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小学三年级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 |
范文 | 小学三年级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通用2篇) 小学三年级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 篇1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火焰、暖烘烘、闪烁、灵魂”等词语。 2、理解重点句。 (1)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奶奶一起走新年的幸福中去。 (2)他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理解词句,领悟课文中心的能力。 2、指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了解小女孩悲惨的命运,唤起学生对小女孩及所有受压迫的穷苦人的深切同情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憎恨。 (四)、美育渗透点 体会小女孩的美好愿望,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教学重难点及疑点 (一)重点 从小女孩一次次擦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 (二)难点 从最后三个自然段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疑点 小女孩死后为什么嘴上带着微笑?她真的能飞到“没有寒冷,没有痛苦的地方”去吗?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所需要使用的表格(课前发给学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质疑问难 1、师包含深情地说:在上节课里我们认识了安徒生笔下卖火柴的小女孩。你看大年夜的晚上,她正在大街上哆哆嗦嗦地走着,又冷又饿。(课件出示风雪中的小女孩,同时播放悲凄的音乐) 2、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想说什么?(生答:小女孩的生活多么悲惨!小女孩多么饥饿、多么痛苦、孤独啊!小女孩真可怜!) 3、可是文章结尾却说“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地跟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课件出示这句话。齐读。你有什么疑问?(生问:为什么会感到幸福?幸福是什么含义?她看到哪些美丽的东西?) 二、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 (一)有感情朗读五次描写幻景的句子。 1、她擦了几次火柴?她看到了哪些美丽的东西,请快速阅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指名回答。 2、请用“——”画出描写这些幻景的有关语句有关,读一读。最喜欢的语句大声地多多几遍。读了以后有什么感受,能不能用一些词语来概括? 3、交流反馈: (1)、同学们找到写幻景的句子吗?读了以后有什么感受? (2)、是啊!这些幻景确实非常美妙、神奇,那么我们进入文章的字里行间去感受一下吧!你可以选择其中的一至二个幻景认真地读一读,去感受幻景的美妙、神奇,然后用你的朗读把那种美妙、幸福的感觉表达出来。(学生练读) (3)、朗读反馈(按照学生朗读的顺序交流) 第一次幻景:我们先请读第一个幻景的同学来读一读(评议) 朗读处理:火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轻读:读出尽情享受、陶醉;重读:读出惊喜)齐读 第二次幻景:在第一次幻景中,小女孩尽情享受火炉带给她的温暖,那么第二次幻景带给小女孩的又是什么呢?谁愿意来读?为什么读的时候,声音放轻了,放慢了?(课件演示,感受)是啊,看到这喷香的烤鹅向她走来,万分饥饿的小女孩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让我们一起来试试,好吗? 第三次幻景:想读的同学一起读,说说你有什么独到的朗读处理吗?(不由自主地伸出手去,要读得快些,读出惊呆了) 第四次幻景: a、最后一次小女孩看到了她亲爱的奶奶,看到了世界上唯一疼她的奶奶,她是怎样对奶奶说的,谁来读读?请女孩子当那个小女孩,把她又惊又喜又急切的心情读出来,好吗? b、奶奶确实没有离开,而且变得更加高大、更加美丽——教师范读(结合课件演示):她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好好读读这段话,说说你读懂了什么?那么这一段话,你准备怎样来读?指名读,谈感受。 4、连读四个幻景: (老师有个小小的建议,我们把四次美妙的幻景连起来读一读,怎么样?) 分工:第一次——一、二两组同学读;第二次——三四两组同学读;第三次——男同学读;小女孩的话——女孩子读;最后飞走了——全班齐读 问:通过刚才的朗读你又发现了什么? 体会的幻景越美好,与出现破灭的结果一旦相联系,则更凄凉,为后面的比较作基础。 大量时间的自读自悟,体现人文性,珍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二)小女孩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幻景呢?小组讨论学习,完成表格。 过渡:幻景是美好的,但幻景终要消失,每一次火柴灭了,小女孩面对的是怎样的情景了?