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写作:改写《木兰诗》 |
范文 | 写作:改写《木兰诗》(通用12篇) 写作:改写《木兰诗》 篇1《木兰诗》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塑造了木兰这个女英雄形象。千百年来,木兰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并被艺术家改编成戏曲、动画片,搬上了舞台和银幕。 将《木兰诗》改写成一篇故事,有关戏曲、动画片等改编作品可以作为参考。题目自拟,字数不限。写作时注意下列几点: 1.故事和人物形象基本符合原作。 2.有些情节,如木兰的军旅生活,可以依据原作想象发挥,写得更详细具体一些。 3.语言尽可能明快、生动。 ◆ 阅读地图 花木兰,一名女扮男装的古代巾帼英雄,随着动画片《花木兰》风靡全世界。而南北朝乐府民歌代表作《木兰诗》就是这位传奇式的女性英雄的赞歌,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既机智勇敢又勤劳善良的女性形象。让我们再次走进花木兰,聆听她的心声:“我生活里的一切都很理想,我心底里的世界却不一样,我也有彷徨,也会失去方向,我不是你想象的那么坚强。” ◆主题文章 木家风波(续写) 木兰从军归家后,木兰是个女孩这件事顿时在军中传得沸沸扬扬,在百姓家中,这件事也成了茶余饭后的佳话,可以说真是弄得个满城风雨。于是这件事很快就传到了可汗和大臣们的耳朵里,根据军法条文,女子不能入军营,违令者当属“死罪”。 可汗把大臣们召集在一起,商议该怎么处置花木兰。大家觉得这件事很难处理,花木兰犯了军中法令,是犯了王法,可木兰功勋卓著,也为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在王法与功勋之间只能选择一个答案,大臣们各执一词。有人认为军法如山,这是一个不能改变的事实,如果不追究花木兰,那怎么向黎民百姓交代?以后又怎么以王法服人?那国家将何以治理?更多的人认为花木兰固然有罪,但她在多少次战事中出谋划策、英勇善战,一次又一次地立下了赫赫战功;花木兰虽然是个女儿身,但在每次战事中,她所表现出来的英雄气概,是一般男儿所不能比的;这十几年来,尽管战争那样残酷,战斗那样激烈,花木兰从来没有抱怨过,从来没有退却过;花木兰还善于跟同行的一般战士谈心,在不少关键时刻,她还起到了稳定军心的作用——总之,木兰为国家作出的贡献是巨大的,这也是不可磨灭的事实。 大臣们说得各有各的道理,可汗也被弄得举棋不定。 可汗和大臣们的议论很快就传到了木兰的耳中,传到了木兰的乡亲们的耳中。木兰得知此事后,却神态自若,没有一丝害怕。乡亲们得知后都来到木兰家。乡亲们对木兰说:“木兰,你是我们的英雄,我们支持你,如果可汗要杀你,他就是个昏君!”木兰感动得热泪盈眶,激动地对乡亲们说:“乡亲们,谢谢你们!可我毕竟还是触犯了军法,王法无情。如果我死了,也是上天注定的。可汗处死我,也是为了维护王法,我死得其所。”这时,木兰的家人早已泪流满面。 在皇宫里,大臣们还在讨论中,这时一个军士进去报告:说有许多老百姓跪在城门口,求可汗饶木兰不死。可汗和大臣们都来到城墙上,只见城下面是黑压压的一大片,几乎全城的老百姓都在这儿了。见可汗来了,一位年轻的小伙子大声说:“木兰为了我们百姓的安宁,一个人在外十几年征战,如今如果杀了她,真是没天理啊!”这时,百姓们都这样大声喊着。有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这样说:“木兰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你们不能杀了她!”甚至连一个三岁的小孩也开了口:“木兰姐姐是我们的英雄,谁杀了她就是坏人!”…… 城下的百姓群情激昂。可汗和大臣们会意地笑了。可汗对城下的百姓说:“你们说得对,我不能枉杀一个对国家有贡献的人,我会顺从民意的。”接着,可汗还当场封花木兰为“女中豪杰”。可汗还说:“木兰是我们国家第一个上战场的女英雄,我将撤销不准女儿上战场的军令,以后凡是武艺高强的女子都可上战场。”这时,城下的百姓都欢呼起来。百姓们夸可汗决策英明。 这一段佳话一直流传至今,花木兰的爱国精神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她的事迹将流芳百世。 点评:本文小作者在学习了《木兰诗》后,对木兰从军归家后的情势发展进行了合理的想像,戏剧性地展现了一场由木兰女子从军触犯军法而引发的风波。文章构思又带有孩童心理,具有独特的写作个性。故事结局又恰到好处,顺理成章,使文章主题得经鲜明的显现。 巾帼英雄花木兰(改写) ●衡阳市船山实验中学初41班 肖文清 夜,格外宁静,皎洁的月光洒在大地上,一切都那么美好、静谧。星星还同往常那样在天空上闪烁,晚风缓缓地吹着,但是,这段时间,花木兰老是坐在织布机旁不停地叹息,织布声稀疏了下来。 花木兰倚*在织布机旁发呆,心事重重。昨天深夜一纸军队的文告打破了家中的宁静:军书连下十二道,每一道都在催促父亲重新披挂出征。花木兰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父亲老了,木兰又无哥哥,弟弟处幼尚未成人,保家卫国责无旁贷。她下定决心自己替父从军。 第二清早,花木兰就出门到街头上,买骏马、买马鞍、马笼头、马鞭,忙乎了好一阵子,备齐了战装,然后辞别父母,女扮男装头也不回地走了。早晨辞别了父母,晚上花木兰宿在了黄河边,她听不到爹娘呼唤女儿的声音,听到的只是黄河流水的“哗哗”声。 第二天早上,她辞别了黄河,晚上又宿在黑山头。 经过了十几天的长途跋涉后,花木兰最终来到了燕山脚下,她听到胡人兵马的嘶鸣声。花木兰发誓:为了父母,为了国家,自己一定要全力以赴,战胜敌人! “杀啊———”战场上炮火连天,马的嘶鸣声、战士们的呼喊声、如雷鸣般的马蹄声以及刀、剑撞击的“口当口当”声响彻整个大地,黄沙满天,血流成河,战场上敌人的尸体横七竖八地摆了一地,许多战士们都受了伤。已提升为将军的花木兰率领大兵冲向前去。寒风阵阵传来刁斗声,明亮的月儿映照在铁甲衣上,许多将士身经百战,为祖国而死。经过十余载的战斗,壮士们终于凯旋而归了。 十几年的拼杀,十几年的搏斗,木兰领着胜利的军队归来了,皇上为她举行了盛大的庆功宴。宴席上,皇上为战功卓著的花木兰敬酒:“你功劳不小,赐你做个尚书,行吗?”“不!”花木兰笑着摇摇头:“为祖国付出,这是应该的。我不需要做尚书,谢谢皇上的好意。但是否能给我一匹千里马,送我回家?”皇上用赞赏的目光看着花木兰:“好,既然你这么说,我就赐你一匹千里马。你要回家,我也不强求你了。”说着,叫手下从皇宫里牵出一匹自己最喜欢的千里马赏赐给花木兰,花木兰双手握拳拜谢皇上,然后骑上马走了。 “嗒———嗒———嗒”,花木兰快马加鞭往家中赶,身边的泥土都扬了起来。此时,归心似箭的木兰心里好不兴奋,恨不得马上飞到家。 父母们得知花木兰回家的消息,欣喜若狂,他们相互搀扶着蹒跚地走到屋外,目不转睛地盯着城门,眼巴巴地望着、望着…… “爹、娘———”花木兰的父母循声望去,花木兰骑在马上,飞奔而来,正在向他们招手。花木兰的父母顿时激动得两手发抖,先是一惊,又蹒跚的走过去。花木兰将马一拉,迫不及待地跳下马,张开双臂,紧紧地拥抱住爹和娘。娘摸摸花木兰的脸说:“兰儿,瘦了,瘦好多了,但越来越漂亮了?”“走吧,天色已经晚了,兰儿回家就好!”父亲边说边牵着马,拍拍木兰母亲的肩说道。花木兰一家以及陪同她回家的战友们,一路说说笑笑地走在回家的路上。花木兰感到一切都是那么的亲切和美好。 “姐回来了,姐回来了!”弟弟欢呼着,紧接着年少的弟弟操起刀,回到厨房里杀猪宰羊,忙着为姐姐煮点好吃的。 回到家的花木兰推开东阁门,坐在西阁床上,脱下战袍,穿上了旧时的衣裙,看着房间的旧物,她感到亲切而温馨。坐下来,她对着镜子在额上贴上了花黄,梳理着两鬓那乌黑的头发。 “吱—”门推开了,花木兰笑吟吟地走出来:“让大家久等了。”边说边坐了下来。 “啊?”战士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目瞪口呆:“十几年的战场生活,却不知你原是女儿身!”“哈哈哈……”从花木兰家中传来了一阵阵笑声……(摘自《湖南日报》) 评语:本文对《木兰诗》进行改编,加进了自己的一些想象,突出了花木兰这个人物形象。稍感不足的是,文章太拘泥于原文了。 代父从军,女中豪杰(改写) 夏夜,一片漆黑。在这寂静的夜里,忽听有人在微微叹息。是谁在叹息呢?过了一会儿,叹息声又响起,掺夹着浓浓的惆怅。仔细瞧,原来是木兰姑娘正对着门织布。怪!怎么听不见织布声,只听见木兰的叹气声呢?猜想木兰一定是有心事。问一声闺女你在想些什么?思念些什么?来,告诉为娘的。木兰静静地说:“娘,儿既不是在想些什么,也没有思念些什么。昨天夜里在城门看到军队所张贴的文告,说是皇上要征兵,攻打匈奴。征兵名单上有很多卷,木兰我仔细看了看,几乎每一卷上都有爹爹的名字。哎......我爹他没有大儿子,木兰我没有长兄,爹爹毕竟年岁已高,不宜再出征了.儿愿为此买鞍马,替爹爹去出征!\'娘沉默了好久,抬起头,久久地望着木兰,沉重地说:\'木兰啊!你代父从军,处处要小心啊!\'...... 第二天,刚刚拂晓,木兰就辞别爹娘出发了。木兰东奔西走做好了出发前的准备工作,唯一不舍的,还是爹娘啊!“爹,娘!多保重啊!儿未能在身边照顾二老,是儿的不孝啊!”木兰面对着滚滚黄河水,一座座高山,不禁失声呐喊。 木兰不远万里奔赴战场,象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关,一座座山。边疆严酷的气候,使木兰那嫩白细致的肌肤变得沧桑。生活中诸多的不便与困难,并没有让木兰倒下。她记得父亲的嘱咐:“儿啊!要好好地报效祖国啊!全国的父老乡亲们都盼着你与战士们胜利归来啊!” “为了年迈的双亲,为了父老乡亲们,为了国家,我一定要打赢这场仗!!” 一阵阵凶杀,一场场战役,木兰运用智慧和勇气过关斩将。十年的战役,虽艰辛,但也值得-----木兰与将士们胜利归来了!!! 木兰胜利而归,使皇上开心不已,使全国百姓兴奋不已----祖国终于可以恢复和平了!皇上当即策封木兰为尚书郎。木兰笑而不接。皇上笑问木兰想要些什么奖励。木兰说:“论行赏,论官职,都不及臣一颗思乡心。愿皇上恩准,送臣还故乡,与家人团聚!” “钦此!” 木兰骑着千里马,威风凛凛,心急如焚地赶回家乡。城门外,爹娘互相搀扶着来迎接十年未见的心肝女。姐姐细心装扮了一番,也在迎接队伍里。小弟拿起锋利的菜刀去宰杀猪羊,准备为姐姐洗尘。木兰回到闺房,屋里的一切既是那么熟悉,又是那么陌生。穿上自己的衣裙,恢复女儿身。装扮妥当,照照镜子:镜中的自己已不再是十年前那闭月羞花的小姑娘了,而是一个历经风霜的女人啊! “十年啦!! 我已老了十岁了!真是‘岁月不饶人’啊!” 木兰心中一阵失落。出去看看同行的战友们,他们都在饮酒作乐。见木兰一身女儿装,甚是惊讶。与木兰一起生活了许多年,竟未察觉木兰是女郎?众人在惊讶之余,不禁感慨:木兰果真是女中豪杰,令人钦佩啊!! 雄兔的两只脚不停地爬搔,雌兔两只眼睛则时常眯着,因而容易辨认。可当雄雌两兔在一起贴地而跑时,谁又能辨认出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呢?? 世人千古传唱: “替父从军, 英勇无敌, 女中豪杰者, 乃花木兰是也!!” 木兰诗(新编) 嘻嘻复嘻嘻,靓女正上机; 不闻拨号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网上行,所遇实心惊; 妹儿十二封,皆邀网下逢。 靓女本已嫁,已随他人姓; 上网为自娱,兼可结新朋。 东版赋闲情,西版写自传; 南下诉心曲,北上为聊天。 朝起网上来,暮亦网上连; 不闻夫君唤妻声,唯闻虫虫呼叫不断闻。 但辞聊天室,又至戒聊版; 不闻虫虫呼叫声,却见邀请贴子飞满天。 下网见夫君,夫君泪成行; 只顾上网瘾,欠债百千强。 问女欲何去,靓女坦言拜爹娘; 借款千里行,赴约诉衷肠。 爷娘闻女来,四处急躲藏; 阿姊闻妹来,速速锁门窗; 小弟闻姊来,慌里慌张爬东墙开我昔时门,挪你罗汉床; 撬我旧时橱,搜你密码箱。 当窗点钞票,立马去机场; 千里见网友,网友眼放光; 同网一个月,不知靓女俏模样。 恐龙亦羞涩,靓女亦张狂, 都在网上聊,安能辨我是啥样? 木兰还乡(改写) 话说木兰看了军队的文告得知父亲得当兵时,不由得停织叹息,因为,父亲年老体弱已经不起那样的长仗了。于是木兰决定替父从军,她越过杀虎山,绕过黄河,身经百战后辞官还乡。 在故乡,得知木兰要回乡的消息一传开后,乡亲们都十分敬佩木兰,拥着到县城去迎接木兰的到来。一大早,木兰的父母亲互相搀扶着也来到了县城,姐姐和弟弟留在家中,干什么呢?姐姐一早就开始梳妆打扮,并把木兰的房间装饰得一往如昔,她,要让木兰觉得一进房门就感到家的温暖。 弟弟,他正在磨着刀片儿,让它们银亮银亮的。他要用这锋利的刀,来杀猪宰羊,再把它们做成一道道美味的佳肴来迎接他最最敬爱的姐姐。 在县城,正在人们热切的等待之时,天上突然起了一阵大雾。大雾中隐隐约约有几声马的长嘶,近了,更近了,马近了。雾也起来越少,在那雾快散的一眨眼间,两匹枣红色的骏马出现了!啊,是木兰和她的同伴儿呀! 大家高兴极了,拥着木兰,一路洒下了不知多少欢声笑语啊! 回到了家,木兰立即和家人拥抱在一起,虽片言未吐,但这表现了多少的话说呀!木兰走入自己的房间,立刻感到家的温暖。木兰欣喜地坐在梳妆台前,脱下那件伴她多年的战袍,穿上旧时的美丽衣裳,她娇羞地坐到镜子前,慢慢地细细地梳整着自己乌黑发亮的长发……这时,她走出了房间,她的同伴问木兰的爸爸:“老伯,没想到您还有一个美丽的女儿呀!她一定是木兰的妹妹吧?”木兰的爸爸听了“哈,哈,哈”地笑了起来,说道:“她就是木兰呀!”“嗯?”同伴又把木兰打量了一番又说:“还真是木兰呀!” “哈,哈……”木兰的家里又飘出一阵阵欢乐的笑声。 《木兰诗》课本剧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虎山路初中103班 王慧芳 第一幕 决定替征 时间:有一天 地点:木兰家 人物:木兰、木兰娘 幕启 [一间简陋的房子,一台织布机,一张凳子,一张桌子和四张凳子。桌子上放着茶壶与茶杯,桌子旁还设有一张大床,*床右边有一个梳妆台。织布机对着门。] 木兰:(边织布、边忧愁地对着门织布)哎! 木兰娘:女儿,你叹什么气呀? 木兰:娘,我没什么。只是昨晚见到军中的文告,不由地心慌,皇上在大规模地征兵,帐帖在村中的布告名册上都有爹爹的名字。爹爹没有大儿子,只有我下女儿,而且爹爹身体又不好,怎能去当兵呢? 木兰娘:是呀! 木兰:我看只有我女扮男装前去替爹爹了。(兴奋地)嗯,就这么定了。明天我就去买骏马和骑马必备品。 幕落 第二幕 购马、马具 时间:第二天 地点:东西南北集市 人物:木兰、各位骏马和马具商 幕启 后台台词:听说东市的骏马最好,木兰来到东市。市集上热热闹闹,人来人往,各种物品真是琳琅满目。木兰不买一般生活用品,而是专门来到骏马市场。木兰来到骏马商摊前。 木兰:这匹马多大价呀? 骏马商:三十两银子。 木兰:太贵了点吧,能不能便宜一点呢? 骏马商:那就二十五两吧。 木兰:好吧,我买下这匹马。 后台台词:听说西市的马鞍垫子最好,木兰来到西市。市集上也跟东市一样,热闹极了。木兰来到马鞍垫子商摊前。 马鞍商:(大声地)多好的马鞍垫子嗬!价值又便宜,快来买嗬! 木兰:(挑选了一会儿)这个多少价,我想买这个。 马鞍商:姑娘,我这马鞍垫子要买十两银子的,看你是个女的,就八两吧。 木兰:好呗,我买下。 后台台词:听说南市的驾马嚼子和缰绳是最上等的,木兰又来到南市。南市的热闹场面跟东市和西市一样。木兰来到马具商摊前。 马具商:看这位姑娘牵着这么好的骏马,一定是要买上等的马嚼子和马缰绳吧。来我挑最好的让你选。 木兰:这两样太合适了,我买下了。 后台台词:听说北市的马鞭最走俏,木兰当然就来到了北市的马鞭商摊。 马鞭商:(远远地)哦!来了一位英俊的姑娘,一定想买我的响马鞭吧! 木兰:(走近马鞭商摊,喜悦地)你的马鞭真好,我买这条。 [木兰走遍了东西南北市,买齐了骑马出征的各种必需品,骑着千里马回到了家。] 幕落 第三幕 村口送行 时间:第三天 地点:村外路口 人物:木兰、木兰家人 幕启 [村外路口,木兰父母和弟妹给木兰送行] 木兰:爹、娘,我要走了,你们放心吧。我会凯旋而归的,你们不用为我担心。 