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语文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
范文 | 语文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精选17篇) 语文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篇1一、讲书。(约10分钟) 首先,用启发式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时代背景:“杜甫作为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忧患的诗人,听到‘安史之乱’接近平息的消息,不禁惊喜欲狂,冲口唱出了他生平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接着,给学生简述诗中出现的六个地名:剑外、蓟北、巴峡、巫峡、襄阳、洛阳。之后我说:“诗人在区区的56字小诗中,连用六个地名,丝毫不觉堆砌,这是杜甫的高明之处。”最后,与学生讲“妻子”,明确古代的“妻子”是指“老婆孩子”,与现的“妻子’的含义完全不同。“古诗往往一字即一义,不要把诗中的单音词当作复合双音词,这是我们读古诗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崔学古说:“与少年讲书,最忌诵述讲章。”(《檀儿丛书录要·少学》) 二、读书。(约10分钟) 要求学生正身端坐,音正腔圆地将这首诗读五遍,在读的过程中,仔细体味“忽传”、“初闻”、‘都看”、“漫卷”、“即从”、“便下”的涵义,使其千载如见诗人于仓促间欲哭之状。 〔陆九渊说:“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陆象山语录)〕 三、抄书。(约10分钟) 在熟读深思的基础上,让学生动手工工整整地抄写此诗,边抄边思,潜心琢磨,进一步体会这首诗明快的语言、激越的旋律。同时,加深印象,帮助记忆。 陈光地说:“见书目过口过,总不如手过。”(《溶村集》〕 四、背书。(约10分钟) 学生当堂“声高而缓”背诵杜诗,背会为止。这样训练,一方面能加强学生语感体验,另一方面有脱落讹误之处,能了然于耳。 [唐彪说:“凡学生背书,必使其声高而缓。”《父师善诱法》] 〔这节课我是老老实实上的,我的主导思想是务实强本,返建归真。何评“实”何谓“本”何谓“璞”何谓“真”‘有真意,去粉饰”,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按教学规律办事之谓也。语文应该姓语,语文课一定要重视语文的教学和训练。语文课如果离开“讲、读、抄、背”,搞一些哗众取宠的形式主义东西,那只能是占道旁门。我们讲改革,什么是改革我认为,一是继承,二是借鉴,三是创新。中国传统语文教学中有些经验是符合语文学习规律的,我们的任务是将其吸取过来并加以革故鼎新,这是前进而不是倒退。我想,语文素质教育的意义大概就在于此吧。] 语文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篇2一、教学要求 1、了解这道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通过学习这道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练,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3、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4、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教学重点 1、弄懂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2、领会这首诗明白如话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㈠导入 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一首杜甫写于战乱时期的诗,《春望》还记得吗?背一背(生背),背得真有感情,仿佛使我看见了诗人在八年的安史战乱中,过着流离失所的生活,感时与恨别交织着满腔愁情,作为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忧患的诗人,当他听到安史之乱接進平息的消息,诗人惊喜若狂,冲口唱出了他生平第一首快诗。 1、出示课题(指名读,解题) 2、齐读课题(课题读得真好,我相信这首诗你们一定能学好,读好) ㈡初读,了解大意 1、正确朗读诗 ①在预习时老师要求同学们能正确朗读这首诗,做到了吗?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②生评价。 ③指导读妻子(zǐ)生读,师读,比较 ④齐读(可以读慢点,要读正确) 2、在诗句中理解词语 ①读中体会 (忽传、初闻、涕泪、却看、愁何在、漫卷、青春) ②师生讨论 3、你们认为诗中哪个词语最能表示诗人当时的心情(喜欲狂) 板书:喜欲狂 ㈢细读,品诗 1、过渡:是的,忽传的佳音,使诗人惊喜欲狂,情绪也在不断的变化,诗中诗人有哪些表现,哪些诗句,哪些词能让你体会到诗人当时的喜悦之情呢?我们怎样才能在诗中体会到一边读一边闭着眼睛去想像去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 2、学生自由体会 3、学生自由表达 4、出示画面,想象最后两句的情境 小结:全诗连用六个地名,因为他始终贯穿着诗人喜悦心情,并不感到丝毫累赘,相反使人读来感到格外真切、真实,诗人爱国、思乡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也是诗人高明之处。 5、过渡:通过同学们刚才的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怎样把你体会的情感读出来?(自由有感情朗读) 6、指名读 7、背诵(师引背齐背) ㈣联系生活,激情练笔 ㈤学一带一 ㈥指导课外阅读 语文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篇3一、说教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安史之乱迫使诗人携家带口流连辗转,流落到四川梓州。多年的颠沛流离让诗人饱受战乱之苦,风雨漂泊的生活终于在胜利的喜讯中成为过去,共经患难的老妻少子终于可以过上安定祥和的日子,想起这些,诗人悲喜交加,欣喜若狂,喜极而泣,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该诗语句明白易董如日常谈话,却又蕴含着深厚、强烈的爱国情感。在语言表达上该诗也没有堆砌的华丽词藻,没有生僻难懂的典故,完全是深厚、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因此这首诗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读来感受作者“喜欲狂”的心情,进而体会作者深厚、强烈的爱国情感。 根据对教材的粗浅认识,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涕、洛”,理解诗句的意思。 2、了解诗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二、说教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学时我采取循序渐进引导法,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诗的大意,通过学生质疑,分组讨论的学习方法进一步弄清楚诗的大意和所表达的情感,以“喜”字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明析本诗的结构,了解本诗的写作方法,并在最后创设情景指导学生朗读。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自主的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 三、说学法 回忆学习古诗的一些学习方法和学习古诗应掌握的一些知识。这一目的意在激活学生的记忆信息为古诗的自学提供思路。鼓励学生采取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适当教给学生一些方法。例如:弄懂字词的意思,串词成句,串句成篇。让学生在反复的读的训练中学会体会诗的感情。 四、说教学程序 我的课堂结构是:导入了解背景、理解题意──抓字眼,明诗意——“五”读明意悟情——作业设计 1、导入了解背景、理解题意 首先是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从检查学生的预习导入,问学生谁了解杜甫?谁知道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找学生说。然后教师可做以下补充 (1)介绍诗人:这一环节我是通过几个问题来帮助学生认识杜甫,a同学们,在我国诗坛上有一位诗人与李白齐名,他是……?b李白人们尊称他为“诗仙”,那么人们又如何尊称杜甫呢?c我们以前学过杜甫的哪些诗?师小结:唐代大诗人杜甫,他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他的诗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因此,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个人享有“诗圣”之称。 (2)时代背景:当时安史之乱的叛军头目史朝义兵败自杀,河南河北失地相继被收复,延续长达8年之久的安史之乱才得以平复。当时诗人杜甫正携着妻儿流落在四川梓州,听到这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中,以一气贯注、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言名作。 (3)理解诗题,题目:《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闻”,听说;“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收”,收复。题目的意思是听到唐王朝的军队收复河南河北一带的消息。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弄懂作者听到这个消息后会如此喜欲狂的原因,为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作下了一个很好铺垫。 2、抓字眼,明诗意。 (1):诗中表示地点的有六个词语:剑外、蓟北、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表示地区的有两个词语:河南、河北。学生对这些地名没有空间概念。利用地图直观地向学生介绍它们的地理位置,(介绍时我指着地图这样说:安史之乱时,叛军占领了这里:河南、河北。而诗人也由老家洛阳流落到四川的剑外。当唐王朝军队平定叛乱,相继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传到四川的剑外时,诗人是欣喜若狂,心中早已计划好回乡的路线,那就是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设计意图】:如此介绍学生便有了空间的概念,明了了这几个表示地名词语之间的关系了。有助于对诗文的深入理解。 (2):古今异义的词:古代汉语中的词是以单音节为主的,而现代汉语中的词是以双音节为主的,因此在教学古诗文时要特别注意不能把两个单音节词当成一个双音节词。 “却看妻子愁何在”一句中的“妻子”:古义是妻子和孩子。今义是男子的配偶。 “青春作伴好还乡”一句中的“青春”:古义是明媚的春光。今义是青年时期。 “初闻涕泪满衣裳”一句中的“衣裳”在古代,“衣”指上衣;“裳”指遮蔽下身的衣服。还要特别强调“裳”字的读音, 现代汉语中的“衣裳”是双音节词,“裳”是轻声,读shang。古代汉语中没有“衣裳”这个词,所以这个词在这里读cháng,而不能读成shang。 河南河北:古代泛指黄河以南以北地区,现在指河南省河北省。 【设计意图】:一为学生自学古诗扫清了障碍,为“放手”让学生自学作了铺垫。二为学习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3、“五”读明意悟情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重在感性把握,因此让学生以“读”为基础,在读中理解本诗的大意,在读中感悟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是非常有益和有效的教学方法。本课教学中,我设计了“五”次读。这“五次读”贯穿整个课堂教学, 第一次读的任务是扫清阅读障碍,能写本诗中的两个生字,采用的方法是利用工具书自主学习法,教师巡视检查。(课件展示两个生字“涕、洛”的字形、读音及组词)。 第二次读的任务是弄清诗意,分三步:第一步是师生共同探讨重点词语的意思(课件展示重点词的意思);第二步是让学生说说诗句的意思。 第三步是让学生用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本诗。 第三次读的任务是析清本诗的结构。教学时,我提出四个问题让学生探讨:1.通过读本诗,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用一个字概括—喜)2.从诗人的哪些行为上可以看出他的心情?(每句诗的行为用四个字概括)3.诗人为谁而喜?4.