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北师大版《皇帝的新装》《黑信》《我若为王》《童区寄传》教案及练习
范文

北师大版《皇帝的新装》《黑信》《我若为王》《童区寄传》教案及练习(精选12篇)

北师大版《皇帝的新装》《黑信》《我若为王》《童区寄传》教案及练习 篇1

  二. 教学目标

  (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

  1. 生字

  陛下bì            爵士jué          炫耀xuàn     钦差大臣qīn   滑稽jì    

  骇人听闻hài      御聘yùpìn      勋章xūn      头衔xián           收敛liǎn

  颓丧tuí        枢密shū      嗫嚅niè rú   社稷jì      踌躇chóuchú   

  气氛fēn       怠慢dài        白痴chī      亲眷juàn      呵斥hē   

  畏葸xǐ         谄媚chǎn       憎恶zēng  郴州chēn         且荛ráo

  劫持jié             伺其睡sì        孰若shú       虚吏lì

  2. 辨析形似字的字音及字形

  3. 词语

  称职: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都能胜任所担任的职务。称,适合;相当。

  愚蠢:愚笨,傻;头脑迟钝,不灵活。

  渴望:迫切地希望。

  不可救药:原意是病重得无法医治。比喻人或事无法挽救。药,治疗。

  理智:辨别是非、利害关系以及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滑稽:(言行)引人发笑。

  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震惊。骇,惊吓,惊惧。

  炫耀:夸耀。

  随声附和:别人说什么,自己也跟着说什么。形容没有主见。附和,跟着别人说。

  晴天霹雳:比喻突然发生的意外事件。

  大逆不道:封建统治者对反抗封建统治,背叛封建礼教的人所加的重大的罪名。

  倒背如流:倒着背诵像流水那样顺畅。形容诗文等读得很熟。

  嗫嚅:形容想说话而又吞吞吐吐不敢说出来的样子。

  社稷:这里指国家

  诏书:皇帝颁发的命令。

  谒见:进见(地位或辈分高的人)。

  踌躇满志: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踌躇,得意的样子。

  光景:境况;状况;情景。

  呵斥:大声斥责。

  谄媚:用卑*的态度向人讨好。

  畏葸:畏惧。

  娇痴:天真、可爱而不解事。

  亲眷:亲戚,眷属。

  4. 一词多义

  5. 句式

  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者……也,判断句式。

  彼不我恩也     倒装句式。就是“彼不恩我也”,恩,作动词,以恩德待我。

  6. 通假字

  之虚所     虚同“墟”  集市

  恐栗,为儿恒状   栗通“慄”,发抖。

  州白大府    大通“太”, 上级。

  7. 词类活用

  布囊其口       囊   名词作动词,捂。

  虽疮手勿惮     疮   名词作动词,烧伤。

  8. 作者

  安徒生(1805—1875),19世纪丹麦著名童话家。1805年4月2日生于丹麦菲英岛欧登塞的贫民区。安徒生从小就为贫困所折磨,先后在几家店铺里做学徒,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安徒生从1827年开始创作,他在文学上最大的贡献是童话,共写了160余篇,被译成80多种文字。他的童话脍炙人口,如《拇指姑娘》、《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等。

  聂绀弩,现代作家,曾用萧今度、耳耶等笔名,以善写杂文著称,其杂文集有《历史的奥秘》《蛇与塔》《早醒记》《血书》《狮和龙》等。聂绀弩的杂文观点鲜明,语言明快,读起来有酣畅淋漓之感。

  (二)阅读能力目标

  1. 能够领会联想和想像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

  2. 理解童话通过幻想、想像和夸张塑造形象的特点。

  (三)写作能力目标

  学习想像和夸张的手法,培养联想和想像力,学会写想像作文。

  (四)思想教育

  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蕴含其中的作者的感情。

  三. 课文讲解

  《皇帝的新装》

  (一)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一个昏庸无能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被两个装成织工的骗子所骗,光着身子游行的诙谐故事,幽默而辛辣地讽刺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奢侈、昏庸、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的丑行。课文具体描述的是看不见的、实际上根本不存在的“美丽的新装”,深刻揭露了皇帝及大臣们的丑恶灵魂。

  (二)文章思路

  本文是以“新装”为线索,按时间顺序,以皇帝为中心人物来展开情节,表现中心思想的。

  本文共分四部分:

  第—部分(第1段),写皇帝酷爱新装成癖。

  第二部分(第2—3段),写皇帝决定让骗子们做新装。

  第三部分(第4—22段),写大臣、官员、皇帝看骗子做新装的经过。

  第四部分(第23段至篇末),写皇帝穿上新装举行游行大典,并以一个小孩戳穿新装的骗局结束全文。

  (三)写作特点

  《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便是运用想像和夸张来塑造人物、表现中心的。

  首先,作者以丰富的想像构思,虚构了曲折的故事情节。本文是这样安排的:皇帝爱新装、骗子做新装、大臣看新装、皇帝穿新装、揭穿假新装。通过这些情节,揭露以皇帝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虚伪、愚蠢的本质。其次,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的刻画,都运用了想像,生动地塑造了皇帝及大臣的形象,如描写老大臣看布时,“他把眼睛睁得特别大,‘我什么东西也没有看见!’但是他没敢把这句话说出来。……‘哎呀,美?真是美极了!’老大臣一边说,一边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揭露了老大臣自私、自欺欺人的丑恶嘴脸,有力地表现了中心。

  (四)课后练习解答

  第一题  骗子行骗,赋予实际上并不存在的所谓的“新衣服”一个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种奇怪的特性是贯穿故事始终的主线,作者展开情节、安排材料、刻画人物都是围绕这个主线进行的。童话就围绕它巧妙地展开了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离奇而生动的故事情节。

  第二题  老大臣在惊奇之余,先是“把眼睛睁得特别大”,然后又一边称赞,“一边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最后则“注意地听着,以便回到皇帝那儿可以照样背出来”。老大臣心情都非常惊诧,但是写老大臣用祈使句,表示他的可怜和哀叹;都否认自己的愚蠢,否认自己不称职,但写法也有变化:老大臣自恃年高资深,皇帝自以为至高无上,都用反问句,否定语气强烈。官员年轻得志,不禁有点自我怀疑,所以用的是疑问句:“大概是我不配有现在这样好的官职吧?”这些都表现了老大臣的虚伪、自欺欺人,也再现了他当时那种惶恐的心态。总体来看,写老大臣比后面那位“诚实的”官员写得详细,因为他是第一个来“看”布的人,关系着这场骗局是否能进行下去,所以,作者用了较多的笔墨描述。对这两位大臣的描述是为了揭露皇帝,他们处于陪衬、烘托的地位。

  第三题  在这样一个谎言充塞、欺骗成风的世界里,作者让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孩子喊出了“天真的声音”,讲出了谁也不敢说出的真相,使得“新装”顿时失去神奇的作用。这一笔,增强了童话的神奇色彩和作品的现实意义。为什么要让一个小孩子来揭开皇帝新装的奥秘,戳穿游行大典的骗局?因为孩子总是无所顾忌、直言不讳的:“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这句话既天真又大胆,既率直又肯定,符合孩子的身份。如果改由成人来说,反倒不真实。其实,它虽出自孩子之口,却代表了所有老百姓的意见,以致大家都重复着“他实在没穿什么衣服呀”这句话。作者用孩子的眼光来感受、描绘,寓严肃的主题于诙谐的故事之中,因此,他不愧为世界著名的童话家。想象符合情节发展即可。

  《黑信》

  (一)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弗里德里赫国王在庆祝登基三十周年纪念活动中,收到一封谩骂自己的信后,龙颜大变,下令召开国务会议,决定要查处这个写黑信的人的经过,揭露并讽刺了国王愚蠢,心胸狭窄,小题大作以及警察局长的蠢举。

  (二)思考探究

  1. 同样都让皇帝丢了丑,为什么《黑信》中的警察局长被赶下台了,而《皇帝的新装》里的大臣们却没有?关键是他们的行动与皇帝是否一致,是否迎合了最高统治者的愿望和利益。详见练习一解答。

  2. 《黑信》有具体的国家和国王的名字,《皇帝的新装》则没有,这种不同的写法有什么特点?

  安徒生写的是童话,讽刺的是普遍的人性的弱点。而哈谢克写的是小说,这样写显得更为真实、可信,同时作者作为民族意识非常强烈的作家,目的之一是直指民族的敌人。详见练习二解答。

  (三)写作特点

  这篇文章最大的语言特点是成功地运用了夸张的写作手法。例如“他至少把……那些字句念了五十来遍,早已能够倒背如流了,这才猛然发出一声惊呼:‘这个坏蛋连名字也没留’”“他在书室里乱转一气,嘴里叨念不停:“ 陛下,您是……”这些语句夸张地写出了国王气糊涂了的神态。

  (三)课后练习解答

  第一题  《皇帝的新装》中大臣们能够迎合皇帝,而《黑信》中的警察局长自作聪明,将皇帝不愿让更多人知道的事,告知天下,得到罢官的下场。

  第二题  相比较而言,《皇帝的新装》采用虚指方式,批判面更广,《黑信》采用特指方式写作,更大胆,更使作品真实可信,具有典型性。

  《我若为王》

  (一)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想象和联想自己“为王”后的种种情形的描述,有力地嘲讽和鞭挞了独裁专制和奴性的丑恶,表达了对建设一个健康的,没有奴性的,真正民主、平等的社会的渴望,同时启示人们觉醒起来,推翻一个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

  (二)文章思路

  这篇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自然段,由一影片名引出“我若为王”的话题,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第二部分为第二自然段至第六自然段,充分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具体描述“为王”后的种种情形,以引起读者对独裁专制和奴性的厌恶与憎恨;第三部分为最后两自然段,表达对建设一个健康的没有奴性的,真正民主、平等的新世界的渴望,启示人们觉醒起来,为创造一个崭新的社会而奋斗。再次品味文章的语言,找出文章中的关键的语句,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三)写作特点

  《我若为王》虽然是用一种奇特的手法写出的杂文,但理解起来难度并不算大。阅读此文,首先要联系文章的时代背景。我们知道,杂文是时代的产物,对丑恶的社会现象,它是匕首,是投枪,具有很强的战斗力。联系时代背景也就是了解作者写作的针对性,即匕首、投枪的战斗对象。

  (四)课后练习解答

  第一题

  第1小题,把臣下、子民杀绝是“暴君”,但所做者是“不准一个奴种留在人间”,这自然“反而正是明君”。

  第2小题是对大题题干(含第1小题)涉及话语的进一步解读,即自然不是作者真要杀人,而是表达了对封建王权思想,尤其是对与之紧密相连的奴性主义、奴性思想的极度痛恨。

  第3小题又是大题题干(含第1小题)涉及话语的进一步解读。这样的极端用语,应该是给读者以批判(痛斥)奴性思想和王权思想的痛快淋漓的感觉。

  第二题

  《皇帝的新装》主要是夸张地表现出自欺欺人的人性弱点的滑稽可笑以及夸张地表现出封建统治者皇帝的愚昧腐朽的滑稽可笑,所有与此有关的细节读来生动有趣;设计出的那个使人陷入自相矛盾的恶性循环怪圈的巧妙前提(即骗子那句“愚蠢和不称职者看不见新布料”),即暴露人性弱点的这个智慧设计显得生动有趣。