木兰爹:木兰,路上小心,千万别破相,尤其在军营中,勿忘啊! 木兰:放心吧。爹,我会小心的。时候也不早了,我该启程了。爹娘,多多保重呀! 木兰娘:(流着眼泪,用手帕察眼睛)木兰,一路顺风哪! 幕落 第四幕 出征途中 时间:木兰出征以后 地点:出征途中 人物:木兰 幕启 后台台词:木兰离开家人,跟随部队出发了,快速赶路一天后,傍晚时分。 木兰:(自言自语)我们的行军速度真快呀!早上告别了父母,傍晚就来到这黄河边。我已经听不到父母呼唤我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流水溅溅的鸣叫声了。 后台台词:又过了一天,木兰所属的军队已经来到边境。 木兰:(自言自语地)我们的行军真神速呀!早晨离开了黄河,傍晚就来到这黑山头。更听不到父母呼唤我的声音了,只能听见敌人的战马在啾啾地鸣叫了。 幕落 第五幕 辞赏归家 时间:十年征战以后。 地点:皇宫大殿。 人物:木兰、可汗、太监等 幕启 后台台词:在此后的日子里,木兰经历了一场又一场的艰苦征战。他们的军队行走了近万里的路程,他们像飞一样地跨过了一道道的关,越过了一座座的山。晚上,北方的寒气送着打更的声音,寒冷的月光照射在将士们的身上。不少将士壮烈地牺牲了,木兰*着自己的机智勇敢近过近百次战斗终于凯旋而归。 后台台词:木兰立下了赫赫战功,可汗要亲自接见并奖励木兰。 [皇宫大殿上,一片辉煌的气派。可汗上朝,坐在椅子上。] 可汗:来人哪!传花木兰! 太监:传花木兰晋见! [木兰上前进大殿,双手相拱,跪拜在皇上面前。] 木兰:参见皇上。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可汗:爱将平身,朕今日要好好赏你。 [可汗示意下人把赏品赏给花木兰。] 木兰:多谢皇上! 可汗:花木兰,你劳苦功高,朕要封你做尚书郎! 木兰:不,皇上,木兰不想做尚书郎,请让我骑上千里马,回到我的故乡去。 可汗:好啊!看在你为国立功的份上,朕准许你回家。 幕落 第六幕 还女儿妆 时间:木兰回家时 地点:木兰老家 人物:木兰、木兰家人,同行伙伴。 幕启 [在木兰家门口张灯结彩,人来人往,鞭炮声响起。木兰父母和兄弟姐妹早就等候在那里。木兰和几位同行的军士上。] 木兰:爹,娘。孩儿回来了。 木兰爹:回来了就好,乖孩子,你真是爹的好孩子呀! 木兰娘:快进屋去吧!路上劳累了。 木兰弟:(快步跑回家去)姐姐回来了,我杀猪去啦! [木兰和家人及同行伙伴来到木兰家] [木兰开开东阁门,坐坐西阁床,脱下了战时袍,穿上了旧时裳,对着窗理理头发,对着镜帖帖发饰,然后走到客厅。] 同行伙伴:(非常惊慌忙乱地)啊!原来木兰是个女儿郎?我们同行十二年,怎么一点儿也不知道呢? 木兰:(哈哈大笑)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雄雌两只兔子一起并排着跑,你们怎么知道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呢? 幕落(剧终) 评点:诗歌改写课本剧,更具难度,但小作者敢于向难作挑战,有勇气。这则课本剧经过合理的想象,适当增加一些内容,并用“后台台词”把有关情节串联起来,在内容安排和结构处理上都恰到好处。 ◆素材储蓄卡 (一)对联赏析 ☆木兰从军,巾帼不让须眉;昭君出塞,红颜未必祸水。 注:自古皆说红颜祸水,妲己、西施、张丽华、冯小怜尽是亡国之祸,玉环乃成乱世之因。而昭君以弱女子之躯,远嫁匈奴,赢得半世和平,岂曰祸水。 ☆木兰从军,巾帼不让须眉;孙山下第,盛名其实难副。 ☆木兰从军,巾帼不让须眉;高祖还乡,英雄莫问出身。 注:高祖还乡,取元杂剧《高祖还乡》。 (二)古代巾帼英雄 ☆中国古代最著名三大女将:秦良玉、梁红玉、花木兰 ☆中国古代最早的女将妇好。商代著名女将,商王武丁的诸妇(妃嫔)之一,中国第一位有才能的女统帅。 ☆周恩来总理曾称颂冼夫人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冼夫人,高凉郡(今茂名市境内)人。她是南北朝时期岭南地区俚人领袖,历经梁、陈、隋三代,一生致力于维护祖国统一,协助朝廷剪除地方割据势力,坚持民族团结,极大地推动岭南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代父从军,女中豪杰---改写《木兰诗 夏夜,一片漆黑。在这寂静的夜里,忽听有人在微微叹息。是谁在叹息呢?过了一会儿,叹息声又响起,掺夹着浓浓的惆怅。仔细瞧,原来是木兰姑娘正对着门织布。怪!怎么听不见织布声,只听见木兰的叹气声呢?猜想木兰一定是有心事。问一声闺女你在想些什么?思念些什么?来,告诉为娘的。木兰静静地说:“娘,儿既不是在想些什么,也没有思念些什么。昨天夜里在城门看到军队所张贴的文告,说是皇上要征兵,攻打匈奴。征兵名单上有很多卷,木兰我仔细看了看,几乎每一卷上都有爹爹的名字。哎......我爹他没有大儿子,木兰我没有长兄,爹爹毕竟年岁已高,不宜再出征了.儿愿为此买鞍马,替爹爹去出征!\'娘沉默了好久,抬起头,久久地望着木兰,沉重地说:\'木兰啊!你代父从军,处处要小心啊!\'...... 第二天,刚刚拂晓,木兰就辞别爹娘出发了。木兰东奔西走做好了出发前的准备工作,唯一不舍的,还是爹娘啊!“爹,娘!多保重啊!儿未能在身边照顾二老,是儿的不孝啊!”木兰面对着滚滚黄河水,一座座高山,不禁失声呐喊。 木兰不远万里奔赴战场,象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关,一座座山。边疆严酷的气候,使木兰那嫩白细致的肌肤变得沧桑。生活中诸多的不便与困难,并没有让木兰倒下。她记得父亲的嘱咐:“儿啊!要好好地报效祖国啊!全国的父老乡亲们都盼着你与战士们胜利归来啊!” “为了年迈的双亲,为了父老乡亲们,为了国家,我一定要打赢这场仗!!” 一阵阵凶杀,一场场战役,木兰运用智慧和勇气过关斩将。十年的战役,虽艰辛,但也值得-----木兰与将士们胜利归来了!!! 木兰胜利而归,使皇上开心不已,使全国百姓兴奋不已----祖国终于可以恢复和平了!皇上当即策封木兰为尚书郎。木兰笑而不接。皇上笑问木兰想要些什么奖励。木兰说:“论行赏,论官职,都不及臣一颗思乡心。愿皇上恩准,送臣还故乡,与家人团聚!” “钦此!” 木兰骑着千里马,威风凛凛,心急如焚地赶回家乡。城门外,爹娘互相搀扶着来迎接十年未见的心肝女。姐姐细心装扮了一番,也在迎接队伍里。小弟拿起锋利的菜刀去宰杀猪羊,准备为姐姐洗尘。木兰回到闺房,屋里的一切既是那么熟悉,又是那么陌生。穿上自己的衣裙,恢复女儿身。装扮妥当,照照镜子:镜中的自己已不再是十年前那闭月羞花的小姑娘了,而是一个历经风霜的女人啊! “十年啦!! 我已老了十岁了!真是‘岁月不饶人’啊!” 木兰心中一阵失落。出去看看同行的战友们,他们都在饮酒作乐。见木兰一身女儿装,甚是惊讶。与木兰一起生活了许多年,竟未察觉木兰是女郎?众人在惊讶之余,不禁感慨:木兰果真是女中豪杰,令人钦佩啊!! 雄兔的两只脚不停地爬搔,雌兔两只眼睛则时常眯着,因而容易辨认。可当雄雌两兔在一起贴地而跑时,谁又能辨认出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呢?? 世人千古传唱: “替父从军, 英勇无敌, 女中豪杰者, 乃花木兰是也!!” 写作:改写《木兰诗》 篇2【学生分析】 在中国,花木兰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学生可能大多了解她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可是这样的一位勇敢刚强的女英雄,她也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也和普通女子一样,爱美,爱她的亲人,爱朴素平淡的生活。所以,学习《木兰诗》,就是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把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真实丰满的人物形象刻画出来的。 【教学建议】 1、这首叙事诗字面意义浅显,可引导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生字词句、理清故事情节。 2、《木兰诗》是北方民歌的杰作,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支奇葩,它的多种艺术手法如铺排、互文、对偶等对烘托气氛、塑造人物形象等起着重要作用。要引导学生领会这一点。 3、体会本诗的选材对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4、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的责任感。 5、指导朗诵,争取当堂背诵。 建议一课时完成。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花木兰的故事吗?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流传了一千多年,一千多年来,花木兰这个形象深受人们喜爱。她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女性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木兰诗》,在这个传奇的故事中寻找答案吧。 二、整体感知,了解故事情节 1、指导学生分组合作,疏通文意。学生质疑,教师点拨对重点字词句的理解。 2、了解故事情节。 学生讨论空白处填写恰当词语: 木兰停机( )——决心( )——从军( )——奔赴( )——十年( )——拒赏( )——与亲人( ) 明确:叹息、出征、准备、沙场、征战、辞官、团聚 三、探究理解木兰形象 讨论: 1、木兰是人人皆知的女英雄,诗中哪些描写刻画了她这一形象? 两处: ⑴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如飞。朔气传金拆,寒光照铁衣”。 ⑵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前者烘托渲染了军旅生活的艰苦与惨烈,从正面塑造了一个勇敢刚强的战士形象。后者通过写天子的赏赐之多,侧面表现出木兰是一位战功显赫的女英雄。 2、木兰既是一位传奇英雄,又是一个普通的女性。诗中哪些细节描写表现了她的女性心理? ⑴ 停机叹息时的心理描写:既为家里着想(父亲年龄大了,弟弟还小),又为国家大计着想(保家卫国是子民的责任)这种焦虑矛盾正是女子所特有的心理。 ⑵ 远征沙场时的思乡心理的描写。远在边塞的木兰看到眼前一草一木都忍不住触景生情,想起家中慈爱的双亲,想起家的温暖。 ⑶ 辞官还家后“著我旧时裳”和“对镜贴花黄”的行为描写。木兰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迫不及待地把自己还原成“女儿身”,从她“开、坐、脱、著、理、贴”一系列欢快的动作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木兰一颗爱美、爱生活的`心。 3、你认为诗中刻画她英雄形象的笔墨多一些还是作为一个普通女性的形象写得多一些?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明确:诗中既写出了她的英雄气,更写出了她的儿女情。正是这样一位柔弱女子在国家需要、家庭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毅然奔赴艰恶的沙场,在战争中屡建奇功,这样的奇女子怎么不令人心生敬佩之情?所以作者这样选材更有利于刻画一个真实丰满的人物形象。 4、读完此诗,你觉得我们应向木兰学习哪些精神品质? 略。 四、指导学生朗读、背诵 指导过程中串入对本诗修辞手法的简要讲解。 写作:改写《木兰诗》 篇3教学目的:1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2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的表现力量, 教学要点:1故事情节和木兰形象。 2记叙的详略处理 3对偶和排比 教学设想:1.这首诗以木兰代父从军为故事核心,在故事情节发展当中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方法描写人物,刻画出了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课本就诗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组织了课后练习。引导学生扣住故事情节的发展,分析诗篇对人物所作诸多描写的表现力量,把此种练习统一于人物形象分析当中,深刻理解木兰这个人物形象。 2.这首诗叙述评略得当。对此单独进行分析,以免影响分析人物形象的集中。 3.这首诗的语言富有民歌特色,刚健明快,引导学生注意朗读和背诵。 教学课时:2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字词、字义、朗读、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简介木兰其人及《乐府诗集》 ——花木兰是古代时河南省虞城县营廓人。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屡立战功。凯归,帝封官嘉奖,木兰不受,欲纳宫中,以死拒之。唐初,追封为孝烈将军。人们为纪念她,于唐代修建花木兰祠,祠内现存元代立《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和清立《孝烈将军祠辨误正名记》石碑,详细记载了花木兰的身世、籍贯、业绩及历代修祠情况。近年来,又修复了木兰祠大殿等一大批景点。花木兰祠已收入《中国名胜词典》。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选自南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乐府双璧另一:《孔雀东南飞》),属于叙事诗,叙述了古代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建功立业的传奇故事,刻画出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木兰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二正字音 机抒zhù(织布梭子)可汗kèhán鞍鞯ānjiān(马鞍下的垫子)辔头pèi(缰绳)燕山:yān 胡骑jì(战马)戎机róng(军事)朔气shuò(北方)金柝tuò(打更用的梆子)红妆zhuāng(装饰,打扮)著我旧时裳zhuó(穿)傍地走bàng(临近,此处引申为贴着) 三.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诗篇,理解词义、句意、诗篇大意 当户惟可汗市但朔气金柝铁衣明堂策勋强不用郭著帖花黄扑朔迷离安能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不远万里,奔赴战场,过关越山,飞速而行。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北方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白色的月光与雪光交织着,映照着明晃晃的铠甲。 将军百战死,壮士二年归:(互文)“将军壮士百战死,将军壮士十年归”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当窗对镜理云鬓,当窗对镜帖花黄。”四朗读全诗。 五.