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月光曲〉教学设计 |
范文 | 〈月光曲〉教学设计(精选15篇) 〈月光曲〉教学设计 篇1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波光粼粼、陶醉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 4、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两者结合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的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2、体会贝多芬感情变化的原因。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月光曲》。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板题。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月光曲》,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在一个小镇上为皮鞋匠兄妹弹琴的事。主要内容是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过程。 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月光曲》,感悟其中的意境。 二、品读感悟 1、默读课文2-7自然段,想一想:贝多芬在创作《月光曲》之前的情景是怎样的?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2、指名交流谈感受。 3、教师引导,重点抓住: (1)什么样的琴声引起了贝多芬的注意?这样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的心里会怎样想? (板:听) ——弹的是他的曲子;幽静,深远;琴声时断时续;(板:弹琴) (2)贝多芬靠近茅屋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想? ——兄妹俩的对话,指导朗读感悟兄妹之情。 (板:谈话) (3)贝多芬弹完第一首曲子后,盲姑娘有什么反应?为什么盲姑娘推测出弹琴的陌生人是贝多芬呢? (板:弹 一曲) ——朗读感悟盲姑娘的话语。 三、感悟意境 过渡:这样懂音乐,用心灵倾听音乐的人是一位盲姑娘,贝多芬在寂静的小镇遇见知音,心情好不激动啊!所以,贝多芬即兴想为盲姑娘再谈一首曲子,那就是——《月光曲》。 (板:又一曲) 1、自由朗读课文第8-9自然段,想一想:贝多芬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下创作《月光曲》的。用“——”画出描写贝多芬《月光曲》内容的语句,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指名交流并理解“清幽”。 过渡:同学们感受得真深刻。下面让我们一同来欣赏贝多芬为穷兄妹弹奏月光曲的情景,来领略一下《月光曲》的美妙意境。注意观察景物的变化和兄妹俩的神情,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播放情景剧) 3、指名交流。 4、请带着这些感受,指名朗读第九自然段。 5、默读第九自然段想一想:皮鞋匠兄妹好像看到了什么?哪些句子是穷兄妹听琴声的事实,哪些句子是穷兄妹听琴声产生的联想?用“~~~~~~”勾画标注。 (体会联想和想象在文章中的作用。) (板:皮鞋匠:好像······ 盲姑娘:仿佛······ 联想) 6、 分析三个场景,教师出示图片帮助理解,后品读感悟乐曲的意境。 ——月亮从水天相接处升起,海面上“洒满银光”。 琴声轻幽、舒缓。 月亮越升越高,出现“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琴声渐强。 忽然,刮风······巨浪······ 琴声高昂激越。 7、 指名朗读表演。(配乐) 过渡:同学们读得真美!这么美的意境穷兄妹听后是什么反应呢?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陶醉) 四、总结升华 过渡:这么美妙的乐曲不仅陶醉了穷兄妹,感染了我们。那么,他的创作者贝多芬是怎样的情感呢? 1、指名述说。 (板:记《月光曲》) 2、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认为贝多芬是个怎样的人?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五、作业 1、背诵第九自然段。 2、学习作者运用联想和想象的写法写习作。 板书: 26.月光曲 听:弹琴 谈话 皮鞋匠:好像······ 贝多芬弹:一曲 又一曲 联想 记:《月光曲》 盲姑娘:仿佛······ 〈月光曲〉教学设计 篇2一、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学会本课14个生字及相关生词,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力、想象力及音乐的鉴赏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课文,了解贝多芬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四)美育渗透点 学习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善良、美好的心灵;并通过欣赏《月光曲》,让学生感受音乐之美,意境之美,陶冶爱美的情趣。 二、学法引导 (-)教师教法 创设情境法,引导与点拨。 (二)学生学法 朗读法、直观感受法、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难点 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及感情变化。 (二)疑点 皮鞋匠眼前出现的景象和贝多芬弹奏的曲子有什么联系? (三)解决办法 1、围绕重点段和重点词句,反复读、思、议,穿插教师的点拨。 2、倾听《月光曲》,感受曲子的情绪变化,想象其意境。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导入 新课,组织学生读书与交流,给学生播放《月光曲》录音,布置作业 。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读书、感悟。 2、小组内交流与研讨。 3、班上汇报。 4、听钢琴曲《月光曲》。 第一课时 (-)音乐导入 1、播放钢琴曲《月光曲》。 2、让学生自由畅谈听后感受。 3、简介《月光曲》。 刚才我们听的这首曲子名叫《月光曲》,是首钢琴曲,它是由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那么它描绘的到底是怎样的景象呢?它是怎样谱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板书:10月光曲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汇报初读收获。 (1)字、词的掌握情况。 ①认读生字、生词。(出示生词卡片) ②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语。 (2)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 (3)交流初读感受。 ①贝多芬为贫穷的盲姑娘弹曲子,说明他有同情心。 ②贝多芬为盲姑娘弹奏的第二首曲子就是《月光曲》,是他即兴创作的。 (4)质疑问难。 贝多芬在给盲姑娘弹奏一曲后,为什么还要弹第二首?第二首曲子在怎样的情境下创作出来的?皮鞋匠眼前出现的景象与此曲有什么联系? (三)课堂练习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1、读读课文,说说已懂了什么。 2、明确本节课探究目标。(学生提出的疑点) (二)探究课文 1、自读,围绕重点段、重点词句进行感悟,将感悟结果以批注的形式写在书上。 2、小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巡视时加以引导或点拨。 3、班上汇报。 针对“贝多芬走进茅屋,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这一问题进行交流。 (1)贝多芬在各地巡回演出的空闲散步时,无意中听到一所茅屋里传出钢琴声,走近时又听到屋内穷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被感动,于是推门进屋,弹奏了刚才姑娘弹的那首曲子。 引导:贝多芬作为大音乐家,到各地演出还到小镇上演出,并且无偿为盲姑娘弹奏,这一切说明什么? (说明贝多芬没有架子,生活在人民之中,同情、热爱劳动人民,心地善良。) (2)贝多芬弹完一曲,盲姑娘说:“弹得多纯熟呀!感情多深哪!”这说明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很有音乐素养。贝多芬为在这儿遇到了知音而激动,因此用“我再给您弹一首”来回答盲姑娘。 引导:盲姑娘因为什么断定给他弹琴的人是贝多芬。 (①贝多芬正在小镇上演出;②弹得如此纯熟,对乐曲的感情体会得这么深刻,只有曲子的创作者——贝多芬本人才能做到。) 练习朗读,把握好穷兄妹俩对话中的互相体贴及盲姑娘听完一曲后的激动的评价。 关于“第二首曲子(即《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境下创作出来的?”这一问题,应引导学生弄清以下内容: (l)贝多芬心情激动。 (2)当时“风吹灭了蜡烛”,屋里洒满银光,“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这景色很美,这美盖过了茅屋里的贫困和凄凉,这美感染了贝多芬,诱发了他的创作灵感,怀着对穷兄妹俩的同情,决定把美好的音乐奉献给这贫穷而爱好音乐的人。于是贝多芬即景抒情,弹奏出了《月光曲》。 关于“皮鞋匠眼前出现的景象与贝多芬弹奏的曲子有何联系?”这一问题的交流,让学生领悟出: (1)皮鞋匠眼前出现的景象正是贝多芬弹奏的曲子所展示的意境。 (2)皮鞋匠眼前景色的变化正是乐曲旋律起伏跌宕的表现。 (3)乐曲与意境的具体联系:最初月亮升起,平静的海面上洒遍了银光,这时音乐一定是舒缓的,轻柔的,表现了月光下的一切都很幽静。接着月亮升高,穿过微云,这时音乐逐渐增强,有了曲折,表现微云开始破坏幽静。忽然风起浪涌,宁静被完全破坏了,这时的音乐一定是高昂激越的,表现整个世界充满了风浪。 (4)再放钢琴曲《月光曲》,让学生感受旋律的进展,并想象乐曲的意境变化。 (5)有感情地朗读8、9自然段,感受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正是他当时激动心情的真实抒发。 (三)总结扩展 1、感情朗读全文。 2、再听贝多芬的《月光曲》。 3、说说学文后或听乐曲后的感受。 (四)布置作业 1、认真书写本课生字。 