  《黑信》主要是故事情节,这个荒诞喜剧十分有趣;夸张地表现出国王这个“世界上最傻的傻瓜”,特别是读了五十遍才知为匿名信,气得不停地叨念自己是傻瓜,自己把信的内容公之于众,这种喜剧性的讽刺笔调读来生动有趣;描述警察局长可笑的“踌躇满志”“一鸣惊人”“无人不知”“下台大吉”,十分有趣。

  《我若为王》主要就是“理趣”“智趣”,其重点又在三处:一就是全篇这种“假定又假定”的假定性的笔法。其实是对封建王权思想和奴性思想,对社会劣根的辛辣讽刺。二就是最后三段连续的大转折,富有深刻的哲理,内涵极为丰富用笔却极为洗炼。三是极端用语所表现的嬉笑怒骂皆成文的风趣。此外,全文中的反复、排比、因果相承等独特表达也加强了荒谬感、可笑感,使文中的讽刺处处读来趣味盎然。

  《童区寄传》

  (一)文章主旨

  本文记叙劳动少年区寄遇劫后,善于抓住时机,利用贼人的矛盾心理,杀盗自救,表现了他机智勇敢的性格和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同时,也反映了唐代社会黑暗腐败的现象。

  (二)文章思路

  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记叙劳动少年区寄被两个强盗绑架后,设法麻痹贼人,利用时机杀死第一个强盗。

  第二部分(第二段),记叙区寄逃跑途中遇上另一个贼人,他掌握贼人贪婪的心理,机敏地应付,终于设法杀死第二个强盗。

  第三部分(第三段),写刺史对这件事情的处理和当地的强盗对区寄的看法。

  (三)写作特点

  本文表现区寄这个人物,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第一、二段写区寄被绑架和杀贼自救的经过,是正面描写。通过区寄在这场生死斗争的具体活动,灵活巧妙的伪装,机敏对答的谎言,善于利用条件解救自己的方法,表现出了他机智勇敢的性格和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第三段是侧面描写。通过对官府和强盗两种不同的人对区寄杀贼一事的反应和议论,来进一步突出这个少年英雄的形象。

  (四)课后练习解答

  第一题

  区寄是小孩,年幼体弱,又是一人对二豪贼,这些都是他的劣势。区寄利用了孩童胆小害怕和幼稚体弱的特点,前者如“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后者体现为豪贼把他绑缚后都放心睡去。区寄所利用的敌手的弱点主要是:①对小孩子的轻视,麻痹大意。区寄示弱后,“贼易之,对饮酒,醉”。区寄杀一贼后,另一贼只是把他绑紧些,仍倒头睡去,仍低估了区寄的智力和胆量。区寄充分利用了敌手的轻视麻痹,紧紧抓住了因此造成的疏忽的间隙和逃脱的机会。②利用了贼人趋利的弱点。区寄用“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打动强盗的心,不仅保住了性命,而且再次留下了杀贼逃脱的可能。

  第二题

  区寄在自救过程中所表现的不同于一般孩子的品质。第一是胆略,沉着镇定。贼人对他的最大疏忽也在这里。区寄的机智勇敢才能发挥,才能从容与敌周旋,才能瞅准逃脱的机会。第二是智勇双全。首先是机智,伪儿啼哭,就火就刀绝绳,以“一郎僮”打动贼人,杀贼,哭叫报官等等,都是很有心计的谋划、决策。其次是勇敢,“虽疮手忽惮”,“取刃杀贼”,这些勇气以及前面的心计都是一般孩子难以达到的。所以,结尾对其胆略智勇用了一个侧面描写,以秦武阳作比,以众贼不敢正视他,不敢过其门作了烘托。   

  第三题

  第1小题①者:……的。②者:……的人。如②句的有“乡之行劫缚者”。

  第2小题①第一个“之”:往,到;第二个“之”:他(指区寄)。②之:往。译为“他”的还有“贼易之”,“因取刃杀之”,“孰若卖之”等等。“烧绝之”的“之”也是代词,但译为“它”,指绳索。该文中的“之”还有译为“的”的,如“乡之行劫缚者”的“之”。

  第四题

  “与其杀是僮”与“是儿少秦武阳二岁”中的“是”意义相同,皆为指示代词,可译为“这”“这个”。在两句中都是组成“是僮”“是儿”的主谓结构或复指结构的名词词组,但前句“是僮”作“杀”的宾语,后句作全句的主语。“是”作为“这”“这个”意,在古汉语中为“是”的主要意义,如《李寄》中的“自是东冶无复妖邪之物”,在现代汉语中还存在,如“由是可知”,“是日天气晴朗”。“因为我是王,是他们的主子”中的“是”为系词,起联系主、谓语的作用,为现代汉语最常见的用法。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60分钟)

  一、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cì(     )给      御pìn(     )   头xián(     )

  jué(    )士      xūn(     )章

  二、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 忽然晴天霹雳似地有一封信飘落到他的膝上。

  晴天霹雳:

  2. 弗里德里赫国王龙颜大怒。

  龙颜:

  3. 为江山社稷计,非查出那名胆敢冒犯寡人的歹徒不可。

  江山社稷:

  4. 虽然实际上他们都是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不知究竟出什么岔子。

  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

  三、下列句子中加点数词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 一封信飘落在他膝上。

  b. 那些字句念了五十来遍。

  c. 这个称号在全国范围内只属于孤家一人。

  d. 在寡人登基三十周年纪念的今天。

  四、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 布囊其口    

  2. 之虚所

  3. 恐栗,为儿恒状

  4. 贼易之

  5. 孰若吾得专焉

  6. 因大号

  7. 虚吏白州

  8. 幼愿耳

  五、翻译下列句子。

  1. 行牧且荛

  2. 力上下,得绝

  3. 彼不我恩也

  4. 愿以闻于官

  5. 刺史颜证奇之

  六、《皇帝的新装》第二段中“这可骇人听闻了。”此句中的“这”字指代什么?

  七、皇帝问对骗子织的布的评价,那两位诚实的官员为什么就抢先介绍?

  八、阅读理解。

  (一)

  卖火柴的小女孩

  a天气冷得可怕。正在下雪,黑暗的夜幕开始垂了下来。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除夕,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街上走着,她的衣服又旧又破,脚上穿着一双大拖鞋。她的口袋里装着许多盒火柴,一路上不住口地叫着:“卖火柴呀,卖火柴呀!”人们都在买节日的食品和礼物,有谁会理她呢?

  中午了,她一根火柴也没卖掉,谁也没有给她一个铜板。

  她走着走着,在一幢楼房的窗前停下了,室内的情景吸引住了她。哟,屋里的圣诞树多美呀,那两个孩子手里的糖果纸真漂亮。

  看着人家幸福的情景,小女孩想到了生病的妈妈和死去的奶奶,伤心地哭了。哭有什么用呢?小女孩擦干眼泪,继续向前走去。

  “卖火柴呀,卖火柴呀!叔叔,阿姨,买一些火柴吧!”

  可是,人们买完节日礼物,都匆匆地回家去,谁也没有听到她的叫卖声。雪花落在她金黄色的长头发上,看上去是那么美丽,可谁也没有注意到她。

  小女孩走着走着,一辆马车飞奔过来,她吓得赶快逃开,大拖鞋跑掉了。马车过去后,她赶紧找鞋。那是拖鞋呀,妈妈还躺在床上呢。可是,一只找不到了,另一只又被一个男孩当足球踢走了。小女孩只好光着脚走路,寒冷的雪将她的小脚冻得又红又肿。

  天渐渐黑了,街上的行人越来越少,最后只剩下小女孩一个人了。街边的房子里都亮起了灯光,窗子里还传出了笑声。食品铺里飘出了烤鹅的香味,小女孩饿得肚子咕咕直叫。小女孩好想回家,可是没卖掉一根火柴,她拿什么钱去给妈妈买药呢?

  雪越下越大,街上像铺了一层厚厚的白地毯。

  小女孩一整天没吃没喝,实在走不动了,她在一个墙角里坐下来。她用小手搓着又红又肿的小脚,一会儿,小手也冻僵了。真冷啊,要是点燃一根小小的火柴,也可以暖暖身子呀。

  她终于抽出了一根火柴,在墙上一擦,哧!小小的火苗冒了出来。小女孩把手放在火苗上面,小小的火光多么美丽,多么温暖呀!她仿佛觉得自己坐在火炉旁,那里面火烧得多旺啊。小女孩刚想伸出脚暖和一下,火苗熄灭了,火炉不见了,只剩下烧过的火柴梗。

  她又擦了一根,哧!火苗又窜了出来,发出亮亮的光。墙被照亮了,变得透明了,她仿佛看见了房间里的东西。桌上铺着雪白的台布,上面放满了各种各样好吃的东西。一只烧鹅突然从盘子里跳出来,背上插着刀*,蹒跚地向她走来。几只大面包也从桌上跳下来,一个个像士兵一样排着队向她走来。就在这时,火柴又熄灭了,她面前只剩下一面又黑又冷的墙。

  小女孩舍不得擦火柴了,可她冻得浑身直抖。她又擦了一根,哧!一朵光明的火焰花开了出来。哗!多么美丽的圣诞树呀,这是她见过的最大最美的圣诞树。圣诞树上挂着许多彩色的圣诞卡,那上面画有各种各样的美丽图画。树上还点着几千支蜡烛,一闪一闪地好像星星在向她眨眼问好。小姑娘把手伸过去,唉,火柴又熄灭了,周围又是一片漆黑。

  小姑娘又擦了一根火柴,她看到一片烛光升了起来,变成了一颗颗明亮的星星。有一颗星星落下来了,在天上划出一条长长的火丝。所有的星星也跟着落下来了,就像彩虹一样从天上一直挂到地上。

  小女孩又擦亮一根火柴,火光把四周照得通亮,奶奶在火光中出现了。奶奶朝着她微笑着,那么温柔,那么慈祥。

  “奶奶——”小女孩激动得热泪盈眶,扑进了奶奶的怀抱。

  “奶奶,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熄灭,你就会不见了!”小女孩把手里的火柴一根接一根地擦亮,因为她非常想把奶奶留下来。这些火柴发出强烈的光芒,照得比白天还要亮。奶奶从来也没有像现在这样美丽和高大。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

  她们两人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起来了。她们越飞越高,飞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的天堂里去,和上帝在一起。

  火柴熄灭了,四周一片漆黑,小姑娘幸福地闭上了眼睛。

  新年早晨,雪停了,风小了,太阳升起来了,照得大地金灿灿的。大人们来到街上,大家祝贺着新年快乐。小孩们着新衣,愉快地打着雪仗。

  这时,人们看到了一个小女孩冻死在墙角,b她脸上放着光彩,嘴边露着微笑。在她周围撒满一地的火柴梗,小手中还捏着一根火柴。

  c“她使自己暖和一下。”人们说。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是多么光荣的和祖母在一起,走到新的幸福中去。

  1. 注音:蹒跚(           )(             )

  2. 划线句a属于             描写,其表达效果是                          。

  3. 第(9)段的内容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4. 如果把划线句b去掉,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5. 说说把小女孩的悲剧安排在除夕夜的表达效果。

  6. 小女孩第一次划着火柴,“看”到了         ,最终看到的是                ;第二次划着火柴,“看”到了                ,最终看到的是                   ;第三次划着火柴 ,“看”到了                  ,最终看到的是                ;第四次划着火柴,“看”到了            这样写的目的是                       。

  7. 谈谈你对最后一段划线句子c的理解。

  (二)

  王著教帝学书

  太宗①朝②,有王著学右军③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④。帝听政之余,留心笔札,数遣内侍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益刻意临学。又以问著,对如初。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⑤称善,恐帝不复用意。”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

  (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注释】①太宗:宋太宗赵匡义。②朝:一代君主的统治时期③右军:指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④翰林:皇帝的文学侍从官。⑤遽:匆忙。

  1. 下面句中的“其”,与“其后,帝笔法精绝”的“其”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百姓多闻其贤                              b. 其如土石何

  c.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d. 其一犬坐于前

  2. 依据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写出一个成语。

  太宗益刻意临学    ___________________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又以问著,对如初。

  4. 你认为王著是一个怎样的人?

