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孙权劝学》语段阅读题 |
范文 | 《孙权劝学》语段阅读题(精选13篇) 《孙权劝学》语段阅读题 篇1课内语段阅读题一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 面的题。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乃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1.解释加点字。(1)卿今当涂掌事 当涂: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但当涉猎 涉猎: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见往事耳 往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卿今者才略 才略: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博士”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3.翻译文言句子。(1)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写出文中流传至今的两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吕蒙的变化给你什么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1)当道,当权。(2)粗略地阅读。(3)历史(4)才干和谋略2.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学位的最高一级。3.(1)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2)读书人分别三天,就要重新另眼看待。4.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5.示例:要开拓自己的视野,多读书一定能提高自己的见识。(凡言之成理即可) 课内语段阅读题二 ①初,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②蒙辞以军中多务。③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_____________。”④蒙乃始就学。⑤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⑥蒙曰:“士别三日,_____________,大兄何见事之晚乎!”⑦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1.在文中两处横线上补出原文。2.用原文填空。①孙权劝吕蒙读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而吕蒙开始却以_____________为理由,拒绝读书。孙权以自己为例,使吕蒙拒绝读书的理由不攻自破,蒙“_____________”。②孙权给吕蒙指出的读书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肃“拜蒙母”,并与吕蒙“结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出自本文的两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3.如将本文分为三层,则最为合理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参考答案:1.自以为大有所益 即更刮目相看2.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军中多务 始就学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③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④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3.a 课外语段阅读题一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 面的题。铁杵成针李白读书未成弃去道逢老妪(yù,年长的妇女)磨杵(chǔ,铁棒)白问其故曰欲作针白笑其出(同“拙”,笨拙)老妇曰功到自然耳白大为感动遂还读卒(完)业卒(终于)成名士。1.给这则短文加上标点。2.解释加点的字。(1)去:__________。 (2)耳:__________。 (3)遂:__________。3.加点的“其”指代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翻译加横线的句子。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未成,弃去。……磨杵。……故。曰:“……针。”……其出。老妇曰:“……耳。”……感动,……卒业。卒成名士。2.(1)离开(2)了(3)于是3.代老妇4.路上遇到一位年老的妇女正在石头上磨铁棒,李白问老妇磨什么。老妇说:“准备把它磨成针。” 课外语段阅读题二 阅读下文,完成习题。 今人每睹栋宇巧丽,必强谓鲁般奇工也。至两都寺中,亦往往托为鲁般所造,其不稽古如此。据《朝野佥载》云:鲁般者,肃州瞛煌人,莫详年代,巧侔造化。于凉州造浮图,作木鸢,每击楔三下,乘之以归。无何,其妻有妊,父母诘之,妻具说其故。父后伺得鸢,击楔十余下,乘之遂至吴会。吴人以为妖,遂杀之。般又为木鸢乘之,遂获父尸。怨吴人杀其父,于肃州城南作一木仙人,举手指东南,吴地大旱三年。卜曰:“般所为也。”赍物具千数谢之,般为断一手,其日吴中大雨。国初,土人尚祈祷其木仙。六国时,公输般亦为木鸢以窥宋城。(选自《酉阳杂俎》)1.下列句中带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其不稽古如此。 稽古:考核古事。b.巧侔造化。 造化:自然的创造化育。c.每击楔三下,乘之以归。 楔:填充空隙。d.赍物具千数谢之。 赍:送。2.下列几组词中,不全是地名的一组是( )a.两都 肃州 凉州 吴会b.瞛煌 吴中 宋城 浮图c.凉州 吴会 瞛煌 两都d.宋城 吴会 吴中 凉州参考答案:1.c 2.b 课外语段阅读题三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 问题。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①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②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1.下边句子加点的词,有的意义跟现代汉语不同,有的读音也不同,试解释它们,并注出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读音。⑴蜀之鄙有二僧⑵贫者语于富者曰⑶子何恃而往⑷顾不如蜀鄙之僧哉2.翻译句子。⑴吾欲之南海,何如?译: 。⑵吾数年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译: 。3.说一说下面两个“学”字的用法有什么不同。⑴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⑵学之,则难者亦易矣。学:4.试分析文段中划横线的两句话,为什么第①句用问号,而第②句则用感叹号呢?答: 。5.“乎”“矣”“也”“焉”“哉”都是文言中常用的语气词。⑴天下事有难易乎( )⑵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⑶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⑷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⑸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6.讲蜀郡二僧的故事,目的是要阐明学习方面的一个道理。(请用原文回答) 。参考答案:1.⑴边境 ⑵告诉 ⑶您 ⑷难道2.⑴我想去南海,怎么样? ⑵我多年来想买条船去(南海),还没能做到。3.⑴学问 ⑵学习 4.第①句问中带有怀疑的意味,第②句用肯定语气,表示富者对贫者的举动不以为然,是嘲笑对方。5.⑴疑问语气 ⑵感叹语气 ⑶肯定语气 ⑷加强语气 ⑸反问语气6.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乎,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孙权劝学》语段阅读题 篇2一、教材分析 (一)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目标 《孙权劝学》选自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该单元是一个名人单元。这些文章人文内涵丰富,都各自有侧重地写出了名人的品格、气质和生活道路。教学这一篇课文,应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这三个方面着手。要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以及给我们的启发意义。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在反复诵读中,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该课总得来说在名人单元,而且又是一篇文言文,所以对人物的体会必不可少,对文言文的教学我们应重视落实字词和朗读的培养,可以说是文言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决定的。) (1)知识目标: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文章内容,了解一些文言的实词、虚词的意思。 (2)能力目标: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3)情感目标:理解“读书求知的可贵”(开卷有益) 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1、总得来说,“教学千法,朗读为本。”