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孙权劝学》译文 |
范文 | 《孙权劝学》译文(精选14篇) 《孙权劝学》译文 篇1选自《资治通鉴》 孙 权 劝 学 作者:司马光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起初,吴王孙权对大将吕蒙说道:“你现在身当要职掌握重权,不可不进一步去学习!”吕蒙以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钻研经史典籍而成为学问渊博的学者吗?只是应当广泛地学习知识而不必去深钻精通。你说要处理许多事务,哪一个比得上我处理的事务呢?我常常读书,自己感到获得了很大的收益。”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等到东吴名将鲁肃路过寻阳,与吕蒙研讨论说天下大事,鲁肃听到吕蒙的见解后非常惊奇地说:“你如今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过去的东吴吕蒙可相比的了!”吕蒙说:“对于有志气的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的才能,老兄你为什么看到事物的变化这么晚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告别而去。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警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2002/10/01 《孙权劝学》译文 篇2一、教学设想 本文是历史典故,写的是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以往的教学中,多以教师翻译课文,总结中心思想,学生记忆文言词语作为主要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标准让学生能“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在课堂内外讨论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论指导下,将本课设计为以学生表演故事情节,多角度挖掘文章内涵为主,教师积极参与,适时点拨为辅的教学形式,以达到以下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2)体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3)使学生懂得“好学”的重要性。 二、教学步骤 (一)、导入 新课 师:想必同学们都看过《三国演义》,谁能说出里面称霸天下的三个枭雄? 生:(不难回答) 师:他们是:曹操,刘备和孙权,这三个人不仅仅是军事家,还是政治家,思想家。他们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孙权手下有一个草莽英雄吕猛,英勇善战却不习文,后经孙权劝告,成为学识英博之士。孙权究竟是怎样劝学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把这个故事补充完整。 (二) 、学生自读课文 可结合课下注释,利用工具书或小组讨论理解文意,掌握课文的整体内容。对学生理解有困难的词句,或文中的文言常用词语,可采用小组互相提问的形式在班内交流,教师适当提示,指导,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文言文知识。 (三)、探究课文内容 1,孙权是如何劝学的? 2,吕猛是如何做的? 3,鲁肃为什么与吕猛“结友”? (这些内容的理解也可采用课本剧表演的形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文中人物的心理,语言,神态,动作,并可加以适当的发挥,进行表演。在编写剧本,进行表演的过程中学生必然会深入研究课文,同时,表演的形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畅谈感受 1, 吕猛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2, 试将本课与《伤仲永》作比较,一个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一个幼年不学,毫无所成。谈谈你的看法。 3, 你是怎样看待学习的? 四、 作业 在日记中写写学后感。 作者邮箱: 《孙权劝学》译文 篇3课内语段阅读题一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 面的题。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乃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1.解释加点字。(1)卿今当涂掌事 当涂: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但当涉猎 涉猎: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见往事耳 往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卿今者才略 才略: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博士”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3.翻译文言句子。(1)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写出文中流传至今的两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吕蒙的变化给你什么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1)当道,当权。(2)粗略地阅读。(3)历史(4)才干和谋略2.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学位的最高一级。3.(1)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2)读书人分别三天,就要重新另眼看待。4.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5.示例:要开拓自己的视野,多读书一定能提高自己的见识。(凡言之成理即可) 课内语段阅读题二 ①初,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②蒙辞以军中多务。③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_____________。”④蒙乃始就学。⑤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⑥蒙曰:“士别三日,_____________,大兄何见事之晚乎!”⑦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1.在文中两处横线上补出原文。2.用原文填空。①孙权劝吕蒙读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而吕蒙开始却以_____________为理由,拒绝读书。孙权以自己为例,使吕蒙拒绝读书的理由不攻自破,蒙“_____________”。②孙权给吕蒙指出的读书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肃“拜蒙母”,并与吕蒙“结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出自本文的两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3.