第八段)老大臣的心理经历了惊惧——怀疑自己愚蠢或者不称职——决定说谎的过程。老大臣把眼睛睁得特别大,是因为他不相信自己看不见,所以想睁大眼睛看得仔细一点,能够看见那块布。但他还是没有看见,不过他不敢说出真相,所以看出他是一个虚伪愚昧

  的大臣。(详)

  4、皇上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第27段)皇帝的这些动作想让别人以为他看得到那美丽的新装,他正在仔细的欣赏衣服是否合身是否美丽,用两个动词形象的写出了皇帝的丑态百出,揭露了他的自欺欺人。(详)

  5、那些托后裙的内臣都把手在地上东摸西摸……(第31段)动作描写,臣子的虚伪,阿谀奉承。

  6、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觉得百姓们所讲的话似乎是真的……(第36段)带过,前面有分析,表现皇帝的愚蠢,好面子

  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描写和夸张的修辞给我们展现了一群性格鲜明的人物。这就是童话的第三个特征——语言生动形象。

  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位伟大的丹麦文学巨匠安徒生,通过他的文字,我们得以看到昏庸无能、爱慕虚荣、愚蠢、虚伪的皇帝,虚伪愚昧、只懂得阿谀奉承的大臣,狡猾伪善的骗子。那大家对安徒生的了解有多少呢?(请一学生读注释1,ppt显示安徒生的代表作)。

  三、品出童话意

  人人都没有看见那美丽的新装,但没有一个人说出真相,只有一个小孩勇敢的说出了自己的所见。我们班的同学就此产生了新的疑惑——为什么是由一个小孩来揭穿这个骗局呢?

  因为孩子总是无所顾忌,直言不讳的,孩子是单纯,诚实的……

  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孩子喊出了“天真的声音”,讲出了谁也不敢说出的的真想,使得“新装”顿时逝去神奇的作用,这一笔,增强了童话的现实意义——揭露了愚蠢,虚伪的皇帝和臣子,也表现了作者对单纯,诚实的孩子的赞扬。这就是童话的第四个特征——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

  那么罗京民同学的疑问应该也得到了解答。作者要告诉我们的正是要做一个诚实的人。老师也希望,在我们长大后仍然能够一直保存着一份童真,拥有一颗童心,就如同文章中的小孩一样,诚实,单纯??

  四、写出童话奇

  大家想象一下皇帝回宫后会怎么做呢?大家续写一下这个故事吧,写完之后可以小组内交流一下,看看你们谁续写的故事更符合童话的特征呢?

  五、板书设计:

  皇

  帝1离奇,想象,夸张

  的童话2现实

  新3生动形象

  装4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

《皇帝的新装》教案 篇5

  一、激情导入

  师:今天老师想做一个小小的调查,同学们钓过鱼吗?(部分同学大声说:钓过。)那么,咱们一起来理一理钓鱼的过程。

  师:首先,选择合适的水域;其次,安放鱼饵;再次,垂钓;最后,鱼上钩了就要收线。

  师:这是从垂钓者的角度说的。那么,咱们再想想鱼儿。鱼从自由之身到上钩,有哪些环节呢?

  生:鱼原本是自由的,然后受到鱼饵的诱惑,接下来试钩,最后上钩。

  师:很好!今天我们将一同跟随丹麦童话大师安徒生去观赏一场精彩的、别开生面的、妙趣横生的、发人深省的钓鱼闹剧。(课件显示课题)

  二、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一)整体感知

  师:首先,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同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请运用我们刚才得到的钓鱼常识,试着从垂钓者和被钓的鱼两个角度,来梳理这出闹剧的情节。

  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寻找答案。

  (6分钟)

  (二)初步感知

  师:在这出闹剧中,谁在钓鱼?

  生:骗子。

  师:骗子想钓哪条鱼?

  生(七嘴八舌):皇帝;皇帝的钱财。

  师:那么,就是说骗子已经找好了合适的水域,那他为什么选择要钓皇帝这条鱼呢?

  生:因为皇帝很喜欢新衣服。

  师:为了钓到皇帝这条鱼,他们选择了什么诱饵呢?

  生:新衣。

  师:对了。这新衣除了骗子讲的外观美丽之外有什么特别之处能够吸引鱼?

  生:任何不称职的或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

  师:这时候皇帝受到诱惑了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他的心理?

  生:“这真是理想的衣服!”

  师:得到皇帝的许可之后,骗子做了什么?

  生:他们开始织布。

  师:这就是骗子在垂钓了,那么,皇帝这条鱼儿是不是直接就咬钩了呢?

  生:不是!他先派了诚实的老大臣,又派了诚实的官员视察,最后自己亲自去看。

  师:此时,鱼儿在试钩了。

  师:很好!最后鱼儿上钩了吗?

  生:上钩了!

  师:从哪里看出他上钩了?

  生:赏赐钱,封官,举行了游行大典。

  师:很好!那举行游行大典的时候骗子到哪去了?下来我们可以思考一下,今天就不说了。

  (10分钟)

  (三)分析人物,感情主旨

  问题一:

  师:同学们,一个原本高高在上的、无比威严的皇帝,却陷在两个骗子的圈套里,一丝不挂、赤身裸体地走到大街上游行。咱们按照故事情节发展的顺序分析一下,这是一个怎样的垂钓者?这是一条怎样的鱼?(请从文中找到根据)请同学们前后桌讨论两分钟。我们先来看第一个环节。我们从第一环节中能看出皇帝是一条什么样的鱼?

  第一阶段:选择水域及自由的鱼。(第1段)

  爱慕虚荣。不务正业

  骗子选好了水域,伺机钓鱼,投其所好

  第二阶段:投放诱饵、鱼儿受到诱惑(2段、3段)

  愚蠢。一个一眼能识破的骗局却甘愿上当。

  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和判断力,却自欺欺人,扮演了一个跳梁小丑的角色。

  有着阴暗的心理。想要借此特性打探他的臣民的心理,而我们通常不会刻意去打探别人的心理活动。

  骗子洞悉人心,工于心计。抓住了人的心理弱点,加以利用。

  第三阶段:垂钓、试钩。(4段~22段)

  狡猾,心虚。皇帝很想知道布料织造的情况,但心里未免害怕自己是不称职或者不可救药的,于是先派了个探子――亲信的老大臣去打探;接着又派了一位诚实的官员去看,以为这样比较稳妥。结果,“聪明”的皇帝失算了。

  虚伪,自欺欺人。明明什么也没看见,却不敢说出来。

  骗子镇定,从容不迫。

  第四阶段:收线、上钩。(23段~结尾)

  可笑、装模作样。A.皇帝在换上“新衣”后,在镜子前面“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光着身子做出了“转”和“扭”的丑态,意在表明他在端详新衣服是否合身、好看,确实看到了穿上了“新衣”。表现了皇帝自欺欺人、装模作样的丑态。

  虚伪。皇帝在听到老百姓都说“他实在没穿什么衣服呀”以后,既“有点发抖”“觉得百姓们所讲的话似乎是真的”,意识到受了骗,为在老百姓面前一丝不挂地游行、大出其丑而“有点发抖”;却心中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要维护自己的尊严,只好故作姿态掩饰自己内心的恐慌,硬撑着,暴露出他外强中干的特点,更加的虚伪可笑。

  固执,将错误进行到底。意识到受骗,却只有将错就错。就像鱼儿咬住了钩,却没办法摆脱,被迫活生生的吞下鱼钩。

  骗子自圆其谎。

  (30分钟)

  问题二:

  师:同学们,这个骗局之所以可以畅行无阻,其原因是什么?自由自在的鱼儿成了垂钓者的盘中餐,是应该怪贪嘴的鱼儿还是怪钓鱼者呢?请同学们从皇帝自身、骗子的骗局以及皇帝周围的人几个方面思考,看看是什么原因使他上当受骗的?

  学生讨论1分钟

  生:(1)皇帝自身性格弱点――愚蠢,虚伪。(主观原因)

  (2)骗子的骗局巧妙――鱼饵诱人;用一句封住了所有人的口: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就抓住了人的心理弱点。(客观原因)

  (3)皇帝周围环境。大臣们――怕被别人说自己愚蠢不称职,保住官位,所以随声附和。老百姓――怕触犯皇帝,又怕被人讥笑,不敢讲真话。(客观原因)

  (结语)师:这条鱼是条虚伪的鱼,骗子抓住了鱼虚伪的特点,所以,这个骗局得以畅行无阻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生:人性的虚伪。

  (35分钟)

  问题三:

  师:那么,全城的人都是虚伪的'吗?