引导学生划分这首诗的结构层次: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概括本诗情节并复述故事。 ——第一部分(1、2、3段)写出木兰代父从军、踏上征途。 第二部分(第4段),写出木兰经过长期激烈战斗胜利凯旋。 第三部分(5、6段),写出木兰,还朝辞官,功成身退,返回家乡,家人团聚。 第四部分(第7段),吟唱诗歌的人用比喻赞美木兰。 六分析第一部分(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答出相关诗句,再分析人物形象、修辞手法)。 1诗篇怎样写出故事的开始?这样写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诗篇由“唧唧复唧唧”引出“木兰当户织”,表明了木兰织布姑娘的身份。“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组对偶句表现出木兰停机不织,只是连声叹息,自然地引出母亲的发问,木兰的回答。富有生活实感,写出了故事的开始。表现了木兰的勤劳孝顺。 2木兰的答话表明了什么情况?表现了她的什么特点?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帖”的夜传,“十二卷”(虚数)的夸张,表明了军情紧急,显示出战争气氛。“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父老弟幼,揭示出尖锐的矛盾,表明了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现出木兰基于家庭情况,经过停织叹息的考虑,毅然决定代父从军。表现了木兰的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3第三段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虚指),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的情景,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的急切操办而又井然有序。 4这一部分还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旦辞黄河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但,只。前后四句之间构成对偶并运用了间隔反复修辞方法。“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和“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这两组对偶句之间,间隔反复,层嬗递进,表现出木兰出征的路线,征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点明了宿营的荒凉地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和“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之间,间隔反复,紧相呼应,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从而细腻地透露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写出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 七小结,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的1,三的1、3,四的3。 2预习后文,准备下节课进行分析。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人物形象,详略叙述的恰当。 一复习第一部分。 二(课前重书上节课的板书)由上节课分析的木兰代父从军,奔驰征途,引导继续分析后文。 (一)分析第二部分 1这一部分前两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明驰骋战场,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两句诗,写出征途之遥,夸张地表现出木兰身跨飞驰战马,万里奔赴战场,穿过关隘、飞越层峦的矫健雄姿。 2后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两句对偶:凛冽的北风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将士们在军中宿营;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明晃晃的铠甲,哨兵们在深夜值勤;在艰苦环境的烘托中,表现出木兰在战场上的艰苦生活,从而烘托出木兰的勇敢坚强。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两句对偶,又是互文,互相渗透:将士们出征十年,经历过上百次激烈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写出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表明了木兰身经长期激战,英勇善战,凯旋归来。 (二)分析第三部分 1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朝见天子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夸张,对偶,互相补充,表明天子为木兰记多次功、赏赐甚丰,并且还“问所欲”,意将封任高官;这就有力地衬托了“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表现出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耕织生活、不慕荣华富贵的纯真性格、高贵品质。 2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回到家园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一家亲人因木兰归来而各自产生的符合年龄、身份、性别特征的行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表现出木兰胜利归来给全家亲人带来了一片欢乐。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一连串富有年轻女性特征的换装梳妆动作,表现出木兰久征胜利归来,恢复女妆,欣喜兴奋的感情。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表现出伙伴看到“木兰是女郎”时的惊诧和赞叹,衬托了木兰在长期从军当中的谨慎和机警。木兰从军的故事也就在喜剧高潮中结束。 3分析第四部分。这一部分是吟唱诗歌的人在诗篇故事结束以后的吟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体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这一部分以双兔为喻,很有风趣;“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我”字,具有代木兰说话的意味,体现了对木兰十分亲切和非常喜爱的感情,赞美了木兰在从军十二年中未被发现是女郎的谨慎和机警。 (如有学生把这四句诗归入上一部分,理解为木兰自己的话,认为木兰在这以兔自喻当中闪耀着风趣、智慧的光芒,体现了喜悦、自豪的感情,也应予以肯定。) 4小结木兰形象。 ——木兰既是一个女孩子,更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她勤劳善良,纯朴孝顺,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驰骋沙场,为国家尽忠效劳,表现出深明大义、勇敢坚毅,果断的效国忠心和英雄气概。从军十二年,她凭着自己的坚强毅力和机智谨慎,女儿身份一直没被揭穿。在凯旋归来后,她不贪图富贵,甘愿过回简单安定的农家生活。她是我国古代北方优秀劳动妇女的象征。 5分析这首诗详略叙述的恰当。这首诗详写什么?略写什么?诗人为什么这样处理题材? ——这首诗详写木兰的从军缘由、行前准备、征途思亲、凯旋辞官、返回家园,略写战场生活、百战情况。所以这样详略地处理题材,原因在于这首诗不是重在表现木兰怎样作战胜,而是重在表现木兰这个年轻女郎深明大义、代父从军、性格纯真、品质高贵。所以诗中扣住从军故事的始末,着重写她的内心世界,表现她的思想感情,刻画出了这个血肉丰满的年轻女郎英雄形象。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真实感人。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这样根据人物特点、诗篇主题来详略地处理题材,非常恰当。 征途之遥,生活之苦,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 (3)此外还有比喻、顶针、夸张等。 7本诗主题 ——歌颂了木兰的英雄形象,赞美了我国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表达了古代人民渴望和平安定生活的愿望。 8学生朗读全诗。要求缓急得当,读出气势感情。 三课外延伸:学生列举我国历史上还有哪些著名的女英雄并作比较。 ——例:梁红玉击鼓退金兵,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红娘子,顾大嫂、孙二娘,扈三娘等。 四布置作业:背诵并进一步品味这首诗。完成课后练习。 五板书设计 木兰诗 故事情节:一代父从军、踏上征途。(详写) 二奔赴前线,十年征战。(略写)三还朝辞官,家人团聚。(详写) 四吟唱比喻,赞美木兰(略写) 木兰形象: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情怀)(详写)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略写) 木兰诗 教学目的 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的表现力量,培养处理题材和运用修辞方法的能力。 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教学设想。 1.这首诗以木兰代父从军为故事核心,在故事情节发展当中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方法描写人物,刻画出了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课本就诗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组织了课后练习。引导学生扣住故事情节的发展,分析诗篇对人物所作诸多描写的表现力量,把此种练习统一于人物形象分析当中,深刻理解木兰这个人物形象。 2.这首诗叙述评略得当。对此单独进行分析,以免影响分析人物形象的集中。 3.这首诗的语言富有民歌特色,刚健明快,引导学生注意朗育和背诵。 这首诗安排两个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准备出征的急切,奔驰征途的思亲。 教学过程 1.由教学过的现代诗歌,引到将要教学的古代诗歌,引出《木兰诗》(板书诗题)。 2.教师指出:《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它叙述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刻画出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木兰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板书:木兰)。 3.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诗篇,理解词义、句意、诗篇大意 4.出示小黑板,引导学生读准上面加点字的音,辨析一些字的形、义。 机抒:zhù,织布梭子。不能念zhū,左旁偏旁从“木”不能与“抒情”的“抒”相混。 可汗:kèhán专用名词,不能念kěhàn。 鞍鞯:,马鞍下的垫子,不能念助n。 辔头:pèi,僵绳。 燕山:yān,山名,不能念yàn。 胡骑:jì,战马,不能念qí。 戎机:rǒng,军事。与“戍”的念shù,当防守讲,形音都不相同。 朔气:shuò,北方。 金柝:tuò,打更用的梆子。与“析”的念xī。当劈开讲,音义都不相同。 红妆:zhuāng,装饰,打扮。 著我旧时裳:zhuó,穿。与“著作”中的“著”,念zhù, 当写讲,形同而音义不同。 傍地走:bàng,临近,临沂,此处引申为贴着。 5教师范读全诗。 6.引导学生划分这首诗的结构层次。 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可以分为五个部分。1、2段为第一部分,写出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第3段为第二部分,写出木兰经过长期激烈战斗胜利凯旋。5、6段为第四部分,写出木兰功成身退,返回家乡。第7段为第五部分,吟唱诗歌的人赞美木兰。 如果有学生把前三段合为一个部分,或把第7段与前两段合为一个部分,也都有道理,应予肯定。 7.指定学生朗读第一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1)诗篇怎样写出故事的开始?这样写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诗篇由“唧唧复唧唧”引出“木兰当户绢”,表明了木兰织布姑娘的身份。“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组对偶句表现出木兰停机不织,只是连声叹息,自然地引出母亲的发问,木兰的回答(板书:母问女答),富有生活实感,写出了故事的开始。 (2)木兰的答话表明了什么情况?表现了她的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军帖”的夜传,“十二卷”的夸张,表明了军情紧急,显示出战争气氛。“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父老弟幼,揭示出尖锐的矛盾,表明了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板书:表明缘由)。“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现出木兰基于家庭情况,经过停织叹息的考虑,毅然决定代父从军(板书:毅然代父从军)。 8指定学生朗读第二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1)这一部分先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的情景,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的急切心情(板书:排比铺陈匆忙购置急切准备出征)。 (2)这一部分还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旦辞黄河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但,只。前后四句之间构成对偶并运用了间隔反复修辞方法。“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和“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这两组对偶句之间,间隔反复,层嬗递进(板书:反复),表现出木兰出征的路线,征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点明了宿营的荒凉地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和“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之间,间隔反复,紧相呼应,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板书:烘托),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板书:思亲情切);从而细腻地透露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写出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板书:奔驰遥远征途)。 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的1,三的1、3,四的3。 2预习后文,准备下节课进行分析。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木兰功成身退,返回家园。详略叙述的恰当。 教学过程 1.(课前重书上节课的板书)由上节课分析的木兰代父从军,奔驰征途,引到继续分析后文。 2指定学生朗读第三部分后,引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1)这一部分前两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明驰抵战场,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两句诗,夸张地表现出木兰身跨飞驰战马,万里奔赴战场,穿过关隘、飞越层峦的矫健雄姿(板书:夸张)。 (2)后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两句对偶(板书:对偶):凛冽的北风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将士们在军中宿营;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明晃晃的铠甲,哨兵们在深夜值勤;在艰苦环境的烘托中(板书:烘托),表现出木兰在战场上的艰苦生活。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两句对偶,又是互文,互相渗透(板书;互渗):将士们出征十年,经历过上百次激烈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表明了木兰身经长期激战,英勇善战,凯旋归来(板书:长期激战凯旋)。 3,指定学生朗读第四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1)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朝见天子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夸张,对偶,互相补充,表明天子为木兰记多次功、赏赐甚丰,并且还“问所欲”,意将封任高官;这就有力地衬托了“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板书:夸张衬托),表现出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耕织生活、不慕荣华富贵的纯真性格、高贵品质(板书:功成身退不慕荣华富贵)。 (2)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回到家园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一家亲人因木兰归来而各自产生的符合年龄、身份、性别特征的行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表现出木兰胜利归来给全家亲人带来了一片欢乐(板书:排比铺陈亲欢)。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一连串富有年轻女性特征的换装梳妆动作,表现出木兰久征胜利归来,恢复女妆,欣喜兴奋的感情。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表现出伙伴看到“木兰是女郎”时的惊诧和赞叹(板书:伴惊),衬托了木兰在长期从军当中的谨慎和机警。木兰从军的故事也就在喜剧高潮中结束(板书:喜剧高潮结束)。 4.指定学生朗读第五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这一部分是吟唱诗歌的人在诗篇故事结束以后的吟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体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一部分以双兔为喻,很有风趣;“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我”字,具有代木兰说话的意味,体现了对木兰十分亲切和非常喜爱的感情(板书:双兔为喻风趣亲切),赞美了木兰在从军十二年中未被发现是女郎的谨慎和机警(板书:赞美谨慎机警)。 如有学生把这四句诗归入上一部分,理解为木兰自己的话,认为木兰在这以兔自喻当中闪耀着风趣、智慧的光芒,体现了喜悦、自豪的感情,也应予以肯定。 5.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详略叙述的恰当。 这首诗详写什么?略写什么?诗人为什么这样处理题材?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首诗详写木兰的从军缘由、行前准备、征途思亲、凯旋辞官、返回家园,略写战场生活、百战情况。所以这样详 地处理题材,原因在于这首诗不是重在表现木兰怎样作战胜,而是重在表现木兰这个年轻女郎深明大义、代父从军、性格纯真、品质高贵。所以诗中扣住从军故事的始末,着重写她的内心世界,表现她的思想感情,刻画出了这个血肉丰满的年轻女郎英雄形象。这样根据人物特点、诗篇主题来 详略地处理题材,非常恰当。 6指定学生一人朗读全诗。 要求缓急得当,读出气势感情。 布置作业 背诵并进一步品味这首诗。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木兰 1.母问女答表明缘由毅然代父从军 排比铺陈匆忙购置急切准备出征 2.反复烘托思亲情切奔驰遥远征途 3.夸张对偶烘托互渗长期激战凯旋 4.夸张衬托功成身退不慕荣华富贵 排比铺陈亲欢伴惊喜剧高潮结束 5.双兔为喻风趣亲切赞美谨慎机警 写作:改写《木兰诗》 篇4一、教学目标: 1、体会诗中表达的诗人思想感情。 2、学会朗读古代诗歌,背诵这五首诗歌。 3、初步了解一些诗歌的常识。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诗人抒发的情感并试着体会诗中的意境。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2、学习《回乡偶书》: (1)、了解作者及背景:贺知章,字率真,少以文词知名。进士,累迁太常博士。自号四明狂客。善草隶。天宝初,年八十六卒。还乡里。此时已离家50多年,漫长的岁月,人事沧桑,诗人的内心深处勾起层层波澜!在此情景下写成此诗。原诗共两首,此选的是第一首。 (2)、朗读全诗:听读诗文,划分节奏,要求学生边听边用笔在课本上划分节奏,可以小声跟读,注意两诗的节奏划分规律。 学生回答,总结规律教师引导,诗歌从内容上可划分为为叙事诗和抒情诗、写景诗等。从体裁上可分为律诗和绝句,而律诗有八句,绝句四句。划分节奏的规律分别为“二二一或二一二”、“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 学生齐读,体会诗歌节奏,掌握读诗的方法。 (3)、学生按小组讨论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创设的意境。意境:一伙儿童在村道上玩耍,看见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走来,便上前问讯:客人从什么地方来的,要到谁家去?本来,他是告老还乡,故乡有他的亲戚朋友,有他青年时代的温馨的回忆,可他离家时间太长了,家乡的人对他很陌生,特别是年轻的一代。儿童们不认识他,把他当作客人的问话,勾起了老人的多少感慨:是啊,年轻时风流倜傥,文词清华,走出故乡,去追求功名事业。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如今归来,已是白发老人,只是乡音未改。这一偶然的生活场景,在诗人来说却富有很深的生活内容,是生活变迁的必然,记下来便成了诗。一、二句写实的手法写感慨,诗人把“少小”和“老大”、“离家”和“回”、“无改”和“衰”这些有对立意义的词组合起来,把几十年的变迁包容在短短的句子中。 (4)、探究诗中抒发的情感:表过了作者老来还乡,感到物是人非,无所适从的思想感情。 (5)、朗诵并背诵这首诗。 3、学习《夜雨寄北》 (1)、了解作者: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李商隐早年即以文才得牛党令狐楚赏识,被引为幕府巡官,并经令狐楚之子举荐,及进士第。后李党王茂元镇河阳,慕其才,辟为书记,以女妻之。他这一举动被牛党视为叛恩之行,所以令狐为相后,即使李义山屡屡致信剖析心迹,他也不予理置,李商隐因之始终过着极为清寒的幕僚生活,后至客死荥阳,潦倒而终,成为牛党争的牺牲品。 其诗作内蕴的思致深曲、情感沉厚而移情折心,也往往为其辞饰的用字瑰丽、笔法沉郁、色泽凄艳、情调迷离而魂迷目眩。但也会由于其诗作谜样的语言而难求甚解。历代诗评家对其大部诗作或以为情诗,或以为寓托之作。《夜雨寄北》也是一首难解之诗。这首诗,有的选本也作《夜雨寄内》,是写给他的妻子的;但有人考证出,此诗写于李妻去世之后,是写给北方友人的。 (2)、朗读这首诗。 (3)、学生探究诗歌的内容,先行讨论,之后把记录下来的难词难句提出来。“君问”:您(致信)垂问,但“君”指何人,不知;“归期”:归家之期;“未有期”:没有准信。 “巴山”:寓处;“夜雨”:最有利于表现羁旅之愁和不归之苦的境域氛围;“涨秋池”:绵密秋雨使池塘涨满,交代时令。 “何当”:何时能够;“共剪西窗烛”:承上文苦况憧憬未来欢愉。 “却话巴山夜雨时”:今夜的苦境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之资料。 说明:这是一首有多种理解的诗。 (4)、诗歌中抒发的情感:表过游子羁旅巴山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 (5)、背诵全诗。 4、作业:课后练习题一 写作:改写《木兰诗》 篇5教学目标 : 1、了解这首诗的民歌特色。 2、掌握诗文的含义。 3、了解木兰形象。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 简介这首诗产生的年代和木兰其人。 ①这是一首民歌,是人民大众的口头集体创作,经过文人润色后用文字记录下来。民歌是可以歌唱的,这首诗最后四句是歌唱者对诗中主人公木兰的颂赞之辞。 ②这首诗一般都认为产生在北朝北魏的统治期间(386—557)。北魏(又称“后魏”)曾跟当时北方的柔然族多次交战,诗中提到的“黑山”“燕山”正是作战的地点,在魏太武帝期间战争尤为惨酷,至449年才彻底击败柔然。 ③木兰可能实无其人,所以姓花、姓朱、姓魏、姓木兰之说均系猜测或捕风捉影,我们用不着追究。北方民族尚武,女子也不例外,木兰女英雄的形象可能是据此创造出来的 二、正音、解词。 三、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后讨论这首诗的民歌特色。 步骤是: (1)教师范读后提出问题:这首诗在语言风格上跟前一个单元里的文人诗歌有什么不同? (2)学生齐读一遍后答问。 (3)根据学生答问情况再提问,再齐读全诗,进一步认识民歌的叙事手法。 ①诗中大部分都是口头语,特别是人物的语言如“阿爷无大儿”两句、“可汗问所欲”四句、“同行十二年”两句,跟平时说话并无二致,可见民歌是人民大众的口头集体创作。也有个别书面语句如“万里赴戎机”四句,这是诗在流传过程中经文人修改、润色的结果。 ②民歌叙事常抓住重点加以铺排,铺排的办法很多: 排比:如“爷娘闻女来”六句、“东市买骏马”四句。 复沓:如:“问女”二句、“女亦”二句、“旦辞”八句(复沓跟叠句的区别是:叠句不换字,而复沓可以更换个别词语。) 顶真(又称“联珠”):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③民歌的基本形式是四句一节,偶尔也有六句一节的。本诗共14节(可让学生自行划分,除第8、11、12三节各6句而外,其余都是四句一节)。 ④民歌中有三种基本手法:叙述,称“赋”;比喻,称“比”;由一事物(往往有具体的形象)引出本题,称“兴”。(可让学生先分析开头两句和结尾四句,提出“兴”和“比”;再说中间——这就是“赋”。) 四、诵读练习。 步骤是: (1)归纳各段大意,再合并为四大段,分段进行背诵练习; (2)每段先齐读,再以点拨方式作诵读指导,然后自由练习背诵; (3)检查背诵。下面只写出诵读指导的要点。 第一段(第1至4节):木兰决定代父从军。 要先设想这个五口之家在征兵令下达后的困难处境。 ①前两句写木兰平日在家劳动的情形,应读得缓慢些,读后作稍长停顿。为什么?(要让读者想象她不仅勤劳,而且技巧娴熟。) ②“不闻”——谁“不闻”呢?(父亲)这是木兰见到“军帖”之后,出现了不寻常的情况:停机而叹。父亲感到奇怪——这正是情节的开端,当轻声徐徐而读。读完,径直接读“问女”二句。 ③木兰答父问的基调是深沉的,但其间又有变化。木兰本有所思,为什么偏要说“无所思”、“无所忆”?(宽慰老父)“昨夜”一节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忧国忧家)如此低沉的诗句该怎么读呢?(低而缓)到段末,感情有变化吗?(转为坚定)“愿为”两句应当读得恳切些。 至此,木兰已说出自己的打算,可是父亲(还有母亲、阿姊)同意吗?(同意)但诗中不提,这是一次“跳跃”。为制造悬念,读后可作稍长停顿。 第二段(第5至7节):木兰置办战具后奔赴战场。 要设想青年人纷纷置办战具的热烈图景和北方广阔原野的画面,但最重要的是,要在自己头脑里出现木兰策马飞奔的英雄形象。 ①“东市”一句是承上文“市鞍马”而来,但中间又有“跳跃”,该怎么读呢?(要突然振起)下面三句呢?(要加快节奏)为什么?(军情紧急,刻不容缓。) ②第6、7两节既有叙事,又有抒情,诗中是怎样叙述万里征途的?(辞爷一宿黄河;辞黄河一宿黑山,两天就走完了,概括得多好。)抒发了怎样的感情?(思亲;向往战斗)“黄河流水鸣溅溅”给人怎样的感受?(悲壮)“胡骑鸣啾啾”呢?(战斗的激情。) 叙述和抒情二者哪一件为主?(抒情)思亲和向往战斗二者哪一种为主?(向往战斗)可见,这段当用抒情的调来读,既刚强又柔婉。 