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大自然的文字》导学案
范文

《大自然的文字》导学案(通用13篇)

《大自然的文字》导学案 篇1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生词的意思。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认读课文中的生词。

  如:小熊星 耸立 预兆 青苔 花岗石 贝壳 铁砧 ……

  (特别注意:“耸”是平舌音、“苔”、“岗”和“壳”是多音字)

  2、读顺每一节课文,找一找文章中向你介绍了自然的哪些文字。

  3、读小诗《秋》感受大自然的文字,加深对大自然文字的了解。

  【出示:红叶一片/是大自然的文字/上面写着秋天】

  过渡:的确,大自然是一位伟大的作者,除了落叶,他还写了好多好多的文字,这些文字都向我们传达着各种各样的知识。

  二、合作探究

  1、继续读课文,向同学说说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这些文字都向我们传达着哪些知识呢?(默读课文,边读边画)

  【试着填空:大自然是一本书,是大自然的文字,它写在_________,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引导:

  (1)星星,结合小熊星座图认一认,找一找北极星

  (2)云,结合铁砧图,砧状云图让学生对其有感性认识,重点理解“预兆”

  a、读一读课文第三节

  b、指名说说对预兆的理解——出示解释】预兆是事情发生前所显示出来的迹象——说说生活中什么是什么的预兆

  c、结合“看云识天气”引导学生读一读

  满天水上波,有雨跑不脱。黑云起了烟,雹子在当天。低云不见走,落雨在不久。

  天上铁砧云,很快大雨淋。乌云接日头,半夜雨不愁。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早雨一日晴,晚雨到天明。空中鱼鳞天,不雨也风颠。今晚花花云,明天晒死人。

  (3)花岗石,重点了解“漂砾”,结合图让学生有感性认识。

  2、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文字呢?这些大自然的文字又向我们传达哪些知识呢?小组内交流。

  可以试着用“大自然是一本书,________________是大自然的文字,它写在_________,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说一说。

  引导:可以出示一些气象谚语引导学生说说。

  3、你觉得我们怎样才能学会大自然的文字呢?(可以结合课文的第7节说说)

  引导:

  (1)出示课文第七小节:读一读

  (2)课文中告诉我们要了解大自然的文字主要有这样三种方法:注意观察,再到书里去寻找,请教有学问的人。

  (3)总是坐在家里的人,永远也不会懂得大自然的文字。那么,假如你遇到了这样的一个人,你会怎么劝说他呢?你能用诗歌、格言、警句、名言来好好地劝劝这样一位“总是坐在家里的人”吗?。

  4、重点理解第三节专用“铁砧”、“预兆”等词。认识“小熊星座”找到北极星。

  5、大自然的文字除了可以让我们读出许多东西,了解很多知识外,我们还可以从中读到什么呢?(例如:给你带来的启示等)

  如:从蜜蜂的辛勤采蜜,让我明白到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

  蚂蚁搬食物,喜鹊搭高窝,花生的谦虚……

  三、交流展示

  对合作探究的几个话题,一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

  四、当堂达标

  (一)、给下面的多音字组词

  苔tāi(  ) tái(  )  岗gāng(  ) gǎng(  )  壳ké(  ) qiào(  )

  (二)、填空:

  1.蚂蚁搬家,蜻蜓低飞,鱼儿都露出水面,看得懂大自然文字的人就知道(    )。

  2.如果突然之间鸡飞狗跳,能读懂大自然文字的人都知道,(     )。

  3.锯开大树,你就能发现树的断面部分有一圈圈的纹路,这就是年轮。年轮也是大自然的文字,它告诉我们(     )。

  4.根据河北太行山山崖间有螺,蚌壳和卵形砾石的带状分布,推断出(      )。

  5.喜马拉雅山发现了鱼、海藻、海螺的化石。可推断出(      )。

  (三)仿写:飞行员知道,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应该离它远些才好。

  我们知道,蚂蚁搬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还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拓展延伸

  1、读一读

  《大自然的语言》节选

  作者:戴巴棣

  你看那天上的白云,/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个晴天。

  你看那地上的蚂蚁,/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蚂蚁忙着搬家,/出门要带雨伞。

  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大自然在水面上写着:/春天来到人间。

  大雁在编队南飞,/不就像“省略号”一串?/大自然在蓝天写着:/秋天就在眼前。

  大树如果被砍倒,/你会把年轮发现——/一年只长一圈,/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你如果钓到大鱼,/鱼鳞上也有圈圈——/一圈就是一岁,/这又是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把“三叶虫”化石,/嵌在喜马拉雅山巅。/这是在告诉人们:/那儿曾是汪洋一片。

  大自然把一块“漂砾”,/撒在江南的庐山,/那又在提醒大家,/这儿有过寒冷的冰川。

  ……

  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

  2、搜集有关天气的俗语、谚语。

  3、课文中有些地方写得非常生动,找一找,读一读。然后参考课文的写法,写一段你了解的大自然的文字,看谁写得最生动。

  附:

  一、看云识天气

  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天有城堡云,地上雷雨临。天上扫帚云,三天雨降淋。

  早晨棉絮云,午后必雨淋。早晨东云长,有雨不过晌。早晨云挡坝,三天有雨下。

  早雨一日晴,晚雨到天明。今晚花花云,明天晒死人。空中鱼鳞天,不雨也风颠。

  天上豆荚云,不久雨将临。天上铁砧云,很快大雨淋。老云结了驾,不阴也要下。

  云吃雾有雨,雾吃云好天。云吃火有雨,火吃云晴天。乌云接日头,半夜雨不愁。

  乌云脚底白,定有大雨来。低云不见走,落雨在不久。西北恶云长,冰雹在后晌。

  暴热黑云起,雹子要落地。黑云起了烟,雹子在当天。黑黄云滚翻,冰雹在眼前。

  黑黄云滚翻,将要下冰蛋。满天水上波,有雨跑不脱。

  二、看风识天气

  久晴西风雨,久雨西风晴。日落西风住,不住刮倒树。常刮西北风,近日天气晴。

  半夜东风起,明日好天气。雨后刮东风,未来雨不停。南风吹到底,北风来还礼。

  南风怕日落,北风怕天明。南风多雾露,北风多寒霜。夜夜刮大风,雨雪不相逢。

  南风若过三,不下就阴天。风头一个帆,雨后变晴天。晌午不止风,刮到点上灯。

  无风现长浪,不久风必狂。无风起横浪,三天台风降。大风怕日落,久雨起风晴。

  东风不过晌,过晌翁翁响。雨后东风大,来日雨还下。雹来顺风走,顶风就扭头。

  春天刮风多,秋天下雨多。

  三、看物象识天气

  喜鹊搭窝高,当年雨水涝。久雨闻鸟鸣,不久即转晴。海雀向上飞,有风不等黑。

  鸟往船上落,雨天要经过。喜鹊枝头叫,出门晴天报。蟋蟀上房叫,庄稼挨水泡。

  蚊子咬的怪,天气要变坏。蜻蜓千百绕,不日雨来到。蜜蜂采花忙,短期有雨降。

  腰酸疮疤痒,有雨在半晌。枣花多主旱,梨花多主涝。晴天不见山,下雨三五天。

  河里泛青苔,必有大雨来。海水起黄沫,大风不久过

  物象

  16、燕子低飞天将雨

  17、燕子窝垫草多雨水多

  18、群雁南飞天将冷群雁北飞天将暖

  19、蚂蚁搬家天将雨

  20、大榕树冬不落叶兆春寒

  21、猪衔草寒潮到

  22、狗泡水天将雨

  23、鸡晒翅天将雨

  24、蜜蜂迟归雨来风吹

  25、蚯蚓封洞有大雨

  26.日暖夜寒,东海也乾。

  2.风吵有雨。

  3.缸穿裙,大雨淋;盐出水,铁出汗,雨水不少见。

  4.星星眨眼,下雨不远;星星闪烁,风力变强。

  5.雷打惊蛰前,四十九日不见天。

  6.十雾九晴天。

  7.早雾晴,晚雾阴。

  8.朝霞雨,晚霞晴。

  9.好中秋,好晚稻。

  10.东虹日出,西虹雨;晨虹有雨,晚虹晴。

  11.初一落,初二散;初三落,到月半。

  12.将下雨:春看海口,冬看山头。

  13.春雾曝死鬼,夏雾做大水。

  14.早晨地罩雾,尽管洗衣裤。

  15.木棉树开花,雨季要提前。

  16.未吃五月节粽,破裘不敢放。

  17.晚上看见月亮、星星,明天会是大太阳。

  18.将下雨:蝉停止鸣叫、乌鸦在天空中叫、白天乌鸦抢窝、麻雀成群在屋檐下、蝙蝠成群在角落、蟑螂特别多、蜻蜓低飞、燕子低飞、蚱蜢在地上跳、蛇钻出洞来、蚂蚁回巢、蜘蛛停在网中心不动、牛羊找乾地躺下来、鸟兽成群结队、水中的鱼无缘无故一直跳、多飞机云、乌云。

  鱼鳞天(鲱鱼鳞),不雨也疯癫。

  雨蛙呱呱叫,下雨必来到。

  行云方向相反、云层厚,要下雨。

  早晨天发红,海上警渔翁。

  蚯蚓路上爬,雨水乱如麻。

  明天有雨落,今晚蚊子恶。

  蚂蚁成群爬上墙,雨水淋湿大屋梁。

  将放晴:蜘蛛离巢重筑新巢、春天吹北风、金龟子飞进笼里、蚂

  蚁出穴觅食、既出太阳又下雨、公鸡登高报晓、海鸟向大海飞去、鸟雀高飞、鸽子傍晚咕咕叫。

  黄昏天发红,渔翁笑声隆。

  天上鱼鳞斑,地上晒谷不用翻。

  蜘蛛张了网,必定大太阳。

  鸡在高处鸣,雨止天要晴。

  蜜蜂低飞,有雷雨。

  21.打雷,梅雨终结。

  22.饭粒黏碗、山腰有卷云,天气晴。

  23.候鸟早飞来之年,雪较多。

  24.正月冷死猪(寒死龟),二月冷死牛,三月冷死播田夫。

  25.四月初八晴,瓜果好收成。

  26.五月南风下大雨,六月南风飘飘晴;六月十九,无风水也吼。

  27.六月大风台,七月作水灾。

  28.九月九港风。

  29.雾紧靠山顶往上飘、烟往上飘时晴天,横散时下雨。

  30.天气变坏:水沟臭臭的、海水起大浪(起风)。

  31.雨来雪,不停歇。

  32.雷打天顶,有雨不狠;雷打天边,大雨连天。

  33.早晚冷,中午热,下雨半个月。

  34.有雨山戴帽,无雨河起罩。

  35.雨不歇:顶看初三,下看十八。

  36.雨浇上元灯,日晒清明种。

  37.大雨无雨,明年旱。

  38.立春落雨至清明。

  39.雾气升山顶,将有倾盆大雨;雾气散大地,无风且无雨。

  40.乌云接日头,天亮闹稠稠。

  41.早烧不出门,晚烧行千里。

  42.乌头风,白头雨。

  43.江猪(乌云)过河(天河),大雨滂沱。

  44.东北风,雨太公。

  45.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久雨见星光,明朝雨更狂。

  46.天顶出有半节彩虹,要做防台敢能成。

  47.二八乱穿衣:二月春天后母面,八月秋老虎。

  48.前冬不穿靴,后冬冷死人。

  49.罩雾罩不开,戴笠仔幪棕簑。

  50.春雾日头,夏雾雨,秋雾凉,冬雾雪。

  51.春雷十日寒。

  52.有雨亮四边,无雨顶上光。

  53.下雨走大街,台风走小巷。

  54.先下牛毛无大雨,后下牛毛不晴天。

《大自然的文字》导学案 篇2

  [文本解析]

  《大自然的文字》是一篇科普性文学作品,它生动形象地把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三者融为一体。不仅告诉了我们有关大自然文字的种种,而且重点叙述了辩识这些自然文字的方法和意义。文章浅显生动,通俗易懂,教学时宜以读为主,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开启思维,积淀情感,并辅以议的方式,使学生对文本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一方面既要教育学生从小学习认识大自然,另一方面又要引导学生树立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志向。

  [设计理念]

  本文教学时采用读议写三结合的策略:在读中内化文本,在议中升华文本,在写中超越文本。力求凸显简简单单教语文,简简单单学语文的教学新境界。

  [设计过程]

  一、读————在读中走进文本

  (1)读课题

  从课题上能收集到哪些相关信息?(①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②大自然的文字有哪些?③大自然的文字是否神秘?怎样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2)读作者

  ①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可围绕《十万个为什么》一书)

  ②小资料阅读:

  伊林(1895—1953),苏联儿童文学作家、工程师,被称为科普创作的巨匠。他致力于写作通俗科学作品,如《十万个为什么》、《人与自然》和《改造行星》等,对前苏联科普文学有一定贡献。伊林诞生于乌克兰。从小酷爱读书,喜欢大自然,喜爱科学实验。童年时期曾仔细观察和研究蚂蚁的生活情况,观察天空和星象。这一切,为他日后用文艺的手法,诗一般的意境、创作科普作品打下了基础。1914年中学毕业,因成绩优异获得金质奖章。从1924年起,他还在大学念书时就开始创作科学文艺性短文。1925年毕业于列宁格勒工艺学院。1927年创作的《不夜天》是他第一部有分量的作品,一出版就受到读者的喜爱,在这之后的30多年中,他为青少年创作了《几点钟》、《黑白》、《十万个为什么》等几十部脍炙人口的科学文艺著作,在普及科学知识、鼓舞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等方面起了巨大作用。1953年11月15日,在莫斯科逝世,终年58岁。

  (3)读通文章

  ①自由读,读正确;

  ②读读划划,对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多读几遍;

  ③展示读,分小组或以桌为组进行;

  ④指名读,整体感知文本。

  (4)读懂文本

  ①精读,读懂了什么?读出了哪些困惑?