  生:不是!还有小孩。

  师: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小孩会说真话呢(为什么小孩会剪断钓线呢)?

  生:小孩天真无邪,没有顾虑,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师:那么,作者为什么安排了一个小孩来说真话?他这样安排有什么特殊的意图吗?

  (引导:如果安徒生让所有的人都说假话,让这个游行大典顺利地举行,全世界完全被谎言和虚伪笼罩,你会有什么感觉?是不是很绝望?)

  师:小孩子其实只说了谁都可以说出口的一句真话,却犹如一把剪刀,把这个由谎言和伪装编织的黑幕剪出了一道口子,透出了一丝亮光。给黑暗的、虚伪的社会留下一点希望,增添一点亮色,不是完全悲观。

  师:游行大典结束了,可之后的事情安徒生没讲,那么,这个小孩儿长大后会怎样呢?请大家展开合理的联想与想象,大胆假设,这留做课后作业。

  师:其实在生活中,这样的钓局也屡见不鲜,比如说,扔包诈骗案、短信诈骗案、中奖诈骗案等等。这样的弱智骗术屡试不爽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其实很简单,骗子像垂钓者一样牢牢抓住鱼贪嘴的弱点一样,死死地扣住了人性的弱点,或是虚荣之心,或是贪婪之心,或是自私之心……以此来达到行骗的目的。其实人只要能克制自身的欲望,战胜自己的弱点,就能够不上当不受骗,也能够活得更自我,更超脱。

《皇帝的新装》教案 篇6

  一、 教学目标: 

  1.理解童话的想象和夸张的艺术特点。

  2.使学生认识封建统治者的愚蠢和虚伪。

  二、教学重点:

  1、熟悉把握本文故事情节。

  2、通过语言和细节描写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

  3、学生体会并学习如何进行合理的想象和夸张。 

  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导入:同学们,“游行”大家听得多了吧?近段时间既有香港学生游行反对赌球合法化,也有纽约举行波多黎各日庆祝游行。而现在却有这样一场奇特的游行,主角是一个皇帝,他不穿上衣,光着身子在老百姓面前游行,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个故事的始末。

  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新课《皇帝的新装》,同学们都预习过了,应该知道,本文的体裁是什么呀?(明确:童话。)

  2、 作者简介:这篇童话的作者安徒生,是19世纪丹麦著名的童话作家。安徒生共写了168篇优美童话。其中有我们耳熟能详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等。

  3、检查预习:

  (1)读准下列加横线字的音及注意加粗字的字形:

  滑稽(jī)   陛下(bì)  头衔(xián)   炫耀(xuàn)   勋章(xùn)  

  称职(chèn)     钦差大臣(qīnchāi)     随声附和(hè)    骇人听闻(hài)

  请一生读一遍,明确读音后全班齐读两遍。

  差:差chā别   差chà不多   参差cī   钦差chāi

  和:和hé平    附和hè    和huó面   和huò药   和hú牌   暖和huo

  称:称chèn职   称chēng呼   称chèng东西

  (2)解释下面的词语:

  ①称职:能够胜任所担当的职务。称:适合。

  ②不可救药:比喻人或事物已坏到无法挽救。救药:用药救活。

  ③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震惊。骇:惊吓。

  ④随声附和:别人说什么,自己跟着说什么。形容毫无望已见、一味盲从。附和:跟着别人说。

  4、明确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整体把握故事情节,复述故事 。

  第二课时:通过细节和语言分析人物形象、性格;续写故事。

  5、 请生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1) 这篇童话以什么为线索?围绕这个线索有几个情节?

  明确:线索:新装。

  情节:( )新装,( )新装,( )新装,( )新装,( )新装。

  (请生在线索前面填入一个动词,来概括每个情节的大意。)

  (2) 这篇童话有哪些人物?以谁为中心人物展开故事情节?

  明确:人 物:皇帝、骗子、老大臣、官员、侍从、百姓、小孩

  中心人物:皇 帝

  (3) 看图片复述故事。复述时要注意:

  a、按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穿新装~展新装的顺序复述,主要情节不能遗漏。

  b、态度自然,口齿清楚,声音响亮。

  (请生用七分钟默读课文及思考问题,用三分钟时间四人小组讨论问题及互相练习复述。)

  6、 课本剧表演:这篇童话故事情节曲折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为了加深同学们对故事情节的印象,把握人物形象的本质特征,现在请一些同学来,以这个故事为剧本,表演一个戏剧。(表演从老大臣看布到结尾,附剧本在文末。)

  7、看完这个戏剧,你对皇帝、骗子、大臣、百姓、小孩等人物,或这个故事有什么想法?请各抒己见。

  8、 课堂小结:

  (1)体裁,作者,生字词。

  (2)初步了解故事的情节: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穿新装~展新装。

  (第二课时)

  1、 复习上节课内容导入。

  2、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1)填写表格:

  真假话 原因 性格

  皇 帝 假 怕被人说他愚蠢,

  怕丢掉王位 愚蠢、昏庸无能、

  自欺欺人、虚伪

  老大臣

  官 员 假 怕被人说他愚蠢,

  怕丢掉官位 愚蠢、虚伪、狡诈、

  阿谀奉承

  百 姓 假-真 怕被人看不起,

  怕惹来杀身之祸 愚蠢、怕事

  小 孩 真 天真,无私无畏,

  童言无忌 天真单纯

  (2) 思考、讨论“研讨与练习”第一、二题。

  ①后来,一个小孩最先说出了真话,紧接着老百姓也都说真话了,而皇帝和他的内臣们仍装模作样地把戏演下去。作者这样写,你是怎么理解的?

  讨论并明确:封建统治者是决不会自动放弃他们的权力的,虽然皇帝意识到自己出了丑,但为了维护王位,维护自己的统治,只能硬撑下去。而他的内臣也是私心重重。这帮统治者是决不会放弃他们的权力而承认真理的。

  ②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去炫耀一下新衣服。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用一句话概括这段话的内容。)

  讨论并明确:皇帝喜欢新装已经到了成癖的程度。

  ③“我倒很想知道衣料究竟织得怎样了。”皇帝想。不过,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这布,心里的确感到不大自然。

  (皇帝为什么会“感到不大自然”?)

  讨论并明确:皇帝一方面愚蠢地自信,觉得自己肯定能经受住新装的检验,可是由于事关重大,直接威胁着他的尊严、皇权,所以又不免有些心虚。

  (3)本文想象丰富而且奇特,夸张大胆而且合理。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都不是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存在的,为什么却又能够令人信服?

  明确:本文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虽然不是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存在的,却是在现实生活基础上提炼概括、集中创造出来的。历史上穷奢极欲、昏庸暴虐、不理朝政的皇帝,做出逾乎常理、骇人听闻的事情,是屡见不鲜的。高官巨宦一味阿谀逢迎皇帝,只求保住官位,更是非常普通的现象。童话家安徒生在这样社会现实的基础上,驰骋丰富想象,展开大胆夸张,叙述出这样的故事情节,刻画出这样的人物形象,骗子手段高明,善于设骗;皇帝贪婪虚荣,甘心受骗;官员阿谀奉承,乐于互骗,形成了这篇童话巧妙的布局。既有现实生活的充分依据,又表达了对这样的皇帝和大臣的强烈憎恶之情。文中描写皇帝、大臣甘愿受骗、并且骗人,直到皇帝在游行中听到老百姓都道出了他在裸体游行的真相以后,还硬撑着把那丑剧扮演下去,都是人物特点的逻辑发展。因而能够让读者信服,受到作者思想感情的影响。

  (4)这篇童话讽刺了什么,告诉我们什么?试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讨论并归纳:讽刺了封建统治阶段昏庸、愚蠢、虚伪、狡诈、自欺欺人、荒唐可笑的本性,无情鞭笞了黑暗腐朽的封建制度。它告诉我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3、口头作文:想像皇帝回到宫里会采取什么行动,试给故事编一个续篇,想像和夸张色彩越浓越好。

  (附《皇帝的新装》课本剧剧本):

  第一场

  (两骗子上场,来到织机前,做织布的动作。老大臣上场)

  大臣:啊?(吃惊地,用手扶眼镜)我怎么什么也没看见?

  骗子甲:哎呀,老大臣来了!请进!请请请!请走近一点,仔细地看。

  骗子乙:这花纹美丽不美丽?这色漂亮不漂亮?

  大臣:我的老天爷!难道我愚蠢吗?难道我不称职吗?我可决不能让人知道这一点!

  骗子甲:喛!您还满意吗?

  大臣:满意满意,非常的满意!

  骗子乙:您一点儿意见也没有吗?