五、布置作业 。 1、背诵全诗。 2、熟练地掌握诗文的意思。 写作:改写《木兰诗》 篇6教学目标 1.理解木兰这一人物形象,学习木兰的精神和品格。 2.学习民歌的语言特色。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木兰这一人物形象,学习木兰的精神和品格。 2.学习民歌的语言特色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小黑板或课件。 教学方法:本节课引导学生朗读,在读的过程中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民歌的语言特色,了解木兰的形象。 课时安排:一课时。 初备统复备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 学生听豫剧《花木兰》选段,让学生自由谈一下对木兰这一人物及其故事的了解。然后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2.文学知识介绍。 (1)让学生进行介绍。 (2)明确:(出示幻灯片1,也可以用小黑板代替。) 本诗是一首北朝民歌,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 二、自主学习 师:这首诗记叙了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花木兰勤劳、智慧、勇敢、坚强和不贪图利禄的高贵品质,以及爱国爱家的崇高精神。 下面自学课文,注意以下问题:(出示幻灯片2。) 1.认真读课文,可以朗读,可以默读,可以同桌轮读,选用你最喜欢的方式阅读这首民歌,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重音。 2.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 3.利用古汉语字典,就文章中一些字词的音义、精彩诗句等内容制作学习卡片,并试着翻译课文。 4.本诗叙述情节详略得当,请作简要分析,并概括这首叙事诗的内容。 5.本诗是一首民歌,分析其语言特色。 6.你觉得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 7.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三、合作学习‘ 1.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2.在班上研究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四、反馈交流 1.给加点字注音。(出示幻灯片3。) 机杼可汗燕山鞍鞯扑朔迷离金柝 要求:让一名学生起来读,如果有读得不正确的,请其他同学进行纠正。 2.利用古汉语字典,就文章中一些字词的音义、精彩诗句等内容制作学习卡片,并试着翻译课文。. 明确:(交流制作的学习卡片,教师引导学生翻译课文,根据情况进行讲解。) 3.本诗叙述情节详略得当,请作简要分析,并概括这首叙事诗的内容。 明确:(详写:从军的'缘由、离别、辞官和还家。略写:出征前的准备、军旅征战生涯。内容:这首长篇叙事诗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 4.本诗是一首民歌,分析其语言特色。 明确:(整首诗大量运用了民歌常用的艺术手法,采用了互文、反复、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语言丰富多彩,有口语,有整齐的律句,句型有长有短,读起来节奏明快,声韵铿锵,富有音乐感。教师适时举例说明。) 5.你觉得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结合诗歌内容,分析木兰的形象:勤劳、智慧、勇敢、坚强、不贪图利禄、爱国爱家。) 6.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把喜欢的原因与同桌进行交流。 (同桌交流后再找部分学生在全班交流。) 7.背诵诗歌。检查背诵。 8.重点研讨课文第4自然段。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出示幻灯片4。) ①概括本段内容。 ②分析本段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③本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小组代表交流发言。 明确:(①木兰的征战生涯。 ②对偶。作用:笔墨精炼,对仗工整,音调铿锵,气氛雄壮悲凉。 ③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五、梳理巩固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不必只局限一个方面,也不必面面俱到,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即可。) 六、拓展训练 (如果有时间的话,可在课堂上进行,如无时间可不进行。) 《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迁移延伸”部分。 七、布置作业 《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阅读理解”的第一部分。 板书设计 木兰诗 1.人物形象。 2.语言特色。 写作:改写《木兰诗》 篇7关于乐府诗 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叫做“乐府”,它曾大放异彩,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我国的采诗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夏书·胤征》已有采诗的记录。流传至今的《诗经》,当初就要算是一部官方颁布并为社会认可的标准选本。春秋以后,礼崩乐坏,征战不休,采诗制度无法贯彻。到了秦代,统一时间短,百废待兴,虽然已有乐府官署之名,但仍然没有采诗之实。汉承秦制,经济凋敝,乐府机关也只能习常肄旧,无所增更,勉强维持而已。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国力变得大为雄厚,乃扩大乐府的规模,采诗夜诵。到东汉,采诗成为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光武帝曾“广求民瘼,观纳风谣”,和帝则派遣使者“微服单行,各至州县,观采风谣”。此种风尚,在南北朝皆相沿袭。萧梁时,社会上已经把“乐府”从官署的名称转变而为诗体。刘勰《文心雕龙》于《明诗》之外,另有《乐府》专章。昭明《文选》、徐陵《玉台新咏》也都开辟了《乐府》专栏。其中既有文人诗歌,又有民间歌诗,亦即凡是合过乐能够歌唱的歌诗,统统称为“乐府”。在这两类诗歌中,民间歌诗是精华所在,并且文人歌诗还是在民间歌诗的甘露滋润下萌发并壮大起来的,所以我们对民间歌诗应给以高度重视。 北朝于战乱间隙所奉行的采诗制度,与两汉一脉相承。保存在郭茂倩《乐府诗集·梁鼓角横吹曲》中的北朝乐府民歌,有的是用汉语创作,有的则为译文,虽然只有六七十首,却内容深刻,题材广泛,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富有与南方大相异趣的粗犷豪放的气概,呈现出另外一种风情民俗的画卷。由于北方各族统治者长期混战,反映战争的题材就要多些,有描写战争和徭役带给人民苦难的,有歌颂剽悍的尚武精神的。特别是《木兰诗》,满怀激情地赞美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是个传奇人物,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一起,被誉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汉魏六朝乐府是中国文学史上一支奇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直接影响了我国诗坛的面貌。它不仅开拓出了五言诗的新领域,而且对七言诗、歌行体以至律绝,都起了桥梁的作用。 (摘自陈绪万、尚永亮主编《汉魏六朝乐府观止》,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关于“乐府诗” 乐府是从汉到唐各朝设立的专门搜集民间乐曲和歌词以及制作乐章的管理部门。这些个部门创作搜集的诗就叫乐府诗。 关于时代背景 《木兰诗》产生的时代,当在西魏。那时正是南北朝时期南北对峙,战争是北朝社会一个最突出的现象,整个北朝的历史几乎与战争相终始,在初期“五胡十六国”的130多年中,战争尤为频繁。五六世纪间,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与柔然族在黑山、燕山地区进行过长期的战争。这与诗里所写的木兰出征路线正相吻合。这可能就是《木兰诗》的历史背景。 参照课文注释,初步了解全诗大意。 一、字 1、读准字的音 唧唧( ) 机杼( ) 军帖( ) 可汗( ) 鞍鞯( ) 胡骑( ) 戎机( ) 朔气( ) 金柝( ) 红妆( ) 2、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 帖:tiē 贴,贴上。 火伴皆惊忙 火:huǒ 伙,伙伴。 二、解词 旦辞爷娘去 旦:早晨 愿为市鞍马 市:买 东市买骏马 市:市场 木兰当户织 当:对着 关山度若飞 度:过 赏赐百千强 强:有余 学习本诗 1、这首诗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诗中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2、《木兰诗》按什么顺序安排故事情节的?全诗可分为几部分?各部分都写了什么内容? 以故事的发生、发展、结局的时间为序。诗的正文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叙述木兰的身份,交代从军的缘由,以及写木兰出征前的准备工作和征途上的见闻、感受。 第二部分(第4段),写木兰万里长征,十年转战凯旋的生活。 第三部分(第5-6段)写木兰归来见天子,功成不受赏,请求还故乡,以及爷娘姐弟迎接木兰、木兰和亲人团聚的情形。 最后一段是附文,以兔为喻,赞美木兰。 3、本诗写木兰从军的全过程,全诗共写了几件事?哪些详?哪些略?这样的详略安排突出了木兰哪些方面的思想品格? 写了木兰决定代父从军,准备行装奔赴战场,12年征战生活,辞官还乡与家人团聚。其中代父从军、辞官与家人团聚是详写。详写这些内容突出了木兰深明大义,勇于献身,不慕功名,热爱祖国和家乡的中国女英雄的高尚品格。 4、文中哪些句子描写她踏上征途和途中的感受呢?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5、从《木兰诗》中找出表现木兰作为女孩子的生活和感情的语句。 木兰当户织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6、全诗结尾以兔作喻的原因是什么? 结尾一段用兔比喻,说明在“十年征战”的生活中,识别不出木兰是女郎的原因。可以看出,木兰在艰苦的战斗生活中,不但巧妙地隐瞒了自己的女子身份,而且能同男子一样英勇无畏,为国立功,一个聪明勇敢的女英雄形象,就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关于“木兰”的形象 《木兰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它以浓挚的感情和铺叙、对照、渲染的表现手法,集中地描绘一个平凡的女子——木兰替父从军和她解甲还乡的不平凡的经历。木兰的形象,集中地表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乐观的优秀品质。 关于全诗的主题思想 《木兰诗》描述了我国古代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歌颂了女英雄木兰勤劳朴实、刚强勇敢的性格和不爱功名、不慕富贵的高尚品德。 测试 1、下列加红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可汗(kè hán) 辔头(pèi) 鞍鞯(jiān) b、啾啾(jiū jiū) 朔气(suò) 燕山(yān) c、云鬓(bìn) 金柝(tuò) 铠甲(kǎi) d、红妆(zhuāng) 穿著(zhuó) 傍地(bàng)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昨夜见军贴,可汗大点兵 b、万里赴戎机,关山渡若飞 c、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d、双兔傍地走,安能辩我是雄雌 3、下列句子中加红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愿为市鞍马 市:买 东市买骏马 市:集市 b、出郭相扶将 郭:外城 木兰不用尚书郎 不用:不愿作 c、朔气传金柝 朔:北方 策勋十二转 策勋:记功 d、军书十二卷 十二卷:十二本 赏赐百千强 强:有余 4、下列句子中没有用对偶手法的一项是( ) a、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b、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c、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d、策勋十二转,赏赐千百强 5、对诗句品味有误的一项是( ) a、“万里赴戎机”:“万里”极言征程之远,“赴”表现动作之迅速、果敢。 b、“关山度若飞”:跨越飞和山,像飞一样,展现了木兰的矫健雄姿。 c、“朔气传金柝”:朔,指北方。用打更的声音在寒气中传送,表现军旅生活的单调、无聊。 d、“寒光照铁衣”:用寒光和铁衣,展示边关将士的英武风采。 参 考 答 案 1、b 解析:“朔”读“shuò”。 2、c 解析:a中“贴”为“帖”;b中“渡”为“度”;d中“辩”为“辨” 3、d 解析:“十二”表示多数,非确指。 4、d 解析:对常见修辞手法的辨别。 5、c 解析:朔,指北方。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这句话既是对边塞景物的描写,也是描写木兰英姿飒爽的形象。 中考解析 1、根据下面各句的内容或提示,概括出相应的成语( ) a、“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____________________。 b、《扁鹊见蔡桓公》这则故事告诉我们,蔡桓公的悲剧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造成的。 c、《桃花源记》结尾写刘子骥打算寻访桃花源,“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后人据此概括出一个成语为____________________。 d、《木兰诗》结尾:“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后人概括为一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比喻事情错综复杂,不易辨清真相。 