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诗两首》教学案例 |
范文 | 《诗两首》教学案例(精选12篇) 《诗两首》教学案例 篇1宜昌市六中常红艳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导入 新课 师:人的一生,犹如云卷云舒,潮起潮落;在成长路上,有阳光雨露,也有乌云密布。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该如何面对?假如你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你又该如何选择?今天俄国诗人普希金和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将与你我进行对话交流。 二、读出情味,产生联想,与诗人对话 师:读一首好诗,相当于聆听一首美妙的旋律;读一首好诗,相当于欣赏一幅悦目的图画;读一首好诗,相当于与一位艺术家促膝谈天……当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忽然间,世界只剩下了自己与诗人,相互间,只脉脉地,用目光交流,那流淌在空气中的,幻化出的——七彩的烟波,便是我们对于诗歌最好的理解!(生沉醉)诗,可谓是最精妙的语言艺术,用最少的字句、最简练的结构、最优美的音韵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有无言之美,无尽之意。因此诗歌被誉为“艺术中的艺术,文学中的文学。”那么你觉得应该怎样去学习诗歌呢?(生顿时活跃) 师:培根曾说,读诗使人聪慧。看来的确如此,尤其是这些掌握了读诗方法的同学更为聪慧。下面请大家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来自读《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生自读) 师:大家读得很用心。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要用形象说话,最忌直白的说理,而这首诗通篇没有任何形象,却以说理取得了巨大成功,它的魅力究竟来自哪里?哪位同学愿将这首诗朗读一遍?请大家细细品味、静静倾听这位诗人的倾诉,试着与他作一次心与心的交流。 (一生朗读。) 师:你觉得她读得怎么样? 生5:她读得很有感情,娓娓道来,并没有一副教训人的语气,语调亲切和婉,好像诗人在与你促膝谈心。 师:当你在与诗人普希金交谈的时候,你感受到了一种怎样的情绪? 生6: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性,给人一种乐观向上的感觉。 师:著名作家高尔基曾说,“我开始读普希金的诗时,好像我走进了树林中的一片草地,到处盛开着鲜花,到处充满着阳光”。英雄所见略同啊。(生自豪地笑)看来一首好诗总能引起众多读者的共鸣。下面请大家再读这首诗,用心体会诗人的感情。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大家的心与诗人正在慢慢接近。这首诗写于被流放的日子----题在邻居一个小女孩的纪念册上,短短的几行诗,既是诗人对心爱孩子的叮咛和嘱托,更是诗人在艰苦年代的座右铭。如果你就是文中那个女孩,在朗读这首诗后,请用几句诗意的语言来表达出你对普希金的回应,表达出你的心灵感悟。也可引用其他诗人的诗句与普希金进行对话交流。 生7:假如我是那个幸运的小女孩,我想引用汪国真的诗《我微笑着走向生活》来回应普希金。(有感情地朗诵)我微笑着走向生活,/无论生活以什么方式回敬我。/报我以平坦吗?/我是一条欢乐奔流的小河。/报我以崎岖吗?/我是一座大山庄严地思索!/报我以幸福吗?/我是一只凌空飞翔的燕子。/报我以不幸吗?/我是一根劲竹经得起千击万磨!/生活里不能没有笑声,/没有笑声的世界该是多么寂寞。/什么也改变不了我对生活的热爱,/我微笑着走向火热的生活!(生鼓掌) 师:诗歌没有国界。这位同学善于课外阅读,平时的厚积才有了此时的薄发。 生8:我引用的是舒婷的诗《这也是一切》中的诗句。(生清清嗓子,生笑) 不是一切呼吁都没有回响;/不是一切损失都无法补偿;/不是一切深渊都是灭亡;/不是一切灭亡都覆盖在弱者头上;/不是一切心灵/都可以踩在脚下,烂在泥里;/不是一切后果/都是眼泪血印,而不展现欢容。/一切的现在都孕育着未来,/未来的一切都生长于它的昨天。/希望,而且为它斗争,/请把这一切放在你我肩上!(生热烈鼓掌) 师:高山流水遇知音。普希金听了会多么高兴,多么欣慰啊! 生9:我是自己写的几句。(生掌声鼓励) 谢谢你,普希金!/是你驱走了我心里的阴霾,让我的天空晴朗一片。/是啊,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你的一生就是最好的见证!/你为我们竖立了一座丰碑!(生时间地掌声) 师:你的心与普希金的心碰撞出了火花,智慧的火花。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阅读。 师:如果把这么美的诗写在一张卡上,送给你的朋友,或作为鼓励自己的座右铭。请你设计背景颜色,会选用哪种颜色表达出你的这份情感呢? 生10:亮色、暖色。 师:大家在课后把这张卡完成吧。也许在今后的风风雨雨里,这些熟悉的诗句会在你我的耳边一次次响起。 未选择的路 三、读出理趣,发挥想象,有创意地阅读 师:面对不幸,普希金和众多同学选择的都是一种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说到选择,可以说我们无时无刻不在选择。如果你处于一个岔路口,你又该作怎样的选择呢?请你用读第一首诗的方法来阅读《未选择的路》,细细体味诗人的情感。读出诗的深刻含义。 (生自读。) 师:诗歌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这首诗较前一首要含蓄,读诗时更要透过文字表面,探寻隐藏在跳跃、变化的诗句下面的“诗人的心”。下面请四人学习小组就本诗的语言和内容互读质疑。 (四人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生1:我们这一组提出了两个问题: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在回答之前,我们想先请小组的一位同学将全诗有感情地朗读一遍。 (生2朗读) 生3:从这一遍遍的读中,我们不难发现,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运用的是象征手法。 生4:我回答第二个问题。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选择的路一步步变为现实,而生活中许多人往往对现实不满,总觉得还有其它的可能,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悔意由此而生,忧郁因此而起。诗人不写已选择的道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道路发出感叹,更能拨动读者的心弦,让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 (点评: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由“学会”走向“会学”,小组合作学习见成效。) 师:大家说到我的心坎上了。我就有这样的切身体验。(生个个顿时来了神)在十二年前我的梦想是开一家属于自己的花店。可是事与愿违。至今我仍幻想如果经营一家花店,我的生活又会怎么样?未选择的总让人那么留恋。不过,现在的我正以另一种方式在实现这一梦想。大家不就是那带着朝露迎着晨光绽放的花朵吗?(生点头、热烈鼓掌)大家在生活中、学习中、思想中、交友中难免会面临种种选择,你有过这种体验吗? 生5:我觉得我们无时无刻不在选择。如早上,是呆在暖和的被子里,还是起床读英语,这就是选择;两年后是读重点高中还是读中专,更是人生的一个十字路口,每人必须作出选择。(生鼓掌) (点评:结合生活体验,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使得诗歌阅读更神奇更美妙!) 师:实在!这时我们带着自己的情感体验再读一遍,看有没有新的发现? 生6:我联想到了,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如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诗句,鲁迅也有“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富有哲理的名言。 师:好!语文学习贵在积累。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呢? 生7:人只能选择—条人生之路,必须慎重。 生8:我觉得人生中有无数次的选择,充满挑战和机遇,应勇于创新和进取。 生9:人生就是一次又一次的选择,在人生的岔路口,你做出什么选择将决定你的一生如何度过。 生10: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点评:好诗不厌百回读。让学生各抒己见,对学生个性化理解的尊重再次体现了以生为本。) 师:的确,弗罗斯特的诗歌不但富有智慧和哲理,而且常读常新——他的诗歌永远是耐人寻味的,使人不断有新的发现。请发挥想象,在这条“人迹更少”的一条路上,“我”会遇见哪些人? 生11:如伽利略,他选择的就是一条“人迹罕至”的一条路。正是因为他敢于怀疑亚里士多德关于地球表面轻重物体下落时,重物比轻物落得快的结论,导致了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发现。 生12:还有发现了浮力定律的阿基米德;发明了避雷针的富兰克林;发明安全炸药的诺贝尔等等。 师:从这些人物中,我们可发现一个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 生13:敢为人先,敢于创新。 (点评:正如诗人拜伦所说:“诗是想象的熔岩。”创设情境,舒展想象的翅膀,使诗歌鉴赏更富有了创造性。) 师:好!如果是你,你会选择“人迹更少”的一条路,还是选择“人迹众多”的一条路呢? 生14:我还是要选择人迹众多的一条路,因为前车之鉴,后事之师。我们只有踏着前人的足迹,才能避免走一些没必要的弯路。 生15:我会选择人迹更少的一条路。因为这条路更充满了诱惑力与挑战性,更能创新! 师: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那么“人迹罕至”的路是不是都可以选择? 生16:当然要视情况而定。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敢于创新是值得提倡的。但故意钻牛角尖,违背科学,甚至为法律所不容的事绝对不能做。 师:高见!富有哲理。 (点评:只有大胆地与文本对话,同学间思想的两相砥砺,才会迸出智慧火花,才能挖掘出其中蕴含的深意,达到心领神会,读出文本真正的意义和价值。) 四、读写创新,提炼诗情,写出理趣 师:在生活中,有很多事物给过我们许多的人生启示,请读读下面这首诗,结合你的人生体会,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礁石 艾青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的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臂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一样 /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生1:人就应像诗中的礁石一样,百折不挠。 (点评:拓展阅读,进一步体会好的诗歌往往从日常生活中提炼诗情,写出理趣的写作特色。) 师:哲理诗总能给人以理趣。大家想不想寻找一种意象写一首小诗吗?大胆试试,表现出你的才华。要求:在构思时,不要被诗的形式所拘泥,先考虑意象和所要表达的意境,然后再考虑形式的问题,写出你对生活的思考。 示例:月儿------一滴挂在天边的相思泪,一盏为游子点亮的灯。 生2:汗滴-------是一串攀岩留下的足迹,是付出与收获的公平见证。