  ②组织交流,教师引导

  ③重点阅读,大自然的文字——“星(第二小节)、云(第三小节)、石头(第五六小节)”

  ④回读,走进文本。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我想这“读”定然是少不了的。因为读不仅仅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更加是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无声对话过程。所以教学中我坚持以读为主,力求通过形式丰富的阅读,让学生们在读的实践中加深对文本的感悟与思考,发展自己的思维和情感,既得到一定的思想启发,又为享受语文的美而积淀情感。]

  二、议————在议中升华文本

  (1)议“教师”

  ①教师小结: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我深深感受到《大自然的文字》中充满了智慧。“智慧”一词不正是大自然“文字”的写照吗?

  ②议议,课文哪些语句能看出这样的“智慧“?

  如:“他们朝天望望,在许多由星星组成的星座当中,会找到小熊星座,在小熊星座当中会找到北极星,有北极星的那边就是北方。”

  “有卷云就不会有好天气,十成有九成是阴雨——————飞行云知道,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

  “它并不普通,它是石灰石————现在是城市的这块地方曾经是一片汪洋。”

  “它不是人搬来的,而是冰搬来的。”

  (2)议“自己”

  ①教师小结:这是我在读完《大自然的文字》一文的所感所想,相信同学们也一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让我们一起共同分享这些胜利的果实吧!

  ②议议,在你心目中《大自然的文字》又是什么呢?(如:神奇、力量、一本天书、观察家的眼睛、实践家的腿等等)

  (3)议议,这是不是一种人性美呢?是不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呢?(略)

  [议的训练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方法。它一方面注重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情意态度;一方面实实在在地于具体的思辩情境中锻炼了口语水平、思维能力。在议中读,在读中议。既不游离于文本本身,又在走进文本的基础上升华了文本。实际上这就是《新课标》里一直所提倡的探究性阅读与创造性阅读,这样的阅读也正是借助于议的手段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从而提高了文本的学习质量。]

  三、写————在写中超越文本

  (1)教师小结: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就像是一本百科全书,它需要我们去阅读,去实践,去发现。相信只要有了敢于攀登的精神,那么就一定能到达自己心中的颠峰。请敞开心扉,一起来描绘自己心中的大自然吧!

  (2)摘录,有关自然科学方面的常识

  (3)写一写,《我眼中的大自然》、《大自然的神奇》、《我读大自然这本书》、《大自然揭密》等。

  [阅读是积累,议论是吸收,而习作则是倾吐。在充分地读、自由地议的基础上,积极营造写的氛围,让学生快乐地写,无拘无束地写。这不但培养了学生习作的兴趣,丰富了学生习作的内容,锻炼了学生习作的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良好语感的形成,活跃思维的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渐渐形成。]

《大自然的文字》导学案 篇3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深入浅出地了解一些大自然中的知识。

  2、能力目标: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有关大自然的知识,并向同学介绍大自然中的知识。

  3、情感目标: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积极主动地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谚语导入。

  1、我们身边的大自然是一个充满奥妙的世界。人类的祖先通过长期观察、探索,总结出一些规律,编成了自然现象的谚语,帮助我们认识充满奥妙的大自然。

  2、请看几条谚语,(出示谚语)齐读,有不理解的吗?我们讨论一下。

  3、这些自然现象的谚语生动有趣,有人把它们称为“大自然的文字”。

  二、解题质疑。

  1、(板书课题)齐读。

  2、看了课题,你有哪些问题?(大自然的文字是什么?大自然的文字有哪些?为什么要认识大自然的文字?怎样认识大自然的文字?……)我把这些问题写下来,我们借助课文,逐个解决它们。

  三、讨论交流。

  1、大自然的文字是什么?

  第一自然段有两个“文字”,分别是指什么呢?

  2、大自然的文字有哪些?

  总的来说,大自然的文字可以分为“天书”和“地书”,我们给这两本书编个目录。(出示书目,补充板书)

  你能借助课文的描写,根据老师出示的图片,给大家做一回解说员,分别介绍一下书上四种大自然的文字吗?自由选择一种,认真准备,精彩解说。

  3、为什么要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板书:辨别方向、观察天象、了解历史……)

  4、怎样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板书:勤于观察、勤于读书、勤于请教……)

  四、拓展知识。

  1、老师这里有几幅大自然的图片,(出示图片)你能从图上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吗?

  2、你还了解哪些大自然的文字呢?

  3、老师给你们展示一些大自然的文字。(出示图片资料)

  五、总结延伸。

  1、请大家欣赏我们五彩斑斓、奥秘无穷的大自然,其中有着内容丰富的文字等待大家去阅读呢!(出示自然风光图片)

  2、学习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任务。

  请大家从图书、报刊、网络等途径收集有关“大自然的文字”的资料,以《大自然的文字》为主题,用“剪贴本”或“手抄报”的形式展示出来,下周一交,我们将根据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抄写认真、装饰美观等标准评选出一、二、三等奖,进行表彰。

《大自然的文字》导学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2、通过课文知道知识不仅存在于书本中,也存在于大自然中,懂得要善于观察、了解、研究大自然。

  3、从中学习知识,树立探索自然奥秘的志向。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等句子。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文字”引入,揭示课题

  1、拥有一双明亮眼睛的文人墨客总是善于发现翠竹的挺拔与松柏的苍劲,用那饱含深情的文字描绘出大自然的雄奇与秀美。你平时都积累了哪些描写春夏秋冬的诗句?

  2、知道文字有什么作用吗?

  咱们的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了。今天老师带来了几个汉字的演变过程。我们一起看一看。

  3、很漂亮,很神奇吧?其实,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板题】

  二、自学质疑

  1、 大自然的文字又是什么样的?让我们带着问题进行小组学习。

  请看要求:

  a 、  组内串读课文,并给出适当评价、建议;

  b、学习生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铁砧、罗盘、星座”的意思。

  2、检查自学效果。

  a、 出示学生作业,集体批改。

  b、交流词语:指读、解释。出示铁砧、罗盘、星座的图片

  快速浏览课文,说一说课文介绍的大自然的文字是什么?

  【板:星、云、石灰石、花岗石】

  三、精讲点拨  感知大自然文字的奇妙

  1、这些文字组成了“大自然”这本奇妙的书,我们还可以把这本书分成上下两册。你能根据课文内容,为这两册书分别取个书名吗?

  2、赶快翻开这两册书,选择你感兴趣的段落多读几遍吧。

  星: 【多媒体:“即使他们没有罗盘,也照样不会迷失方向”】齐读。

  这是什么原因呢?

  云:1、这段第一句话中作者用了一个“也”字。联系前文想一想为什么?【多媒体:“云,也是天空这本大书上的文字”】

  2、砧状云【多媒体出示图片】。你觉得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石灰石:这石头是由碎贝壳造成的呢。我们来看看它。

  为什么读懂了石灰石的人能够肯定挖出石灰石的地方曾经是一片汪洋?大自然的文字多么奇妙。【齐读】

  花岗石:这段文字比较长,作者还提出了许多问题。老师也给大家提两个问题

  1、【多媒体:这是好久好久以前的事了,当时这……】凭一块石头,如何判断出很久以前这儿没有森林?