2、摘抄文中像“幽静的小路”“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这样的词语。 3、课外自主了解贝多芬:查书籍或上网。 4、选一首自己喜欢的曲子,听后把想到的景象写下来。 〈月光曲〉教学设计 篇3设计理念: 1.通过整合课文,以“为何弹曲、为何再弹、遇到知音、得到灵感、读出命运、启迪人生、引导读书”这样的情感为线索达到课程的有效取舍,追求课堂的高效。本节课教学从贝多芬为什么给盲姑娘弹第二支曲子这个统领性的问题出发,让大家读书,做到问题集中,以情感引导来推进课堂教学流程。 2.通过对文本的巧妙解读,让学生感受《月光曲》被人们忽略的那部分情感内涵。我让学生聚焦忙姑娘与贝多芬的对话,读出贝多芬遇知音,为知音而弹曲子;让学生聚焦当晚的环境描写,体会贝多芬有了灵感而弹曲子;再让学生聚焦兄妹俩联想到的景象,感悟他们共同的人生命运。这样,就既解决了贝多芬为什么而弹和弹什么内容的问题,也就真正读懂了课文的难点:《月光曲》是怎么诞生的,兄妹俩联想的景象这部分内容怎么理解。 3.突破固有思维,引领学生不怕挫折,不怕困苦。大部分教师上这一课时,都集中在贝多芬同情穷苦人民、遇到知音这两个主题,而不懂得通过《月光曲》内容的深层解读,体会到兄妹俩与贝多芬“共命运”的内涵。我在本课教学中,在不断引领学生感悟《月光曲》的情感内涵中,通过各种读书方式,让学生明白:命运要自己去把握,要自己去战胜苦难,通过奋斗去实现美好人生。教学目标: 1.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引导学生感悟课文中盲姑娘和贝多芬的对话以及皮鞋匠的联想,领会课文描写的美妙。 2.读懂课文,体会《月光曲》的诞生过程及描写的内容。 3.感悟兄妹俩及贝多芬面对挫折的人生态度及贝多芬高尚的人格,激励自己勇敢面对困难、战胜困难,对未来充满信心。教学重点: 1.让学生品读感悟盲姑娘与贝多芬的对话以及皮鞋匠的联想。体会贝多芬“抱同情、遇知音、得灵感、共命运”而创作《月光曲》的原因及《月光曲》创作的内容。教学难点: 让学生明白贝多芬为什么要为盲姑娘弹奏《月光曲》? 要学生读懂《月光曲》是怎么诞生的及《月光曲》所描绘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为何弹曲。 1.词语导入:同学们,看了这幅图,你能联想起《月光曲》这篇文章中的哪些词语呢?(学生汇报) 2.出示课件:词语引读。 3.我想问大家: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不知大家还记不记得,贝多芬为什么要给盲姑娘弹奏曲子? 4.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总结并板书。板书:抱同情(穷苦) 二、默读质疑──为何再弹。 按照今天的出场费,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一支曲子最少值10万元,可是,贝多芬居然还给她们兄妹俩弹了第二支曲子,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自由朗读第6.7两个自然段。 三、聚焦对话──遇到知音。 1.聚焦句子: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1)出示句子读第 六、七自然段。请一位女同学读盲姑娘的话,一位男同学读贝多芬的话,老师读旁白。读完师问:为什么贝多芬还要为盲姑娘再弹一曲?(学生自由回答)(2)通过“纯熟”“深”词语理解知音。你发现盲姑娘对贝多芬的.音乐熟不熟悉?(“纯熟”表明非常熟悉)不但熟悉,而且连这首曲子表达的情感都听出来了(从“深”可以看出)。所以我们说盲姑娘是贝多芬的──知音。怎么才能算是知音?能听懂自己的音乐,能读懂自己的内心──这就是知音!你喜欢周杰伦的《青花瓷》,你是他的知音吗?(不是)你生活中有知音吗? (3)理解盲姑娘“激动”的心情。盲姑娘此时的心情怎样?(激动)为什么这么激动?(因为能亲自听贝多芬弹曲子。)其实,盲姑娘早就知道贝多芬的大名,用一个词表示就叫?(久仰大名)从上节课我们知道,盲姑娘做梦都想听一听贝多芬弹这首曲子,用一个词表示就叫?(梦寐以求)现在盲姑娘终于听到了贝多芬亲自弹的曲子,满足了自己的心愿,用一个词表示就叫?(如愿以偿)。 (4)教师引读、男女同学合作读。同学们,贝多芬就在眼前,你们激动吗?好,咱们一起来读一读。先是全体女同学读一遍,接着全体男同学读一遍,最后全班读一遍。久仰大名的贝多芬先生就在眼前,盲姑娘激动地说(女同学):“弹得──”;梦寐以求的贝多芬先生就在眼前,盲姑娘激动地说(男同学):“弹得──”;盲姑娘如愿以偿地听到了贝多芬亲自弹的曲子,激动地说(全班):“弹得──” 2.聚焦句子: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如果盲姑娘听不懂贝多芬的曲子,他会再弹吗?(不会,再弹就是对牛弹琴。)正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改一下:“曲遇知音不嫌多。”(出示句子)因此,我们说贝多芬再弹一曲,是为谁什么而弹?(为知音而弹)板书:遇知音 四、聚焦环境──得到灵感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1)启发引出环境。这第二首曲子贝多芬原来弹过没有?(是他的第一次创作。)火辣辣的太阳底下,放一架钢琴,贝多芬能创作出《月光曲》吗?这是一个怎样的环境?课文中第几自然段写了?(第8自然段)(2)出示句子,谁来读这一段? (3)质疑清幽环境之作用。这是一个怎样的环境?清幽的月夜。可是老师觉得,这段环境描写完全可以不要啊,跟《月光曲》关系不大?你认为呢?(可以同桌交流下:抓住“清幽”:清新、清亮、幽静、幽美,安宁,纯洁,月夜很美,代表纯洁和安宁、和谐) (4)总结得灵感:哦,老师明白了,也就是说,清幽的月夜给了贝多芬很美的感受,那皎洁的月光仿佛是盲姑娘那纯洁的心灵。贝多芬从中有了创作的冲动,得到了创作《月光曲》的灵感。是不是?从哪个字看出贝多芬从清幽的月夜中得到了灵感?(借)。什么是灵感?(5)引申灵感:月亮还给了我们古代许多诗人以创作的灵感,你能举一些例子吗?(李白《静夜思》、王安石《泊船瓜洲》、苏轼《水调歌头》。)板书:得灵感 (6)全班读:就让我们通过朗读把这美好的、清幽的月夜作为灵感借给贝多芬先生吧!读的时候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轻轻地、柔柔地、美美地)读── 五、聚焦景象──读出命运 你们想知道《月光曲》的内容究竟是什么吗?请大声朗读第9自然段,拿起笔把你认为描写生动的词语圈出来,再看看你能不能理解贝多芬的音乐描写了些什么? 1.看看你圈了哪些词语:几位学生汇报词语,请一位学生读这一段,注意把词语读好。 2.景象的层次: (1)你们有没有发现其实这一段是在写什么?(这是盲姑娘和哥哥听到《月光曲》时联想到的景象。)四人小组交流一下,这段景象经历了哪三个阶段的变化? (2)学生汇报后教师总结:月出海边图(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月穿微云图(越升越高,穿过微云)──月映巨浪图(刮起大风,波涛汹涌)(出示课件)全班朗读。(3)按图片顺序排序:请大家根据上面文字的描述,正确的排列下面的图形顺序。 3.弹奏时节奏的变化: (1)分节奏:那么你觉得贝多芬在弹奏的时候,具体的节奏会怎么变化呢?请做选择题。舒缓-渐强-激昂。 (2)男女同学分别按节奏读:谁愿意试试按照乐曲的节奏来朗读这段呢?盲姑娘是女的,女同学应该更能体会盲姑娘的心,请女同学来读;贝多芬是男的,请男同学来做贝多芬,你自己弹的曲子,应该怎么读?4.试听《月光曲》:大家想听一听《月光曲》吗?请闭上眼睛,看你在听的时候,能不能也像兄妹俩那样联想到月出海边图、月穿微云图、月映巨浪图。注意,老师也不是一下子听懂的,学校早上广播在第九周星期一放过一次,我听了很激动。它不像周杰伦的《青花瓷》,也不像张韶涵的《隐形的翅膀》,幼儿园的小朋友都能哼几句。不用心听是不会想象到那么美妙的境界的。 5.听完感觉如何?请大家谈谈自己听完后的感受。弹琵琶的四位同学来谈一谈,你们是学过音乐的,应该会更有感受。大家也不用不懂装懂,《月光曲》不是一下子听得懂的。 6.读出盲姑娘的家庭及坎坷的命运。 (1)启发《月光曲》与人的情感的联系。大家想一想,难道兄妹俩只是联想到了奇妙的景象吗?还可能从《月光曲》中想到什么?请回到盲姑娘和皮鞋匠的对话,一位男同学读哥哥的话:“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一位女同学读妹妹的话:“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是随便说说罢了。”(还可能联想到自己坎坷的命运)。贝多芬说过,“音乐是心灵的窗户,是情感的倾诉,是人生命运的写照。” (2)启发联想的景象的三个层次与兄妹俩人生命运的对应阶段。如果老师把兄妹俩的人生经历划分出童年、青年、中年三个时期,看看哪一段是写童年、那一段是写青年、哪一段是写中年呢? 这样的童年有什么特点?(幸福美好)这样的青年有什么特点?(艰难曲折)这样的中年有什么特点?(波澜壮阔、轰轰烈烈) 师引全班读:月出海边图象征着兄妹俩幸福美好的童年,读—;月穿微云图象征着兄妹俩坎坷曲折的青年,读—;月映巨浪图象征着兄妹俩波澜壮阔的中年,读—。 7.师总结兄妹俩的联想:贝多芬高超而深情的演奏,不但让盲姑娘和皮鞋匠联想到了别样的风景,而且也仿佛从贝多芬的音乐中看到了自己波澜起伏的人生命运。 8.读出贝多芬的命运:老师出示一段贝多芬的个人简历。请一位同学来读。你认为这首曲子是为谁写的?生:贝多芬自己的。从这段景物描写中,我们似乎也看到了贝多芬的人生命运,是吗?板书:共命运 引读:同学们,《月光曲》既是为兄妹俩创作的,同时也是为贝多芬自己而创作的。这是贝多芬幸福美好的童年,读──;然而,28岁那年,他在音乐方面越来越享有声誉的时候,却发现自己的耳朵产生了听力的障碍,欢乐与痛苦同时交织在他的青年时代,读──;不过,坚强的贝多芬并没有被命运打倒,而是不断谱写出一曲曲动人心弦、叩响人类灵魂的交响曲,演绎了他波澜壮阔的音乐人生,读──。 六、引读升华──启迪人生 1.师总结并启发兄妹俩的“陶醉”:就是这样,盲姑娘与贝多芬有着相类似的命运,一个双目(失明),一个耳朵(失聪),贝多芬也曾经生活艰难,但同时都喜欢(音乐),就这样,贝多芬思潮翻涌,创作出了被誉为旷世绝响、流传千古、魅力无穷的──《月光曲》。同学们,兄妹俩听着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曲子,陶醉了吗?让我们一起来陶醉吧!引读:皮鞋匠──静静地听着。 2.启发人生:同学们,你们陶醉了吗?现在该醒醒啦!从盲姑娘或贝多芬的身上,你学到了什么?(遇到挫折,要坚强,对生活充满信心,要有同情心。)(出示雷怡秋、徐毓、刘芷妮等同学预习时批注上的体会,进行阅读鼓励。)同学们,让我们记住贝多芬的这句话,并把它用来勉励自己,好吗?大家一起来读一读:痛苦能够毁灭人,(德国贝多芬)请同学们把划红线的句子工工整整地抄下来作为你的座右铭好吗?你愿意把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吗?为什么?(学生在预习本上抄写,老师在黑板上书写) 七、总结课文──引导读书。 同学们,贝多芬的《月光曲》就是在抱同情、遇知音、得灵感、共命运的情况下创作出来的,其实,这首曲子到底是怎么创作出来的,课外的资料中还有别的说法,你们想知道吗?