朗读法的运用不可缺少,同时应在课堂中教学形式多样,齐读、诵读、自读、对话朗读等等相结合。文言文教学新课程标准提倡新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思想,但是却不能忽略了“双基”教育,这对文言文教学可谓是一大挑战,注重朗读,以读会意,可以加强对文言文的理解,同时给予文言文准确的定位很重要。对学生来说能够阅读浅近的文言文,注重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这是学习它的目的,要注重学生字、词、句的积累,因为它是学生举一返三,阅读的基础。 2、情境设置法,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境,让学生深入课文。 3、讨论法,这是学生掌握运用,实践能力培养的一种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来自行解决问题。教师则引而不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可能发现真理。 三、学法的指点与指导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往往采用串讲法,师授生法,字字落实。重视了文言文的工具性,但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更忽略了文言文的人文性。怎样把文言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恰倒好处的结合起来,是语文教学课堂应训练和实践的。 我国古代的教育文献《学记》曾强调“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对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从教与学两方面进行点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学法具体: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方面的共同发展。 第一方面,在诵读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词法方面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并由学生互相解答,教师“引而不发”,只把获得结论的途径指给学生,促其自求,使其自得,从中悟出解词的方法。 第二方面,让学生提出对课文思想内容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组织课堂讨论,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第三方面,感知文章的主题,对求知的正面宣传和教育意义。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主要分三步:初读—精读—品读。以读贯穿始终。 (一)导入新课: 三国时期,孙权手下有一大将军叫吕蒙,英勇善战因此孙权十分器重,但他却不爱学习,每次孙权劝他学习,他都推三阻四,这不今天孙权又来劝说他了,那么我们一起走进《孙权劝学》去看看,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引发好奇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 学生朗读,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古人曰“熟读百遍,其义自现。”应反复进行,要引导学生采用个读、听读、竞赛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在朗读的基础上,简单回顾。可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培养质疑问难的情绪。),所以可以设置第三个问题。 1、齐读课文,对文中的生字、词、句进行解疑。 2、请部分学生朗读,找出认为特别需要重视的文言字词。 a、如:岂,难道。辞,推托,当涂:当道,当权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道授业的学官,等等。 b、吕蒙面对孙权的劝说,有没有接受?他后来的结果怎样,你从哪里看出来? 不可不学———辞+就学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3、协作质疑 (朗读课文,同学之间合作、讨论、探究)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要有怀疑精神。通过对文章的品读,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求学生借助注释、资料,运用自学法阅读课文,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答,这两个问题的设计意在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让我们从一前一后先明的感受到主人公的变化。 a、文章题为“孙权劝学”重在“劝”字,他是如何来规劝的。 b、吕蒙的改变,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鲁肃的论议:(一问一答) 《孙权劝学》语段阅读题 篇3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学习一些文言词语的用法,领会文章内容,品味文章中传神的人物对话。 过程和方法目标: 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语气、神态和心理,研讨人物的性格特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懂得“开卷有益”的道理,理解刻苦治学对自己的成长重大意义;敦促学生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品味文章中人物对话,研讨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语气、神态和心理,研讨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还记得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的《伤仲永》一文写的是什么故事吗?写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试想一下,如果他长大后再勤奋学习,那么他会有所成吗?今天,我们学习北宋的另一位政治家王安石的政敌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中的一篇有关古人年长始学,学有所成的文章,它就是《孙权劝学》。 二、简介作者以及《资治通鉴》 请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或参考课后注解1) 三、读译课文,理解文意,研讨品味 一读,读准字音和停顿(重点词句见学案) 1 、请学生试读课文(提醒其他同学注意听清字音和停顿) 2、 纠正易错的字音和停顿 3、 全班齐读。 二读,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释,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解决除课后注释外的重点词句或疑难字词(含学案中要求注释的字词;文中两个成语的含义是:吴下阿蒙:三国时名将吕蒙,特指不好读书的吕蒙,泛指人学识短浅。刮目相待:改变旧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 2、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全班互助解决。 3、请同学翻译课文。 三读 ,浏览课文,概述情节 记叙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四读,精读课文,品味对话,分析性格 1、思考:孙权是如何劝学呢?请找出孙权“劝”吕蒙学习的语句,并试着读一读,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读? a“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 双重否定,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不悦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的关心、爱护。 c“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2、从这些语句中可以看出:孙权是一个怎样的人? 关爱部下、好学、善劝(先一语破的.,指出学的必要性,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 3、课堂熟读“劝学”部分内容直至背诵。 4、思考: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读劝学的结果?品味鲁肃与吕蒙两人的对话。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鲁肃情不自禁的发出赞叹,侧面表现吕蒙的才略的惊人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吕蒙为自己才略深感自豪,颇为自得的神态,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自豪、自得) 5、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鲁肃主动与吕蒙结交,是因为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的,表明鲁肃爱才、敬才;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6、从这些语句及行动中可以看出:鲁肃是一个怎样的人?(爱才、敬才) 7、那么吕蒙听从劝告就学,从“吴下阿蒙”到“刮目相看”,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能听取意见、好学) 8、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明确: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9、小组同学间分角色表情朗读劝学结果。 