  【试题答案】

  一、赐  聘   衔  爵   勋  

  二、晴天霹雳:比喻突然发生的意外事件。龙颜:指皇帝的神态。江山社稷:指国家。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指不明白出了什么事。

  三、b

  四、1. 捂           2. 集市     3. 发抖     4. 轻视   

  5. 独占        6. 哭叫       7. 告诉     8. 老实   

  五、1. 一边放牧,一面打柴

  2. 用力上下磨,绳被磨断了  

  3. 他不以恩德待我  

  4. 希望把这件事报告官府

  5. 刺史颜证认为他是一个神奇的孩子  

  六、“这”指皇帝看不见织布机上的布料这件事。

  七、两位诚实的官员抢先介绍是为了表明他们可以看见布料,是聪明的、称职的。

  八、(一)

  1. pán   shān   

  2. 景物渲染了凄凉冷清的气氛,为小女孩的悲惨结局埋下伏笔。

  3. 为下文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4. 本句是对小女孩的外貌及神态描写,反衬出现实生活中的小女孩的痛苦、悲哀之深重,去掉便没有这个表达效果。 

  5. 除夕夜是家人团聚的幸福时刻,把小女孩的悲剧安排在这一时刻,更能衬托悲凉的气氛。 

  6. 温暖的火炉  烧过的火柴  美味的烤鹅  又厚又冷的墙  美丽的圣诞树  天上的星星  慈祥的老祖母  强烈的对比出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差距。

  7. 小女孩的悲剧的根源是人们的冷漠,社会的无情。

  (二)

  1. c 

  2. 更加;精益求精。

  3. (太宗)又让人拿着(新写的字)去问王著,王著的回答依然像开初一样。

  4. 要求严格,循循善教。(能紧扣内容答出其特点即可)。

北师大版《皇帝的新装》《黑信》《我若为王》《童区寄传》教案及练习 篇2

  26、《皇帝的新装》

  安徒生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童话的文学常识,理解文章蕴含的思想内容。

  2、在分角色朗读中,揣摩人物心理,品析人物形象,提高语言感受力。

  3、理解童话中夸张和想像的作用,提高阅读浅析童话的能力。

  4、多元解读童话主题,分析作品的思想意义,在感染和熏陶中培养健康人格。

  教学重点

  1.从语言、心理描写中感知人物形象。

  2.增补课文情节,进行想像思维训练。

  教学难点

  对童话主旨和借助夸张、想像反映生活的写法的理解。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在感知课文内容基础上,进行分角色朗读,激发阅读体验,准确把握人物形象。

  2.讨论法。就情节发展、传神写法和课文主旨的解读设疑,更鼓励学生提出疑问,组织课堂讨论、合作探究,深入品评童话故事。

  3.探究拓展法。如故事情节的增补训练,童话主题的多元阐解。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整体感知课文情节脉络,分析皇帝这一人物形象。

  教学步骤:

  一、图片激趣,导入新课:

  说起童话,大家肯定会兴趣盎然,因为诗意的童话故事装点着我们幸福的童年记忆。好,让我们一起看屏幕上的这几个图片,(画面展示《丑小鸭》、《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等将学生引入童话世界)请指出它们的出处……这些作品有何共同之处?……作者相同——安徒生,体裁相同——童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安徒生的另一篇很有特色,也肯定会受大家欢迎的童话作品《皇帝的新装》。

  二、简介作者与本文的体裁

  1、作者简介:

  安徒生(1805~1875):19世纪丹麦文学巨匠,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他的160余篇童话在近150年中被翻译成140多种文字,从丹麦传向世界。安徒生生于鞋匠家庭,童年生活穷苦,早期写有诗歌、剧本和长篇小说等,1835年开始写童话,著名的童话有《丑小鸭》、《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夜莺》、《皇帝的新装》等。

  安徒生童话创造的艺术形象,如没有穿衣服的皇帝、坚定的锡兵、拇指姑娘、丑小鸭、红鞋等,已成为欧洲语言中的典故。他的童话脍炙人口,到今天乃为世界上众多的成年人和儿童所传诵。

  三、检查预习

  1、正音

  炫耀(xuàn)     称职(chèn)

  滑稽(jī)         赏赐(cì)  

  爵(jué)士       随声附和(hè)

  勋(xūn)章       陛(bì)下   

  头衔(xián)        御(yù)聘(pìn)  

  骇(hài)人听闻 

  钦(qīn)差(chai)大臣

  四、整体感知,理清情节脉络:

  1、在预习的基础上,快速浏览课文,理清文章结构。思考:

  (1)作者围绕“新装”写了哪些事情?分别用一个词语加以概括。

  (2)这篇课文的故事情节是围绕哪一个字展开的?

  (3)文章围绕“骗”字,作者安排了哪些人物,文中的各种人物是怎样围绕这个“骗”字进行活动的呢?能否用两个字概括?

  通过疏理情节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了课文内容。

  五、品味朗读,感悟形象

  1、分角色朗读。

  2、听读中,圈点勾画出描写皇帝的爱好、心理活动和相关动作的语句,通过揣摩、分析,在“一个--------- 的皇帝”句式中选用恰当的词,给皇帝以准确的定位。

  3、写皇帝的心理活动三处、典型动作一处、爱好一处。就学生举出的语句,教师设疑以诱导,帮助学生分析理解,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评价故事中的人物,进一步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如:

  (1)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去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第一句强调的重点是什么?“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极尽夸张,它有什么表达效果?用一句话概括这段话的内容。

  (2)“我倒很想知道衣料究竟织得怎样了。”皇帝想。不过,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这布,心里的确感到不大自然。他相信自己是无须害怕的,但仍然觉得先派一个人去看看工作的进展情形比较妥当。

  皇帝为什么会“感到不大自然”?这段自相矛盾的心理活动说明了什么?

  (3)“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皇帝吗?这可是最可怕的事情。”“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分满意!”

  皇帝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完全不同,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

  (4)不过他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皇帝已经感觉到老百姓说的话是真的,为什么反而“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

  4、归纳皇帝的性格特点:骄奢淫逸、昏庸虚荣、愚蠢无能、自欺欺人等。

  六、课堂小结:

  《皇帝的新装》是一篇享誉世界的童话佳作。安徒生以他天才的想像,把皇帝、大臣本质的“丑”在并不存在的新装的“美”的比照中,展示得淋漓尽致。读过之后的笑声,恰是对以皇帝为首的一伙丑类的讽刺。

  七、布置作业:

  作家对故事结局的描写是有限的,也是无限的,留给读者很大的想像和思考的空间。愚蠢的皇帝在游行大典完毕后回到宫里,他会怎么办呢?是处死那说真话的小孩,还是从此悔过自新,把精力放到料理朝政上去呢?请展开想像的翅膀,学习安徒生夸张讽刺的笔法,为童话故事写一个别致的续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就课文的内容,深入研讨主题、特色写法。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小组成员相互传看,每组推举1~2篇有创新的优秀习作在班上交流。

  二、问题研讨

  1.、学生速读全文。

  2、思考:

  (1)骗子为什么用织新衣而不用别的手段来骗皇帝?你如何评价骗子?

  (2)写大臣、官员和皇帝三次察看骗子织布的情景,场面相同,但写法各不相同,试就其神态、动作、语言和心理描写进行比较。

  (3)这场骗局是由一个小孩说出真相,这说明了什么?

  (4)说真话需要勇气,有时还要付出代价。如果你身处当时的情境,会怎样做呢?

  (5)对于这篇童话的主题,你怎么认识?如果说它仅仅是揭露了皇帝及大臣们的丑恶灵魂,你如何看?

  (3)作者让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讲出真相:“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这句话既天真又大胆,既率直又肯定,符合孩子的身份。这一笔,增强了童话的神奇色彩和作品的现实意义。孩子无所顾忌、直言不讳,因无私才无畏。相形之下,皇帝、骗子、臣民们说假话无不缘于自私自利。

  (4)鼓励学生谈出真实、有创新的想法。说真话是需要勇气的,有时还要付出代价,作为一个人,要敢于正视现实,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如果每一个人都多一份真诚,多一份爱,那么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

  (5) 直接主题:揭露皇帝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的昏庸、虚伪、腐朽的恶劣本质。

  升华后主题:自私自利是罪恶的根源,无私才能无畏。

  三、体验与反思:

  听读之后,你受到什么启发和教育,有什么联想呢?