总之,他的音乐给了两个多世纪以来的人们心灵的震感,带给了全世界的人民最美的享受和最深刻的人生启迪,他的人生就是一部传奇的书,同学们,想进一步了解贝多芬吗?请大家课后阅读《贝多芬传》,出示书籍。板书设计:26月光曲抱同情 遇知音得灵感共命运 〈月光曲〉教学设计 篇4一、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学会本课14个生字及相关生词,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力、想象力及音乐的鉴赏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课文,了解贝多芬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四)美育渗透点 学习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善良、美好的心灵;并通过欣赏《月光曲》,让学生感受音乐之美,意境之美,陶冶爱美的情趣。 二、学法引导 (-)教师教法 创设情境法,引导与点拨。 (二)学生学法 朗读法、直观感受法、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难点 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及感情变化。 (二)疑点 皮鞋匠眼前出现的景象和贝多芬弹奏的曲子有什么联系? (三)解决办法 1、围绕重点段和重点词句,反复读、思、议,穿插教师的点拨。 2、倾听《月光曲》,感受曲子的情绪变化,想象其意境。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导入新课,组织学生读书与交流,给学生播放《月光曲》录音,布置作业。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读书、感悟。 2、小组内交流与研讨。 3、班上汇报。 4、听钢琴曲《月光曲》。 第一课时 (-)音乐导入 1、播放钢琴曲《月光曲》。 2、让学生自由畅谈听后感受。 3、简介《月光曲》。 刚才我们听的这首曲子名叫《月光曲》,是首钢琴曲,它是由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那么它描绘的到底是怎样的景象呢?它是怎样谱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板书:10月光曲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汇报初读收获。 (1)字、词的掌握情况。 ①认读生字、生词。(出示生词卡片) ②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语。 (2)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 (3)交流初读感受。 ①贝多芬为贫穷的盲姑娘弹曲子,说明他有同情心。 ②贝多芬为盲姑娘弹奏的第二首曲子就是《月光曲》,是他即兴创作的。 (4)质疑问难。 贝多芬在给盲姑娘弹奏一曲后,为什么还要弹第二首?第二首曲子在怎样的情境下创作出来的?皮鞋匠眼前出现的景象与此曲有什么联系? (三)课堂练习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1、读读课文,说说已懂了什么。 2、明确本节课探究目标。(学生提出的疑点) (二)探究课文 1、自读,围绕重点段、重点词句进行感悟,将感悟结果以批注的形式写在书上。 2、小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巡视时加以引导或点拨。 3、班上汇报。 针对“贝多芬走进茅屋,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这一问题进行交流。 (1)贝多芬在各地巡回演出的空闲散步时,无意中听到一所茅屋里传出钢琴声,走近时又听到屋内穷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被感动,于是推门进屋,弹奏了刚才姑娘弹的那首曲子。 引导:贝多芬作为大音乐家,到各地演出还到小镇上演出,并且无偿为盲姑娘弹奏,这一切说明什么? (说明贝多芬没有架子,生活在人民之中,同情、热爱劳动人民,心地善良。) (2)贝多芬弹完一曲,盲姑娘说:“弹得多纯熟呀!感情多深哪!”这说明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很有音乐素养。贝多芬为在这儿遇到了知音而激动,因此用“我再给您弹一首”来回答盲姑娘。 引导:盲姑娘因为什么断定给他弹琴的人是贝多芬。 (①贝多芬正在小镇上演出;②弹得如此纯熟,对乐曲的感情体会得这么深刻,只有曲子的创作者——贝多芬本人才能做到。) 练习朗读,把握好穷兄妹俩对话中的互相体贴及盲姑娘听完一曲后的激动的评价。 关于“第二首曲子(即《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境下创作出来的?”这一问题,应引导学生弄清以下内容: (l)贝多芬心情激动。 (2)当时“风吹灭了蜡烛”,屋里洒满银光,“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这景色很美,这美盖过了茅屋里的贫困和凄凉,这美感染了贝多芬,诱发了他的创作灵感,怀着对穷兄妹俩的同情,决定把美好的音乐奉献给这贫穷而爱好音乐的人。于是贝多芬即景抒情,弹奏出了《月光曲》。 关于“皮鞋匠眼前出现的景象与贝多芬弹奏的曲子有何联系?”这一问题的交流,让学生领悟出: (1)皮鞋匠眼前出现的景象正是贝多芬弹奏的曲子所展示的意境。 (2)皮鞋匠眼前景色的变化正是乐曲旋律起伏跌宕的表现。 (3)乐曲与意境的具体联系:最初月亮升起,平静的海面上洒遍了银光,这时音乐一定是舒缓的,轻柔的,表现了月光下的一切都很幽静。接着月亮升高,穿过微云,这时音乐逐渐增强,有了曲折,表现微云开始破坏幽静。忽然风起浪涌,宁静被完全破坏了,这时的音乐一定是高昂激越的,表现整个世界充满了风浪。 (4)再放钢琴曲《月光曲》,让学生感受旋律的进展,并想象乐曲的意境变化。 (5)有感情地朗读8、9自然段,感受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正是他当时激动心情的真实抒发。 (三)总结扩展 1、感情朗读全文。 2、再听贝多芬的《月光曲》。 3、说说学文后或听乐曲后的感受。 (四)布置作业 1、认真书写本课生字。 2、摘抄文中像“幽静的小路”“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这样的词语。 3、课外自主了解贝多芬:查书籍或上网。 4、选一首自己喜欢的曲子,听后把想到的景象写下来。 〈月光曲〉教学设计 篇5教学目的 1、了解《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从中体会音乐家贝多芬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两者结合的作用。 3、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学会生字新词,会用“陶醉”等词语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事物,哪些是由实在事物引起的联想。 难点:引导学生体会《月光曲》的情境。 教学工具 有关本课规定的挂图、小黑板、幻灯片、录音机。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能理解“恬静”、“陶醉”等词语的意思,并能用“陶醉”一词造句。 2、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善良的心。 3、能按事情发展,体会贝多芬情感的变化。 4、出示目标(幻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会分辨事物和联想。 实施目标 一、导入新课,带入情境。 播放录音《月光曲》 二、讲授新课。 1、弄清弹奏第一首乐曲的经过。 (1)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了什么?(听到了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解释:断断续续 (2)这琴声为什么引起他的特别注意?(正是他的曲子) (3)贝多芬靠近茅屋,又听到了什么?(兄妹的对话) (4)贝多芬为什么要走进茅屋? (5)贝多芬走进茅屋干了什么?(弹琴) (6)他为什么弹琴?听到这话,看到这情形,这一切使贝多芬想到什么?激起贝多芬怎样的感情?(激起同情心)让学生在文中找到贝多芬是怎样说的。贝多芬怀着这种感情,弹了一首曲子给盲姑娘听。(板书:弹第一首) (7)贝多芬弹完第一首曲子,盲姑娘有什么反应? (8)为什么盲姑娘推测出陌生人是贝多芬呢? (9)这时贝多芬用什么方式来回答盲姑娘的问话?(板书:月光曲) 2、理解弹奏第二首乐曲的经过。 (1)让学生默读,找出课文中哪些是描写《月光曲》的内容。贝多芬是在怎样的环境里弹奏《月光曲》的。在这茅屋里,此时能看到什么,听到了什么?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实实在在的事物。 (2)在这清幽的`月光下,听着美妙的琴声,皮鞋匠好像看到什么?月光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这时海面上怎么样? (3)这是眼前看到的景色吗?为什么他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联想,进而讲述联想和实在事物之间的关系。 (4)听到这首乐曲,盲姑娘的神态怎样?(“睁着不大的眼睛”。恬静是什么意思) (5)乐曲弹完了,贝多芬离开了茅屋,兄妹俩发觉了没有?为什么没能及时发觉贝多芬的离去?(他们被优美的琴声陶醉了)“陶醉”是何意?指名造句。 (6)贝多芬飞奔回旅店干什么? (7)记的是什么曲子?(《月光曲》) (8)为什么要连夜把它记下来。(引导学生想一想,贝多芬在散步时,有没有想到创作《月光曲》) (9)是什么原因激起了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是茅屋的人和物、情和景激发了他创作的激情) 检测目标 1、《月光曲》作者是谁,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的? 2、指名说说哪些是联想部分,哪些是实实在在的景物。 3、朗读课文,背诵规定句子。 矫治目标 (1)重点指导学生如何分辨实物和联想。 (2)指导学生背诵的方法。 根据教学实际进行补差补缺工作:谱琴声听同月光、琴声、事物写谈话情作过第一首激动月亮初升、海面、想弹用程第二首激情像是波涛汹涌的大海 作业布置 1、熟读、背诵全文。 2、片断训练。 提示:贝多芬回到客店记录《月光曲》,当时他可能怎么写? (1)交待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2)运用实实在在的景物和联想。 〈月光曲〉教学设计 篇6一、导入: 出示(课件1)名人名言 师:“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你们知道这是谁说的吗?