10、学了这篇文章,文中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对你有什么启示? 开卷有益(或要虚心接受正确意见,刻苦学习) 四、拓展延伸 古今中外,许多仁人志士都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谁能说一些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书到用时方恨少 穷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五、结束语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才能挺立在时代的潮头。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与大家共勉:“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希望大家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布置作业: 1、 有表情朗读课文,直至背诵。 2、 完成《顶尖课课练》第44页至 45页1-8题 以上就是语文网小编分享的《孙权劝学》精品教案的全部内容。 《孙权劝学》语段阅读题 篇4【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⑴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⑵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⑴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⑵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测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征。 3、情感目标 同学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1、揣测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征。 2、联系生活,让同学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趣引读 1、故事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身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教师讲故事,出示课题、作者并板书孙权劝学) 2、作品、作者介绍 师提问学生,师生齐说,《孙权劝学》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 谁能说一下《资治通鉴》是一部什么书?司马光是一个什么人?(提问学生)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教师介绍《资治通鉴》的命名由来并出示。当年宋神宗之所以给这本书命名为《资治通鉴》,有“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意思,其目的是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希望同学们通过孙权劝学这个小故事,也能有所收获。 学习这篇文章的主要目标是:出示课件,生齐读明确。 ①朗读课文,能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读懂文意; ②通过诵读揣摩人物说话时的语气,体会人物形象; ③通过阅读、体验、感悟,懂得开卷有益的道理。 二、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教师出示多层次朗读要求,讲读明确。 (一)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1、下面请大家大声自由朗读课文,要做到读准字音、停顿,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如果碰到生字和不懂的地方,在下面后面的合作朗读中与大家讨论解决。(教师口述) 2、全体起立,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朗读。先交流自己画出的字词,互相质疑答疑,再小组集体朗读课文。(师提出要求,生起立朗读) 3、小组展示朗读成果。(两个小组) 4、出示全文,教师强调生字,多音字,通假字的读音和停顿不当之处。 5、全班齐读课文 (二)读懂文意,理解内容 1、小组合作,通译全文。(起立) 2、二人小组合作,读译全文。 3、学法点拨 通过我们对文意的疏通,我们知道,我们依然用到了以前翻译文言文常用的五字法,就是,让生说(留替调补删)并出示。明确文言文翻译五字法翻译课文最基本的方法。 (三)读出语气,品味语言 通过读译课文,相信大家对本文内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现在你能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说出文章的内容或写法吗?(先小组讨论,后自主发言) 课文主要讲了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并得到鲁肃赞扬的故事,从而告诉我们,告诉我们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正所谓开卷有益。(板书:孙权劝吕蒙学鲁肃赞开卷有益) 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文中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请仔细揣测文章中人物对话的语气来谈。(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品析) ⑴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溢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⑵“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保护。) ⑶“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身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⑷“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 ⑸“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示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示出吕蒙对自身才略出息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四)模仿表演,体验反思 1、听录音 2、分角色朗读。谁能比他读得更好呢?一位同学朗读作者话,另三位上台分别扮演孙权、吕蒙与鲁肃,然后进行对话扮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演完后同学作点评。 3、谈感悟 刚才我们分角色朗读了课文,想一想孙权三劝的魅力、吕蒙乃始就学后的变化,鲁肃的爱才、敬才,你有什么收获或感想呢?下面我们先小组讨论,再自由发言。(起立) 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做人不能太骄傲,要谦虚。我们不能总用老眼光来看待别人,人都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四、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1、拓展延伸 方仲永的变化与吕蒙的变化有何不同,对你有什么启示?(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努力读书,开卷有益。) 2、隔空对话 假如仲永和吕蒙穿越时空相遇了,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哪两位同学能既兴表演一下。 3、现场劝学 学与不学,使吕蒙和仲永的结束发生了很大变化。纵观我们周围,也有些同学上课常开小差,课后时常完不成作业,成绩总是提不上去,你如何才能劝导他努力学习呢? 五、总结、作业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出息而得到鲁肃赞扬并与之结友的故事,告诉我们读书是有用的。最后老师把宋代苏轼的一句话送给大家,我们一起共勉。它就是: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作业 1、背诵全文:劝学——就学——论议——结友 2、收集与读书、学习有关的名句、格言,写在摘抄本上。 《孙权劝学》语段阅读题 篇5教学目的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重点、难点 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 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学生齐读课文。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见往事:知道以为:认为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十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结友。 5.概括情节:劝学~就学一议论~结友。 6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测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③ 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思考讨论: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难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思考讨论: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值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3.