  四、写作方法:

  作者在这个童话故事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请你从文中找出相应的例子。

  五、课堂小结

  一篇《皇帝的新装》,一场欺骗的闹剧,在嘲讽、讥笑过后,总觉诙谐中寄寓着严肃的主题,催促我们去思考人性中那份脆弱的、易受社会浸染的纯美,如诚信、无私,该怎样去呵护、去坚持,让心灵家园永远烂漫、秀美。愿这不会只是善良的翘盼。

  六、作业布置:

  (一)小组合作,改编课本剧

  改编课本剧的方法指导:

  1、主要通过人物的对话、动作、表情来表现剧情和塑造舞台人物形象。

  2、要根据学生的爱好和特长来确定角色。

  3、篇幅不能太长,依照故事发生较为集中的皇宫、织房、和更衣室到游行广场三个场景编排幕次,演出时间最好在10-20分钟之间。

  (二)推选演员,课后排练

  在本堂课即将结束时,各小组交流设想、选好演出剧本,并由同学自荐或推选最佳表演阵容,课后由班长、课代表分配角色,组织排练。

  板书:

  皇帝的新装

  安徒生(丹麦)

  引子:爱新装

  开端:织新装

  发展:看、穿新装

  高潮、结局:穿新装游行

  官员

  助

  传

  受

  百姓

  揭

  行

  皇帝

  骗

  小孩

  骗子

  学生回顾、欣赏

  学生交流收集到的安徒生的资料及文体知识。教师作适当的强调和补充。

  2、童话: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它往往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语言通俗生动,情节曲折离奇,引人入胜。童话又往往采用拟人的手法,举凡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大自然以及家具、玩具都可以赋予生命,注入思想,使它们人格化。

  2、释义:

  滑稽:(言语、动作)引人发笑。文中是荒唐的意思。

  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

  随声附和:别人说什么,自己跟着说什么。形容没有主见。

  称职: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都能胜任所担任的职务。称,适合、相当。

  精致:精巧细致。

  呈报:报告(上级)。

  炫耀:夸耀。

  (1)爱(引子)——织(开端)——看、穿(发展)——游行(高潮、结局)

  (2)骗

  (3)骗子——行骗,皇帝——受骗,两位大臣——助骗,百姓——传骗,小孩子——揭骗。

  要求:分到角色的同学能够把人物的性格、年龄、身份读出来;旁白:好像是在给孩子讲故事,语气亲切、自然,语调平缓;人物的心里活动也由角色朗读,但声音可以适当放低,似乎是自言自语。

  学生圈点批注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明确:

  (1)这段话用概括、对比的手法写出皇帝爱新装到了如痴如狂的地步。第一句强调的重点是“除非为了去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用夸张突出强调皇帝爱慕虚荣、生活奢靡。

  (2)联系课文对他爱好新衣的描写,不难看出,皇帝自己其实心很虚,他很怕自己看不见,被人知道自己是一个不称职的皇帝,而且对自己是否聪明也不自信,所以他心里感到“不大自然”。这段精彩的、一波三折的心理描写,把皇帝不自信而又心虚,愚蠢而又狡猾的性格特点准确地表达了出来。

  (3)一句“骇人听闻”,一句“最可怕的事情”,两个“难道”的反问,都是皇帝心里所想,这几句心理描写,突出了皇帝极端恐惧的心理。他虽然什么也没看见,嘴上却极力赞美,而且用了“极”“十分”等程度非常深的修饰语。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完全相反,表现了皇帝的虚伪和骄横。

  (4)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和权威,他不能在公众面前暴露自己其实愚蠢和不称职,只好硬撑住,用“更骄傲的神气”掩饰自己内心的恐慌,恰暴露了他的外强中干。

  小组讨论辨析,选定“自欺欺人”:童话以骗开始,又以骗结束,以至演出皇帝赤身裸体举行游行大典的丑剧,看似荒诞无稽,而骗局却成功施展,一方面在于两个骗子毒辣地利用了根本不存在的“美丽的新装”可以检验是否称职或愚蠢的奇怪特性,更主要的在于从皇帝到大臣,到满京城的人自欺欺人的心理本质。

  学生评议。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1)童话一开头就对皇帝嗜新衣成癖极尽渲染,两个骗子毫无顾忌、大胆行骗,竟在皇帝身上施展拳脚,正是抓住了皇帝的致命弱点。赋予奇怪特性的新装,不但迎合皇帝的虚荣,而且用以检验臣民,巩固统治,这样对皇帝就更具吸引力,骗局和皇权就结合起来。在骗局中揭露皇帝和道貌岸然的大臣的自欺欺人的恶行。(讨论人物性格的时候,鼓励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多侧面地分析,对文章要有个性化的理解。)

  (2)三个场面类似而不同,情趣横生,刻画了皇帝和他的臣属丑恶可笑的嘴脸。①老大臣和官员察看织布的神态、动作各有不同。老大臣在惊奇之余,先是“把眼睛睁得特别大”,然后又一边称赞,“一边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最后则“注意地听着,以便回到皇帝那儿可以照样背出来”。而那个官员只是“看了又看”,并没进一步的动作。②心理描写也各有不同。写老大臣用祈使句,表示他的可怜和哀叹;写皇帝则多用疑问句,表示吃惊和怀疑;官员用疑问句,年轻得志自我怀疑。③语言描写也各有特色。老大臣不仅反复称赞,而且答应要呈报皇上,表现了他的虚伪、自欺欺人,也再现他当时惶恐的心态。总之,三个人中对老大臣用了较多的笔墨描述。而对大臣的描述则是对皇帝的陪衬和烘托,揭露出整个宫廷,乃至整个社会说假话、互相欺骗、随声附和的恶习。

  学生回答,教师归结:

  (1)说假话的人大多有私心杂念。

  (2)昏庸无能的人常会任用阿谀奉迎、说假话的人。

  (3)骗子骗人总是投其所好,满足被骗人的私欲和虚荣心。

  明确:想像、夸张(就是用夸大的语句来形容事物,表达作者的强烈感情,启发读者的想像力)

  课后反思:

北师大版《皇帝的新装》《黑信》《我若为王》《童区寄传》教案及练习 篇3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幽默的情节和诙谐语言风格。

  2、能看图讲述,幼儿用简单的语言讲述故事。

  3、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大胆发言。

  4、在感知故事内容的基础上,理解角色特点。

  5、通过观察图片,引导幼儿讲述图片内容。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故事内容,简单讲述故事

  难点: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故事录音资料,大挂图,《幼儿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都喜欢漂亮的衣服,有一位皇帝他特别喜欢新衣服,而且特别喜欢炫耀,在这个皇帝的身上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二、幼儿听录音,欣赏故事《皇帝的新装》理解故事内容

  1、第一段皇帝找谁来织衣服?他们是如何让皇帝相信他们的?

  2、第二段皇帝派谁去的?大臣是怎样说的?他们为什么那样说?

  3、第三段皇帝亲自看两个骗子织衣服,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

  4、第四段皇帝穿上了“新衣”游街炫耀,大人们是怎样说的?谁说了真话/

  5、完整地欣赏故事,感受故事的幽默

  6、幼儿回答问题,并提出自己的问题

  7、教师小结,解答疑难,用简单的语言讲述故事内容

  三、操作

  幼儿打开《操作材料》皇帝的新装一页

  1、请幼儿仔细观察画面,大家的表情是什么样的?

  2、回想一下,两个骗子是怎样让皇帝和大臣们上当受骗的?

  3、皇帝颁发了通缉令,请小朋友找一找,两个骗子藏在哪里?

  4、幼儿动手折一折,说一说骗子的特征,骗子藏在哪里了

  5、教师小结,说说谁折的又快又好

  四、故事讲述

  1、幼儿分组交流,讨论,回顾故事内容

  2、幼儿讲述故事,教师鼓励幼儿大胆讲述

  3、请小朋友自愿表演,讲故事,其他小朋友大胆发言,说说谁讲得好为什么

  4、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引导幼儿发言

  5、结束活动教师评价,夸奖发言的小朋友,鼓励没发言的小朋友要勇敢些

  活动延伸:

  欣赏中国传统民族服装,用彩泥捏出自己喜欢的服装,投放到区域内,让其他小朋友介绍自己的作品。

  活动评价与反思:

  活动开始我用了录音,只能听见声音,对幼儿来说比较抽象,不能完全激发幼儿兴趣,应该把挂图提前展示或者准备影像资料,多彩的画面,生动的卡通形象更能吸引孩子的眼球,能充分激发幼儿的学习探知兴趣。活动过程中,引导的部分较多,应该适当减少一些,多给幼儿交流,想象的时间。对于操作活动幼儿比较感兴趣,以后会多将操作活动结合到语言教学活动中,会注意活动时间的安排,尽量准备充分些。

北师大版《皇帝的新装》《黑信》《我若为王》《童区寄传》教案及练习 篇4

  教学目的:

  1、揣摩人物心理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注重培养学生语言实践的能力

  教学设想:

  发挥想象,穿越时空,以《焦点访谈》节目的形式让学生对此次新装游行作新闻采访、报道,学生讨论、合作,确定采访对象、谈话内容,并演示采访过程,从而全面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心理,既发挥了学生的想象,也培养了语言实践的能力。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演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问题的形式导入,兼顾到对安徒生的介绍。)

  同学们喜欢看童话吗?能说说你看过哪些童话吗?你还熟悉哪些童话人物?

  这些可爱的童话人物,是谁创作出来的呢?

  我们感谢这些伟大作家,因为他们,我们的童年是个梦;因为他们,我们的人生更精彩。

  那你们想不想亲身体验一下童话的世界?

  好,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乘坐时空飞车,回到古代的丹麦,做一次奇妙的采访,见证一位皇帝的新装游行盛典。

  二、创设情境:

  我们是应邀参加盛典,并将作全程报道,以享二十一世纪的观众。

  三、思考报道的内容:(讨论明确)

  1、这是一位怎样的皇帝?

  2、布料(新装)的特性是什么?

  3、官员们对布料如何评价的?

  4、小孩看到了什么?

  5、解说游行盛典的场面。

  进一步思考:针对这些内容,我们该采访谁?

  1、百姓、官员

  2、骗子

  3、两位官员

  4、小孩、百姓

  四、分担任务,分组谈论:

  1、针对目的,结合课文内容,讨论记者该向采访对象提什么问题?

  2、揣摩被采访者说话内容、语气、表情等,特别是心理。

  五、以《焦点访谈》的形式演示:

  1、明确:主持人、前方记者、采访对象

  2、过程:学生演示

  六、学生评价

  重点评价被采访者表演是否符合人物的形象

  七、质疑

  同学们,在这次节目报道中,不知大家能否发现问题;

  明确:三个“不一致”

  1、百姓和官员对皇帝的评价不一致;

  2、两位官员对布料的描述不一致;

  3、小孩与大人的反映不一致。

  究其原因,是什么呢?

  下节课,我们仍然以新闻报道的形式揭示事实的真相。

北师大版《皇帝的新装》《黑信》《我若为王》《童区寄传》教案及练习 篇5

  教学目标:

  1、深入研讨课文,体会角色的社会意义。

  2、培养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

  研讨课文,体会角色的社会意义。

  教学难点:

  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小组成员相互传看,每组推举1—2篇有创新的优秀习作在班上交流,学生评议。

  二、指导学习研讨

  1、教师范读全文。

  2、学生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骗子为什么用织新衣而不用别的手段来骗皇帝?

  (2)写大臣、官员和皇帝三次察看骗子织布的情景,场面相同,但写法各不相同,试就其神态、动作、语言和心理描写进行比较。

  (3)这场骗局是由一个小孩说出真相,这说明了什么?

  (4)说真话需要勇气,有时还要付出代价。如果你身处当时的情境,会怎样做呢?

  (5)对于这篇童话的主题,你怎么认识?如果说它仅仅是揭露了皇帝及大臣们的丑恶灵魂,你如何看?