本诗中的最后两句写的是什么?四个地名连用是否显得重复累赘?(课件依次展示四个问题的答案,形成板书。)。 第四次读的任务是悟出情感,在回答了“诗人为谁而喜?”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读本诗感悟诗人的情感已是水到渠成,无半点矫揉造作之感。 第五次读的任务是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读本诗,本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播放多媒体范读材料,供学生鉴赏、效仿。同时教师提出自己的朗读观点,从而引出学生自己有个性的情感朗读。(课件播放范读,然后播放音乐,让学生在音乐创设的情景中朗读古诗。) 【设计意图】:通过五次朗读,不但使学生读熟古诗,更让学生读出了诗歌所包含的情感,进而理解杜甫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的强烈爱国情感。 4、作业设计 1、学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后你最想做些什么?画一画,演一演,吟一吟,背一背,写一写……选择一项或几项完成。 2、搜集杜甫的诗,选择一首喜爱的理解后背下来。 【设计理念】:本次作业设计体现了布置作业的趣味性 生活性 自主性 开放性原则。拓展了学生诗文学习的范围。使作业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及古诗的积累。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本板书既清楚的反映了本诗的结构,又突出了本诗教学的重难点,根据板书提示,学生能很容易回忆本课的教学内容,背颂本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涕泪交加 漫卷诗书 喜 渴望祖国统一 放歌纵酒 归心似箭 六、说远程教育资源的运用 为了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本诗时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课件的内容有文字材料:古诗《春望》、杜甫简介、诗及诗义、板书设计等;图片材料有:杜甫画像;音频材料有:《听松》等音乐、范读;视频材料有:描述诗意的动画。本课件展示了本诗中非常关键的文字材料,色彩搭配合理,重点醒目,让学生既受到了教师语言的听觉刺激,又受到了屏幕色彩符号的视觉刺激,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这些关键材料的理解与记忆。图片材料:杜甫的画像,虽然不一定真实,但学生通过观察杜甫矍烁的精神和坚定的双眼,便可体会到他的朗朗正气和忠贞爱国之情,敬佩之情油然而生。音频材料主要用于配乐朗读,创设有感情朗读的有效情境。视频材料有利于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加容易理解本诗的诗意,有助于学生记忆,也有助于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以上就是我对《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古诗的教学构思与设想,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 语文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篇4教材说明: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人教版六年制小语教材第十二册第十五课《古诗两首》中杜甫所写的一首诗。此诗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尽情抒发了失地被收复后作者的喜悦心情,表达了作者对国对民深沉炽热的爱。 教学目的要求: 1、理解诗句含义,体会古今部分词义的不同。 2、有感情朗读并背诵全诗。 3、分工合作,自学自悟。 4、进入情境,体会情感。 教学重难点: 时代久远,让学生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具准备: 幻灯、录音、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师:同学们,一千两百年以前,一位伟大诗人,因为高兴到了极点而流下了眼泪,他叫杜甫,认识吗? 2、请生介绍查找的有关杜甫的资料。 3、师:同学们,查找资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希望大家能常用。今天,老师将给大家带来一个惊喜,想知道是什么惊喜吗? 今天,我把杜甫给请来了! 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用最隆重的方式有请他的到来!(生鼓掌!) 4、出示杜甫肖像 ①师:目光深邃幽远,胡须浓密有致,饱受生活的艰辛和磨难。忽然,传来喜迅,朝廷的军队收复了蓟北,如春雷炸响,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诗人郁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②板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③指生读 ④师:同学们,让我们把胜利的消息告诉前来听课的所有的老师吧!(学大声齐读) 二、分工合作,自学古诗 1、导语: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诗中! 2、出示小黑板(诗全文),请一生读。 3、询问学生学习古诗有什么好的方法。 4、分组自学古诗,每组安排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 5、学生汇报。 6、师帮助重点理解以下词: 涕泪妻子青春放歌纵酒漫卷 并体会加横线词,古今含义的不同。 7、知识讲解: 巴峡、巫峡在四川,襄阳在湖南、洛阳在河南,跨越了三个省,诗人却觉得非常轻松地回到自己的家乡,可以看出?(引生说杜甫心情很高兴。)李白的一句诗和此有异曲同工之妙,哪一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8、生读诗,并把意思连贯说一说。 9、用一个词表示杜甫当时的心情。教师送词并板书:喜极而泣。 三、悟境读书 1、导语:杜甫不是爱哭的人,但在写这首诗之前,他也曾流过泪,你看! 2、出示挂图(战马、铁蹄、国破山河),播放音乐加以配合入境。师:看到了什么? 哪些人倒在了敌人的铁蹄之下? 3、导语:此时此刻,深入正在抒发着自己关心国家国心民生的壮阔胸怀! 4、幻灯出示杜甫《春望》,请生配乐朗读。 5、师渲染气氛:本是百花盛开的春天,杜甫却对着花儿流泪,听到鸟的鸣叫也感到揪心,你们说,他流的是什么样的泪?(悲伤、愤怒) 6、师:现在朝廷的军队收复失地了,你们开心吗?你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自己喜悦的心情呢?(喝酒、放歌、流泪、写诗……) 7、请生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再请生评价。 8、全班配乐读诗(一人一句);教师参与其中示范朗读;生齐读。 9、杜甫的家乡在哪?(洛阳) 师介绍洛阳并幻灯出示司马光《洛阳看花》,让学生感受洛阳之美。 10、导语:洛阳美吗?想不想到洛阳走一趟?请生读最后一句,请小组读最后一句(评:到了巫峡),请大组读最后一句(评:到了襄阳),请全班读最后一句(评:洛阳到了!) 11、导语:同学们,洛阳真美,你们看见了吗? 12、让学生做动作(踮起脚看),并发出啧啧的赞叹声。 13、请一生上讲台说看见了什么,并作指导。 14、请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把看到的洛阳美景用两三句话写下来。 15、学生读自己描写洛阳美景的句子。 16、导语:杜甫曾写过:“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再不美也是自己的家乡啊!更何况,洛阳如此之美,也难怪杜甫听到胜利的消息会高兴的流下泪来。 17、再次齐读全诗。 四、延伸发散 1、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让人高兴得流泪的事?(提示:奥运健儿领奖时,台湾同胞大陆同胞团圆时) 2、引导说出共同点。 3、导语: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当五星红旗在奥运赛场冉冉升起的时候,运动员所有的辛劳都得到了肯定,他流泪了。 台湾同胞和大陆的兄弟姐妹分散了几十年,日日盼,夜夜盼,终于欢聚一堂,所有的期盼都化作了幸福的泪水。 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在圆满之前,都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或者是煎熬。想一想,这里,杜甫也高兴得流泪了,在朝廷军队收复失地之前,杜甫过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呢? 4、生:讨论回答。 5、导语:同学们,现在杜甫再也不要过这种滇沛流离的生活了,他可以回到自己的家乡了,他能不高兴吗?他能不流泪吗? 6、让学生带着充分的情感背诵这首诗。 7、再看一眼杜甫,想对他说些什么? 8、生说话训练。 9、小结: 对于每个爱好文学的人来说,对于每一个爱好历史的人来说,对于每一个爱国的人来说,杜甫应该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偶像! 让我们再次用最隆重的方式表达我们对杜甫最崇高的敬意!(生鼓掌) 下课! 语文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篇5设计理念 将所感受的言语对象(古诗)转化为语感的基本实践途径是读。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能产生对富有象外之象的诗语的敏感,能产生对富有韵味气势的简练诗语有敏感,能产生对富有丰富内涵的美妙诗语的敏感。指导学生沿着诗文言语的阶梯去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其攀登的过程就是作品的言语积淀成为学生语感的过程。 教学设计流程 第一教时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一、激情导入,知背景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甫的一首诗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诗题)。齐读诗题。提示闻是听到的意思。 2.出示杜甫图片。今天,我把杜甫给请来了!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用最隆重的方式欢迎他的到来!(生鼓掌) 3.你了解他的生平吗?谁能简单地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位诗人。(他是一位著名的爱国诗人,被誉为诗圣)那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的这首诗呢?(同学们交流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的当时的社会背景)板书:知背景 二、自学古诗,读通顺 2.分组自学古诗。 (1)询问学生学习古诗有什么好的方法。(熟读法、结合注释法、查资料、结合上下文、边读边悟、结合插图等方法。) (2)每组安排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提出要求:把你读明白的和小组同学交流,不明白的标记出来,/jiaoshi/在小组里讨论解决。最后请汇报员把本组同学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归纳起来,等会儿我们全班交流。 3.学生汇报。师帮助重点理解以下词语:涕泪妻子青春放歌纵酒漫卷 4.知识讲解:巴峡、巫峡在四川,襄阳在湖北,洛阳在河南,跨越了三个省,诗人却觉得非常轻松地回到自己的家乡,从这儿可以看出什么?(引生说杜甫心情很高兴) 5.生读诗,背诗。 三、深读诗文,悟诗境 1.杜甫不是爱哭的人,但在写这首诗之前,他曾流过泪。出示挂图(战马、铁蹄、国破山河),播放音乐加以配合入境。从图上看到了什么?哪些人倒在了敌人的铁蹄之下? 2.现在朝廷的军队收复失地了,你们开心吗?你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自己喜悦的心情呢?(喝酒、放歌、流泪、写诗) 3.请生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再请生评价。 4.全班配乐读诗(一人一句);教师参与其中示范朗读;生齐读。 5.让学生带着充分的情感背诵这首诗。 四、拓展延伸,升诗情 1.小结:对于每个爱好文学的人来说,对于每一个爱好历史的人来说,对于每一个爱国的人来说,杜甫应该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偶像!让我们再次用最隆重的方式表达我们对杜甫最崇高的敬意!(鼓掌) 2.作为爱国诗人,杜甫还写下了许许多多的壮丽的诗篇。老师这里有一首反映当时在国家危难之时,诗人的著名诗作,同学们想读一读吗? 3.出示《春望》。建议用课上总结的学习方法来学习,想想这首诗与课文的内容、主题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第二教时 《示儿》教学设计 一、读通顺、背诵全诗 1.