  2、【那些冰块从寒冷……】冰块怎么会“爬”呢?

  小组里面说说自己的想法。

  3、     文章是如何将天书与地书连接起来的?

  【多媒体:我们脚下的这块土地在会读它的人眼里,也是一本有趣的书】【齐读】

  这一段落我们把它称作?

  模仿这段,为前一部分天书补充一个总起句。

  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要学习运用过渡,这样会使文章脉络更清楚。

  四、拓展迁移

  1、我们快速翻阅了神奇的天书、有趣的地书,只是读了其中几个字而已。老师想考考大家,假若你在森林中不慎迷了路,你怎么辨别方向?

  2、多媒体出示: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文字?

  我们来赛一赛,看看哪一组同学读懂的文字多。

  每个组员至少出一题,先在组内说一说,然后以小组为单位问答竞赛。

  五、总结

  奇妙的文字,让我们从大自然这本大书中获取了无穷的知识,课后各小组把收集到的资料汇集起来,出一份以《大自然的文字》为主题的小报。

  【板书设计】

  学案 巩固案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2、学会生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铁砧、罗盘、星座”的意思。

  3、通过课文知道知识不仅存在于书本中,也存在于大自然中,懂得要善于观察、了解、研究大自然。

  学习重点

  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理解“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等句子。

  学法指导

  1、查找大自然的相关的资料。

  2、学会联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来理解重点词语。

  3、学会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试着解答。

  4、学会使用不同的符号来为文章作批注。

  学案

  按要求预习:读顺课文、掌握生字、理解有关词语、写出对课文的总体的初步感受、提出一二个有价值或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

  一、看拼音写词语:

  xún  zhǎo    mí  shī    yán  rè    céng  jīng    bèi  ké

  (       )   (       )  (      )    (        )   (       )

  qīng  tái    mào  mì    yù  zhào    sǒng  lì     gǒu  xióng

  (       )   (      )    (      )    (       )    (        )

  二、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读音。

  丝缕(lǚ  lǒu)     一绺(liǔ  lǚ)      青苔(tái  tāi)

  铁砧(zhēn  zēn)     预兆(zhào  tiào)   森林(sēn  shēn)

  三、互动探究

  1、这是一篇科普小品文,文章给我们讲述了大自然的文字,使我们懂得了:找到               ,就知道                  ;看到了               ,就知道               ;看到了              ,就知道                ;

  看到了                ,就知道               。

  2、“大自然的文字”指的是:                                          

  3、除了课文中提到了,你还懂得哪些大自然的文字?请试举一、两例说明一下。

  巩固案

  一、在括号里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1、(     )水手们没有罗盘,他们(     )不会迷失方向。

  2、认识大自然文字的人,立即会说,花岗石(   )人搬来的,(   )冰搬来的。

  3、(     )要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应当从小常到树林里或者田野里走走,去注意观察一切东西。

  二、谚语填空。

  1、冬天麦盖三层被,             。    2、庄稼一枝花,                。

  3、朝霞不出门,                 。     4、一年之计在于春,             。

  三、修改病句。

  1、通过体育锻炼,使我的体质增加了。   

  2、夏天,像火球似的炙烤着大地。

  3、全班同学差不多都同意小红当选班长。

《大自然的文字》导学案 篇5

  《大自然的文字》是一篇科普小品文,引导学生理解大自然的文字,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探索大自然的兴趣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一、扣题导入,感知大自然的文字

  教学此课时,我从回忆《大自然的语言》这首小诗导入,揭示课题,简介作者。然后质疑:大自然的文字有哪些呢?让学生自读课文后交流。(大自然的文字指星星、云、石灰石、花岗石)。如果我们把大自然看成一本书,那么根据课文把这本书分为上下两册,该怎么分呢?你能根据课文给上下两册分别取个书名吗?(一本叫神奇的天书;一本叫有趣的地书。)教者板书。

  二、自读课文,读懂大自然的文字

  让我们赶紧去读一读“神奇的天书”和“有趣的地书”吧。看看有什么收获?当然你在读书中有什么疑惑也可以提出来。读后讨论交流,教者板书,相机指导朗读。

  星星(北极星)————辨识方向

  云(砧状云)—————观察气象

  石灰石——碎贝壳———这块地方曾是一片汪洋

  花岗石——冰川漂砾——周围的森林是后来才长起来的

  其中第四部分是理解的重点,要理解这块花岗石是在森林里,上面披着青苔。本来应该是在山上的,怎么会穿过森林呢?学生找出书上的语句并不难,可是未必真正理解。我上课时结合了以前科学书上的一个小故事,告诉学生这叫“冰川漂砾”,是冰川带着这些碎石从上游漂过来的,冰川融化了,石头留在了这里。上面还布满了擦痕,甚至有明显的洞。那是与冰川撞击的结果。后来河流可能消失了,长成了现在的森林。

  这样学生也就很容易地理解了“爬”为什么要加引号,因为这是表示特殊的含义,意思是漂。在这里是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冰川和石块缓慢移动的过程。

  文章的这上下两册书是通过哪句话连接起来的呢?学习第4段过渡段。抓住一个“也”字,表明过渡。补充前一部分的总起句,或总结句。“我们头顶的这片蓝天,在会读它的人看来,是一本神奇(有趣)的书。”

  同学们,大自然神奇有趣,这节课我们只是学会了读其中的几个字而已,老师把刚刚在课上交流的内容写成了一首小诗,出示小诗的前半部分,指名读,齐读。

  三、拓展思维,想象大自然的文字

  同学们,你们注意到了吗,这首小诗的结尾是省略号,除了书上列举的这些大自然的文字,在大自然这本书上,还有哪些文字呢?学生补充(月亮圆圆的,说明是农历十五左右;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蚂蚁搬家蛇过道,明天必有大雨到;乌龟背冒汗,出门带雨伞……)你们能仿照着上面的句式来写两句吗?学生说。

  四、掌握方法,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看来大家对大自然观察得非常细,要知道这正是看懂大自然的大自然这部大书的首要条件。那么我们要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还要注意什么呢?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这个自然就是告诉我们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就要(注意观察、认真读书、学会请教)老师同样也以诗歌的形式写了出来,齐读后半部分小诗。

  同学们,大自然神奇有趣,这节课我们只是学会了读其中的几个字而已,老师把课上交流的内容写成的一首小诗,我觉得我们可以把它作为这本书的序,让更多的人都能来读一读它,能更加热爱我们的大自然,保护我们的大自然,积极探索我们的自然!