齐读全文,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清说明。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六、背诵课文。(可当堂检查) 七、说话训练: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八、布置作业 。 完成练习一、二。 板书设计 : 孙权劝学 《资冶通鉴》 劝学:辞~就(恳切、关心) 议论:非复吴下阿蒙(惊异、赞叹) 何见事之晚(自得、自豪) 《孙权劝学》语段阅读题 篇6教学目的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以一段小故事作引,带出“吴下阿蒙”和“刮目相待”两个成语,进而带出两个成语的出处——该段文字。吸引学生注意力,导入新课的同时也让学生懂得两个成语的运用。 同学们,上课之前来作一个听力小训练,我来说一段话,要求是你们用心听,并找出我这段话里的两个成语。 话说我初中的时候有个同学小刘,这人特别不爱学习,成天脏兮兮挂着两条鼻涕,被同学戏称为“鼻涕虫”。鼻涕虫是那种老师一提就摇头叹息,也没有什么伙伴的人。在大家心目中他也就是混一初中文凭久完事的。毕业以后我们就再没有见面。多年后工作了,有天初中同学搞了个小聚会。大家很久没见面,个个都觉得特别新鲜兴奋,大家聊得特别高兴。这时候有人高喊:快看!我们一瞧,原来来了一辆亮银色宝马,车门一开,从车上下来一个穿着西装,戴着眼镜,特潇洒一“款哥”。所有女同学都“哇”了一声,纷纷议论这帅哥是谁呀,这时候一同学说了:“他就是当年那个‘鼻涕虫’啊!人家上了高中以后就像变了个人似的,特刻苦努力,后来考上了一大学。人家现在已非‘吴下阿蒙’,而是一上市公司的主管了!”所有人都把嘴巴张得大大的,因为实在没办法把鼻涕虫跟眼前这个帅哥联系起来。一同学不禁摇头叹了一句:“唉,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啊……” 好,这段话就讲到这里,同学们能不能找出我刚才这段话里的两个成语呢?(如示)对了,这两个成语出自我国一部的史学著作,大家知道是什么吗?——《资治通鉴》 2、简介《资治通鉴》及作者司马光(课件显示,由学生看注释一起填入关键词语) 资治通鉴,由司马光支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三国到五代1362年的历史。 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二、整体感知 1、听配乐范读,整体感知全文。 2、对照注释,自读理清课文情节。(显示问题,允许讨论)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学——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大惊——结友) (板书) 孙权 劝学 吕蒙 辞学——就学 鲁肃 大惊——结友 3、请学生看课件显示图片分角色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一组一个同学,由同学推选,一个复旁白部分,一个复述孙权的话,一个复述吕蒙的话,一个复述鲁肃的话) 4、课件显示重要字词,疏导理解。 三、品味语言 1、思考:课文以什么方式展开故事情节?(人物对话) 2、请同学们和你的同桌分别扮演孙权与吕蒙,模拟人物的语气进行对话,讨论孙权究竟为什么要说这些话,该以什么神态、语气说。 3、请三个同学分别谈谈他们对三句话的理解,主要说说应该运用什么语调,语速,读出什么情感来,以符合人物身份,能达到规劝目的,谈完试读。(课件显示三句话)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容推辞,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4、播放录音范读,学生跟读 5、孙权劝学,语重心长,循循善诱。吕蒙在他的感召下就学,效果如何?(全班分成两组同学分角色朗读,看谁的语气语调揣摩得更准。)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值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 7、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不可不学(必要性) 孙权: 劝学 涉猎、见往事(方法,目的) 孤常读书(现身说法) 吕蒙: 辞学——就学 论议 轻松调侃 鲁肃: 大惊——结友 四、说话训练 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五、总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六、扩展训练 1.在课堂练习本上解释“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2.当堂交流评点。 七、布置作业 根据下面情境写一段文字 有一位同学,学习非常刻苦,成绩也很优异,但她不爱体育锻炼,身体状况不好;身为同学的你为她感到着急。今天,你准备用你的语言艺术来规劝她。联系你从《孙权劝学》中学到的规劝技巧,写一段文字。(300字以上) 《孙权劝学》语段阅读题 篇7《孙权劝学》节选自《资治通鉴》,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以下《孙权劝学》语文教案,欢迎也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子停顿。 (2)、利用课文注释读懂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3)、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 (4)、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文章开卷有益的主旨,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兴趣,让每位学生都能成为“乐知者”。 重点与难点 (1)、理解、运用文中的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文章主旨。 (3)、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4)、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自读质疑、合作探究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入课文 (利用多媒体) 1、播放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2、播放动画故事《司马光砸缸》 3、显示春秋时代的一个故事: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根据以上三则资料,提问:(多媒体显示) (1)、由这首歌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这首歌是《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我们能想到有关三国的一些人物和故事。 (2)、对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大家都非常熟悉,那么,谁知道司马光是怎样的一个人? (指名同学介绍) (3)、请哪位同学用现代汉语说说这则故事的意思?这则小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这是师旷劝晋平公学习的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中的师旷很巧妙地点明,老年时读书虽然赶不上少年和壮年时,但与摸黑走路相比较,还是好得多。从而成功地说服了晋平公,达到了劝学的目的。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活到老,学到老。人生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同时也说明,开卷有益的道理。 (多媒体显示课题)《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二、作家、作品、人物简介(多媒体显示)(提醒学生注意划线部分) 1、司马光(1019――1086),北宋杰出的史学家和散文家,字君实,陕州夏县涑(sù)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世称“涑水先生”。自幼嗜学,尤喜《左氏春秋》;及长,学识更为渊博。仁宗(赵祯1023--1063,北宋第四代皇帝)宝元(1038—— 1040)初中进士,英宗(赵曙1064—— 1067)继位前任谏议大夫,神宗(赵顼,1068——1085)熙宁(1068—— 1077)初拜翰林学士(唐时始设此官,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兼顾问,参予机要,宋代以后权位日低)、御史中丞(官名,始于周期,东汉以后专司弹劾之任)。他在政治上是保守派,顽固地反对王安石的变法,因而曾自请任西京御史台(御史府长官),退居洛阳十五年,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的编撰。哲宗继位后任尚书左仆射(yè)(秦始设,后分左右,即正副宰相),上任后立即废除新法,数月后,卒。追赠太师,温国公,谥(shì)文正,著作收在《司马文正公集》中 2、《资治通鉴》简介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北宋司马光撰。294卷,又考异、目录各30卷。司马光初成战国至秦二世八卷,名为《通志》,进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奉命设书局继续编撰,至神宗元丰七年(1084)完成,历时19年。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222种。帮助编撰者有刘攽、刘恕、范祖禹等,各就所长,分段负责,先排比材料为“丛目”,再编成“长编”,然后由司马光总其成,删订定稿。