【考点】:成语的来历及其意义 【分析】:此题既考查了对词义的理解,又考查了成语积累,同时考查学生对学过的文言诗文的理解。a项的成语是:三顾茅庐。出自诸葛亮的《出师表》。b项的成语是:讳疾忌医。c项的成语是:无人问津。d项的成语是:扑朔迷离(或迷离扑朔)。 2、用原文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朔气传金柝,______________________。(《木兰诗》) 【考点】:背诵 【分析】:此题考察背诵,“寒光照铁衣。” 3、根据原文,将句子补充完整。 将军百战死,____________。(《木兰诗》) 【考点】:背诵 【分析】:此题考察背诵,“壮士十年归。” 写作:改写《木兰诗》 篇8教学目的 1.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方法的表现力量,培养处理题材和运用修辞方法的能力。 2.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教学设想 1.这首诗以木兰代父从军为故事核心,在故事情节发展当中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方法描写人物,刻画出了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课本就诗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组织了课后练习。引导学生扣住故事情节的发展,分析诗篇对人物所作诸多描写的表现力量,把此种练习统一于人物形象分析当中,深刻理解木兰这个人物形象。 2.这首诗叙述详略得当。对此单独进行分析,以免影响分析人物形象的集中。 3.这首诗的语言富有民歌特色,刚健明快,引导学生注意朗诵和背诵。 这首诗安排两个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准备出征的急切,奔驰征途的思亲。 教学过程 1.由教学过的现代诗歌,引到将要教学的古代诗歌,引出《木兰诗》(板书诗题)。 2.教师指出:《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它叙述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刻画出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木兰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板书:木兰)。 3.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诗篇,理解词义、句意、诗篇大意。 4.出示小黑板,引导学生读准上面加黑字的音,辨析一些字的形、义。 机杼:zhù,织布梭子。不能念zhū,左旁偏旁从“木”,不能与“抒情”的“抒”相混。 可汗kèhán ,专用名词,不能念kě hàn 。 鞍鞯:jiān ,马鞍下的垫子,不能念jiàn 。 辔头:pèi ,缰绳。 燕山:yān ,山名,不能念yàn 。 胡骑:jì ,战马,不能念qí。 戎机:róng,军事。与“戍”的念shù,当防守讲,形音义都不相同。 朔气:shuò,北方。 金柝:tuò,打更用的梆子。与“析”的念xi,当劈开讲,形音义都不相同。 红妆:zhuāng,装饰,打扮。 著我旧时裳:zhuó,穿。与“著作”中的“著”,念zhù,当写讲,形同而音义不同。 傍地走:bàng ,靠近,临近,此处引申为贴着。 5.教师范读全诗。 6.引导学生划分这首诗的结构层次。 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可以分为五个部分。1、2段为第一部分,写出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第3段为第二部分,写出木兰准备出征和奔驰征途。第4段为第三部分,写出木兰经过长期激烈战斗胜利凯旋。5、6段为第四部分,写出木兰功成身退,返回家乡。第7段为第五部分,吟唱诗歌的人赞美木兰。 如果有学生把前三段合为一个部分,或把第7段与前两段合为一个部分,也都有道理,应予肯定。 7.指定学生朗读第一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1)诗篇怎样写出故事的开始?这样写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诗篇由“唧唧复唧唧”引出“木兰当户织”,表明了木兰织布姑娘的身份。“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组对偶句表现出木兰停机不织,只是连声叹息,自然地引出母亲的发问,木兰的回答(板书:母问女答),富有生活实感,写出了故事的开始。 (2)木兰的答话表明了什么情况?表现了她的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帖”,的夜传,“十二卷”的夸张,表明了军情紧急,显示出战争气氛。“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父老弟幼,揭示出尖锐的矛盾,表明了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板书:表明缘由)。“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现出木兰基于家庭情况,经过停织叹息的考虑,毅然决定代父从军(板书:毅然代父从军)。 8.指定学生朗读第二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1)这一部分先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的情景,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的急切心情(板书:排比铺陈 匆忙购置 急切准备出征)。 (2)这一部分还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旦辞黄河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但,只。前后四句之间构成对偶并运用了间隔反复修辞方法。“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和“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这两组对偶句之间,间隔反复,层嬗递进(板书:反复),表现出木兰出征的路线,征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点明了宿营的荒凉地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和“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之间,间隔反复,紧相呼应,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板书:烘托),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板书:思亲情切);从而细腻地透露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写出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板书:奔驰遥远征途)。 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的1,三的1、3,四的3。 2.预习后文,准备下节课进行分析。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木兰功成身退,返回家园。详略叙述的恰当。 教学过程 1.(课前重书上节课的板书)由上节课分析的木兰代父从军,奔驰征途,引到继续分析后文。 2.指定学生朗读第三部分后,引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1)这一部分前两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明驰抵战场,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两句诗,夸张地表现出木兰身跨飞驰战马,万里奔赴战场,穿过关隘、飞越层峦的矫健雄姿(板书:夸张)。 (2)后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两句对偶(板书:对偶):凛冽的北风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将士们在军中宿营;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明晃晃的铠甲,哨兵们在深夜值勤;在艰苦环境的烘托中(板书:烘托),表现出木兰在战场上的艰苦生活。“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两句对偶,又是互文,互相渗透(板书:互渗):将士们出征十年,经历过上百次激烈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表明了木兰身经长期激战,英勇善战,凯旋归来(板书:长期激战凯旋)。 3.指定学生朗读第四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1)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朝见天子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夸张,对偶,互相补充,表明天子为木兰记多次功、赏赐甚丰,并且还“问所欲”,意将封任高官;这就有力地衬托了“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板书:夸张衬托),表现出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耕织生活、不慕荣华富贵的纯真性格、高贵品质(板书:功成身退 不慕荣华富贵)。 (2)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回到家园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一家亲人因木兰归来而各自产生的符合年龄、身份、性别特征的行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表现出木兰胜利归来给全家亲人带来了一片欢乐(板书:排比铺陈亲欢)。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一连串富有年轻女性特征的换装梳妆动作,表现出木兰久征胜利归来,恢复女妆,欣喜兴奋的感情。 “出门看火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表现出伙伴看到“木兰是女郎”时的惊诧和赞叹(板书:伴惊),衬托了木兰在长期从军当中的谨慎和机警。木兰从军的故事也就在喜剧高潮中结束(板书:喜剧高潮结束)。 4.指定学生朗读第五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这一部分是吟唱诗歌的人在诗篇故事结束以后的吟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体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一部分以双兔为喻,很有风趣;“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我”字,具有代木兰说话的意味,体现了对木兰十分亲切和非常喜爱的感情(板书:双兔为喻 风趣亲切),赞美了木兰在从军十二年中未被发现是女郎的谨慎和机警(板书:赞美谨慎机警)。 如有学生把这四句诗归入上一部分,理解为木兰自己的话,认为木兰在这以兔自喻当中闪耀着风趣、智慧的光芒,体现了喜悦、自豪的感情,也应予以肯定。 5.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详略叙述的恰当。 这首诗详写什么?略写什么?诗人为什么这样处理题材?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首诗详写木兰的从军缘由、行前准备、征途思亲、凯旋辞官、返回家园,略写战场生活、百战情况。所以这样详略地处理题材,原因在于这首诗不是重在表现木兰怎样作战取胜,而是重在表现木兰这个年轻女郎深明大义、代父从军、性格纯真、品质高贵。所以诗中扣住从军故事的始末,着重描写她的内心世界,表现她的思想感情,刻画出了这个血肉丰满的年轻女郎英雄形象。这样根据人物特点,诗篇主题来详略地处理题材,非常恰当。 6.指定学生一人朗读全诗。 要求缓急得当,读出气势感情。 布置作业 背诵并进一步品味这首诗。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木兰 1.母问女答 表明缘由 毅然代父从军 3.夸张对偶 烘托互渗 长期激战凯旋 5.双兔为喻 风趣亲切 赞美谨慎机警 写作:改写《木兰诗》 篇9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结合注释解释全文大意,理清故事脉络;了解乐府民歌知识;理解文中所涉及的互文、对偶、排比等修辞。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朗读、阅读和品味语言等方法,结合教师解释和自主合作交流等方式,在理解故事脉络的基础上分析木兰的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学习本文,领略到以木兰为代表的古代劳动人民的乐观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朗读、阅读和品味语言等方法,结合教师解释和自主合作交流等方式,在理解故事脉络的基础上分析木兰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学习本文,领略到以木兰为代表的古代劳动人民的乐观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学方法 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大家好,我们现在开始上课。在我们上课之前,先请大家来看一段动画片《木兰》的视频。(播放)介绍:这段表演截取自好莱坞卡通片《花木兰》。你们看到木兰说着英文是不是感到有些违和呢?花木兰到底是一位怎样的女性,在国际上产生了这么大的影响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首关于木兰的长诗《木兰诗》 2.用PPT出示《木兰诗》相关知识如下: 《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是一首长篇叙事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乐府诗”是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双璧”。