《大自然的文字》导学案 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这里的文字指的是知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自然中充满各种知识,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等句子。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题目入手,质疑激趣

  1、(出示课题)同学们,看到“大自然的文字”这个题目,你知道哪些信息?心中产生哪些疑问呢?(信息:①文字有书本文字与大自然的文字,②课文写的是关于大自然的一些文字。问题:①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②大自然的文字有哪些?③大自然的文字是否神秘?④怎样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2、简介前苏联自然科学家、科普作家、本文作者伊林及其代表作《十万个为什么》。

  【设计意图:题目入手,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既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又能使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一个预先的感知;关于作者的简介,则便于激发起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热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品悟文本,并且试着完成三个任务:

  ①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读顺句子;②关于大自然的文字,课文介绍了哪些方面的内容?③课文中,你最感兴趣的话题是什么?由此,你想到了什么?试着写下来。

  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交换自己的收获与体会。

  【设计意图:书不读熟不开讲。上课伊始,放足时间,让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充分接触文本,目的性、针对性强,便于学生对文本获得清楚的认识与理解;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自己的收获与体会,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品读感悟,深化理解

  (一)检查生字词及课文的诵读情况。

  1、字词检查:刚才请大家自学了生字新词,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你在自读课文时学到了哪些的生字新词,有哪些动人的发现?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掌握“绺”“砧”这两个字的读音及意义,“铁砧”的意思,教师可根据汇报,辅以简笔画帮助学生理解。)

  【设计意图:一改生字词传统的讲授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汇报有哪些收获与发现,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便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讨论:关于大自然的文字,课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3、检查课文的朗读情况: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些小节,读给大家听一听,其他的同学当当小评委,看他读得怎么样,好吗?

  【设计意图:改变传统的朗读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段落进行朗读,便于学习兴趣的激发,使学习由被动变成主动。】

  (二)理解文本内容。

  1、课文介绍了哪些大自然的文字?

  ①学生默读课文,用笔画出相关的词语或句子。

  ②讨论交流。(神奇的天书:星、云;有趣的地书:石灰石、花岗石。)

  2、为什么要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①学生仔细品读文本,圈画出重点句子,写出自己的认识与感悟。

  ②师生抓住重点语句,反复品读咀嚼,真正走进文本。

  (认识方向:“他们朝天望望,在许多由星星组成的星座当中,会找到小熊星座,在小熊星座当中会找到北极星,有北极星的那边就是北方。”

  辨识天气:“飞行员知道,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应该离它远些才好。如果在它里面飞行,它会把飞机毁掉。”

  明识地貌变迁。“大家都知道贝类是海洋的居民,可见在远古时代,现在是城市的这块地方曾经是一片海洋。”“这是好久好久以前的事了,当时这儿根本没有森林。周围的森林是后来才长起来的。”)

  【设计意图:把解决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充分讨论、辨论以及合作探究中获取新知、懂得道理,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活泼,自主、合作、探究等多方面的学习能力得到培养。】

  3、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讨论:在平常的生活学习中,你见到过大自然的文字吗?有哪些?

  (彤云密布,是下雪前的征兆;下雨前,蚂蚁会成群集队地赶路;猫儿吃草时,天马上就会下雨了……)

  【设计意图:搭建平台,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讨论,懂得大自然的文字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有助于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深化理解。】

  4、讨论交流:怎样才能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注意观察大自然,向书本求教,虚心请教别人。)

  5、指导朗读课文。

  四、拓展延伸,总结升华

  1、学了课文之后,你懂得了什么,有些什么启发或者打算呢?

  2、走进大自然,在父母或老师的指导下,观察一种大自然的文字,然后以《我发现了……》为题写一篇作文。

  3、结语:大自然丰富多彩、奥妙无穷的,让我们带着一双发现的眼睛,走进大自然,积极探索大自然,不断破译大自然的密码吧!相信只要这样,我们便能与大自然和谐共处,便会攀上科学的高峰,到达成功的彼岸。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体会、说打算、写发现,升华了文章的理解,实现了课内向课外的有效延伸;激情的语言、真挚的情感,便于学生树立起认识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热情与志向。】

  板书设计:

  北极星—辨别方向

  砧状云—预测天气

  大自然的文字石灰石—了解地质变化

  花岗石—了解地形变迁

《大自然的文字》导学案 篇7

  一、由“文字”引出课题。

  1、板书“文字”。

  问:你知道什么是文字吗?

  2、还记得以前学过的课文《石头书》吗?除了石头,大自然中还有哪些事物有文字呢?

  揭示课题。

  二、自学课文。

  要求:

  1、读通、读顺课文。

  2、勾画出不理解的字词,查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3、弄懂为什么用“大自然的文字”作为课文题目。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开火车分节朗读课文。正音,评议。

  2、交流字词的意思。 

  铁砧 星座 罗盘……

  3、说说为什么用大自然的文字作为课文题目?

  四、引导学生琢磨、体味重点句子,让学生体会从小怎样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1、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举了哪些例子说明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对人类的作用,划出有关句子。

  2、交流勾画的句子。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如:“飞行员知道,砧状云是雷雨的征兆,应该离它远些才好。”从这句话我知道了云也是大自然的文字,飞行员可以根据砧状云的位置预测到雷雨,及时避开它,从而避免事故的发生。 

  3、朗读课文2-6自然段。概括主要内容。

  (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可以辨别方向,观察气象,了解历史的沧桑。)

  4、认识大自然的文字有很多的好处,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呢?

  ⑴、自由读课文最后一段,想一想。

  ⑵、指名说一说。

  ⑶、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五、小结课文,拓展延伸。

  1、小结课文。

  谈一谈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拓展延伸。

  ⑴、你还收集到大自然的哪些文字?四人小组交流。

  ⑵、各组指定人员向全班汇报。

  六、课后实践活动。

  各学习小组把收集到的资料汇集起来,出一份以为主题的小报。

《大自然的文字》导学案 篇8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新出现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文本解析】

  《大自然的文字》是一篇科普性文字作品,它生动形象地把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三者融为一体。不仅告诉了我们有关大自然文字的种种,而且重点叙述了辨识这些自然文字的方法和意义。文章浅显生动,通俗易懂,教学时倡导以读为主,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开启思维、积淀情感,并辅以议的方式,使学生对文本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本课的教学,既要教育学生从小学习、认识大自然,又要引导学生树立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志向。

  【设计理念】

  本文教学时采用读、议结合的策略:在读中走进文本,在议中升华文本。简简单单教语文、简简单单学语文。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揭题

  1、板书课题、读题:

  师:今天,我们来读一篇新课文。一起读课题。

  2、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教师筛选重点问题并出示:

  (1)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

  (2)文中提到哪些大自然的文字?

  (3)大自然的文字有什么意义,怎样认识它们?

  二、初读、感知

  1、带着问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老师发现有些词很难读,我们一起来读好它们。

  出示:耸立 铁砧

  预兆 小熊星座

  3、 三座大山,你能搬掉几座?告诉大家,你知道了哪个问题的答案?

  解决问题一:

  a出示、指导读: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脚下的每一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

  b评:大自然的文字有两种,有像星星一样在天上的文字,也有像小石子一样在脚下的文字。作者在一开始就提出了观点。

  解决问题二:

  生:文中提到的大自然的文字有:星、云、石。

  师:(板书“星”、“云”、“ 石”)作者举了这么多例子来说明大自然的文字呢!

  4、 聚焦重点问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搬掉这第三座大山——大自然的文字有什么意义,怎样认识它们?