  大臣:没有没有,我一定呈报皇上!我对这布料实在太满意了。(大臣下)

  骗子甲乙:我们非常高兴!您老慢走!(官员上)

  官员:咦?(吃惊,张嘴,揉眼)我并不愚蠢呀,大概是我不配有现在的官职吧!这也真够滑稽的!我决不能让人看出这一点!

  骗子甲:你看这布料美不美?

  骗子乙:您还满意吗?

  官员:满意!满意!太满意了!我一定如实向皇上呈报。

  骗子甲乙:多谢你啦!(官员下,两骗子继续作出织、剪、缝的动作)

  第二场

  侍从:老大臣、官员求见!

  皇帝:(从更衣室走出,回到椅上)宣!

  大臣、官员:参见陛下!

  皇帝:新衣服做得怎么样啦?

  大臣:很快就完工了!

  官员:美丽得很,漂亮得很啦!

  大臣:陛下要能穿上它去参加游行典,让所有的百姓都开开眼界,那可再好不过了!

  官员:天下的人都要赞不绝口啊!

  皇帝:嗯,好,太好了!

  侍从:裁缝求见!

  皇帝:宣!(两骗子作手托衣物状,上)

  骗子甲乙:参见陛下!衣服做好了,请陛下过目。

  骗子甲:这是裤子。

  骗子乙:这是袍子。

  骗子甲:这是外衣。

  骗子乙:这些衣服轻柔极了,像蜘蛛网一样。

  骗子甲:穿上的人会觉得什么也没穿似的。

  骗子乙:这也正是这些衣服的优点。

  皇帝:怎么回事?我怎么什么也看不见?难道我愚蠢吗?我不够资格做一个皇帝吗?这可太骇人听闻了!

  大臣:陛下您看,这布华丽不华丽?

  官员:瞧瞧,多美的花纹!多美的色彩!

  皇帝:我十二分的满意。我要封你们为御聘织师,我要重重地奖赏你们!

  骗子甲乙:谢陛下。(退场)

  大臣:皇上赶快更衣吧!

  皇帝:好!好!(众人来到镜前为皇帝脱下外套,穿上“新衣”)

  侍从:游行大典现在开始!

  (官员持刀在前,大臣举华盖在后侧,侍从托“后裙”在后,绕场慢行)

  (观众甲、乙、小孩上场)

  观众甲: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漂亮呀!

  观众乙:看!他的后裙多美呀!

  小孩:咦!他什么也没有穿呀!

  观众甲:上帝哟!你听听这个天真的声音,有个小孩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

  观众乙:他确实是没有穿什么衣服呀!

  皇帝:(惊恐,颤抖)我一定要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摆出更骄傲的神气,下场)

《皇帝的新装》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习童话用想象的手法和夸张性的情节反映社会生活的特点。

  2、学习本文精妙的描写,深刻把握作品深刻的思想意义。

  3、联系现实生活,体验反思,培养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1、学习童话用想象的手法和夸张性的情节反映社会生活的特点。

  2、作品深刻的内涵和思想。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一定非常熟悉《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童话故事吧,它的作者是谁,哪国人,你还读过他的哪些童话故事?你知道吗?一个一眼就可看穿的骗局,竟然畅行无阻,最终演出一场荒唐的闹剧,今天再让我们走进安徒生的另一篇著名的童话世界──《皇帝的新装》。

  二、介绍作者

  安徒生,全名是:汉斯·克利斯坦·安徒生,出生于丹麦中部的小城奥登塞。他的故居、遗物都是丹麦国宝,因为他是19世纪丹麦文学巨匠,是丹麦的骄傲。他创作的文学各类很多,但以童话闻名于世界,一生共计写下168篇童话,是世界级的童话大师。他的作品让世界各国的无数少年儿童着迷,正是他,首次将“童话”从幼稚粗糙的民间传说与故事,发展成为优美的,饱含作者内心情感的文学童话,为后世作家的创作留下经典范文。1954年国际儿童读书联盟第三次大会上设立以安徒生的名字命名的世界儿童文学大奖──国际安徒生奖,这个奖项至今仍是儿童文学界最高的荣誉。

  著名童话有:《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夜莺》、《海的女儿》、《拇指姑娘》等著名作品,这些童话故事,有的揭露社会的黑暗、罪恶,批判教会僧侣的丑行,有的讽刺皇帝的昏庸,大臣们吹牛拍马的丑态,有的满含心酸血泪描绘了鞋匠、洗衣妇等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图景等。

  三、写作背景

  《皇帝的新装》写于1837年。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欧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而处于北欧边陲的丹麦却还是个君主立宪国家。拿破仑战争最激烈的时候,丹麦统治阶级利用英法矛盾,以中立地位大搞海上粮食贸易,引起英国不满,英国要求丹麦交出从事贸易的舰队和商船,成为英国的附庸国。丹麦拒绝这一要求,英军于1807年炮击哥本哈根,摧毁了丹麦的舰队,丹麦便由中立倒向拿破仑一边,成为交战国。8年后,拿破仑战败,丹麦也成为战败国而失去广大领土,耗尽了钱财,银行倒闭,农村萧条,刚刚兴起的小型工业也全部破产,丹麦最终成了英国的附庸国。丹麦人民身受本国封建阶级和英国资产阶级的双重剥削,过着饥寒交迫的贫困生活,而封建统治阶级则穷奢极欲,挥霍无度。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安徒生根据西班牙一则民间故事改编了《皇帝的新装》,把揭露的锋芒直指封建统治阶级的头子,并无情的嘲讽了贵族、宫廷的丑恶行径,深刻的解剖了当时社会的病状。

  四、整体感知

  1、本文是什么体裁?

  介绍童话: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一般故事情节神奇曲折,生动浅显,对自然物往往作拟人化的描写,能适应儿童的接受能力。多采用夸张、拟人、象征等表现手法。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

  2、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以“新装”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

  3、本文围绕“新装”写了哪些情节?

  故事情节是:皇帝爱新装,骗子做新装,君臣看新装,新装”被戳穿。

  第一部分(第1段)爱新装:写皇帝酷爱新装成癖。夸张的描写了皇帝的恋装癖,为下文骗子愚弄皇帝作了铺垫,设下了伏笔,这是故事的序幕。

  第二部分(第2~3段)做新装:皇帝决定让骗子们做新装。骗子是十分狡诈的,他们利用皇帝爱穿新装的癖好,诱他上钩。这一部分交代了事情的直接起因,是故事的开端。

  第三部分(第4~22段)看新装:写大臣、官员、皇帝看骗子做新装的经过。这是故事的发展。大臣、官员、皇帝虽然都看不到新装,但是,都自欺欺人的说看到了,怕别人说他们愚蠢或者不称职。

  第四部分(第23段至篇末)展新装:写皇帝穿上新装举行游行大典,并以一个小孩子戳穿新装的骗局结束全文。这是全文的高潮和结局。

  4、本文有一句关键的话推动着后面情节的发展,后面的所有的荒唐事,都源于它。请找出来?

  任何不称职的或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5、角色朗读:让不同身份的人在这场骗局中登场,充分展示了他们的性格特征。

  ⑴ 注意字音:

  滑稽 jī 陛下 bì 头衔 xián 骇人听闻 hài

  钦差 qīn 更衣 gēng 随声附和 hè 自称 chēng

  称职 chèn 炫耀 xuàn 愚蠢 yú 赐 cì 给

  御 yù 聘 pìn 爵 jué 士 系 jì

  ⑵ 注意读出各个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

  ① 旁白:如作者给孩子讲故事,语气亲切、自然,语调平缓。

  ② 皇帝:微胖、富态,语调傲慢,神情自负。

  ③ 骗子:油头滑脑,油腔清调,阿泱奉承。

  ④ 老大臣:年迈、苍老,老于世故,语调迟缓,故作镇定。

  ⑤ 诚实的官员:对皇帝毕恭毕敬,貌似“诚实”实则狡猾。故作姿态,语调低沉。

  ⑥ 骑士们:庸庸碌碌,阿谀奉承,随声附和。

  ⑦ 典礼官:讨好皇帝,语调温柔。

  ⑧ 百姓们:不敢说真话,心里却明白。

  ⑨ 小孩子:无所顾忌,天真单纯,对大人的说法不理解,高声叫了出来。

  ⑩ 小孩的父亲:想借孩子的话,指出真相。说话坦然,但声音较低。

  (人物的心理活动,也要由角色朗读,但声音可以适当放低,似乎是自言自语。)

  6、抢答以下问题:

  ⑴ 皇帝有何嗜好?

  ⑵ 两个骗子怎样设的圈套?