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课文哪个地方说明这一点?生:为盲姑娘弹琴。(课件3) 二、学习谱写月光曲的过程 1、第一次 师:第一次为什么?(同情)相信同学们也同贝多芬一样被深深感动了。请同桌之间分角色深情地读读兄妹俩的对话(课件4指名读,评议。)课件5师:听了盲姑娘的话,贝多芬会怎么想?生:这是一个酷爱音乐、热爱生活、善良体贴的姑娘!生:我一定要满足她的心愿。 师,是呀,音乐家贝多芬正是被育姑娘善良、纯洁,美好的心灵所打动,所以为她弹奏了一首曲子。那么他为什么要弹第二首曲子呢? 生:(贝多芬觉得盲姑娘是自己的知音,她不但爱音乐,还十分懂音乐。所以贝多芬要为她弹曲子。)(课件6) 学生理解: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我觉得这一句是分两部分来写的。第一部分是盲姑娘对贝多芬的弹琴的评价,说他弹得十分纯熟,还有感情很深;第二部分写了盲姑娘不但爱音乐,而且还十分懂音乐,她有很高的欣赏水平,是贝多芬的知音。 师:你说得太好了,相识满天下,知己能几人!我们仿佛看到了外国版的俞伯牙与钟子期,真是高山流水遇知音啊!正因为遇到了知音,贝多芬才产生要为她弹奏第二支曲子的想法——创作的激情顿时而生。 2、第二次 师:他的演奏不只是凭技巧,而是凭感情。在这么一个小镇上,在一所茅屋里,贝多芬遇到了一个能够凭借音乐与他进行感情交流的人,他此时的心情一定——很激动,尤其是看到了这样的景象(课件7) 学生读: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师:屋子里真的披上了银纱吗?师:这是由月光引起的联想。写实实在在的事物再加上适当的联想,文章的内容会更充实,更深刻,更感动人。(板书:实物 联想)看看哪些地方写的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句子是联想。(学生默读第9节,边读边划。然后指名读划出的联想部分句子。)(课件8\9)师:找的很对。同学们,慢慢升起的月亮,月光下波涛起伏的大海,大海波涛发出的阵阵涛声,这些联想是由什么引起的?生:是由贝多芬弹的《月光曲》引起的。 师:对,如果去掉了这些联想的句子,只要实实在在的事物,那,这段文字就失去了一大半的美。不信请看(出示课件10)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那睁的大大的眼睛。 师:大家读了觉得怎么样?还美吗?生:不美了。 师:通过对比,我们进一步明白了,写文章的时候能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得很具体,又能恰当地加上自己的联想,文章的内容就会更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深刻。我们读文章的.时候,分辨哪些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实在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可以帮助我们搞清文章的内容,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皮鞋匠一共联想了几幅画面?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三幅)。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完了讲给我听。我要求一边读,一边想象意境,,读完了就有话想说,不吐不快,有这种激情,才是最好的阅读。能不能做到?(学生开始以不同方式读文) 交流: 师:你能不能概括一下你刚才读的这几句话是什么情景? 生:我觉得(读)“月亮正从水天”这里写它的意境很美,师板书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课件11 生:(读)“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板书月亮升高风卷巨浪(课件12.13) 生:皮鞋匠看看妹波涛汹涌的大海 板书月光照耀 波涛汹涌(课件14)师:谁来写这八个字?(一学生上前写)既然海面是这样变化的,你能不能通过你的读把这个变化读出来呢?放开声音,各自练一遍,把海面上的三次变化用不同的语调读出来。(学生各自读课文) 师:太好了,谁还想读?你现在先挑一层,这三层随便你想读哪一层,你想和哪位同学挑战,你就点他的名。好,你先读,开始。师:满分是五分,全体同学用你们的手给女生亮分。 师:同学们对这段学明白了吗?但我还是不明白,《月光曲》的曲调在哪?我找不着。你们告诉我,这儿(指板书三层)写的是月亮和大海,这哪是《月光曲》呀?它怎么就成了《月光曲》的旋律了? 师:指着板书,皮鞋匠和妹妹的联想,他们这种联想是怎么产生的?生:他们是听了贝多芬弹的乐曲后联想的。 师:噢,我明白了,这回你们算给我讲明白了。(指板书)这些月光和海面的变化,是《月光曲》在演奏的时候,所引起的兄妹俩的联想。那么,什么样的曲子,什么样的旋律才能让他们想到这样的景象呢?你们想想当时的钢琴曲是什么样呢?能形容一下吗?是快呢,是慢呢,是轻呢,是重呢? 四、体会月光曲的内容(课件15) 师:贝多芬望了望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即兴弹奏起来。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银光”是曲子刚开始时皮鞋匠所联想到的,这时贝多芬可能是轻轻地按起琴键,节奏也比较慢。(板书:舒缓)请你读读这个句子,把我们也带到那月光下的静静的海边吧。 生:我觉得月亮刚升起时,照得海面一片银光,这时的月光一定很柔和,那贝多芬弹的曲子也一定很柔和。 师:好,看来这时的曲子是舒缓柔和的。(板书:柔和)那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生读)生:后来(读)“月亮越升越高...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这时的曲子应该逐渐增强,声音也高些,节奏也应该快些啦。 生:我觉得除了节奏加快,它的力度也应该加强了。 生:我觉得这时一定有反复的小节,因为是“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说明曲调有反复。 师:那就是节奏也快,弹得也有劲啦,是吗?(板书:快速有力)谁来读呢?师:你能告诉大家,你为什么这么读吗?生:“忽然”说明时间很快,所以我读得也快,还有刚才说这时的曲子快速而有力,所以我读“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也读得快,而且有劲。师,他不仅读得好,说得也很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谁来把皮鞋匠看妹妹这一句读一读呢?看这时的曲子又是怎样的?生:(读)“皮鞋匠看看妹妹...涛汹涌的大海。”我觉得这时的穷兄妹俩已经完全陶醉啦,这儿应该是高潮部分。我想这时的曲子一定更快,节奏感更强。师:节奏快了,到了高昂的部分,情绪也就激荡啦。(板书:高昂激荡)我们一起来读好这句话。 师:好,那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呢?(课件16) 师:无论是平静的大海,还是波涛汹涌的大海,都有月光照耀。这是多么美好的景象,又是多么宽阔自由的天地呀!让我们和兄妹俩一起来欣赏一下。 (放乐曲,生闭目欣赏。)师:听了《月光曲》,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生:我好像感受着大海的呼吸,倾听着大海的声音。皎洁的月光给海面披上了银纱,美极了。 生:我好像看见一条条鱼儿跃起又落下,似乎正伴着月光跳起了“月光舞”,平静的湖面变得热闹非凡....生:我好像看见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水手们正和风浪搏斗呢!师:贝多芬的琴声带给了我们无穷的想象,音乐真的是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让我们美美地读这一段,一起感受贝多芬音乐的魅力。(课件)17—1,25师:同学读得真好,感情很投入。大家都被她的有声有色的朗读陶醉了,忘记了下课。 五,作业:(课件17\18) 选做题:欣赏蒙娜丽莎画作,由此展开的联想。 〈月光曲〉教学设计 篇7教学目标: 1.体会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美好的思想感情。 2.学会7个生字,理解14个词语的意思,能用“格外”、“仿佛”造句。 3.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4.进一步学会借助课题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教学重点:进一步学会借助课题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教学难点:想象第9自然段中描绘《月光曲》的内容,感受其意境美;理解贝多芬说的两次说话,体会他同情盲姑娘的情感。 教学准备:《月光曲》和课文的录音,小黑板。 教学时间:3课时 第l课时 一、谈话导入,学习第一段。 1.今天我们学习《月光曲》。“曲”是什么意思?(没有歌词的乐曲叫做曲。) 2.这个“曲”字还有一个读音,读曲(qū)。谁能按“曲”(qū)来组词。 3.《月光曲》这篇课文是讲谁的?他是什么人?你怎么知道的? 4.齐读课文的第一段。 二、学习最后一段。 1.整篇文章是写贝多芬谱写《月光曲》,课文还有哪一段和他描写《月光曲》的过程没有什么关系?(最后一段) 2.自由读段,读后交流: (1)这个曲子叫什么? (2)一个曲子为什么这么着急,干嘛飞奔回客栈,还要连夜写下来? (3)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段。 三、通读全文,交流阅读所得。 四、学习第九自然段。 1.导入:这一篇文章的题目是《月光曲》,可是文章并没有写《月光曲》,这《月光曲》在哪儿呢? 2.自由读第九节后交流: (1)“月亮正从水天……轻纱似的微云。”句。 (这里写它的意境很美,说明它的旋律很优美。海面上很静,月亮从水天相接的地方慢慢升起来。月光升起来了,海面上洒满了银光。) 结合理解“霎时间”、“ 微波粼粼”、“一缕轻纱似的”等词语。 指导朗读“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洒满了银光”部分。 (2)“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亮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来……” (3)“皮鞋匠看看妹妹……波涛汹涌的大海。” 4.指导学生把海面上的三次变化用不同的语调读出来。 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5.《月光曲》的曲调在哪?旋律是什么? (“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是非常平静的,声音很轻的;然后“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是慢慢地感情加重;最后“月光照耀,波涛汹涌”应该是感情已到了极点了。