  3、分角色朗读

  听朗读录音,揣摩人物心理,把握角色形象。

  角色形象及语气特征提示:

  (1)旁白:语气亲切、自然,语调平缓。

  (2)皇帝:语调傲慢、神情自负。

  (3)骗子:油腔滑调,阿谀奉承。

  (4)老大臣:老于世故,语调迟缓,故作镇定。

  (5)诚实的官员:故作姿态,语调低沉。

  (6)骑士们:随声附和。

  (7)典礼官:讨好皇帝,语调温柔。

  (8)百姓们:不敢说真话”心里明白。

  (9)小孩子,天真单纯,高声叫了出来。

  (10)小孩的父亲:说话坦然,但声音较低。

  另:人物心理活动由角色朗读,声音可适当放低,似乎是自言自语。

  选定、分配角色,进行朗读表演。学生简短评议。

  、讨论:听读之后,你受到什么启发和教育,有什么联想呢?

  4、课堂小结

  一篇《皇帝的新装》,一场欺骗的闹剧,在嘲讽、讥笑过后,总觉诙谐中寄寓着严肃的主题,催促我们去思考人性中那份脆弱的、易受社会浸染的纯美,如诚信、无私,该怎样去呵护、去坚持,让心灵家园永远烂漫、秀美。愿这不会只是善良的翘盼。

  三、巩固延伸

  比较《皇帝的新装》与西班牙民间故事《卢卡诺伯爵赤身裸体的国王》,体味安徒生创作上的匠心独运。

  四、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改编剧本。依照故事发生较为集中的皇宫、织房和由更衣室到游行广场三个场景编排幕次。

北师大版《皇帝的新装》《黑信》《我若为王》《童区寄传》教案及练习 篇6

  【理论支持】

  关注社会和人生理是语文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社会、体悟人生、去关注社会和人生发展并实现自我人生的发展与完善,通过阅读来了解和适应社会人生,促进学生身心成长,从而完成学生对社会人生的评判和观念的引导,进而推动社会的前进。换言之,语文的根本,在于着眼学生的人生发展,让学生学会阅读,在课堂学习探究中发掘自己的潜能,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独立精神、敢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目标】

  1、 通过语言和细节描写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2、让学生深切体会到人性中“虚伪”这一弱点,引导学生努力战胜这一弱点,提升学生的价值观。

  3、心理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 通过语言和细节描写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2、培养学生敢说真话的可贵品质。

  3、心理描写对人物性格特点展示的作用。

  【教学设计】

  二、导

  1、班内交流

  ①全班各小组组内交流解决小组成员提交的思考题,教师进行点拨、引导,最终帮助各小组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②呈现各小组探讨时遇到的的疑难问题。由全班讨论解决各小组遇到的疑难问题。

  2、精讲点拨

  ⑴根据文中的具体内容深入分析皇帝的性格特点

  【点拨方法】

  在文学作品中作家运用各种艺术手法,进行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细节等描写来刻画塑造鲜明而独特的人物形象,我们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必须准确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挖掘出作者在人物形象上积淀的爱憎之情,这是准确理解作品主旨的首要一步。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揣摩:第一,重视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他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第二,将典型人物置于典型环境中去理解;第三,通过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神情等方面分析人物;第四,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

  基本方法之一就是:以事析人法,即通过分析叙事文本的故事情节,尤其是发生在我们要分析的人物形象身上的故事情节,来分析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思想品质、精神特征等。

  【参考答案】

  ①昏庸无能,骄奢淫逸。从开头治装费用、心思兴趣、换衣次数三个方面

  ②愚蠢透项。从被两个骗子投其所好,上当受骗可以看出。

  ③自欺欺人。皇帝明明没有看到衣料,但怕别人说他不够资格当皇帝,便极口称赞骗子织的衣料,并赐给骗子“御聘织师”的头衔,封他们为爵士,授予他们勋章。穿新装的时候,明明什么也没穿,还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肢,要使大家觉得他在认真地观看他的美丽的新装。

  ④虚伪昏庸。在参加游行大典时,他听到老百姓说了真话,十分恐慌。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来掩饰自己。

  ⑵各位官员的形象

  【点拨方法】

  一般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是从语言、行动、心理描写诸方面着手,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 比照法 有比较,就会有鉴别。如果对人物个性把握不准时,运用比照法,便一目了然。有以下几种类型:①将同一人物个性发展的不同阶段相比较。②将同一人物在不同情况、不同场合的表现比照。如《范进中举》中的胡屠户,他对范进之所以前倨后恭,皆是因为女婿是否中举,反映了势利小人的丑恶嘴脸,前后对比鲜明。2、 置换法置换法是将原作品中的人物置换成另一个人物(这个人物原作品中没有),来体味人物形象的独特性,进而把握人物个性的脉搏,是假设情况下的比较。

  【参考答案】

  官员们的性格特点 :虚伪透顶,愚蠢可笑,阿谀逢迎。

  ⑶老百姓的形象

  官员有顾虑,怕显出不称职、太愚蠢,故而先说了假话;在封建专制下,老百姓怕触犯皇帝,又怕受人讥笑,因而一开始不敢讲真话。但老百姓的顾虑远不像官员们那样严重,比大臣们要少点私心,。没有官可丢,没有职可罢,因而最终能把真话传播开来。

  (4)小孩

  因为他不怕丢官,不怕别人说他不称职。孩子是天真、纯真的,没有私心杂念,所以他不害怕世俗的压力,能说出真话,揭开骗局。

  3、深度探究

  探究题1、对文中的“诚实”如何理解?

  【点拨方法】

  此题是对词语语境意的理解,语境意往往是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形成的临时意义,只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存在,脱离了语境,其临时的词义就不复存在了。词语的语境意一般指以下情况:(1)概括义 概括义指某个词语对上下文的某一段文字内容所概括的意义。(2)比喻义 比喻义是指借用一个词的基本意义来比喻另一个事物所产生的新的意义。(3)引申义 引申义是指由词的本义进行推引,从而生出的其他意义。(4)隐含义 隐含义是指词语中暗含着的意义。(5)附加义 附加义是词义中非反映事物本质特点的部分,但也是理解词语的重要根据。附加意义主要表现在词语的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态度色彩(严肃、敬重、鄙视等)、语体色彩(书面语、口语等)。在做这类题目时站在文本全局,联系上下文语境,从作者的思想倾向、词语的感情色彩、语体特、风格特点等方面揣摩才能准确解释词语的含义。(推断多义词在文中的特殊含义)

  【参考答案】

  在本文中真正诚实的.只有那个小孩,而其他自称诚实的人他们所说的诚实都极具讽刺意味。(答案不唯一角度正确即可。)

  探究题2:为什么各位大臣都不敢说出实话?

  【点拨方法】

  这是分析人物的内在品质,在做这种题目时应该结合文章中人物的具体言行举止来分析,从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神情、心理等方面分析人物,要求学生认真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时代背景等方面考虑。

  【参考答案】

  面临诚实与虚伪、真与假的抉择时,当诚实被视为愚蠢与不称职时,谁还有勇气去面对呢?因此,自私、虚荣使老大臣说了假话。

  探究题3:最终实话由一个孩子的嘴里说出,从作者的这一设计,你领会到本文的写作意图是什么吗?

  先四人小组探究,后各小组代表汇报探讨结果,并对各小组的结果,集体点评、质疑、纠偏,直至达成共识。

  【点拨方法】

  探究此题要从综合全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入手,从而实现对文章整体和主旨的深层理解。作品的意蕴,是作家的思想、意识、情感的综合体。发掘作品的意蕴,就需要认真研读文本,联系作品的写作背景和作家的创作意图,还可以依据文本中或显或隐的有效信息,如主旨句、过渡句、点睛句,含有作者情感倾向、暗示作者生平经历、暗示社会环境的词句等,解读作品的主题,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认真分析,方能准确、全面而深刻地理解作品,从而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参考答案】

  安徒生通过这篇童话对世俗世界的习惯及传统进行了深深的谴责,表达了对纯真本然事物的热切向往。启示我们:做人要保持心地的纯洁、纯真,做一个真诚的人,讲真话,反对社会现实中的假丑恶现象,让真、善、美充满人间。

  探究题4:本文中大量运用心理描写,结合课文理解心理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点拨方法】

  心理描写指对处在一定环境中的人物内心活动的描写。它是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通过对人物心理的描写,能够直接深入人物心灵,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心理描写有助于突出作品的主题思想。如《最后一课》,通过最后一堂课对小弗朗士严肃而深刻的教育,使他思想受到极大震动。开始觉醒并逐渐成熟起来。其次,它有助于刻划人物的性格特征,通过对人物心理的描写,能够直接深入人物心灵,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对皇帝以及几位大臣的心理描写细致的表现了他们的虚伪透顶,愚蠢可笑,自欺欺人,从而表现了当时统治阶层的昏庸无能,进而突出了小孩子的诚实的难得与可贵,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皇帝的新装》课案

  1、熟读课文,找出表现文中各人性格特点的相应语句

  2、自己根据所找的文章中的语句,概括各人的性格特点。

  皇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百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孩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文中的“诚实”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各位大臣都不敢说出实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最终实话由一个孩子的嘴里说出,从作者的这一设计,你领会到本文的写作意图是什么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中大量运用心理描写,结合课文理解心理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略

  2、皇帝①昏庸无能,骄奢淫逸。②愚蠢透项。③自欺欺人。④虚伪昏庸。

  官员们的性格特点 :虚伪透顶,愚蠢可笑,阿谀逢迎。

  在封建专制下,老百姓怕触犯皇帝,又怕受人讥笑,因而一开始不敢讲真话。但老百姓的顾虑远不像官员们那样严重,比大臣们要少点私心,。没有官可丢,没有职可罢,因而最终能把真话传播开来。

  因为孩子不怕丢官,不怕别人说他不称职。孩子是天真、纯真的,没有私心杂念,所以他不害怕世俗的压力,能说出真话,揭开骗局。

  3、在本文中真正诚实的只有那个小孩,而其他自称诚实的人他们所说的诚实都极具讽刺意味。(答案不唯一角度正确即可。)

  4、面临诚实与虚伪、真与假的抉择时,当诚实被视为愚蠢与不称职时,谁还有勇气去面对呢?因此,自私、虚荣使老大臣说了假话。

  5、安徒生通过这篇童话对世俗世界的习惯及传统进行了深深的谴责,表达了对纯真本然事物的热切向往。启示我们:做人要保持心地的纯洁、纯真,做一个真诚的人,讲真话,反对社会现实中的假丑恶现象,让真、善、美充满人间。

  6、对皇帝以及几位大臣的心理描写细致的表现了他们的虚伪透顶,愚蠢可笑,自欺欺人,从而表现了当时统治阶层的昏庸无能,进而突出了小孩子的诚实的难得与可贵,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童话,内容比较简单,学生也容易理解课文的意思,因此在开始的时候由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并互相提出问题,再由小组内讨论解决,在这一过程中教者需要在旁边指导,同时在指导过程中看看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是否值得由全班同学共同探讨研究,对于问题的设计可以提供一些指导,使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在分析人物性格特点时也应该着重由学生自己来做,而老师只是在其中起一个引导的作用,比如在开始分析人物时我提示学生要根据人物的语言、行动、外貌描写来分析、说明,概括。在分析不同的人物我渐进说出人物分析的几种方法,另外本文中心理描写比较多而且比较精彩,因此在教学时我把对心理描写的作用分析单列出来,想以此促进学生对心理描写的认识理解进而在以后的写作中适当运用。对于文章的主题的理解,要求学生学做一个真善美的人,从而达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的要求。

北师大版《皇帝的新装》《黑信》《我若为王》《童区寄传》教案及练习 篇7

  一、引言。

  同学们,你们爱穿新衣服吗?爱美是人的天性,我们本无可厚非,但一个人如果穿得太出格,不掌握分寸,出尽风头,必将适得其反,闹出笑话。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写的《皇帝的新装》。

  二、读课文,思考:

  1、课文围绕新装写了哪几件事?(见板书)

  2、新装是什么样子的呢?