如将本文分为三层,则最为合理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参考答案:1.自以为大有所益 即更刮目相看2.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军中多务 始就学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③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④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3.a 课外语段阅读题一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 面的题。铁杵成针李白读书未成弃去道逢老妪(yù,年长的妇女)磨杵(chǔ,铁棒)白问其故曰欲作针白笑其出(同“拙”,笨拙)老妇曰功到自然耳白大为感动遂还读卒(完)业卒(终于)成名士。1.给这则短文加上标点。2.解释加点的字。(1)去:__________。 (2)耳:__________。 (3)遂:__________。3.加点的“其”指代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翻译加横线的句子。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未成,弃去。……磨杵。……故。曰:“……针。”……其出。老妇曰:“……耳。”……感动,……卒业。卒成名士。2.(1)离开(2)了(3)于是3.代老妇4.路上遇到一位年老的妇女正在石头上磨铁棒,李白问老妇磨什么。老妇说:“准备把它磨成针。” 课外语段阅读题二 阅读下文,完成习题。 今人每睹栋宇巧丽,必强谓鲁般奇工也。至两都寺中,亦往往托为鲁般所造,其不稽古如此。据《朝野佥载》云:鲁般者,肃州瞛煌人,莫详年代,巧侔造化。于凉州造浮图,作木鸢,每击楔三下,乘之以归。无何,其妻有妊,父母诘之,妻具说其故。父后伺得鸢,击楔十余下,乘之遂至吴会。吴人以为妖,遂杀之。般又为木鸢乘之,遂获父尸。怨吴人杀其父,于肃州城南作一木仙人,举手指东南,吴地大旱三年。卜曰:“般所为也。”赍物具千数谢之,般为断一手,其日吴中大雨。国初,土人尚祈祷其木仙。六国时,公输般亦为木鸢以窥宋城。(选自《酉阳杂俎》)1.下列句中带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其不稽古如此。 稽古:考核古事。b.巧侔造化。 造化:自然的创造化育。c.每击楔三下,乘之以归。 楔:填充空隙。d.赍物具千数谢之。 赍:送。2.下列几组词中,不全是地名的一组是( )a.两都 肃州 凉州 吴会b.瞛煌 吴中 宋城 浮图c.凉州 吴会 瞛煌 两都d.宋城 吴会 吴中 凉州参考答案:1.c 2.b 课外语段阅读题三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 问题。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①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②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1.下边句子加点的词,有的意义跟现代汉语不同,有的读音也不同,试解释它们,并注出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读音。⑴蜀之鄙有二僧⑵贫者语于富者曰⑶子何恃而往⑷顾不如蜀鄙之僧哉2.翻译句子。⑴吾欲之南海,何如?译: 。⑵吾数年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译: 。3.说一说下面两个“学”字的用法有什么不同。⑴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⑵学之,则难者亦易矣。学:4.试分析文段中划横线的两句话,为什么第①句用问号,而第②句则用感叹号呢?答: 。5.“乎”“矣”“也”“焉”“哉”都是文言中常用的语气词。⑴天下事有难易乎( )⑵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⑶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⑷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⑸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6.讲蜀郡二僧的故事,目的是要阐明学习方面的一个道理。(请用原文回答) 。参考答案:1.⑴边境 ⑵告诉 ⑶您 ⑷难道2.⑴我想去南海,怎么样? ⑵我多年来想买条船去(南海),还没能做到。3.⑴学问 ⑵学习 4.第①句问中带有怀疑的意味,第②句用肯定语气,表示富者对贫者的举动不以为然,是嘲笑对方。5.⑴疑问语气 ⑵感叹语气 ⑶肯定语气 ⑷加强语气 ⑸反问语气6.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乎,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孙权劝学》译文 篇4《孙权劝学》《祖逖北伐》结课即兴拓展(实录) 执教者:本论坛老师 唐苇 讲完语文版八上第六单元古文二则:《孙权劝学》《祖逖北伐》,课后练习处理完了,还有不少时间,于是我即兴来了下一段: 师:“同学们,这两篇文章都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老师说过,他的这本书是想给谁看的呀?” 生齐:“皇帝。” 师:“好,今天你们读了其中两篇,也是皇帝了。” 师做下跪状:“臣向各位‘小皇帝’请安!” 学生哄笑。 师:“敢问各位皇帝,读懂了吗?” 生兴奋地齐声:“懂了。” 师:“好。先就《孙权劝说》来说吧,你们如果真是皇帝,应该得到什么借鉴呢?” 学生沉默。 师:“换句话说,有什么启发什么认识。” 生:“要关心手下人。” 师:“怎么关心,把自己的王位让给他?” 生:“不是,让他们多掌握知识。” 师:“哦,在学识上关心手下人。对,皇帝手下的人有了知识就能帮助他治国了,孙权真聪明。” 师:“还有吗?” 学生沉默。 师提示:“如果孙权是个不学无术的君主,吕蒙会听他的吗?” 学生齐声:“不会” 师:“为什么?” 生:“只有自己有知识,才能说服别人。” 师:“哦,这么回事。事事要从自己做起,才能给别人树立榜样。臣懂了,各位皇帝,你们懂么?” 学生们快活地大声:“懂……了!” 师:“那从《祖逖北伐》中皇帝们又能得到什么借鉴呢?” 下课铃响。 师:“哦,各位皇帝累了,容臣告辞,明日上朝再来聆听。” …… 第二天上课。 师:“我们接着上堂课的问题来讨论,如果一个皇帝读《资治通鉴》,读到《祖逖北伐》,他会想到什么呢?大家先讨论五分种。” 学生讨论。 师:“谁来先说?” 生:“要重用人才。” 师:“哦,哪重用唐老师吧,唐老师在唐朝就是人才了。” 学生哄笑。 师:“这种认识应该与文章有关系吧,文中有重视人才的内容吗?” 生:“有,司马睿重用祖逖,派他北伐。” 师:“是这样吗?大家看书,谁看懂了谁举手。” 学生看书。 一生举手:“司马睿并不想北伐,是祖逖自己组织军队北伐的。” 师:“很好!读得细心。其实,祖逖确也是人才,司马睿没有给他军队,没有重视 他。如果他早点主动派祖逖去北伐,不会‘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了。这也可以从反面来说明重用人才是重要的,所以文中是有这个内容的。” 师:“皇帝们读了这篇文章还能认识到什么,借鉴些什么呢?” 学生沉默。 师读:“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 师:“大家想一想,皇帝们读到这一段,会想到什么?” 学生思考,片刻有生举手。 生:“要内部团结,才能打败敌人。” 师:“对,文中说到‘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这也是从反面来说明的团结是重要的。