所以就是声音从轻到高,这样的过程,就是《月光曲》的旋律。) 6.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面发生了吗?(皮鞋匠和妹妹的联想。)这种联想是怎么产生的? 7.什么样的曲子,什么样的旋律才能让他们想到月亮刚刚升起,大海微波粼粼?你们想想当时的钢琴曲是什么样呢?能形容一下吗? 8.说经过:贝多芬面对着月光,弹起琴键来,一开始,他的琴声是柔和的、徐缓的,所以听在他们兄妹俩的耳朵里,产生了月光升起,微波粼粼的联想,接着贝多芬的旋律是有力的,快速的,兄妹俩的联想中是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最后,贝多芬的旋律是高昂激荡的,兄妹俩的联想中是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9.播放《月光曲》录音带,感受旋律的变化。 10.引:那么究竟他的创作激情,创作的灵感从哪儿来的?——下节课学。 第2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2——8自然段。 1. 指名读第一、二层,思考回答: (1)贝多芬是在怎样的环境里散步?是什么吸引了他的注意? (2)从兄妹俩的谈话中,你能看出什么?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谈话会是什么样的心情?他会怎样想?怎样做? (3)贝多芬弹的第一首曲子是什么?一曲弹完了,为什么又弹一曲? (①贝多芬是在秋夜,莱茵河畔一个小镇的幽静的小路上。时断时续的琴声吸引了他的注意。②从兄妹俩的谈话中,可以看出兄妹俩亲密友爱,互相关心、体谅,手足情深。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谈话很感动,他想我一定要为姑娘弹琴,于是轻轻地推开门进屋。③贝多芬弹的第一首曲子是盲姑娘弹不好的那首曲子。一曲弹完了,贝多芬听到盲姑娘激动的赞美,想到盲姑娘不仅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从琴声就能分辨出弹奏的人是我,想不到在这儿遇到了知音,因此贝多芬也很激动,决定再为盲姑娘弹奏一曲。) 2.《月光曲》的内容究竟是说什么的?是月光和大海的变化吗? (《月光曲》的内容是写兄妹俩的,特别是写盲姑娘的。写她这么穷困,却依然要学习贝多芬的乐曲……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是写兄妹俩的贫穷;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是写兄妹俩学习贝多芬的曲子很投入;月光照耀、波涛汹涌是写他们看到贝多芬心情非常激动。 《月光曲》也是写贝多芬自己的心情的,开始是写贝多芬的心情很平静,然后第二层写的是贝多芬的心情渐渐不平静了,最后一层就是写贝多芬看到兄妹俩这么热爱音乐,所以他心情不平静。还可以这么说:乐曲的第一乐段,是描述他在小树林里散步,听见了断断续续的琴声,心里产生了一分触动,所以弹出曲子来就是柔和的,徐缓的,这样的曲子听在兄妹俩的耳朵里,使他们产生了“月亮升起,微波粼粼”的想像,然后贝多芬看到兄妹俩如此贫穷,自己心情也十分感动,手下的琴声有力,加快了,兄妹俩想象成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最后是贝多芬觉得自己遇到了知音,万分的激动,然后手下的琴声是高昂激情的,使兄妹俩联想成的是月光照耀、波涛汹涌。一句话,贝多芬的《月光曲》所写的内容就是那天晚上他的遭遇和他的心情。) 3.指导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第二层。 仔细琢磨盲姑娘说的话,了解她是一个怎样的人?听了她的话,贝多芬心里会想些什么? 读读课文,想想划划,并同学交流探讨一下。 (1)盲姑娘酷爱音乐:断断续续的琴声表明她眼睛虽然看不见,但仍然不停苦练;十分渴望听到贝多芬的演奏;听到有人为自己弹琴,虽然不知道对方是贝多芬,但十分恭敬有礼地“连忙让座”。 盲姑娘懂音乐:虽然双目失明,尽管从未听贝多芬弹奏过,却能听出是贝多芬在弹奏。 盲姑娘体贴兄长:尽管十分渴望听音乐会,但体谅家境贫穷,哥无能为力。 (2)贝多芬同情盲姑娘和她哥哥的贫穷家境,为姑娘双目失明仍热爱音乐且非常懂事而感动,为遇到知音而激动。 (3)有感情地朗读第2--8自然段,特别是在对话中读出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对哥哥的体谅,读出贝多芬对盲姑娘和皮鞋匠这样的穷人的同情之情。 三、完成部分作业。 第3课时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第9自然段,能借助课题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运用第一节课学习生字词语的方法记住生字和词语,试着默写出来。(不要求人人全部默出) 二、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1.回忆课文内容,结合课题,说说课文中的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再把它用语言组织起来。 2.要求人人说,说清楚。 三、继续学习课文,巩固《月光曲》的内容。 1.一边读课文,一边想象、画图,体会美妙意境。 2.再听《月光曲》。感情朗读课文第9自然段,如同贝多芬散步时心情平静,听到盲姑娘说的话之后,心情变得不平静,体会《月光曲》的感情变化,表现出乐曲旋律由平静到不平静的变化。 3.《月光曲》太美了,以致盲姑娘和皮鞋匠都陶醉了。 引读“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她那恬静的脸上”、“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茅屋。” 4. 背诵第9自然段。 四、学到这里,你觉得这个传说有道理吗? (进一步了解贝多芬) 1.故事的地点环境与《月光曲》一致。 小镇环境幽静,茅屋里月光清幽。 2.贝多芬的为人与品格的确如此。 贝多芬十分憎恨专权暴政,极其蔑视封建贵族的偏狭庸俗,毕生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他50岁时两耳失聪,仍坚持创作。课文的这个“传说”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好恶,表现了贝多芬的为人与品格。 3.故事中贝多芬的心情变化与《月光曲》的旋律变化一致。 五、完成作业本习题。 〈月光曲〉教学设计 篇8【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感受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与执着以及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感悟同情劳动人民的崇高品质。 【教学难点】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这节课咱们先来欣赏二位名人的语言,从他们的话中你感受到他们分别是怎样的人? 我扑在书籍上,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高尔基 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 ──贝多芬 二、对于贝多芬你有什么了解 三、贝多芬是这么说的,他是不是这样做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月光曲》 读题。 关于月光曲是如何谱成的,有一个流传至今已有180多年的传说,让我们先睹为快吧!打开课文用自己最饱满的热情读一读这美丽的传说,想一想,月光曲的谱成与一般的曲子的谱成有什么不同之处? 1、有月光,在茅屋里。 2、即兴弹奏的,而不是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3、在短短的一个晚上就谱成了。 四、谱成月光曲的那个夜晚,是一个不寻常的夜晚,请同学们四人小组研读课文,想一想,那个夜晚对于盲姑娘和贝多芬分别有什么觉得意想不到的 贝多芬: 1、小镇上的一所茅屋里竟然有人在弹他的曲子。 2、弹奏曲子的人是位盲姑娘,多么难能可贵,多么罕见。 3、盲姑娘从琴声中就能辨别出弹琴人是谁。 4、自己即兴弹奏的曲子是如此优美。 盲姑娘: 著名的贝多芬会亲临茅屋为她弹奏曲子,而且一弹就是两首,真实大饱耳福。 五、举世闻名的音乐家竟会为一位素不相识的盲姑娘亲自弹奏曲子,真令人意想不到,是什么力量促使他这么做的呢?在这之前,贝多芬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1、划出兄妹俩的对话和贝多芬看到的情景。 2、从兄妹俩的对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出示对话: 一、“这首曲子多难弹啊……那有多好啊”。 理解: 1、非常想弹好这首曲子。 2、渴望听到贝多芬的亲自演奏,也许做梦也在想。 (你能读出她内心的期盼吗?) 3、期盼美梦成真。 4、因弹不好这首曲子很懊恼。 品读:“要是……那有多好啊!”这是盲姑娘内心深深的呼唤,用我们的朗读来祝愿盲姑娘能美梦成真。 二、“是啊,可是……咱们有太穷”。 1、内心很愧疚,对不起妹妹。 2、实在是太穷,连一张入场券都买不起,感到很无奈,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理解: 1、妹妹很体谅哥哥,知道哥哥心里很难受。 (多么善良,多么善解人意。) 2、“随便说说”这只是一句善意的谎言,盲姑娘是借此来安慰哥哥而已。 品读: 谁来安慰一下哥哥? 1、与哥哥同样的的难过与无奈的读法。 2、带着微微一笑读可以吗?(试一试)这微微一笑,效果更好,不仅能抚慰哥哥无奈与愧疚的心而且能抹去一时的尴尬。 六、一场感人肺腑的交谈,怎么不叫人感慨万分呢,此时贝多芬早已按奈不住内心激动,他走进了茅屋看到了什么 看到此情此景,贝多芬在想些什么呢? 这位姑娘竟是一位盲姑娘,只听别弹过几遍的曲子就能断断续续的弹出来了,真是了不起啊,她是这么的热爱音乐,渴望听到我的演奏,而且又这么懂事与善解人意,我应当为她弹一首曲子。 (看来贝多芬走进茅屋为盲姑娘弹奏一曲是有感而发。) 七、当盲姑娘尽情享受完这梦寐以求的一首后,她又是怎么说的呢 “她激动地说:……” 1、这份激动不是一般的激动,而是万分激动,你能读出盲姑娘的心声吗? (朗读指导。) 2、盲姑娘为何如此激动? (小组研读。) 因为她从来没听到过如此娴熟,感情如此深刻的钢琴曲,(是被琴声所触动) 因为她从琴声中听出弹琴的人就是在她看来是高不可攀的贝多芬,心情异常的惊喜。 3、这种好事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啊,简直不敢相信,也许盲姑娘早已控制不住内心的惊喜。“贝多芬”三个字会情不自禁的从她内心迸发出来,读。 八、面对异常激动的盲姑娘,贝多芬绝对不会无动于衷,他会想些什么 1、盲姑娘不仅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从琴声中能辨别弹琴的人是谁。 