理解幻景破灭的句子 出示句子: (1)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 (2)这时候,火柴灭了,她面前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墙。 这时候,火柴灭了。只见圣诞树上的烛光越升越高,最后简直成了天空中闪烁的星星。有一颗星星落下来,在天空中划出了一道长长的红线。 请学生谈谈不一样在什么地方? 轻声读读这些句子,然后说说自己的感受 在幻象与现实的再次鲜明对比中,发现小女孩在美妙的幻象中没有寒冷、饥饿、享受着快乐与疼爱。她是幸福的。当火柴熄灭时,她又会回到冷酷的现实,学生此时认识到小女孩这时的幸福是可怜的。 过渡:天空中闪烁的星星让小女孩想起了奶奶,为了留住奶奶,小女孩最后一次是怎样擦燃火柴的呢?生答。她以前是怎样擦燃火柴的呢?请同学们找出有关语句。生回答。 (三)体会擦火柴时的不同心情 课件出示句子: 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来,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她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 她又擦了一根。 她又擦着一根火柴。 她在墙上又擦了一根火柴。 她赶紧擦着了一整把火柴。 问:有什么不一样?第一次的不敢,最后一次的急切、毫不犹豫,,反差时是多么大啊,这里,你又读懂了什么?连读这五句话。 三、解疑内化。 1、读后思考。 (1)齐读课文最后一部分。思考:死对平常人来说是件痛苦的事,但对小女孩来说也是不幸的吗? (2)交流讨论。 (3)谈谈对文中两个“幸福”含义的理解。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把发现留给学生,就是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尝试着自己发现问题思考和解决问题,使他们的学习活动充满生气和活力,充满愉悦和欣喜,充满思考和想象) 2、指导朗读。 小女孩冻死了,我们对她寄予了无限的同情和怜惜。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融入自己的感情,深情地读出来。课文的第12自然段这样写到:(引读)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课件演示) 3、如果这个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了我们中间,你会对她说些什么呢? 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合理想象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学生在畅谈中再一次激起对小女孩的同情,对现实生活的热爱。 四、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写一篇《卖火柴的小女孩》读后感 小学三年级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 篇2教材分析: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世界著名童话家安徒生的一篇杰作。以虚实结合的方法,记叙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里,极度寒冷、饥饿、冷落的情况下,一次次划燃火柴,出现了不同的幻想,最后冻死在街头的悲惨故事。全文以火柴为线索,从卖火柴到燃火柴,最后拿着燃后的火柴梗,带着美好的幻想幸福地死去。课文以美好的幻想和细节描写映衬出小女孩悲惨的命运,表达了作者对小女孩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设计理念: 细微处的点拨与指导,让语文学习变得富有情趣,让学生的朗读能够达到一个新的境界。找出文章中的关键词句,让学生用心揣摩与体会。在引领的前提下,没有忘记放手给学生更大的学习空间。在学生谈感受以前,给学生充分自由朗读的空间。在指导朗读以后,让学生能够自己读一读,体会一下。课堂不再是教师展示自己风采的地方,也不是展示教师解读能力的场所,课堂成了教师和学生互相帮助,共同发展的地方。 教学目标: 1、会写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和理解生字所组成的词语。 2、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能通顺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了解现实与幻想相结合的表达方式,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 5、激发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兴趣。 学习重难点: 1、从小女孩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 2、体会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及表达的效果。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的大年夜是怎样过的?(学生畅所欲言)在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笔下,有一个美丽的小女孩,却有家难归,在寒冷的街头卖火柴。