“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作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通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2.用PPT展示本文生词“唧唧、机杼、可汗、鞍鞯、辔头、溅溅、胡骑、朔气、旧时裳、理云鬓” 3.请学生简述故事的脉络是怎样的。 (起:1-3段---替父从军;承:第4段---征战沙场;转:5-6段---辞官还乡;合:第四段---故事结局) (三)细读课文,深入研读 学生对故事已有了全局上的把握,本文故事是围绕人物展开,分析出人物的特色,故事的关键就把握住了。教师将下列问题用PPT出示,请学生默读,然后教师点名回答。 1.从第一部分可以看出,木兰有什么担忧?能看出木兰怎样的品质? (家里没有男丁,父亲要去充军。木兰对长辈的关爱,对家庭的责任感,以及勇敢果断的性格。) 2.从第二部分我们能看出木兰怎样的品质? (身为女子,战场上奋勇杀敌,巾帼不让须眉。表现出木兰勇敢无畏爱国的英雄气概) 3.从第三部分,我们能看出木兰怎样的品质? (木兰请求辞官还乡,说明木兰不慕名利,情系故乡,热爱和平生活;同行十二年,战友未发现木兰是女子,说明木兰谨慎小心又机智。) 4.请同学们总结一下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 (木兰是一位深爱家人,热爱和平生活,同时又英勇果敢,谨慎机制,不慕名利又爱国的女性。) (四)小组讨论,拓展延伸 《木兰诗》是一首乐府长诗,既然是诗,就同样有很多诗的特点,诗歌中常常蕴含着丰富的修辞,请同学们结合具体文本找找看,本文中都包含哪些修辞? 对比阅读《陌上桑》,结合修辞分析两篇文章所展现的主角的品质精神。 (五)回顾全文,小结作业 小结:结合板书请学生集体简述本文说明的内容,结束课文。 作业:请学生结合课文中所提到的修辞,写一篇200字左右的习作,内容自定,要求用到文中提到的所有修辞。注意语言表述行文条理,逻辑清晰。 写作:改写《木兰诗》 篇10一、说教材 《木兰诗》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首古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木兰这一巾帼英雄的形象可以说妇孺皆知,学生应该有所了解。本单元的选文都是爱国注意题材,旨在使学生了解战争的残酷,英雄们的壮举,增强正义感,珍惜幸福生活。所以,本课在设计时,也将围绕这一单元目标展开。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1单元目标: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 2、围绕阶段目标和单元目标,本节课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①感受花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②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体会其效果。 ③初步了解民歌的特点。了解“互文”等修辞的作用。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学习本诗详略相宜的写法 三、教学方法 ①诵读法。②复述法。③品读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鉴赏本文丰满的人物形象。④点拨法,学习详略得当的结构安排及对本诗主题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拟用2课时完成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第一环节:导入 由豫剧《花木兰》选段,让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花木兰的图片、资料,谈一下对木兰这一人物及其故事的了解。然后导入新课。 第二环节: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美 首先师示范朗读,要求听准字音,读完之后纠正字音。初步感知诗意。(投影显示易读错字)机杼可汗燕山鞍鞯鸣溅溅扑朔迷离金柝 接着,让学生齐读诗歌。这一环节主要通过朗读课文体会诗歌节奏明快的语言特点,并初步感悟花木兰的英雄气概。 教师点名朗读或学生自荐,要求其余学生注意体会朗读的语气、语调、语速、节奏。比如用较慢的语速读出开篇的忧愁,欢快的节奏读出归家喜悦。 第三环节:扫清文字障碍,理解诗意。 学生小组合作,疏通文意。教师带领学生掌握几个重点词的解释,培养学生自学简易文言文的能力。需要砸实的重点语句: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第四环节:复述诗歌,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新课标要求“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这首诗情节具有传奇性,用“讲故事”的方式再现,比较符合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 先小组内讲讲,让学生有点准备时间,再小组推荐选同学复述本诗的故事情节。其余同学或补充或评点。这个过程的最低要求是流畅、完整;我们期待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放飞想象力,加上合理的想象。 第五环节:赏析人物形象 请同学用一句话“我从——中看出木兰是一个﹍﹍的人”来概括木兰的形象,并且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依据。这一环节采用集体讨论的方法,然后举手发言。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而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依据,主要是培养学生深入文本、感悟文本的能力和习惯。 学生可能分析木兰的形象:勤劳、智慧、勇敢、坚强、不贪图利禄、爱国爱家等。用学生分析的词语生成板书。例: 木兰 勤劳 善良 勇敢 淡泊名利 热爱生活 可以在学生说不出的时候给个示例导一下,不在一开始就示范。学生回答程度好的话,不必提。 示例:我从“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中看出木兰是一个勇敢、孝顺的人,她不怕战场上的凶险环境,这也是她爱国精神的体现。她也很体贴父亲,否则不会承担父亲的责任。 赏析之后请学生试读。比如示例就应读得果敢坚决,体现出木兰的勇敢。 总之这一环节,引导学生讨论、赏析、品读结合,在读中深入理解人物形象,有效解决教学重点。 第六环节:竞背。选择你喜欢的段落,在3分钟内看谁背的最快最准。 第七环节:布置作业-----背诵《木兰诗》。 第二课时: 第一环节:复习齐背这首诗,回忆: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木兰在你心中的形象? 意在复习人物形象与锻炼概括能力。 第二环节:学习本诗中结构安排的详略、繁简,运用点拨法,使学生在无疑处生疑,并能理解这样安排的用意。 看一段赵薇版的《花木兰》的视频,一分钟。其中多是宏大战争场面的渲染。这个视频承接上节课的形象分析,又可由此生发出详略的安排问题。 ①《木兰诗》里有没有刀光剑影的战争场景?写的是什么? 明确: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写木兰奔赴战场,速度极快,像飞一样的。用了夸张的修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写的是边疆的夜景。这里有很大想象空间。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写的是战争的残酷,征人归来。 思考②为什么刻画一个战斗英雄,却没有战场上的详细描写,详写的是什么内容呢?学生讨论 学生可能提到的有:跟父母的对话、出发前的准备、木兰归来的情形。 总之,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 点拨:繁简详略跟作品要表现的形象,表现的主题有关。 给学生时间思考讨论发言。 师总结:这首诗不是要塑造一个雄赳赳的武夫形象,而是要突出她身上种种优秀品质。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板书) 女儿情怀英雄形象 (详)↓(略) 热爱和平的杰出巾帼英雄 学习写作手法,不仅是为了研究本诗的布局谋篇,也是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 第三环节:了解本诗作为民歌的语言特色。 我设计的过渡是:这首诗能流传千古一方面是因为木兰这个形象惹人喜爱,另一个原因也不容忽视就是它的语言特色。 诗中以人物问答来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以众多的铺陈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以风趣的比喻来收束全诗。问答、排比、重叠等形式的运用,都与民歌大致相同。语言丰富多彩,有口语,有整齐的律句,句型有长有短,读起来节奏明快,声韵铿锵,富有音乐感。教师适时举例说明。 然后完成课后题“互文”“排比”“顶针”的用法 第四环节:比较阅读 提供一段同题材的散文,初步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少习骑,长少而益精。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①《木兰诗》中与上文“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意思大致相同的几句是: ②文中表明主旨的句子是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1以木兰的口吻给父母写家书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写作能力,感受文本后木兰细腻的女儿情感。 2默写《木兰诗》 总之,我认为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情,采取诵读、讨论、品析、写作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走入文本,走入木兰的内心世界,培养学生的概括、想象、赏析、写作等多种能力。 写作:改写《木兰诗》 篇11教学目的: 1、学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2、学习本文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学习本文祥略得当的叙事方法,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4、背诵课文。 教学设想: 1、这是一首北朝民歌,读起来朗朗上口,要利用民歌形式上的特点,找出背诵的规律,教师课前可作有表情的示范背诵。 2、本文材料安排有详有略,为什么这样安排,要组织学生通过讨论本文中心来解决,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3、本文内容分析力求精当,简炼,字词句主要由学生自己翻译,教师适当点拨。 4、运用多媒体,放映动画片《花木兰》片段,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出花木兰这一巾帼形象的意义。 5、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注重学生能力的训练。 6、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景,导入 新课。 同学们知道吗?我国古代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还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位女英雄的飒爽英姿。(放映影片《花木兰》片段三分钟),今天我们想要更详细的了解花木兰的故事,就让我们一同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二、解题,介绍时代背景。(由学生介绍,了解学生预习情况)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效果,给生字注音。 2、请一学生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3、教师有感情示范背诵。 可汗 鞍 鞯 朔 柝 辔 啾 4、分小组讨论: ①这是一首叙事诗,请大家按照故事情节来划分故事的层次。 ②请用四个字来简单概括每一部分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1—3段) 替父从军 第二部分(第4段) 十年征战 第三部分(5—6段) 凯旋归来 第四部分(第7段) 结尾附文 四、合作学习、理解课文。 (一)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弄清字词句的含义,不清楚的教师点拨。 (二)讨论问题:(小组讨论,互相解答,不懂的全班来解答) 1、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写木兰停机叹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①引起读者悬念——木兰为何忧愁。 ②能使文章简洁。 2、试想你就是木兰姑娘,请你说说替父从军的前前后后心理活动。(用自己的话归纳) 忧虑——反复思考——下定决心 3、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 明确:①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②战事紧迫。③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④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 4、战场上木兰表现如何?请从文中找出来。 明确:“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战事频繁,做事机警,智勇双全。 女扮男装,竟未被识破。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战斗艰苦,思念家人。保家卫国, 壮志未改。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战争残酷,英雄凯旋。 (仅仅十五个字就表现了木兰十年的战斗生涯,可见详略得当,字字千金。) 5、木兰为什么辞官还乡,请你结合自己对中国封建社会的了解来谈谈看法。 明确: ①不慕荣华富贵,愿与家人团聚。 ②向往和平劳动生活。 ③封建礼法,歧视妇女。 