  三、精读、感悟

  1、默读课文2—6自然段,想一想:大自然的文字有什么意义;水手、飞行员等懂大自然文字的人们,是怎样来认识它们的?划划相关句子,写写体会。(出示要求)

  2、交流。

  (1)认识“天上的文字”——星星

  ⅰ谈意义:

  生:认识天上的星星,可以辨别方向。(学生自由交流)

  师相机出示:“即使他们没有罗盘,也照样不会迷失方向。”

  评:罗盘是古代人们辨别方向的器物,有了大自然的文字—星星,即使没有罗盘,也不会迷失方向呢!用上这个关联词,让我们明白了星星的意义。(相机板书:辨别方向)

  指导朗读。

  谁也想用“即使……也……”说一句话?

  ⅱ师:课文告诉我们,水手是怎样认识星星的?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他们朝天望望,在许多由星星组成的星座当中,会找到小熊星座,在小熊星座当中会找到北极星,有北极星的那边就是北方。(谈体会)(出示)

  师:多么聪明的水手呀,我们一起读出他们的智慧!

  ⅲ师:水手们朝天望望,就可以辨别方向了,他们生来具有如此能耐吗?

  生交流。

  师:他们游历了五湖四海,观察了无数星相,才总结出了经验!如果我们像水手一样多走一走、看一看的话,也能认识大自然的文字!(板书:走一走、看一看)

  (2)认识“天上的文字”——云

  ⅰ

  生: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认识它可以避免把飞机毁掉。(板书:观察气象)

  课文怎么形容“砧状云”的?

  师:云山似铁砧,多么形象!想亲眼瞧瞧吗?(出示“砧状云”图片。)

  出示:炎热的夏季,远远耸立着一座白色的云山,从这座云山向左右伸出两个尖头,山变得就像铁匠的铁砧了。

  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来表现。

  引读:聪明的飞行员知道——

  出示、齐读: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应该离它远些才好。如果在它里面飞行,它会把飞机毁掉。

  师:天上砧状云,地下雨淋淋。智慧的飞行员们也是通过自己的观察、积累,才懂得这个道理。

  ⅱ勤劳的农民在耕作中积累着智慧,“看云识天气”早已是他们的习惯。送几条谚语给大家,仔细读读,品味一下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出示、自读、说说理解、齐读:

  有雨山戴帽,无雨山没腰。

  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

  不怕阴雨天气久,只要西北开了口。

  ⅲ大自然留在天上的文字还有很多,你知道哪些?

  师:天空的使者——鸟,也是大自然的文字:大雁南飞,告诉我们“春天再见”;燕子低飞,雨滴就要来临了。

  (3)认识“地上的文字”——石头

  ⅰ阅读天空这本大书,可以了解许多新奇的东西。我们脚底下的土地,在会读它的人看来也是一本很有趣的书呢!我们继续交流:我们脚下的文字有什么意义,怎么认识它们?

  和同桌说说。

  ⅱ意义之一:知道石灰石的形成。(板书:石灰石的形成)

  出示:石灰石图片。

  自定义动画:普通人认为 。

  (学生交流)懂大自然的文字的人知道 。(教师强调“由贝壳造成”)

  评:现在的建筑工地(画面出示),竟是曾经的汪洋(出示画面),真是沧海桑田!(齐读)

  ⅲ第六自然段告诉我们,脚下的文字还有什么意义?

  意义之二:明白花岗石的到来。(板书:花岗石的到来)

  出示:花岗石图片。 自定义动画:普通人的疑问是: ?

  出示、指导朗读:它是怎么到这儿来的呢?

  谁有这么大的力气把它搬到森林里来的呢?

  而且,它又是怎样穿过茂密树林的呢?

  引读:认识大自然文字的人,立即会说——

  出示:它不是人搬来的,而是冰搬来的。那些冰块从寒冷的北方“爬”过来,沿路把大大小小的石块带着一起走。

  你是懂大自然文字的人吗?谁来说说你的理解。

  出示材料:冰川是由积雪演化成的、能自行运动的巨大冰体。冰川在运动过程中把它携带的碎屑物转移到他处。冰川搬运的物质称为冰运物。冰川搬运能力很大,可将粒径10~20米以上的巨大岩块搬走。

  出示图片:这就是流动的冰川。

  师:它一下子就把花岗岩搬来了?我帮同学们提问了。

  生交流。

  师:怪不得,作者用了个“爬”字写出速度之慢。花岗岩“爬”来的时候,这里还没有森林呢!

  指导朗读。

  ⅳ大家俨然都是懂大自然文字的人了,你们怎么知道这么多呀?

  师:看来,认真的学一学、问一问也是认识大自然文字的方法!(板书:学一学 问一问)

  3、总结:不知不觉,这第三座大山已被我们移掉了!通过读作者举的这些例子,我们明白了大自然文字的意义、掌握了认识它们的方法。就像作者所说,要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出示、齐读:要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从小就应当到树林里或者田野上走走,注意观察。假如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应再到书里去寻找,看那里有没有解释。你还应该去请教有学问的人:这是什么石头?这是什么树?总是坐在家里的人,永远不会懂得大自然的文字。

  四、布置作业

  1、(1)(相机处理)大自然还有很多文字、很多无声的语言,听一听下面的现代诗句,或许你会有启迪:(出示、音乐)

  你看那天上的白云/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个晴天

  你看那地上的蚂蚁/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蚂蚁忙着搬家/出门要带雨伞

  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大自然在水面上写着/春天来到人间

  大雁在编队南飞/不就像“省略号”一串/大自然在蓝天写着/秋天就在眼前

  大树如果被砍倒/你会把年轮发现/一年只长一圈/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你如果钓到大鱼/鱼鳞上也有圈圈/一圈就是一岁/这又是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把“三叶虫”化石/嵌在喜马拉雅山巅/这是在告诉人们/那儿曾是汪洋一片

  大自然把一块“漂砾”/撒在江南的庐山/那又在提醒大家/这儿有过寒冷的冰川

  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

  (2)听了朱老师的读,想说什么、想做什么?

  2、课后,请大家思考:除了课文中提到的,你还懂得哪些大自然的文字?是怎么懂得的?

《大自然的文字》导学案 篇9

  《大自然的文字》是一篇科普性文学作品,它不但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告诉我们大自然的种种文字,而且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认识这些文字的方法与意义,教育学生要从小树立起认识大自然、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志向。文章浅显生动、通俗易懂,融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是一篇十分耐读的好文章。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新出现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设计理念:本文教学时采用读、议结合的策略:在读中走进文本,在议中升华文本。简简单单教语文、简简单单学语文。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自然中充满各种知识,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等句子。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我们认识了文字,就可以读很厚的书,就可以了解世界上的事情了。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脚下的每一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今天我们就走进大自然,继续探索这本无字天书的秘密。

  二、授新

  1、快速浏览课文,想想课文都写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

  生汇报,师板书

  星星 砧状云 石灰石 花岗石

  2、学习2——6自然段

  自由读课文,想想这些文字有什么作用?