小女孩有着怎样的命运,在这个大年夜发生怎样的故事,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那个风雪交加的大年夜。 2、板书课题,齐读。 3、关于作者,你了解多少? 学生交流。出示资料: 安徒生(1805—1875),世界著名童话作家。因家境贫寒,安徒生幼年未进过正规学校,十四岁时独自去哥本哈根,在剧院里打杂。后来在一些艺术家的帮助下才正式上学。他刻苦学习,终于成为了著名作家。主要作品:《海的女儿》《拇指姑娘》《丑小鸭》《皇帝的新装》等。 写作背景:《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安徒生的代表作之一,发表于1846年。当时有个朋友要求他为一幅拿着一束火柴的穷苦小女孩的画写一篇童话,这幅画让安徒生想起了自己母亲的苦难童年。当安徒生的母亲还是一个小女孩的时候,她就被赶出家门到街上求乞,但她不愿求乞,又不敢回家,于是她就躲在城里的一座桥下坐着。没有鞋穿,她只好用双手抱着双脚取暖,安徒生就是怀着对母亲深切的同情及对世道的不平,创作出了这篇童话故事。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快速浏览课文,出示阅读提示: 1、简单地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小女孩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表扬,从文章的不同角度去理解,就会带给学生不同的感受。) 三、创设情境,体会小女孩的可伶 1、下面我们就静下心来,仔细品读1—4段,边读边划出小女孩可伶的句子,并写出自己的想法,完成后小组交流。(教师来回指导)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来读读这部分内容,小女孩目前的处境是怎样的,在文中空白处写一写。 3、结合具体的语句汇报(非常寒冷;非常饥饿-—光着头赤着脚;只好赤着脚走路,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蜷着腿缩成一团,她觉得更冷了;人情冷漠,痛苦孤独-—另一只叫一个男孩捡起来拿着跑了;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分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 师:小女孩“没注意”什么?她“忘不了”什么?为什么? 生:小女孩“没注意”的是她美丽的金发,她“忘不了”的是大年夜。因为饥饿与寒冷使小女孩顾不了自己的美丽,她更需要的是温暖与食物,突出了小女孩生活的悲苦。 小结:在这样一个本应幸福温暖的夜晚,小女孩走在又冷又黑的街上叫卖火柴,要为家里挣一点儿钱来维持生活。这是一个多么“可怜的小女孩”呀!她眼巴巴地看着有钱人家窗户里透出的灯光,无可奈何地闻着街上飘着的烤鹅香味。这段描写流露出作者对小女孩深深的同情。 4、痛苦、无助的小女孩! 她实在太孤独,太难过了,她要点燃这些没有卖出去的火柴。她一共点燃了几次?(答:五次。引导说出分别看到的景象:温暖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 那第四和第五次呢?(第四、五次点燃火柴,她在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奶奶。) 尽管如此,可每一次火柴都灭了。要知道这可是令人们欢乐无比的大年夜啊,可小女孩呢—— 尽管小女孩穿着那双没有多大用的大拖鞋,然而她穿过马路的时候—— (两辆马车飞快地冲过来,吓得她把鞋都跑掉了。) 一只怎么也找不着,另一只呢—— (一个男孩捡起来拿着跑了。他说将来他有了孩子的时候可以拿它当摇篮。) 本来应当赢得人们的同情与帮助,但是—— (这一整天,谁也没有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有给过她一个钱。) 本来应当受到父母的那些深深的关爱,但她却—— (她在一座房子的墙角里坐下来,蜷着腿缩成一团……她不敢回家,因为爸爸一定会打他的……) 小女孩本来想点燃火柴,获得温暖与快乐,然而——火柴又一次熄灭了。她面前只有一堵又厚又高的墙…… 这寒冷,这饥饿,这恐惧,这孤独,当我们把这些散乱四处的句子规整一起,整体阅读的时候,可以想象小女孩的内心又是怎样的情感? 四、合作交流,重点探究 小女孩一共擦燃了几次火柴,?每次她都看到了什么景象?结果又是怎样的呢?认真读书,填表格。(填完后小组交流) 让我们先来走进小女孩第一次擦然火柴的情景。 大屏幕出示:来,请你来读。(第一次擦然火柴的情景) (大屏幕上“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支小小的蜡烛。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小女孩儿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变成红色。) 为什么在火柴的光亮中看见大火炉?生(因为太冷,渴望得到温暖) 指导朗读。 学生速读,交流。师完善板书。 五、练笔拓展 “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夜——大年夜。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在街上卖火柴。”小女孩是怎样卖火柴的,作者并没有详细地描写。但我们可以想象到这一整天小女孩会有什么样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啊!根据你的想象从一个小方面补充一个细节。 六、板书设计 卖火柴的小女孩 寒冷火炉温暖 饥饿烤鹅满足 痛苦圣诞树渴望快乐 孤独奶奶疼爱 悲惨奶奶快乐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