7、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排比、表现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 8、假如你是木兰的亲人,十几年没见面了,见到木兰会做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四人小组讨论后,可进行合理的想像表演) 9、结尾附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对木兰的赞美。 五、总结、拓展。 ①这首诗在叙事上详略得当。详写从军缘由、出征想家、辞官还乡、会见亲人;略写十年战斗生涯和出征前的准备。诗歌紧扣“木兰是女郎”的性格特征安排详略,对能表现中心的材料详写。 ②假如“我”就是木兰姑娘(请发挥合理的想像) 六、课后作业 。 想像作文:《木兰到家第二天》 写作:改写《木兰诗》 篇12木兰诗 教学目的 1、了解诗歌表现的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2、学习《木兰诗》详略得当的写法。 3、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表现方法。 4、体会民歌刚健清新的特色,掌握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 教学过程 一、 导言:同学们都知道“巾帼不让须眉”这句古语吧,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就有这么一位好女子,她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立下赫赫战功。她的事迹被老百姓编成民歌广为传唱。她的名字叫花木兰。现在我们就从这首流传于世的北朝民歌《木兰诗》中,来感受一下“巾帼不让须眉”的气魄吧!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代北朝民歌《木兰诗》。(板书课题) 1.题解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qian)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这是当时北方民族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有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则是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 2.背景介绍 《木兰诗》产生的时代,当在西魏。那时正是南北朝时期南北对峙,战争是北朝社会一个最突出的现象,整个北朝的历史几乎与战争相终始,在初期“五胡十六国”的130多年中,战争尤为频繁。五六世纪间,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与柔然族在黑山、燕山地区进行过长期的战争。这与诗里所写的木兰出征路线正相吻合。这可能就是《木兰诗》的历史背影。 二、指导自读 1.出示小黑板上的生字词,要求学生利用工具书,借助课文注释给加粗字注音并辨析其中某些字形。 2.学生轻声读课文,要求借助课文注释,口头试译全诗,熟悉故事情节。教师行间巡视,指教。 三、研读课文 1.提问:这首诗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归纳:诗中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2.提问:全诗在进行结构剪裁和人物描写上始终紧扣住哪一特点? 提示:“木兰是女郎”。 3.提问:《木兰诗》按什么顺序安排故事情节的?全诗可分为几大部分?各写出什么内容? 归纳;以故事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时间为序; 诗的正文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l~3段),叙述木兰的身分,交代从军的缘由,以及写木兰出征前的准备工作和征途上的见闻、感受。 第二部分(第4段),写木兰万里长征、十年转战凯旋的生活。 第三部分(第5~6段)写木兰归来见天子,功成不受赏,请求还故乡,以及爷娘姊弟迎接木兰、木兰和亲人团聚的情形。 最后一段是附文,以兔为喻,赞美木兰。 四、分析课文:指定学生朗读第一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第一段:(1)诗篇怎样写出故事的开始?这样写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诗篇由“唧唧复唧唧”引出“木兰当户绢”,表明了木兰织布姑娘的身份。“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组对偶句表现出木兰停机不织,只是连声叹息,自然地引出母亲的发问,木兰的回答(母问女答),富有生活实感,写出了故事的开始。 (2)木兰的答话表明了什么情况?表现了她的什么特点?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军帖”的夜传,“十二卷”的夸张,表明了军情紧急,显示出战争气氛。“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父老弟幼,揭示出尖锐的矛盾,表明了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表明缘由)。“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现出木兰基于家庭情况,经过停织叹息的考虑,毅然决定代父从军(毅然代父从军)。 第二段: 这一部分先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的情景,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的急切心情(排比铺陈匆忙购置急切准备出征)。 第三段:这一部分还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旦辞黄河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但,只。前后四句之间构成对偶并运用了间隔反复修辞方法。“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和“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这两组对偶句之间,间隔反复,层嬗递进(反复),表现出木兰出征的路线,征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点明了宿营的荒凉地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和“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之间,间隔反复,紧相呼应,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烘托),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思亲情切);从而细腻地透露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写出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奔驰遥远征途)。 第四段:(三)指定学生朗读第二部分后,引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1)这一部分前两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明驰抵战场,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两句诗,夸张地表现出木兰身跨飞驰战马,万里奔赴战场,穿过关隘、飞越层峦的矫健雄姿(夸张)。 (2)后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两句对偶(对偶):凛冽的北风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将士们在军中宿营;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明晃晃的铠甲,哨兵们在深夜值勤;在艰苦环境的烘托中(烘托),表现出木兰在战场上的艰苦生活。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两句对偶,又是互文,互相渗透(互渗):将士们出征十年,经历过上百次激烈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表明了木兰身经长期激战,英勇善战,凯旋归来(长期激战凯旋)。 第五段(四)指定学生朗读第三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1)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朝见天子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夸张,对偶,互相补充,表明天子为木兰记多次功、赏赐甚丰,并且还“问所欲”,意将封任高官;这就有力地衬托了“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夸张衬托),表现出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耕织生活、不慕荣华富贵的纯真性格、高贵品质(功成身退不慕荣华富贵)。 (2)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回到家园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一家亲人因木兰归来而各自产生的符合年龄、身份、性别特征的行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表现出木兰胜利归来给全家亲人带来了一片欢乐(排比铺陈亲欢)。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一连串富有年轻女性特征的换装梳妆动作,表现出木兰久征胜利归来,恢复女妆,欣喜兴奋的感情。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表现出伙伴看到“木兰是女郎”时的惊诧和赞叹(伴惊),衬托了木兰在长期从军当中的谨慎和机警。木兰从军的故事也就在喜剧高潮中结束(喜剧高潮结束)。 第六段( 五)指定学生朗读第四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这一部分是吟唱诗歌的人在诗篇故事结束以后的吟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体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这一部分以双兔为喻,很有风趣;“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我”字,具有代木兰说话的意味,体现了对木兰十分亲切和非常喜爱的感情(双兔为喻风趣亲切),赞美了木兰在从军十二年中未被发现是女郎的谨慎和机警(赞美谨慎机警)。 五、分析木兰的形象意义。 全诗叙述了木兰女扮男妆、代父从军、还朝辞赏、回到故乡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北方人民矫健尚武的精神,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纯朴、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不慕名利的优秀品质。 木兰,相传姓花,花木兰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的形象。她是一个勤奋织布的普通姑娘,但当战争到来的时候,竟自勇敢地承担起一般妇女所不能承担的代父从军的任务。从这一壮举中,可以看出木兰深明大义,既体贴父母的困难,又考虑到国家的需要。买了“骏马”“长鞭”,经历黄河黑山,北到燕山朔野,万里长征,十年转战。凯旋归来后,木兰不但不贪功图赏,而且鄙弃功名利禄,这种气概是何等的磊落轩昂。在爹娘姊弟的热烈欢迎的欢愉气氛中,她“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理云鬓”“帖花黄”,一旦恢复女儿装时,同行的伙伴才惊讶的认出这个十年征战,功勋卓著的“壮士”,竟是一个“女郎”。这个喜剧性扑朔迷离的传奇故事,无不烘托出纯朴、天真、活泼、机智的女子形象来。这个美的化身,也正是人民群众所喜爱的巾帼英雄。木兰形象: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情怀)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 六、1.提问:这首诗在叙事上的详略得当体现在哪些地方? 归纳:详写第2、第3、第4、第6段,即对木兰的从军缘由、恋别、辞官和还家都写得比较详细。这是因为作者紧扣住“木兰是女郎”的身份特征和性格特征去精心剪裁安排详略的。凡有助于突出这一特征,更好的表现主题的,则铺写不厌其烦,反之则惜墨如金。如对历时十年的战斗生涯(第4段),仅有“万里赴戎机”以下六句,还有出征前的准备(第3段开头四句)也写得比较简略,详略搭配得当,正是为塑造木兰这一巾帼英雄形象服务的,为全诗主题服务的,也是这首诗在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2.提问:什么叫对偶的修辞方法?什么叫排比的修辞方法?(要求学生看课文后练习三、四,从课文中找出原句并用浪线画出来,阅读体会它的好处。) 归纳:把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或基本相等)的两个短语、句子或句子成分,相称的排列在一起,表达相似、相反或相关的意思,这种修辞方法叫对偶。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排比,由几个(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短语、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组成。无论叙事、议论、抒情,都可以用这种修辞方法来加强语势,或表示逐层深入。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3.学生齐读画出来的对偶句、排比句,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七、布置作业 故事情节: 一代父从军、踏上征途。(详写) 二奔赴前线,十年征战。(略写) 三还朝辞官,家人团聚。(详写) 四吟唱比喻,赞美木兰(略写) 木兰形象: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情怀)(详写)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略写)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