(生鼓掌) 生3:新芽------一抹鹅黄的新绿 /一对初醒的音符 /一滴摔成两瓣的春雨 /一对飞向未来的翅膀。 生4:山路------一条飘飘忽忽的彩带 /一片交交错错的网络 /一架颤颤惊惊的天梯 /一副沉沉重重的枷锁 /弯弯曲曲的是山里妹子的麻花辫 /笔笔直直的山中汉子的脊梁骨。(掌声如雷) (点评:多精辟的诗!学生在写作中不断激发出创造想象的火花,想象的翅膀展开了,思绪就能自由自在地遨翔。) 五、运用留白,悬疑激趣,课外探究 师:“诗歌是情感的音乐,心灵的舞蹈。读诗就是沟通情感,写诗就是重塑情感,热爱诗歌就是热爱生命!普希金,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是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别林斯基曾这样赞誉普希金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样铿锵有力。”普希金为什么被誉为俄罗斯的民族灵魂诗人?请课外阅读《普希金诗选》。有兴趣的同学还可查阅有关“弗罗斯特”的资料,看一看诗人究竟选择的是一条怎样的“人迹罕至”的一条路,从此决定了他一生怎样的道路?请大家有兴趣在课外探究。 另外“诗是不可翻译的”,译诗不等于原诗。课堂是有限的,语文学习空间是广阔的!大家还可在课外将原诗找来阅读,品尝原汁原味的美。 (点评:什么是真正的一堂好课,从来标准不一。但有一点,能激发学生在课外投入更大热情去探究的课一定是好课!) 《诗两首》教学案例 篇2○教学目标 ① 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 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 道德、情感、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查字典解决生字词;熟读课文;以“妈妈,我想说爱您”为题,写一段话,准备在班里交流。阅读冰心表现母爱的诗篇。查阅有关冰心的资料。 教师:查阅有关泰戈尔的资料,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金色花》 《金色花》的篇幅短小,意蕴丰富。写的是一个假想,“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由此生发想像——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构成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表现了家庭之爱和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体味诗歌感情基调上,控制好语速、节奏和重音,提高朗读质量。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提高感悟诗的能力。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联想和想像在诗歌中的作用。 ○教学设计 导入 母亲是孕育万物的源泉,是推动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动力。母爱是人类情感中最崇高、最美好的。现在请同学设想向母亲表达爱意的方式,然后以“妈妈,我想说爱您”为题,说一段话。(学生略思考后,2—3名同学回答)同学们说的很好,都向母亲倾诉了自己深深的依恋之情。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表达母子之间亲密感情的散文诗——《金色花》。《金色花》的作者是印度诗人、作家泰戈尔,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有叫、沙子》、《沉船》等。曾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 检查生字词(可用大屏幕投影) 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播放音乐配音),学生仿读。(教师的朗读一定要有示范作用,在朗读中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 (过渡)同学们仿读得很好,自己读一读试试。 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一个调皮的孩子的口吻来读。 教师指导朗读:注意重音、语速、节奏、感情(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舒缓、温馨、深情的。但不同的地方,朗读处理方法不同。如果学生读不好,教师要一句一句地教。) 例:“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妈妈不见了孩子,多么着急,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这句应读出妈妈惊喜的语气。 例:“我不告诉你,妈妈。”孩子撒起娇来了,为自己能给妈妈做些好事而高兴,还要对妈妈保密,让她莫名其妙。这句应读出孩子撒娇、调皮的语气。 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导学] 这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爱。在这首表现母子情深的散文诗中,作者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中心人物是“我”,“我”想像变成一朵金色花,在一天的时间里与妈妈三次嬉戏。为什么“我”那么快乐,那么天真,那么活泼,那么可爱?(学生回答:因为孩子沐浴着母爱。)他是怎样回报母爱的呢? [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提出共性问题。 ① “我”通过什么方式来表达对妈妈的爱?怎样表现的? ② “我”为什么想像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那金黄的色彩又象征什么? ③ “我”变成金色花为什么不愿让妈妈知道? ④ “我”和妈妈各是什么性格?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参与交流 体验反思 (过渡)母爱就在我们身边,她像一股涓涓的溪流时时刻刻地滋润着我们。学习这首诗,你从中感悟到什么?请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 (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感受,教师给予评价和鼓励。) (过渡)诗人以其新奇而美妙的想像,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母子情深的故事,现在请同学们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朗读课文 作业 背诵课文,准备朗诵比赛。 小结 《金色花》是一首很美的散文诗,是一幅耐人寻味的图画。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多读,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文中由“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生发想像,让学生感受到想像的新奇而美妙,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既发展学生的个性,又发展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纸船》 这是一曲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深情的呼唤。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志,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 教学步骤 导入 同学们,你可知这小小的纸船曾满载着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著名的女作家冰心的作品——《纸船》。1923年秋天,冰心赴美留学,在远离祖国的太平洋上,眼含热泪、专心执着地叠着一只只纸船,然后一个一个抛放在海里。希望总会有一只能漂流到日夜思念的母亲身边。这首诗的独特之处就是以纸船寄托对母亲的眷恋之情,以此展开自己的情思。同学们要想感悟诗人的情感,就要深情地朗读诗歌。 朗读诗歌 ①教师配乐范读,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或仿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要求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进入诗的意境,要读得深情、低沉。) ②朗读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划分节奏、划出重音。 (过渡)教师进行朗读指导,学生运用朗读方法再次齐读,直至背熟。为进一步理解诗歌打好基础。 整体感知 教师适时提出: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学生归纳总结)这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母亲的深情呼唤,是献给母亲深情的歌。 [教师导学] 古今中外表达母爱的诗作很多,但这首诗却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诗人以孩子般的纯洁和天真,从儿童的游戏世界找到一个可以寄托对母亲无限思念的物品——纸船,并以此展开自己的情思。全诗共三节,每节各表达了什么内容? [合作探究] 第一节写叠纸船;第二节写抛纸船;第三节写纸船进入母亲的梦乡。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① 你能想像出诗人在什么情形下写的这首待? ② 第一节中哪些词语表明诗人对母亲思念之深? ③ 诗人明知纸船不能流到母亲哪里,为什么还要不停地叠? ④ 第三节是诗人展开联想,这一想像有何特点?有什么作用?纸船,并以 (教师提出以上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感悟课文,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可参与,学生全班交流。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 [教师小结] 海浪涛涛,天风吹卷,邮轮在巅簸中驶向一个陌生的国度。诗人此去远涉重洋,相隔万里,何时才能回到母亲的怀抱?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中,没有可以寄托思念的,所以诗人不停地叠纸船来表达对母亲的思念。纸船虽漂不到母亲的身边,但一定能漂人母亲的梦中。这一想像新奇、大胆,充分地写出了诗人对母亲的强烈思念,对母亲深情的爱。 (过渡)诗歌的语言是凝练而含蓄的,要深入理解,就要探究。 问题研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对于不理解的地方,小组内互相帮助解决。有深度、难度的组内不能白行解决的问题,可提出来全体同学共同探讨。(学生讨论,提出共性问题。学生交流,学生只要说的合理,教师都给予肯定、鼓励。) [教师小结] 这首诗构思新颖,诗人采用托物寓情的方法,感情抒发得既生动、具体,又含蓄、深沉。此外,这首诗的诗行较长,语调缓慢,正与对母亲的绵长思念相协调。 作业 《金色花》和《纸船》这两首诗都借助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抒发对父母亲的爱。写在练笔本上。 