  ⑶ 面对新装,老大臣有何心理活动?他回去如何对皇帝汇报的?官员有何心理活动?他又是如何汇报的?

  ⑷ 皇帝面对新装,想了什么?说了什么?

  ⑸ 为新装举行的大典上,老百姓们看到了什么?他们又是如何想、如何说的?

  ⑹ 最后谁说出了真话?

  ⑺ 最后结果如何?

  五、课堂小结

  读完这篇童话,我们首先会嘲笑那个愚蠢的皇帝,不过,如果注意到上自皇帝下至百姓,几乎人人都违心地说假话这一现象,我们的思考也许能更深入一层。

  六、布置作业

  阅读下面描写皇帝的爱好和心理活动的句子,研讨括号里的问题。

  1、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去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用一句话概括这段话的内容。)

  2、“我倒很想知道衣料究竟织得怎样了。”皇帝想。不过,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这布,心里的确感到不大自然。

  (皇帝为什么会“感到不大自然”?)

  3、不过他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

  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

  (皇帝已经感觉到老百姓说的话是真的,为什么反而“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

  〖答案〗

  1、皇帝喜欢新装已经到了成癖的程度。

  2、皇帝一方面愚蠢地自信,觉得自己肯定能经受住新装的检验,可是由于事关重大,直接威胁着他的尊严、皇权,所以又不免有些心虚,所以“感到不大自然”。

  3、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和权威,他不能在公众面前暴露自己其实愚蠢和不称职,只好硬撑住,摆出“更骄傲的神气”,这也暴露了他的外强中干。

  第二课时

  一、通过分析文中各人上当受骗的原因归纳出主题

  1、面对根本不存在的新装,谁在说假话?

  ⑴ 老大臣说假话:“哎呀,美极了!真是美极了!” “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是的,我将要呈报皇上,我对这布料非常满意。”

  ⑵ 一位诚实的官员说假话:“是的,那真是太美了!”

  ⑶ 两位诚实的官员一起说假话:“陛下请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

  ⑷ 皇帝说假话:“哎呀,真是美极了!”“我十分满意!”

  ⑸ 皇帝的全体随员说假话:“哎呀,真是美极了!” “这布是华丽的!精致的!无双的!”

  ⑹ 皇帝的所有骑士说假话:“一点也不错。”

  ⑺ 皇帝身边的所有人说假话:“上帝,这衣服多么合身啊!裁得多么好看啊!” “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这真是贵重的衣服。”

  ⑻ 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说假话:“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

  2、他们为什么不敢说真话?

  ⑴ 皇帝说假话:是为了不暴露自己的愚蠢和不称职,为了保皇位维护他独断专行的统治。

  ⑵ 老大臣、诚实的官员、骑士们说假话:是为了保住他们的地位和职务。

  ⑶ 市民中的成年人说假话:是怕别人说自己太愚蠢,怕招来杀身之祸。

  3、在安徒生的笔下皇帝、大臣、百姓是一伙什么样的人,作者对封建统治的态度是什么样的?

  皇帝:愚蠢昏庸、穷奢极欲、荒唐虚伪、自欺欺人、极端奢侈、不务正业。

  大臣:虚伪奸诈,自欺欺人,明哲保身。

  百姓:胆小怕事,人云亦云;

  封建社会:黑暗,腐朽,不可救药。

  态度:通过一个昏庸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上当受骗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的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的丑行,批判了说假话的世风。

  4、在这样一个谎言充塞、欺骗成风的世界里,谁说出了真话?

  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孩子:“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

  5、为什么小孩能说出真话?

  符合孩子的身份,增强了童话的神话色彩和作品的现实意义。因为孩子总是无所顾忌、直言不讳的,如果改成成人来说,反倒不真实。其实,它虽出自孩子之口,却代表了所有老百姓的意见,以至大家都重复着“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呀”这句话。

  6、归纳童话所揭示的主题:

  童话以讽刺之鞭,无情地鞭挞了腐朽的封建王朝,鞭挞了至高无上的皇帝和一群道貌岸然的大臣,把他们的愚蠢、卑鄙、虚伪、为了保持权力不惜自欺欺人等等恶行拿出来示众。童话还告诉我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二、分析童话的现实意义

  1、课文中,皇帝、大臣、骗子的行为都是荒唐可笑的,并非生活中实有,但又能令人信服,为什么?

  这篇童话是以真实为基础的:安徒生有句名言:“最奇妙的.童话都是从真实的生活中产生出来的。” 当时社会是没有民主、皇权至上的社会,在权力没有监督,没有制约的情况下,什么荒唐可笑的事情都可能出现。

  2、这篇童话有没有现实意义?

  有。

  ⑴ 童话中小孩敢于说真话对我们有现实意义:

  让一个孩子说出了真话,揭开了骗局,这个“天真的声音”在一个谎言充塞的世界里,显得格外响亮,也格外珍贵。只有天真活泼的儿童,才是最纯洁无暇的。安徒生通过这篇童话对世俗世界的习惯及传统进行了深深的谴责,表达了对纯真本然事物的热切向往。并启示我们:真话实话随时有,最重要的是有敢说的人。作为一个真诚的人,要敢于正视现实,要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反对社会现实中的假丑恶现象,让真、善、美充满人间。如果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多一份真诚,多一份诚实,那么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

  ⑵ 生活中也类似情况对我们有现实意义:

  安徒生的伟大不受时代局限,现实社会中虽然没有皇帝了,但“皇帝的新装”却还依然存在,为保官升官而作假和祸国殃民的现象大量存在,各种经济骗子、政治骗子依然很多,我们应该受这个童话的启发,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决声讨一切反人民的骗子,坚决声援正义之声,坚决同一切腐败分子做斗争,希望我们每个人都不会被欺骗,我们的民族才有希望,我们的国家才会长治久安。

  三、扩展想象

  皇帝游行结束后,回到皇宫他第一件事可能会做什么?

  按照课文中所表现的皇帝的性格特点,皇帝回到宫里,依然会厚待骗子,并惩治说真话的大臣和百姓。“具体行动”可由你推求、想像。

  四、教师总结

  《皇帝的新装》是一场闹剧,以骗开始,又以骗结束了。通过学习研讨我们了解到,作者围绕“新装”这个中心,极力写出了皇帝、大臣、随员、骗子相互欺骗的种种荒诞无稽的可笑行经,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虚伪、愚蠢、腐朽的本质。笑过以后,通过联想与想象的思维训练,我们又结合生活实际进行了理性的思考。我们已经明白,在生活中我们该做怎样的人。

  五、课堂练习:课后题

  1、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常通过丰富的________和________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教育。《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的作者是________国作家_______(姓名),他的童话作品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答:想像 夸张 丹麦 安徒生 《卖火柴的小女孩》 《丑小鸭》 《海的女儿》

  2、下列句子不是心理描写的一项是( )

  A、“难道我是愚蠢的吗?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

  B、“我将要派我诚实的老大臣到织工那儿去。”

  C、“我什么东西也没有看见!”

  D、“我将要呈报皇上,我对这布料非常满意。”

  答:D

  3、童话通过丰富的想像和夸张来叙写故事,表现主题。指出下列句中没有运用夸张手法的一句是( )

  A、城里所有的人都在谈论这布料

  B、他们装做从织布机上取面布料,用两把大剪刀在空中裁了一阵子

  C、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D、他们说:“这些衣服轻柔得像蜘蛛网一样,穿的人会觉得好像身上没有什么东西似的,这也正是这些衣服的优点。”

  答:B

  4、两个骗子进宫之前的谋划情况文中没有交代,请写一段文字,用语言和心理描写刻画人物,交代事情的前因。

  (略)

  5、这一文章反映出皇帝的性格是________

  答:昏庸、狡诈、虚伪、愚蠢。

  6、这篇文章反映生活的主要方式是________

  答:想像和夸张。

  7、在根本不存在的“新装”面前,从皇帝到老百姓都不敢说自己根本看不见它,这是为什么?