同学们已经预习了《示儿》这篇课文,我相信大家读背这首充满深切爱国之情的小诗不成问题。赛一赛。 要求字字读得响亮,做到不漏、不添、不错,不顺口的多读几遍。 指名读《示儿》,结合正音,检查学生读文情况。 停顿和重音提示。 2.背诵、默写。 会背的同学可在本上练习默写,也可指名到黑板前默写。 二、自学课文,质疑问难 1.给出注解,自读课文粗知诗意。 结合注释,默读《示儿》,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说得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补充,可纠正,教师适时点拨。 示,使人知道。也就是指示、告示的意思。示儿可以说告诉儿子,也可以说给儿子们看的诗。祭(jì):祭祀。乃(nǎi):你,你的。乃翁:你的父亲。元:同原。九州:指代中国。王师:指南宋军队。 2.学生质疑。 三、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四、感悟诗情 1.自由读这首诗。 想一想陆游去世以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事?陆游既然知道人死后万事皆空,为什么还叮嘱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 2.读后集体交流。 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3.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爱国热情。 五、扩写练习 1.出示遗嘱范例,引导学生以作者的口吻写一篇遗嘱。 2.根据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想象作者在弥留之际,在病榻上怎样叮嘱儿子,儿子们怎样应允,让学生创造性地把所言之事写具体。 六、阅读拓展 介绍陆游的两首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让学生课外阅读。 语文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篇6------------------------------------------------------------ 张广祥主页、中国语文名网“中学语文在线” 一、讲书。(约10分钟) 首先,用启发式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时代背景:“杜甫作为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忧患的诗人,听到‘安史之乱’接近平息的消息,不禁惊喜欲狂,冲口唱出了他生平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接着,给学生简述诗中出现的六个地名:剑外、蓟北、巴峡、巫峡、襄阳、洛阳。之后我说:“诗人在区区的56字小诗中,连用六个地名,丝毫不觉堆砌,这是杜甫的高明之处。”最后,与学生讲“妻子”,明确古代的“妻子”是指“老婆孩子”,与现的“妻子’的含义完全不同。“古诗往往一字即一义,不要把诗中的单音词当作复合双音词,这是我们读古诗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崔学古说:“与少年讲书,最忌诵述讲章。”(《檀儿丛书录要·少学》) 二、读书。(约10分钟) 要求学生正身端坐,音正腔圆地将这首诗读五遍,在读的过程中,仔细体味“忽传”、“初闻”、‘都看”、“漫卷”、“即从”、“便下”的涵义,使其千载如见诗人于仓促间欲哭之状。 〔陆九渊说:“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陆象山语录)〕 三、抄书。(约10分钟) 在熟读深思的基础上,让学生动手工工整整地抄写此诗,边抄边思,潜心琢磨,进一步体会这首诗明快的语言、激越的旋律。同时,加深印象,帮助记忆。 陈光地说:“见书目过口过,总不如手过。”(《溶村集》〕 四、背书。(约10分钟) 学生当堂“声高而缓”背诵杜诗,背会为止。这样训练,一方面能加强学生语感体验,另一方面有脱落讹误之处,能了然于耳。 [唐彪说:“凡学生背书,必使其声高而缓。”《父师善诱法》] 〔这节课我是老老实实上的,我的主导思想是务实强本,返建归真。何评“实”?何谓“本”?何谓“璞”?何谓“真”?‘有真意,去粉饰”,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按教学规律办事之谓也。语文应该姓语,语文课一定要重视语文的教学和训练。语文课如果离开“讲、读、抄、背”,搞一些哗众取宠的形式主义东西,那只能是占道旁门。我们讲改革,什么是改革?我认为,一是继承,二是借鉴,三是创新。中国传统语文教学中有些经验是符合语文学习规律的,我们的任务是将其吸取过来并加以革故鼎新,这是前进而不是倒退。我想,语文素质教育的意义大概就在于此吧。] 语文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篇7作者:青岛太平路小学 纪海燕 一、揭题,知背景。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两首的第一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诗题)齐读诗题。(课题读得真好,我相信这首诗你们一定能学好,读好) 2、题目是什么意思呢?重点提示“闻”是听到的意思。 3、这首诗是谁写的呢?(板书:杜甫)出示图片。你了解他的生平吗?谁能简单的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位诗人。(对,他是一位著名的爱国诗人,他被誉为诗圣。)那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的这首诗呢?(看来,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了诗人当时的社会背景。板书:知背景) (激情创境):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晚年的遭遇吧!公元755年,安史之乱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岌岌可危,也把诗人杜甫卷入了生活的最底层,开始了他长达八年的逃难生活。在这八年里他度日如年、思乡难归。他亲眼看到了叛军的烧杀抢掠,看到了路有饿死骨的种种惨像,“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这国家危难之时,这位爱国诗人即使对着春日的花鸟也会心痛得流泪。 忽然,传来了喜讯,“忽传收蓟北”,如春雷炸响。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诗人郁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人生第一首快诗—— 二、初读,读通顺 1、配乐范读。 2、大家喜欢这首诗吗?我们一起大声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检查生字。这句诗能读准吗?“却看妻子(z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4、齐读(可以读慢点,要读正确) 三、再读,明诗意。 1、看来同学们已经把诗读通了,那怎样才能把它读懂呢?你们有没有好的办法?(熟读法、结合注释法、查资料、结合上下文、边读边悟、结合插图等方法。) 小结:看来过去的学习大家已经积累了许多好办法,今天我们就来运用这些方法来学习这首诗。把你读明白的和小组同学交流,不明白的标记出来,在小组里讨论解决。最后请2号同学把同学们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归纳起来,等会儿我们全班交流。 2、交流:(1)交流了哪些读懂的地方? (2)有没有没有解决的问题? (3)谁能把全诗的意思说一说? 过渡:看来,同学们运用自己的方法把诗意弄明白了。(板书:明诗意) 3、你们认为诗中哪个词语最能表示诗人当时的心情?(板书:喜欲狂) 四、细读,悟诗情。 (一)从哪里看出“喜欲狂”? 过渡:诗人欣喜若狂呀!从哪里能体会到诗人的这种喜欲狂的心情呢?请同学们读读诗,细细的品味一下。 1、学生自由体会。 2、集体交流。 A、“涕泪满衣裳”(喜极而泣、悲喜交集。指导朗读。) B、“却看妻子、漫卷诗书”(家人的喜更增加了自己的喜,一向爱书如命的他居然也随手狂乱的卷起诗书与大家共享快乐。真的是“喜欲狂”啊!指导朗读。) C、“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放”字和“纵”字体会到诗人喜欲狂的心情。52岁的诗人,既不适合放歌,也不适合纵酒,这真的是“喜欲狂”了呀!当诗人想到,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做伴还乡、安享晚年,怎能不欣喜若狂?) D、出示三峡画面,想象最后两句的情境 大家看,从巴峡到巫峡,周围高山险峻,路途艰难。而出巫峡到襄阳,从襄阳的洛阳又是何等的长途跋涉。在这里诗人却这样说,你怎么理解?(归心似箭、喜欲狂) 3、过渡:通过同学们刚才的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怎样把你体会的情感读出来?(自由有感情朗读) 4、指名读。 (二)为什么会“喜极而泣” 1、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怎么会如此的喜欲狂?这“喜极而泣”的“涕泪”里到底包含着什么?请同学们试着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去理解。 2、学生谈理解。 3、诗人这样欣喜若狂仅仅是因为个人吗?(板书:爱国) 4、这其中也包包含着浓浓的爱国之情呀!看课件,齐读。 小结:看来同学们真的领悟到诗人的强烈的情感了。(板书:悟诗情) 五、古诗拓展 1、老师这里有一首反映当时在国家危难之时,诗人的著名诗作,同学们想学一学吗? 2、出示《春望》。 3、用课上总结的学习方法来学习。 4、交流学习体会。 六、总结 作为爱国诗人,杜甫还写下了许许多多的壮丽的诗篇。就请同学们课下再积累一些杜甫的名作,相信你会有更多的理解和收获。 板书设计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知背景 明诗意 喜欲狂 爱国 悟诗情 语文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篇8一、教学要求 1.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2.理解诗句。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背诵这两首诗。 二、教学重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心情格外欢快的原因。 2.理解诗句。 三、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生词卡片。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古诗《示儿》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宋代大诗人陆游一生创作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他在临终前作了一首诗《示儿》。示:把事情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个交代,相当于遗嘱。陆游在临死之前最牵挂的是什么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示儿) 二、预习课文,提出预习要求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2.借助注解,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 三、指导学习《示儿》 1.指名读课文。(重点提示:祭,读jì ) 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是什么意思? (学生讲错的地方互相订正,教师相机指导) (“元”,同“原”,“元知”,本来就知道;“但”,只是的意思;“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九州”,指全国,“同”,统一,这句诗的意思是: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是因为看不到全中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看不到中国统一的悲伤之情。) 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元忘告乃翁”是什么意思?(学生讲后,教师加以归纳) (“王师”,指南宋军队;“定”,平定,收复的意思;“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家祭”,祭把祖宗)“元”,同勿;“乃”,你的;“翁”,父亲。这句话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祭把祖宗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之情。) 4.练读课文。(要求体会感情,读出语气。) 5.