小结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情,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在教学中,以朗读教学为主,教会学生“美读”,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想像,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朗读诗歌,在美的诗歌里得到熏陶。 《诗两首》教学案例 篇31、对下列加粗字注音、释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瞬息(shùn),眼珠儿一动。 b、伫立(zhù),站着等候,泛指等候。 c、萋萋(qī),形容草长得衰败的样子。 d、忧郁(yōu yù),忧伤,愁闷。 2、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涉足:趟过水进入某种环境。 b、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延绵:延续不断。 c、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瞬息: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时间。 d、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向往: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 3、下列句子中与课文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 a、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b、而那过去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念 c、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d、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忆 4、对下列诗句节拍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假如/生活/期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b、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 c、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d、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5、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诗人在严峻艰苦年代里的座右铭。 b、《未选择的路》是一首具有象征意味的政治抒情诗。 c、《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通篇都是劝说口吻,蕴含着人生的哲理。 d、《未选择的路》中,诗人抓住林中岔道这一具体形象,寄寓了如何选择人生道路的生活哲理。 6、填空: ⑴ 《未选择的路》的作者是_______国诗人________。 ⑵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作者是_______国诗人_________。他的著名诗作有《_______》、《_________》等。 7、简答: ⑴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告诉我们应如何对待人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未选择的路》的中心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2、a 3、c 4、a 5、b 6、⑴ 美 弗罗斯特 ⑵ 俄 普希金 《自由颂》 《致大海》 7、⑴ 对待人生要持积极乐观的态度,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要冷静地对待,要善于克制自己,放眼未来。 ⑵ 诗人抓住林中岔道这一具体形象,寄寓了如何选择人生道路的生活哲理。 《诗两首》教学案例 篇4〖教学目的要求〗 1、反复诵读,领会诗人坚强乐观的思想,感受他博大的情怀。 2、背诵、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教学目的要求1。 2、难点: 教学目的要求2。 〖教学课时数〗 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可从诗人的生活经历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导入;或可从“你知普希金有多少”这一问题导入,让学生自主学习。 二、朗读诗歌 三、指导学生朗读 让学生注意诗的感情基调,并注重诗的重音、节奏、停顿。 四、指名学生进行朗读,其余同学作出中肯的评价 五、精要讲析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一首哲理抒情诗,诗人用诚挚的语言倾诉了自己对艰难生活的体会。 2、这首诗语调亲切和婉,热诚坦率;诗句清新流畅,热烈深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是它打动人心的美好所在。 六、作者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表现了什么样的态度? 七、请同学结合生活实际,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会如何去面对呢? 八、当堂检测 背诵、默写《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抽同学背,然后一起默写。 九、作业 1、课后补充练习。 2、课外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未选择的路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习诗人采用象征手法所传达的人生哲理。 2、反复诵读,背诵、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教学目的要求1。 2、难点: 教学目的要求2。 〖教学课时数〗 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朗读《未选择的路》导入,或可从多媒体场景一路导入。 二、全班同学个别读、齐读,男女生分读,全体同学试背 三、指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 四、请同学举手发言说说你所知道的有关“路”的诗句、格言警句 五、研读课文 1、你是怎样理解《未选择的路》这首诗的主题的? 2、《未选择的路》中的“路”“荒草”“足迹”象征着什么呢? 3、在《未选择的路》一诗中升华全诗旨意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4、体会诗句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试着说说你的理解,其他同学补充。 5、谈谈你学习这首诗的感受。 六、作业 1、当堂背诵、默写《未选择的路》。 2、以“路”为题,写一篇600字的文章。 《诗两首》教学案例 篇5《诗两首》 创意说明 本课是两首译诗,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教学时可借助于多媒体等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对两位诗人有更准确的了解,全面提高文学修养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上个学期我们学习了泰戈尔的诗《金色花》,初步感受到了译诗的美,它们仿佛与我们中国的白话诗有些不同,让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这些世界著名大诗人的杰作的魅力,感悟他们的信念、感情、追求与理想吧。 一、《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1、自由朗读,说说读后感。 明确:诗中阐明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镇定面对生活中的烦恼,心儿永远向着未来;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很有哲理,揭示了生活的真谛;诗的语言直白而亲切,口语化色彩浓厚。 2、简介作者及背景介绍。 哪位同学知道这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大诗人的情况? 明确: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生于莫斯科一个崇尚文学的贵族家庭。成年后不断发表诗歌评击时政,歌颂自由,被视为自由主义的代言人。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击,他对曾被两次流放,也曾身陷囹圄,但他始终不愈地信守着诗中表达的生活原则,即使付出生命也再所不息。他虽然被沙皇政府阴谋杀害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鼓舞着人们。他的诗具有很高艺术成就和无言的艺术魅力。俄罗斯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别林斯基曾这样赞誉普希金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 可先让学生读有关资料,教师进行介绍,强调普希金的悲剧一生 样铿锵有力。”但“诗是不可翻译的”,译诗不等于原诗,而我们现在又只能通过译诗来学习、欣赏,但愿我们能尽可能地领悟到这首诗的美。 写作背景 :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那里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3、你对诗中哪些句子有较深的体会,结合事例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自由发言。 4、听、读诗篇 听课文录音。划分朗读节拍。 5、自由朗读。由教师范读,再由学生读 6、结合体验,研讨问题 研讨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 7、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作为鼓励自己的座右铭,你读了之后,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请同学们自由讨论,各持己见。这首诗最美、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这里。学生自由回答,最好联系实际 8、拓展提高、迁移积累 仿句练习:仿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一节,续写下面的诗句。假如生活捉弄了你,不要 ,不要 ! 。 课后探究性阅读普希金诗诗集,下堂课交流。作为作业完成 二、《未选择的路》 1、导入新课: 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的叮咛与嘱咐使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还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该怎么办?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在《未选择的路》这首诗中表达了他对人生之路的思考。