2、遇上盲姑娘这样的人,真实难得啊(对音乐的热爱的人真是我的知音)。 3、一位双目失明的盲姑娘,在音乐方面达到这么高的造诣,真令人钦佩。 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贝多芬此时的心情也是激动万分,作为音乐家抒发自己内心情感的最佳方法就是用琴声宣泄。他会弹些什么呢? (让我们来共同欣赏。) 九、同学们,那一晚贝多芬的所作所为,正是贝多芬那句名言的真实写照,让我们在次读一读这句话,记住这为伟大的音乐家 〈月光曲〉教学设计 篇9教学目的: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2、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方法。 3、想象第9自然段所描绘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 想象第9自然段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贝多芬为兄妹俩弹奏的第二首曲子就是《月光曲》。 二、直视课题,找到文章的中心部分来学习。 1、默读课文,画出盲姑娘两次弹奏曲子的有关句、段,读一读,说说贝多芬开始在小路上“散步”,而后来“飞奔”回客店的原因,体会贝多芬的感情有哪些变化?(默读回答:贝多芬走进茅屋,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2、快速浏览,找出哪自然段是写《月光曲》的?(第9自然段) 3、默读第9自然段,边读边想像,用简笔画的形式画出给你印象最深的画面。 (1)展示学生的图画,找课文中的语句读一读,进行评价。 (2)下面请同学们听一段音乐《月光曲》,看着图画或闭上眼睛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第9自然段,回答问题。 (1)皮鞋匠听着琴声,好像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会看到这样的景象? 他好像看到了在大海的水天相接处,月亮升起来了。海面上洒满了银色的月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薄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他之所以会看到这样的景象,是因为乐曲使他产生了联想。开始音乐可能逐渐增强,使人联想到月亮升高,穿过微云。再后来,音乐可能高昂激越,使人联想到月光下风起浪涌。 (2)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月光照耀下大海的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哥哥看到妹妹脸上恬静的表情和睁得大大的眼睛,想到她可能也看到了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盲姑娘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的景象,她当然不可能产生像她哥哥那样的联想,所以只是说她“仿佛也看到了” 三、《月光曲》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板书:听→看→弹→听→看→又弹 文章哪几自然段写的这个内容?(2——5) 设计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想象回答。 同桌分配角色朗读兄妹俩的话,说说当时贝多芬又是怎么想的?为什么没有回答盲姑娘的话?(读6——8段) 四、填空 1、贝多芬没有回答姑娘的话,只是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当时他想到了_________想到了_______________想到了______________。(出示投影,学生口头填空) 2、小结:这些都与什么有关?(环境) 板书:月光穷兄妹。 3、说说当时贝多芬又是怎么想的.?为什么没有回答盲姑娘的话? “贝多芬没有回答”这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句子。 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贝多芬为什么没有回答盲姑娘的话?” 学生的回答有可能性和合理性就对,老师不要限制。 可以回答各种可能: ①贝多芬默认了。 ②贝多芬谦虚。 ③贝多芬怕人知道,会有很多人来看他。 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进入情境,没有听到盲姑娘的话。 ⑤贝多芬急着要把《月光曲》弹出来,顾不上回答。 ⑥贝多芬认为遇到了知音,非常激动,说不出话来。 ⑦是课文省略,下文“让我再给您弹一曲吧”就是回答。 五、总结全文 说说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了贝多芬是一个什么样的音乐家?(热爱人民,同情穷人,热爱大自然。) 六、朗读欣赏——评读 ①自由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②指名读,讲评。(让学生适时互相点评) 注意:整篇课文的朗读应该是徐缓的、抒情的,只有个别地方如描写风起浪涌的大海,朗读时才用高昂的语读。要注意表达人物的迫切心情,皮鞋匠因买不起入场券的抱歉心情,盲姑娘安慰哥哥时的体贴、懂事,贝多芬来时的诚恳、热情,盲姑娘听完一曲后的赞美、惊喜,贝多芬见盲姑娘猜出自己后的愉快、激动,都要读得恰如其分,真实感人。 七、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月光曲〉教学设计 篇10教学目标: 1、品析月光曲的乐曲美,探究文本的语言美。 2、学习运用联想,虚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重点: 学习运用联想,虚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月光曲》的意境。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古诗、引乐曲 说起月光,你会想到哪些优美的诗句? 是啊,月光如水,柔柔的洒满大地 ;月光如诗,轻轻地勾起情思;月光的美也能用乐曲来表现。(板书:乐曲) 贝多芬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的《月光曲》表现得是一种什么样的已经呢?作者又是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乐曲之美的呢?(板书:语言)齐读课题。 二、读文本、品意境 1、请同学们翻开书,你知道哪个自然段在讲《月光曲》的内容吗? 2、快速地浏览9自然段,说说:在这清幽的月光下,听着美妙的琴声,皮鞋匠好像看到了什么景象?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什么?这些画面是真实的吗?(板书:联想) l 请大家找出文中描写实在景物的句子,用 勾下来; 产生联想的句子用( )标出来。 l 从事实引出联想,课文中用了哪两个词语? 4、自主学习 这段联想为我们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变化,为我们呈现出一幅幅什么样的'画面?(板书:画面) 自读课文,边读边想,用铅笔标注答案。 抽生汇报并用简短的语言归纳变化过程。 (板书:月亮初升、月亮升高、波涛汹涌) 5、指导品析:作者是怎样用语言为我们描绘出这样的意境? 我们一起来欣赏描绘第一幅图的语言。屏幕出示语言,齐读。 l 皮鞋匠听到怎样的旋律才联想到这样的画面?(音乐速度是快还是慢?音调是高还是低?) l 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音乐的舒缓柔美? l 屏幕出现音乐和画面,请学生欣赏 l 我们应该怎样读才能表现这种柔美的意境。 l 总结学法,屏幕出示。 6、合作探究 随着乐曲的变化,皮鞋匠脑海中联想的画面也在发生变化,请大家用同样的方法学习描写“月亮初升”和“波涛汹涌”的有关句子。 汇报合作探究的结果。 7、作者将事物与联想结合,用美的语言,描绘了“月亮初升”、“月亮升高”、“波涛汹涌”的美妙画面,让我们体会到了先是轻柔舒缓,而后明朗轻快,最后高昂激越的美的乐曲,现在,我们闭上双眼,用心倾听这优美的乐曲,相信你也会浮想联翩吧。(多媒体播放《月光曲》三个乐章的片段,生欣赏) 8、多美的乐曲啊!让我们用充满感情的朗读,再现月光曲的舒缓、轻快、高昂。 9、引导对比:如果把联想部分去掉,看文章会变得怎么样?不信,可以读读。 三、仿写练习 1、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另外一段音乐《牧童短笛》。同学们也展开丰富的联想,去领会音乐的意境和内容。 2、说:听了这轻快的曲子,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在什么地方?环境怎么样?有哪些人?在干什么?) 3、写:赶快拿出你的笔,把你想象到的画面捕捉下来。 以“我静静地听着,我好象看到了……”开头写一段话。 写小练笔,师巡视,相机指导。 4、评:下面我们就来交流一下。注意倾听,请你评价。 四、总结 今天这堂课,我们领略了月光曲的美,也学会了用语言文字表达乐曲之美,老师希望同学们课后可以去搜集一些世界名曲,在聆听的同时,展开丰富的联想,用优美的语言记录下你的感受,相信你一定能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月光曲〉教学设计 篇11教师与学生共同是课程的开发者,教学更注重学生的自我建构。在导入部分,我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学习这篇文章,要着重思考什么问题?于是学生纷纷提出不同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创设问题情境,符合以学定教的新理念。教师角色的改变,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必定能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发展。 在整体感知部分,我请学生读一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心体会,看看能体会到什么,有什么疑问?学生讲了自己的不同感受还有不懂的地方。这就体现了教师对学生自我感受和体验的尊重。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感受与理解是多元的,多角度的,具有个性化的,教师要在情感上给予支持,精神上给予鼓舞。 又如在分节细读部分,教师有一个“画龙点睛”式的一问,这个问题就是从兄妺俩的对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教材,挖掘教材的内涵,教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关键是教师如何把问题呈现出来,教学的艺术就在于时机的把握,顺其学生的心理需求,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入探究。 