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全书贯1362 年史事,有“考异”以明取材不同之故,有“目录”以备查阅之用,为历史研究工作提供了较系统而完备的资料。注释主要有宋末元初人胡三省的《资治通鉴音注》。清初严衍著《资治通鉴补正》,为《通鉴》拾遗补缺,刊正错误,也做了一些工作。 3、关于吕蒙 吕蒙(178――219),三国汝南富陵(现在安徽省阜南县东南)人,字子明。少依孙策部将邓当,当死,代领其部属。从孙权攻战各地,任横野中郞将,后随周瑜、程普等大破曹操于赤壁。初不习文,后听从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鲁肃称其“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蜀将关羽,占领荆州。不久病死。 三、正课 (一)、读一读 1、老师范读或多媒体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朗读停顿,准确断句。 3、学生再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如:(1)、“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 (2)、“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惊讶的'语气)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二)、译一译 1、参考注释,根据平时的积累,疏通文义,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1)、重点字词:[初]当初。[谓……曰]对……说。[掌事]掌管国家大家。[孰若]与……相比如何。[遂]于是,就。[但]只不过。 (2)理解下面句子含义。 a、蒙辞以军中多务。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这是一个状语后置的句子。以:拿,用,介词。 b、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应理解为: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c、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擦。摩。刮目:擦眼。待:相看待 (3)根据学生翻译情况教师进行修正补充。 (三)议一议 1、吕蒙是怎样从“吴下阿蒙” 而变为让人“刮目相待”的? (听从了孙权的劝告,“就学”。) 2、孙权又是怎样劝学的?体会他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1)、“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 (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3、鲁肃为什么会对吕蒙 “刮目相待”? (因为他从与吕蒙的谈话中,发现吕蒙才略大增,与先前的“吴下阿蒙”判若两人。) 4、吕蒙学有所成,课文直接表现这一点没有?是怎样表明的? (没有直接表现吕蒙的才学大增,学有所成,而是从鲁肃的言语中侧面表明的。) 5、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6、 “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与吕蒙结友,说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 7、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四)练一练 1、解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刮目相待 :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也作“刮目相看”。刮:擦。 (造句随堂提问) 2、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感受呢?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作为肩负建设祖国重任的中学生来说,知识对我们重要性是可想而知的。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今天的学习生活呢。联系课文,把自己的感想写出来。 四、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在写作上以对话为主,言简意赅,生动传神,富于情味。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希望同学们多读书,不断完善自己。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六、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劝学 就学 赞学 孙权 ——→ 吕蒙 ←—— 鲁肃 (善劝) (肯学) (爱才) 吴下阿蒙 ————→ 刮目相待 启示:肯学、勤学 附原文与翻译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 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语气词,通“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lù)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suì多音字)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朗读节奏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语段阅读题 篇8【基础积累与运用】 1.阅读文言文要注音字的读音,请给下面的字注音。 ①卿( )②涉( )③邪( )④孰( )⑤遂( )⑥岂( ) 2.依据课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当涂掌事: ②涉猎: ③才略: ④大兄: 3.朗读文章要注意句子的语气。读读下列句子,写出句子中加点虚词所表示的语气。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答: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答: ③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答: 4.下列句子中,没有人称代词的一组是( ) a.卿今当涂掌事 b.孤常读书 c.蒙辞以军中多务 d.自以为大有所益 5.(1)《孙权劝学》选自《 》,《 》是 (朝代) 主持编纂的一部 通史,记载了从 到五代1362年间史事。 (2)文中“治经”中的“经”指《 》《诗》《 》《 》《春秋》等书。 6.古代文言文中的许多语句是成语的重要来源,请根据下面两句话的意思,在本文中找出相应的成语,并用成语写一段文字。 (1)比喻人学识尚浅。( ) (2)另眼相看,用新眼光看人。( ) 另写的一段文字: 7.宋代诗人刘过曾写过一首题为《书院》的“劝学诗”: 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 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 这首诗运用了 修辞格,表达的意思是: 。而《孙权劝学》则以 为主,言简意丰地表达了学习的重要性。 【精段阅读】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卿今当涂掌事 ②但当涉猎 b.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自以为大有所益 c.①见往事耳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对“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的正确翻译是: 3.在课文中找出古今异义的词语,仿照下列语段中划线句子, 再写两句句式相同的句子 文言文中有许多词语与现代汉语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或扩大,或缩小,或改变,或消失等。这类词在形体上与现代汉语相同,但在意义上却有明显的不同,如,文中的“博士”,在这里是“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官”,而在现代汉语中是“学位的最高一级”的意思; ; 。我们将这些文言词,叫做古今异义词。 4.人物的语言往往体现人物的语气和心理,请分析下列人物语言的作用。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答: (2)卿言多务,孰若孤 答: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权劝学,既指出了吕蒙学习的必要性,又使用了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 b.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正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c.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 d.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去”,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以及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 6.本文与《伤仲永》一文都是谈学习的重要性的,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答: 【拓展阅读】 鲁肃过蒙屯下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时蒙与成当、宋定、徐顾屯次比近,三将死,子弟幼弱,权悉以兵并蒙。