介绍诗人: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其代表作有诗集《少年的意志》《白桦树》等。他在晚年成为美国的非官方的桂冠诗人,美国参议院曾作出决议向他表示敬意。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因此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2、朗读诗篇,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多媒体播放《未选择的路》的配乐及情景画面,教师朗读。 学生观画面的同时,听配乐朗读录音。欣赏、品味、感悟。 3、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反复读几遍全诗,思考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明确: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2)、找出诗中最令你感动的诗句或词,谈谈你的体会。 (3)、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明确:见教参“问题研讨” 4、感悟哲理: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明确:答案不求一致。譬如:人只能选择一条人生之路,必须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可以讲一讲苏格拉底有关麦穗的事例。学生自由回答 5、拓展延伸,积累联想 (1)、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请根据你的积累,另写出两条关于“路”的名言警句。 (2)、结合《爸爸的花儿落了》课后练习三,完成一篇小作文,谈谈成长历程上的体验。 综合性训练: 分小组出一期“诗歌园地”的手抄报。 资料整合平台 课文扩读材料(中外诗歌名篇名作选)(略) 教后记: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的叮咛和嘱咐。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教会学生去怎么做。 《诗两首》教学案例 篇61、选出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 a、欺骗(piàn) 忧郁(yù) 来临(lín) 镇静(zhèn) b、瞬息(shùn) 怀恋(liàn) 涉足(shè) 丛林(cónɡ) c、幽寂(yōu) 伫立(zhù) 足迹(jì) 诱人(yòu) d、萋萋(qī) 污染(ǎn) 叹息(tàn) 路径(jìn) 2、对“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中加粗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形容冷落萧条,昏暗寂静。 b、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幽雅寂静。 c、凄惨悲痛,幽雅寂静。 d、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昏暗沉静。 3、下列诗作不属于普希金的一项是( )。 a、《自由颂》 b、《祖国》 c、《致大海》 d、《致恰达耶夫》 4、下列诗句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b、我/在/路口久久伫立 c、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d、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5、填空题: ⑴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作者________是______(国)著名诗人。他的创作对本国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发展影响很大。他的代表作《____________》是“生活的百科全书”。 ⑵ 《未选择的路》的作者________是一位独具风格的________(国)现代诗人。他吟唱着20世纪的音调,又接近于传统诗的诗体;他的诗富于________和________,同时又有浓厚的乡土色彩。 6、解释下列诗句加粗词的意义。 ⑴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伫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普希金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 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 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7、“一切都是瞬息”中的“瞬息”能否用“一会儿”来代替,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从全诗中找出两组反义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从全诗中找出一组同义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对末节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末节诗是诗人笑对苦难和忧郁的心声,劝说的口吻里,充满了关爱的情感。 b、“未来”写出了期待的美好,“现在”点示暂时的忧郁,“过去”意味着亲切的回忆。 c、“永远”写出人们憧憬美好未来的天长日久,“瞬息”写出再大的“忧郁”不过是过往云烟。 d、这首诗应用豪迈铿锵的语气读出诗人所抒发的真诚的情感。 11、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前一段就像一位温厚的长者在低声嘱咐自己心爱的孩子,也像一位坦诚热情的成年人在勉励自己的忘年交的小朋友,不要被生活中暂时的不快所扰,不快的阴影终会消逝。 b、诗人并不满足于简单地告诫别人,因此,在第二段作了进一步分析,“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一句意蕴无穷。 d、这首诗言简意赅,清新流畅。热烈深沉,富有人生哲理;人生犹如四季,寂寥冬月当前,我们必须振作。 d、这首小诗是诗人为邻居小女孩的纪念册题的,是诗人对心爱的孩子的叮咛和嘱托,与诗人的自身处境无关。 11、对《未选择的路》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仅描绘选择,而不说面临的选择内容是什么,使此诗具有了内涵的开放性。 b、这首诗具有象征意味,读后让人深思。 c、“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是诗人对自己年轻时错误选择的悔恨。 d、“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说明选择其中一种意味着对另一种的放弃,选择时应当慎之又慎。 【参考答案】 1、d 2、b 3、b 4、c 5、⑴ 普希金 俄 文学 语言 《叶甫盖尼·奥涅金》 ⑵ 弗罗斯特 美 象征 哲理 6、⑴ 形容长时间的站立。 ⑵ 一定要。 7、“瞬息”比“一会儿”时间更短,诗人的乐观就此体现了出来。提示:从时间长短上看,诗人把再大的忧郁当成是过往云烟,体现诗人的乐观。 8、快乐──悲伤;永远──瞬息。 9、悲伤──忧伤 10、d 11、d 12、c 《诗两首》教学案例 篇7【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让学生借这两首诗了解并喜欢普希金和弗罗斯特这两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大诗人及其诗作。 ⑵ 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⑶ 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积累名篇,打下文化根基。 2、能力目标: ⑴ 在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感觉出两首诗的不同之处,在老师的引导下,欣赏两首诗的动人之处并归结两首诗的不同特征。 ⑵ 让学生了解一点诗歌中的象征的手法,提高欣赏诗歌的水平,并注意区别比喻与象征在诗中的不同表现。 3、情感目标: ⑴ 对于“路”这一概念,要引导学生从人生之路的角度去理解,并让学生初步理解象征这一手法。 ⑵ 感受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观。 【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理解诗歌蕴涵的哲理;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2、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品评诗歌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设想】 1、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寻找两位诗人的生平资料及其诗作,并为大家朗诵其他诗篇的片段。 2、教学方法: 读、说、悟、品法。比较鉴赏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的叮咛和嘱咐。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今天我们学习的诗两首,就会告诉我们。 二、新课指导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1、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他出身于贵族地主家庭,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与诗作,引起沙皇俄国统治者的不满和仇恨,他曾两度被流放,始终不肯屈服,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人决斗而死,年仅38岁。 1814年写下《皇村回忆》,得到老诗人杰尔查文赞赏,发表第一首诗作《致诗友》。1817年毕业后到外交部任翻译,先后加入“阿尔扎玛斯社”和“绿灯社”,以歌颂自由、抨击专制暴政为主题创作《自由颂》《致恰达耶夫》等诗作,长篇叙事诗《鲁斯兰和柳德米拉》;以当代贵族青年为主人公的叙事诗《高加索的俘虏》1830年12月完成了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叙写贵族青年奥涅金的生活历程,塑造了俄国文学“多余的人”的形象;以普通人生活与情感为题材创作了《别尔金小说集》,创作《吝啬骑士》《莫扎特与萨列金》《石客》等四部小悲剧,写下叙事诗《科洛姆纳的小屋》、大量抒情诗及童话诗;文学史家把这一普希金创作高峰期称为“波尔金诺之秋”。1831年3月,编写《彼得大帝史》时为农民起义领袖普加乔夫所吸引,游访起义故地,1833年10月重返波尔金诺编写《普加乔夫起义史》,并以此为题材开始创作中篇小说《上尉的女儿》。其间写下中篇小说《黑桃皇后》、长篇叙事诗《青铜骑士》、中篇小说《杜布罗夫斯基》以及《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等童话诗。普希金婚后苦于上流社会的应酬,家庭经济紧张,沙皇授予“宫廷侍卫”头衔使他感到屈辱,文学创作减少,受到上层贵族敌视。 普希金的文学作品主题切中当时俄国社会重大问题,塑造了“多余的人”“小人物”等俄罗斯文学的典型形象。他的文学风格继承发展了18世纪俄国文学成果,创造性地借鉴了西欧文学的因素,将书面语与口语和谐结合并吸取大量民间语言精华,创造了新的朴素优美的俄罗斯文学语言。