接着又有一问:假如你是贝多芬,听了他们的对话你会有什么感受?你会为他们做些什么?教师采用了换位思考的方法,注重人文的情怀,生命的弘扬,同样也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发展。在体会月光曲内容部分,主要是要练习第九自然段的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怎样读才能读出景物的`变化以及旋律的变化,随着学生表情和动作的变化,他们用肢体语言很好地表达了贝多芬赋予乐曲的情感。 然后创设情景,让学生表演。通过联系上下文“苏醒”让学生理解“陶醉的意思。贝多芬的乐曲那么优美,兄妹俩被月光曲迷住了,忘记了周围的一切,深深地被陶醉了。等他们醒来之后,兄妹俩会交谈些什么?前后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一会儿给大家表演表演。表演也是体验的一种形式。学生把抽象的文字形象化,通过情态、动作把内心的感受流淌出来,达到了心智的升华。如果这种体验是学生自发的行为就更好了。 最后布置的作业让学生从课内走向了课外,密切联系课文内容,促进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总之,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自我发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一直是我们每一位老师追求的目标。至于如何去把握,如何去引导,我想这个问题我还要继续探究下去,以上只是我个人肤浅的见解。 〈月光曲〉教学设计 篇12(一、)音乐导入。 1、同学们,请听。(播放乐曲《月光曲》) 2、师:同学们,听过这首曲子吗?它叫“月光曲”,是德国著名作曲家贝多芬即兴创作的。贝多芬被公认为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被世人尊称为“乐圣”。关于这首曲子还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呢。 (二、)请快速浏览课文一遍,想一想:这个故事先讲什么?接着讲什么?最后讲什么?(随机板书:贝多芬、走近茅屋、弹奏一曲、即兴创作) (三、)谈话激趣: 1、贝多芬作为大音乐家,到各地演出还到小镇上演出,并且无偿为穷苦人盲姑娘弹奏,弹了一曲,又弹一曲《月光曲》,这第二次弹奏的曲子是不是贝多芬早已谱写好的?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生:从“花了一夜功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可以看出,他不是早已谱写好的。) 2、显然,贝多芬是在小茅屋里乘着兴致把曲子弹奏出来,而后追记的。我们知道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那么是怎样的情境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名曲的呢? (四、)教学3——8自然段。 1、请默看3——8自然段,拿笔,看看你从哪些句子,哪些词语,或者哪些标点符号读懂了什么?在有关句子、词语、标点符号旁写上自己的感受。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 3、抽生汇报,并及时指导感情朗读。 生:我从姑娘说的话“这首曲子多难弹啊!……那该多好啊!”知道盲姑娘是多么喜爱音乐,多么想去听音乐会呀! 师:你体会得好。那么,你能不能把盲姑娘当时那种迫切的心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呢?(抽读、齐读) 生:我还从皮鞋匠说的话中的两个“太”字,读懂了皮鞋匠很爱妹妹,但他不能满足妹妹的要求,心里难过。 师:体会得好!他当时的心里只是一些难过吗? 生:不是的,是很难过。 师:对,很难过。难过得……(师指自己的心) 生:心里很痛。 师:对,皮鞋匠当时心里隐隐作痛。那么怎样读这句才能表现出皮鞋匠买不起入场券时心里隐隐痛楚呢? (指导读好皮鞋匠的话) 生:我还从盲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知道盲姑娘也很爱哥哥,她很懂事。 师:你体会得好!看来,你也是一个懂事的孩子。 生1:我还从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看出贝多芬很同情穷兄妹俩,他是一个大音乐家,但他不拿架子,却还那样热情地要为盲姑娘弹奏。 生2:我还从六自然段中盲姑娘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知道盲姑娘发现弹琴的人是贝多芬本人的时候,她很惊喜,有些不相信。 生3:我要补充。从这里的两个“!”可以看出盲姑娘确实很激动,她赞美贝多芬的钢琴弹得好。 师:只是好吗? 众生:不只是好,是特别好。 师:从哪个词语能看出? 生1:从“纯熟”可以看出贝多芬的钢琴弹得特别好,他弹琴的技术很高超,可以说是出神入化。 生2:我要补充,我认为当时盲姑娘惊喜的原因是她认为此人肯定是贝多芬本人,因为只有贝多芬本人才能把曲子弹得这样纯熟,如果是其他人的话,就不一定弹得这样好。 师:盲姑娘可是看不见的呀!她凭什么断定此人就是贝多芬? 生:盲姑娘虽然眼睛看不见,但是她用心去感受音乐,她懂音乐,她知道只有创作乐曲的本人才能弹得这么纯熟,所以她断定此人就是贝多芬。 师:你们体会得都很好。那么你们能不能通过朗读把盲姑娘当时那种赞美、惊喜表现出来呢? 师:同学们,贝多芬听了盲姑娘的话后,他作何反应? 众生:贝多芬没有回答。 师:他怎么不回答?他当时怎么想的? 生1:我认为他不回答的原因是他不想张扬自己,他当时可能在想,还是不回答盲姑娘吧,她喜爱音乐,我就再给她弹一曲吧! 生2:我认为贝多芬当时听了盲姑娘的话也很激动,他来不及回答,当时他很惊讶:啊,在这个偏僻的地方,竟然有人这么懂音乐,这个盲姑娘不简单呀! 师:你们真会想象,会体会。同学们,贝多芬发现盲姑娘很懂音乐,你们想,“我”懂音乐,她懂音乐,这叫什么? 众生:这叫“知音”! 师:对,这叫“知音”。大家都知道知音难觅呀!在这个穷乡僻壤的地方竟然找到一个知音,而这个知音是正常人吗? 生:不是的,她是残疾人,是盲人。 师:对,这个知音不是正常人,是一个才十六七岁的盲姑娘呀!贝多芬此时的心里能不激动吗?所以他问盲姑娘…… 生齐答:“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出示插图) 师:此时此刻,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吹起了茅屋里破旧的窗帘。那皎洁的圆月就在窗外,它那清幽的月光照进茅屋里来,你们看到了什么?能用自己的语言把图上的情景描述出来吗? 生:我看到了那清幽的月光照进茅屋里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是那么美丽。这时,贝多芬不由弹起了琴键,穷兄妹俩听得是那样认真。 师:文中是怎样描写图上的内容的? 生:文中第八自然段描写图上的内容。 师:好,那我们就一起来轻轻地、美美的读第八自然段吧,让我们细细地体会这清幽的月光下的一切。 (生有感情地齐读第八自然段的内容) (五)教学9——10自然段内容。 (《月光曲》响起) a)师:同学们,你们听见了什么? 生:我听见音乐开始很慢,接着逐渐快起来,最后又快又强。 b)这段曲调是贝多芬用钢琴弹奏出来的,文中是怎样用文字来描述这段曲调的呢?找一找,找出来画上“﹏﹏”。 c)抽生回答所勾的句子,师随机出示句子:“他好像面对着大海……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请大家自由读这几句话,根据你对音乐的理解,体会《月光曲》的曲调可能是怎样的? (出示选择题) 根据自己的理解,《月光曲》的曲调是,请选出合理的答案,并说出理由。 a:舒缓——明快——激昂 b:明快——激昂——舒缓 c:舒缓——激昂——明快 (3)抽生选择。 生:我选择a。因为月亮开始升起,表明月光下的一切都很幽静,这时,音乐应该是舒缓的;接着,月亮升高穿过微云,微云在月光的照耀下飘动着,音乐应该是明快的;最后,风起浪涌,月光下的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音乐应该是高昂激越的。 (4)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再来听听《月光曲》,看看曲调同大家的理解是否一样。(放音乐) (5)把眼睛睁开,贝多芬用钢琴弹奏出这么美的乐曲,你们能不能通过朗读把这段曲调表现出来呢? (6)试读、抽读、范读、再抽读、配乐读。 (六)引导学生联想。 1、同学们,学到这儿,你们有问题问吗? 生:为什么皮鞋匠听了贝多芬的《月光曲》会看到这样的景象呢?(抽生解答) 2、引读“皮鞋匠看看妹妹……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3、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月光照耀下大海的变化,这说明了什么?(抽生解答) 4、引读10自然段。体会并读好“陶醉”、“苏醒”。 5、同样的音乐,不同的人理解不一样,产生的联想也不一样。黄老师相信我们五、三班的59位同学,你们听了《月光曲》后产生的联想也不一样。(放乐曲) 6、抽生谈谈听了《月光曲》后产生的联想。 (七)学完了课文,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吗? (八)总结扩展。 1、我们再来有感情地朗读8——10自然段。 2、同学们,学完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呢?或者是你想对图中的哪一个人物说说心里话?(随机板书:有才华、有爱心) 3、同学们,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一段乐曲,想听吗?不过,听完以后要把联想到的景象告诉大家。(放《苗岭的早晨》) 4、抽生谈谈联想到的景象。 〈月光曲〉教学设计 篇13一、预习反馈,整体感知。 检查朗读、听写词语、词语理解 说说月光曲是怎样谱成的。 二、读文品味,想像说话 贝多芬为何推门而入。 他是怎么想——于是推门而入。 三、欣赏感悟,积累语言 边听边读,体会月光曲曲调的`变化。 感情朗读,尝试背诵 四、迁移运用,情境写话 听《百鸟朝凤》,将联想到的情景写成一段话,用上“幽静、陶醉”等课文中的词语。 于永正《月光曲》。 一、认识“事物和联想” 1、读第9自然段,哪些写事物,哪些是联想。 2、去掉了这些联想的句子,那这段文字就失去了99%的美。 3、小结:读文章时分辨事物和联想的作用。 二、拓展延伸,实践操练 1、读短文,画出联想的句子,再想一想,如果去掉了这些句子会怎么样?加上去有什么好处? 2、修改短文,荷花 3、修改后交流。 〈月光曲〉教学设计 篇14一、教材分析 《月光曲》是六上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本册八篇老教材中的其中一篇。