说说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内容来回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答出:这首诗通过写诗人毕生的心事和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五、各自背诵课文 六、指导学习生字 “乃”的左边是一撇,注意不要写错。 七、默写这首诗。(学生互相检查) 八、预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板书设计 元知 临终所议 但悲 (生) 示儿 渴望统一 九泉所盼北定 告翁(死)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重大事件,被称为诗史,他也被称作侍圣。这首诗写的是公元763年,安史之乱的叛军头目史朝义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诗人听到这广消息后写了这首诗。 (板书课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杜甫生平第一快诗。诗歌讲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这是我们要学习了解的。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纠正字音,教师重点强调以下字音:涕:读tì ,不读dì ,还:读huán,不读hái。) 2、提出读不懂的语句。 三、理解诗句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剑外”,剑门关以外,指四川。“蓟北”,河北北部,安、史叛军的巢穴。“初闻”,刚刚听到。“涕泪”,指因特别高兴而流泪。这句诗讲了什么?(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从剑外传来,刚刚听到这个消息,涕泪就流满了衣裳。) 2、“却看妻子愁何在,慢卷诗书喜欲狂。”“却看”,再看。“漫卷”,胡乱卷起。唐代一般没有装订成册的书籍文字大都写在纸卷上,所以收拾书籍,就要卷起。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再看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伤?胡乱地粑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放歌”,放声歌唱;“纵酒”纵情饮酒;“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这句话讲了什么?(白天放声歌唱,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家乡。)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即”,就。这句诗讲了什么?(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峰。顺流而下把襄阳一过;便一直奔向了洛阳。) 四、了解内容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 (主要写作者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十分喜悦,收拾行装立即还乡。)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多年战乱,祖国重归统一的欢快心情)作者的这种心情是通过哪些词句表达出来的?(“忽传…‘初闻…‘却看”“漫卷,,表达了作者听到胜利喜讯后的感情的变化,从乐极流泪到欢快欲狂。这些都是出自作者深深的爱国之情,出自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从中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3、这首诗同《示儿》一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都表达了深厚的爱国之情。) 五、朗读课文(要求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学习生字 “洛”,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左边是三点水旁。 七、同桌互相背诵课文 八、布置作业 预习“基础训练1”。 板书设计: 涕泪满衣裳 漫卷喜欲狂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放歌须纵酒 极度的喜悦心情 即从…… 便下…… 语文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篇9《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四 佚名 教学目标 1.了解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所抒发的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通过看注释理解字词的意思,从而理解诗句含义,了解诗的内容。 3.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炼,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4.能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默写《示儿》。 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2.使学生领会这两首诗明白如话而又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通过读文、看注释,使学生初步理解诗句的含义,了解诗的内容。 (二)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三)能正确、流利地读诗。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会生字新词。 (二)了解诗的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引发兴趣。 同学们,我国是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诗这种体裁,语言精炼,所表达的情感丰富,还十分讲究节奏和韵律,使人读起来琅琅上口。《唐诗三百首》中,就有许多力作,为同学们所熟悉,并深受大家的喜爱。另外,我国古代的文人墨客也数不胜数,奇才辈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等等,他们的许多诗句已流芳百世,为后人所传诵。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两首诗。一首是宋代的爱国诗人陆游的《示儿》;一首是唐代爱国诗人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陆游(1125~1209),南宋著名大诗人。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一生当中创作的诗歌很多,至今保存下来的就有9000多首。诗歌的内容极为丰富。他的诗有的抒发政治抱负,有的反映人民疾苦,表现出了其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本文所选的《示儿》,是陆游临终前所作,相当于遗嘱。诗人临终前,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收复中原这件喜事告诉他。这就充分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盼望祖国统一的强烈爱国情感。 杜甫(712~770),唐代著名大诗人。字子美,巩县(今属河南省)人。他的一生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当时社会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在他的诗中都有真实的反映,曾被世人称为一代“诗史”。他的诗在当时艺术成就很高,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本文选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说公元763年正月,唐代安史之乱的叛军头子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当时诗人杜甫正在梓州(现在的四川省三台县),他听到这个胜利的消息后,立即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终被平息,祖国又重新获得了统一而感到的无比欢快的心情,同样也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三)学生自己读诗,并画出文中不认识的字。 (四)教师指名读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并注意纠正读音。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万事空(k#ng) 告乃翁(w5ng) 蓟北(j@) 襄阳(xi1ng) 2.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 本课共有4个生字,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查字典,写出每个字的偏旁部首、余笔,再看注释,结合诗句和字典,看应选择什么意思。 3.课堂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 在分析字形结构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比如:“涕”,左边是“氵”,右边是“弟”,合起来是“涕”。还可以记成“弟弟”的“弟”加上“氵”就是“涕”。在书写时要注意右半部分的“弟”的写法和笔顺。“洛”,左边也是“氵”,右边是“各”,合起来是“洛”。还可以记成“各位”的“各”加上“氵”,就是“洛阳”的“洛”。在书写时要注意“洛”的右上角是“夂”,不是“攵”。“乃”字可以用旧字去掉一部分的方法来记住字形。如:“奶奶”的“奶”去掉“女”字旁,就是“告乃翁”的“乃”。同样,“祭”也可以用旧字去掉一部分的方法来记住字形。即“警察”的“察”去掉“宀”,就是“家祭”的“祭”。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采用让学生利用形近字组词的方法,作巩固练习,帮助学生在对比中记住字形,加强记忆和理解。如: (三)理解词语。 1.让学生读文,并从诗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看书下注释、查字典,联系诗句内容理解词语。 以“元”字为例,“元”字在诗句中是“死去元知万事空”,通过看书下注释,我们知道“元”同现在的“原”,又通过查字典,我们又得知“原”是“原来、本来”的意思。“原知”就是“本来就知道”的意思。又如:“乃”字在诗句中是“告乃翁”,我们通过看书下注释便可知道,“乃翁”就是“你的父亲”,指陆游自己。“告乃翁”是指告诉你的父亲,意思是让儿子把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自己。 3.出示一些词语,让学生练习掌握。 九州同:古代把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常用九州指代中国。九州同:指全国统一。 王师:文中指南宋军队。 中原:文中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祭祀祖宗。 告乃翁:告诉你的父亲。 但悲:只是为了……而感到悲痛。 无忘:不要忘记。 北定:向北进军平定。 剑外:现在四川省剑阁县北,大小剑山之间有剑门关。初闻:刚刚听到。 涕泪:因喜而下的泪水。 漫卷:胡乱卷起。 放歌:放声歌唱。 纵酒:纵情饮酒。 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四)初读了解诗的内容。 1.教师先指名读预习,让学生带着预习中的问题去读诗。边读边想 2.再指名读诗,边读边了解诗的内容大意。 3.学生自由读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一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诗。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可以采用范读,指名读、齐读等方法。 (六)作业 。 1.读诗。 2.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进一步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中所抒发的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二)通过理解诗句,了解内容,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三)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有较具体的体会。 (四)能有感情地朗诵这两首诗,并能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默写《示儿》。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二)体会诗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学习第一首诗。 1.指名读诗,让同学想一想诗的题目的意思。 (1)学生谈自己对题目的理解,各抒己见,充分说。 示:把事物摆出来或指出来使人们知道。示儿:把事物让儿子知道。因为这是诗人临终作的诗,相当于遗嘱。 (2)使学生明确题目的意思,并说明自己是怎么知道题目的意思的。学生可以通过查字典、理解诗的内容来理解题目的含义。 2.指导学生逐句理解诗的内容,同时体会作者的情感。 (1)学习第一句。 ①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读第一句诗,并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学生不易理解的词语可能有:“元知”、“万事空”、“但悲”、“九州同”。 ②让学生看注解或查字典,或联系上下词句,试说一说词语的意思。 元知:本来就知道。 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 但悲:只是为了……而感到悲伤。 九州同:指全国的统一。 ③当学生对不易理解的词语,通过看书下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诗句弄懂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一说第一句诗的意思。即: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我只是为看不见全中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④教师接着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诗句来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 诗人临终前感到最悲伤的不是自己的身体、家庭,而是祖国不能统一。可见诗人具有多么强烈的爱国之情啊! (2)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诗。 ①让学生先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②看注释,查字典理解其意思。 王师:这里指南宋军队。 北定:向北方进军去平定。 中原:课文中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祭祀祖宗。 告乃翁:告诉你的父亲。文中指的是陆游自己。 ③说一说第二句诗的意思。大家讨论。 南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你们祭祀祖宗时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④体会诗人情感。 陆游临终前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是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自己的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是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千万别忘了把收复中原的喜讯告诉他。这是多么深厚的爱国情感呀! 3.逐句讲解、理解、体会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诗的含义和它所包含的诗人的情感。 (1)指名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2)讨论整首诗所表达的诗人爱国的情感。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热情。 4.指导学生朗读第一首诗。 (1)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哪些词语或诗句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 但悲九州同无忘告乃翁北定中原日 (2)引导学生读出诗人的爱国热情。 首先教师要让学生知道诗的重要特征是感情丰富,节奏鲜明,声韵铿锵。我们在朗读时,不仅要把感情读出来,而且要把诗的节奏和韵脚读出来,并通过反复吟读,达到背诵的程度。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5.引导学生背诵《示儿》。 (1)在背诵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说一说诗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是通过哪些词句体现出来的?使学生对诗有整体上的认识。 (2)再引导学生逐句背诵。 (3)学生试背诵后,教师可指名检查背诵情况,再通过小组背、两人互背、全班齐背做巩固练习。 (二)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第二首诗。 1.指名读诗,其他同学想一想诗的题目的意思。 (1)学生各抒己见,逐字逐词理解后,连起来说题意。 闻:听说。 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 收:收复。 (2)使学生明确题目的意思是:听说唐王朝的军队收复河南河北。 2.指导学生逐句理解诗的内容,同时体会作者的情感。 (1)学习第一句。 ①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读第一句诗,并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②让学生看注释、查字典或联系上下诗句的内容,试着讲一讲词语的意思。 剑外:剑门关以外,指诗人当时所在的四川。 收:收复。 蓟北:指现在的河北省北部,是安、史叛军的巢穴。 初闻:刚刚听到。 涕泪:指因喜报而泪下。 ③引导学生试讲诗句的意思。对的充分肯定,错的及时纠正。 第一句的意思是:那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间在剑外传扬。我刚刚听到这个喜讯,眼泪就洒满了衣裳。 ④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 可见诗人当时十分激动,是通过“初闻”、“涕泪满衣裳”等词句表现出来的。 (2)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①学生读第二句,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②学生理解这些词的意思。 却看:再看。 愁何在:哪还有一丝的忧伤。 漫卷:胡乱卷起。 喜欲狂:高兴地简直要发狂。 ③引导学生试讲第二句意思。 第二句诗意为:再看看老伴和孩子,哪里还有一丝的忧伤?诗人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 ④体会诗人的情感。 高兴地要发狂了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心。 (3)引导学生学习第三句诗。 ①指名读第三句,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②理解词意。 放歌:放声歌唱。 纵酒:纵情饮酒。 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③理解第三句的意思。 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 ④体会诗人此时的情感。 通过“放歌”、“纵酒”等词,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体会诗人当时如痴如狂的情态。 (4)引导学生学习第四句诗。 ①教师让学生读这一句,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②理解词意。 即:就。 穿:穿越。 便下:顺流而下,一……就…… ③理解第四句意思。 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嶂,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洛阳。 ④体会诗人此时情感。 通过“即从……穿”、“便下……向”等词的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体会出诗人当时听到收复失地后急切返乡的异常欢快的心情和强烈的爱国情。 3.教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体会诗的内容和作者情感。 (1)引导学生体会“喜欲狂”是什么意思。 你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的哪些词语中体会到了杜甫“喜欲狂”的心情? (2)学生通过读诗、理解可以得知:“喜欲狂”是指诗人听到收复蓟北的消息后,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可以从诗中的“涕泪满衣裳”、“放歌”、“纵酒”、“漫卷诗书”、“即从……穿”、“便下……向”这些词语体会出来。 (3)引导学生说说整首诗的内容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教师引导学生读第二首诗。 (1)引导学生从诗中找一找,哪些词句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 (2)通过理解使学生体会到:杜甫一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就那样欢快,这决不仅仅是因为诗人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为从此祖国可以重归统一,人民可以免受战乱之苦。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被平息,祖国重新获得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诗中“忽传”、“初闻”、“却看”、“漫卷”等词,层次分明地表现出了诗人听到胜利喜讯后情绪的变化,从喜极流泪到欢快、狂欢。与此同时,诗人的爱国情感也自然流露其间。 (3)读出诗人“喜欲狂”的心情和爱国的情怀。可以这样停顿、读出重音。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4)引导学生背诵第二首诗。 ①先了解整首诗写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是通过哪些词表达的? ②指导学生逐句背诵。 ③教师可采用两人互背、小组背、全班齐背等方式,检查背诵情况。 (三)引导学生找出这两首诗表达情感的异同点。 1.相同点:均表达了诗人爱国之情。 2.不同点:《示儿》是通过“悲”来表达的,写作者临终前的牵挂,他所念念不忘的是没有见到“九州同”。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通过“喜”来表达的,写作者听到祖国重归统一的极度的喜悦和急切还乡的心情。 (四)教师可检查学生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默写《示儿》的情况。 语文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篇10《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六 佚名 一、教学要求 1.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2.理解诗句。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背诵这两首诗。 二、教学重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心情格外欢快的原因。 2.理解诗句。 三、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生词卡片。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古诗《示儿》 教学过程 :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宋代大诗人陆游一生创作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他在临终前作了一首诗《示儿》。示:把事情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个交代,相当于遗嘱。陆游在临死之前最牵挂的是什么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示儿) 二、预习课文,提出预习要求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2.借助注解,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 三、指导学习《示儿》 1.指名读课文。