  答:皇帝:愚蠢昏庸、穷奢极欲、荒唐虚伪、自欺欺人、极端奢侈、不务正业。

  大臣:虚伪奸诈,自欺欺人,明哲保身。

  百姓:胆小怕事,人云亦云。

  8、后来,一个小孩子最先说出了真话,紧接着老百姓也都说真话了,而皇帝和他的内臣们仍装模作样地把戏演下去。作者这样写,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仍然装模作样地把戏演下去”是前面所表现的虚伪的继续和深化。如果让“戏”就此收场,则害怕国人明白了自己的昏庸、愚蠢乃至不够格做皇帝;继续“演”下去,则是为维护自己的权威,这充分暴露了皇帝内心的怯弱虚伪。

  9、说真话需要勇气,有时还要付出代价。如果你当时也在场,会怎样做?试结合生活经验,讨论有关说真话的问题。

  10、有人认为课文中的骗子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有人不同意,试就这个问题展开辩论。

《皇帝的新装》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学习表示人物的方法。

  2、理解童话中想象和夸张手法的艺术特点。

  3、培养感悟文章主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以朗读为载体,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会文章艺术特色,感悟文章主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识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培养敢说真话的优秀品质。

  2、培养批判精神,敢于揭露生活中的丑恶现象。

  教学重点、难点和突破方法:

  重点:

  1、掌握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学习表示人物的方法。

  2、理解童话中想象和夸张手法的艺术特点。

  难点:理解童话中想象和夸张手法的艺术特点。

  突破方法:以听、说、读、写为载体,同学独立考虑、合作探究与教师适当引导相结合,加深认识。

  教材分析:

  童话是通过丰富的想象和高度的夸张来叙述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曲折地反映实际生活。它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都是在实际生活的基础上提炼概括,集中发明出来的`,比实际生活中所实有的更具代表性。因而能够让读者感到信服。《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的故事情节的布置和人物形象的塑造就很有这种特点。因此,本文的教学重点就在于掌握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深刻体会作品的揭露力量,并在这基础上理解童话想象和夸张的艺术特点。

  教学方法:情境激趣法、教师引导,同学团结合作、主动探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布置:2课时

  第1课时:整体感知课文,掌握故事情节

  第2课时:分析人物形象,探究文章主题,理解想象与夸张的手法。

  教学过程:

《皇帝的新装》教案 篇9

  皇帝的新装

  龙王中学语文组廖学全

  一、      教学目标 :

  1、              知识与能力的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整个            事件的脉络。

  2、              情感目标:深刻领悟全文的主旨,体会本文的寓意。

  二、      教学重、难点:

  分析体会人物形象,体会寓意

  三、      教学方法:

  1、              自主性学习

  2、              合作性学习

  3、              研究性学习

  四、      教学手段:多媒体

  五、      教学课时:1课时

  六、      教学过程 :

  导入  

  由我国古代一些昏庸帝王的,流传至今的,具有讽刺意味的故事,导入  《皇帝的新装》。

  、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跳读全文一遍,给本文加一个副标题“——记一位皇帝”。

  2、简要复述整个童话故事,理清事件的脉络。(根据提示)

  ㈢、局部分析,细致品味。

  1、看似简单的骗局为什么能得逞呢?(从施骗者、受骗者、行骗道具——新衣三个角度考虑。)

  2、能否想一个更好的手段来行骗呢?为什么?

  3、分析人物形象。

  ㈣、拓展延伸。

  1、   让学生给文章结局进行续写或给文章补写一个具体情节。(培养想象力、联想力)

  引述爱因斯坦的名言:“没有想象力的灵魂,就像没有望远镜的天文台。”“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引导学生去体会这样一个虚构的故事背后所隐含的意义,从而以一种全新的眼光或思路去重新理解自己以前所看过的童话故事。

  2、   让学生讨论:应该批判谁?应该学习谁?

  3、   本文给我们一个什么启示?(自由发言)

  4、   教师归纳、总结。

  本文通过一个昏庸无能又穷奢极欲的皇帝受骗出丑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以皇帝为代表的反动统治阶级的虚伪与愚蠢。同时告诉我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皇帝的新装》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梳理故事情节,领会童话的内涵。

  2.学习通过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语言、动作等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认识封建统治者虚伪、愚蠢的本质。

  重难点:

  1.梳理故事情节,领会童话的内涵。

  2.学习通过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语言、动作等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说起童话,我们大家肯定会兴趣盎然,那么你都读过谁的童话?(学生可能说:郑渊洁、安徒生、格林等),看来大家都读过安徒生的童话,也非常喜欢他的作品。小学时,我们学过他的哪篇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很有特色,也肯定会受大家欢迎的作品——《皇帝的新装》。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朗读提示及要求:

  1.注意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2.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围绕“新装”共写了五部分内容,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理清文章的大意。

  明确:

  1.滑稽(jī) 陛下(bì) 头衔(xián)

  骇人听闻(hài)更衣(ɡēnɡ)随声附和(hè)

  自称(chēnɡ)称职(chèn)

  2.皇帝爱新装——骗子做新装——君臣看新装——游行穿新装——揭穿假新装。

  3.一位奢侈的国王每天只顾着穿新衣服,不管其他任何事情,他为了穿新衣上当受骗到什么都没穿就去游行的地步!竟然没有人去揭穿谎言,甚至还夸耀并不存在的新装,最后,一个孩子天真的一句话才结束了这场闹剧。

  二、梳理思路——探究文意

  这篇课文按照时间顺序,以“新装”所具有的奇怪特性为线索,以皇帝为中心人物展开故事情节。

  第一部分(第1段):皇帝爱新装。(故事的引子)

  第二部分(2~4段):骗子做新装。(故事的开端)

  第三部分(5~22段):君臣看新装。(故事的发展)

  第四部分(23~32段):游行穿新装。(故事的高潮)

  第五部分(33~37段):揭穿假新装。(故事的结局)

  三、研读课文——深入理解

  (一)分析皇帝是一个怎样的人。

  1.第一部分写出皇帝的什么情况?在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

  明确:第一部分用夸张手法表明了皇帝整个心思都在穿漂亮衣服上。他爱慕虚荣,奢侈无度,昏庸懒惰,荒废朝政,这就揭示了故事发生的缘由,为下文骗子愚弄皇帝埋下了伏笔。他还喜欢“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这又为后文写他穿着那套“新装”裸体游行埋下了伏笔。

  2.皇帝为什么会相信骗子的话?

  明确:骗子先说他们“能够织出人类所能想到的最美丽的布”,抓住了皇帝爱好新衣的特点,针对这个特点行骗,投其所好;又说用这种布缝出来的衣服具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抓住了皇帝昏庸荒政而又想辨别出官员是否称职、是聪明还是愚蠢,以求保住皇位的心理,击中要害,因而能够诱使皇帝上当。揭露了皇帝愚蠢、虚荣心十足的特点。

  3.皇帝为什么要派老大臣和诚实的官员去了解骗子织布的情况?

  明确:皇帝很想知道衣料织造的情况,但一想起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就看不见布时,心里未免害怕,所以决定先派很有理智、最称职的老大臣去看,接着又派一位诚实的官员去看。他认为,这样比较稳妥。表现出他心虚,害怕自己看不见布的心理。这是由于“不称职”和“愚蠢”而产生的心虚。

  4.皇帝在看骗子织布时心里想的是什么?

  明确:皇帝听见两位官员这样说,可是他什么也没有看见。“难道我不够资格当一个皇帝吗?”一想到这一点,他十分恐慌,不知所措,只得说道:“哎呀,真是美极了!”“我十二分地满意!”并且装模作样地“仔细地看着织布机”,表明他在观赏布料。这位皇帝为了保住尊严,维持专制统治,也只能这样自欺欺人。皇帝赐给骗子“御聘织师”的头衔,还封他们为爵士,进一步揭露了皇帝崇尚虚荣、愚蠢无知、口是心非的懦弱本质。

  5.分析对皇帝换上新装时的动作细节的描写。

  明确:皇帝在换上“新衣”以后,“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肢”,赤身裸体做出这又“转”又“扭”的丑态,意在表明他在端详那“新衣”是否合身、好看,在向人证明他确实看到了、穿上了“新衣”,表现了皇帝自欺欺人、装模作样的丑态。

  6.裸体游行的皇帝听到老百姓的真话以后有何反应?他为什么在被揭穿真相后“有点儿发抖”,却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

  明确:皇帝听到老百姓都说“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呀”以后,既“有点儿发抖”“似乎觉得老百姓们所讲的话是真的”,意识到受骗了,为在老百姓面前裸体游行、大出其丑而“有点儿发抖”;心中却又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要维护自己的尊严,只好故作姿态掩饰自己内心的恐慌。在已经识破骗局的老百姓面前,装作确实穿着美丽的新衣,硬把裸体游行的丑剧表演下去来保住皇帝的尊严,维持专制统治。这篇童话也就在皇帝裸体游行的丑剧中结束。表现了他的虚伪愚蠢,自欺欺人。

  7.总结皇帝的性格特点。

《皇帝的新装》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自主和合作的方式研读生动的人物描写,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探究文章的主题。

  2、理解童话中想象和夸张手法的艺术特点。

  3、在比较阅读中初步了解文学鉴赏的方法,珍视阅读过程中的理解和感受,培养阅读的兴趣。

  4、培养说真话、做真人的勇气。

  过程与方法目标:

  以朗读为载体,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会文章艺术特色,感悟文章主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识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培养敢说真话的优秀品质。

  2、培养批判精神,敢于揭露生活中的丑恶现象。

  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方法:

  重点:

  1、把握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学习表现人物的方法。

  2、理解童话中想象和夸张手法的艺术特点。

  难点:理解童话中想象和夸张手法的艺术特点。

  突破方法:以听、说、读、写为载体,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与教师适当引导相结合,加深认识。

  教材分析与设计思路

  这篇童话作品是学生非常熟悉的,许多学生都曾读过《皇帝的新装》,但停留在对故事情节的了解和对人物的简略分析的层次上。这篇文章怎样上出新意,怎样上出深度?我思考了很久,决定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先创设“钓鱼”的情境激起学生阅读兴趣;在分析人物和主题时,不是架空的分析,而是着眼于文本的研读,在朗读、品味、揣摩中感悟。我又引入了两则课外的材料,不是为引申而引申,是为了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狂人之细布》的主题与课文相似,表现手法不同,《狂泉》则让学生明白说真话是多么可贵。

  教学方法:情境激趣法、教师引导,学生团结合作、主动探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初步探究文章主题。 第2课时:理解想象与夸张的手法,采用“添枝加叶”法进行补写、续写训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从调查学生日常生活中看过的童话入手,导入本文。

  二、简介作者

  安徒生,丹麦作家。代表作品有《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海的女儿》等。

  三、检查预习

  御(yù)聘( pìn)骇( hài)人听闻头衔( xián)钦( qīn )差大臣

  呈报:报告(上级)

  滑稽:引人发笑的(语言、行为)

  妥当:稳妥适当

  精致:精巧细致

  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

  随声附和:别人说什么自己也跟着说什么。形容毫无主见,一味盲从。

  不可救药:病重到已无法救治。比喻人或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四、整体感知

  1、创设钓鱼情景引入

  师:同学们钓过鱼吗?大家知道钓鱼最需要的是什么吗?

  生:鱼饵。

  师:其实啊,钓鱼就是一场骗局。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童话也是一场骗局,那么在这场骗局中,谁是钓鱼者?钓到了什么鱼?他用的是什么样的鱼饵呢?最后又是谁剪断了那根鱼线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解决这些问题。

  2、用练习简单梳理课文

  皇帝爱新装(引子)——骗子做新装(开端)——君臣看新装(发展)——游行穿新装(高潮)——小孩揭新装(结局)

  五、精读探究

  1、认真地阅读课文,在文中找出充分的依据填空,并抓住精彩的人物描写揣摩品读。

  皇帝是一个的皇帝;

  大臣是一群的大臣;

  骗子是两个的骗子;

  孩子是一个的孩子。

  请同学一边阅读一边圈点勾画,作好旁批,思考好了以后和同桌或前后同学交流一下,注意关键词句的分析揣摩,对人物性格特点的概括。

  (默读思考,讨论,共五分钟左右)

  师:大家读得很认真,讨论得也很热烈,下面我请同学自由地来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生谈看法)

  2、归纳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①抓住人物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

  ②多角度、多侧面地思考。

  3、把握童话的启示意义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安徒生在这篇童话中塑造了这么多形象鲜明的人物形象,他想要给我们读者一个什么启示?

  (生谈自己的想法,教师点评,并作总结)

  师:是的,大家都说了很多,也都说得不错。其实,这篇童话就是要告诉我们,要在现实生活中,保持纯真的童心,不虚伪,不说假话,敢说实话,敢说真话,让我们的社会保持纯净。请大家把这一点做好记录。

  4、理解童话的概念

  师:其实不只是这篇童话,我们看过的童话其实都有启示意义。那么到底什么是童话呢?我们来复习一下。(展示童话的概念)

  幻灯: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简单地说就是用儿童的语言写给儿童看的故事。它通过丰富的想象 、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

  六、拓展延伸

  师:大家刚才细致分析了文中的人物描写的片段,揣摩了人物的心理,概括了人物的性格特点。我们又在同学精彩的发言中重温了这个经典的故事。其实,我国早在安徒生写《皇帝的新装》一千多年以前,就有了类似的故事,请大家阅读《狂人之细布》。因为这是篇古文,我先来给大家疏通一下文句:

  从前有一个狂人,让纺织师给他织锦,让他织得越细越好。纺织师特别用心地织,丝线细得像灰尘一样,狂人还是嫌太粗。

  纺织师非常生气,就指着半空中说:“这就是细丝。”狂人说:“为什么看不见?”纺织师说:“这丝线非常细,像我这样的能工巧匠,尚且看不见,更何况是他人呢?”

  狂人非常高兴,就把很多钱付给纺织师。

  师:这个故事里面的狂人有什么特点?(愚蠢、奢侈、爱慕虚荣、自欺欺人)

  师:大家想想,为什么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会出现这么类似的故事呢?(因为人性是一样的,都会被骗子抓住弱点;社会背景也有相似点,当时的统治阶级都是昏庸无能、愚蠢可笑、爱慕虚荣、自欺欺人的)

  师:那么这两篇文章的表现手法又有什么不同呢?(《皇帝的新装》是篇童话,很具体,写得很夸张,情节生动,《狂人之细布》是寓言,很简洁,情节没有展开。)

  师:我们再看看后面的一篇《狂泉》,这个故事又想告诉我们什么?(社会黑白颠倒,是非不分。“众人皆醉我独醒”)

  师:“狂泉”只不过是一个假想的故事,老师选了这个材料是想告诉大家:在举国上下只流行一种荒诞的意识、只贯彻一种虚伪的做法的情况下,一个有健康头脑和正常行为的人,要想在众人颠倒黑白的环境里坚持公正的原则,的确是极其困难的。像这里的国君不就是因为不堪忍受折磨,所以也喝狂泉水,变得和大家一样癫狂了吗?有一位老人,一生说真话、办真事、做真人。大家知道是谁吗?(巴金)

  师: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希望我们同学也能保持永远都说真话的勇气。

  (注:是否两文一起做,要视学生情况而定,也可安排好生做《狂人之细布》,一般学生做《狂泉》。)

  狂人之细布

  昔狂人,令绩师绩锦,极令细好。绩师加意,细若微尘,狂人犹恨其粗。

  绩师大怒,及指空示曰:“此是细缕。”狂人曰:“何以不见?”师曰:“此缕极细,我工之良匠,犹且不见,况他人耶?”

  狂人大喜,以付绩师。(南朝《高僧传 (初集)》)

  (注释:绩师:纺织师 加意:特别用心地织 恨:不满意,嫌)

  1、文中的狂人有何特点?

  2、与《皇帝的.新装》相比,其表现手法有何不同?

  狂泉

  从前有一个国家,一国的人都得了癫狂病,整天闹呀、叫呀,干一些荒唐至极的事。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这个国家有一眼叫做“狂泉”的井,谁要是喝了那里的水,立刻就会变得癫狂起来。而这一国的人除国君外,全都喝“狂泉”的水,所以一个个都疯疯癫癫的。

  这个国家的国君之所以没有得癫狂病,是因为国君另有一口专供他一个人饮用的水井。然而全国的人都得了癫狂病,在他们眼里,无病的国君与众不同的样子倒成了一种病态。因此他们商量好,大家一起动手给国君治“病”。这些人轮番给国君拔火罐、扎针灸、熏艾蒿、服草药,能用的办法全用上了。国君实在不堪忍受这种折磨,只好到“狂泉”去饮水。

  国君喝了“狂泉”的水以后,马上就得了癫狂病,也变成了疯子。于是,这个国家从上到下,无论国君还是臣民,都一样癫狂;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一样荒谬。所有的人都一样疯疯癫癫,这样,大家反而都高高兴兴、心安理得了。

  思考:这个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

  附《狂人之细布》译文

  从前有一个狂人,让纺织师给他织锦,让他织得越细越好。纺织师特别用心地织,丝线细得像灰尘一样,狂人还是嫌太粗。

  纺织师非常生气,就指着半空中说:“这就是细丝。”狂人说:“为什么看不见?”纺织师说:“这丝线非常细,像我这样的能工巧匠,尚且看不见,更何况是他人呢?”