孟子就说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同学们,干什么事,都要团结一致啊。” 师:“还有没有要发言的?不是皇帝的人读了这篇文章,应该也有很多感受。” 学生们纷纷举手。 生:“祖逖少有大志,后来率军北伐,说明要从小立志,长大才能做大事。” 生:“闻鸡起舞的故事告诉我们,为了实现理想,要刻苦努力,不怕吃苦。” 师:“好,说得非常好。还有吗?” 学生思考,沉默。 师:“老师补充一点吧。晋被戎狄侵犯,祖逖挺身而出,主动带兵北伐。我们应该想到,一个人要时刻考虑到国家的安危,在危难之时,敢于身负重任,为国报效。有一句古代名言,同学们知道吗?一起说。” 生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师:“对,天下兴亡,你我有责。” 师即板书:天下兴亡,你我有责。 师:“同学说得很好,说了,还要去思考啊。今天听各位皇帝的一席话,微臣胜读十年书啊。“ 学生大笑。 师:“还没下课,大家自由读课文,准备背诵。” 学生读书…… 《孙权劝学》译文 篇5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继续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理解积累文言文词汇。 [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朗读、翻译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启发学生学习古人的学习精神,通过不断地努力学习来完善和充实自己。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听三国演义主题曲 师: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确,乱世出英豪。三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涌现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曹操、刘备、孙权,三足鼎立,可谓水火不容。然而,曹操又曾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究竟有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称赞。对于孙权,也许我们更多的是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生活中的另外一面,一起来学习第十五课《孙权劝学》。(板书课题) 二、背景简介 1、提问:《孙权劝学》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有谁能谈一谈有关《资治通鉴》的知识吗? (指名介绍)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 2、教师明确作家、作品 三、一读—————读通课文 1、读准字音请一生明确读音,全班齐读。 2、请一生试着朗读课文。 3、听课文朗读(提醒学生注意听清字音和停顿)。 4、全班齐读。 四、二读—————读懂课文 1、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释,自己解读课文。 2、小组合作学习。 3、提出疑难字词,全班互助解决。 4、出示重点词句,指名翻译。 5、全班齐读。 第二课时 五、三读—————读出语气和感情 1、孙权的谈话。 提问: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明确:语气肯定,语重心长,现身说教。(学生练读、指名读、全班读) 2、鲁肃与吕蒙的对话。 提问: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明确:鲁肃:惊讶、赞叹。吕蒙:自豪、自得。(学生练读、指名读、全班读) 3、教师顺势抛出问题:从上述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孙权、吕蒙、鲁肃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评价、点评、肯定。 4、在上述基础上,要求学生当场表演孙权与吕蒙、吕蒙与鲁肃的对话,再现当时情境。 5、全班齐读。 六、延伸:学了这篇文章,文中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对你有什么启示?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评。 七、结束语: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才能挺立在时代的潮头。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与大家共勉:“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希望大家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板书设计:孙权劝学 孙权→劝→吕蒙←赞←鲁肃 (语重心长)(自豪、自得)(惊讶、赞叹) 关爱部下虚心接受爱才 好学勤学、刻苦敬才 善劝 《孙权劝学》译文 篇6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 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 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三)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重点 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难点 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设想 教法设计 1、自读质疑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将其中疑难提出,小组间讨论解决,或提出来共同解决。 2、编课本剧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将课文编成课本剧,一来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有益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二来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3、合作探究针对学习过程中的疑难,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可通过合作,共同探讨解答。 媒体 投影片 教时 1课时 《孙权劝学》译文 篇7《孙权劝学》是一篇精短的文言故事,全文只有119个字,但人物形象生动传神、呼之欲出,在叙事方面,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段。故事性很强,文词句方面的障碍少,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对刚刚步入初中的弱班同学,我想不会有太大难度,我把教学目标定得比较低。从施教过程看,有启发之处,有不足之处。 1、激励学生在网络上搜索信息, 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对学习基础比较弱的授课班级,可以帮助学生熟悉课文情节,为理解故事内容做铺垫。 2录音朗读的示范对比,对于学生句读能力的提高也有裨益。 3、注重培养学生文言文自主学习能力。 课文理解并不难,课前有预习,疏通理解时让学生让学生利用注释,合作学习,讨论质疑难词句。