(重点提示:祭,读jì ) 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是什么意思? (学生讲错的地方互相订正,教师相机指导) (“元”,同“原”,“元知”,本来就知道;“但”,只是的意思;“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九州”,指全国,“同”,统一,这句诗的意思是: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是因为看不到全中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看不到中国统一的悲伤之情。) 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元忘告乃翁”是什么意思?(学生讲后,教师加以归纳) (“王师”,指南宋军队;“定”,平定,收复的意思;“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家祭”,祭把祖宗)“元”,同勿;“乃”,你的;“翁”,父亲。这句话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祭把祖宗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之情。) 4.练读课文。(要求体会感情,读出语气。) 5.说说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内容来回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答出:这首诗通过写诗人毕生的心事和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五、各自背诵课文 六、指导学习生字 “乃”的左边是一撇,注意不要写错。 七、默写这首诗。(学生互相检查) 八、预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板书设计 元知 临终所议 但悲 (生) 示儿 渴望统一 九泉所盼北定 告翁(死)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教学过程 :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重大事件,被称为诗史,他也被称作侍圣。这首诗写的是公元763年,安史之乱的叛军头目史朝义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诗人听到这广消息后写了这首诗。 (板书课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杜甫生平第一快诗。诗歌讲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这是我们要学习了解的。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纠正字音,教师重点强调以下字音:涕:读tì ,不读dì ,还:读huán,不读hái。) 2、提出读不懂的语句。 三、理解诗句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剑外”,剑门关以外,指四川。“蓟北”,河北北部,安、史叛军的巢穴。“初闻”,刚刚听到。“涕泪”,指因特别高兴而流泪。这句诗讲了什么?(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从剑外传来,刚刚听到这个消息,涕泪就流满了衣裳。) 2、“却看妻子愁何在,慢卷诗书喜欲狂。”“却看”,再看。“漫卷”,胡乱卷起。唐代一般没有装订成册的书籍文字大都写在纸卷上,所以收拾书籍,就要卷起。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再看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伤?胡乱地粑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放歌”,放声歌唱;“纵酒”纵情饮酒;“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这句话讲了什么?(白天放声歌唱,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家乡。)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即”,就。这句诗讲了什么?(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峰。顺流而下把襄阳一过;便一直奔向了洛阳。) 四、了解内容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 (主要写作者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十分喜悦,收拾行装立即还乡。)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多年战乱,祖国重归统一的欢快心情)作者的这种心情是通过哪些词句表达出来的?(“忽传…‘初闻…‘却看”“漫卷,,表达了作者听到胜利喜讯后的感情的变化,从乐极流泪到欢快欲狂。这些都是出自作者深深的爱国之情,出自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从中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3、这首诗同《示儿》一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都表达了深厚的爱国之情。) 五、朗读课文(要求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学习生字 “洛”,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左边是三点水旁。 七、同桌互相背诵课文 八、布置作业 预习“基础训练1”。 板书设计 : 涕泪满衣裳 漫卷喜欲狂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放歌须纵酒 极度的喜悦心情 即从…… 便下…… 语文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篇11黑龙江特级教师白金声 一、讲书。(约10分钟) 首先,用启发式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时代背景:“杜甫作为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忧患的诗人,听到‘安史之乱’接近平息的消息,不禁惊喜欲狂,冲口唱出了他生平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接着,给学生简述诗中出现的六个地名:剑外、蓟北、巴峡、巫峡、襄阳、洛阳。之后我说:“诗人在区区的56字小诗中,连用六个地名,丝毫不觉堆砌,这是杜甫的高明之处。”最后,与学生讲“妻子”,明确古代的“妻子”是指“老婆孩子”,与现的“妻子’的含义完全不同。“古诗往往一字即一义,不要把诗中的单音词当作复合双音词,这是我们读古诗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崔学古说:“与少年讲书,最忌诵述讲章。”(《檀儿丛书录要·少学》) 二、读书。(约10分钟) 要求学生正身端坐,音正腔圆地将这首诗读五遍,在读的过程中,仔细体味“忽传”、“初闻”、‘都看”、“漫卷”、“即从”、“便下”的涵义,使其千载如见诗人于仓促间欲哭之状。 〔陆九渊说:“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陆象山语录)〕 三、抄书。(约10分钟) 在熟读深思的基础上,让学生动手工工整整地抄写此诗,边抄边思,潜心琢磨,进一步体会这首诗明快的语言、激越的旋律。同时,加深印象,帮助记忆。 陈光地说:“见书目过口过,总不如手过。”(《溶村集》〕 四、背书。(约10分钟) 学生当堂“声高而缓”背诵杜诗,背会为止。这样训练,一方面能加强学生语感体验,另一方面有脱落讹误之处,能了然于耳。 [唐彪说:“凡学生背书,必使其声高而缓。”《父师善诱法》] 〔这节课我是老老实实上的,我的主导思想是务实强本,返建归真。何评“实”?何谓“本”?何谓“璞”?何谓“真”?‘有真意,去粉饰”,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按教学规律办事之谓也。语文应该姓语,语文课一定要重视语文的教学和训练。语文课如果离开“讲、读、抄、背”,搞一些哗众取宠的形式主义东西,那只能是占道旁门。我们讲改革,什么是改革?我认为,一是继承,二是借鉴,三是创新。中国传统语文教学中有些经验是符合语文学习规律的,我们的任务是将其吸取过来并加以革故鼎新,这是前进而不是倒退。我想,语文素质教育的意义大概就在于此吧。] 语文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篇12师:[板书“杜甫”]请问杜甫是谁? 生:杜甫是古代诗人。 生:杜甫是唐朝的大诗人。 师:你对大诗人杜甫了解多少? 生:人们把杜甫称作诗圣。 生:成都有座杜甫草堂。 生:我们学过他的《绝句》。 师:大家一起背背。 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师:还知道些什么? 生:杜甫字子美,人称杜工部。 生: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 生:他是河南巩县人。 生:杜甫曾经为蓬溪县客馆写了一篇《唐兴县客馆记》。 师:我还是第一次听说。你是从什么地方知道的? 生:我是从《川中名胜赤城山》这本书中看到的。 师:我得学习学习。这本书能借我吗? 生:行。下午我就带来。 师:杜甫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与李白齐名,二人并称“李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课题]“闻”是什么意思? 生:“闻”的意思是听。 师:谁听? 生:诗人杜甫听。 师:他听到什么? 生:他听到“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消息。 师:官军指什么? 生:“官军”指国家的军队。 师:“国家”准确吗? 生:“官军”指朝廷的军队。 师:[在“河南河北”下画线]什么意思? 生:指河南省和河北省。 师:是吗?[生沉默]这里的“河”特指黄河—— 生:“河南”指黄河的南边,“河北”指黄河的北边。 师:[在“收”字下画三角符号]怎么理解? 生:朝廷的军队收复了黄河南北两岸的地方。 师:题目的意思应该是—— 生:诗人听到朝廷的军队收复了黄河两岸的消息。 师:把消息换个词语。 生:诗人听到朝廷的军队收复了黄河两岸的喜讯。 师:对。唐朝曾经爆发过“安史之乱”,安禄山和史思明叛乱,占领了黄河两岸的广大地区,诗人杜甫的故乡也沦陷了。国家四分五裂,诗人有家不能归。当他听到朝廷的军队收复失地之后,兴奋不已,写下了这首诗。学古诗,首先要读准字音[板书“读准字音”]同桌的两人一组互相检查,听听对方把哪些字读错了。 生:[互相检查] 师:现在,请听老师读。比较一下,看看你们都发现了哪些读错的字音? 生:我把“即”读成了“ji”。 生:我把“还”读成了“hai ”。 师:为什么要读“huan ”? 生:诗中的“还乡”是回到家乡的意思,所以要读“huan ”。 师:你的理解完全正确。还有吗? 生:我把“妻子”的“子”读成了轻声。 生:老师,为什么要读“zi ”? 师:我想听听大家的意见。 生:读轻声时,专门指丈夫的老婆。 师:读三声呢? 生:“妻子”的意思是妻子和子女。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读读,注意,一定要读准字音。[生齐读全诗]显然,同学们刚才的朗读还不够味,什么原因呢?因为我们还不完全理解诗句意思。学习古诗,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还得理解诗句[板书“理解诗句”]这是重要的步骤。诗中有六个地名,找出来,说说他们所在的省份。[生默读思考] 生:剑外是四川省的代称。 师:[随学生的回答借助幻灯片(杜甫计划中的返乡示意图)揭示诗中涉及到的地名。] 生:蓟北指河北省的北部。 生:襄阳在河北,洛阳在河南。 生:巫峡是长江三峡之一,在重庆市。 生:巴峡是长江上的一段山峡,在四川省境内。 师:这些地名有什么联系呢?杜甫将从哪里出发,经哪些地方,最终目的地在哪里?我们来看看诗中有没有答案。 生:杜甫当时正在梓州,也就是现在的四川省三台县。我估计他从这里出发,[教师在幻灯片中借助箭头符号演示杜甫返乡的路线图]可能到重庆乘船,穿过巴峡和巫峡,到了襄阳后,北上回到洛阳。 师:请大家看着大屏幕,一起背背诗的后两句。 生: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师:还存在哪些问题? 生:老师,请问“漫卷”是什么意思? 师:问得好。想想看,诗人在卷什么? 生:卷诗书。 师:唐代一般没有装订成册的书籍,文字大多写在纸卷上,所以收拾的时候要卷起。“漫卷”可能是怎样卷? 生:慢慢地卷。 生:这里的“漫”不是快慢的慢。 生:我觉得应该是漫不经心地卷。 师:理由呢? 生:诗人听到朝廷的军队收复了故乡的喜讯,非常高兴,收拾书籍的时候就可能漫不经心。 生:我不赞成这种说法。我觉得诗人决不会漫不经心,应该是胡乱地收拾书籍。 师:为什么? 生:喜讯传来,诗人太高兴了,巴不得马上就出发,所以收拾书籍时一定顾不了那么多,很随便。 生:杜甫是大诗人,他一定很爱惜书籍,不会胡乱地收拾。 生:虽然他很爱惜书籍,但是从诗中可以看出,他已经到了“喜欲狂”的程度,所以才会胡乱地收拾书籍。 