他曾先后参加《文学报》《现代人》的创办工作,留下许多文艺批评著作、政论文及书信。普希金的文学创作结束了俄国文学的落后局面,为俄国19世纪文学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2、写作背景: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那时俄国革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仍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这首诗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 3、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之时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未来是幸福、美好的。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4、这首诗没有什么形象可言,短短八句,都是劝告的口吻──按常理这是诗歌创作要尽力避免的,但这首诗却以说理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原因在于诗人以平等的娓娓的语气写来,语调亲密和婉,热诚坦率,似乎诗人在与你交谈;诗句清新流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从中可以让人感受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绪。 5、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 这两句诗道出了人生体验中一种极为普遍的感觉。在这里,诗人是说,现在如果你因受生活的欺骗而心中忧郁,只要“镇静”,“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那么,将来回想的时候,反而会觉得很美好。诗人在这里是要强调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而反对悲观消极的人生态度。从另外一个角度说,人生的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积极乐观的,各种体验都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未选择的路》 1、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同学们是否记得一些?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诗句,鲁迅也有“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富于哲理的名言。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未选择的路》有着特别的意蕴,它正是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 2、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曾做过纺织工人、教员,经营过农场。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 他于1924、1931、1937、1943年四次获得普利策奖,他晚年是美国的一个非官方的桂冠诗人。在他75岁与85岁诞辰时,美国参议院作出决议向他表示敬意。他的诗歌在形式上与传统诗歌相近,但不像浪漫派、唯美派诗人那样矫揉造作。他不追求外在的美。他的诗往往以描写新英格兰的自然景色或风俗人情开始,渐渐进入哲理的境界。他的诗朴实无华,然而细致含蓄,耐人寻味。著名的《白桦树》一诗,写一般人总想逃避现实,但终究要回到现实中来。《修墙》写人世间有许多毫无存在必要的有形的和无形的墙。除了短篇抒情诗外,他有一些富于戏剧性的长篇叙事诗,刻画了新英格兰乡间人物的精神面貌,调子比较低沉,亦颇有特色。在格律方面,弗罗斯特爱用传统的无韵体和十四行体的各种变体,时常押韵,在节奏上具有自己的特色。 弗罗斯特常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意指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他又被认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弗罗斯特的著名诗集还有《山间》、《新罕布什尔》、《西去的溪流》、《又一片牧场》等。1949年出版了《诗歌全集》,以后仍陆续有新作发表。 3、简析: 第一节写诗人站在林间交*路口,久久踌躇,他对两条路都很向往,但不能同时都走,必须选择一条;而一旦选定了一条,就没有回头的机会了。这是多么无奈又无助。这样的开头,自然使人联想到人生之路:自然之路是可以回头的,只是浪费时间,但人生之路如射出的箭,无法收回,因为时光不会倒流。所以诗人望着那一条消失在丛林深处的小路,陷入了深思。在这沉思的过程中,他心里也许已经作出了决定。 第二节,诗人选择了其中的一条路,这条路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诗人选择的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而不是像大多数人一样,选择那种留下很多旅人足迹的路。诗人也许知道,这样的路是平淡的,没有挑战性的。 第三节,诗人踏上了自己选择的小路,开始了艰难的跋涉。可这时候诗人心中对于另一条路也是非常留恋的,他知道只能选择一条路,却舍不下另一条路,因为他虽然作出了选择,但心中仍有踌躇,万一这一次的选择是一个错误,将“难以再返回”了。这里诗人写出了常人都有的一种心理。 第四节,诗人遥想将来对往事的回顾:在一个小树林中,选择了其中一条路,从此决定了自己一生的路。这里,诗人并没有沿着第三节的诗意写下去,没有告诉读者他选择的那条路结果怎样,而是写未选择的路,留下想像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体会。是的,人生的道路,结果谁料得到呢?诗人显然有宿命的意味,带着一丝惆怅。但这样写似乎更接近生活本真状态,更能打动读者的心。 4、这首诗实际是写人生道路: 诗人虽然写了选择的路,但重点却放在未选择的路上。题目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要写未选择呢? 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正是生活中许多人对于选择的不满,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所以这首诗中诗人念念不忘的是那一条未选择的路,而不是已经选择的路。这也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 5、说说“路”包含了什么深刻的含义,你从中悟出什么人生的哲理? 诗人表面上似乎是在写自然界的道路,但实际上暗示的却是人生之路。 悟出的道理是: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6、特点: 诗人从日常生活中提炼诗情,写得朴实自然,不事雕琢,哲理丰富,读后耐人寻味。 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7、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 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 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 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三、课后练习 1、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请根据你的积累,另写出两条关于“路”的名言警句。 2、课文扩读材料:《中外诗歌名篇名作选》。 《诗两首》教学案例 篇8诗两首·金色花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体会这两首诗所蕴含的哲理。 2. 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并介绍泰戈尔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是母爱的力量推动了世界的发展。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表达母子之间亲密感情的散文诗――《金色花》。 关于泰戈尔:(泰戈尔,印度诗人、作家,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有《小沙子》、《沉船》等。曾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 二、 朗读诗歌 1. 前提:扫除字词障碍 匿(nì)隐藏:不让人知道。 祷(dǎo)祷告,向神祈求保佑。 衍(yǎn) 2. 朗读诗歌 朗读指导:注意重音、语速、节奏、感情。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舒缓、温馨、深情的,但不同的地方,朗读处理的方法是不同的。 例:“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妈妈不见了孩子,多么着急,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这句应读出妈妈惊喜的语气。 例:“我不告诉你,妈妈。”孩子撒起娇来了,为自己能给妈妈做些好事而高兴,还要对妈妈保密,让她莫名其妙。这句应读出孩子撒娇、调皮的语气。 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一个调皮的孩子的口吻来读。 三、 感悟诗歌 1、 这一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爱,那么一种亲昵,那么一种亲热。为什么孩子那么快乐,那么天真,那么活泼,那么可爱?{生:因为他沐浴着母爱。}爱是交流的。小孩子领受着母爱,也想着怎么回报母爱? 2、 合作学习 分组共同研讨下列问题 ①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 (我们中国喜欢用花朵比喻儿童,印度也一样。泰戈尔把儿童想像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赞美孩子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泰戈尔的想像实在新奇而美妙。 ②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 ) 第一次嬉戏,是在母亲祷告时,悄悄地开放花瓣散发香气; 第二将嬉戏,是在母亲读《罗摩衍那》时,将影子投在母亲所读的书页上; 第三次嬉戏,是在母亲拿了灯去牛棚时,突然跳到母亲跟前,恢复原形。 “我”“失踪”一天,却始终与母亲在一起,对母亲非常依恋。“我”幼稚天真,却藏着自己的秘密,惟有他母亲不知道,最后母亲问“到哪里去了”,“我”说“我不告诉你”,这是得意的和善意的“说谎”,仍流露出对母亲的爱恋。总之,“我”是在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 (看孩子为妈妈做了什么,就可以理解他的心愿。孩子总想为妈妈做点事,变成一朵金色花,可以看着妈妈工作,可以让妈妈嗅到花香,可以投影在妈妈读书读到的地方。