学生与老师一同解答,这样便于因材施教,发现并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难点,也能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调动学习积极性。 我对这个环节持犹豫的态度,因为我怀疑学生们的能力,没有放手让学生随心所欲,而是扣着问题来理解。生怕一略而过,学生非但字词句没有掌握,连中心也模糊。但是事后收上预习作业,发现这一环节,学生几乎都能解决。这节课让我重新审视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前,我仅布置学生预习,告诉学生第二天要上公开课,课文让学生读几遍。但公开课上,我发现孩子们梳理课文非常到位,自学能力非常强。我后悔在教学环节中译句太多,对人物分析分布的时间太少。教学中越俎代庖的时候太多,总是对学生不放心,这样反而约束了学生的发展。 4在主旨把握的方面, 分析探讨不够深。一来,时间限制,二来,学生有些拘谨。如果以两课时教学,教学内容有单簿之嫌。安排一课时,导致了某些教学环节不够丰满。在课后的主旨补充分析时,学生从吕蒙、孙权、鲁肃三个人物、三个角度来提炼启发,效果比公开课漂亮。周琪从孙权事务多却勤于读书提炼出鲁迅的名言——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能够出其不意,让人欣喜。 始终觉得文言文教学,面对普通班级,如何做到文辞与思想兼顾,不走老路,要上出新意,是我很难解决的顽症,现在迈出一小步,也算尝试! 《孙权劝学》译文 篇8“导师带徒”竞赛课教案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授课者: 教材简析: 《孙权劝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这是一个名人单元。文言文《孙权劝学》,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本文对话言简义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是学生所务必体会的重要方面。 教学目标 : [知识和能力] 继续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理解积累文言文词汇。 [过程和方法] 培养学生朗读、翻译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启发学生学习古人的学习精神,通过不断地努力学习来完善和充实自己。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 : 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播放三国相关视频资料) (看一段视频,解一段历史) 师: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确,乱世出英豪。三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涌现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曹操、刘备、孙权,三足鼎立,可谓水火不容。然而,曹操又曾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究竟有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称赞。对于孙权,也许我们更多的是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生活中的另外一面,一起来学习第十五课《孙权劝学》。 (多媒体显示课题) (板书课题) 二、背景简介 1、提问:《孙权劝学》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有谁能谈一谈有关《资治通鉴》的知识吗? (指名介绍)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 2、教师明确作家、作品(多媒体显示图片、文字资料) 三、一读 ----- 读通课文 1、读准字音 (多媒体显示需注意读音的字词) 请一生明确读音,全班齐读。 2、请一生试着朗读课文。 3、听课文朗读(提醒学生注意听清字音和停顿)。 4、全班齐读。 四、二读 ----- 读懂课文 1、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释,自己解读课文。 2、小组合作学习。 3、提出疑难字词,全班互助解决。 4、多媒体显示重点词句,指名翻译。 5、全班齐读。 五、三读 ----- 读出语气和感情 1、多媒体显示图片及孙权的谈话。 提问: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明确:语气肯定,语重心长,现身说教。 (学生练读、指名读、全班读) 2、多媒体显示图片及鲁肃与吕蒙的对话。 提问: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明确:鲁肃:惊讶、赞叹。吕蒙:自豪、自得。 (学生练读、指名读、全班读) 3、教师顺势抛出问题:从上述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孙权、吕蒙、鲁肃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评价、点评、肯定。 4、在上述基础上,要求学生当场表演孙权与吕蒙、吕蒙与鲁肃的对话,再现当时情境。 5、全班齐读。 六、延伸拓展 学了这篇文章,文中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对你有什么启示?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评。 七、结束语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才能挺立在时代的潮头。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与大家共勉:“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希望大家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板书设计 : 孙权劝学 孙权 → 劝 → 吕蒙 ← 赞 ← 鲁肃 (语重心长) (自豪、自得) (惊讶、赞叹) 关爱部下 虚心接受意见 爱 才 好 学 勤学、刻苦 敬 才 善 劝 《孙权劝学》译文 篇9浙江外语学校 张 明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孙权劝学》。恳请各位专家多多指教。 下面我将按照说教材、说教学设想、说教学目标、说教学过程这几个环节来展开说课。 第一、说教材。 本单元选取的文章都是有关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艺术家等为人类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人物的生动感人、广为流传的事迹。《孙权劝学》讲的是孙权劝说东吴大将吕蒙认真学习的故事,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文章简练生动,用语不多,但能在寥寥数语中描摹出人物说话时的口吻、情态和心理,人物个性鲜明,跃然纸上,堪称人物语言描写的精品之作。同时文章宣扬了一种谦虚好学,重视阅读的昂扬向上的思想,具有极强的教育价值。 第二、说教学设想。 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想体现一种新的文言文教学思路。新课程理念下的文言文究竟应该怎么教?本人的理解和做法是:坚持“吟诵为本、注重基础、品味探究、适当运用”的十六字方针。