  板书:

  爱新装       做新装      试新装      展新装

  显癖好      现手段       露愚心      揭真相

  (皇帝)    (骗子)    (皇帝)    (小孩)

  三、分析讲解课文:

  1、京城的两个骗子为什么能够欺骗皇帝而得逞?

  (A、他们掌握了皇帝爱穿漂亮衣服的嗜好——显嗜好;

  B、衣服的特性满足了皇帝穷奢极欲的心理,又迎合他自负多疑的个性——现手段。)

  2、皇帝有爱穿漂亮衣服的嗜好,所以急于想知道衣料织得怎样了,又想起新衣的特性,“心理的确感到不大自然”。但他又相信自己“无需害怕”。你知道他心里是怎么想的吗?

  (万一我看不见这衣料多难堪哪;这个国家我说了算,谁能把我怎么样。)

  3、大臣、官员们看见新衣服了吗?皇帝看见新衣服了吗?在根本不存在的衣服面前,哪些人说了假话,他们为什么不敢说真话?

  (老大臣、诚实的官员、骑士们说假话是为了保住他们的地位和职务;市民中的成年人说假话是怕别人说自己太愚蠢;皇帝说假话是为了维护他独断专行的统治——露愚心)

  4、是谁说出了真话?为什么小孩子说出真话后,老百姓就马上传播开来?

  (小孩子单纯,心里没有任何顾虑和杂念,所以敢说出真话;老百姓一看有人说了真话,“法不责众”,人多了也就不怕了——揭真相)

  5、当人们都说皇帝没有穿衣服时,皇帝是怎样的神情?这说明了什么?

  (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觉得是真的,他知道他的愚蠢已经暴露无遗在光天化日之下;他又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是为了把这次游行大典举行完毕,以此来掩饰内心的恐慌。)

  四、讨论:

  你读了这篇童话故事,受到哪些启发教育?

  1、说假话人大多有私心,头脑里有杂念;

  2、昏庸无能的人常会任用阿谀逢迎,说假话的人;

  3、骗子骗人总是投其所好,满足被骗人的私欲和虚荣心。

  五、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用投影片或小黑板显示出来)

  1、旁白:语气亲切、自然、语调平缓。

  2、皇帝:微胖、富态、语气傲慢、神情自负。

  3、骗子:油腔滑调、油头滑脑、阿谀逢迎。

  4、老大臣:年迈、苍老、老于世故、语调迟缓、故作镇定。

  5、诚实的官员:对皇帝毕恭毕敬、貌似诚实实则狡猾;故作恣态,语调低沉。

  6、骑士们:庸庸碌碌、阿谀逢承、随声附和。

  7、典礼官:计好皇帝、语调温柔。

  8、百姓们:不敢说真话、心里却明白。

  9、小孩子:无所顾忌、天真单纯、对大人说话不理解、高声叫了出来。

  10、小孩子父亲:想借孩子的话指出真相,说话坦然,但声音较低。

  六、小结,布置作业 。

  本文通过一个昏庸无能又穷奢极欲的皇帝受骗出丑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以皇帝为代表的反动统治阶级的虚伪与愚蠢。同时告诉我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大家想一想,皇帝游行完毕之后,将会是怎样的情形呢?

  请大家续写本文。

北师大版《皇帝的新装》《黑信》《我若为王》《童区寄传》教案及练习 篇8

  本文是19世纪丹麦著名的童话大师安徒生初期创作的童话作品,写于1837年,是他最著名的童话之一。

  童话通过一个昏庸无能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受骗上当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的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的丑行。

  课文具体描述的是看不见的实际上根本不存在的“美丽的新装”,深刻发掘的则是看得见的皇帝及大臣们的丑恶灵魂。

  一、故事的主要情节

  骗子行骗,赋予所谓的实际上并不存在的“新衣服”一个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种奇怪的特性是贯穿故事始终的主线,作者展开情节、安排材料、刻画人物都是围绕这个主线进行的。童话就围绕它巧妙地展开了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离奇而生动的故事情节。

  童话首先交代皇帝喜欢穿新装的怪癖,这是整个故事的引子。接着写骗子投皇帝所好,轻而易举地骗过了皇帝,开始“做”新装。这是故事的开端。顺着做新装,写皇帝派人去看新装。大臣和随员虽然都没有看到所谓的新装,但为了不让别人说他们不称职或愚蠢,却不住口地夸赞所谓的布料美极了,揭露了他们的虚伪和自欺欺人的本质。这是故事情节的发展。最后写皇帝穿上新装参加游行大典。文章细腻地描绘了从皇帝到大臣参加游行大典前后的丑恶的表演,最终使皇帝在光天化日之下当场出丑。这是全文故事情节的高潮和结局。

  童话以骗开始,以骗结束。作者围绕“新装”这个中心,极力写出了皇帝、大臣、随员、骗子相互欺骗的种种荒诞无稽的可笑行径,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虚伪、愚蠢、腐朽的本质。

  二、夸张和想象的运用

  由于封建制度的腐朽,历史上那种只顾穷奢极欲、不理朝政的昏君是屡见不鲜的,童话家安徒生根据这样的现实加以想象和夸张,塑造了这样一个典型形象。本文从人物性格的刻画到整个情节的安排,从开头到结尾,全面而成功地运用了夸张和想象。比如开头一段,写皇帝酷爱穿着打扮,竟然到了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的地步;几乎每时每刻都消磨在更衣室里,为了穿得漂亮不惜花掉所有的钱;他甚至从不关心他的军队,只关心自己的新衣服。用这样夸张的笔调开头,不仅一开始就让读者对这个不称职的皇帝的骄奢淫逸和爱好虚荣有所认识,而且顺理成章,成功地推出了整个骗局。

  实际上,这极度的夸张是借助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完成的。比如写两个骗子所设下的骗局,想象就非常奇特。骗子就怕戳穿他们的骗局,而这两个骗子对皇帝的心思和臣民的心理都琢磨透了,他俩的骗局非常露骨,而且非常毒辣。他们不是搞伪劣产品,而是根本就没有织布,根本就没有衣服。他们有一种“钳口术”,谁要说一句真话,说看不见衣服,就借用专制的皇权,说你“不称职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于是,大臣随员为了保护自己开始说假话,皇帝为了自己的“尊严”也要说假话,高贵的骑士们、街上和窗口里的老百姓、成百上千的人都在异口同声、自欺欺人地称赞皇帝的“新装”。这是一个多么强烈的讽刺!

  所有这一切,乍一看似乎令人难以置信,只能是作者奇特的想象,然而人们读了之后,谁也不会怀疑它的真实性。在专制制度的淫威下,从朝廷大臣到普通百姓为了自身的安全而不得不说假话。面对这个骗局,他们那样的心理,那样的言行,固然荒唐可笑,却又是十分自然的,作者的想象既丰富又严密。无论什么人,从皇帝到大臣到一切官员,直到老百姓,有职位的怕丢职位,没有职位的还怕人家嘲笑他太愚蠢,几乎人同此心,但是各色人等,由于地位的不同,他们的心理和言行也有细微的差异,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细节表现了安徒生卓越的想象能力。

  关于结局的想象也是合乎逻辑的。皇帝既意识到自己出了丑,又生怕国人说他不称职,说他太愚蠢,而他的内臣们也是私心重重,这帮腐朽的统治者是决不会自动放弃他们的权力而承认真理的。安徒生想象这时“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觉得百姓们所讲的话似乎是真的。不过他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这样的想象是很合人物性格的逻辑的。

  由此可以看出,想象是以现实生活做基础的,有生活的真实;而夸张是借助于想象完成的,它可以深化故事的主题,突出事物的本质,加强艺术的感染力。本文成功地运用夸张和想象,绘出了一幅骗者行骗、被骗者自欺欺人甘心被骗的群丑图。

  三、需要理解的几个问题

  1.骗子为什么用织新衣而不用别的手段来骗皇帝?

  童话一开头就用概括、对比的手法写出皇帝爱新装到了如痴如狂的地步。“不惜把他所有的钱花掉”,写他为了穿新衣而恣意挥霍民脂民膏;“既不……也不……也不……除非……”,写出他穿新衣胜过关心军队和其他活动;“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和“皇上在更衣室里”,极尽夸张,突出强调他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浪费在穿衣上而不顾国计民生。这样一个嗜新衣如生命的皇帝,对于骗子所言的神奇而漂亮的新衣当然会感兴趣了。

  两个骗子看准了皇帝的心思,声称“他们能够织出人间最美丽的布”,“而且缝出来的衣服还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这是最合皇帝心意的。他就是喜欢穿得漂亮,他根本不问国家大事,因此他觉得这“真是理想的衣服”,“我穿了这样的衣服,就可以看出在我的王国里哪些人不称职;我就可以辨别出哪些是聪明人,哪些是傻子”。也就是说,这样的新装一举两得,不仅漂亮无比,而且还是一件法宝,可以帮助皇帝检验他的臣民是否称职和愚蠢,从而巩固自己的统治。这对皇帝来说当然更有吸引力了。

  这样,骗局和皇权就结合起来了。事实是根本没有衣服,说“看不见”是一句真话,但敢于说真话就是“不称职”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在这样的威压之下,“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因为这样就会显出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从皇帝到大臣,到朝廷大小官员,谁都自欺欺人,最后演出了一出皇帝赤身裸体举行游行大典的丑剧。老百姓起先也只得说假话,最后是一个小孩子说出了真话,最后所有的老百姓都说出了真话,而皇帝和大臣们硬是装模作样,直至游行大典举行完毕。

  作者凭借自己天才的想象,通过两个骗子设的骗局,对皇帝极尽戏弄,让他丑态百出,丧尽尊严。童话以讽刺之鞭无情地挞伐了腐朽的封建王朝,无情地挞伐了至高无上的皇帝和一群道貌岸然的大臣,把他们的愚蠢、卑鄙、虚伪,为了保持权力不惜自欺欺人等等恶行,拿出来示众。童话还告诉我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2.皇帝想去看新衣织得怎样了,但又不敢亲自去看,这时作者重笔写他的心理活动,这些心理活动说明了什么?