  狂人非常高兴,就把很多钱付给纺织师。

  《皇帝的新装》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更多的是从原来的传授知识、技能转变为教会学生一种甚至是几种学习方法。教师要从单纯的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这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点,一个难点,更是一个亮点。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探究文章的内容主题,如何培养学生的积极的思维方式,我在教学《皇帝的新装》的时候作了一点尝试,觉得做到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把思维的过程还给了学生。

  整堂课的所有环节都紧紧地围绕着“浅文趣教”这个理念来设立,而且层层深入,既有新意,又有梯度,有深度。而且在语文课堂上,应该真正地回归到文本,这堂课的分析提炼不是空泛的,是很扎实的,强调了语言的品读,如对朗读重音和语气的指导就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体验,对人物描写的细致揣摩又在过程中使学生掌握了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分析的鉴赏方法。

  文章的学习尊重了学生认识和理解的过程,能打开学生思维通道,还能准确把握教学的动态过程,敏锐地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相机引导,帮助学生理解,交给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钥匙,升华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也了解说真话,特别是在是非颠倒的环境中说真话是多么需要勇气,又是多么伟大。

  总之,我认为,在这堂课中,学生、课文、教师三者能平等对话,合作交流,收获当不止在课内。

《皇帝的新装》教案 篇12

  设计思想:

  这则童话故事寄寓着安徒生对世俗世界的习惯及传统的深深谴责和对纯真本然事物的热切向往。学生大多对这则故事比较熟悉,但分析、理解思想内容时却仅能停留在“讽刺了以皇帝为首的封建统治者的虚伪、愚蠢”上。如何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是尝试的主要任务。因此,设计好导读题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文章的主旨是教学设计的关键。

  教学过程 :

  一、教学目标 :

  1、 分析主要人物特点。

  2、 归纳课文思想内容。

  二、教学环节:

  【一】导入  新课:

  大家爱读童话故事吗?为什么呢?因为童话故事生动、有趣,想象奇特,同时在每一篇故事后蕴含一定的道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一篇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看看它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二】介绍作者:

  安徒生,19世纪丹麦杰出的童话作家,一生共写成了160多篇童话。我们比较熟悉的有《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等。

  【三】整体感知:

  先让学生根据以下问题接龙复述课文:(出示投影片)

  1、皇帝有何嗜好?

  2、两个骗子怎样设的圈套?

  3、面对新装,老大臣有何心理活动?他回去如何对皇帝汇报的?官员有何心理活动?他又是如何汇报的?

  4、 皇帝面对新装,想了什么?说了什么?

  5、 为新装举行的大典上,老百姓们看到了什么?他们又是如何想、如何说的?

  6、 最后谁说出了真话?

  7、 最后结果如何?

  (评析:此项练习旨在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通过这些题,可以把全文内容提起来,并为下文分析人物特点、人物受骗原因做准备。)

  【四】重点分析与训练:

  (一)根据课文5-21段分析故事的主要人物——皇帝的特点。

  请看投影屏幕:1、课题是皇帝的新装,这件新装有何特点?这样的衣服你认为会不会存在?既然大家一读就知道新装是假的,为什么两个骗子还有那么大的胆子去骗皇帝?

  2、皇帝一心想穿上这件新衣,为何没有一开始就亲自去看布料?当他亲自去了,面对空织机时有何心理活动?

  3、 当他觉得老百姓的话似乎是真的时,为什么还要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

  教师明确:因为皇帝虚荣、爱面子。他想:我是皇帝,我不能就这么灰溜溜地回去,我得撑下去。

  4、请你根据以上问题给课文加一个副标题:一个……的皇帝。概括皇帝的特点。最好能结合课文做些解释。

  (评析:这四道题在难度上是有梯度的。第一题的第一、二问,学生都能答出,第三问和第二题就需要动动脑筋回答,而第三题只有个别好学生才能答出,这样一方面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同时又富挑战性。)

  学生发言,教师明确:

  一个愚蠢的皇帝。他在这样一个简单的骗局前受骗就说明了他的愚蠢,而且作为一个皇帝不知道哪个大臣称职。

  一个不称职的皇帝。他每天只知道换衣服,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关心国家大事,人们说起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一个虚伪的皇帝。他明明什么也没看见,却不敢说出来。

  一个可悲的皇帝。两个骗子用这么简单的骗局就能骗了他,而且他还不知道哪个大臣称职,还要用衣服去检验,非常可悲。

  这些正是皇帝的特点。也正是由于他的这些特点,才使这样简单的骗局成功,才导致了他可悲的下场。

  (二)分析、归纳课文的主题思想:

  通过分析一下文中各人上当受骗的原因归纳出主题思想。

  1、两个骗子的骗术并不高明,却骗了许多人,其中第一个上当受骗的人是老大臣。请大家想想:皇帝派老大臣第一个去看布料,是根据老大臣的什么特点?——理智,诚实。

  2、“理智”的意思是什么?——有辨别是非、控制自己的能力。

  3、老大臣是诚实的吗?他说假话了没有?

  4、老大臣明明什么也没看见,也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回去却说了假话,他是理智的吗?那么是什么使他丧失了理智,或者说他怕什么?——怕别人说他是不称职的、愚蠢的。

  (评析:这几道题的难度也有着一定的梯度。)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在面临诚实与虚伪、真与假的抉择时,当诚实被视为愚蠢与不称职时,谁还有勇气去面对呢?因此,自私、虚荣使老大臣说了假话。

  5、再看第二个被派去的官员,面对同样的、世俗的压力,且有了前一个老大臣的“佐证”,他的选择会是什么?——说假话。

  6、再看皇帝呢?作为一国之君,他又为什么会上当受骗呢?

  教师明确:皇帝也害怕别人说他是愚蠢的、不称职的,可以说:在同样世俗的压力下,皇帝自然而然地就说出了假话。

  总结:皇帝、老大臣、官员、以及老百姓等人都是在世俗的压力下,因为自私、虚荣才上当受骗,继而又去骗别人的。(板书)

  7、但最后还是有人说出了真话,是谁? ——一个孩子。为什么孩子能说真话?

  明确:因为他不怕丢官,不怕别人说他不称职。孩子是天真、纯真的,没有私心杂念,所以他不害怕世俗的压力,能说出真话,揭开骗局。这种没有私心杂念也可以叫做无私。(板书)

  梳理、归纳:在这个并不高明的骗术前,说出真话难不难?不难,一个孩子就能说出。那为什么那些成人、身居要职的人反而不能呢?作者想批判什么、呼唤什么呢?

  教师总结:作者通过着意安排,让一个孩子说出了真话,揭开了骗局。这个“天真的声音”在一个谎言充塞的世界里,显得格外响亮,也格外珍贵。只有天真活泼的儿童,才是最纯洁无暇的。安徒生通过这篇童话对世俗世界的习惯及传统进行了深深的谴责,表达了对纯真本然事物的热切向往。启示我们:做人要保持心地的纯洁、纯真,做一个真诚的人,讲真话,反对社会现实中的假丑恶现象,让真、善、美充满人间。这就是这篇童话故事的主题思想。

  (评析:通过以上导读题,可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分析课文、归纳出思想内容。)

  【五】小结:这节课我们先分析了故事的主要人物——皇帝的特点,接着又通过分析各人物上当受骗的原因归纳了本文的思想内容。

  【六】布置作业 :

  以《〈皇帝的新装〉后传》为题,写一篇新童话,字数不限。要求:结合课文进行合理的夸张和想像,语言要保持原文朴实无华的风格。

  【七】板书设计 :

  皇帝的新装

  安徒生

  老大臣

  官 员 自私 被骗

  皇 帝

  老百姓

  小 孩 无私 揭骗

  教学分析:

  接龙复述课文的设计既检验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又为下面分析课文做了准备,同时又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一举数得,提高了教学效率。而给课文加副标题的设计,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分析人物被骗原因来归纳主题思想,避免了生硬地灌输,学生易接受、领悟。

《皇帝的新装》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

  2、阅读课文,用连贯的语句复述故事情节,理解写作思路。

  3、了解有关童话的文学常识,理解文章蕴含的思想内容。

  4、在分角色朗读中,揣摩人物心理,品析人物形象,提高语言感受力。

  ●教学重、难点

  1.从语言、心理描写中感知人物形象。

  2.课后进行增补课文情节训练。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在感知课文内容基础上,进行分角色朗读,激发阅读体验,准确把握人物形象。

  2.讨论法。就情节发展、传神写法和课文主旨的解读设疑,更鼓励学生提出疑问,组织课堂讨论、合作探究,深入品评童话故事。

  3.探究拓展法。如故事情节的增补训练,改编剧本、童话主题的多元阐解。

  ●教具准备

  图片、小黑板、录音机、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海的女儿》、《丑小鸭》故事的图片,简介作者作品,以《皇帝的新装》连环画图片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