“吟诵为本”,即抓住文言文的特点,让“读”贯穿课堂始终,激发学生兴趣,还文言文课堂书声朗朗的本来面目。而且,文言文的朗读必须读出“古味古韵”。本课中我将通过学生多层次、多角度朗读把对文本的理解逐步推向深入。“注重基础”,即关注学生文言文学习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扫清字词障碍,增强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品味探究”,即不把文言文当古汉语来教,而把文言文当美文来学,让学生增强文学欣赏能力。“适当运用”,即让学生能根据文章的情节、内容、人物性格等信息进行合理的想象、推理,进行扩写、补写、续写(不是说让学生学写文言文),对文本进行创造性阅读。本文作者为了突出“孙权劝学”,对材料进行了剪辑处理,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为学生的创造性阅读提供了条件。 其次,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的体验、探究,让学生自主的与文本、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对话。整个课堂,教师预设大致程序,许多具体内容教师可根据课堂生成灵活驾驭和调控。 第三、说教学目标。 “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这是新课程标准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它在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强调初中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文言文教学作为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与现代文教学共同承担起这一重任,只不过侧重点可有所不同。《孙权劝学》作为一篇精练的文言文,是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好文章。其简练生动的笔墨,个性鲜明的对话,极富特色。从教材的编排体系来看,把它放在七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中,紧扣住单元教学中对学生学习名人的品格,态度与精神这一要求,同时新教材将文言文分散在每一单元中,也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与积累文言知识,提高自己的文言阅读能力。有鉴于此,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了解并积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词语,掌握并能运用文中的成语。 2、 弄清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做到能当堂背诵。 2、 品味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并能进行创造性阅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朗读体验。让“读”贯穿课堂始终,让学生在读中体验故事情节、人物个性。 2、探究交流。采用师生同读同讲的方式。(在师生、生生交流中,达到知识互补和提高,有助于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虚心接受正确意见,不断追求进步,努力读书学习的精神。 第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教师由三国演义说起,引出吕蒙,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教师在介绍时采用说书的方式(用半文半白语言),激活学生的兴奋点。 二、辨读课文,对照注释读准字音、节奏。 1、学生自由读,对照注释读通课文。培养学生看注释的习惯。 2、单个学生表演读,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点评。通过“生生对话”、“师生对话”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把握课文的朗读要求。对难句的朗读老师要抓住契机调动学生进行探究,不可轻易放过。在此环节中,教师充分发挥激发引导作用,让学生声情并茂,摇头晃脑,拿腔拿调的读,读出古韵古味。 三、教师范读,学生点评。 教师声情并茂的吟诵把学生带入当时的情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体验。同时让学生给老师的朗读挑刺,学生的热情和探究的兴趣可被充分激发。 四、析读课文,理解文义。 采用文白互读的方式,一学生读原文,另一学生用白话文进行解说。解说时要力求语言生动流畅,再现原文神韵。这样可避免传统逐字逐句翻译的机械和刻板,既可培养学生的文言理解力,又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力。 在文白互读的过程中,教师、学生及时进行点评,加深学生对重点文言词汇的理解。同时,通过投影对常用文言词汇进行疏通检测。 五、分角色演读,品味人物个性化语言。 学生扮演孙权、吕蒙、鲁肃,模仿三人的地位、身份、口吻、情态、语气等进行角色朗读,揣摩品味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学生演读的时候引导他们细细品味,用“------写出了-----”的句式品味文章语言。这样,学生在自主的体验探究中就可以轻松的突破本课重点,学习并掌握富有情趣的对话描写。 六、创造阅读。 接受美学认为,读者对文本的阅读不应是被动的,而应参与到对文本的再创作活动之中。文中有多处空白,为学生的创造性阅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话省略了许多未说的内容;“蒙乃始就学”,如何学,本文没说,尽可以让学生去想象;“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吕蒙究竟谈了些什么让鲁肃大惊?这些内容尽可以让学生去想象、去补充。学生在补充时可文言可白话,可文白夹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 七、联想链接,精神内化。 本文给了我们什么启示,请用一句俗语或名言或古诗文名句进行解释。 八、吟诵课文。 学生能背则背,不能背就读,课堂在课文的吟诵声中结束。 《孙权劝学》译文 篇10教学目的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以一段小故事作引,带出“吴下阿蒙”和“刮目相待”两个成语,进而带出两个成语的出处——该段文字。吸引学生注意力,导入新课的同时也让学生懂得两个成语的运用。 同学们,上课之前来作一个听力小训练,我来说一段话,要求是你们用心听,并找出我这段话里的两个成语。 话说我初中的时候有个同学小刘,这人特别不爱学习,成天脏兮兮挂着两条鼻涕,被同学戏称为“鼻涕虫”。鼻涕虫是那种老师一提就摇头叹息,也没有什么伙伴的人。在大家心目中他也就是混一初中文凭久完事的。毕业以后我们就再没有见面。多年后工作了,有天初中同学搞了个小聚会。大家很久没见面,个个都觉得特别新鲜兴奋,大家聊得特别高兴。这时候有人高喊:快看!我们一瞧,原来来了一辆亮银色宝马,车门一开,从车上下来一个穿着西装,戴着眼镜,特潇洒一“款哥”。所有女同学都“哇”了一声,纷纷议论这帅哥是谁呀,这时候一同学说了:“他就是当年那个‘鼻涕虫’啊!人家上了高中以后就像变了个人似的,特刻苦努力,后来考上了一大学。人家现在已非‘吴下阿蒙’,而是一上市公司的主管了!”所有人都把嘴巴张得大大的,因为实在没办法把鼻涕虫跟眼前这个帅哥联系起来。