  这段心理描写一波三折,写得非常精彩。“不过,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这布,心里的确感到不大自然。”这是第一次转折,联系第一段对他爱好新衣的描写,不难看出,皇帝自己其实心很虚,他很怕自己看不见,是一个不称职的皇帝,而且对自己是否聪明也不敢自信。接着是第二个转折:“他相信自己是无须害怕的。”从“不大自然”到“无须害怕”,这其实是自己给自己壮胆,强作镇静。但是,虽然如此,他“仍然觉得先派一个人去看看工作的进展情形比较妥当”,这是第三次转折,说明他心里还是非常害怕自己看不见那块布,因而证明自己是不称职或愚蠢的,所以心生一计,还是先派人去看看比较妥当。这些自相矛盾的心理活动,把皇帝不自信而又心虚,愚蠢而又狡猾的性格特点准确地表达出来了,不仅使人物形象鲜明,而且深化了中心思想。

  3.大臣、官员和皇帝都去看布料,场面相同,但写法却各不相同,它们不同在哪里?

  写皇帝与他的亲信三次察看骗子织布的情景,反复揭露他们碍于私利而自欺欺人的恶行,刻画他们那种丑恶可笑的嘴脸。如果只写其中一次,则不足以揭露整个宫廷的腐败,然而三个场面又几乎雷同,一一写来,要写得耐读,实在困难。作者善于准确把握人物身份和年龄的特点,充分调动语言艺术,把三个场面写得类而不同,娓娓道来,情趣横生,使情节得到了充分的展开。

  老大臣和官员察看织布的神态、动作各有不同。老大臣在惊奇之余,先是“把眼睛睁得特别大”,然后又一边称赞“一边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最后则“注意地听着,以便回到皇帝那儿可以照样背出来”。而那个官员呢,他只是“看了又看”,并没有进一步的动作。

  心理描写也各有不同。老大臣和皇帝的心情都非常惊诧,但是写老大臣用祈使句,表示他的可怜和哀叹;写皇帝则多用疑问句,表示吃惊和怀疑。他们三个人都否认自己的愚蠢,否认自己不称职,但写法也有变化:老大臣自恃年高资深,皇帝自以为至高无上,都用反问句,否认语气强烈。官员年轻得志,不禁有点自我怀疑,所以用的是疑问句:“大概是我不配有现在这样好的官职吧?”

  对这三个人的语言描写也各有特色,话有多有少,有具体的有概括的,各不相同。特别是老大臣的语言,他不仅反复称赞,并且答应要呈报皇上,而且“事实上”他也确实把骗子的话“照样背出来”。这些都表现了老大臣的虚伪、自欺欺人,也再现了他当时那种惶恐的心态。

  总起来看,写老大臣比后面那位“诚实的”官员写得详细,因为他是第一个来“看”布的人,关系着这场骗局是否能进行下去,所以,作者用了较多的笔墨描述。对这两位大臣的描述是为了揭露皇帝,他们处于陪衬、烘托的地位。大臣的以讹传讹,实质上给皇上更增添了一层虚荣心:大臣们尚且能看见,我怎能视而不见?可见,皇帝不但上了骗子的当,而且还受了大臣们的骗,说假话、互相欺骗、随声附和正是那个社会的恶习。

  4.这场骗局是由一个小孩儿说出真相,这说明了什么?

  在这样一个谎言充塞、欺骗成风的世界里,作者让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孩子喊出了“天真的声音”,讲出了谁也不敢说出的真相,使得“新装”顿时失去神奇的作用。这一笔,增强了童话的神奇色彩和作品的现实意义。

  为什么要让一个小孩子来揭开皇帝新装的奥秘,戳穿游行大典的骗局?因为孩子总是无所顾忌、直言不讳的:“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这句话既天真又大胆,既率直又肯定,符合孩子的身份。如果改由成人来说,反倒不真实。其实,它虽出自孩子之口却代表了所有老百姓的意见,以至大家都重复着“他实在没穿什么衣服呀”这句话。作者用孩子的眼光来感受、描绘,寓严肃的主题于诙谐的故事之中,因此,他不愧为世界著名的童话家。

北师大版《皇帝的新装》《黑信》《我若为王》《童区寄传》教案及练习 篇9

  皇 帝 的 新 装

  课程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理清故事情节,了解写作思路,了解童话通过幻想、想像和夸张塑造形象的特点。通过人物分析理解写作意图。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默读、把握写作思路。共同合作探究文章主题。通过课本剧表演,深刻把握作品的思想意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懂得生活中任何时候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爱慕虚荣,要实事求是。

  教学设想

  本文是19世纪丹麦著名的童话大师安徒生初期创作的童话作品,写于1837年,是他最著名的童话之一。童话通过一个昏庸无能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受骗上当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的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的丑行。课文具体描述的是实际上根本不存在的“美丽的新装”,深刻发掘的则是看得见的皇帝及大臣们的丑恶灵魂。童话以骗开始,以骗结束。“新装”是贯穿故事始终的主线,作者展开的情节、安排的材料、刻画的人物都是围绕这条主线进行的。

  据调查结果表明这篇童话是最受学生喜爱的课文之一。七年级学生的心理还处在由儿童向青少年过渡的时期。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这种作品通过丰富的想像、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脍炙人口,文质兼美,对学生很有教育意义,又适应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像世界。对他们而言,几乎没有文字障碍。

  这篇童话字面上容易懂,故事又有趣,讲读时注意防止浮而不实,追求表面热闹,引导学生通过人物的语言、心理等描写理解写作意图,了解童话的特点。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了解故事内容,能分清哪是叙述部分,哪是人物的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和行动描写,能读出各自不同的感情。

  教师准备:cai课件

  1、mtv作品《国王的新衣》

  2、课题

  3、作品思路简图

  4、课文角色名称

  5、文中相关的心理描写语句

  6、板书设计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前几天我听到了一首非常有趣的歌曲,它给我带来了快乐。今天,我把这首歌曲带来,让大家共同来分享分享我的快乐。

  播放cai课件1。

  同学们,你们欣赏完这首有趣的歌曲,知道它讲述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吗?

  学生回答:皇帝的新装(若学生难以回答,那么教师提示歌词大意)。

  教师介绍:《皇帝的新装》是19世纪丹麦著名的童话大师安徒生初期创作的童话作品。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安徒生的其他作品吗?(教师做举手手势)

  指名回答:《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等。同学们,我们今天一起学习的《皇帝的新装》是安徒生最著名的童话之一。

  显示课题

  二、质疑、探究、合作

  1、理清故事情节

  现在,请同学们翻开课本,快速默读课文,看看谁能又好又快的做完大屏幕上所出示的填空

  出示cai课件3

  (  )新装——(   )新装——(   )新装——(   )新装。

  指名回答后教师归纳,表扬表现出色的同学,与同学一起完成作品思路简图:

  (爱)新装—(做)新装—(穿)新装—(展)新装

  2、质疑、探究、合作

  (1)刚才几个同学表现很出色。我听说我们班的同学很团结、很热心,那不知大家能不能帮老师一个小忙?问题较简单:就是几个同学一组,提出能帮助我们大家理解课文内容的问题。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商讨后,每组派一个代表把你们组的问题写在小纸条上,写好后交给老师。

  学生质疑、探究,教师巡视指导,收小纸条。

  (2)教师边收纸条边整理,迅速按顺序理出预设的问题。(教师预设的问题同样写在小纸条上,若学生提出的问题里找不出预设问题之一、二,教师可从预设的问题中抽出。)

  预设问题:学生意对即可

  a、我们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皇帝爱新装?

  (为了……不惜……所有,都,既不……也不……也不,除非……每一天每一点都……总……)

  b、皇帝为什么会认为“那真是理想的衣服”?

  (“我穿了这样的衣服……织出这样的布来”)

  c、爱穿新衣的皇帝想去看新衣,但想到新衣的神奇力量,就派了老臣去,老大臣看到新衣了吗?(没有)他实话实说了吗?(没有)为什么?(为了保住自己的官职或“难道我是愚蠢的吗?……决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

  d、官员看到新衣了吗?(没有)他实话实话了吗?(没有)为什么?(“这大概是我不配有现在这样好的官职吗……但是我决不能让人看出来。”)

  e、当爱穿新衣的皇帝去看新衣时有与老大臣、官员不一样的结果吗?(没有)他实话实话说了吗?(没有)为什么?(“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皇帝吗?这可是最可怕的事情。”)

  f、爱穿新衣的皇帝展示新衣时,人们看到了美丽的新衣吗?(没有)他们也实话实说了吗?(没有)为什么?(“这样就会显出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

  (3)谢谢同学们给了我许多好的建议。你们能不能再帮我解决这些好建议呢?老师们相信你们行。

  教师逐一出示纸条,提出问题,学生解答

  3、同学们,你们真的很热心,很团结。现在,老师请你们与老师一起做一个游戏——进行课本剧表演。

  教师出示cai课件4

  我来演骗子,皇帝、老大臣、官员,分别请来演。(教师边观察学生反应边指名)老百姓就由没上台的同学表演,说真话的小孩由表演。(观察学生反应并指名)

  在台下的同学观看表演时想像一下,若是你在台上,你会怎样去展现这个角色。

  学生上台,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

  同学们,欣赏完课本剧的表演,你对文中的角色有什么想法吗?试着说出来,让大家听听。给2-3分钟时间学生畅所欲言,然后教师归纳。

  4、美读,探讨主题

  课文中上至皇帝、官员,下至老百姓,他们明明看不到所谓的新装,却极力的称赞新装的漂亮,他们一个个心里是怎样想的呢?请同学们用笔在书上画上记号。(学生画记号,教师巡视待大多数学生完成)。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看看,你找全了吗?现在,请你们看着大屏幕(出示课件5)准备把这些心理描写一起来朗诵一遍,思考:他们这些人有共同点吗?若有,那共同点又是什么呢?带着思考题,准备齐读,预备——齐。

  学生朗读完毕之后,教师提问:

  同学们,你们刚才又了解了皇帝、老大臣、官员、老百姓他们的心理,那我考考你们:他们有共同点吗?(有)那共同点又是什么呢?(师生共同探讨、归纳:虚伪、自欺欺人)

  教师出示:cai课件6(1)

  同学们,一个上至皇帝下至老百姓都是虚伪、自欺欺人的社会是一个腐朽的社会。这篇童话不仅讽刺了这些人虚伪、自欺欺人的本质,也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虚伪、愚蠢、腐朽的本质。

  三、小结

  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学习了安徒生的著名童话《皇帝的新装》,这里的皇帝整天爱慕名虚荣,以至他的官员、老百姓都说假话,但一个率真的小孩让他们的丑行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任何时候,真、善、美都应是社会的主流,是永恒的真理。(完善板书)所以我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不要爱慕虚荣,学习上要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四、课后小记

  附板书:

北师大版《皇帝的新装》《黑信》《我若为王》《童区寄传》教案及练习 篇10

  教学目的:

  1.认识生活中的美和丑、真和假、善和恶。

  2.了解童话想象和夸张的特点。

  3.理解这篇童话的讽喻意义。

  4.培养复述课文的能力。

  重点难点:

  1.重点:

  (1)学习复述课文;

  (2)赏析文章写作特色。

  2.难点:童话想象和夸张的特点。

  教学方法:

  讨论法

  教具准备:

  投影片2张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大家都知道,皇帝是九五至尊,万金之躯,可是有一个皇帝竟然在大庭广众之下,赤身裸体的举行什么游行大典。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学了十九世纪丹麦著名的童话大师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就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了。

  2.揭题。

  二、走进作家、作品(出示投影)

  三、初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

  新装: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穿新装、展新装、笑新装

  (缘由)(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骗:(皇帝受骗→→骗子行骗→→大臣助骗→→百姓传骗→→小孩揭骗)

  四、阅读·思考·探究

  1.围绕“新装”或者“骗”给文章理清情节。

  2.这件似有实无的衣服,为什么皇帝、大臣、随员、百姓都不敢说真话?〔揣摩人物性格〕文章为什么让一个孩子戳穿骗局?