师:有道理。再没有不懂的字词吗?那好,大家分组说说诗句的意思。 生:[小组交流后抽生说]朝廷的军队收复了黄河两岸的失地!当我听到这个振奋人心的喜讯后,高兴得眼泪洒满了衣裳。再看看老伴和孩子们,他们也没有一丝忧伤,赶紧胡乱地卷起诗书,我高兴得简直快发狂了!在这晴朗的好天气里,放声歌唱,畅饮美酒,让美好的春光伴我回到故乡去。我乘上船儿,过巴峡,穿巫峡,襄阳一过,就一直奔向洛阳。 师:看来,你们基本上理解了诗的意思。让我们再来读读全诗吧。[生齐读后]这次的朗读比上次有进步,但还不够味,有点生硬的感觉,因为你们还没有完全读懂诗人的感情。读古诗,一定要体会和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感情。[板书“体会情感”]你认为诗人写这首诗时是一种什么心情?(第一范文网www.diyifanwen.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闻官军)本文转载 生:诗人一定心情舒畅。 生:诗人十分兴奋。[板书“兴奋”] 师:哪个词语直接点明了这种心情? 生:喜欲狂。 师:[板书“喜欲狂”]怎么理解? 生:杜甫高兴得简直快要发狂了。 生:诗人高兴得像个孩子似的,又唱又跳。 师:你还从哪些词语体会到了诗人无比喜悦的心情? 生:我从“漫卷诗书”也体会到了诗人的喜悦。 师:对。我们刚才也研究了这一点。 生:从“白日放歌须纵酒”可以看出,诗人以纵情歌唱、畅饮美酒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激动。 生:我从最后两句体会到了诗人的心情。 师:这两句中的哪些词语用得好? 生:“即”、“穿”、“便”、“下”用得特别好。因为这几个词语在诗中都含有速度快的意思,可以看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师:我们学过的诗中也有这样的诗句,比如—— 生: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师:背背。 生: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师:的确,此时此刻,诗人高兴得流泪,高兴得发狂,高兴得手舞足蹈。他之所以这么高兴,是因为—— 生:朝廷的军队收复了被叛军占领的地方。 师:哪一句诗直接点明了高兴的原因? 生:剑外忽传收蓟北。 师:[板书“收蓟北”]“收蓟北”的消息是什么时候知道的? 生:刚刚知道。 师:怎么看出来的? 生:“忽”字说明消息来得很突然。 师:忽然间得知故乡已经收复了,为什么就这么高兴? 生:流亡的日子终于结束了,能不高兴吗? 生:诗人为终于可以回家而高兴。 生:因为国家统一而高兴。 师:你们理解得很深刻。由此可见,诗人不仅仅是写自己的欢快心情,他还想表达—— 生:表达了诗人的爱国之情。 师:[板书“爱国思乡”]如果带着和诗人一样的心情、一样的感情去朗读,效果肯定大不一样。想读吗? 生:想![齐读] 师:你们读得真棒!不过,我担心有人滥竽充数,所以想听听你们单独读。[抽二人读] 因为读准了字音,读懂了诗句,读懂了诗人的感情,所以和前两次朗读相比,又上了一层楼。读了杜甫的这首诗,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了香港和澳门的历史。 生:我想到了中国台湾还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 师: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时候,你们还小,老师的感受很深。在香港回归之前,我特意写下了一首诗《心声》。想听吗?[生鼓掌]那好,我就读给大家听听。也许它能帮助你进一步理解杜甫的这首诗。[师朗诵《心声》]杜甫的诗写的是1200多年前的事情,可是我们今天依然有这种情感。为什么?因为我们同是炎黄子孙,爱国的主题是永恒的,也是神圣的。让我们再次齐声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生齐背] (2002年4月整理) 个人主页网址: 作者简介:黄继森,男,大学文化,小学高级教师,全国创新教育研究中心会员、中国写作学会小学作文教学研究会会员,《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特约研究员,《教育导报》特约记者,《少年百科知识报》特约通讯员,人民教育出版社《做人-作文》教材编委及主要编著者,编写的《新概念学语文》、《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我做合格小公民》等已由国家级出版社出版发行。 语文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篇13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在理解每个词语的基础上,理解诗句意思。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目标:背诵并默写古诗,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的方法。 (三)、情感目标: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弄懂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体会这首诗明白如画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难点:通过对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具学具准备: CAI课件。 教学用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言揭题,知背景。 1、师语: 在我国唐朝,有一位被称为“诗圣”的伟大诗人,他是谁?大家对他了解多少?(生简介)谁能背诵一下他的诗? 2、知背景,释题。 让我们来看一下杜甫晚年的遭遇吧!(师简介)板书课题,读题,释题。 二、初读诗,读通顺。 1、课件范读全诗。 2、生自由读诗。 3、点生读,并进行评价,纠正字音:妻子(qízǐ)不读(qīzi),漫卷(mànjuǎn) 三、细读诗,明诗意。 1、小组自学:弄懂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2、全班交流。 3、出示课件,读一读,演一演。 四、品读,悟诗情。 1、诗中有一个词最能表达诗人当时的心情,大家能找到吗?(喜欲狂) a、诗人兴奋的原因是什么? (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更重要的是祖国重归统一,人民可免受战乱之苦。) b、明明是喜讯,为什么诗人还涕泪满衣裳?(喜极而泣——以悲衬喜) 扩展一: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2、理解“漫卷诗书”。(以乱衬喜) 诗人视书如命,此时却一改初衷,漫卷诗书,为何? 3、诗人“喜欲狂“还表现按在哪儿?(放歌、纵酒) 4、“巴峡、巫峡、襄阳、洛阳”是四个地名,涉及四川、湖北、河南三省,相隔路途遥远,诗人却只用四个词语连接起来,再加上“即、便”二字,让人感觉如何?(归心似箭) 扩展二:李白《早发白帝城》 5、小结: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因多年战乱被平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洋溢着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 五、实践活动: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情感。 六、快乐作业: 1、给古诗配画。 2、想象此诗情境,叙说故事。 板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喜: 忽传 却看 放歌 初闻 漫卷 纵酒 即从……穿…… 便下……向…… 语文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篇14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重大事件,被称为诗史,他也被称作侍圣。这首诗写的是公元763年,安史之乱的叛军头目史朝义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诗人听到这广消息后写了这首诗。 (板书课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杜甫生平第一快诗。诗歌讲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这是我们要学习了解的。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纠正字音,教师重点强调以下字音:涕:读t,不读d,还:读hun,不读hi。) 2、提出读不懂的语句。 三、理解诗句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剑外,剑门关以外,指四川。蓟北,河北北部,安、史叛军的巢穴。初闻,刚刚听到。涕泪,指因特别高兴而流泪。这句诗讲了什么?(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从剑外传来,刚刚听到这个消息,涕泪就流满了衣裳。) 2、却看妻子愁何在,慢卷诗书喜欲狂。却看,再看。漫卷,胡乱卷起。唐代一般没有装订成册的书籍文字大都写在纸卷上,所以收拾书籍,就要卷起。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再看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伤?胡乱地粑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放歌,放声歌唱;纵酒纵情饮酒;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这句话讲了什么?(白天放声歌唱,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家乡。)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即,就。这句诗讲了什么?(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峰。顺流而下把襄阳一过;便一直奔向了洛阳。) 四,了解内容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 (主要写作者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十分喜悦,收拾行装立即还乡。)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多年战乱,祖国重归统一的欢快心情)作者的这种心情是通过哪些词句表达出来的?(忽传初闻却看漫卷,,表达了作者听到胜利喜讯后的感情的变化,从乐极流泪到欢快欲狂。这些都是出自作者深深的爱国之情,出自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从中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3、这首诗同《示儿》一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都表达了深厚的爱国之情。) 五、朗读课文(要求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学习生字 洛,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左边是三点水旁。 七、同桌互相背诵课文 八、布置作业 预习基础训练1。 板书: 涕泪满衣裳 漫卷喜欲狂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放歌须纵酒 极度的喜悦心情 即从 便下 语文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篇15一、说教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朝大诗人杜甫的作品,这是杜甫生平的第一快诗。这首诗既是学生学习古文化的好教材,又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这首诗显著的特点是通俗易懂,没有华丽的词藻,难懂的典故。针对以上教材特点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涕、洛”,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2、了解诗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会背诵这首诗。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体会作者“喜欲狂”的心情及原因。 二、说教法 设计学生读书、自学、质疑、教师释疑的环节,教学以“读”为本,让学生多读,反复品味。(这一教法的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习惯。) 三、说学法 回忆学习古诗的一些学习方法和学习古诗应掌握的一些知识。(意在激活学生的记忆信息为古诗的自学提供思路)并鼓励他们采取适合于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突出教给学生一些方法,(例如:弄懂诗句的意思,串词成句,串句成篇。