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就是瞒着妈妈。) ③为什么妈妈见了面,说“你这坏孩子”? (上文说,妈妈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可以想见,不见了孩子,妈妈多么着急,这种惶急的心情肯定与时俱增,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 四、 拓展训练 母爱就在我们身边,如涓涓细流时时哺育着我们,现在请同学们用诗歌的语言,表达对母亲的爱。 五、 课文小结 这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爱,那么一种亲昵,那么一种亲热。为什么孩子那么快乐,那么天真,那么活泼,那么可爱?因为他沐浴着母爱。爱是交流的。小孩子领受着母爱,也想着怎么回报母爱?他想到变成一朵金色花,让妈妈嗅到花香,让妈妈看书不伤眼睛。从孩子对母亲的爱,可以想到母亲对孩子的爱。 六、 作业 :背诵诗歌。 诗两首·纸船 这是离家在外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深情的呼唤。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志,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 教学步骤 一、 导入 新课 一朵金色花,表达了孩子对母亲至真至纯的爱,一只小小的纸船又寄托了一个游子母亲多么深沉的思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著名女作家冰心的作品――《纸船》。1923年秋,冰心赴美留学,尽管船外是美丽壮观浩翰的太平洋,但孤独、惆怅的诗人,无心欣赏眼前的奇景,而是眼含热泪,在专心、执着地叠着一只只纸船,然后一个一个抛放在海里。尽管风高浪急,纸船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但她仍不灰心,每天不停地叠着,希望总会有一只能飘流到日夜想念的母亲身边。一个独特的物象,寄托了诗人对母亲无限的眷念之情,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情感的世界,感悟《纸船》 二、 朗读诗歌 1. 教师范读。 2. 朗读指导。划分节奏、划出重音。 3. 学生齐读、自由读。 三、 感悟诗歌 1.导言: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这是远离家乡的游子母亲的深情呼唤,是献给母亲深情的歌。) 2.合作学习 : ①为什么含泪,为什么悲哀? (一个人如果有初次离开母亲远走他乡的感情体验,就能深切地理解这首小诗的感情。一直在母亲身边,习以为常,感受钝化了。一旦远走,与母亲远隔万水千山,想念妈妈的滋味,最是难受。有这样的体验,就能理解她的“悲哀”,理解她的眼泪。) ②借纸船来抒情有什么好处? (诗歌抒情总要借助某种形象,作者在太平洋舟中,无法与母亲通音信,惟有幻想纸船能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纸船又富有童稚气,适合表达子女的心态。) ③诗人明知纸船不能流到母亲那里,为什么还要不停地叠? (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中,无以寄托对母亲的思念之情,所以诗人不停地叠纸船来表达对母亲的思念。) ④第三节是诗人展开的联想,有何特点?有什么作用? (这一想象新奇大胆,充分写出了诗人对母亲的思念,对母亲深情的爱) 四、 再读诗歌 这首诗构思新颖,诗人采用借物抒怀的方法,感情抒发得既生动又具体,既含蓄又深沉。诗歌诗行较长,语调缓慢,正与对母亲的绵长的思念相协调。请体会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思念之情,诵读这首诗歌。 五、 拓展训练 《金色花》和《纸船》这两首诗都借助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请你也用诗的语言,表达对父母的爱。 六、 作业 课外阅读冰心的《繁星》《春水》,吟诵其中表现母爱的诗篇。 《诗两首》教学案例 篇9第4课 《诗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① 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 道德、情感、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大家已经接触到了许多诗歌,那么在上课之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是诗歌?”词典上的解释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我认为诗歌的最大特点就是表现了一种美的追求。《荷马史诗》表现了一种悲壮雄阔的英雄之美,《繁星•春水》表现了一种心有灵犀的美,即使是《恶之花》《死水》这样的诗篇,写了种丑恶的事物,也是为了表现对逝去的美的留恋和对现实毁灭美的愤慨,这是恢肿非笾馈M颐强梢源邮惴⒏鋈饲楦械陌槭锌吹矫赖拇嬖冢栊慈松芾淼氖枰餐敲赖睦衷啊N颐茄罢饬绞资瑁紫纫ヌ寤嵴庵质璧拿溃ü颐堑睦识粒ü颐堑奶寤幔ü颐堑钠肺独锤兄庵置馈? 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俄罗斯文学博大精深,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且大师辈出。同学们能说说他们的名字吗?(譬如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马雅科夫斯其、莱蒙托夫、普希金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广为传诵的俄罗斯诗篇,它的作者就是普希金。 学生自由回答 三、简介作者哪位同学知道这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大诗人的情况?明确: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生于莫斯科一个崇尚文学的贵族家庭。成年后不断发表诗歌评击时政,歌颂自由,被视为自由主义的代言人。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击,他对曾被两次流放,也曾身陷囹圄,但他始终不愈地信守着诗中表达的生活原则,即使付出生命也再所不息。他虽然被沙皇政府阴谋杀害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鼓舞着人们。他的诗具有很高艺术成就和无言的艺术魅力。俄罗斯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别林斯基曾这样赞誉普希金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 可先让学生读有关资料,教师进行介绍,强调普希金的悲剧一生 样铿锵有力。”但“诗是不可翻译的”,译诗不等于原诗,而我们现在又只能通过译诗来学习、欣赏,但愿我们能尽可能地领悟到这首诗的美。 四、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那里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四、听、读诗篇1、听课文录音。2、划分朗读节拍。3、自由朗读。 由教师范读,再由学生读 五、结合体验,研讨问题 1、问:诗人在诗中阐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你感受最深的诗句说说你曾有过的体验。明确: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的时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一定要永葆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2、问:如何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明确:见教参。 3、问: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要用形象说话,最忌直白的说理,而这首诗通篇没有任何形象,却以说理取得了巨大成功,品味全诗,想想原因何在? 学生讨论 4、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作为鼓励自己的座右铭,你读了之后,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请同学们自由讨论,各持己见。这首诗最美、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这里。 学生自由回答,最好联系实际 六、迁移积累1、 仿句练习仿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一节,续写下面的诗句。假如生活 捉弄了你,不要 ,不要 ! 。2、 背诵全诗 七、拓展提高:课后探究性阅读普希金诗诗集,下堂课交流。 作为作业 完成 第二课时 《未选择的路》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课1、 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2、 交流阅读普希金诗集的情况。 学生交流 二、导入 新课: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的叮咛与嘱咐使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还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该怎么办?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在《未选择的路》这首诗中表达了他对人生之路的思考。介绍诗人: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其代表作有诗集《少年的意志》《白桦树》等。他在晚年成为美国的非官方的桂冠诗人,美国参议院曾作出决议向他表示敬意。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因此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三、朗读诗篇四、合作探究1、请同学们反复读几遍全诗,思考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明确: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2、全诗共5小节,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找出诗中最令你感动的诗句或词,谈谈你的体会。 先朗读由学生单独回答。明确: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惘——多年后的回顾、叹息3、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明确:见教参“问题研讨” 四、感悟哲理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明确:答案不求一致。譬如:人只能选择一条人生之路,必须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可以讲一讲苏格拉底有关麦穗的事例。 学生自由回答 五、分清象征与比喻的概念。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示某种特殊的意义。明确: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出示两首诗,让学生判断这哪一首诗用了象征,哪一首诗用了比喻?“我靠长矛揉制面包,弄到伊斯玛洛酒,我将这酒饮尽,然后倚靠着这支长矛。”——阿尔基洛斯科《诗人之矛》象一颗山上的风信子,被牧人用脚踏了又踏,却在地上开出紫花。