一同学不禁摇头叹了一句:“唉,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啊……” 好,这段话就讲到这里,同学们能不能找出我刚才这段话里的两个成语呢?(如示)对了,这两个成语出自我国一部的史学著作,大家知道是什么吗?——《资治通鉴》 2、简介《资治通鉴》及作者司马光(课件显示,由学生看注释一起填入关键词语) 资治通鉴,由司马光支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三国到五代1362年的历史。 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二、整体感知 1、听配乐范读,整体感知全文。 2、对照注释,自读理清课文情节。(显示问题,允许讨论)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学——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大惊——结友) (板书) 孙权 劝学 吕蒙 辞学——就学 鲁肃 大惊——结友 3、请学生看课件显示图片分角色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一组一个同学,由同学推选,一个复旁白部分,一个复述孙权的话,一个复述吕蒙的话,一个复述鲁肃的话) 4、课件显示重要字词,疏导理解。 三、品味语言 1、思考:课文以什么方式展开故事情节?(人物对话) 2、请同学们和你的同桌分别扮演孙权与吕蒙,模拟人物的语气进行对话,讨论孙权究竟为什么要说这些话,该以什么神态、语气说。 3、请三个同学分别谈谈他们对三句话的理解,主要说说应该运用什么语调,语速,读出什么情感来,以符合人物身份,能达到规劝目的,谈完试读。(课件显示三句话)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容推辞,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4、播放录音范读,学生跟读 5、孙权劝学,语重心长,循循善诱。吕蒙在他的感召下就学,效果如何?(全班分成两组同学分角色朗读,看谁的语气语调揣摩得更准。)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值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 7、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不可不学(必要性) 孙权: 劝学 涉猎、见往事(方法,目的) 孤常读书(现身说法) 吕蒙: 辞学——就学 论议 轻松调侃 鲁肃: 大惊——结友 四、说话训练 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五、总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六、扩展训练 1.在课堂练习本上解释“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2.当堂交流评点。 七、布置作业 根据下面情境写一段文字 有一位同学,学习非常刻苦,成绩也很优异,但她不爱体育锻炼,身体状况不好;身为同学的你为她感到着急。今天,你准备用你的语言艺术来规劝她。联系你从《孙权劝学》中学到的规劝技巧,写一段文字。(300字以上) 《孙权劝学》译文 篇11孙权劝学 教学目的: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本文讲了一个有关读书的故事。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孙权劝他,你现在当权,不可以不读书。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开始学习,后来果然大有长进。 二、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孙权(182-252)即吴大帝。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字仲谋,吴郡富春人。208年与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222年夷陵战役,吴军大败蜀汉军队。229年称帝于武昌,后迁都建邺 。230年派将军卫温到达夷州(今中国台湾),加强了与夷州的联系。 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他接受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长进甚快。辅助周瑜等大破曹军于赤壁,并领兵袭破关羽,占领荆州。 三、朗读全文,注意读音和停顿 四、疏通文意 五、理 解 与 运 用 (1)有关“吴下阿蒙”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泛指缺少学识文才的人。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XX同学在诗歌创作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可不再是吴下阿蒙 (2)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上节课,某某同学朗读的《黄河颂》非常好,真叫人刮目相待。 六、分析文章: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全文都围绕“学”来说明的。 (1)请找出孙权“劝”吕蒙学习的语句。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揭示学习的必要性)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学习的目的、方法) 3、 卿言多务,孰若孤? (委婉的批 评) 4、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现身说法,读书的益 处) (2)因为劝,所以吕蒙终于开始就学。 (3)再看鲁肃赞学: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吕蒙回答: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 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鲁肃行动:遂拜蒙母,结友而 别。 (4)此做法有何含义?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 (5)用图表再做归纳: 孙权劝学 恳切、关 心 力陈必 要:当涂掌事,不可不 学 提出目标:涉猎见往事 献身现身说法:多务孰若孤 吕蒙就学 无法推 辞 先 :辞-军中多务 后 :就-学有小成 鲁肃赞 学 今者才略,非吴下阿 蒙 惊叹、佩 服 蒙: 自得、自豪 六、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 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 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读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 气。 再读课文,体会句子所表达的语气: 七、归纳: (1)掌握下列加点的词语 A 但当涉猎 只 B 见往事 了解 C 乃 于是 D 吴下阿蒙 E 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A 、蒙辞以军中多务。A、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推托 B、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B、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当学官吗? C 、 蒙乃始就学C、吕蒙于是开始去学习。 