蒙固辞,陈启顾等皆勤劳国事,子弟虽小,不可废也。书三上,权乃听。蒙于是又为择师使辅导之其操心率如此。(《三国志·吕蒙传》节选)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过: (2)诣: (3)就: (4)悉: 2.用“/”给下列句子断句。 于是又为择师使辅导之其操心率如此 3.句子翻译 (1)将何计略以备不虞? 译文: (2)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译文: 4.鲁肃为什么和吕蒙“结友”? 答: 5.联系课文《孙权劝学》,谈谈你对吕蒙的看法。 答: 参考答案: 【基础积累与运用】 1.卿qīng 涉shè 邪yé 孰shú 遂suì 岂qǐ 2.①当官掌权,②浏览群书但不作深入研究,③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④即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称呼。3.①邪:表示疑问的语气,②耳:用在陈述句尾,表“只有如此而已”、“罢了”的语气。③乎:表示感叹的语气,同“啊”。4.c 5.(1)《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 北宋 司马光 编年体 战国 (2)《易》 《书》 《礼》 6.(1)吴下阿蒙(2)刮目相待 参考答案:刚从大学毕业的张老师,由于业务知识不熟,教学经验少,在教学中常常捉襟见肘,但是,他勤奋好学,不久,在教学中取得了令人刮目相待的成绩。人们谈起他时,都喜滋滋地说:“张老师已不是以前的吴下阿蒙啦!”7.比喻 勤奋读书如农夫种地,几分耕耘,几分收获。对话。 【精段阅读】 1.c(a 动词,掌握/能源动词,应当;b介词,用/动词,认为;c动词,了解、认清。) 2.我经常读书,自认为有很大的益处(或“好处”)。3.文中的“往事”在这里是“历史”,而在现代汉语中是“过去的事情”的意思;文中的“但”在这里是“只”,而在现代汉语中是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4.(1)语气坚决果断,神态严肃,既严格要求,又充满期望。(2)神情激动,语气殷切,以自己的经历向吕蒙说明“学”的可能性。5.b(正面)6.参考答案:读书学习大有益处,人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提升自我,增长知识与才干。 【拓展阅读】 1.(1)经过,(2)到,(3)走近,(4)全、都。2.于是又为择师/使辅导之/其操心率如此3.(1)(你)打算用什么计策来防备意外情况呢?(2)我不知道你的才能和谋略竟到了这种地步。4.鲁肃起初对吕蒙不屑一顾,在和吕蒙交谈后,被他的才能和谋略所折服,于是,与他“结友”而别。5.此题为开放性题目。(1)勤奋好学;(2)勇而有谋略,识军计。(此答案仅在参考,只要说的有理即可。) 《孙权劝学》语段阅读题 篇9教学目标: 1、领悟读书益于人类发展和充实的道理 2、积累文言词语 3、善于品味揣摩语言,真切感受人物形象,进而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4、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图片导入[展示人物绘像孙权与吕蒙,并介绍] 图片中的这两个人物都是三国时期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吴王孙权,大将吕蒙。吕蒙跟随孙权攻战各地,任横野中郎将,后随周瑜大破曹操于赤壁。孙权曾评价吕蒙“筹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图取关羽,胜于子敬”。吕蒙最大的功绩莫过于率军袭破蜀将关羽,占据荆州。他最初本是一介武夫,为什么会得到如此高的赞誉和功绩呢?今天,我们就在《孙权劝学》这篇文章中寻找答案! 二、检查预习 ☆提问交流文学常识要点 多媒体展示 司马光:北宋史学家,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著有《资治通鉴》,有《司马文正公集》。 《资治通鉴》:编年史通史,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讫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命名。书名是以历史上的得失作为借鉴来加强统治的意思。 三、朗读感知 1、教师范读 多媒体展示 卿(qīng)岂(qǐ)涉猎(shè)孰(shú)遂(suì)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读音与停顿 3、学生齐读,初步感知文意 四、理解感悟 1、结合注释,小组为单位疏通文意,教师巡回答疑,并将共同的疑难板书。 邪:表示反问语气,“吗” 耳:表示限制语气,“罢了” 乎:表示感叹语气,“啊” 遂:就,于是 何:什么 乃:于是 岂:难道 谓:对……说 2、课文翻译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论议,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3、理清文章整体思路 (1)全文共129个字,叙事简练又不失内容上的精华,作者共叙写了几件事? 多媒体展示 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与吕蒙论议、鲁肃与吕蒙结友 (2)详写、略写什么内容? 多媒体展示 详写:劝学、论议 略写:就学、结友 4、揣摩语言,分析人物 (1)本文主要通过什么描写方法来表现人物? 语言描写 (2)《孙权劝学》是一个著名的劝学故事,题目中最关键的词是“劝”,那么孙权是如何劝呢?请找出孙权“劝”吕蒙学习的语句,并试着读一读,思考: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读? a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c“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3)从这些语句中可以看出:孙权是一个怎样的人? 关爱部下、好学、善劝 (4)重点讨论:劝学的结果如何呢?(结合课文回答)并试着读一读,思考: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读? 赞叹 ①通过鲁肃、吕蒙两个人的对话得知“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侧面表现吕蒙的学有所成。②鲁肃主动与吕蒙结交,是因为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的,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5)从这些语句及行动中可以看出:鲁肃是一个怎样的人? 爱才、敬才 (6)那么吕蒙听从劝告就学,从“吴下阿蒙”到“刮目相看”,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能听取意见、好学 并试着读一读他的.语言,思考: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读? 自豪、自得 (7)孙权、吕蒙对话与吕蒙、鲁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吕蒙、鲁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5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结合人物身份,表现文中人物对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多媒体展示 1、孙权:能言善劝,对下属严格要求,有关怀爱护之心 2、吕蒙:勤勉好学,能够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 3、鲁肃:善于发现别人长处,敬才爱才 五、拓展延伸 《伤仲永》与《孙权劝学》两文的有什么异同? 《伤仲永》写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孙权劝学》写吕蒙“当涂掌事”,经孙权劝说“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两文都与学习有关,却一正一反,一是年长的好学,学有所成;一是幼年不学毫无所成。从不同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六、探究反思 1、学与不学,吕蒙的变化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1)学习不能推诿,要从现在开始努力; (2)只要有决心,有毅力,就能学有所成。 (3)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2、欣赏完孙权高超的劝说艺术,我们能不能也用你所知道的关于读书的名言来劝学呢?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七、背诵课文 八、课堂小结 《孙权劝学》讲述了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有了惊人长进的故事。文章对话言简意赅,生动传神,富于情味,故事情节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的确是我国古典文库中值得诵读的珍品。 九、布置作业 1、找出出自本文的两个成语,解释并用它们写出一段话 2、默写课文 《孙权劝学》语段阅读题 篇10教学设想: 本文节选自《资治通鉴》,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根据新课程标准让学生能“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培养学生在课堂内外讨论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的理论,将本课设计为:应引导学生正确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以学生表演故事情节,多角度评价表演,形象地感知人物语言和人物形象为主,教师积极参与,适时点拨为辅的教学形式。另外,可将吕蒙与方仲永作比较,进行延伸迁移,贯彻“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论。 