——萨福《新娘》本诗的美正体现象征的运用上,诗人用非常普遍的形象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打动了读者的心扉。 首先明确概念,再由教师阐述两者区别 六、积累联想1、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请根据你的积累,另写出两条关于“路”的名言警句。2、结合《爸爸的花儿落了》课后练习三,完成一篇小作文,谈谈成长历程上的体验。 七、综合性训练:出然后分小组出一期“诗歌园地”的手抄报。 教后记: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的叮咛和嘱咐。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教会学生去怎么做。 《诗两首》教学案例 篇10教学目标 1. 能根据注释读懂诗句,了解诗歌的大意。 2. 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背诵《观书有感》。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了解大意,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赞美书的名言警句。 学生:课前查阅《观书有感》的资料及朱熹和狄金森的简介。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引入课文 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都喜欢读书,他们的作品也体现了他们对书的赞美。今天我们将一同领略古诗和现代诗的不同魅力。一首是——(生)南宋朱熹的《观书有感》,一首是——(生)美国女作家狄金森的《神奇的书》。 二、初读解词义,诗句脉络清 1. 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 抽读正音。注意“亩”“徘徊”“渠”的读音。 3. 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运用工具书、诵读、联系上下诗句、看注释等)。 4. 运用喜欢的方法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先小组再全班汇报。师生重点交流“鉴”“徘徊”“渠”等字词。 5.通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弄明白下面几个重点的词语的意思——一鉴开:像一面打开的镜子。(比喻) 徘徊:来回移动。(动作理解) 渠:它,水塘。 清如许:如此清澈。 6.再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7.用自己的话说说你仿佛看到哪些景物。(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 三、设疑品诗句,寓意跃纸上 1.教师设疑问难。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是……诗中连个书字都没有,全写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我看诗题不如改成《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 2.发挥想象,理解释疑。诗人身处何地?在做什么?(当时诗人在读书,有一个地方看不明白,看到了池塘边的景色后恍然大悟,就写下了《观书有感》这首诗。)看到了什么景色?(看到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天光和云影倒映在水面上,在水中闪耀浮动。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池塘,所以池塘里的水才这么清。)恍然大悟,悟到了什么?(诗人是想说明一个道理,要想知识渊博,就必须多读书。要像源头活水不断充实。) 四、想象促朗读,寄情于诗间 1.师: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诵一遍这首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学生结合对诗的理解复述。 3.师:让我们边想着这美丽的景象,边吟诵这首诗。 五、话锋一扭转,现代话神奇一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让美的境界和读书融合,让我们再去感受书的神奇。 1. 初读课文,思考问题——为什么说书是神奇的? 2. 自主交流,体会书的神奇,谈一谈你对每一小节诗的理解。 3. 激发对读书的热爱之情。 4. 有感情地朗读。 六、对比诗中意,悟出真道理 1. 谈谈学了这两首诗的感受。 2. 有感情地朗读。 3. 背诵《观书有感》。 板书设计: 诗两首 观书有感 神奇的书 宋 朱熹 美 狄金森 共同点:写书 不同点:前者古诗,后者现代诗,各自感受也不尽相同。 《诗两首》教学案例 篇11教学目标 : 1、积累词语,了解诗人,理解诗意,背诵二首诗。 2、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想象,培养读诗的兴趣,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感受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蕴涵的哲理;2.品评诗歌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 1.《未选择的路》诗人重点写那条未选择的路的原因。 2.诗歌的象征手法〉 教学方法: 1、读、说、悟、品法。。 2、比较鉴赏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第二课时:《未选择的路》 教学步骤 : 一、 导入 新课 由《丑小鸭》的遭遇引出话题。 当你身处困境,是前进还是后退,遇到困难,是迎难而上,还是知难而 退,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会告诉我们答案。 二、 诗人简介 普希金(1799—1837),俄国诗人。近代俄罗斯民族文学的奠基人。是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他被认为是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他出身于贵族地主家庭,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与诗作,引起沙皇俄国统治者的不满和仇恨,他曾两度被流放,始终不肯屈服,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人决斗而死,年仅38岁。 代表作: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篇小说《上尉的女儿》。普希金的文学作品主题切中当时俄国社会重大问题,塑造了“多余的人”“小人物”等俄罗斯文学的典型形象。 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父亲在他11岁时去世。母亲把他带到祖籍新英格兰地区的马萨诸塞州。中学毕业后,在哈佛大学肄业二年。这前后曾做过纺织工人、教员,经营过农场,并开始写诗。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 弗罗斯特常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意指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他又被认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三、师生共读〈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1. 教师配乐朗读,学生听读。 2. 学生齐读,议读,交流体会。 3. 解读诗歌大意(学生讨论,自由发表见解) 教师:《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诗人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仍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之时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未来是幸福、美好的。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第二节,诗人表达了心儿永远向着未来的积极人生态度,并告诉人们,当越过艰难困苦之后再回首那段往事时,那过去的一切便会变得美好起来。这是诗人人生经验的总结,也是生活的真谛。 这首诗没有什么形象可言,短短八句,都是劝告的口吻。诗人以平等的娓娓的语气写来,语调亲密和婉,热诚坦率,似乎诗人在与你交谈;诗句清新流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从中可以让人感受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绪。 这首诗问世后,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成为激励自己前进的座右铭。 2.《未选择的路》 ①教师引导:说到路,人们自然容易想到人生之路。这首诗就是写人生之路的。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叹,鲁迅也有“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样的想法。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做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做对路的选择。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未选择的路》有着特别的意蕴,它正是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 ②学生读诗,可分组读,齐读,范读。 自由议论,交流看法。教师适当引导。教师最后总结发言。 教师:诗分四节。 第一节写诗人站在林间交岔路口,久久踌躇,他对两条路不能同时都走,必须选择一条。显得无奈又无助。这样,很自然使人联想到人生之路:自然之路是可以回头的,只是浪费时间,但人生之路如射出的箭,无法收回,因为时光不会倒流。所以诗人望着那一条消失在丛林深处的小路,陷入了深思。在这沉思的过程中,他心里也许已经作出了决定。 第二节,诗人选择了其中的一条“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的路,诗人选择的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而不是像大多数人一样,选择那种留下很多旅人足迹的路。 第三节,诗人踏上了自己选择的小路,开始了艰难的跋涉。可这时候诗人心中对于另一条路也是非常留恋的,他知道只能选择一条路,却舍不下另一条路,因为他虽然作出了选择,但心中仍有踌躇,万一这一次的选择是一个错误,将“难以再返回”了。这里诗人写出了常人都有的一种心理。 最后一节,诗人遥想将来对往事的回顾:在一个小树林中,选择了其中一条路,从此决定了自己一生的路。这里,诗人并没有沿着第三节的诗意写下去,没有告诉读者他选择的那条路结果怎样,而是写未选择的路,留下想像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体会。是的,人生的道路,结果谁料得到呢?诗人带着一丝惆怅。但这样写似乎更接近生活本真状态,更能打动读者的心。 诗人虽然写了选择的路,但重点却放在未选择的路上。题目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要写未选择呢?