这是一篇意境优美的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读后,我们也仿佛进入了乐曲描述的如梦如幻的美妙境界,对乐曲产生了无限向往,同时对贝多芬产生了深深的敬仰和爱戴之情。文章熔传说、美景、深情于一炉,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在丰富的想象、优美的文字中,受到美的熏陶,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二是体会作者在叙事中进行恰当的联想,使文章的表达更加充实、情感更深刻。 二、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学习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意境的美。 2、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 3、学习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 重难点: 重点是领会《月光曲》描绘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以及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背景。 难点是从《月光曲》的意境中体会贝多芬的情感变化。 三、教学准备: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会了生字词,了解了贝多芬生平。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更深入地去了解贝多芬。 (二)学习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第9自然段) 1、上节课我们布置了一个任务,找出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的段落,是哪一段?课件出示第9自然段 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听 这段文字有没有描写《月光曲》的琴声、节奏及旋律?(没有)它写什么?(月亮和大海) 2、自由读这一段,这段文字描绘的意境美不美?(美)你们是从哪体会到的? 这里描绘了几个画面? 月亮升起微波粼粼 月亮升高卷起巨浪 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指导朗读 读出景色的变化,指名读,评价,师引读全体学生读 3、这三个画面都有月光的照耀,十分地美。这样美丽的`景象是兄妹俩亲眼看到的吗?(不是)从哪知道?(好像、仿佛) 为什么听着贝多芬弹的乐曲能让兄妹俩联想到这么美丽的景色?这说明了什么? 你们想不想来听一听,感受一下《月光曲》的神奇力量。播放《月光曲》 4、通过倾听,再加上第9段文字,你们能说说《月光曲》的旋律和节奏是怎么变化的? 再去好好读读这段话,四人小组讨论一下,可以从三个层面去分析 小组派代表汇报 生1:曲子刚开始时,节奏是比较慢的,曲子很舒缓。这时,贝多芬应该是轻轻地按起琴键。 生2:月亮越升越高,曲子应该逐渐增强,节奏也快些 生3:到最后声音和节奏都达到了高潮,越来越响,越来越快。 师:你们也是懂音乐的,要是贝多芬能听到你们的回答,肯定会说你们是他的知音。一起来把这段读一读,相信这次肯定会读得更好! (三)追溯根源了解创作背景 如此美好的乐曲,贝多芬是在怎样的心境和激情中创作出来的呢?接下去我们去看看贝多芬的创作背景。(学习第2到8自然段) 找出引发他创作的一些起因的句子。 1、出示: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抓住“断断续续”、“茅屋”、“正是他的曲子”等重点词来理解。 在这么僻静的小镇上,这么贫穷的人家,却听到有人弹奏自己的曲子,贝多芬会怎么想? 2、贝多芬想去看个究竟。他走近茅屋,听到了有人在谈话。 出示: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是随便说说罢了。” 从兄妹俩的对话中,你听出了什么? “随便说说”什么意思?姑娘真的是随便说说吗?她为什么要这样说?说明了什么? 师:你们听出的东西可真多,那你们能把他们的手足之情表达出来吗? 分角色朗读课文(指名2人读分男女生读) 贝多芬听出来了吗?他会怎么想? 师小结:贝多芬也和你们一样,被兄妹俩纯洁、善良的美好心灵感动了。于是他推开门走了进去,发现正如他在外面猜测的一样,这家人的确很穷,哥哥是个(皮鞋匠),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弹琴的妹妹竟是个(盲人)!看到这一切,一股同情心油然而生。他坐下来,弹奏起盲姑娘刚才弹的曲子。 3、同学们,当盲姑娘听出是贝多芬时,她梦寐以求的愿望终于实现时,她的心情会怎么样?(激动) 出示: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指名读出激动的语气 这里两个“您”一样吗? 谁再来读一读,评价 盲姑娘是根据什么做出的判断?(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 师:贝多芬觉得盲姑娘不仅爱音乐,还十分的(懂音乐)是的!除了这句话,还有哪里可以看出她懂音乐?(听得入了神) 在这么僻静的小镇上,在这么一个贫穷的家里,贝多芬却遇上了自己的知音(盲姑娘),他的心情怎样?他会怎么想? 4、贝多芬决定再给盲姑娘弹奏一曲 出示: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请看看他对盲姑娘的称呼(您),为什么称盲姑娘为您? 5、师讲述:这时,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是那么地清幽,那么地美。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他们是那么地淳朴,那么地善良。他触景生情,激发了创作激情。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创作出举世闻名的钢琴奏鸣曲《月光曲》。 (四)领悟贝多芬的情感变化 《月光曲》内容正是贝多芬感情的抒发,月亮和大海的变化正反映着贝多芬心情的变化。 开始时微波粼粼的海面,贝多芬想到的是什么?(兄妹俩淳朴、美丽、善良勤劳的美好情操) 后来波涛汹涌的海面,仿佛是(替兄妹俩向不平等的社会提出抗议,为兄妹俩鸣不平。) (五)升华总结 最后,让我们带着感动和对贝多芬的无限崇敬,再听一次《月光曲》,你会有更深的感触! 贝多芬仅仅是同情兄妹俩吗?(不是)他同情哪些人?(所有的穷苦大众) 师小结:贝多芬不仅在音乐上有着卓越的才华和高超的技艺,更有着同情和热爱穷苦人民的博大情怀。 板书设计: 月光曲 贝多芬盲姑娘(穷苦大众) 同情 感动爱音乐 激动懂音乐 〈月光曲〉教学设计 篇15【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2、感情朗读课文,感受音乐家贝多芬深切同情劳动人民美好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课文录音,投影,音乐。 【教学过程】 一、揭题 出示课题:月光曲 问:同学们,当你看到课题以后,你最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你们最想知道的问题答案,都在课文中隐藏着呢。你们能不能通过自己的学习去发现它呢?下面就请同学们先来寻找“《月光曲》的曲调”。请认真读课文,划出暗示《月光曲》曲调的句子。 讨论交流暗示《月光曲》曲调的句子。 三、学习第九自然段 1、请大家自由读第九自然段,根据你对音乐的理解,体会《月光曲》曲调的旋律可能会是怎样的。 (先慢后快,先低后高。) 2、老师出示几种曲调,请大家选择,并说出理由: ⑴ 舒缓──明快──激昂。 ⑵ 明快──激昂──舒缓。 ⑶ 舒缓──激昂──明快。 3、学生交流,并说说理由。 4、下面请同学们亲耳听听《月光曲》,看曲调同大家理解的是否一样。 (放音乐。) 5、这段曲调是贝多芬用钢琴弹奏出来的,大家能不能通过朗读把这段曲调表现出来? 请同学读《月光曲》的内容,老师用投影片打出这几句话,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句子所描绘的景象。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 《月光曲》的第一部分描述的是月光照耀下的微波粼粼的海面,所对应的音乐应该轻柔舒缓,朗诵时的语调要柔和一些。 《月光曲》的第二部分描述的是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这时风卷巨浪,所对应的音乐应该明快,朗诵时的语调也要高昂一些。 《月光曲》的第三部分描述的是月亮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所对应的音乐应该浑厚激昂,朗诵时的语调要凝重有力一些。 师小结: 清幽的月光照耀着那时而平静,时而奔腾的大海,让我们把大海的柔和美、壮阔美读出来,让我们把贝多芬融入《月光曲》中的对穷兄妹俩的深情读出来。 (感情朗读。) 板书: 乐曲 联想 舒缓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月光曲 明快 月亮升高 风卷巨浪 激昂 月光照耀 波涛汹涌 四、指导背诵第九自然段 1、刚才同学们听了音乐,读了课文,请你说说对这《月光曲》的理解。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这《月光曲》太美了,以致于盲姑娘和皮鞋匠都陶醉了。 引读: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 2、你能不能把这美妙动人的《月光曲》背诵出来呢?背诵第九自然段。 五、联系课文,展开联想 1、在课文中,大家是通过什么途径体会到《月光曲》的曲调的? (皮鞋匠的联想。) 2、同样的音乐,不同的人理解不同,产生的联想也不一样。皮鞋匠听着贝多芬弹奏的《月光曲》产生了这样的联想,那么盲姑娘会产生怎样的联想呢?你自己会产生怎样的联想呢? 六、发展题 你能不能也像课文一样,把你产生的联想写成一段话呢? 《月光曲》教学反思 遵循教学客观规律。教学是一个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从流畅到停滞再到流畅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能没有学习障碍。什么是学习?在《月光曲》的朗读教学中,有位同学第一遍朗读有几个字的语音读得不够正确,还偶尔出现了添字、漏字,直到第三遍朗读才将句子读正确、通顺,这样由不会到会,就是在学习。学习就是不断进步。教师的作用,教师导的艺术就体现在及时捕捉学生的疑点并因势利导启发组织学生探究讨论,展示、分析、解决问题。保持朗读整体效果。 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全神贯注地在用心读、体会,如果此时教师突然插话,揭示其不足,学生必然会产生紧张心理,再读后面内容就会更加拘束,放不开,生怕再读错,而这种心理往往会适得其反,会使他的朗读出现更多的纰漏。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