  1、解决课文中易读错、写错的字词。

  自称(cheng)称职(chèn)圈定(quan)系上(ji)炫耀(xuàn)滑稽(jī)爵(jué)士御聘(yupìn)骇人听闻(hài)随声附和(hè)

  2、请学生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教师明确:故事围绕“新装”有声有色的讲述了皇帝爱新装、骗子做新装、君臣看新装、游行展新装、揭穿假新装等故事情节。把皇帝、大臣、随员、骗子相互欺骗的种种荒诞无稽的可笑行径一览无余的展现出来。

  三、分析故事情节,揭示人物性格。

  1、故事描绘的这五个情节都非常的生动、精彩,你最喜欢哪一情节?思考一下,也可以和周围同学讨论,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结合相关图片进行小结。

  2、学生分角色朗读。

  3、听课文朗读录音。

  4、简介童话的特点。

  童话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想象和夸张来反映生活。举例说明如“皇帝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用了夸张的手法;而骗子介绍的具有奇异功能的“新装”在当时的科学条件下是根本不可能织出来的,是骗子为引诱皇帝上当而想象出来的。

  四、小结

  著名的童话大师安徒生,用夸张和想象的手法为我们有声有色的讲述了一个愚蠢而昏庸的皇帝被两个骗子愚弄,穿上一件看不见的——实际上根本不存在的.新装,赤条条地举行游行大典的丑剧,深刻地揭露了皇帝及大小官吏的虚伪、奸诈、愚蠢的丑恶本质。而故事的结尾,作者让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孩用“天真的声音”来揭穿这个骗局,这又启示我们要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五、拓展

  在人们的心目中,皇帝是神圣威严的。但课文中皇帝竟然在光天化日之下,在大庭广众之中,赤身裸体地举行什么游行大典,被一个小孩说他什么衣服也没穿……我们刚了解了童话的特点,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想想游行大典完毕,皇帝回宫后,事情将会怎么样?

《皇帝的新装》教案 篇14

  学习目标:

  1.把童话改编成课本剧,在课堂上表演。

  2.通过对演员的评价,体会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3.发挥想像,续写童话。

  课前学习:改编、排演课本剧《皇帝的新装》。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本剧表演

  教学步骤:学生活动教师组织

  教学反思

  1表演课本剧——《皇帝的新装》。组织、观看课本剧表演。

  第二块:精读课文:揣摩人物性格

  教学步骤学生活动教师组织教学反思

  1评价两组学生的表演,在评价中分析各人物的性格特征。组织对学生的表演进行评价:

  a.剧本编写的评价;

  b.人物表演的`评价。

  第三块:迁移拓展

  步骤学生教师反思

  1思考,想像,拟写。编故事比赛:可以续写结尾,可以补叙情节。以小组为单位,比一比,看哪组的故事想像丰富,又合乎情理,具有童话的特点。

  2全班交流,评价。组织交流评价。

  课后学习:阅读安徒生的其他童话作品,如《海的女儿》、《丑小鸭》、《豌豆上的公主》等,并能有自己的阅读心得。

《皇帝的新装》教案 篇15

  1.为什么大臣们不敢说真话?

  明确:有顾虑,怕显出不称职、太愚蠢,故而不敢说真话。

  2.分析大臣们的性格特点。

  明确:虚伪透顶,愚蠢可笑,阿谀逢迎。

  (三)1.为什么老百姓刚开始不敢说真话,后来又敢说真话?

  明确:在封建专制下,老百姓怕冒犯皇帝,又怕受人讥笑,因而不敢讲真话。但老百姓的顾虑远不像大臣们那样严重。因为他们比大臣们要少点私心,没有官可丢,没有职可罢,所以最终能把真话传播开来。这表现了老百姓的胆小怕事,私心较小。

  2.小孩子为什么敢说真话?

  明确:因为小孩子天真无邪,没有顾虑,无私无畏,所以敢说真话。

  小结:小孩子的真话,像一把匕首,戳穿了骗子、大臣们和皇帝自欺欺人的鬼把戏,这真话,就是真理,就是力量。

  四、品读课文——赏析语言

  1.“为了要穿得漂亮,他不惜把他所有的钱都花掉。”“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赏析: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表现了皇帝爱新衣成癖、奢侈无度的本性。

  2.“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呀!”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

  赏析:让一个小孩子戳穿骗局,是因为小孩子天真烂漫,无私无畏,敢说真话。同时寓严肃的主题于诙谐的故事之中,增强了童话的艺术感染力。

  3.“我倒很想知道,他们的衣料究竟织得怎样了。”皇帝想。不过,当他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这布的时候,他心里的确感到有些不大自然。他相信他自己是无须害怕的。虽然如此,他仍然觉得,先派一个别的人去看看工作的进展情形比较妥当。

  皇帝为什么会“感到有些不大自然”?这段自相矛盾的心理活动说明了什么?

  赏析:联系课文对他爱好新衣的描写不难看出,皇帝自己其实很心虚,他害怕自己看不见,被人知道自己是一个不称职的`皇帝,而且对自己是否聪明也不自信,所以他心里“感到有些不大自然”。

  这段精彩的、一波三折的心理描写,把皇帝不自信而又心虚、愚蠢、狡猾的性格特点准确地表现了出来。

  4.“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一个皇帝吗?这可是我所遇见的一件最可怕的事情。”

  “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二分地满意!”

  皇帝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完全不同,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

  赏析:一句“骇人听闻”,一句“最可怕的事情”,两个“难道”的反问,都是皇帝心里所想,这几句心理描写,突出了皇帝极端恐惧的心理。他虽然什么也没看见,嘴上却极力赞美,而且用了“极”“十二分”等程度非常深的修饰语。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完全相反,表现了皇帝的虚伪和自欺欺人。

  5.不过他自己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

  皇帝已经感觉到老百姓说的话是真的了,为什么却“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

  赏析: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和权威,他不能在公众面前暴露自己的愚蠢和不称职,只好硬撑住,用“更骄傲的神气”掩饰自己内心的恐慌,恰恰暴露了他的虚伪。

  五、拓展延伸

  作者对故事结局的描写是有限的,也是无限的,留给读者很大的想象和思考的空间。愚蠢的皇帝在游行大典完毕后回到宫里,会怎么办呢?是处死那说真话的小孩子,还是从此悔过自新,把精力放到管理朝政上去呢?请展开想象的翅膀,学习安徒生夸张、讽刺的笔法,为童话故事写一个别致的续篇。

  六、本课小结

  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诱惑、虚荣总会有的,只要我们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只要我们多一份责任心,多一份爱心,多一份真诚,多一份率真,世界就会更美好!

《皇帝的新装》教案 篇16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讨论人们说谎的根本原因。

  2.使学生认识到故事对人性的虚伪、自私的讽刺和揭露,领会私心和虚伪使人变得十分愚蠢的道理。

  3.了解本文语言描写的精妙,把握作品深刻的思想意义。

  4.理解童话的想象和夸张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

  1.使学生认识到故事对人性的.虚伪、自私的讽刺和揭露,领会私心和虚伪使人变得十分愚蠢的道理。

  2.童话的想象和夸张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本文是怎样运用语言和细节描写,塑造人物,表现中心的。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导入。

  人性当中有一种东西叫虚荣心,如果在私欲的支配下极度膨胀,就会使人失去本心,欲盖弥彰,弄巧成拙,甚至会让人变得滑稽可笑。有这样一个皇帝,为了要穿得漂亮,他不惜把所有的钱花掉,为此还闹出了不少笑话。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这个皇帝的可笑行为。学生倾听,走进课堂。

  二、作者简介。

  安徒生(1805—1875)全名是:汉斯·克利斯坦·安徒生,19世纪丹麦文学巨匠,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他的160余篇童话在近150年中被翻译成140多种文字,从丹麦传向世界。安徒生生于鞋匠家庭,童年生活穷苦,早期写有诗歌、剧本和长篇小说等,1835年开始写童话,著名的童话有《丑小鸭》、《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夜莺》、《皇帝的新装》等。学生朗读,摘重点做笔记。

  三、检查预习。

  1.注音:

  炫耀( )称职( )滑稽赏赐爵士御聘

  骇人听闻随声附和 勋章

  2.释义:

  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

  随声附和:别人说什么,自己跟着说什么。形容没有主见。

  称职: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都能胜任所担任的职务。称,适合、相当。

  精致:精巧细致。

  炫耀:夸耀。

  不可救药:病重到已无法救治。比喻人或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钦差大臣:现多指上级机关派来的、握有大权的工作人员(多含讥讽意)学生举手回答预习时总结的生字词。然后大屏幕展示字词,巩固复习。

随便看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

 

Copyright © 2004-2023 triy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14:0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