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正是生活中许多人对于选择的不满,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所以这首诗中诗人念念不忘的是那一条未选择的路,而不是已经选择的路。这也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 诗人从日常生活中提炼诗情,写得朴实自然,不事雕琢,哲理丰富,读后耐人寻味。 ③佳句分析:先向学生提供思考题,学生自由或分组讨论后,再课堂上交流,教师可以总结,也可点到为止。 1).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 这两句诗道出了人生体验中一种极为普遍的感觉。在这里,诗人是说,现在如果你因受生活的欺骗而心中忧郁,只要“镇静”,“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那么,将来回想的时候,反而会觉得很美好。诗人在这里是要强调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而反对悲观消极的人生态度。从另外一个角度说,人生的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积极乐观的,各种体验都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2).诗人为何把诗题取为“未选择的路”? 这首诗实际是写人生道路。诗人写作的重点却不是那条已经选择的路,而是那条未选择的路。诗共四节,第一节写两条路,第二节写选择的路,第三、四节写未选择的路。诗人为何要这么写呢?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而还有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那些未走的路,才更让人想念,更让人留恋。诗人不写已选择的道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道路发出感叹,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让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 ④练习 与思考(可以作为家庭作业 让学生完成。)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通篇都是劝说的口吻,没有什么具体的形象,它却是一首著名的诗,为世界各国人民广为传诵。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本题旨在通过课堂讲解,使学生喜欢这类富有人生哲理的小诗,并对人生构成积极的影响。 这是一道主观题,学生回答喜欢或不喜欢都可以,但通过教师的教学,最好使学生能喜欢这样的诗,并说出一点自己的想法。不要求有统一答案。 2)朗读《未选择的路》,说说“路”包含了什么深刻的含义,你从中悟出什么人生的哲理。 本题旨在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初步了解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进一步提高欣赏新诗的水平。 诗人表面上似乎是在写自然界的道路,但实际上暗示的却是人生之路。 悟出的道理是: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3)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⑤课堂小结:教师:《未选择的路》是一首哲理抒情诗,它表面平易,实则蕴含深邃的哲理;看似倾诉个人经历,实则表达人们的共同感受。在这首诗里,弗罗斯特抓住林中岔道这一具体形象,用比喻的手法引起人们丰富生动的联想,烘托出人生岔路这样具有哲理寓意的象征。诗人选择的是人们司空见惯的林中岔道,来阐发如何抉择人生道路这一生活哲理的。 三、教学建议 一、普希金和弗罗斯特是两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大诗人。这里学生第一次接触他们,教师可以做些介绍,使学生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书店里普希金的诗集很多,图书馆也不少,可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探究性的阅读。 二、《未选择的路》中诗人为什么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而不是已经选择的路?这恐怕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师对此要重点加以讲解。 三、给学生一点关于诗歌中象征方面的知识,注意区别比喻和象征在诗中的表现。 《诗两首》教学案例 篇12教学目标 1. 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体会这两首诗所蕴含的哲理。 2. 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是母爱的力量推动了世界的发展。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表达母子之间亲密感情的散文诗――《金色花》。 二、 朗读诗歌 1. 前提:扫除字词障碍 匿(nì)隐藏:不让人知道。 祷(dǎo)祷告,向神祈求保佑。 衍(yǎn) 2. 朗读诗歌 教师配乐范读。 学生配乐仿读。 朗读指导:注意重音、语速、节奏、感情。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舒缓、温馨、深情的,但不同的地方,朗读处理的方法是不同的。 例:“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妈妈不见了孩子,多么着急,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这句应读出妈妈惊喜的语气。 例:“我不告诉你,妈妈。”孩子撒起娇来了,为自己能给妈妈做些好事而高兴,还要对妈妈保密,让她莫名其妙。这句应读出孩子撒娇、调皮的语气。 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一个调皮的孩子的口吻来读。 三、 感悟诗歌 1. 教师导语 这一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爱,那么一种亲昵,那么一种亲热。为什么孩子那么快乐,那么天真,那么活泼,那么可爱?{生:因为他沐浴着母爱。}爱是交流的。小孩子领受着母爱,也想着怎么回报母爱? 2. 合作学习 分组共同研讨下列问题(注:这些问题的提出,是学生在朗读诗歌过程中提出的具有共性的问题。) ①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 (我们中国喜欢用花朵比喻儿童,印度也一样。泰戈尔把儿童想像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赞美孩子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泰戈尔的想像实在新奇而美妙。 ②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 ) (看孩子为妈妈做了什么,就可以理解他的心愿。孩子总想为妈妈做点事,变成一朵金色花,可以看着妈妈工作,可以让妈妈嗅到花香,可以投影在妈妈读书读到的地方。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就是瞒着妈妈。) ③为什么妈妈见了面,说“你这坏孩子”? (上文说,妈妈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可以想见,不见了孩子,妈妈多么着急,这种惶急的心情肯定与时俱增,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教师参与指导,注重鼓励。 四、 拓展训练 母爱就在我们身边,如涓涓细流时时哺育着我们,现在请同学们用诗歌的语言,表达对母亲的爱。 (尝试写诗,教导作指导,进行鼓励性评价。) 五、 课文小结 这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缸又敲匆恢智钻牵敲匆恢智兹取n裁春⒆幽敲纯炖郑敲刺煺妫敲椿钇茫敲纯砂?因为他沐浴着母爱。爱是交流的。小孩子领受着母爱,也想着怎么回报母爱?他想到变成一朵金色花,让妈妈嗅到花香,让妈妈看书不伤眼睛。从孩子对母亲的爱,可以想到母亲对孩子的爱。 请同学们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诵读的本文。 六、 作业 背诵诗歌。 第二课时 纸 船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一朵金色花,表达了孩子对母亲至真至纯的爱,一只小小的纸船又寄托了一个游子母亲多么深沉的思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著名女作家冰心的作品――《纸船》。1923年秋,冰心赴美留学,尽管船外是美丽壮观浩翰的太平洋,但孤独、惆怅的诗人,无心欣赏眼前的奇景,而是眼含热泪,在专心、执着地叠着一只只纸船,然后一个一个抛放在海里。尽管风高浪急,纸船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但她仍不灰心,每天不停地叠着,希望总会有一只能飘流到日夜想念的母亲身边。一个独特的物象,寄托了诗人对母亲无限的眷念之情,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情感的世界,感悟《纸船》 二、 朗读诗歌 1. 教师配乐范读。(有条件,可放录音。) 2. 朗读指导。划分节奏、划出重音。 3. 学生齐读、自由读。 三、 感悟诗歌 1.导言: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这是远离家乡的游子母亲的深情呼唤,是献给母亲深情的歌。) 2.合作学习 ①为什么含泪,为什么悲哀? (一个人如果有初次离开母亲远走他乡的感情体验,就能深切地理解这首小诗的感情。一直在母亲身边,习以为常,感受钝化了。一旦远走,与母亲远隔万水千山,想念滋味,最是难受。有这样的体验,就能理解她的“悲哀”,理解她的眼泪。) ②借纸船来抒情有什么好处? (诗歌抒情总要借助某种形象,作者在太平洋舟中,无法与母亲通音信,惟有幻想纸船能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纸船又富有童稚气,适合表达子女的心态。) ③诗人明知纸船不能流到母亲那里,为什么还要不停地叠? (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中,无以寄托对母亲的思念之情,所以诗人不停地叠纸船来表达对母亲的思念。) ④第三节是诗人展开的联想,有何特点?有什么作用? (这一想象新奇大胆,充分写出了诗人对母亲的思念,对母亲深情的爱) 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以上问题进行充分的讨论,对于不理解的地方,组内,组之间,以至全班进行交流,教师从旁参与,重在指导与进行鼓励性评价。 四、 再读诗歌 这首诗构思新颖,诗人采用借物抒怀的方法,感情抒发得既生动又具体,既含蓄又深沉。诗歌诗行较长,语调缓慢,正与对母亲的绵长的思念相协调。请体会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思念之情,诵读这首诗歌。 五、 拓展训练 《金色花》和《纸船》这两首诗都借助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请你也用诗的语言,表达对父母的爱。 六、 作业 课外阅读冰心的《繁星》《春水》,吟诵其中表现母爱的诗篇。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