教学目的 1、了解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言语气词所表示的不同语气; 3、在课堂上通过听读,小组讨论归纳出全文的情节,让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语句,理清文章的线索。 4、与《伤仲永》的比较阅读培养了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重点难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4、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根据本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 2、表演法。将本课设计为以学生表演故事情节,教师适时点拨教学形式,领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再现人物形象。 3、讨论法。培养学生在课堂内外讨论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时安排 1 课时 教 学 过 程 基 本 内 容 补充内容 一、导入 1、说到三国这段历史正如歌中所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确实在三国时期出现了一批英雄人物,如曹操、刘备、孙权,真可谓三国鼎立水火不溶,但曹操又曾说过这样的话:“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到底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佩服,对于孙权,我们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了解他的其他方面。板书《孙权劝学》 2、简介《资治通鉴》及作者司马光(课件显示,由学生看注释一起填入关键词语) 资治通鉴,由司马光支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三国到五代1362年的历史。 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二、整体感知 1、听配乐范读,整体感知全文。 2、对照注释,自读理清课文情节。(显示问题,允许讨论)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学——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大惊——结友) (板书) 孙权 劝学 吕蒙 辞学——就学 鲁肃 大惊——结友 概括情节:孙权劝学(详写)——吕蒙就学(略写)——鲁肃赞学(侧面描写)。 3、课件显示重要字词,疏导理解。 (1)当途:当道,当权 辞:推辞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涉猎:浏览群书,不作深入研究 见往事:了解历史。 (2)a、蒙辞以军中多务。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c、孰若孤? 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三、品味语言 1、学生分别扮演孙权与吕蒙,模拟人物进行对话,讨论孙权说这些话,该以什么神态、语气说。 2、同学分别谈谈他们对三句话的理解,主要说说应该运用什么语调,语速,读出什么情感来,以符合人物身份,能达到规劝目的,谈完试读。(课件显示三句话) 3、孙权劝学,语重心长,循循善诱。吕蒙在他的感召下就学,效果如何? (全班分成两组同学分角色朗读,看谁的语气语调揣摩得更准。) 4、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5、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四、说话训练 1、比较方仲永和吕蒙的变化,你有什么样的启示? 吕蒙:当涂掌事,乃始就学。年长乃学,学有所成 方仲永:五岁能诗,贤于材人远矣。少年不学,一事无成。 2. 当堂交流评点。 五、总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希望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让好书伴大家健康快乐的成长。 六、布置作业 根据下面情境写一段文字 有一位同学,学习很好,成绩也很优异,但她不爱劳动,你准备用你的语言艺术来规劝她。联系你从《孙权劝学》中学到的规劝技巧,写一段文字。(300字以上) 一、课前三分钟 (学生讲三国中的小故事)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三、正课 检查预习 1、文学常识。 2、朗读课文(老师范读或听录音后,学生朗读) 一小组朗读,其他小组订正,朗读后合作讨论理清课文情节,归纳出本课应掌握的字词 3.课文注释补充。 以打擂台的形式,小组间互相挑战文中的翻译,从而归纳出各段落的重点词语。 4.再次朗读课文,、熟读、读出味道。 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读出人物的心情,语气。 (1)"不可不学!"(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容推辞,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又可见关心、厚望。 )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略带责备的意味。 )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鼓励吕蒙求学。) 5.提问: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讨论并归纳: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6、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 板 书 设 计 不可不学(必要性) 孙权:劝学 涉猎、见往事(方法,目的) 孤常读书(现身说法) 吕蒙: 辞学——就学 论议 轻松调侃 鲁肃: 大惊——结友 教学反思 《孙权劝学》语段阅读题 篇11一、三国故事中有“刘备借荆州,一借永不还”的故事,想来大家都很熟悉。后来,孙权、鲁肃都想要回荆州,终不能如愿。最终,吕蒙巧计从蜀汉手中夺回了荆州,还致使关云长败走麦城,抱憾而逝;蜀汉由盛而衰。可见“学”的重要性。请课外搜集最初不学,后来勤学的事例,并整理成文,在班内组织一次以“学习改变了他们”或“开卷有益”为题的读书交流会。二、开放探究1.阅读下面一篇短文,回答问题。车胤家贫不常得油,夏日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及章……甚有乡曲之誉。……时唯胤与吴隐之以寒素博学知名于世。(1)请写出上面这段文字的大意。(2)请根据这段文字写出两个成语。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师旷论学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放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暮 炳烛 戏其君 昧行(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平公曰:“安有人臣而戏其君乎?”(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4)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参考答案:1.(1)车胤家贫常常没有灯油,夏天就用一个线袋装上几十只萤火虫,借荧光夜以继日地读书。成年之后,得到家乡一方的赞誉。在当时只有车胤和吴隐之两人,是虽家境贫寒却博学而知名于世的。(2)夜以继日 囊萤积雪(集萤映雪)2.(1)暮:晚。炳烛:点燃蜡烛。戏:戏弄。昧行:在黑暗中行走。(2)平公说:“哪里有做臣子的却戏弄他的国君呢?”(3)排比、比喻、对比。(4)“老而好学”虽比不上“少而好学”和“壮而好学,但总比不好学好。要活到老,学到老。” 《孙权劝学》语段阅读题 篇12教材分析: 这一部分体现了对教学内容的分析 《孙权劝学》是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个名人单元。前三篇写的是邓稼先、闻一多、贝多芬,第四篇写的是文学家群像,这篇课文写的是我国古代名人。这些文章人文内涵丰富,都各有侧重地写出了名人的品格、气质和生活道路,颂扬了他们对人类的贡献。学习这篇课文应指导学生学习名人良好的习惯和治学的方法。 学情分析: 这一部分体现了对教学主体的分析 《孙权劝学》是一篇文言文,这篇文章很简单,所以,我安排了一课时。七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所以,教给学生翻译文言文的方法、积累一些文言词汇是非常重要的。翻译课文,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方法:这一部分体现了对教学策略的制定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难点是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为了突破重、难点,我用了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学生翻译完课文以后,我用课件出示重点字词,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这样的方法直观有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学习目标: 这一部分体现了对教学目标的确定和阐述学习目标: 1、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反复朗读,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3、学习古人的学习精神,通过不断地努力来完善和充实自己。