D、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D、长兄认清这件事太晚了啊。 (3)古今异义:辞 古:推辞 及 古:到了……的时候 今:美好的词语 今:以及 过 古:到 孤 古:古时王侯自称 今:经过 今:孤独 更 古:重新 但 古:只,仅仅 今:更加 今:转折连词,但是 博士 古: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今:学位名称 (4)一字多义 就: 蒙乃始就学 接近,靠近,趋向 当: 但当涉猎 应当 指物作诗立就 完成 当窗理云鬓 对,对着 以: 辞以军中多务 用 可: 不可不学 可以,能够 以钱币乞之 用 皆有可观者 值得 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把 以为 认为 (5)注意下列句子中出现的倒装现象和句子成分省略现象: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孰若孤? 哪一个比得上我(处理的事务多)呢? (6)说说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表示什么语气。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 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罢了” ③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七、拓展延伸:学了这篇文章,文中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对你有什么启示? 劝人要讲究策略 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开卷有益;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不能总拿老眼光看待人和事 不能找借口轻言放弃…… 八、小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 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 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九、布置作业 : 《孙权劝学》译文 篇12教学重点: 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可通过朗读来揣摩领会人物形象,让学生进行讨论来理解课文。 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学生齐读课文。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 见往事:知道 以为:认为 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一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习的效果的?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结友。 5.概括情节:劝学一就学一议论一结友。 6.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⑧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思考讨论: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⑧“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准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思考讨论: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 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3.齐读全文,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请说明。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六、背诵课文。(可当堂检查) 七、说话训练: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八、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一、二题. 2.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讨论并归纳:“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3.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 讨论并归纳:“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冶通鉴》 劝学:辞一就 (恳切、关心) 议论:非复吴下阿蒙 (惊异、赞叹) 何见事之晚 (自得、自豪) 《孙权劝学》译文 篇1315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揣摩人物形象 3.理解文章所揭示的道理。 重点难点 1.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刻苦治学,提高修养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生命有限,学海无涯。而智出学海。从古至今哪位能人智者不是从学海脱颖而出的?这就是说,一个人的才能是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获得的,今天我与同学们一起探究一篇关于劝学的文章: (板书)孙权劝学 二、作者及文中人物简介 1.作者: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孙权(182~252)字仲某,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3.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 4.鲁肃:字子敬,三国时吴国军师。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以史实为纬,以年月为经,按时代顺序记录了上起战国、下至五代长达一千三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书名是宋神宗所赐,有鉴于往事,资以治道的意思,主要是为皇帝提供统治人民的历史经验。 三、读课文 1.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2.重点强调下列字的读音与写法 卿qīng 岂qǐ 涉猎shè 孰shú 3.找学生朗读课文 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线词所表示的语气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语气)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限制语气) ③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感叹语气) 教学生反复朗读这些句子,指读、齐读、读出这些句子的语气。 