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七年级《诗两首》教学反思 |
范文 | 七年级《诗两首》教学反思(精选2篇) 七年级《诗两首》教学反思 篇1一、整篇文章的描写重点是莲花,作者从自家院子的莲花开始,写到了祖父赏莲,之后重点写了风雨中红莲的变化过程,主角俨然是红莲,那我把题目改成红莲好不好?(明确:不好,写红莲是为了写荷叶,写风雨中红莲的变化即荷护红莲,很自然就让人想起母亲爱护儿女的情感。歌颂母爱) 二、同学们说得言之成理,那既然如此,作者为什么又要花这么多的笔墨来写红莲,写三看红莲呢?下面我们就具体来看看红莲跟荷叶到底有什么关系,它们又是怎样牵动了作者的心? 让我们一起一看红莲,请同学们一起带感情朗读一下这个部分。 写红莲由菡萏到盛开,观察细腻。主人翁红莲首次登场。 心情:烦闷 环境:繁杂的雨声 浓阴的天 红莲:开满 亭亭 “一切景语皆情语”,写白花的凋谢,恰是自己心境的刻画。 (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般散飘在水面。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白瓣儿散飘在水面,如浮萍,无所寄托无所依靠,看到如此景色,更添烦闷,无处宣泄。只是忽然之间,作者看到了什么啊?请同学描述一下她看到了什么:围绕亭亭鉴赏一下,想象一下是朵怎样的花。只是看到了亭亭的红莲,有没有让作者的心情好一点?仍是不适意! 七年级《诗两首》教学反思 篇2从初一接手这个班级起,就明显感觉到学生整体朗读水平较低,每次齐声朗读不是把声音拖得长长的听得人昏昏欲睡,就是读出如行军般的感觉,把文章的意境完全破坏了。探究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还在于学生在朗读时对文本缺乏深入的理解,没有得出自已个性化的感受,对语气、语速、语调缺乏正确的把握,又如何能读出其中的韵味呢?在上本课时,基于本文是由两首诗歌组成,而诗歌教学重点还在于朗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要求学生四人小组合作为诗歌设计朗读脚本,通过讨论,给诗歌标出停顿、重音(并说明为何读重音)、语气。讨论结束后,四人小组中推举出一人站起来朗读诗歌,一人陈述朗读脚本的设计。读一节分析一节,最后评出最佳小组。 这一环节设计的精彩之处在于,将朗读、品析、设计融为一体,让学生将静态的文本转化为动态的脚本,融入自己最真切的感受,独特的`个性化体验,对诗歌进行了个性化的诠释。事实证明,读得精彩的小组,在朗读脚本的设计中也体现出对诗歌内涵的正确理解。 而且这一工作是在小组内协作完成的,组内各人员分工明确,有的负责分析,有的负责记录,有的负责朗读,有的负责陈述,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也培养了学生的协作能力。 但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遗憾。因为个别学生陈述的声音不够响亮,其他学生听不清楚,需要教师一再强调,浪费了一些时间,从而导致展示朗读脚本的小组不够多,参与面不够广。 在优秀小组陈述完自己的设计后,没有及时引领学生进行朗读,加深印象。 以上遗憾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得到弥补。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