  3.骗子的诡计〔骗局〕为何得逞?作者安排这么两个骗子的用意是什么?

  4.皇权神圣威严,皇帝在丑剧----赤身裸体的游行大典结束后,回到皇宫,事情将会怎样呢?张开你的想像的翅膀……

  5.选择一点或两点进行赏析:

  ⑴本文想像运用很成功〔表现人物性格等〕

  ⑵本文对比运用很成功〔皇帝喜好的对比、成人与小孩的对比〕

  ⑶心理描写成功的刻画了皇帝的性格。

北师大版《皇帝的新装》《黑信》《我若为王》《童区寄传》教案及练习 篇11

  一、 教学目标 :

  1、 了解安徒生及文章内容。

  2、 把握文中人物个性特点。

  3、 初步感知主题。

  二、 教学难点 及重点;

  个性化朗读

  三、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  :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一篇童话《皇帝的新装》。大家了解安徒生吗?谁来给我们介绍一下。

  (安徒生,丹麦,童话作家,作品有《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野天鹅》,《大克劳斯和小克劳斯》等)

  (二)、复述情节:

  大家都看过本文了吗?谁来给大家简要地复述一下这个故事?(图片提示,显示主要情节: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穿新装——展新装),学生复述。

  (三)、找出圈套:

  提问:从刚才的故事里,大家可以看到,骗子要行骗成功,往往要设下一个圈套,你能否从文中找出表明骗子设下圈套的这句话。(这种布有一个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强调“称”字的特殊读音:称chen职;杆秤cheng)

  (四)、明确人物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问:一个至高无上的皇帝为什么会一丝不挂地到大街上游行,是什么神奇的力量在背后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呢?明确:

  骗子:行骗

  皇帝:受骗

  大臣:助骗

  百姓:传骗

  小孩:揭骗

  (五)、读一读,演一演

  在刚才大家说的各种“骗”中大家认为哪一种“骗”最精彩,找出来读一读,演一演,并说说你为什么觉得这部分精彩。

  1、 学生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表演,教师点拨。

  2、 挑选比较优秀的且能代表各种“骗”的小组在班中交流。表演完一组,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且分析原因。

  (六)、归纳小结:各个人物性格特点

  皇帝:昏庸、愚蠢。

  大臣:阿谀奉承、愚蠢、虚伪、自私。

  百姓:怕被杀头,怕被人嘲笑

  小孩:天真烂漫,无私无畏

  (七)、探讨主题:

  1、骗局最后还是被揭穿了,但为什么要借小孩的嘴来揭穿这各骗局呢?

  2、骗局揭穿后,皇帝及其一帮人阵脚大乱,提着裤子逃跑了吗?为什么?

  3、 该向谁学习?有人认为要向骗子学习,你认为呢?

  (八)、作业 :

  1、 读一读,写一写:(选择自己不会的)

  炫耀( ) 称职( ) 滑稽( )

  陛下( ) 头衔( ) 骇人听闻( )

  2、 想象力训练:

  (1).想象皇帝回宫后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2).想象假如孩子没有把真相说出来,结果会怎样?

  作者邮箱:

北师大版《皇帝的新装》《黑信》《我若为王》《童区寄传》教案及练习 篇12

  任务分析

  学习这篇童话,最终应让学生明白封建统治阶级虚伪、愚蠢、腐朽的本质,告诉人们要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而要达到这一目标,需了解丰富的想像和极度的夸张所刻画出的各个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因此,教学本文应理清文章的线索,抓住荒诞可笑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进行分析。

  教学目标

  1、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线索。

  2、能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了解语言描写的精妙,深刻把握作品的思想意义。

  3、联系现实生活,体验反思,培养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

  4、能大胆地发挥想像,续写童话。

  教学重难点

  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分析人物,评价性格;发挥想像和夸张续写童话。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学生、文本之间是“三位一体”互生共长的。而学生又是阅读对话活动关注的中心,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强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独立自主地与文本(作者)对话,去自行发现、自行构建文本的意义,这样他们才能学会阅读,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根据《皇帝的新装》这篇文章的特点和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在教学中要充分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达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中要起桥梁作用,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环境,以便学生更好的学习。

  课前学习

  搜集安徒生的资料及本文写作背景。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线索,分析人物,评价性格。

  教学流程

  导入

  从审美的角度,让学生谈谈对“美”的认识来导入。(板书课题)

  请你当小老师

  请你介绍一下本文的作者。

  组织学生利用自己搜集的资料来介绍安徒生及其创作背景。老师对学生介绍加以评价、补充。

  明确:安徒生(1805—1875),19世纪丹麦文学巨匠,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出生在一个贫苦的鞋匠家庭,没有受过正规教育。14岁到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去谋生,得到剧院导演约纳斯?科林的资助,获得学习的机会。17岁开始发表作品。安徒生的创作十分丰富,其中最出色的是童话。他一生共创作了168篇优美的童话,代表作有《丑小鸭》、《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皇帝的新装》、《夜莺》、《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等。

  写作背景:这篇童话写于1837年。当时,丹麦已成为英国的附庸国。丹麦人民身受本国封建阶级和英国资产阶级的双重剥削,过着饥寒交迫的贫困生活,而封建统治阶级则穷奢极欲,挥霍无度。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安徒生根据西班牙一则民间故事改编了《皇帝的新装》,把揭露的锋芒直指封建统治阶级的头子,无情地嘲讽了贵族、宫廷的丑恶行径,深刻地解剖了当时社会的病状。

  教师补充:安徒生的作品想象丰富、情节生动、语言朴素。作品主题多为描绘穷苦人的悲惨生活,热情歌颂劳动人民,同情不幸的穷人,赞美他们的善良、纯洁,鞭挞统治者的残暴、贪婪。

  整体感知

  整个故事围绕皇帝的新装展开,如果课文第一段用小标题“皇帝爱新装”概括,请你快速浏览全文,也用类似的小标题给课文故事拟个提纲。

  组织学生先自读、思考、归纳、概括,然后小组交流讨论,再全班交流。

  明确:皇帝爱新装——骗子“做”新装——君臣看新装——游行穿新装——揭穿假新装。

  教师过渡语:围绕“新装”这个中心,作者创设了骗子行骗——皇帝受骗——官员助骗——百姓传骗——孩子揭骗这样一个社会怪圈。

  合作探究

  组织学生小组交流课前准备的问题,经过讨论、整合、提出一个最有价值的问题。

  教师也提供问题,让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问题小组讨论、交流,再全班交流。

  1、在根本不存在的“新装”面前,皇帝、大臣及老百姓一开始为什么都不敢说真话?作者为什么最后由一个小孩子说出了真话?

  2、对于作品主题的理解,有人认为是在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虚伪、愚蠢;有人认为是揭示人性的弱点,教育人们不要自欺欺人。你同意哪种观点?为什么?

  3、对于文中的人物,如皇帝、大臣、骗子、百姓等我们大致有了一些共同的认识,你能“另辟蹊径”对他们做一番别样的评价吗?

  明确:

  1、皇帝害怕别人说他是愚蠢的,不称职的,自然而然地说了假话。大臣们怕别人说自己是愚蠢的、不称职的人,为了保住自己的官职,所以不敢说真话。老百姓们出于自身安全考虑或受不良世风的影响也不敢说真话。因为孩子是天真无邪的,他还未被当时不良的世风所影响。这句话既天真又大胆,既率直又肯定,符合孩子的身份。让孩子发出“天真的声音”,也是安徒生用童语写童话的具体表现。同时,这“真”“美”的举动也和充斥前文的“假”“丑”的行为形成强烈的对比。同时也寄寓了作者对未来美好的希望。

  2、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作品往往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由此可知,本文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象,从而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做一个诚实勇敢的人。

  3、(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分析人物性格)

  皇帝:爱慕虚荣、荒淫奢侈、昏庸无能、愚蠢可笑、虚伪狡猾、口是心非、自欺欺人。

  大臣:虚伪愚蠢、阿谀奉承、自欺欺人、迎合讨好(怕丢官)、缺乏自信。他们明明看不见衣料,却极力称赞布料的美,并抢着向皇帝介绍衣料如何美,称赞皇帝的新装多么合身,多么好看,多么贵重。

  别样的评价:

  ⑴皇帝被当众揭穿真相但未杀害小孩、百姓,还是有些仁慈。

  ⑵大臣们也是迫于形势,无可奈何。

  ⑶骗子不值得肯定,他们纯粹是为了个人捞取钱财;骗子精明,敢于愚弄最高统治者,以毒攻毒。

  ⑷百姓尽管是无辜的,但他们有着致命的人性弱点,不敢做“出头鸟”。

  联系生活

  运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你有没有骗人和受骗的经历,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

  组织学生思考、全班交流。

  过渡语:不能缺乏自信、轻信别人、爱慕虚荣,否则就会被当作弱点被他人利用。我们既然尝过被骗的滋味,觉得骗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所以我们自己也不能做这种事,否则我们互相欺骗,那设想一下,我们就生活在欺骗中,谎言从头顶过,从眼前过,从耳际过,在每个角落都飘来飘去,那这个世界还会有光明和温暖吗?还会有爱和团结的力量吗?

  迁移拓展

  可是偏偏皇帝就生活在谎言的世界中,由于愚蠢、不自信才会在游行时出丑。所以,请同学们从不同角度放飞想像:游行大典完毕,皇帝回宫后,他会怎样演变呢?而那两个骗子又会有怎样的遭遇呢?请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像,为本文续写结局。

  组织学生写作,再全班交流。

  课后学习

  阅读安徒生的其他童话作品,如《海的女儿》、《丑小鸭》、《豌豆上的公主》等,并讲给附近的小朋友听。

随便看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

 

Copyright © 2004-2023 triy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0:3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