  小组交流

  全班汇报

  (1)、星星 辨别方向

  “他们朝天望望,在许多星星组成的星座当中,会找到小熊星座,在小熊星座当中会找到北极星,有北极星的那边就是北方”。

  (2)、砧状云 雷雨的预兆

  “从这座云山向左右伸出两个尖头,山变得就像铁匠的铁砧了。”

  “飞行员知道,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应该离它远些才好。如果在它里面飞行,它会把飞机毁掉。”

  (3)、石灰石 让人们知道现在是城市的这块地方曾经是一片汪洋

  “它是石灰石,是由碎贝壳造成的。大家都知道贝类是海洋里的居民,由此可见在远古时代,现在是城市的这块地方曾经是一片汪洋。”

  (4)、花岗石 让人们明白这的森林是后来才长起来的、

  “那些冰块从寒冷的北方爬过来,沿路把大大小小的石块带着一起走。这是好久好久以前的事了,当时这根本没有森林。周围的森林是后来才长起来的。”

  生在学生汇报的同时,相机指导朗读这些句子。

  强调作者写作方法,用拟人或者比喻的方法更能突出文章趣味性。

  3、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文字?

  4、大自然还有很多文字、很多无声的语言,听一听下面的现代诗句,或许你会有启迪:(出示、音乐)

  你看那天上的白云/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个晴天

  你看那地上的蚂蚁/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蚂蚁忙着搬家/出门要带雨伞

  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大自然在水面上写着/春天来到人间

  大雁在编队南飞/不就像“省略号”一串/大自然在蓝天写着/秋天就在眼前

  大树如果被砍倒/你会把年轮发现/一年只长一圈/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你如果钓到大鱼/鱼鳞上也有圈圈/一圈就是一岁/这又是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把“三叶虫”化石/嵌在喜马拉雅山巅/这是在告诉人们/那儿曾是汪洋一片

  大自然把一块“漂砾”/撒在江南的庐山/那又在提醒大家/这儿有过寒冷的冰川

  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  

  生汇报 师总结

  注意观察  到书里寻找 请教有学问的人

  再次齐读,感受

  三、拓展延伸

  1、欣赏大自然美丽风光图片

  2、拟写环保小标语

《大自然的文字》导学案 篇10

  这是一篇科普性文字作品,它生动形象地把知识性、科学性、兴趣性三者融为一体。不仅告诉我们有关大自然的种种,而且重点叙述了辨识这些这些自然文字的方法和意义。文章浅显生动、通俗易懂,教学时倡导以读为主,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开启思维、积淀情感。并用辅以议论的方式,使学生对文本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在导入设计时,我是这样安排的:

  1.大自然是绿色的,大自然充满了生机,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大自然的声音,说说你的感受。(放一段有关大自然的录像并配有音乐)

  2.在这片绿色的世界里,你看到了什么?又听见了什么?

  3.你们知道大自然里有文字吗?

  4.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大自然文字的课文,大家一定很想知道大自然有哪些文字?我们该怎样去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呢?

  5.带着这些问题去读课文吧,你们一定能在课文中找到答案的。

  我就用这样的导入语上了这课,同学们真的是兴趣黯然呢。

《大自然的文字》导学案 篇11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课文《大自然的文字》。

  先说教材,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生动形象的介绍了大自然的文字以及辨识这些文字的意义,从而引导学生从小学会认识大自然,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全文共7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第2至6自然段分别从头顶的天空和脚下的土地两个方面,依次介绍了天上的星座、云朵和脚下的石灰石花岗石,告诉我们大自然的文字有助于辨别方向、观察气象、了解地质变化。第7自然段讲怎样才能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课文的思路清晰流畅,语言通俗易懂,借助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大自然的文字,将深奥的科学知识通俗化、大众化,适合学生阅读。

  针对课文特点,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新出现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课题质疑,激发兴趣

  导入:同学们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来来认识一下本文作者伊林。(出示简介)今天她给我们带来了一篇非常有趣的课文(出示课题,齐读)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学习课文从题目入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既可以帮助学生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又可以提高学生学生的阅读兴趣。所以开始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思考:读了课题,你产生了哪些问题?

  (把孩子的问题归类整理一下:课文分别介绍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怎样读懂大自然的文字?读懂这些文字有什么意义?这些问题也正是本课教学所要解决的重、难点。)

  二、初读课文,理清层次。

  让孩子带着问题初读课文。由于是六年级的学生,所以在读课文时出示这样的自学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看看课文介绍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把你最喜欢的一种多读几遍。

  (这个问题的出示其实就是在锻炼学生边读边思考的能力,也帮助他们在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大意。)

  检查自读情况:

  根据实际情况,本课的生字就不再单独出示了随课文解决。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一下子就可以找到文章主要介绍了星座、云、石灰石、花岗石这几种文字。教师再适时的点拨一下这些文字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的,又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就帮助学生抓住了文章的主要部分,指导分段,理清文章的层次。)

  三、抓住重点,潜心体会。

  文章内容丰富、文字生动,段落简洁。教师主要引导学生自学为主。

  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让孩子抓住重点句理解“天上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脚下的每一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天上”、“脚下”,两个“每”字都在传递着一个信息:大自然的文字是无处不在的,我们要有发现的眼睛。

  课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题,也是教学的重点。主要从“天上”和“脚下”两方面列举了大自然的四种文字。第四自然段是一个巧妙的过渡。老师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孩子注意这种过渡的运用。其余几个段落文字浅显易懂,老师给出问题:这种文字能够告诉我们什么,你还知道有关这种文字的知识吗?让学生分成四大组通过自学,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读懂课文。

  在交流时第二、三自然段注意对星座的介绍。可以拓展一些内容,补充一些看云识天气的农谚。还让孩子说说天上还有那些文字。如:太阳、月亮风等。从而知道,天上的文字能帮助我们辨别方向,了解天气。

  第五、六自然段首先要让孩子了解同样是介绍地上的石头,作者的叙述重点却不一样。第五节,强调人们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可以了解地质变化中的“变”——海洋变陆地(城市);第六节,着重告诉我们地质变化中的“迁”——远古时代,从寒冷的冰川变迁而来,本段中的动词用得特别好,引导学生多读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最后强调脚下的文字能读出地质变迁。

  课文第七自然段是文章的结尾,也是课文向生活扩张的一个点。主要解决的是“怎样才能读懂大自然的文字?”这个问题。要让学生明白要读懂大自然的文字就要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仔细观察,不断学习。

  因为有了前面的学习,孩子对大自然的文字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时候鼓励孩子走出去,去发现,去探索也就是水道渠成了。

  四、拓展延伸

  我们的授课绝不仅仅为一堂课,一篇课文所约束,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通的,因此,结合课后习题,我有设计了这样一个拓展环节。

  我的过渡语是: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我们深深感受到大自然中到处都有文字,大自然通过这些文字在告诉我们什么?你们看(出示多媒体)

  多媒体1:阳光照射下的火红的枫树林图。

  师:当很多树叶变黄的时候,枫树却独树一帜,格外地鲜艳,多美哪!这是大自然在说:秋天来了,是时候赏枫叶了。

  多媒体2:雾凇图

  师:吉林雾凇,琼脂枝玉叶,这真是大自然的奇迹啊!看着它,大自然又让我们想起了起了:岑参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其实,大自然不仅给了我们美好的一面,也在时刻提醒着我们什么。