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教学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独霸一方,其手下有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孙权的信赖,可他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 二、一读——读通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2、请个别学生读,其他学生评价。 3、全班齐读课文(自评,读得怎么样?) 过渡:读好一篇文章,不但要把字音读准确,还应该读出什么?(重音、节奏、感情)。要想读得更好,还要明白课文内容,可能大家在预习的过程中,还有一些字词的意思不明白,今天,我们在课堂上解决。 三、二读——读懂课文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译课文。 2、学生互译。 3、提出疑难字词,全班共同解决。 4、是出示重点词句,学生翻译。(抢答形式) 解释加点的字词: 当涂掌事、蒙辞以军中多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遂拜蒙母 翻译句子: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 卿今者才略,非复无下阿蒙! 四、三读——读出语气和感情,分析人物形象 过渡: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文意,这是学习古文的基础,而真要把这篇文章读好,还要读出语气。本文是一篇写人叙事的文章,我们要读出语气,就要在人物的语言上下功夫。 1、找出有关孙权、吕蒙、鲁肃的对话,各自练读。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责备) 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要重读强调)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自豪)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惊讶不解)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感叹句,指责中带有自豪) 2、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总结 4、学生再次练读 5、分析人物形象 过渡:言为心声,我们通过孙权对吕蒙苦口婆心的劝说中,可以看出孙权有什么特点?通过鲁肃的极力夸赞,可以看出鲁肃有什么特点? 五、延伸: 学习这篇文章,文中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对你有什么启发? 六、小结: 我们通过孙权对吕蒙的劝学,体现出孙权的善劝,我们从鲁肃对吕蒙的夸赞,可以看出鲁肃的爱才、敬才,从吕蒙的变化可以看出孙权劝学是成功的。 七、课堂小练笔我们学过《伤仲永》,大家一定还记得那个天才少年,方仲永与吕蒙相比,恰恰相反,一个是幼年不学,毫无所成;一个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请同学们大胆设想一下,假如有一天方仲永巧遇吕蒙,他们会演绎出怎样一段故事呢?请以《穿越时空的相遇》为题,写一篇2百字的小片段。 《孙权劝学》语段阅读题 篇13孙权劝学 教学目的: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本文讲了一个有关读书的故事。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孙权劝他,你现在当权,不可以不读书。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开始学习,后来果然大有长进。 二、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孙权(182-252)即吴大帝。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字仲谋,吴郡富春人。208年与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222年夷陵战役,吴军大败蜀汉军队。229年称帝于武昌,后迁都建邺 。230年派将军卫温到达夷州(今中国台湾),加强了与夷州的联系。 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他接受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长进甚快。辅助周瑜等大破曹军于赤壁,并领兵袭破关羽,占领荆州。 三、朗读全文,注意读音和停顿 四、疏通文意 五、理 解 与 运 用 (1)有关“吴下阿蒙”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泛指缺少学识文才的人。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XX同学在诗歌创作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可不再是吴下阿蒙 (2)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上节课,某某同学朗读的《黄河颂》非常好,真叫人刮目相待。 六、分析文章: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全文都围绕“学”来说明的。 (1)请找出孙权“劝”吕蒙学习的语句。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揭示学习的必要性)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学习的目的、方法) 3、 卿言多务,孰若孤? (委婉的批 评) 4、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现身说法,读书的益 处) (2)因为劝,所以吕蒙终于开始就学。 (3)再看鲁肃赞学: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吕蒙回答: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 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鲁肃行动:遂拜蒙母,结友而 别。 (4)此做法有何含义?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 (5)用图表再做归纳: 孙权劝学 恳切、关 心 力陈必 要:当涂掌事,不可不 学 提出目标:涉猎见往事 献身现身说法:多务孰若孤 吕蒙就学 无法推 辞 先 :辞-军中多务 后 :就-学有小成 鲁肃赞 学 今者才略,非吴下阿 蒙 惊叹、佩 服 蒙: 自得、自豪 六、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 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 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读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 气。 再读课文,体会句子所表达的语气: 七、归纳: (1)掌握下列加点的词语 A 但当涉猎 只 B 见往事 了解 C 乃 于是 D 吴下阿蒙 E 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A 、蒙辞以军中多务。A、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推托 B、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B、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当学官吗? C 、 蒙乃始就学C、吕蒙于是开始去学习。 D、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D、长兄认清这件事太晚了啊。 (3)古今异义:辞 古:推辞 及 古:到了……的时候 今:美好的词语 今:以及 过 古:到 孤 古:古时王侯自称 今:经过 今:孤独 更 古:重新 但 古:只,仅仅 今:更加 今:转折连词,但是 博士 古: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今:学位名称 (4)一字多义 就: 蒙乃始就学 接近,靠近,趋向 当: 但当涉猎 应当 指物作诗立就 完成 当窗理云鬓 对,对着 以: 辞以军中多务 用 可: 不可不学 可以,能够 以钱币乞之 用 皆有可观者 值得 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把 以为 认为 (5)注意下列句子中出现的倒装现象和句子成分省略现象: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孰若孤? 哪一个比得上我(处理的事务多)呢? (6)说说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表示什么语气。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 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罢了” ③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七、拓展延伸:学了这篇文章,文中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对你有什么启示? 劝人要讲究策略 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开卷有益;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不能总拿老眼光看待人和事 不能找借口轻言放弃…… 八、小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 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 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九、布置作业 :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