让学生在反复的读的训练中学会体会诗的感情。)就可以放手让他们自学了。 四、说教学程序 1、解诗题、知诗人,了解时代背景。 (1)首先从检查学生的预习导入,问学生谁了解杜甫?谁知道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找学生说。不过课上还是要强调一下诗人、写作背景 介绍诗人:杜甫,唐代大诗人,他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他的诗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被称为“诗史”,他个人享有“诗圣”之称。家乡是洛阳。(这里有必要让学生回忆“朝代歌”,“夏商周,秦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以此让学生对诗所反映朝代有所感知。对朝代有个时间概念,同时也为语文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与营养。) 时代背景;当时安史之乱的叛军头目史朝义兵败自杀,河南河北失地相继被收复,诗人听到这一喜讯后写下了这首诗。因为长达8年之久的安史之乱让诗人流落四川的剑外,无时无刻不盼望早日结束战乱,结束背井离乡之苦,回洛阳安居。 (2)进而解诗题,题目:《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闻”,听说;“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收”,收复。题目的意思是听到唐王朝的军队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以上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帮助学生弄懂作者听到这个消息后会如此喜欲狂的原因,为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作下了一个很好铺垫。) 2、抓字眼,明诗意。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通过查读,完成教学任务,重点指导个别字的读音。 (2)再读古诗,弄不懂的地方作下记号(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用笔圈点批注的自能读书的习惯。) 这里针对学生的质疑重点明确两个问题: a:诗中表示地点的有六个词语:剑外、蓟北、八峡、巫峡、襄阳、洛阳。表示地区的有两个词语:河南、河北。学生对这些地名没有空间概念。利用地图直观地向学生介绍它们的地理位置,(介绍时我指着地图这样说:安史之乱时,叛军占领了这里:河南、河北。而诗人也由老家洛阳流落到四川的剑外。当唐王朝军队平定叛乱,相继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传到四川的剑外时,诗人是欣喜若狂,心中早已计划好回乡的路线,那就是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如此介绍学生便有了空间的概念,明了了这几个表示地名词语之间的关系了。有助于对诗文的深入理解。) b:古今异义的词:妻子:古义是妻子和孩子。今义是男子的配偶。青春:古义是明媚的春光。今义是青年时期。 (这里的设计意图是:一为学生自学古诗扫清了障碍,为“放手”让学生自学作了铺垫。二为学习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3)理解诗的句意及全诗的诗意 4句诗扫清文字、词语的障碍之后,引导学生串词成句,说句意,串句成篇,说诗意。(这里的设计只是对诗的意境的初步体验,犹如蜻蜓点水。要使头脑中对诗的意境体验更具体、更丰富,真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还要悟诗情。) 3、想意境,悟诗情 这一环节教学设计的问题是:诗中哪个词表达了作者当时的心情?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这种心情?从中可以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为了顺利解题,我设计了让学生边听配乐范读,便展开想象,走近作者,完成问题) 4、诵诗句,品诗味 “好诗不厌百回读”,为了使学生读出味来,读出感受来,我分为三点进行教学:①尝试读,让学生自己标上停顿、重音记号,有感情地朗读;②示范读,准确地标出停顿、重音带读,要求学生读出喜悦心情来;③反复练读,采取个别读,小组读,男女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进行,最后熟读成诵,达到诗中情,作者情,学生情三情和谐的共鸣,受到感情的熏陶。 5、扩展延伸。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习这首古诗后,可提问:你还学过杜甫的哪些诗?如课内我们学过的《绝句》,《江畔独步寻花》,课外可向学生推荐读杜甫的名诗,如《望岳》、《春望》、《恨别》等,从课内到课外延伸,增加学习的积累,拓展学习的范围。 6、板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喜欲狂 爱国情感 7、随想: 我觉得用海洋来形容语文知识是最恰当不过的,所以语文的学习不应该是为了学语文而学习。语文知识的摄取应是多角度、够深度、多层面、全方位的。 语文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篇16《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第12册第四单元的一首古诗。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在得知黄河南北一带被官军收复的消息后,激情迸发,在最高兴时写下的一首诗。被誉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这节课在北海中心校校本研修现场会上得到与会教师和学生的认可。 教学片段一: 师:这首诗共8句,哪几句是想像?哪几句是写实的? 生:忽闻剑外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是写实的。后面是诗人的想像。 师:默读,想想诗中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通过哪些字词句体现出来?边读边想边画。 生默读诗,边读边动笔。 师:比一比,谁是最棒的赏析家? (学生到黑板上,一边在板书上圈点,一边讲解。) 生1:漫卷诗书。我体会到诗人非常高兴。 师:你能高兴地读读这一句吗? 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这句。 师评:真不错。 生2:我勾了“漫卷诗书喜欲狂”。这里不仅是高兴,还有更好的爱国情感。“忽闻剑外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第一句收复了失地后,高兴得要发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第二句大晴天边唱歌边痛饮美酒庆祝一番。他听到收复失地的消息后想把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告诉父老乡亲,让他们也高兴高兴。 师:那你能不能带着你的体会朗读这两句? 生:能。有感情地朗读。 师评:很好。 生3:我品的是满。说明诗人听到这个消息后太激动了。 师:满是深情。“满衣裳”满这个字读得多么地重,这喜极而泣是因为高兴。“满”读得低点,这叫重音轻吐。 生4:我品的是“初闻涕泪满衣裳”。通常我们伤心难过的时候会哭,但这里高兴的事诗人为什么要哭呢?人们常说:喜极而泣。诗人太高兴了,高兴得哭了。 师评:好样的。 生5:我品的是“却”。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当时非常高兴,光顾着自己高兴,忘了别人。“却看”的意思是回头看看,回头看看妻子和儿子,大家一样高兴,从这里可以知道诗人的一家都非常高兴。 生6:我品的是“即、穿、更下、向”。这几个词都表现快的意思,表明作者很想快一点回家。 师再次充满激情地范读。(把诗人这种喜悦之情充分地表达出来) 学生给予掌声。他们的情绪马上激动起来。 教学反思: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我引导学生从重点词句入手,深入品析诗歌蕴含的情感。让学生对文本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悟,为有感情的朗读作铺垫;让学生上讲台品析,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另一方面引起其他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他们学习的欲望。其效果甚至超过了我的预设。 由此可见,教师在阅读课上,不但要帮助学生借读文本,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还要有机调控课堂,时时激发学生的兴奋点以及求知欲。这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片段二: 师:默想画面。想像你就是诗人杜甫,听到这个消息后,除了“漫卷诗书”你还会怎样?可以做动作。 生1(高喊):回家了,回家了。 生2:跑到邻居家说:“失地收复了,咱们可以回家了!” 生3:激动得泪流满面,湿透衣裳。 生4:又哭又笑,手舞足蹈。 生5:诗人可能会活蹦乱跳。(听课的众人笑) 师:活蹦乱跳是小孩子的表现,你认为诗人这样做,充分表现了诗人———— 生5:诗人太高兴了,已经全然不顾自己是个大诗人。也顾不得是在妻子和孩子跟前….. 学生6:(大声地)诗人已经失态了…… …… 学生个个情绪激昂,两眼放光,完全沉浸在情境中。 师:请大家站起来,齐读。加上你们的动作。表现诗人喜悦的心情及急切回乡的心情。 生个个充满激情,有人伸胳膊,有人卷书,读得非常棒。 师:坐下齐背。 师:男女生比赛。加上动作,加入情感,看谁把杜甫演得最好? 男女生激情背诵。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这一个片断时,我抓住“喜欲狂”这几个词。启发学生:“除了漫卷诗书之外,诗人可能还有那些表现?”抛砖引玉,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想象。利用想象,学生深入挖掘了文本,补充了字面上所没有的东西。做到了从无字句处读书。在这样的基础上,再回到文本,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走了从文本到感悟再到文本这样一个过程。阅读扎实而有效。 在这样一个阅读思考过程之中,学生读思结合,读写结合,读说结合,读听结合,读演结合。听说读写能力获得了锻炼和提高。同时学生在这样一个学习过程中,放飞了心灵,愉悦了心情,享受着自己的学习过程。因而学习积极而主动。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挖掘教学资源,营造快乐课堂,诗意课堂,绿色课堂。心中只有学生,只有文本,课堂效果会出奇地好。 语文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篇17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感悟意境。 2.诵读古诗,在品词析句中感受古诗词的艺术魅力,提高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品词析句,提高对古诗的欣赏水平 教学方法:以读促悟,悟中品读 教学准备:搜集相关的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一、延伸导入 课前同学们背了那么多古诗,背得那么投入,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杜甫写的一首七言诗,也是杜集中一篇别具风神的佳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初读古诗,了解背景 1.请同学们看书或看大屏幕自己出声读一读这首诗。 2.交流初读后的感受,提出疑问。 3.结合题目了解背景。 (诗题写到了当时的一个历史事件,关于这一事件的时代背景以及诗人所处的境地,大家有必要了解一下。课前谁搜集资料有所了解,请给大家讲一讲。) 三、自由读诗,引发思考 1.学生自由读诗,读通读顺,试着读出诗人高兴、喜悦的心情来。 2.指名朗读,评价促思。 (听了刚才同学的朗读,大家都感到这首诗的内涵没有读出来,有什么好办法把这首诗读好呢?) 3.学生交流独特的学习方法,教师加以肯定和点拨。 四、研读古诗,品评赏析 1.请同学们深入诗歌中细细读一读,品一品,对哪一两句感兴趣,就重点研读一下这两句。 2、自由研读,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读后评,评促悟的学习过程中,加深对诗文的感悟和体验。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个性,读出自己的理解,不断提高古诗的欣赏水平。) 五、课外研读,提高积累 同学们学诗的兴致这样高,老师为大家再推荐杜甫写的另外一首诗歌《春望》,希望同学们运用刚才的学诗方法,好好研读一下,作为课外积累。 六、板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喜极而泣 欣喜若狂 忘乎所以 归心似箭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