4.理解课文大意 结合文下注释,具体说说本文写的一件什么事(翻译)。大胆说,说错了也不要紧,同学可以相互补充(学生解决不了的地方,教师指导进行)。 提示:①通假字:“邪”同“耶”,语气词。 ②重点词:权谓吕蒙曰(对……说) 孰若孤(谁、比得上) 5.出自本文的成语:吴下阿蒙 刮目相看 四、精读课文 1.整体感知课文 第一层: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 第二层:写鲁肃“与蒙议论”,“结友而别”。 2.同学们自导自演三位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3.文中侧面表现出吕蒙进步之快的一句是: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4.阅读全文,了解对比的写法 5.此文对我们21世纪中学生有何启发 五、小结 新一代的中学生们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要想建设出一个发达富强的国家,必须坚持努力长期刻苦学习,用“才略”去完成之。 板书: 劝学──不学(恳切)吴下阿蒙 又劝──就学(关心)刮目相看 议论──结友(惊赞) 《孙权劝学》译文 篇14【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过程和方法目标 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 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法学法】朗读法,揣摩探究法,点拨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老师有几个问题请教同学们: 1、孙权是三国中哪一个国的开国君主 A、魏国B、蜀国C、吴国 2、在孙权心目中胆识、学问、才能、谋略仅次于周瑜的大将是 A、关羽B、吕蒙C、鲁肃 二、介绍故事出处和文中人物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书名“资治”,说明本书编撰的目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人,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 三、朗读感知课文 1、听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显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2、疏通文意。 要求:同学们间互相翻译句子,把有疑问或不懂的词、句作符号。 3、检查自学情况。 词:(1)卿今当涂掌事;掌管国家大事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难道 (3)但当涉猎只粗略地阅读 句:(1)蒙辞以军中多务推托 (2)卿言多务,孰若孤?比得上 4、解释划线词语的意思(见PPT) 5、口译全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您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多为借口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事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好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谈论天下大事,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地的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离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分别了。 第二课时 四、精读课文 (一)、这篇课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可以分为几层? 可分两层。 1、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 2、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二)、朗读并理解: 1、第一部分主要采用什么描写?对话 2、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 3、孙权给吕蒙提的读书目标是:____涉猎,见往事耳 4、表现孙权对下属吕蒙亲近、关心和期望的一句话是_____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_ (三)、朗读第二层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即吃惊,又情不自禁的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和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 3、“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与吕蒙主动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 4、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5、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侧面描写) 6、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7、评价孙权、吕蒙、鲁肃? 孙权:天下英雄谁敌手?生子当如孙仲谋。(善劝) 吕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好学) 鲁肃: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德高。(敬才、爱才) 五、总结、归纳: 孙权:关心下属、平易近人、谆谆善诱 劝 吕蒙:前:才疏学浅(吴下阿蒙) 后:好学、自信(刮目相待) 8、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比喻人学识尚浅。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9、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10、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 六、比较阅读 试分析《孙权劝学》与《伤仲永》两篇课文在创作风格以及人物形象吕蒙和方仲永的不同? 《孙权劝学》:对话为主,言简意赅; 《伤仲永》: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吕蒙:年长好学,学有所成; 方仲永:年幼不学,毫无所成。 七、揣摩语气 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所表示的语气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八、讨论、质疑。 还有不懂的问题吗?说出来,大家来帮帮你。 九、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改写课文。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劝学(就学、议论、结友) 十、课后反思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