  多媒体3:瀑布的枯竭

  师述:大瀑布以前一泻千里,看上去山清水秀,而如今却是“形容枯槁,奄奄一息”大自然用这种方式理智而智慧地提醒人们:“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地球。”

  多媒体4:太湖蓝藻暴发

  师:太湖是我们的母亲湖,2007年的蓝藻暴发,大自然再次智慧地提醒人们:“保护环境,可不容缓或人人有责------”

  师:这是老师为大自然这本书写上的几页文字。同学们,在你的心目中,《大自然的文字》又是什么呢?请你找找生活中的事例,再给大自然这本书添上几页精彩的文字。

  (出示:)

  1、蚂蚁搬家,蜻蜓低飞,鱼儿都露出水面,看得懂大自然文字的人就知道马上要下雨了。

  2、如果突然之间鸡飞狗跳,能读懂大自然文字的人都知道,可能有一场地震来临。

  3、锯开大树,你就能发现树的断面部分有一圈圈的纹路,这就是年轮。有多少年轮,树就有多少树龄。

  4、根据河北太行山山崖间有螺,蚌壳和卵形砾石的带状分布,推断出这一带是远古时代的海滨。

  5、喜马拉雅山发现了鱼、海藻、海螺的化石。可推断出在远古的时代喜马拉雅山曾是一片海洋。

  ------

  (这一设计,由老师引导入手,到半扶半放,最后由学生自由发挥,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既激发了孩子探索自然的兴趣,又强化了孩子的环保意识。)

  五、总结:

  最后是全文总结:今天,我们从大自然这本书上学到了很多知识,同时,我们又共同为大自然这本书写了几页精彩的文字。大自然蕴含无限的知识、学问和奥秘,等我们去观察、了解和探索。让我们继续为大自然这本书书写更多的文字。

  作业:

  同学之间交流自己所知道的大自然的文字,结合课内、课外的知识办一份小报。

  (作业设计弹性较大,强调可以合作完成,让学生在巩固课内知识的的基础上拓展课外知识,并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板书设计:

  星座  辨别方向

  云   观察气象

  24 大自然的文字   石灰石 地质变化

  花岗石 地质变迁

  ( 观察  了解  探索)

  造福人类

  (板书的设计比较简洁,体现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即课后习题2的答案)

《大自然的文字》导学案 篇12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为九年义务教育四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最后一篇课文,这个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围绕人类与自然共生存,共发展的主题选择的,作者用平实,通俗的语言介绍了深奥的大自然知识,并把它们比作大自然的文字,学生很容易掌握。

  (二)教学目标:

  认知领域:1.了解大自然中的一些自然现象。

  2.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并掌握它们。

  技能领域:1.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阅读能力。

  情感领域: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的思想感情。

  确立教学目标的依据:根据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和新课标要求,通过听、说、读、写训练使学生获得有关大自然的一些知识,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揣摩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短语或句子。

  二、教材处理: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各种能力的训练,达到教学目标。

  三、教学方法:探究性,自主性,合作性学习。以探讨问题为主,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合作学习能力。

  四、学法指导: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理清层次,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五、教学设计:

  1、导入课文:大自然丰富多彩,大自然奥秘无穷。今天,我们就要学习有关大自然的文章《大自然的文字》。

  2、学生默读自读提示。

  3、自由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并读准字音。(出示小黑板)

  霪(yin)雨铁砧(zhen)

  4、继续读课文,标好段序。

  5、学生讨论分析,明确全文24段,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1)叙述认识书面文字的好处,全文的引子。

  第二部分(2--24)介绍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及认识它们的作用、方法、成因。

  第二部分可分三层:

  第一层(2--4)

  第二层(5--21)

  第三层(22--24)

  思考问题:(1)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

  (2)认识它们对人类有什么好处?

  (3)怎样才能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归纳。

  想一想:本文选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举例子、作诠释、分类别)学生可举例回答。

  6、揣摩重要词语,句子。

  例:文字真是好东西,认识了字,就可以读完最厚的书。

  “文字”不仅指书面上的文字,还指大自然的文字,最厚的“书”不仅指印刷的书,还指变幻无穷的大自然这部书。“好东西”形象地写出了“文字”是人们学习知识,认识事物的一种最好工具。

  7、小结:学习本文可以和《大自然的语言》对比阅读,同学们应该自己到大自然中多观察,多积累知识,丰富自己对大自然的认识,长大后,多研究自然,让它为人类服务。

  8、作业:

  附板书设计:

  认识书面文字的好处

  大自然的文字

  承上启下,总说大自然文字

  空中文字及认识它们

  介绍大自然的文字     分说大自然文字

  地上文字、石灰石、漂砾

  总说认识大自然的方法

《大自然的文字》导学案 篇13

  写说课稿在语言表述上,既要把问题论述清楚,又切忌过长,避免陈词滥调,泛泛而谈,力求言简意赅,文词准确,语言针对性强。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大自然的文字》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到您!

  《大自然的文字》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为九年义务教育四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最后一篇课文,这个单元所

  选的课文都是围绕人类与自然共生存,共发展的主题选择的,作者用平实,通俗的语言介绍了深奥的

  大自然知识,并把它们比作大自然的文字,学生很容易掌握。

  (二) 教学目标:

  认知领域:1.了解大自然中的一些自然现象。

  2.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并掌握它们。

  技能领域:1.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阅读能力。

  情感领域: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

  的思想感情。

  确立教学目标的依据:根据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和新课标要求,通过听、说、读、写训练使学生获得有关大自然的一些知识,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

  (三) 教学重点、难点:揣摩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短语或句子。

  二、教材处理: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

  程中,得到各种能力的训练,达到教学目标。

  三、教学方法:

  探究性,自主性,合作性学习。以探讨问题为主,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合作

  学习能力。

  四、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理清层次,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五、教学设计:

  1、导入课文:大自然丰富多彩,大自然奥秘无穷。今天,我们就要学习有关大自然的文章

  《大自然的文字》。

  2、学生默读自读提示。

  3、自由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并读准字音。(出示小黑板)

  霪(yin) 雨铁砧(zhen)

  4、继续读课文,标好段序。

  5、学生讨论分析,明确全文24段,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1)叙述认识书面文字的好处,全文的引子。

  第二部分(2--24)介绍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及认识它们的作用、方法、成因。

  第二部分可分三层:

  第一层(2--4)

  第二层(5--21)

  第三层(22--24)

  思考问题:(1) 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

  (2) 认识它们对人类有什么好处?

  (3) 怎样才能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归纳。

  想一想:本文选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举例子、作诠释、分类别)学生可举例回答。

  6、揣摩重要词语,句子。

  例:文字真是好东西,认识了字,就可以读完最厚的书。

  “文字”不仅指书面上的文字,还指大自然的文字,最厚的“书”不仅指印刷的书,还指

  变幻无穷的大自然这部书。“好东西”形象地写出了“文字”是人们学习知识,认识事物的一种最好

  工具。

  7、小结:学习本文可以和《大自然的语言》对比阅读,同学们应该自己到大自然中多观

  察,多积累知识,丰富自己对大自然的认识,长大后,多研究自然,让它为人类服务。

随便看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

 

Copyright © 2004-2023 triy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13:5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